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浅析毕业论文

男同砖家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男同砖家”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浅析毕业论文(共15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浅析毕业论文

本文导航

1、首页2、运用分析3、结束语

运用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您编辑了“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浅析”

篇2: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浅析毕业论文

一、 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笔者着重分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期达到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认识。

二、 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1. 重要性的判定

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重点说明,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因而也是重要的。

2.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

本文导航

1、首页2、运用分析3、结束语

三、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1. 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 进行核算,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辅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专栏,但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很多,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等。

2.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时,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而且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为简化核算,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

(2)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且各月费用发生较均衡,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确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既简化了核算工作,同时又反映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

4. 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的贷方,这样“制造费用”借贷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确分配,简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本文导航

1、首页2、运用分析3、结束语

四、 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

篇3: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一、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1.重要性的判定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重点说明,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

2.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尽地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

(3)重要性的基本特征是:①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②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等;③重要性的'判断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的企业或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可能不完全相同;④重要性的判断不能忽视其本身的性质。有些信息,虽然从量的标准尚未达到重要性,但其性质严重,在本质上已经符合了重要性要求,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将其披露。

二、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1.账户设置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进行核算,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辅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

(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而且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为简化核算,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

(2)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且各月费用发生较均衡,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确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既简化了核算工作,同时又反映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

4.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的贷方,这样“制造费用”借贷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不必精确分配,简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三、结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

篇4: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

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运用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在论述重要性原则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并指出运用重要性原则应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增强信息披露。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成本会计;运用;职业判断

一、 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笔者着重分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期达到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认识。

二、 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1、 重要性的判定

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重点说明,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因而也是重要的。

2、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

三、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1、 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 进行核算,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辅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专栏,但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很多,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等。

2、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时,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而且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为简化核算,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

(2)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且各月费用发生较均衡,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确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既简化了核算工作,同时又反映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

4、 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的贷方,这样“制造费用”借贷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确分配,简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四、 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金未。重要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J]、发展研究,(4)

[2]欧阳清,万寿义。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5:论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论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摘 要: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重要性原则的精神,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关键词: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

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不同的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不完全相同,所以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企业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全面越好,会计信息应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全部要求。但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如会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电脑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及购买财务软件费用等,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在会计核算中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处理以降低成本。本文主要论述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重要性原则的含义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核算领域中的体现,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其中的一条。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重要性的判断标准

对于同一件事物,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人们的看法可能不同,所以,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从质的方面来讲,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只要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样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就是重要的;从量的方面来说,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少,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多,达到一定比例时也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种情况下,也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1.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只是偶尔发生,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3)“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

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通过“累计折旧”账户余额对“固定资产”账户余额的抵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其损耗情况都得到了详细的反映。目前,有人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智力、技能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于无形资产的损耗价值也应像固定资产一样专门设置相应的账户进行反映,而不应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笔者认为这是在充分考虑重要性原则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完全正确的观点。

(4)“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的分设。这两个账户是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损益时要使用的,权益法中,对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应该按照享有的部分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引起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或者发生亏损以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所以,对于这些主要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在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是专门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来进行的,而对于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全都是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

(5)“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6)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在对所有会计要素的核算上,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现金和银行存款除了要设置相应的总账进行总分类核算外,还必须设置相应的日记账进行序时分类核算。笔者认为,设置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很容易发生被盗窃或者被挪用等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一次摊销法最简单,但是,由于该方法将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一次性地全部计入领用当期的损益,使得各期损益反映得不均衡,针对上述缺陷,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这两种方法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4)长期债券投资中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企业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账户单独核算,在计提利息时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但是,如果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计

入当期损益。可见,相关费用金额较大时,如果直接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则会对当期损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所以就必须采用先计入投资成本,然后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的方式处理。

(5)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记账,但是,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前述方法确认入账价值时,因要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并和原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所以操作起来很复杂,当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时,就应该采用简化的方法处理,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6)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方法,其中,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但是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一些,所以,一般是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7)股票发行时发生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股份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减去发行股票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收入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则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两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在金额较大时采用分期平均摊销,也是为了均衡反映各期损益,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8)专门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会计准则规定,因安排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属于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全额资本化,不需要与固定资产支出挂钩,做出此规定,就是考虑到辅助费用不像借款利息金额那么大,一般金额比较小,所以为简化核算,在确定其资本化金额时就不需要与相应的固定资产支出挂钩了。

3.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二是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重要性原则的精神,只有深入地领会这种精神,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贯彻重要性原则,才能既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合理需求,又降低信息的提供成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余秉坚。企业会计制度详解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 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6: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论文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

重要性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在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最终实现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收益的目的。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会计账户设置;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重要性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章第六条将重要性定义为:“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主要有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政府机关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等五类,他们所需求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企业提供的信息越全面、越多越好,会计信息应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但是,如果企业对一切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必然将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因此,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即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应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反之,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会计账户设置、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和会计信息披露三个方面。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一)“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账户的设置。

在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用来反映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的有形或无形价值损耗情况,对无形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摊销”账户用来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损耗情况,对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周转材料则没有专门设置反映其价值损耗情况的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冲减周转材料的账面价值。

究其原因,主要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据着相当比重,它们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利益流入。而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智力、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们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账户,而且要专门设置反映其价值损耗的账户,用以详细反映它们的原始价值和价值损耗情况。

(二)“投资收益”账户设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登记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投资取得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投资发生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主要是因为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没有分项核算。

(三)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账户设置。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单一的,一个企业往往同时从事着多种经营活动。按照企业经营业务主次的不同,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

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在会计账户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而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仅仅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成本”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都通过这一账户核算,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四)“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设置。

在企业的采购过程中,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销售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企业预付的款项一般按其重要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款业务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比例时,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其必须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反之,当预付款业务发生较少,只是偶尔发生时,则没有必要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是将预付账款的内容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内核算,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如同预付货款的处理,当企业发生的预收货款业务较多时,就有必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进行核算;反之,当企业发生的预收货款业务较少时,就没有必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而是将预收账款的内容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内核算。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一)个别计价法的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其中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来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它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一般适宜存货数量不多、容易识别、单位价值较高的贵重物品,而对于那些数量比较多、单位价值比较低的存货则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

(二)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处理方法的选择。

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处理方法。其中,预提借款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假设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损益情况,但是处理起来比较复杂。所以,一般是在短期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可以采用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处理方法。

(三)专门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此项规定就是考虑到辅助费用金额一般比较小,不像借款利息金额那么大,所以为了简化核算,在确定其资本化金额时就不需要与相应的固定资产支出相挂钩。

(四)资产减值确认和计提方法的选择。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资产发生了减值,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预计资产减值时,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确认,要遵循重要性原则。

另外,在具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有些也要遵循重要性原则,例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但是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且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五)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选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仅限于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其中一次摊销法是在领用周转材料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这种方法处理比较简单,但它使得各期损益反映不均衡。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一次领用数额较少、价值不高,使用期限不长的周转材料,而对于一次领用周转材料数量较多、价值较大的情况应采用五五摊销法。

三、重要性原则。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二是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披露这些信息。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等;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包括下一会计期间内很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重大调整的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浑晓泓.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8)。

[2]李春妮.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会计,,(8)。

[3]王迎春.浅析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3)。

[4]刘本阳,唐道峰.论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4)。

篇7:政治教学原则在课堂中运用

政治教学原则在课堂中运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学政治课讲大道理,唱高调,枯燥无味,老师难讲,学生厌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政治课本身,而在于政治老师没有正确运用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除了一般的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外,许多老师往往忽视了系统性、可接受性这两个原则,而正确运用两原则对开展教学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要求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讨论,进行作业及其评议,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重点不一定是难点,它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成因,所以突破教学中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采取措施,如果学生缺乏感性知识则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系统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基础打好、认识能力提高、学习进度加快,效率提高,进而揭示政治知识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政治知识的客观性上有因果、递进、继承、发展、并列、矛盾等诸多关系,在教材内容上有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即教材的系统性。系统性原则在政治教学中,不仅对把握政治知识结构,理解政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政治知识网络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教学在每个环节中都注意到宏观系统性和微观基础性的结合,使具体的政治知识恰当地融入政治知识的系统中,既可见到森林,又可见到树木,使同学们一目了然,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复习,使政治知识记忆更加扎实。因此系统性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知识网络、知识线索、知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的在掌握知识的时候系统化、体系化。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哲学部分为例,哲学部分原理和方法论众多。而且在复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一整课或一个板块(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地来进行,这就给同学们的复习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甚至导致复习不力,影响考试。我们可以用框架法或网络法列出所要复习的哲学常识,这里的哲学常识仅指世界观的名称,如:“普遍联系”、“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统一”等。这样就可以在复习中抓住主要内容,在考试中抓住书本中的“点”。最后要把这个框架熟记于心。提纲或框架力求清晰和完整。以唯物辩证法为例:

原理名称

联系

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的客观性具体性原理

因果联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

发展

发展原理

规律

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矛盾

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的客观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统一原理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系统性原则对教学的成绩可作出科学的评价,系统性要求从学生“一生的提高”作为教育目的,而不是单纯以分数定成败,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考分为中心,以升学率标准,并以此支配学校的一切活动,使学校视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和唯一手段。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强化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死记硬背,使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针对目前政治课的现状,就要对政治课教学进行改革,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差,遇到疑难,不爱独立思考,依赖性强。听课只记教师讲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思路及方法,概括事物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思维灵活性弱,应变能力差,思维缺乏条理性、系统性。目前,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系统性原则,它可以大幅度缩短新课讲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可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力争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再给以适当点拨,使之“柳暗花明”,学生以此产生探究成功的欣慰和喜悦,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

(二)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就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可接受性原则要求了解学生的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这是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可接受点。教学只有符合学生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接受。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应当是指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确定学生发展水平时,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估计过低,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吃不饱”,抑制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低效率地教学,影响了质量;另一方面也不能估计过高,以致教学内容过难、份量过重、进步过快,学生“吃不了”,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限度,食而不化,也同样影响教学的质量与进度。在可接受上一定要做到适度原则,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速度、深度、广度。

此外,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课本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采取一些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本知识点的方法和窍门:

1.“手脑口并用”法:就是边用脑子记,边用手写,边用口念,三者齐动来记忆。这样不仅使记忆扎实牢固,而且由于平时手写口念数遍,答题时便“顺路”了,能收到快而准确的效果,更能避免错别字。

2.遍“顺口溜”法:如可这样记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现象是,物质和意识,物质为第一,意识居于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虽多样,本质是统一,统一于什么?回答是物质。”这样,我们既便捷地记忆了哲学内容,还有在编“顺口溜”时苦思冥想的过程,也是学习、理解的过程。

3.实际训练法:即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哲学内容用于现实生活,用个性反映共性。如用“在我们现阶段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事例来记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等。

4.“联系”法:就是联系人们所熟悉的人或事来记忆有关哲学内容。如可这样记忆划分阶级的标准:土地改革时,在农村划分成分,不是看其政治立场,也不是看其人际关系,而是看其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占有的状况如何,以此便记住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准而不是其他。

5.抓关键字法:强化记忆关键词,以此带动整个知识点的记忆。如在记忆“物质”的概念时,抓住“不依赖”、“反映”、“客观实在”,就把整个点理解和记忆了。

可接受性原则要求教师采取适度的教学容量去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职责不在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参与式教学的恰当形式,如讨论、演讲、自学、看录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理解、运用、探求知识的欲望,闪现创新的火花。例如,在讲高二哲学常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笔者就举了所谓“99・8・18太阳系行星十字排列会引起世界大劫难”的这一主观臆测的联系,并用计算机演示了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行动态图,进而又演示太阳系行星在引力作用下的运行出现五星连珠,九星连珠,十字排列的图示,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联系是客观的”这一结论。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由教师分析到学生总结,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他们会学,因为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就其教学容量来说,总是有限的。但是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艺术,将学生带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时空,以有限体现无限。研究表明,学生最佳时态在一堂课中只有二十五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处理好知识难点、重点与学生课堂最佳时态吻合,同时要采用“视”“听”“做”交叉出现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的点与面结合,让学生动与静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时间的无效损耗,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效能。空间的有限性。面对如今教育的现状,教师能够带学生走出去机会很少,我们的课堂局限在教室,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营造教学意境,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想象。

总之,教学原则的运用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提高课堂效率并不是指课容量的简单增大,而是指课堂的有效率,即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又丰富了感情、发展了个性、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篇8: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摘要:介绍了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就是资本保持或资本维持,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即只有在企业消耗掉的实物资产能够得到补偿以后,才能进行收益的分配。在这种概念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费用应以重置成本而不是以历史成本来计量。这可以从对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得到说明。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会计信息

1.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1.1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谨慎性原则对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并最终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能起积极作用,同时它还可引申为经营者的一种经营观念。企业要使自己有效地保持竞争优势,拓展生存空间,在经营决策中应保持谨慎性并充分估计各种因素。

1.2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原则的必要补充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20世纪初至30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特性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是在客观性原则的条件不存在时的补充原则。

1.3谨慎性原则的本质

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是因为它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1)以保护企业为主旨。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按谨慎的会计处理可能会与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在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中,某些厂长、经理总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承包指标,出现了少计费用,多计利润的现象。但谨慎性原则是从风险上考虑保护企业的,在时间上尽可能快地将资产转化成费用,从收益中获得补偿。

(2)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谨慎性会计处理原则并非从性质上否定某些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和存在,而是通过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改变这些收入和费用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时间金额分布。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虽然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上不很起眼,但却十分重要,以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为指导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运用得非常广泛。

2.1在核算资产类科目中的运用

企业在核算固定资产时,明确了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折旧与修理费用的总和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综合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是完全必要的,即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谨慎性原则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制度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以坏账准备的计提为例,一是计提的比例发生了变化,由企业自行确定;二是计提范围内得到了扩大,修改后的会计制度规定应收票据转为应收账款后也可计提坏账准备,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或劳务供应方破产、撤销等原因无望再收到货物或劳务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后方可计提坏账准备。

2.2计提坏账准备的核算

应收账款是基于商业信用采取赊销方式而发生的将来才能收回的债权,其中就隐含着债权不能收回的可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坏账的计提方法和标准。从理论上讲,应收账款被拖欠的期限越长,客户的信用级别越低,以致偿债能力越差,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流动资产状况,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企业应计提坏帐准备,但应注意“度”,否则会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不到准确揭示。《企业会计制度》扩大了计提坏账准备范围,即除应收账款外,其他应收款也列入了计提的范围;在计提比例(原行业会计制度规定0.3%~0.5%)和计提方法(原行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上,由企业自行确定,这就给企业增加了选择的空间,有利于企业抵御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   2.3对资产提取减值准备

新会计制度针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在原来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借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而且,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如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和比例,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原会计制度规定必须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计提,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必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账,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固定资产也存在类似情况。新会计制度则规定,坏账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及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样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

2.4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同时符合以下4个条件,才能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的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2)企业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上4个条件缺一不可,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谨慎性原则是一种原则性规定,为了防止出现过度谨慎和滥用的潜在危险,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谨慎性原则运用必须有法律或规范性的约束,就目前来说,要求我国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对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报告要加以规范,既要便于企业针对各自的情况有选择的余地,又要使谨慎性原则在具体运用中有一定限制。

(2)从企业角度来说,应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本企业情况和各项会计政策的处理程序,制定严格的会计制度,并认真执行。

(3)对于某些运用谨慎性原则处理的会计事项,应在会计报表报告中加以阐明,不但要反映影响金额,而且应揭示会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和会计人员的处理方法,以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独立判断。

(4)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应认识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会计中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它相对于经济业务而言具有事后性,所以管理者不要过分信赖。

(5)在坚持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要防止滥用和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防止过度谨慎。谨慎性原则是在保守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保守主义。因为保守主义的信条是: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走了极端,造成信息误导。

总之,企业财务核算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使财务核算具有弹性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不可否认的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上加以应用,应该说是对会计一般原则的认识和运用的一个突破,也是我国现代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志之一。

篇9: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其对象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因此,阅读教学设计,除了考虑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即教学的目的性外,尤其不应忽视学生的因素。从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看,任何阅读活动,学生都要凭借原有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个人的生活经验来完成。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剪裁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环节。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量力性原则。这里所说的学生实际,不仅指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而且包括学生的智力状况、生活阅历、学习习惯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区别。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使阅读教学具有科学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实际──研究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的途径和方式。这里试从以下三方面谈谈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新知识时的量力性

教学新知识时如何运用量力性原则呢?主要应注意学生的年级差异、阅历差异和知识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设计好教法,为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创造必要条件。

1.年级差异和架桥铺路

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议论文,有一种陌生感,实际困难较大。为了使初一学生认识议论文中论据叙事的特点,尤其是与记叙文中描写叙事的区别,进行教学设计需做好架桥铺路的工作。学习《谈骨气》,把原文中“饿者不食嗟来之食”的论据的叙述同根据这个论据改写成小故事的叙述进行比较。

师:文中举饿者的事例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共有多少字?

生:共有45个字。

师:你们认为写得详细生动吗?

生:不详细,也不生动。

师:请注意听和饿者的内容完全相同的一则小故事(师朗诵):

有一年齐国闹饥荒,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吃的。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摆了吃的,等待饥饿的人来吃,一个饿者过来了,他用衣服袖子遮住脸,拖着鞋子,已经饿得昏昏沉沉了。这时黔敖左手拿着饭,右手端着汤,说:“喂!来吃吧!”饿者扬起脸看了一眼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饿者终于因为不吃嗟来之食而死去了。

通过以上比较,学生自然会认识到:记叙文的叙事要求具体、形象,目的是用生动的叙事感染读者;议论文中的叙事要求概括简明、紧扣论点,目的是用事例证明观点。

2.阅历差异和就近补课

有些课文的内容,由于学生阅历的差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教学设计时,就应考虑就近补课,弥补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减少教学中的困难。初二年级《阅读》课本中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和韩少华的散文《温馨的风》就属这种情况。这两篇散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是作者把自己因“文革”而造成的疾病的痛楚、心灵的创伤,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此抒情,表现主题。文章的构思、立意紧紧依托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比照上,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学生通过父母了解“文革”给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至道德风尚造成的严重破坏,从而弥补初二学生在“文革”这段阅历上的不足,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创造条件。

3.知识差异和设疑引发

教学《驿路梨花》,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提纲的前三句“深山投宿见茅屋”、“饭香水热暖人心”、“巧遇老人知实情”,一般学生理解没有什么困难;第四句“欲见梨花见其妹”,由于文言知识上的差异,可能会概括为“欲见梨花见妹妹”或者“欲见梨花见她妹”,原因是学生不能迅速从语言材料仓库中找出“其”字来准确表达。教师可以引发诱导:“‘见她妹’虽然比‘见妹妹’在表达上明确了要见的人是女同志的妹妹,但究竟是哪个女同志的妹妹还不明确。实际上你们知道是‘梨花’的妹妹,关键是选一个代词明确指代一下‘梨花’”。经过引发,学生就可以概括出“欲见梨花见其妹”。学生刚上初一,头脑中尚不十分明确文言虚词“其” 的指代作用,但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语感,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这一点,并且在施教过程中仔细体察学生认知活动的思路和语言表达的差距,及时加以引发,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习惯和概括能力。

二、充实课堂容量中的量力性

阅读教学的训练往往需要充实课堂容量。这当中,无论是知识的扩展、内容的开掘还是要点的突出,都需要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习心理出发,运用好量力性原则。

1.准确选点,就近扩展

阅读训练根据教材内容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十分丰富,充实课堂容量常用方法是知识扩展。初二年级学习马南的《从三到万》一文,依据课文作者及有关注释的情况,利用检查预习,在知识上扩展两点:一是马南“”字的字形、读音,使学生了解“”是“村”的异体字;二是课文选自《燕山夜话》,“燕”的读音应读yān,不读yàn。前者扩展文字常识,后者扩展多音字知识。学生只要查工具书就可以达到就近扩展的目的。

在扩展知识的设计中,从学生的知识现状出发,准确选择知识点就近延伸,是运用量力性原则的关键。这种扩展不应当是脱离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的庞杂的灌输。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串讲写学生和教书先生读书的内容,“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等。

2.把握要点,深入开掘

深入开掘课文内容,充实课堂容量,应注意把握准课文要点,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范爱农》,学生经过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线索和组材特点,但对文章的主题和社会意义认识模糊,往往认为文章通过对范爱农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和同情。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舍本逐末的现象和浅尝辄止的学习心理,教师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社会意义这一内容要点。教学设计可以安排“巧设疑窦”的环节,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焦虑”,诱导其深入研读课文,突破要点。

师: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

(1)死因不明:自杀?失足落水?

(2)留下孤儿寡母,生活极度窘迫。

(3)壮志未酬,遗憾九泉。

对于以上三种答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莫衷一是。教师提出要求:要以课文为依据,言之成理;引导学生带着“悬念”深入研究“报馆案”的有关内容,了解其发生的背景──辛亥革命,由此学生认识到造成范爱农悲剧命运的时代根源和社会根源。

3.有机联系,适时重敲

充实课堂容量,有时根据教学目的可以把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文内容和课外的有关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经过教师的及时重敲(点化),使教学中应当强调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习人物传记《张衡传》,文中有张衡写《二京赋》的记叙,教师就此设问:班固已作《两都赋》,张衡为何还要写《二京赋》?在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因以讽谏”的原因后,教师再点明另一原因:张衡对《两都赋》“薄而陋之”(引导思考“薄”、“陋”的意动用法),反映张衡认为其粗疏、浅陋的见解,进而体会张衡治学的严谨。当学生研读课文认识到张衡具有勤勉好学、鄙视名利、严谨治学等优秀品德时,教师适时重敲:“东汉书法家崔瑗给张衡写的墓碑说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应闲》里说‘约己博艺,无坚不钻’;又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这种课内外知识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张衡的治学态度、为人品格有深入的认识,印证了课文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的伟人,品德和人格是其学业成功的基础,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思想教育。

三、技能训练中的量力性

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必须坚持有目的的技能训练。在设计训练题时,无论是单项练习还是综合训练,都应考虑选择训练的角度,强调对规律的掌握,注重知识间的联系等因素,把握训练的可行性,注意量力性原则在更高层次的运用。

1.选好角度,特征迁移

学习议论文《从三到万》,教学目的是:学习结合故事说道理的说理方法;了解学习知识应循序渐进和虚心向老师请教的'道理。为强化教学目的,根据初二年级学生已具有同类模仿、特征迁移的思维能力,选用《列子》中“薛谭学讴”的文言短文设计课堂练习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查工具书,给“讴、穷、饯、衢、谢、反”作注,读懂原文。

(2)思考讨论三个问题:

①薛谭提出辞归的理由是什么?他后来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又因为什么?

②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③薛谭辞归的行为同课文哪段内容相互印证?

(3)以“薛谭学讴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短文,仿照课文,运用结合故事说道理的方法,叙议结合,前后照应。

从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和课下写短文的情况看,效果是好的。其原因是课文中说理引用的一则明清笔记中的故事和薛谭学讴的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基本相同,为学生思维的横向连动、特征迁移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故事说理的方法,学生模仿课文,不难把握,这就为训练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2.教给规律,举一反三

学习《食物从何处来》,说明方法中的难点是下定义。要突破难点,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下定义的规律,并通过训练掌握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训练过程如下。

质疑:课文是如何准确而又严密地为“食物”下定义的?举例命名时,既然认为水和矿物质盐类“跟一般食物不同”,那么干脆舍去这两个例子行吗?

(先把食物归类为物质,再说明其区别于其他物质的特点是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若舍去这两个例子,就不能强调定义中的两个“特点”了。)

经过研读、讨论,学生了解了下定义的规律是:一般用判断句,表述被定义对象的本质特征,以显示同其他事物有区别点。

在学生了解了下定义的规律后,要求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当堂为“自养”下个准确的定义。

学完课文,课下完成下列练习。

(1)给铅笔和粉笔分别下定义(口答)。

(2)学习说明文《图画》之前,教师让学生看完了油画、版画、水彩画等几幅画后,要求学生给图画下定义(口答)。

这类训练,针对知识难点,讲清规律,教给学生,再通过由课内到课外,从说到写,由单一到归纳的多次训练,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掌握规律。训练的关键在于设计练习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训练的序和度。

3.注意联系,综合训练

技能训练除了单项训练,还需要安排必要的综合训练。综合训练题的设计在量力性上应注意两点:综合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能架起桥梁;综合的形式应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乐意去实践的。

《听潮》《观潮》是初二年级学习的两篇散文,虽然在语言和表达上有白话和文言之分,但文体相同,内容也有相近之处,为综合训练提供了条件。学习《听潮》,可设计如下的综合训练。

(1)听教师朗诵《观潮》片段(略)。(2)听后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复述这段内容。(3)综合、概括:从内容上看,《观潮》与《听潮》都是抓住( )来写潮水的,但写法各有不同。前者着力于写( ),后者则把侧重点放在一个( )字上;前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江潮图,后者描写涨潮的部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海潮( )图。(4)比较、填表。比较、认识《观潮》与《听潮》在描绘涨潮方面的不同特点,填写下页表:

篇目

涨潮之初

涨潮高潮

使用何种修辞手法

《观潮》

《听潮》

四、运用量力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原则,在整体上对教学活动都具有制约、指导作用,因而它的正确使用,就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运用量力性原则的出发点是学生,但大纲、教材、教法和其他因素也决不可忽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运用量力性原则应注意以下三点。

1.认准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关系到教学的方向、目标。教学过程中运用量力性原则,必须首先考虑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不明确或目的意识淡薄,势必会背离大纲或教材对教学的要求,从而造成教学设计在施教方向上出轨。这样,量力性原则的贯彻就成了空中楼阁。认准教学目的,大到大纲的要求,小到每个单元以至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应当成竹在胸,此乃运用量力性原则之前提。上文所述“架桥铺路”和“适时重敲”的教学设计,正是依据初一年级学习议论文的教学目的和高二年级学习人物传记的教学目的安排的。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于议论文知识的难点进行“引渡”,后者侧重于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进行重敲。

2.组织“火力侦察”

教学设计中运用量力性原则,除了从学生的年级、阅历、知识现状、智力因素出发做好一般性的调查了解外,还需要在课前或课中进行特殊了解,包括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对内容要点理解的差距,以及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等。这种特殊了解属于学习课文的近距离情况,故称作“火力侦察”。学习《张衡传》之前,布置预习题:我所了解的张衡的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张衡这位世界史上罕见的伟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确定课内外知识有机联系的角度和适时重敲的分寸。学习《驿路梨花》之前,就“欲见梨花见其妹”中的“其”的指代作用,初一学生已初步具有语感的把握,也是课前进行“火力侦察”获得的。对《范爱农》主题和社会意义的认识,教师安排“巧设疑窦”的环节,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选择准确的答案。当学生各抒己见而又莫衷一是时,已经达到了课堂“火力侦察”的目的,教师则可引导学生带着“悬念”转入对课文的深入研读。

3.把握训练梯度

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在有目的的训练过程中获得。因此,在语文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训练的梯度。一般来说,单项技能训练,应是从课内到课外,先分练再综合。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也应注意从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对于新知识学习中的技能训练,尤其要注意第一个“台阶”的高度,应是大部分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上去的。如学习《食物从何处来》,在学生了解了下定义的规律后,第一步安排借用课文的语言材料,给“自养”下定义的训练,就属于这种情况。训练梯度的合理化,可以使训练形成一个科学的有序过程,从而保证量力性原则的正确实施。修辞教学的现状及改进

目前在语文课的修辞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修辞教学的内容局限在修辞格教学的狭小天地里,只注重学生机械地辨认修辞格,用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取代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正如章熊先生在《高考之后话高考》一文中指出的:“现在的修辞教学,只剩下了修辞格,消极修辞不见了,把传统的修辞学砍掉了一半。就辞格而言,教学中又往往也是死抠概念,条分缕析,脱离语境,成为学生沉重负担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忽视语言在具体运用中的千变万化,不注意引导学生辨词析句,常常用定式化的东西排除大量活生生的语言,以致影响到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人认为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是语法范畴的事,不是修辞的内容,修辞教学就是修辞格教学,这是一种误解。二是有人认为消极修辞对表达效果影响不大,要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非得用修辞格(积极修辞)不可。这是一种偏见。

陈望道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表达有两种方式──记述的和表现的。前者平实,后者生动。前者是抽象的、概念的、理智的,后者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从修辞的角度讲,前者是消极修辞,着眼于表达得明白、通达、没有歧解,后者是积极修辞,力求表达得形象、生动,能够感人。简言之,消极修辞在于使人“理会”,积极修辞却要叫人“感受”。需要指出的是“消极”二字指的仅仅是不用修辞格而已,实际上,语言在具体运用中是千变万化的,“消极修辞”本身并不“消极”。例如:

一场壮烈的搏斗开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般而论,“搏斗”宜用“激烈 ”修饰。然而作者此时无意说明搏斗本身形态上的剧烈程度,而是着意表现这场搏斗所体现的精神意义──勇敢和有气节。可见,作者选“壮烈”而舍“激烈”正是从所要表现的题旨出发,注意了用词的修辞意义和感情色彩。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这类选用、推敲词语的例子比比皆是。“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人怎么会“飞”呢?然而这“飞”字却是传神之笔。“时髦”不能拆开用,鲁迅却用“髦的合时”来表示讽刺,何其精妙!

至于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同样对表达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可见,在语言运用中,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辅相成,各有其妙。所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说话和写作的技能,既要注意积极修辞,也要重视消极修辞。我们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可能从观念上和实践中纠正目前修辞教学中存在的偏向。

如何改变修辞教学的现状呢?

首先,修辞教学要努力贯彻中学语文大纲提出的“精要、好懂、管用”的要求,并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整体考虑分项教学。

教材中各类修辞材料是散见的,没有一定的体系。在运用这些材料进行语言训练时,要从整体考虑,统筹安排,注意系统性。这个系统,教师宜根据教材情况灵活确定。可以按“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 篇章结构”的序列来确定,也可以按“文章的结构―材料的详略―句式的选择―词语的推敲”的序列来编排。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其序列应该与阅读中的修辞熏陶协调一致,同步进行。

整个中学阶段的修辞教学和语言训练,可以根据确定的系统,分成若干小项,将这些小项有计划地分别纳入每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中。某一单元或某几单元确定一个重点项,阅读中的语言分析就侧重于这个重点项。这样,按序列有计划地将修辞知识教学和语言训练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受到系统的修辞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修辞知识的教学必须联系语言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语言实际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阅读、写作与口语三项。

阅读教学中的解词释句、理解内容、分析写作技巧、评析鉴赏,无不同修辞密切相关。所以,修辞教学应当注意同语言训练的有机联系,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词语的词汇意义和情境意义的辨析能力,因为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所谓词汇意义是指词语的概念意义。一般来说,它是比较固定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情境意义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产生的新的意义。词语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后,它的意义往往变得非常灵活复杂,不易捉摸,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弦外之音”就指这种情况。词汇意义同情境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境意义的正确揭示,首先要联系修辞手段,其次还应充分注意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气语调、社会文化环境和语体环境四个方面。

修辞教学联系写作实际,主要指教师应训练学生掌握近义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格的正确使用以及学会修改文章的语句。其中,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文风,做到语言表达朴实自然,切忌乱用套语、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文风;二是训练学生把握好语体风格。语体风格是修辞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应指导学生写“得体”的文章。

修辞教学口语实际,主要解决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情达意的问题。要充分利用课堂训练时机和课外活动天地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着重训练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熟练地进行口语表达。

其次,修辞教学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是结合题旨、情境。

题旨是说和写的目的,是说和写的灵魂。文章的 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以及语体风格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决定取舍的。因此通过修辞活动进行语言训练要注意密切结合题旨。教师要在读、写、说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结合题旨表情达意的范例,并要求在训练中逐步掌握。如《茶花赋》中描写山茶花,先写“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结尾处又写道:“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其目的正是为了表达热情赞颂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题旨。

20世纪代郭沫若先生因向往大工业歌颂过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说它是“黑色的牡丹”、“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但今天,有谁还会这样描绘烟囱喷吐的浓烟呢?因为今天“浓烟”已成为污染环境的“三害”之一。这就是情境的差异。结合情境提供范例有助于学生依据情境掌握表达分寸。

结合题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辩证地运用修辞的观点,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表达方法。

二是运用比较对照。

修辞,主要是研究语言运用的优劣高低,而这种优劣高低在比较对照中往往更见分明。因此在修辞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比较对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作家的成功之作同未定稿比较对照,研究揣摩,从中可以体会出许多修辞的道理。例如:

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鲁迅《藤野先生》)

例中的两个“新”后来改为“陌生”和“新鲜”。比较“陌生”、“新鲜”比“新”好在哪里。

除了把作家的定稿和未定稿比较分析对照研究外,还可以将学生作文的修改稿与原稿进行比较对照,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重视技能培养。

语言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修辞技能的培养。培养技能技巧要注意分层次训练,逐步到位。首先是识别的能力,要求对各种修辞现象与手段有识别能力,提高对修辞现象的敏感性。其次,是培养学生具有分辨好坏、评论美丑的技能,提高调整修饰语言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得多练。训练要有多样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以一般为主,兼顾特殊。还要安排学生写各类文体的文章,引导他们有意识地综合运用所学的修辞知识,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表达技能。发挥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诗词歌赋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诗词歌赋在教学中的作用。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的《琐忆》 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将诗词歌赋同语文教学结合的粗浅感受。也许有人会认为,语文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哪能再去顾及诗词歌赋呢?其实不然,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诗词歌赋,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中国特级教师文库《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第二辑)

篇10: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其对象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因此,阅读教学设计,除了考虑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即教学的目的性外,尤其不应忽视学生的因素。从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看,任何阅读活动,学生都要凭借原有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个人的生活经验来完成。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剪裁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环节。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量力性原则。这里所说的学生实际,不仅指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而且包括学生的智力状况、生活阅历、学习习惯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区别。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使阅读教学具有科学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实际──研究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的途径和方式。这里试从以下三方面谈谈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新知识时的量力性

教学新知识时如何运用量力性原则呢?主要应注意学生的年级差异、阅历差异和知识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设计好教法,为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创造必要条件。

1.年级差异和架桥铺路

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议论文,有一种陌生感,实际困难较大。为了使初一学生认识议论文中论据叙事的特点,尤其是与记叙文中描写叙事的区别,进行教学设计需做好架桥铺路的工作。学习《谈骨气》,把原文中“饿者不食嗟来之食”的论据的叙述同根据这个论据改写成小故事的叙述进行比较。

师:文中举饿者的事例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共有多少字?

生:共有45个字。

师:你们认为写得详细生动吗?

生:不详细,也不生动。

师:请注意听和饿者的内容完全相同的一则小故事(师朗诵):

有一年齐国闹饥荒,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吃的。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摆了吃的,等待饥饿的人来吃,一个饿者过来了,他用衣服袖子遮住脸,拖着鞋子,已经饿得昏昏沉沉了。这时黔敖左手拿着饭,右手端着汤,说:“喂!来吃吧!”饿者扬起脸看了一眼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饿者终于因为不吃嗟来之食而死去了。

通过以上比较,学生自然会认识到:记叙文的叙事要求具体、形象,目的是用生动的叙事感染读者;议论文中的叙事要求概括简明、紧扣论点,

[1] [2]

篇1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毕业论文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毕业论文

一、谨慎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减少市场经济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要求其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中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对抗经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的方法。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证。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企业的债权人和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投资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既可让企业避免出现高估资产或收益的情况,又让企业避免出现低估负债及费用的问题,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合理的真实的反映企业状况,从而进一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有助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竞争力、前提性竞争力和基础性竞争力的提升。而企业财务的准确管理是前提性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会有效的限制操纵利润的发生,也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从而保障财务管理的依据真实明确,最终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财务信息,企业若想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就要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度,根据

准则的评估结果指定合理的应对措施。谨慎性原则有助于对企业风险进行准确预测,并且可以让企业的经营一直保持清醒的状态,让企业有效地降低其经营风险。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即标准,是指谨慎性原则应该具有明确的范围,让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实务操作。但从我国现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来看,标准并未明确地指出,这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也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比如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前世界各国有关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主要有三种标准: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标准。从我国对资产损失确认与计量应用来看,比较认同经济标准,但是“进行不间断评估,只要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金额”这一标准却没给减值做出明确的交代,会使会计人员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自己的想法确认全额计提减值或部分计提减值,给会计工作人员操纵会计利润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就会人为地增加资产、夸大利润,不利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2)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存在矛盾

可靠性原则要求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之相反谨慎性原则却要求在会计务实中确认预计发生但尚未发生的费用与损失,这明显与可靠性原则是相矛盾;历史成本原则要求按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财产物资,除国家另有规定物价变动外,不得调整其帐面价值,与之相反谨慎性原则要求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存货、短期投资等,造成了历史成本原则的动摇;配比原则要求应该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计量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费用、成本,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但是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费用、损失,滞后确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会减少企业的当期正常利润,与配比原则相矛盾;可比性原则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应按规定的会计政策,核算口径一致、相互具有可比性,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某种方法如被选择就应坚持使用,不得随意变更,相比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

(3)与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

两者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所得税时间和金额的确认上的不同,税收规定对于所得税要提前确认收入,另外金额上要尽量多计,而谨慎性就要求尽量少计收入,时间上也相反尽量要推迟计量。税收规定之所以要提前确认和多计提是为了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特意强调了,在征收税款时若要运用谨慎性原则的首要前提是国家财力有充足的保障。目前,在我国,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在税收层面是遭到否定态度的。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建议

(1)合理安排会计原则使用顺序

虽谨慎性原则运用于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如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不恰当会相应的减少企业利润,因而会计原则的使用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合理使用。由于企业会计核算是以客观事实为主线,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而在会计实务中原则的运用,应把客观性原则作为首要原则来运用,此外,如果当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与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配比原则冲突时,若不确定性较高,使用谨慎性原则最为宜,这样以来可规避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若确定性较高,使用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最佳,这样可合理、如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现状和经营成果。

(2)完善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政策

由于企业会计政策、会计准则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才使操纵利润和虚增资产等弊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规定,减少上市公司具体业务的操作带来的弊端,最大程度地保证其财务信息的公允性、真实性来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在适度稳健的会计实务中,为了能够减少人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要适当的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条件和应用前提进行必要的约束。

(3)缩小税收政策与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差距

近些年,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订,两者进一步的协调统一,减少了很多制度方面的差异。为使税收政策和谨慎性原则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国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专门机构,对企业采用的计提方法折旧方法等主要运用谨慎性原则的会计信息存档备案,以防止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变更。

参考文献:

[1]丰贵华.会计实务工作中的谨慎性要求分析[J].财经界,.

[2]王莹.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与完善[J].现代会计,,(2).

[3]商贵平.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11).

篇12: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姜广平

尝试错误原则是任何学科中都适用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尝试错误,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中不要怕错误,发现错误以后的学习,才可以得到一次成功的机会。利用这一原则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巧妙地绾结在一起,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考察尝试错误原则的本质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原则更适合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与学。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在一不小心之间就会发生教师包打天下的情形,所谓训练也只是教师的应试对策,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也常常是浅层次的或者不到位的(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都有深切的感受),它不能给学生带来深切的启发与感悟。因而长期以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能获得出现错误之后的新发现。而一旦将尝试错误的原则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便会发现,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语文学习方面的错误又要比其他学科更具有隐秘性和模糊性。因而怕犯错误而不学习语文固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蠢事,但为避免错误而计较一些毫厘之失也非智者所为。积极的有效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尝试错误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切实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小到一个字词的使用,大到一篇文章内容与写作特点的把握,都可以运用这一原则,尝试错误原则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汉语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语言,从使用词语方面看就有关于词意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语言色彩的差异、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古今使用习惯、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考究。客观上说就是语言学家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作家的遣词造句也不能达到最规范最完美的地步。所以,过分苛求学生在这一方面达到完美的境界显然是不妥的。因而,在阅读测试上经常出现的那一类词语辨析、选词填空就有点为难学生了。诵读教学中,学生只要出现一个简单的错误,做老师的就给学生指出来或者让别的学生指出来,这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尤为明显。当然开课者是担心自己不把错误指出来,会让听课的人觉得开课者有些水平上的欠缺。其实,这类担心是毫无必要的,教师指责一个朗读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或者存在的缺点,不但不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更重要的是他会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畏惧与胆怯。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对一些弱智儿童进行音乐训练时,经常让孩子们坐在桌子上练琴以此让儿童产生一种高大感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在对其中一个弱智者进行训练时,铃木让他数数字,铃木伸出了五根指头让孩子数,孩子数出了三根,铃木高兴地对孩子说,你真的太伟大了,第一次就数了三个,只不过少数了两根。我们大学都知道铃木的培养目标是把这些弱智儿童培养面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铃木认为这是绝对可以做到的。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一点: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看到学生成功的地方,而不要拘于学生失败的地方。鼓励与赏识之所以能促成学生的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尝试错误原则。

当然这里会有很多教师担心:如果不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能了解自己存在的缺点与错误吗?我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不能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或是通过自己或是由于其他同学的经验,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加以解决的。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小错的时候,要有最起码的宽容与忍耐。如果时时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学生一出现小错就急不可待地将最完美的答案和方法揭示出来,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怕犯错误回避错误而变得谨小慎微,其表现就是或则懒于思考,或则疏于练习,或则不敢尝试。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出现什么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到了这种时候,再去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恐怕就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了。

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种语言感受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信息的直觉反应,也就是说是一种无需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判断。从教学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接触规范语言并通过有效的语言训练而逐步养成的。从语感的培养途径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学习更注重一种内化过程,因此,在将语感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时,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语感的培养必须注重使用尝试错误原则。作文教学中更加要注重尝试错误原则的使用。作文的修养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即便一个作家,也必须不断地长时间地对文章进行磨练,所谓十年磨一剑,也是在说作文之道。现在,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时,作文成绩都只是在及格分数上下痛苦的挣扎,很难品尝到作文得高分的喜悦,这与学校规定的作文篇数是有相当的关系的。一般的学校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都是每学期大作文8篇左右,另有小作文若干篇。这样,很多学生的作文就吸能做得相当浮躁;而教师的批改因为作文的次数与学生人数问题也很难批改得精当切要。这样,要想得高作文水平就等于天方夜谭了。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里曾经主张过一学期只写3-5篇作文是很有道理的,做一篇就要做通,要多在修改与指导上下功夫,务求有所收获。我们在作文的批改中,实行少改多就的原则,也就是尝试错误原则,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乐,而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学生的文章不好。这一点上,很多基层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一个毛病,就是:他们把作文神秘化了,把作文视为畏途,这就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主张教师还是做一些下水作文好,自己亲身领会一下作文的甘苦,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学生做好作文。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还体会到一点,作文教学也如同阅读教学一样要注意保护学生可贵的创造性与创造意识。钱梦龙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善于从学生莫名其妙的提问中发现百分之一的合理性,而又能几乎百分之百地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作文教学也必须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加以鼓励与表扬,从而达到让学得培养起作文兴趣的目的。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作家,叶老在代就说过中学生“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这是何等清醒而又难能可贵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啊!事实上,学生的作文有时偶尔会有一两处非常优美的地方,这是很可贵的创作灵感刹那间的光顾。我们做教师的要保护学生这种难得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而不要过于苛求学生一定要写出世间最美的文字来。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多数语文教师自己没有多少文学上的造诣,却要学生写出达到文学水准的文章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放低对学生的标准,更主要的就是要采取尝试错误的原则,保护学生做作文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质的飞跃。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才可以说是确保了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第10期

篇13:语法教学原则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法教学原则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性决定了中职学校的英语语法教学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语法教学原则的常用种类和各项原则的`特点,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有效地运用各项语法教学原则进行中职英语语法教学.

作 者:姚文霞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百花台职业中学 刊 名:广东教育(职教版) 英文刊名:GUANGDONG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英语语法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篇14: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研究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领域主要包括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收入标准的确认、对或有事项的处理等方面。但目前该原则运用中存在不足,今后应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缓解与其它原则间的冲突、提高相关条款可操作性、增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重视审计监督和内在约束,并与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结合。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审计监督;信息披露;财务会计

《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制度当中,对谨慎性原则做了相应规定,并且该原则在企业会计中也得到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要求,以降低企业风险,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及有效,为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但目前其应用存在不足,今后应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提高。

一、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领域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选择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利与弊,选择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处理会计问题。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降低企业负债和费用,推动财务会计水平提高,为企业运行发展创造条件,该原则的应用领域包括以下方面。

(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应该定期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预测。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各种风险,同时也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因而在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即使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时仍然要保持谨慎态度,对各种风险和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以谨慎性原则为指导,不高估或低估其影响,保证评价的真实合理。另外该原则还能避免资产和利润虚增,保证企业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可靠。

(2)对收入标准的确认

营业收入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标准,为促进财务会计决策的正确性,要落实谨慎性原则,准确计量收入准确性,确保企业利润真实。为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并有效压缩应收账款规模,制止高估收入,虚计利润等情况发生。

(3)对或有事项的处理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态,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性事项予以确定和证实。常见或有事项包括票据背书转让、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等,其结果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并且不能由企业控制。为尽量降低这些事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实际处理工作中应该坚持谨慎性原则,以取得更好效果,推动财务会计和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发展。

二、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问题

谨慎性原则运用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减少甚至避免谎报虚报资产情况发生,有利于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提高,但目前其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

(1)与其它会计原则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具体应用中,存在与其他原则相冲突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与客观性原则冲突;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冲突;与历史成本原则冲突;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冲突等。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导致谨慎性原则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顺利开展也带来不利影响。

(2)原则的.可操作性不强

新会计制度中很多地方要求应用谨慎性原则,但没有给出具体操作方法,影响人们具体操作和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例如,新制度规定企业确认资产减值准备时,需取得市价、可变现净值、可回收金额等数据资料,但这些数值取得通常要依靠财务会计工作者的主观判断,难以准确计算,也影响管理决策工作有效开展。

(3)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

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等,都离不开高素质工作人员的判断。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会计人员素质偏低,虽然会计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跟不上,未能正确应用会计新准则,对谨慎性原则了解不足,甚至存在滥用现象,制约工作水平提升。

三、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对策

为应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推动谨慎性原则更为有效运营,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提高创造便利,今后应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1)缓解与其它原则间的冲突

严格遵守会计准确,真实客观原则居会计所有原则之首,谨慎性原则贯彻时也要遵循真实客观原则,在此基础上将其贯彻落实。当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冲突时,要结合经济活动不确定性而定,进行综合考虑,规避风险,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水平。当与重要性原则冲突时,如果涉及金额较大,在不违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用好谨慎性原则,当涉及金额较小,可优先考虑谨慎原则。另外在信息披露时要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程序等,有效协调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2)提高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

提高谨慎性原则相关条款规范程序,制定和实施具体会计准则, 更好指导日常行动。例如,对“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指导企业会计实践工作。对谨慎性原则应用做出适当约束,减少人为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在“成本和市场孰低法”中,可将“预期销售价格下降,制成和销售存货成本将增加”作为前提,并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范围内应用,更好发挥规范和引导作用,有效指导具体操作。

(3)增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培训,要求他们把握好谨慎性原则的度。加强学习、培训、宣传,应用好会计政策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做好判断工作,对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判断时力求客观、公正,有效指导会计各项工作开展。

(4)重视审计监督和内在约束

加强审计监督,避免曲解和滥用谨慎性原则。强化内在约束机制,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使该原则有效应用,防止虚列成本,随意改变会计方法事情发生,提高工作效果。

(5)与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结合

谨慎性原则是对不确定性事件的判断,表现为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判断方法不同,结果会有差异,影响财务会计和管理工作。因而该原则应该与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结合,促进会计工作水平提高。

篇15: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毕业论文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企业经营存在潜在的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实务的方方面面,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更进一步充实了谨慎性原则的内容,本文为此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作以下阐述。

一、从资产的定义的角度来看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单从这一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围绕这一定义而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新制度:

1.新制度针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原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借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而且,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如对于坏账准备,原制度规定必须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计提,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必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固定资产也存在类似情况。这些都是导致企业资产不实的重要因素。新制度则规定,坏账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及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样就能使会计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

2.对于待摊费用,原制度规定在1年内分期摊销,而新制度则规定如果待摊费用所应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

3.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原制度规定批准前列示于资产方,经过批准后才能结转为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无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在年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

4.对于开办费,原制度规定5年内摊销完毕,而新制度则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5.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二、从收益的确认的角度来看

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不高估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短期投资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不再作为投资收益确认当期损益。

2.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当期损益。在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上,《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不列作当期损益。对于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则确认为当期损失。

3.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4.对于使用借款购置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利息资本化的时间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不再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为标准。避免了企业以是否办理竣工决算为由,拖长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时间,虚增了当期资产和利润,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5.企业对财产清查中所发生的盘亏,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于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调整当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6.企业确定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如果被投资单位以后各期实现净利润,企业应在计算的收益分配分享额超过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以后,按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的金额,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

7.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法。

8.企业对外担保、商业承兑票据贴现、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等业务可能产生的负债,应按照规定的项目以及确认的标准,合理地计提各项可能发生的负债,并计人“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科目。

9.让渡资产使用权而获取的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收款期限尚未收回的利息,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同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三、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

会计报表分析是指以会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预测的一种手段。作为企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应该持谨慎态度。下面就几个比较典型的财务分析指标所体现的谨慎性原则进行论述:

1.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比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集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它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长期偿债能力,本着谨慎性原则,所以将短期债务也包括在用于计算资产负债率的负债总额中。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要改善资产利用的效果,就应加强对企业各项资产的管理。而应收账款则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流动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检测,应收账款周转率可按年周转次数或平均周转天数来计算。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从谨慎性原则来看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中的分子应采用赊销净额,而不用销售收入总额,因为只有赊销业务才能产生应收账款,用赊销净额计算的比率会更有意义;

(2)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中的分母应该是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而不是期末余额,这样可以使公式的分子和分母的金额在时间上相对应,而且此平均余额应该是全

相关专题 成本会计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