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下的市场监管现代化法律问题论文

fengdandan1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fengdandan13”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食品安全下的市场监管现代化法律问题论文(共1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食品安全下的市场监管现代化法律问题论文

食品安全下的市场监管现代化法律问题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监管的现代化程度成为了能否保障社会活动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尤其是在与公民密切相关的食品领域。尽管我国已经构建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体系,但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层出不穷。这说明我国食品市场监管方面仍存在很多的漏洞,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食品安全为视角,通过对市场监管现代化相关理论的探究,并结合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探究在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进程当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完善的措施意见,以期更好地推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市场监管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关键词:监管现代化;食品安全;市场监管

一、研究背景

1月,《“十三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指出,在市场现代化过程中,要贯彻落实依法依规监管、简约监管、审慎监管、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协同监管的基本原则,为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这无疑为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大法治化进程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解决市场监管的现代化法律问题并非一挥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比如食品市场出现的一件连着一件的安全事故,无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实现市场现代化并且也取得了相关的成就,但种种问题的出现足以表明市场监管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现代化法律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本文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现行市场监管体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市场监管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二、基本思路与基础经验

就目前的市场监管现代化法律问题而言,其基本理论可以包含市场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责任、监管流程及操作等。在市场监管主体方面,必须具有明确的主体分工和职责划分才能有效的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在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一元化的监管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现阶段的市场监管主体已经逐渐从政府监管向多元化主体共同监管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将多元主体纳入市场监管体系范围,并通过相关立法对监管主体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职责划分,充分发挥市场自律功能。其次是在市场监管方式方面,目前市场监管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不同地区均在积极推进不同的监管方式和理念,比如深圳采取的分类监管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专业化监管;再比如天津在监管方式当中所采取的健康产品统一监管的方式,实现了对于有关人们健康领域的重点监管;此外还有浙江“倒金字塔”型的浙江模式。[1]其在加强专业管理的基础上推进综合执法,优化市场准入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注重对各个环节的合理衔接。这些都是在实现市场监管现代化当中的方式上的'创新,尽管各有利弊,但对于探索更加完善的监管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最后,在市场监管流程和操作方面,要明确构建多元化的监管机构并不是单纯的简单分工,而是需要在整个监管流程中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树立以业务为中心、顾客满意为核心的市场监管理念,[2]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市场监管模式。

三、现存问题与完善途径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但该领域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些违法商家往往处于利益的驱使而使用各种有害人体健康的手段行为,苏丹红鸭蛋、染色花椒、瘦肉精、假牛肉等问题层出不群,仅依靠执法人员随机走访检查等方式往往难以对问题商家形成有效震慑。违法成本低、存在监管盲区、监管力度小、主体责任不明确等,都充分说明了我国食品监管机制不完善,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针对上述现状,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市场监管的现代化水平:首先是提高市场监管的法治化水平。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想实现市场监管的现代化首先就要提高市场监管的法治化水平,从而增强市场监管的执行力和运行力。通过完善立法,在法律当中明确市场监管主体、监管范围、不同主体之间的职能划分、监管不善的相关问责机制等,使权力机关做出的每一项行政行为都有法可依,增强权力机关执法的权威性。[3]其次是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在现今社会尤其要加强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信息公开是为了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信息共享则主要是为了方便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办事效率,两者均可以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水平,推动市场监管向信息化发展。再者,要转变市场监管理念,大力推进诚信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诚实信用原则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可以通过信用激励、信用记录、信用公开等多种方式约束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最终构建一种新的市场监管机制,使信用约束与法律约束相结合,达到市场监管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食品安全领域的市场监管现状仅仅反映了我国市场监管现代化法律问题的冰山一角,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着像食品安全监管上的类似的市场监管现代化法律问题。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当中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在法治中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诚实信用原则,促进市场监管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改丽.竞争政策视野下上海市场监管体制现代化研究[J].经济学研究,(3).

[2]于俊东.遵循市场监管现代化要求[J].中国工商报,.

[3]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学,(4).

篇2:现代化管理下的农业科技论文

现代化管理下的农业科技论文

1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的定义

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现代化科技作为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对农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管理与定义。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潮流,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化技术快速普及与发展,几乎所有东西都离不开这2种介质。农业生产如能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也能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以此来改变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种局面。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讲求的是效率与管理模式。国内在发展农业时最常用的管理是,以计划经济运行体系为主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发展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只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在我国实行以市场经体制为主以来,旧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体制要求下的发展需求。比如,行政管理效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机构过度庞大、管理人员过多、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等。实行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有助于对农业进行统一管理。所有有关农业发展或者农产品信息方面的最新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即时共享。

2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

什么是现代化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化农业,这是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农业的理解并非只是抽象的,而是一个非常实在而又具体的概念。现代化农业管理,是新时代发展农业时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人们在意识到对现代农业的研究理论日益深入以后,对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要求也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加深而有所提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就是伴随着农业理论的深入而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化农业管理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概念,它结合了现代主流意识和现代大众的需求,通过这两者在农业发展上的客观反映进而实现科技在现代化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迎合现代主流意识需求,为此提供产品与服务,透过现代化科技和管理,在生产方式上做出适应的调整与变革。现代化农业管理通过高科技技术来实现人性化,把最原始透过人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高科技的便利性来进行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效率更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因为它是市场调节中得来的产物,所以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和资源配置的原理。通过现代化农业管理,人们能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搜集市场上的数据,把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现代意识和需求传递给农民,农民可以通过市场上的反馈得到第一手资源信息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管理水平的.层次。

3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去管理农业科研项目

缓解农业资源与人口压力的矛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透过高科技和管理创新手段来实现农业生产系统上的整改。比如袁隆平所研究出来的超级杂交水稻。袁隆平在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时候利用到电脑的便利性对水稻的生长情况和数据进行适时的登记与管理,从而了解到水稻的生长状况与习性,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农业科研项目中进行管理有助于使传统农业更好地过渡到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这里还涉及到农业制度的变革。可以透过现代化手段去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比方说有一款新型可投入农业生产中的机器面世,如果需要及时对这款农技产品进行推广,传统的推广模式是很难带动市场效应的。如果可以结合互联网方面的优势,再运用现代化手段去对其进行推广,将很大程度上把这款新型农技产品的知名度打响。互联网最强大的功能在于它的即时性与传播速度快,而且它还能同步实现用户反馈。作为农技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客户的反馈,客户及时反馈信息能让其他用户作为使用前的借鉴与参考。在农业科研项目中也是同等的道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广也是可以透过借鉴互联网的优势来对此实现广而告之,引起市场上更大的反响。

3.1现代化手段在管理农业科研项目中的必要性

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可以为此提供更多的同行信息检索与收集。在研究一项新的科研发明时,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借鉴,为此提供数据的原始积累,如果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依靠透过书本上的采集或者报刊上的收集,这是非常贫乏的。因为报刊和书本都存在着一个共性,它们具有延时性。科研成果从来就是在不断的被推翻中又重新的确立,确立以后再推翻。所以在如此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只有依靠互联网提供的即时信息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资料的收集。而且现代化手段大部分都是依靠高科技为此提供原始动力。在优化管理上大部分的运作方式都是依靠电脑、互联网为之提供技术支撑。

3.2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

关于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先要意识到电脑的重要性与互联网的便利性。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两者可为农业科研项目提供最强大的服务系统技术支持,才能对此加以学习。现代化手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要切实做到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电脑运用操作及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知度。

4结语

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也是农业发展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潮流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要充分意识到现代化高科技的优越性以及便利性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谈基于构筑现代化都市背景下论文

谈基于构筑现代化都市背景下论文

宁波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随着宁波城市发展“六大战略”的深入贯彻与实施,宁波构筑现代化都市的全方位建设大幕已拉开,宁波市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现代国际港城的文化风采。在构筑宁波现代都市的过程中对宁波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必将成为体现宁波城市文化品位与文化追求的点睛之笔,宁波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也将是人们对宁波城市印象的视觉感知。

一、基于构建现代化都市背景下宁波市城市色彩规划的目的

(一)塑造城市形象推广地缘地域文化

“城市色彩综合反映了城市特质,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外貌、风土等的综合价值判断”。城市作为人类栖居的空间场,它由过去的时间段、此刻的时间点以及未来时间围合而成,其间贮存着城市过去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遗传基因。处于此刻的时间点,透过城市种种视觉表象,我们看到的是新陈代谢后的城市风貌,它以城市整体形象释放着城市内在秩序。在城市风貌中是否能彰显地缘文化魅力,是否能探寻到城市生命力决定了城市在城际之间的经济地位。从城市色彩个性来看,独立而又体现城市专属的色彩系统,不但是城市在地理学上的色彩标记,同时这一标记也以城市形象的身份叙述着的城市文脉表征、向全国乃至全球发出内在的声音推广地缘地域文化。

(二)传达城市精神理念缔造文化认同

从城市色彩的职能看,在时间层面城市色彩贯穿于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在空间层面城市色彩将城市的每个碎片区域链接成城市共同体,它将以色彩的形式转译城市理念、城市精神为意象语境,它是将城市的骄傲、城市的功能以视觉形式表达出来的最佳传达方式。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色彩蕴含了城市的活力、城市的吸引力,同时也体现着城市的生命力以及城市居民的生存感受和生存质量。塑造清晰而明确的宁波市色彩识别系统可以准确无误地传达港城的精神理念,以区别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在满足城市主体对城市归属感的同时,增强那些活跃在城市之间的流动人群对宁波市精神文化的认同感。

二、基于构建现代化都市背景下宁波市城市色彩规划的意义

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城市的意义在于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现代化都市需要根植于城市主体知觉层面的地域文化认同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附加值。对宁波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将会呈现出宁波现代都市的地域文化和城市色彩之间的独特关系。使宁波城市更具整体美感,塑造宁波现代都市品牌文化,增加宁波的城市文化魅力;增强城市的区域功能与文化内涵、提高宁波城市的美誉度与舒适度;促进宁波旅游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对外输出。宁波城市色彩的成功规划将成为强化宁波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它对构筑宁波成为现代都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人文、经济与社会意义。

三、目前宁波市城市色彩面貌呈现出的问题

总体上,宁波市作为城市建设整体规范的色彩规划还处于空白状态。由于城市色彩规划失控导致城市外貌整体性缺失,同时受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城市地脉与文脉的关联性缺失,历史积淀下来的城市的地缘地域特征处于混乱与失语状态。一方面,城市单体建筑、局部区域建筑、广告、招牌、环境信息导视的色彩突兀无序应用,使城市失去应有的品格与视觉形象。近年来,宁波市城市建设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城市色彩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与青岛、厦门等同类城市相比,城市面貌缺乏个性。笔者曾对去过上述三个城市的旅游者做过初步调查,多数反映对宁波城市面貌的感知较为模糊,没有留下鲜明的印象。另一方面,受西方国际化的以“均质世界为目标”的因素影响,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出现了“西方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交融中的“钟摆现象”,民族文化认同感越弱的区域“钟摆现象”越是明显,甚至在表象上完全西化。在追求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作为沿海港口的宁波,城市色彩的零乱体现出地方特性缺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天一文化、鱼文化、海洋文化、佛教文化、“宁波帮”的商帮文化等等这些城市文化元素均以零星的碎片形式散落于城市街角,视觉语境上城市文化的关联性缺失,不能达成城市视觉语言共振效应。

四、基于构建现代化都市背景下宁波城市色彩规划的建议

(一)召集国际优秀色彩设计专家,组建宁波市色彩规划团队

只有基于人文关怀、科学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才能使城市文化表征与城市内在秩序、城市历史基因与城市功能相契合;只有在城市固有遗传基础上寻找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共生基因,才能构建出具有城市自身属性的城市色彩规划。因此,建议召集国际优秀色彩设计专家组,对宁波城市色彩规划展开应用研究,应包括:

1 .在城市色彩规划视阈下对的宁波人文与自然肌理展开田野调查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结构中有其不变的人格精神(及文化原型),其中关于良善和纯真的理念,即是塑造独特城市色彩的关键”。城市独有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征叠加出城市特有的秩序图式,随着时间的积淀人文文化也被集成于这座城市的命脉里,历史文化随地缘地域特征、随时间而养成。因此,成功的城市色彩规划可以阐释一座城市的地域信息、文化信息,可以展示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基调。因此,在对宁波市城市色彩现状及其认知度进行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在现代都市色彩规划的视阈下,对宁波市人文与自然肌理展开详实的田野调查并建立完善的色彩数据库,包括采集传统建筑惯用色、传统街区色彩惯用色、传统文化信仰用色彩、城市景观色彩、城市自然色源等。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精神理念,以及城市发展定位,在城市建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让城市遗传基因的固有性得以最大化延续,同时树立宁波地域文化的自信,为净化宁波构建现代都市城市色彩设计奠定基础。

2 .构筑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现代都市与宁波市色彩规划的理论研究

我国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一直本着“居住的机器”这条二战后西方工业功能主义的主张,这一非人性化的主张完全抹杀了东方人对于居住环境多样化的空间本体论。“城市的本质是人的聚集,是群体与个人的活动网络构成了城市的深层结构,也是城市具有活力的真正原因”,构建现代化都市应以对城市主体的情感关怀为本。城市色彩同时链接着城市生存主体的私人空间、社会空间。城市极速扩容的过程中,单体建筑的业主与设计师追新求异、追求简单实用功能的结果是城市色彩的整体与局部的强烈失衡,这种失衡必然造成城市主体对城市感知上的混乱,其结果是因城市精神在城市主体的生存结构中缺席而派生出来的城市主体“无根”的漂泊感。因此,塑造城市色彩应以服务城市生存的主体为先导。以基于人本的色彩心理学、色彩表现理论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调查问卷等方式,以人文关怀为主导进行城市色彩的心理影响、市民情感认同的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制定宁波市色彩识别系统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落实宁波市城市色彩规划管理部门,施行城市色彩的统一规划管理

改变当前缺乏统一的建设色彩规范和监督管理的局面,落实宁波市城市色彩规划管理部门,施行城市色彩的统一规划管理。建议当前应成立城市色彩规划与建设领导工作协调小组,由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协调建设初期的各项工作。长期应逐步将城市色彩规划纳入规划局的常规工作,通过专家科学的规划结合政府部门法制化管理,给城市单体建筑、区域集群建筑、景观以及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广告、招牌等提出建设性色彩规划方案。通过在城市规划审批中增加“色彩规划审批”的专项等方式将城市色彩规划方案公布。

(三)制定宁波市城市色彩规划的实施

路径方案,以构建现代都市为核心理念,确定宁波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的核心原则研究在当前宁波城市整体框架布局已经形成,建筑主体色彩已经基本固化却没有形成系统的有层次的城市色彩的情况下,城市色彩规划的实施路径和措施,重点是制定《宁波市城市色彩设计指南》,《指南》中应确定以构建现代都市为核心对宁波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的核心原则,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宁波城市精神理念为核心

进行城市色彩定位,建立城市色彩形象识别系统首先,从城市主体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来说,城市色彩设计不仅是城市视觉设计,同时也是城市场所感与城市主体对城市归属感的设计。“思想把一个民族聚集在一起,人们将自己归属于一种文化,以区别其他人”。一座城市的居民同样也在追求城市整体文化的归属感。在宁波现有面貌中,某些建筑凭借独特的色彩从众多建筑中分裂开来,成为闪亮的独特存在的同时,割裂并伤害了城市精神的整体,同时也切断了城市主体的心智与环境精神的契合关系与关联感。其次,“城市记忆是城市特色在人民心灵上打下的难以磨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烙印”。在视觉层次,城市色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以意象的形式描摹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是城市现有居民还是城市外来游客,都可以从一座城市的整色彩中读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精神风貌,这种视觉感知会被人类以记忆的形式储存,城市居民与游客会将这种记忆自动汇集,形成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最终结晶成为一座城市对外往来的文化表象。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应从宁波市整体城市精神面貌的角度,结合宁波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建设现代都市的要求,确定宁波市城市色彩定位和设计原则。使得宁波市的城市色彩能融合各方面要求,反映宁波城市的独有的形象特征,提升城市形象的辨识度,提升城市品位。

2 .以地域固有景观格局为核心

制定谋求与区域环境协调的城市色彩战略,以达成宁波市城市色彩战略中的单体设计实施与区域统筹协调进行为了区别于行业对手,建造商以及建筑设计师都在矢志不渝地追求作品的独有魅力,都回避了单体建筑之间,建筑群之间,单体建筑与环境景观之间,建筑群与社区、街区之间的色彩关联给城市视觉形象造成的破坏问题。建造师将建筑的色彩设计得如同展架上的商品一般,只做抢夺受众视阈的简单粗暴处理。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城市主体摇摆、彷徨于对城市零星散乱的片段感知之间。为了协调以上问题,宁波市作为N 个区域的集合体,在制定色彩方案时应做到整体与局部区域的构思以等价值比重同时考量与协调。从整体出发是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结果容易导致局部区域个性的缺失,从局部区域出发进行规划,虽保证了区域特征却很难确保整体城市色彩的协调,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制定色彩方案时应做到整体与局部区域的构思以等价值比重同时考量与协调,尽量做到用区域特征发声,绽放其独特性。以达到城市周边区域与城市中心的色彩共生,在从属区域固有景观格局的同时进行“调和”。

3 .通过实地调研,在统筹协调中确立宁波市城市色彩控制分区

一座城市就像一棵古树,有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沧桑的历史、有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文化脉络,这些形成了一座城市独有的城市肌理。国际化的城市重塑,埋藏甚或打破了某些城市内在原有的秩序。重塑城市之中这些隐藏的秩序,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城市考古。首先对宁波进行城市文化考古,探寻宁波城市文化的历史遗传基因。通过调研找寻城市历史记忆、找寻城市主体对文化认同的根本,寻找具有典型性、垄断性的地域文化主题,提取可代表这些文化表征的色彩要素,将城市新老文化融合再生,演绎并归纳出符合现代化都市背景下的宁波城市概念色彩体系。其次,对宁波的自然地貌种的色彩要素、气候特征所属的色彩要素、已形成的街区肌理等人工色彩要素特征进行分区调研,归纳整理宁波城市色彩内在问题,建立城市色彩数据库。再次,针对居住主体以及外来流动人员进行城市色彩感官调研并进行数据分析。依据外来流动人群和本地居民对宁波城市的“印象点和印象区”构成,即观光者眼中城市最精彩的旅游点、商业中心、景观性生活干道等,居民眼中生活圈、工作圈和休闲圈、成片规划的新区依次构成的混合印象区域,采用宁波市城市色彩区域控制方法协调居住主体、城市、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4 .通过协同设计完成宁波市城市色彩表现

首先是人员协同:在宁波城市建设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灯光设计师、色彩设计师通过相互协同共同完成城市规划。色彩设计师应融合到各个领域协同设计,在这里,色彩设计师是协同设计而非约束设计。协同设计可以结束以往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是、灯光设计师等的各自为政的行业行为,同时也可以将不同设计师的优秀想法叠加在一起,塑造出和谐统一的城市色彩视觉体系。其次是色彩协同:即将宁波市城市色彩中的“基本色、辅助色和点缀色”的搭配表现的协同方法。基于田野调查分析的理论基础,首先确定以体现宁波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宏观色彩基调,其次设定依据局部区域特可进行色调调和的色彩区间,包括城市公共交通流动色、城市点缀色。最后是新旧协同:将人们已经熟悉的具有历史人文色彩的景观养护起来,在随着时代与科技进步派生出来的新建筑、新社区里保持时代特征的同时注入城市文化原型的色彩因子,在新旧协同中达成城市精神理念在的视觉符号中的色彩共生。

五、结 语

互联网+的时代正在缔造出各种虚拟空间,它以各种姿态挑战者着人类传统的生存空间;高科技时代可以将城际、国际的人民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输送,人们对居住城市、旅游地的选择更自由、更灵活,城市的精神归属感将成为人们选择一座城的先导观念。城市色彩识别体系已经成为城市展现给世人的第一张面孔,作为港口物流城市的宁波,如何构建出以城市主体为核心、具有城市自身精神理念并能够带给人们真正归属感色彩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规划的当务之急。

篇4:公众评价下的食品安全论文

一、问题的缘起

食品安全问题现已成为热点问题。如何监控和保障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我国于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食品安全法》,基本确定了“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加强舆论监督”的监管模式。然而,笔者认为,依照上述模式并不足以解决食品安全监控与保障的关键问题,需要引入公众评价制度予以补充。

(一)现行监控模式的不足

在政府监管方面,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仍是行政机关及其下设机构。食品准入、生产、检验、流通、服务、追溯、召回、退出等各个环节涉及的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标准制定、安全信息公布、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制定,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处,均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各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监管。这就要求行政主管机关要担负起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把关责任。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食品及其相关产品在生产、流通、服务环节会产生各种变化,上述行政机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人员少、经费少、检测手段不足等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缺失,常常无法全面、即时地做好食品安全监管。此外,在监管实践中不乏出现行政机关多头监管,食品标准复杂缺乏统一性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存储、销售、服务各环节监管缺乏协调性等体制性问题,影响监管效率和效果。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确立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方式,也使得行政机关监管存在着不连续性。在行业自律方面,由于行业协会有着民间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其对自身会员企业往往缺乏约束力和问责力度,加之目前的相关实然法对行业协会自律法律关系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更显得力不从心。在舆论监督方面,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极广,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有限的新闻媒体资源很难对其进行一一应对。另由于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角度不足,信息收集成本较高,对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很难实现全面有效的监控效果。可见,基于监管体制与现实的冲突,保障效果与预期的违拗,现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设计的监控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缺失。

(二)食品安全监控与保障的关键问题

笔者认为,食品及其相关产品(包括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的安全之所以难以得到很好的监管与保障,是与其自身的种类复杂性、生产具化性、质量多变性、生产创新性等特点有密切关系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关键要注意食品安全监控的全面性与即时性。所谓食品安全监控的全面性,是针对食品种类复杂性和生产具化性的特点提出的关键要求。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种类繁多,类目复杂,在质量标准制定、风险评估、检测把关等环节,都需要涵盖每一种食品。对于乡镇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家庭式食品小作坊、街边流动性食品经营摊点,其生产具化性特点突出,在食品安全监控时也要兼顾到每一个源头生产点。所谓食品安全监控的即时性,是针对食品质量多变性、生产创新性的特点提出的关键要求。由于可能经过流通、贮存、服务环节,食品生产出来会有质量变化风险,加之食品的生产品类和形式会不断创新,要求对食品的质量监控要随时进行跟进和反馈。

(三)评价制度的提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身体受到伤害的一种担保。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由此可见,每一个社会公众作为食品消费者都是与食品安全关系最密切的主体,是食品安全最大的利益方,也是思考食品安全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食品在经过风险评估、安全检测等重要监控程序之后,在被食入之前或食入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对其安全性仍有最大的发言权。如食品及其相关产品没有经过风险评估、安全检测,消费者即是最直接的食品安全评判者。故而,在食品种类复杂、生产具化、质量多变、生产创新的前提下,社会公众应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即食品安全问题应有广泛的公众参与性。上述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等监控路径,在食品安全监控的全面性和即时性要求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本质原因是其制度设计涵盖的监控法律关系之主体、客体和内容都缺乏社会参与性,无法完全满足全面、即时监控食品安全的要求。那么,何种路径才能使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监控、弥补上述路径的不足,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各方监控主体的作用呢?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作为食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参与性,就要设计适合其监督的手段。公民把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权利让渡给了政府,而对行业自我管理的权利在行业协会,那么,对于政府监管和行业协会自律路径由于条件限制和制度羁绊所监管不周之处,全社会应该有一个反馈和周正的渠道,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评价。所谓评价,做动词时意指评定人或事务价值的高低[1]。以此引申,评价制度应为对某领域人的行为或事物价值评定的法律规范和准则。由于评价有着诊断、激励、导向和鉴定等功能,笔者设想,食品安全评价应为社会公众对管理者监管绩效和生产者信用的多角度评定行为。以往的社会公众参与路径即是政府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然后实施具体的监管举措。然而如上述,政府监管存在天然的缺失,此时,评价手段作为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监控的补充手段就应运而出,其主要目的是弥补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于食品安全监控的全面性和即时性不足的缺陷,其评价结果可以对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无法抵及、处理不当之处予以补充和周正。

二、评价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一)法理依据

1.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

消费者权益应当得到保护的相关学说由来已久,近年来,有学者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双重约束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和社会制度状况的双重约束,当企业占有优势或者制度存在不足,消费者权益就很难得到充分保护,故而制度对消费者主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在食品安全领域,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是生存权和健康权。在食品生产出现求大于供的卖方市场,公众的刚性需求即有可能使消费者遭遇供求关系的约束;在当政府监管不力、行业协会自律和舆论监督不足的制度缺失下,消费者即遭遇了社会制度约束。在此情况下,要保护消费者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引入食品安全评价制度作为制度补充,即在合理之中。

2.公共参与理论

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加到行政行为做出的过程中,以达到控制行政权力和保护自身权利的一种制度[3]。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认为:政府决策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少数掌握权力的精英垄断决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拒绝让大多数的人参与和商讨决策的行为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且也不再为人们所接受[4]。公共参与对于形成有效的公众监督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政府治理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公共参与对于治理产生更大的压力,这种公共批评既是安全的又是善意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5]。在对食品安全的监控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途径已经越来越被接受。评价作为其监督手段,可以有效地使社会公众的监督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对政府和行业协会监管起到促进作用。

3.现代组织理论

其中的行为科学学派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中的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他们不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有社会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并且由于这种需求而引起行为动机,因而满足这种动机就能够提高组织的生产率[6]。由于公众不能无组织无规则随意地参与食品安全监控,故而构建一个主体、客体、内容健全的食品安全公众监控关系,并使其制度化便成为必要。社会公众出于保护自身权益的出发点,基于社会和心理需求,即会积极参与监控。在此前提下,搭建评价平台,引入评价机制,能够提高食品安全监控效率。

(二)立法条件

主观上,公众参与诉求和民主行政的需要使得评价制度的相关立法成为可能。近几年,由于地沟油、苏丹红、塑化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事故不断出现,使得社会公众对自身的食品安全利益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同时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和企业的食品安全自律能力产生了疑虑。越来越多的食品消费者认为自己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投诉无门,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和解决,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公众对食品安全进行评价,即可很好地满足此诉求。此外,民主行政也日益成为现代政府执政的必要手段。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建成民主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要得到及时反映。在食品安全监控领域,社会公众进行食品安全评价,恰恰使得食品消费者的安全意愿得到反映,使得社会公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监控执行过程中。客观上,法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具备使得评价制度的相关立法成为可能。近年来,我国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愈加重视,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几十部,如《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以及国务院及各部委相继出台的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等[7]。评价制度对于食品安全监控有着切实有效的作用,应然地可以以补充立法的形式被列入相关法律中予以规范。此外,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社会各界建立中间组织、社会公众进行公共事务参与,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评价制度成为法律规范,在运行时有着相应的经验积累。

三、评价制度的缺失及现实困境

(一)制度缺失

1.评价客体规制不全

前文已述,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以及食品行业协会对本行业企业的食品安全诚信自律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据此,政府的监管绩效和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情况应当成为食品安全评价的客体,用以进行全面、即时的诊断、激励、导向和鉴定。在对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的方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的《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国食药监察99号)(下简称《信用体系建设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办发[2004]23号)等法规进行了规定。而对于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方面,则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制。

2.评价主体规制失位

对行政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进行考核评价,目前的法律只有《食品安全法》第五条有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由于评价内容涉及行政部门绩效,由政府进行自我评价,且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缺少积极性和公信力。要使得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的结果科学、可信、有效,必须引入社会公众力量。而在这方面,法律并无相关规定。对于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机构的设置,《信用体系建设意见》中规定,要逐步建立起食品安全的政府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行业评价机构和社会评价机构由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遴选确定。但是这样的多头评价主体势必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有效统一,评价效率大打折扣。

3.评价方式规制单一

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和企业信用进行评判和鉴定,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生产企业信用的评价方面,《信用体系建设意见》中规定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方法应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食品安全信用管理软件,逐步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产生评价结果。除了运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的规定,在评价过程的组织、评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反馈等评价环节中,评价主体如何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规制甚少。

(二)现实困境

1.评价前提匮乏

此困境源于评价主体的信息不对称。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无一不体现出“社会公众是最后一个知道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群体”。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虽然与食品接触最紧密,但由于对食品安全相关的检测标准和安全信息不了解,最直接的评鉴办法就是对以消费的食品进行食前和食后的观察,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增加。由此可见,食品安全评价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监控各个环节的信息都足够公开,公众能够根据检测标准和相关安全信息进行有效评价。而就目前的情况看,此前提的存在是缺位的。

2.评价依据不足

此困境的原因是社会公众及评价组织的检测技术缺乏。在进行评价活动的过程中,由于食品安全评定的特殊技术要求,评价主体对于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企业所宣称诚信的可靠性,缺乏信息筛查和事实衡量的具化依据。

四、评价制度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主体选择

如前文述,评价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现行法律对食品安全监控模式设计不足而提出的补充性制度,其根本目的是辅助现有监管模式满足食品安全监控的全面性与即时性要求,其评价结果可以对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监控予以补充和周正。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公众参与有别于公众决策,政府和行业协会完全可以被纳入评价制度的主体,对其自身进行的监控行为涉及的绩效和信用进行评价。但由于其评价结果缺乏公信力,必须结合公众评价结果作为最终监控实施的依据。基于食品安全监控评价涉及环节多,评价需一定的程序,笔者认为,评价制度的主体应从评价行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两方面进行探讨。食品安全评价行为作为社会行为,评价者不能无组织地进行任意性评价。在评价组织者选择的博弈中,不难发现,基于评价客体的要求,政府和行业协会出于公信力的考量,都不适合作为食品安全评价的组织者。而类似现行法律关于食品安全多头信用评价主体的规定,又会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故而,应专门组建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作为评价组织者,组织食品安全评价的各个步骤和环节。只有与食品安全评价客体涉及的各方无利益牵连的社会中间组织,才能中和统计各方评价,最终得出真实性较高的评价结论,从而对食品安全监控进行有益的补充。据此,在立法实践中可以鼓励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成立食品安全评价委员会,确认其社会团体性质,赋予其基本权利义务。故而,社会中间组织是评价的组织者。根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行业协会可以对其行业内部企业的食品安全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每一个消费者或准消费者,都可以对食品安全进行实际评鉴,即社会公众作为一个群体,可以从涉及食品安全的各环节入手对政府监管绩效和企业信用进行评价。故而,行业协会和公民个人,都是评价的参与者。

(二)范围选择

对行政部门的监管绩效评价范围可以包括各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的监管实效;各部门监管的连续性;各部门监管的遗漏和疏忽等。对生产部门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范围可以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情况;食品安全程度反馈情况(含投诉情况);食品及其相关产品被检验合格情况;食品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等。

(三)方式选择

首先,规范评价前提,加大信息披露平台的建设力度。信息共享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8]。使各级行政机关在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绩效和生产企业的信用情况一目了然。其次,明确评价依据。一是明确评价指标。在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绩效方面,法律应对其评价指标予以规制,例如可以规定评价组织者有指标拟定权,各级政府每年应根据当地食品安全情况作出监管计划和监管报告,由评价组织核定其监管绩效的合指标性。在生产企业信用评价方面,可以参照《信用体系建设意见》中规定的食品安全信用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企业内部评价指标包括原料进货渠道、产品品质要求、检验要求、制度建设与执行要求等。外部评价指标包括政府机构如公安、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检、海关等部门和社会中间机构的评价。二是构建档案管理和等级评定机制。此方式已被一些地方所采纳。例如根据《福建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其相关规定,福建省食品协会就设计了相关食品行业档案管理和等级评定制度。再次,搭建评价平台,进行信息反馈和分析筛查。由于评价信息的反馈和分析筛查的主体应为评价组织者,故应在立法中赋予评价组织者搭建评价平台、收集和分析评价信息的权利,鼓励其建立一整套的评价信息运作机制。最后,确定评价结果运用机制。评价的目的在于把各种食品安全监控绩效信息和信用状况进行反馈并据此完善食品安全监控。故而评价的结果,即食品安全监控绩效和企业信用状况应被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所重视,作为加大监管力度的重点。在立法设计时,可以规定政府和行业协会须参照食品安全评价结果进行食品安全监控的义务。

篇5:WTO体制下的食品安全论文

WTO体制下的食品安全论文

一、食品安全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古往今来,恃强凌弱的国家主权竞争环境从来没有改变过。技术壁垒在各国之间的愈演愈烈也是伴随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悬殊态势而产生的。后进国家须小心谨慎的防御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疾病的卫生检疫措施与名目繁多甚至怪异的检验检测项目,如此不合理的国际贸易妨碍措施必将在发达国家的商圈当中被一步步的演变为合理且带光环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二、《SPS协定》食品安全规则

(一)“以科学为依据”实施相关措施

《SPS协定》中第5条第7款规定,各成员国采用临时卫生检疫措施需满足四个条件:临时措施是在成员方有关科学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的;根据有关信息包括国际组织以及其他成员方实施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信息而临时采取某种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各成员方应寻求获得必要的补充信息以便更加客观地评估风险;各成员方应相应在合理期限内评价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四个条件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二)WTO体制下《TBT协定》食品安全规则

WTO体制下《TBT协定》是为防止成员国利用技术水平行使不公平技术贸易壁垒,协议理所当然包括食物质量要求方面的标准。《TBT协议》规定无论标准、技术法规或者合格评定程序制定,都以国际标准化机构制定的相应标准、原则或建议为基础,三种规范的实施不应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其次通过建立咨询点制度、通报制度,相互事先通报,大大提高了技术法规和认证程序的透明度,使出口商更加容易适应进口国要求来组织生产,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的阻碍。

三、对策

(一)建立食品法律体系

自我国在1991与分别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两项食品安全法律以后,截止到食品安全法规基本未做任何修改与完善。时代日新月异,环境变幻莫测,旧的法律已经不太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关系,与现存的法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修订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初食品立法的首要工作,时至今日我国总算通过《食品安全法》,此法律在食品安全的整体和细节方面建设完善结束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始终处于“群龙无首”状态,整体法律体系统由此建立。

(二)完善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

有力的技术支撑在食品出口检验与安全质量保证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当下缩减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与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势在必行。科技兴国,管理创新乃治国良策,高科技、质量与强势产品必然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在法律与规则日益完善的环境下,企业应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商品的出口结构,引进并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系统与高端技术以修炼内功。努力学习与适应学习产业商品出口的国际标准,在系统推行ISO家族与欧盟系列标准出口产品的认证管理前提下,势必将合乎规矩的出口程序凝练在企业的出口工作当中,一步步推动企业良性运行,保证出口产品质量以突破别国贸易壁垒基本条件。

(三)灵活运用争端解决机制

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日渐需要学习的课程。实践证明充分利用WTO相关法律维护主权利益是有效参与争端解决机制的智慧做法与唯一途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在争端解决机制法律中地位相等,成员各方要学会用合法的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值得称颂的是发展中国家印度是向争端解决机制提出申诉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胜诉与获利最多的国家。印度利用争端解决机制击败美国、欧盟等对其大米、海产品等的不当限制,为其农产品出口赢得巨大市场空间。

篇6:互联网环境下烟草企业现代化管理应用论文

互联网环境下烟草企业现代化管理应用论文

摘 要:钉钉办公软件因为具有沟通便捷、及时性等优势,在企业管理中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将钉钉移动办公软件运用到烟草企业管理中,这一尝试开始在部分烟草企业中出现,并表现出显著优势。

关键词:互联网+;烟草企业;现代化;管理;钉钉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烟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钉钉移动办公软件有着传统的办公软件所无法媲美的优势,可以促使烟草公司更好、更快地实现高效、可视化办公。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将钉钉办公软件应用到烟草企业管理中,能够有效提高烟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使烟草企业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钉钉办公软件特色功能介绍

1.钉钉软件归根结底是一个工作方式

不管是拥有成千上万员工的大企业或者是小至几百人的小公司,甚至是只有几十号人的部门,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个问题,在群发消息并要求接收人收到后回复时,总有一些员工没有反馈收到结果,这样就无法判断员工是真没有收到消息还是装作没收到,而钉钉具有信息“已读”显示功能,可以有效解决群发消息没有反馈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群发消息的结果反馈有效性。

2.钉钉让文件资源信息共享更为方便

企业在日常办公时,会有很多文件进行存储,例如请假流程、审批表格、员工和客户交流的资料等。这样就对存储系统容量有着一定需求,要求文件存储方便、快捷、便于查阅,而钉盘是钉钉软件中非常突出的功能,可以为企业提供出超过几百G的信息存储空间。用户可以将文件资料存储到钉盘中,防止因信息太多而淹没文件,想要找的时候找不到。

3.简道云可以让办公平台量身定做

对于企业不同部门而言,其办公需求也不尽相同,而这种多样化办公需求就要为用户制定出相应的办公平台,同时还要便于实现,简单可行。而间道云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样的多样化办公需求,为企业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客户管理等提供出相应的办公模板,用户仅需要按照自身需求选用办公平台即可。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编程,可以有效降低办公平台定做要求。

二、“互联网+”环境下钉钉在烟草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条件

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办公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欢迎。单纯就通讯技术而言,移动通讯更为方便,无线网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这样就为烟草企业员工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办公成为可能。就办公效率而言移动办公可以有效空间、时间限制,让烟草企业员工办公不再受到时间、地点限制,能够通过手机处理相关业务。移动办公让办公流动性、工作协同性以及管理远程化有效融合在一起,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与管理水平,促使烟草企业办公效率得到显著进步。

钉钉作为一款能够帮助企业员工进行移动办公的软件,其优势在于:一是免费且多种客户端都可以使用,有效降低了平台研发成本。烟草企业中职工数量众多,职工可能会使用很多手机客户端,如安卓、ios等,而钉钉可以兼容这些客户端,有效解决了先前的办公管理软件无法跨平台使用难题,而且全程使用都免费,这样也为烟草企业节省下很大一笔办公系统开发费用;二是简道云可以达到烟草企业各个部门的办公业务需求。烟草公司规模一般都很大,职能部门划分明确,包含多个部门,如生产部、销售部、人事部、采购部等。不同的部门其工作内容也不同,因此对办公软件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办公内容变化也很快,所以办公软件平台要具备相应的灵活性。但是烟草企业员工并非专门的软件专业出生,所以无法独自开发适用的办公平台,需要采用外部的办公软件,同时还要求外部的办公软件可操作性强。简道云是钉钉推出的定制化应用工具,可以给用户提供出表单、报表、流程设计,而且出于让用户便于操作的考虑,简道云还自带了大量应用模板,烟草企业员工可以按照自身工作需求而开发出相应的办公软件,操作非常便捷。

三、“互联网+”环境下钉钉在烟草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以钉钉平台为基础,提高烟草企业办公效率

当烟草企业借助于钉钉创建办公平台时,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系统消息、运营事务、部门事务这几大内容。首先在钉钉上创建起烟草企业团队,让内部员工都加入进来;其次按照不同员工所承担的职责、工作需求、职位划分,为其提供相应的权限;最后根据各个部门需求,运用简道云来构建起符合该部门办公需求的软件平台。钉钉上的企业系统消息应当设置成所有员工课件,其消息类型主要包括烟草行业发展趋势动态、国家出台的烟草行业政策法规、公司公告等。同时,在企业主页界面还要有各个部门简介、通讯录板块,便于员工交流沟通。因为系统消息设置成所有员工都可见的形式,所以这些信息在发布时往往带有公司官方性质,因此需要专人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维护,保证信息及政策内容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2.通过钉盘进行文件共享传递可以更加安全放心

烟草公司内部员工进行交流沟通时就会有很多文件需要上传,同时各个部门相互间也会有很多文件传输。此外,煙草公司在和客户进行交流时,也会涉及到大量信息存储,而这些文件因为数量众多,如果在聊天窗口中发送往往会被聊天信息淹没,而翻阅聊天记录会花费大量时间,且文件容易弄错,甚至会忘记客户是否发过该文件,这样就会极大地浪费工作时间,影响工作进度。但是钉盘存储容量很大,而且手机便于携带,能够及时追踪文件查阅状态,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例如烟草企业员工在和客户交流时,为了让客户更为深入及时地掌握公司的烟草产品信息,销售员工通常会给客户发送很多图片、文件等资料,而利用传统的通讯软件,销售人员在发送给客户资料后,客户往往没有反馈,这样销售人员无法判断客户是否收到了资料,而需要再次确认,这样工作效率会大大受到影响,同时也会让员工和客户有距离感。但是钉盘可以及时查看文件接收状态,当用户查阅文件以后,销售人员可以进一步介绍烟草产品信息,从而拉近和客户的距离。

此外,在钉盘上也可以建立起工作团队,共享工作所用到的各种资料。例如在讨论某一类烟草新产品营销方案时,可以先在钉盘上创建团队,然后让参与谈论的.员工加进来,一起分享并讨论方案内容,这样不但能提高交流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快工作精度。

3.使用好行业发布在钉钉上的移动办公应用外,注重数据分析,挖掘平台使用深度。钉钉平台上有行业发布的部分销售、终端、专卖数据。我们要经常性的利用平台的便利性,可以时刻关注省、市和当地卷烟销售情况,实时数据分析,了解市场状态,及时跟进营销服务。分析平台专卖数据,梳理重点管控品牌,實施精准监管,严防卷烟非法流动。并通过移动办公平台做好专卖、营销、物流、内管四大员的协同工作。

4.通过移动平台开发应用,强化内部管理。除了使用好行业开发的应用模块以外,我们要依托钉钉应用中心,将自主开发一些适合工作实际的功能模块,如假期管理,解决年休,加班,请假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如用车申请等,通过提升钉钉平台的移动办公平台的应用,提高钉钉的使用频率,并提升综合办公工作效率等。用印申请解决印章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领导不在签不了字等问题,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与移动办工。会议室管理实现了对会议室的实时管理,避免了会议冲突等不必要的麻烦。更多的功能有待一一开发使用。

5.借助于钉钉的第三方软件,实现为烟草企业应用定制化。

如简道云可以灵活定制各类报表,实现数据搜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协作。提供了14种表单控件,62种高级函数,300多种基础功能,超多的铁杆粉丝共同参与,数万种高价用法。智能流程引擎,给数据装上发动机,多级上报,流程审批,自由配置。并通过钉钉接受数据提醒,不错过任何新数据。

如万能工资条可实现一键群发,excel工资表秒变工资条,还可以随时撤回工资条,支持直接在线修改工资条后直接发送,实现了随时随地查看工资条,可查看历史工资条,支持在线确认或报错。

如任务管家可以了解团队成员的安排,最大化利用空闲时间;任务列表清晰有度,化繁为简,实现团队的高效管理,任务设循环会按照固定周期生成后续任务,前任务逾期,后续任务自动延迟;任务内设置循环提醒,每隔一段时间系统自动提醒,再也不用提心遗忘。可将任务中某个重要的步骤分解为检查项或者子任务,逐步解决,有条不紊,保证每个环节都不被忽视。解决了管理层对人员执行办的掌控。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将钉钉移动办公软件应用到烟草企业管理中,可以极大地提升烟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将互联网+技术深入有效运用到烟草企业日常运营中,这对于烟草企业、烟草单位都是质的飞跃。同时面对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整体背景,烟草企业自身还要不断革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让钉钉办公软件为其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许燕.基于钉钉的移动办公微应用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38(4):137-141.

篇7:远期信用证下电子汇票的法律问题探究及建议论文

远期信用证下电子汇票的法律问题探究及建议论文

国际支付方式中信用证是最重要的传统国际支付工具之一。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于重申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是探讨是否能够建立一个替代传统的纸质金融工具的电子化模式,以满足人们对电子化金融的需求。在诸多电子金融的议题里,本文仅聚焦远期信用证下电子汇票的法律问题及建议。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电子汇票形式是否受法律保护?电子签名是否可以取代《票据法》中的签章?通过安全秘钥对电子汇票进行背书是否符合当前《票据法》的要求?我国实施的《电子签名法》肯定了电子汇票的法律形式以及可靠的电子签名可以取代《票据法》上的签章,但《票据法》和《电子签名法》都没有对当前通过安全秘钥对电子汇票进行背书的方式进行肯定。笔者认为,应该对我国《票据法》进行修订,肯定电子票据的法律形式,同时对电子签名以及通过安全秘钥进行背书的方式等同于纸质汇票的背书签章给予明确的规定。在此,笔者也不专门分析电子系统和方法,这项工作更适合电子工程师和计算机程序员来进行,笔者将从个人专业角度来探讨这样一个电子化的进步所带来的法学法律影响,以及如何在法律层面进行变革以适应这一电子化影响。

一、电子汇票取代纸质汇票将面临的法律障碍

汇票是一个可流通的支付工具,在国际贸易中,汇票是由卖方准备,但它与由买方写给卖方的支票具有同等的作用,用通俗的话来讲,支票是买方开给卖方,且由卖方拿它去银行提款;而汇票是卖方通过开立汇票,向买方收款。汇票可以是“即期汇票”,也可以是“远期汇票”,远期汇票为买方提供了短期的融资。尤其是在远期信用证业务中,远期汇票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卖方通过开立远期汇票,买方银行不需要立即付款,只需要在将来某一时间到来时进行付款,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各方提供了融资的需求,同时,相对于即期汇票,远期汇票也更具流通性。自从电子汇票进入了金融界和银行界,其运用也愈加广泛,但法律却对电子汇票缺乏规制,电子汇票的形式是否合法?电子签名是否等同于《票据法》上的签章?如何对电子汇票进行背书?法律是否承认电子汇票的背书方式安全有效?同时,电子汇票还必须能够满足不同法系国家有关票据法律规范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出现电子票据是否被当地法律所承认这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全球电子商务所遇到的法律冲突,1991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下属的国际支付工作组,开始负责制定一部世界性的电子数据交换统一法(EDI)。12月16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85次全体大会通过了《电子商务示范法》,该法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商务统一法规,其向各国提供了一套国际公认的法律规则,以供各国法律部门在制定本国电子商务法律规范时参考。可是这部法案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惯例,它仅仅是建议。如果各国均采纳,并将其写入国内法,电子汇票的有效性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否则,它将只能在被承认国国内和承认国相互之间使用。

二、电子汇票的法律有效性

由于目前国际上缺乏统一且具有强制性的确保电子汇票有效性的法律,为了有效分析电子汇票取代纸质汇票是否可行,我们通过分析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国内法来做进一步思考。

总结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票据法》,可以得出,有效的汇票必须具备三个关键要素:即“书面”、“签章”、“可流通”。下面我们来就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

(一) 书面

英国在1882年《汇票法》中第一部分的第二款解释的术语中写到了“书面的”包括“印刷的”,“书写”包括“打印”,这里的印刷版是否能够包括电子版?根据1978年的解释法案(IA 1978)其第五部分定义中写到,在任何法案中,除非有相反的意思表述,在附表1中列出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将根据该附表进行解释。附表一中对该“书面”解释为“书面”包括打字、印刷、平版印刷、摄影及其他以可见的形式再现或者复制文字。通过IA 1978对1882年《汇票法》进行解释,我们可以确认电子化的打印版本是一种以可见的'形式实现对文字的再现,因此,这样的解释是合法合理的。笔者认为,英国在1978年的解释法案,使电子票据的合法性得已确认。

在我国,《票据法》虽然并没有明确要求所有的票据都是纸质,但传统的支付工具都是基于纸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20实施的《电子签名法》第四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书面形式①,与纸质票据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第6条第一款写到,假若一项数据电文所含信息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即为所要求的书面形式。这项规定明确赋予电子数据电文与纸质文件具有同等的效力。如果这部法律被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签署或者制定为国内法,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国际支付工具电子化形式有效性的问题。

(二) 签章

由于无纸化交易的高效、低成本、便于保存、不易伪造等等优点,银行也逐渐认识到了支付工具的电子化对其业务的影响,纷纷加入了电子化行列,起初银行只是将计算机操作用于银行后台业务,而现今银行的大多数业务部门都已经开启了电子化模式,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电子化办公系统。笔者将国内的这种银行间票据流转的电子化模式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各个银行内部拥有独立的电子化票据流转系统。据了解,中国工商银行此前就有类似的电子商务票据的在线系统,即企业通过网上银行,将电子商务票据的开具、承兑、背书和流通都通过在线完成。其通过电子签名的方式验证签名真实性的机制也确保了票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国内的这种银行内部建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很好地解决了电子票据的流通性问题,是票据电子化的一大进步。但这种银行内部的系统往往只有两个企业同时是这个银行的用户,才可以进行网上在线电子票据的背书流转。由于各个银行之间的系统不一致,在不同银行之间,电子票据的流转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了加快促进全国的电子化步伐,我国开始进入电子票据的第二个阶段,即由人民银行牵头,现在依然正在推行的ECDS电子商业汇票系统,10月28日,人民银行建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lectronic Commercial Draft System,ECDS)投产运行,它的特点主要是票据记载和流通全部电子化,以电子签名代替签章,以此来证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从以上的实践可以看出,电子签名代替签章已经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但其法律效力还需要探讨。

传统的纸质票据所指的签名,无非是确保当事方对所签内容的认可,同时,这个签名的字迹也代表了当事人本人的真实意愿。然而,电子汇票如何被签名,这种签名又如何表现其真实性?电子工程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已经通过现有的加密方法确保了电子签名能够安全地验证当事人的真实身份,从而进行数字签名。为了保证所述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这里不对此问题做过多的赘述。然而,笔者在此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各国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通信技术发展不一,这种能够辨识当事人身份真实性的电子签名技术并不为所有国家和企业所掌握,尤其是在不拥有这些技术的国家,其国内法往往也未能肯定数字签名的有效性。

1995年,美国《犹他州数字签名法》在世界上第一次以立法形式批准使用数字签名。该法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字签名手段,提出了“公共秘钥”的使用有助于实现签名的电子化。随着这部法律的颁布,世界上其他国家纷纷就数字签名的法律问题展开立法活动②。这对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票据法》第7条规定了票据上的签章、签名,应当为该当事人的本名。这里的签章以及当事人的本名,并没有清晰界定是否包括电子签名的表现形式。如果从立法者本意这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扩大解释,在《票据法》立法之初,还没有电子票据的出现,因此立法者在这里的表意应该是不包括电子签名的。但我国自年4月1日开始施行《电子签名法》第14条写到,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按照法律解释的一般规则,后法优于前法,如果用2005年的《电子签名法》来解释修订版的《票据法》,这无疑意味着,可靠的电子签名是合法的。

仅靠个别国家的立法是不足以保护电子汇票的,远期信用证项下的电子汇票需要建立全球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和国际统一的EDI标准,以及各国在法律上对其统一的承认。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第7条明确了电子数字签名的有效性。如果其成为统一且能够强制实施的法律,完全能够避免法律解释所引起的复杂性和立法技术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一些国家的国内法未能肯定数字签名的有效性所带来的法律冲突问题。

(三) 可流通

票据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流通性。当票据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受让人持有票据,即表明票据是可流通的。纸质汇票是通过背书转让来确保汇票的流通性,根据我国《票据法》的规定,背书是在汇票的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且背书需连续,背书人和被背书人在汇票上的签章依次前后衔接。这说明我过法律认可纸质汇票的流通性,那么,如何保证电子汇票的流通性和安全性?

20人民银行建成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lectronic Commercial Draft System,ECDS)它实现了票据记载和流通全部电子化,以安全秘钥电子签名的方式代替签章,以此来证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同时,也支持票、款在线同时交割方式。它解决了电子汇票在国内多家银行间的统一流通问题,是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又一里程碑。目前的问题是,我国票据法上要求背书转让必须由背书人进行签章,在无间断连续背书时,背书人和被背书人在汇票上的签章必须依次前后衔接。这种签章旨在保证持票人在行使票据的追索权时清晰可见。通过电脑的电子签名安全秘钥方式对电子汇票进行背书是否等同于在纸质汇票上无间断连续背书的签章?法律是否认可这种方式?

2005年的《电子签名法》虽然肯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但其并没有明确规定这种采用安全秘钥的背书方式等同于纸质背书的签章行为。笔者认为,我国《票据法》应进行修改,明确规定这种通过安全秘钥电子签名对电子汇票进行背书的行为等同于纸质汇票的背书签章行为。通过电脑对汇票进行背书将会有效避免纸质汇票产生的传递慢、携带不安全、循环交易易造成破损等等弊端,电子汇票的使用将大大增强汇票的流通性。

综上,在各国没有完全修改其国内法,承认电子汇票的有效性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电子汇票在全国范围有效流通,亟需通过全球统一法来解决各个国家对电子汇票的一系列法律问题认可不一的现状。

三、远期信用证项下电子汇票对全球电子化系统提出的挑战

远期信用证涉及到很多的电子单据的法律问题,诸如电子提单、电子信用证、电子发票、电子保险单等等,为了加快国际贸易的电子化步伐,这些单证也陆续出现了电子化形式。在此,我们仅以电子汇票、电子信用证为例来探讨,是否应该建立一个全球的统一的电子金融网络来处理各类单据,以顺应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对电子化模式的需求。上文已经提到过,对于电子汇票的形式认可问题、电子签名等同于签章的问题、确认安全秘钥的方式等同于签章背书的问题,都需要法律给予明确的规定,然而很多国家当前都缺乏这样的立法,这导致了电子汇票在流通的过程中缺乏合法性保障的必要支撑。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各国修改其《国内法》,将电子汇票的相关合法化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写入各国票据法之中;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各国达成一部统一的《电子商务法》,通过这样统一的法律来肯定电子票据与纸质票据具有同等的法律形式,肯定电子签名具有等同于签章的同等效力,肯定通过安全秘钥进行流通的背书记载方式与纸质汇票的签章背书记载方式具有同等效力,从而确保电子汇票与纸质汇票同样都可以通过背书转让进行流通。至此,远期信用证下的电子汇票才可以同纸质汇票一样在全球法律的认可下无障碍流通。

远期信用证项下电子汇票对全球提出的另外一个挑战即是,全球电子化网络系统的问题。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是EDI标准,全称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中文可译为“电子数据交换”,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使用的国际标准,是一种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它在生产商和供应商及运输商之间创建了一个无纸化的商业交易系统,减少了纸质交易的行政管理成本。目前,金融EDI将其业务已经延伸到广泛地运用银行关于国际贸易的支付和结算领域,EDI的报文标准中有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其成立于1973年,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它经营着一个世界性的金融通讯网络,它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消息交换。SWIFT向金融机构销售软件和服务,其用户在SWIFTNet的网络上使用它。截至11月,SWIFT联接了209个国家8740个金融机构③。由于更加深入地分析SWIFT系统需要更多的电子专业知识,笔者在此不过多论述。SWIFT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格式化的电子信用证的格式化和自动化业务,设想,它是否可以为电子提单、电子汇票等等其他的国际贸易流转单据提供统一的格式化和自动化业务呢?这将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和成本。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些单据的电子化形式得到法律的认可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和立法技术问题,但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金融系统却需要电子工程师和网络通讯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四、结论

通过这些简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实践中电子商务已经运用到金融业、银行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不可逆的一个时代潮流,然而在理论上,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仍然存在滞后性,缺乏确切、清晰和完善的立法去肯定电子汇票的法律效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汇票的流通性。远期信用证由于尤其注重远期汇票的流通性,因此,当电子汇票出现在了国际贸易中远期信用证下,需要贸易双方所在国家都对电子汇票的法律效力有所确认,因此,为了保证其最大程度的流动性,已经迫切需要一部国际间的汇票统一法来肯定电子汇票的合法形式,保证电子签名与纸质的签章具有同等的效力,肯定通过安全秘钥进行流通的背书记载方式与纸质汇票的签章背书记载方式具有同等效力,从而确保电子汇票与纸质汇票同样都可以通过背书转让进行流通。

尽管电子工程师和网络技术专业人员一直在强调电子汇票相对于纸质汇票来说不易被伪造,但电子汇票所适用的系统一旦被hacker侵蚀,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计算机工程师和网络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将这种技术性漏洞的概率不断降低,增强电子汇票的安全性。通过我们对远期信用证下的电子汇票法律问题探讨,可以展望,未来的电子金融将会与电子商务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但我们相信,在全球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维护下,以及电子工程师和计算机程序员的努力下,电子金融的全面实现将指日可待。

篇8:浅谈现代化技术背景下文山苗族服饰的现代化进程论文

浅谈现代化技术背景下文山苗族服饰的现代化进程论文

随着生产工业化和市场商品化的发展,在主流文化审美观念的影响下,通过对机械化生产方式和化纤产品的引入,文山苗族服饰发生了诸多变化。文山苗族按自称分为七个支系:蒙司、蒙豆、蒙邶、蒙巴、蒙颛、蒙叟、蒙刷,由于不断迁徙和发展使得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支系服饰风格各异。从艺术特征上看,主要经历了色彩由素雅到艳丽、类型由少到多、装饰由简到繁、风格由个性到同一的发展过程;从技术特征上看,主要经历了手工艺时期(游耕时期 + 农耕时期)、半手工艺半机械化时期(1949年~)、机械化时期(20至今)三个阶段。

1 手工到半机械化的生产趋势

据《麻栗坡县志》载“:清代,人们的穿、戴、垫、盖都是妇女手工缝制,式样一律传统老式服装,缝制牢固,但进度缓慢。19,曾方钧从马白街带着一台英国产的缝纫机进行机械缝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缝纫业发展较快,缝纫机逐步代替手工业操作。1956年在各乡镇相继建立缝纫社(组),进行整体缝纫。1985年以后,集体企业基本停止,个体经营也因外省、外县服装的涌入,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体,所生产的服装也只能到乡村集市上销售。1993歇业。”

20世纪80年代,文山县逐渐兴起了一批以机械化生产和加工苗族服饰的制造工厂和企业。例如,江花民族印染厂、提花厂、个体私营企业等,预示着民族服装的生产力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江花民族印染厂(以下简称江花厂)是文山最早的本土民族服装制造企业,位于云南省文山市开化镇花桥村,创办于1991年。江花厂早期以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为主,掌握精湛的苗族蜡染、刺绣、缝纫等传统工艺。1993年运用丝网印刷批量印制传统蜡染图案并深受欢迎。90年代江花厂就已实现了统一化、规范化、机械化、批量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

文山县七都云霓绣庄为外来企业建于,以生产机械提花为主,是目前文山州最大的花边厂。现拥有电脑绣花、激光雕刻、超声波压花、邹花、粘胶花、服饰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和画框制作等工艺。其产品多样,品类丰富,满足了一个要求多变与多彩的苗族服装市场需求。手工的衰落与机器工业的兴起紧密联系,这种衍化过程是被动与主动选择的结果,是生产主体在面临市场化形势下,传统服饰与机械化不断适应和融合的过程。无疑机械化的加工方式推进了文山苗族服饰的现代化进程,也推进了文山苗族服饰的产业化、商业化模式的发展。然而,传统符号被植入电脑,被无限机械性的重复。人的身体的技术(手工技艺能力)退化,从而服饰中的想象力、神秘感也随之消失,传统服饰的诗性韵味也无从体现。

2 商品化与手工艺者的职业化

1953年国家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浪潮对山区民族的冲击,云南苗区的经济状况基本上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商品经济洪流的冲击下,苗区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观念开始更新,可以说机械化与现代化催生了苗族服饰的产业化与商业化。早期苗族妇女们每逢街天会到集市上将手工丝线、布匹和服饰售卖以获生活所需。久而久之,部分群体专以销售传统苗族服饰为主,形成了早期的个体私营模式,出现了手工艺者职业化和苗族服饰商业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江花厂的成立为标志,文山苗族服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文山商圈的发展,苗族服饰形成了产品销售与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并通过款式设计的推陈出新获取客源和商机。

商业模式的开发和拓展是现代苗族服饰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得以继续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机械化花边、花布、刺绣、染布等装饰材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装饰方法、广阔的选择空间,丰富了视域体验;另一方面,机械化生产取代传统手工劳动,并使妇女从传统劳动力中获得解放;其次,大多民族企业和其他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并带动文山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与完善,加速了苗族服饰的机械化过程。可以说,轻工业产品的输入改变了苗族妇女的`传统加工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消费行为习惯、审美风尚、生产生活以及苗族传统文化等。手工艺者职业化推动了苗族服饰商圈的扩大化,同时对市场、消费和审美风尚具引导性。

3 机器复制引发传统苗族服饰文化的消解

风格是指艺术品形式上的特征。传统风格可以看作是对“祖先风格”的传承与延续,是相对现代风格而言的形式内容。在过去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下,传统风格体现为原始自然主义风格,它体现为对大自然的依生与审美,在解决保暖问题的同时,服装样式与装饰纹样主要来源于对祖辈的学习与模仿,并包涵了亚文化的集体记忆,带极强的叙事功能。改革开放后,在机械化生产的辐射作用下,从服饰所运用的材料到服装的样式,以及加工方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形成以制造厂、花边厂为核心向各县、乡镇、村寨为点的辐射路径。其商业空间显示为材料制造厂、服装制造厂、设计工作室、批发零售商、家庭制作、旅游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模式。

分化后的苗服市场相互交织和影响,现代化产品为主导地位,机器复制是成为服装制作的主要手段,传统手工艺力显势弱,解构之后的服饰,形式大于内容的传达。传统工艺被当代人移植、拼贴,被外来文化改造、嫁接。这种传统风格的分化,实质在于对传统苗族服饰文化的分解,并在演变的过程中将其异化。传统符号因无法通过主体技艺和群体记忆进行传达,传统符号无从解释与传递,当理性的机械生产取代情感化的丰富创造,则会造成传统符号的陌生化与平面化。风格分化背后指向社会体系的分化,这种分化直接作用于文化的分化与断层,主要体现在:首先,实践经验的无法继承,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了传统生产经验,传统手艺无法继承。其次,工业产品取代传统媒介――麻,传统符号上的宗教信仰与情感无从依附,传统文化被消解。这种对服饰的分解现象实质上是文化变异与符号消解的表征“。一种新技术向一种旧技术发起攻击时,围绕旧技术的制度就受到威胁。制度受威胁时,文化就处在危机之中。”当技术发展到最高形态,机器可以代替人脑进行思考,而文化沦为机械的附庸,并产生新的文化形式。

4 小结

依赖着机械化快速演变,在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相互碰撞时,通过自身对现代化环境的适应,引发形式与内容上的消解与异变。机械化可能使传统服饰文化消解,甚至是传统文化的失落与异化。所以说,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对传统苗族服饰的影响,对其发展和保护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篇9: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改变,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不断更新的教学要求,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本文旨在论述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以便在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多样化。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化,不但制约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扭转了语文课堂上原有的沉闷气氛,同时也给课堂注入了活跃的元素,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学生更能切实感受到语文课程的乐趣与魅力。由此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表现

1.注重录音媒体的应用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但是,由于语文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朗诵人员,所以,要想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文本背后的真实情感,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借助录音媒体的应用。通过录音机的播放,学生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课文的示范朗读,从而给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在浓厚的情感中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诗歌的示范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陶醉在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当中。由此可见,录音媒体的应用是“唤醒”学生听觉的有效手段。

2.注重幻灯、投影的应用

与以往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主要借助幻灯片与投影仪实现的,语文教师将所要讲述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幻灯片可以直接观赏到文本中的内容。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述散文或诗歌时,可以借助幻灯与投影,将文本中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而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领会。由此可见,在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中,幻灯与投影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3.注重综合媒体的应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的传授,计算机综合媒体的应用实现了人机对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计算机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计算机的所呈现的内容不仅准确,而且也很迅速。学生针对于课上学习的知识,可以在计算机中寻找到相关的练习题,并且计算机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也能够做出客观的判断。由此可见,计算机综合媒体的应用,不仅可以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在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注重声像媒体的应用

在中学语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声像媒体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它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给学生传递相关的信息,因此,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相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是最直观的,同时也是最吸引学生的。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重要性

1.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挖掘了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文来源于生活,更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以往的语文课堂相比,应用了现代化手段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学生在活跃的课堂的气氛中更能激发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可见,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实现了文本的形象化与生活实感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主要通过教材上生硬的文字,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本文的深刻认识。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促使了语文教学的形象化,学生在听觉上和视觉上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生动的人物形象与自然景观。学生通过形象的直观感受,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文本所要抒发的真实情感。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形象化,同时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本的生活实感。

3.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同时也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将更多的目标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从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4.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与教材上的知识相比,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知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所接触到知识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新的认识和突破,学生学到了很多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这在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陈涉世家”的文章时,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搜集到内容更丰富的相关知识,并且有些知识不是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这在无形中就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量。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到更广泛的相关知识。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也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化,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切实感受到文本背后所要抒发的真实情感。因此,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深化,应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规范化、创新化。但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毕竟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作,其对于教育者、对于学生本身以及对于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避免其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将其有突破性的、创造性的、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以之为学习方法的一种而更好的进步,使其能够积极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浅谈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学大众,,(07).

[2]王晓莹,王文格.浅谈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的误区[J].职业,2009,(32).

[3]刘风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J].职业,2009,(30).

[4]宋翠芬.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四个优势[J].中小学电教,,(06).

[5]欧如政.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合理利用电教媒体[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05).

[6]卢芳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学现代化——小议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语文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2009,(07):143.

[7]曾治勇.浅议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07).

[8]曹占霞.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04).

篇10: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现代化发展视域下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思考论文

目前我国传统企业应向现代化企业转变,在这个特殊时期阶段,许多企业都出现了短时间的停滞现象。相比较外国许多企业而言,中国的企业管理远比这些国家的管理模式落后。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协调管理不好,严重的情况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因此企业成本管理不可忽视,这就要求企业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发展阶段,都把关注点放在企业的技术和市场上,对于企业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没有意识到自己企业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还不能有效地找出企业出现问题的地方,不能使企业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生产,造成了许多的资金浪费。导致企业的资金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达不到盈利。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企业利润,使企业稳定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人力资源方面的现状

许多企业受到我国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都不是很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团队的思想观念落后,在聘用员工的时候选拔制度不够严格,导致了一些员工自身的素质不高,没有对企业产生效用。有的员工上班比较懒散,这就导致了员工拿着企业的工资却不为企业创造财富'也就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这样的企业相比其他的企业就不具有优势,还不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财务管理方面的现状

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财务管理是核心内容,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制度不是很严格,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执行力度上面,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状态不佳,也就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比较松散,财务人员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还有财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够,甚至有些人员还会想方设法的想一些不正规的渠道获取企业更多的资金,一步步将企业推向公款亏空的陷阱,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采购原料方面的现状

企业在原材料的选择和购买以及在利用完材料后丢弃的成本的管理都属于资源的管理。资源的管理与企业成本的管理也是息息相关的,但是现在的企业在资源管理上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一套科学和合理的管理方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贪图小便宜,认为是为了节约成本就去一些不正规的商家购买原材料,结果买回来的材料不适用,结果找商家退还也是没有结果的,这就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其次,在生产过程中有些企业由于机器设备的局限性就导致了会产生许多垃圾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废物。这样就造成严重的浪费,除了浪费材料的问题之外’也增加了环境问题,企业为了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又会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签钱,这又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

(四)在成本管理的制度方面

1.人事管理不科学。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人事管理人员的选拔关系化,就是指担任人事部经理人员是通过内部自定的人员提拔,但是这种提拔不是严格的选择,或是观察此人是否具有人事部经理的素质,而是利用人际交往的关系提拔,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选拔不具有公平性,也会导致人事部经理的管理能力和全方位素质不达标的情况,这就会使团队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方式。有些高级领导认为这种选拔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实相反的是会加大企业的经济负担,因为选拔的人才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在不久的未来也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的。

2.人才的浪费和办事效率不高。目前阶段许多企业都存在员工办事效率不高和浪费人才的现象,有些企业在培训员工的时候只是做一些比较客套的表面功夫,没有把员工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浪费了培训时的人才资源和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在接纳高素质人才的方式不对,使得一些人才被拒之于门外,不利于企业专业团队队伍的建设,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所以必须加大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引人。

3.管理意识落后。以前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要求了,现代企业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观念,但是目前企业的管理思想观念过于落后和成本管理水平底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前进的步伐。

二、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成本管理的重点由管理方式向决策方式转变

目前的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也越来越大,目前发展方向就是决策的方式占主导地位,比如相关、机会、差量、边际、付现、可避免、重置等等和决策方式有关系的成本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现代化发展视域下的成本管理的关键因素,一定要重视决策。

(二)成本的核算动因变化多端

成本管理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动因,就是指除消耗人力和原材料之外的开拓市场、规模扩大、内部调整等等隐形的成本,成本动因涉及更加隐形的成本,更深层次一点也会涉及到企业售后服务的成本所以现代化管理涉及更多方面要求管理方式应该多样化。

(三)成本管理计划应该更加长期

企业要想要得到长期的发展就需要根据变化无端现状不断改变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管理的重点就是要放在战略方法上,要有一套高效的配套优质服务质量,才能发展企业。

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建议和策略

(一)建立健全责任成本管理制度

明确划分经济责任部门,组织核算经济,严格控制成本,对每个换件要进行严格的计算和仔细核对,监督好企业内部每一个涉及到经济的环节,并且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制度和划分,单独核算和内部控制。把每项工作按照单位级别来分配任务和职责,工作任务明细要发放至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小组、每个员工之间,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中的责任控制中心是企业中责任最重大的管理机构,所以次此管理机构应该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条例行事;保证企业的成本管理能够更加完善和健全。

(二)人力资源管理要最优化

人力资源部的.作用在整个企业成本管理中是非常大的,人才的调整和配置要顺应变化不断改变和优化,使得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其次就是在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员工人数要做一个调整,加大管理力度,创建一个健康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要恰当分配员工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益,这样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才会得到改善。可以制定一些奖惩制度,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员工进行适当的惩罚,还要保证稳定的工资酬劳制度之外,要适当增加福利,给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提供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机会。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

(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企业成本管理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要抓好这一优势,对企业内部成本管理采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这样可以从物力和财力人力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率,加快了企业的发展进程。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比较清晰可见的数据方便工作人员査看和管理,简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不仅给企业带来先进革新的管理理念,还能够带来更多的财富。从短期的效果来看,引进高素质人才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其实从长远来看,高素质人才能够带来的财富远远大于目前提高的成本。因为高素质人才在工作时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进而促使企业的发展,所以选择高端人才的引进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发展视域下,要想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就要对企业成本严格管理和控制,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