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干部工作素养对领导能力的影响的论文

斯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斯坦”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政工干部工作素养对领导能力的影响的论文(共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政工干部工作素养对领导能力的影响的论文

政工干部工作素养对领导能力的影响的论文

一、提高对政工工作的认识

思想政治工作职称论文范文不同于其他务实的工作,它会随着工作客体的不同而变换工作方法,即使是同一客体,也会随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应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无形的工作,但它也是有规律可循,且不是孤立的。它通过企业的经济活动而穿插 在各个管理环节中,结合各种管理手段,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但现在有不少领导只考察政工干部的文字报道工作,而不注重实际工作效能,这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政工人才的培养。

二、深刻认识政工干部的领导职能

政工干部的领导能力包括决策、用人、指挥、协调和激励等方面,这些都是政工干部需要把握的内容,但并非事事需要政工领导亲自来做,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应一一授权给下属各级工作人员去执行。而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应着重把握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的事情。然而,一些政工干部不能分清主次,没有将各项工作内容授权给下属员工,而是亲力亲为,这样的工作效率反而很低,不但不利于提高其他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政工人才的锻炼的培养,还会对自身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政工干部在处理工作内容的时候建议应着重考虑以下内容,如这些工作可否取消,可否与其他工作合并处理,可否使用更简捷的办法等等。如此一来,即可明确划分事情的主次,将可忽略的事情去掉,着重于重要的工作内容,并可采用更为简便的方法处理,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工作负担的减轻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为政工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去思考和筹划重要事务,从而真正发挥领导的作用。

三、充分意识到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良好基石。发电企业要全面科学地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

对于政工干部而言,近年来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很难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例如有的单位政工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往往过高或过低,政工人才数量较少,质量不高,且往往得不到企业领导应有的重视。有不少政工干部是从其他岗位刚刚转型过来的,半路出家导致工作经验不丰富,处理问题的手段较单一。还有的政工干部对自身职业定位存在偏差,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不强。针对此问题,佛山电建集团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例如“强素质、爱岗位、敬职业”等相关教育,促进政工干部队伍充分意识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是政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从思想到行动、由内而外地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加强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健康长远的发展。

四、提高政工干部与下属沟通的`艺术

政工干部在工作时,必须将自身的感受、决策信息传递给下属,从而影响下属的工作行为,同时,政工干部还必须鼓励下属向政工干部反映工作生活的难处、意见等,实现双方的双向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的实现也是政工干部沟通艺术的体现,有些政工干部通过相关的文件、报告、以及会议、电话,甚至面对面的会谈的方式,效果甚好。而有些政工干部在与下属沟通时,往往思想不集中、左顾右盼,表现得非常不耐烦,其结果不但不能了解下属的想法和感受,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信任,甚至会引起双方的冲突和隔阂,影响双方的有效沟通。

当然,在双向沟通中,还会遇到其他困难,但是只要政工干部能很好的应用沟通的艺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比如政工干部在与下属进行对话时,对其观点即使不相信,也要用真心和耐心去倾听,对下属察言观色,探听对方的内心想法。同时,在沟通过程中,要尊重对方,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消除下属的抵触情绪,走进下属的内心世界,鼓励下属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在沟通过程中,政工干部还必须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善于总结和抓中下属的谈话重点。在下属提出自己的建议时,政工干部要谦虚谨慎,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对他们的意见进行谨慎处理,征求其他人员的意见后,再负责任地予以解答。此外,政工干部在工作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控制自身的情绪,不能将私人情绪带入工作中,导致下属的不满。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做一名合格的政工干部,就必须提高对政工工作的认识,深刻认识政工干部的领导职能,充分意识到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政工干部与下属沟通的艺术等,从而提高政工干部的领导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决策、用人、指挥、协调与激励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雷虹. 如何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干部素质 [J]. 北方经贸,,(3):15

[2] 罗云成.努力提升政工领导干部的和谐领导力[J].政工学刊,2010,(3):10

篇2:高校政工干部信息素养的提升分析论文

高校政工干部信息素养的提升分析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互联网时代”已经延伸发展为“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与互联网进行深入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各个层面。高校政治工作也是如此,高校的政工干部当前也面临着工作方式和方法上颠覆性的革新,其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政工干部必须具备和提升的基本素质。本文就从信息素养的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当前高校政工干部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政工;信息素养

如果要给二十一世纪已经结束的十几年唯一一个注脚的话,互联网绝对是公认的最合适的词语。而在互联网社会乃至互联网+社会中,与其紧密相关的一个词语就是信息。在当前时代,互联网将整个世纪的距离拉近,整个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连接整个世界的就是信息。衍生于信息的另一个概念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伴随着信息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诞生的全新概念,该概念最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专家提出,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信息进行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掘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在当前时代,很多领域包括高校政治工作领域都要求干部具备必要的信息素养。

一、高校政工干部信息意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

信息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息需求、信息认知和信息敏感度。信息需求在这里指的是对新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态度,通俗地说指的就是是否能够主动接受新信息,在日常政治工作中能够结合新的信息进行工作方式方法和基本内容上的微调;信息认知指的是是否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信息敏感度指的是对某些并不明显的新信息的判断力和预见力。当前高校政工干部在信息意识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信息主动性不高。当前高校政治工作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以集体课程和讲座为主,即便是讲课,其授课的内容也过于陈旧。虽然也有一些新的内容,但是实质上没有进行信息化的'改变;其二,信息敏感度不强。当前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比上个世纪末拓展得多,但是政工干部依然只能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中总结信息,而对于互联网中海量的与政治工作有关的信息却视而不见。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其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敏感度。其二,提升学校获取信息的途径,对于政治工作者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学习,不断训练和提升政治工作者自身的信息意识。

二、高校政工干部信息知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

信息知识很容易理解,就是关于涉及到信息的相关知识。信息知识是高校政工干部进行日常工作的核心,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才能够在工作中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信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基础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当前高校政工干部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不少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其集中表现在不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不能够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开展工作,不能够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其二,专业性信息知识欠缺。当前也有不少政工干部能够熟练地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却不能从中有效筛选出与政治工作紧密相关的一些信息并应用到工作中。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其一,形成常态化的政工干部信息知识学习机制。政治工作者也需要学习,但是基本上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政治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而对于信息技术并没有统一的、系统的学习机制。要加大对政工干部的信息技术培养和考核,提升其信息知识;其二,加强与校内信息技术相关部门和学院的沟通交流,努力提升政工干部自身的信息知识素养。

三、高校政工干部信息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提升

具备了敏锐的信息意识,也积累了一定的信息知识,并不能说高校政工干部就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需要将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转化实际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信息能力。当前高校政治工作环境下,信息能力的要求重要包括:能够熟练检索资源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概括加工的信息概括及处理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再加工重塑的信息创造能力等等。当前高校政工干部信息能力方面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其一,信息获取能力普遍合格,但是信息概括和处理能力较差。当前互联网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信息充斥其中,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极大的问题,而不少政工干部对海量的信息只是浅尝辄止,概括和处理能力较差;其二,信息创造能力较差。在吸收了海量的信息以后,却没有结合政治工作开创性地研究出一些独到的、新颖的信息。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其一对政工干部进行日常的考核,主要考察对于信息的概况和处理,使政工干部都能够熟练操作并且准确概况;其二,政工干部要进行日常的交流和沟通,将自身在近段时间内获取的信息与其他干部进行共享并讨论,开创性地研究出一些与时俱进的东西,从而提升信息创造能力;其三,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到学生最需要哪些政治工作可以帮助到他们的点,结合对信息的敏锐把握进行信息创造。

四、结语

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还将会不断提升,高校政治工作也将会面临着越来越多更新的、更加严峻的考验。在此形势下,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成为了高校政工干部必不可少的必备素质。当前,由于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和管理体制、管理者意识、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高校政工干部的信息素养并不乐观且参差不齐,未来,伴随着教育改革在高校中的深入推进,高校政工干部信息素养的提升将会成为衡量政工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标准之一,也将给高校的教育改革带来颠覆性的帮助和改变。

参考文献

[1]周军,夏婷婷.论信息技术发展对政工干部培养的影响极其对策[J].中国信息界,(05).

[2]苗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政工干部信息素养的提升[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3).

[3]路加明.信息时代下高校政工干部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04).

篇3: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论文

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论文

本文作者:王希玲、党长燕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外语学院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概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是在拥有众多移民人口的美国发展起来的。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出版了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书中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研究文化提出了设想。因此这部著作也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石。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仅始于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中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许国璋发表于《现代外语》的一篇演讲稿开启了中国外语界对跨文化交际的学术讨论。1988年,胡文仲又把国内外有关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论文收入在《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中,较集中地反映出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这之后,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专著、会议、论文等研究成果层出不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专著和教材已出版30余部(胡文仲,)。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至以跨文化交际为篇名的论文2313篇,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论文8515篇,以跨文化交际为关键词的论文为7267篇,摘要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论文有5550篇。但是对于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方面却鲜有研究。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到的惟一一篇关于外国文学和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是顾嘉祖和徐劲于发表的《文学文本中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其中作者指出文学文本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如我们脱离文学文本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因为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外国文学素养的概念

外语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专门人才。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这里的文学素养当然包括本国文学素养和外国文学素养,在此我们只就外国文学素养进行研究。外国文学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语言精华的荟萃,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略外语语言千姿百态和奇光异彩。同时,外国文学又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子,通过这扇窗子,人们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而了解了他国的社会变迁和精神衍变,反过来又可以启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提高独立思辨力。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人往往急功近利,学习外语时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强调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外国文学课重视不够,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文学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以及文学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影响人类思维与行动的作用,而这些对于一名跨文化交际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巴金曾说过:外国文艺是帮助我们了解外国人民的最好工具。

三、外国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关系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跨文化交际学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国,它的历史不足三十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材料虽然丰富但系统性不足,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对象,胡文仲先生在《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学除研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之外,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通过胡先生的论述及其他一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研究似乎有一个通病就是忽略了文学文本的作用,即几乎所有研究均未触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学层面。

一直以来,我们专注的是表层文化的研究,当然这是研究深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步。然而,如果我们长期从事表层文化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不能继续向深层文化挖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没法深入的。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体现在像其民族的思想观念这样十分隐蔽的领域,这些平时难以捉摸到的东西却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例如,每个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结构,任何人都必带有他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等,并因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人的特点和差异。而这种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最能在文学中得到反映的,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对这些民族文化心理是非常熟悉的,至少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就会有的放矢地去处理,去进行涉及到心理方面的深层次交际。如我们脱离外国文学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比较肤浅,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可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研究早先源于对经典文学的研究,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研究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文化研究才逐步走出了象牙塔而与大众文化趋同了。在我们尚不能自由地进出不同国家之间时,别国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研究他们的文化提供了最为丰富、最为全面的资料。因此研究文化问题就决不能将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因素与文学割裂开来。我们既要对上述因素进行逐一的、深入的分析,又要注意把握住它们在文学中特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外国文学素养确实会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经过初步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初步归纳如下:

1、外国文学作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了解熟悉文学作品可以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荷兰著名学者汉肯认为,在信息交流中,只有信息交流的双方或多或少都处于不同的认知情感系统之内,所交流的信息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才能够给双方造成一定的刺激,激活创造思维机制,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更顺畅。西方文学因其民族生活的区域、发展的历史文明不同,造成与东方文学很大的差异。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具备良好的外国文学素养等于具备了丰富的信息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使交际过程沉闷乏味或者交际中断。

2、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外国语言精华的荟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反映生活、表情达意、创造形象的手段。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动性。文学的特征决定了外国文学作品的词汇丰富多采,语法结构灵活多样,修辞色彩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人员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悟外国语言的精华所在并为自己所用,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被人们经常引用的词语或句子等表达。不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在对方提到这些的时候可能感到惘然,如《哈姆雷特》中的句子“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一直被奉为经典。在对外交际过程中,如果对方讲到这句话,不了解这句话在西方文学中地位和意义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对方讲此句话的意图的,由此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误解也是必然的。

3、跨文化交际人员将外国文学作为与本民族文学相异的参照物,可以跳出本民族的文化圈,以旁观者身份发现、把握本民族生活与文学的精华,更好地领悟和传播本民族文化,亦可以减少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的心态,更好地去进行交际活动。钱钟书曾在他的《管锥篇》说过“自省可以忖人,而观人亦资自知”。可见,知己知彼实在是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知晓自己有助于了解别人,而了解别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4、跨文化交际人员比其他专业的人更有可能接触外国人和事物,而外语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不可能去限制和规定别人交流思想的范围,因此,对别人可能交流和涉及的任何知识都要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这也对跨文化交际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的经验教训表明,跨文化交际人员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因为语言本身仅仅是交流思想和思想成果的工具。外国文学发展数千年,作家星罗棋布,作品浩如烟海。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宛如在读者面前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再现千百年来的历史场面,引导他们驰骋五湖四海,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扩大知识面,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使读者获得有关外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的丰富经历。

5、文学作品是涉及到心灵深处的东西,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心理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熟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学,他就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这个道理自古就有学者提出,在中国文学中,苏轼用禅学思想体会到因人的感情亲疏造成的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写下了《题西林壁》这样的哲理诗。蔡元培在《美术批评的相对性》中也指出:“我们对于素来不轻见的事物,初次接触,觉得格格不入。在味觉上甲地人尝到乙地人食物时,不能下咽;在听觉上东方人初听西方音乐时,觉得不入耳;若能勉强几次,渐渐不觉讨厌,而且引起兴味。”他谈到了文化上的心理距离问题。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使一个人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十分精通,也避免不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其生活侧面的袭击,即“文化冲击”。因此,我们强调外语语言学习外,也应该注意外国文学这个载体反映的文化和生活,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去间接地体验生活,这比任何“出国须知”都要形象、自然,可以被称为最好的教材。

本文进行的调查显示:凡是外国文学作品读得多、外国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人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比较好,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比较好,知识面比较宽,思路也比较开阔,无论是外语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都比较强。对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无疑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大进步。当然,本文只是从归纳演绎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分析的支撑。笔者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仁参与到该项研究中,给该研究以数据分析支撑。

篇4:媒介素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论文

媒介素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论文

二、媒介素养悄然绽放的基石

(一)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多元化

将网络资源导入语文教学,学生在提取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信息时,就提高了识别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BBS”、博客、微博的交互功能可使学生实现广域交流,学生发帖、跟贴、回帖,教师也可以用过这一媒介与学生沟通、传递知识、可开展网络主题性阅读等,这不但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开展多角度的课堂媒介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解读教材文本的同时,辅以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素材,循序渐进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最后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认知、筛选、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在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时,有意识的选取了新闻、小说、作文这三个模块。策略1:新闻模块中,让图片说出更多的情感【教材篇目】苏教版必修2《落日》【教学构思与感受】《落日》其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恨,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从题材选择上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落日”这个标题意味深长,耐人咀嚼。教材中,出现了制作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或让文本中的各种关系更为清晰,或更加明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图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于图片往往一眼带过,或仅注意到了停留在图片表面上的一些信息,却没有留意到图片的.细节、隐藏在图片背后的重要信息。课前让学生自主寻找日本侵华战争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与媒介资源的整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学生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形成自己对图片的个性化的认识,有理有据地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控诉。策略2:小说模块中,跟影视作品学“画”人【教材篇目】苏教版必修2《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构思与感受】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是授课的重点。然而对于古典名著,学生一直抱有畏惧心理,一是文言文语言习惯让人觉得晦涩,从情感上便有了距离;二是古典名著中的很多词语用法和意义较为生僻,阻碍了学生阅读;三是古代名著多重情节与动作描写,这对于女生来说就缺少吸引力。因此,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播放了87版《红楼梦》这一集,让学生在电视剧中反观文中“进贾府”“寒暄见面”“摔玉”“进餐”等情节中人物的性格,并进行人物描写练习。策略3:作文模块中,巧观新闻找素材【教材篇目】议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学设想】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与解读。因此,处于媒介传播终端的我们来说,应该具有良好的解读新闻的能力:一是如何认清新闻有它不客观与真实的一面;二是在新闻面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及选取能力。在授课中,我试图要解决的问题是:1.谁是信息的作者,这则信息的目的是什么?2.不同的人在解读这则信息的时候,会有怎样理解上的差异?3.这则信息背后还有什么潜台词?4.你能够从这则新闻中获得哪些信息?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在面对新闻的时候够不盲从,更加理性地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分析新闻的真伪与写作的立场及态度,更学会了从新闻本身出发,从自己的立场与思考出发,对新闻进行解读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并非只给出学生倍受质疑的新闻或是以偏概全的例子,而是给他们正反两种角度的新闻,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进行解读与分析,避免一味剖析负面新闻或伪新闻,造成学生对新闻本身的误读。

二、总结

媒介已成为青少年成长里程中的重要元素,这就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甚至是学生家庭几方面共同努力,在尊重授课对象的现实条件与文化语境条件下,达成相互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爽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

篇5:护生实习对职业素养的影响论文

护生实习对职业素养的影响论文

摘要:总结了护生实习月记的实施方法及经验,要求护生每月撰写1篇实习月记,主要包括新的经历及体会;结合本科室基础护理实习情况、专科护理实习情况的收获和提高;对护理职业的感想、实习体会和建议等。认为建立护生实习月记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动态,及时的交流。

关键词:护生;职业素养;实习月记

职业素养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护生在面对实习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时,能积极调整心态帮助护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护生角色的转换。近年来,对在我院实习的护生制定按月上交实习月记的规定,使护生、总带教、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之间形成了沟通的平台,通过实习月记的撰写、批阅,对护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将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至毕业参加实习的护生102名,均为中专毕业生,女性,年龄在16~18岁。

1.2方法

护生将实习月记每月上交总带教、护士长,经批阅后上交护理部,再由护理部主任批阅。当发现护生心理和行为有偏离的可能时,护理部及时讨论,并提出书面的指导性建议,必要时给予面谈。护理管理者通过对护生实习月记提出建议,并及时给予各种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

2结果

102名护生实习月记共3060篇,其中对护理实习的体会1316篇,占43.0%;专科护理知识1010篇,占33.0%;基础护理知识367篇,占12.0%;药物应用知识55篇,占1.80%;安全护理等知识312篇,占10.2%。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期望值有下降的趋势;重视专科护理,轻视基础护理。

3讨论

3.1实习月记是护生内心的反映

实习月记动态反映了护生面对角色的转换,在目睹病情千变万化的患者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并且对护理专业产生怀疑。有些护生在实习月记中反映出不重视基础护理工作的学习。通过护理管理者及时沟通、激励,使护生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3.2有助于强化护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护生实习月记中,有1316篇反映对护理实习的感想和体会,如岗前培训后第1篇实习月记,体现了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以及自我实现的迫切心情。在实习1~2个月后,由于遭到患者或家属对护生的拒绝和质疑或是体会到护理工作任务的繁重,护生开始对护理工作的热情下降,个别护生对护理职业产生失望感。当科室护士长从护生的实习月记中有所发现时,根据护生的实习表现和性格特征决定给予沟通的方式,如对性格内向的护生进行书面沟通,对性格外向的护生进行谈话。护理部主任针对护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在实习月记上给予鼓励性评价,消除消极心理。

3.3有助于护生进行角色的转换

在护生实习月记中,动态反映了护生角色转换的全过程。有些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宠爱,但在医院,必须要学习如何主动去照顾患者及学习并完成基础护理工作,角色的转换使护生对护理职业成就感降低,造成护生不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这时,通过在实习月记上批语,能给予护生在心理上的鼓励,并从患者角度分析问题,使护生充分理解并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

3.4帮助护生认识到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基础护理是护士的主要的工作之一,护生从基础护理学起、做起。护生对专科护理所做的笔记占33.0%,基础护理占12.0%。反映有些护生重视专科护理的学习,轻视基础护理学习。在实习月记中有些护生反映了对学习基础生活护理操作的烦恼和不理解。护理管理者发现这种现象,每月召开护生例会,倾听护生的想法,讲解基础生活护理是患者的最基本需求,是护生学习观察病情最好途径,是与患者最好的沟通机会,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使护生认识到基础生活护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3.5帮助护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护生由于工作经验的欠缺、沟通技巧的缺乏,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操作的要求,护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面对轮转科室的新环境,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时,常常产生心理上的无形压力。当问题反映在实习月记中时,护士长就会及时进行书面或口头上的沟通。通过及时沟通使护生消除恐慌不安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实习中去。

3.6增进护理管理者与护生之间的关系

实习月记反映了护生心理动态和真实的内心世界。个别护生由于同学之间的矛盾及家庭人员的变故,影响着护生的情绪,甚至出现悲观绝望的情绪。护理管理者在护生的实习月记中,耐心安慰,鼓励及支持,使护生感到关心及集体的温暖。同时还采取了一对一带教模式,要求带教老师不但要进行临床护理知识技能的带教,还要关注护生的心理动态、生活情况等,消除护生的孤独感;护理管理者与护生之间除面谈外,还采用发短信和视频对话等方式沟通;每月召开护生例会,拉近与护生之间的距离;针对个别性格固执且沟通效果不佳的护生,邀请护生家长来院,共同分析原因,让家长与管理者一起参与对护生的教育,加强沟通,动态反馈,不断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

4小结

建立护生实习月记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进行动态、及时的交流。护理管理者能及时了解护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护生也明确了自己学习的方向,促进了自身能力及护理职业素养的提高。目前本院的护生能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中,为护生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慧清.培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讨和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35(3):253-255.

篇6:职业活动对职业素养形成的影响研讨论文

以往,学校和社会认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获得工作和胜任岗位的首要因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反馈强调,刚毕业的大学生技能熟不熟练不是问题,企业有专门的师傅或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职业道德、服从意识、诚信等内容是企业在聘用人员时更加看重的要素,是员工能否被企业接纳、能否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后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部分恰恰是被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和实习环节忽略的。有调查显示,企业对新就业大学生最不满意,主要缺失的职业素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诚信,跳槽率高;劳动观念淡薄,吃苦精神不足;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敬业意识不强,纪律观念差。[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实施的是大众化教育,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除了掌握技能型人才必备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全面的职业素养。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岗位的变迁和更新非常频繁和迅速,在校学习的技能有可能在就业后需要不断提升甚至被淘汰,而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却是亘古不变的。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构成往往以传授技术理论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为主,职业素养的培养缺少有效的落脚点。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对工作需要的职业素养只是简单的提及,本该成为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手段的实践教学,却只注重专项技能的训练忽视对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的培养,收获的是技能的娴熟性,但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无太大帮助。此外,职业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并不能替代职业素养教育,其他培养途径如班级或课外活动的培养效果又极其有限,很难满足企业、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4]

篇7:职业活动对职业素养形成的影响研讨论文

职业活动是指个体从事的具有职业性质的活动,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是职业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职业活动因职业分工而形成专门化特征,这种专门化涉及行为特征、知识技能以及活动意识等因素。

(一)职业活动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层次性

职业活动来自真实的工作情境,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和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和挑战,既能够增加对自身专业的了解程度,又能够在实施活动的同时激发职业兴趣,参与不同难度的职业活动,也能感知职业素养的`层级性。

(二)职业活动具有协作性、参与性

职业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产品或服务,有其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这就决定了职业活动的运行需要依靠一系列条件作为支撑,包括参照职业规范,履行操作流程。活动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活动主体间加以相互协作和配合,每个活动主体都具有重要性、不可替代性、相互衔接性,通过团体合作的方式才能最终提交活动成果。因而保证了学生在活动期间全程高效参与。

(三)职业活动结果具有长效性、可迁移性

职业活动的进行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参与体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全身心的投入活动之中,在亲历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思考,形成自身的职业信念、职业理解和职业态度。通过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巩固了职业技能,激发了职业兴趣,由此生成的职业素养更为扎实,且可复制到个体今后从事真实的职业劳动中去。

职业活动的构建及实施

高职院校学制及场地有限,不可能把现实中的职业活动照搬到学校里来,必须通过设计高效丰富的活动,使其包含尽可能多的职业素养。同时职业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及学生特点,根据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设计有层次的职业活动。

(一)挖掘职业素养

1.归纳

归纳是用语言形式表征职业素养的内容。由于职业素养主要以默会知识及心智技能等通过行动方式表征,因此,首先需对职业素养作言语化处理,便于沟通和交流讨论,才能为职业活动的生成提供原料。同时,职业素养涵盖在职业劳动中的方方面面,琐碎又细致,缺少内在逻辑结构,需要有意识地对职业素养进行人为的归纳,从而获得清晰和完整的职业素养内容。

2.主体

职业素养的开发主体应体现分层分类,主要由企业专家、往届学生和教师三部分组成。企业专家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访谈、反思等方式将工作过程中必需的职业素养用言语表达出来。往届学生一般工作年限不长,在从事相应职业后自身的实践体会、经验教训更具生动性。教师可通过调研的方式深入企业一线去挖掘,以参与生产、观摩、钻研规章制度等途径作为补充。此外,教师应作为挖掘职业素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承担对搜集资料的汇总、查漏、整理和提炼等总结性工作。

3.来源

职业素养范围广泛而且内涵丰富,它既体现在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还蕴含于日常职业情境中。依据职业素养的类别进行不同方式的开发,与工作任务有关的职业素养可让企业专家开发,因为企业专家更熟悉。日常职业素养则可由教师参照企业纪律规范、企业文化等各种书面材料进行提取组织,由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审阅。[5]

(二)构建职业活动

职业活动的构建需体现多情境性,即包含组成真实职业活动的多个要素,故职业活动的设计也具有多样性,从而全方位多渠道为职业素养培养提供有利平台。

1.工学结合课程

主要开展仿真职业活动。工学结合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任务引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工作任务布置在职业情境中,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职业素养的生成也具有阶段性、层次性。

2.职业规划等课程

主要以培养一般职业素养为主。职业规划类课程现在普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以何种形式授课是检验职业素养能否形成的重要前提。传统讲授、记忆、考试来的是知识而非素养。相反,教师可选取典型案例,围绕真实案例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案例所描述的场景通常是学生在以后的职业世界中会遇到的,具有真实性、代表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批判、分析、抉择、生成,主动构建素养知识,在内心真正认同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展现职业素养。

3.实习实训

主要开展真实职业活动。校内实训基地或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则为全真职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平台。在校内实训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演变为师傅与徒弟,而校外实训中学生会自觉转变为职业人。通过师傅的榜样作用和做中学的实践模式,学生亲历职业活动的全过程,在践行中掌握了职业技能,同时生成职业素养。

4.第二课堂活动

主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的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品牌活动。如专业竞赛、论坛、社团等。所谓品牌,即已经形成校内(系内)传统或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和经验,在活动的目的论证、实施效果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重在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加强对未来职业的认同和喜爱,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三)活动实施保障

1.职业文化的创建

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创建也应包含职业性,使学生在正式入职前就有机会对行业、企业文化耳濡目染,并将其内化作为自身要求。

2.场地保障

作为高职院校,仅有教室是远远不够的,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在学校内开展职业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活动效果前提之一。

3.经费和时间保障

职业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借力,除了教师、兼职教师、学生是职业活动的参与主体,在筹备职业活动过程中,校园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教务处、后勤处、学生处等行政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在经费和人力上给予支持。职业活动的开展会穿插在课程内进行,因此教务部门在对教师课时计算、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需灵活处理。(本文作者:庞捷敏、卢志米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

篇8:中学音乐社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

中学音乐社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

【摘要】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之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点,把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能力和素养。本文则是从中学音乐社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凸显学生音乐社团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社团;人文素养;实现途径

学生艺术社团既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彰显学校自身文化一张“名片”,本文所指的艺术社团特指中学生的音乐社团,即合唱社团和器乐社团,怎样借助学生音乐社团建设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包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感受音乐作品品味人文风韵

对于参加音乐社团的学生,我希望他们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鉴赏音乐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音乐作品做出评述,对一部优秀的经典音乐进行鉴赏的同时也是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形成他们完善的个性的重要过程,因此,不要忽略任何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力。

作为艺术教育重要载体的中学生音乐社团,无论是合唱社团还是器乐社团,我都十分重视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鉴赏环节,借助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人文情怀等方面,要求学生在品味音乐神韵的同时,不要忘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体会作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也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当然,欣赏优秀的声乐或器乐作品,最直接的效果是激发学生演唱或演奏的兴趣,而优秀的声乐作品或器乐作品,无论在演唱演奏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具有高水平的示范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合唱歌曲《飞来的花瓣》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一段歌词“飞来的信件,像那彩色的花瓣,一片一片,寄来赤诚的怀念,寄来赤诚的怀念。是写给老师的问候,是送来优秀的答卷,片片花瓣在春风中倾吐芬芳,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当年的祝愿。”读到这里,学生明白了这首美丽的小诗语言淳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接着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的合唱,能够更进一步的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和他们对歌唱的欲望,而这样的有感而唱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整首歌曲的开头旋律平稳、朴素,节奏鲜明,尤其是其中的切分节奏和休止的使用,显得歌曲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情的'思念和诚挚的问候。在片刻的静谧无声之后,歌曲进入混声四部合唱,主旋律的音区升高,在两句基本相同的乐句之后,旋律扶摇直上全曲的最高点:有如老师打开了信封,信中叙述的思念、优异的成就如春分扑面而来,老师的感情升腾,幸福的暖流在心中涌动,继而旋律回落、渐趋平静,传递了学生对老师美好而温馨的感情。有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学生能意识到在歌唱时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以及各种装饰音和表情术语的含义,继而在尊重作品原创的基础上稍加修饰和美化,更准确地理解曲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通过我们的歌声传递出来,这样歌声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

再如,让学生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以带领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结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研讨诗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之处。通过鉴赏和讨论,学生深入感受到了这首古诗、古曲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仿佛看到了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的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体会到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和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被作品深深地感染和吸引。整首作品极具古典神韵,也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画面感,学生在欣赏一段器乐演奏之后,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一唱根据《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改变的歌曲,一起来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古朴典雅的风格以及音乐与诗歌交融的艺术魅力,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而这些,无疑都是音乐社团演唱、演奏等实践环节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表现音乐作品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音乐社团中的演唱演奏等实践环节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途径就是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和学唱并搜集记录地方民歌,这种活动有益于学生直接向民间艺人或民族音乐工作者学唱民歌,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变革、代表人物及社会价值,从而提高他们演唱民歌的能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另一个途径则是通过“整合音乐语言、学会合作探究”和“演绎音乐作品、创新文化内涵”的过程实现,即指学生学习并掌握歌唱或演奏乐器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能流畅地演奏与学生技术水平相当的曲目,准确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歌唱或演奏歌(乐)曲;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在合唱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平衡,在合奏中,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乐器并使其乐队的演奏要求,能按总谱的要求进行排练,正确奏出自己声部的音乐,并能注意协调与其他声部间的关系,包括乐曲在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另外,无论是合唱还是合奏,在排练和演绎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都要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正确的反应,并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发表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意见。学生在排练和演绎作品的过程中,既学会了交流合作、切磋技艺、情感沟通、思维碰撞,也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潜能,包括乐曲的配器的选择、和声的编排、声部的设置等,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

三、创新音乐实践提升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说,“校园”是他们生活和学习最重要的场所。因此,校园文化的优劣则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塑造,其中的音乐文化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对此,学校要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好“课间音乐”的优势,向学生普及一些音乐常识,内容可包括词曲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作品题材以及体裁的选择、塑造的音乐形象、表达的情感内容、作品的特点等等,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氛围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音乐的影响。再一个就是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只有不断提高音乐社团的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彰显校园文化的气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即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音乐社团品味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提升选拔要求。提高合唱与器乐社团的选拔要求,首先必须要具备优良的品德、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演唱演奏的技能和基本的识谱能力。随着社团活动的深入,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社团活动的经验,并开发出与之相关的合唱或器乐演奏的校本课程,成为指导社团活动的理论依据,要设立从社团的起始阶段到终结阶段的学习、活动、展示及考核的目标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学、有所获,并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促进社团成员的综合发展。

(二)遵循教育准则。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学校以及社团老师要积极开动脑筋,为社团成员提供才艺展示的平台,可以借助传统的校园文化窗口,如一年一度的“迎新生”军训晚会、校园才艺大赛、“迎新年”全校文艺汇演以及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的演唱演奏大赛等活动平台,全方位地提升社团成员的艺术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提升成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靓丽的风景线。

(三)扩大社团影响。要多元化开发音乐社团的活动渠道,强化音乐社团的影响力,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社团文化品牌。一方面,我们让音乐社团成为我校艺术特长生梦想的摇篮,成为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具备较高演唱和演奏水平的学生,他们认为将来成为一个艺术人才,成为向人类传递“美”的使者也很好,他们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完善、不断努力,人生就是应该有目标地活着,这样才有意义;另一方面,组织音乐社团参加外国师生团来我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实力,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品牌,也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借助其他的文化形式不断创新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社团文化建设环境和氛围,提升音乐社团建设的品味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巩固与发展。我想,以上这些应该就是我们音乐社团建设持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检验我们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

[2]朱丹.《辽宁省普通高校开设踢踏舞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位论文,5月。

[3]刘叶南.《主位-客位双视角的音乐教育―――上海美式国际学校中学音乐课程的观照与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5月。

篇9:护生课外阅读对文学素养培育的影响论文

护生课外阅读对文学素养培育的影响论文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外自读10部以上文学名著,总量不少于200万字。”我认为,如此强调语文课外阅读,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是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影视广播及报刊的普及、网络的渗透,学生几乎无时无地不与语文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可以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也是由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延伸。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辅相成,单一的课堂教学等于掉了阵地的一半。

第三,加强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并不了解职业学校的特点,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考试课程学习,于是把课外阅读视为不务正业而不屑一顾。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学生除了课本还是课本,视野狭窄,知识贫乏,课余生活枯燥,致使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加强课外阅读可以说克服了此弊端。

况且职业学校学生无升学压力,有充裕的时间增强文学修养。

第四,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益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力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能力做起,而不能把学生苑于课本和课内的小天地。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我在开展课外阅读上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明确课外阅读目标,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新生进校后,召开学生会,阐述课外阅读的意义,印发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大都是女生,进校年龄十六岁左右。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这为初期文学欣赏提供了便利。首先利用五年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前两年长假时间。一、二年级学生基本没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充裕,压力不大。语文的讲授也贯穿这两年。两个寒暑假里,学生没有假期作业。老师开列阅读书单既能为学生提供参考阅读书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正确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在选择什么书籍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及阅读兴趣。所推荐的书籍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讲求思想性、艺术性,又要有趣味,可读性强。第一学年我先安排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必读的有《人到中年》《北方的河》《今夜有暴风雨》《棋王》《飘逝的花头巾》《芙蓉镇》《活着》《古船》等等。通过我国正统文学的熏陶,增加她们对社会的认识,激发阅读兴趣。另外每个假期学生可以自选一部中长篇小说,比如她们喜欢的校园文学。第二学年长假我安排学生系统阅读外国文学。必读的有《简爱》《红与黑》《复活》《老人与海》《雪国》等,让学生领略别样的风格。此外我利用下午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阅读诗歌、散文等篇幅较短的文体。如报刊类的《读者》《小小说选刊》等。

进入三年级后,学生不再有专门的语文课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由于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这使她们有能力自主选择读物。她们的.课外文学阅读欣赏主要是通过文学活动形式加以引导。

二、指导读写

周末开设文学讲座,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开展文学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一学期开设专题两讲,第一讲:阅读常识;第二讲:《怎样摘抄》《如何写内容提要》。第二学期专题:文学欣赏常识。第三学期安排小说欣赏专题。第四学期开展文学评论写作专题。对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指导,主要通过不定期文学讲座以及定期的读书比赛。

三、督促检查

在每学期开学报到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主要是书面检查读书笔记,对部分学生也可以口头检查。在校学习期间的检查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查形式,所有检查结果与语文成绩挂钩。

四、组织交流,总结表彰

每学期的开学、期中、期末,计划出专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开展文学活动,评出优胜者。1.让学生口述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文章。2.分组交流读书笔记,评出2~3名优胜者,并在班上交流。3.组织学生评出讲述和读书笔记的优胜者,学生在推荐优胜者时均须写下简明扼要的理由。4.召开学生代表会进行总结,表彰优胜者,让学生自己畅谈课外阅读的收获,巩固其成果。当然也可以用文学活动形式,比如故事会磨炼口才和胆量;朗诵会有助于学生感受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提高审美水平;举行戏剧表演则使学生学习怎样与人合作;编写手抄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文学知识竞赛既拓展视野又增强竞争意识;影视欣赏能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文学艺术特有的审美功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完善,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阅读,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所提高。另外,更主要的是陶冶了学生情操,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大有裨益。

篇10: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概述

从古代到现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健康都要从教师开始,因为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传播人,因此教师的自身素养就极为重要。教师只所以要养成及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因为教师有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国古代大家孔子就曾经的提示过老师,一切的身教胜与言传,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进行人文素养的深化也是其注重自己修身养性和内省自身的做法。教师只有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才能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不断的内省自身有利于培养自己严于律己的素质。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的完善自己,以利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的分析

(一)人文态度和人文观念

教师具有的人文素养一定体现在其教学的`态度上。这也被我们称之为人文态度。教师对学生具有极其和蔼和认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态度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增加学生们面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自信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在人文的观念中主要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具有一个负责的态度,在教学的观念上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会使学生在内心中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幸福感。教师的人文热情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和学生的行为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意向产生影响,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人文的态度中有一种关爱的情怀,这样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能够使小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是被老师关注的,所以更加积极的乐观的愿意去表现自己,也期待老师对他的赞扬和关爱。这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心理。

(二)教师的语言情怀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因此如何运用语言成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的过程,因此教师及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教学会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代语言中的情感力量。小学生的情感和想象都比较丰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教师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真正的感受。这样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一种情感的力量在丰富自己。例如在《慈母情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动情的语言去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样学生也能结合自身去体会家长对自己的爱,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文方面的知识,也学会了如何的去爱别人,体会别人的爱。

(三)教师对人文知识教学给学生产生的影响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会涉及到一些人文的知识,包括人文地理、人文情怀、人文生活等等。在这其中教师通过知识的表达,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心中对祖国的爱,使自己更加的奋发图强,努力的学习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去了解自己的国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也会有很多的困难,这时候教师的人文关爱情怀的体现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实际的不怕挫折、勇敢面对失败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信心,重新的整理好自己情绪,做到不怕困难、不怕挫败、认真学习、继续努力的性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文情怀还有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方方面面去体现,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的学生,尤其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要积极的做出榜样示范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负责。学生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拥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一个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学生。

篇11:论医古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

论医古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

1培养学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生命意识

《黄帝内经》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的生命是天地万物之间最宝贵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序》里把《内经》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日摄生类。”他把养生保命放在首类。古人的这些观点都强调了生命至尊至重的思想。而这些内容都出自医古文教材,都能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由于现实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一般课堂上生命教育常常缺席。通过医古文教学向学生灌输尊重生命的意识,让他们懂得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可贵,珍视生命、敬爱生命、护持生命是人生第一要素,对自己也好,对患者也罢,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

2培养学生仁爱慈悲的心灵

“仁爱”是传统的处世美德。受其影响,中医学称治病救人为“仁术”。如医学在《内经》中被称作“圣人之术”,后世也多称为“仁术”,充分说明了学医者应具备高度的智慧和高尚的医德。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要求医生“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提倡对病家要有仁爱恻隐之心,一视同仁,一心赴救,视患者同亲人,体现了作者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医古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医家高尚的医德,让学生体会到仁爱慈悲之心是做医生的基本要求。

3培养学生儒雅谦恭的风范

谦虚恭敬,温和文雅,是古代医家极重视的礼仪风貌。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这样论述:“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作为一个大医家,首先要维护医生的神圣尊严,举止端庄,气度宽宏,不卑不亢。其次要处理好医患关系,在患者面前“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再次要处理好同行之间的关系,不能“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明,訾毁诸医,自矜己德”。通过这些内容教育学生学习古代医家礼遇患者的学者风貌,言谈温和、举止文雅,仪表端庄、神态大方;把古代医家尊重同行的礼仪风貌转化为团结奋进的`精神,同学同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既要保持竞争意识,又要排除嫉能妒才等倾向,创造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

4培养学生忠诚笃信的人品

在医古文教材中,扁鹊、孙思邈、张仲景等人既是神奇医术的化身,也是医德高尚的光辉典范。他们为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其淡泊名利、忠信笃诚、乐善好施的为人之道深得时人的尊敬和后人的敬仰。如《丹溪翁传》中,后人评价他:“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等。可见这些医家追求的人格目标是博施济众,而个人生活则崇尚简朴。当今社会的一些医生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邀射名誉、经略财物、自炫功能。针对这种错误倾向,以古代医家高尚的人格教育同学,使他们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利与义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必将有利于学生提高个人的品格与修养。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医古文课程之所以能承担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与其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有着不应忽视的优势。医古文文选名医传记、名著名篇中蕴涵着尊重生命、重视亲情友情、弘扬真善美、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开展医学人文教学的丰富资源。历代名医之所以能被世人敬重,被万世敬仰,关键是他们身上都表现出极高的道德修养,关爱生命与健康、减少疾病。为患者解除病痛,是历代医学家的人生追求,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医乃仁术”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要深入发掘古代医家的人生追求与价值理念,要用这些鲜活生动的事实代替空泛的说教,要让人性的光辉浸润学生的心灵,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把“以人为本,医疗保健,健康服务,促进和谐”的观念植根于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文精神、良好文化素养的德术兼备型人才。

篇12:秘书素养对工作的重要性

秘书素养对工作的重要性

一、秘书信息素养的发展沿革

(一)信息素养的产生

信息素养的概念发源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但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通过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奋起直追,终于提出了国内比较新的一种关于信息素养的见解,即“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1] 。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对自身现有的素质结构、学习方式、文化传统等开始了审慎反思。伴随着这些思考,许多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相继产生,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亮点。不仅强化了人们的信息意识,催生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同时也推动了人们终身学习的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人们对秘书人才培育的反思。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秘书工作领导的广泛应用,使秘书工作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21世纪的秘书工作,将是一个知识、信息高度密集的领域,秘书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相适应,对秘书工作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培养秘书人才时必须重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以往的秘书学理论研究、秘书学教材的编写和秘书知识的传授中,我们虽然加强了信息工作的内容,但现在看来远远不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对“信息工作”的解释大多停留在手工作业和传统经验的水平上,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仅仅是了解和掌握一般的信息知识,没有上升到“信息素养”的高度认识。

国内信息素养的发展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 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2]。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 3] 。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 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 4]。尽管, 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二、秘书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

秘书信息素养是由一切与信息素养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等构成。具体看来,信息素养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也即秘书对各种信息的自觉的心理反应。作为秘书人员,必须在明确本组织宗旨目标的前提下,明确定位自己角色,按照领导的目的意图从事相关的信息工作。信息意识主要包括:

(1)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时刻关注周围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并且以敏锐的观察力搜集与本组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

(2)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有对信息的需求外,还应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信息要有敏感性和洞察力。秘书人员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善于从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和价值,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4)对领导决策信息和秘书工作信息的高度关注。信息是领导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秘书人员信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性参考性的信息资料,所以,要高度关注领导的决策方向和内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工作。除此,秘书人员不仅“专”而且也要“广”,“专”指自身从事的秘书工作要有专长,把份内的秘书工作做好;同时也要“广”,指知识面广博,通晓各方知识,对涉及各领域中的近况及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现代秘书每天都要读书,看报纸,浏览网络,查找所需要的数据,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构成秘书素养的核心。秘书人员虽不具有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人才具体特定的能力要求,但又似乎又对各种学科都有所涉及,这使得秘书人员处于人才上的“边缘”,但高素质的秘书人员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综合信息能力,也即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它包括:

(1)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信息化的时代,如何利用信息工具是一项基本的能力,诸如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电子邮件等。

(2)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秘书人员除了充分利用好组织建立的各种内部信息网络,还应掌握并建立自己的常规信息管道,善于开发新的秘书工作信息资源,并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秘书人员应从特定的目的和需求的角度,对所感知、选取和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再整合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排序、归类处理等工作。

(4)传递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手段和途径,是秘书人员信息工作的初级阶段,而不是目的和价值所在。秘书人员在获得信息储备以后,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将其传递给他人,与他人交流、共享,从而促进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是秘书工作的最终目的。

3、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指秘书对信息基本常识的了解,对诸如信息的含义、特征、信息检索工具、检索方法等知识的掌握。秘书人员的信息素养是建立在已有的信息知识基础之上,信息知识为秘书人员的信息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知识理论的储备。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秘书人员在获取和利用信息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也就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部门对秘书的信息道德有不同要求。主要包括秘书职业道德、政治道德、社会公德三个方面。[5]职业道德要求秘书人员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求秘书人员以一定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去待人、处事、接物。政治道德要求秘书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守政治信仰,不做危害国家的信息工作。秘书人员的社会公德指随着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要求秘书人员在维护公民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贡献力量。

秘书信息素养的四个构成部分不是一个孤立的组成部分,而是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彼此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交叉。秘书人员完整的信息素养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

(二)国内秘书当前的信息素养水平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对信息价值的评价是:“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6],可见信息素养对商务秘秘书的重要性。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发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秘书队伍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主要体现在:

1、观念陈旧,思想不够开放

时代的发展是及其迅猛的,企业要想在强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革新。同样的,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也是如此。一些秘书人员对信息的价值认识不足,特别是年龄较大的秘书人员,接受新事物比较慢,不了解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对信息网络表现冷淡,习惯于“文房四宝”等老套路,缺乏放眼世界的眼光和敏锐洞察信息的意识。

2、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水平偏低

观念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技术能随之跟上,这就如同生产力的发展不一定满足人们的需求一样。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知识与信息都高度密集和传输,然而一些企业的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仍处于落后状态,落后互联网设备,导致了秘书人员没有机会学习信息新技术,无法掌握最新的时代资讯。

3、秘书人员缺乏良好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培训

信息素养是与科学文化素养紧密相联的,没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没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信息素养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有些秘书人员一见到信息技术设备就发怵,一看见英文就头疼。知识的缺乏导致了思想和行动上的障碍,从而制约了其信息素养的提高。这说明,我国秘书队伍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时代的领导工作对秘书素质的要求很不适应,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秘书人才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素养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一)信息素养是秘书发展的必然趋势

秘书是个非常有前景的职业,未来的发展必然是越来越专业、高级。和现在一般的行政秘书不同,高级秘书在之职能、薪酬和地位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高级秘书包括跨国公司首脑秘书、董事会秘书、地区总裁秘书等。在外企,高级总裁或是高级部门的秘书职位,大都是一些40多岁、有教养、有经验的职业女性在支撑,她们的特殊地位,足以令部门经理和公司其他员工尊而敬之。除了一般的文字、外语、计算机技能之外,她们的沟通、协调、预见和判断力都必须很强。目前一般外资企业需要的高级秘书是35至45岁的职业女性,月薪基本在6000元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黄金职业”。

薪酬之高,前景之美是由于相关人才资源的稀缺。一是由于目前秘书专业高等教育还主要关注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秘书人才培养上。很少有为企业秘书尤其是外资企业秘书提供的高等教育。二是由于在大多数人眼中,秘书的工作似乎可归纳为“收发打存”,更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吃“青春饭”。相比之下,国外的公司更为注重秘书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而且,公司更愿意雇用年龄稍大的秘书,认为这样的职员在各方面都很稳定,可以长期为自己工作。

秘书职业是个最锻炼人的职业。秘书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公司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对公司的运作和整体状况有全面的了解,也可以与外界多接触,和公司的主管部门、大客户都有关系,真正能锻炼人、培养人。

1、秘书工作的职能决定了信息素养对秘书的重要性

秘书是领导的辅助决策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决策,因此专业的秘书人员必须,了解最新的政策和市场要求,善于在变化中发掘和捕捉隐藏的。潜在的新信息,不断丰富和更新秘书工作的信息源,以辅助领导群做出最正确的战略部署。

2、秘书个人晋升发展离不开信息素养的提升

当前,从从业资格上都必须是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国家秘书行业应加强培训和监管,要求秘书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在晋升方面也要求相应的资格认证,只有那些拥有专业信息素养的才能往行政经理、专业经理方面靠拢。

四、结论

秘书行业是个古老但又发展缓慢的行业,它的古老决定了它的普遍性,它的缓慢又注定了它未来必定有一个爆发式的发展。因此,对于秘书行业乃至秘书工作中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都不容忽视,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才能适应和赶上秘书行业的美好前景,同时,也必须通过所有秘书从业者和关注秘书行业发展的人的不断探索努力,才能更快地推动秘书行业变革。信息素养对秘书工作的重要性也许不是目前秘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不能马上利用这个小小的支点撬动整个秘书行业的跨越前行,但是这肯定是未来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我们今天提早跨过它,防范于未然。

未来秘书必定是信息素养过硬的趋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不可阻挡的大浪潮面前,秘书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应对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的职业挑战,才能在秘书这个越来越广阔的职业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13:互联网对企业管理影响论文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了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对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论文从“互联网+”概述出发,从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管理;影响;策略

1引言

改革开放后,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了,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利用与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或者是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其不仅能带来企业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的创新,还能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

2“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也就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应用互联网,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将互联网成果与社会的各个领域相融合,以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现阶段,学术界与理论界还没有对“互联网+”思维进行明确的定义,目前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工具论,即认为互联网是人们生活、工作与生产中一种所需的工具;第二种是现象论。例如,腾讯的马化腾以及小米的雷军等人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时代发展下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学术界与理论界并没有对“互联网+”思维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它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企业应对此提起高度的重视。

相关专题 素养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