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论文

SunflOwe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unflOwer”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论文(共1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论文

关于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论文

一、我国农村能源利用现状

目前,农村还是以农作物秸秆、柴草、粪便等作为基本能源,但是这种能源在利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影响较大。以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粪便为例,目前我国有近80%的农村地区还在使用简陋旱厕,每年农畜所产生的粪便超过40亿t。如此庞大的数字如果基于流失率计算,它们中的一部分会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江河湖海,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为此,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加大了“三农”发展力度,开展农村沼气发展,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也解决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成本问题。目前,沼气在我国农村的使用情况来看,它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及日常生活燃料,沼液部分则主要被应用于牲畜饲料、农药等环节。在我国北方,农民还会搭建沼气池,配合塑料大棚、畜禽舍组成“三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模式,也用于辅助建设生态蔬菜园、生态果园等。总而言之,沼气能够有效减轻农村面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问题,这也成为当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农村沼气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一)农村沼气在农村能源利用问题中的作用

我国农村目前生态结构相对落后,能源短缺问题十分严重,多数农村还以秸秆、干粪、柴草等能源来实现生产生活目的,这一部分就占到了总能源使用比例的85%,而新能源的应用率则不足20%。因此,改善农村新能源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当务之急。1.农村污染主要来自于人为因素,比如日常生产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以及各种生产废弃物等等。这类垃圾中就含有大量的悬浮物与氮磷致病细菌,会对农村空气及水体产生直接污染影响。另外,在生产中燃烧秸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也不容小觑。以巩义市为例,巩义市已建户用沼气20.18万座,建大型、中型、小型沼气工程62处,年处理生活污水75万t,年处理粪污78.4万t。通过积极实施农村沼气建设,使农村畜禽粪便得到有效治理,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群众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2.沼气合理利用能帮助农民减少农药用量。按照我国目前的化肥年施用量(6400万t)来平均计算,它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已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它的平均利用率却偏低(仅42%)。如果改用沼气有机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年平均利用率,还能改善原有土地理化性质及团粒结构,促进农村土地良性发展。按照我国规划计算,到,我国将突破1亿用户使用沼气,进而减少化肥施用量。这样做基本可以我国将每年化肥施用量减少1000万t、农药减少45万t的节能效果,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封山育林0.27亿hm2所采用的化肥农药。而且它对保护植被和林草,降低水土流失,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二)农村沼气在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中的作用

在农村生产生活中使用沼气,能够实现对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1.早期建设可以为农村农户改建旱厕、厨房以及畜牧养殖圈,实现行之有效的圈厕及厨圈分离。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对大量人畜粪便、生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直接从根源上切断污染源,消除农村可能存在的蚊蝇孽生场所。按照我国不完全统计,在使用了沼气池的农村地区其圈厕净化效果相当明显,尤其是对秸秆焚烧污染的降低起到了显著效果。它也降低了农村空气中SO2和CO2的含量,这在一定程度遏制了温室效应,为农民生活环境治理减压。2.传统化肥及农药的广泛使用一定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板结污染,我国50%的农村水体站已遭到污染就是证明。在这种状况下,被污染成为高浓度的有机污水在回灌农作物时就很容易导致农作物的倒伏减产,间接威胁着人类食品及生存健康。而沼气应用恰好能起到防火墙一样的保护作用,它对人畜传染病防控有很好的效果。利用沼气池对人畜粪便进行发酵处理,可以将粪便中所寄生的大量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以及蚊蝇虫卵全部清除,这对保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帮助。

三、小结

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方面作用颇大,它联合了农村其他能源建设,为农作物高产增收带来利好,也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文明。更重要的是它改良了农村土壤质量,解决了过去农村所存在的废污水排放及空气污染问题,为农村生活质量改善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张永帅 单位:巩义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篇2: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提供优质生活燃料,改善用能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资源的深层次利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和改善耕地,提高农产品质量.

作 者:黎兆阳 梁慧 高宏基 蒙泽盛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农村能源工作站,宁夏西吉,7562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11) 分类号:X32 关键词:沼气   生态环境   保护作用  

篇3:沼气在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沼气在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洁净能源可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农村薪材需求量,有利于封山育林.以沼气为纽带,把种养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施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沼气厌氧发酵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发展沼气对确保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 者:曹艳云  作者单位: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530001 刊 名:广西林业科学 英文刊名:GUANGXI FORESTRY SCIENCE 年,卷(期): 30(3) 分类号:F3 关键词:沼气   能源   生态农业   绿色经营   可持续发展  

篇4:沼气在夏县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作用

沼气在夏县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对优质、营养、安全无污染的无公害蔬菜需求量急剧增加.因而发展无公害蔬菜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无公害农副产品已成为国际和国内农副产品贸易的基本要求.

作 者:裴青菊 赵泽军  作者单位:山两省夏县农业局,044400 刊 名:蔬菜 英文刊名:VEGETABLES 年,卷(期): “”(5) 分类号:S6 关键词: 

篇5: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摘要: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沼气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在消除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沼气建设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作 者:刘军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环境保护局,山东邹平,256200 期 刊:大科技・科技天地   Journal:SUPER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X3 

篇6: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法制保护

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法制保护

摘要:我国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加之当前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底子薄、手段少.因此应当把当前事关我国西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全局的一些制度和政策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政府调控和村民参与的环境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长效机制,强化法律的可操作性.作 者:罗燕  作者单位: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期 刊:科园月刊   Journal:KEYUAN MONTHLY PUBLICATION 年,卷(期):2010, “”(4) 分类号:X33 D9 关键词:西部农村    环境    生态    法制建设   

篇7: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论文

摘要:分析了退耕还林对改善环境的具体作用,提倡人们应当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关键词: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

1退耕还林

1.1退耕还林的概念

国家林业局对退耕还林做出的具体定义为: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对那些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土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停止播种,并且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造草,恢复之前的植被覆盖。退耕还林同时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一些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陡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第二个方面对荒山、荒地进行造林。退耕还林它本身应该是丰富生态环境功能,促进人类的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的社会发展需求,并且减少环境破坏的总称。

1.2退耕还林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明确总体目标。进行退耕还林工程时,一定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可以适当兼顾经济效益,实现环境、经济、资源的协调发展。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1]。不同的地区,本身的环境情况差异性比较大,所以,退耕还林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退耕还林的3种方式进行选择,适宜造林就造林、适合种草就种草、适宜还湖就还湖。第三,能够提供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在进行退耕还林的时候,首要的目标就是改善环境问题,起到保护水土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其次,它还应该兼顾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最后,实施退耕还林还能够改善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并且所形成的新景观还能够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篇8: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论文

2.1水土流失得到很好的控制

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一般来讲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地表水和雨水的冲刷相应增大,最终出现水土流失。退耕还林之后,土地的植被覆盖得到有效改善,地表的水流量和降水量能够呈现出十分良好的指数关系,呈正相关变动。植被的增多使得地表的凋落物增多,相应地降低了冲刷力度,水土的流失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2.2植被的多样性得以恢复

退耕还林之前,耕地表面的植被通常都是比较稀疏的,植被比较单一,主要为杂草和庄稼。退耕还林之后,耕地的植被得到多样化发展,使当地区域生态系统趋向稳定。

2.3提升了当地的空气质量

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之后,多样性的植被能够进行很强的光合作用,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和净化当地的空气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面积的森林蒸腾作用能够起到湿润空气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还能够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2]。

2.4改善了土壤的性质

退耕还林之后,水土的流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退耕还林这一系统性的工程是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办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2.5缓解旱涝灾害的影响程度

实行退耕还林之前,土地的植被覆盖率非常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被下泄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阻塞,影响了河流的输水泄洪能力,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影响程度。退耕还林之后,植被覆盖率得以提升,当降水量比较多的时候,植物的根系能够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并且树冠能够阻挡部分降水,植被的枯枝落叶能够减少地表的水流量,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雨对地面的冲刷,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在降水量比较少的时候,庞大的森林植物树冠能够起到阻隔阳光的作用,从而滋润土壤和湿润空气。

2.6退耕还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

退耕还林之前,植被比较单一,不能够给多种多样的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生物的多样性明显减少[3]。在对耕地进行退耕还林之后,植物的种类增多,并且能够给各种各样的食草性动物提供食物来源,相应的食草性动物就会增多,食草性动物的增多又会带动食肉性动物的增加,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方面,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并且大规模提升空气的质量,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要想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一定要贯彻落实好退耕还林政策。

参考文献

篇9: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园林设计论文

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园林设计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的内涵。从设计取向、设计形式2方面探讨了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园林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就是通过自然资源合理、科学利用,遏制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减少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通过发挥城市园林绿化作用,保护和装衬历史景观,承载和支持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达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防风防灾、美化市容以及观光、游憩功能,促进景观、生态与文化紧密结合,人与动物及自然界的和谐共存,确保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概述

生态环境是指包括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等5大类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包括有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园林是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及当代人们的需要,以整体城区为载体,以创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为目标,以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互相渗透的表现形式,实现城市及辖区的园林化,形成新型生态园林城市。

2城市园林设计策略

2。1 设计取向

2。1。1 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建筑区、道路、草地和林木布局,以大量的林木和草木绿化覆盖,减少和控制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及有害气体污染,提高抵御风沙侵袭能力,有效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与气候,降低噪声污染。

2。1。2景观、生态和文化结合,协调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思维和情感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建造种类丰富多样的树木、花草等植物群落,为飞鸟、昆虫及小动物等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以形态、色彩与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衬映各种不同的'建筑、地形、道路及河流,构建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为人们创建优美、舒适、清新的生活环境。充分体现植物、动物与人类相依相存,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古建筑景观的修缮和保护,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2。2 设计形式

城市园林设计由花草、林木、山水、动物、时令及天象等自然景观要素,道路、广场、建筑、雕塑、园林及艺术装饰等人文景观要素,以及含形、声、色、光、味等能影响人类审美心理感知的物理因素有机结合构成。

2。2。1 观赏型园林。是综合了景观、生态及人的感受,遵循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协调、统一与微差等美学原则,采用敞与障、透与漏,疏与密、张与弛相间结合等手法,以丰富的季相色彩变换构造彰显动态美感的景观。如上海外滩的九亭绿化示范园里,用银杏、广玉兰、红运玉兰、红叶李、茅白杜鹃等树木花卉以及八角金盘构成的“花饰绿带”,就犹如一幅“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强调情、景交融,意、形统一,利用植物寓意寄托情感,创造联想美境。如以青翠竹丛表达虚心与气节;以傲霜梅花释放无畏坚韧的情怀;由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等植物芳名组合成“金玉满堂”;由桂花、杏花寓意“富贵幸福”;还有象征宁静柔和的白花,欢快热烈的红花引发联想和感慨。

2。2。2 环保型园林。是以保护生存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构建环保型植物群落及卫生防护林带。选择抗污染、杀菌、降风速能力强的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种植,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良土壤、防风减灾的基础上,为人类与动物创造良好休养生息环境。如在市区道路两旁、街边和公园种植树木,以吸收净化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吸收散射噪音;在有限的空间种植占地少的藤本植物,为人们创造遮荫避暑、凉爽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憩中,吸吮清新空气,观赏怡人景致,卸载精神负重,享受美好生活。

2。2。3 文化型园林。在如历史遗迹、宗教寺庙、风景名胜、古典园林及纪念性园林内,种植各种与其特定文化氛围相宜的植物,形成不同的文化环境型植物群落,引发人们感情与环境间的联想共鸣。

2。2。4 科普知识型。建造各种能表现植物典型特征的科普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自觉爱护和保护生存环境。如上海闸北公园生态园设立的市花区、名花区、进化区、珍濒区、藤蔓区及水生区等植物组群,就能使游人在观赏中学到很多相关植物学知识。

2。2。5 经济型园林。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建设具有经济价值且与环境协调的乔、灌、花、草、果、药等植物群落和苗圃基地,以满足市场需要,增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戴美琪。城市生态园林的功能和发展思路[J]。湖南林业科技,(4)

2丁巍。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硅谷,(12)

篇10:如何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论文

如何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论文

1 加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意识

人类是生态环境内的主要成员,依照人类生活环境标准,建立起适合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保护管理意识。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规划管理,提高人们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保护意识,确保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依照我国政府机构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共环境的宣传保护力度,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企业、生态社区等。通过对全民生态环境的保护宣传,逐步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基础教育培养,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实现生活环境约束力的有效提升。通过树立科学发展价值观,加强环境保护的生态建设,确保全面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2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

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出发,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可循环规划,落实环境污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各个部门环境保护的规划,避免因环境归属问题造成责任推诿,找不到负责的接洽人员。需要建立良好的全面监督管理体制,从国家到地方,确保企业、各个单位的监督管理标准,确保生产活动负责标准,通过我国政府部门的有效环保执行,改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防止环保管理工作出现疏忽的问题。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落实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有效改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3 加大环保政府投资支持力度

依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政府资源的投资支持,推进我国政府 资金推进力度,运用经济建设发展的协同手段,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设。加强政府环境保护的投资管理,依照生态环境投资保护,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资金支出,加大生态环保、污染监督等相关项目的有效支出,按照城市投资标准,对财政资金支出进行预算分析。逐步引入外部资金,加强民间环保资源的'引入,拓展环保资金投资渠道,鼓励各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有效融合,实现综合资金的有效整合管理。

4 加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依照经济发展利益建设需求,在经济社会环境中进行生产发展支配。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过剩,造成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是具有一定的对立性质。为了有效处理二者的协调发展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找寻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逐步促进经济体系和环境生态之间的有效协同发展。要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就需要适当控制经济发展标准。通过加强经济发展,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经济规范标准,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建设的发展。以最小范围的生态破坏获取我国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构建生态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 加强生态科技的创新发展

加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建设,确保环境保护的合理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高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持,推进生态经济产业的有效发展。通过经济产业的升级发展,提高生态科技建设,确保高新科学技术产业的提高,完成生态节能环境保护、经济生产资源保护的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生产资源,减缓资源压力标准,加强科技环保项目建设发展,将国家科技建设发展项目列入环境科学保护工作中,加快资源推广发展建设,实现科学化生态环保管理,逐步减少污染问题,加强环境保护科学发展建设,实现资金投入的合理开发,加强科学技术环保节能建设发展,确保经济循环利用标准,减少污染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确保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科学技术培训的管理和环保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建设,确保生态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实现。

6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保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需要我国政府依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建设标准,分配我国现有政府资金投入标准。调动我国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参与,确保生态环保工作的执行力,完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为生态环保工作制定良好的创新管理标准,促进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宝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5)

2 尉磊,闫晓华。循环经济对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9)

篇11:换气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略述论文

换气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略述论文

在歌唱过程中,换气是很重要的,换气在歌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气不正确就不会有好的气息,气息与歌唱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换气对歌唱是多么的重要。针对换气与歌唱的关系、错误的换气影响声音的质量、换气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情感表达的处理四方面谈谈换气在对于歌唱的重要性。

一、在歌唱中如何换气

1.换气决定着发声。换气作为人体的一项基本功能,很多人认为换气只不过是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其实换气是维持生命的生理功能,是辅助发声的一种技能。我们在发声时,发声器官是会变化的,例如声带振动、声带振动后产生语音。在歌唱过程中,应该控制好气息,保持声音统一、稳健。对气息的合理控制是歌唱者的基本功,歌唱者在歌唱时若不能合理地运用气息,歌唱者的机体(特别是喉部的肌肉)将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这时歌唱者会由于不能较好地控制气流作用于声带所产生的力量,那么他的声音就会聚集于喉腔之内而传不出去。所以歌唱时能较好地换气需要后天训练。对于不同的作品、应该单独地进行换气训练,因为不同的作品要求换气是不同的,对不同声乐作品所需要的歌唱时换气状态的掌握,是歌唱者近乎完美歌唱的前提。不恰当的换气方法是很难完美表现歌唱的。因此,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否发出好的声音,核心是换气方法。

2.自然换气与歌唱相辅相成。歌唱应该是对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是对感情顺畅、不做作的表达。歌唱应该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进行换气,就如同和老朋友那样轻松、惬意地谈话。虽然歌唱应放松,但歌唱换气并不像说话时呼吸那样随意。在歌唱时,换气应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呼吸姿势。每一位歌唱者换气应该在身体放松状态下进行,歌唱时做好换气姿势。歌唱时正确的换气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换气器官及肌群、发声器官及组织要保持适度;使口腔处于放松状态;两肩处于放松状态,双臂应自然下垂;歌唱时应站姿自然,腰背挺直。换气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换气意识具备了,接下来就要在歌唱时有意识地换气。从心理学角度来观察,歌唱时的换气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换气和有意注意换气。专业演唱者的歌唱是有目的的,在歌唱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定是有意注意换气,这就需要一定的基础。有意换气在歌唱过程中需要有意识、主动地去换气但是不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换气上。正确的`练习气息是,在做呼吸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胸肩松宽、身体伸直,注意力集中,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满情意,然后深深地呼出一口气,使胸部放松,吸气时,硬软腭提起,口腔稍打开,并与提眉动作配合,后腰为主,将腰围向外,让空气自然地、顺畅地“流进”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开阔的感觉,但向外呼气时不宜过深,否则使胸、腹部僵硬、不协调,影响发声音高的准确和灵动性,吸气时不要有太大声响,否则不仅影响歌唱的艺术效果,还会使吸气不深沉,影响气息的支持和流动。在心理学中,最理想的是在换气中有预定的、有目的的,不需要自己强迫式的换气。在歌唱中最理想的换气状态就是无意注意换气,最好的换气状态是,将歌唱和换气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有意换气方法,其实是歌唱者在歌唱之前加以的换气训练,记住换气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形成固化,成为歌唱者歌唱时自觉运用的一种注意方式,将有意注意换气形式在不自觉中形成为无意注意换气。一首歌曲通过换气技巧与发声来表达情感的歌唱应是在自然中形成的,所以学习歌唱,平时应加强对有意注意换气的练习,这是歌唱者的基本功,也是为更好地歌唱做准备。掌握了换气技巧,你就可以用无意注意换气去歌唱了。在歌唱中将有意注意的换气自觉转化为无意注意的换气,这才是最自然的换气。

二、错误的换气影响声音的质量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意识到错误换气对声音质量的影响,不正确的换气会使歌曲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的,使歌唱中出现一些例如紧张、呼吸急促等弊病。歌唱中的换气,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如偷气、歇气、提气。偷气是在歌唱中利用字音的间歇迅速换气,使音乐完整并达到与音色的统一,在偷气中使听众感觉演唱连贯、一气呵成。歇气,是使歌唱呈现出一种特殊意境,减慢字音连接,在歌曲中重点处理。提气,是在歌曲演唱中根据需要,采用迅速叹下后提气、延长换气的方法。

不正确的换气对于歌唱是危险的。在歌唱中采取较为科学的换气方式,不仅能提高发声的技术,还能使发声组织和器官损伤的系数降到最低。不正确的换气会使我们的声带受到冲击,进而使我们的声带因用力过猛而使声带受伤,严重的会造成声音的沙哑或失声,使声带失去机能。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首先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换气,以此来保护我们的嗓子。

三、换气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1.气息与发声歌唱的关系。对歌曲演唱中的气息控制,处于重要地位的是换气,对一部歌曲作品能否完美地用歌唱形式将情感表达出来,主要看演唱者能否对气息加以控制。有些学生在初学唱歌时,为了有足够的气息,在每唱一句之前都喜欢深深地吸一口气,其实不是每个乐句都需要很多的气息。气息的供应和气息的需要是相互的,气息过多,有时会使歌曲演唱无法得到控制。在平衡气息时,歌唱者要能合理地控制气息,让歌唱富有流动感,使气息自然而然地向前,然后根据歌曲的需要改变歌唱的速度、音量,使气息轻松、灵动,气息越灵动、轻松,所产生的歌唱效果就越好。控制好歌唱的气息,歌唱的声音就越具有可塑性。歌唱时气息对于音准是有影响的。例如演唱《我的祖国》这首热烈、激昂的歌时,演唱者对于祖国的热爱会使情绪激动,声音越唱越大,气息就会失控,容易将歌曲声调唱高。演唱悲伤的歌曲时如《丹顶鹤的故事》这首歌时,声音慢,如果控制不好,气息弱了,声音就会低。所以说在歌唱发声时与气息是息息相关的,应该高度重视。在歌唱中吐字、发音都需要气息,没有好的气息就没有好的演唱。但是在演唱中不能有气无字,也不可以光有字无音。

2.换气是声乐艺术中占重要地位。我们在歌唱中应该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地研究。现在我国对歌唱,普遍重视核心外的应用操作,却忘记了对问题本身即核心的深入研究。所以说,应对声乐的核心进行探讨。例如:在歌唱中应该怎样换气、如何在演唱中调整气息、在演唱中怎样运用技巧。笔者自身认为换气是在歌唱中居主要地位,是歌唱中的核心。

3.在换气中做好感情处理。声乐艺术要求用歌声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果对音色变化技巧的掌握不够,那么在歌唱时歌声就会非常地平淡。每个人由于其生理结构的差别,对声音本色和表情音色都是有差异的。加之各人对气息控制方法的不同,对歌唱的效果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歌唱舒缓的歌曲时,我们所需的气息力度比较小,我们能够自如地掌握换气,在歌唱激昂的作品时气息则需强弱有致,可时强时弱来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景;在歌唱高亢、激昂的作品时,我们需要充足有力的气息,因而在歌唱时随着情感的变化气息也要不断地跟着加以变化。所以气息与感情处理的关系就是在气与声、气与字、气与腔、气与情的关系。

4. 换气运用的灵活性。歌曲歌唱时需用长短、轻重、快慢、喜怒、哀乐等变化方式来表达情感。这些变化的方式都是由气来完成的,并在合理、均匀的基础上才能发出悦耳动听的歌声。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将用气的灵活性概括为沉、弹、顿、停、揉、送、提、收几个字。例如“揉”气,一般用在歌唱舒缓、含蓄的乐句中,使歌曲表达比较内敛、优美,而“提”气,一般用在歌曲的高音区部分,用来表达一种激昂高亢、挺拔坚毅的情绪。其他如送气、各种气息的处理都必须根据歌曲的情况而定,灵活地处理气息的运用。在这些处理方法中,气与气之间的转换就是换气的。在歌唱的情感表达中,换气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科学而灵活的气息的融合能加大提升歌唱的效果,能充分地处理歌唱者的情感表达,使歌曲更加生动、感人,也是歌唱者歌唱艺术的魅力所在。只有在歌唱中把握好气息的变换,才能将歌曲的魅力境界达到最高境界,就要把发声技巧、演唱形式以及情感的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呈现出最佳的境界。对于怎样吸和怎么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在歌唱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好换气,只有这样歌唱才能流畅、融入感情,才能使歌唱更加完美。

篇12: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利研究论文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利研究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总人口里面农村人口就占了我国人口总数的一大半,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村人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GDP 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伴随而来的必然的环境问题,农村的环境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可以说在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对于他们日常生活都有很大影响。在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①农村的生活污染; ②农村的生产污染; ③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④城市以及工业的工业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这四类问题成为了我国当前农村主要的环境问题。

一、村民自治是环境保护中的主力军。

农民参与环境的保护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村民在实行自己的环境权,也是我国村民自治的必然反应。通过我国村民参与到自身农村环境的保护,这样既能够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又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局面。但是要想我国的村民真正的参与到农村保护还是有许多的困难,首先就是我国的农民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在我国大多数的村民都受到生活水平以及教育程度的影响,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对于我国环境的状况也不是很了解,在我国农村许多的村民只想着早点脱离贫困的局面,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无法保持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对于农村来说,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是不可能为环境的保护而放弃自己的生活追求。在环境保护中村民一般都是处于弱势群体,再加上我国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我国农村的环境进行整体的了解和全面的掌握,因此,对于农村来说,村民对于环境所掌握的信息就相对的比较简单,这样就导致了有些村民为了保护环境同排污者的斗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我国的农村大批量的青壮年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数都是年老体弱的或者是还未长大的儿童以及妇女,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我国农村的许多环境的保护能力以及环境的改善能力得不到相应的维护。对于环境的维护来说,它本身就很难收集到证据,尤其是对于因果关系的联系证明就更加的困难,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来看,他们是不能应对这样复杂的农村问题。

再加上我国农村基层环境的管理机构对于农村村民的环境管理缺乏相应的指导,我国对于农村环境管理的队伍还是不够的,连管理机构都建立不成熟,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环境相关理论知识的宣传减少,久而久之对于农村环境的污染就无人问津,就算想管也没人去管。

二、村民自治组织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选择。

人都是有依赖性,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是如此,在我国村民参与环境的保护中也具有依赖性,农村需要选一个能够能够贴近农民而且要代表的是农民的利益,需要的是能够带领我们农村进行环境管理的基层组织,那么村民自治组织就因此而诞生,村民自治在整个的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要依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来进行农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要行驶自己应该有的环境保护的权利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权利,这样就为我国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我国农村环境事务提供了法律基础。根据我国的.发展国情,我国的政府不可能花更多的精力以及人力去建相应的机构,因此,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是最有效保护环境的措施,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村民自治组织在进行环境管理的时候要特别贴近现实,所采取的解决方案要符合实际,村民自治组织最好采取的措施是符合本村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把破坏自然资源的风险降到最低,要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规章制度。

不同的村要根据自己村里面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我国自古以来,农村对于自然资源的意识就比较薄弱,在农村他们长期对于小农生活的方式就造成了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淡漠,也因此造成了他们目光的短浅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不爱惜,随意掠夺。造成我国农村自然环境危害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落后、农村村民素质不高、对于公共财产缺乏意识以及农村村民的冷漠化,这些都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从这个上面来说,保护农村环境的根本还是在于农民自己本身,在于农村村民自我的约束,要加强大我的思想观念,各样就要有利于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爱护的功德心的形成,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人的进步除了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还需要的的是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来为农村的现代生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可以调动农村的各种资源来进行农村环境保护,要将整个的农村单位以及个人都积极拉入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当中,要使得村里面的每个成员以及单位都要有环境保护意识,要让每个村民都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原则。村民自治组织是具有灵活性以及创造性的管理组织,农村自然环境可以说不是哪一个人的环境,是整个社会大家共同的环境,因此,我们的农村自然环境就需要进行法律的保护,我国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法律制度要体现多元化,不能只进行单一的保护。无论是我过得的政府还是相关的企业都要重视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并且要积极的参与到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管理中来。

我国相关法律可能还在不断的完善,很多地方可能都缺乏法律的保护,因此,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要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责,用来弥补因为法律的不足而导致环境保护问题严重的作用。

三、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利。

村民自治组织是村民自己组织,自己发挥自己力量来保护以及治理农村自然环境的重要组织,这是由我们村民自己自发来进行的,并没有相关法律来对它进行授权。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国家相关法律的制定,就应该为村民自治组织授权,相关的的法律比如环境保护法、农村自治法都要对这方面增加规定,这样才能使得村民自治组织有自己的合法权利。笔者认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利有以下几点:

( 一) 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定权。

所谓的农村环境管理规章制定权就是指我们的村民自治组织应该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有些的甚至可以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在整个的环境管理上面对村里所有的人进行环境保护行为的准则的规定。当然,这样权利的行驶必须不依据我国的法律来进行,要有法可依,不能违背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更不能侵犯我国村民自身的人身权,也不能侵犯我国村民的民主权,更不能侵犯我国农村的合法财产的权利。

( 二) 环境事务处理的权利。

对于环境事务处理的能力,笔者认为,这个要因地而异,要根据当地村落的环境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情况来设立。比如说,有来村里面进行投资建立工厂的企业,那么就需要在进行招商引资之前应该与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要以保护本村环境为前提下来进行办厂,对于本村的环境保护要签订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的协议,要签订合同,凡是违反了协议的就必须要按协议所说赔偿付出代价。

( 三) 环境处罚的权利。

所谓环境处罚的权利,就是指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有权利对违反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村民进行法律法规规定内的处罚,对于违反本村内环境管理规章制度的村民进行处罚,对于村里那些不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村民进行处罚。当然如果对于环境的违背非常严重的,就要上交给有关机构来进行处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尤其以农村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是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管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促进我国农村又好又快,和谐自然发展的必然选择。

[ 参 考 文 献 ]

[1]陈丽华。 论村民自治组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权力[J]. 湘潭大学学报,( 3) .

篇13: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1.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小麦秸秆还田率达90%,全市林地面积达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7.6%。万元GDP综合能力达1.84t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1.82t标准煤。共减少径流60%,减少水浊80%,减少大风扬沙60%。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及优于二级天数313天,二级天数达标率为85.6%。

2.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措施

2.1强化水资源保护,奠定生态建设基础

一是大力开展滦河综合治理工程。投入巨资,实施了滦河综合开发工程,形成了14km2的水面和2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这一工程使过去的风沙之源,变为了全市的“绿肺”和“天然氧吧”,城区夏季温度平均下降了2℃,空气湿度增加了20%,空气负氧离子增加了20%,地下水位恢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平,成了白鹭、灰鹤和白天鹅等20余种野生鸟类的栖息地,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二是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治理、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共投入资金736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5.8%,土壤侵蚀量由的166.27万t减少到127.11万t。三是加强水源的保持。科学编制了《迁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为第一、第二供水厂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了一级、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并在全市19个乡(镇)全面启动了乡(镇)水源地划分工作,同时深入开展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四是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完成新打水源井545眼,配套620台套,安装变频器573台,铺设各型地下输水管道383万m,共解决了448个村及16所农村中小学校51.75万口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2.2保护地下水资源,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围绕河北省、唐山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指标,建立和健全“三条红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责任和措施,深化各项目标的贯彻和落实,通过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以低耗水高产出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体系建设,以计量设施安装和污水处理回用为重点的工程与技术体系建设,以政府指导与公众参与为主的监督规范体系建设,力争到全市建成现代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创新生态建设格局

着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一是计划实施迁安市西沙河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30182.95万元。二是计划实施迁安市滦河生态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21958万元,主要对滦河上下游河道进行新建堤防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完工后可以保证河道水流通畅,可使沿岸百姓生命财产及耕地得到保护。三是滦河青龙河口段迁安市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750万元。

2.4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确保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一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根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以节水灌溉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分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投入机制,稳定资金投入。计划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保持在0.7,力争20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二是坚持以生态、高效、富民为主线,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效益功能,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绿色产业体系,建成迁安生态绿色屏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三是大力提倡以免耕、深松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尽量保护土壤团粒结构。

篇14: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解读论文

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解读论文

摘要:森林资源并不仅仅只是物质资源,同样也是人们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然而,现阶段人们将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针对森林资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展开了相关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一、全面建设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对于林业工程而言,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与应用,对重点与非重点工程进行划分。其中,在林业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主次分明,对于重点林业工程应加大建设的力度。重点林业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了以下六点内容:

第一,应在平原区域实行高标准的农田林网绿化工程,这样可以有效地强化农田本身的防护功能,还能够使其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1]。

第二,加大对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重视,有效地遏制耕地水土流失的问题。其中,应当贯彻并落实补偿政策,注重造林地的管理以及管护工作的力度,积极组建管护团队,对于林业结构予以适当地调整,实现特色产业的全面开发,最终将对退耕农民生计问题予以有效地解决。

第三,重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集体林管护,应当采取公益林建设以及封山育林等方式,对天然林资源予以全面保护和发展。基于此,还需要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对新产业进行开发,对于富余的职工应当妥善地安置,以保证林区的稳定性。

第四,对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给予关注,在维持当前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湿地资源等予以有效地保护。第五,湿地保护工程的建设。应当针对湿地资源展开实践调查与研究,基于此,合理地采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多种措施,对于湿地资源予以全面保护。第六,贯彻并落实村屯绿化与坡地丘陵困难区域的林业富民工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林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保证农民可以致富并增加经济收入[2]。

二、促进高效林业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

丰富的林业资源能够为百姓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价值,使得百姓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应当通过辩证的眼光来分析富民与林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坚决不允许一味地追求富民目标而对林业资源造成破坏,同时,也不能够故步自封,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过大而对百姓经济利益的获取带来不利的影响。针对两者间存在的关系,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发展的方向以及标准,践行生态林业富民的思想。换句话来说,在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还需要确保百姓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经过深入地探索,合理地制定具有代表性的理念:

首先,将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推动森林旅游行业的发展;

其次,全面开展种苗工程项目,促进林木种苗与花卉产业的发展;再次,对于新经济林产业予以全面发展,对于优良品种要积极推广,以保证更好地实现经营管理以及生产,使得产品质量以及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不断提高[3]。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创建绿色品牌产品,使得商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第四,注重中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合理地制定并出台优惠政策,对于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地引进与培育,进一步推动林副产品的深加工发展。这样一来,产业链会随之延长,能够更好地实现增值的目标;

最后,对林业后续产业进行有效地培育,注重对农民的引导,使其能够实现复合型的经营,使得森林野生食品采集行业得到全面地发展,将森林自身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立并健全森林资源保护机制

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在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全面改进与完善,进而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权威性更为明显,进一步贯彻并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工作[4]。另外,应当全面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机构,结合森林资源开发需求设立管理部门,适当地合并不重要的部门,并有效增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心以及工作热情,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应当对森林资源的限额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确保人民生活的基础上,为后代造福。而在管理工作中,还应当严格控制“三总量”。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长久性特征,所以,必须要始终保持热情并投入一定的精力。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在保证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有效地增强保护的力度,对保护的手段予以全面完善,进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文章针对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展开了相关性的讨论,希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军.新常态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7(22):15,41.

[2]冯宗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J].北京农业,(6):71-71.

[3]南雪琴.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18):138-139.

[4]杨梅花.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J].绿色科技,2014(11):55-56,57.

篇15: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探讨论文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探讨论文

一、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农业灌溉用水资源短缺、农田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减少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总量,土壤中大量的营养成分流失,使原来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留给后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灌溉水资源被污染现象严重,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农业灌溉用水造成极大污染。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乱砍滥伐现象导致森林、草地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一些青山变为了荒山,蓄水涵养能力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多样性的生态,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生态遭到破坏会影响多种与之相连的生态物种。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当前农业生态环境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除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外,生态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够。生态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绩,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以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主,毕竟千年流传下来的农耕模式很难一时改变。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下,需要政府和广大人民一起努力,大力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程的开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法,使环境治理工作有了法律武器支持。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政府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舆论宣传就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不是某个单位,某个人的事情,是全民参与的事情,鉴于此,要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农产品。

(二)合理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产品,避免因盲目种植带来的供过于求、产品相似的负面影响。发挥生态农业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扬长避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粮食的种植面积可以适当减少,结合地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发挥了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我国农业生态理论与模式,吸取国内外成功方面的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广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已有成熟的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传授新的科技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农业科研力度,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

三、结语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科学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首要位置,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谋求发展。决策部门要高瞻远瞩,开发立项要慎重,不至被短期利益和经济效益所迷惑,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注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篇16: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论文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论文

一、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1.以生为本,选择教学策略

农村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展现自我语文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首先了解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通过各种教学情境把握学生的不同语文能力。如,在开学初,教师可以通过自我介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课上互动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作文教学中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评改能力。

2.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展现自我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必备功课。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放置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寻找学生能力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自我成长,能够在自我建构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知识量,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

1.合作学习促成长

高中学生的语文层次不同,要想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必须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都能产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就必须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语文活动。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讲清合作学习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学生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教师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还要在课外阅读和习作中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在合作中锻炼,在合作中成长。

2.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参与,强调个性化解读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在语文作品的解读中有效参与进来。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多元化解读,让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积极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语文学习途径以及学习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点燃学生自我解读的愿望,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感情的融合、思维的碰撞,从而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语文创新精神。

三、抓好阅读以及习作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延伸学生主体的参与深度

1.教师要抓好阅读以及习作教学

农村高中语文教师不但要抓好学生的课内阅读,还要借助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组内互借阅图书、班内互借阅图书以及与朋友借阅图书的形式让学生拓宽阅读量,拓展阅读量。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提升语文能力。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抓好习作训练,让学生不但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单元系统训练,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习作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养成自主阅读、自主习作的习惯。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提高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因为音频、视频以及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进来,强化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发展语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点燃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能在大量阅读、大量习作中提升学生的阅读以及习作等综合语文能力。

相关专题 沼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