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几点思考论文

请等待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请等待”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几点思考论文(共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几点思考论文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是引导观察,让学生有感而发;二是引导探究,让学生有悟而言;三是引导质疑 ,使学生因惑而思;四是引导实践 ,促使学生善思多问。

关键词:引导;探究;质疑;实践

一、引导观察 ,让学生有感而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新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实验、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案例1:问题情境:东印度学者森德拉姆的“筛子”:

4 7 10 13 16 19 …

7 12 17 22 27 32 …

10 17 24 31 38 45 …

13 22 31 40 49 58 …

… … … … … … …

师:请大家观察这个数阵,从它的特点和排列方式,你能提出几个数学问题让我们共同思考吗?

生1:每一行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师:你提出了一个让大家思考这组数共同规律的问题,大家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每一行的数都能构成等差数列。

师:好,你们观察到了这个数阵的基本排列规律。请大家结合自己看出的规律,积极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来解决!

生2: 每行或者每列的公差有什么特点?

生3:每行或者每列数相邻的公差的差按照原来的顺序又构成等差数列,应该能求出公差的通项公式,该怎样求呢?

生4:既然数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那么我们能否求出数阵中某一个位置上的.数?

师:对,大家思考!本题还能深挖吗?

生5:根据这样的规律,怎么求出每行每列的数的通项公式呢?……

本题我没有直接给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他们有的从数字本身入手,有的从数阵结构特征考虑,还有的把数字和排列方式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问题。在这道题的引申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还是很开阔的:(数学教学论文 )有的把第一行的数排成三角形的数阵,有的把数字改成等比数列中的数等多种变式,并提出了很多新颖的习题。这样,在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探究 ,使学生有悟而言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究规律与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直线与圆是高考热点,自然也是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

如求直线

被圆x2+y2=4截得的弦,在师生共同完成之后:

师:本题可以演变成什么的试题?现在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生1:如果知道圆的方程和被截得的弦长,可以求直线的方程吗?

生2:应该可以,不过直线应该知道一定的条件才可以!

生3:已知直线和被截得的弦长,求圆的问题可以吗?(学生小声地议论着)

师:本题可以这样改编吗?如果能,本题该如何解答呢?(学生讨论、改编)

生4:方法和前面一样,利用半径、弦心距、半弦之间关系,只是所求量变了。

师:很好,你抓住了本题的解题关键!大家还能从什么角度来改变本题的形式,能得到什么样的试题呢?

生5:能把弦的问题与圆外一点,引出切线或者圆的割线相关的计算问

题吗?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学生思维顿时又开阔了许多……

经过本题的探究,学生体会了多题一解,掌握了这一类习题的解题方法,锻炼了学生发现及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例子教材中有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

三、引导质疑 ,使学生因惑而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建立在知识与方法的原有经验上,教学中巧设疑,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思维碰撞,提出问题,进而思考与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必修2立体几何时的侧面展开求最短距离以及面积等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有个别学生对割补法把握不到位,用的时候想当然。为此,我设计以下一个问题:你的判断对吗?

如图1是一张8㎝×8㎝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4块,按图2所示重新拼合。这4块纸片恰好能拼成一个长为13,宽为5的长方形吗?

不少同学拼后都说可以拼成。这时让学生计算图1、图2两个图形的面积,发现长方形面积比正方形面积多1,学生议论纷纷。学生根据比例关系,得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梯形的腰不在一条直线上。原来,拼成的图形比图2多了一个微小的空隙,导致增加了1个单位面积。

对学生认为好像是正确的问题进行质疑,学生自然会感兴趣,肯定会想:怎么会不行呢?问题出在哪里呢?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反思的习惯,把学习变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这有助于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实践 ,培养学生善思多问

积极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再从数学的角度发现与提出问题。

如函数应用的调查活动方案:

(1)从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的数学角度出发,观察与收集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的一些数量关系。

(2)到商店、银行、工厂、社区等了解有关的数量关系,收集所需的有关数据。

(3)用收集到的材料,构造用函数解决的几个问题。各小组组内要有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选择,问题的构造、解决等过程,再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锤炼。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仍在耳边振聋发聩。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

篇2:浅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

浅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

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容器和考试机器。作为教者,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之贯穿教学始终。当然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还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策略。本人结合多年教学教研实践,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问、乐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提问和表达会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胆小、怕出错、怕同学嘲笑、无思路或不敢问等等。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清除学生心理障碍,为学生的主动问营造心理安全环境。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最好的课堂氛围,因而教师要放下威严,亲近学生,善待学生发问的行为,允许提问出错、允许补充、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积极地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形成心理认同。

比如,当发现学生有疑而不敢问时,教师以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去暗示学生,传递激励信息,让学生有足够的底气发问;当个别学生嘲笑同伴提出的向题比较浅层、无价值或与本课无关时,教师要立即阻止嘲笑行为,并及时表扬敢问学生的勇气,维护其自尊心;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时,教师要热情地表扬并提议全班同学向他(她)学习,让学生获得赞赏后的偷悦感,等等。往往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赏的表情、一个亲昵的抚摸、一个夸奖的手势等亲近式评价,就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力,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激起发问的积极性。

2.提供开放的提问时空。

教师要坚持照以生为本的原则,还课堂于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自然产生一些疑问,并有表达自己想法、见解的机会。真正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提出,规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由学生自己去寻找,意义由学生自己去建构,结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

3.建立多元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就像催化剂一样,不断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勇于挑战权威。如果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就能促使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又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我们不防借鉴如下几种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即学生自己对所提问题的质量作自评,还可鼓励学生课后以日记形式记录,这样能促使学生学会梳理和反思,对提升提问能力很有帮助。

(2)互相评价:包括师对生、生与生、甚至生对师的评价等。评价对象不但指向学生个体,还可指向某个小组、班级或老师。通过互评,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兴趣。

(3)家长反馈:即家长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多思考、多提问,并把提问情况定时反馈给老师。这样,在家长的配合和督促不,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问题无处不在,逐渐养成勤问的习惯。

(4)成长记录袋: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手册,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记录组员每节课、每天所提向题的情况,每周统计一次,从中发现学生的进步轨迹,然后给以适当的表扬和奖励,等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评价,只要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以敢问为荣,以勤问为乐,提问便会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二、教师示范和引导,让学生会问、善问

学生不仅对发现的问题要敢问、乐问,更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主要是指根据情境构设提出具有变式性、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原创性或发展性的具有数学味的问题,亦称之为科学提问。科学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要使学生会问、善问,教师必须发挥好引导示范代用,让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提问技巧,提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课改以后的教材,在新课学习和一些练习题中,.都呈现了很多图片或文字信息,明确要求学生寻找有关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资源,指导、训练学生提问。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54页,出示如下这道习题,本人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排球比一个足球便宣多少元后,立即追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呢?学生:一个足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元?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相差多少元?一个排球的价钱再加上多少元就和一个足球的价钱一样多?或一个足球的价钱减去多少元等于一个排球的价钱?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同一个问题接着,调整学生思考的角度:刚才同学们提的是减法计算的问题,还能提出用其它运算方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加法、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这个角度去提问接下去,继续启发可否通过改动其中一个已知条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再加上几个已知条件,把它变成几步计算的问题呢?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不但提出了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还提出许多两步、三步甚至四步计算的问题,如:买一副羽毛球拍和一个足球共需要多少钱?买2个篮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买4个排球,100元钱够吗,买两盒乒乓球和一副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钱?,买5个乒乓球和一副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钱等等问题。

该教学案例充分展示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已知数学信息,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点拨性的语言,调控着学生的思维走向,使学生在每个核心环节里提出的问题都能循序渐进。学生切实感受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运算方法提出用不同步骤解决的问题的诸多策略。这种有层次、有方法的指导使整个提问活动显得活而不乱,很有思维含量。

2.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学生要探索的知识内容进行设计,起点虽由教师提问,但随着问题研究的开展,学生会萌发问题意识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实为抛砖引玉。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更加自主地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确定起跑线课时先让学生观看200米赛跑视频,同时要求学生:在观看200米赛跑实况时,注意观察跑道的结构是怎样的?每个队员起跑的位置在哪儿?从中提出数学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因提供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一下就激起他们的兴趣,争着提问:跑道为什么要设计弯道?为什么200米跑的起跑线不是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相邻的起跑线相差了多少米?相邻跑道要相差多少米,比赛才公平?等等.教师通过创设比赛的现实情境,诱使学生发问,然后让学生紧紧围绕所提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交流互动中领悟200米赛跑相邻起跑线距(接上页)离的计算方法,真正实现做中疑,做中悟,做中得。

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具有启发性、挑战性、开放性、发展性,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逐渐领悟提问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关注所提问题的'广度、难度、角度、跨度、梯度和密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小跨度、多步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同时在引出问题后还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有思考、发问和应答的机会。

例如,在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以后,教师就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求出四边形内角和,当研究出四边形内角和以后还要继续追问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学生就会模仿着问:那五边形、六边形乃至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随着问题的延伸和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并从中感悟到可将已获得的结果由三角形推广到一般的多边形,这对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追向、大胆创新的精神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4.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我们常常为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而苦恼,究其原因,并非学生不想问而是他们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抓住时机或制造机会,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不断积累提出问题的策略,由不会问到善问。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问法指导学生提。

(1)学习概念、法则或公式时,可以常用深究式提问为什么。只有让学生常用深究式提问为什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运用。如归纳百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百分率这样的问题;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后,追问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底一定要乘底边所对应的高,等等。

(2)学习数学定理时,可以常用尝试性提问.怎么样。如学习商不变定律后进一步道问若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原数的n倍(n不为0),除数不变,商会怎么样?若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原数的n倍((n不为0),商会怎么样?若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原数的n倍,除数缩小(或扩大)到原数的n倍(不为0),商会怎么样?等等。

查字典范文网[CHAZIDIAN.COM]

(3)学习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常用反思性提问是什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指导学生自问:题目给出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与信息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依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列出的式子正确吗?计算结果对吗?要如何检验,在自问自思中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无固定的模式或方法,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因人因时因境,持之以恒地采用不同教:学策略,相信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篇3:浅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浅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1] [2] 下一页

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1、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2、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一)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页  [1] [2]

篇4:浅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浅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1] [2] [3] [4] [5]

篇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思考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思考论文

一、现阶段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的老师需要比其他老师更具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三心”是幼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衡量他们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实际调查走访中发现,越来越多幼师走进民办幼儿园就业,因为薪酬待遇一般,不少中职毕业证尚未获得幼师资格证,升职转行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对自身工作认同度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强,容易形成“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的工作理念。结合最近几年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的的实习情况,谈谈毕业生的职业就业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文素质和就业观念的缺失

90后和00后的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明显的“三高”症状,即心头高、眼光高、要求要,用人单位常常反馈出,不少学生存在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抗压能力不强,做事不够认真负责等现象,侧面说明当前毕业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严重偏颇。幼师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同感虽然没有其他中小学老师高,但是学前教育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入门阶段,幼师的人文素质和教学态度必须引起人们重视。学生在实习阶段往往表现出:工作使命感不强,责任心不高,缺乏爱心和耐心,对于一些顽皮的学生他们直接体罚等。在教学环节中,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较少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

(二)班级管理和孩子保育能力弱

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其身理和心理年龄还未成熟,自身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较差,所以,在实际学前教育过程中,缺乏管理班级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安全意识也较为薄弱,观察事物不够仔细,思考事情不够全面,面对突发事情往往会表现的手足无措,甚至产生悲伤自我否定的情绪。在孩子保育方面,因为他们少做家务,会表现出怕脏、怕累、怕辛苦的思想,组织幼儿上洗手间、午休、整理饭桌等保育清洁工作,他们常常表现出抗拒心理。

(三)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存在不足

虽然中职院校学前育学专业的学生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但普遍水平是“专业不专,特长不长”。中职院校与大专、本科等学历学生相比,工作岗位上已经存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差距,不管是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学前教育的要求是幼师具备音乐、舞蹈、演奏、美术、手工艺等方面的技能,但是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没有任何特长,教学方法也缺乏专业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存在明显差距。

二、提高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基于学生实习过程中有待改善的问题,建议从以下途径着手,提高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自信心和认同感。

(一)加强人文素质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外,建议把这项职业能力设置成一门专业课程列入课程大纲里,让学校和学生能足够重视人文素质这项职业技能。当然,人文素质课程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要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坚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采用“开门办学”的形式,也就是中职院校与幼儿园接轨,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有机对接。人文素质课一方面有心理学课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让学前教育学生能初步地了解、认识和判断学生在某个年龄段、某些情境下会产生的`心理特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导、教育幼儿;另一方面有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国学人文素质课程,不仅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气质,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能以身作则,对幼儿进行言行举止的指导,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训,提高管理和保育能力

为什么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的管理和保育能力较弱呢?主要是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内化和巩固,导致他们缺乏这种职业能力。所以,学校必须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严格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转变顶岗实习一单位一岗位的实习模式是首要手法。过往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某一幼儿园单一岗位的实训方式,无法使学生真正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幼儿园内参与阶梯化、全程化的岗位实习,是锻炼他们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让实习生在定岗实训中尽可能从基层做起,通过轮岗的方式,拓展保育员、育婴师、艺术技能教育者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专业多岗位的实训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管理和保育能力,实现上岗即上手,做事尽完善的就业目标。

(三)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社会对未来幼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不在是一个照顾幼儿的人,还是会发展幼儿的人。所以,中职院校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以多才多艺的能力更好地胜任幼师工作。弹、唱、说、画、跳是幼儿必备的五项基本技能,如何才能将其强化,达到精湛的水平呢?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着手:一是创建以工作为导向的课堂,让学生在模拟幼儿教育的情境中,让学生立马学以致用,增强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二是以学生的特好和喜好为基础,着重强化某一方面的技能。比如,语文以字词、诗句等为主,数学以数字比大小、图形分类等为主,美术以蜡笔画、水彩画、素描、手工剪纸等为主,全面提高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

篇6:生态农业发展思考论文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1生态农业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产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组织为原则进行生产;要以大力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为手段,促进各种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提升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2生态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为基础

生态农业是在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持续增产、持续协调、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来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1.3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1.4生态农业是一个现代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通过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过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资

农业增产增收,一靠科学、二靠化肥、三靠农药来保证。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了环境和产品,而且造成土地板结,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造成作物品质下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2.2生态破坏现象较突出

一是农村大修大建损坏了天然植被,导致山体滑坡;二是农业综合治理忽视了生态保护,导致田埂山坡“遍山红”;三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破坏自然环境,如坡面杂草一扫而光等。

2.3废异物处理技能有待提高

废异物如垃圾、工业废品、养殖场粪便残渣等污染较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亟需处理。

2.4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有待提高

当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体系不健全,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为“大污”,而且“小污”酿成“大害”。

篇7:生态农业发展思考论文

3.1强化制度保障

(1)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关系国计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要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2)政府部门应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镇化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农村新市镇、农村城镇化等建设规划相配套,并制定本地区生态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并带动生态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3)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制定土地流转有效措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村委会为单位集中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以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规模开发、集约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加大对生态农业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企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强化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农技工作人员,政府部门可给予一定奖励。

3.3改善生态环境

(1)改变过去的治理模式。过去对待破坏的生态环境实行先污染后治理,虽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自然生态恢复时间较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现在应从源头上加以治理,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2)加强综合治理。一要实施封山禁牧工程,实行封闭看管、专人管理,禁止人畜践踏,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恢复;二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森林和植被。

3.4发展生态农业多种模式

“四位一体”模式,即是沼气、猪禽舍、厕所、阳光温室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即:“粮食———养猪———沼气(粪便入池)———照明、煮饭———沼气池废弃物上田”生态循环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实现了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废弃物的良性循环。这一循环,既实现了粮食作物就地消费,又实现了粮食作物所需肥料的就近取材;既增加了产量和收入,又减少了产品污染,也保护了环境,农业综合效益得以普遍提高,这一成功典范完全可以在凌源市农村推广。

篇8: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论文

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论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全面语文素质,为了使他们能在将来的竞争中求发展提供终生受用的东西,更能在未来的境况中得到最大的发展。下面略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围绕发展学生素质这一根本点。

一、培养阅读兴趣,创设阅读环境

1.渗透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了使学生爱上语文学科,培养阅读兴趣,必须重视教材内容,以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记叙文,让学生充当角色表演,进入文章叙述事件中,体会语言文字对故事情节再现的功能;对于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利用文中插图或通过电教媒体重现故事内容,体会语言文字对深刻道理的阐述功能;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现情境,让他们享受浏览名胜古迹、祖国山河及自然风光的乐趣,体会语言文字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功能。

2.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上的成功靠动机的激发,而对语文学习成功的信息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愉快的能充分展示潜在能力的情境,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让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会。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语文学习成功的愉悦感,促使学生爱学语文,增强语文阅读兴趣。

二、加强阅读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1.重视口语训练,发展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思维的结果及认识活动的成就一般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相反,语言的磨练与提高,也促使思维更加条理有序,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间接的反映出思维水平的高低。因此,重视口语训练,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其思维水平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予训练。例如,低年级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而后再适当增加难度,根据事物或活动说几句意思完整的话﹔高年级可以开展诗朗诵、讲故事、演讲、谈读后感等,让学生在口语训练中,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思维也得到发展。

2.引导探索,开拓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从变异的观点,灵活的运用知识,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谈说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重视引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运用识字工具的阅读习惯

运用识字工具的阅读习惯要从一年级培养,在学生掌握了拼音、笔画、偏旁、笔顺、字形结构等识字工具及中年级学会查字典方法时,着重引导他们利用这些识字工具进行看图学词学句、句群和课文阅读。

2.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是养成认真听的习惯,要求学生要聚精会神听读书、听讲解、听问题。二是认真思考的习惯。在听、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善于察微观细,弄懂老师讲解的重点、难点,思考同学答问的疑难、误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等。三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完成作业要一丝不苟,独立完成,认真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叙述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认真总结的习惯

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复习,自我小结,从生字新词、课文内容、优美词句、读写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以促进知识积累。

四、指导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知识的获取途径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更多是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再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首先要在各年级各篇课文的教学中指导自学的方法。比如,教学生寻找文章的突破口时,可以运用抓题眼入手、抓段眼入手、抓插图入手等方法,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在揭题后首先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中心词”,中心词即是文章的题眼,学生指出中心词是“五壮士”,教师再根据“题眼”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着眼,直奔课文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二是随机指导。要相机点拨,有机提示。比如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不仅要求学生说出句子之间的联系,而且要求说出各句的意思整段的意思及学习方法。三是循序渐进。学法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材的大纲要求,使学生由浅到深,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接受。

虽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只要我们老师肯付出艰辛,深入探讨,并不断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我相信明日的“花朵”定能在语言王国中绽放出美丽奇葩。

篇9: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一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作 者:王志龙  作者单位:江都市砖桥中学,江苏,江都,22523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0: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论文

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论文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创新探索平台

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积极调整。首先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那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质疑、讨论、交流、争辩的地方,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自由度较高的、宽松的、公平的,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实践活动。课下辅导和作业处置,也要有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特别是好问,学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拆除师生之间的防火墙,创新意识建立才会成为可能。

2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在对疑惑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问题的优化设置。要用巧妙的设置串联课堂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2问题设置的原则性

问题巧妙设置不是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的,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要对路。教师对教材要吃透,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将问题的实现思路设计清楚,找准切入点。其次是要对学生实际有切实了解。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差异,课堂行为习惯也有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再设计问题,就会多一些针对性。最后是问题要有梯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形成系列,让学生建立问题概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就要体现一个梯度层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占领问题制高点,形成创新能力。

2.3问题设置的改革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以往教学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好像教师的任务就是制造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成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古板的教条的做法。教学问题来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理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想办法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在学习问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之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3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采用,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3.1科学安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鼓励学生要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参与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这本来就是非常老旧的学习模式,之所以还要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现实教学对小组学习产生更多的依赖,现在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小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关键角色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者,不仅要设置任务,监督实施过程,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甚至参与小组讨论学习之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是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创新效果,与这个小组负责人不无关系。要选定有组织能力、敢于创新、有指挥特长的学生担任这个重要职责。

3.3体现全员参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意去形式化,小组学习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要想搞得扎实有成效,就要在组织操作过程中,落实具体任务完成具体指标,特别是要注意体现每一个人的角色作用。

4强化双基训练力度,延伸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时,还是要打好数学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铺垫,创新什么都会是空中楼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加强双基训练力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水平。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搞好双基训练应该是同步的,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技能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双基训练是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继续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学习手段,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切实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启迪。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应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数学题目,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获得超越数学应试的能力,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才是真正的素质培育。因此,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对人的整体塑造,是为适应未来社会适应世界发展做奠基。

6结语

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全国各地早已方兴未艾,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接轨,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构建平台,这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相关专题 几点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