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管理工具的运用的论文

洛顾无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洛顾无”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循环经济管理工具的运用的论文(共10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循环经济管理工具的运用的论文

关于循环经济管理工具的运用的论文

1前言

循环经济是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低投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l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清洁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等先进理论指导,促进区域的发展、使区域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运用目前在管理领域行之有效的一些管理工具,如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合同能源管理、绿色招商、绿色办公、绿色采购、创建绿色社区、优美乡镇和绿色学校等。本文就这些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

2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区域推进循环经济需要覆盖第一产业(即工业)、第二产业(即农业)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以及区域管理的主要部门和区域内的社会人群。根据这些管理工具的内容和作用,可以描绘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3管理工具在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3.1应用内容

目前,上海市的许多区、县正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工作,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功能区为例,分析上述11种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以及功能区管委会推进管理工具的具体实施工作内容。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在功能区内可以分为企业内、功能区公共区域和功能区与区域外界3个层次,这11种管理工具在不同层次内分别发挥着作用。

3.2区域管理部门使用管理工具方法分析

3.2.1在推进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中使用

功能区管委会应当鼓励企业建立、实施和保持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清洁生产和合同能源管理,通过采取改进产品设计、采取无毒无害的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运用先进的物耗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功能区内的工业园区人驻企业中部分企业存在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及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也存在着部分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的情况,这些属于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实施审核的重点企业范围,对于这些企业要求其自觉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功能区管委会定期公布实施重点清洁生产审核的名单,推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帮助这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政府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主要依靠引导和激励,而不是单纯靠执法监督,政府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作相应调整,政府与企业不是单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伙伴关系,政府要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努力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取得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在区域内主要酒店/宾馆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提倡绿色餐饮,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向社会提供有益于公众身体健康、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绿色餐饮。在区域内的大型超市或卖场,积极推进开展绿色商店创建活动。在超市或卖场的经营过程中要体现绿色营销理念,积极推销绿色产品,采用绿色包装,重视绿色设计,改变传统的销售渠道,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对绿色产品标出环保特性及对环境有益的方面,以广告、促销等方式宣传,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引导,有利于消费者做出对环境友好的购买行为,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

3.2.2在推进功能区公共区域循环经济中使用

功能区的管理部门应当率先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规范和加强其行政行为,提高管理部门执法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依法管理,提高办事效能和服务质量,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带头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功能区内的相关方加大宣传力度和施加影响,使企业和社会组织深化对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识,动员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和组织建立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转变环境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的政府行为,引导企业自觉参与保护环境,实现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区域的循环经济的发展川。功能区域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绿色机关创建活动,实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推动社区居民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实施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做好废旧物资回收和垃圾分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主动参与,积极监督,依靠广大居民自觉行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改善城市社区环境质量,为全社会实现循环经济作出贡献。功能区政府应将创建优美乡镇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力抓手,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机构和布局,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基本形成服务完善、产业集聚、生态优良、效益显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在功能区域管理学校范围内,搞好绿色学校创建的普及工作,鼓励尽量多的学校参与到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中来。绿色学校的创建应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出发,学校上下应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达成共识。组建绿色学校创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人到学校规划中去。

3.2.3在推进功能区与区域外界循环经济中使用

功能区管委会在对进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行绿色招商,在招商引资时就强调1个“绿色”的概念,充分考虑到废物最少的原则,并且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条件,进行有序的招商,在源头控制对环境带来的损害。在引进企业时应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区域应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切人点和突破口,示范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种植,并将这3种产品在市场上予以推广,从而加快绿色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4管理工具在功能区域循环经济实施项目中的体现

在川沙功能区域循环经济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分步实施、滚动推进的原则,拟定川沙功能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一3年期间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实施时段、责任单位以及投资匡算。循环经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30项重点项目,其中直接与管理工具应用相关的项目有18。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动员组织,要求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企业和广大市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政府要积极引导,从根本上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是循环经济的推动者。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和主导作用,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公众的循环意识,同时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让企业在政府的引导、监督、协调下,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是循环经济实践的主体。企业是产品的供应者,也是绝大多是污染物的直接产生者。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能使企业有利可图,这样企业才能积极主动,循环经济实践才能持续。公众是循环经济的参与者。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参与,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公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公众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循环经济:一是直接参与循环经济工作中的决策、管理、监督等;另一种是通过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一绿色消费参与循环经济。区域推进循环经济从政府自身角度可以积极建立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政府内部开展绿色采购活动和绿色机关活动;在工业方面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可以运用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和绿色招商的管理工具;在服务业可以运用创建绿色饭店和绿色超市的工具;在社会领域内可以运用开展优美乡镇活动、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为工具;在农业方面可以开拓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这些管理工具作为功能区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能够更有效的保障循环经济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篇2:循环经济生态论文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

随着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从生态文明高度对传统生产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2]。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生态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当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

因此,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生态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兼顾生态平衡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开启了对传统经济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重建的实践。

其基本演进轨迹是:(1)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污染物处理为对象的末端治理阶段;(2)始于70年代中期,以生产过程改造为对象的清洁生产阶段;(3)始于80年代中期,以产品或服务绿色化为对象的产业生态化阶段;(4)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对象的循环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进着人类对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实践,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生产力以生态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系统生态化为实践动力,逐渐代替传统生产力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其运行动力直接表现为生态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地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态动力。

上述分析表明,生态动力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系统不断生态化、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动力。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1.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及其生态原理

作为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学科,一般系统论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将系统视作由各组成部分构成,包含着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的有机组合整体,强调系统中要素间相互联系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动态的、未知的相互影响。

从生态动力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动力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和制度创新动力。

其中,自然动力是自然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时生态规律自发作用的的自然生产力,技术创新动力是企业和科技团体主导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动力是政府或公众基于生态伦理和价值规律而进行的制度变革。

这样,自然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生态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作为实现自然动力的支撑和手段,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生态动力系统。

生态动力系统就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力主体,通过生态要素间及生态要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生态耦合的有机统一体。

区域循环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应控制在生态阈值之内,使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够和谐地加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从而保持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与平衡。

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各要素在长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实现最优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具有整体性、自我调节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够自我维持的开放经济系统。

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应当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就要依据生态经济原理,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系统,统筹考虑、全面协调生产、消费过程中经济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生态原理有[3]:(1)生态阈限理论,即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的阈值,就有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后果。

(2)生态功能理论,即循环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以保障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

(3)生态食物链(网)理论,即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实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复杂链网。

(4)生态位理论,在包括产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中,每个企业都有其生态位,每一种循环经济产品都有自己的“生态位”。

(5)生态平衡理论,生态系统具备对环境变化自我调节的能力,循环经济强调按照自然共生系统的组织模式,建立产业体系中不同生产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和资源共享。

2.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经济原理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人、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类要素[4],我们据此运用系统论基本观点,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见图1)。

该模型由系统环境、动力主体和动力要素通过输入、作用过程、输出以及反馈构成,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为系统运行目标。

其中,系统环境包括生态阈值、生态伦理、政治文明和经济水平等,包括影响生态动力系统的所有外部因素;

动力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主要从循环经济的生产、消费、分解及其社会支撑体系的角度进行划分;

动力要素包含了政府与法律、市场与利益、科技与人才、文化与教育等影响动力主体调控的关键因素[5]。

在系统输入环节,由于生态阈值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强、需求水平日益提高,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动力主体产生了压力而形成了系统输入;系统动力主体在这种压力源下,通过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最终通过生产关系对生态生产力的调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形成系统的输出端。

在这个系统中,生态动力系统包含三个由低到高的结构层次:

(1)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生态压力,形成生态源动力,其形态特征属于自然动力;

(2)企业、政府、公众等社会主体对对生态源源力进行响应,形成了对社会的技术、制度、政策等变革的生态驱动力,其形态特征属于经济动力;

(3)随着生态动力主体的生态驱动力不断扩散、强化,对包括包含各生态动力要素的整体生产关系形成了改革动力,最终形成生态生产力,表现为包含市场利益、社会利益、法律强制等的社会动力。

生态动力系统是在循环经济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中,各类生态要素响应生态环境压力过程中形成联系、发生作用进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结构机能。

从系统功能角度看,区域循环经济应当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各种功能。

因此生态动力机制必须依据生态经济原理,以区域内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运行环节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系统,使其具备协调生产、消费、流通、分解等全过程功能。

三、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运行机理

生态动力系统运行是指在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为实现企业、园区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目标,生态动力系统将自然环境压力、市场竞争动力和主体内在动力转化为经济生态化实践及其调控过程,是生态动力系统构建或实施中系统机制发挥作用及其管理过程(见图2)。

根据生态动力系统的内外环境、主体生态位、生态要素等因素,生态动力系统按照“生态压力-动力结构-生态功能”的运作机理展开,包含着自我强化、因果循环的正负反馈回路。

一般情况下,首先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区域经济主体通过响应区域内部或外部的生态压力,触动并显示区域生态创新的自觉。

然后,通过生态创新对特定环境中生态要素的开发利用,区域主体逐渐发现对自己有利的潜在市场或机会,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或技术创新培育生态动力,逐渐形成具有生态伦理内涵和特征的生产方式;最后,依赖于各类主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区域内的环境资源、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等各种生态活动得到全面约束与规范,确立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并实现良性发展。

从运行角度,生态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利益压力和市场竞争压力,主体行为是具体区域自然经济环境中主体对这种三种压力的反应、权衡与控制[6]。

环境压力导致社会成员或政府加强对生态危害的监督,既可以是推动经济生态化的直接动力,可以通过政策、法律或生态技术创新引起生产要素或消费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企业或公众出于自利动机和社会动机推动生产和消费生态化,逐渐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供求、价格等作用机制,企业或区域政府作为竞争主体,为获得其优势的生态位或实现区域生态平衡目标,也会在制度强制或利益约束中推动经济生态化。

在理想状态下,生态动力作为推动经济系统由自身片面膨胀转变为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基本力量,具有自组织性质的自然扩张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实现由相互隔离到逐渐融合。

生态动力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一是区域主体对生态压力的人文响应必须准确及时并在各主体间有效传递。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区域外部的全球性生态理念的冲击、环境问题的全域性漫延以及生态问题的区域内转移,也可能是区域内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改善生活质量的经济发展推动和生态消费的示范与吸引。

二是以技术和制度为目标的生态创新,依赖于以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利用环境因素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行动力,如何构建满足这种要求的利益整合机制非常关键。

三是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压力→生态驱动力→生态生产力”,是一个包含物质、信息与价值要素的闭合循环系统,三者的联结、传导、互动和平衡构成生态动力运行的核心机制。

四、结论与展望

生态动力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影响人类经济生态化实践效果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问题。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和生态功能、生态位、生态平衡等基本生态原理,在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框架下,对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系统进行了分析,依据系统论原则构建了相关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其运行机理。

分析表明,生态环境压力作为自然规律的表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形成了根本的约束力,成为生态动力的自然力来源;企业和科技团体的生态技术创新是生态动力的核心动力;以政府和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制度创新和生态消费,是支撑和引导生态动力系统的社会动力。

按照“生态压力-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的分析方式,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系统建设必须能够满足生产、消费、分解流通等循环经济功能,促使其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形成自我维持、自我强化的自组织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走上由相互隔离到逐渐融合的良性发展路径。

这些结论虽然是初步的、框架性的,但无疑对区域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下一步,如何结合我国体制环境和区域实际,更深入地研究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系统的生成、演进、构建和有效运行,是一个更具有现实指导性和需要随着实践不断深入的重要课题。

作者:石林 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管理学院

篇3:循环经济生态论文

1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

1.1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KennethBoulding,也有人翻译为鲍尔丁),1960年他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

波尔丁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EarthasASpaceShip)”中把地球比比作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由于地球自身资源的有限性,必须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如果任意开采,超过了地球最大承受力,地球也将最终灭亡。

后来,他在其“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1966)一文中在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范式进行批评的基础上,阐述了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观点[1]。

与此同时,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并对“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破坏食物链和生物链的恶果进行了起诉。

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倡导“零增长”。

1992年联合国及世界多国首脑在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发表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企业层面的节能、降耗、减排,以及依托工业代谢与共生思想的工业园区建设。

篇4:循环经济的论文

一、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基础不牢固

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少人在循环经济的认识方面出现了各种误区,使得发展之前的模式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科学、不协调的方面。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是很详细、在循环经济上的政策的条文不是很协调、实施的层面不是很全面;把循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单独地进行考虑。

在考虑环保的问题上经济出现问题,一旦强抓经济的话环保又出现问题。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善

法律的规范、制度的体系等不全面。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响应的法律条文保护循环经济的利益。

区域性的循环经济没有形成。

国家宏观调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没有很好地做到一致协调。

此外,在没有法律支持的环境下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如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问题,企业的配合和统一不够。

环保部门的支持力度还不是很大,各种原因导致中国在循环经济的综合产值上不能得到优化。

(三)技术落后,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模糊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较多的现代化科技支持,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开发还处于前期发展的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和平台来支持循环经济的运营,在客观上造成了循环经济的瓶颈。

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但这是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背道而驰。

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企业转型和改革并没有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果,其具体表现在各种制度和技术跟不上循环经济的步伐。

大多数企业没有绿色经营的理念,只知道经济效率而不考虑环境的问题。

投资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很多人对循环经济持观望态度。

二、加强循环经济的措施和行动

(一)增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当前,循环经济理念在人们心目中还很淡薄,人们对有关循环经济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扫清思想障碍。

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明确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系统观。

它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经济原则。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主要遵守这几个基本的原则:减量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价值观。

它要求人们在考虑自然界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使其始终保持良性循环。

(二)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提高循环经济的应用

循环经济是从生态学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的发展来进行的,和一些企业的短期经营目标并不一致。

在各种的生产的矛盾之下,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产业发展方向指导。

利益的处理和分配成为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政府经济政策应加强循环经济的资源分配问题,在如今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短缺现状。

在此方面,政府应起主导地位,提高循环经济的应用,发展一系列循环经济的技术及扶持措施,对循环经济的使用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

例如,可以通过在农村地区应用沼气池的应用,对废物和一些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对于循环经济的特殊产业进行减税、扶持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措施,不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解决污染问题。

政府起主导作用,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项目进行投资与鼓励,切实做到利国利民。

(三)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循环经济法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对于环境产权要明确,实现生态环境的有偿的使用制度,区域的发展要满足一定的环境指数。

应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利益驱动杠杆,将个人和企业的利益内部化。

此外,要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立法关于环境的法律已经有4部,各种的资源管理法律有8部。

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要从立法的高度出发,完善各种法律、资源管理制度和行政法规。

我们需要改变的不只是环境治理的模式和措施,而且要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循环经济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与循环经济实施的效率。

提供法律保障,可以建立循环经济法,对循环经济进行法律保障。

三、结论

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其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

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改变目前环境的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我们才能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大量的循环经济的项目中我们需要的不止是资金的问题,还包括技术、政策、设备、环境等。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企业的绿色的生产等也是支持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现代社会中循环经济具有长期的发展前景,关键的问题是管理和使用。

循环经济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实现经济从粗放形式向集约方式转换的重要思路与手段,值得决策者、企业与相关机构认真关注与反思。

作者:石颜 工作单位:河北省抚宁县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站

篇5:循环经济的论文

1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本质上是基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环境载荷的有限性,同时循环经济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企业来说,都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其核心和关键在于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具有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的特征,秉持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的原则,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增长模式。

相对于循环经济而言,传统的经济发展增长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由资源到产品、再由产品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单向流动,资源的利用形式属于一次性和粗放性的,其使用效率很低,有时会造成大量浪费,经济的增长以大量的稀缺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循环经济中资源的使用路径是从资源到产品,再由产品到废弃物,最后再由废弃物到再生资源,这样资源得到了真正的充分可持续利用,从而减少了经济增长对资源供应消耗的压力;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回收利用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收益。

1.2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正向物流而言的,是将原材料、产成品、库存货物、加工品等从消费地向起始地的移动过程,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回收物流,二是废弃物物流。

对于不合格产品或者符合相关回收规则的物品需要经过回收归集为其移动创造条件,对归集物品还需进行分类、挑拣和甄别,对于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分类、搬运、包装、储存,然后送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进-62-行处置。

对于逆向物流的内涵可以从流动对象、流动目的和流动过程几个方面去把握,产品、包装材料、运输容器等是逆向物流的基本流动对象,其流动的目的是重新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实现对废弃物的正确处置,其要经过物流回收、归集、分类、重新使用、翻新、循环再生和填埋等几个环节,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循环经济下逆向物流管理运作模型的构建

2.1循环经济中闭环式逆向、正向物流流程

传统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单正向物流是开放的,如图1所示,其没有构建逆向物流环节。

该模式下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经济资源,经过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然后将相关废弃物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但造成生态破坏,而且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都较大。

循环经济中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并且将作为消费者的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系统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下的生态系统。

该系统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各种资源,同时吸纳处理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这样就实现了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图2给出了循环经济中闭环式逆向、正向物流的流程。

从图2中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中整个物流流程是一个闭合式环状结构,将废弃物品回收、处理、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环节与原来的单正向物流实现了无缝连接,将正向物流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副产品、附属物、下脚料、废旧物品以及各种生活垃圾等经过各种逆向物流环节实现再利用或者无公害处理,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已经失去再利用价值的物品采取填埋或者焚烧处理就可以将其重新返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从而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逆向物流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组建起高效、快捷、稳定顺畅的逆向物流渠道系统,才能真正使之与正向物流一起组建为封闭的环状循环系统,从而保证各种性质的物品能够以低成本、快捷化的方式参与循环,否则整个链条将会中断或者阻塞,导致循环经济无法实现。

2.2基于循环经济的逆向物流管理运作模型

事实上,循环经济下的物流活动包括了两个环节,一是传统的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结束的正向物流,正向物流覆盖原材料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制造、产品组配、分销、消费等领域;二是从消费者到物品初始地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覆盖产品包装再利用、产品价值修复、功能维修、产品拆卸、再生产以及废弃物再处理等几个环节。

基于此,本文认为循环经济环境中逆向物流管理运作的基本模式是在正向物流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闭环式结构,在采购、生产制造、实体分销、消费正向物流的同时,将逆向物流环境中的废弃物品回收、处理、再生资源利用等环节有机地嵌入进来,

从而形成一个从原材料绿色采集到生态设计、从清洁生产到绿色营销、从产品消费到回收再生产的封闭物流循环系统,使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有机整合,

实现了产品流通的再循环、产品包装材料的再循环、废弃物品的再循环回收、垃圾收集和再资源化,图3给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逆向物流管理运作模型。

2.3模型分析与评价

从图3所示的模型可以看出,消费者所丢弃的废弃物品经过归集、分类、挑拣后可以进入再循环系统,作为原材料物资直接进入再生产领域或者对其进行拆除、更换包装、整修、再组装等,对于退回的可以直接再进行销售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二次销售,对于不能够再利用的废弃物品可以经过无公害处理使之安全地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

不但增加物流过程中的经济收益,还可以提升环境生态友好性,这样逆向物流的实施和运作将整个物流系统整合为一个完全闭合的环状循环结构,

其中的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相互配合和补充,从而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实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并能够以相对低廉的物流成本向客户提供满意程度更高的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的.目标。

3循环经济下逆向物流管理运作的相关建议

循环经济下逆向物流管理运作要想顺利实施并对循环经济起到应有的支持,要求逆向物流主体及相关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提升逆向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和技术水平

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和企业的逆向物流运作技术水平及应用实践效果来看,大量的具有较高再利用价值和环境不友好型的物质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无公害处理,相关的物品回收处理技术和设备还停留在较低的技术水平阶段,使得本来就占较小比例的回收物品的资源再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大,

同时生态环境污染加重,整个社会的成本负担也随之上升,与循环经济的要求和初衷相去甚远,因此,技术水平和设备装备情况成为了发展逆向物流和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瓶颈。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在逆向物流技术研发方面所要做的主要是开发并延伸产业链及其相关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相关操作方面的瓶颈以提高对废弃物品的处理效率,有效地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和回收处理成本,从而构建清洁、高效、快捷的逆向物流,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保障。

3.2建立健全与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相关的法律体

系并强化监督执行环节目前总体上来看,我国在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方面还没有形成健全、全方位的法律体系,仅有的几部诸如《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已经不能够适应循环经济建设的需要,

因此必须根据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发展的需要和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关专项、专业领域出台一系列专门法律,诸如再生资源、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等,用专项法律的形式明确相关行业和企业主体在资源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法律责任,规范其经营管理活动,

篇6: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二)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增长。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可能小的程度。

文字[/u]传统经济[/b][u]是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u][b]循环经济[u]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篇7: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循环经济

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要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局面,光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如何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主要应考虑五个方面,从这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阻力和障碍.

作 者:张建宇  作者单位: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部负责人 刊 名:中国石化 英文刊名: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8) 分类号:F4 关键词: 

篇8: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

一、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尽管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但是截止到目前,尚未出现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大都是从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主要侧重于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等方面,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环境金融理论、赤道原则理论和绿色金融理论等。

(一)环境金融理论

环境金融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源自于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针对环境产业融资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藤川信二(ShinjiFukukawa)(1992)指出,日本构建一系列税收激励和融资机制及法律法规,鼓励本国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循环经济的项目。

A.L.Bovenberg分析了利用循环经济的环境税赋转移手段来加速经济发展的相关手段。

JoseSalazar()认为环境金融就是作为环境产业和金融业的中间人,通过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具体化差异,来达到在实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种族多样性方面的金融创新作用。

EricCowan()认为环境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就是环境金融,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发展环境经济所需的货币性资金。

L.Reijinders()提出了适合于稳态经济系统、稳定的生态资金链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系列策略。

SoniaLabatt和RodneyR.White()提出环境金融的概念。

他们认为环境金融为了不断的提高环境质量,为了转移环境风险而设计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及其创新,其主要研究开发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比较合理的产品结构,以获得不断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资金的目的,并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层次的制度性安排。

截止目前,国外比较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绿色抵押性质的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巨灾债券和排放减少信用等金融衍生品。

(二)赤道原则理论

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国际性会议—国际知名银行。

在会议上提出了企业贷款标准。

这个原则被称为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应综合评价由于项目投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但也要结合金融财务杠杆的有效作用,充分发挥该项目在环境保护和周围社会的和谐发展作用。

在此背景下,AdilNajam(2002)提出了可以影响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理念的机会。

例如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联合国发展融资峰会等会议上,提出作为投资机构本身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关注财务会计的核算问题,还要时刻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化发展。

通过赤道原则,将项目融资中比较模糊的环境和社会化的因素具体化和标准化,通过这样的操作行为,统一了整个银行业的环境和社会化标准,有力的促进了整体银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进而也不断的提升了银行业的道德标准化程度。

(三)绿色金融理论

绿色金融理论最早兴起于国外,具体是指作为稀缺性资源的金融资源,在充分考虑所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化影响因素,不断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实现优化和健全金融的调剂能力、实现资产的合理规避风险、实现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合理的消费引导。

从具体的实践经验来看,该理论是在关注产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以此来谋求循环经济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金融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利用金融的杠杆性作用进而实现生态循环发展。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制度和制约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融资,实现抑制投资冲动,防止盲目性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

另外,也可以通过金融的.相关手段来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作用,为优先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相应的融资性服务,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合理的循环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

总的来看,国外对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相关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对于资源的利用,资源开发的金融支持手段等也比较多,包括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激励机制等。

重点在于制度建设的研究,而且逐渐地不断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

截至目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金融支持机制。

对于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强的,采取政府部分提供直接或间接性的财政支持,而对于那些产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来融资,而且金融创新的实际运作也比较强。

但是,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只是立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行为。

二、国内有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和相应的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角度主要研究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对于其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有关研究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于循环经济理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理论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方面。

(一)金融创新与循环经济理论

我国在研究环境金融理论和绿色金融等理论时,结合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理论分析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一切有可能转移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基于市场层面的金融创新理论。

于永达、郭沛源()在分析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行业应该逐渐的向“环境友好型”过渡,规避由于环境因素引起企业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识别相应的投资机遇。

张伟(2005)在中国较早的梳理了环境金融理论的发展和该学科的特点,立足于环境产业研究环境金融,并提出从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和其他的手段的创新来研究中国的环境治理问题。

王卉彤等()站在国外环境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银行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努力实现环境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

与此同时,还要从根本性的制度上建设和完善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措施和机制,为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葛兆强()在参考了欧美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从制度上、市场中、组织层面和机制层面各个方面加快金融创新。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理论

陈柳钦(),孙恒有(2006),丁玲华()等认为,产业化特色决定了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必然要求金融支持。

但是就我国目前来说,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存在诸如观念、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金融支持的力度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较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体系,才能规范和合理引导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的金融需求。

张扬(2005)提出应该从金融业、基金尤其是风险投资基金和健全高效的现代资本市场来加强金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韩宁(2006)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特别是要建立诸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竞争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资本市场机制等在内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制。

李虹(2006)提出通过在货币政策和信贷管理体制方面进行金融创新,进而建立和比较完善的鱼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的金融组织框架和资源供给机制。

庞任平(2006)提出推进循环经济,企业要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需要国家法律制度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强迫性引导,通过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相结合,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手段。

陈柳钦()认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必须要有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并从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角度,详细分析构建良性、全面、有效地金融支持体系的内容,为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刘红林、徐永利、姚伟(2010)提出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商业性金融体系框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深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效率,加强宏观调控。

李虹、艾熙()提出改革我国目前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体系,必须要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不断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

(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

王金南、葛察忠、杨金田(2003)提出依靠政府、企业自身、社会的大量投入和吸引外资,要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绿色化的金融信贷政策,并且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和支持度来发展环境融资战略。

齐建国(2006)提出政府要不断的通过加快循环经济的相应立法,建立类似于国家循环经济的基金,加快循环经济的研发水平。

同时,也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的措施,积极和国内外企业跨国性合作,不断引入外资等措施来提供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

闫敏(2006)提出应该积极调动包括政府、企业、社会投资,努力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和融资方式的多样性,通过企业化的经营运作,形成以政府为中心,企业和社会想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的循环经济。

黄文青(2010)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广东省科技创新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指出目前广东省的循环经济发展在金融信贷支持方面力度有限。

提出广东省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市场经济,利用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来加强金融支持模式,要形成政府主导,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途径。

唐英凯、李鹏、杜江(2011)提出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我国的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版和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债券市场,完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资本市场。

李莉等()在分析以汨罗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发性金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还要坚定不移的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支持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另外,曹红辉(2000)、熊博荔,何卫东(1999)、董宝奇(2003)、王雄刚(2000)分别提出了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BOT项目融资方式、风险资本投资、民间资本融资的投融资方式,对循环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金融支持金昌循环经济研究

王恩富(2005)认为金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金昌市矿业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具体任务。

陈军禄、张丁山、张永涛(2009)认为金昌市主要利用自身资源来构建相应的发展循环经济平台,利用自身产业结构优势发展产业格局,并不断的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来发展循环经济。

王素军(2010)提出金昌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在初期,必须通过合理的产业定位和构建相应的动力机制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国家发改委(2011)定位金昌市的循环经济是,通过构造基于产业发展的资源循环体系,由单一化向多产业化发展转型的资源性循环经济。

张强、郝占军(2012)利用复杂系统理论对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的系统性特征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白宗军(2012)在目前金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金昌市资源型城市的特点,通过循环再利用过程,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率,完善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出从第一、二产业和社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王永恒、罗雷、李广炎(2011)研究了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和融资需求,并具体研究了制约其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因素,并具体给出了相关性政策性合理性建议。

田秀兰(2012)指出金昌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在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信贷审批方式等方面存在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的整体性、同步化矛盾,在推动企业融资方面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合理化政策性建议。

纵观国内外有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一国或者地区的必由之路。

甘肃省金昌市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发展循环经济。

要构建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良性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和相应的金融支持配套体系。

随着金昌市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循环经济的支持也必然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宗德 王俊 史安玲 工作单位:兰州商学院 陇桥学院 陇桥学院

篇9: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循环经济是新系统观的体现

循环指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由科学技术、人和自然资源等要素构成。

循环经济观需要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时要将自身置身于这个大系统内,将自身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来探讨经济原则,并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例如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并将生态系统的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维持这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新经济观的体现

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循环,而仅有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循环,这是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除了让资源、环境为人类服务,还要充分地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克服“人定胜天”的思想,要尊重经济以及生态规律。

篇10:煤炭循环经济的论文

煤炭循环经济的论文

建设煤炭循环经济需要一方面通过前向关联延长资源产品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资源,使资源增值,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篇

1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即要求物质和能量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循环往复多次重复利用,达到对自然资源的最小消耗,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达到最小化的目的,并要求经济活动排放到自然界的废物同自然界同化,排放总量不超过自然界的自净能力[1]。

循环经济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率,少污染的生产经营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资源投入—生产—废弃的线性生产模式,循环经济旨在实现资源—生产—资源化—再生产的闭路循环,通过物质交换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使上一阶段的废弃物转变为下一阶段的原材料投入,实现多元化生产经营模式[2]。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减排等措施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以更少的投入实现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理念,其根本特点在于:①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为主要目标;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原则;③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利用为主要特征;④自然生态系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环境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转向。

循环经济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方面,而且体现了社会伦理价值,循环经济实践者以对社会、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生产经营,同外界进行积极的物质能量交换,将其他关联企业纳入循环经济系统之内,借助网络化协同效应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减排[1]。

循环经济是应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必然要求,也是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结果。

按照实践的层次和范围,循环经济可分为企业内循环、集群层面循环经济、区域层面循环经济。

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着重强调清洁生产技术、节能设备的应用;集群层面循环经济侧重于企业之间物质交换和设施共享,通过废弃物、副产品资源化再利用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区域层面也即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是在更广范围内实现资源综合使用,污染物减排和能效提高。

例如通过交通设施优化降低资源运送费用,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构建生产消费循环系统。

循环经济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相对聚集的煤炭产业尤为适用,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需要从采集、加工企业内部逐渐延伸到集群、社会层面,实现更广范围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2煤炭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采煤业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①采煤业中存在回收率、回采率偏低,贫化率偏高的现象,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大矿区煤炭回采率均值为30%~40%,中小型矿井回采率最低不足10%,而世界煤炭回采率最高为85%,煤炭回采率低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浪费,应当受到煤炭生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②我国煤矿同澳大利亚、美国等产煤国家不同,多低下深层型,开采难度大,风险性高,限制了煤炭资源的充分回采利用;

③煤矿分布较为分散,小煤窑众多、机械化水平低,缺乏规模化经营,还存在众多依靠人工开采的煤矿,相比较先进的数字化可视采矿技术存在资源开采定位不准确、浪费现象严重、煤矿事故多发等问题;

④长期以来资源税实行按量计征的方式,致使一部分煤矿主在开采过程中过于追求开采速度,大矿小开、采富弃贫的现象普遍;

⑤缺乏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如缺乏对瓦斯气体的合理采集利用,造成空气污染及安全隐患,煤矸石随意丢弃造成土地占用和土壤污染;

⑥缺乏必要的矿井水回收处理设施,致使矿区地下水受到污染,地表塌陷、生态破坏等现象明显;

⑦尾矿沙的处理是煤炭开采后难以解决的问题,众多煤矿主将其随意丢弃在矿区,尾矿中有价值的部分浪费弃置,且大量尾矿沙侵占土地、破坏地表土壤和植被,在地势高及山区内还容易形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2]。

2.2产业链条短、未形成规模效应,限制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煤炭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产业之间缺乏相应协调配合,资源一次性开采使用造成副产品增加、能源浪费、初级产品比重高的结果,这种现象不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致使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润水平受限,煤炭产区居民收入和设施建设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

小规模低技术水平污染处理不当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众多,由于缺乏必要的治污设施或是污染治理方法不当,给当地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除此之外产品结构单一限制了产业多元化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如煤炭-电力,煤炭-化工,煤炭-冶金发展不充分,废弃物回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没有实现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煤炭开采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系统的产业活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水、土壤、空气、生态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

开挖矿井会产生地表裸露、水土流失,采空区面积过大会形成地表沉陷,山体滑坡;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会引起水位下降,矿井水滞留地下或抽出地面造成水体污染。

煤炭开采加工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例如采矿过程中的尾矿砂、煤矸石、煤炭燃烧产生大量粉煤灰都会造成占地和土壤污染。

煤炭城市的另一特点是空气质量差、粉尘天气多,煤炭产业及其派生的电力和化工都属于高污染行业,燃烧排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环境破坏和污染会对当地生态产生负面影响,地表沉陷,土壤、水体污染威胁植被的正常生长,空气和水质的变坏会对人及牲畜的健康造成威胁。

传统的煤炭产业生产经营方式若不改变,产煤区社会、环境将难以持续发展。

3煤炭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

3.1煤炭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建设煤炭循环经济需要一方面通过前向关联延长资源产品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资源,使资源增值,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企业外部不经济性最小,使环境成本最低。

与煤炭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引入了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了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3],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构建煤炭工业产业链,在煤炭工业内部实现经济循环,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有效代谢了自身产生的污染物,实现煤炭工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②更重视产业链延伸效应,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不断连接新的环节,延伸产业链,挖掘实施循环经济的潜力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循环经济将煤炭生产加工中的副产品和伴生品综合回收利用,使原有废弃物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开发使用效率,减轻了煤炭业对于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有益贡献。

3.2煤炭业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3.2.1做好煤炭资源总体规划,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

(1)提高煤田地质勘探程度,采用数字化测量设备提高采煤的精确度,在确保矿井安全的基础上增进煤炭资源的回采率,为新建煤矿建设提供资源条件,增强煤炭产业发展后劲。

(2)大力推广绿色开采技术[3],选择科学的采集方案,合理利用煤炭伴生品,例如通过煤矸石置换实现矸石不升井,地面矸石零排放的矿山绿色开采。

(3)实施煤水共采技术,把水作为子资源优先保护与开采,优先收集开采危机安全的老空水,使用井下采掘技术集中分散的地下矿井水,采用井上下结合净化复用技术增加矿区供水水源。

(4)确立科学的资源价值观,综合利用煤炭开采、生产过程中的伴生品、废弃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把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煤炭产业经营的核心:①提高选矿技术水平,细化选矿环节,分层次提出有用矿物质,合理处置尾矿,在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减轻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②收集利用煤炭瓦斯气体,以“先采气,再采煤”为原则,推广高效瓦斯排放技术,研究使用低浓度瓦斯回收、压缩技术,将瓦斯气体用于发电、生产炭黑、生活取暖,使其化害为利、服务社会;③综合开采使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研究煤矸石、煤泥发电、制砖、化工技术并加快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将废弃物粉煤灰用于制造水泥、陶粒等建材,副产品电石制造化工产品,电石生产剩余物电石渣还可以用来循环制造水泥;④研究矿井水净化处理技术,推广应用电析渗透技术,使高矿化、高硬度的矿井水逐渐可用于生产生活。

3.2.2提高煤炭资源深加工,实施清洁生产

建设与煤炭生产能力相配套的选煤厂,对原煤进行洗选加工,变单一煤为多种精煤,推进煤炭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减少原煤直接销售。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煤炭燃料利用率,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①应用先进发电技术,将煤炭转化为能值更高、易于运送的电力,综合考虑项目投资成本收益,引进先进适用的新型发电技术和设备如超临界机组,提高环境水平和能源效率;

②引进清洁生产设施,加大污染物处理力度[3],推广烟气脱硫、烟气除尘、烟气脱硝技术,降低煤炭燃烧转化过程对空气的污染度;

③研发使用煤矸石、粉煤灰制造建筑材料技术,煤矸石发电技术、煤矸石化工技术、粉煤灰筑路技术,将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发电厂利用焦炉煤气进行发电,焦化厂利用发电厂和甲醇厂的污水,降低新鲜水的用量,节约净水资源。

合理利用洗煤厂产生的煤泥,用煤泥发电供热避免堆存占用土地,引起二次扬尘。

清洁生产就是要增加节能治污技术投入,将洁净燃煤、污染减排贯彻于煤炭产业的各环节中,在提高煤炭能源效率的同时,减轻生产过程对于空气、水、土壤环境的压力。

3.2.3构建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发展集群式循环经济体系

积极开发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3条产业链条,推行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用生态产业链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

煤电化产业链条是使矿井及选煤厂产生的煤矸石、中煤、煤泥等劣质燃料及矿井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火电厂发电,发展聚乙烯,炭黑,纳米碳管,乳丁胶等产品;

煤焦化产业链条就是回收制焦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经过净化后一部分民用,一部分用于提制甲醇,提炼焦油粗苯,二甲醚等化工产品;

煤油化产业链条是利用煤炭液化技术将煤炭生产为高质量的柴油、汽油、石脑油等制品,缓解我国原油紧张状况,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配炼技术,特别要建立动力煤配煤基地,形成产、配、销、送及售后服务一条龙体系;

完善水煤浆制备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重点开发利用煤层气,改善煤矿生产安全条件,提高煤矿生产效益,使其成为煤炭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5];

尽快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推动单一采煤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经济规模,取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增加效益的综合经济社会效果。

3.2.4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的广泛开展

环境恢复与治理需要考虑到环境和经济两方面效益,在空气、水质、土壤净化的同时提高煤炭产区产值水平,政府部门和煤炭企业先期投入部分资金,用于脱硫除尘、水质土壤改良设施建设[4]。

地下资源开采带来地面塌陷等问题,造成土地,农田,建筑物等的破坏,应采取高压注浆充填技术控制地表下沉,修复已毁地面,另外煤炭生产中的矸石、粉煤灰都可用来填充塌陷区。

对集水区因地制宜进行回填复垦。

旱区种植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浅水区种植水稻,深水区养鱼,走农林牧渔多元化高效农业的道路[5]。

矿井水的净化处理:可将矿井水抽出统一净化处理,形成的中水可用于土地灌溉、工业生产,减轻矿井水对地下及地表水的污染。

防止矿区出现土地沙化、荒漠化的现象,进行地表土运送平整,恢复矿区土壤生态功能。

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建设生产及生活区绿化带,起到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的作用。

3.2.5构建有利于推进煤炭业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

完善矿业循环经济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价格、税收、信贷、征费制度引导投资到环保建设方向。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加大对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研究落实促进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制度。

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推行循环经济方案,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信贷支持、价格优惠政策,重点补贴在实行循环经济初期出现亏损的项目及企业。

对于技术设备更新缓慢、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相应惩罚,如加收环境补偿金、限制投资规模的盲目扩张、取消增值税、电价的优惠政策。

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使更多的煤炭收益用于生态环境保护[4-5]。

将循环经济指标化并作为衡量区域及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使煤炭业循环经济的理念能够得到从上到下的贯彻实施,加大对循环经济管理方法与技术研发的投入,从制度层面促进煤炭产业体系的改造升级。

4结语

通过分析国内煤炭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炭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