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与均衡问题的分析论文

刺客与月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刺客与月光”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与均衡问题的分析论文(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与均衡问题的分析论文

关于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与均衡问题的分析论文

法学课属于大陆法系,它一直把体系化作为构建的目标。很多法学家认为,只有真正建立一个法学体系,才可以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维护法律秩序。而也有其他学者认为,体系即为给生活秩序制定原则,造成限制,但实际上它却可以在体系的基础上,与社会现实建立联系。下文先分析了法学科体系的构建,然后对均衡问题展开分析。

一、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

(一)体系化构建的必要性

体系化是指,把不同的知识与理念,遵循原则,按照顺序组合在一起,是一个体系的多个分支,具有逻辑性。法学科的体系则是,从众多法律事实中,找出被人们普遍接受,具有持久性的内容,进行筛选或概括,从中提炼出法律主要表达的内容,用逻辑组合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出,法学知识不再分散分布,而是可以系统的预览、理解,并运用知识分析案例,形成法学秩序。另外,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可以把多个内容组合在一起,让其具有统一性,消除了法律内容之间的矛盾,让其变得和谐统一,完成内部的自足,让法学科更加稳定[1]。

同时,法学科的稳定,可以让实定法体系与现实法体系更加安定。法学课与法学体系虽然有很多不同,却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实定法有深厚的法律基础与丰富的法律素材,是现实法内容的主要来源,其次,现实法有明确的法律方向,会根据某一方向,编写法律,给实定法方向的引导。

除了上述内容外,体系化也会增加某一学科的生命力,让其快速发展、广泛传播,与其他学科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法学研究人员也可以从系统的知识体系中发现法律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解決法律之间的矛盾,促进其与外界的交流。而从法律与法律继受两方面分析,前者能够利用体系了解法律基础,后者可以全方面的分析法律问题,不会出现个性与片段的思考,让整体均衡。

(二)体系化构建的要素

构建要素分为三点,其一是基本原则,其二是抽象概念,其三是法释义学。

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法律具有强制性等特点,它会规范人们的行为,给人们正确的社会引导。而“依法行政”除了是基本的原则,也是法律系统的和谐,明确其价值取向,作为主要精神。它会把法律秩序作为前提,把不同的法律概念、形式等放到一个系统中,[2]让各项法律内容保持统一,符合法律体系整体提出的要求。

抽象概念是说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大部分都是抽象的理解,通过抽象的理解归纳其特点,形成基本的认知。因此,人们对法律内容的理解会通过行政行为判定,从行为的角度对法律进行分析。抽象概念阐述的法学派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法学派,另一只是评价法学派,两个派别的唯一的不同是,概念法学注重逻辑性,评价法学注重功能性。而上文中提到的行政行为是基础概念,法律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判断,是法律判决的基准。

法释义学会利用各法律之间的逻辑连接,增加法律的独立性。法律原则可以给体系构正确的价值引导,抽象概念是基本单元,发现这些元素之间的共同点,按照一定的逻辑连在一起,建立链接,让整个法律体系独立自足。

法释义学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是法教义学,另一种是法解释学,会先搜集各方面的法律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解读,分析其具有的含义,对“法”有新的理解。

二、行政法学体系的`均衡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到,行政法学体系的构建,不再只是对法律行为的总结,或是对法律内容的概括,而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明确法律的定义,把不同内容组合在一起,规范人们的生活,让生活秩序变得简单、统一。而体系构建的三种元素有不同的工作重心,有各自的价值和内涵,会实现行政法学的逻辑与意义的均衡[3]。

首先,依法行政到法制行政的改变,丰富了基本原则的内容。从法律原则的角度分析,虽然现在仍以依法行政为主,但这一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不足逐渐体现出来,要求全面落实法制行政,用法律维持社会稳定,提高法律的公信力,体现出公民价值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其次,行政行为向行政法律的转变,让法律体系有了两个核心,随着行政法律体系内容的增加,行政行为不再是单一的核心,学者逐渐把目光放在行政法律上,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规主要内容,它会综和多方面内容,形成一种抽象化的理解,其出现的时间与行政行为相同,只不过人们很少注意,随着行政行为的局限越加明显,它的价值被人们认知,被深层次的挖掘。

结语:

文章讨论了行政法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以及构建需要的要素,最后是均衡的分析,把不同的法律内容组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减少法律内容之间的矛盾,从基本原则、抽象概念、法释义学三点阐述构建的要求,又从依法行政到法制行政的改变、行政行为向行政法律的转变两点,对均衡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宏. 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与均衡[J]. 法学家,,05:34-54+176.

[2]赵宏. 基本原则、抽象概念与法释义学——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与体系化均衡[J]. 交大法学,,01:108-128.

[3]朱芒. 中国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困境及其突破方向[J]. 清华法学,,01:6-18.

篇2:中国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困境分析论文

中国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困境分析论文

摘要:在多年的不懈努力及坚持发展之中,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日臻完善和成熟。但迄今为止,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尚缺乏健全完善的理论体系,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律层面被赋予法律概念,并得到科学全面的诠释,在行政法体系之中,其中并不包含具备统领性特征的抽象概念,而原有法学概念已不适应当前法学发展形势,致使当前行政政策与原来的法学框架存在冲突。本文将围绕着导致中国行政法学体系化困境的主要原因,探讨推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行政 大学系统 法学行政 关联领域

纵观我国行政法学的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学术任务,如自身理论系统构建以及针对其他行政领域的理论归纳。就我国行政法学而言,任何一种任务均具有重要地位,需要有效解决。就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构建这一问题,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备受争议,在具体落实上存在诸多挑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完善相应的法学体系。本文将简要论述当前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所面临的困境,为完善建设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提出建议。

一、在统领下抽象概念上有所欠缺

(一)关于抽象的行政行为要素

从发展形态及发展根源这两要素来看,我国行政法学与德国行政法学相比,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根据德国行政法学的发展,行政行为由行政法学确立,将行政行为作为德国行政法学的核心所在,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德国的行政法学体系。纵观德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从概念上来看,行政行为具有极高的抽象性,在概念上并不具体,受这一抽象化概念的影响,使得行政法偏于形式,在法律形式要件判断方面予以高度关注,符合法制国家落实宪政的发展目标。在德国行政法学体系中,概念及体系相对明确具体、清楚明晰,故而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从德国行政活动上来看,行政活动规范性较高,逐渐实现行政司法化。对比德国行政法学,我国在行政法学理论与其具有相似之处,其中我国行政行为这—概念,在内容上等同于得多行政法学理论中所阐述的内容,均以学理概念的形式产生,并不归属于实定法的范畴。因此,在我国行政法体系构建方面,德国行政法学体系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关于具体的行政行为要素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致力于行政法学体系构建,这一建设行为和存在于德国法学之中的行政行为存在较为相似,在性质上属于统合行政活动,从内部属性上来看,具有极高的逻辑性和学术性。尽管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属于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法学体系的构建情况,但根据我国具体行政行为的发展情况,这一概念仍归属于半抽象法学概念的范畴。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文件、条款及理论,具体行政行为被视为法学概念中的一种,被当做对象概念得到阐明,以一种明确的实定法律概念而不是抽象性质的法学概念出现。在法学解释以及演技之中,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具体法学概念得到有效应用。然而,就具体行政行为而言,具体实定法律概念中并不包含这部分内容,仅在一些法律适用范畴中,以基本特征概念的形式出现,这种情况又使得具体行为具备了抽象概念这—特点,被作为法学概念。如此一来,具体行政行为一方面能够作为实定法律概念得以总结,一方面可以被作为具备抽象性的法学概念得到有效应用,在属性上具有双重性,这种表现形式会对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构建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具体行政行为在当前行政法学教科书中所呈现出的地位,尚不能满足法学逻辑体系的构建要求,和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相似之处,相较于德国法学中的行政行为,在功能上不能同等而论。

二、已具备的概念与新问题存在矛盾

(一)原有法学方法延长线出现变动

就行政法学理论体系而言,传统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是以立宪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彰显自由民主治国诉求,针对国家高权性行为形式予以高度关注。然而,当前行政法学体系得到了调整和变化,将权力和非权力当做纵向坐标,并将法律行为以及非法律行为当做横向坐标,让纵向坐标及横向坐标共同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以在框架约束范围内得以运行。根据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发展情况,具体行政行为与当前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出入。

第一,新制度的产生,使得概念也得以优化。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行政法逐步得到确立,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之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并未归属到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之中,且根据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当前持续繁琐的行政活并不归属于这一范畴,在让其变得简短、片段上存在极大的难度,更不要说将其归属到具体行政行为的行列,故而将这种行政活动划分到权利与非权力以及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框架内容之中存在极大的难度。

第二,在新形态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响应的新作业。根据欧美国家的行政发展情况,以逐步由秩序行政过渡到福利行政的范畴之中,并由福利行政向保障行政以及担保行政发展。这一行政发展阶段,展现了法治国家所采用的治理观念,与之相匹配的便是诸如自由这列权利,当发展到保障行政阶段,福利行政阶段便告一段落。纵观我国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其中也包含了以上两方面内容,但根据当前制度运行状况,在理论层面,担保行政与福利行政这两者未得到准确明确的区分,未能有效区分两者的差异。另外,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当前行政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增加了具体行政行为的复杂性,原有的概念属性已不能有效适应所能负担的范畴。

(二)关于研究策略及角度的变化

根據我国行政法学体系的构建情况,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建设行政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地位,并在司法审查措施的辅助下,确保国家法律的合法性,以有效落实依法治国的发展理念。近些年来,关于行政本身的实效作用及对法律、规制方式等因素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但在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方面的学术研究略显薄弱,导致研究重点发生偏移,对行政活动的目的予以高度关注,忽略了原本以行政法律要件为重点的研究。这样一来,之前法学属性会受到影响。此外,在行政领域日愈复杂的当下,不少研究活动已超出了法学方法体系的架构之中,在其他具体行政领域范畴内得到体现,这一发展情况无疑也给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建设带来了困扰。

三、政策目的与形式框架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一)体系在政策目的中缺乏准确定位

推进行政法学体系化建设,有助于完善基于行政法学总论的体系构建。然而,在落实行政法学体系化的各个阶段,关于具体行政领域中的不少法律问题尚未被有效解决,故而对行政法学体系化造成了负面影响和干扰。根据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化的发展进程,在具体行政领域,如何妥善处理法制度与抽象化总论之间的关联,是有效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当前行政活动中,行政法学体系构建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但行政目的这一发展核心并未发生改变。

(二)受我国发展现状的影响

在我国行政法体系化过程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构建方式,但各自构建方式均将政策目的作为工作重心,以此开展构建工作。然而,我国政策目的在具体化及类型化方面不够明确具体,需要进一步清晰明确,且我国关于行政法学论的教材以研究相对较少,在关于构建的学术研究之中,基于行政行为以及具体心行政行为的抽象方法被视为是特定领域行政活动的整合,如此构成的行政法学总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视为是行政行为形式的调整。

四、论中国行政法的体系化突破的建议

(一)明确关联领域和交互影响之间的关联

纵观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环节,相关学者要考虑到以往针对法学的思考方式,明确中国行政学所处地位及价值,知晓社会大众对我国行政学的认识,并结合具体情况,将其纳入到关于政策目的的研究之中。针对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法解释功能和承担政策目的这两方面内容需要在制度设计功能方面得到落实,在推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具体行政领域之中所包含的法制度关系,以交互影响的形式得到诠释,在动态的交互影响关系之中,让行政法学体系得以体现。在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建设的初始阶段,这种交互关系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但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势必成为影响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关键要素,关系到行政法总理论结构的改革创新,与其所发挥的作用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交互影响关系有助于规避缺少实定法为支撑的理论,有助于构建适应的框架,从而优化自身建设。

(二)完善核心概念与关联领域部分

在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明确与行政领域相关的关联领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并要清楚相关基本概念。在德国行政法中,其中包含了关于关联领域的内容,我国在推进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中包含的相关领域,根据存在与相关领域之中的交互影响,开展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在我国行政法之中,关于结构性问题尚待解决,故而在导入行政任务概念这—环节,要准确知晓关于行政任务这一概念的目标定位,从自身发展经验之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完善行政结构,符合法治主义的相关要求,确保行政法治建设与我国构建法治国家的建设理念协调一致。

五、总结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行政法学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就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建设而言,尚处于初级环节,与德国、美國这类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处于逐步完善和进步的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我国予以高度关注,并深入此课题的研究,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逐步完善建设策略及发展方向。在推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知识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关于行政法学的理论框架也将越来越规范和健全。

篇3:对小学教育均衡问题的分析论文

在我国,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真正实现了均衡发展,才能夠有效的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学差距,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并不均衡,不论是办学条件方面,还是师资教学方面都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教育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努力缩小教育差距,使我国的小学教育实现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分析

在我国小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的不均衡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下文主要从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过程在办学条件上不均衡、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过程在学生接受教育程度上不均衡、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过程在师资力量上不均衡几个方面,针对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过程在办学条件上不均衡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着不均衡,办学条件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在城市的小学校园里,科技教学楼、图书馆、综合教学楼、实验教学室、运动场、宿舍楼等各种场所一应俱全,小学生可以在校园里享受到现代化的教学气息,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校园的设施非常简陋,除了一些基本的上课所需的教学楼外,其他的多功能教学楼都很少,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生上课的教室也非常简陋,一些甚至是危房。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教师甚至靠捡粉笔头进行教学。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过程在学生接受教育程度上不均衡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着不均衡,学生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在城市的小学里,学生可以接受最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也会采用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城市里的小学生的接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走读生,而且还有一些学生要帮助家里做家务,因此他们学习的时间比较少,再加上这些学生能接触到的知识面也非常窄,只能从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中获取知识,因此,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都比较低。

(三)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过程在师资力量上不均衡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着不均衡,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在城市的小学中,教学条件非常好,而且工资待遇也都非常不错,因此,教师都愿意留在城市的小学里任教,城镇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充足。但是在偏远地区的小学里,不仅教学条件非常差,而且教师的工资待遇也不算太好,因此,很少有教师愿意留在这样的学校里任教,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偏远地区的教师只能跨年级、跨学科进行教学。

二、促进我国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分析

针对小学教育的不均衡问题,本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文主要从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责任体系,发动各级政府担负教育的责任;不断整合小学教育资源,促进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两个方面,针对促进我国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

(一)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责任体系,发动各级政府担负教育的责任

在小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应该担负起均衡小学教育的责任,不断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责任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教育部门应该与当地政府的其他部门多进行沟通,积极的建立小学教育的责任体系,把各个部门应该尽到的责任以及义务划分清楚,然后制定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其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级部门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并且要进行相互的监督,把各级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落到实处,从而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不断整合小学教育资源,促进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小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应该不断整合小学教育的资源,对小学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逐步实现偏远地区小学教育的现代化。不断的完善偏远地区的小学教育,不仅要加大师资力量,派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还要不断加快校园建筑的建设,把小学中的危房进行重建,对于教学实验仪器、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方面都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只有对我国整体的小学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我国的小学教育资源不断进行优化,才能够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了先导性以及全局性的作用,只有不断优化我国的小学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够得到飞速的发展。在我国小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丹,闫晓静.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困境与均衡配置策略--基于河南西部山区两所小学的质性调查[J].教育导刊(上半月),(12):24-27.

[2]汪昌华.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及趋势--1981-教学模式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4):11-15.

[3]赵丹,闫晓静.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均衡配置策略--基于河南西部山区两所小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3):61-66.

篇4: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分析论文

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分析论文

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20世纪后期算得上引领西方学术思潮的大手笔了,只是直到世纪末,在各流派纷呈的多彩图景中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渐入国人视野,但由于国内主流知识界先入为主地将SSK定位在了反科学思潮上,抱有一种本能的拒斥,加之解读文本的实际难度,恐怕只有少数学人愿意仔细了解他们的具体主张。包括至今硝烟未尽的这场“科学大战”,人们更热中于谈论战争的氛围,而不是争论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建构”已经被人们作为时髦语汇广而用之,但与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诸纲领相比,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建构论似乎有被国内学界“黑箱化”的倾向,也缺少适当范围的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争鸣。

那么,借用SSK的语言,SSK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场域,采用何种话语系统展开他们的理论体系的,他们所建构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如何,他们真正的社会学和哲学的理论抱负是什么?他们为自己的信念提供的辩护策略是什么?显然,系统回答这些问题是有相当大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SSK的研究者本身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群体,而且内部歧见甚大,反对者阵营也难以达成共识,形成有效合力在学理上对其进行深入批判。但是,透过霍桂桓、鲁旭东、刘华杰等国内几位有见地的学者精心设计的《知识与社会译丛》 中SSK的几位先锋派人物的纲领性文本,我们有可能聚焦于SSK的相对主义纲领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的“反身性”追问。

一、SSK的智力资源:对标准观点的修正

SSK的倡导者无疑是20世纪反叛传统之一族。与西方思潮中以考察科学为对象的其他纲领不同的显著特征是,他们是聚焦于微观的科学知识的产生和科学实践活动,对科学进行社会-文化的经验研究。SSK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们或者热衷于论证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或者致力于祛除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和科学实践的无功利性的神秘。 一些人从人类学家视野观察科学家在干什么和他们声称在干什么,强调以局外人的眼光和术语真实描述实验室生活; 另一些人则关注如何从与境和“行动者网络范畴”,理解和解释科学知识的生产;一批案例分析者们试图剖析科学争论是如何面对社会-文化这一“终极法庭”的, 说明科学权威和专家统治的形成如何是利益驱动的…… 。如果仔细检视SSK最核心的理论主张,至少可以看到,在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时,他们充分借重了后实证主义知识社会理论、库恩科学哲学和解释学方法几大智力资源,向传统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科学观开战,即SSK学者声称的“对标准观点的修正”。

1. 科学知识能免于社会学诘难吗?

自18世纪启蒙理性主义诞生以来,大多数知识社会学家采纳了舍夫勒所称的“某种形式的标准科学观”,这种观点包含四项核心假定:自然界具有一致性;可以明确区分事实和理论,并且它们具有不同的认识论特征;科学观察是不带偏见的对客观事实的单纯关注;存在对科学主张做出评价的统一标准和明确规则。

在SSK学者看来,正是在这种标准科学观的引导下,传统知识社会学一直把科学知识视为具有认识论特权地位的真理体系。因此,自舍勒创立“知识社会学”起,虽然如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等人曾将社会学理论用于科学知识的分析,但最终所获得的结论是,与文学、艺术或伦理、宗教等其他知识形态相比,科学知识是不受社会历史和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可以分析客观世界解释的社会条件,也可以分析客观知识的社会影响,但不能分析科学知识自身的形式和内容,科学的结论完全是由自然界决定的,科学知识理应排除在社会学分析之外免于社会学诘难。 虽然默顿学派首开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先河,但研究的也仅是一种科学体制社会学,是把科学看作在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大基本原则指导下运行良好的社会建制,一如默顿本人所言,“科学社会学一贯和永恒的主题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信守的价值和规范的复合体”,他所关注的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组织的规范结构,并未企图对科学知识自身进行深层剖析。

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社会和西方学术在反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浪潮冲击下,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各类文化的和理论的困境。究竟是要寻求一种普遍理论,还是站在相对主义立场上,知识社会学在所谓“认识论的两难”中终于引发了后实证主义变革。在讥讽着前辈们执著于追求纯粹的客观知识和普遍理论的幼稚的同时,一批人在大呼“理性缺场”的情境中,义无返顾地转向了与境主义和相对主义。 在这种关头,社会学中能够取代缺场理性和实证主义的唯一选择,似乎就是建构一种相对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就是要把信念和权力这种非经验事实的东西提升为可以证实和证伪理论的力量。因此,在这种与境下,对于作为知识典范的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深度怀疑和批判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但是,如理查德怀特利指出的,令后实证主义者不满的是,直到70年代,在社会学家看来,科学的知识内容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黑箱”。因此,大卫布鲁尔宣称,如果社会学不能自始至终地用于解释科学知识,无疑只是一种贫乏的社会学。 于是,知识社会理论的后实证主义变革与对科学标准观点的“修正”合流,破解被默顿学派“黑箱化”了的科学知识,就被看作是社会学家一项“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了。而SSK的倡导者要指出,社会因素对于科学知识是决定性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消除和超越的,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只能用自然主义的手法作经验主义的说明,以揭示科学知识究竟是如何社会地建构的。 按照如此抱负,诸如 “科学能否接近真理”?“科学理论如何与实在相符”等一系列哲学问题,就自然转换成了社会学问题:“科学家共同体是如何建构像事实一样的知识的”?“科学家如何通过协商,生产出作为知识的可被社会接受的'关于自然的信念”?……

2. “自然之镜”的破碎与相对主义的激进解读

瓦解传统知识社会学家所坚持的“科学是例外”这一假设之最大的外部力量,事实上是传统科学观受到了自蒯因以来的某些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的质疑,特别是经过库恩、费耶阿本德和罗蒂的阐释后,真理的与境化和多元化主张打开了科学事业通往非理性主义的大门,也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供了相对主义建构论的智力之源。在他们看来,以往建立在自然界的一致性基础上的科学知识主张都是大可怀疑的。因为,依他们之见,科学事实的陈述已被证明依赖于推测性理论假设;观察已被证明受语言框架的指导;逻辑和经验证据对科学理论的不非决定性已经蕴涵着对于科学主张判定标准的可变性;科学家信念的多样性要求科学的内容和意义将不断根据语境和社会背景重新解释。因此,正是科学标准的不确定性、科学基本主张的非决定性、科学结论对社会符号资源的依赖性这一切,说明科学的结论不仅仅受自然界影响,而更多地是社会产生的。于是,SSK的倡导者主张,长期被误导的“科学是自然之镜”的单一观念,必须接受相对主义观念的修正,而代之以科学之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甚至心理的多结构复合观念。

这种修正的观念无疑还源于对库恩理论中的相对主义哲学义蕴的激进解读。库恩关于不同共同体中科学认知标准的不同、概念意义的变迁、以及世界观差异的理论,的确为世人“提供了柔性的解释资源,使社会学家可以用极为不同的方式利用它”,尽管库恩后期一再否认他早期引入的“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概念中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但是“激进主义解释者看到的却正是范式和不可通约性概念中蕴涵的革命性,他们将其视作库恩思想真正的意义所在”, 也因此被当作SSK 相对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重要基础。何况库恩确实还曾明确指出,经验和观察材料并非科学发展过程的决定因素,一个科学家会去寻找什么证据和认真地使用它,是由他心目中的理论决定的。经验的真正功能不是检验理论,理论往往在支持它的经验事实出现之前就被人们接受了。对于已被接受的理论,人们往往注意那些能证实它的证据,而对反对它的证据却视而不见。

如果经验证据不是理论得以确立的仲裁,科学术语和科学命题的意义依赖于它们所在的整个观念系统,就难以判定任何两个理论是对立的,或者是与事实陈述不相符的。表面上看似相同的陈述,在不同的理论参考框架中可能具有不同意义,分享共同的解释框架才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基础,运用不同分析框架的科学家会去考察不同的世界,一旦共同体一致的解释框架解体,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沟通。 因此,如果自然界不是科学知识的决定因素,主观框架不可避免地介入科学认知过程,实验证据和逻辑分析不能判定一种范式比另一种范式更为优越,就没有理由以一种自然信念排斥另一种自然信念,也就只有依赖社会文化的信念、共同体的协商机制和科学权威的话语权力了,于是,科学理论的选择就失去了真正的理性之维,科学知识就必然是由社会强决定的了。

虽然科学知识社会学不是在社会学体制下产生的,也不是职业科学哲学家的独创,SSK阵营中的研究者也不都是专业的社会学家,更多的是曾受过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科学哲学、科学史训练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但正是在热衷相对主义和建构论方面的“家族相似”,决定了他们相同的理论诉求,特别是他们独有的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视域和相对主义哲学倾向是构建SSK理论体系共享的智力资源。

二、SSK的方法论利器:科学解释学

究竟何为科学知识?一直以来是大有争议的问题。从科学知识“是被经验证实了的科学结论”、“是没有认识主体的客观知识”,到“是科学文献档案中积累的知识”,直到SSK的“科学知识是可被社会接受的信念”……, 体现了各路知识论者完全不同的主张。但是,科学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知识是可理解的,这一点显然是已达成基本共识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学就是在寻求可理解的对于世界的解释模型,区别只在于这种模型是自然之镜还是理论构造或社会协商之物。SSK试图对科学知识黑箱进行双重破解的重要利器之一是解释学哲学方法。

狄尔泰最初创立解释学,并宣称“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精神”时,原本是要区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独特性,将解释当作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随后,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在解释学内部的争论,推进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相互渗透;当海德格尔声称解释学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后,解释已不单纯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成为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变成实际存在的事实的自我解释了。而伽达默尔倡导的“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解释学”在于重新恢复亚里士多德倡导的,与纯粹科学技术理性相区别的“实践智慧”。SSK的理论家们显然深得解释学一路发展所提供的思想精髓,而且在不同与境中采取不同取向加以灵活运用,他们相信,运用解释学说明科学知识是得出社会建构论的一条有效途径。

解释学主张的与境关联和所宣称的重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的功能,恰是SSK引入社会向度解构科学知识所必需的,与境主义解释学的一种立场就是强调解释的情境关联,强调任何特定的文本都是认识主体在具体的历史社会境遇中通过语言形式完成的。同时解释学也强调,由于不同社会背景中的社会行动者本身不可避免地是负荷意向性的,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就是认识主体重建知识及其内在意向的过程,就是重建意义图景的过程。只有经过这种意义重建的过程,知识所提供的语义图景、行动者内在的意向与认识主体的价值趋向才能相统一,而在共同体中这种重建的意义又是主体间可通达的。于是,依照扩张到科学知识领域的解释学,对科学世界作内在意义的解释也如同对其他人文社会世界意义进行解释,就不需要任何先验的假定了。

既然不存在制约人类理性活动的普遍的合理性标准,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评价标准是以共享的文化的合理性为基础的,那么,我们关于世界的图景就不是从世界产生的,而是我们强加给世界的。既然信念不可能超越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又会随时间和地域有所变化,就没有任何一种信念是唯一合理的或是唯一真理,SSK把这一点称为“自然信念的多样性”。 马尔凯和卡林诺尔-塞蒂纳具体分析了描述自然图景的科学家话语和文本对情境的依赖。在他们看来,对同一事件,不仅不同科学家的说明不一样,即使同一科学家的话语也会因不同语境有所改变,甚至还会由分析者的介入而发生变化。SSK的任务就是说明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解释实践,并表明这些解释程序如何随社会情境而变化,以及科学家对行动和信念的说明如何是社会产生的。 “科学知识社会学就是要搞清楚,在什么意义和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有理由地说,科学知识是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的。”

三、 SSK的辩护策略:关注科学实践的经验主义

在SSK的相对主义社会建构论的理论阐述和社会实践中,随处可见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方略大抵是:以经验替代理性;以具体场景的现实深描取代普适的典范模型;以针对个案的解释学取缔对认知真理的单方诉求;以共识和文化信念阻断对自然界客观性的通达。因为他们坚信,通过历史案例的考察、通过科学争论的研究、通过实验室生活透视,以及通过科学话语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将科学实践和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一一呈现出来,而这种呈现本身就是支持相对主义建构论假说,而不支持理性主义实在论假说的有力证据。但是,另一方面,在许多场合,他们又声称自己的基本主张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术语,以客观的、理性的姿态理解科学活动的努力,强调SSK的工作也具有标准科学的可重复性、主体间性和客观性,只是其文化目标是为了沟通“两种文化”而已。依我们之见,要深入分析SSK的理论脉络及其有内在逻辑缺陷的辩护策略,就必须将SSK的知识社会学抱负和他们的认识论哲学抱负区分开来。

1. SSK的社会学抱负和哲学抱负

首先,SSK引入社会学纬度说明科学知识,其不同于哲学家之处在于把一种建构论与经验主义联系起来,不把“证据的不完全决定性”、“观察渗透理论”等问题当作纯哲学争论,而是倡导一种自然主义手法,试图通过系统的经验观察和描述,来代替先验的理性思辩,去揭示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希望以经验社会学进路取代抽象哲学的进路。而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讲,与其说SSK采取的是一种方法论的相对主义和经验相对主义,不如说,是通过建立相对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反驳传统的认识论,其真正的哲学旨趣或抱负是企图张扬一种集体主义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他们认为,深入考察科学实践对于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知识本质不能简单地通过对孤立个体的行为和信念进行哲学的或心理学的分析来确立,还需要用社会学的分析来考虑他们的集体劳动和表现。而且他们相信,以自然主义视角将科学实践看作一种文化形态,将推进从认识论角度对科学共同体的体制性规范的探讨,而这显然是关于学院科学的强势社会学几乎不曾涉及的。

事实上,“相对主义”一词在SSK的研究中一向有三重义蕴:(1)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准则;(2)对科学实践进行经验研究所获得的结论;(3)认识论上的一种哲学信条 。那么,他们为包含这三重义蕴的相对主义纲领提供的辩护策略究竟是什么?

如果SSK学者采取第一种意义的相对主义,不会引起主流科学哲学家那么强烈的非议,关键是第三种义蕴的相对主义确实对人们一直以来秉持的标准立场提出了巨大挑战,也是引起90年代科学大战中某些科学家对SSK激烈批判的根源所在。仔细解读SSK先锋派人物的经典文本不难看出,SSK在其理论和元理论的不同系统中事实上对三种义蕴的相对主义采取了不同的辩护策略,即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理论说明时,坚持一种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策略,在寻求“科学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的哲学基础时,除了某种激进的工具主义策略外,还采取了一种诉诸自然理性的辩护策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区分SSK的社会学辩护策略和哲学辩护策略。

2. 经验主义的社会学辩护策略

首先,必须明确,布鲁尔和他的追随者最初的理论实践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替代理性主义的相对主义知识哲学,而是以一种微观经验研究进路,把一种相对主义的知识哲学转化成一门经验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在他们看来,相对主义不是与理性主义或实在论相对立的,而是一种避免实证论偏见的方法论策略。他们自己也声称,相对主义强纲领所主张的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等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是SSK得以建立的方法论原则。巴恩斯和布鲁尔特别强调,这种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在于揭示,“所有的信念、就其可信性原因来讲完全都是等价的。这并不是说,所有信念都是同样真实或同样虚假的,而是无论其真假与否,他们的可信性的事实都同样应当使视为有疑问的。我们准备辩护的观点是,所有信念的影响应毫无例外地要求经验研究,必须通过找出信念可信性的特殊的、局部的原因来加以说明。”

SSK之前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已经告诉人们,“科学观察是负载理论的,”SSK的研究者则是要更一般地通过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手法揭示,科学知识如同其他知识一样是负载利益、负载文化、负载实践、负载情境的。诺尔-塞蒂纳和拉图尔正是从经验主义和与境主义出发,对于处于科学核心地带的实验室进行经验研究,揭示出了实验室生活如何集中体现了现代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特征。这种建构,一方面是实验室中知识的建构,一方面是科学文本的社会建构。《制造知识》和《实验室生活》正是对于SSK方法论相对主义策略的具体实施。巴恩斯在《局外人看科学》中也指出,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当今科学中已经确立的关于科学的观念,大多是从科学家报告的情境中,并以这些情境为基础塑造的。常规科学并不总是诉诸直接的观察这一终极法庭的,而是诉诸从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科学专业中的科学权威,甚至是由专家统治的社会裁定的。

而最重要的是,SSK反复强调,相对主义在经验上是有效的,它既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经验研究的结果,同时又是通过经验证据的支持而获得其合理性的。

3. 追求自然理性的哲学辩护策略

依照传统理性主义的主张,是应当区分“理性模型和社会模型”的,但布鲁尔认为,存在一种自然理性的理论,使自然主义的社会模型并不与理性模型冲突。 为了获得哲学上的立论基础,也为了将其理论纳入科学的一部分,除了某种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策略外,SSK还采取了一种诉诸自然理性的哲学辩护策略。尽管SSK始终关注的是科学知识的社会文化的因果关联,强调的是非理性因素对科学知识建构的介入。但其领袖人物却反复辩解说,“相对主义的对立面不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而是绝对主义。” “总的来说,科学和常识一样,是诉诸因果关系的,理论性的,价值中立的,时常还是还原论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经验主义的,而且归根结底是唯物主义的,这意味着它是与目的论、拟人论以及超验的东西是对立的。” 布鲁尔、巴恩斯和亨利合著了《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分析》一书,提出了一种有限主义理论为SSK的相对主义纲领辩护,在我们看来,这一次的辩护显然采取了一种借重理性的策略。他们认为,“人们能够把科学知识社会学当作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因为它包含了可以运用于它自身的科学方法”。

SSK认为,虽然“知识”的含义是指“已被接受的信念”,而不是指“正确的信念”。 但知识所“分享”的东西确实存在,只是这种分享并不是柏拉图分享“理念”意义上的分享。存在于知识“之外”的东西,比知识更加伟大的东西,使知识得以存在的东西,正是社会本身。“如果我们极其珍视的那些科学成就不具有社会制度的特征,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像它们实际存在的那样而存在。”

实际上,在SSK那里,解释学的与境理解并不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对立面,为了摆脱认识论两难,他们反对断然的二分:要么接受永恒的非历史的合理性标准(纯粹的客观主义),要么接受随意的社会标准和实践(绝对的相对主义),而他们企图寻求第三种道路,或称第三种替代物。在我们看来,是在寻找另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实际上相当于他们宣称的“植根于科学实践的自然理性”。实际上,伽达默尔倡导的“作为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学”的核心观念也贯彻着类似的信念:主观性和情境在现实中创造了人们所拥有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在科学研究中这些规范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方法中,普遍性和祛个人的规范都是可能的。”这种规范恰是SSK所寻求的集体主义的认识论的客观基础。但是,同样可以断定的是,SSK的自然理性并非真正意义的伽达默尔式的实践理性,以这种自然理性为SSK作哲学辩护也不免牵强。

科学知识社会学各派人物在放弃了基于科学真理的实证主义,放弃了基于数学和逻辑分析的理性之梦之后,其中的大多数仍然还是想把理性当作最后的希望,把科学进步当作现实的可能。只是他们一方面不无遗憾地看着非理性在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无孔不入,一方面仍然试图理性地展示非理性是如何在科学的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运作,又是如何产生各种科学成果的。实际上,他们是在理性和相对主义的冲突中寻求一种深植于科学实践的理性,希望采取一种第三条路线为无法否认的非个人化的科学知识作主观框架介入的与境解释,并未完全排斥对科学客观性的合理性辩护, 而且在辩护中不可避免地要诉诸某种理性的力量,这恐怕也是当今整个西方思想界,特别是知识论不能摆脱的一种理论境遇。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SSK虽然更加关注了科学实践的社会纬度,扩展了相对主义知识论的意含,但这种相对主义建构论的最大危机显然是对于科学规范性和科学统一性的破坏,也无法内在一致地解释自17世纪以来,科学的社会建制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尽管SSK对我们的标准观念发起了挑战,而且许多论断未免武断激进,甚至在SSK的经典表述中会看到“自然界几乎不起任何作用”的荒谬说法,然而,不容否认的事实是,SSK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阈,使我们探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科学知识的合法性时,不再无视社会情境的作用和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知过程,这是后学院科学社会运行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SSK相对主义强纲领的提出,有其不同的社会学抱负和哲学抱负,而且是与20世纪后半期整个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和学术背景密切关联的,我们仅仅用传统科学哲学的观念对其社会学分析进行批判,的确有一定的局限。合理的做法是,将它放在20世纪后半期整个西方社会的学术文化与境中审视其具体的理论主张及其渊源。同时认识到,任何主张的辩护策略是与理论体系密不可分的,仔细剖析理论主张和辩护证据才能获得对于一种理论的完整理解。《知识与社会译丛》至少提供了我们深入了解SSK基本主张和辩护策略的纲领性文本,使我们可以从中发掘SSK学者最初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和场景,并达到对于这一理论内核的深层透视,也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理上的批判。

参考文献:

1. 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东方出版社,。

2. 巴里巴恩斯著,鲁旭东译,《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东方出版社,20。

3. 巴里巴恩斯著,鲁旭东译,《局外人看科学》,东方出版社,年。

4. 迈克尔马尔凯著,林聚任等译,《科学与知识社会学》,东方出版社,2001年。

5. 和卡林诺尔-谢蒂纳著,王善博等译,《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东方出版社,2001年。

6. 大卫布鲁尔、巴里巴恩斯,《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合理性》,《哲学译丛》,-1。

7. 史蒂芬科尔著,林建成、王毅译,《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8. 史蒂文夏平著,赵万里译,《真理的社会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9. 哈里科林斯,特雷弗平奇著,潘非、何永刚译,《人人应知的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10. 哈里科林斯,特雷弗平奇著,周亮、李玉琴译,《人人应知的技术》,江苏人民出版社,20。

11. 约翰齐曼著,曾国屏等译,《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

12. 诺里塔克瑞杰著,蔡仲译,《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暴光》,南京大学出版社,。

13. 杰夫瑞C.亚历山大著,张旅平译,《世纪末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

14. 赵万里著,《科学的社会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年。

15. 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

篇5:工业化与环境问题分析论文

工业化与环境问题分析论文

一、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以他者即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的时候,我们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然而,依凭这种“落后—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我们不得不应对另外一个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问题:环境问题,甚至有时是风险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发展时段上的不同,也就出现了中国自身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是没有他者经验可以借鉴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依次进入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然而,中国必须同时面临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之难题。正如邓正来所指出的,“中国自1978年以来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在制度和结构及其后果方面为当下的“世界结构”对中国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的“通道”:一是中国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一直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期进入“工业社会”;二是中国在西方价值的“裹挟”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革的运动,尽管它的展开极其艰难;三是中国发展所形成的贫富差距结构导致了环境危险与科技——工业危险并存,而这一情形与近年来所建设的众多核电站叠加在一起,则标示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第二现代世界的风险社会。”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在向前发展之际,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悖论。工业社会的逻辑与风险社会的逻辑是不同的,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在古典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这种关系就颠倒了过来。他又指出,“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饿!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性代替了需求的共性。”

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中国对这两难问题的处理。由于作为后发的国家,同时又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试错”的方式前进的。同时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又增添了这一两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亦或风险防控——问题的复杂性。

二、企业效益与农村环境保护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正如前述,中国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处理好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不同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一挑战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及其结果将会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相关,也与企业的效益相关。一般来讲,处于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比较而言,在这一挑战之中却处于弱势地位。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国家由于地域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无疑的是,某些地区在发展工业经济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应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法规及相关制度,使得该地区的环境处于受破坏状态或是危险状态,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乃至生产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糟。农村居民这种弱势地位可能来自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用于农村环保建设的基金投入不够,工业生产的特点使得污染性企业集中于市郊或偏远乡村,民间缺乏非政府环保组织,等等;二是,源于农民自身的原因,环保维权意识不充实、农业生产劳动量大用于维权的时间和经历少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碍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正当的环境权益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化发展方式的改变。在笔者看来,企业的效益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也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长久获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效益,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话,那么企业的声誉很难被社会认可,企业也难以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提高技术含量,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减少排污量。同时,政府要给于大力支持,制定可行性办法和标准,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简言之,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将增进企业的长远效益并为有效地保护农村居民环境权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在清楚地认识中国社会于当下时段的特性——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双重挑战的前提下,要想有效地保护农村环境和农村居民环境权,必须改变工业化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篇6: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环境问题分析论文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环境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会计系统存在影响会计职业的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而会计环境会一定程度地影响会计职业道德,通过一定的措施和努力,我们的会计职业道德一定会越来越高,会计从业人员也一定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环境;效益;规范

一、绪论

(一)相关概念

1。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遵循的一种公认的规范会计行为、调整会计关系的标准,是一种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2。会计环境。会计系统会被很多东西的影响,而那些影响会计系统行为的因素,就是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有在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之分。

(二)会计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会计环境会一定程度地影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系统就像一个人一样,有先天与后天之分,而会计环境就相当于人后天的环境,会计环境极大程度地影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环境的好与坏一定程度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好与坏。

二、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原因分析

(一)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外在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不好。从外面的环境看,经济环境的好与坏跟会计职业道德有直接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收入,而收入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满意度高会计人员的心情就会好,心情好了,对待工作的热情就高了;如果收入低,会计人员的满意度不高,就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心情,对工作的热情就不高,那么,在工作的时候,如果他们有机会,他们就很有可能去做一些对企业不好的事情。因此,经济环境不好是会直接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2。制度不完善。外部的制度是很重要的,法律与法规对于会计人员有很强的约束作用。但是现在企业中,虽然有法规,但是并没有真正去执行,现在的制度对会计人员的约束还不够。主要体现在惩罚的力度不高、执行不够充分等问题上。对于会计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没有大力去监管,企业本身可能也没有法规之类的约束他们。很多的会计犯罪了,对他们的惩罚也是很低的,因为罪证等各方面都不是很充分。因此,完善针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度、法规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3。工作环境不理想。很多的会计的工作环境并不理想,他们可能收入很高,也有收入很低的。很多的企业对会计的要求很高,会计的工作量也很大,所以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处于很大的压力中,压力大了,人的理想就会慢慢变化了。这样,慢慢地,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了,可能到了最后就会做出对企业不好的事情,譬如盗取企业的资产。所以,工作环境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环境分析

1。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本身不高。很多的会计从业人员本身的道德修养就不高,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个岗位,都会对企业造成不好的影响,做会计也是一样的。而道德修道不高本身是人的家庭、教育各方面造成的,企业很难去把握这个。部分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不高也会对整个企业的会计系统人员造成不良的影响,会影响整个企业的会计职业道德。2。职业态度不好。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对本身的工作不满意,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好,也有可能导致会计职业道德出现问题。态度不好,内心的满意度就不高,就很容易出现职业道德问题,容易做出一些伤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而且一个人态度不好情绪会传到另一个工作人员,容易导致全体工作人员出现职业道德的问题。

三、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措施

(一)改善外在环境

1。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的收入水平是解决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基本。要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要靠国家制定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制度,引导企业向前;要靠国家实施相关的政策,应该刺激经济时就刺激经济,应该紧缩时就紧缩,因时而异;还要靠各行各业的企业一起努力,才能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繁荣,带来昌盛。人们的.生活好了,自然就安居乐业了,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杜绝职业道德问题的出现。2。制定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管理制度。仅仅发展经济也是不够的,社会上总是有很多贪得无厌的人,因此,还要有强有力的制度来规范职业道德。只有合理的制度,没有最合理的制度,制度与法规是一定要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停地完善的。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做到会计职业道德管理制度的合理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也才能保障社会的共同利益。3。改善会计工作环境。国家可以通过约束企业,改善会计的工作环境,保证会计的工资待遇与工作环境;而最应该做出努力的是企业本身,对会计工作的环境,一定要合理的统筹。会计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定然和其他的工作人员是不同的,企业不能给他们太大的工作量,太大的压力。通过改善会计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才能让他们安安份份地工作,才能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综上所述,外在的环境是要通过国家或是企业等外在的动作主体去做出努力的,如果相关的动作主体能在应该做的都做好,那么可以说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工作已经做好了一大半了。但是这是一条很长的路,每一步都很难,可能会需要国家或是企业做出一定的妥协,让出一定的利益,才能改善会计职业道德,提高整个会计系统的水平,从而为国家、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改善内在环境

1。加强会计人员道德修养培训。会计人员的道德修道虽然说是他们内在的东西,但是,企业也必须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与学习。企业可以通过组织高校老师来企业上课,进行讲座等提高会计人员的修养,更要通过一些测试来对他们进行评价,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帮助会计人员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而会计人员本身也应该通过学习等来提高本身的道德修养。通过看书,进行适量的运动等,放松自己的心情,加强道德方面的学习,做到工作好,人品好,真正做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因此,企业与会计人员要齐心协力,一起提高整个会计系统人员的道德修养,才能加强整个会计系统从业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2。正确会计职业态度。企业要给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检讨与反省,检讨自己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工作做得好不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到位,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如果是能力问题就加强能力,如果是态度问题那就必须通过态度教育来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企业必须耐心地对会计人员进行态度端正的教育。会计人员本身也要对自己进行反省,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企业方面的原因,可以直接找负责人谈;如果只是自己的原因,那么就一定要学习端正自己的看法,端正自己的态度,做一个品行良好的好员工。总而言之,对于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环境,并不是会计人员本身自己可以改善的,因为人肯定是有惰性的,不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对于内存环境引起的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一定要企业与会计从业人员一起努力,坚持下去,改变现在这种不好的状态,才能做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起来。

篇7:小学教育质量与教学问题分析论文

小学教育质量与教学问题分析论文

1.当前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准备的科学性不强

小学教育的备课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是:部分小学教师对备课工作不够重视,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有的把过去的备案重复多次使用,有的甚至将参考书中的教案内容抄写一遍。有的学校对备课要求过于刻板,不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缺乏有效性和创新性。集体式备课没有真正达到集中教学智慧、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有的甚至将备课的教案分工准备、集中抄袭,没有真正发挥集体式备课的作用。

1.2课堂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不强

有的小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事前准备的刻板教案实施教学,没有认真倾听和解答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听课遇到的难点问题,影响学生听课效果和积极性。有的在讲课中满堂提问,简单地认为这样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和地位,导致学生被问得头脑混乱、无所适从。有的对课堂教学采取放任式方法,过于强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未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清楚课堂教学要实现的目标,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缺乏清晰的条理,对课堂教学活动无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控制和引导。

1.3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不强

一些小学的班级规模设置上千差万别,有的小学的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存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问题,有的学校特别个别重点校普遍存在大班现象,影响教学实际效果。有的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安排。有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缺少专业化人才队伍,现有教师队伍缺少课程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能力,严重制约和影响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2.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生源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的家长对于优质类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此外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在教学基础环境和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生的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对优异时,就努力把孩子转到基础条件更好的小学就读,从而导致学校间生源分布情况不均衡。同时,由于受到教学类资源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优质校录取人数超过学校教学承载总量的问题时有发生,使各个层次和水平学生被安排在同一个班级中,从而不利于差异化教学的开展,不利于教学水平提升和教学质量管理。

2.2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部分家长把主要精力用在赚钱养家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失或不科学、不到位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有的对孩子成长关心得不够,对孩子过于溺爱,无力对孩子进行必要教育和指导,更缺乏必要督促和帮助,导致孩子学习自觉性较差。有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科学,对于孩子没有耐心,动辄就打骂,更不会给予必要的激励,家庭教育效果不好。

2.3教师素质方面的原因

部分老师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认为教师待遇和公务员相比差距很大,从而导致个人心理不平衡,敬业精神弱化,责任心不强,甚至有的存在师生关系庸俗化倾向。有些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理论素养和质量管理观念不强,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有的缺乏创新性意识,满足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考虑不够、研究不多,导致教学质量、水平和层次长期得不到提升。

2.4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小学虽然建立了教学管理体制和框架,然而在教学质量的`激励方面还没有真正建立制定,只停留于约束、限制及管理的初始阶段。学校教科研活动有效性不够,小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得不紧,教学科研水平不高。部分小学教学的基本设施和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在实验室、图书室及实验类器材设备等方面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3.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学质量控制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进一步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集体性备课工作,定期开展大集体式备课,组织科组中所有教师参加;不定期开展小集体式备课,组织年级组教师参加,通过备课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重教案的个性化特色,要求教师备课时将规范性与特色性统一起来,防止教师备课教案千人一面的问题。重视课后辅导,强化课后作业管理,按要求对各年级学生的作业量进行统一,防止额外增加作业的问题。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对各校进行教学质量调研式考试,促进各校、各科教学质量实现均衡性发展。

3.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课堂教育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和保障。强化课堂教学指导,通过公开课和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工作,对听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进行通报表扬,对听课发现的问题用集体通报谈共性、私下讲个性问题等方式,确保课堂教学任务和效果落实到位。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学校通过每周抽查方式,表扬课堂教学比较规范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科目及班级,组织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对习惯不好的班级进行会诊,推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

3.3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以研究课题项目为有效抓手,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科目教研活动,自觉开发校本类课程,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以科研促教学,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注重加强对小学教育学科业务骨干及专家人才的培养,做好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将脱产学习与在职学习相结合,鼓励教师增强个人学历层次、专业素养及教研能力,促进小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

4.结语

小学教育成效如何,教学质量管理是关键,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小学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推广有效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推动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培养我国未来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篇8:无形资产计量与摊销问题分析论文

1.人力资源不被确认为无形资产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必须对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具有“控制权”,而人力资源有其特殊性,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因而被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这点也是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缺陷。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据研究统计,一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之间存在两组简单的类比关系。人的体能、技能、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为1:10:100。即一个具有体能的人和一个兼具体能、技能、智能的人对会的贡献有近百倍的差距。因此,从采种意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制约因素。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没有制定具体的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虽然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阶段划分条件和资本化条件,在准则中有明确的规定,但没有制定具体的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只是给出定义。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企业出于各种目的,会任意调整资本化金额和费用化金额,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研发费用资本化规定的操作性太差,企业难以判断哪些活动属于该范围,由于我国经济不够发达,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健全,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因素,使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哪些属于研究阶段,哪些属于开发阶段,导致对研发费用划分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无形资产的摊销

(一)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只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摊销期限的认定,应当是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整个期间;摊销方法的选择,应当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二)无形资产摊销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准则规定: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使用寿命内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无形资产准则虽然对确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所需考虑的因素作出了规定,但在目前尚不成熟的交易市场环境下,很难找到可借鉴的经验可供参考,企业往往在确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上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或者干脆把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认定为不确定,以达到期望的结果。另外,无形资产准则要求在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策略

(一)拓宽无形资产项目核算的范围

如由于知识经济环境产生的诸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新的无形资产,应当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全面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企业自创的商誉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是使企业长期存在超额利润的重要因素,因而必须正确计量。可以根据其带来的超额收益来计量,即在企业实际获得的净收益中,扣除按社会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净收益及非商誉因素(政策优惠、特殊行业或垄断经营等取得的净收益),就是由企业的自创商誉取得的超额收益,将该收益按社会平均利润率资本,即可作为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

(二)将人力资源列入企业无形资产

人力资源本身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独特无形资产,它存在于人体并通过人的努力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人力资源纳入无形资产核算并加以计量,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核算内容的延伸。将人力资源列入企业无形资产重要内容,要遵循重要性和成本效益两项基本原则,不需要将所有员工的所有信息全部纳入无形资产。对于主要管理人员和其他关键人员的有关信息如这部分人员的年龄、职称、流动情况和受教育程度、所拥有的主要客户和关系等,纳入无形资产核算。人力资源的计价可采用服务期的总工资及福利的贴现值加上已发生的教育、培训等人力投资。

(三)制定具体的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在技术竞争中获得优势,将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因此准则应根据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及所处的程度,以列举的形式明确一部分研究和开发话动,制定具体的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以便于对研发费用计量的规范操作。

(四)注意无形资产的摊销

应尽可能减少准则留给企业的可选择空间。首先,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改变其不摊销的规定,而由企业合理估计一个使用寿命,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其次,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第三,在每年年度终了。企业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时,如以前年度影响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估计的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到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并且这种变化是企业无法合理预计的,可以作为一种会计估计变更。否则应作为重要的前期会计差错进行追溯调整。

篇9:舞蹈教学问题与措施分析论文

舞蹈教学问题与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孩子的综合素养能力水平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受到了家长的重视。舞蹈是一项体育与艺术结合的健身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综合实力体现方式,是培养学生们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对舞蹈教育发展观念比较落后,导致各中校乃至大学忽略了对舞蹈教育学习的重视度,另一方面,我国的舞蹈教学制度仍然不够完善也是导致舞蹈教学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于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论述。

【关键词】舞蹈教学;问题

1我国各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需要人才的标准也随之提高,但我国目前各院校的教学管理仍处于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尤其是对舞蹈教学等精神层次的教育缺乏是影响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存在单调的教学方法,舞蹈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该方法仍是主要以讲授为主,启发式教学少,没有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学生较少参与到实践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到位。参与舞蹈课程学习的每一个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地区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基础和兴趣都不同。在舞蹈教学中要消除由于各种问题导致的这种差异,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舞蹈技巧,灵活性和对学生进行分类,可以分别掌握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应该从基本技能和基本舞蹈知识开始。还有就是过于注重舞蹈技巧,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培养。舞蹈表演中的肢体动作是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内心情感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才是舞蹈表演的核心,没有情感表达的演出就会失去灵魂,使舞蹈演绎变成机械动作,无法引起观看者的内心共鸣。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数各层次的舞蹈教育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甚至是上一阶段舞蹈课程的重复,没有体现出舞蹈教育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二是接受下一阶段舞蹈教育的学生大多已具备相当的技术能力,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对自身素质的开拓与培养,随着对共性素质的日益关注,舞蹈教学应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理念上、训练价值的认识等方面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另外舞蹈教学的管理模式不科学等较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也是导致舞蹈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国内的各阶段舞蹈教育正在顺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也在不断的革新舞蹈教学管理模式,提高综合管理质量,但在实际的舞蹈教育管理模式中,其舞蹈教学管理模式依然守旧没有创新力,学生和舞蹈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存在着严重阻碍现象,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也荡然无存。传统死板的舞蹈教学一般指学生们学习反复模仿舞蹈教师的动作的,缺少了主动性和自由发挥的灵感,师生之间形成了上下级关系而并非等级平等关系相处。其次,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的资质水平也是影响舞蹈教学的关键原因。在各小学乃至大学仍然存很多舞蹈教师凭借关系等方式进入学校进行舞蹈教学授课,这种不专业不具舞台表演经验的`舞蹈教师在授课中也达不到专业的舞蹈教学水准。在授课的过程之中。尤其在动作技巧上,形体动作的力度及柔软度的标准,都需要舞蹈教师的专业督促与指导。怎样能把动作标准的做好,除了舞蹈教师对动作技巧的指导教学以外,对学生们的台风的正确引导,眼神及肢体情感的表达也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功课。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的授课态度也是直接影响学生们对舞蹈学习热爱的程度,不管老师授课时的心情怎样,都不能表现出对学生的不耐烦态度,一种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是营造学生们对舞蹈教学学习的硬件基础之一。在学生们对舞蹈动作迟疑时,舞蹈教师应做出清晰规范的舞蹈动作给学生们演示及其动作的详细分解,因为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无穷的,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因此,笔者把最初的示范讲解当作是学生对教师能力的一个“试探”,要认真把握、顺利通关,才能使今后的教学任务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2解决舞蹈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在这科技经济发展的社会中,不断完善舞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是新时期人才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之举。总结现当今各院校在舞蹈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解好形体动作与情感世界的表达,激发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灵感的表达,将学生们培养成自主性强,综合素养能力高的新型人才。在具体的舞蹈教学培养事项中,应该重视学会们的个性化、理论化、创新化等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们对舞蹈学习主动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台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们对舞蹈艺术的潜能及思维创新观念。在实现舞蹈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引荐其他国家优秀的舞蹈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我国舞蹈教学的综合管理质量水平。其次,加强舞蹈教师师资力量团队的建设,也是解决舞蹈教学质量水平落后的关键之处。为实施我国舞蹈教学质量管理体制,重视并落实舞蹈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是提高当今学校教育管理精神文化之一,是完善我国各院校舞蹈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核心。所以,在舞蹈教师师资力量在建设前提下,首先要制定不同级别的薪资待遇和工作地位,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肩负的使命,对在校生们的舞蹈教学规划及身体素质锻炼做好层次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学校更应该积极开展舞蹈比赛或者舞会等舞蹈交流方式,使学生和舞蹈教师之间的关系相处起来更加和谐化、平等化。最后,我们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多方位和全面的。在平时的专业训练课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完成技术技能的训练外,还可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将感受写下来,并要求学生对训练的目的、方法、要领要点及风格特征等进行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写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这些作业的完成也应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项指标。在考试环节,除专业课堂的技术技能考试外,还可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笔试、口试,考一些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内容。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及学术报告会的学习来考评学生,而对公共文化课、艺术理论课,更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照大学本科的要求去教学、辅导、布置作业和考试考核。总而言之,我们的评价体系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3结语

舞蹈教学在学生们的未来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精神文化的食量,是提升学生们自身气质的良好教育方式。只有不断完善舞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重视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的去解决,在学生和舞蹈教师及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将舞蹈教学从基础不质量问题搞上去,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方向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涛.大学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报,(6).

[2]赵丽娜.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黄河之声报,2016(4).

篇10:土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土木工程数量增加速度非常之快, 占据了建筑工程数量一半以上, 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目前, 土木工程还存在造价管理问题, 导致土木工程施工成本经常超出预期, 无法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基于此, 本文就探究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对策, 以期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木工程; 造价工作; 控制方法; 管理方法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 政府部门更加注重高铁项目、地铁项目等土木工程的建设, 力求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提升, 为城市营造一个良好的“名片”。但是由于高铁项目、地铁项目等土木工程建设流程复杂, 稍不注意, 极易出现造价成本升高的问题, 影响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基于此, 本文就探究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 以期保证造价管理工作质量。

篇11:土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众所周知, 土木工程在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不仅影响到城市形象, 还关系到城市人们的正常生活, 作用重大[1]。但是现阶段, 在城市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使得土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导致土木工程建设成本增加, 经济效益下降, 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1) 土木工程设计变更频繁[2]。每一个土木工程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施工中需要针对性针对施工图纸设计、施工技术设计等设计工作, 但是现阶段, 部分建筑企业在展开土木工程设计工作时, 经常将主要内容都集中在施工图纸设计, 而忽略施工技术设计等工作, 降低土木工程设计质量, 一旦此设计应用到土木工程施工中, 极易导致土木工程出现设计变更频繁的问题, 从而降低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质量。

(2) 土木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在土木工程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 对土木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的问题:一方面, 土木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所掌握的造价管理技巧不成熟, 无法胜任造价控制管理工作, 导致价格问题频繁出现。另一方面, 由于土木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使得其在面对造价管理工作时, 经常不会考虑到影响价格问题原因, 遇到价格问题, 只做表面功夫, 无法顺利解决价格问题, 影响造价控制管理工作效率。

(3) 土木工程施工材料价格浮动大[3]。由于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快, 使得建筑市场中的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大, 在此种情况下, 土木工程材料购买人员在展开施工材料购买工作时, 经常会忽略价格浮动情况, 只是按照产地、材料质量等内容进行购买, 在此种情况下, 就会导致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购买资金超出预算, 进而降低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质量, 对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篇12:土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众所周知, 土木工程是指除房屋建筑以外, 新建、改建或扩建各类工程, 包含铁路、隧道、桥梁、堤坝、电站、给排水等众多工程项目建设, 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4]。但是现阶段, 由于土木工程涵盖范围广、工程数量多, 导致土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中问题频繁发生, 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此种情况, 建筑企业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土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 确保工程造价的预算合理, 助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1) 建筑企业完善土木工程的造价预算编制。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展开都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 只有确保资金充足, 才可以让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但是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避免浪费问题, 因此, 建筑企业完善土木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非常重要,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 建筑企业需要提前了解土木工程项目具体情况, 根据土木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施工成本, 完善工艺流程设计, 确保预算编制合理。另一方面, 建筑企业在展开土木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时, 需要做好全局的控制工作, 掌握每一种建筑材料的价格, 合理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 确保建筑材料价格控制合理。

(2) 建筑企业需要注重合同管理工作。每一项工程项目在施工前期都需要制定施工合同, 通过施工合同可以有效避免双方纠纷问题出现, 保证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受侵犯。面对此种情况, 建筑企业在展开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时, 就需要重点关注合同管理工作, 确保合同的严谨性、合法性, 在此种情况下, 不仅可以避免过多索赔事件发生, 还可以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从而让建筑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提高土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质量。

(3) 建筑企业需要工程变更的控制工作。现阶段, 土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设计变更频繁的问题, 影响土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率。面对此种情况, 建筑企业就需要做好工程变更的控制工作:一方面, 建筑企业需要严格审核工程变更情况, 合理做出工程量和造价增减的分析报告, 通过此分析报告表明对工程项目的影响, 确保工程造价合理。另一方面, 建筑企业需要注重工程变更原因的调查工作, 加强对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等众多内容的分析工作, 详细找出土木工程出现工程变更问题的原因, 及时制定解决对策, 确保土木工程项目变更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土木工程是我国建筑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建筑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此种情况, 建筑企业在展开土木工程造价工作的控制与管理时, 就需要提前做好土木工程预算工作, 根据土木工程每一阶段的具体情况, 合理进行造价管理, 并让每一位造价控制管理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 在展开土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时, 能够充分发挥出作用, 确保预算合理, 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闫丹丹, 衡伟.试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36) :836.

[2]应飞燕, O晓玲.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10) .

[3]万琪.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的方法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5) :641.

[4]吴丹.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5 (33) :267

篇13:企业会计成本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

企业会计成本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

企业本来就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单位,企业成本的核算是企业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经营利润而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付出,包括各种资源的消耗。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降低自己的经济投入,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对生产过程中的支出进行预测、考核、审计、控制等,降低投入资源,提高经济利益。本文针对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讨论。

一、企业会计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在企业的运行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就如同人生需要在前期制定合理的人生目标一般,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成本和利润在一般情况下存在反比例关系,即成本投入的多,后期得到的利润就会降低,这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规律。成本的管理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制定,消费者大多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挑选物美价廉的产品,企业适当的降低产品的成本,能够有效提高其竞争水平,避免出现恶意竞争的现象,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安全性,然后结余出更多的资金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大对于产品的创新,提高企业员工的薪资,吸引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也是企业提高经济利益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降低成本也有利于他们更长远的发展。

二、当前企业会计成本管理存在的瑕疵

1.成本的管理观念较为落后

我国的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很多管理经验都是借鉴自国外,蛋由于社会体制和环境的不同,一些观念是不相适应的,包括企业成本的管理范围、目的以及可以使用的手段等,我国的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观念落后的情况,很多的企业仍然按照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忽视了效益角度的成本产生效用,使之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2.成本的'管理方法较为陈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很多企業都在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前景,对自己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是对于全球的市场环境来说,目前的成本管理机制还是比较陈旧的,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需求。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很多人开始需要按照自己观念设计的产品而不是企业统一生产的商品,因此,采用较为先进的分批法计算成本是必要的,但我国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使用了这种方法,并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3.忽视管理机制的建立

当前我国的企业还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其中又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内部集中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但企业的管理机制却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奖罚体系,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企业没有归属感,长期以往,很难保持企业的良好运转。另一方面,企业毕竟是盈利的单位,没有机制的约束,员工的正常保障便得不到确保,企业压低员工的薪资,安保投入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等现象大量存在于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导致人才的流失,同时也是企业加大成本管理的恶性循环。

4.企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在前期为了节约成本,很多生产阶层的员工培训并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员工的技能没有保障,影响企业的生产。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从而出现在具体工作的时候业务能力不够,操作不规范等现象。还有一些人员由于自身的原因,假公济私,偷税漏税,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5.缺乏市场观念

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市场环境的了解程度,成本是一个企业运转市场经营效率等的综合体现,低成本意味着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低成本却不代表着高收益高回报。很多企业为了提高收益,都会在成本预算的时候,提高产量,这样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这种做法就是管理人员缺乏市场观念的影响。企业片面的提高产量,却不兼顾市场的需求,只会导致后期产品囤货不能出仓,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盈利减少,甚至是亏损。

三、解决企业会计成本管理问题的相关措施

1.与时俱进,树立成本管理理念

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核算在企业的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内部入手,提高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会计成本管理的科学理念,并且,通过培训或者宣传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制度意识,普及先进性的管理知识,使每个人都能够在工作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道德职业要求规范,保证企业在成本会计核算方面的正确公正进行。

2.完善成本管理的手段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企业的成本核算也需要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公正的管理,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更加快捷方便,数据处理更加迅速准确。因此,在企业中推行信息技术,推进会计成本电算化,有效的进行成本的控制,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企业应该为此配备专业的会计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时候必要的成本投入会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跟紧时代潮流更会促进企业的科学、全面进步。

3.拓宽成本的管理范围

企业要想在市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对于成本的管理就不能够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流程,而是产品生产的全程,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资源投入成本、信息成本、技术成本等,从各个方面全面的对产品进行成本控制,才能够在后期的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4.建立健全成本管理机制

企业的各种管理机制也是影响企业会计成本管理的一个因素,建立各种规范应该是企业在初期就应该做到的,包括业务的处理与评定,奖惩机制以及具体职能的划分与认定都需要制度来进行约束,以制度层面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完善成本约束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对于企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从而将整个生产流程转化为巨大的财富,公平公正的奖罚体系有利于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并且充分调动成员的创造能力,为企业增添活力,加强竞争力。

5.提高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该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将所有员工当做企业的所有者,这样员工就会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企业的生产服务,最终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考核,避免浑水摸鱼现象的发生,保证企业在职人员都各有所职,减少资源的浪费。另外,企业应该不定时召开职业培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宣传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与时俱进,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

四、小结

本文针对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问题,首先论述了其存在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了当前社会企业会计成本管理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管理方法较为陈旧,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缺乏市场意识,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宪华.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对策分析.东方企业文化,F406.7,08月08日.

[2]范文蓝.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科技风,F426.61;F406.72,05月25日.

[3]杜世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科技经济市场,F276.3;F752,08月15日.

[4]代晶晶.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中国市场,F275.3,08月18日.

篇14: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学好汉语言文学有助于了解汉语言的发展过程,领略汉语言中蕴含的独特韵味。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增强自身的写作水平,是现代社会每个中国国民应该高度重视的。

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纵观历史,我国的文学发展经历了从白话文到现代白话文的发展演变。文言文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封建时期,并在不同的封建年代有不同的主要文学形式。春秋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到了秦汉和两晋时期,“赋”形式文学的兴起受到了当时诸如司马相如等大文学家的喜爱,中国文学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隋唐时期,唐诗作为中国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一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学形式,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走向了中国文化的巅峰。唐末宋初时期,以苏轼、韩愈等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极力倡导“辞”这种文学形式并创作出丰富的、传唱千古的“辞”文学作品。元明时期,大量的词曲以及小说体的文学作品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推动了中国文言文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经济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胡适、鲁迅等当代文学家积极倡导白话文文学创作体系,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前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先后出现了巴金、冰心、艾青、曹禺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批判旧社会文化体制,揭露丑恶的现实,为积极探求中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民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发展经济建设上,汉语言文学开始走向式微,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题材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空洞,读者更倾向于那些简单的作品,没有时间、兴趣阅读那些文学巨制。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出现了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同度不够

汉语言在我国广泛普及,但是却没有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区域,相对于工程、制药、教育、营销、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专业可能与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没有太大关系,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专业的基础性不强,无法开始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缺乏了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汉语言文化的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现在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存在缺陷。汉语言对专业的.要求性更高,需要学生对汉语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深挖汉语言文学中的闪光点。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不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设置,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内容空洞无味,很多教师只知道照本宣科,学生们反应不积极,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并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再者,学校内的实践活动较少,学生们完全体会不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使得对文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考核形式过于简单,且存在漏洞

由于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应试模式,仅用一张试卷就能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毕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汉语言教育的独特性,专业考卷的内容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性知识点,同学们完全可以在考试前几周用死记硬背的办法通过考试,即使他们对本专业的研究还没有深度与广度就可以顺利毕业。高校这种测试方法更加助长了学生们懒散的学习态度,不利于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三、结语

本文回顾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并重点分析了当今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汉语言作为母语,承载了我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是文化瑰宝,其发展对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凝聚民族精神具有很大的影响,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内在动力。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一定会走出低谷,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相关专题 法学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