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价值观的萌芽和未来论文

On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On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行政价值观的萌芽和未来论文(共14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行政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程论文

行政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程论文

行政价值观是人们在行政实践中评价特定行政思想、行政制度、行政行为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得失等的心理标尺,是决定行政活动中人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的精神力量。行政价值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发生和发展的,生长历程就是对行政价值观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动态展示。研究行政价值观的生长历程,弄清其来龙去脉,理顺其与行政活动的内在联系,对于把握行政活动的规律,优化行政行为,推动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萌芽:个体的行政价值取向转化为群体的行政价值标准

行政活动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和解决行政问题的行动过程。行政主体是由人组成的,通常以个体、群体、组织等形式存在。在行政实践中,人首先是以个体的面貌出现的,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具有特定需要的人,基于自身认知、情感、利益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会表现出追求某种行政价值实现的倾向性特征,这就是行政价值取向。个体的行政价值取向首先表现为对特定需要的满足,包括薪酬、晋级晋职等自我需要和社交、认可度、满意度等社会需要。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个体的思想、行为都会表现出特定的行政价值取向,即个体在思想上要恪守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的价值观念,在行动上要奉行与社会主流行为准则一致的行为规范,使行政活动为推动社会发展、改善民众福祉提供强大的正能量。在行政实践中,个体的这种自我意识是个体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承担行政使命过程中对自身思想状态、行为方式等的认识,能够引导个体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强化个体行为趋势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比如,在现代社会,行政主体往往会表现出践行行政道德操守、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行政职业素养等行为趋势。

个体行为既是个体自我需要和自我意识的产物,也是个体应对外界刺激的结果,“是对被个体心理系统接收的外部环境系统中的刺激信息,经个体心理系统加工后,根据输出信息(即特质),选择相应的行为,给予外环境反应,并且个体行为系统本身不表现出行为,只有当它作用于外环境系统时,行为才会外显”.[1]

在行政实践中,个体行为趋势的发生、发展均离不开心理系统的作用。一方面,个体对于特定行政价值取向的认识和追求,会促使个体对自身行为目标进行定位,对自身行为方式进行取舍;另一方面,个体建立于特定行政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的行为方式又能够强化其行为趋势,显然,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行为能够给个体更多实惠,个体能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中感受到坚持这种行政价值取向的好处,从而不断增强选择特定行为方式的自觉性、能动性。个体单一、零散的行为通过多次选择后,就会固化成为其行为模式,与之相应的行政价值取向最终就内化成为其行政价值标准。

在行政实践中,任何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能单独存在,都会带上群体和社会的印记,行政活动也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展开。行政活动对群体力量的借助,既可以通过行政权力的约束功能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行政行为的示范效应来实现。层级节制是行政权力的内在属性,服从权力约束,提高行政执行力,是行政主体应坚持的基本行政价值观。树立标杆是重要的行政艺术,吸取榜样的力量,提高行政绩效水平,是行政主体应坚持的重要行政价值观。行政活动涉及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公众对行政系统寄予了厚望,希望自身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积极向上、公道正派、雷厉风行的行政主体及其行为能够获取广泛的拥护。这种拥护是行政系统公信力的重要基础,对其他行政主体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能够引起他们的效仿。效仿的人多了,具有相近价值取向、相似行为倾向的行政群体就形成了,个体的行政价值取向也就转化为群体的行政价值标准了。这种价值标准,可以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来考量。

行政主体在行政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其价值标准的静态结构。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行政能力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选择行政行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判断力、表达力等一般能力和执行力、亲和力等特殊能力。气质是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强度与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动力要素的心理特征。行政气质是行政主体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给人的感受,是行政主体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是主体权威的重要来源,是行政权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行政主体的性格往往形成其常态的行为特征,成为其稳定的处事态度,深刻影响其行政行为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行政主体在行政实践中由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上升为理想、信念、信仰的心路历程形成其价值标准的动态过程。

行政行为的产生,源于行政主体的需要。行政主体基于特定需要的满足引发了工作动机,形成了工作情感和意志,产生了行政行为。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并引发更多、更高层次的动机,进而激发更强烈的情感和更坚定的意志,推动行政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同时,主体对自身行为及其意义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会从理想、信念、信仰的高度来思考自身行为的意义、价值和目标,这就大大提升了认识和实践的层次。理想、信念、信仰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愿景的自觉追求,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2]

理想、信念、信仰对行政主体的思想和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行政价值观念,是主宰主体灵魂的精神支柱,是决定主体思想高度、行动力度的基本因素。

二、演进:群体的行政价值标准转化为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

行政价值理念是行政价值观在语言上的凝炼,是成文的行政价值观,是维系行政关系的基本法则。行政活动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行政主体具有很强的组织色彩,单个、自然、不具备组织身份的“人”是无法真正成为行政主体的。行政主体具有组织的属性,其作用的有效发挥,也离不开组织的力量。同时,群体的行政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自发、松散的特征,对行政主体思想、行为的影响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群体的行政价值标准转化为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能够充分发挥行政价值观的功能,是行政价值观发展对其承载主体和表现形式的必然要求。

行政行为具有公共性、服务性、综合性等内在属性。公共性指行政行为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活动,必须致力于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不断满足公共需求,不断提高公众福祉。服务性指行政权力来源于公众,必须服务于公众的需要,行政行为要有效地回应公众利益诉求,为其提供优质及高效的公共服务。综合性指行政主体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和面对利益诉求的多样性,要求主体通过利益整合,综合出不同利益诉求的共同点,以此作为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立足点。这些内在属性表明行政活动是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要求行政主体认真培育和践行先进的行政价值观,推动群体的行政价值标准向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转化,完善自身行为标准,恪守职业道德操守,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和形象,增强自身公信力和凝聚力。

群体的行政价值标准转化为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是行政活动中精神要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是在行政主体内生动力和社会环境外来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具体表现为主体认知水准、行为方式、实践模式等方面的发展。行政主体内生动力是主体随自身知识积累,主动提升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的力量,社会环境外来压力是主体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行为与环境契合程度的力量。

内生动力对行政价值观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活动群体性的认知水准转变为组织化的认知水准。在由不同个体松散、非正式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中,主体的认知水准由于仅仅代表群体的认知程度和价值诉求,难免会有局限,甚至会对行政实践产生消极影响,地方保护、行业壁垒、部门隔阂等就是明证。而组织化的认知水准是多层次、多尺度的综合体系,能够整合不同个体、群体认知水准中积极、先进的要素,使主体的行政认知具备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能够更好地指导行政活动有效地开展。二是行政活动群体性的行为方式转变为组织化的行为方式。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行政主体对相同行政事务会有不同的行为标准和处理方式,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行为标准和处理方式的主体往往会形成群体,其行为标准和处理方式就成为群体性的行为方式。但是,群体性的行为方式可能不利于行政系统形成稳定、可靠的行为模式,甚至可能成为行政活动有序开展的障碍,非正式组织、小道消息、流言蜚语等就是明证。行政主体通过制度创新、文化积淀、价值整合等途径,把分散化、个性化、情感化的群体行为方式提升为集中化、共性化、理性化的组织行为方式,能够大大增强行政系统的生机与活力,增强行政活动的整体性。三是行政行为群体性的实践模式转变为组织化的实践模式。行政环境具有多变性,行政行为具有多样性,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的人,其认识和行为都会带有局限性,可能导致行政行为公私难断,也可能导致主体把自身价值偏好、利益诉求、情感情绪等带入行政活动中,对行政活动造成消极影响。组织化的实践模式能够将行政活动置于更加宏观、整体的环境中进行立体考虑,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应对行政问题,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公事的优势,提高行政效能。

外来压力对行政价值观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组织本身的同质性转化,即组织长期积淀的`价值观能够深刻影响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那些积极、健康的立场、理想、信念、态度、制度规范、人际关系准则等能够深入人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进而形成稳定的组织行为模式。二是社会环境的倒逼性转化,即公共需求增长、社会矛盾暴露、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等要求行政主体秉持先进的价值观,摒弃落后的价值观,使自身思想、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任何国家的主流政治系统都有将自身价值观推及全社会的内在动力,会努力促使行政主体树立并践行与主流价值观相适应的行政价值观。在行政实践中,由于行政理性的作用,“行政主体与社会组织、社区、公民等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友好协商、积极协作,从而结成良好的公共事务治理网络”.

行政主体会对那些体现行政本质要求和行政环境需要的思想、观念、准则等从价值层面做出话语解读,并从实践层面进行行为选择,使自身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并通过自身的率先垂范,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这些思想、观念、准则,使之成为公众推崇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凝聚力。

三、升华: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转化为社会的行政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或某类价值予以认可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行政价值认同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组织价值认同,即行政系统内部人员对组织自身价值观的认同;二是社会价值认同,即行政系统外部人员对行政组织所持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价值认同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社会价值认同是“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产生一致性的看法以及感情”,[4]

具体到公共行政领域,这种“一致性的看法及感情”是人们在获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监督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对行政权力合法性的肯定、对行政组织核心价值观的拥护以及对行政组织主流行为模式的认可等。广义的社会价值认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们在对行政价值观认可的基础上形成趋同的价值共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价值观的塑造,这是行政价值观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条件;二是人们在行政实践中主动调整和完善自身价值观的内容和结构,以达到融入主流价值观、锻造个人价值观的目的,这是人在价值认可基础上的自我提升,是行政价值观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价值认同在公共行政领域最终的归宿,是“共同体成员通过不断调适自身的价值结构,最终实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公共利益的价值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自觉的价值取向”.[5]

社会价值认同既是行政价值观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也是行政价值观发展的目标追求。行政价值观是随着行政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是行政主体把行政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标准、外显为自身行为方式的过程,其结果是行政活动凝聚了更多力量,更好地实现了公共利益。

行政价值观是行政组织行为模式有效运行的内在条件和心理基础,行政组织行为模式就是行政价值观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处理行政事务过程中的体现和外化。行政价值观由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转化为社会的行政价值认同,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促进行政组织与社会的价值交流和观念碰撞来转化。行政价值观的生长开始于行政主体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鉴别、取舍的过程中去伪存真、求同存异的认知活动。

在追求社会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价值认同理解为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表达形式,认为价值认同就是追求一种绝对的价值观念上的'同一';另一方面,我们的价值认同也不是放弃一切内在规定性的无条件的对各种价值观念的接受与肯定”.[6]

这就要求行政主体不能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社会,盲目追求行政价值观的大一统,而只能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来获取公众的理解、认同与支持;社会主体也不要盲目顺从,更不要不顾自身情况、不管社会环境全盘接受行政主体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个别行政主体在扭曲的价值观作用下谋取私利、不管大局、不顾公共利益的行为要通过正当途径和程序进行反对。社会价值认同的实现应该建立在行政主体与社会主体价值交流和观念碰撞的基础之上,行政主体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完善信息渠道、加强公众监督等方式提高社会主体的参与度;社会主体也要及时、合法、有序地表达自身诉求,并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与行政主体进行沟通。双方需要允许不同的价值主张和价值观念共存,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价值范式的重建,由此便引起普遍性的价值观念的震荡与困惑”,[7]更加需要双方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对自身所秉持的价值观进行理性审视,“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利益、统一与选择等诸种关系,并在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期待道德与义务道德、统一规范与多样选择等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7]

从而找准契合点,凝聚共识,使行政价值观获得更多、更广、更深的认可,进而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

二是通过凝聚行政组织与社会的价值共识来转化。价值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对某种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观点和态度,价值共识是在价值认可的基础上进行的。行政组织和社会的价值共识不是社会主体单方面对行政价值观的接受、内化并付诸实践,而是双方在行政领域寻求一致的看法、实现共同的目标、选择统一的行为。行政组织和社会的价值共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什么是公共利益、为什么要追求公共利益、怎样实现公共利益的共识;二是对双方权责关系的共识,即行政组织应该履行怎样的职责来服务社会、社会应该树立怎样的权利义务观念并采取怎样的行为来配合行政组织的工作。通过凝聚价值共识来实现行政组织行为模式向社会价值认同的转化,一方面,要依靠行政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交流、对话、协商等方式找到双方价值认同的契合点,找到双方价值认异的分歧点,求大同、存小异,为凝聚双方的价值共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依靠利益关系的调整、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文化的宣传等方式对行政组织和社会的价值观进行整合,使双方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凝聚更多共识,这不仅有利于行政价值观自身的完善,也有利于夯实行政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对于促进公正、统一、规范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通过推进行政组织与社会的互动实践来转化。行政组织与社会的价值交流、观念碰撞和价值共识既来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行政实践活动是行政价值观由精神力量向现实力量转化的过程,通过行政实践推动行政组织与社会的互动,是行政价值观由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转化为社会的行政价值认同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行政组织要吸纳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行政生活,不断拓展社会主体对行政组织价值观认同的深度与广度,加大行政价值观转化为社会价值观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构建行政组织与社会的新型互动关系,促进行政组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深化行政组织价值观在社会实践领域的作用力度。行政组织和社会的合作实践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质性合作,这种合作既依赖于行政组织职能健全的程度、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效果以及对先进行政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依赖于社会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社会制度的不断健全、规范。通过合作实践来推动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转化为社会的行政价值认同,有效地发挥行政价值观的功能,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任何行政价值观都有其发生及发展的现实土壤,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当一种行政价值观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时,必然会面临冲击与挑战,必然要选择变革与创新,民意的诉求、组织的变革、社会的变迁等,都可以成为推动行政价值观发展的动力。

变革与创新也是一个开放的行政体系保持自身生命活力的重要条件。面对行政环境的发展,任何负责任的行政主体,都会积极完善行政价值观的结构和内容,努力增强其张力和活力,自觉提升环境适应力,以先进的、科学的行政价值观引领社会潮流,鼓舞社会成员,并通过自身思想、行动的进步,使行政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使行政系统获得社会更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于是,行政价值观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历程。行政价值观就是在这种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循环中,完成了吐故纳新的过程,从而保证其理论之树长青,思想火花长闪,精神力量长存。

参考文献:

[1]吴沙,曹贵康。人格理论的系统发展观初探[J].心理学探新,(1)。

[2]王玉樑。理想、信念、信仰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09-19.

[3]颜佳华,苏曦凌。行政理性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4]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新华出版社,.

[5]陶蕾韬,路日亮。试论公共领域中的价值认同[J].理论与现代化,(1)。

[6]冯达成。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5)。

[7]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篇2:新公共管理下的行政价值观论文

新公共管理下的行政价值观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最主要的三方面内容,并就行政价值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新公共管理当中所涵括的新时代精神与文化进行了探讨,对于当代公共行政者而言,在行政价值观念的建构过程中,必须由以下几个视角来展开:民主合作行政、创新发展行政、竞争服务行政、高效质量行政。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政府;行政价值观

行政价值观的内涵即为行政主体对于其所追求的某种行政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理解。在行政价值观念当中涵括了大量对于具体行政事务的思想解读,因此行政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具体的行政行为也具备着一定的指引价值。因此行政价值观也是公共行政的重要基础之一,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于行政价值观念也便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公共行政理论发展也为行政价值观念的建构与提供带来了可能。因而,便需要能够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来全面审视当前我国的行政价值观建构问题。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当中具体就涵括了三方面的内容,即:1)公共服务主体多样化,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于主要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采取的是“多中心公共治理模式”;2)执行机构更加自主化,政府行政单位在具体的行政执行过程中具备有极大的自主性特征,可基于政策与项目整体框架的执行基础上采取合同管理、绩效管理、公共管理等方式,来自主进行对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设计工作;3)地方政府分权化,也就是重点突出地方政府在提供以地方公共产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价值。在公共管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图1所示。

二、行政价值观分析

行政价值观即为行政主体就针对某一行政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理解与追求。其中还涵括了拥有相应行政价值观的人员对于具体行政事务的理解,因此其也便具备了一定的解释性特点;并且行政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具体的行政行为也具备着一定的指引意义,具有着特定的方向性特点。也正是基于行政价值观本身所存在着的这双重特性,导致行政价值观念本身便存在着对于具体行政价值进行解释与方向指引的作用。总的来说,行政价值观念将会对政府功能与结构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即存在着怎样的行政价值观念便也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政府体系与公共行政体系。鉴于此,对于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人员而言便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陈旧行政价值观,积极树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来更好的投身于新公共管理事业当中,使公共管理工作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三、基于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价值观

(一)由集权转向为民主合作

新公共管理所倡导的民主并非是原本管理行政当中的民主,而是促使私人部门与非政府组织来引入公共服务,并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当中,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建议,切实促进民主走入到公共领域当中。民主行政不但是对社会公平与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其更加重要的是还应注重在执行具体行政操作时民主性,突出对组织健全的制度化公民社会的培养。

(二)由守旧转向为创新发展

行政管理的命脉即为效率,在此之中效率也涵括了效益、经济与时间三方面的要素,此三者间互为联系,密不可分。传统行政常常是过于关注于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效率问题;亦或是单纯性的追求效率而牺牲掉了其中的某一项要素,最终所造成的后果便是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行政效率停滞不前。新公共管理的出现便促使关于行政效率的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其更加注重由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调动起来,转变行政方式、增强行政能力、创造机遇条件,最终实现创新式发展。

(三)由政府中心主义转向竞争服务

新公共管理理念会促使政府职能发生更加明显的转变,政府将更加倾向于为社会公众提供纯粹性的公共产品服务,并由非政府组织亦或是私人来共同参与为社会公众提供混合公共产品,此两者的积极协同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服务主体多样化,摒弃了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处于完全相同的起来,来展开竞争服务。对此,政府的公共管理行政人员必须要能够具备良好的竞争服务意识,加强对这一方面意识素养的培养。

(四)由形式主义转向为高效质量化

新公共管理促使市场观念与公共观念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促成了在行政理念上的发展与创新;在衡量公共行政基本关系之时,产生了其自身特殊的有关国家、社会、市场、人民、行政等多方面的关系理念,实现了对于行政价值观念的发展;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应用市场经济行为中所较常采用的绩效管理,在突出行政责任的同时,要确保行政管理的高效化,并最终促成行政组织文化的创新。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统治型行政方式已经愈发式弱,公共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具备了更加多元、丰富的公共特性,同时其也表现的愈发明显。在此阶段当中,基于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价值观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四方面的发展演变趋势,即:由集权转向为民主合作、由守旧转向为创新发展、由政府中心主义转向竞争服务、由形式主义转向为高效质量化。

参考文献:

[1]黄建红.行政价值观转型与政府职能重塑[J].行政论坛,,(3).

[2]申永丰.论行政价值观的生长历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6).

[3]谭九生,赵友华.创新发展行政理念的结构、功能及其建构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0(4)

篇3:行政论文

行政论文初稿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行政论文初稿,请参考!

行政论文初稿

行政管理的法律规避问题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动。出现了法律的一些变动状况。其中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一些规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具有双面性的。它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为了使行政管理方面逐步的走向规则化法制化的道路。对法律规避的一些现象,要去正确的指引,人们要对它也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的去克服一些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努力的去建设法治的社会。

关键词:行政;管理;法律规避

前言

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条令颁布以后,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定规避现象就变得更为突出。如果长此以往,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其他方面建设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中法律规避的一些现象,我们要去仔细的针对他进行一定的研究。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解决这些负面的东西,推动行政管理走向科学化法治化的发展道路。

一、行政规定的法律规避的表现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受行政管理本身内容的一些影响,容易出现内容繁杂交叉的现象。拥有管理权的一些部门,从自己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对于自己内部的职员他们就会来制定一些比较对于自己内部员工有利的一些规定。并且指定能够有利于自己行使行政权力的一些法定规定案件。有些行政部门为了使一些行政法律规则对自己的某个方面有力,把同一个事情的问题制定出了两个方案去解决,这种处理方式不利于行政管理方面法律化和制度化。级别管辖上存在一定的法律规避,有些法律法规对于行政管理的问题是十分有着明确的规定的,但是一些部门不愿意去行使这种规定,他们去逃避这种出现的问题。他们故意的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把大的最新的一些项目改成一些小的项目,不用去缴纳巨额的资金,但又使它符合政府的一些相关的标准。有些地区自行去设置一定的标准,设置对于自己有利的一些标准,而不是顾全大局。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方面中存在着一些责任分管的不明确的现象,如果发生问题之后,这些负责管理的部门只会互相的推卸责任。而不是真正的去解决问题,这种职责不明的现象在某一些地区的行政机关中时有出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几种部门想去行使行政管理权,发生了一个事件由几个部门去负责的现象,这样既不有利于人民去一个地点行使自己的权利,也不有利于事行政的案件去高效率的解决。各种临时的去处理行政案件的部门,也会失误的出现这种现象。政府有时候设立去一些临时的行政管理机构去处理紧急的案件,如一些打击私方面的上层组织小队或者紧急的城市道路扩建的.部门等等。这些机构的出现,是为了协调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和谐关系,解决所出现的矛盾处理的。但是,他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存在着一些私底下进行自主处理的现象。处理的过于着急有时候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不利于老百姓们去公平的行使自己的权利。

二、行政实体法律规避的现象

如果一些行政案件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问题,那么许多行政办事机关就会受到一些利益的驱动,如果这个案件不属于自己的管辖,也会自己去处理一些财务,甚至与当事人进行协商。有一些公安系统查获了一些案件的话,他们有些会不走实际的程序去将财务方面进行处理,法院也在逐渐的调查这种情况。有些原告在进行私了之后,可能会出现重新上诉的现象,这次向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这种情况是被告会对原告进行撤诉的一些处理,而避免承担更大的一些行政责任。这种现象也展示了一些行政机关对人民的一种不负责任,不能够真正的做到为人民去进行积极的服务。在进行行政处理的时候,有些行政机关会与当事人进行一定的协商,来减少一些行政方面的麻烦。采取一些相对人能够去积极配合行政方面的工作。相对人接受了有关机关所提出的意见之后,与行政机关签订了一定的合同,并且做出了一定的保证之后才会行使某种形式的权利。而且行政机关滥用自己的行政权力,违反了一些法律的宗旨,对于法律进行规避。比如说一些卫生检查的机关对于饭店的某些服务不满意,或者是没有给予一定的优惠,就进行随意的行政处决。或者在其他方面给予他一些不公平的对待。还有些行政部门,对于一些态度恶劣的服务,也会给予一定的处罚。这种处罚都是自己私自决定的,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人民群众也会对此种现象有所反感。

三、对于行政现象中的一些规避现象的评析

行政管理中法律存在一些法律规避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能够禁制,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进行减少。他出现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一些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上,并没有十分科学和先进经验,停留在过去的一些处理方式上。有些法律法规掌握得并不是十分完备,地区差异在此方面表现的十分明显,有些地区接受到一些法律教育要明显的比其他区域较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会使行政的有关部门去作出相应的举措。为了使行政管理方面尽量的去避免一些规避的现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积极的改进,努力的提高和改进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尽量的去减少一些情况的发生。国家也要在此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控措施,让政府能够真正的为人民去进行服务。

四、结语

对于行政管理中法律规避的问题,我们要针对所出现的这些问题逐一的去进行解决,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遵循着国家的一些规定的道路,并且坚持不懈的走下去,不要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一些发展,如果在这方面发展成功的话,将会有力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要将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变的灵活化和简单化。要有一定的原则性和规则性,努力的发挥各种监察管理机构的一些作用,更好去的建设行政管理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季.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问题[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4):92-98.

[2]陈沫.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6.

[3]刘冰.法律规避效力问题研究[J].西部法学评论,2017(3):41-43.

[4]邢秀芬,张玉华.法律规避效力问题研究[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17(10).'

篇4:行政论文

摘要:频频曝光,背后的权益错综复杂。权力联手暴力在一个个小范围内形成强制力,形成自己的规矩,架空国家的法律,实施违法行为,侵犯人民利益。地方政府可以加强立法,执法,行政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制约地方黑恶权势的介入,实施有效的人民监督和明细的惩罚机制,以期解决激化的民众逆反心理。

关键词:地方政府 法社会学 制度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每年各地政府都会投入大量的警力、财力整顿脏乱差的进街道。但是现象层出不穷,暴力抗法现象也屡禁不止。前两年电视上有两则报道:一是开种子商店的农民用硫酸泼了工商执法人员;一是,一位残疾青年身泼汽油,抱住主持清理非法运营摩托车的某局长。这样真实的案件时时上演,类似的事件曝光更多。网络上流传一段关于广州某城管中队的执法视频。视频显示,一名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不仅踢翻小贩摊位,还涉嫌殴打用手机拍摄视频的路人,甚至语出惊人地对小贩称,“那你去死吧,这么多人,死你一个两个有什么问题?”众所周知,城管形象之不佳,已有时日。甚至有顺口溜这么描摹城管:“一声霹雳一把剑,一群猛兽是城管,抢必狠,打必烂,砸掉摊位再罚款!”这种定义虽有偏颇之处,但城管在坊间有如此恶劣形象,还是值得反思的。

二、我国联合执法机制

联合执法是我国很特殊的一项行政管理机制。一般由政府行政命令再由区城管局组织,消防大队,街道办事处办,派出所,环卫所、以及各社区居委会各部门通力合作的联合执法行为。

虽然名义上执法主体是各个行政机关,但是,大部分联合执法机关都雇佣临时工进行实际执行。雇用临时工的行为在我国学理上属于行政委托行为。但是行政委托的法律要件中包括行政委托对象应当是符合法定条件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行政委托对象合法性是指受委托人如果是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则其必须是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以及具有实施行政事务的现实条件等;受委托人如果是个人,则应当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且具备实施行政事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由现实状况来看,在拆迁,清场等行为中需要强制执行时,参与执行的临时工大多不具备这种权利能力和素质。甚至由实践可知,参与执法的部分人员是地方组织的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会使用暴力或者暴力相威胁。显然这样的行政委托对象是不适格的。但是,为何有些地方机关会联合这样的不适格社会力量去参与执法。

三、机制滋生的权益

本文也要探析为何事件在全国各地屡屡上演却屡禁不止。首先,被雇佣执法者多是当地地霸,比行政机关更了解每条街的情况,当没有程序限制时,他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迅速的让这些商贩搬迁,当出现不配合时也可以使用各种方式包括暴力方式,促使他们拆迁,充分显示了效率性。而且一旦发生纠纷,法律责任由这些组织承担,执法机关不需要承担任何行政责任。执法机关认为每次清理完这些违章帐篷或板房就是完成了任务。每次刚刚清理好的街面,不到三天即死灰复燃,到底是谁让人民这么心安理得,踏踏实实的重新拉电,搭帐篷,而且也确确实实的安安稳稳的度过一年又一年不检查的日子呢?这背后的权利屏障让人深思。“地方政府黑化”这一名词折射出一些利益链条的脉络。

走访小商贩我们就会知道有自称是城管的管理者按时收取管理费和摊位费,管理供电设施。假若他们真的是城管,那么他们的行为无疑是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假若他们不是城管,那么假冒城管的行为更是违反刑法的。但是抛开假冒城管这一行为不谈,存在这样的一个固定组织在小范围内部进行的管理行为确实具有一些社会学上社会控制的性质。他们所实施的管理规责及惩罚规则(即不服从安排,就丧失占地经营权)本身具有社会制度的特征,这些规则是自然的适应的演进,是人们在长期地相互交往和不断地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经验试错而逐渐、自然地形成一些调整、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并沿袭下来而形成的小型局部社会制度。这些制度一方面,为社会主体提供普遍的、确定的行为标准和交往模式,指示和引导社会主体的行为,使其行之有据。另一方面,制度为社会主体划分明确的行为界限和相应的后果,对合乎规则的自主行为予以肯定与保护,对逾越界限和违规的行为则明确惩处,由此激励社会主体遵循规则,积极有效地追求和实现制度肯定和保护的利益。制度通过对人们交往模式、行为程序及违规的惩罚性后果的昭示及执行,强制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按事先的规则和程序行事。由此联想到法人类学家霍贝尔说:“这样的社会规范就是法律规范,即如果对它置之不理或违反时,照例就会受到拥有社会承认的、可以这样行为的'特权人物或集团,以运用物质力量相威胁或事实上加以运用。”所以在这个小的社区内部,这样约定俗成的,带有暴力威胁的要求,此时充当了法律的角色。这样的规范在埃利希那里就是所谓“活的法”,即直接产生于社会并在社会生活中实际起作用的那些规则。这些规则与社会同时出现和发展。控制着权力所能辐射到的最大范围。至于在西苑这个小小的街区,就是当有第三方试图侵占既得利益的小商小贩的地盘时,他会以此社会规则对抗第三方。获得其他群体越轨行为者的支持,保证自己的利益。当然这个第三方不包括政府。

那为何这个第三方不能包括政府?因为,在目前我国的权力结构中,性质组织的权力,不能离开国家权力的包庇或者纵容。这样的利益链条,使性质组织不论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怎样称霸一方,非法控制,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最终,他们也受公权力限制。这也是为何,当行政机关需要整顿,清查时,他们会积极配合。但是,这样的国家法的社会控制与性质的社会控制掺杂之后,损害最大的是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例如,事发后当询问被拆的商贩,对政府每年这样的行为如何看待,这些商贩及其谨慎的怀疑询问者的身份并回答“我们是自愿拆的。”其他商贩,则是习以为常的说:“拆一下,我们交些钱,政府拨些款,有些人从中赚些钱,我们三天后就能恢复营业了,没关系。每年都这样。”这样的言论,无疑跟我们昭示着,以下几点,第一,乱搭乱建帐篷及板房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越轨行为。这一行为已经由一种社会习惯力量及的强制力在控制。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第二,性质的社会组织在实现社会控制的时候,过分运用自己的权力,暴力压制人民,欺瞒政府。二者联合执行整顿行为后,行为恶性后果由政府完全买单。人民认为政府一年一度的整改行为,不过是部分官员的面子工程,也是搜刮民脂民膏,基层执法人员骗取政府专项拨款的大好机会,而对此类违规行为本身是持纵容的态度。自己的行为既然获得政府的默许,当然具有合法性。如此一来,政府花费人力财力物力的整顿行为,防火安全,卫生安全的一切设想,都只不过是群众心中的幌子。政府行为的正义性丧失。这些后果造成的原因离不开行政机关内部部分人员贪赃枉法,利用制度上的缺陷与不法社会力量共同牟取私利。而政府本身也未能协调好国家法与其它社会控制形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国家法尚能控制对象及范围时,放弃了对社会的控制权。这种放弃不是积极的放弃而是消极的被蚕食,例如,在西苑街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规则,这个规则瓦解了人民和政府的牵连。而创造这个规则的管理者,一方面用暴力威胁指导人们怎样去遵守他们的规则,一方面也带领这些人民共同规避国家法的干预。从而形成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法的国家控制的影响正在这个行业范围内缩小。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社区是国家法应该干预的行政区域。假若国家的行政权一步一步被侵蚀,必将损害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   四、政府如何化解社会矛盾若干建议

(一)首先,小商小贩的生存权必须首要考虑,同时必须兼顾公共安全。

我国小商小贩大多外来务工人员,还包括一些下岗无业人员,数量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 ,总数达2.42亿人,预计会达到2.44亿人左右。这些小商小贩属于农民工的一大部分。他们的的生存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是法律首要保护的对象,也是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政府不应该让社会管理权与人民的权利发生冲突,而是秉持政府只是人民的守夜人的理念,管理权转变为服务义务。兼顾协调各方利益,统筹规划城市管理,合理优化权力格局。

(二)整合、强化、完善社会控制系统。

1.首先,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尽可能地使各种社会控制手段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也就是要实行“社会的综合治理”。而不是政府权力让位于社会私力,无为不治,不敢治,一味的对地方恶霸力妥协,或者相互退让,甚至让这些私利群体同流合污,架空法律,使法律折扣执行或者法律悬浮。从而使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正面实际效果,法律效力预设值也不能实现。即使表面看上去,没有大的影响,现状稳定,当那也只是短暂的,强权暴力下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更尖锐的社会矛盾,打砸事件的一次次曝光足以说明这一点。基于中国社会的国情来看,全力打击地方街霸,地痞,组织团伙,净化行政机构内部人员的素质是走出行政灰色困境的唯一出路。2.其次不仅要通过立法来完善各项制度,改变现有利益结构,也必须通过行政和执法将立法调整的利益结构付诸实践。通过立法完善公共选择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在公务员选拔制度上,必须保持高门槛,高薪金,高责任的姿态。提高公务员法治理念,执政执法专业化文明化,全力保证问责机制细致化。在行政立法中出现违反立法法和宪法或者上级法律法规的地方行政法规,必须予以废止,同时追究立法,执法人员的行政责任。以此杜绝地方土政策架空国家法的状况。通过行政和执法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机制。首先政务公开,加强行政事务透明化。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阀”机制。所谓社会安全阀机制其实就是安定和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采纳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这样一来,使人民的利益诉求达到满足,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办实事。人民与政府在交互往来的沟通中确立最适当的制度机制。以此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例如,在整治乱搭乱建,占道经营问题上,政府可以考察当地实际状况,合理安排公共资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改“围堵”为“疏导”,就近建立集中的自由贸易市场,完善电力,卫生等基础设施,尽量少收或者免收管理费用,形成坚固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及就业问题。而不是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来劳民伤财,还使人们每年上缴大量管理费给地方黑恶势力。3.加强执法监督的实际效果,不要再流于形式。公民直接参与执法监督,一旦发生贪腐,推诿,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不落实具体的法律措施,敷衍规范,只开会,下达文件,贯彻执行停留在领导视察的那一两天的情形,立即投诉,实现真实投诉必罚,对违法违规单位或者个人予以公开处罚。

结语

随着事件的多次曝光,政府高层也应该对此类事件采取一定的规制措施。从政府内部体制改革做起,逐步建立,高效、完善、便民的司法,执法机制。不仅做到依法执法,也要做到文明执法。只有人民与公正开放的政府相互沟通,理解,共同抵抗社会黑恶势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和谐社会。意欲不劳而获的懒惰者,失去贪婪的庇护者,也终将改邪归正或者被正义社会所抛弃。体制不仅要经得起逻辑的检验,更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刘焯:《法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2]徐昕著:《私力救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

[3]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版。

篇5:行政论文

行政论文范例

摘要: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公共行政 影响

一、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学科结构十分复杂,但具体来看,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门技术: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进而改变着人们生活的环境。信息技术的影响渗透到经济增长方式、人类社会时代、思维方式、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方面。公共行政是信息技术方方面面渗透并影响的一个方面,下面我们将简述信息技术对于公共行政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影响

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而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提供公共产品、实现社会公平、实施管制、宏观调控。因此,公共行政对于人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公共行政运行过程中涉及行政管理模式、行政组织与人员、行政公文、行政环境等因素,下面我们将就这些因素分别论述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

2.1 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推动促进

(一)促使公共行政中管理模式的更新。为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公共行政的效能已成为全球范围追求的新的政府管理模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为提高国际竞争优势,相继推出基于网络构建的“电子化政府”,作为提升政府效率的重要措施。所谓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技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用以促进政府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它的基本功能包括:传递信息、政府网上办公、开展政府公共关系。

信息技术的这一应用实现了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开支、提高政府效率以及更好的开展政府公共关系。

(二)促使公共行政中主体人员的自身进步。行政人员是公共行政中的主体人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利于其提高自身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公共行政人员的知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更新也为行政人员学习管理识、开阔视野、全面发展节约了时间,提供了便捷的方法。有助于行政人员了解最新的公共行政管理趋势,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了解世界形势,充实自己,提高个人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三)更加准确定位行政目标,使行政方法更加便利。从公共行政的概念可以得知,其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因而行政决策的目标必须围绕着社会公共事务来展开,一切应以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满意为决策。因而决策过程必须民主公开,最大程度的让民众参与决策,集合众力准确把握目标,减少失误。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政府于人民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沟通交流方式,有利于增强处理公共事务的凝聚力,也使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相对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化政府”越来越完善,这就促生了新的行政方法。改善现有行政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讯手段。电子会议、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等新方式的产生大大便利了行政方法的实施。

2.2 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消极影响

(一)增加了政府以及个人信息的不安全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大量信息以及文件记录的电子化,网络化。网络中众多不安全因素如病毒,黑客等极可能导致信息的冗余,篡改或是丢失。同时对于行政公文还有诸多不利因素:文件记录的原始性、凭证性受影响。电子文件的可随意复制和编辑使其原始性难以确认:重要的原始文件容易丢失。由于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只考虑其现实作用,不具备传统文件的~整套严密的管理流程,这导致大量电子文件流失;由于存储设备状况的未知性也致使许多电子文件的丢失同时由于存储设备的'不断老化和更新致使大量文件的冗余或是不可再用。

(二)公共行政的信息化、公开化在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同时也弱化了行政机构的主权。在社会的注视、舆论的监督和外部干预的影响下,行政机构对于事务做出决定的自主性日益受到削弱。 三、小结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使人类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力渗透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行政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使行政人员不断审视自身,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使政府不断审视自身,提高自身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同时也给公共行政的完善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公共行政要紧随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谋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志红,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未来走势浅析[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

[3]李传军,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

篇6: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到现在,它就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代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普世价值观也在我国蔓延,这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探讨。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深入、细致的对比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迫在眉睫,通过比较,厘清二者的区别,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叫核心,是因为它是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基础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相互联系,并且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价值观,不具有排他性,甚至可以融合其他各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的思想宝库,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民族性、价值判断标准。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价值认同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以及理想信念缺失问题等等。

然而,西方普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它的内容具有抽象性、欺骗性,甚至具有攻击和侵略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普世价值观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价值观,无论哪个国家、民族、群体,都应该遵守;认为普世价值观是永恒不变的,不论何时何地,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受到国家、民族等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很明显,这样的价值观的不存在的。因为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由其所处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同一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即使是看待同一事物也会不同。并且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间的发展,价值观也可能发生变化。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观已经和过去最初始的普世价值观大相径庭,虽然字面上没有多大变动。刚开始的普世价值观确实宣扬民主、公平等,但现在早已被篡改,更加倾向于强权文化、侵略文化,成为控制别国的思想工具,利用普世价值分化别国,最终同化别国的思想文化,实现控制别国的终极目的。

篇7:艺术的价值观论文

摘要:艺术就是一种生活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向价值观的选择,我们以为是自由的,却总是在选择中迷失,使自由成为自私,艺术的言语的成为,也同样对应着这一模式。

关键词:艺术;语言;价值观;生活

生活有两大目的,一是进入自己认为好的生活群体,一是使自己成为自己认为最好的人的样式。

而这二者是人生活的目的与意义,所以成为自我与成为他者的对象就是生活中人的宿命。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看来,我怎么舒服怎么活,而这个舒服看起来简单,其实却非常困难,因为舒服不管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的都离不开他者的给予,不管他者是一个有形的个体还是无形的形式。

在寻求精神和肉体解放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生活样式也深入人心。

不同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不同社会文化、经济背景有关,生活方式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背景的冲突,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从而使我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变得非常不同,面对同样事物采取的态度就非常的不同,而理清我们的价值观的差异对于沟通不同人群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我与他者

孤独是生命的注定归属,生命孤独的意义就在于无数的孤独生命集聚在一齐言说孤独的意义。

我与他者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孤独与孤独的对话,是白云经过绿叶,白水绕过青山,月亮的影子坠落在平静的湖面,湖面泛起金色的光芒,自由的鱼儿在金色的光芒中游荡,寻找被上帝之手洒落在人世间的爱。

爱是一个词语,爱的意义不在一撇四点、横折、横、撇横折撇上,我们在笔画中只能见到笔画,love中也没有love,爱与恨在语言中是两个字,孤独的心灵却无法区分爱和恨的差距。

孤独的生命没有来源,虽然我们可以找到自己肉体的来源,心理学家的努力使我们变得更加的疑惑重重,生命也没有归宿,所有的意义都只在我们的话语中得到安顿,我也在他者的心灵中产生意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创造了三大隐义,现实不过是对理念的模仿,意义只能是在线的坐标中产生,柏拉图洞穴中隐藏着人类文明的全部奥秘,因为我们永远在自我的洞穴中而同时被他者凝视。

孔子极重三纲五常,由血缘关系组成的秩序和规则相对可靠,可靠的不是只是一个是么事实或有更大的逻辑框架的支撑,只是它来源于人类最初的观察,水在小溪中流向大河,大河成为大江,海故为百川之王,肉体的可靠要超过精神的可靠,因为精神是人类想象的产物,在想象中我们成为万物之王。

由我出发的可靠,是逻辑的可靠,是科学的可靠,只要你相信言语能够达到事物。

从他者出发的可靠,是关系的可靠,是道德的可靠,关心身边的事物,用初心去关照当下,慧心在他者的凝视中成长。

二、向外与向内

鱼草虫木,皆按其生命方式存在着,鱼根据水的属性完善着鱼,鱼也因为水而成为鱼,草虫木也在相互的证明中成为自己。

一棵树也没法告诉另一棵树自己的成长方式,但每一棵树多长成了树,来自先天的基因决定这棵树是什么树,外在的环境决定它成为这一棵而不是那一棵。

树有树的方式,鱼有鱼的形状。

清风拂柳,树树轻摇,露珠滴荷,珠珠相映。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

在互证中事物离开自己而成为自己。

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向外的能力,故而转向向内的述求,自我对话的话语方式是人类独特的感受能力,在悲伤的时候我们使用悲伤的话语,喜悦的时候有喜悦的话语,话语在词语的砥砺中产生魔力,语言是人类最初的能力,也是人类拥有的最后杀招,没有语言,我们连悲伤和喜悦都无法深入,感存恋亡,语言使我们可以回忆过去、向往未来。

“我思故我在”,万物有灵,生生不息,万物进入人类的语言,生命的意义在语言中流走飞翔,一根无形的线索联系着生命之间,一个叫达尔文的人画出一条生命间联系的时间之线,在这根线的指引下人类也不在拥有最高的判决权,反思我们的思想自然就成为人的灵魂,向内的精神活动使我们的反思分成无数各层次,“不打扰动物的存在方式”并非是吃素的最终目的,有反思能力的动物对周围的事物天定有照顾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只有有反思能力的人类才可能发现自己的孤独,只有孤独的灵魂才懂得他者的重要。

中国的先民在生活中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存在方式,进而认为家庭的结构方式是最稳定和可靠的',父子、夫妻、兄弟的关系由孝、信、义组成稳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我与他者的关系也就确定在孝、信、义的基础之上。

一朋友有三恨的话语,他说:家长、老师和领导是其最恨。

其所恨确实恨在了中国文化的根上,以家长为核心的生活样态使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而这种价值观念和今天寻求精神自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从表面上看确实充满着逻辑上的矛盾。

三、自在与自私

孤独是被生命形态所决定了的,因为有了语言,孤独的生命拥有了沟通的桥梁,桥梁的意义是到达彼岸,而孤独是由肉体的非他性决定的,桥梁只是局部的到达,而不是整体的到达,在局部的到达中由他者的凝视决定自我的存在。

自在是存在以他者的凝视之中,表现的却是自我对自己存在方式的认同,如水的存在方式是由陈水的器皿所决定的,水可以离开器皿,以气的方式存在于空间中,但最终也将落下在另一给器皿中。

精神的超越最终以肉体的自在为目的,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生命实现自在的目的,花开的意义就在花开之中,生活成为了生命唯一的目的,超越是回首人间,把春秋看透。

文化的差异,是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放在他者凝视中是否能自圆其说。

忘记自我,真我毕现,我的关照,是价值观的开始,自我的关照方式决定价值观的取向,自私与自在由此分野。

自私在语言中有一种道德的价值取向,离开语言的道德内涵,自私由肉体的性质与精神的孤独所决定。

事物独立而独特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发现,在语言转化成具体的言语中,孤独的词语才生成意义,万物也随之鲜活起来,池塘中的鱼游了起来,没有召唤,桃花开了,梨花开了,荷花开了,紧接着海棠花、梅花…都绽放开来,人心也随之同时绽放。

自私找到了生物学上的家园,人当然也只是一个动物,反思使人成为人,非动物,自在的人不会下行成禽兽,故康德说:世界上最让我震撼的是头顶上的天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

篇8:民族音乐学研究价值观探讨论文

民族音乐学研究价值观探讨论文

一、价值观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以某种思维感官基础上而给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决定,换而言之,是人认识物体、辨别对错的一种思想或价值取向,进而表达出【人、事、物】之间某种的价值或影响;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伍国栋出版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中,价值观的定义为:“从能否符合及怎样符合主题的需要方面,来考查及评判不同民族音乐事象的一种概念。”从上述描述中可知,价值观的形成体现是主体所需;因民族不同意味着文化、传统也不同,从而使得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价值取向及评判准则也是不同的,不一样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和不一样的社会经历的个体,均会根据自身所需、爱好来估算某一事物的影响或价值。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探究不同民族音乐过程中,难免会因文化的差异产生一定的冲突,主要还是由于研究对象同被研究对象的价值取向有差异,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很必要。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应该把自己的需求和主观想法抛在一边,客观地去面对研究对象。每一种文化现象能够传承到现在,就证明它有着超乎一般的生命力。所以,在评判和研究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时,不可让自身主观因素来影响评判结果,需按照客观实际且不同角度来考察音乐文化,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研究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阻碍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价值观

(一)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

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就是具备某种民族主义思想特征及受其思想影响的价值观念;其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在全球不同民族之间,人为地把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划分为两个等级,一个是“优秀”,另外一个是“低劣”,并认为世界上只其它音乐或其他有某些民族的某些音乐才是“优秀”的音乐,而其它音乐或其他民族的音乐都是“低劣”的音乐。二是在全球不同民族中人为地赞扬部分民族的部分音乐,鄙视其他民族的音乐,还强调使用用部分民族的所谓部分“优秀”音乐来代替其余民族的所谓“低劣”音乐。照西方某些头脑清醒的文化人类学家的话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狂妄的人们要用自己熟悉的文化代替不熟悉的文化的企图。”民族音乐学发展史其实并不长,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度被一些西方音乐学家不认可的“欧洲音乐中心论”和被我国音乐学家批判的用部分民族的音乐方式去评判其余民族传统音乐的作法,可以说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念色彩,无论他是自觉地流露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使得音乐教育加大批判“欧洲音乐中心论”和去除其不良影响的力度,进而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需从客观的角度识别欧洲音乐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丰富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文化中心和全部;同时建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用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二)狭隘主义音乐价值观

狭隘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就是具备部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特征或受其思想影响的音乐价值理念;其具体表现主要反映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在世界各民族中,忽略或不重视各个民族间音乐文化是互相交流和融合的事实,进而将部分民族的传统音乐看成是没有变化的、是没有和其他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交流的,二是不合理地突出部分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和作用,突出其民族特色及特殊性,忽略其音乐的共同特性和不认可“文化趋同”现象的存在、这种想法同音乐价值观是对立的,是极端的,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一种落后的、排外的、不变的和具备封闭式特征的文化理念,它通常是采用幼稚的方法和思想去批评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的一种伴生物。要求我们要客观地采集、调查、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和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

三、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

又叫“文化相对论”,这种名词的提出主要还是受到了物种进化思想的影响,他们强调了文化不断进化的观念,指出人类的音乐文化同动物进化应该是有相似之处;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先是简单的,然后再是复杂的,先是低级的,然后再是高级的,是不断进化的;但是,比较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与西方大小调音阶后,我们也不能够下定出两者谁先谁后的结论?但是我们能够使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公平实际地来判断哪一个音阶更加受某些民族的青睐,简单认为五声音阶比西洋音阶更简单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意识的表现

意识的表现即一位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在考察某一民族的某种音乐事象时,是否努力做到抛弃本位的美丑概念、本位的艺术水准高低模式、本位的情感体会和本位的功利目的,尽可能地树立客位的美丑概念、客位的艺术水准高低模式、客位的情感体会和客位的功利目的。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含习惯势力的顽固性,使得民族音乐学考察者和研究者常常需要完全自觉和通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能在音乐意识上进入对象客位的“角色”。主位音乐意识的根本改变,对于民族音乐学研究者而言是很难的`事情,只有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努力和科学的音乐实践,才可能客观地逐步转换到恰当的客位位置上。

(二)行动的表现

行动的表现即在实地考察的具体行为和操作上首先体现为对被考察对象主体及其所属音乐文化的尊重以及与被考察对象主体构成平等交流和相交的关系。其次,是体现为对音乐事象进行全面细致地采集和忠实可靠的客观描述再次是体现在研究音乐事实过程中,并为本位文化理论及方法与客位文化理论及方法的双重运用,以及先进仪器的科学测试。民族音乐学提倡相对主义价值观,主张抛弃本位文化中心主义的音乐价值观,重视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传统音乐,不提倡狭隘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念,无疑会在本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中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唯有这种努力才可能达到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音乐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不同民族音乐文化时,需提倡正确的审美思想,这样作出的研究成果,方能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此外,还能为该学科创建和发展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书峰.小议民族音乐学者的审美价值观[期刊论文.音乐天地,,(10).

[3]杨殿斛.音乐文化的人类学视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贫困[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5(1):87-93.

[4]王武.音乐人类学在中国音乐研究中的价值取向[J].音乐时空,,(12).

篇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

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一系列范畴,具有强烈的价值色彩,实际上属于价值论的范畴。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把我们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引导到核心价值的层面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范畴和要求,本来就具有鲜明的价值色彩,因此,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是我们应当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应该包括发展、富裕、民主、文明等范畴。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发展,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什么需求都不能满足。在这种意义上,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甚至是核心价值之一。富裕,包括个体的富裕和整体的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是创造条件,达到不仅富裕而且共同富裕的状态,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所以,民主自然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文明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状态,是整个社会应该达到的境界,也是全体人民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它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另外,如“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和谐”等等,都可以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人本、和谐、幸福、持续。

人本、和谐、幸福、持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它全面体现了人性的要求。人本、和谐、幸福、持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解释上必须清晰,容不得含糊;实践过程则表现为阶段性、现实性、操作性。既需要思想的勇气和智慧,又需要政治的魄力和艺术。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

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包括马克思在内的社会主义创始人,当时之所以激烈批判资本主义而积极倡导社会主义,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的放纵,使得公平正义难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只有在产生剥削和压迫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复存在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革命的,还是落后的、反动的,根本标准就是在于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个人主义,一切从自我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把剥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代表着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利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革命的、科学的人生观,它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根本对立。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集体主义,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把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最高的目标。

篇10: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论文

摘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全面扩招,这一变革在其提出后的二十年里,逐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高膨胀的局面,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变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教育、高文凭的代名词,一直被视为就是祖国栋梁,此时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百年老校和陈毅母校电子高专的学生,我觉得十分的光荣,但就是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也让我有些彷徨。时光荏苒,如今我已经迈入大学二年级,在收获了两年大学给我带来的成熟之后,我也开始努力地去思考我今后的道路该如何去走。

1、我的理想和目标

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定位和就业目标,并把目标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合理的就业规划图,并付出行动,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调整,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取得人生的成功。

自入学以来,我已经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了整整一年半,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对市场营销什么都不懂到懂的了许多专业知识技能的蜕变。同时,我发现我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也就是越来越浓厚。

从我自身的条件来看,我的思维比较活跃,心思也很细密,此时学会了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学会了如何去运用学到的营销知识。

学市场营销不就是一味的怎么去营销某种商品,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就是学会如何去了解市场,了解我们的目标顾客,不就是让市场慢慢的来适应某种商品,而就是要主动的去让顾客了解,通过消费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主动的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更重要的就是掌握这种营销理念,从顾客,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产品的消费话。生产决定了消费,消费也能反作用于生产。

目前我正处在大学二年级,毕业将即,摆在我面前的一共有三条路:工作、升本、考公务员。今年暑假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三条道路之后,我决定选择工作这条道路。

在从业方向上我的初步计划就是,在工作的前四年里主要从事营销方向,因为在才毕业的四年里我还很年轻,思维活跃,而且体力也比较好,在这期间我要自己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在第四年后我已经二十七八岁,这个时候我会逐步向商业领域发展,在慢慢的区适应创业,去尝试着自己去组建一个公司,去学会去拼搏,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有遗憾,此时哪怕失败也要去闯一闯,尝试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校的这两年里我主要学习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会计学,商品学,企业策划学,公共关系学,证券投资学等学科。 从专业素养来说,我应经初步地掌握了一个商客该掌握的专业知识,这个不仅就是指专业知识上面的,更就是指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上面的。诚然,短短的`大学四年就是无法也就是不可能教会我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的,但就是大学的四年却教会了我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就是自学的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以发展动态。、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时机工作能力

从自身的品质素养方面来说,我就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不畏艰苦,喜欢挑战喜欢和人交流,我相信这些品质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绝对就是一个有用的条件。

3、我目前的水平分析

承前所言,我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市场营销知识,此时并且掌握了一些营销方式和策略。但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问题。

比如专业知识不全面,技能不全面,不能让专业知识更好的适应与实际商业场合。社会经验不足,还没有很好的适应社会,必须在实践中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待磨练。

4、和目标的距离分析

我的职业规划的跨度比较大,具体涉及四个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我的近期目标那就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第二个层次就就是前四年向营销管理人员方面发展;第三个层次就就是四年后逐渐向商业方向发展;第四个层次就就是三十岁之后向创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的自身条件和我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还就是很大的,若光看专业知识,我现在掌握的知识根本就无法满足我的目标的要求。

正如我上面分析的那样,我在营销知识掌握方面就不够好,市场调查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面肯定就是不被允许的。而且我的专业知识现在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校的两年里面,我并没有自己做出什么实体的东西出来,所有的一切都还只就是纸上谈兵。

5、我的具体计划

所有的理想只有付诸实际才有意义,只有一步一步地去开拓才会成就自己的成功之路,否则就算理想再美丽,它也不过就是一座海市蜃楼。

经过我的认真思考,我的具体计划如下。

大三上学习着手准备英语六级,由于我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英语四级的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了,我发现我的薄弱环节在作文部分,因此我把这次的复习重点放在作文上面,保证一个星期背三到四篇英语作文,努力将这次的四级成绩提高到500分以上。

大三上学习的寒假里面我希望可以去学驾照,并着手三月份准备中级口译的考试。大三下学期我的主要目标就就是学习好学校的专业知识,并且开始着手考研的复习,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主要就是自己复习加多做练习。针对我自身的条件,去应聘工作,准备实习。 在这一年的暑假里面,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些专业对口的兼职,以此来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同时我将会迎来我大学阶段里最为重要的毕业论文。在明年我将开始准备我的毕业论文。大三下学期,这学习我的主心骨就放在了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上面,我将御用我大学这三年里面所学的所有知识和百分百的心血去完成这份毕业论文,争取给我的三年大学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6、我对大学生形势政策的评价

的9月份我才进入大学的时候,对于就业就是一片茫然,但就是现在我已经可以较为完整地写出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说这种巨大的进步和形势政策这门课就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国情和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对就业问题缺少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致在就业面前无所适从。

然而大形势政策课却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告诉我们在面临就业的选择,应该怎样分析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如何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会。

形势政策还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和自我完善。这门课程在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竞争的激烈的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本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这促使我们不断进行知识、技能和心里承受能力的积累,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为重要的就是,大形势政策课其实就就是学校和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它在提前为我们指明了就业的道路和方向的同时,也提前为我们做好了就业的心理准备,让我们在校学生提前知道了以后工作中的种种事项,就是我们不至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感到社会和学校的巨大差距,从而差生巨大的心里落差,导致自身优势发挥不出来,影响今后的发展。

可以这么说,形势政策课就是一门让学生受益无穷的课程。

篇11:行政组织学论文

行政组织学论文

【摘要】

现代公共行政强调对公正和社会公平的追求,认为实现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和执政能力的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新公共行政 社会公平政府 启示

一、浅析对于社会公平的理解

从学科定义的角度看,社会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公平是维护社会群体团结的黏合剂,不公平感会加剧社会的不信任,可以预料,不公平会导致政体合法性的下降。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公正性和正义性。现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的协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在公共行政中发扬公平正义的精神。

二、“新公共行政”之社会公平理论解读

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生行政之模型,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 学派对威尔逊以来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唾弃。他们认为,建立在这种二分法基础之上的研究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执行政策上,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政府机关预算、人事、编制等内部事务以及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问题上,相反却很少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

他们的基本思想是,要以社会公平作为核心的价值,建构一种入世的、改革的、具有广泛民主的新公共行政学,其主要观点是:

1、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新公共行政学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注重公共服务管理的效率、经济和协调性,它的焦点在于高层管理和重要职能部门的管理,以至于有效的、经济的和协调性经常以社会公平为代价,而实现社会公平恰恰是新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因此要在公共行政学的经典目标和理论基础中增加社会公平一项,并以此为核心重塑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体系。总之,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 据此,新公共行政学提出自己的目标:现代公共行政必须考察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效率必须以公平的社会服务为前提、为代价。

2、以社会公平为核心,致力于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以政治与行政两分法为基础的思维框架。新公共行政学拒绝“政治中立”的观点,认为行政系统游离于政策制定之外的状况根本不存在。行政人员既从事行政执行,也从事政策制定,“行政管理者不是中性的。应责成他们承担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需要完成的事情或者基本原理。”

对行政人员的决策地位的认识采取积极态度,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及其人员的自觉意识,即除在执行政策中尽职尽责外,更以主动的态度设计政策议程,并使用裁量权发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主张民主行政。新公共行政学认为,民主行政的核心在于尊重人民主权和意愿,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民主行政要求公众需要是行政系统运转的轴心,即公众的权利或利益应高于政府自身的利益扩张和利益满足。他们期待着公共行政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建立民主行政的模型,并主张通过行政改革使民主行政得以实现。

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主张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关于公共行政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关注现实政策的主张,一直是当代公共行政的中心议题。

三、当代中国社会公平现状分析

从当代中国现状来看,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在逐步扩大。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城乡居民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尽管农民人口最多,但却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歧视,突出表现为机会不均等,待遇不公正,社会地位低下。其次,由于原有基础和主客观条件不同,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也在逐年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不仅表现为人均收入或人均GDP差异大,而且还表现为其他经济、社会指标差异甚大。从各地区看,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占总人口的2.17%,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像山东等地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1.76%;第四世界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占总人口的50.57%。还有,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公正现象,等等。尽管改革开放不到三十年,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此现状来看,我们的政府还任重而道远。

四、社会公平理论对改善我国现状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法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取得了法治建设新成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必将促进社会公

平的全面实现。然而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其中各级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具有公共行政职能,公共行政占有且支配各类社会资源,代表社会公正,公平和正义,主导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行政改革应该以法治为契机,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现面向社会公平的公共行政改革。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首先,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时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人民主人观和权力服务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实现“阳光”行政。其次,建立和健全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体系。树立服务理念,充实和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加强诸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险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再次,逐步完善以社会公平为取向的公共政策。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保证,否则,社会公平的实现将没有现实的依托,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最后,政府部门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根本上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给与制度上的保障,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才是真正的社会公平。

总之,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是各国政府公共行政中都应重视和坚持的加值标准。通过对新公共行政中关于社会公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公共行政的精神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N].光明日报,-3

[4]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

篇12:社会行政相关论文

社会行政相关论文

社会社会行政相关论文

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核心,只有建立切合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控财务风险。文章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和对策,以期通过执行严格的财经纪律,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控制

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保护资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促进单位经济健康成长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20xx年6月财政部颁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月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上述关于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包括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社会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很少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目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 毕业设计论文总结,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二、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结构,有了合理的结构就能有比较理想的机制。其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项目及环境、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流程。其中控制项目指内控制度的基本单位。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控制环境不能无限扩大,应该控制在单位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内控制度就很难操作。第二,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财务会计系统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程序。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控制流程指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流程通常较少考虑成本效率制约而把严密性、政策性放在首位。以上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内控结构,为合理建立内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和对策

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会计控制作为首要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度。为加强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监督和控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会计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特定程序,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内控手段。

l.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无论会计岗位如何设置,都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会计岗位设置应当与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二是各会计岗位都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能够进行考核;三是各会计岗位之间分工明确,业务往来应当有记录,以分清责任;四是实行职务分离,即一个人不能同时兼管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和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五是对各个岗位进行定期考核。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全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会计核算按程序办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由于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3.严格控制财务收支。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财务收支权限的控制应当是收支的重要控制点,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包括:(1)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权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

(2)授权批准的范围;

(3)授权批准的层次;

(4)授权批准的责任。二是权限统一。财务收支权限的授权应当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否则,失去控制的有效性。三是职权分离。是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控制。对国有资产的有效控制应当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由专人保管。即单位和各项财产应当专人保管,限制无关人员接近财产。二是职务分离。即财产的保管人员,使用审批权限应当经过授权严格执行,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三是定期清查。即财产保管人员定期进行账物清点,保证账物相符,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二)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制度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业务均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每一步骤应由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任何人员或部门都不能在未经其他人员或部门核算、复核或记录的情况下进行一项业务。单位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同时,授权批准要与集体决策相结合。单位重要事项决策是上级或法律赋予单位领导人的权利,即单位领导人的职务行为。内控制度要求,每一种权利都要接受纵向制约(即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同时也要受到横向制约(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每件事都必须集体决策,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规定审批金额起点,对于起点以下的经济决策事项实行授权审批,起点以上的经济决策实行集体决策。

(三)预算制度

社会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为财政资金,也就是说,社会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依据是经过批准的预算,预算规定了单位支出方向和支出规模水平,所以预算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部门预算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一要把单位预算和内设部门预算合二为一;二是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三是推行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对单位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

社会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同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社会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社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利用机制、系统的观点来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如何设计出一套符合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对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尹款梅。加强社会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下半月),,(6)。

[2]韦道龙。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5,(4)。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韩小玲。谈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

[5]季娟。建立健全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5,(11)。

篇13:行政管理制度论文

行政管理制度论文

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定义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下面是行政管理制度论文,请参考!

行政管理工作的办公室沟通协调作用

【摘要】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接触面相对较广,不仅要参与政务,还需管理事务,为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加强办公室的沟通协调。本文将对行政管理工作中办公室沟通协调对策加以探讨。

【关键词】行政管理;办公室;沟通协调;对策

办公室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公室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相关要求,创新思维,努力探索,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笔者将分别从办公室管理工作职能、行政管理工作中办公室沟通协作对策研究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办公室管理工作的职能

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窗口”,在行政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公室人员应对办公室的地位加以重视,使其更好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办公室管理水平的提升。办公室作为联系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桥梁,确保事业单位每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创建良好的“窗口”形象,确保办公室各项工作的一一落实。办公室管理工作具有多项职能,包括:综合职能、协调职能、参谋职能、服务职能以及督查职能,笔者将对其一一阐述。

(一)综合职能。综合职能作为办公室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实现内外沟通、协调各方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单位管理系统的心脏。一般来说,单位许多决策由办公室来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应及时向办公室反馈。(二)协调职能。除综合职能外,协调职能也是其中之一,该职能贯穿于单位各项管理工作当中,办公室应协调好单位各部门间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办公室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的作用,可使单位各部门工作步调一致,确保单位工作目标的有效统一,为自身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三)参谋职能。办公室作为领导的助手与参谋,平常与单位领导接触较多,能第一时间获取上级精神,了解单位领导工作思路,同时还参与到单位决策过程中,从而赋予了其参谋的职能。基于此,办公室人员应依据领导意图,把握上级决策,广泛收集信息,听取基层意见,实施改革创新,更好地辅助领导决策。(四)服务职能。众所周知,办公室在单位行政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责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服务,在办公室管理中,应围绕中心工作,树立服务意识,对人民群众的`诉求加以了解,尽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各项问题。(五)督查职能。所谓督查,实际上是指对单位或单位领导推行的决策落实情况加以了解,督查职能的落实是促进单位各项工作实施的主要动力,如相关决策无法有效执行,便会对整体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办公室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工作方法和新思想不断出现,办公室管理的弊端也随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办公室管理体制不完善,尤其在事业单位综合性监督管理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不足,缺少对重大事件的处理措施和方法;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部分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较为淡薄;相关办公室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二、行政管理工作中办公室沟通协作对策研究

综上,笔者对办公室管理工作职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促进办公室沟通协作,还应采取多种管理对策,如:对管理制度加强健全、进一步发挥各项职能,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对管理制度加强健全。在单位行政管理工作中,为促进办公室的沟通协作,首先应对管理制度加以健全,使各项工作有据可循,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在原本规则制度的基础上,对工作程序加以规范,以防凭经验办事现象的发生。单位领导应从办文、办公、办事等方面来制定严格的执行程序,对操作方法加以明确。此外应对工作关系进行梳理,确保各项工作分工的明确性,为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还应将激励机制应用其中,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将定性与定量方式结合在一起,强化考核的比重。(二)进一步发挥各项职能。办公室作为贯彻领导决策、反馈员工意见的主要机构,应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以发展为大局,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计划性,通过办文、办会、办事等环节把握好程序关。最后,办公室应树立勇于创造、勇于进取的精神,依据新形势要求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作为领导的“参谋”,办公室应将工作重点放到主动参谋上,对当前形势认真研究,对管理业务认真钻研,对重要的民意、各种突发事件准确反馈,办公室应善于发现新信息,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为领导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参考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办公室管理现状及职能展开了研究,就目前来看,办公室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便会对其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基于这种情况,单位领导应对管理制度加以健全,加强员工考核力度,促进办公室自身职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刘丽敏.探析行政管理工作中办公室的沟通协调作用[J].科技风,(20):6-7.

[2]王红艳.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J].中小事业单位管理与科技(上旬刊),(11):57-58.

[3]刘翠贤.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19):33-34.

篇14:行政的论文

【摘要】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接触面相对较广,不仅要参与政务,还需管理事务,为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加强办公室的沟通协调。本文将对行政管理工作中办公室沟通协调对策加以探讨。

【关键词】行政管理;办公室;沟通协调;对策

办公室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公室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相关要求,创新思维,努力探索,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笔者将分别从办公室管理工作职能、行政管理工作中办公室沟通协作对策研究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办公室管理工作的职能

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窗口”,在行政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公室人员应对办公室的地位加以重视,使其更好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办公室管理水平的提升。办公室作为联系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桥梁,确保事业单位每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创建良好的“窗口”形象,确保办公室各项工作的一一落实。办公室管理工作具有多项职能,包括:综合职能、协调职能、参谋职能、服务职能以及督查职能,笔者将对其一一阐述。

(一)综合职能。综合职能作为办公室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实现内外沟通、协调各方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单位管理系统的心脏。一般来说,单位许多决策由办公室来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应及时向办公室反馈。

(二)协调职能。除综合职能外,协调职能也是其中之一,该职能贯穿于单位各项管理工作当中,办公室应协调好单位各部门间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办公室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的作用,可使单位各部门工作步调一致,确保单位工作目标的有效统一,为自身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

(三)参谋职能。办公室作为领导的助手与参谋,平常与单位领导接触较多,能第一时间获取上级精神,了解单位领导工作思路,同时还参与到单位决策过程中,从而赋予了其参谋的职能。基于此,办公室人员应依据领导意图,把握上级决策,广泛收集信息,听取基层意见,实施改革创新,更好地辅助领导决策。

(四)服务职能。众所周知,办公室在单位行政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责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服务,在办公室管理中,应围绕中心工作,树立服务意识,对人民群众的诉求加以了解,尽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各项问题。

(五)督查职能。所谓督查,实际上是指对单位或单位领导推行的决策落实情况加以了解,督查职能的落实是促进单位各项工作实施的主要动力,如相关决策无法有效执行,便会对整体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办公室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工作方法和新思想不断出现,办公室管理的弊端也随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办公室管理体制不完善,尤其在事业单位综合性监督管理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不足,缺少对重大事件的处理措施和方法;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部分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较为淡薄;相关办公室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二、行政管理工作中办公室沟通协作对策研究

综上,笔者对办公室管理工作职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促进办公室沟通协作,还应采取多种管理对策,如:对管理制度加强健全、进一步发挥各项职能,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对管理制度加强健全。在单位行政管理工作中,为促进办公室的沟通协作,首先应对管理制度加以健全,使各项工作有据可循,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在原本规则制度的基础上,对工作程序加以规范,以防凭经验办事现象的发生。单位领导应从办文、办公、办事等方面来制定严格的执行程序,对操作方法加以明确。此外应对工作关系进行梳理,确保各项工作分工的明确性,为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还应将激励机制应用其中,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将定性与定量方式结合在一起,强化考核的比重。

(二)进一步发挥各项职能。办公室作为贯彻领导决策、反馈员工意见的主要机构,应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以发展为大局,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计划性,通过办文、办会、办事等环节把握好程序关。最后,办公室应树立勇于创造、勇于进取的精神,依据新形势要求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作为领导的“参谋”,办公室应将工作重点放到主动参谋上,对当前形势认真研究,对管理业务认真钻研,对重要的民意、各种突发事件准确反馈,办公室应善于发现新信息,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为领导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参考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办公室管理现状及职能展开了研究,就目前来看,办公室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便会对其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基于这种情况,单位领导应对管理制度加以健全,加强员工考核力度,促进办公室自身职能的有效发挥。

相关专题 萌芽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