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探析论文

假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假弦”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探析论文(共1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探析论文

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迅猛发展的当下,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大力推进的背景当中,而建筑工程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仅无法保证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而且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要加大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研究力度。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完善

1.1材料质量监管

材料质量监管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材料的质量对于施工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建设中最为常见的原材料,因此要做好对混凝土的质量监管。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粗骨料和细骨料级配,将含泥量控制在小于1%的范围当中,原因在于级配好的骨料能够较好的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降低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从而有效的防止混凝土出现温度应力裂缝;而且低含泥量还能够显著减少混凝土自身的收缩。另一方面,要确保其和易性,也就是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为160mm±20mm;同时,严禁在施工现场对混凝土加水,当天气发生变化时应根据砂石的含水率、气温等变化情况对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进行及时且合理的调整,要求混凝土拌合物的初混时间大于或等于9h。

1.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关键环节,其对于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结合建筑工程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等来编制详细专项施工方案,人员和机械设备的配备应该能够充分的满足施工的实际需要。在施工过程当中,要对施工技术实现严格的管控,例如,混凝土的浇筑应坚持分层浇筑、循序渐进以及一次到顶的原则,从而确保各浇筑带之间的上下混凝土的较好结合;分层浇筑的厚度因控制在50mm的范围以内,最长层间间隙时间不可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时还要确保一次性连续浇筑,从技术上防止烈缝。为保证施工质量,通常还需对混凝土进行温测作业,对其各层的温度进行测量,同时就其温度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①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升温不宜大于500℃;②混凝土体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0℃;③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不宜大于200℃;④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20℃/天。

1.3后期养护措施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还应注重对后期养护措施的管理,这是对前期施工建设质量的后期保障。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所使用到的混凝土材料而言,其在完成浇筑作业之后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养护,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混凝土的温度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混凝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温差,较好的满足混凝土抗力方面的实际要求,如可以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的同时进行覆盖,并做好保温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混凝土进行连续12h的蓄水养护,从而有效的避免混凝土的表面因发生脱水而出现裂缝问题。

2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体系的形成

2.1施工前技术资料把握

工程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保障,其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重视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将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体系作为强化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对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实现完全的掌握,同时组织进行设计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等工作,并对施工场地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对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仔细的审查,特别是要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机械设备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施工单位所提交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提高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水平。

2.2施工中技术资料控制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依托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等系统软件,以此来提高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水平,同时还可以建立同步检查机制,注重监督复核工作,进一步提升技术资料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双掺技术而言,其实际上指的是在混凝土当中掺加具有一定活性的矿物掺合料,从而降低单方水泥的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最终防止出现温度裂缝。因此,通过监理技术咨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选用一定量的煤灰或矿粉等来代替水泥成分,有效的降低拌合物中C3A的浓度和碱的浓度,通过技术资料的自动对比能够保证其真实性,确保工程质量。

2.3施工后技术资料管理

施工后的技术资料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竣工图和其他技术文件资料的审核,包括工程项目的开工/竣工报告、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纪录、设计/技术变更通知与核定单、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资料、试验报告以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施工日志等。另外,还需要对工程技术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目存档,保证资料的签字齐全和分类分项的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当建筑工程项目在结构、形式和工艺等方面出现重大变化时,施工单位应按照实际情况来绘制竣工图;当变化程度不大的时候,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对变更部分进行修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施工质量对与工程使用寿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得质量监督成为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一方面要切实完善质量监督体系,立足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和施工要点,在原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过程管控、温度检测以及后期养护措施控制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起必要的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进一步落实监理技术咨询工作,借助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为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奠定质量基础,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获取。

参考文献:

[1]陆位忠.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质量责任分担与监管机制设计[D].重庆大学,.

[2]肖孟,叶艳兵,魏然,等.武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1):48-52.

[3]韩国波.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4]王硕.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4.

篇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策略论文

1.1质量监督与管理投入的力度不够

在现阶段,我国多数的监理机构以自收自支的方法解决其经费的问题,但是仍然会经常发生建设单位拖或者欠监理机构的费用这样的情况。如果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么就会引发经费不足的后续问题,致使其质量的管理与监理没有办法正常的开展。

1.2监督的法律体系与质量管理的不完善

在我国,质量监督与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完善,这就使得违规与违法的行为经常发生。但是当我们采取对应处罚措施的时候,会发现实际情况和参考的制度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并且缺少有效适度的处罚依据。

篇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策略论文

2.1保证建筑工程原材料的质量

在我们施工的过程中,材料是基础,工程质量的问题或许是人为的原因产生的,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建筑材料的不合格引起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质量监督的工作中,增加对材料质量的.把控,在选购施工的材料时,最好货比三家之后选择最好最合适的。同时,在材料要进场的时候,我们应该进行非常严格的检测,在必要的时候应该采取复试取样,以便确保材料合格安全。

2.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的完善

在我们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工程的监督机制出一份力。所以,如果我们想提高工程的质量,那么我们就应加强工作机制创新的力度。与此同时,质量监督的有关部门还必须加强关于质量监督方面知识的学习,并提升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2.3推行建筑工程动态监管

在我们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的监督与管理应该从设计这个阶段就开始严格执行。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验收阶段至施工,甚至到最后的竣工阶段,都必须设立动态的监督体系,预防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一定得常常到施工的现场进行检查监督,对比图纸严格的审核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质量的问题,监管人员一定得详细的记录下来,并告知施工的单位及时的处理问题。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发展的锲机。现阶段,我国的工程规模与数量出现了与日俱增的发展趋势,同时其质量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健康永续发展这样的角度出发,在有效的提升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强化对建筑工程质量、技术、监督与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我们这样做希望可以对工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便在改善其经济的状况与扩大市场的份额这个基础之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建筑企业的长期健康的发展。

篇4: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技术探讨论文

1.1企业没有明确的责任意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很多企业都依靠监督机制,当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后,很多企业的责任意识降低,对质量管理责任开始模糊,甚至多数管理高层都认为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的责任,所有质量问题都由监督部门的人员负责。监督机制是由政府授权的,实质上是政府对建筑质量管理的一种延伸。

1.2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有直接影响,但是据有关人士调查发现,目前建筑企业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有限,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点,施工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一线的施工人员,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招聘的都是进城务工人员,也就是农民工,其不仅受到教育水平有限,更不用说建筑施工水平了,施工人员都是结合以往工作的经验进行施工,而没有按照科学原理进行,因此施工质量问题频发,第二点,企业责任人对以往的质量问题不够重视,在施工前没有进行集体动员,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导致一线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对施工质量不够重视,在施工中都注重施工进度,对施工质量却不关系。

1.3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很多建筑企业,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那么在落实质量监督工作时,管理人员没有一个管理框架,抓不住管理的重点,经常出现形式主义,都是盲目的进行管理,例如在施工材料进行管理时,没有严格进行监督,导致现场进入了很多不合格材料,或者材料进驻现场后,检查都是合格的,但是由于没有妥善管理,或者库房都放满了材料,这些材料都放到了室外,没有做好防潮防雨的措施,致使实际的施工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例如检查水泥、砖块等离散型材料时,很多监督人员为了方便检查,也不进行抽样检查,而是结合有关的材料说明进行处理,最后记录在案。这些形式主义为建筑施工质量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2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策略分析

2.1提高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

上述分析了由于企业管理层不重视质量监督管理,导致该工作完全依靠政府建立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和管理,施工企业内部不重视,导致上行下效,一线施工人员也都不够重视施工质量,而是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一味追求企业的经济价值,追求施工进度,导致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不利于后期工程的使用。针对这些现实情况,企业领导层必须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上层领导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表达出自己对施工质量的重视,可以在施工前开全厂大会,演讲施工质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质量管理人员组织一线施工人员分析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提高每一名人员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一线施工人员是提高质量的基础,但是其文化程度有限,因此就要从基础做起,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可以在企业外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分批次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系统讲解施工技术,讲解安全质量的理论知识,针对一线的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对其的要求要更高,建立一支高素质,有质量意识的建设队伍,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带动整支队伍,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

2.2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技术,然后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那么施工质量就能有效保证。针对一线施工人员素质低问题,企业应该提高人员招聘条件,要求应聘人员有建筑施工经验,或者直接招聘这方面专业的在校学生,然后对这批新职工进行培训,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当新入职员工掌握了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后,再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岗位,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可以实时一对一教学,让老员工和新员工搭配,统一让培训师培训,然后由老员工带领新员工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技术记录,考察员工的操作水平,最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实际培训,当所有培训都合格后,才能派发岗位证明,持证上岗。

2.3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就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提醒施工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施工责任意识,就能大大降低建筑质量问题的出现,如果监督机制出现漏洞,监督管理部门把关不到位,或者在监督中违背监督管理原则,再得不到控制,那么监督效果就下降。

3总结

多数企业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大目标,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施工质量,只追求施工进度,对材料管理不严格,使用劣质材料,施工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经常性的偷工减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作者:于振兴 吕宪宝 刘文强 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青岛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金火.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及提升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33):104.

篇5:城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城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和人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建筑工程质量理由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筑工程的质量优劣不仅仅关系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活动和声誉,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民生大计。因此,怎么样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督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至为关键的环节。笔者结全工作经验,提出当今建筑工程监督中存在的理由以及策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策略;管理

近年来,建筑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体制也在不断健全,但是建筑施工质量监督体制还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监督的正常实施,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影响公正、公平的实现;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筑市场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转,法律法规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政策导向、政府行为乃至灰色交易,但无论如何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定要求我们的建筑施工质量监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当前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理由及特点

1.1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法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和管理。市场行为不规范造成了建筑市场混乱,突出表现在:无证或越级设计与承建;施工企业将承建的工程层层转包或以包代管;建设单位在招标中肆意压价,或将工程肢解后分包给多个企业施工,管理混乱、各自为政,严重的影响工程质量;施工企业以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有的地方政府监管存在越位、缺位、不到位等诸多理由,法制观念淡薄、执法不严、管理意识和法规意识偏低。有些建筑工程违反法定建设程序,未办理相应手续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层层转包,建设单位的企业资质审查不严;有些工程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即开始施工,边施工边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和节约成本,给建筑工程留下很多质量和安全隐患。

1.2 施工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工程施工队伍专业水平不高、施工经验不足,大包大揽一些力所不能及的项目及盲目转包。施工企业人员素质偏低、责任心差、施工人员流动性过大、责任界线不清等因素都是影响建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竣工验收把关不严。有的企业不按行业规范验收。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工程开发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回避有资制的竣工验收机构的验收,以自检代替竣工验收,在验收过程中施工单位和开发商处于验收的主导地位,没有监督机制的制衡,竣工验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4企业内部管理薄弱。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督验收的专业人员,或者有专业人员但没有强有力的制约权和质量否决权,规章制度、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等形同虚设;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从源头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大理由。一些施工企业有意识的在不同程度上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偷梁换柱,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降低成本。

1.5以速度压质量。一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应该是力求均衡,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把何时报喜作为进度转变质量的理由。但是,我国目前的建筑业的通病就是存在着一味追求速度,而不顾工程质量,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倒记时施工或某日有哪位领导检查,迫使施工单位打破常规“人海战术”不论什么样技术水平、不论什么工种一起上、颠倒施工程序、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检验严重被忽视,一切以进度为第一,质量理由突出,并累计质量隐患,给进度开绿灯,质量就成了休止符。

2、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些策略

2.1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的告知制度。从建立健全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监督管理的告知制度开始,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监督执法的社会及行业内的高透明度,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工程建设各方从建设工程项目一开始,就应享有知情权,了解监督工作的方式、策略、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和鞭策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和施工等受监督单位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规则约束性,使其自觉规范质量行为,减少和避开质量事故的发生。

2.2 建立全方位的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加强监督执法的科学性。转变现有的监督策略,建立全方位的集体监督机制,监督人员应持证上岗。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2.3 建立预先质量监督模式。做到和谐服务严格执法。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预警,把质量理由制约在萌芽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不可避开的质量理由,尽最大可能制约在最小范围。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或工程施工到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时,监督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以此扭转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

2.4 建立质量监督运转机制。实现从单一事实监督向工程建设各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并特别注意工程建设各方的衔接部分的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以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划清各方衔接的质量界限,分清责任,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对于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理由工程”,除严格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还要建立和推行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公告制度,提高全体建设单位的质量意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以工程质量为中心的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充实必须的测试手段。提高工程质量,不能满足于部标、国标的要求,要按照国际标准来衡量,这样在国际市场中才会有竞争力。

篇6: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监督论文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监督论文

第一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检查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其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认识,使得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问题更加重视。

目前建筑工程所使用的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材料,因此,施工材料的检查技术逐步成为制约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检查技术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混凝土;检查技术

0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行业当中,并且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企业更加重视的是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工程质量问题,产生了一系列安全隐患,造成了经济损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所以,必须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而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材料,承载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很多形式,逐渐成为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重心。

所以,必须加强混凝土检查技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

1)原材料。

混凝土主要由水、水泥、砂石、粉煤灰、外加剂等多种原材料配制形成,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每一项原材料技术指标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任何一种原材料品质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均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某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忽视材料质量问题,只是一味加快工程进度,不按照相关建筑标准规范进行施工,严重影响施工质量。

特别是冬季施工,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堆放物料、安装模板及支架,避免对整个工程项目造成了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

另外,一些施工人员使用中水或施工现场循环水等,未对其成分进行检测,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严重影响了其整体质量。

另外,受到砂中氯离子含量的影响,氯离子一般以扩散作用、毛细管作用、渗透作用以及电化学作用侵入到混凝土,混凝土通常情况下处于碱性状态,钢筋表面会形成一层钝化膜,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氯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这层钝化膜,附着于钢筋表面,使其生成铁锈。

粉煤灰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如果粉煤灰取代量为10%左右时,混凝土强度会逐渐提高,当粉煤灰取代量达到25%左右时,混凝土强度与基准混凝土差别不大;当粉煤灰取代量超过25%时,混凝土强度随粉煤灰取代量的增大而快速下降。

不同的外加剂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凝结时间以及混凝土强度,水泥作为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其细度和矿物组成成分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直接因素,研究表明,水泥比表面积越大,混凝土早期强度越高,后期强度增长率减小,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其强度逐渐稳定。

熟料中C3S含量较高的水泥,则早期强度较高。

2)混凝土振捣、养护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振捣时,应能保证各个部位混凝土密实、均匀,不应漏振、欠振、过振。

C30及以上柱、剪力墙等竖向构件应覆盖保湿养护,其他可浇水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d,抗渗混凝土、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保证必要的混凝土养生龄期,确保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在规定的龄期内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并防止产生收缩裂缝。

在相对标准养护情况下,普通混凝土养护7d,强度可达设计强度等级的60%~65%。

3)施工人员缺乏专业意识。

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施工不当造成梁柱节点区混凝土强度偏低,应加强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

当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高两个等级及以上时,节点处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梁柱节点处混凝土应与柱混凝土同一强度等级;②不得采用泵送方式输送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宜不大于100mm,

为防止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流动,可现拌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35~50mm;③应与梁(板)混凝土分开浇筑,并在交界区域采取多层钢丝网等有效分隔措施,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等级的构件(梁板)中,且距高强度构件边缘不应小于500mm(设计要求大于500mm的,按设计要求);④当梁高在700mm及以上时,节点处混凝土应分两次浇筑。

4)运输过程缺乏管理措施。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从而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影响因素:运输时间安排、运送设备和运输过程安全稳定性。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预拌混凝土由搅拌机卸入运输车开始至该运输车开始卸料为止的运送时间应满足有关国家、地方规范标准及合同规定。

同时,预拌混凝土在运输、等待、卸料、泵送和振捣等过程中严禁加水。

对于采用搅拌车运输混凝土,当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不满足施工要求时,可在运输车罐内加入与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减水剂,加入量应事先试验确定。

在运输、等待、卸料时,运输车罐体应正常转速,不得停转。

另外,应该保证混凝土正常水化进程,确保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满足要求,防止产生严重的分层离析和泌水现象,从而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并且,如果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时间太长,也会影响其强度。

2建筑项目质检中的混凝土检测技术

2.1制定合理的混凝土检测方案

1)回弹仪的选择。

设计强度标准值为C55及以上的混凝土应采用高强回弹仪(指标称能量为5.5J或4.5J的回弹仪)检测,当检测过程出现某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低于C50时,应临近该测区重新选取一个测区采用普通回弹仪(指标称能量为2.207J的回弹仪)检测。

设计强度标准值为C50及以下的混凝土应采用普通回弹仪检测,当检测过程出现某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高于C60时,应临近该测区重新选取一个测区采用高强回弹仪检测。

2)回弹法检测标准。

泵送商品混凝土和自拌混凝土适用DBJ/T13-7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非泵送商品混凝土适用JGJ/T2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自拌泵送混凝土采用回弹法检测抗压强度时,应根据DBJ/T13-71-2015第7.2节规定进行钻芯修正。

2.2混凝土检测方法

混凝土检测方法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回弹法和钻芯法,另外超声波法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1)钻芯法。

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可使用钻芯法对其质量进行检测。

其关键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首先要选择较为有效的取样位置。

在这些位置所取得的样品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要满足钻芯取样便捷性以及易于操作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在确定钻芯取样位置时也要根据设计施工图纸进行,要避开工程结构中的主筋、预埋件及管线位置等。

对于标准芯样试件,每个试件内最多只允许有2根直径小于10mm的钢筋,公称直径小于10mm的芯样试件,每个试件内最多只允许有1根直径小于10mm的钢筋,芯样钻取过程,应控制进钻速度,避免进钻速度过大,造成芯样的损伤。

对钻取的芯样应及时进行标记,防止芯样位置出现混乱,对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评定产生影响。

同时,应对钻取芯样后的构件孔洞进行及时修补(提高1个强度等级微膨胀细石混凝土进行修补)。

相对其他非破损检测的方法来说,钻芯法的最主要优点在于其能够准确反映出混凝土的强度、内部结构以及裂缝的情况。

2)回弹法。

回弹仪检测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投资少,便于保养且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使用范围比较广泛。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回弹仪所显示的数值主要与混凝土抗压强度成正比。

回弹值越大、碳化深度值越小,则表明混凝土施工质量越好,实体混凝土强度就相对越高。

反之,则实体混凝土强度就相对越低。

对于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两个等级及以上的梁柱(墙)节点混凝土进行强度回弹,可将梁柱节点看做属于独立于梁、柱主体的小型约束构件,测区的数量和布置上应根据现场检测面实际情况确定。

测区的数量不应少于5个,各个测区的布置可靠近柱边缘,测区布置形式可为非正方形,只要每个测区能容纳16个回弹测点即可。

对于梁宽度比柱断面长度小的情况,在柱端部具有可测面的情况下,应优先在柱端部布置回弹测区;当梁宽度尺寸与柱断面长度基本相当,柱端部不具备布置回弹测区条件时,根据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要求,

梁端部距节点处500mm以内混凝土强度等级与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因此,可将回弹测区布置在梁端部上述范围内,并且可以在该节点周边每根梁侧灵活布置测区,测区的数量不应少于5个,每个测区能容纳16个回弹测点即可。

回弹仪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现龄期强度推定值小于设计强度等级时,应进行取芯验证。

在对采用回弹法检测的单个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进行钻芯验证时,钻芯部位应选在强度换算值最低的测区,并以该芯样的抗压强度作为该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当无法在强度换算值最低测区钻取芯样时,

应根据DBJ/T13-71-2015《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第7.2.6条规定计算构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修正量,并据此对构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进行修正后算得该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3)超声波法。

采用超声波法进行混凝土质量检测不会破坏其组织结构,能够直接在构筑物上进行检测并且推定其实际的强度,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但是由于超声波法采用的是单一声速作为参数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测定,所以在相关影响因素控制不严时,精度就会下降。

采用超声脉冲波检测混凝土结构缺陷的基本依据是,利用脉冲波在技术条件相同(指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龄期和测试距离一致)的混凝土中传播的时间(或速度)、接收波的振幅和频率等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来判定混凝土的缺陷。

因为超声脉冲波传播速度的快慢与混凝土的密实程度有直接关系,对于原材料、配合比、龄期及测试距离一定的混凝土来说,声速高则混凝土密实,相反则混凝土不密实。

当有空洞或裂缝存在时,便破坏了混凝土的整体性,超声脉冲波只能绕过空洞或裂缝传播到接收换能器,因此,传播的路程增大,测得的声时必然偏长或声速降低。

另外,由于空气的声阻抗率远小于混凝土的声阻抗率,脉冲波在混凝土中传播时,遇到蜂窝、空洞或裂缝等缺陷,便在缺陷界面发生反射和散射,声能被衰减,其中频率较高的成分衰减更快,因此,接收信号的波幅明显降低,频率明显减小或者频率谱中高频成分明显减少。

再者经缺陷反射或绕过缺陷传播的脉冲波信号与直达波信号之间存在声程和相位差,叠加后互相干扰,致使接收信号的波形发生畸变。

3完善混凝土检测技术的相关建议

1)加强混凝土质量管理工作。

混凝土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涉及建筑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要材料,使用不合格混凝土,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实施混凝土检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加强原材料进场检验和质量控制,严防氯离子含量超标等质量不合格的混凝土用于建筑工程,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2)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高质量意识。

要定期对相关施工人员以及检测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在提高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提升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严格按照现行标准规范进行检测。

从而不断提升检测手段。

同时,要加强施工人员及检测人员的工程质量安全教育,牢固树立施工质量及安全意识,确保地基基础与主体结构安全。

篇7: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监督论文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改进质量监督方式、推进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完善工程质量监督配套法规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对策建议,为提升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水平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法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新型的、先进的施工工艺被广泛的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需要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如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水平,这是所有工程质量监督人员面临的任务。

1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监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对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设计等单位的行为进行监督,监督对象主要是从事施工、设计等的专业人员,因此不仅需要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有从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丰富经验。

然而,目前很多地方的建筑质量监督工作人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素质要求,一些地方甚至是随便安插一些人进入质量监督部门,根本没有考虑监督人员的专业经验、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造成了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人员素质无法满足监督工作需要。

1.2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缓慢

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信息网络化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促进质量监督信息的共享,推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执法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但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体由于受到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落实不到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等因素影响,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建筑质量监督信息系统,质量监督信息化进程缓慢,仍然以传统的监督方式为主,工作效率低下。

1.3监管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规范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施工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

现有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已经逐渐暴露出很多缺陷,加之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法规条文之间存在冲突,给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带来许多问题。

1.4监督方式相对单一

实际工作中,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方式,但由于建设工程具有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单纯的实物质量监督无法实现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

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仅仅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难免会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造成对工程质量无法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控制,不能充分保证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监管的有效性。

2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2.1改进质量监督方式

面对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改进质量监督方式,建立有效可操作的监督方式。

①健全完善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工程建设一开始就应明确将质量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告知建设各方,让工程建设各方能够自觉按照质量监督要求规范质量行为。

②建立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相结合的监督运行机制,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结果均列为监督对象,通过采取日常监督、监督巡查和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等形式,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施全覆盖监督,实现从单一实物监督向建设各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

③完善以随机检查为主的监督检查方式,重点加强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行为的随机巡查和抽检,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能够真实反映施工的质量状况。

2.2强化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质量监督队伍是实施工程质量监督的主体,质量监督队伍的规模、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①应积极争取人员编制,采取公开选拔方式将高素质人员吸纳到监督队伍中,逐步壮大质量监督队伍。

②加强专业技能教育培训,重点抓好一线监督队伍技术标准、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促使监督人员通过培训尽可能多的扩充知识,提升业务能力。

③实行质量监督人员高门槛准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推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程师资格制度,所有监督人员必须持有相应注册资格才能上岗,倒逼质量监督人员提升自身素质。

2.3推进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

构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①可以为质量监督过程中各类信息的记录、处理、分析等提供极大的便利,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②可以对工程项目监督实现即时的信息掌握和差别化质量管理,在同等人员配置下能够降低管理难度,提高质量监督工作效率。

正是基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的优势,推进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体量大幅增长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降低质监人员工作难度,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以方便社会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保证质量监督的公开公正和阳光透明。

2.4完善工程质量监督配套法规

纵观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经验可发现,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建筑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完善建设法律体系上,健全的建设法律体系是建筑市场高效有序运作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法律法规,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及时修改完善和实际不相符的规定,鼓励支持地方根据自身的实际调整地方性的建筑法规,确保监督工作进行的合理有序。

3结束语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对于工程建设非常重要,但现阶段我国在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想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深入研究分析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在优化建筑施工的同时提高监督工作效率,落实监督的作用,为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品槐.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陆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与对策[J].山西建筑,,33(7):227~229.

[3]卢秀生.浅谈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设计管理,,(6):27~29.

[4]陆建秋.探讨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8):36~37.

第2: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联动监督工作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工程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重视。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工程质量安全都是直接关系施工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强化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

文中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要点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1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建筑工程的施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这是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

了解目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性的提出有效改善措施,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

篇8: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监督论文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问题关系了工程的综合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旦质量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则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社会影响。

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存在诸多环节,而且各环节之间相互作用,再加之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很容易导致工程质量安全无法达到设计的标准要求。

这就需要强化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以项目主体质量安全为基础,在抓好核心工程的质量安全的同时,还要对建筑施工的质量和质量安全进行有规划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项目整体效益,推动建筑企业健康发展。

3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3.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1施工计划规划不合理当前建筑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很多承包单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大量承包工程项目,私下工程项目会存在多次分包的现象,这对工程质量安全控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施工设计和规划都无法达到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水平,建筑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3.1.2物料质量隐患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一旦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不合理的建筑材料,或是建筑机械设备配备达不到标准的质量要求,不仅会影响工程施工效率下降,而且还会在施工过程中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

3.2建筑工程安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2.1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监督现如今,一些建筑工程中所谓的管理机构都形同虚设,只是在表面上进行形式化的管理和约束,没有深入落实并身体力行的监督施工进程的变化,为此作为工程管理层,其不能及时掌握工程实际建设情况,不能作出安全管理相关的正确决策。

对该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是管理者自身监督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制定强而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约束施工人员行为,埋下了安全隐患。

3.2.2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加上建筑市场环境瞬息万变,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常采用各种违法手段获得高额利润,盲目开工建设工程项目,

不注重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出现各类安全事故以及质量隐患问题。

同时,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企业没有意识到提高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没有定期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培训,缺乏扎实的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知识,不具备专业化技能,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根据工程项目具体施工情况,

加大安全监督管理力度,致使施工人员也没有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经常违规操作,影响工程项目按时保质竣工。

4建筑工程质量质量安全监督优化对策

4.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优化对策

4.1.1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规划控制按照相关规定以及工程设计方案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并通过调查取证以及反复试验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工程管理人员和相关的设计人员做好施工方案的交接与沟通工作,强调计划中的`质量隐患并极力避免和排除,有效设计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直接的承接工作,有效利用人力物力。

4.1.2施工的物料和设备质量控制需对施工设备进行严格控制,在入场前需进行安全检查,同时需加强施工资料管理与利用,确保施工作业安全。

施工单位应该向具有较高声誉的原材料生产商购买施工需要的标准材料和标准设备,备案材料的合格证和质量鉴定书。

此外在材料和设备的选择上还需注意:严格控制材料的进出;选用较为环保安全的设备和材料;做好各类物资的分类、储存和保护工作,以保证材料和设备的安全有效性。

4.1.3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监督管理这一制度的实行主要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入手,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的客观性的评价手段,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产生促进和发展的作用。

篇9:建筑工程质量施工管理论文

建筑工程质量施工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问题

1.1设计阶段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设计阶段对于整个施工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好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缩短施工周期,也可以提高施工质量,有利于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不好的设计方案,就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遇到多项问题,迫使施工停工,修改设计方案,再研讨等,这样即影响施工质量,也影响施工进度。总之,设计质量的好坏对于施工工程有着重要影响。虽然设计阶段对于施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但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企业或管理人员对于施工设计过程不重视,施工设计方案的确定稍显随意,缺少招投标过程,或是严格的评议过程,使得施工设计方案执行困难,或是未达到最优化的目标,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招投标阶段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正常来说,招投标工作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的一项措施,招投标工作一般都秉承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但实际操作中,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招投标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企业招投标单位互相串通,更严重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建筑相关资质的企业也能承包到工程,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何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3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过程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原材料的质量对于整个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原材料采购不合格,或是运输过程中引发质量问题等,都可能导致最终建筑工程存在质量问题。施工管理过程首先要加强原材料的管理,制定适宜的采购监控制度,确保采购的原材料质量符合使用要求,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检验验证。其次,要加强原材料的使用管理,使用过程中严格按使用方法使用,并按贮存、运输要求进行管理,防止使用过程中变质,降低使用效果。例如,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就要进行防水处理,这是为了防止水泥出现离析现象。管理人员需要了解这些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对材料进行管理。

1.4监管不到位

监督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果监督管理不到位,那么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工程的监理制度对于保证工程的质量、工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监理的情形却不是非常理想,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造成了质量责任不清,一旦后期发现质量问题将很难补救。

2.建筑工程质量的施工管理措施

2.1加强对设计阶段的管理

设计阶段管理是施工管理效果提高的源头,所以加强施工管理过程首先从设计阶段入手。设计过程要尽量保证设计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做到经济性与社会性的价值并存,要达到这种效果,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招标工作来确定设计方案,同时,要注意招标工作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保密工作,防止作弊,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2.2加强对招投标阶段的管理

为了使招投标工作尽量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首先要对执行招标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职业素养,避免作弊;其次,招标单位对于投诉单位的资质、人员配置、设备配置、市场信誉等各方面信息都要尽可能详细了解,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最终的中标方,以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对于招投标过程中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还可以诉讼于法律,以维护企业权利。

2.3加强材料的采购管理

在建筑工程中,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在材料的采购、检测、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地管控,并制定相应的采购方案,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后,应该对其进行养护管理。

2.4加强现场监管

监理制度是建筑施工当中重要的一项制度,其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督工程的施工状况、理清责任关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理想的监理效果,发包方应该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篇10: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论文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作用

1.体现了施工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是记录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能够将施工的具体过程客观的反映出来,是施工单位的直接成果体现。与建筑工程主体的重要性一样,施工技术资料对于工程的整体构建以及工程质量的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充分反映出来。

2.真实记录工程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以及收集到的各类信息都属于施工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了声音图像、文字以及图纸等多种形式。这些资料信息,能够将建筑工程施工全部过程真实的反映出来。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验收等方面,施工技术资料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原始以及最基础的资料。

3.工程后续管理的依据。

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毕之后,工程后续管理中是以施工技术资料为基础和依据的。在施工工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工程设计与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与完善。在这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就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与依据,只有通过施工技术资料才能将工程整体构建以及具体施工方案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为后续工程完善打下良好基础。

4.建筑企业的内部财富。

施工技术资料是记录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资料,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能够将建筑企业的管理、技术以及水平集中的反映出来,并且为员工提供施工技术与经验方面的交流与参考,同时对于其他建筑工程能够起到指导以及借鉴的作用,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宝贵财富。

二、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应用

1.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在前期准备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图纸设计中,经常会出现设计与流程的变更,施工图纸作为工程施工的基础,同样属于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好施工技术资料,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对图纸设计以及施工流程进行变更。一方面,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与类型,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需要对施工图纸样本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施工图纸的变更,需要由专业的设计单位来进行,同时需要相关的工程与技术部门根据图纸再进行检查,并对此进行修改与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是后续施工的基础与保证。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还表现在图纸变更的现场管理。在施工图纸进行更改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施工图纸的准确性。一方面需要检查施工图纸,同时技术部门做好施工图纸的备份,工程部门则需要查看完整的图纸。另一方面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监管,从而避免图纸之间的混淆,同时要避免将图纸给技术部以外的人员使用。在施工现场中应用图纸必须是修改之后的,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对施工进行调整。

2.施工技术资料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施工进程的详细记录。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不但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后续工程施工的文献参考资料。在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对施工技术资料的应用,有利于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发展与进步。

三、改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

1.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与业主单位、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单位等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也需要从上述方面来加强。施工单位要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并重视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除此之外,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专业素质,能够全面科学的管理施工技术资料。同时,监理部门与业主单位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监督,同时配合施工单位整理与完成施工技术资料。

2.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对于施工过程的不同环节都需要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作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需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全面的规定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内容、流程以及存档办法等。除此之外,监督管理单位也要对相应的制度进行执行,并定期检查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做好及时归档,并派遣专业的人员来整编施工技术资料,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全面性与安全性。

3.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在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需要确保其真实性与及时性。如果施工技术资料缺乏真实性,会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一定要及时真实的进行记录,避免出现对工程原始记录造假的问题。同时,在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与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保持一致,并全面收集与整理工程的进程状态。除此之外,在建筑工程中所有到的材料与配件的厂家不同,因此在对此进行记录的时候,需要更加对此进行深入与调查,同时也要真实记录材料与配件的质量以及运送过程,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4.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人员在经过学习培训之后,能够大大提高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得在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能够认真尽责,同时还需要遵守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与规范。

5.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还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联系,尤其是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业主与监理单位都需要对很多资料进行验收以及签字,因此,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加强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填写各种表的时候,都需要各方的沟通确定无误之后再进行填写,从而有效减少了由于沟通交流不当而导致的资料填写与记录错误。除此之外,对于施工技术资料的具体内容,也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研究,从而用最好的形式将施工技术资料进行记录与保存。

四、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贯穿工程施工始末,是建筑工程重要的信息资料,不但记录工程真实施工进程,同时也是日后工程管理维护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从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等方面入手,从而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进步。

篇1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建筑经济的论文

(1)质量监督能减少设计失误,防止造价浪费。

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质量监督,能够促进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做好设计工作,优化设计方案,减少设计失误,更好指导工程建设,从而杜绝设计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避免造价上出现浪费现象。

(2)质量监督能预防质量事故,避免经济损失。

采取相应的质量监督对策,能够实现对质量隐患的有效预防。有效预防工程倒塌或者其他质量问题出现,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进而提高整个工程建设综合效益。

(3)质量监督能降低维护费用,节约工程成本。

通过质量监督,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确保质量更为可靠,减少工程维护次数,达到节约维护成本,提高建设工程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间接的提高建设工程效益。

篇12: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建筑经济的论文

尽管质量监督对建设工程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单位也注重采取措施,提高质量监督水平。然而,由于思想观念、制度、人员等方面的制约,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制度不完善。

缺乏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没有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目标,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不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影响质量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2)人员配置不合理。

一些施工建设单位和监督机构没有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忽视工作队伍建设,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难以严格按照流程和要求开展质量监督,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

(3)监督过程不规范。

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忽视施工现场的巡查工作,监督检测记录工作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不足也没有及时采取预防对策,影响质量监督工作水平提高,对整个工程施工建设也带来负面影响。

相关专题 管理系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