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中保护成本的研究论文

jinhuazh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inhuazhe”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生态补偿中保护成本的研究论文(共13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生态补偿中保护成本的研究论文

关于生态补偿中保护成本的研究论文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运用经济激励手段管理生态系统的方式曰趋普遍。为解决区域发展失衡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已在不同尺度上进行了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3。但是,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始终存在科学依据不足的问题H,不仅制约了全国性、地方性生态补偿法规的建立,也成为各地基层生态补偿实践难以长期维持的原因5。采用成本核算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本文总结了成本核算法在制定生态补偿标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引入保护成本的概念,重点从概念、核算内容以及核算方法三个方面对保护成本的研究进行总结与探讨,以期为科学的进行成本核算并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参考。

1成本核算法在制定生态补偿标准中的应用

目前,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价值法、成本核算法、意愿调查法、经济学模型法等。这些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条件以及方法的局限,不同方法制定的补偿标准有较大差异6。其中,成本核算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主要以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提供生态服务为宗旨,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各项投入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因素)、修复或重置受损的生态系统成本、放弃的部分或全部机会成本等的核算作为补偿的依据47]。理论上讲,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直接投入与机会成本之和应是生态补偿的最低标准78。若补偿标准低于这个下限,生态补偿将达不到激励生态保护行为的目的?。有学者认为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生态补偿项目评估中,全面、准确地计算成本比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远为重。

而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最初是仅侧重机会成本的核算确定补偿标准。在理论方面,Macmillan等提出苏格兰新造林生态补偿标准与新造林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无关,与机会成本直接相关M,DavidKaczan等在坦桑尼亚的研究结果表明衣民的平均受偿意愿与因保护目标而维持土地用途的平均机会成本是一致的M。在实践方面,尼加拉瓜的林草复合生态补偿项目中,StefanoPagiola等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产生的机会成本制定补偿标准,如将退化草地转变为森林,补偿标准为每年75美元/hm2M。随后有些学者认为,制定生态补偿的标准不仅要考虑机会成本,还需要核算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直接成本。段靖等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均衡的条件,从理论上证明了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之和是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8。李文华等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按照新造林及现有林两类森林,通过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核算,得出新造林补偿标准为每年4300元/hm2;现有林的补偿标准为每年2350元/hm2[1j。再后来有学者提出在计算生态补偿项目补偿量时,除了考虑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还需要考虑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与生态补偿相关的用于契约关系建立和维护的费用M。TobiasWunscher等指出灵活的支付方案能显著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率和提供率,而在生态补偿项目中想要实现灵活的支付,就需要精确的评估参与成本(包括保护投入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确定补偿标准。关于成本核算法的这三种观点,目前都得到学术界较多的认可和应用,本文主要以第二种观点为基础。

成本核算法因其较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通过可量化的指标相对客观地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被认为是合理的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尽管成本核算法具有以上优点和受到了广泛运用,但其在核算内容、方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仍需深入研究。

2保护成本的概念

多数学者认为采用成本核算法制定生态补偿的标准,主要是进行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核算。其中直接成本指为保护、维持或者恢复生态环境而投入的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支出和费用。机会成本,指因选择某一决策而放弃另一决策所丧失的利益。它不是一种实际支出,而是失去的收益,这种收益是潜在的。应用到生态补偿机制中机会成本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所放弃的经济收入和丧失的发展权,包括因执行更严格的环境标准而限制工业企业发展,导致的发展机会损失和进行生态建设而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此外部分学者将机会成本称作间接成本,成本核算即需核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另一些学者将成本分成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其他间接成本,认为机会成本是间接成本的一部分。还有部分学者将丧失的发展权从机会成本中分出来,称作发展成本。将成本分成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发展成本,并认为不是所有的生态补偿项目都会发生上述三类成本,这取决于项目的性质w。

目前成本核算法中应用较多的是将成本分成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但是,这种经济学划分方法无法体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的差别,既造成补偿标准的依据不足,导致生态补偿的针对性不强而难以实施,又使得生态补偿项目实施后的效益评价难以进行。本文认为,需要纳入生态补偿的成本可以划分为保护成本、环境成本和机会成本。保护成本是为保护、维持或者恢复生态系统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侧重于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费用)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费用);机会成本是指因开展对生态系统以及环境的保护,而丧失的经济收入和放弃的发展权。TobiasWunscher等指出区分保护成本和机会成本(该研究中未涉及环境成本)可以分别计算样地-具体效益-成本比例,用于生态补偿项目效益评价M。因此,通过对保护成本的核算,能准确反映某地关于生态系统保护的工作量和贡献程度,为采用成本核算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及之后的补偿效益评价提供合适的依据。

3保护成本的核算内容

从上世纪中期,国内外陆续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生态补偿研究,如生态系统服务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补偿、流域补偿、资源开发补偿和区域生态补偿。通过分析、总结已有案例,将森林、流域、自然保护区3种类型生态补偿保护成本的核算内容归纳整理为表1。

首先,不同类型生态补偿中保护成本的核算内容不尽相同。例如在森林生态补偿中,刘丽以陕西省蓝田县退耕还林为例,核算其保护成本(包括营林成本和森林管护成本)为1756.7万元,单位面积保护成本为2293.35元/hm2。在流域生态补偿中,许凤冉等对新安江流域保护成本(包括林业建设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移民投入)进行核算,结果为3.58亿元[31。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中,白宇就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8787hm2)的保护成本进行核算,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保护工程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措施、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以及湿地恢复与生态移民工程投入,-其保护成本为21478万元,年均保护成本为1263.41万元,单位面积保护成本为每年6.72元/hm2。

其次,由于保护成本具有不确定性,确定其核算内容时需要全面考虑,而同一类型生态补偿保护成本的核算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核算内容和指标体系。如同样是对森林生态补偿中保护成本进行核算,李炜等主要考虑管护成本(主要为管护人员的工资支出)和营林成本(主要是更新改造支出、森林抚育支出、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费用),核算出伊春林管局所辖森林的保护成本为32876.4万元,按禁伐区、限伐区及商品林区面积合计289.90万hm2测算,单位面积保护成本为113元/hm2。而TobiasWunscher等在哥斯达黎加的森林生态补偿研究中,测算的保护成本仅考虑建设防火带、隔离牛的栅栏及生态补偿项目公示牌而产生的费用,通过对每个斑块的调查与计算得到平均保护成本为每年3.56美元/hm2。此外,在确定保护成本核算内容时还存在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等问题,导致结果差异很大。如同样是对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所在的十堰市进行保护成本的核算,Dong,Zhengju等核算了林业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移民三个方面,得到-20保护成本为29.01亿元,年均保护成本为2.90亿元;而张君等主要核算林业建设投入(人工造林和森林抚育方面投入),得到2011-十堰市投入的保护成本为21573万元,年均保护成本为4314.6万元。

综上所述,确定合适的保护成本的核算内容,取决于对当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措施的了解程度和资料的收集、掌握情况,并且需要避免重复统计。现有研究中多是将退耕还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的投入直接当作是林业建设投入,并认为是保护成本而进行核算。而事实上退耕还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已经发生的生态补偿项目,并且已经实施相应的补偿资金。如果直接将这些已发生的生态补偿项目的投入当成保护成本统计的话,则保护成本出现重复统计的情况并导致结果偏大。笔者认为保护成本的核算必须围绕保护成本的定义与内涵来确定,如退耕还林中,造林费、肥料费、管护费、封山育林费等均属于保护成本,而国家发给衣民的退耕补助金(粮食补助资金、种苗费、生活费补助)不应重复算在保护成本内。而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中,由于自然保护区本身就是为保护生态系统而建立的,故保护区内管护人员的工资福利等都应属于保护成本来进行核算。

4保护成本的核算方法及时间动态性

4.1核算方法

从数据获得的角度看,保护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是直接市场法中的.市场价值法。从时间的角度看,由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周期较长,保护成本的核算需要考虑时间因素,由此可以划分出静态核算法和动态核算法,这两种方法经常结合使用。

4.1.1市场价值法

由于保护成本多是已经发生的,故其核算比较简单,明确,且可靠性强。通常采用直接市场法中的市场价值法,将某地为保护生态系统投入的人力、物力以货币的形式计算出来。在核算时应根据具体的投入形式采取合理的方法。核算人力投入可以参照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成本来计算总投入额,核算物力投入则可以直接根据各种物资的市场平均价格来计算总投入额。具体操作时,以生态保护的实际投入数额为依据,原则上对有资料记载的,按历史成本即初始投入时所付出的成本为依据;对无法取得数据资料的,则按当时的市价进行估算。

4.1.2静态核算法与动态核算法

静态核算是将某一年的生态保护各种投入作为保护成本,或将一个时间段内生态保护的各种投入累计作为保护成本总额,再平均分配到补偿期的各个年度,静态核算方法比较适合于应用在对未来投入成本的计算中。史晓燕等通过静态核算法,核算了-东江源区三县4年投入的总保护成本(森林建设投资、草地建设投资、湿地保护投资、水土流失防治与治理费用、水源涵养林建设与管理费用、生态移民安置费用以及生态衣业示范区建设总投资)14.31亿元,年均保护成本为3.58亿元。

动态核算是指设定核算基准年,考虑生态保护的各项投入从核算初始年到基准年之间的时间效应,即在计算补偿标准时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动态核算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已经发生的生态保护成本进行核算[8]。刘玉龙指出生态保护历年的各种累计投入并不是各年投资的简单累积,而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效应。因为,如果资金不投在这里,而投入社会其他生产领域或是存入银行,它将获得合理的盈利或利息。所以,到基准年时,总保护成本即为

各年投资及其盈利或利息之和:计算公式为:C=ict(1+t=1i)T-1+1,其中C为总保护成本;Ct为第t年投入的费用(万元);T为连续投入费用的累计年数;i为社会折现率或资本的机会成本。张乐认为动态核算法能更好地反映某地区过往年份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某一年期末的总保护成本现值计算公式为:C=ict(1+m),其中C为总保护t=1成本;Ct为第t年投入的费用(万元);T为连续投入费用的累计年数;n表示计算周期,n=T-t;i为银行利率M。张乐通过动态核算法核算了-20淠史杭流域上游地区的保护成本,将4年各地区的保护成本(主要包括林业建设与维护以及水土流失治理)贴现到2006年后,得到4年来淠史杭流域上游地区投入的保护成本为13361.3万元。

4.2保护成本的时间动态性

在当前,对我国已经发生的保护成本投入进行历史性补偿存在操作上的难度。同时,历史性保护成本的投入由于资料的欠缺,可能无法准确的核算。因此,需要确定保护成本的核算年限,以一年或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保护成本投入进行核算。生态补偿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其补偿标准不应是个固定不变的值,在补偿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其动态性特点。从目的看,保护成本的核算是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服务的,所以也必须考虑保护成本的动态性特点。首先保护成本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动态调整,其次对于持续时间长的生态补偿项目,其保护成本的核算还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贬值。因此,考虑资金的时间效应的动态核算法更好的反应保护成本的实际情况,而动态核算法中多是使用银行利率产生的利息来代替资金的机会成本[18,36],通过银行利率产生利息的计算则又涉及单利或是复利计算的选择,以及计息周期和银行利率的确定。

此外,目前的生态补偿研究中,多是采用投入总额除以投入年限获取年均保护成本,并没有考虑投入后的使用年限,即折旧。笔者认为对于已经发生的保护成本投入,其中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需要考虑折旧问题。对于每年均发生的投入,根据资料记载进行统计;对于一次投入能使用很多年的,则以使用年限来计提折旧,平摊到使用年限的每一年。然后将每年发生的投入与计提折旧得到的年均投入进行相加,得到这一年或这一段时间的总保护成本。考虑折旧能更加准确地衡量某地的保护成本,提高核算的准确性,而难点在于考虑折旧需要获取更多资料,并且对于资料的要求更加严格,核算过程更加复杂。

5问题与展望

保护成本的核算因为有实际的资料记载(如地方财政数据)作支撑,比较容易量化,得到大家认可最多,并在许多研究和实践案例中都得到了应用。但是,目前保护成本还存在核算不规范,随意性大,主观性强,准确性低等问题。并且测算过程较复杂,涉及到多种数据的获取和多种参数的调整。准确的进行保护成本的核算,除了核算内容的确定以及核算方法、时间动态性的考虑外,还需要考虑保护成本的空间差异。目前制定的补偿标准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忽略了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空间差异性。虽然可以节省讨价还价的成本,但是这样的补偿方式导致一部分地区补偿过多、另一部分地区补偿太低或者没有补偿的不公平现象。保护成本的核算是为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依据的,保护成本在核算时要考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保护成本的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①保护不同生态系统,由于保护措施和方法不同,进而所产生的保护成本也不同。

②保护同一种生态系统,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异质性,进而产生的保护成本不同。比如营造不同树种、林相、森林覆盖率、森林结构的森林所产生的造林费是不同的。③保护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一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形、道路交通便捷性、距离集镇远近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空间差异,也会导致保护成本不同。比如对于同样森林,山顶和山脚的造林成本与管护成本都可能不同,因为山顶需要耗费更多的运输费用、时间和精力等。在森林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中,多是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保护成本或通过成本核算法制定出单位面积上的生态补偿标准。而在流域生态补偿中,多是下游地区根据受益者分享的水资源效益比例对上游的保护成本进行分摊。不管是计算出单位面积保护成本还是根据某因素进行保护成本的分摊,实际上都仅考虑保护成本空间差异的前两层含义。而结合地形、道路交通便捷性、距离集镇远近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空间差异进行保护成本的研究仍处于空白。

总体上看,准确地进行保护成本的核算,就必须考虑其核算内容、时间动态性和空间差异。①确定合适的保护成本的核算范围,取决于对当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措施的了解程度和资料的收集、掌握情况,并且需要避免保护成本出现重复统计的情况。②在当前,对我国已经发生的保护成本投入进行历史性补偿存在操作上的难度,因此要明确保护成本的核算时间和年限。保护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动态核算或是静态核算。保护成本是随着市场价格动态调整的,对于长时间的保护成本的核算,还应考虑资金的时间效应,采用动态核算法进行核算。

③还需考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空间差异对保护成本的影响,考虑保护成本的空间差异也为解决补偿标准“一刀切”的现象提供了思路。

篇2:湿地生物保护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生态补偿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平衡,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一种制约平衡手段。以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为例。人类的开采开发使自然保护区受到了重创,生态功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做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生态补偿,构建一套科学的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态功能。

关键词::岛屿化;湿地生态系统;公平性原则;科学性;生态安全

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是亚洲面积最大、世界位居第四的著名湿地,也是我国首个被认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收录进我国“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作为一种生态保护,可以有效调节土壤、水质,产生巨大的生态效应。但是,由于生物的多样性,导致其很难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取经济效益。必须积极有效的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更好地体现其生态效益。虽然我国已经就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提出了一些法案,但是,关于湿地生态效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却寥寥无几。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的形势,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促进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利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1扎龙湿地保护区概况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30km处。总面积21万hm2,是我国首批4A级旅游圣地,景区内湖泽密布,苇草丛生,是鸟类生养繁衍的好地方。现在,世界上现存的鹤类有15种,中国占60%,扎龙湿地保护区就有2/3,以丹顶鹤为例,全世界的丹顶鹤不足只,扎龙湿地保护区就占了1/4多。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由乌裕尔河下游流域大片永久性季节性淡水沼泽地以及无数小型浅水湖泊组成,周围遍布草地、农田以及人工鱼塘,生长着丹顶鹤等名贵飞禽,是目前保留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阔的生态环境区域。

2扎龙自然保护区现状及成因分析

2.1扎龙自然保护区现状

由于人类的开采开发,保护区的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受到了侵袭,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珍贵的鸟类资源数量逐年下降;第二,由于水质污染,鱼类资源也濒临灭绝;第三,湿地植被退化严重;第四,其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呈递减式趋势。

2.2湿地生物资源流失的成因分析

第一,湿地严重缺水,导致湿地面积逐年递减。由于河域水量的减少,工业、农业用水量激增,导致丹顶鹤等飞禽类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栖息和繁殖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第二,水质污染严重。随着工业企业的增多,企业不顾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肆意向河内排放工业废水。一些农药、垃圾处理污染物流入自然保护区,严重污染水质环境。第三,湿地面临“岛屿化”的威胁。由于人类的开发行为,在湿地周边开垦种田,大面积压缩湿地的面积,严重地威胁了湿地的生态系统,加之湿地的监管不力,使湿地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第四,扎龙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加剧。资料显示,虽然扎龙湿地是以沉积为主,但是,由于内部围林造田现象严重,致使水土逐年流失,照此事态发展,就有草地退化的可能。

3生态补偿机制概述

3.1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让一部分受益的主体支付补偿费用,抽取一部分“受益”资金,“取之于湿地,用之于湿地”,做好生态补偿的回报工作,达到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双丰收。

3.2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作为与人类共存的生物资源,以无形的生态功能服务于社会,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公平性原则,采用“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政策。第二,科学性原则。第三,动态性原则。第四,生态安全原则。第五,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协调发展原则。第六,生态正义原则,即生态可持续性及代内、代际公平原则。

篇3:湿地生物保护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

随着扎龙保护区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生物资源的逐年减少或濒临灭绝,保护湿地生态资源,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为我们目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介入,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

4.1确定补偿承担者

4.1.1湿地周边的工业企业要对生态资源进行补偿,要承担赔偿的责任者肯定是周边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资料显示,在乌裕尔河沿岸的工业企业有500多家。一部分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是直接排入乌裕尔河水域的,另一部分地市级乡镇企业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沼泽地。任何一家工业企业都没有取得排放污水的权利,故此,应该为其行为导致的后果承担一部分经济补偿或行政罚款。4.1.2政府部门需要进行生态补偿的还有政府部门,政府也应该成为生态补偿的主体之一。政府作为国家行政部门,有义务提供社会性保障。如对于为扎龙供水的中部引嫩工程,要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作为补偿的主力军,政府应该长期负担这一补偿缺口。4.1.3受益的`主体受益的主体是指当地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和耕田的农民。对于供水,可以有效改善湿地保护区的水质环境,为村民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作为收益方,理应支付一部分补偿费用。对于违规在保护区内肆意开采、开发的村民,也要依照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承担必要的经济赔偿。4.1.4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扎龙湿地保护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著名的丹顶鹤之乡,每年都有很多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保护区管理局也应该抽取一部分旅游资金,用做对生物资源流失或毁损的经济性补偿。

4.2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措施

4.2.1基于生态环境需水的补偿机制乌双流域的水量是保证扎龙湿地的主要水源,但是,乌双流域的水量远远不能满足湿地巨大的蓄水量。虽然前几年国家给予了一定比例的财力支持,但是,远远不能保证供水的成本费用。应该根据受益主体的范围,采取一定比例的分摊形式。一方面,应该向受益主体-渔民收取一定比例的生态补偿款。渔民借助湿地的有利资源,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回报,也应该按照一定的补偿标准收取相应的补偿款项。还应该定期向河流中下游的工业企业收取污水排放费。另一方面,乌双流域上游由于修建堤坝,客观的拦截了嫩江干流的泛水量,湿地供水来源变相减少,作为补偿,上游也应该向下游支付一定比例的补偿费用。4.2.2国家财政补贴应该将国家给予的财政拨款适时的应用于湿地的补偿建设中来。要做到专款专用,着力应用于湿地生态资源的修建上来。与此同时,还可以设立一部分资金为“激励资金”,对于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有特殊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物质奖励,鼓励他们更好的投身于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当中,促进生态资源的生存与发展。4.2.3约束农民垦荒补偿的保证金为了保护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资源不被肆意破坏,政府也设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果想在扎龙保护区的湿地资源上“做文章”,必须进行事先审批。只有审查合乎要求了,才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对于已经破坏的土地,要及时修复,缴纳一定的经济补偿款。4.2.4实行“村户”迁出的形式,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资源应该有计划的对保护区内的村民进行“移民工程”,实行“村户”迁出的形式,最大限度的增加生物的生存空间。尽可能恢复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原貌,将农业用地退耕还草,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资源。同时,旅游管理局应该就增加的旅游收入拨出一部分进行经济补偿。每年的春夏两季,都是人们观赏丹顶鹤等名贵飞禽的最好时节。五湖四海的游客为了一睹丹顶鹤的“美貌”,都会在旅游旺季前来湿地参观游玩。保护区管理局会收取门票、电瓶车、餐饮、导游服务费等一系列的附加值项目,要把这笔钱用在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中来,切实有效的将生态资源保护补偿工作落到实处。4.2.5增加生态旅游补偿费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特色,大力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事业,拉动了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在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填补生态利益的损失。通过生态旅游补偿形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也有利于行政部门对生物资源的开发与规划。4.2.6明确资源的权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第一,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资源,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补偿手段。如确定资源的财产权就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让资源的使用者拥有一定的产权,因为和自身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资源的使用者在作出每一项决策的时候,都会思虑周全,考虑如何通过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扎龙保护区一直采取的是土地承包责任制,附近水域的苇民对其有30年的使用权。此外,明确水权,做到权责分明十分关键。相关联的三方主体,苇民、渔场、供水部门可以根据水资源稀缺的程度,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交易价格。第二,成立专门的湿地保护组织,给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建立一个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部、国家行政部门、上下游相关联的工业企业三位一体,共同监督管理,协同合作的监管制度。第三,应该建立湿地监测系统,加大资金的投入,注重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切实将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来抓,与气象局、地质勘测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动,建立有效的观测系统,为生物资源的勘测与保护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4.2.7吸纳国内外生态专项补偿基金吸纳国内外生态专项补偿基金作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途径之一。迄今为止,我国常用的生态补偿基金有中华环保基金、联合国生态项目基金、世界自然基金、福特基金、全球环境基金,等等。这些资金的流入,为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增添了一道屏障。4.2.8做好周边群众的安抚与经济补偿工作对于湿地周边群众,要采取怀柔政策,给予湿地周边群众一定的经济补偿。吸引一部分有兴趣、有能力的农民加入到生态资源保护队伍中来,在保护国家珍贵湿地资源的同时,分享生态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

5结语

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是大势所趋,更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湿地生态资源的恢复与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国家、社会,公民共同努力才可以完成。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从多方面调动社会人士的积极性。建立多样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资源保护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促进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2(04):38-41.

[2]杨开良.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4(02):27-30.

[3]吴晓青,洪尚群.我国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国土资源管理科技,2012,(02):18-21.

[4]谢永刚,姜睿.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需水供水成本补偿机制探讨―――以黑龙江省扎龙湿地为例[J].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3(01):69-72.

[5]刘小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环境报.

[6]鲍达明,谢屹,温亚利.构建中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考[J].湿地科学,,5(2):40-41.

[7]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70-71.

[8]甘敬,胡涌.北京山区公益林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109-110.

[9]张理英,薛跃规.生态旅游开发中生态补偿机制初探-阳朔龙颈河案例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99-100.

篇4:建筑设计下景观生态补偿研究论文

1引言

现阶段,我国逐渐进入不可逆的加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尽可能容纳更多人口与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要求城市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为了更好朝该方向发展,就必须积极采用学科交叉的知识理论方法,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城市景观生态补偿工作。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然生态环境逐渐人工化,城市景观也逐渐加入各种各样的人工因素,与此同时,自然因素也相对减少,这也是城市生态矛盾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众多的城市景观中,建筑设计具有重要地位,所以通过景观设计,对城市景观中的各种自然因素进行生态补偿,可以推动城市的生态发展,优化生态结构,进一步改善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逐渐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2建筑设计应遵循的规则

建筑设计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当代人在谋求发展时,要保证其对资源的利用既能满足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会对子孙后代的正常生活生产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可使用无污染的、新型的、经济成本低的可再生建筑材料代替危害较大的建筑材料。如果得到相关部门或人员的应允,可以适当对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并对其进行重复利用,有效提高生态建筑材料的使用效率。可持续发展原则包含多方面内容,一方面,节约环保理念要贯穿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包括初期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建筑使用及废弃的全过程,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减少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现在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应用较为出色的便是太阳能光电材料的开发与使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而将太阳能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以太阳能作为发电能源,有效为建筑生产提供动力,充分发挥太阳能的'积极作用,这样也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与浪费,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矿物能源,节能减排,更好推动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建筑设计景观补偿的重要意义

3.1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在对建筑设计进行景观生态补偿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为城市中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生存环境进行考虑,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侵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比如,在建设公路等基础设施时,要有效避开水源、绿地等生态区域,为动植物的生存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可以使动植物在人类世界中找到适宜的生存发展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动植物生活区域与生存条件的影响,使其更好保持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

3.2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建设工程难免会对城市景观进行破坏,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与发展格局也会受到损伤。而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对城市内部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考察,以此总结分析,建筑工程和城市化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可以更好保证景观生态的整体结构。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中原有的生态功能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修复,例如在人工湿地补偿方面,要进一步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更好丰富湿地周围动植物资源,保证生物多样性,不断完善景观生态的结构。另一方面,生态补偿可以维持景观生态的健康。例如,在河道的生态补偿工程中,被破坏的河道经常呈现笔直流动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大大影响了河道的运输能力,容易造成泥沙淤积,间接影响河床形态。若影响时间较长,河道那生物多样性会大大减少,甚至出现没有生物存活的恶劣现象。所以许多城市会开展河道修复补偿工程,进一步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使其保持原有的河道形态,这样也可以保证周围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促进原有河道生物的繁殖,修复河道生态环境。

3.3进一步完善城市景观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工作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景观的完整度。城市绿地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被分割成形形色色的板块,而动植物会被根据不同的特性,养护在不同的板块当中。一般情况下,会通过对动植物的基因成分、生物分类和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区分,进而开展种群养护,以此大大提高城市绿地的利用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许多城市逐步建立起绿地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在城市绿地中建设生态廊道,并将建筑群置于绿地当中,绿地与社区之间相互联系,更好保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商业性建设与景观生态设计也有所分离,自然景观建设于城市最基础的空间当中,大大增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城市景观。

篇5:建筑设计下景观生态补偿研究论文

4.1绿地补偿

一般情况下,绿地、廊道与栖息地可以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但是廊道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经常断裂现象。城市在进行设计规划时,要注意廊道与绿地之间的联系与结合,不断完善绿地网络系统,进一步优化城市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城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以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为立足点,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加强对当地土壤和植物的回收利用,尽量保持城市的原生生态资源,更好恢复城市生态环境。另外,可以将绿地建设进一步延伸,使其从地面延伸到建筑的墙面上,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城市的水源涵养程度,也有利于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垂直连续绿化的方法,可以进一步降低建筑的超负荷,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树立起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更好促进城市的长久发展。

4.2生物多样性补偿

城市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更好,促进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有效维系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在进行建筑设计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补偿时,可以进一步强化建筑整体环境的栖息地功能,在建筑中,为生物开辟出一块儿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生存空间,并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中的原有生物物种能够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不同城市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另外,可以加强建筑的合理性建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4.3人文补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与实践的不断交替,也是城市中的一些人文景观遭到严重破坏,这也是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的重要部分。做好对城市人文文化的补偿,可以进一步延续城市的文明发展史,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而这种工作可以通过对建筑遗址的修复、建设景观小品、设施园林廊桥等方法,也原有的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在开展人文文化补偿时,也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采用优良的环保材料,呼应生态环境保护行为,逐步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4.4减少城市自然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中的许多景观都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由此导致城市景观中许多重要的原有功能逐渐退化,所以这也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城市化大大强化了景观的破碎程度,严重影响城市景观与结构,所以要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发现集中式商业,将城市中最基础的空间留给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结语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可以有效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通过对艺术设计美学、景观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运用,进一步优化城市景观格局,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也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英,肖衡林,吴巍.公路景观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补偿设计研究[J].中外公路,,33(2):56.

[2]吴钢.居住区景观要素的生态化耦合[J].低温建筑技术,,34(7):23~25.

[3]钟学斌,刘成武,陈锐凯.基于生态补偿的低丘岗地改造与景观生态设计[J].水土保持研究,,19(4):151~156.

篇6:流域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是指实现流域内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公正性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我国这项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上中下游跨区域调水的生态补偿、上中下游生态环境效益补偿以及下游滞洪区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等三项主要内容.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上述三项生态补偿内容暴露出较多的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阻滞着流域内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进一步加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有效实施的关键.作 者:杨道波    YANG Dao-bo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山东聊城大学政法学院,聊城,252059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9(9) 分类号:X32 关键词:流域    生态补偿    法律问题   

篇7:现代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现代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消耗不断加剧,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补偿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在总结国内外重要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补偿的背景、内涵和类型,并借鉴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实践,梳理了生态补偿原则、主体、途径、标准等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作 者:王格芳    WANG Ge-fang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 期 刊:资源开发与市场   Journal: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卷(期):, 26(5)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生态补偿    资源与环境    综述   

篇8: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退耕还林作为我国施行多年的一项政策,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缓解我国西部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界定退耕还林和生态补偿的含义,点出生态补偿机制对退耕还林政策施行的重要意义,从财政支持、市场化运作、法制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建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 一、退耕还林与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 (一)退耕还林的含义。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是国家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二)生态补偿的含义。生态补偿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生态补偿,尽管有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是至今国内外尚未有明确的定义。结合我国退耕还林的实际情况,为改善生态环境系统,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运用适当的经济手段,协调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关系的一种制度。我们可以将此时的生态补偿机制界定为“生态建设补偿各组成主体和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形成多渠道筹集退耕还林资金并对退耕还林相关实施者进行有效补偿的一种制度。” 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退耕还林作为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生态补偿实践,在实施过程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民生问题。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耕地少了,经济收入缺乏了保障,生活势必将会比较困难。各级政府面对此种情况,需要加强管理,加大补偿力度,确保农民正常生活水平不降低,做好其他保障,让退耕的农民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才能有力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完成。 (二)有助于发挥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作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历经各级政府的长期努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促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特殊商品,被人们长期占有和使用,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对农户进行经济补助,满足其生活和生产需求。建立国家占有资源和对资源补偿的长效机制,发挥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势,提高农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三、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措施 建立与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完善政府调控手段,加大补偿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现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制化、规范化,推进退耕还林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在圈定的退耕还林地区根据区域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政策力度,结合人口、经济、土地等资源情况,划分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类别。根据类别的不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退耕还林地区逐步建立生态改善、农牧民增设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行差别补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建立环境财政支付体系。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财政的地位凸显。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政府主导,加大财政转移支付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力度,将生态补偿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范围内,设立专项资金,扩大资金来源,设立生态补偿基金。款项的使用上,向欠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倾斜,引进先进科技,加大退耕还林地区生态脱贫扶持力度,加强这些地区生态移民或就业培训,加快退耕还林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 (三)建立市场化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模式。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和社会力量参与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生态补偿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样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培育与拓展生态补偿市场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开放生产要素市场,吸收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生态与资源的资本化,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在退耕还林地区种植适宜气候和土壤的经济林,培育发展木材加工业,建立木材基地,实现产业转移,挖掘新的致富渠道,激励农牧民主动参与退耕还林。 (四)加快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制保障。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机制,多是通过行政手段的运作来推进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约束力,规范化和权威性难以体现。要想实现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期有效实施,必须加快其法制保障建设。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承担和生态补偿主体的义务来源,明确补偿主体和对象,明确补偿标准、方式和期限,明确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和监督检查制度等。 (五)建立健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监督考核机制。退耕还林工程的全过程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特别在生态补偿环节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更加需要人们的有力监督,只有监督到位,才能减少或避免少退多报、毁林还林等不正常情况的出现,实现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操作。通过监督考核,落实责任制,对没有按照既定标准履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惩罚,确保各项补偿措施落实到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总之,加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解决退耕地区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篇9: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现实根据、核心内容和实现保障,是有效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根据是实现民族地区在缓解贫困中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根据是环境建设和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原理.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可以设计为静态框架结构和动态实现安排两大部分.

作 者:杨道波 YANG Dao-bo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刊 名:贵州民族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GUIZHOU ETHNIC STUDIES 年,卷(期): 26(1) 分类号:X24 关键词: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篇10:崇明岛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分析

崇明岛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分析

以崇明岛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上海整体水平的比较,分析了岛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并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崇明岛的生态承载力及其对上海城市发展的'生态支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崇明岛生态保护进行生态补偿的对策措施.

作 者:黄沈发 王敏 杨泽生 HUANG Shen-fa WANG Min YANG Ze-sheng  作者单位: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33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8(z2)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崇明岛   生态保护   生态补偿   生态承载力  

篇11:生态保护与水利水电建设研究论文

生态保护与水利水电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造和利用自然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水资源是大自然中留给人类的重要资源,从古至今人类都对水资源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用。而当今时代,由于社会对资源的大量需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趋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增大,水利水电工程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水利水电工程也对环境有着不利影响,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由水利水电建设引起的生态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探讨如何在发展水利水电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保护;水利水电;建设;现状;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为防洪、灌溉、供水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着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水电水利的大规模建设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例如会引起水势变化、河道阻隔等问题的出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的建设要力求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水利水电工程更长久为人类造福。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很丰富,黄河、长江以及许多大湖泊为我国储存了大量的水资源。但由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却很不均匀,因此为了使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解决缺水地区用水难的问题,我国开始大规模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电技术也得到很大的进步,水利水电建设的步伐也开始加快,规模逐渐加大,工程数量逐渐增多。但水利水电的发展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移民、地震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国水电水利建筑的发展。我国水利水电建设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做好移民等工作,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工作。

2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水利水电建设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的地理位置通常会选在面积较大的天然河流附近,而这些天然河流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与周围环境一起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改变了生态系统,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水质、气候、水生物等多个方面。首先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对原来神态系统的水温产生影响,工程会使水面加宽,水面加宽以后,水流速度会减慢,被太阳辐射后吸收的热量不容易散失,会导致水温比原系统的水温要高,这会直接影响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或者动物的正常生长。例如鱼类的产卵量会减少,导致鱼类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水利水电工程对水质也有一定影响,水流速度减慢以后,会导致水中的含氧量减少,含氧量减少以后,水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一旦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改变,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它分解者的正常功能,系统的净化能力大大降低,污染会逐渐加重。另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难免会留下难以分解的化学材料和重金属等物质,这都会导致水质变差。水利水电的工程也会对一定区域的气候产生影响。由于水面加宽,水的蒸发会使局域内水蒸气的量增加,降水量比之前大量增加,一定区域内的降水增加必定会导致其他区域的降水量减少。

2.2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不仅对水生生态环境有着影响,对陆生生态环境也有影很大的影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一般表现在动物、农田、植被以及周围区域内人的居住环境这些方面。首先是植被和农田方面的影响。水利水电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难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因此要被占用的土地上大量的植被和农田都会被清除。没有被占用的农田和植被区域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工程的建设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和工业废水,直接破坏了植被和庄稼的生长环境,导致庄稼产量低甚至受到污染死亡。河流生态系统中由多种多样的生物组成,这些生物依赖植被生活,水利水电工程大量占用土地,植物被大量砍伐,这些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大量动物因缺少食物致死,还有大量动物因环境的改变大规模迁移,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水利水电的建设除了对动物、植被、微生物造成影响,对工程区域的居民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工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不可避免会征用居民的农田、居住房屋、工厂、店铺等,会给居民带了一定经济损失。工程建成以后,如果遇到大量降水,水很容易超过警戒线,防洪排水工作一旦没有做好,就会导致洪水或者泥石流的事故突发,为工程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另外,局域水量的增加改变了局域内的气候,降水量改变对农田的生长产生影响,也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出行作息等都会产生影响。

3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3.1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非常重要,水利水电的相关人员要充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了解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在工程的规划过程中,在施工、设计、调度等方面进行计划时要融入环保理念,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做到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的相关负责人要制定出保护环境的相关规定,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时刻提醒工程参与人员注意保护环境。

3.2实施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的含义是,在工程建设中如果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需要采取人工的补偿措施,来维护生态平衡。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可以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基础上,使用一些措施来保护水生物。例如设置过鱼设施或者设置增殖放流的补偿措施,这样的做法也是对工程建设和水生物正常生活两者的协调,另外建立保护区、加强渔政、人工增殖等措施也是生态补偿的有效措施。在植被方面,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需要,会用到大量木料占用大量土地,因此植被会被大量砍伐,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实行补偿,如实施人工植树和植草,防止土地沙漠化,加强对植物的保护,禁止乱砍乱伐等。

3.3减少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对环境的破坏

在水电工程施工中加强环境保护很重要,需要从大气、噪音、水体等方面来展开检测工作,并且要充分了解施工期间的当地环境,对周围环境的状态及时掌握。根据环境的具体变化,做出及时相应的调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形下,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由于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大、施工难度大,复杂,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和污染。相关管理者需要严格控制施工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产生的污染应当及时处理,并注意对潜在的污染因素进行排除。例如,对施工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剩余的化学原料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理,能避免的污染,一定要避免,不能避免的要使污染最小化。工程完工后,做好对环境的绿化,对原有景观进行一定恢复。总之,施工时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很大作用。

3.4运行管理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管理工作对生态保护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方案的制定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首先一点是要满足人民的正常的生活需要,生态用水要放在首要地位。另外在河道要留有充足的水量便于农田浇灌等。环境监测计划要严格按照工程标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去制定,并进行实时监测,在保障水电工程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3.5完善和改进移民政策

为了尽可能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居民的影响,对占用的房屋田地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估,协调好开发商和移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移民对工程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让移民代表参与水利水电工程的决策,政府要妥善安排移民的新住处,处理好移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充分为移民做好服务。

3.6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后期的工作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建立环境影响检测和反馈机制,用于对环境和工程的正运行进行实时检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制定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损失和破坏。工程完工后,采取科学的绿化方式进行土地绿化,对地表的植被的恢复最大化,加强对周边的土地的保护,例如砂石料场、取土场、临时用地等,防止水土严重流失。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虽然不可避免,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可以让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化,生态保护是整个工程中都要进行的,生态保护也成为水利水电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保护也是当前水利水电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工作者必须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对实地环境进行考察,预测评估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强化环保意识,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水利水电工程更高效的服务于社会。

篇12: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策研究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策研究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促进流域共同发展,体现生态保护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一种有力工具,在国际上流域生态补偿工作已有比较成功的事例.中国目前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作 者:李琪 杨兰娣 Li Qi Yang Landi  作者单位:姜堰市环境监测站,江苏,姜堰,22550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4(11)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对策   研究  

篇13:成本管理研究论文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环境的巨变推动着企业在成本管理的领域不断探索革新。提高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增加其竞争力,寻求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描述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寻求实现企业可持续成本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 成本管理 经济效益

企业降低成本可以提高盈利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竞争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1.企业成本概念及分类

成本是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

成本的构成内容要服从管理的需要,并且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国家规定成本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原料、材料、燃料等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二是折旧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三是工资,表现生产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促使企业厉行节约,减少损失,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对于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工业企业里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也列入产品成本之中。此外,对某些应从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中进行分配的部分(如财产的保险费用等)也列入产品成本。

2.企业成本管理的内涵

企业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

二、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成本管理过分侧重于宏观需要

成本产生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中,因此成本管理应是企业的一项日常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成本管理的主体,通过成本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成本管理应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但是我国有些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关于成本的有关条例方面的遵守与执行上,成本管理只是侧重于宏观需要,却忽略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2.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短期行为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以传统成本观念为基础,以产品成本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体系还相距甚远。在国有企业中,管理者对企业的承包期短,流动性较强,导致企业行为出现明显的阶段性。由于这些管理者在任职期间为了突出工作业绩,因此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后劲关心很少,对于企业成本费用的划分、成本差异的调整、计提折旧、大修以及存货的盘盈、盘亏、坏账损失和摊或计提等方面,常常出现该提的不提或是该摊的不摊,人为地调整成本等问题,这些现象会给后任的管理者在成本管理改进方面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后任的管理者为了完成指标或是达到其他目标,只得继续通过伪造成本管理数据来制作虚伪的财务报表。

3.没有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联系起来

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对于成本管理只是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将成本最低化做为企业的目标,却忽略了企业产品提质、技术革新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忽视了企业成本效益分析环节,导致企业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脱节。企业只是片面地追求降低成本,在短期内效益有所改观,但是这种短视行为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是不利的。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必须同时兼顾企业产品的创新、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造,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方面,以企业战略为引导进行成本管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企业的其他环节,更不能由于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而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否则其结果不仅坑害了消费者,而且也会导致企业丧失信誉,危害企业的生存发展。

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挫伤了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法律机制的不健全、监管机制的缺失,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受到利益地驱动,不追求成本管理创新或是对企业出台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文件,而是大搞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主义,或是搞些假冒伪劣行为以获取利润,这种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削弱了企业本身对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会挫伤整个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2.成本管理缺乏市场意识

成本反映了企业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低成本则意味着企业投入了较少的资源而获得了较多的产品和服务,体现了企业的高效率,但是高效率并不等同于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都采取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的办法,认为通过提高产量或是生产率便能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进而增加企业的利润。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许多企业不顾及产品市场的需求,一味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来达到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目的,结果却导致积压了大量产品,仓储成本骤升,反而成本上升。正是由于企业缺乏成本管理的市场意识才造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3.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在成本管理中有些企业存在着不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管理者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等不良现象。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应有的成本管理的牵制制度,导致企业不仅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来进行企业管理,而且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在成本管理较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的企业中难以调动管理者与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未能提升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企业细化管理压缩成本的对策

1.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由于成本管理、控制所涉及的范围广,需要的信息量大,并且须要不断进行分析与处理,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难以对企业开展战略成本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所以,通过对传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革,按照企业成本项目与成本要素所提供的现行的成本信息的要求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使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相匹配,同时不断地拓展信息的来源渠道,提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上、下游渠道和企业环境以及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以便建立一个网络化、交互式、超企业边界的成本信息系统,为企业实施成本管理改革提供技术保证。

2.扩大成本管理内涵,细化成本考核内容

目前我国企业影响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并非是制造成本而是管理费用,降低和控制企业管理费用已经势在必行。在完善了企业产品成本的考核指标以后,应对企业的管理费用进行逐项分解,并纳入到主管科室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中,同时财务科适时建立“企内银行”,使部门之间的所有费用都可以通过内部银行支票来进行结算,对于年末超过额度的,除个别原因并且经过主管领导批准同意的作适当地调整外,其余都将按责任制协议承担超用金额的年息,在岗效奖中进行扣除。通过这种办法的运行便可在企业中产生成本控制的良好现象:部门用款必先问价格,细算帐目,确定最优的成本策略。

3.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就是通过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以尽量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量大的增量资源,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效果。首先,通过妥善地安置职工,降低人工成本,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合理使用企业内部原有的在职职工。其次,通过合理地选择融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一是企业的内部挖潜,如存量资产盘活变现、合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使用客户结算资金等;二是间接融资方式,即银行信贷融资,发展银企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降低融资成本;三是直接融资方式,利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债券、配股、增发等形式募集资金。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学战略成本管理课题组.四川会计.2009,5:P3-6

[2]葛干忠,郑升.试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控制.中国集体经济,2008.4:P79-80

相关专题 生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