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水的和尚,创新思维及其他思维的培养论文

天幕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天幕”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挑水的和尚,创新思维及其他思维的培养论文(共11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挑水的和尚,创新思维及其他思维的培养论文

挑水的和尚,创新思维及其他思维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和尚挑水创造性思维减负愉快学习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东西相对的两座山上,住着两个和尚,多年来,他们每天都到山下的同一条小溪挑水吃。然而,有一天,东山的和尚下山挑水时没有见到西山的和尚,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与之在小溪边相逢。“莫非他得道成仙,不食人间炊火?”冬山河上带着满腹狐疑来到西山,意欲探个究竟。来到西山,他看到了一个大大的水池,水池上方有一道由一节节的竹子连接而成的水管,水管沿着山市延伸到远方,水也就顺着竹管源源不断的流进了水池。西山的和尚说:很久以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去竹林砍竹子做水管,然后从几十里外的山泉开始架设水管,常年坚持,终于把泉水因上来了,再也不必付出下山挑水的辛苦了。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功课啦。

要吃到水,方法很多,只要方法得当,开动脑筋,勇于创新,不挑水的和尚也有水吃,这就是这则小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巧与拙、勤与惰、捷径与弯路等区别,实际上这是思维与方法的问题。在和尚挑水这件事情上,人们大多会认可西山和尚的做法,然而,如果自己是西山的和尚,便不一定会这么做了,因为架设管道,也是需要耗时费力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这么繁琐,还真不如挑水吃来的干脆利落。放到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人们往往会取表面看似简单而实际不然的路子。

不信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逼着学生“挑水吃”的做法还真的大有人在呢。过去,我们热衷于“题海战术”,总以为这是教学的法宝。是啊,“书山有路勤为径”,似乎题做得越多,越能显得刻苦与勤奋。推行素质教育以来,“题海战术”似乎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唾弃,但在实际教学中,“题海战术”却又阴魂不散。

君不见过去的各种“习题集”、“万题解”如今不过是换了包装,依然游离于课堂内外,就是质而言,这题海战术玉和尚挑水何其相似乃尔?和尚挑水,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往返一趟充其量也不过两桶水,且腰脚劳损,肩膀承受着难耐的重负,题海,实乃学生的苦海,学生深陷其中无力也无法自拔,恐怕是学生时代不结束,就永不得超脱。而在我们个别人看来,这一原始而笨拙的做法却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捷径。然而,谓其捷径,只能是庸师的捷径,而绝非学生的捷径。和尚挑水,为了自己的生存,目的尚且明确。学生深陷苦海之中,又是为了哪般?他们恐怕很难弄懂这种做法的目的,因为它们早已在重负之下失去了自我。此种做法的最大弊端,乃是将学生创新思维扼杀于萌芽状态。

创新思维可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特殊才能的`创新思维,如科学家创造仿生学,发明家创造喉风地动仪等;二是自我实现性的创新思维,指个性在发展意义上的,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创造性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属于这一层次。我们要学生不仅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意义;更要把知识点与社会生活的某个层面,某个侧面,甚或某个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创新思维活动,得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认识,进而达到认知的飞跃。

作为教师,我们应像西山的和尚那样,更新思维,更新理念,多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多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方法上动脑筋,让学生扔下笨重的水桶,帮学生引来知识的活水,使学生少些无谓的劳苦,多些自主探究的乐趣。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学质量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这既是素质教育本质性的要求,更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天之使然。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思维论》彭华生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出版

篇2: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横向思维法

横向思维是将思维对象从横的方向,依照其各相应的部分的特点进行思考,从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部位,确定如何改进的思维方式。(列举、模块、并存)

二、纵向思维法

将思维对象从纵的发展方向,依照其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思考,从而推断出下一步发展趋向,确定研究内容的思维方式。(顺序、流程、延伸)

三、逆向思维法

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思维方法,常常能出奇制胜。(都说好,就思考其坏;说不)

四、侧向思维

将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稍加扭转,另辟蹊径,换个角度,采用被人忽视的方法解决问题。它与逆向思维法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问题的反面,而是从侧面的某个角度来进行思考。(正面进攻、歪打正着,淘金受河阻)

五、分合思维法

将思考对象的有关部分,从思想上将它们分离或合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产物的思维方法。分合思维包括分离思维和合并思维。(分离——合并)

六、颠倒思维法

将思考对象的整体、部分或有关性能颠倒过来,以求得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法。

颠倒思维法包括: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前后颠倒、大小颠倒、动静颠倒、快慢颠倒、有无颠倒、是非颠倒、正负颠倒、内外颠倒、长短颠倒、好坏颠倒、主次颠倒等等。

七、质疑思维法

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也不人云亦云地跟着别人的思路转,敢干大胆质疑,并在质疑的基础上推翻旧理论,创立新学说或做出新发明的思维方式。

八、克弱思维法

就是在创造研究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够潜心寻找有关事物的弱点,并作为新研究的着眼点。攻克了弱点,就能够解决问题。克弱思维法是古今中外创造发明活动的中心,是人们打通思维障碍,会议营销,进行创新发明、技术革新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创新的策略

绝大多数的创新方案,都可以用以下5种策略来制定:

1、迁移策略:把别人的好创意、好方法借用过来,和自己原有的资源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创意。

活字印刷本来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但因为我们汉字的字数太多,使得这套印刷方法并不能大规模地投入使用,导致活字印刷技术当时没能在中国本土开花结果。

可在欧洲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语言最多就26个字母,这让活字印刷技术如鱼得水,并以极快的速度得意推广和普及,盛开了一朵非常璀璨的创新之花。这就是杂交的效果,可以说所有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杂交。

2、加法策略:将目前已有的两个或多个单一的产品元素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产品。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X射线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都已经成熟,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豪斯菲尔德就把这两项技术结合在了一切,发明了CT扫描仪。

3、减法策略:把产品中的某一个元素去掉,让剩下的元素成为一个新的产品。不过请主意,删掉的部分应当是产品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又不是最核心的和最无关紧要的功能,才能让减法策略发挥最大的威力。

比如,把有线耳机的线去掉,就有了无线耳机;把博客文章从不限字数减少到140个字,就有了微博;摩托罗拉把手机的键盘去掉,就有了没有键盘的手机等。

4、乘法策略:对产品的某一部分进行复制,再重新整合到产品当中。

宝洁公司在一瓶空气清新剂内放入了两种不同味道的香水盒,以及将除臭剂和清新剂放在一个瓶子里,这样就可以交替使用,其销量几乎是其他空气清新产品的两倍。类似的例子还有“三路灯泡”,多锋剃须刀等。

5、除法策略:是指将产品的某个某一部分分解成多个部件,再用新的方式将它们重新组合。

盒装牛奶是由纸盒、牛奶、不同口味的香料和吸管构成的,如果把牛奶中的香料和吸管组合在一起,这样,只要用不同的吸管就能喝到巧克力口味的牛奶、草莓口味的牛奶、以及老干妈口味的牛奶了。目前国外已经有商家这么做了,人们把这种吸管称为“神奇吸管”。

在以前,人们在登机检票的时候才会打印登机牌,后来才逐渐将这一部分职能分离了出来,从而产生了自助值机;银行的ATM机也是来自同样的原理。

篇3: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

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程新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更新观念。创设民主课堂

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一种民主、合作的作风,这同时也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传统教育强调:“师德尊严,教师权威”,这就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组阻碍。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愤我改变了与学生的称呼,把上课的问候:“同学们好”改为 “朋友们,你们好”,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我为自己约法三章,从开始走进教师到最后离开教室都要面带微笑,满怀激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争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学生上课的心情轻松了,思维也随之变的愈加活跃,进而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地绽放。

二、创设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也不仅仅是教会个体上下求索、解疑求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学生协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自己的疑问发现后敢于宣告于众,让所有的学生协作起来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拓展独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汲取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目的。

篇4:初中生创新思维如何培养

培根曾经说过“数学使人缜密”。在教育制度深化改革的今天,加强课程教学模式及目标的改革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也应该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锻炼,通过一些数学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可以这样说,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本文主要攫取了初中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化,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地趋向于规范化与科学化,而且一改传统的初中数学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而言,非常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前时期下,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发展思维以及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为了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则应该从加强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来着手,然后将创新教育融合并渗透于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之中,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所谓创新性思维,指的就是对问题的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在实际的学习及研究过程之中所产生出的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在数学中所说的创新性思维,指的就是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的一种独到的见解,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过程,即问题的提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对初中数学教育及创新性思维的阐述可以知道,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其策略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1.超常规的思维分析,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例题进行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是因为例题是数学知识的一个代表和典范,只有将例题讲解清楚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并达到触类旁通的能力。数学教师在实际的例题分析时,一般仅仅注重对常规例题以及常规的解题思路,这就是所谓的按常规解题法。对于常规解题法而言,一般包括按照题型来进行分类、按照套路进行模仿。常规解题法主要靠的是记忆而并非靠的是思考去解题,这样非常容易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束缚,并产生了知识教学与能力。

例如:已知 ,那么 。

对于这个题目,有很多同学可能都是按照常规性的思路,他们首先会想到利用等比的性质解决这个题目,殊不知,这个题目却可以很快解出,即可以直接设a=7,b=5,c=3,那么这个题目就迎刃而解了,这其实是一个小学题目了。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得知,对于数学中的某些计算,我们不能囿于课本上的知识以及常规的思维方式,而是应该尽可能超越课本、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样能够使得解题思路更加地顺畅,减少了题目的计算难度,大大地缩短了所花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超常规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需要加强对这类数学问题进行训练。

2.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可知,数学其实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是相紧密联系的,加强学科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应该加强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有如下这个题目:某洗衣机在洗涤衣服时,经历了进水、清洗、排水、脱水四个连续过程,其中进水、清洗、排水时洗衣机中的水量y(升)与时间x(分钟)之间的关系如折线图所示:

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洗衣机的进水时间是多少分钟?清洗时洗衣机中的水量是多少升?已知洗衣机的排水速度为每分钟19升,求排水时y与x之间的关系式。如果排水时间为2分钟,求排水结束时洗衣机中剩下的水量。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上述这个例题就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关的,学生对洗衣机再熟悉不过了,这不禁让他们大开眼界,这是因为他们只知道洗衣机具有洗衣的功能,并不知道洗衣机还能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这就大大增强了其对数学知识的渴求,也增强了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上述例题,就是考查的是数学中函数的问题。通过这个例题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就是说学生会运用数学基本知识来加强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思维。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地不断深化,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更具一定的挑战性和时代特性,那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积极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唯有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学习的能力。

篇5: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学生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的革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

[1] [2] [3]

篇6: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一、“数”“形”结合解题法的理论概述

(一)方法释义

首先,关于解析几何的释义,其泛指几何学上一个小分支,主要用代数方法研究集合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性质,因此也称作“坐标几何”。其包括平面解析几何和立体解析几何两部分,其中,平面解析几何是二维空间上的解析几何;立体解析几何是三维空间上的解析几何,而立体解析几何则比平面解析几何更加复杂、抽象。

其次,关于数形结合的释义,即是把题目所给条件中的“数”与“形”一一对应,用简单的、直观的几何图形以及条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把复杂的、抽象的数学语言以及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起来,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结合,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二)解题思路

在遇到解析几何时,能清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将“数”与“形”一一对应,便能够快速找到解题突破点。事实上,当熟练掌握到数形结合方法,能够举一反三时,遇到的所有题目都将是同一题目了。因此,掌握数形结合思,就必须厘清下列关系:第一点,复数、三角函数等以几何条件和几何元素为背景建立的概念;第二点,题目所给的等式或代数方程式的结构中所含明显的几何意义;第三点,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第四点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第五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二、“数”“形”结合法在几何解题中的实例解析

(一)解析几何中圆类问题

实践证明,数形结合对速解圆类问题的帮助很大,因为在一般解题过程中,解析几何圆类问题主要围绕求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等几方面展开。比如在判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直线在圆外,但是答题需要写出确切的答题步骤才能得分。这时就需要有“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辅导——以数解形:通过计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距离比圆的半径大即表明直线在圆外。这是最基本的用“数”“形”结合方式解答圆类问题。为更为详尽的说明,下文将针对对“数”“形”结合法速解解析几何圆类问题作出例题说明:

例题1:已知曲线y=1+√(4-x2)与直线y=k(x-2)+4交于两个不同的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析:将曲线y=1+√(4-x2)变形,得x2+(y-1)2=4(1≤y≤3),可知曲线是以点A(0,1)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但是值域y要大于1,因此是上半圆;

直线y=k(x-2)+4过定点B(2,4);当直线绕点B按顺时针旋转至直线与圆相切,当直线与圆的一个交点在弧线MT之间都满足题目要求,符合题意;

而交点M在直线y=1上,因此可算出M点的坐标,即M(-2,1);

直线BM可用点斜式法计算出来,例题1kMB=3/4,即点M到点A之间的距离等于半径;

列等式∣1+2k-4∣/√(1+k2),可解得kBT=5/12。因此,k∈(5/12,3/4]。

(二)解析几何不等式问题

运用数形结合法解决解析几何中的不等式问题主要是将原不等式化解,通常能化解为某个曲线方程,然后将曲线方程在数轴上表示,注意计算过程中值域与定义域,然后几个图形的交集就是该不等式的解集。

三、结语

基于上述可知,合理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对于解析几何的答题速度与准确度都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其不仅能够减少运算量,还能显著节省答题时间,提高解题正确率。

高中数学考试中常用三种解题技巧

一、“构造法+函数法”的结合

而且本题还可以从另一个思路进行解答,就是运用复数模的概念,将相联系的数据和看成一个模函数,仍然可以得到所求的结果。

二、转换法

这种方法是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的方法,也是数学解题技巧中最富有挑战性的方法,能将复杂的题型辅以转换的功能,成为简单的、易被理解的题型。比如,一个正方体平面为ABCB和A1B1C1D1,在正方体的棱长D1C1和C1B1分别设置两点E和F为中点,AC与BD相交于P点,A1C1于EF相交于Q点,求证:(1)点D、B、F、B在同一平面上;(2)如果线段A1C通过平面DBFE,交点到R点,那么P、R、Q三点共线?

解题(1):由题可知:线段EF是△D1B1C1的中位线,所以,EF与B1D1平行,在正方体AC1中,线段B1D1与BD平行,相应得出:线段EF与线段BD相平行,由此得出线段EF和BD在一个平面,所以可以求得点D、B、F、E在同一个平面。

解题(2):假设平面A1ACC1为x,平面BDEF为y,由于Q点在平面AC,所以Q点也属于平面x,为x和y的交点,同属两个平面的点。同理可得,点P也属x、y的公共点,而R点是平面A1C与平面y的交点,所以,可以得到P、Q、R三点共线。

三、反证法

任何事物的结果有时顺着程序去思考,往往不得要领,倘若从结果向事物开始的方向或用假设的反方向去推理,反倒会“一片洞天”。数学解题技巧也是如此。首先,假设命题结论相反的答案,顺理演绎地解答,得出假设的矛盾结果,从另一侧面论证了正确答案。例如,苏教版教材必修1《函数》章节,已知函数f(x)是一项正负无限大范围内的增函数,a、b都为实数,求证:(1)假设:(a+b)≥0,则函数式表示为:f(a)+f(b)≥f(-a)+f(-b)成立;(2)求证(1)问中逆命题是否正确。

解题分析:(1)因为(a+b)≥0,移项后,可得:a≥-b,由于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则:f(a)≥f(-b),又(a+b)≥0,移项后,可得:b≥-a,f(b)≥f(-a);两个方程相加,得:f(a)+f(b)≥f(-a)+f(-b),由此证明完毕。

解题(2)分析思路就是由(1)中得出的结论f(a)+f(b)≥f(-a)+f(-b),反证得出(a+b)≥0是否成立。于是,我们先假设(a+b)<0成立,那么,移项后,分别出现两个不等式函数,即:f(a) f(b) 四、逐项消除法(也可称:归纳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数列前项与后项进行规律查找,逐项消除或归纳合并的方法去求得答案。在苏教版必修5《数列》章节中,有一道习题为:求:1/2+2/3!+3/4!+4/5!+5/6!+…+(n-1)/n!的和;

解题分析:这道习题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递增的集合,那么,就可以运用求和的公式,转化为:Sn=1/1-1/2+1/2+1/3+…+1/(n-2)!-1/(n-1)!+1/(n-1)!-1/n=1-(1/n)的形式进行解答,使解题的速度效率提高。

数学解题方法多种多样,熟练掌握解题技巧不但可以发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可以通过发散性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成为万变的花筒,神奇又有趣,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善于思考,细心观察,不断总结的良好习惯。既锻炼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练就了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学生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会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素质教育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

篇8: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实验教学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大多为演示性实验,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从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教育改革背景下,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革新教学方法,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然而,就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来看,教师大多是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来演示实验,而学生几乎是处于一个“看客”的状态,在这样的教学下,实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高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中阶段作为一个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大作用.而创新思维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基于这种人才需要,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要想实现这一教学任务,很显然,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合.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将教学目标的是顺利实现.

1.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其主体作用得到重视,才能激发其主动去学习.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

2.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符合了我国新课改要求,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其应用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实验“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根据实验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学生:对平面上运行的小车给予一定的推力,其运行速度为什么会变快?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其思考、探究,让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同时,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也逐渐显现成为,被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以往,受诸多条件的制约,教师只能演示实验,而这种演示性实验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多媒体的出现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观看实验操作视频,然后让学生根据视频操作来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4.优化实验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物理实验大多是由教师来进行实验的演示,学生通过看来学习,很显然,这种实验教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体制下,越来越看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优化实验设计极为必要.首先,教师应在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对实验过程、实验设备进行优化,打破规定限制,从而让学生大胆发散思维;其次,要优化实验流程,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流程,从而让学生高效开展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获得能力.

5.趣味性实验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否有趣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高中物理实验缺乏可探究性、趣味性,学生自然就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进而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时,就应当选择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

6.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来,从而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故此,作为教师,在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活跃思路.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应有的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爱上课堂,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条件和保障.

综上,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实验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学习,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来,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分析[J].科技风,(23):48.

[2]刘士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37):52.

[3]黄勇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6(01):54.

篇9: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及其训练论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研究事物数量关系等辩证关系的学科,是人类科研研究的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课程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与训练,这是由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性质决定的,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基础,起到对事物认知的启蒙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创新思维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对教学主体加以明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神经系统支配协调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能力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应该明确与学生之间的辨證关系,明确数学学科培养的是学生哪些能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使其能够自主学习、思考与提问,使学生表现出高度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为学生创造数学知识运用的机会条件,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范围。

(二)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创造,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有利于保持良好学习环境的条件,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加乐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与生动的演示增加几分趣味性,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参与到学习中来,享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数学学科的学习每天都在与数字、公式打交道,面对复杂一些的题目需要动脑,常常令学生抓耳挠腮,难免会产生厌倦、缺乏热情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数学又是一门在很多学生看来很枯燥的学科,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是使其端正学习行为的重点,也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点。虽然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使其亲身接触到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小学数学中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气氛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尤为注意采取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提供有利条件。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训练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主动提问是学习自主性的体现。有疑才有问,有问题的产生才会思考,思考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也可以说问题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教师的帮助解决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鼓励大胆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调动学生勇于提问发言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创新思维便会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升。

(二)创造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教与学才是完整的教学活动构成因素,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义务与责任当然是传授知识,但是不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过于古板,不能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不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要对其表现给予激励,给予启发与引导。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部“戏剧”,如何导演好“戏剧”,关键是教师这位“导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这场“戏剧”中设置提出问题的情景,给予学生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使学生作为“主角”积极思考探索,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竭尽全力激发出创新思维演好这部“戏剧”。

(三)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问题是尝试的基础,有问题才会尝试,而尝试促进创新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尝试是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激发创新思维能力产生的行为。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教学方法、思想观念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设置多个问题,使学生尝试逐步解决问题,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这样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得以激发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激励因素的运用,使其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创造。

四、结语

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不仅仅只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互动中也能提高人际交往等其他能力素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采取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使其大胆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

篇10: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及其训练论文

信息技术是新型的教学媒体,是实施新课标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机,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进行有机整合,不但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全过程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有助于他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解数学的本质和数学的来龙去脉上,还有利于全面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仍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随着现代化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计算机开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运用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作用,是致力于营造新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一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数学课教学实践中的课堂体验。

一、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效果产生深刻影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原来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必须根据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过程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发现和实践,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发现式、探究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例如,诱导公式的探讨(一)

上面是我在上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课程时的教学设计的一个片断,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转动角sinα的终边,注意观察并互相讨论sinα与sin(α+180°),cosα与cos(α+180°),tanα与tan(α+180°)的关系。这样学生就有了直接参与的机会,他们在课堂上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思维一下子发展开了,最后得出了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于经过自己思考,自己辛勤劳动得出来的结论不会轻易忘记,还学会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探究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让学生体会变化的规律,加强性质的认识

在介绍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函数y=x2的图像,并在图像上任取一点,测出该点的坐标,通过在图像上移动该点,观察其坐标的'变化来发现,“在区间(或 )上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这一单调性的本质。学生可以列表观察,还可以发现变化的快慢情况。显然,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是难以通过图像的基本元素——点的变化来建立数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刻画单调性的本质。又如,在介绍函数的奇偶性时,用同样的方法,在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测出该点的坐标,然后在图像上移动这点,可以发现,其关于y轴的对称点也在该图像上;另外,通过列表,还可以由特殊到一般,发现在定义域内总有f(-x)=f(x),这样,便从数形两个方面刻画出了函数奇偶性的本质。

教学模型动态的演示过程,形象直观地刻画了什么是函数的奇偶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想象、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自己得出定义。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把握数学的本质

研究对函数的图像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先画出函数y=sinx和y=sin(x+)的图像,并分别在两条曲线上恰当地选取一个纵坐标相同的点,沿两条曲线同时移动这两点,在保持它们的纵坐标相等时,观察它们的横坐标的关系。这样,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地发现 对函数y=sin(x+)的图像的影响,然后,以类似的方法探索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最后让学生利用技术工具从整体上研究对函数的图像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增加了学生探索的途径,拓宽了他们的思路,从而使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可能得到提高。

四、信息技术能营造探究实践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证明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学习过程成为了“再创造”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也有利于他们的知识迁移,以及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例如,我在设计“探索函数y=|sinx|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的教学课件时,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作图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解答,同时向学生提出“你还能类似地解决函数y=|cosx|的相关问题吗?”“你还能解决其他什么函数的类似问题呢?”让他们思考并讨论。这样,就成功地造成了学生急于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认知冲突,每一个学生都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在认真思考,大胆地猜测、验证、修正,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课堂无疑能够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正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五、信息技术可探究命题变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是观察数学现象的望远镜,“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层层递进的设问,把学生带入探究数学奥秘的乐园。实践已经证明,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做“数学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探索、猜想和归纳,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人教版必修2课本教材在第124页B组第3题与第140页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的比为,求点M的轨迹方程。

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P(2,0),Q(8,0)的距离的比为,求点M的轨迹方程。

我们可以配置一个“数学实验”(第144页B组第2题):

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M1,M2的距离的比是一个正数m,用“几何画板”探究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这个“数学实验”把前面两个问题一般化,加强了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当点M移动时,距离的比保持不变,点M轨运动形成轨迹,猜想点M的轨迹是圆(阿波罗尼兹圆)的形状,然后反思,进而用“坐标法”给出代数证明。

在探求点的轨迹、寻求曲线方程的过程中,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动点并不运动的缺憾,让“动点”真的动了起来。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亲自操作,在变动的状态下,分析引起动点运动的原因,发现各几何对象之间的逻辑联系,了解轨迹形成的过程,给建立动点坐标之间的联系——曲线的方程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计算机绘图能使数学思维形象化,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反思、推理与问题解决,它是教数学、学数学与用数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转换思维角度的习惯,还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1: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一、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1、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不受常规束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流畅性是指在研究问题时,多方设想,思维发散,思路流畅敏捷,对同一问题寻求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多结果的解题办法。在解答物理问题中,则常常表现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值(或多种结果)等情况。

例1:如图1示,通电直导线与线框abcd在同一平面内,如果要使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a

d

c

b

I

图1

一般像这种题的问法,都是线框abcd向某一方向运动(比如向右)线框中有没有感应电流。这不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改为上述问法以后,学生的思路马上就发散开来了,积极去寻求可能的答案。学生说出的方法越多,说明他思维流畅,发散性越好。没有想到很多方法的学生,也掌握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时,其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图2

变通性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贯通,解决问题不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思路一旦受阻,及时转向,寻求可行的、最优的思路或方案。

例2:如图2示,一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正中央上方固定一通电导线,导线与磁铁垂直,给导线通以垂直纸面向外的电流,则磁铁对桌面的压力是减小了还是增大了?桌面受不受摩擦力作用?

分析:若以磁铁为研究对象,因磁铁N极的指向与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感线相切,故磁铁对桌面在水平方向无相对运动的趋势,因而不受桌面摩擦力作用。但磁铁对桌面的压力情况难以判断——思维受阻。

变通:改取通电导线为研究对象,由左手定则可判断安培力F向下,故磁铁受反作用力F’向上,因此,桌面受压力变小。

这种变通,其实也就是逆向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独创性是指思路新颖而独特,对问题有独到见解,能独辟蹊径,提出不同寻常的解决办法。

例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6V,内阻r=2Ω,电灯L1的电阻R1=10Ω。问电灯L2的电阻R2为多大时,L2最亮?

图3

L1

L2

等效

R2

R1

L2

R2

E r

E r’=r+ R1

分析与解:本题按常规解法,需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流I,再由P2=I2R得出P2的函数表达式,然后用代数法求极值。

作为一种特殊的解法,可以把R1看成电源内阻的一部分,如图3.4示。在此电路中,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输出功率最大,故R2 = r’= r+R1=12Ω时,灯L2最亮。

2、收敛思维

相关专题 和尚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