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实力的路径与模式的研究论文

洛琳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洛琳瑛”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实力的路径与模式的研究论文(共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实力的路径与模式的研究论文

关于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实力的路径与模式的研究论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而且越来越成为新常态卜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区域和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途。提升现代服务业实力,做大服务业总量,提升服务业层次,扩大现代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输出和辐射,需要从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型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方面着力。

一、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实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动力,其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生产的上游、中游和卜游诸环节,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领域。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做大服务业规模,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加快扩大总量规模,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实力,打造以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会展业和农业服务业为重点的广谱系、多业态、竞争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1.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要求,构筑发达的“铁、公、空、水”四位一体物流网络。推动建立豫鄂陕交汇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机制,争创中原经济区“现代化多式联运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示范基地”。立足本地特色产品和产业,重点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物流、药材和药品物流、轻纺工业品物流、建材物流、家电物流。推进枢纽型物流集聚区、产业集聚型物流集聚区、商贸流通型物流集聚区和空港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第四方物流模式,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构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平台经济。

2.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在城市新区集聚,培育和打造新区金融商务区。支持地方银行逐步成为全国重点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大力扶持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良好发展。加快培育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与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积极扩大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以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积极拓展交易品种和丰富交易方式。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的优势,进一步挖掘人寿险、农业保险市场潜力。

3.商务服务业。以建立城市商务中心区和县(市)商务中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营造宜商环境。重点发展本地企业和主导产业急需的知识产权服务,开展对专利、商标、软件等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服务。

4.科技服务业。积极支持专利服务、技术交易、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碳排放交易、风险投资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城市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各类基地和园区以及专业科技教育机构开展研发设计,重点发展特色优势行业的工业设计,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核心竞争力。

5.信息服务业。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推动信息服务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互动,完善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空问,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强力支撑作用。

二、积极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

新兴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新生力量,与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兴起、社会分工细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相伴而生。随着工业经济转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服务业将面临巨大市场需求。利用本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市场主体,出台定向性、专项性扶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拓展新项目、采取新模式、研发新技术}一分必要。加快培育形成新的服务业增长点,有效吸纳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创业,重点打造以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人力资源培训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体系。

1.节能环保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完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节能领域和环节的技能、服务和人才培训,重点开发针对高耗能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的节能服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节能专业服务机构。

2.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和深度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意理念合理开发、适度保护,丰富文化主题,创新文化传承与经营业态,推进文化集聚区工程,打造商旅文融合景观,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的国家合作建议

1.创新融资方式,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中应该创新融资方式,实现多样化直接投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强化风险预警,规范投资行为。

2.倡导建立“互联互通专家委员会”,形成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过程中,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应该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倡导建立“互联互通专家委员会”,在政府问形成一个总体协调部门,以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编制城市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选择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符合区域定位、发展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培育。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资源,鼓励闲置旧厂房、老民居改造再利用。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集聚区目标定位的,同等条件卜给予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并在政策允许的条件卜,在土地出让方式、土地出让价格等方而给予相应支持厂在国家税法规定的框架内,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教育附加等地方税,给集聚区内企业更多的优惠。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在安排上适度向服务业集聚区倾斜,用于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补助。抓住国际国内服务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力度,变过去的单个项目招商为集聚区招商,变过去的在家门口招商为走出去招商,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等。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创造集聚区内留人才、留企业的优良环境。

篇2: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关于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为了使现代服务业更好地培养人才,以培养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为目标,对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了几年来的实施效果,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在“产学研全程合作方式”等5个方面开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结构

一、办学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以浙江省、杭州市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以“适应性”为目标,以“应用”为宗旨,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突出优势技能与优势品质,全面设计实施了以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市场需要,把培养的目标定位为:为现代服务业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

杭州市目前正在致力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50%左右,初步形成高层次“三二一”产业结构,成为服务业大市。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将作为杭州市的重点行业来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现代服务业职业人才的培养也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在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人才具有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素结构,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等方面。

自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把筛选的工作过程操作要素作为课程开设逻辑起点,确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再将职业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专项能力,确定具体课程(含实践)和教学内容。对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舍弃那些与职业能力培养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增加本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将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际工作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人才培养初次岗位与发展岗位要求,以公民素质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社会活动课程四大板块构建了职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各专业按新课程体系设置要求开发编写选定教材。

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为了有效实施培养模式,凸显办学特色,占领物业管理理论的制高点,于3月28日成立浙江育英学院物业管理研究所,是浙江省首家物业管理研究所,通过研究所汇集了一大批物业管理界的精英,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真正走一条产、学、研的相结合的路子。

12月教育部课题《计算机专业产学合作研究与实践》顺利通过鉴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产学合作研究与实践”获杭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高职现代服务业职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获杭州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果

1.高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调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的框架结构由四大板块组成。

(1)公民素养课程。“职业人”应具有的必要的思想政治、思维方法、道德、修养、心理、体质、语言、工具等共同性的基础知识、技能与素质所设置的课程为公民素养课程。各专业设置的公民课程分为六类:思政理论;道德修养;身心健康;应用工具;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创业与就业指导。

(2)专业技术课程。职业岗位(群)所要求必须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品质、形象、体能、证书等所设置的课程。本课程为必修课,分为四类:基础课;技能课;实务课;集中实训课。

(3)社会活动课程。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优势品质与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完善“社会人”的课程。社会课程分为四类:主题班会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形式为主要载体,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施社会课程。本课程为必修课。

(4)职业拓展课程。旨在增强学生职业发展后劲,提高优势竞争力,提高职业转换能力的课程为拓展课程。本课程为选修课。职业拓展课程分为六类:党课;人文艺术;管理基础;职业技术;必读书籍;考级考证。

2.树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

实施“三段式”实训与特色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模式。

大一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职业考察实训;大二学生组织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二周的岗位见习实训;大三学生开展毕业顶岗实习。

各专业除了进行常规校内、外教学实训之外,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实训项目,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教、学、做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训过程中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诚信品德、敬业奉献、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

如经管营销类专业的“百元实训”项目实训;会展专业举办的全真性“育英大学生时尚节”;信息技术与应用系把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将校内专业实验室、信息技术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与IT公司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通过相应课程的实训指导,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突出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应用程序界面的设计、网站建设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的训练。

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训、专业实训、顶岗实习三部分,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系统设计,统筹安排,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总课时的50%以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3.培养途径的多样化

(1)集中实践教学。民航旅游分院的“2+1”教学模式是指学生2年在校学习,1年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分别在空中乘务、酒店管理与民航运输专业坚持了“2+1”教学模式。并在“集中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探索,自20开始实施“集中实践”,极积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有中国国际航空浙江分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宁波分公司和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等。学生遍布国内三大航空集团的12家航空公司、四家机场、省内外的10家四星级以上酒店。

民航与旅游分院采用“全真性集中顶岗教学实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将专业专职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合成“双师型”队伍,这支队伍在团队带头人的指导下,相互联动、相互学习、团结协作、优势互补。(2)以学生科技竞赛为切入点。信息技术与应用系以学生科技竞赛为切入点,提升信息技术类专业“职业人”培养的优势品质和技能。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第2届计算机调试员职业技能大赛,获得第1、2、3名和团体奖。组织学生参加-共7届的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共获大专组12银6铜18块奖牌和4次优秀组织奖。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等多项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另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广告设计、英语口语、食品检验、电子商务、餐饮服务和文秘等多项技术类竞赛,获得好成绩。

通过探索培养学生技能的方法,提高技能训练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结合竞赛内容促进技能教学,以技能竞赛为动力,以竞赛项目为驱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将技能竞赛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

(3)订单培养。20以后,物业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已成为本专业办学的一个特色。目前已与浙江省和杭州市有影响的浙江绿城物业管理公司、浙江耀江物业管理公司、浙江南都物业管理公司、杭州大家物业管理公司和杭州绿都物业管理公司等10家物业管理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第一个订单班“绿城物业班”挂牌,、、和分别完成了“绿城班”、“南都班”、“耀江班”、“怡华班”、“高盛班”和“大家班”的16个挂牌班级。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招聘的紧密结合,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达到了学生、学院、企业三方的“三赢”。

电子商务专业从年开始,先后与阿里巴巴、淘宝网、网盛科技、浙大盘石等多家公司形成了长期合作,并签订了相关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与浙江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成立“浙大盘石班”,20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创办“阿里班”、“诚信通班”,专门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在成立订单班的过程中,增强了本专业与公司之间的联系,达到了学生、学院、企业三方的“三赢”。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20有13位学生在阿里巴巴成功就业,到20实习人数超过100人,成功就业40多人,而且带动了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

(4)就业实习一条龙。艺术设计与人文系针对毕业生采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就业‘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教学”。使学生实现了“双百”——百分之百毕业、百分之百就业。

针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环节教学进行研究,以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两专业为切入点,探索将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教育三个核心教学内容进行“一条龙”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将实习期间承接的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内的设计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设计作品被客户采纳应用,学生实现了在实习单位就业的愿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达100%,且专业对口率在80%以上,这些指标在当时省内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

经过我们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该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4.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提高人的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最根本要求。对于从事服务业工作的人才的要求,除了政治思想素质、心理身体素质、专业业务水平外,还应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

为此,我们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如开设公共礼仪、音乐欣赏、书法、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选修课程,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品味,把美的观念引入教学中,使专业技术与音乐美、书法美相交融,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

5.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主要通过学生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种相关的科技竞赛和在自办公司承接实际项目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产学合作引入创新课题,首先让教师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研究,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使教师逐步改变科研和教学中较为偏重理论,实践经验相对欠缺的状况。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能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在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与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授课不再呆板和教条,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引入的创新课题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实践增进了学生对创新过程的感性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有6名学生在华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加萧山区工业园区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开发的培训,最后有3名学生参加了此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另外,还与浙江杭嘉湖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派出15名学生到该公司直接参加企业保税软件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这些学生在该公司得到了各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受到该公司的好评,其中有2名学生由于工作突出与该公司提前签约就业。

浙江南都的人力资源总监说:“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个年轻、非常有活力的学校,学校在开展‘产学研’、‘工学结合’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这也是双方能长期深入合作的基础。育英学院已经为我们公司培养了很多优秀员工,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得到公司的认可。”

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任务和举措

高职院校的根本教学任务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线,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针对这一根本目标,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以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坚持适应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地区行业的经济发展,以“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为原则,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些,将持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探索以“全程校企合作”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以“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创业就业教育。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

建设以“特色专业”为骨干的专业群。

实施以“工学结合”为主导的课程建设。

构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建设。

篇3: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土地流失严重等等自然灾害都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新技术革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解决这一问题。从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出发,研究了对我国新型农业的直观影响,同时还深层次的探讨了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以及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技术革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路径

1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的工业化程度导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包括环境、资源以及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目前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等等危机。在资源普遍缺乏的今天作为全球一个拥有农民9亿多的农业大国来说,发展新技术农业革命,利用新型农业产业来带动以及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2〕。国内外都积极发展新兴农业,在这些发展农业的大潮流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会一味否定常规农业的存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出现否定农业投入的唯生态倾向方式心态〔3〕。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来看,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发展突破的实际性阶段,因此在考虑我国农业现有的新技术革命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国情的基本情况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实际性差别。因此在考虑现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时,要充分了解和实行基本政策,以可应用化的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再实现技术性突破。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农业产业突破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并且在生活中也有了相应的实例。国外学者包括GillesDuraaton(2011)〔4〕普遍认为,农业产业新技术革命的开端始源于上世纪30年代,鉴于工业发展逐渐趋于饱和化,发达国家为了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已经开始对农业进行相当全面改造。同时LindJ.(2010)〔5〕也指出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美国农业模式、日本以及部分西欧的农业模式,都是依据本国发展的现状,局域现实情况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模式变化,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改变。与此同时国外还有某些学者从宏观方面的角度对全球范围内一些主要的具有相对代表性国家,目前所采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一系列与之更加相关的决定性研究。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现阶段美国主要采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属于机械化的先进仪器耕种模式这与英国政府主导的引导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相对来说法国更加环保采取了链条式环保型的发展模式,德国则主要是基于信息化生态的技术性基础而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在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突出不能照搬国外发展,但是必须借鉴其发展模式来实现农业发展的突破。于允充(2012)〔6〕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充分考虑当地的发展,利用产品化机械化来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形成独有的农业发展模式。温琦(2010)〔7〕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而言,领土辽阔导致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自然以及社会条件的水平出现很大程度的差距,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者之间的水平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满足的就是能够同时实现各地的均衡性发展,其发展的模式不能采用套路式进行,需要因地制宜,以点制点,使得各地之间的发展都能够实现友好突破。方志权(2013)〔8〕则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采取外向出口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及都市城郊农业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现有的优势农产品产业,使其带动整个地区的模式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实现当地地区整体资源综合性开发以及不断推动的商业化模式。综上所述,在基于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之上实行农业产业的模式发展路径需要不断探寻,充分利用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等等在内的时代革命结果壮大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独有的农业社会发展模式。

3现代农业新技术革命的基本内涵和影响

3.1新技术革命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产业新兴技术革命,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装备,来从事广泛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从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传统农业技术革新,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在推动技术飞跃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不断成熟的生物、信息化等等技术,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革命性突破以及新发展,从而使农业产业化在更加高技术化方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能够贯穿于我国农业全面建设的单一过程中,使其具有相对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更为珍贵的丰富内涵。在本世纪就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来看,其重点主要是包括四大应用技术,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以及可大力发展的海洋农业技术。

3.2新技术革命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先进的高新技术,其快速迅猛的发展需要经济腾飞的支撑。在现阶段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能够拓展到农业应用领域,而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性的方面,主要是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新种质、提高动植物抗性等方面,是基于提高农产品的关键品质从而提高其实用化的可行程度。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电子技术、遥感和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等都可以与常规的农业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并且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之中最值得指出的就是生物工程技术有了最新的进展〔10〕。在目前已经可以利用组培花培的技术进行选育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培育出了其他多种作物的新品种,在这当中稻谷、小麦、烟草已经用作大规模的生产;马铃薯等的脱毒以及快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品化以及产业化。也有一些作物细胞事例通过新技术革命实现了再生植物,转基因的抗虫棉已进入田间,牛胚胎有效的分割以及早期性能识别等技术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克隆也日益完善,在基因工程疫苗方面也达到了示范级别的要求,并且取得了极为重大的研究型进展,以上的这些技术成果的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产值实现了极为庞大的发展。虽然就目前态势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化科技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水平相差很多,但是蕴藏的潜力确实极为巨大的。尤其是在本世纪,技术革命的不断突破能够再次发展农业产业化,从而进行新的技术革命,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4: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其展现的现状以及相对所面临的一系列的实战挑战,发展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门径。而在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的产业模式时需要借鉴于现代不断出现的新科技革命,以技术革命推动社会产业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从而能够形成拥有自己本色的新型农业发展〔11〕。因此基于技术革命的基础上采取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这将会依据针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现实情况来进一步釆用其他更多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从而能够实现更好、更快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基于新技术革命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4.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

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利用生物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作为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的两大法宝,针对大量生产农产品的地带采用生物技术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进而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网上宣传以及地面推广等等,确保其优势的售出路径,同时还需要借鉴与优势地带的发展模式,利用各个地区不同的优势农产品,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利用整体的新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等,将其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生产从而推动整个农业的发展,再利用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品的加工、合理销售、运输等等其他一系列相关的朝阳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能够开辟出一条真正属于农民的新式就业新渠道。

4.2生态以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与农业生长的环境有关,同时还关系到未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生态特色上的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包括海洋微生物技术,利用其快速规模化的生产以及低廉且易生长的本质,使现代化的技术能够越来越深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使其之间的发展日益紧密。另外健康农业、绿色食品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重点应逐渐转移到生态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结合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形成合理的动植物资源体系,同时还需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将有机农产品与山区资源相结合,继而开拓出属于我国的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开拓国外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市场。与此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实施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善现有的相关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的整体产业形式,使其更加的合理化以及制度化。

4.3城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城郊农业的发展主要信息化的变化,因此信息的搜集以及辨别与此息息相关,城郊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居民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从而需要充分了解到各自之间的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能够包含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根据事实的需求充分了解以及掌握动向,利用信息化的平衡来实现这一目标。发展城郊都市农业是基于现有的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城郊农业产品主要的销售群体就是城市居民,因此农业产品具有相对较强的时效性,能够为城市具名提供必要的日常所需。与此同时城郊都是农业要肩负起相当程度上的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活质量的重任,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环境问题。现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日益加快,因此需要不断更新都市农村的发展技术,加强都市农民的技术水平,改善现有的农业设备使其更加现代化。

4.4以出口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初步发展,还要能够实现其市场化和国际化,因此对于具有外向型农业的基础和潜在能力的地区要大力推进鼓励其快速发展,选择性发展此类商品。各地方地区根据自身农业特色情况,选取最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形式来作为对外发展的输出端,同时还需要以国际市场目标,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出自身的品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依靠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全方面的竞争力,最终建立属于中国特色的新兴农业。

5基于技术革命的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对策

研究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新技术革命也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当中,并且已经凸显出更多的优势,农业、技术已经不再如以往的发展模式一般,单一发展、没有关联,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以及农业之间也实现了紧密化关联化,从生产到销售,从研发到推广这一系列的农业活动已经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紧密相连,相信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未来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5.1全面提高整体农民素质打造新型农民队伍,实现农民工人化

鉴于时代对于农民素质发展的需要,需要做到逐渐提高当下农民教育,从制度上改善现有的体制,做到制度创新,同时还需要借助政府以及知识分子的力量,邀请农业专家对当代农民进行新式培训,远离以往无知的阶段,打造出一只新兴的知识体系农民队伍。主要做到以下两点:①从教育入手,由政府倡导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为农民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以及精神基础,例如公共设施、指导老师等等,从根本上提高整体农民的专业素质,使其专业化合理化技能化;②进一步整合当地的地方教育资源,对外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内要靠当地的本地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合作,更大程度上的实现知识水平最大化和技能最大化。

5.2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提出以新技术革命来推动社会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巩固以及不断探索已有的产品销售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销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化利益,结束以往因信息滞后导致的产品脱销的状况。要从根本上调整优化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农业产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在不断推进整个产业的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体产业的稳步前进。而在产业优化的同时还要不断推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前进发展,尽可能的实现产业链的逐步增长,提高整个农业的附加值。

5.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着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中服务业,推动产业优势前进。同时还要发展现有的农产品,不断推广从而达到实现最优化的技术水平。农业生产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也要完善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且提供具有一定优质的金融以及相关保险服务。努力拓展涉农服务项目,支持农村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农产品供求与价格等信息服务。

5.4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产业的过程当中,遵循技术革命的优势,并且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号召力和资源性能,利用已有的整体公共资源主体,从制度上改善现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对已经拥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相当程度上维修,为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挖掘农业产业的相关行业,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加强整体农业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方向和物质指导〔12〕。

参考文献:

〔1〕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116-120.

〔2〕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03.

〔3〕王希凡.基于产业组织的农业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04:115.

〔4〕GillesDuraatonandHubertJayet.Isthedivisionoflabourlimitedbytheextentofthemarket?EvidencefromFrenchcities〔J〕.JournalofUrbanEconomics,2011,(56):79-95.

〔5〕LindJ.Ubiquitousconvergence:marketredefinitionsgeneratedbytechnologicalchangeandindustrylifecycle〔D〕.PaperfortheDRUIDacademy,Winter2005Con-ference,2010:205-227.

〔6〕于允充,朱信凯,王浩.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趋势与动因:基于全国范围县级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10):78-90.

〔7〕温琦.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79.

〔8〕方志权.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护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53.

〔9〕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理论参考,2013,(8):36-37.

〔10〕杨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分工的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中国家庭生产方式的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86.

〔11〕杨昀,郭建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科技支撑效应与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04):84-86.

〔12〕刘克非.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01):88-91.

篇5:初中教师素质提升与现代管理研究论文

初中教师素质提升与现代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管理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初中教师的管理、培养中,有利于提升初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提升初中教师素质的实践过程中,要依法依规管理教师队伍、开展精准引导和培训、加强校本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

关键词:初中教师素质;科学管理;精准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学校生态环境

初中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的发展、初中生的成长都与其息息相关,其素质的提升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个人共同关心的课题。现代管理理念关注组织中的个体,在促进个人发展上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用现代管理理念研究初中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和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依规科学管理教师队伍

第一,实施依规管理。任何有效的管理都要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进行。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学校的规章制度会不断强化其在教学、言行等方面的好习惯,久而久之,这些好的习惯会内化为个人的综合素质,最终体现到教学活动中。初中学校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教学任务、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学生素质等情况,制定一系列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实现校规校纪全覆盖、无死角。明确年级主任、班主任、教师、教辅人员等人员的岗位职责,对教师的课时、备课、作业批改等做出具体要求;制定教学评价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教学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公平、公正的奖惩;出台教师培训学习制度,明确教师每年参加培训、听课的次数和时间,保证教师的学习培训质量。总之,要使学校的教师管理活动有规可依,教师的一切行为有规可循。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尽量精细化,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如化学、物理等学科到高年级才开始,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从初中一年级就已经开设,学生的接受基础完全不一样,教学规范的标准就应该有所区别,体现差异性;再如,教师的评价考核内要量化细化,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科研情况、学生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自评和学生及家长评价等在教师考评中的权重,尽可能使考评全面、准确反映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第二,实施人文管理。从重硬管理向重软管理转变是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软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精神面貌、道德、责任心、凝聚力及教育知识水平等等”[1],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向心力和感染力。学校是产生知识和文化的地方,应该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要实施人文管理,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本。承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学生辅导等方面一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关心教师的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另一方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弘扬学校精神,如凝练校训、创作校歌等,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感召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球类比赛、文艺晚会等,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利用教师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尊师重教的主题活动,形成尊重教师、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2开展精准引导和培训

第一,提升教师的道德情操。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特别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学校要多想办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引导教师贯彻社会主义教学方针,增强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到爱岗敬业、对学生无私奉献。明文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如要求教师用普通话授课、着装要尽量职业化、上课期间不得抽烟等等,引导教师做到仪表端庄、谈吐优雅、举止得体。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及时制止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发现问题要依照校规校纪进行处理,特别是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索要或接受学生财物的`行为,要坚决避免。第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校要注意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使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宽泛的知识面。学科知识是教师的立业之本。初中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就会出现“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学校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传帮带、名师授课、难点解析等方式巩固教师的学科知识,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核心要义。学校要克服重课业轻理论的倾向,强化教育理论的培训,提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掌控力。教学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教师仅有学科知识是不够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又使授课过程生动有趣,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具有宽泛的知识面。第三,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决定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时代相适应,其教学行为才会得到认可。如00后初中生的个人表达欲望相对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开展与学生的互动,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如果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必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方法是传授教学内容的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现场观察法等都有特定的适用情况,教学方法如果使用不得当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教学内容的准确传达。如时事政治课易多采取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辨别是非;而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要多采用直观演示法,把教学变得形象化,使学生更好理解知识要点。因此,学校要经常向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设计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该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2],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3加强校本教学研究 第一,开展专题研究。从内容上看,要把教学经验和教学难点都作为专题研究的对象,一方面,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成绩,从众多的、孤立的教学个案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深入挖掘其中的科学道理

关键词:现代管理论文

3加强校本教学研究

第一,开展专题研究。从内容上看,要把教学经验和教学难点都作为专题研究的对象,一方面,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成绩,从众多的、孤立的教学个案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深入挖掘其中的科学道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指导;另一方面,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组织教师集中攻坚,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有效解决对策,帮助教师解决疑难问题。从组织形式上看,学校层面要设立教学专题科研项目,每年面向全体教师指定若干研究课题,由教师个人根据兴趣和专业申报研究;学科组、教研室等也可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自行开展研究。从成果应用上看,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研究结论、意见对策、典型做法等要在全校积极推广,督促教师主动运用、灵活运用,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工作动力和能力。第二,做好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前,教师个人必须进行扎实的预备课,提前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内容难易点等。在备课中要体现思辨性。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由备课组长引导教师畅所欲言,尽可能多角度、多层面呈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采用辩论的方法,鼓励教师对中心发言人的备课提纲提出质疑,通过问答、辩论等方式,达到问题说透、目标明确、思想统一的效果。课后要重视集体备课的反馈工作。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学方案是否科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要加强对课堂效果的监控,在课后及时召开反馈交流会,客观、全面总结教学过程,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集体研究,完善教学方案。第三,提供多种教研平台。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为校本研究提供多种平台,拓宽研究渠道,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办教研刊物,主要刊发校内教师的教研文章,同时介绍外校的一些经验做法,开阔教师视野。开设校本课程,教务部门可以组织优秀教师在深化对校教学规律、生源质量等认识的基础上,开发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课程。组织兴趣相近的教师成立学习俱乐部、学科沙龙等,经常开展研究讨论活动,加强“不同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碰撞和整合”[3],促进教师素质共同提高。

4营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

第一,建设学习型组织。学校应努力构建人人重视学习、追求进步的校园风气,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适应教学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更新学科知识,优化教学方法,使自身能力素质与教学任务相适应,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超越。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如加强图书馆建设,扩充藏书数量,提升藏书质量;为教师推荐、订购高质量的报纸、期刊、辅导书等学习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买学术数据库,方便教师查阅学习。第二,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客观审视、积极扬弃、逐步提升的行为,通过教学反思,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进而提升教学能力。学校要大力宣传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对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对教学反思提出硬性要求,定期检查教学小结、教学笔记等反思成果,提升教师对知识储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反思的质量。开展教学反思方法的培训,如制作教学反思典型案例、教学反思故事,邀请专家就教学反思的方法、内容、注意事项开展讲座。第三,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个人基于物质和精神上的获得而在主观上产生的欣喜与愉悦的情绪。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会对学校产生高度认同,工作动力也会随之增强;反之,教师会出现抵触情绪,教学质量无从保证。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积极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教师无后顾之忧,有尊严地从事教学。另一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激励机制。实施教师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制度,支持教师拓展个人职业生涯的宽度和厚度,定期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史永亮,张伟,刘彦妮.现代管理学理论浅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61-64.

[2]皇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384-386.

[3]李娜.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策略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4):55-59.

篇6: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因受传统学校体育观的影响相对滞后,传统体育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还是体质评价都忽视的学校体育的长期效应,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培养。近几年我针对教学模式中出现的种种弊病,在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剖析,为体育教学改革增砖添瓦!

一、传统教学模式

(一)运动技能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是受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以运动技能教育观为指导,注重“三基”的传授。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三基”为教学目标;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为主要依据设计的教学过程结构的模式。教学过程遵循“泛化—分化—定型—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练习,逐步掌握运动技能。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结构过程为:教学准备(教师提出教学任务与目标),定向认识学习(教师讲解示范,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练习部分(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巩固练习、应用练习),教学结束(教师对学习结果作总结评价)。

3、模式分析

该模式有利于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使学生简洁有效的掌握“三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教学规范,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身体锻炼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身体锻炼模式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目标。按照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负荷与休息合理交替的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运用简单而有效的循回练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采用非竞技的简单运动进行身体素质锻炼。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为:提出课程的任务,准备活动;教学组织与指导;学生练习,运动负荷监控;练习结果评价,放松整理。

3、模式分析

身体锻炼模式通常以练习法为主,并且采用练习强度和脉搏频率的监控,所以对发展体能、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但该模式由于以“炼”为主,并且练习密度高,运动负荷大,对于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二、几种现代教育模式

(一)“快乐体育”模式

1、模式依据

“快乐体育”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以促进学生身体为基础,通过运动和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快乐,身心得到发展;它主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了“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的思想。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为:环境优化,情感驱动,能力评价,协同教学,快乐体验。

3、模式分析

该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创造留有空间,使学生能够互帮互学。学生可以自定目标,自我评价。但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水平及体育设施要求都比较高,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出现“放羊课”的局面,影响教学效果。

(二)“主动体育”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主动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掌握体育技能为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扬弃以往的那种被动的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情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体育能力。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为:启动发问,问题导入,尝试练习,集体讨论,验证练习,归纳总结。

3、模式分析

“主动体育”教学模式在思想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接受式、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探索式的学习,注重了体育的多功能教育。

(三)“成功体育”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是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相互借鉴而改造形成的一种相对理想的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如何提高学生体育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体育兴趣。以体育学习的情景体验规律和学习的认识规律为主要依据构建教学过程结构,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结构

(1)开始部分:准备活动性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形成学习目标与课题阶段(学习的初步讨论,明确问题)。

(2)中间部分:尝试性学习技术阶段(边想边练,寻求答案,明白道理),学习技术阶段(在明白一定道理的技术上练习,加深理解)。

(3)结束部分:对学习的结果归纳(身体和认识,情感方面),放松整理活动。

3、模式分析

“成功体育”注重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创设有利于动机培养和激发,谋求整体效益。在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师生关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习者营造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出现了教学整体上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区别

(一)教学方面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注重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过度强调“技能体育”和“体质体育”。

现代体育教学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功能,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培养,又强调学生情感的培养,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完善的人格。

(二)师生关系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必须从属于教师的教,师生关系始终是“上下”,“主从”关系。

现在体育教学提倡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强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为主,实行民主教学。

(三)教学组织

传统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统一行动的,有严密的课堂组织与严格的课堂纪律,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现代体育教学组织注重快乐化、民主化。组织形式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服务,而且要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自学、自练,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四)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是以竞技体育的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效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健康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体系,健康的内涵包括身、心、群三维价值理念。在考试评价方法上,采用绝对评价指标与弹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小结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并非一无可取,现在体育教学模式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教学模式的不断研究将更加丰富多彩。值得指出的是,在反思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应该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赋予新的内涵。现代体育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的多向性,不能将体育教学单一化,公式化,更不能固守某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N].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

[3]张军.体育教学模式论[J].教育与研究,2005.

相关专题 路径现代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