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理念论文

yulin7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ulin7”参与投稿,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理念论文(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理念论文

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理念论文

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理念论文

师学文

白银市平川区复兴乡教育管理中心(730915)

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什么?我认为,关键是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有人说,思想决定一切,也有人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保守,必然因循守旧;观念落后,必然画地为牢;理念落后,必然固步自封。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思想,思想不变,理念照旧,一味抱残守缺,改革和创新就是空谈。

有这样一幅形象二直观的漫画:一头牛被拴在树桩上,日久天长,当树桩和缰绳都去掉时,牛依然忠实地站在那里,连自由走动的意识都没有了。它在当年不变的模式中已经习惯,它没有勇气去挣脱束缚,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面对新课程,面对新教材,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无论校长,还是老师,如果不学习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新观念,那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将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敢于冲破旧观念、旧思想、旧体制的束缚,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

首先,就是要打破“唯分数论”的束缚,树立多元评价的评价模式。要坚决摒弃新课程会影响教学质量,会影响学校排名,会影响班级成绩的错误观念。任何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暂时的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都可能会遇到。但只要我们敢大胆尝试,善于创新,坚持不懈,新课程改革肯定会取得成功,学生的综合素质肯定会得到提高。良好的机遇需要我们主动去迎接,否则,我们就会与那头牛一样,丧失改革创新的动力和本能。

其次,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观。要坚决走出“讲的少害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掌握不了”的误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面对新知识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多动口说,多动手做,让学生去思考去体会,去观察分析,去合作探究。教师一定要完成由“管理者”、“教授者”的角色向“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把陈旧的师生关系演绎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朋友伙伴关系。这样,我们的课改就有成功的条件和保障。(教育论文 )否则,就只能是“新瓶子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

再次,要摒弃“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技能轻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观,树立三维目标的教学观。教因学而存在,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否则,教还有什么意义呢?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而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不会学习就是文盲的'社会。我们绝不能培养一批“知识的容器”,而要培养一批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主动发展的学习者。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顽强拼搏的毅力,要比教会许多死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最后,我们要摒弃重优生轻后进生的育人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观。这就比是一块庄稼地,如果你是关注那几颗茁壮的苗施肥、锄草、浇水,偏爱有加,而对那些弱小的苗置之不理,甚至“欲除之而后快”,是想,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吗?再说,这样的教育公平吗?

在现实的学校中“促优拔尖割尾巴”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新课程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观,树立“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成长,使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为幸福的人生做准备,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打破旧思想的束缚,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坐等,只能坐以待毙;盲目冒进,必然走入死胡同。实施新课程,必须积极而又稳妥,一方面需要管理者的胆略,更需要教师的智慧。

篇2:新课程改革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理念]

篇3: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一、课程改革进展情况

1、成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各种制度,确定了实验目标,确定了实验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制定了《沙后河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组织教师通过培训,确立了实验教师,成立了校级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做好课题的立项、准备、研究等相关的工作。

2、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橱窗、家长会、教师会、学生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课程改革,使广大师生及家长、社会对课程改革有了初步认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周举行一次校级教研活动,每月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每学期承担一次督导组级课改交流会,内容是课改、课题和“双自主”教改,使实验教师能够及时交流、研讨,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加强了课改的研究的力度,经过一个学期的验证,效果是十分显着的。

3、课程进展情况:学期初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两个计划执行,各学科、各个单元有测评、有信息反馈,并及时做好记录,整理和装入档案。课程改革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存在问题

1、观念转变非一日之功。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摈弃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之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改动较大,传统的做法的惯性作用使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多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有的老师在示范课或有领导听课时能自觉按新课程要求去上,但平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在于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映、评价、组织和个性化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因此,观念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总有部分教师担心课改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不敢大胆实践。

2、培训形式单一。

整个课改培训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讲座培训。讲课改形式是请专家做报告或是二级培训员的讲授。以上培训形式和方法的单调性造成的结果是当时听了激动新鲜,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是涛声依旧。难怪有的教师说:“专家做报告听的概念多,注重实效少。”因此,可以肯定的说集中式的培训是必需要,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有多种形式的培训,如校本培训、参与式培训等。

3、课改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

课改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的保障不到位,阻碍着教师的课改参与。

三、对课改教材的评价

1、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2、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

3、教材内容生动、多样、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

4、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能广泛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5、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现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6、各学科教材均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如: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

四、课改档案建设

专人、专橱,严格按照“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档案提纲的通知”来执行。

主要内容有:1、课改实验组织;2、课改实验研究、3、实验教师培训。

五、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和安排

1、加强学校领导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加强课改课题的研究力度,注重实效,不走过场。

3、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早日使课改工作出成效。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档案建设。

5、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设施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6、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课程改革又是当前的教学中心,要搞好课程改革,除思想观念上的再培训和再发动外,还需构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并制订相应措施。

7、要将课程改革开展及成果,列入教师年终考核项目,(www.fwsIr.com)并逐步提高权重,其次制订课改实验的考核及奖励条例;再次是继续加大对课改的领导力度,增加人、财、物方面的投入,还要想方设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抓好宣传、督查、研讨等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良好局面。

8、加强调研和指导,组织经常性的开课研讨,加强课题管理,组织各类评优和论文评荐,组织学习材料及教辅用书、用具的推荐及征订,提供多种版本的实验教材供一线教师研读。

9、课改,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学生个性持续发展是主目标,要引导教师大胆创新,注重经验积累,注重资料积累和处理,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要把课改看作是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特色建设的大好机遇,增强责任意识。

篇4: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论文

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论文

[内容提要]

自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仍有一些教师疑虑重重,总担心新课程改革会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将来无法应对考试。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已完成的两个必修模块教学经验,试图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语文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等方面谈一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双基”

[正文]

9月,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新课改后,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个学段,完成了两个必修模块,情况如何呢?笔者不揣冒昧,就此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并非否定传统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虽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出的许多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激疑式等仍然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更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答案是明确的,即改革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并非得了课堂的“热闹”而失了“双基”的落实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讨、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但一堂课下来,有些老师总是忧心忡忡地感慨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变得别里科夫起来:“这样课堂是‘热闹’了,却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有一位高一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他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让学生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非常活跃,他们既梳理了知识,又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一次观摩一位高一教师上必修二《孔雀东南飞》,让学生们自编自导课文片段,把刘兰芝演成“像朱丽叶那样在假死复苏后,抚着焦仲卿的尸体,痛苦殉情”。根本没有考虑到汉末封建礼教孕育和形成初期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没能具体地感受人物的命运,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涵。还有一次听一位初三年级教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新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可以看出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恶搞”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使课堂教学“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转”“满堂放”,毫无实效可言,完全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旗帜鲜明。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教材设置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它们都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写作口语交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而如今,一个学期学二册,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

这种“增负”的抱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一些教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至于教材怎么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课程标准变了,高考也在不断改革,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墨守成规,势必如以前那般“戴着镣铐跳舞”,这怎能不感到新教材是给学生“增负”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我也同意“增负”的说法,那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只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须转换角色,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负担确实变得比以前重了,但在这辛苦的学习与钻研中,实现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师的自我价值,教学相长,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篇5:实施新课程中考要改革

实施新课程中考要改革

17个实验区研讨中考命题记者李建平  本报讯(记者李建平)今年6月,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中生将面临毕业和升学,为确保中考命题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部举办了实验区中考命题研修班,来自17个实验区的命题人员与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中考命题新思路。这是记者在近日结束的中考命题研修班上获悉的。   评价与考试是对课改成效的最终检验,中考改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育部要求各地要认真总结两年多来实验区课程改革的经验,研究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课程标准为命题的基本依据,力求命题内容、形式、技术的创新和命题质量的提高。使命题体现义务教育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连日来,热烈的讨论、交流与切磋,使大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加强试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淡化单纯记忆考查,重在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特别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成为17个实验区的共同追求。记者发现,在整个研讨的过程中,“应用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今年,17个实验区的中考改革思路,将为今后更大范围推进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对其他实验区明年的中考改革将起到示范作用。   《中国教育报》2月23日第1版

篇6:实施新课程中考要改革

17个实验区研讨中考命题记者李建平

本报讯(记者李建平)今年6月,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中生将面临毕业和升学,为确保中考命题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部举办了实验区中考命题研修班,来自17个实验区的命题人员与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中考命题新思路。这是记者在近日结束的中考命题研修班上获悉的。

评价与考试是对课改成效的最终检验,中考改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育部要求各地要认真总结两年多来实验区课程改革的经验,研究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课程标准为命题的基本依据,力求命题内容、形式、技术的创新和命题质量的提高。使命题体现义务教育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连日来,热烈的讨论、交流与切磋,使大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加强试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淡化单纯记忆考查,重在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特别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成为17个实验区的共同追求。记者发现,在整个研讨的过程中,“应用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今年,17个实验区的中考改革思路,将为今后更大范围推进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对其他实验区明年的中考改革将起到示范作用。

《中国教育报》202月23日第1版

篇7: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计划书

课堂改革如一股春风,承载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扑面而来。学习和运用新理念、新教法,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新的教育形式对我们的迫切要求。为了认真贯彻县教育局及中心校的会议精神,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我校实际,为保证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减轻师生负担,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三年规划。

一、 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为原则,以坚持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和可持续发展。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目标,重视过程管理,做好各阶段的管理措施跟进、教研跟进、制度跟进、设备跟进等落实工作,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做到统一认识,充分准备,落实措施,分步推进,适时调整,分步到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确保我校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

二、主要目标

全校必须充分认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努力践行“课前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巩固达标“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各种课改情景促成教师反思。改变教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逐步改变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实施原则

1、整体规划。新课程实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整体规划的原则,通盘考虑,早作筹谋,形成学校发展的三年规划,决不能随心所欲。

2、积极稳妥。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

可以参照,也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而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又必须谨慎稳妥,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量力而行,积累经验,稳步推进。

3、协同推进。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 积极倡导校行政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4、以人为本。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 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统一部署和协调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 学校成立课改工作领导

小组:

组 长:姬建桥

副组长:武岳汉

组 员:全体教师

(二)制度保障

为保障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学校将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修订、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我校的课改工作提 供制度支撑,以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经费保障

设立新课程实施专项经费, 每年拨付相应的款项用于课程实施的 有关活动,确保经费落实,努力满足新课程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 出的要求,为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安排必须的 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课程实施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四)专业指导

新课程实施对我们农村小学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需要研究机 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要,我们将紧紧依靠县教研 室及中心校领导、专家的帮助,加强对我校课改工作的专业指导,提 高我校课改工作的起点和实效。

五、实验进程

1、准备阶段

成立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把新一轮课改精神的学习、研究、落实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确定课改对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彻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改中,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

(1)抓理念: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2)抓方法:抓好课堂教学的前期工作,充分发挥学科组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实施集体编写导学案。

(3)抓策略:评选校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政策上鼓励教师冒尖;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组织好示范课、汇报课。

(4)抓反思:着眼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5)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及时总结课改成果,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增进与外界的沟通与协作。

(7)家庭、学校协同教育,形成课改合力。开展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让家长知道当前的开展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让家长也参与到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全力支持学校的课堂改革。

(8)检查验收,学校分期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实验教师书面 总结,组织教师交流课改经验和体会,提出方法和不足,总结课改实 验成果。学校先期组织评审组对课改对象进行过关验收,过关的课改 老师,要求分别打扰2-3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高效率的精 品课,在学校范围内公开执教。没有过关的课改对象限期过关。等全 部过关后组织县局及中心校教研专家评审组到我校检查指导课改工 作,并对我样教学改革推广活动进行验收,找出差距,安排第二阶段 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

2、全面推进阶段 。

篇8: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论文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论文

一、重视朗读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是反复诵读乃至成诵对理解的作用。古人读浅谈小学作文入门教学阅读写作书,十分强调背诵。熟读是理解的前提,没有进入深入阅读的状态,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提问问题,而很多学生是在没有阅读课文的前提下去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有问题设计,教师也精心组织了教学活动,但学生始终是在被动学习。

这样,朗朗的读书声代之以学生默默的思考,代之以教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读的少了,感悟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使得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也形成不了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要想解决语文课上这一问题,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课文。教学实践证明,大声朗读课文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并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读的多了,记得东西多了,文章的思路、语句的`安排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其广泛的阅读密切相关。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需要广泛积累材料。语文语言素材的积累靠的就是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够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式,熟记各种名言名句,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积累,而积累又源于朗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学生反复充分的阅读既是积累材料,更重要的是在进行鉴赏。它可以让学生体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开始,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而且,教师对小学生影响很大,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的感情常常是波动的。在阅读课文动情时,学生情绪就会高涨。这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阅读的声调,面部的表情观察出来。因此,教师要很好利用地学生情绪高涨时的特点,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每个学生的情感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感情的纽带,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体味文章的内涵。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内容的文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乐曲的意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和欣赏。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从而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又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结语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够对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至关重要。而且,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如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身受益。

篇9: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它要求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促使学生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和语文素养获得全方位的提高;要求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求教师要转变评价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进而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以促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自主;情感;开放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又或者是学生,他们都认为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而学生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学习,掌握考试需要的知识。单纯而简单的目的已经失去了教育原本的教书育人的理念,这是不符合教育的基本思想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下,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选择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做好前提性工作。

一、倡导自主模式,培养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②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③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情感教育,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以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本文就以如何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亲情意识进行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例如,在教学《背影》时,这是一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人间至情的感人篇章。所以,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份深沉的父子之情,在导入课时,我借助了刘和刚的那首《父亲》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以烘托学习的氛围,接着,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父母无私的爱,在分析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后,我组织了一场演讲活动,主题是“我的父亲母亲”,让每个学生都走上讲台,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挖掘自己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来,让父母感受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营造开放环境,开阔学生视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说,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具有活力的。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摒弃以往的那种临阵磨刀的想法,要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下面以一道试题为例进行简单介绍。如: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竟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竟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青菜,狐狸砸了店牌。任选三个情节中的一个,描写绵羊的心理及动物间的.对话。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对与错,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符合情理即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个性。

但是作为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评价那些写得突出的、精彩的,或者是那些写得不符合情理的。这样会忽略中间的那部分学生,使得这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自认为良好的答案却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这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各个层次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评价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占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快乐阅读,(16)。

[2]温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17)。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潘祥初级中学)

篇10:治新课程理念探索论文

治新课程理念探索论文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新课改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在此,我就高中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新课改理念谈谈我的看法:

一、新课改理念下的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高中的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今天的高中生要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高中的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的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高中的政治新课程要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因此,普通高中的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的`政治新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新课改理念体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的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的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五、新课改理念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的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的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可以看出课改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强调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篇11: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个认识与误区论文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个认识与误区论文

课程改革虽然在我国多个省市县(区)已进入实施阶段,但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式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课程感到有很多困惑,甚至觉得无从下手,经过对部分试验县(区)的调查了解,笔者认为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澄清。

1.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哲学思考,反映着人们对于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这些理念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但是教育理念不等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同一个教育理念下,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体现着教育理念的基本精神,并且在教育实践中验证。丰富和发展着教育理念。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错误地将教育理念与教青方法简单地等同起来。以传统教学为例,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尝试着在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它,但是,许多时候,人们也误以为“启发式”惟一的表现形式就是“提问式”,许多地方评价一节课的好环,往往只看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对于提问的内容和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否真正体现了“启发式”原则却被忽略了。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再次表现出来。许多人一提“课改”,就说“你不要给我再讲理论,只告诉我一种教的方式就行了”。其实,这些教师缺少的正是对教育理念的全面理解。例如:“以人为本”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强调在学习中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选择人一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等等方面,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以上思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会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等等方面和具体方法,因此,有教师认为搞“课改”,上面就应该给一个具体模式或具体方法,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目前,课程改革需要的是所有试验教师,不断认真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学校以及自己本身的条件,能动地创造出更多的,具有特点的教学方法。

2.教学形式与教育实质的关系问题

由于许多教师不能区别“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因此,观摩了别人一节成功的示范课,就认为这个教师的教法是体现教改精神的惟一方法,于是便从形式上刻意模仿,简单照搬别人的做法。例如:看别人讲课时教室的桌于摆成圆形,也就不管自己学校的条件(比如70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和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将桌子摆放成圆形。这里先不说客观条件是否允许这样做,只就实质而言,桌子摆成圆形并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民主,如果教育观念不改变,桌子摆成什么形状,教师照样是可以“满堂灌”的。关注学生,在教学中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宜人的环境,如在特定条件下,在全班同学的关注下,教师发自内心地摸摸某个小学生的头,会让这个学生感受到温暖和肯定,也让其他学生同时感受到这种幸福,并且愿意努力去表现而获得同样的礼遇。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来使用,甚至只是在有人观摩课时才使用,或者只管自己表现一下,而忽略了全体同学,使其他学生生活在与教师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毫不相关的另一个环境中,甚至有的学生一节课都游离于课堂教学环境之外教师也不去管。那么,这种形式就背离了教育宗旨,长期以往,“关注学生”就成了一句空话。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是“课改”的精神之一。例如: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万里长城的雄姿,提供给学生更为真实的可以感受的资料。但是,教学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效果会大相径庭:第一位教师指着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就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参与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而另一位教师则指着图片问学生:“这是万里长城对不对?”、“长城很雄伟对不对?”“我们应该为长城感到骄傲对不对?”这样的教学,形式上是现代的教学手段,实质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3.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现课程其他功能的关系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本次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原来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体系,改变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基础知识传授”的倾向,因此,许多人认为“课改”中基础知识教学不重要了。甚至一提基础知识就认为和“课改”精神不符,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首先,新课程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在这里,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学习和建构新知识的基础,新的知识是引发学生思维和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的信息源和素材,而不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下死记硬背的知识;其次,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人生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是达到育人目的的载体,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载体,能力的形成以及正确世界观的养成都将变成无本之木。有人认为“课改”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就势必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简单孤立地看问题的结果。

4.发展性评价理念与教师责任的关系问题

在课程实施中,“形成性评价”表现为几个不同的层面。“评价”的第一层次就是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课堂问题回答错了,你怎样评价?是热嘲冷讽还是肯定鼓励?学生阶段测验成绩不高,你是纵向地看学生本身的进步,还是横向地比较该生与其他人的差异等等。评价方式的转变,首先应是观念的改变,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评价体系才能形成。只有教师评价观念发生了变化,才能使学生成为正确评价观念的受益者,也才能推动整体教学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

评价的第二个层面,是学校对本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在评价的实施中,这也是不需要动大的干戈就可以进行的事。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通过学生成长过程的各种记录,加上学业成绩,就不难看出学生的综合质量。在这里,校长和教师的观念十分重要,也不存在一个让别人评价的问题。至于第三个层面即上级如何评价学校和学生。目前,在教师和学校改进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积极探讨,新的评价体系和方案很快就会产生。事实上,大家已经看到,近几年来,高考、中考的试题形式和内容都已经在发生着变化,正在逐步地向新的理念靠拢,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5.教研部门的督导和“以校为本”教研工作之间的.关系

解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大一统教育体制。正是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使得教师面对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看教研室让我们怎么做。这种思维和工作的惯式,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课改”的瓶颈。这是因为在“课改”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发展的全新事业中,各级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即大家都处于对新的理念理解和实践的层面上。就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首先需要教学一线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其次才是教研人员深入一线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以及使教师中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的提高与完善,才是“课改”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将教研的中心和起点放在学校内部和教师自身,强调教师在使用新理念教学的同时,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个人或集体的反思,在这种经常性的反思和研讨中,将教学中已经出现的问题找出来,并力求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对于具有普遍性或短时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学校“课改”研究小组进行汇总整理,确定为本校阶段性教研课题。只有在这个时候,学校才需要教研指导部问或高等院校专家的介入和指导。而这种介入,也不再是传统的居高临下的督导,而是以平等的研究身份,参与教师和学校的教研活动之中去,共同探讨和共同总结。这种工作模式可以概括为:各级教研人员和高校中专问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人员帮助教师学习理解新的理念一教师“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和探讨(反思教学过程)----教研人员和其他专家参与学校教研----总结和提升新的具有共性的经验和理论。

新课程改革仅仅是一个开端,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有待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开与完善。这是关系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

篇1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读后感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读后感

2010年01月17日 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课堂是教育的“终端”,新课程理念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体现于课堂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在此。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说专家们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是一种创新,那么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让新课程理论走进课堂,走进教育的“终端”,同样是一种创新,而且更艰巨、更伟大。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我们的理论辅导不仅要说清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讲清如何做,把功夫下在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上。要让教师在转化中进一步认识理论,在转化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品味理论指导教学带来的甘甜。 由何安平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正是把功夫下在理念向行动的转化上。本书写作的目的是帮助在岗的和即将上岗的中学英语教师和教研员理解和实施新英语课程标准。通过阐述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六项改革要点的主要理念以及对一系列实施案例的分析,使学员明确需要改变哪些陈旧的观念,提倡哪些新的教学方法,利用什么现代教育技术,从哪里获得教学资源以及用什么方式来评价教学等等。 书中各专题首先简述提要,然后以完成系列任务的形式探讨其中的主要观点及理论依据,并分析或述评国内外相关的案例,最后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用丰富的案例来表露课程改革价值观、课程与教学关系、教与学方式变革等方面所蕴含的一些理念。这种案例教学的探讨,对学习该书的教师有两个“好处”:其一,能从课例中较为具体地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其二,对教学行动有着策略上的启发。 本书在理念的阐述上不是用理论去阐述理论,用概念去解释概念,而是用事实来阐述理念,用教师们最熟悉不过的案例来阐述理念,因而通俗易懂。每个部分中的案例,是本书比较重要、比较耐读的部分。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一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新的理念,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把这些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行动策略。

相关专题 新课程改革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