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审核与风险控制的探讨论文

灯川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灯川”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信用证审核与风险控制的探讨论文(共11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信用证审核与风险控制的探讨论文

信用证审核与风险控制的探讨论文

一、信用证的作用

在当今的国际间产品或劳务的交换中,出口处于关键地位。出口的各个目标市场有着不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市场所在国的政治和法律因素变化莫测。在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买主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卖主的处境更为困难,所以选择有潜力的目标市场对出口商就非常重要。巴基斯坦是对中国友好的南亚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的增长,也是我国产品出口的目标国,中国货物出口该国也大多使用信用证结算,在信用证结算中又以不可撤销信用证为主(IRREVOCABLELETTEROFCREDIT)。只有很少部分合同采用承兑付款和电汇方式。在国际经贸活动中使用的信用证形式和种类极其繁多,其目的是向发货的一方保证购买者的支付能力,这种担保书一般由银行签发,以银行的信用来保证商业信用。只要出口方按照信用证规定的条件提交货运单据,货款基本得到保障,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支付方式。

二、信用证运输条款的审核

巴基斯坦信用证的条款比较多,有许多限制条款,不像欧美的信用证简单明了易操作,限制条款少。是各类信用证里操作难度比较复杂的信用证之一,需要业务人员仔细阅读审核,归纳要点。在制作出口单据的过程中不要遗漏每一条所要求的内容。为了使企业出口货物顺利全额收款,或者由于在提交的单据中有许多不符点被银行扣款,特别是国外议付行扣款金额很大,甚至被银行拒付而使出口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笔者从多年审核信用证以及制作出口文件的经验来谈谈巴基斯坦信用证的一些运输限制条款中的特殊要求,避免由此在国外银行议付过程中产生的收款风险。在教科书中介绍的运输条款基本不涉及限制条款内容,在这里笔者有必要详细阐述一下这些条款。要求在出口商提供的所有单据包括汇票不仅需要显示信用证号码和议付行名称,发票金额不能超过信用证金额,而且提供的单据日期不能早于信用证的日期,这里不是讨论的重点。第四条信用证规定不接受简式提单,何谓简式提单,就是提单仅有正面提单内容和条款,在提单背面没有记载关于承运人与托运人的责任和义务,权利等条款。这种简式提单常见于美国各船公司,在提单正面记载了货物、运输费用等信息,按照国际商会《统一惯例》是可以按全式提单条款办理的,但是巴基斯坦基本上不接受此类提单的。另外笔者还要强调第五条和第六条关于海运提单(BILLOFLADING)的内容,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国家,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与某些国家的经济往来没有或很少,不接受某些国家的运输工具或者停泊其港口,甚至不允许使用悬挂某些国家国旗的运输工具,所以在货物准备出口订舱的过程中,就需要预先了解船舶和航空运输的所在国以及国际货运公司,船舶途径的路线和港口,避免使用巴基斯坦不接受的货运提单。并且在出运以后,必须由货运公司出具一份英文签字盖章符合上面信用证条款的证明,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并且必不可少。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在一些看似不太重要的条款里容易忽略,一旦货物出运,进口国付款银行认为单据不符合信用证条款而不接受出口商提交的议付单据并拒付,出口企业将非常被动,很可能为此蒙受经济损失。上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货物出运前预先安排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三、在信用证中出现的其它补充条款及其应对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确认有不超过十五年船龄的航线可以接受该条款,如果外轮代理公司不愿意做这样的保证,也不愿意在提单上证明。那么必须要求进口商修改该条款。在有些非先进的国家,港口的设备条件并不是很好,装卸效率低,港口也比较拥挤,许多船公司不愿意用新船来航行这些港口。所以看见这样的信用证条款就要特别注意,如有必要,必须要求进口商修改该条款。四、外贸人员业务素质和外贸文件的要求上面的一些实例仅仅说明了外贸运输环节中提单的重要性,在整套出口文件中的发票、装箱单、保险单、产地证明书、检验证明书、提单、汇票等都必须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单货一致”,要做到“三一致”并不容易,从合同的签订开始,一直到收款之间的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每一步工作都必须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差错,不然就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这就需要外贸业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工作,具有为国家、企业贡献自己的高尚情操。外贸业务人员与不同国家做业务的过程中,不仅仅为了合同的签定完成销售任务,而且还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等知识,从国际市场的环境特点以及国际市场的消费行为特点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增加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机会,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越来越多的挑战。

篇2:信用证单证审核中的风险问题探讨

关于信用证单证审核中的风险问题探讨

一、信用证自身的理论缺陷――“纯单据性”

信用证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是风险形成的根源所在。信用证结算方式是纯单据业务,它针对的是单证文件而非货物。这一“独立抽象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Abstraction and Independence)体现在UCP500(国际商会1993年修订本《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的简称)第4条规定中:“在信用证业务中,有关各方所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但单据文件极易伪造。在印刷业发达、便利的今天,伪造钞票、名画已能以假乱真,伪造信用证或是与信用证要求相一致的提单等单证文件则更为容易,也更容易成功。从我国的实际看,最常见的是出口方以假单证特别是提单行骗,说明货物已经付运,其实没有这回事,银行仅机械地“审核信用证规定的所有单据,以确定其表面上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UCP500第3条)后即支付货款,毫无义务核对受益人(出口方)所提供单据的实际真实性,这对进口方和银行都是很危险的。除了假提单外还有其他一些欺诈形式,如买卖双方互相勾结,虚构本不存在的交易,或签订高价购销合同,骗取银行开立信用证,然后双方伪造全套单据,通过议付诈骗银行资金,待银行发觉,诈骗者已携款逃跑或宣告破产,即使银行拥有物权,也因货价高估,无法抵付已付出的款项。除这种构成刑事犯罪的诈骗外,各方当事人很容易利用信用证“纯单据性”的特点钻空子,以获得对自身有利的结果。比如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进口人和开证行往往对单据百般挑剔,借口与信用证规定不符而提出异议,拖延甚至拒绝付款。

可见,信用证脱离于实体经济的独立自主性的交易规则与程式给不法分子进行信用证诈骗以及各方当事人谋求自身最大限度的利益提供了可以利用的间隙,造成大量的争执和纠纷,是风险形成的源头。

二、关于信用证项下单证审核原则的争论

针对上述情况,各当事人尤其是从事外贸结算的银行,如何把好单证审核关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损失,这就涉及到单证审核原则、标准的问题。关于信用证项下单据审核的原则,长期以来存在严格符合原则和实质一致原则两种。所谓“严格符合”原则(the Doctrine of Strict Compliance)是指单据就像是信用证的“镜子影像”(Mirror Image)一样,单据中的每个字、字母皆必须与信用证中的写法相同,否则即构成不符点。通常将其归纳为“单证一致”和“单单一致”,即单据表面必须与信用证条款相符,单据之间表面必须互为一致。所谓“实质一致”原则(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al Compliance)是指允许受益人所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有差异,只要该差异不损害进口人,或不违反法庭的“合理、公平、善意”的概念即可。国际商会为了统一做法,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中做出如下规定,“银行必须合理审慎地审核信用证规定的一切单据以确定其表面上是否符合信用证条款。”UCP历经几次修改,但其条例中对单据审核须把握的标准却始终如一,严格规定单据的“表面一致”是单据审核的'唯一依据。然而在实务中,对这一原则的把握是一大难点,造成大量的不符点问题和诉讼案件的激增。试举一例说明。

我国作为出口方向西欧销售重晶石粉,出口合同使用的品名为“Barytes in powder”,收到的信用证中规定的品名为“Baryte in powder”,少了一个“s”。“Barytes“与”Baryte"原本可以通用,我方按照合同品名缮制发票,并以此向开证行索偿,却遭到拒付,其理由是开证申请人不接受“商品的描述与信用证的品名不同”的发票。实际情况是,装运时,西欧的重晶石粉的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后几经争取,我方被迫同意降价后进口人才付款了案。

由此看来,“严格符合原则”在实务中的基本意义是银行有权对没有严格符合信用证条款或其他单据文件的单据拒绝支付货款。这种拒付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信用证交易中的各方当事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且还往往影响货物买卖契约的履行,导致货物买卖双方或某一方违约甚至解除契约。在实务中,因单据内容的复杂或开证

[1] [2] [3] [4]

篇3:市场营销风险与控制论文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今天中国企业界,科技进步、信息爆炸以及全球化为企业带来了种种便利和商机,但同时也迎来了国外强劲的竞争对手。

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了很多风险。

营销风险管理逐步成为营销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决策及风险预防,对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国内外风险研究现状

1.1 国外。

关于风险管理,有的学者是这样定义的,风险管理是一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方法。

风险管理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提供系统的识别和衡量企业所面临的损失风险的知识,以及对付这些风险的方法。

通过查找国外文献,可将国外风险管理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至1970年代前,以客观实体派为主;第二阶段,1970年后至1990年前,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形成转折点;第三阶段:1990年代至今,财务性风险管理又迈向新的里程。

1.2 国内。

我国大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0年代中期,旅美华人着名学者段开龄博士应我国教育部邀请,正式将风险管理知识引进中国内地。

武汉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率先开授风险管理课程。

自此,中国内地的风险管理发展开始萌芽并发展起来[1]。

而在专着上,国外的专着始于80年代初,国内的专着见于90年代初,之后才大量出现。

这些专着研究和介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的将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保险、银行管理、项目管理、外贸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讨论。

2 我国市场营销存在哪些风险

2.1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营销活动离不开它的外界环境,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会给公司的营销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会造成企业的营销危机。

由于营销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相当复杂,且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因而这些复杂环境的不规则变动就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会给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如面对技术创新加快的环境,一些企业产品不能及时更新换代,遭受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海洋中的狂风巨浪制造了无数悲剧,使今天的人们仍然记忆犹新。

自然灾害不但会毁坏人们的居所,对于企业来说,更是毁坏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最大威胁。

洪水、地震等会瞬间摧毁整个企业。

另外,企业的营销活动离不开的政治、经济环境,国内政局、国家间的外交与贸易、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一旦发生变化,也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带来企业营销活动的风险。

[2]而中国加入WTO之后,相关行业不再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保护及支持,自由经济区域和新出台的政策等都为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新的机会,这些都会导致营销风险的发生。

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趋强,这些都加剧了营销风险出现的频率。

面临着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浪潮,面临着从法律到经济体制、到政府职能、到企业体制,到企业规模、品牌规模、对WTO的.不熟悉不适应。

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应付以上局势的时间、经验、能力、手段比我们强得多。

这无疑给我国广大企业增加了巨大压力,使我国企业的风险急增。

2.2 需求变化迅速。

市场需求是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

时代的发展、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激烈的竞争带给市场越来越多的产品,消费者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显着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以及对销售服务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较大差异和随机性,个性化消费逐步兴起,这必然影响到了企业的营销活动,相应的营销风险也呈现增大趋势。

为了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使用所能够想到的各种营销手段和策略达到自身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营销风险。

2.3 营销人员自身问题。

营销人员由于自身素质、责任心等原因,在工作质量上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损失。

营销人员主观上的疏忽与过失,也会增加营销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例如优秀即营销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质量问题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如某一知名企业的部分销售人员在成功地开发一目标市场后,与企业讨价还价,并威胁说,如不答应其条件,就把客户拉到该企业的竞争对手那里去,该企业为了浅谈市场营销风险管理。

由于市场营销环境的复杂多变与参与营销活动的行为者不确定因素造成市场营销活动负面影响,降低了企业的市场利润,因此,将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方法引入市场的营销活动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 风险控制方法

3.1 做好营销预警管理。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

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选择敏感指标和主要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反映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

预警指标体系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潜在指标,它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的定量化或对征兆信息的定量化;二是显现指标,它主要用于显现因素的定量化或对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预警准则的设置要把握尺度,如果准则设计过松,则会使得有危险而未能发生警报即造成漏警,从而削弱了预警的作用。

如果准则设置过严则会导致不该发警报时却发出警报导致误警,使企业虚惊一场。

3.2 更新观念,加强营销人员自身能力。

对营销人员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主动承担一部分风险损失,规避一些风险损失,哪些风险是营销人员必须承受的,哪些是可以且应当规避的,不能规避是处于成本的考虑还是战略、策略的考虑等等,应当做出正确决策和安排,否则承受或规避不当就会引发新的风险损失,实际所承担的损失就会比预计的要大得多,即会由一种风险导致出新风险,由小风险引出大风险。

要树立“服务营销”思想与“客企关系营销”理念,将成本消耗与市场风险融合在市场与消费者的有机结合之中[3]。

同时,要提高素质。

高素质的人可以正确理解与把握成本与风险的关系,有效消除不利因素而正确决策。

还要加大教育和监督力度,有效控制日常成本甚至因此而引发的诉讼成本与风险。

3.3 增强信用,得到更大的利益。

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是缔约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以法律形式确定双方各自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契约。

合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作为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是当前销售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营销风险出现的“高发区”;重客户信用调查。

客户是企业交易的对象,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客户管理在现代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货款回收风险防范。

销售的结束以货款回收为标志,回收决定着利润,企业销售商品必须按合同付款方式及时结算和回收货款,以使销售工作能够及时、安全、顺利地进行,保证销售利润的实现。

结束语

市场营销风险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表现和影响于市场参与主体的营销活动和结果的特殊形态。

中国已加入WTO,面对未来的大趋势,,我国必将努力、迅速地溶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面对西方过节企业的强势,我们要做好准备和风险应对的对策。

尽管我们的市场营销的能力还落后的多,但我们的财力、规模、人才资源更不可同日而语。

在我们前面的风险乃至危机非常严峻。

论文2:浅议营销理念及市场营销模式创新

篇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不同的风险,除了客观存在的不可控的风险外,大部分的企业风险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加强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来建立较为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内部监督的强化也可以规避风险,使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企业管理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战略、经营效果、财务报告、资产评估等基本目标的控制活动,究其本质是保证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企业基本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中,提出风险管理的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由此可知,任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气压应该在掌握客观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控制方法,制定控制流程和措施,以期能达到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系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防止风险、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是由风险甚至完全由风险因素(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来决定的.。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创造新的价值是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作为企业制度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济欺诈,保护财产安全,同时保护企业名誉,以免造成经济损失等。而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的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推动了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风险的管理,当企业进行风险运营时,内控系统就成为了必要的、高效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该达到的状态就是能够满足企业内控系统的要求。换句话说,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的自然延伸,新技术和市场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总而言之,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

三、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现代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风险的表现就越明显,可以说,企业风险是时时在,处处有。

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外部存在的诸多因素,如国家法律、正常变动、市场供求状况或竞争力等。内部风险主要指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业地位、业务流程、财务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岗位职责、激励机制和团队精神等。

四、针对主要风险企业可采取的内控管理措施

无论企业自身发展或和迎接风险与挑战来说,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只有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加以严格执行,才能够达到防范风险的目标。本文所指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人、财、物与信息。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确保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是指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内部环境要素(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风险评估要素(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付),控制活动要素(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与沟通要素(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内部监督要素(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等。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时刻检视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要求等是否符合四原则和五要素的内涵,有利于确保风险管理的成效。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用人制度

企业在管理时较容易出现缺乏相关制度和流程,人员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流程,或人员业务能力、自身素质不高的现象,这将导致提升企业的用人风险。因此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把好进口关;其次要定期组织理论和实践培训,把好素质关;最后应制定较为合理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把好分配关。

(三)强化财产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利润

强化财产管理,即指强化对存货、能源及固定资产的物化管理。存货风险主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存货损坏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一旦存货出现危机,那么也将影响企业经营方向或现金的流向。有部分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过于宋笋,制度得不到落实,因此造成库存物资的损毁、报废、短缺等情况,致使单位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想降低企业风险必须健全物资财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应加强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登记明细、财产保险、监控监管等工作,从而确保财产的安全,促进企业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其次应严格执行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在做好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有的放矢的运用资金。企业的资金流动主要用于采购、付款、销售、收款等,应制定刚性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和责任,确保能够职工按照相应管理条例予以执行,以保证资金安全。

(四)职工各司其职,完善落实风险管理

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国家出台了细分为十八项的规范指引,是对五要素的进一步细化,为企业的规范运作起到了十分详细的指导作用,每个指引明确了风险点,如何控制潜在的风险等,是企业建立内控体系的重点参照内容,也是企业必须坚持执行的规范内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的实施最主要的是人的执行力,所以企业实施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的最关键因素是参与意识和全员素质的提高。

篇5:旅行社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

旅行社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越来越成为高风险行业。旅行社风险,即在旅游业的高度敏感性和旅游产品较强综合性的条件下,旅行社经营的不确定性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旅行社对客源市场和服务市场天生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其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影响比一般企业更加明显,所面临的风险可能性更大,这是旅行社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征。旅行社风险管理,是为了预防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尽快从损失中恢复正常,在应付风险情景时所采取的管理行为。

一、旅行社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财务风险。旅行社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旅行社的应收账款无法按时收回可能造成的坏账损失。

2、市场风险。由于市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旅行社推出的产品是否能够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要由市场检验决定。

3、人身及财产风险。人身及财产风险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行社企业的人身及财产风险两大类。

4、责任风险。旅游者一旦购买了旅游产品,就与旅行社之间形成契约合同关系,旅行社必须按照合同为旅游者提供相关的服务。

5、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6、其他风险。是指以上五种风险意外的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可能给旅行社经营带来的风险。

二、旅行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旅游业高度敏感这一特殊产业的客观要求。旅游经济是一种依存性较强的产业经济,其健康发展状况不仅依赖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也取决于安定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以及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2、旅行社行业特殊性的客观要求。旅行社是中间商,其产品具有高度综合性和不可储存性。旅行社经营最显著的特征是客源和收益的不稳定性,需求和供给的不可控性强,旅行社是高风险行业。

3、旅行社提高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旅行社担负着特殊的信息整合职能、咨询服务职能和组织调度职能。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旅游信息的流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旅行社面临传统市场被更多的竞争者所分割的挑战。

4、旅行社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多年来,我国的旅行社受国家政策的保护,其企业管理制度没有实施根本性的改革,产权关系不明晰、经营观念落后,企业缺乏活力,不能适应我国越来越开放的旅行社市场。

5、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旅行社之间的竞争走向国际化,竞争环境更为激烈。一方面,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旅游者对旅行产品及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行为更加理性,维护其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旅行社面临消费者的压力增大。

三、旅行社风险管理的预防控制策略

旅行社风险管理是研究旅行社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管理科学,它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目标的管理过程。

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旅行社的风险预防必须树立全员风险意识,使全体员工在工作中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旅行社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因此要唤醒员工的忧患意识。要经常系统地讲解旅行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使其掌握预防。控制和处理风险所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并作好随时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心理准备,以确保风险发生时能保持应有的冷静。

2、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制。成立企业危机管理的领导组织机构,企业危机预警控制管理体制对危机潜伏期的信息情报及时处理,分析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危机发生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以确保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同时应根据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事先拟订风险的处理程序与应对计划。

3、保障企业组织内部系统的有效沟通与协作。使企业组织内部明确旅行社风险管理的职能,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就降低旅行社经营风险进行有效协作,以便更好地实施风险管理预案,确保风险管理效果。

4、慎重选择业务合作伙伴。旅行社应对与之合作的旅游企业的信用进行调查,拒绝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往来。或在业务中对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的分担在合同中详细列明,和相关的企业个人明确责任,回避不该承担的风险。旅行社应选择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投保,以尽可能保证事故发生后得到理赔。旅行社在与旅游者签订台同时详细列明各自权利义务的.划分。

5、加大宣传力度。旅行社企业、保险公司应该通过媒体、宣传会、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旅行社责任险及其他旅游险种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旅游者充分了解旅游保险,并合理引导其主动地去保障自己的安全及相关利益。特别是旅行社企业应该将旅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系数告知旅游者,这样既可以鼓励旅游者去购买保险,又明确了旅行社在接待过程中的角色地位。

6、培育旅行社的品牌产品。品牌能在旅游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将旅游者购买产品转化为购买信任;

知名旅游品牌还能够有效地杜绝其他旅行社摸仿,从而保证旅行社的高额利润;品牌还有利于强化旅行社与客户联系,避免旅行社企业行为的个人化,降低由于骨干人才的流失带来的人事风险。

四、旅行社风险的排解及处理

1、对旅行社的财产风险,可通过投保和财产监察加以转移或控制;雇员人身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是为旅行社员工安排有效的社会保险计划。

2、市场及竞争风险难于控制,旅行社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分散或降低风险:进行市场开发时进行科学的可能性分析;采用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多样化方法来分散风险;新产品投入市场前可以在目标市场中进行试产试销;保守商业机密,尽量增加产品中独有的特色,使产品可模仿性降低。

3、为降低旅行社的财务风险,旅行社要经常分析财务报表,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有效的信用制度;坚持“先付款、后接待”,减少应收账款数额;提取合理的坏账准备金;准备适度和流动资产,防止财务危机;采用合理的定价及催款制度,有效规避外汇风险。

4、旅行社的责任风险也是旅行社应该着力降低的一种经营风险,为减少旅游活动中出现问题的几率,旅行社首先要向员工,尤其是导游人员进行相关教育,强化其遵照合同提供服务的意识,提高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技巧;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建立信誉登记制度,选择信誉好的合作者;健全与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化管理,在因供应商的原因而发生损失时,可以行使追索权;在与旅游者签订合同时,尽量争取比较大的缓冲余地,对于不确定性强的事项适当降低承诺;针对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身、财务损失以及旅行社责任风险,向保险公司办理保险。

旅行社经营风险的管理滞后与旅行社业快速发展极不适应,所以,研究旅行社风险管理并学会如何预防控制,有利于旅行社经营管理,有利于中国旅行社业快速健康发展。在旅行社遇上风险时临危不惧,使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得到保障。

篇6: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论文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论文

【摘要】针对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对网络系统和终端的脆弱性的描述方法和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风险控制行为综合评述,指出在当今网络环境中,网络风险并不是完全可控的,只能根据网络安全级别降低网络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减小风险发生时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描述;脆弱性检测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社会化信息水平提高,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之产生的是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威胁,由于网络中种攻击软件的产生,降低了现在攻击的难度,有些不具备骇客技术和水平的人也能用攻击进行网络破坏。网络的开放性注定了网络的脆弱性,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当今这个对网络依赖程度很高的时代,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风险评估是针对网络安全的一种主动防御技术,它不像某些杀毒软件,只能够根据病毒库里面的病毒特征进行防御,风险评估能够防患于未然,在安全事件未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时候评估安全威胁的级别,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能及时减小网络威胁的危害或蔓延,由此可见,网络风险评估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网络本身就存在着安全问题,其脆弱性和不确定性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这是网络存在安全威胁的最根本原因。而网络当中的攻击和病毒往往是利用这些安全因素发动攻击,因此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中,网络本身的安全问题占重要位置,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网络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往往并不是原始设计上的错误,而是出于网络便利性和安全节点的平衡和折中所做出的决定。任何在目前网络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安全措施都是以牺牲网络便利性为代价的,最安全的计算机就是不接入网络,这样就没有外来的.威胁和攻击。当然计算机或其操作系统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在软件、硬件、或策略上存在安全性问题,使得网络威胁有机会进入到网络中来,网络的脆弱性是网络所有硬件、软件脆弱性的集中体现。

1脆弱性的描述方法

对网络信息系统上脆弱性的描述方法,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形成了多种模型。比较典型的模型有攻击树模型、特权图模型、故障树模型等!攻击树模型是脆弱性描述的一种表述方式。其中树的叶子表示网络中攻击方法,而每一个节点表示攻击者可能要攻击的对象,根节点表示最终的攻击目标。这种表示模型最大的特点是,只有每个攻击对象都实现,最终的攻击目标才能被攻下,在这种模型下,可以通过计算每个节点被攻击的概率得出根节点被攻击的概率,从而可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特权图模型是以网络的权限及权限的变化为出发点,其每一个节点表示一定的权限,在特权图中的边线表示节点权限值发生变化时的脆弱性。其每一条多个节点的连线表示攻击者在对网络攻击时各个节点的权限发生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一条完整的攻击路径。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利用特权图进行攻击的量化风险评估,由于其用图形的方式来表示攻击者的在攻击过程中各个节点权限发生的变化,更加直观有效,能够给在实际应用更受青睐。故障树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这些系统内部故障和原因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对攻击者攻击系统时的具体行为进行建模,对入侵的节点,方式和标识进行检测和分析,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及脆弱性与网络攻击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利用故障树模型,可以这种关系进行建模。故障树模型可以很清晰的表达网络系统故障之间的关系。

2网络脆弱性的检测

网络脆弱性主要有两部分原因组成,一是网络终端的脆弱性,一部分是网络系统本身的脆弱性,所以基于网络脆弱性的检测也是分这两个部分来完成的。基于终端的脆弱性检测是传统的检测方法,就是在终端设备上安装相应的软件或代理进行检测,通过软件检测此终端设备上所有文件和进程,根据文件和进程运行特点及端口等特征,查看是否有不安全的因素,从而可以检测出在网络终端设备上的脆弱性。基于终端设备的检测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网络终端的脆弱点,但是其本身有固有的缺点,很难用它来远程渗透检测,每个终端机上进行检测的时候必须都要安装相应的软件或代理,给机器运行带来一定的负担。基于网络系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包分析来检测,有两种方式可以操作。通过连接在网络系统中的终端设备向网络中的节点发送指定的数据包,根据网络节点的反应来判断是否具有脆弱性。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不必在每个网络节点中安装多余的软件,并且可以一次同时检测网络中的多个节点,效率较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网络系统中,很多用户或节点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比如安装防火墙等,这样就很有可能将网络检测的数据包拒绝,使检测没有办法得到反馈。因此基于网络系统安全检测方法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在网络系统中对各个节点发送的数据包进行抓取并分析,也称被动检测。这种检测方式由于其只需在网络上等待节点发送数据包即可,所以对网络系统来说不需要增加其负载量,每个网络节点发出的数据包是其主动发送的,不存在被网络安全系统阻隔等情况的发生。其缺点是只能在网络上静等,只能检测在网络上传送数据包的节点,如果节点不在线或是发送的数据包只能检测出部分脆弱性,这种方法就只能静等或是只检测出部分威胁存在。

3结论

网络安全控制是指针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得出的结论,对网络或其节点脆弱性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其主要目的就是将网络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或是将风险发生时带来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由于网络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利用网络的机率也越来越高,所以在网络产生的风险种类也逐渐增多,其危害性也越来越难于预测和控制,网络安全控制和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网络安全防范中,管理人员不可能针对网络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的脆弱性进行安全防控,也不可对针对每一次攻击都采取合理的防御措施。只能根据网络安全级别,采取相应的安全策略,在网络系统中,真正能做到完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参考文献

[1]王辉,刘淑芬.改进的最小攻击树攻击概率生成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37(5),,1142-1147.

[2]叶云,徐锡山,贾焰等.基于攻击图的网络安全概率计算方法[J].计算机学报,33(10),,1987-.

[3]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脆弱点数量统计.www.cnvd.org.cn/publish/main/51/,-.

[4]曾键,赵辉.一种基于N-Gam的计算机病毒特征码自动提取办法[J].计算机安全,(10):2-5.

篇7:审计控制风险论文

现代企业治理要求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实现分离,以便由职业经理人独立经营,但也因此导致企业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及时获取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财务会计信息,甚至有可能看到的财务报表都是经营者有意造假编撰的,所以投资者就需要委托社会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审计,以便获得有关企业经营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见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企业经营者能否把握真实情况、做好决策、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同样也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安全,但因为种种原因,审计风险无法消除,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客观看待审计风险的存在,思考如何控制企业的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概述

1.审计风险的含义

由于种种原因和突发的意外情况,企业财务报表存在一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其主要职责不是去找出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有的错误,并一一纠正,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无误,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遵循统一制定的审计准则,执行标准的审计程序,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并将其指出改正,这才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报进行审计时应当履行的职责。从这点上来说,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没要遵循审计准则,也没有完全执行审计程序,因工作失误未能及时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的种类

目前,大多数公司经营业务都较为复杂,有的规模还很大,如果再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逐一核对,以确定财报是否存在错报,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而现代审计大都采用的是抽样审计,既然是抽样,那就不可避免的会遗漏某些错报,不可能不存在一点错误,因此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审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防范公司财报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上,这就需要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当充分运用专业判断技能,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小心谨慎地防范。就目前实践方面看,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可能面临以下几种较大风险。

(1)业务经营

现代企业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经济业务也比较复杂,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风险。比如,有的公司将一些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接受审计,不用对外发布财报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情况,虚增企业盈利,特别是那些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集团,情况更为复杂,这就给会计师发现其中的错报、漏报带来很大挑战,即使会计师能够从多种渠道搜集到很多有力的审计证据,但若想准确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实质,进而确定财报的准确有效仍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2)调整利润

有些公司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随意将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估计变更当做调节企业经营利润的工具,用以虚增或压低当期利润,且对这些改变均不详细披露调整的原因和依据,也不说明调整后的影响,致使信息不畅,引发审计风险。

(3)隐瞒重大事项

有些公司为了维护自己正面形象,对会严重影响到公司经营的重大事项,甚至会影响到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损失或重大诉讼隐瞒不报,这将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真实情况的获知,也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面临更多不确定风险。

(4)变更会计师或临时委托

有些企业要求受托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审计,并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就某些会计处理持有不同意见,与企业管理层存在重大分歧,此时企业会以解除委托关系相要挟,迫使注册会计师屈从企业管理者意见,造成审计风险。也有的企业会临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且要求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出具审计报告,一些小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业务而接受此类委托,往往会因时间较短,工作量大而不得不依赖未经证实的企业自己陈述和相关解释材料,甚至有的会计师对企业意见言听计从,没有遵循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风险很大。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1.注册会计师自身能力的有限性

尽管在我国从事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都是经过严格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合格证明后,还要经历两年实务工作,并由执业会计师出具鉴定意见后,才能正式申请执业牌照,成为一名能够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的执业注册会计师,理论上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完备的会计、审计、财务、法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形成了能够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专业综合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技术发展,企业造假手段、方式也越来越高明、隐蔽,再加上现如今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即使注册会计师本身能力已经足够,但也难以完全查出企业财报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其中一些会计师也因为自身修养不够,意志不够坚定,容易被企业经济利益诱惑,而与被审计单位串谋,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2.抽样审计方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一般采用的是抽样审计,即使现代统计学已经证明抽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样本数据的总体分布特征。但我们也要清楚知道一点,那就是抽样调查的有效性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才具备的,例如,保持抽样的随机性,如果这些特定条件不存在或没法满足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完全满足的,那么抽样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对抽样审计而言,在进行测试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则抽取的小样本就足以代表整个企业经济业务实情,反之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存在问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抽取的有限样本是不能说明任何实质性问题的。

3.审计范围扩大

早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现金资产和相关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是否准确有效,后来因为银行贷款及投资者的需要,审计范围扩大到对资产负债表的审计上,相应的审计风险也客观增大。后来美国证券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让许多投资者指责注册会计师在公司财务风险爆发之前的几个年度里,没有对公司财报进行严格审查,从而没有及时发现企业财务风险,并发布相关警示提醒,致使投资者损失惨重,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范围再一步扩大到对企业内部控制上,尤其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管理政策,内部制度运行是否顺畅,是否存在重大问题,会计师被要求能够尽职审计,以便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给出客观评价,对企业财报是否健康做出专业报告。当然因为审计范围的扩大,涉及到判断所需的信息越来越多,且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从而审计人员做出准确结论的难度大为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三、审计风险的危害性

1.对政府科学决策的危害

企业提供的财报如果存在重大错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没有及时发现,就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对于需要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以了解其真实经营情况的税务、财政、银行等政府部门而言,会因错误信息误导而做出错误决定,监督无效,比如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从而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每年编制的未来几年宏观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制定某些宏观经济政策时,都需要参考大量信息数据,而构成政府决策的微观数据基础就是来自各个企业公布的财报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存在重大错误,那么政府搜集到的反映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数据就有很大可能的不实,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任何决策都会缺乏必要的现实基础,导致政策与现实实际不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甚至还会对实体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2.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危害

在上文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因为种种原因,企业提供的待审计财务报表难免会出现一些错报、漏报和失实的财务信息,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审慎,没有严格遵循审计程序,工作不到位,造成审计失败,将有可能受到使用此报告做出错误决策并产生重大经济损失的投资者的起诉,这也是近年来为什么起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案件越来越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不仅会对注册会计师的个人操守、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其在投资者心目中的认可度,同样也会对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审计组织理应保持的公正、公平、专业形象产生较大损害。

3.对被审计企业的`危害

如果是企业有意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而会计师在审计时没有及时发现,致使存在重大错报的企业财报得以顺利通过,并对外发布,且没有发生任何问题,这种情况会助涨企业管理者继续弄虚作假的侥幸心理,以后还会继续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不过任何谎言总有被拆穿的那一刻,迟早有一天会因此而爆发更大的财务风险,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当然如果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致使财报存在重大错报,这并非管理者有意为之,但如果会计师也没有通过审计加以发现,就会给企业经营者造成一种假象,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毕竟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的日常经营决策都是依靠这些财务信息来完成的,如果这些财务信息存在错误失真,没法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依据这些财务数据做出的经营战略肯定有错无疑。

四、对审计风险的审计控制讨论

审计控制狭义的讲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不过本文谈及的审计控制更多地取其广义,主要是指在企业组织内外部都建立起能够独立运行的对企业经营活动及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的评价监控系统,从而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分为社会层面、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自身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从近年来曝光的审计案件看,不少审计舞弊案都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官员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以保证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尽管新近颁布的《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但一旦发生财务风险的时候,真正能够追究到单位负责人失职风险的案例太少,所以应加大会计打假的力度,强化对单位负责人尽职调查和失职责任的追究,以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便于注册会计师开展相关审计工作,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蔓延。

2.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1)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

注册会计师应当时刻树立风险意识,通过主动学习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努力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以全方位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使自己时刻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此外,还应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时刻牢记职业使命,不做违法乱纪之事,以免误己误人,尤其在出具审计报告时,要特别谨慎,切不可草率大意。

(2)建立客户风险档案

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报的审计大多关注的是实质性测试,聚焦于财报本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而从近年来的司法案例来看,审计风险最大的来源不是财报而是企业在面临财务困境时有意编制假的财务报表,因为有意为之,所以各部分衔接紧密,前后一致,会计师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故而会计师在开展业务之前,应当了解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尤其是潜在的审计风险,通过对新老客户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以评估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并划分等级,据此合理安排审计工作量,节省成本。

(3)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会将工作情况,遇到的问题,调查结果详细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这既是完成最后审计报告的依据,也是未来有关监管部门追查或调查会计师工作的重要证明材料,因此,事务所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格式、内容进行编制,不能有所遗漏,此外,还应按照审计准则对审计程序的要求,严格独立开展具体审计程序或采取有关替代程序,并将实施情况完整清楚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

3.企业层面

在加强外部审计控制的同时,企业更应重视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这是因为内部审计是防范财务舞弊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如此才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不管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最有效的途径,尤其要按照岗位分离原则、分级复核原则、定期巡视原则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及质量考核制度。

(2)严格遵循内审工作程序

一般而言,即使是企业内部审计也应按照一定规范的程序进行,包括审计任务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编制、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向有关领导报告、审计报告存档、后续审计等一整套规范程序,不能因为是企业内部审计就降低质量要求。

(3)运用现代审计方法技术,注意搜集足够审计证据

企业内审人员应当强化审计风险意识,选择风险导向型的风险审计模式,且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普及、应用、发展,要注意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流程的考察。在审计过程中注意搜集保留审计证据,因为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在对某些问题存在怀疑时,应当抱有足够的职业审慎,通过搜集足够的多样化的证据进行多方面验证,才可做出审计结论,不可随意下决定。

(4)重视后续审计

企业内审人员在完成审计报告,并向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后,并不意味着审计工作已经完成,要注意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要考察审计报告中提出的被审计部门应当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提出的建议是否被有关部门采纳,某些想法是否符合单位现实,只有如此,审计工作才更有意义,才能降低审计风险,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篇8:审计控制风险论文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高风险、高社会责任的行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我国独立审计行业逐步感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与西方国家的会计职业界相似,中国的审计职业界也将面临“诉讼爆炸”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当务之急。此文就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两个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如国际审计准则界定为“实质上”,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界定为“重大”,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及原因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影响或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除了受审计外部环境及企业本身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内控薄弱等因素影响外,主要有:

(一)未遵循审计准则。

1、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在企业审计工作中,个别单位或个别审计项目取证不合法或不合规。

2、审计内容忽视遗漏。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工作方案考虑不周,往往会使审计存在覆盖间隙、遗漏问题和其他问题;二是组织实施中分工衔接不好,一些审计事项应查未查。

3、审计工作深度不够。如企业审计中对会计报表的异常项目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忽视资产抵押、票据贴现等一些或有负债的审计,从而可能影响评价资产质量、运营状态的准确度。

(二)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

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因此,在审计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样审计,这就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目前,审计一般都是判断抽样,受注册会计师经验水平限制,抽样时可能出现:一是对被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财务论文二是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如存货审计,往往只对存货的品种数量进行抽样,而忽视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质量、现行价格、所有权等方面进行审核,因而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对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误判。

(三)审计取证可靠性不强。

证据的可靠性及证明力如何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目前的取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证据要素不全,过程不清,引用法规不当;二是重基本证据轻辅助证据;三是忽视签证前审计证据的内部审核和签证后对签证意见的分析,特别是签证意见,被审单位或明确地表示异议,或含糊其辞,如“基本符合”、“确有差错”等,注册会计师对此稍不留意,不及时改正即会造成风险;四是审计资源利用不恰当,如直接运用企业的自我陈述,未加以判断、分析、复核,而作为本次审计的证据。

(四)被审单位不积极配合。

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册会计师将无法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限制审计范围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审单位怕问题被揭露,而对审计施加限制,妨碍注册会计师进行正常的审计检查;另一方面,由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相关情况的不熟知,对方提供资料不全,有意隐匿其经济活动内容,而对方又未对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做出承诺,这都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计中风险的形成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因而,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积极努力,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可以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

(一)严格遵循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来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准备,实施中把握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工作各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内容完整、方法恰当。如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除对企业会计六要素财务上的正常审计外,还须考虑企业的核算体系、生产流程、销售、仓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以确保审计程序和内容上的完整性。作为审计组长或主审,对组员的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目标完成情况实施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二)建立各级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建立配套的质量控制措施,实行工作职能分工和牵制,对审计项目质量实行三级负责制,即主审负责制、复核制、集体审理会议审定制,以有效控制审计过程中容易引起风险的环节。特别要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突出证据的有效性。作为项目主审,须对助审人员的取证材料、底稿进行审核、确认,专职复审人员对审计报告初稿及审计资料进行复核,审理会议对重大审计事项集体“会诊”,确保证据充分有效,必要时可进行二次取证。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审计复核、集体审理在必要时可提前介入,进行跟踪检查;二是实行内部管理制。如建立对注册会计师质量考核制、审计目标责任考核制、注册会计师廉洁自律规定等,对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

(三)选择正确恰当的审计方法。

注册会计师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法,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所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增加样本量,扩大审计覆盖面,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四)建立融洽协调的工作关系。

实践经验说明,只有通过审计多次与被审单位接触,碰到问题要多协商,建立融洽的工作关系,才能得到被审单位的积极配合,才能了解到实际情况。在审计实施前,要对被审单位全面了解,平时注意收集被审单位经济动态等有关资料;审计中要多方面听取情况,详细询问,审计签证时,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公平对话;审计结束,及时反馈审计意见,与被审单位对问题进行协商和探讨,以征求意见的态度出现。因此,只有通过平时审计接触,才能及时沟通,取得被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双方对审计带来的顾虑和摩擦,以达成共识,更好地实施审计和及时纠错。

(五)要区分会计与审计责任。

在实施审计中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非常重要。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应有资料接收清单,并要求被审单位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承诺,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又如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拒绝、妨碍检查,转移隐匿有关资料、资产,这是被审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审计部门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被审单位责任。对于上述情况,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法》等有关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或对报告反映内容进行限制,以避免被转嫁的审计风险。只有责任分清,才能避免审计中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六)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

一是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审计技能和政策水平,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理论研讨;二是经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注册会计师的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达到遏制审计风险的目的;三是审计部门应培养注册会计师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繁杂的企业审计中灵活、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篇9: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及审核论文

摘要: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的优劣决定了政府工作质量的优劣,主要是由于市政工程建设品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当中在工程造价上存在不少的问题。所以,需要重点关注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审核,文中将具体介绍。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审核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市政工程都是政府工程,因此,影响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也同样给施工质量带来了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在发布众多的指令中同样影响着工程造价。科学合理的处理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实现市政工程的造价控制和审核工作,对顺利进行投资工作具备非常良好的保证。

1市政工程造价的问题

1.1工程成本管理理念不健全

一般人对管理市政工程造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工程预算中。控制工程造价,主要关注工程完成之后审计决算工作,对其他环节的造价控制力度不够,可是实际来讲前期环节的造价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1.2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

一般工程项目需要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和投资额度审批工作程序,控制工程造价要严格根据所批准的投资额度。大部分建设单位项目开工急切,又未做好所有准备工作,不能严格控制好投资额度、建筑标准、招标文件、合同合理程度等等,导致施工中出现变更情况增多,而且不能科学合理的对变更进行监督,对更改所带来的损失并未具备对应责任制约。

1.3预算中高估预算

市政工程造价当中,因为利益的驱动,企业施工单位和市政的部分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相互勾结,获得经济利益,在预算过程中高估预算的情况十分多见。

篇10: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及审核论文

3.1加大市政工程造价审核的力度

为了更好的提升工程造价审核质量就需要加大市政工程造价审核的力度。需要建立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制度,明确各个职责权利,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奖罚分明的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养的审核团队,精于业务,具备比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招收高水准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各种人才的培训工作。规范多种审核程序,保证审核工作人员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工作。

3.2综合单价方面的审核

审核市政工程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控制综合单价造价审核要点。规定计量单位的情况下,造价审核工作者需要对部分分项工程量当中设备使用、材料和人力方面的费用综合统计,同时充分考虑利润、管理成本以及风险费用,就是项目造价审核当中的要点。造价审核工作人员进行审查市政工程各项费用的同时,需要综合市场价格与政策文件情况检查人力、财力、物力的资金消耗情况,综合当地市政建设企业的各种费用均值进行综合单价的叠加。另外,造价审核工作者需要控制好风险费用,保证材料价格不超出5%,设备使用风险部分不超过10%,如果超过规定范围,造价审核工作人员要指令其进行立即纠正。

3.3严格审查工程量签证单及变更资料

作为业主单位需要及时进行施工现场工程量的收方计量工作,核查工程当中各个工程量签证单,核实工程造价。市政工程施工流程中,避免出现设计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情况,因为地质条件、工地周边情况出现了小部分的设计变更以及工程量的增加,例如更换混凝土标号、清理障碍物、处理地基等等。对这些现象,可以利用签证进行认证。核定工程总造价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保证建设项目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3.4措施费的审核工作

造价审核工作人员实现审核工作的过程,需要重点掌握两方面的审核要点。①遵照最新计价数据和费率进行计取费用,从监控项目费用、防护监测费用等多个方面充分考虑。②重点对安全防护措施有关的项目费用进行审核工作,对计算方法是否合适、施工方案是否落实到位以及专家是否论证高危险工程工作内容实现审核。

3.5对定额套用进行审查

审查工程的过程中,要按照目前和工程相关的资料以及定额实现复核。对工程定额套用实现审查的同时,需要审查定额套用的合理合法性。另外,需要对定额编号和工程部位内容进行审查,查看内容是否相吻合,查看定额计价当中所包含的项目内容计算是否重复,定额基价的换算是否准确。之后审查定额文件的内容,之后,才可以使用定额。综上所述,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审核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不但影响到市政、管理、经济等多个方面,而且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有关工作单位需要从工程初期就要进行审查工作,实现系统有效的控制,从根本上增强对市政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保证工程可以顺利完成,而且还保证了工程质量。管理当中充分利用各种机制,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付茜.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与审核[J].建材与装饰,(04):197~198.

[2]王丽媛.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造价的控制与审核[J].山西建筑,2016,42(20):222+229.

[3]朱庆阳.市政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02):193.

篇11: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及审核论文

2.1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建设以及资金投入的关键就是设计,设计方案的好坏直接对工程投资和工期的长短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市政工程当中,需要在设计环节加大控制力度,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初期建设阶段来,紧紧抓牢设计环节,获得最佳的效果。限额设计的推行,根据所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以及投资估算,根据所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工作,使用价值工程原理分解工程造价,将设计方案科学合理的确定。要保证在符合实际情况下进行限额设计,同时要关注优化设计,提高兼顾水平。

2.2加强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施工环节,因为工程设计工作已经结束,工程量也已经具体化。这个环节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也不少,工程实体会在这个环节内形成,如果不能将工程造价控制好,将导致投资失去控制。

2.2.1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施工准备环节,要组织施工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工作,同时会审图纸,技术交底,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无法避免的返工情况;对经过设计变更扩大的建设规模以及提高建设标准的现象,查看是否得到了审批单位的批准;尽可能的降低合同之外的资金使用。对不符合程序的口头变更的工程量不认可。

2.2.2严格现场签证管理

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频繁进行的`工作就是现场签证,如果管理无法做到位,就可能给工程带来不必须的损失。要求监理以及甲方工作者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将施工现场的工作详细记录,经常到工地中,做到“随做随签”,防止出现日后签证的情况。市政工程合同外费用占到的比例非常高,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现场签证的管理工作,确定现场签订管理程序。

2.3加强结算工作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讲,大部分城市利用定额计价的方法对市政工程项目进行结算,之后,工程定额计价和重要工作量当中要将重点审查工作做好。可是最终结算的工作量需要保证签订的合同当中的工作量相统一。一旦出现特殊现象,可以要对合同当中工作量的变化充分考虑。在相对应的审查工作当中需要记录好各种单据与签证单。对总体的审查工作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审查当中出现了失误,那么将给将来的市政工程造价工作带来影响。

相关专题 信用证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