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法律缺陷探讨论文

我叫不爱哭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叫不爱哭”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法律缺陷探讨论文(共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法律缺陷探讨论文

文章主要探究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有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法律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现行法律在两者关系的界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并建立有效的基本法律法规保障校企的利益。只有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法律机制,才能有效地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目的和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今后人才培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职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想法和做法,为以后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打下基础。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而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业和学业相结合的学习,利用工学结合的发展教育模式培养后一代,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开展高校与企业合作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选择,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帮助学校进行人才的社会化培养,对于人才的养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和学校合作可以帮助企业增强专业性,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校企合作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以后增加就业砝码。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法律方面的缺陷

(一)法律条文不明确

翻阅有关高职院校校企合租的法律条文,在高职教育改革初期制定以后就没有进行过修订和增补,导致很多法律条文不明确,概念模糊,影响到双方合作的着重点和法律上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权利。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在教育学生上的合作模式,而这些涉及到法律的合同,很大程度上没有法律依据的保障,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缺失,无法有效建立两者的责任关系情况。另一方面,有些规定仅仅是原则上的义务规定,没有法律的保障,也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进行落实,运用模糊的词藻如“鼓励”,“可以”等话语掩盖“应该”,没有确切的法律约束力,在贯彻落实方面存在问题,这将变得与道德约束无异。

(二)地方规定有失偏颇

在我国有些地区,为了支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提升的教育,出台了一些有关支持高校校企合作的法律条文。比如《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案例》等条文,这些条文是否具有推动力可以有效助力校企合作暂且有待观察中。比如宁波市教育局制定的关于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中,为当地提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做了有关保障和完善了相关法律条文,然而它并未在条例中明确当双方中有关一方发生违约时,应该如何判定违规责任和相应的处罚。条例本身无法确定双方应尽的义务和权利,仅仅说明奖励政策却没有考虑到实际财政部门的支撑情况是否允许,双方的合作仍然存在一定法律缺陷的问题。地方规定有失偏颇,企业的最高目标不是慈善机构而是盈利,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信誉度和提高威望,为企业本身的内在软实力打下基础,而高校让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锻炼,企业和高校两者必须进行自由协商,并自愿签订合作协议,而不能以非双方的自由意志来进行合作。

三、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模式的问题

(一)当事双方合作时法律关系的明确

从有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合同上来说,学校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合作协议属于民事合同法律,即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具有平等自愿的原则,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达,对于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校企合作的合同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将双方的意愿书面表达为文字,并落实在协议书上。而校企双方涉及到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比如说受教育的学生,以及维护秩序的政府均不是合同的主体。这样,作为校企合作的最重要的推动者:政府就有可能完全不理会此合同存在的意义,而将校企双方的合作看成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和企业从法律意义上来说签订的是合作伙伴的协议,双方当事人以协议为基础,依据合同法的原理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而企业,作为民办企业,不具有为学校承担教育责任的义务,所以这也就是说,企业完全可以掌握主导权,在协议中增加有利于己方的合同要求,而这一系列的`要求无非就是一些免责条款,这样的不平等合约会让校方无故承担较大的风险和法律责任,双方合作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从实际情况看校企双方合作现状

高职院校选择和企业合作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专业技能,而民商法规制下的校企双方合作的法律关系,存在很多缺陷,导致在实际情况的合作中,出现了很多流于形式的空洞实习。从实质上看,政府在其中没有做好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学校因为社会角色的原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费用,导致两者的合作一直处于一个强势、一个弱势的地位。企业让学生到他这来实习,往往只是让专业的学生做做下手,常常被用来当作廉价劳动力,学校不仅要和企业沟通,希望企业能给出实习机会给学生,另一方面,学校有时还要支付人头费用,如此一来,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深度和广度也往往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相悖,也与真正的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四、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

(一)确立校企合作的基本法律原则

通过将政府主体纳入到双方合作的基础上来,用政策作为推动力,尽力完善有关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规范。明确企业和院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立相关基本原则和主要思想,引导企业往教育方面去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原则,达成有效推行职业教育社会锻炼的目的。

(二)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实行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需要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明确当事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建立有关法律关系,规范立法的程序,从而让校企合作的模式成为一种标准可实行的操作方法,构成法律模式健全、完整统一并且有序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比如,在实际情况中,一方面修改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将校企合作模式纳入其中。当涉及有关校企合作的具体描述时,做明确的法律条文的表达,鼓励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和推广,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对政府、受教育者和企业的责任人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建立长期有效的法律合作机制。

(三)明确实际可操作性

任何的法律条文和规范文件都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在进行法律完善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授权的行业组织的支持作用。他们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可以保障双方的利益和权利,在组织上面进行有关监督和考核,从而达到双方公平合作,合作共赢的局面。由于学校和企业两者的目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合作时需要互相协调和配合,光靠他们自身的努力无法做到完全配合好,必须通过政府进行中间的协调和整合,双方在有关问题上做出让步,有效地沟通,最终完成合作。

五、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在法律层次上进行有关缺陷的剖析,提出有关建议和解决措施,不但能够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事业,还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王君,高建中,卢侠.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缺陷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45-47.

[3]刘思锶.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D].福建师范大学,

篇2: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论文

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论文

一、创新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整个民族进步的根本就是创新,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和继承是重要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借鉴和继承,借鉴和继承仅仅是一种手段,人们必须依靠创新才能够达到借鉴和继承的根本目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使人类文明得以长足发展。如果人们不实施创新,就会丧失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和日常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想要保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运用创新。近年来,校企合作得以兴起并且普及,在高职院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实施德育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全过程中,贯彻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的模式,学生能够接触到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并且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结合,对技能学习、技能训练、文化学习进行深化,逐渐把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加强建设实践中心、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大,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缺乏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急需提升,这种种问题都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在关键的发展时期,需要很多有良好创新意识的德育工作者开展高成效的德育工作。进而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高操作能力的人才,实现德育工作的目的,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在日后工作岗位中,团结同事,尽心尽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

(一)制度创新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建立起长效的机制,实施制度创新。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够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得以贯穿,在高职院校发展建设及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必须体现参与作用,形成完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德育工作制度体系。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人才标准实施德育工作。同时,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考评管理制度、教育制度、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从本质上对高职院校学生和职工权益进行维护,保证学生和职工权益不受侵害。加强建设学生管理制度和规范,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学生行为和教师工作规范化。

(二)方法创新

新形势下,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运用示范引导、说服教育及改善服务等方式方法。高职院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素质,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建设人才队伍,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订短期计划或者长期目标,鼓励高职院校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身学习计划的制订,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知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亲自体会企业工作,提升学生思想意识和水平,使学生可以明确企业的运行流程,明确工作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各类企业进行充分运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坚持灵活运用德育教育方法,注重对党员实施政治业务的培训。

(三)内容创新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求美、求知、求新、求乐等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对其实施爱学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爱国教育、危机教育及磨炼教育。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开展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为学生办实事和办好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切实维护高职院校学生的权益。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有新的内容和主题,还要有新的举措,这便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则,对新形势发展需求进行自觉适应,不断丰富和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作的时候,还要紧紧围绕着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水平和情况进行工作内容的设置,落实精神层面的知识和思想,注重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突出道德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敬业精神。

三、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一)构建教育实践基地

近年来,为了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致力于加强与企业合作中,不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要对基地资源进行充分运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派德育教师,使其可以深入到企业中,从德育内容、方法、目标等诸多方面不断深入开展研究,同时,制定完善的建设德育实践方案,使实践基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培养目标相符合,更可以满足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德育工作与产学研同步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全方位提升,最大限度发挥实践基地效益,从本质上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落实。

(二)教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将“两课”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将专业课程教学其实践教学具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价值体现,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高职院校可以聘用企业的专业人员到课堂上讲解,从职场人角度出发,对企业需求进行阐述,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否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明确提升自身素养的方向,增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效果。

(三)坚持文化与德育工作结合

高职院校文化是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将学生和职工作为对象,通过交心联谊、文化娱乐、培训、教育及宣传等方法,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对学生和职工意志进行统一,对学生和职工行为进行规范,将学生和职工力量凝聚一起,为实现高职院校的总目标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运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及有目的.的德育教学活动,以便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和思想认知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这二者的工作内容中,人们可以明确,二者的研究对象均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二者均是针对学生开展的工作,均坚持以学生为本,均认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维护学生自由发展权利和全面发展权利。

(四)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将大部分精力和投入均用在了经营和管理中,比如,高职院校管理的重点是推广人才建设和操作技术人才建设,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当今新环境和新时代中,由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为了从本质上调和高职院校内部人际关系,平复高职院校学生情绪,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必须将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建设局面改变。通过提升高职院校德育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不断突破。不仅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保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自身的领域中能够具有带头示范等作用,用规范的言行和正直的工作作风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及说服力。还要充分运用专业的培训,对德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强化,保证高职院校的德育队伍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通过外部助力,熟练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实现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必经之路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更是职业教育改革重要的方向。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实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业中,结合企业生产、企业经营及企业管理。通过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养,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和要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篇3: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

摘 要:专业实体化公司是校企紧密合作的重要形式。基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实体化公司前期运作方式、收获、困惑的反思,提出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从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明确专业实体公司定位、完善相关政策入手。

近10多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秉承“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理念,开展了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推进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有收获,也有困惑,有待完善和深化。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做一些探讨。

一、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内涵和运作方式

推进专业实体化建设,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形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实体化,一般是指职业学校把专业办成实体,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经营和服务实体,也是经济实体。在具体实践中,各高职院校赋予其各具特色的内涵。专业实体化公司在湖北技术学院的内涵表现在:坚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理念,主动把学校引向市场,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行业和企业,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质量”的思路,广泛聚集市场资源,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智力、信息资源同校内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其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专业+公司”.这些公司既是生产、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又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实训基地;公司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既是公司的主角,又是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师生既是教与学的主角,又是公司的工程师和员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目的是将专业建成教育教学质量高、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内部运行机制灵活、具有一定造血功能的特色(品牌)专业。促进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紧密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紧密结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基本的运作方式是:

(一)按专业需要选择企业

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的.宗旨,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从学校的专业与人才优势出发选择需要开办的产业。如,围绕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组建了鄂职九洲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九洲数控),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组建了鄂职四方模具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专业实体化公司。

(二)按股份制规范公司管理

学校与合作方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制管理制度,确立学校行政管理与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市场关系。学校派出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派出董事参加董事会,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决策公司经营,按照公司发展计划检查和考核公司经营绩效。通过公司监事会保证公司经营班子正常规范运作。让公司经营班子放手自主经营,以公司注册资金承担责任,享受权益。

(三)按新技术高起点制定专业实体化公司发展方向

学校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始终坚持两个原则:(1)企业必须有主导产品,而且产品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方便教师、学生迅速进入该行业的前沿领域,产学研能够很快取得成效。(2)产品要有好的市场前景,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四)按校企合作需要招揽贤才

学校在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建设一支包括技术人员、经销人员、培训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和教育培训能力提供根本保证。

(五)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处理双方关系

学校对兴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求很明确,即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服务于人才培养。学校对每个公司都下达具体的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和考评措施。要求公司做到同时兼顾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努力做到产品生产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契合。在此前提下,专业实体化公司按照公司制实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与学校各项经济、科研、教学往来均按市场规则办理。

二、专业实体化公司探索中的收获和困惑

(一)收获

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实体化公司运行好的专业其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明显提升,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省、全国技能大赛频频获奖。例如,由于九洲数控的成功运作,依托专业数控技术的建设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探索了“专业带企业、企业带产品、产品带就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其核心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人力资源为依托,为科技创业园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学校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企业成长;以园区企业为主干,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生产性教学平台,实施生产过程和学习过程一致的教学模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数控磨床、高精度模具、来料加工的零件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学结合”载体,学生在车间得到数控机床调试、维修、数控加工等方面的锻练,成为数控机床应用和维修的技术能手。

2.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1)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组建、经营、发展就是服务社会的直接体现。(2)以发展较好的九洲数控为例,该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化装备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组建了湖北九洲数控机床公司并入驻孝感市科技创业园,段正澄等三名院士在园区设立院士工作室。该企业有两项科技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XG系列曲轴轴颈自动磨削加工成套数控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被评为“服务湖北先进高校”.(3)学校面向所有专业成立了湖北孝道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是湖北省人社厅认定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该基地不仅孵化校内学生项目,也孵化社会项目,还与孝感高新区、孝感团市委合作组建了孝感市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推进了孝感“创新城市”的建设。

3.培育了学校的创新创业精神

专业实体化公司是典型的跨界实体,它跨越了教育与经济。从经济的角度看,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创办过程是典型的创业过程,

专业实体化公司创办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所以专业实体化公司能培育学校的创业精神。从教育的角度看,专业实体化公司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育人的体现。从实际效果看,我校大学生创业园正在孵化的50多家企业中,来自专业实体化专业的学生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二)困惑

1.认识不统一

(1)学校办不好企业,重点应抓教学。学校所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成长不平衡,有发展很好的,有依法破产的。办得不好的企业牵扯了校领导的很多精力,从而导致认识不同意。(2)利益分配不均。虽然原则上讲专业实体化公司应按股份分红,但学校当时入股专业实体化公司除了现金外,还用场地租金、实训设备,而且为了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还有一些附加协议或口头约定,从而导致利益分配上出现一些纠纷。

2.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学校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初始目标实际有偏离。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强调经济收入、造血功能,想作为与学费、后勤服务收入并列的学校经费来源的三大支柱之一,导致部分专业实体化公司教育功能衰减,从而进一步积累了对专业实体化公司存在合理性的怀疑。

3.政策不配套

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任职)。”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的通知中规定的“经高校、院所同意,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在鄂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保留编制、身份、人事关系,档案工资正常晋升,5年内可回原单位”不配套,给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创办、成长造成现实的困难。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兼任企业的负责人成为现实的困难。

三、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从政策层面上讲,组建专业实体化公司是学校宏观办学层面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践,也是学校微观专业建设层面探索产教融合的实践,这是党和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从育人规律上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紧密合作,而专业实体化是校企紧密合作的理想范式。从缓解学校办学经费不足、职教资源不丰富来看,专业实体化公司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2.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

(1)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一步明晰产权,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基础。(2)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学院是和专业实体化公司互动的主体,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核心。(3)学校进一步完善、健全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管理制度,形成适切的治理结构,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保障。同时学校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如,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实行教学单位与公司一体化,可以借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经验试行专业法人制。

3.明确公司定位,突出人才培养

专业实体化公司事实上是“教学企业”,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在高职院校存在的前提,所以其定位一定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定位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公司章程中、落实在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经营中;这一定位不仅在公司的创办之初是如此,

在公司发展、壮大了也是如此;这一定位要落实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体现在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之中。

4.完善相关政策,营造深化校企合作的氛围

国家要协调和出台政策,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中层负责人和专业实体化公司负责人相互兼职通道畅通,鼓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职。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投入,税收减免等)鼓励专业实体化企业的发展,营造深化校企和合作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蔡泽寰,李祥富,许安保。高职专业实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XX.

马青林,卜红玉。专业实体化:职业教育新探索.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

万由祥。创建以专业实体化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XX.

孔新舟。专业实体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XX

基金项目:本文为20XX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指导性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jyte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4: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论文

0引言

物流管理R凳且幻欧务型的专业,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产业的转变,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现今的中国社会正在高速的发展中,现今的高职院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技术水平,并不符合企业和社会对其的要求,这是因为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职院校中的纯理论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国家大力的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从而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加快自身进入企业工作的步伐。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关注日益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存的科目,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5: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论文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对校企合作中出现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应的优化策略,进一步推动校企业合作向纵深处发展,也为学生提高其职业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2.1优化合作方式,实现合作共赢

合作讲究的是优势互补,对于企业来说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多的帮助,企业要充分的抓住校企合作的机会,完善企业自身的问题,在合作中企业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的教师团队给物流企业的基础员工进行专业的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专业的教师团队就是物流企业运行中的专业顾问,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专业的物流管理教师们出谋划策提供建议,物流企业完全可以将物流管理的学生带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经济的价值,通过以上互惠互利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水平有了提高,企业基层员工的能力有了提升,企业也有了短期的劳动力。

2.2校企双方合理的分配资源,共同建立实训的平台

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的建立上,可以让企业出资建立,相对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可通过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为企业带来经济的收益,校企双方的合作可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大规模的宣传,使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学生们了解到与校方合作的企业,等于为企业进行了一次良好的企业宣传,学生在毕业之后寻找工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便是与校方合作的企业,等于免费的为企业打了一次招聘的广告,而且在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内进行过实训的物流管理的学生们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工作内容了如指掌,他们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工作,就不用经历新人这个过程,直接就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2.3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转变为可持续的发展

校企双方合作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长期的合作可以为双方带来好处,高职院校通过长期合作的方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做到了知行合一,推进了课程的改革,优化了人才的培养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双方在合作中找到了共赢点,这样就可以推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的发展,为社会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2.4推行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建立法律的监督和保护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只是学校和企业两方面都获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校企合作,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解决就业问题,从而使许多的社会问题从根源上得到了解决,政府应当大力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优待,例如给企业进行补贴,给学校的招生宣传等等,在校企合作上地方政府应当出台法律进行监督和保护,维护校企合作的进行,保障校企合作不被破坏,也要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是它不会成为有心人的敛财方式。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和企业合作虽然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但通过相关的优化与解决后,可以使从校企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实现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校企合作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甚至对于地方政府都有莫大的好处,因此校企之间的合作应该大力推行,通过寻找双方的共赢点,可以真正的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送进企业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沈建明,李廷,朱玉良.“厂中校”课程电子电气实训的教学实践探索[J].职业,,(11).

[2]李海燕,何晓东,林勇.校企合作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30).

[3]郭瑞伟.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汽车物流》课程设计与探索[J].中国市场,2015,(45).

[4]刘利猛.物流管理专I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以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5,(17).

篇6: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分析和总结,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1校企合作理念不同

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实施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流于表面,校方只是为了应对评估的要求,没有对企业进行考察对于企业的公司文化毫不了解,就与之签订了合作的合同,而这些合同可以说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意义,也没操作性,校方在选择签订合作合同的时候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完全不注重企业的质量,只注重数量,签订了一大堆的毫无意义的合同,对于学生的物流管理的学习毫无意义。

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方面,没有太多的兴趣,只是单方面的把学校里的学生当成劳动力,没有合作的意识,对于他们来说签订合同不是为了合作,只是为了给企业补充员工,他们需要的是毕业生,而不是实习生,对于学校提出关于学生实习岗位的问题,避而不谈,他们认为学校的实习生在实习期过后并不能留在企业工作,与学校签订实习合同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

1.2校企合作目标不同

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注重的社会效益,而企业是一个生产利益的地方,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劳动力,不是实习生,实习生在企业工作时间短,是不能给他们产生经济效益的,所以很多企业都排斥接受实习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于产生经济效益没有企业那么大的需求,双方在合作尚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着不同的目标,因此在合作当然是磕磕绊绊,难以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1.3校企合作之后的资源难以平衡

在实际的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资源的平衡分配是最难以处理的,中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学生的实践场地就是第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物流管理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践产地和实训基地,这些场地的建设往往需要大笔的资金,中职院校难以负担,只能依靠企业提供,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他们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很多的分歧。在学生的教育上也是一个问题,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为主的专业,而中职院校的教师们没有实践经验,只懂理论教学,这方面又要依靠企业的员工来教学,但是企业员工也要保证工作的效率,因此这个方面又是难以平衡的问题。

1.4校企合作取法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之后的学生等于拥有了两个身份,学生和企业的员工,这样在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校企合作想要稳定的发展,良好的运行,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绝对要建立起来,要保障管理机制下的学生要早企业的物理管理实训和学校的物流管理学习都能够共同的进步,达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物流管理的目的,从而保障学生长远的发展。

1.5校企合作缺乏政策的支持

虽然我国的教育部门在校企合作政策的推行方面不遗余力,但是现阶段的政策只是指导性的政策,实质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推行政策并没有颁步,地方的教育部门没有很好的措施来在指挥校企合作项目的完成,没有完善政策进行监督与推行,合作过程中问题难以解决,特别是对于校企合作中的学校的支持政策和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些校企合作的核心问题政策。

篇7: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绩效管理探究论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绩效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本质要求。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绩效的考核和认定是关乎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各高职院校在考核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简要地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的难点和问题,并且提出了初步对策。

关键词:绩效考核;校企合作;高职

0引言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1]。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限制,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绩效较容易考核认定,对于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绩效的考核和认定正处于探索阶段。

1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绩效考核的难度分析

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绩效考核的难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校企合作工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包括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校企双方合作工作的开展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高职院校,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事业单位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在目前学校以工作结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原则驱动下,教师为了校企合作工作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学校的绩效考核中经常无法被认定,从而削弱了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动力。

1.2考核内容多样化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共同实施生产性实训项目,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技术人员相互兼职,进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等类型的.人才培养;企业对学生实习的支持,含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接收企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有效发挥高职院校的设备资源,进行产品外加工;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等社会服务;校企共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2]。校企合作工作是一条线,这条线穿起了高职院校的招生、教学、人事(教师培训)、就业、创新创业等工作。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工作是一个系统,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进行考核和认定,难度可想而知。

1.3考核标准难以量化

建立一套考核指标体系,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关键看能否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并且能够对量化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校企合作项目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对大部分项目难以量化考核,只能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考评打分。在定性的考核时,考评者的主观印象往往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不利于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

1.4缺少必要的佐证材料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属于开拓型的工作,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基于校企合作工作模式、形式和层次,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合作项目,究竟这些合作项目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来佐证,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的因素很多,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在整体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对校企合作办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校企之间多处于浅层次的合作,这部分绩效对于教师个人的影响不大,相应的对这部分工作的考核和认定就更加不重视。

2.1考核目的不明确

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没有考虑到校企合作工作的特殊性,将其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和满足培训的需求。校企合作工作费时费力,短时间内往往难以看到成效,需要参与方的持续投入,对这类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就不能仅仅看短期的成果[3]。

2.2考核标准不科学

目前从可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参与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提交材料,学校组织有关专家来集中判定的方式,仅仅考核材料的数量,为了量化而量化,对材料所反映的工作的内涵,基本没有进行考核和甄别。因此这样的考核方法缺少公正性、考核标准也不科学、针对性也不强。

2.3考核程序不规范

考核程序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准确,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程序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绩效考核程序缺少稳定性,随意改变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教师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也是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结束后不及时分析和反馈考核结果数据,不能充分利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来促进工作,因而达不到考核的目的。

3改进校企合作教师绩效考核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目标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明确校企合作绩效考核的目的,考核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考核引导教师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工作中去,不仅仅是为了学校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3.2构建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有关管理部门要考虑到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特殊性,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4]。例如:把整个校企合作工作看作一个大系统,根据工作开展的流程,设置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按该级指标所属工作的特点设置相应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置可以按照该级工作的全流程,也可以仅设置主要工作为考核指标。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可以酌情设置3级指标,以开展更细化的考核。每个末级指标要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并赋予具体的量化分值和权重值,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总积分,并且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实际情况。

3.3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流程

考核关乎教师的个人利益,在依法治校的要求下,制定科学的考核流程,可以保障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保障教师的权益。高职院校应在每学年初,由学院与教师共同制定该年度的个人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计划;学年工作开展时,学院有关部门要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学年末进行绩效考核,待结果出来后,要由参与绩效考核的部门领导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反馈交流,听取教师个人意见,使考核结果更“人性化”,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杨群祥,熊焰,孔繁正,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校内实习公司培养学生职业素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颜彩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3]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赵善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J].石油教育,2012(2):39-42.

[5]丁玉萍.浅析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147.

作者:芈隽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篇8: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校企人才培养对策论文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校企人才培养对策论文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模式,它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升专业技能,积累社会经验,较好地解决当前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校企合作

目前,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学生就业压力大,刚踏入社会的学生如果没有能力和经验,很难在短时间内立足。为了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我价值,学校需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证明,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最为有效、最具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背景

校企合作不同于传统的办学模式,它包括从理论基础到社会实践的全过程,由校方和企业合作完成,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高校采用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一些优秀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还能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探索出的一条人才培养新途径。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校企合作的很多实施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当前人才培养效果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些企业没有提供最优质的资源,教师也没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没有为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中并没有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最终成果的呈现。校企合作的办学合作方案,需要校企双方达成共识,在政策、平台对接、激励制度的实施、管理制度等方面达成高度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沟通和衔接却总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使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足和问题。而且,目前企业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之间的实效性。另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没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使学生学习软件技术的兴趣不高,校企合作模式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而且,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并没有得到完善,这可能导致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细节方面的漏洞及偏差。

三、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要发挥引导与保障作用

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政府应当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首先,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盈利方式的单位,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而企业单位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因此,让校方和企业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律需要发挥规范和引导的作用,使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保障。例如,在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可以对表现优异的'院校和企业进行奖励,这对其他的企业和高职院校势必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另外,对学生个人来说,法律和制度能避免其正当利益遭受侵害,使其个人权益得到保障。

2.探索和实践面向软件企业需求的订单培养模式

企业是一个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的单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有针对性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就如同企业的订单一样,在学校接受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上岗前接受企业准员工的培养教育模式,收获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真正实现定制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需求、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知识技能,帮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对口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校企双方还要达到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上的统一性,在诸多细节上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总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可,将其广泛应用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中,可以实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田明山,梁微.双赢校企合作长效秘诀[J].教育与职业,(4):58-60.

[2]夏雪婷,方晨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5):130-131.

[3]沈云慈,刘胜林.市场机制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对比[J].职教论坛,2010(2):6-8.

篇9: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应改变办学思路,实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

文章深入分析解读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四种合作模式,希冀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模式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中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改变办学思路,实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

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旅游企业一线和基层管理所需的,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鉴于此,笔者将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四种模式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一. 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技术人才这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并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实质是通过校企、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的现有模式

经过多年来我国我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的探索,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总结起来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实习基地培养模式

“实习基地”模式是旅游管理专业中最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指学校和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环节上开展的合作。

校方负责联系并安排学生进入一些定点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开展实习。

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

学生在这些企业实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直接参加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的定岗工作,初步获得旅游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巩固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与未来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会交往能力,获得实际旅游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

学校在该模式下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平时见习

在大一期间(有些学校是在新生入校军训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相关工作有个感性的认识,一般会由专业老师联系当地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

由企业的专门人员或是在该企业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陪同讲解,参观完后,会安排学生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和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座谈,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并适当介绍旅游企业在未来需求的人才需具备何种素质,让学生在大一时(入校时)就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个规划,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的去进行相关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假期打工实习

学校可负责联系旅游企业,协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体验旅游一线员工的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进行定位,同时为返校后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的打工实习,对大多旅游企业来说,尤其是旅游酒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旺季时(例如春节期间)人员紧缺的状况,保障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同时,学生到旅游企业打工实习,劳动力成本低廉,可塑性强,工作积极性也比较高,因此旅游企业也欢迎这些实习生的进入。

3.顶岗实习

由于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要求的就业门槛低,但十分注重实践经验,故大多学校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到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局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把实习、毕业和就业捆绑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在实习期间,学校安排校内校外两个实习指导老师,多与学生就实习、就业、择业等问题进行沟通,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顺利就业。

对旅游企业而言,通过对实习期间学生表现的观察了解,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可以从中吸纳优秀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职于本企业。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即学校根据一些旅游企业对紧缺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托,将合作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人才要求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培养,把学生的实习、就业与这些企业挂钩,实现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校企开展联合办学的模式,它代表着一种观念与制度的创新。

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锻炼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缩短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由合作的旅游企业先制定出需要人才的数量、具体对应的岗位和其它各方面的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培养学生,再把培养的学生输送给企业,省掉了“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等繁琐的中间环节。

同时定向培养的学生从进入校门就明白自己将来工作的内容,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专业培养。

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也有很多定向培养的学生认为,一走进校门就等于有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就业的大门,无论自己专业能力怎么样,毕业后就有工作,于是惰性使然,在校期间便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更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长远上来说不利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

同时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学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学校不仅要针对企业的要求挑选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求学生不能因为毕业就有工作而放松学习,致使毕业时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拒收,面临失业。

(三)双向进入模式

缺乏具备“双师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的院校较少,大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都是理论丰富实践缺乏。

同样,旅游企业中的员工也有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水平不足的困扰。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提高现有员工素质是企业必修的课程。

而高校正拥有培训企业员工的师资和先进理念。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旅游企业合作进行互换培训,“双向进入”模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学习,即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各部门任职锻炼,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即旅游企业派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旅游企业内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定期举行讲座。

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旅游企业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学校拥有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

双方采取双向进入、互助合作就有可能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实现零距离办学。

(四)工学交替的“3+1+1+1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为其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市场上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将会出现很大的缺口。

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工学交替的“3+1+1+1”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比较适用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把短期见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

其中,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见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3+1+1+1”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分为6个阶段,即三个学年六个学期(一学期为一个阶段),学生前三个阶段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第四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训锻炼;第五学期返回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和全国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并完成毕业设计和和毕业答辩;第六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就业。

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在旅游淡季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学工交互递进,不仅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而且也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要求,在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但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在这个模式下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是交替进行的,学习过程经常会被打断,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系统性学习产生影响;在顶岗实习时,学校直接把学生交给企业,学校和企业交流不足,对学生的管理均不到位,使得校企合作办学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采用开放式办学思路,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学专业,2010.

[2] 毛江梅./校企联姻0挑战传统职业教育模式[EB/OL].

[3] 刘伏英.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7):89-90.

[4]曾丽艳: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107-109.

[5]宋安东.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探讨——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中国科技信息》.2010,3.P229-232.

[6] 徐世伟等.校企合作背景下实习教学的机制创新与实践——以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类专业为例.《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P96-98.

篇10: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价值与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价值与功能分析

张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摘要: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促进自身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校企合作制度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制度有着自身特有的价值属性和功能特点:校企合作制度的价值属性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内在紧密联系,打下了坚实合作基础;校企合作制度的功能特点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指明了改革前进方向。校企合作制度应以价值为核心,功能为导向,加强制度创新,有效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功能;创新

作者简介:张勇(1984-),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目前,“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普遍认可的办学理念和广泛采用的办学模式。在经济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校企合作”已成为深化高职院校改革,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及回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的主要途径。面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现实困境,建立具有长效特征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已逐渐成为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制度的创新设计与有效构建已成为促进“工”“学”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相互融合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价值属性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属性。价值的内涵是由事物构成的,产生的,创造的,有利于促进和实现人类与自然发展的客观实际。价值揭示了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既属于关系范畴,也属于属性范畴;它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具备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属性。对制度价值属性的明晰,有利于校企合作制度的创新设计和有效构建,对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制度的价值属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校企合作制度应有利于充分调动校企双方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合理配置。由于历史原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曾一度远离企业和市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校企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密。当前,校企双方已具备了独立的资源基础,正逐渐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行为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利益最大化原则”已成为合理调节校企两种资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如何在校企合作制度中遵循“长期互利共赢”原则,已成为构建长效校企合作制度的关键,也是调动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资源合理配置应是校企合作制度内在属性的要求,也是校企合作制度的首要价值属性。

第二,校企合作制度应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校企合作制度应为校企双方各自优势的发挥搭建平台,应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互补,为实现共谋合作、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和企业虽然分属不同领域,是两个不同主体;但却是“工学结合”模式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在透明平等、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实现更紧密、更具有深度的合作。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职业能力课程改革、行业特色教材编写、实训基地管理、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手段与方式变革等方面,校企双方应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合,让优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彼此利益最大化。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应是校企合作制度属性的重要体现,是设计和构建校企合作制度的主要内因。

第三,校企合作制度应有利于促进行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校企双主体在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和利用校企双方资源的同时,应充分明确校企双方各自利益诉求。双方利益的合理有效分配对校企进行深度合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创新设计利益协调机制是校企制度长效的关键。校企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强势或主体地位的相对弱化,均会对“校企合作”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的有效推进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损害“校企合作”的全面开展,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滑的不良后果。因而,校企双方需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建立互信,寻求共同利益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全面、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责任,以行业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已成为“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重要实践模式。校企双方在开展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应在明确自身利益需求的同时,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合作重要出发点,实现全面、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应站在更加广阔的行业发展平台上,对优质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利用,形成校企双方共同价值追求,夯实双方合作利益基础,促使双方达成广泛共识,促进工学结合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功能特点分析

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功能具有责任内涵,是人们施加于事物的种种外赋规定,是人们期望的一种“应然状态”。功能是将作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满足了一定主体动机,则这种实践便具有了一定功能。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功能是人们期望、需求的一种满足,是客观事物呈现出人们希望的某种状态;功能是社会主体的某种利益诉求,强调的是主体动机和感受。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协调个人行动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制度的研究视角基本上是功能主义的。制度的功能在于协调各方的彼此行动。

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既具有共同利益追求,又都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独立行为主体。学校作为教学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其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公益性是主要目标。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公益性的特征在这三个功能中均应得到体现。高职院校的功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高职院校的功能已成为高职院校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的集中利益体现。另一方面,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独立个体,经济效益是其主要目标追求,其组织功能通过营利情况体现。企业面对的是不断变换的市场,其组织功能通过对目标客户期望、需求的满足得到展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需要将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市场中参与竞争,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看重营利目标,必然导致其强调结果导向的行为方式。

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公益性目标与企业营利性目标,学校长期性育人的利益诉求与企业短期性的逐利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学校和企业这种组织功能取向上的差异对校企长期合作将会造成不利影响。为降低这种不利影响,校企合作制度需要不断地在学校功能目标和企业功能目标之间寻找更加广泛的结合点,通过制度的有效设计与不断完善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创造有力制度环境。校企双方应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在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充分交流的合作氛围中,坦诚相待,共同探讨长期、深入、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应通过多种有效制度安排,减小合作过程中彼此利益矛盾,实现组织双方功能上的协调一致,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推进工学结合有效开展。

三、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属性而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和认可。校企合作制度有着自身特有的价值属性和功能特点。在价值属性层面,校企合作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在功能特点层面,学校公益性目标和企业营利性目标的差异会导致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上的冲突,形成功能上的异化,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甚至会造成校企合作的失败。

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合作在价值属性层面是一致的,趋同的;但在功能特点层面会呈现某种程度的差异,甚至冲突。校企合作制度价值属性上的同一性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内在紧密联系,为校企合作制度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校企合作制度功能特点上的差异性为校企合作制度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指明了改革前进方向。校企双方应在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将双方优质资源进行有效协同,加强制度创新设计,为校企合作的深入、长效开展提供制度上保障。

参考文献:

[1]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02)。

[2]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3]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

[4]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3/4)。

[5]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3)。

[6]陈解放“。 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的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04)。

[7]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

[8]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1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论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要求,坚持以培养优秀旅游人才、服务区域行业发展为目标,以团队建设为基础,以校企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学训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践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与产业对接,建设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按照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并依据产业规划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产业调研、旅游政策研讨等活动,不断推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优质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提升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为黑龙江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培养和提供高端旅游技能型人才。

通过构建黑龙江商贸旅游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体制,完善了“紧密型”校企融合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凸显了政、行、企等社会各方在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政策支持与投人基地建设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增强专业活力,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黑龙江省商贸旅游业龙头骨干企业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引领集聚功能、各级行业协会的咨询指导功能、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教学与质量评价功能,协助进行宏观

决策、筹措专业资金、整合多方资源,深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中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多方合作共赢;三是借助商务厅行业主管部门优势,畅通了毕业生通向省内商贸旅游企业的渠道,探索实践订单培养模式,培养商贸旅游业高素质、实用性落地人才,提升学院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为助推我省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与行业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建新型教师团队

(一)创新“国际交流,校企融合,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牵头组建了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一年一度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调研,讨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证和评审由校企双方参与讨论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与合作企业共同完善订单培养人才方案,课程标准,网络课程资源,旅游管理专业试题库,制订教师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及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度等,确立了“校企融合,国际交流,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并全力支持行业活动,努力为黑龙江的`旅游产业发展做贡献。主要有政府与行业组织的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旅游发展项目论证评审、旅游规划、大型旅游节庆等活动的支援与服务等。并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专业的外部联系,扩大了专业知名度,增强了团队建设活力,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论证,整合了现有的课程内容,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企业岗位的要求、行业的新发展、新技艺编写进课程教材、课件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实现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生人学第一天开始,就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进行分模块教学,由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对第六学期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及岗位需求进行分方向培养,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在1一3学期搭建基础教育平台;第4~6学期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主要以职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为主,其中第6学期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服务、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搭建道德养成平台。

为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我们根据企业用人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增设实训学期。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上,全面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周(学期)、顶岗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训,实施现场教学、角色体验,校内情境模拟实践、案例教学、顶岗实战等教学,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参与实训课程及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有效对接。

(三)构建了“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加大校企之间人才交流力度,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作用,让教师到企业去,把企业专家请进来,突出“双师型”师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并使之制度化,促进专业教师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三、与企业对接,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实习实训、培训体系

(一)实施163工程,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j也,使其成为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集生产、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实习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及评价标准。实施“163”工程,即搭建一个龙;I旅游文化传播与展示窗口,建设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观光、酒店经营、交通服务、产品营销、食体验、文艺欣赏六个主题区,实现教学、服务、技术开发、t纟术服务于一体的院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依托专业优势,建设旅游从业,&员培训基地

利用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建设并努力打造高质量的“黑龙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黑龙江: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等,切实为黑龙江的旅游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专业与行业的合作:关系。自以来,旅游专业团队承担了黑龙江省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导游资格证考试出题、面试等任务,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礼仪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1000以上,获:得了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实习基地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广州侨鑫集团、哈尔滨铁道旅行社、哈尔S?红松林国际旅行社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继续签订了订单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培训项目和内容,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制At和考核标准;底又与国家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1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面对当前企业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科技化、复杂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规模和形式,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新思路,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校企联合办学与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实现院校和企业互助共赢的良性环境。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在各地高职院校关于探索就业导向的实践中,最具实效、带有方向性的就是校企合作。该合作模式在高校适应市场机制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校企共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体系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校企合作则有利于学校突出专业设置的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能有效地打破高校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将企业最新的科技动向及先进成果引入到专业教学中,优化教学体制,动态调整课程的开发。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人才的需求标准,企业最具有发言权。为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高校应建立有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建立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是学校联系企业,企业又反作用于学校的关系纽带。企业将直接参与制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与教材建设等多项环节,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指导,领航,把关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双向参与的模式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专业、共建课程体系等合作,可使高校与企业实现“共赢”。对学院来说,根据产业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结构调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专业复合,合理安排课程开发、教学组织模式,增设市场急需的新型专业,改造或停招就业率较低的老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专业设置的自我调节机制与进程安排灵活的弹性模式。对企业来说。学院直接为他们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做到“零距离”上岗。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为使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和制定,这样从根本上化解了学院办学、企业用人两方面的矛盾,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现社会资源教育化,有效地加快高职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主要从事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院校必须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相关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毕业后就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但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市场需求相对复杂的情况下,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除由社会支持和政府资助外,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引入企业丰富资源,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高基地建设质量,体现“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的高职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学院高新技术和课题项目的研发,面向社会吸纳资金,把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办成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基地。

(二)利用企业有形的资产和资源,使用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场地和生产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切身体会企业技术的专业性、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顶班劳动,建立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助于高职学生零距离工作岗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引入具有生产性、研发性的仪器设备,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使其成为区域推行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科技中心。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实习实训室某些硬件条件的不足,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为实践操作前的理论教学提供多种有效途径。

(五)联合一个或多个有信誉保障的'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日益显现,市场需求已由传统的用人方式转向为面向培养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高职教育要想适应市场需求,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效能上下功夫,就必须加强专兼结合教师团队的建设。实践证明,最能体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色的就是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借鉴国际教师团队的培养经验,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高职院校可建立校外兼职教师信息库,拓宽院校教师的来源,高校可聘请长期在服务建设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优秀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上课;也可从大型知名企业的培训教师、高层管理人员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建设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引进对象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定期选派年青教师、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合作的契机,高校教师可在合作中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先进技术的革新与改造,承担科研项目的研制与开发,从而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技能的应用,为实现高职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教师又可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科研技术带给企业,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加强企业市场的竞争实力。因此。建立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需求的必备条件和首要任务。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的高技能人才。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在中国,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规模和形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新思路,根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原则,推进产学结合,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校企联合办学与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形成良眭互动关系。

篇1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校四个角度对校企合作的途径、对策进行了探讨.

作 者:叶伟媛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4)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对策  

篇14: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论述论文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论述论文

摘要: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就中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来说,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合企业的专业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与企业合作共赢。所以在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时,必须要在基础之上进行强而有力的强化,才能加快在该模式下特色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文将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入手,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局限性以及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优化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探究

一、引言

随着中国高职院校教育的高速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的适应力增强。伴随中国高职师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校企合作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入口。虽然中国在该模式的行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长久的运行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将从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切入了解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第一,企业辅助配合模式。在这一合作模式中,学校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处于次要配合地位。企业根据高职院校给出的要求,给学校提供相应的便利辅助学校完成相关任务,比如说:为学校提供教育设备、教学资源、资金、以及建设相关管业的实训室等,有的学校为了培养人才,还要让企业内部高层技工进入院校教授学生,设置相关奖励机制进行激励[1]。在这一模式中,高职院校主要承担了对学生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了校企合作模式,这也是最直接的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1]第二,校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即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培养人才。该模式中企业更多的参与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制定中,包括了研究培养方式、目标、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授课计划等等。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开展相对较晚,首先在高等院校试用实行,后来在高职院校展开。[2]第三,企业全面参与模式。在该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为了企业的分内事务,企业在参与上也是全方位的,并且实施了一体化的管理措施。比如在高校的设备、技术、师资力量、资金、场地等方面承担了计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始终以主人公的形象展开校企合作。但是这种合作也有一危害,即是需要避开唯利是图的企业,为了追求利益而只顾自己不顾高校学生的行为;这样的事件在根本上破坏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初衷,使得该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得不到保障。[3]

三、中国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校企合作模式中,最大的问题便是企业对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始终都处于高校积极,企业不积极的状态,导致合作不和谐的情况发生。其次,中国针对于校企合作的策略依然不够确切到位。虽然,该合作模式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展开,但是相关的政策却没有到位;中国非常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在国内各个高等高职院校都展开试点,但是还没有建立全套的实施准则和开展指导说明。最后,在国内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其实施和运行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是试点,并不是整体通行,导致不够具体化、系统化,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2];也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全面和不完善,导致一有问题便难以解决。虽然中国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但是其中涵盖的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解决。通过政府的指导,让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互惠互利,促进中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四、优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第一,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计划。高职教育的实行主要依靠高职院校,而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也需要从高职院校着手,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必须了解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与企业共同参与校内实训基地、调研基地、考察基地的建设,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保证学生就业之前的基础连号。并且,高效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的研究如何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使其发展能够更加快速;其次,高职院校要为自身校内进行量身定制,抓住高校的特色,培养专业型人才,使企业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以此获得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当然,高校在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上应该更多的开展研发活动,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更多地为企业服务,让企业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效益,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积极创新,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提高企业的人才利用率[3]。第二,优化企业的参与过程。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时,必须要秉承积极的态度,在高校不断改进的同时,企业也要不断的优化参与的过程。在参与时,必须要尽到自身该尽的责任与义务,强化合作观念,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潜在价值,在学生进入企业时不断地创造环境和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其中,锻炼自己,为企业盈利。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带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还能够帮助企业盈利。因此双方都应更重视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郭红伟.中西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民营科技,(8):290-291.

[2]张刘芳.朴树远.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文摘版,(8):00245-00245.

[3]刀薇.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初探――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18):205-205.

篇15: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论文参考

一、校企合作德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德育内涵道德是指以善恶为圭臬,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整人们行为意识的规范、活动及关系的总和[2]。它既是“他律”,更是“自律”。良好的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为社会和企业带来“正能量”。一般认为,“校企合作德育”是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为契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的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化等各种活动。

(二)校企合作德育实施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从学生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德育,引导学生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德育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助于德育顺应社会的发展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用人单位挑选的人才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过硬,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协调、人际交往能力,而传统的理论传授的德育是难以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要求的。实施校企合作德育,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真正实现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输送实践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

2.有助于德育工作取得成效校企合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平台与载体。校企双方可以结合实际,创新德育计划、德育内容,选配德育导师,实施有效的德育评价。学生除了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外,还可以获得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公民意识、法纪意识。此外,学生日常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职业岗位实践中产生的职业素养问题等,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关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嫁接企业的德育资源,移植企业德育方法,激发学生德育热情,从而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3.有助于创新德育方法实施校企合作德育,企业可以选派企业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对学生加以指导。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可让学生真切感悟道德的存在、精神的力量。而且,校企合作德育有利于把学生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加以解决。如,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作为导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能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方式,使德育更具实际效果。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距离较大,教师习惯了在课堂进行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教师对学生认知特点、德育方法、德育载体、培养目标研究不够,缺乏适用对路的硬招实招;有时为了迎合学生兴趣,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讲笑话等形式组织德育活动,不能掌握学生真正情感需求。如此,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尽管教师们也认识到德育结合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学生安全、经费等方面较多顾虑,所以往往造成结合于社会实践的德育工作难有起色的局面。而且,由于学校、企业、政府等对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认识不统一,校企合作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组织领导、合作途径上,还是在德育范围、支持力度上,都存在“先天不足”。目前的校企合作德育缺乏有效规划,缺乏制度、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总的来讲,校企合作德育的稳定性、长效性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实施校企合作德育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作为学校这一方,它时刻担负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使命,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从企业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担当上看,由于企业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这一方会相对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责任。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共同为校企合作德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加强校企合作德育的组织领导校企合作德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此,应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各级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要确实承担起相关任务,如积极统筹当地职业教育和企业文化两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等种种优势,统筹规划当地校企间的德育合作,确定育人方向、目标等,以便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德育的有序开展。学校和企业要协同建立、健全校企党政领导亲自负责、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校企党政领导的决策和统筹作用。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下,应成立相关的实施机构,该实施机构应该由校企主要领导亲自负责,企业人事或监察部门的领导、学校部门(如教务处、团委、学生处、院系)的领导及骨干教师等组成成员,以强大的人力条件推动校企合作德育。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德育,还离不开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在校企合作德育工作中,要打破过去的德育教师只由学校教师担任的单一形态。校企合作德育的师资队伍中既要有学校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又要有企业里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另外,要推动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思想政治课、公共课的教师要到企业观摩学习,或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更多地接触生产实践、劳动实践,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中,学校教师要力争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引入课堂,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训练,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四)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进校,无形中为学校教育增添了座巨大的资源库,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有策略地将育人资源以一定的手段传输给学生。这也就需要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如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要成为德育内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企业的作风、制度,为他们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尽早转换角色奠定基础。校企双方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自己的贡献。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时,要最大程度地把企业规范和标准管理纳入学校实训。学校实训室(基地)的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应与企业的标准设置相衔接。在实训中要营造企业职场氛围,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特殊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如:强调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让各种细则入目入心入脑;要求学生统一着工作装,佩戴工卡上岗等。

(五)校企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企业要把文化育人置于突出地位,联合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让企业一线的模范、优秀员工为学生开讲座;企业和学校可以合作举办联谊活动、论坛、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文化是无时不在的隐性资源,通过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职业文化。

(六)完善校企合作德育评价机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德育评价体制遇到新挑战、新问题。学校、企业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协商、探索及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考评机制。在德育考评机制中,要注重德育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结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性强、富于实效的德育工作考核体系。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对学校教师及企业指导老师的考核,要重点放在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及示范引领等方面;对学生的考核,要重点放在学生的履职情况、职业道德、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及创新精神等方面。

篇16: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论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论文

一、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校企合作的交流过程中,使我们深刻了解到成功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率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加强校企合作,缩短毕业生当学徒的时间,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接近熟手工人,避免学生因入行工资待遇低而转行,使专业对口率不断提升。加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实行校企合作,还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渠道。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它将以前师带徒只重视技能训练的传统培养模式,改变为既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它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当然,校企合作这条路是我们中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应走的路,也是我校教研、教改的发展方向。但是,在这条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维护和保证校企合作方案的推行与实施。二是校企合作现在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情况,有待校企双方共同来探讨,并加以解决。

二、实现校企订单培养模式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校要站在更积极主动的地位上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从领导层到师生都要在思想上高度一致,形成“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工作思路。树立校企合作共赢的观念,学校应多为学生找出路,为学生的就业多想办法,就会给校、企双方共同带来利益。

(一)学校根据企业的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企业不支持学校,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学生的'技术不过硬,体能达不到要求,岗位流失率很高。如有的企业的反馈信息是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高强度生产节奏。第二,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没有认真探讨过企业的要求,不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部分学生实习的目标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投入,提高学生的技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企业文化渗透,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模糊订单操作,不给企业压力

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但录用标准、具体人数要与企业沟通,按企业的需求确定。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体能训练、基础性的实训在学校内完成,岗前实训在企业完成。对于部分未被企业录用的学生,学校则通过其他途径为他们解决就业,减少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用人压力。这样,企业则更愿意参加校企合作。

相关专题 缺陷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