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单位全面造价管理实施路径分析的论文

陌上青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陌上青烟”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建设单位全面造价管理实施路径分析的论文(共16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建设单位全面造价管理实施路径分析的论文

关于建设单位全面造价管理实施路径分析的论文

研究表明,投资决策阶段耗资约占总投资额的0.5%~3%,但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高达70%~90%。因此,作出好的决策与规划,标志着项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对于整个项目的全面造价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单位而言,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要对与拟建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分析和认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考虑清楚整个项目从建设前期直至报废整个寿命期的费用,充分预计在建设过程中因物价变动、市场需求、资金利率等相关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可以由自身或聘请一家好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编制出合理的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造价文件,是确定限额设计投资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建设单位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估算的准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质量和经济评价结果,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对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把握住投资估算的准确性,这是建设单位在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重要任务。

控制好设计环节

建设项目作出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环节。在中国,设计环节的造价控制容易被忽视,这也是由于设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的建设单位没有审查和评价设计的能力,因此,只能听凭设计单位和人员的主张,未能有效地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而设计的基本内容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相当地大。据西方一些国家研究表明,一个项目的设计费约占项目全寿命费用的1%,但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却高达75%。在中国当前的设计制度中,如果出现了质量事故则由设计人员承担设计责任,但如果由于设计保守引起较大浪费,却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因此,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下,相当多的设计人员在做建筑、结构和设备设计时,主要从实用、安全、美观、技术合理等方面来考虑设计,比较容易忽视经济的合理性,使技术与经济严重分离,使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处于失控状态。

1.加强对设计的约束。建设单位应认真对待设计环节,加强对设计环节的主动约束,通过限额设计来约束设计单位,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应利用设计概算来分析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并可以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项目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调整项目功能与成本,使其更趋合理性。在方案设计阶段,应采用多方案比较,充分发挥经济评价的作用,挑选出性价比最好的设计方案。

2.改变设计的取费方法。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改变设计的取费方法,鼓励设计单位和人员在保证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节约资金,而节约的资金则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奖励给设计单位和人员,调动设计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采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手段,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3.审核图纸的合理性。在设计环节中,建设单位还应注意图纸本身技术上的准确性,因为一旦图纸本身存在错误或缺陷,将来在施工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生设计变更,就会增加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在设计前建设单位应提出合理、详尽的设计任务书,使设计单位能充分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保证设计内容全面、设计深度合理。同时要求设计单位应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尽可能减少错误和冲突,以保证图纸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通过在设计合同增加相应的约束条款,实行设计质量的奖惩制度,提高设计的技术合理性。对于最终完成的设计图纸,建设单位也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核,保证设计的技术与经济合理性。

4.设立合理的设计标准。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还应结合决策和投资估算的内容,考虑合理的设计标准,合理地选用材料、设备等,应充分考虑到建设期成本和使用维护期成本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使整个项目的全寿命期造价最为合理,通过合理设计以追求项目全寿命期总造价的最小化。

组织好招标与投标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是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尤其在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通过招投标可以合理地增加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建设单位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手段进行造价管理。在当前的很多实际工程中,也大都采用了招标投标的的手段来选定施工单位,但由于许多项目的招标文件不规范、评标办法不合理、未能有效地清标等原因,造成招标结果的不理想,从而使项目的招标投标管理形同虚设,使项目的造价管理停留在口号上。

1.正确合理地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既是投标的依据,也是签定合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编制招标文件时,要详细斟酌语句和条款,力求文字严密而准确,每项内容都应详细描述清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也可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索赔事件的发生。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应保证其准确性,不重项不漏项,清单工程量计算应精确,项目特征一定要完整、全面,包容应该包容的全部信息。对于模板、脚手架之类的可以计算工程量的措施项目,应采纳清单计价规范的建议,按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要求编写。完整正确的.工程量清单是保证招标效果的重要前提。

2.选择合理的评标办法。在招标时,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立合理的评标办法和评标细则,以便评标时能确实选择到最优的中标单位。评标办法应尽量选用综合评分法,而不宜盲目地选择最低投标价中标,否则会促使施工企业之间产生不良的竞争,甚至会出现低于成本报价的情况。

3.设立合理的资格预审制度。通过合理的资格预审,把实力较弱、信誉较差的施工企业屏蔽在外,挑选出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信誉良好的施工企业参与投标,从而有效增强投标的竞争力,也便于选中较优质的施工单位。同时,由于事先剔除了一批质素较差的施工单位,使正式投标的施工单位数量适当减少,也可以减小清标时的工作负荷,便于提高清标结果的准确性。

4.应重视清标环节。评标时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清标,仔细分析和核查每份标书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评价办法和评标细则进行认真评分,从真正意义上挑选出最合理报价。千万不能因为时间较短而忽视清标,一旦选中了不合理的报价,让其中标,甚至签定施工合同,就会对中后期的施工管理和结算产生较大的影响。

5.签订全方位的合同。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结算交付时因为建设内容不全面或不一致而导致矛盾的发生,所以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同时参考合同内容及约束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全方位的合同管理必须从合同谈判、签约时开始,合同必须严格规范化,合同条款必须完备,双方权利、义务必须对等,语言表达严谨准确。工程项目建设在实施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在于合同管理,因此在招标投标阶段拟订和签订完备的合同,能有效减少项目实施阶段造价管理的难度。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与控制

施工过程是一个较长、较复杂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并且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因素较多,造价控制难度较大。

1.加强合同管理。合同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是企业对外进行物质交流、资金交流、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办理工程结算、拨付工程价款及处理索赔的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建设单位应熟悉合同条款和合同文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进行质量、工期和造价管理。

2.控制好设计变更。设计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业主、设计单位、承包商、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环境等多方面的。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力求不要发生设计变更,以免增加工程造价。实际工程中不得不进行设计变更时,应当尽早尽快完成变更,否则无论是继续施工还是停工待命,无疑都会增加费用。工程变更发生后,建设单位应抓紧落实,把变更带来的费用增加降至最低。

3.把好签证关。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上报的签证可能有很多份,对于建设单位而言,必须要严格按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量清单等材料,仔细分析每一份签证的合理性,不该签的签证绝不能签。对于合理的签证,应认真计量工程量,说明签证发生的原因及时间,及时办理,尽可能少留活口,以免给结算带来困难。由于签证一般均会带来费用的增加,所以,把好签证关是控制造价增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4.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全要素之间的关系。造价管理不能单纯地就工程造价本身来谈,因为工期、质量、安全及环境等因素均会对整个建设项目的造价产生影响。为此,控制建设工程造价不仅仅是控制建设工程本身的建造成本,还应同时考虑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与环境成本的控制,从而实现工程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环境的的集成管理。要分析、预测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安全、环境等要素的变动和发展趋势,按照系统性和优先性的原则,协调和平衡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实现工程造价的全要素管理,力求实现整个项目系统最优。

5.发挥监理单位的能动性。应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作为合作伙伴,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进度、造价、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监理质量。要充分调动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能动性,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感,可以通过监理合同,对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实行奖惩机制,以提高监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发挥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此,笔者认为,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管理时,应赋予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一定的权利,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应事无巨细均要由甲方决定,否则会挫伤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积极性,时间长了,则会演变成建设单位自行管理现场,而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只负责验收和盖章的被动局面。

6.实行跟踪审计制度。在目前,大部分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通过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的相关人员来实现的,而这些人员一般都是监理工程师和从事施工技术方面的管理人员,对于全面造价管理能力较弱,会使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流于形式。为了保证项目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的效果,也为了便于工程结束后造价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建设单位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请审计单位提前介入,派遣跟踪审计人员进驻现场,利用审计人员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的专业知识,对工程款的支付进行监控,避免超付现象的发生,也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签证、索赔等进行严格把关,对费用超支部分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工程造价突破预算的方案和措施,真正实现全过程的动态控制。跟踪审计人员的介入,还能有效地保证结算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便于将来结算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面对复杂多变的项目实施阶段,建设单位应充分调动项目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加强沟通,消除冲突,全面协调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审计单位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和关系,将全面造价管理的收益合理分配到每一个主体,将这些利益相互冲突的不同主体联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全面合作的团队,并能过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实现全面造价管理的目标。

规范结算与审计程序

1.及时办理结算与审计工作。通过施工合同约束施工单位,在工程结束后及时收集和整理结算资料,进行竣工结算,并在施工合同要求的时间范围内上报建设单位,并办理材料移交手续。建设单位在收齐施工单位的结算材料时,应进行必要的复核工作,以保证施工单位上报的结算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然后应尽快移交审计单位,以便整个审计工作能全面开展。

2.应努力提高结算的合理性。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施工合同要求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减少审计的负担。例如,在施工合同中设立相应的条款,当最终审计的核减率超过一定的限额时,审计费由施工方承担。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结算的合理性,有利于建设单位的造价控制。

3.对审计单位进行合理管理。应通过合理的方法选择信誉良好、业务能力强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完成审计工作。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审计取费办法,设立奖励制度,对审计最终核减的费用以一定的比例奖励给审计单位,提高审计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造价控制的效果。

造价控制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建设单位应从自身出发,考虑好确定性的和不确定性的各类风险,协调好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等多方的因素,把握好建设期投资和维护期投资的关系,进行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全过程、全寿命期、全方位、全因素、全风险的全面造价管理。

篇2: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路径分析论文

管理会计审计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经济收益。但是,当前很多企业中还没有全面应用管理会计,尤其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步伐,这就不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成效的大幅提升。文章总结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问题,分析了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探究了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有效路径。

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主要分支,其主要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中,管理会计借助相关信息数据,将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为企业的评价、控制、决策、绘画等活动发挥必要的管理作用。但是,当前在很多企业中管理会计尚未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的发展滞后于会计核算的发展进度,从而制约了管理会计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那么,如何促进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是企业急需思考的问题。

1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现状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管理会计信息化尚未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应用,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不利于企业管理成效的大幅提升。现将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①企业不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普及范围十分有限,仅仅是一些企业集团和大中企业应用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序。而作为我国企业主体的中小企业未充分认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意义,再加上自身的发展阻碍及弊端,它们觉得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行为。这就导致管理会计信息化一直未得到全面普及。②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较低。当前,由于企业普遍认为财务核算比管理会计重要,这就造成我国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而管理会计在信息化发展中速度非常缓慢。另外,管理会计系统功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这就使得投入产出模型、非线性回归、线性规划等管理会计模型与公式不能有效应用。③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已有大约1400多万财务人员,其中近80%在处理记账等非常基础的财务事务,但实际上我国对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高达300万,这就导致管理会计信息化很难普及。④内控制度不完善。当前,和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相匹配的内控制度不完善、考评系统不健全,这就使得内控措施多流于形式,与之相关的流程与调整优化措施也十分欠缺,并且构建速度与发展进程都非常慢,这就大大削弱了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并阻碍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步伐。

2 制约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因素

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兴起,引入我国的历史较短,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受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制约及各种差异性系统短板的影响。笔者现将制约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如下:

①企业外部因素。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其所处的客观外部环境有密切关系,比如国家经济形势、法律法规、习惯做法等。经济大环境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化、市场经济本身也在不断完善,这就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必须要经历一个从引进到适应、再到融合的过程。②企业内部因素。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对象为企业,因此企业自身环境对其应用情况也有很大影响。领导者只有具备丰富的管理会计理论并有远见卓识,才能充分认识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影响,才愿意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推动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工作。另外,企业会计的信息化设备与信息化技术状况也对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有较大影响,只有具备较好的软硬件设备,才能推动信息化快速发展。③各种信息系统的差异性。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种类很多,如CRM客户管理系统、ERP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OA智能办公系统等。由于我国信息化发展历史较短,因此这些系统启用时间不同、研发单位不同、研发技术不同,这就造成了各个系统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兼容。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就较为缓慢。

篇3: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路径分析论文

依据上文总结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阻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因素的分析,笔者依据自身多年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经验,就如何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3.1 优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外部因素

影响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外部因素主要涵盖:技术、社会、经济、政治等。而法律因素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因此应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要想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与运营中的积极作用,必须不断完善其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高效应用。

3.2 优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内部因素

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内部环境,包括内控体系、资金保证、企业人才、企业文化等。在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建立一种可有效促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从领导者、决策者到基层职工都能全面了解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得他们都能体会到先进管理方法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认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②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③企业应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④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3.3 研发统一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企业中存在多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且这种状况会长时间存在,这是因为当前没有任何一种系统可以完全取代其他所有系统。因此,为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快速推进,企业应构建统一的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平台,以有效解决多种应用系统共存带来的统一基础数据问题。

3.4 促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和XBRL技术有机融合

XBRL是基于跨平台、互联网操作中主要用在财务报告的使用、披露、编制的计算机语言,可实现数据信息的最大化应用、集成及资源共享,其所应用到的主要技术是XML。XBRL主要应用在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提取与信息交换中,目前主要应用在非结构数据中,特别是交换财务信息时需要用到的一种新技术。在使用该技术时,可借助标记财务数据及用模块生成一定的格式化数据,直接传输给使用者,也可将这些数据读取成其他形式做下一步处理,从而实现录入后多次使用的目标。当前,XBRL已经成为公认的数据输送标准。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经XBRL处理后,都可十分方便地变成多种类型的文档。比如,HTML、PDF、WORD等,以满足各种使用者的各种需求,从而使得同一财务信息在各个财务数据使用者、系统开发商、计算机平台之间实现共享,进而落实各种形式数据信息的跨平台操作及自由转换。将管理会计信息软件和XBRL融合与集成,可在数据资料的追踪、分解、计算、收集中较为容易地获得各种统一和标准的文件。这一过程主要借助标准分类编辑器、校验器、转换器、实例生成器等对数据处理后实现的。其中,分类编辑器主要用来扩展和基本的XBRL分类文件;实例生成器依照数据信息及分类标准生成XBRL文档;校验器用来校验XBRL文档是否满足XBRL要求;转换器主要完成XBRL文档的相应转换。财务数据在XBRL技术的各种处理后,可使使用者很容易就能量化、查阅、收集管理会计信息,并实现各种数据信息之间的跨平台管理与自由转换。

总之,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还处于发展初期,但随着管理会计方法与理论融合、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再加上政府机构、软件研发部门、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下,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一定会有更快发展,从而在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活动中发挥更大积极作用。

篇4: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探究实施论文

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探究实施论文

摘要: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财务预算在发展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企业的发展战略离不开财务预算的支持,预算有效管理财务支出,控制经费使用,因此完善财务预算管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财务预算管理内容以及重要性,提出了完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技巧,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经验。

关键词:企业;预算;财务预算管理

一、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的含义是通过财务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管理以及考核,目的是更加高效地管理和统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在特定时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全面财务预算是以企业预算与决策为基础,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中心,对企业的资金如何投入使用、各项工作运行的收入与支出、企业盈利性产品以及工资绩效等的具体安排。通常情况下,全面财务预算以年度为基本单位,部分预算按季度实施,按季度实施的预算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为主[2]。全面财务预算实行的是法人负责制,同时,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机构协同实施,一般设有财务预算委员会。财务预算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一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精神,制定全面财务预算的目的、制度,根据财务预算管理目的和制度,对应找出具体实施举措。二是对财务预算方案开展审议工作,向下级部门或子单位下发财务预算清单,协调解决全面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对全面财务预算的执行工作组织审计、考察等工作,更进一步让企业达到企业预先设定的全面财务预算目标。

二、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个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的高效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业全面提升、加速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改革转换重点工作内容的`过渡环节之一。进一步完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面提升的最基础的工作[3]。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子单位协同作用,如果各部门间只注重本部门的财务预算,不考虑其他部门,对于企业整体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可能降低企业整体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将财务预算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将各部门的经费支出统一管理,结束了原有财务分离现象,形成有机统一。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在经营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经营责任意识,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让企业管理者更加有效和全方位的掌握财政,了解财务状况,及时改变发展策略,提高综合竞争力,将企业发展向着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变。

三、完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前文阐述了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健全和完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十分必要。健全和完善企业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完善财务预算职能部门是基础性的工作。财务预算部门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企业进行财务预算,计划一定时期内,各部门经费支出、收入分配等。合理设置财务预算部门,配有具备高能力、高技能的预算领导,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和预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实行的是法人负责制,财务预算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对企业法人直接负责,具备责任感与使命担当,对预算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同时,财务预算管理部门要善于组织协调,沟通不同部门之间财务往来,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各部门、各环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文化精神,全面财务预算管理要在预算中制定企业总体发展预算管理目标以及当前阶段的管理目标。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文化精神,可以促进财务预算有机分配,将企业的长远目标和现实利益有机结合,调整经营策略,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生命力,因此,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必须要有战略目标责任意识。企业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好质量实现,离不开预算考核工作。预算考核工作能够坚定工作人员严把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全面财务预算管理考核的内容包括预算执行的质量、预算工作开展各阶段工作总结。全面预算管理计划在企业内部出台以后,应当具备一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也需要设有专门部门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定期要求各部门上交当前阶段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并结合实际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出考核意见,查出问题要及时提出并要求相应部门做出改正。

四、总结

当前经济稳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企业来说,实现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本文分析了全面财务管理包含的内容以及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讲述了如何进一步健全全面财务预算管理,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关于电力企业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7):186-187.

[2]王南.浅析商业银行全面财务预算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12):351+354.

[3]王雁.谈现代企业如何开展全面财务预算管理[J].经济工作导刊,(22):22-22.

[4]林凤飞.企业集团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商界,(5):50-52.

篇5:浅谈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近年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也日益加大,在此情形下各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与发展趋势采取了各种措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无疑最为行之有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当前现状的监管、协调和控制,是对企业未来经营的安排与规划。可以促进企业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顺应竞争趋势,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使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向更远的目标前进。然而,当前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探索与思考,反思与改进。本文就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其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全面预算 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1、实现了对公司业务流、信息流的整合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企业预算又分为经营预算、财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这些预算分别以实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反映企业收入与费用的构成情况;以价值量指标总括反映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的结果;及具体反映投资的时间、规模、收益以及资金的筹措方式。通过跟进企业各业务流程并逐层进行预算管理,及对企业信息流程的分析,从而在宏观上实现对公司业务流、信息流的整合与规划。

2、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主要涉及两方面资源配置,即资金配置与人员配置。

(1)资金配置

对收入与支出的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一方面实现当前发展的规模效益,一方面实施可行的预算编制,有利于在企业资金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抽出部分资金以便随时支配调动,利于企业对出现的新商机进行系统分析及作出正确决策。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模式既能保证企业生产资金的需求,又能提高企业对资金的调度能力,以便将资金真正投放于刀刃上,获取更大利润与发展空间。

(2)人员配置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需要企业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在合理可行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对企业全员进行监管与督促,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对企业全员的全面预算有利于奖惩制度更加趋向客观合理性。

(3)明确各部门经营目标

通过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工作,将各部门工作进行分解,可以起到明确各部门经营目标的作用,使得各部门能够清楚了解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不但可以在企业当前发展状态中督促企业各部门各司其职,还有利于企业长远的规划与发展,各部门积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可以拓宽企业整体的发展空间。

(4)、协调企业各部门工作,利于监管

通过对各部门实施合理的预算编制工作,明确各部门奋斗目标与任务,真正实现责任到部责任到人,可以有效避免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职责的现象。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在管理的时候更加客观,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过于片面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结合企业各部门共同完成的,在于协调各部门有效完成工作,并对企业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因此,企业全面预算的参与者应是整个企业全体,而非单个的企业部门或是团体。当前,一些企业人员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存在主观意识上的片面性。当前,财务预算是企业的主要预算,但绝非企业的全部预算,企业预算还包括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需要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共同参与。然而,大部分企业人员片面认为企业预算就是财务预算,跟自己无关,因而未能积极参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这就造成了全面预算管理缺乏全体员工参与的倾斜局面,使得预算管理本身与实际不相符。

2、预算编制在实践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预算编制是根据企业制定的预算目标编制出的预算报表,是预算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算编制的精细度影响着预算管理的合理性与实际执行的有效性。然而,在当前企业全面预算过程中,存在着预算编制与实践不相符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3、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一些企业在制定预算编制时所采用的指标仍是以企业历史生产活动为基础,忽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并未看清企业近期发展与对未来的合理规划。因此,在预算评估的时候,造成了预算与企业实践相脱节的结果,缺乏必要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4、预算编制与现实情况不相符

许多企业在制定预算编制过程中忽略了其内部成员的参与,预算编制过分依赖于企业内部生产;另一些企业在预算编制时十分精细,在实际实践中却未能有效执行,使得预算编制失去了意义。这些是对预算编制与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造成的,没能明确预算管理与预算编制的区别,使得预算编制在实践中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5、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没有完善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

当前,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忽视了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一些企业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制度,但是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未能参照正规制度模式,长此以往形成了员工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现象,打压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得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在考核过程中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主观意识过于强烈,造成客观考核结果与最终奖惩结果反差甚大的局面,使得考核与奖惩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还存在一些企业在考核过程中从未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结果与对员工考核结果相协调的现象,对员工的考核也只是主观意识上的奖惩,且考核范围与考核方向都未能明确规划,使得考核与奖惩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严重脱节,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宛如空中楼阁,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实效性。

三、解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企业全面预算概念,鼓励全体员工的参与

企业管理人员应通过会议等形式将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与思想灌输给各部门各工作人员,使得企业的全体人员都能认识到企业全体预算管理的理念,且都能积极参与整个预算管理过程。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各部门各个环节,企业员工不能将全面预算管理看成是企业财务部门独有的任务,应调整观念偏差,积极投身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当中。这样才能有利于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进程,且能得以有效执行。

2、协调客观实践,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

企业管理人员应真正认识且分清企业预算编制与企业预算管理的区别所在,协调预算编制与预算管理,使其相互作用。应审时度势,关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摒弃在旧的经济体制下拟定的企业预算管理编制,制定符合新形势的科学预算编制。应结合企业发展实情与其在市场经济中所处地位所占优势,使得预算编制能够有效的服务于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能够更完美地运用预算编制。其次,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以便督促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按照预算的标准进行工作,最低限度降低违规现象造成的损失。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制定合理客观的奖惩制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参与,要想提高员工参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首要解决的就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企业应系统地对员工成绩进行考核与预算,通过正规的测试机制对每一位员工的努力进行测评,应坚决杜绝主观感情的赏识或是歧视而造成的考核失衡等现象。同时,企业的业绩评价应结合预算管理,兼顾预算管理过程与预算管理结果,对于业绩优秀的员工应客观地予以奖赏或升职,对于业绩薄弱的员工,在予以批评、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的同时还应加以监督及鼓励。只有真正意义上做到赏罚分明、公正合理、科学客观,才能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参与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当中,预算也才有其意义。

四、结语

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各企业为了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竞争趋势中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纷纷开始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然而近年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失败带来的企业破产等现象屡见不鲜,要想在纷繁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拟定严格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是多元化、全方位的,其所包含的内容绝非哪一部门独立完成,企业管理者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鼓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积极参与,投身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当中。只有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学习,反思与进步,才能更好地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以便最大程度发挥其意义,也才能利于企业在不断的磨练中愈挫愈勇,有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静华. 对我国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 财会月刊. (15)

[2] 李国忠. 企业集团预算控制模式及其选择[J]. 会计研究. 2005(04)

[3] 孙慧. 改进全面预算管理的七点建议[J]. 财会通讯. 2003(08)

[4] 马勇. 全面预算管理失效的原因及其改进建议[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01)

[5] 郭雪梅. 对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 经济师. 2004(06)

[浅谈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论文]

篇6:控股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管理论文

控股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管理论文

摘要:在企业管理方式的选择中,全面预算管理以其在企业经营中的独到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介绍了全面预算管理和相对控股的涵义,分析了相对控股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最后具体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在相对控股企业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相对控股公司;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目前很多企业普遍采用的主要管理方式。在企业管理方式的选择中,全面预算管理以其在企业经营中的独到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没有全资、控股与相对控股的差别。文章就全面预算管理在相对控股公司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全面预算管理和相对控股的涵义

全面预算是指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由其功能和作用决定的,具体包括:用来规划企业在某个计划期间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财务部门实施经济业务监控的依据;评定考核各公司、部门工作实绩的标准;利于各公司、部门确定工作目标、方向;利于集团总体目标的实现。

相对控股模式是最近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股权结构模式。相对控股是指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股权比较分散,一般要达到30%以上。总体而言,相对控股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公司治理作用,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促使经理人员按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二、相对控股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被各类企业包括相对控股企业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微观上,它有助于相对控股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宏观上,它是利用市场机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及预算机制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是相对控股企业管理的需要。

(一)是从利润管理到价值管理的需要

从理论上将企业财务目标界定为股东价值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似乎已无可争议。利润最大化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利润绝对指标和利润相对指标。这些指标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价值的实现,其主要缺陷表现在于:利润指标容易被人为操纵,忽略了货币时间价值,没有考虑未来实现利润的'风险,不能反映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评价指标主要有EVA指标和现金流量贴现评估指标。EVA指标是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减去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现金流量评估指标是通过对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以资金成本估计值折现计算出的现值。这些指标充分反映了股东价值实现的情况。

(二)是产权制度变革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的投资群体,企业也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相对控股企业也是如此,企业投资者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成果,更是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当前实现的利润更是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是利润的总额更是利润的质量。因此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并进而扩展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所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相对控股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产权制度变革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三)是相对控股企业从日常财务发展到战略财务的需要

我国目前大部分相对控股企业财务工作重点是记帐、算帐、报帐、财务计划分解平衡、财务收支审核,以及财务指标分析。我国企业财务职能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财务在企业中的地位低,财务模式落后以及财务人员知识陈旧等。从日常财务发展到战略财务势在必行。战略财务的实施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董事会中建立财务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并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从组织上保证财务参与决策的地位。二是构件财务规划体系。三是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相对控股企业的实现方式

相对控股企业要顺利实现经营目标,就要对企业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在预算管理中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设置

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对企业的决策目标及资源配置加以量化,并使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协调运转的控制系统,因而,在相对控股公司中,必须设立一个权威性和独立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威机约束语构。其主要部门及其职能设置如下: 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一般由相对控股公司总经理担任,负责预算管理的重要事项,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置办公室,由相对控股公司财务部负责人为主任,以财务部为主导,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预算管理委员会分别吸收营销、生产、采购、技术、信息、质检、内审、人事部门的最高负责人担任委员。在预算委员会之下,设立价格委员会、业绩考评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

(二)全面预算体系的编制

相对控股公司全面预算的编制与总公司预算的编制不一样,有着其自身

的特点。全面预算体系包括资本预算、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相对控股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应采取“服从上级,结合自身”的步骤,充分体现出分权与集权的统一。

具体步骤是:(1)认真学习集团总部提出的预算思想与目标。(2)把集团同步给相对控股公司下发的预算目标下发给各部门、二级单位,并结合自身情况另编制预算草案。(3)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初步协调和汇总。(4)对通过的预算方案以内部法规的形式下达到各部门、二级单位执行。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调控

在相对控股企业中,预算编制再好,如果执行不力,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做好基础工作后,必须严格执行预算通过责任细化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凭证传递和手续审批进行控制,以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财务部门作为最后的把关控制点,对一般业务,在进行服务处理时,首先看是否有预算,如果没有顶算,则拒绝。

当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需要进行调整的情况。调整的原则是对个别预算项目进行微调并实施监控,使调整在不影响预算总体目标下适应当前情况。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各部门要不断对责任范围内的人、财、物在时空范困内组织协调,以适应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变化,并将影响预算日标变化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逐级报至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的执行和调控要形成一个监控网络,高度关注控制项目,使预算执行中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四)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与考核

在相对控股公司中,预算管理委员会及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按季度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利润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完成情况,对当期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有利还是不利,都要认真分析其成因,而且要写明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预算管理委员会

及各业务归门管理部门负责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准确性与及时性等指标。考核采取记分制,基础分为100分。预算的实际完成数每超过或低于预算数一定百分比则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国外成功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我国已有三分之一的大中型企业开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公司治理和公司资源整合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同样要在相对控股企业中大力推行这种现代的管理方法,将预算作为一种管理意识,内置于公司所有行为和活动之中,加强内部控制和科学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相对控股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

篇7:管道工程建设管理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管道工程建设管理强化路径分析论文

管道工程项目工作内容有40多项,要获得十几个政府部门的批准,涉及面广,程序复杂,环节众多。各工作内容之间又存在几种关系:一是前后关系。各项工作之间前后相连,相互衔接,必须办结前项工作,才能开始后项工作。如必须取得核准文件,才能开始项目施工的各项工作。二是平行关系。各项工作之间可以并行不悖,同时进行。如在项目准备阶段,在编制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土地、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等行政许可手续的办理即可同时进行。三是交叉关系。某项工作和其他工作之间可以交叉进行,互不影响。如资金准备,可以在项目策划、项目准备阶段进行,也可以在项目施工之初进行,但为工程顺利进行考虑,应在施工前准备到位。

管道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既要协调好外部关系,又要处理好内部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共同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协调难度极大。外部关系方面,管道工程从项目提出到项目核准,从施工建设到竣工通气,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上至省、市、县政府及发改委、项目办、土地、环保、规划、林业、水利、交通、地震、文物、安全等部门,下至线路经过的乡、镇、村及被占地的村民,可以说层级众多,情况复杂。无论是取得行政许可文件,还是处理工程建设当中的问题,一旦缺乏政府部门的支持,项目建设将寸步难行。因此,协调处理好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关系,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内部关系方面,项目公司需要处理好与股东会、董事会的关系,求得支持与配合;项目团队内部需要配备素质高、力量强的各专业人员,大家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同时要领导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物质供应商等与工程相关的各有关单位之间相互配合,有序组织,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因此,处理好内部关系是工程顺利推进的基础。

明确管道工程建设的重点

(一)确定一个目标

确定一个目标就是按照限定时间,高质量地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任务。

(二)抓住两个重点

抓住两个重点就是抓好气源供应和市场开发。管道工程必须有气源保证和销售市场,这是其获得政府部门批准立项的前提条件,也是项目稳定运行的基础。气源能否按时供应,气源数量、质量和价格能否满足要求,市场用户是否提前落实,用量是否稳定,定价是否合理,并在技术上按时实现与上游供气商和下游用户的成功对接,是在管道建设过程中必须同步考虑的问题。

(三)搞好三大控制

搞好三大控制就是要抓好进度、质量、投资三项控制。进度、质量、投资是考核工程建设优劣的'三项重要指标。进度受客观和主观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工程进行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质量是工程项目的基本要求,在设计、物资采购、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控制投资主要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在各个环节有效地控制成本,降低费用。

(四)抓好四个环节

1.抓好施工设计。抓好施工设计是管道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和蓝图,按照有关规定,管道工程要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必须按照各种设计规范要求,合理设计,确保准确无误。2.抓好招标投标。要程序公正,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通过招标工作,选择质量上乘、价格低廉的物资,配备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强的监理和施工队伍。3.抓好施工组织。关键是组织好各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质量和进度。4.抓好竣工验收。在各项工作完成以后,集中力量进行竣工验收,确保一次通过。

(五)做到两项保证

做到两项保证就是确保资金和组织协调保证。资金是工程的血液。一方面,要按要求落实项目资本金;另一方面,要落实好融资贷款。管道工程一般贷款数额大,所以审批周期长,手续繁多,必须提前筹划,确保在项目施工之前建设资金到位。组织协调保证就是要协调处理好内部和外部两个关系。内部关系协调主要是处理好董事会、项目团队、各参建单位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内部和谐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外部关系协调关键是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来开展工作,经常沟通、密切联系,求得支持和配合,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加强管道工程建设管理的途径

(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计划是行动的先导。要遵循管道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规律,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对各项工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仅要制定年度计划、季度计划,还要制定月度计划、周计划。计划制定要采取先下后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并与各方充分沟通,力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人人头上有指标。根据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保证目标的实现。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纵观管道工程的各个方面,虽然内容繁杂,环节众多,但是也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别。要抓好主要矛盾,以便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抓关键环节和控制性工程,以促进其他附属性工程的解决。

(三)科学管理,精心组织

管道工程一般线路较长,分项工程和参建单位众多,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企业必须自觉按照工程建设的特点和项目管理的规范要求开展工作,科学管理,精心组织,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等各项管理职能,确保制度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监控到位、奖惩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搞好项目团队建设

要完成管道工程建设这样一个艰巨任务,项目公司的领导、组织和管理至关重要。项目团队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工作作风等,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投资等。因此,加强团队建设,着力提高工作成效,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篇8: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摘要:水利工程是一项关乎着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也是我国政府比较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构建一套较为健全的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机制,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发展现状着手,提出了一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发展路径,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

水是保证人们生活、生产正常开展的基础,水利工程是保证水利行业长远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又离不开工程管理,只有落实好工程管理工作,方能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升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水利工程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袖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这是值得所有相关从业人员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发展现状

(一)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从目前情况来看,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管理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不够了解,严重阻碍着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若想保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则管理人员必须起到组织、协调作用,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工程预算等专业性知识,但目前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严重匮乏,这样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当下影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信息化系统不够健全

在当前水利事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如调度运行、防洪监控、水流监控等环节,其所采用的技术也日益增多。虽然先进技术及新型设备的使用可显著提升其工作效率,然而,其运行维护管理难度也随之日益增加。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少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均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应用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经常出现运作故障,水利工程运作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在汛期等重点时期出现严重故障,无法及时修复,那么必将影响防洪工作的开展,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工程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河道往往横跨多个区域,如果出现问题,则需要多个水管单位及部门协作处理。由于国内工程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经常出现沟通不到位、各部门、单位责任、权限划分模糊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水务工作的开展。沿河各区在建设涉水项目、保护水资源、规划水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等方面,均需要水利工程各单位及部门合作,这样方能实现左右岸及上下游水利事业的协调发展。[1]因此,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发展路径探讨

(一)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众所周知,人是保证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对于水利工程管理也是如此,所以,加强提升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只有积极学习成功企业或行业的管理方法,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保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同时,还应定时组织一些专业技术知识竞赛,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除此之外,也应加大对奖励机制的建设力度,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奖励策略,以促使管理人员自主关注现代化管理知识及技能,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为顺利开展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积极研发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应根据现有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手段来研发相关的科技手段,以完善信息化系统,提升故障处理效率及效果,保证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譬如,在勘测水文和地形、获取基础数据时,可充分利用航拍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技术及GPS定位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这样可收集到更加准确的数据,为排除故障提供可靠的依据,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2]

(三)制定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保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有序开展的前提,所以,加强对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首先,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其次,应制定科学的责任制度,明确划分水利工程各部门及单位的职责与权限,将责任认真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并加强完善水管单位的管理体制。最后,应构建协调沟通机制,鼓励水利工程各部门及单位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配合完成各项水务工作,努力实现现代化联合管理水利工程这一目标。[3]

三、结语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是保证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而目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系统不够健全、工程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笔者建议,除了应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外,还应积极研发先进的科技手段,并将其应用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同时,还应制定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如此一来,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能得到显著提升,我国水利事业也必将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文祥,唐伟霄,周敏,孙克,武宜壮.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J].建材与装饰,(49):287-288.

[2]夏伯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探讨[J].决策探索(中),2017(10):91-92.

[3]石学诚.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7(19):292.

篇9:构建煤矿安全管理的路径分析论文

构建煤矿安全管理的路径分析论文

【摘要】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多样化、综合化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优化综合管理的路径中,要结合煤矿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建设,在推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突出煤矿安全管理的优化方式,能推动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运行。本文主要围绕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并探讨煤矿安全管理的优质路径,更好的实现煤矿安全管理对于提升煤矿安全效益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方式;优质路径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突出在计算机软件管理、技术创新、制度运行等多方面的运用,并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构建全面、优质、高效的管理手段,能有效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多样化措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煤矿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1.1安全意识与整体战略眼光缺失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缺失长远战略眼光的影响下,过多的追求经济效益,尤其是在短期效益与利益的追求上,不顾企业在安全管理中的整体作用发挥,也不能深刻的感受到安全文化与制度运行的重要性,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生产规模扩大、安全意识减少、超能力生产等现象,往往忽视安全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煤矿企业在安全决策方面,没有将企业安全文化引入到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安全文化与宣传管理不重视,因此,没有构成一项重要的安全责任制度坚持下去,还有的企业管理这对于安全技术、安全操作规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安全知识培训等方面的内容没有深入运用,因此,在整个安全意识的氛围营造中,既没有战略眼光的形成,也没有安全综合意识的推动作用。

1.2管理制度与责权利运用上的缺失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存在有管理混乱等现象,因此,在没有构建责权利明确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推行安全化的管理模式,在安全制度中没有实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安全工作管理模式,因此,在安全事故处理机制上没有构建相应的责权利管理要求。尤其是有些煤矿企业,没有将组织机构设计、职能分工、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规程标准、管理制度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就不能将每一条管理标准落到实处,每一项管理措施也就缺少相应的责任追究效果,并且在监督体系与预警系统上都不能相应的落到实处。

2优化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路径

2.1合理确定矿井产能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路径中,安全因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结合多环节、动态化的系统工程管理过程中,要进行多方面的优化,在结合煤矿安全生产资源占有情况、煤层赋存情况等来确定煤矿的综合产能。对于矿井的生产功能要在综合话运行的过程中,结合煤矿地质条件进行相应的开采处理,这样能提升煤矿生产的整体功能,全面实现煤矿产能的分析评估,这样能为整个施工建设、技术跟进等方面形成整体的管理,对于突出管理将有很大的帮助。其中,在安全生产产能的确定中,要增加相应的投资,结合整个采煤情况的能力分析,在赋存条件以及生产经验以及厚煤层的综采能力等方面,采用相应的放顶煤工艺模式,在增加煤层整个产量控制的基础上,提升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在整个采掘队伍优化与安全知识的培训过程中,对于相关的技术知识要形成全面化的控制与优化管理。

2.2优化安全生产各个系统建设

在煤矿各个系统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的综合需要,保证各个系统有一定的富余,在确保每一个安全系统可靠性加大的背景下,突出在通风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匹配,在生产相对特殊的情况下,系统能力的综合满足,要结合“六大系统”的安全保障综合需要,构建安全防患处理机制,在安全保障体系综合管理中,强调井下人员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结合灾后事故应急处理以及应急救援等方式,构建系统化综合处理的模式。对于每一个系统都要形成全面的优化管理,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综合控制方式,这样才能在通风管理、巷道布置、供电模式等方面的运用中形成系统化的控制,对于提升整个系统的多元化结构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围绕煤矿安全生产要素形成质量构建体系建设,能起到良好的推动效应。

2.3突出制度建设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制度建设要规矩,是构建煤矿企业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制度化建设的方式,来约束员工,在确保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的基础上,对于每一项规章制度都要形成规范化的管理,突出一个“严”字,将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强调严制度、严标准、严纪律等内容,对于有违规操作现象的',要采用曝光、经济处罚等方式,增强安全意识以及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同时,在抓好班组管理机制、安全责任机制、操作规程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对相关的内容形成严厉的考核与处罚,增强各级人员在安全制度方面的运用能力。并加大日常安全生产的检查管理,对于各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处置,在确保安全生产硬件设备等投入的基础上,形成规范化的处理,确保每一个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狠抓整改,督促煤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2.4构建员工队伍建设的有效方式

在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路径中,要突出抓好员工队伍建设,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融入安全管理制度作为矿井安全管理的有效方式,在抓好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采取综合培训的方式,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突出在操作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在加强岗位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注重对员工安全管理水平、认识水平、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此外,在构建人才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等方面,形成优化的管理方式。并在安全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现场安全管理文化模式,将企业安全文化渗透到煤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现代化管理的综合模式。同时,在构建员工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安全能力等方面的监督考核,要突出在员工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着手,尤其是强调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安全意识、机械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运用,对于员工在安全防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员工服务能力。

2.5提升自动化操作运用的水平

在煤矿自动化操作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可行性分析模式,其中,在制定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形成分类规划以及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的设计,在大中型煤矿综合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相应的几机电设备、采掘运输等设备形成常态化的管理,在技术升级的基础上,形成设备的综合管理水平。同时,在积极构建煤矿综合工艺管理的过程中,提高整个安全保障的水平,增强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在推广新技术的基础上,对于落后技术的运用,形成自主研发的模式,加大机械化操作的程度,对于不能形成机械化操作的情况,要确保综合安全,否则不能进行开采。自动化操作与机械设备的综合运用是分不开的,在形成科学技术综合话运用的基础上,对于数控技术、机床操作等内容,突出对于整个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运用,这样才能更加科学的促进整个煤矿自动化操作水平的全面更新。

3结语

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强调安全制度、安全文化、安全技术等综合性的管理方式,在构建企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建设,通过构建安全、优质的管理方式,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彦涛.关于煤矿安全管理措施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12):102-103.

[2]王军.我国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01):56-57.

[3]余婷婷.刍议煤矿安全管理[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13-15.

[4]袁秋新.基于第二序改变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2):12.

篇10: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路径分析论文

意识支配人的行为。要降低事的发生率,有效的进行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只有不断增强变电运行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加强人员安全意识的具体方式有黑板报、安全标语、事故教育录像、安全简报等手段以及安全活动分析讨论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使用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强运行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员工技术培训,应定期的进行一些相关技术的讲座和讨论会,使变电运行人员熟练掌握职责范围内的设备现场布置、系统连接、结构原理、性能作用、操作程序,并具备设备的简单维护、保养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提高运行人员的事故处理应变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

建立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篇11: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路径分析论文

实现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零事故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在变电运行的操作过程中有许多的危险点存在,如果这些危险点被忽略了,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事故就会很容易发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管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作用如下:①可以给变电运行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管理的气氛,从潜意识里调动变电运行人员的积极性;②可以加强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可以进一步规范值班员的安全操作行为,从而提高他们安全管理的综合素质;④可以加强安全操作程序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使安全管理在变电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⑤可以提升变电运行班组整体安全意识,使各人员相互监督,共同将安全管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去。

2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健全了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后,还要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罚机制,安全责任落实到位,通过量化、细化,使各项工作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安全生产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指标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个岗位都有一套完备的责任制和奖罚细则,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从而激发运行人员安全工作责任心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办法,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但是有了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不等于就抓好了的安全管理工作,关键还在于基层管理者能不能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把安全管理的大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班组和成员身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是抓安全工作的主要方法,根据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避免工作中的扯皮及安全管理脱节。

强化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加强设备管理,提高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是变电运行工作的重要内容。

1加强设备验收管理

按照“零缺陷”相关要求进行设备的验收、接收工作运行人员必须要求工作负责人将设备大小、预防性试验、保护及自动装置调试、仪表校验及缺陷处理的情况按照规定作好一次检修试验记录或二次设备检验维护记录记录,经双方签字确认设备验收均应按南网有关规程规定、技术标准以及现场运行规程进行。通过设备验收,对运行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技能培训,为后续的设备运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对变电运行人员的'业务培训不要停留在理论阶段,应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将专业培训同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进行轮训。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人才进行高等教育,使其受到先进安全运行理念的熏陶,在提高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将先进理念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上水平。另外运行人员应认真总结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总结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技巧,然后与专业培训中的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进行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

2认真作好运行维护工作,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要做好预防工作和事故处是要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减少设备故障的产生,必须提高设备健康水平,认真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加强巡视维护质量,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或消除设备隐患,提高供电可靠性。另外应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以及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可以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因为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定期检修设备,设备保养重要手段就是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检查,这些做法可以使人员及时发现机械设备的故障,可以及时的进行故障排除,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严格设备点巡检及设备缺陷管理

平时做好规范的设备点巡检工作,加强对运行设备的巡视、检查和维护;加强运行监督检查,认真对表计、信号等监控设备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巡视检查中发现电气设备异常时,要充分利用设备所表现出的声音、颜色、振动、气味、温度等变化状况进行辨析。另外要对设备情况进行系统的,择重点不同的多种点检并做好设备测温记录、设备劣化趋势、设备缺陷隐患情况、设备检修预试情况等台账记录。要合理安排设备的特殊巡视和正常巡视间隔时间,对已存在缺陷的设备适当增加巡视次数。还要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制定修试计划,定期消除设备的隐患;同时要把好设备修试后的质量验收关,加强操作机构、保护接线、压板位置、整定值的检查,防止由于修试不当引起的设备事故。将这些重要的原始资料、数据保存并整理好,并且根据平时检查出的设备的情况,适当的拟定设备定修的计划以及进行设备定修工作,减少设备因事故问题而停电检修次数以及时间,使预防式设备检修管理模式成为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重点,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2:铁路施工安全管理路径分析论文

铁路施工安全管理路径分析论文

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1安全技术措施、方案不全面,缺乏针对性、不具指导性

部分铁路施工企业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未能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施工的环境、施工的方法及劳动力的组织,以及危险源的级别,充分考虑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轻重、详略有针对性的制定,而是根据设计文件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摘录部分内容,甚至简单地摘录罗列几条现行的规范、标准,根本起不到指导安全生产的作用,从而不能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危险源的辨识和监控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危险源控制理论要求在每个单位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前,根据设计资料及现场调查资料,准确辨识危险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形成危险源清单,以此对施工技术人员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方案起到引导作用。故此,危险源未辨识或辨识评价不准确,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工程技术人员安全意识不强,责任心差也是产生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

2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

根据目前铁路工程的施工管理模式,铁路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布,即集团公司级(集团公司指挥部)、公司级、项目部、架子队,各层次的安全管理人员在现场实施安全监督检查时,对其检查监督指导的重点不明确,也即对危险源分布及对危险源的分级评价和分级管理,以及自己对各级危险源的主要控制责任不明晰,以至于有的上层安全管理人员在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时,往往将重点放在检查一般危险源,而多数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却无人问津,而很多施工现场架子队的安全员身兼数职、形同虚设、专业水平低下,不能熟练掌握现行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使施工现场许多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纠正和消除,为日后的安全事故种下祸根。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未建立或落实完善、系统的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管理的办法或制度,或未将危险源监控责任细化、分解至各层次和部门,致使安全检查流于形式,起不到安全控制和指导作用;2)未按规定要求配备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

3违章施工现象时有发生

违章施工,突出反映在铁路营业线或临近营业线施工中,施工前超前超范围准备、施工中挖断电缆、爆破损坏行车设备、作业车辆溜逸、轨道车辆违章行驶、施工后线路未达到临时补修标准及放行列车条件违章放行列车、开通后整修线路不及时、机械和料具侵限等。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未严格执行相关铁路安全生产规定和有关规范、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现场安全管理粗放等。

4随意变更安全防护设施设计

在铁路营业线或临近营业线施工中,为了维护行车基础设施、设备稳定可靠,确保行车安全,对需要进行防护的重要基础设施、设备,设计部门给出了安全防护设施设计,且一般安全保证系数较高。但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成本支出,把临时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施工完毕后便成为废弃工程)工程视为一项可变更项目(且变更往往不作实质性检算),向“安全保证系数”要利润。例如,9月16日21点05分,中铁某局集团公司施工的胶济客运专线ZH-3标段在大路框架桥D4KK183+214.02段基坑开挖中发生路肩坍塌,致使下行线路运行的货物列车发生脱轨,造成12节车厢脱轨倾覆上行线中断行车13小时35分,倾覆车厢基本报废。其事故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在防护桩的施工中偷工减料,将原设计桩长18米多,实际破检4个桩,最长的14m,最短的只有10m,缺少竖向主筋和箍筋。类似案例不胜枚举。造成随意变更安全防护设施设计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只凭经验主观臆断,以至于在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中,未严格按照监控管理程序执行,最终酿成事故。

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人员安全精细化管理与配置

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必须首先做好人员安全精细化管理与配置,并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施工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切实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工作,把安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坚决避免追求快速施工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2)提高认识与全员、全过程参与相结合,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注重全员参与,培训工人以及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增强工人和职工的安全责任感。3)加强学习与强化培训相结合,通过安全培训,使员工了解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本行业的安全要求与特点,掌握各自的安全职责,了解他人的安全职责;通过技能培训,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安全控制要点和安全操作要求,掌握各种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办法。4)思想教育与惩罚激励相结合,对于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差的员工,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对于经教育不改,违纪违规现象严重,多次主观违规者等,解除劳动关系或辞退,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5)健全制度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6)建立人员信息安全台账,做好人员选拔与配置。

2规章制度精细化

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应制定精细化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落实各级人员责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具有清晰的管理流程,将职责细化、分解至各个部门、人员;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力强,便于各级人员参与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应力求细致全面。要通过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项管理程序,统一管理思路明确管理职责,还要通过完善和优化规章制度,来优化管理程序和方法,使其精细化,做到管理标准明确,工作标准明确,操作规程明确,努力使规章制度更加完美和精细。

3危险源辨识、监控管理精细化

准确辨识、分析和有效控制管理危险源,是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危险源管理精细化应从危害因素辨识过程精细化和危险源监控管理精细化两方面抓起。危害因素精细化辨识,应在充分掌握铁路工程各项目和各工种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适用的方法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分析,遵循危险源管理系统的动态性原则,以确保危险源管理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实效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精细化,应将危险源管理系统制度化,并纳入到企业规章制度体系中来,实行严格细化管理。

4设备与临时工程安全精细化

机械设备安全精细化应做到正确选择机型,合理调配,实现机械设备安全动态管理;正确使用并及时保养机械设备,确保设备在完好状态下安全运行;机械设备操作人员上岗制度化、规范化,设备管理责任明晰,并注重强化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细化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台账,使投入到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管理状态中。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精细化管理,应首先做好防护设备设施的设计安全管理,设计单位应规范防护设备设施的设计,落实设计单位、人员安全责任,其次应严格防护设备设施的施工安全管理,加强施工前的方案评审、施工中的检查监督和防护设备设施使用中的跟踪监测控制,把原来的粗放式管理转到精细化管理上来。

5施工安全的信息化管理

铁路施工企业应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监控技术以及先进的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全面实现企业网站安全信息发布、铁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安全隐患网络辨识、安全人力资源配置等。运用现代通信、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和监控技术指导、服务于铁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篇13:建设单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筑企业产业的数量增多,建筑行业各项工程质量在不断提升。而建筑行业当中,各项建筑工程要顺利开展,质量要落到实处,则离不开建筑各主体的配合与努力。尤其是在工程建设当中,建设单位对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则主要对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工程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建设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深入分析其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篇14:建设单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不断开拓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人们对自己所处建筑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对建筑的安全性、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逐步提升[1]。而为达到新时代人们的需求和要求,不仅需要进行建筑技术上的创新,还需要重视对现代化建筑的安全性能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而对建筑工程进行安全管理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或部门的有效管理,其中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

与过去相比,我国建筑行业工程项目质量总体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建筑行业在工程的安全管理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该安全管理体系与现代建筑的发展相互适应[2]。但是,建筑行业工程项目的数量与规模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扩大,安全管理体系当中的相关单位及部门还未及时做到更新,因此安全管理的效率及效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建筑工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以下则主要从建设单位方面进行分析。

1.1工期拟定不合理

建筑工程当中都有工期的要求,并且建筑工程的工期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成本以及最后的经济利益[3]。因此部分的建设单位为了工程项目能够尽早竣工,则很可能会出现压缩合同工期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则很可能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安全建设。而施工单位面临着较大的工期压力,施工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工作,则非常容易造成工作人员身心俱疲,也容易使得建筑工程建设现场出现交叉作业,这些都会导致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或者为尽早竣工,建设单位在施工现场不具备安全开工条件下要求施工单位怨ぃ则也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2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建设单位针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有其相应的规定和流程,例如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做好现场施工的安全准备等。但是在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部分建设施工单位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流程实施安全管理[4]。例如,部分建设单位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施工队伍或要求承包单位将已经承包的部分建设工程分包给指定单位,造成现场安全管理混乱,导致安全生产源头失控。

1.3安全管理经费问题

首先由于市场中的建设单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会出现部分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施工或有意拖欠工程款,使得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管理费用有限,施工现场相关安全的设施、设备等不能充分到位,从而使得安全事故容易发生[5]。此外,最近几年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大,建设单位为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在安全管理经费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以致于安全管理工作后期跟上不足。

篇15:建设单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根据以上对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内容及方式分析,其工作本身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

3.1可以降低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建筑工程的建设与施工需要相关单位或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由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施工单位进行约束,从而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而建设单位参与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可以在施工前期就为施工安全做好铺垫,并且通过经常性的工程建设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工程的安全问题,从而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最终降低建筑工程的不安全系数。例如,如果工程施工期间建筑的设计与实际工程现场有所出入而发生安全问题,建设单位可以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进行处理和解决,实现建筑工程的顺利稳定进行。又例如,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予以相关的安全措施经费支持,帮助施工单位做好施工中的安全措施,降低的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或者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在工程设计方面将建筑的安全性能进行加强,从而使得建筑的安全性提高。

3.2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过程监督一般是通过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单位中的工作人员主要涉及到监理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建筑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或隐蔽性的工程,监理单位人员可以更加清楚和清晰的知晓。如果建筑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监理工程师等可以及时发现,并能够及时给出针对性的设计或建议,由此可以充分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以及建筑的质量,最终也能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此外,在建设单位的指导和监督下,施工建设期间的安全系数也能得到提升。无论是安全措施的实施,还是安全问题的处理,建设单位也能充分的体现出其积极的作用,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建筑的安全系数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行业在良好且激烈的环境当中,工程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其创造的经济利益也在增加,而其中蕴含的社会效益也逐渐凸显出来。而在建筑工程当中,建设单位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建筑工程项目经济利益的获得,还是工程项目前后期产生的社会效益,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都能对二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充分降低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从而起到节省工程成本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施工过程中各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后期建筑的安全。由此可见,建设单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闫松,程建华.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州煤炭,(03).

[2]刘小琴.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建材与装饰,(24).

[3]史龙辉.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J].价值工程,(04).

[4]孙超,王波,付继飞,等.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建设单位安全管理[A].《工业建筑》增刊Ⅱ[C].2016(4).

[5]孟战南.建设单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浅析[J].建筑安全,(04).

篇16:建设单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2.1建设单位的责任与义务

建设单位针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应当是坚决执行行业内的相关规定,保证依据规章制度办事,做到不压缩合同工期、处理好安全管理经费等。目前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主要在于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程序对建筑工程中的手续等相关事宜进行完善,此外建设单位还需对参建各方中是否需要安全检查及其费用进行支出。

2.2建设单位参与安全管理的.方式

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当中进行安全管理应当始终围绕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开展,因此其安全管理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前后期阶段。就建设单位参与安全管理的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在建筑工程建设前期,建设单位要明确招投标书的编制,在招投标书当中明确工程的安全措施和要求。当招投标活动结束后,建设单位则需要对投标单位的工程安全设计加以重查看,并对其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且加大评价的分值。在建筑工程合同的拟定当中,建设单位对其中的工期、工程造价等应当合理科学。由此,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之前为安全管理打好前期基础,避免工程建设后期出现更大的问题或安全事故。其次,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建设单位可以将工程安全及质量的监督工作交给监理单位进行,由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经常检查现场施工情况,一旦发现工程的安全隐患则立即进行处理。为确保监理单位监督和安全管理工作到位,建设单位则通过监理单位的报告等进行的判断,并且要求相关报告富有安全检查报告。由此,建设单位可以有效进行工程的安全管理。最后,建设单位参与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也可以以直接的方式参与,建设单位可派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就其中的安全措施实施进行检查。

相关专题 建设单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