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园林专业中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

Lyne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yne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分析园林专业中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一、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还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首先就是要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教师要到施工企业、造价咨询公司、设计单位、工程承包公司、建设监理公司等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大多都是应用型人才,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专业资质取证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科学、合理、实用,可构建如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知识结构和造价能力两大部分,其中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造价能力形成能力培养模式,而且能力培养模式中,专业实践是一部分,认知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设计是另外一部分。知识结构可以形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满足造价员资格考试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和我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对知识结构的要求;造价能力可以满足造价员、造价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和工程造价业务市场化要求以及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对工程造价人才能力的要求。最后,以知识结构和造价能力培养要求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的教学计划不但覆盖我国造价工程师制度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现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相符合。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一,把职业能力作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二,以专业能力需要为基础,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其中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重点是突出它的应用性,明白他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就可以,不需要懂其推导过程;三,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要注重可以培养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注重实践教学,推行素质教育

工程造价专业对人才的实践性要求很高,因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是创新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对其进行细化,可分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两项能力分别化为具体的目标,并确定有关的内容,从而找出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措施。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一边向同学们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让他们进行相关的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基本原理。为毕业实习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关系,让教师可以随时的掌握学生们的动态,在组织实习工作的同时,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如有必要,教师也可以定期到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给予手把手的指导,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快速的成长为社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加强对学校实践环境的.建设。建设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实训室等,这些实验室不但可以满足各项实训教学的需求,还可以鉴定各个工种上岗能力的技能。与地方各类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们提供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训基地,这样,不但可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和现场的工程师可以共同对学生提出实践要求同时注重发展素质教育。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他们取长补短,优化备课教案,并以此建立全面、优质、完善的习题库和试题库。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实施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中,从而实现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真正的贯彻落实该制度,并使其发挥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要求比较高,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完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篇2:分析园林专业中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

分析园林专业中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

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手绘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与之相应的美术功底和丰富的审美情趣,园林美术用素描和色彩的表现语言来表现园林的生态、形态、结构、色彩等特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意能力和整合能力,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并为后续的园林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园林专业的美术课程作为园林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园林专业美术教学的教学目的要有明确的专业指向,即为培养园林设计师服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强化专业特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传统美术教学的方法,确立以符合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用型绘画为教学内容。要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美术教学质量,就要正确认识美术与园林的关系,了解园林专业美术教学的地位,改进该专业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使美术课程为专业需要服务。

一、素描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结构和线条能力的培养

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同样也是园林专业美术课不可缺少的内容。园林专业素描与传统绘画中的素描相比较,两者的要求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筛选,以服务于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1.建立结构素描和速写的教学体系。绘制园林效果图,要求在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的同时,还要满足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的技术性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功能上的说明性,因此对结构和线条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绘画中的素描则带有主观随意性,偏重于追求表现绘画的艺术性语言。园林画注重园林设计与造型基础的结合,对光影调子的要求不像专业素描要求那样高,而更多的是注重形体结构及线条的表现。因此绘画基础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要了解透视规律,掌握形体比例、结构及构图法则等。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结构素描和另一种形式的素描一一速写,这两种素描形式都以结构和线条表现为主,结构素描更偏重于形体结构表现,速写更偏重于线条表现,这两种形式均符合园林专业美术教学内容的专业指向。对传统素描教学中的光影素描,因其光影要求严格且用时太长,在教学中只做了解性学习,不进行专门训练,这样就摒弃了光影内容的干扰,缩短了绘制时间。

2精简传统的教学内容。园林专业美术教学中的素描应该是强调画面景观布局、各园林元素结构表现的园林设计素描。应从专业特点出发,削减结构素描中石膏体、静物写生的课程,删掉传统绘画教学中与专业无关的石膏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等课程。速写教学应删掉传统绘画教学中人物头像、半身像和全身像的练习。先以结构素描为表现手法的几何体练习入手经静物阶段练习,转入以速写为表现手法的各种园林元素和园林景观的练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形体表达能力和线条的艺术表现力,强调园林元素形体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园林元素形体特征和对园林景观的艺术感受力,发挥结构素描和速写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概括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色彩教学中,注重学生色彩造型能力和快速表现能力的培养

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色彩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感观的艺术表现手法,带给人们最具视觉冲击力、最强烈的艺术感受,人们对色彩的特殊敏感性,是色彩应用于设计的重要原因。针对园林专业学生要能快速表现园林效果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来确定以专业为导向的的色彩教学体系。

1.以钢笔淡彩为表现手法的色彩教学。钢笔淡彩在传统意义上指的是在钢笔线条的底稿上,施以水彩。如今钢笔淡彩的范围已有很大的拓展,对于“彩”的表现可谓艺术语言丰富,除水彩外可以是彩铅、水粉、马克笔、油画棒等,只要能在钢笔线条的底稿上和谐地运用色彩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层次感,充分营造画面氛围,都属于钢笔淡彩范围,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针对园林专业的特点,钢笔淡彩宜选用水彩和马克笔进行教学。水彩的色彩变化丰富、自然、灵秀,所以在园林表现图中,水彩中的淡彩画法应用较为广泛。水彩钢笔淡彩画明快清新、工整细腻、易于接受,能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色彩表现力、空间想象力,掌握色彩的绘画基础理论和技法,是园林专业初学者学习色彩画的`基础和必经之路,为马克笔淡彩奠定基础。因为没有水彩的淡彩画法练习,马克笔难以达到好的艺术效果。水彩的淡彩画法虽然效果极具艺术性,表现手法灵活,但在快速表现方面不及马克笔。作为基础课,水彩的淡彩画法练习在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理论和认识、感受、调配、表现色彩等的基本造型能力后,就可以进行马克笔淡彩画法练习。马克笔色彩剔透、着色简便、笔触清晰,给人一种随意、自然、生动、轻松之感,由于马克笔作图快速便捷,在园林表现图的色彩表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是设计师及学习效果图表现的人们所青睐的工具。

2.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及训练方法的合理化。建立适合园林专业需要的色彩教学模式,就需要在教学中改进固定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色彩教学模式以静物和风景的临摹、写生为主。作为色彩练习的重要手段,临摹和写生的结合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临摹重在对技法上的提高,写生重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观察方法,由于绘画是一门技术性的艺术,通过临摹学习,使学生了解原画的艺术创作原则和规律,还能掌握各种不同的色彩造型能力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园林专业美术课程的临摹、写生固不可少,但园林专业学生更重要的是掌握快速表现效果图的方法,所以临摹、写生的对象不应是传统教学的静物,而是各种园林元素和园林景观,通过对范图和自然界色彩的临摹观察及写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对色彩的组织及调配能力。除此之外,

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形式上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在临摹、写生的基础上,增加照片改绘、移位改编、联想等方法。照片改绘是在临摹结束后,写生前进行,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从临摹直接进入写生阶段,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所以,在写生前先进行照片改绘,在光影、色彩搭配、比例等方面学生相对容易掌握一些,为写生奠定基础。移位改编和联想可以将不同画面中的内容,通过取舍的形式组合到另一张画面中,对景观进行重新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注重技法学习的同时,加强设计思维的培养,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统一,逐渐达到能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创造出最佳的色彩表现,对考研及工作后与合作方的沟通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就使课程教学突出了专业基础课的特色,实现了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三、增加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

美术鉴赏知识包括中外园林的鉴赏、建筑的鉴赏和工艺美术的鉴赏、优秀绘画和雕塑作品的鉴赏等。学生在鉴赏课中进一步了解透视规律、构图法则、美学原理、色彩搭配等知识,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园林作品的设计创作,影响他们设计作品的美学内涵。对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创造有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风景园林设计不只是一门简单的设计学科,更是在满足人类生存条件基础上的一门更高级的环境艺术,属于人类艺术追求和艺术想象的范畴,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要是,具有较高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广适应的复料,由班集体的同学集中讨论,由工作小组进行收集公示,对有弄虚作假的材料,由班集体所有同学参与讨论作出相应的处罚,班集体的事情由班集体所有同学负责,这样,认定工作就可以保证相对合型人才,这就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审美素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且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要继续到今后的工作中。

四、结束语

园林专业美术课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表达创意设计而开设的课程,学习结果是伴随未来的园林设计师一生的必备技能。对于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来说,课程内容要有明确的专业指向,强化专业特色,要根据市场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园林市场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篇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几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对口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业难的问题也非常突出,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针对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面临的困境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情况,提出了“三维三阶段全程项目化”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子商务类专业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都依托于经管类专业,而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决策以及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的能力。目前,很多经管类专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随意性,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上电子商务专业起步较晚,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中,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性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企业的需求,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群和具体的岗位能力缺乏细致的分析,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才,但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不精。我院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也过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盲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课程时没有认真经过企业调研,也没有考虑到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存在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的情况,设置的课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还有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过于宽泛,设置了大量的专业课程,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手,导致学生学得杂而乱,很多专业课程学得都是皮毛,什么都不精通,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专业性需求,学生毕业后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当前高职院校部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是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和财经类专业老师组成的,还有一部分老师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老师都是理论知识较丰富,实际操作能力相对缺乏,由于教师缺乏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所以在上实践课的时候有时就会感到有些费力,影响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质量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但目前很多高职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一些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多数是在实验室利用模拟软件进行,但模拟软件的环境与真实电子商务环境还有较大差距,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实的应用,无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真正发展状况。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专业有必要也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三、“三维三阶段全程项目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情况,提出了“三维三阶段全程项目化”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维”是指学生独立网上开店体系、工作室团队创业体系和企业顶岗实习体系,“三阶段”是针对“三维”而言的,第一阶段是第一、第二学期,第二阶段是第三、第四学期,第三阶段是第五、第六学期。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通过创业讲座、SYIB创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创业导师带领学生在第三方C2C电子商务平台上建立网店;第三、第四学期学生组建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进入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实施团队创业项目;第五、第六学期学生走出创业工作室,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构建独特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五大模块。其中公共课程包括通识课和公共选修课;综合实践包括顶岗实习和就业实践两部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将创业能力贯彻到能力的培育中,学院有电子商务创业实验室并和埇桥区青年电商创业园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生的创业。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取1.5+0.5+0.5+0.5的教育模式,具体是:前三学期校内教学,第四学期在埇桥区青年电商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训,第五学期返回学校在学校继续学习专业课程,第六学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前三学期除了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外,还涉及到了电子商务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对电子商务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第四学期进入创业实训阶段,这样就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第五学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课程,这样学生就更清楚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了,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第六学期再进入顶岗实习阶段,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以前开设的课程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增加和删减了一些课程。增加了《网络客服》、《Flash动画设计》和《网店美工》等课程,删除了《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及应用》等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战经验,“三维三阶段全程项目化”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师亲自参与项目实战的模式,比如为了完成网店运营这个维度的教学任务,教师要亲自建立自己的网店,亲自完成网店装修、网店推广等任务。同时,建立辅导员、创业导师、专业老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四支教师队伍为一体的教师全程辅导团队,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辅导。

(四)实践教学建设。“三维三阶段全程项目化”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举办各种电商主题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与;落实校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建设。“三维三阶段全程项目化”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谈论、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并让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参与对学生的考核,在考核的方式上也更加灵活,建立多维度、动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比如网店运营环节的考核既要对网店运营的过程进行考核,也要对网店的成交额、信誉度等多项指标进行考核。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最终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视野,.3.

[2]刘春明,孟令玺.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13.

[3]邱碧珍.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电子商务,.3.

[4]夏青松,汝子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电子商务,2014.9.

篇4: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一、新形势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学者尽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并没有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因为要想培养综合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需要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例如: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等,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个假设项目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教学者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管理学习中。

2、不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采用“模拟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形势。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诸多方面: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甚至于各种课程设计等。当然这需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例如:教学者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是“模拟企业”的形式,使得学生详细了解应聘流程和对人才的要求,这样为学生实际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了计划,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工程制度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带学生带工地上进行对比教学;CAD制图时候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校的浇筑物进行制图,倘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者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于在土木工程课程中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要求学生进行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样学生在“模拟企业”中全面了解了工程管理,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了学生参与到社会竞争中的自信心。

3、实现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带来先进了管理理念,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尽管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络,就要求学校积极同校外企业合作,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对社会竞争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引起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在教学者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为教学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进而制定出实效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方面要全面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引进高学历、学识水平高的教学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也为学校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结语

新形势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增强其参与社会竞争自信心的同时,为其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因而也就要求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起高度重视,而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够明确了解社会竞争形势,一定程度上为其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知识提供内在动力,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提供可能,进而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篇5: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工商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工商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0以后,进一步的推动了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这样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但是,我国企业大部分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使得这些企业面对很多的商机而束手无策。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和创新,向管理要效益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尤其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期,提高管理效能更为重要。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这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出现教学与实际严重脱离的现象,很多学生毕业就失业。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变革,开辟一条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与社会需求脱离

目前,专业办学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工商管理专业的创立目的是什么?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这两个根本问题很多院校还没有考虑清楚。所以,造成各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千篇 一律,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缺乏特色。同时,有些家长和学生误以为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管理者的摇篮,而办学单位对此也不进行说明,甚至是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错误观念,造成办学理念上的偏差。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毕业生只想坐办公室而不愿到基层的好高骛远的现象。

(二)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矛盾

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太注重知识结构的理论体系构建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些办学单位在课程设计中,为了追求“面”而忽略了“线”和“点”很少研究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设计缺乏灵活性和专业性。同时,实践教学内容过少,有的高校在四年教学中,没有任何的实习和实践,学生没有任何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造成毕业生眼高手低,缺乏专业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广泛,但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进入公司就能胜任的人才。目前,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供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教学方向与学生需求不符

从管理学科上来说,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人力和营销等三个二级学科,也就形成了相应的.三个专业。而在实际办学中,工商管理专业又独立存在,这就出现了工商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的重叠问题。这样一来,大多办学单位为了区别其他三个专业,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只能追求“面”无法实现技能的专业化,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在就业中无法与其他三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竞争。有些毕业生感慨:学了四年的工商管理专业技能,回想一下似乎又什么都没学到。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

在对项目研究工程中,项目小组成员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很差,就连最基本的办公室自动化操作技能有人都不具备,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有人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听话”没有主见,更缺少见解。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就没有竞争优势,人才也是如此。

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谁服务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标准是什么?这需要广泛地调查和研究。通过项目组的走访调查,确定黑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和企业输出中层管理者。

(一)改变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最顶层设计,办学理念不先进、不科学,就会出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这必然会引发学校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如此,首先要明确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是如何培养的问题。这里就要做好社会调查,不能闭门造车。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立足于行业发展,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求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只有面向社会需求,努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才能树立起优秀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也只有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有竞争力,工商管理专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调整教学方向

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教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改变以往只注重“面”的课程设置体系,采取“面、线、点”目结合。这里的“面”指的是知识结构的范围,在范围上以“够用”为主导,把握好“面”的度,避免由于“面”过大而失去了实用性和特色;“线”指的是专业化程度,由于专业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容易出现弱化专业技能的现象。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的比重,如增加有关专业技能培养的选修课程,或打破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进行跨专业选修,实现技能的多样化培养;“点”指的是重点,也就是专业特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特色,首先是要知道应具备什么特色?其特点在哪里?特色应强调实用性和适应性,突出为地方经济或行业发展服务。这样就可以避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性,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变革教学方法

根据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变革,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中经常进行角色互换,课堂就应该像新闻发布会,教师是新闻发言人,而同学们就是记者,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方法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即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识和技能大赛。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具体如下。

1.基于问题的教学。采用提问、设问法,目的在于启迪思维。

2.案例教学。即在每讲一个问题之前,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出所要讲的内容;也可以先准确地讲述概念或理论,然后举例说明或举例分析。

3.双边互动教学。即除了教师主动授课,主动提问,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外,还可由学生们就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请其他同学或教师回答,也可将某一较易理解的知识,先由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最后由几名同学讲解或提出问题。

4.情景模拟教学。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或管理游戏等模拟现实管理相关实践活动。

(四)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建立实习基地。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建立实习基地,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实习基地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实习方向,并由专门的实习基地教师进行指导,时间应在半年以上,提高专业技能,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2.“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强调教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教师要经常进行社会调查,走进企业学习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误人子弟。“请进来”强调经常聘请校外企业家来学校讲座,甚至可以聘请校外相关成功人士为校内指导员,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3.建立模拟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力度,提高实验水平。实验室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便捷的场所,在教学中应提高实验教学的力度,增加实验教学的内容,把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模拟操作而进一步消化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验大赛,组成项目小组,在大赛中磨炼自己,同时又提高了实践技能。

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诊断的基础上,增开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相关课程。增加ERP沙盘模拟实践课,2学分36学时;增加企业模拟大赛课程,2学分36学时,该课程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每组成员6到8人,理论和操作部分讲完后(大概需要18学时,以小组为单位按国家相关大赛的内容和规则进行企业经营模拟淘汰赛,获得冠军的小组将代表学校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模拟大赛。如获得名次,将报与黑龙江大学创业学院,申请创业学分。

参考文献:

[1]孙成志,孙皓.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12.

[3]刘红梅.21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5).

[4]张梦霞.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7.

篇6: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论文

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论文

摘要:本文以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展开论述,从地方高校对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学的调整要求入手,分析了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统计学;研究;地方高校转型

一、前言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与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发展成熟、服务对象稳定、社会普遍认同的成熟大学相比,必须错位发展,找准自己成长的特殊领域;与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相比,必须凸显优势、差别竞争。本文结合河池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及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建立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统计专业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地方高校转型对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挑战

河池学院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现已输送4届统计学毕业生。从开始,河池学院把统计学专业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两个专业进行招生。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统计学专业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矛盾。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中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虑缺乏经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统计理论很难理解;应用统计专业是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招生,数理方面的理论性课程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实践课时还比较少,特别是专业性应用性强的实践课时还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很好理解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应付考试的思想,没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自主学习。缺乏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倾向依然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般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很好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3.师资队伍的发展瓶颈问题。作为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新办的应用统计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具有博士学历、教授职称的人数少,教师的学历职称还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数少,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双导师”制还没有完全落实,聘请兼职教师少,安排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还没有真正实施。面对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趋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有能力欠缺问题。

4.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模糊。人才培养过程以学校为主,主要以课堂授课的模式来实现,理论教学比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单一,缺乏行业、企业支持实践环节并提供生产岗位,产教融合度少。

三、转型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适应用人单位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我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首先素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调查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应用统计专门人才。为实现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措施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科的完整性与知识的应用性的关系;二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教师个人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四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实践的关系。

1.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要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必须构建合理而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的发展性,建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及办学资源配置,适时地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建立灵活而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主动地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技能课程有其专业基础课的支撑体系,避免出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脱节、颠倒和缺失现象。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课程结构优化,必须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应用过程对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

2.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年度论文报告、课程实习见习、毕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践教学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在实验室进行,并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要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到实习基地开展。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指标的模式,要结合教学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评定学生综合成绩,努力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

3.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做引导者、传播者,在转型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老师更应该是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统计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和各种统计软件,并且还必须具备通识与统计学应用领域有关的其他各种知识背景。我校已采取“双师型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各领域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进修,参加技术培训、工程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应用水平。我校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背景少,数量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所以急需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进修锻炼,提高统计工作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吸引有能力、经验丰富的'统计学老师来校任教;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举办学术活动、技术交流,指导毕业设计等,实施“开放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措施,以优化统计学专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标。

4.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了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在原有统计学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新的实习和培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寻求与学校周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稳固而利益一致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为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反补教学,巩固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使教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助于未来的就业中很快地出色地完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地方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就地取材,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与政府、企业建设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定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创业渠道狭窄等问题。本文从地方本科高校实际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出发,提出了“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培养措施,仅供学者们商榷。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建立利益相关的管理机制。坚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必将推动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快速成长。

作者:侯宗毅 单位:河池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希丽,杨月婷,战英杰,李晶.地方综合性大学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视野.

[2]陈树良.统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32-134.

[3]李壮壮,孙善辉.新设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06-207.

[4]黄杰华,吴啸天.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探索———统计学院为例[J].科技广场,,(4):144-147.

[5]吕孟仁.准确定位创新模式———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4):110-112.

[6]何庆光.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6(08):79-81.

[7]徐龙华.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以安康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5,(2):115-117.

篇7: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文化、教育、旅游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进一步构建和优化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以我国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人才培养;培养路径

全域旅游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个新兴词汇,一般意义上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固定社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行业支撑的,通过对该固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进而实现旅游、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地方法规等整体、全面、系统的优化和提升,最终实现该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树立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新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协调发展理念。各行各业、各部门、民众需要共同参与到全域旅游之中,充分利用旅游地的各种人力、财力等资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进而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新环境下全域旅游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发展现代旅游的新战略

现阶段,全域旅游业的总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固定区域旅游业的全域景观、环境、生态、服务、市场秩序、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和精细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固定区域内全域旅游的交通便捷、酒店服务、医疗服务、环境优化、综合信息完善、人才储备体系健全等一体化服务,实现综合性较强的全域旅游模式。逐步实现全域旅游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的过程,这就包括体制机制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以及逐步优化产业布局等一系列的基础工作,而在这些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总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总体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基于全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到,我国部分省市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翻一倍。以我国旅游大省海南省为例,到20,海南省对旅游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达到8.1万人,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达到7.6万人,对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将达到33.7万人,全域旅游将进一步解决海南省200多万人的就业岗位。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专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发展全域旅游应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此解决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所谓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是指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高级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以及旅游服务人才。众所周知,旅游这一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变化。在全域旅游的大时代背景下,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定义也逐渐发生变化,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其外延和内涵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扩大。由此可见,针对全域旅游背景来培养专业性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只有大力培养和发展管理、技术、服务、指导乃至设计和销售等方面和领域的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全域旅游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虽然,当前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鼓励,但是基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培养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后发现,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下存在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缺乏创新的现状。比如,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体系规划等专业培育模块的设置存在单一、静态、传统等不足,缺乏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性。在很多情况下,因为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现趋同的现象。在旅游专业性人才培育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国外先进的“双元制”或者“洛桑模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较弱的“倾斜式”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旅游业人才管理和培育方式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我国当前存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到旅游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后,进入旅游管理等专业相关的旅游公司,但是旅游公司在对人才管理、培训等方面缺乏相关的系统性、专业性指导。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旅游业业内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中,旅游业在就业现状中存在就业人员流动性加大的发展趋势,而且很多旅游企业的主管认为,专业的旅游技能、礼仪和社交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虽然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水平,但是却不能改变旅游业专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状。从我国当前旅游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情况来看,缺乏稀缺性和专业性的培育机制,因此,在今后的旅游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加强对旅游业校企之间的合作,完善旅游专业人才管理和培育方式的`管理模式。

(三)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一片“大火”,但是这种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的现实问题。我国全域旅游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起步晚、基础弱的现实问题,而且政府对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障碍。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旅游高级经理人和资本运作人、前景发展规划、市场风险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缺乏专业性人才的现象,而这个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构建和完善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全域背景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寻求和探索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是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需要。只有构建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精管理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出一批高素质、有理论、有实践、能创新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培育旅游专业管理和服务专业人才

全域旅游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旅游经济运行模式。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传统的由单个景区景点到整个景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模式,即由点及面、由面及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新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无论是对旅游管理部门还是对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全域旅游工程的开展,必须全民参与,以建立全民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树立以市民为培养对象的全员参与的全民旅游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和技能意识。在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高度的全民参与意识,要让市民具有服务意识和技能意识。这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旅游管理部门、教育界、学术界以及旅游业”等四部门联合培养全民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模式。这四个部门中,对教育界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该固定旅游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以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人才管理技术,把握有利的软、硬件设施和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学习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开设远程教学,打破传统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样、方便的教学模式。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向学校“定制”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人才,学校向企业输送专业性、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人才。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旅游管理相关的成人教育专业,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第四,突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的专业性,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院校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对课程开展进一步细化,以突出旅游课程的专业性。在旅游课程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外出实训等形式开展。旅游管理专业除了要进行导游服务技能教学外,还需要重视学生酒店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情况下,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和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育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水平较高的全域旅游专业性人才,就要以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状况相符合的,并符合国际旅游和国际教育发展方向的现代化旅游专业教育课程,以全域旅游专业课程建设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在高职院校开展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旅游管理理念。第二,加强与国外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结合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第三,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增设国际教育的相关课程,重视对外语的教学与考核。第四,注重“知行合一”,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实现我国全域旅游的国际旅游管理水平,为推进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第五,采用现代学徒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充分展现了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双元主体的办学理念、能力与知识融合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师与旅游企业经验丰富人员的双师教育机制。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全面合作,以此来改善旅游企业招聘人才难、旅游人才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现实问题。

(三)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全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寻求新发展、突破新境遇、打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形式,因此,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所谓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并在新的融合过程中实现新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旅游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与活力。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注重对旅游业市场拉动力和融合力的运用,为相关产业、相关人员提供不同领域的就业岗位和服务平台。比如,在“旅游+城镇化”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模式下,进一步推动景区的城镇化水平,以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旅游业为支撑,积极引导和鼓励特色旅游业对景区城镇化水平的建设。通过对“旅游+新型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设,以地方旅游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产业,以旅游业带动本地工业和手工制造业。另外,大力发展“旅游+新型农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设机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的转变和发展。由此而见,进一步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人才培育、发展的新趋势。总而言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固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应该加强对全域旅游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全域旅游的宣传,利用多维度全方面的宣传,呼吁全民参与。其次,在传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再次,进一步加强对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符合时代精神的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培养一支专业素质强、管理能力过硬、操作能力较强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对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臧其林.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职教通讯,,(5):18-23.

[2]李晓东.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6):114.

[3]李广宏.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149-150.

[4]刘寒雨.高职院校涉外导游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J].文教资料,2016,(25):155-156.

[5]唐治元,蒋凤英.“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4):265-266.

篇8: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一、物流专业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体系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一栋栋楼房立地而起,而对每一座建筑而言,若想实现正常运营都少不了物业人才,因此,近几年来,社会对物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也正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学习物业管理专业。然而在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够被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人才的建设,由此可见,探讨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系统性较差。

针对任何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系统性都是第一条件,在对人才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该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探讨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向,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目的性培养。然而就目前的培养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些综合因素,进而导致对人才的培养不够系统性。

2.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单调。

针对于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多学校还是采用传统教学环境下的一书一笔一黑板的模式,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讲授以及专业技能的传授,这样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也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教授,但是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会让学生感觉十分单调,进而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的提升,严重影响人才的培训效果。3.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针对于物业的管理,绝不是看看电脑,坐坐办公室那么简单,需要的也是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尤其是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很多学校都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在毕业以后,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出现“就业难”的现象。

三、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实现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建设。

目前的物业管理课程是一种学科体系的形式,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对一些外界的新的科学知识内容的包容性较差,进而使得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比较陈旧的教学知识,缺乏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涵盖。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建设也不够系统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理论教学环节应设立基础课、基本素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等,这样学生便可以在掌握扎实基本功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进行选修学习,同时,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合作,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训,进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

2.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所谓的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一书一笔一黑板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实现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实现学协作能力的提升等等。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的创设,大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3.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所谓的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开展合作,所谓的合作教育就是学校负责理论教育,而企业负责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每一个月或者是每一个学期,学校安排学生到对应的合作企业实习一段时间,这样一来,既可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很多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而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物业管理需要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物业管理教育的专业建设是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家谨.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自觉承担行业发展历史使命[J].中国物业管理,(12).

[2]郑良雨,刘德明.物管行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及培养措施[J].现代物业,(8).

[3]罗纪红.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5).

篇9: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1.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对于双创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这对广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其管理体制的灵活性,在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中比普通高校更具优势。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把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能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以至成功。在当前的双创环境下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2.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2.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措施并不完善,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训练以及就业指导,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创新及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部分民办高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展开一些相关的表层训练,其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在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体制,也没有成立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无法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没有意识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管、教、学三者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对双创型人才形成正确的理解,把创业理解为单独成立公司,其实对学生展开的创业教育可以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2.2双创型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

通过笔者对当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其培养模式创新性不够,没有根据我国就业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培养方式,对国外理论完全照搬,或者只是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程、创业讲座等,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阶层。在创业实践中,很多民办高校只是提供社团活动的方式供学生参与,没有根据学校的教育层次、当前就业现状、不同学生的'专业等对学生展开双创教育,使得学校在双创教育中的针对性不强。

3.对当前双创环境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制定战略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民办高校应该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结合当前双创环境的要求,制定学校双创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并结合这一目标,完善学校发展的中期与短期目标,保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层次合理。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作为导向性文件,把对战略实施计划的制定和完善作为核心任务,始终指导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3.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民办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便对广大学生展开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动手能力强、综合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然后,积极开展多样化订单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轮岗实训中要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在此所提及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形式的多样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进行班级划分,有针对性地培养,甚至可以把企业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在学校中进行,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实训

体系的多样化在当前的双创环境下,广大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掘校企合作的优势,促使这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该面向市场需求,始终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包含民办高校,还应该重视企业的作用,通过政府的作用,建立综合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重要性的发挥,合理优化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中的双创人才与学生交流。加强市场调研,在校企合作中注重细节的制定,充分掌握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并加强对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

3.4完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建设

在当代人才培养中,评价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其标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要充分结合学校、企业及行业三方面的评价意见,力促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

4.结语

当前双创环境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对于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至关重要,民办高校唯有摒弃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明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评价体系,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篇10: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一、我国当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得到全面的开设,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作为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工业设计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得到极大的关注。但相关调查报道指出,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产品设计的人员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由于毕业生难以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导致学生选择转行,虽然其中包含大部分的个人主观因素,但也反映出高等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传统教育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基本上都是基于工艺美术上发展的,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学观念,都具有明显的艺术化。虽然近年来各院校已加强和国外设计院校的交流与学习,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对工业设计教育水平造成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工艺设计教学内容上,未能实现学科的真正交叉,导致学生形成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

(2)在工艺设计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能的训练,往往只重视训练结果而忽视训练过程,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和市场需求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苏琦潍坊科技学院262700接轨,导致教学和社会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二、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加强校企直接的合理与交流

鉴于当前我国工艺设计人才和企业需求对接性不强的特点,企业往往更加倾向于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但高职工艺设计毕业生的动手、思维及表达能力和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毕业生也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记流程,对职业缺乏合理的规划。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应该从企业邀请设计师到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符合企业和学校的需求,也可以指派教师与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实习。因此,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在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学生能力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交流与探讨,以构建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符合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2.2实行学校与企业相互兼职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实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出双方的优势,通过相互参与到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工作中,推行“双师制”教学制度。如企业在生产、研发中的一些难题,可提供给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及学生进行探讨,以找出科研合作的切入点。而对于高职职业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实践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设计人员进行分析、指导及评审。这种教学方式既不会占用企业的设备资源,企业还能从中发现新的项目资源。该教学模式的实行,可以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且能有效解决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还可以对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反馈,以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提供信息支持,有助于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方法,从而为现代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3基于工业设计大赛培养复合型人才在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企业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各项工业设计专业比赛中,然后将比赛设计作品上交到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中进行审核,然后由技术研发部门人员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比赛,不仅能对高职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4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展开设计教学

随着现代各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对于高职工艺设计专业毕业生而言,要想顺利进入市场,就必须接受更多的考验。第一,在工艺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时,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推荐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行,以和企业共同进行产品的开发。对于学生而言,参与到企业项目设计中,就是一个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表现。因此,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产品设计方案,以符合企业对产品设计的实际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且,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就会更多,有助于学生对企业的运作及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了解,使学生对产品设计的理解更加深刻。第二,在高职工艺设计教学中,必须要做到教学和实际相结合,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能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的不断发展,CAD/CAM技术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各种新型工艺、材料也层出不穷。因此,在现代高职设计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要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及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企业对工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基于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校企直接的合理与交流、实行学校与企业相互兼职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业设计大赛培养复合型人才及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展开设计教学等策略,以加强对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篇1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要想实现“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的前提就是有做的项目,项目从哪里来,要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项目拿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技能,才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哪里有真实的项目呢?无疑,企业中有真实的项目,所以首先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校内模拟项目实践”,其次再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形成“企业一线项目实践”。“校内仿真项目实践”是指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开发的项目经过改编处理,形成模拟项目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使学生掌握公司项目开发流程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通过项目的开发形成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企业一线项目实践”指将具有模拟项目经验的学生带到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与公司人员的共同努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公司实际项目开发中来,让学生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中。从实践中学到技术,又将技术应用与实践。这样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掌握了工作应具备的技能,更能促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学生在校的第四学期,将公司的人员引进到我们的学校,他们带来了模拟项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InternetTechnology目,进我们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之后,第五学期,把学生带到公司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通过这两个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做中学”,不但要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同时也要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激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必须依托校企合作优势,走出去,到校企合作单位去挂职锻炼,学习企业最先进的技术,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对一线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能力,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运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边做边学,学的东西毕业就有用,就实用。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这样的做的,在引进公司人员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校内模拟项目实践过程中,我们给外聘教师当助教,既指导了学生,又学到了技术。实现教师、学生双丰收。在假期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参与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使教学内容更适合我们的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使用我们的校企合作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项目案例,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3创新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检验“做中学”的成果?通过原来老旧的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此必须创新考核方式,逐步取消理论知识考核,完全以能力考核为主,这也是我们一直不断研究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大作业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公司的项目开发过程,实现某一完整项目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考核,通过学生的互助、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在整个过程技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他们交流的技巧。最后通过答辩的方式进行验收性考核。通过项目中的角色分配和完成情况进行不平等式打分评定,好比公司一个项目组的组长,组员拿到的工资是不同的一样。让学生提前了解公司的制度和规定。我们还尝试了独立实践考核,主要以个人为单位,将项目中的一部分拿出来,让学生实现,这样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挡一面,做到综合发展,将来毕业之后能够适应项目组中的每一个角色。通过两种考核形式的改革,不但考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检验教学效果,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经过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在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的道路上,已经制定了比较适合企业需要,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的学生不断增加,同时大部分学生能在软件相关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和我们不断探索“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密不可分。在探索与实践“做中学”教学模式的途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研究,不断探索,最终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篇12:高职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实论文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相关专题 培养模式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