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尚志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及开发与利用论文

断网原始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断网原始人”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析尚志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及开发与利用论文(共16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浅析尚志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及开发与利用论文

浅析尚志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及开发与利用论文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现状开采建议尚志市

摘要:介绍了尚志市地下水资源概况,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1地下水资源概况

尚志市位于蚂蚁河中游冲洪积平原上,西部为丘陵,南部为波状台地,东部蚂蚁河自南向北流经全区。发育于山区的大亮子河及小亮珠河在本区西北部汇合成亮珠河,自西向东流入蚂蚁河。区内地形起伏不平,地形总趋势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区内堆积有较厚的第四纪松散砂砾石层。

地下水总的分布规律是从丘陵到河谷区,由埋藏条件复杂、分布不均、水量贫乏的基岩裂隙水,变为埋藏条件简单、分布稳定、富水性较强的砂砾石孔隙水。

1.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

地下水类型依据赋存条件、含水层岩性、水力特征等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又分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第四系粉质粘土微孔隙裂隙水。

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蚂蚁河及其支流高、低漫滩和一级阶地中,含水层由全新统现代河床冲洪积层及温泉河组、上更新统顾乡屯组的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以及其下部的中更新统下荒山组的.含粘土砂砾石组成。

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分布于本区西部及南部的波状台地中,含水层主要由中更新统下荒山组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组成,局部夹有粉质粘土透镜体,上覆较厚的粘土和粉质粘土。

第四系粉质粘土微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山前台地中以及波状台地区上部,含水层岩性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分布于第四系之下,地下水类型为弱承压水,含水层由弱胶结的砂岩、砂砾岩及风化裂隙组成,岩石胶结程度较好,局部胶结较弱,孔隙不发育。

1.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

尚志市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受气象、水文、地形、岩性等因素控制、尤其以气象、水文起主要作用。

1.2.1地下水的补给

根据尚志市气象、水文、地形、岩性特点,在阶地、河漫滩区,由于地势较平坦,上覆粘土层薄,局部含水层出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潜水与大气降水关系极为密切,故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

山前台地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波状台地砂砾石含水层中的孔隙微承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入渗及区外的侧向迳流补给。

丘陵区的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第三系孔隙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第四系孔隙水越流及侧向迳流补给。

1.2.2地下水的迳流与排泄条件

地下水迳流条件主要受地形及地貌条件所控制,迳流方向基本由西南流向北东,汇入蚂蚁河。只是台地区由于地形条件的制约,地下水迳流方向由西向东呈不对称的扇状或散流状。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以蒸发、侧向迳流排泄为主。

阶地、河漫滩区地下水迳流条件好,流速较快,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潜水蒸发和侧向迳流排泄于河流,其次为人工开采。   台地区地下水迳流条件较好,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以侧向迳流排泄于阶地、漫滩,有少量人工开采。

隐伏于第四系之下的第三系裂隙孔隙水,地下水迳流滞缓,以侧向迳流排泄为主。山丘区基岩裂隙水,以迳流方式排泄于台地,局部经短途迳流,以泉的形式排泄。

1.3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由于受地下水的形成、运移以及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有着较为明显的水平分带性变化。阴离子中HCO3-较为稳定,含量高,阳离子则以Ca2+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水为主,地下水PH值在6.3―7.5之间,总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总硬度为17.5mg/l―854mg/l,总碱度10.7mg/l―245mg/l。

2、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存在问题

尚志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开采第四系孔隙水。区内地下水总补给量为640×104m3/a,可开采量为500×104m3/a,可开采量是由总补给量来保证的,开采程度是有保证的。地下水开采主要由市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工业企业自备井水源和农业灌溉井组成。

由于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铁、锰普遍超标,又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被农药污染的农灌水的回渗,局部的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细菌总数等指标超标。区内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大部分地区只是轻度污染,经处理后可作为生活用水。

3、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及建议

漫滩区呈条带状沿蚂蚁河及其支流两岸分布,地下水为砂砾石孔隙潜水,埋深1.5-3.0m,上覆粘性土厚1-3m,含水层厚9.0-20.4m,岩性为中砂、砂砾石及含粘土砂砾石。渗透系数10-25m/d,单井涌水量1000-2200m3/d。适宜浅井开采,井深10-20m,井型为大口井、管井为宜,井径300-1000mm,井距600-700m。主要用于井渠结合水田用水。

阶地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南部呈零星分布,地下水为砂砾石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埋深1-5m,上覆粘性土厚2-5m,含水层厚9-22m,岩性为砂砾石及含粘土砂砾石。渗透系数5-16m/d,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适宜浅井开采,井深15-25m,井型为管井,井径250-300mm,井距700-800m。主要用于井渠结合水田用水及农村、乡镇人畜饮用水。

波状台地区分布于本区西部、南部,地下水为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埋深5-16m,上覆粘性土厚5-16m,含水层厚5-16m,岩性为砂砾石及含粘土砂砾石。渗透系数6-25m/d,单井涌水量多小于500m3/d。适宜浅中深井开采,井深15-27m,井型为管井,井径250-300mm,井距500-600m。主要用于旱田节水灌溉及农村、乡镇人畜饮用水。

总之,对地下水的开发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按开采技术条件合理确定井距、井位和井深,而且要充分利用地表水,使地下水与地表水综合开发利用。地下水可供水量,现状年以浅层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作为可供水量,近、远期可供水量以可开采量作为控制。

参考文献:

[1]尚志市尚志镇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管理,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潘家铮,张泽祯.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南水北调问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篇2:卫辉市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介绍了卫辉市引黄灌区水资源概况,分析了该灌区影响节水灌溉的因素,提出了适宜该灌区的节水技术措施,并对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的潜力进行分析,以为该灌区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关键词引黄灌区水资源;现状;影响因素;节水措施;河南卫辉

卫辉市位于黄河下游地区,人民胜利渠、东三干穿越市区南部,主要利用三支、四支、加四支、五支、七支进行引黄浇灌,20世纪70―80年代浇灌面积逾1万hm2。目前,锐减到0.33万hm2。由于该地区降雨少,并且季节分布不均,加上工业的发展,导致农业越来越依赖引黄水源,浇灌效益十分显著。

篇3:卫辉市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论文

农业是卫辉地区第一用水大户,目前大部分引黄灌区仍沿用传统的粗放灌溉管理模式,用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90%左右,灌溉用水占80%以上。多数引黄灌区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灌区输配水系统老化失修、配套程度低、田间灌水技术落后等原因,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不足0.5。随着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大幅度增加,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下游引黄灌区工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灌区节水改造挖掘农业节水潜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节水中求得农业的发展。

2影响节水灌溉的因素

(1)卫辉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地方财力薄弱,水利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引黄水利设施老化破损严重,缺乏必需的维护资金,却仍在运行,不少工程已超期服役。灌溉工程标准低,水在输送过程中跑水、漏水现象严重,水的利用系数逐年下降,效益得不到发挥。

(2)由于部门及地区分割,导致体制不健全。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灌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灌溉管理粗放,用水浪费严重,灌水技术落后,技术服务跟不上,90%以上仍然采用大水漫灌。

(3)灌区水价标准过低,助长了用水浪费,客观上影响了节水技术的工作开展。

3适宜卫辉地区的节水技术措施

首先,灌溉用水应在充分利用降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灌溉,尽量做到适时适量灌溉,推广井渠结合灌排方式,使灌溉水和降水得以重复利用,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应注意采补平衡,控制超采,灌区要灌、排渠系配套。其次,渠道防渗是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措施,骨干渠道干、支渠应防渗。第三,建立合理的水价调控机制,合理收取水费。第四,形成国家、个人的良性投资体制,制定节水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促进下游灌区节水灌溉的发展[1-2]。

(1)节水灌溉工程。下游引黄灌区地面比较平缓,要取得较好的节水灌溉效果,首先应对现有灌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技术改造,修复老化破损工程,逐步完善工程配套。其次是发展渠道防渗、井渠结合、引黄补源灌溉等灌溉方法。

(2)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加强节水灌溉管理体制建设,实行水权制,定额管理,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益,使农民得到改良土地的实惠。建立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灌溉管理体制,鼓励群众参与节水管理,明确责、权、利,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节水积极性。

(3)稳定现有灌溉面积,提高用水效率。灌溉的发展必须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同时还必须遵循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原则。从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目前灌溉用水量已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目前灌区改造的重点应是稳定现有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控制地下水超采。

4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的潜力

(1)全面推行支渠以下工程的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节水灌溉,农民是主体,因此必须激发农民的热情。推广建立用水户协会,其目的在于通过政府授权,将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水费收缴和使用权下放或全部交给用水户自己进行民主管理。协会管辖范围内的`工程运行费用由用水户自己承担,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参与灌区管理和投入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农民节水意识的培养,维护灌区的效益发挥和良性运行[3]。

(2)强化管理,实现节水工程健康运行。探索有效的节水灌溉管理模式。坚定不移地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责利挂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节水工程的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发展节水灌溉。逐步改革调整水价,建立起高效、合理的运作体制,实现以工程养工程,最终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节水灌溉发展机制[4]。

(3)灌溉用水总损失量的一半产生于渠系输水过程中,把建立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工程作为节水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发展田间节水技术,采用平整土地、缩小畦块、缩短灌水沟、控制灌水定额、推行限额供水、超用加价等综合措施;引入新的节水技术、节水机具,改变传统的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系数,将会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节水技术的提高,作物耗水量减少,单产增加,农业用水效率逐渐提高。

(4)修建调蓄水工程。黄河水是过境水,在时间上和水量上都不能确保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修建调蓄水工程是农业发展和灌区发展的要求。调蓄水工程可于丰水期蓄水,枯水期用水。

(5)推进节水灌溉,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还是社会经济问题。大量节水灌溉措施要通过农民实施,而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掌握节水方法和技术能力的水平较弱,必须进一步加强各种节水示范区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完善地方性水法规,保证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节水技术。

(6)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开发治理的深度将越来越大,农业节水的最大潜力在于提高用水效率,适当控制灌溉面积的发展。根据各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合理确定灌区规模,缩减水稻等高耗水作物,引导发展高效率特色农业。

5参考文献

[1] 吴瑕.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18):651-652.

[2] 李福林,戴同霞.山东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特点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1):1-3.

[3] 申俊华,王怡森,陈利利.引黄灌区灌溉节水的田间技术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1):21-22.

[4] 贾国华,逯根堂,宋秀宏.聊城市引黄灌区水费收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下水,2010(1):163-164.

篇4:甘肃省农村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浅析论文

摘要:甘肃省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农村水资源现状、农业用水比例、开发利用程度和农村用水供需矛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甘肃省农村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措施, 对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甘肃省; 农村; 水资源; 对策;

1 农村水资源利用现状

甘肃位于西北内陆地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 仅占全国的50%。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甘肃农村水资源量稀少,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属于严重缺水区。甘肃省共划分14个地级行政区, 分属于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根据《甘肃省水资源公报》和《甘肃省水资源统计年报》的统计结果, 甘肃省多年自产水资源量282.1亿m3, 径流深为62 mm, 居全国32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的第29位。自产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 人均1 077 m3, 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 居全国的第20位, 按流域分区:甘肃省内陆河流域自产水资源量56.6亿m3, 占全国内陆河流域自产水资源量的5%;黄河流域自产水资源量125.1亿m3, 占全国黄河流域自产水资源量的19%;长江流域自产水资源量100.4亿m3, 占长江流域自产水资源量的1%。按行政分区:甘肃省行政分区自产水资源量分布也极不均匀, 主要产水区在陇南、甘南、临夏等地, 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62%, 自产水资源量最少的三个地区分别为白银、金昌和嘉峪关, 只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0.7%。人均水资源量甘南最高, 人均占有13 747 m3, 金昌、白银、兰州、嘉峪关人均不足100 m3。

甘肃省山丘区降水入渗补给量107.1亿m3, 所形成的河川基流量101.9亿m3;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2.8亿m3, 所形成的河道排泄量0.7亿m3, 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7.3亿m3, 占水资源总量的2.5%。

甘肃省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289亿m3, 其中地表水282亿m3, 地下水7亿m3。内陆河流域总水资源量为61.3亿m3, 占全省的21%, 其中地表水56.6亿m3, 地下水4.7亿m3;黄河流域总水资源量为127.7亿m3, 占全省的44%, 其中地表水125.1亿m3, 地下水2.6亿m3;长江流域总水资源量为100.4亿m3, 全部为地表水, 占全省的35%。

甘肃省现有农村居民1 443.6万人, 耕地面积5 337.0万亩, 其中, 有效灌溉面积为1 976.4万亩, 实际灌溉面积为1 762.3万亩, 粮食产量为1 140.6万t。全省农村总用水量99.1亿m3, 其中, 耕地灌溉用水量85.9亿m3, 占总用水量的86.7%;林牧渔畜用水量为8.9亿m3, 占总用水量的9.0%;居民生活用水量为2.1亿m3, 占总用水量的2.1%;生态用水量2.2亿m3, 占总用水量的2.2%。综上分析可知, 甘肃省农村人均水资源利用量为686 m3/人, 其中, 耕地灌溉毛用水量为487 m3/亩, 居民生活用水量为39 L/ (人・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程度的逐渐增强, 甘肃农村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 农村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总量短缺, 供需矛盾突出

甘肃农村主要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年降水量稀少, 且时空分布差异显着, 蒸发强烈, 地区地表径流量较少, 地下水资源匮乏, 水资源总量明显短缺, 水量型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根据《甘肃省水资源公报》的20数据分析, 结果显示河西内陆河流域现状缺水量为6.9亿m3, 尤以石羊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黄河流域现状缺水量为3.5亿m3, 以定西和会宁地区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半干旱区自产天然水资源量极少, 且部分河流水质较差, 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极少;长江流域的甘南草原和陇南山区主要面临工程型缺水问题。整体而言, 甘肃86个县 (市、区) 中大概有63个县存在缺水问题。因此, 水资源短缺以及供需矛盾突出一直是全省农村水资源综合调度和管理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2.2 地下水过度开采, 出现区域性漏斗

甘肃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 农村面积所占比重很大。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产水资源量较少的制约, 地表水资源量无法满足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河西5市 (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 及董志塬地区主要采用地下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 引起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 影响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 全省农村地区出现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6处, 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的酒泉盆地、金川-昌宁盆地、武威盆地和民勤盆地, 影响面积达到2 833.0 km2, 极大威胁区域农村用水安全。

2.3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

甘肃主要位于黄土塬区和丘陵地区, 黄土和沙土广泛分布, 抗侵蚀性较差, 以及干燥的气候、稀少的植被和频繁的夏季暴雨, 导致区域水土流失很严重。甘肃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5%。黄土塬区每年土壤流失总量达5亿吨, 而陇南山地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破坏区域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 引起土地贫瘠以及保水能力降低, 同时导致很多水库和其它水利工程设施泥沙淤积严重, 使得工程效益发挥削弱、工程寿命缩短、工程维修投资增加, 进而影响区域的水资源利用状况。

2.4 用水方式粗放, 利用效率偏低

甘肃灌溉农田主要分布于河西地区的5个市, 而且主要是渠道漫灌, 仅有少数地区采用喷灌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因此, 全省大部分地区采用的灌溉方式比较落后, 用水方式比较粗放, 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目前, 全省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7%,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 ;而农田综合灌溉用水定额达487 m3/亩,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0m3/亩) ;全省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总灌溉面积的60%, 农田水分生产率仅为1.31 kg/m3。整体而言, 甘肃农村水资源利用方式及利用效率与缺水严峻的省情不相适应。

2.5 用水结构失衡, 效益急需提高

甘肃省农村地区用水结构失衡, 水资源利用在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及少量工业用水之间的配置不尽合理。目前, 甘肃农村用水结构中, 农业用水所占比重很大。全省农村用水总量为99.1亿m3, 其中, 农田灌溉用水量为85.8亿m3, 占总用水量的86.6%。对于内陆河流域, 农村水资源利用主要为农业用水, 占总用水量的92.3%, 而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8.1%。因此, 甘肃农村地区的农业用水所占比例太大, 而农业用水的效益仍比较低, 急需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益。

3 农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措施

3.1 政府引导, 科学规划, 合理使用水资源

按照国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结合甘肃省“河长制”制度, 各地区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本地水资源现状, 结合水资源综合规划, 确定本行政区范围合理管理利用水资源的制度体系。同时由政府出面引导, 协调不同地区, 多个管理职能部门建设跨流域引水工程 (如已建成的引大入秦调水工程、引洮调水工程等) 。缓解农村水资源供需矛盾, 按照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的原则, 继续合理确定和分解细化各流域、各行政区和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用水指标, 完善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3.2 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范围

坚持不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甘肃省农村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也是水资源管理社会化的终极要求。基于河西地区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近来取得的成效, 全省应继续加大推广力度, 重点规划建设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国家级高效节水示范区, 采用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探索出适用于甘肃农村地区的农业节水灌溉方式及发展模式。

3.3 强化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完善节水激励机制

地方各级水利、环保部门, 应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水源保护、节约用水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农村居民水源保护及节水意识。按照地区政府要求, 逐步公布水源水和出厂水的水质状况, 建立农村居民参与平台, 加强社会监督, 切实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按照国家关于完善重要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 引导农村居民广泛参与, 提高农民节水意识。总体而言, 通过综合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及节水激励机制, 有效提高农村用水效率和效益, 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4 因地制宜, 建立农村饮水工程及水源保护长效机制

受区域水资源管理能力的限制, 甘肃大部分农村地区, 水资源利用及水源保护缺乏相应的管理且机构不健全。因此, 地方各级水利、环保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 整合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 推进县级农村供水机构及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 保障农村饮水工程安全、稳定、长期发挥效益。形成上级部门协调、同级联动的水利监管机构, 有效结合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及保护, 建立从供水、用水、排水到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水资源保护的全过程管理体制, 使得农村水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有序有效。

4 结语

农村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如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陇中干旱地区山区植被保护等) 也至关重要。正确认识甘肃农村水资源现状和农村水资源利用的特点, 有效解决好农村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用水效率偏低等问题, 合理有效的配置水资源, 调整用水结构, 构建科学的农村水资源管理体系, 增强农民节水及水源保护意识, 对于甘肃农村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那艳斌.农村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12) .

[2]李传彬.农村水资源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01) .

[3]任海波.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 (18) .

[4]黄海斌.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2) .

[5]张志.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2007 (03) .

篇5:水资源的开发保护以及利用分析论文

水资源的开发保护以及利用分析论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水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一个命脉,我们只有认真地分析水资源的分布以及相应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开发,让更多的人以及更多的行业都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中来。总体来说水资源不仅仅要合理地开发利用,更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保护。

1.简要叙述我国现阶段水资源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存在很多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3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国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第二个是在我国很多区域频繁发生旱涝灾害。第三个是水资源在我国存在很严重的污染问题。上述的3种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我国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地进行处理,但是由于水资源问题关系重大,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来处理以及改善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2.简要叙述保障我国水资源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水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生态平衡以及环境有效控制的关键资源,我们要采取有利以及有效的措施来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水资源。但是我国现阶段水资源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相应的问题来对措施进行阐述。

2.1在水资源利用开发过程中要逐渐的转变对于水资源的思想观念

虽然水资源在众多的自然资源中是一种再生资源,但是这并不等于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别是我国的淡水资源是非常稀有的一种自然资源,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水资源进行有利地保护,扩大宣传途径以及范围,改变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固有思想观念,改善人们的用水习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节约用水,要努力地形成全民节水的社会风气。要让人们加深水资源的危机意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发展是人类和水资源和谐共处的前提和保障。我国的人民要对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有一种紧迫感,同时要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转变了原有对于水资源的思想认识,才能够有效地保障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

2.2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过程中要强化对于水资源的资源管理

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通过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约束以及实施。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将水资源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无序问题,有效地提升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我国的水资源十分有限,这样就需要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的合理以及优化,通过优化配置来更好地开展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的管理配置主要是通过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有效合理分配来保障工程建设以及人们的日常用水。目前我国需要采用市场经济的相应手段来进行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分配,通过市场的刚性需求来有效地保障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为我国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持和保护做出贡献。

2.3我国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的农业生产对于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最高,但是我国农业传统的灌溉方式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消耗的巨大水资源并没有转换成为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本文建议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应该采用新型的农业灌溉方式。例如喷灌的灌溉方式;滴灌的灌溉方式以及微灌的灌溉方式等等。我国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不合理工业用水,同时对于落后的工业用水布局要改善或者取缔,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我国的工业用水有效地节约以及提升水资源在工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应该鼓励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基于环保的问题还要不断地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

2.4针对我国目前的水资源污染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

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方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工业生产的废水造成的水资源污染;第二种是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水资源污染;第三种是农业废水的排放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上述3种水资源污染原因最严重的一种还是工业废水污染,这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废水不仅仅排放量巨大,同时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以及有毒物质,一旦没有进行相应的达标处理就会严重地污染我国的水资源,更严重的是还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国要有针对性地对工业污水进行管理,保障工业污水在排放过程中水质达标。同时还要针对没有按照相应规定排放工业污水的单位进行法律制裁。

2.5我国要不断地拓宽水源开发途径

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依靠科技进步,广泛开辟新水源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条途径。这里所谓的新水源,是指除常规的江河、湖泊、水库等地标水和地下水之外,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其他形式的水资源。

2.6我国要有效保护生态用水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整体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土地沙漠化。植被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增加降水量,改善降水量,改善生态环境,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利平,夏军.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8(2):34

[2]吴维,吴明.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56

[3]陈鹏成,周孝德.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3(10):12.

篇6:深圳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论文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论文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要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之一。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深圳市位于中国南部海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与惠州市相连,西濒珠江口伶仃洋与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与香港毗邻,北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是我国沿海经济特区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城市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主要问题就是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但是总体而言,深圳市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尤其是涉及到重要民生问题的地下水利用情况基本不清。

1.地下水资源状况

1.1储存量及分布特征

深圳市境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多以泉的形式泄露汇入河溪,水务部门根据降雨入渗法计算得深圳市地下水第四系孔隙水储存量约3.38亿立方米,基岩裂隙水储存量约1.86亿立方米,岩溶水储存量約5.10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总储存量约10.34亿立方米。各类型地下水储存量及分布见表1至表3。

1.2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基岩断层裂隙水允许开采量0.73亿立方米,岩溶水允许开采量1.19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允许开采总量为1.92亿立方米。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历史悠远,从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较大规模地开采地下水,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进入高峰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自来水的普及,开采利用地下水逐渐减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特区、宝安区大量开采地下水,沿海部分地段发生了海水入侵现象,致使该地段的地下水资源丧失了供水功能。龙岗岩溶部分地区,由于地下水不合理开采以及基坑施工抽水,引起房屋塌陷和地面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造成了人员和财产损失。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地下水被停止开采,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得到明显控制。特别是在11月16日,深圳市水务局发布了《深圳市水务局依法取缔私自开采地下水和自建设施取水行为的通知》,并于4月17日在特区报上再次发布了《深圳市取缔私采地下水及填埋自备井的通知》,通知发布以来,各区积极采取行动,按照工作部署和安排,开展了大规模的摸底取证和取缔非法开采地下水的行为,全市共查封、填埋非法开采地下水井3000多口,收到明显的成效。

此外,根据发布的《深圳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国家版)》[2],全市现存地下水取水井4143眼,其中灌溉井3126眼,供水井946眼,人力井1017眼,并有规划地下水水源地1处,规模为中型水源地(1万方<日取水量<5万方),目前,根据《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大鹏新区葵涌地下水示范工程项目总概算的批复》(深发改〔〕950号),市水务局计划在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街道建设日供水量为2400立方米的地下水供水示范工程,该工程作为葵涌街道补充水源,主要向庙角岭水厂供水。依照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到和2030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达到1.0亿立方米。

根据《深圳市水资源公报》[3]有关资料,深圳市20全年供水量19万亿方,同比增加4748.05万方,其中利用地下水量789.51万方,占总供水量的0.41%。就地下水资源利用量而言,坪山新区最高,为235.33万方,占41.1%,其次为宝安区,为148万方,占32.5%,盐田区最小,为0.12万方,占27.4%。地下水利用量具体数据如表4。

对于地下水用途,根据《深圳市水资源公报》记载:农业用水量463.88万方,城市工业用水量52.88万方,城市居民用水量272.74万方,由此可见,深圳市地下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城市工业用水以及城市居民用水。

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地貌

深圳地区地貌类型众多,规模大小不等,组成物质不同。区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其次为台地和平原,可分为四个地貌带,即平原台地地貌带、丘陵谷地地貌带、海岸山脉地貌带和半岛海湾地貌带。地面坡度较为和缓,全市最高的山峰梧桐山位于东南部。

3.2地层构造

广东省属于东南丘陵水文地质区,划分为两广丘陵水文地质亚区和珠江平原水文地质亚区,深圳属于珠江平原水文地质亚区。深圳市位于华南褶皱系中的紫金—惠阳凹褶断束的.西南部、五华—深圳大断裂带南西段,高要—惠来东西向构造带中段的南缘地带。区域内构造形迹比较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向的五华—深圳断裂带斜贯全市,是市内主导构造。褶皱构造多与断裂相伴产出,由于受到多次断裂作用及岩浆侵入的破坏,多数不太完整。由于受多期复杂构造运动,形成了以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为主,兼有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构造。

3.3地下水特征

深圳市地下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深圳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另一个为河流侧向补给,当丰水季节,地表河流水位高于其两侧平原地带的潜水位时,河水通过砂卵石层侧向补给;此外,水库,农田灌溉,坑塘积水都会对地下水进行补给。深圳市内地下水径流方向受地形控制,由高山或丘陵区流向河谷盆地,最终由南面流入大海,或由背面入东莞、惠阳境内。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泉水溢出、向地表水泄流、蒸发及人工排泄等几种。

4.地下水保护对策与措施

4.1防治地下水污染

在全市范围内,要严格控制区内污染物的排放和排污项目的建设,对地下水补给区的污染源企业进行梳理排查,防止其排放的污染物进人地下水层,防止地下水污染。要建立地下水保护区,严禁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等废弃物,排水管道必须采用硬底化措施,防止污水透过地表进人地下水。做好废井、旧井管理工作, 防止污水通过井管下渗对于地下水污染。

4.2构建地下水防治领导小组

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以人居委、财政、发改、旅游、林业、住建、水利、国土、交通、农业等各厅局为协调单位的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居委,负责日常工作。实施领导小组按时间节点进行地下水防治工程实施进展情况的调度,组织审定重要成果,并协调地下水保护或污染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督促项目组织实施计划,并对相关地下水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督导、监察、检查。

4.3建立地下水水资源管理制度

确立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在市域范围内严格执行红线管理制度。同时针对水资源管理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制度。

4.4形成地下水保护目标责任制

根据市域范围内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及保护相关项目,分解具体责任分工和责任目标将地下水保护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进行年度考核;任务逐项分解、层层落实到具体实施部门,签订工程目标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地下水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按时完成。

4.5加强科技攻关与技术支撑

强化对地下水污染控制、地下水修复、面源污染控制、污水排放标准、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开展地下水保护先进适用技术试点,通过试点示范选择出工艺操作相对简单,运行稳定可靠,投资节省以及低运行费的适合本市的先进技术,逐步进行推广。组建地下水专家库,以加强技术指导、试点示范和创新,为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金达表, 章少华, 李艳兵等.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1: 29-32.

[2] 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国家版)[R].2013

[3] 深圳市水务局.年深圳市水资源公报[R].

篇7:天水市地下水资源现状与开发保护对策

天水市地下水资源现状与开发保护对策

在分析天水市地下水资源主要特点及地下水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具体措施,为天水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作 者:谢三成  作者单位:天水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甘肃天水,741000 刊 名:农业科技与信息 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0) 分类号:P64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   保护   对策   天水市  

篇8:文化艺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文化艺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摘要:国务院明确将“大力发展旅游等三大产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五大重点,西部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土族是青海特有的民族,有着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旅游开发不足,该文围绕平衡开发和保护青海土族旅游文化资源的问题,针对旅游开发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青海土族;文化资源;文化旅游

1青海土族概述

土族大多居住于民和地区。对土族的称呼各有不同,比如汉族就称土族为“土人”“土昆”,藏族人称其为“霍尔”,而他们民族自身称自己为“土昆”“忙古”。民和的由来具有悠久的历史,早期大多以独居为主,而在西汉汉武帝昭和时期,在民和地区设郡建县,自此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成为青藏高原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族开始有所变化,族源以吐谷浑遗裔为主,又融合了蒙古、汉、藏、回、羌等民族的因素。土族是青海省特有的民族,土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人口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同仁等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土族创造了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土族文化。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角度,大致可以将土族文化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服饰文化:土族被称为“穿彩虹花衫的民族”,是因为土族的服装风格独特、绚丽多姿,而每一种色彩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意义。(2)饮食文化:土族饮食主要以青稞、小麦、土豆为主,喝奶茶、吃手把肉等,不太爱吃青菜,从饮食习惯上我们可以看出土族至今仍保留着牧业时期的传统;同时因为土族人爱喝酒,所以土族还具有独特的酒文化。(3)礼仪文化:土族的礼仪文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生礼仪,二是生活礼仪。(4)民族艺术:土族民族文学艺术作品浩如烟海,文学作品、土族诗歌等文学作品各具特色,是很好的旅游资源。(5)民族节日:土族独有的民族节日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盛大的节日。

2土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土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投入了大量精力,并且在政策上也给予很多支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土族文化旅游对本省或者国内游客有吸引力的同时,也吸引着一些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游客。位于海东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依托自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的部分,最成熟的是土族刺绣和民族饮食,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引入外部资本,政府也在招商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整个民俗旅游规模化良性发展。但土族文化旅游开发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详细科学规划和设计:有些建筑设施虽然可以服务游客,但是并不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由于很大一部分是居民自主开发的小规模经营,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没有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依托的综合开发格局。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区可进入性低:青海是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短板,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自驾游的游客进入景区参观或者消费。

(3)投资机制不够成熟,旅游投资来源少,渠道狭窄:在政府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对民族旅游的开发方面还是没有形成一定的宣传规模,这种资金上的制约,就决定了景区现存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快的改善。

3土族文化旅游开发思路与策略

针对青海省土族文化旅游开发,应当理清发展思路,从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应当全面发掘土族可用资源,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不断丰富土族文化资源的形式和内涵;培养和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快吸引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旅游开发要讲究策略,重点从土族民俗文化旅游区的景观开发和土族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两方面着手。经过对土族文化艺术的初步调研,得到了以下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观:

(1)在土族服饰方面,土族年轻阿姑的扭达是传统土族着装的重要代表;

(2)在民和县,有“纳顿”、同仁“六月会”等土族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节庆活动的同时集中体现了土族的文化;

(3)在土族歌舞和游览艺术景观方面,“安昭”舞、花儿和轮子秋极具地方特色并且有一定的开发前景,例如轮子秋,是表演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游艺项目。

(4)在土族婚俗方面,互助上乡完整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婚礼规程,在体验民族婚礼的同时兼有土族饮食景观、土族民居景观。在旅游开发中,应当利用好民俗特色,针对性的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区。与此同时,要注重土族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对于已有部分基础设施的景区,已经解决了游客的“住”和“行”,应该着眼于建设具有辅助功能的基础设施来优化游客体验;对于尚未开发的景区,首先应该进行以为单位进行规划,不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只强化当地特色但并不猎奇,力求游客能真实的去感受真实的民俗文化,给游客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4结论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针对土族的民族性和宗教性进行适度开发,同时兼顾土族的民俗性。现阶段的旅游产品已经从单纯的观光变成了对文化的体验,此外由于当地相对落后的经济,开发民俗旅游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青海土族文化旅游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邸平伟.土族文化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4).

[2]王大钊.青海互助土族旅游文化发展简论[J].西部开发与青海建设,(6).

[3]沈国萍.简析青海土族文化旅游资源[J].读与写,(5).

篇9:平泉县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探析论文

平泉县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探析论文

摘 要:平泉县是一个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山区县,本文通过对平泉水资源现状分析,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对策,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持续;发展

一、平泉县水资源现状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冀、辽、蒙三省交界处,属朝阳干旱区南端,年平均降水量为556 mm。受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影响,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6-9月份汛期集中了全年80%的降水量,经常发生短历时、强度大的暴雨,极易形成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据统计,全县水资源总量3.5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3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78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1.6亿立方米。总体上看,平泉属于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贫水县,受朝阳干旱区影响,形成了十年九旱、一年两旱、年年春旱的气候特征。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分布不均,保障能力有限

县内五条河流分布全县19个乡镇,但坡陡水急,地表径流大部分产生于汛期,变成客水流出境内,可利用的水资源80%来自于四季浅层地下水,受季节和降水影响较大,而降水在季节和地区上的差异,使得水资源在季节和地区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春季农业用水的降水雨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水资源地理分布与农业、工业、人畜用水分布极不协调。

2.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严重

与过去相比,社会节约用水意识有一定提高,但还存在群众节水意识淡薄、违法取水用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农业用水需求量大,利用率低。平泉县是农业大县,每年用水量约5200万立方米。工业节水措施不到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城乡生产生活用水浪费严重。近年来,县城开发建设项目日益增多,总用水量不断增大,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3.水质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

全县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工业污染,还有不少部分的地质结构引起的地下水氟等矿物质超标。污染面广,尤其是农业施用有害化肥、农药,使农作物农药残留量超标,污水直接灌排,城镇、乡村雨污合流,污染循环累积加剧,从而消弱河网水体自净和纳污能力,污水资源开发回用势在必行。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以需定供,多渠道开发水资源

多渠道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是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地普遍关注的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非传统水资源指雨水、经过再生处理的废水、空中水等,这些水资源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就地收集,而且可以再生。如雨水集蓄工程,修建水池、水窖、旱井等,对雨水进行收集、储蓄、汇流;空中水的利用,在旱季,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进行人工增雨,将空中水资源化作人间水资源。经过再生处理的废水已经成为新的水资源,而且是不受季节、降雨影响的稳定的水资源。再生的城市废水可以回用做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市政杂用水等。城市废水的回用既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能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可以大大缓解水资源匮乏现象。平泉县投资8 000多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一座及中水回用管线20多公里,日处理污水近2万吨,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2%,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全力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用水。

2.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环境保护

近年来,全县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不断加大,河道整治3.7 km,建设县城生态防洪坝5道,完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业节水灌溉园区,以京津风沙源治理作为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建立覆盖全县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探索出适合我县发展的水土流治理模式,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6 km2,有效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目前正在建设的鸽子洞子水库,拦河坝控制流域面积97 km2,电站蓄水池总库容898万立方米。引哈入瀑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修建1道200 m长的橡胶坝、埋设1 220 m涵管、开挖5 025 m的隧洞、铺设10.5 km的输水管路,并建一座日处理能力为2万立方米的水厂。工程建成后,75%保证率可引水850万立方米,其中720万立方米经水厂处理后供给县城生产、生活用水,其余130万立方米用于瀑河县城段生态景观用水。

3.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强化节水意识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县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加强取水审批、节水技术和器具推广、水资源费征收和水行政执法工作。在取水许可审批上,停止县城上游自备井的取水许可审批;在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上,全面推行量水设施安装,统一按水量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增强人们的资源意识和缴费意识

篇10:水资源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水资源档案的管理路径和水资源档案的有效利用措施, 提出3个管理路径, 分别为建立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网络;转变管理观念, 实现现代化模式;加强档案资源的保管、编目与检索。从服务方式、编研工作、规划用水量、水资源的合理开发4个方面讨论水资源档案的利用, 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学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信息化网络图; 节约用水; 档案管理;

市场经济不断变化, 能源的使用量日益增加, 我国的水资源部门面临着新的考验, 在新的形式下, 如何管理好现有的水资源, 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而水资源的档案管理是利用好水资源的基础工作, 有助于资源调配工作的进行, 所以进一步规范水资源档案管理, 是实现水资源档案管理的最优化利用的重要途径。

1 水资源档案管理的有效路径

1.1 建立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网络

水资源档案是地方水源的重要历史, 也是地方管理水资源的所做工作的重要记录。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致力于做好管理工作, 实现档案利用的最优化。例如在呼和浩特市水资局, 水资源档案一直得到充分的重视, 构成了领导级、科室级、档案管理基层的各级人员分层工作的格局, 同时逐渐建立与地方单位水资源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具体的表现是建立了管理网络图, 制定水资源档案分类的大纲, 从领导、制度、管理层面实现自上而下的和谐统一局面, 并且实现管理的纵横贯通, 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1]。实现统一的管理还要从基层的管理人员入手, 安排档案管理人员出席重要水资源会议和活动, 出席熟知会议内容决定的同时, 随行记录归入档案, 此外统一的集中管理还要致力于为归档体系建立完善的制度, 实现归档工作的有理可寻。

1.2 转变管理观念, 实现现代化模式

转变观念超前管理是从工具档案、文件档案、基础资料档案三大类入手, 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工具档案包括的内容是统计年表、法律、规章制度、研究项目报告书。文件档案包括上下级报告书、政府行政审批文件。基础资料档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纸质文本, 另一种是电子文本, 涵盖的内容也比较复杂, 包括取水相关文件, 水资源使用费用征收、用户相关信息。对于用户取水的档案管理, 从申报开始的许可认证到取水时的设备安装, 以及用水量的记录和取水的过程监督, 这些资料一一归档, 建立以取水项目为名称的档案记录。除此之外, 建立电子档案信息, 实现网上的可查询, 全面提高档案管理的覆盖率, 进而提高后续取水工作的效率。

1.3 加强档案资源的保管、编目与检索

水资源档案的管理不能局限于信息的收集、整理, 还要侧重于资料的保管、编目和检索, 为后续资料的利用打好基础。在实现水资源档案的妥善保管时, 要注重后续使用的方便, 所以在归档时就注意分类的准确, 在分类时综合考量档案信息的价值和类型, 划分具体合理的类别, 重点突出有价值的信息, 确保后续的使用过程能够快速调出价值信息, 也就是说注重发挥信息的咨询服务作用。从档案信息的编目方面来说, 作用是将浩瀚的信息有效划分区块, 使用统一的编目规律, 将档案信息保管存放妥当, 形成的编排体系直观易懂, 规律简单, 形成显而易见的单线型编排体系。在实现信息的检索时, 首先在录入档案期间就设置好检索项目, 关键词的挑选要实现合理高效, 达到水资源管理信息的充分利用。

篇11:水资源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探讨论文

2.1 发掘水资源档案的潜力, 实现多种服务模式

要想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 就要不断挖掘档案信息的潜力, 从资源中不断发现业务开发的基本点, 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要积极与各部门人员有效沟通, 主动为其他部门的人员提供服务, 实现水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环境。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也可以在跟踪服务中实现, 在区域开展凿井审批项目、评价现有水资源状况、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项目中,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 找出有价值的借鉴资料, 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再开发项目的质量提高[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也是水资源档案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实现快速查询的方式需要多种形式的相互配合, 在后台要将目录分发准确, 代复制的功能体系要设置完备, 利用档案的人员有很多, 比如水资源的个人用户、单位用户、部门用户, 他们都需要及时的掌握用水信息, 因此水资源档案需要为他们提供快速简单有价值的查询服务。

2.2 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信息, 促进编研工作的发展

档案资料的利用还可以实现编研工作的有价值进行, 例如呼和浩特市就利用原有的水资源档案资料修订了《呼市水资局大事记》、《呼市水资局制度汇编》, 这些资料的编写实现管理功能, 实现历史记录功能, 促进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水资源档案编排专题资料, 是对水资源档案的有效利用。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保护利用水资源宣传日, 举办宣传活动, 媒体从各个角度报道水资源的使用情况。此时水资源档案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各个单位提供查阅的服务, 为了记录宣传活动, 将各大报刊的宣传文章仔细编选, 让大众在短时间内了解水资源的利用节约情况, 强化百姓的节约用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发挥水资源档案的权威性, 让全民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实现居民日常生活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3 利用水资源档案, 规划用水量

事实上, 我国针对水资源档案的管理采取过很多措施, 比如在水资源档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限制产权, 通过有关部门的管理, 规范的`进行水资源有偿使用, 规范进行水资源使用权利的转让和实现。通过加强水资源法治建设, 实现保护和有价值利用水资源的目的。而利用水资源档案规划社会用水量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企业用水方面, 根据水资源档案资料, 统计以往企业的实际用水量, 综合考量用户的节约用水措施, 对特殊原因企业增加用水量的情况编写预案, 合理计划用水量, 实现水资源利用在控制范围内。此外, 对居民用水提出合理意见, 实现水资源的有效节约。除了规划用水量之外, 还要对用水量进行价格制定, 利用阶梯价格规律, 以水资源档案历史信息为基础, 控制水资源浪费情况。

2.4 利用水资源档案,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水资源档案详细记录区域用水情况, 要充分开发利用, 制定合理的措施, 规范地方用水制度。例如在自取水用户上实施“一户一档”的管理模式, 实现了全市水资源档案管理的规范, 实现了全市有规律用水的良好状态, 进而工作效率也有明显的提升, 减轻了用水费用征收的工作量, 可以说这一方案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统计每户用水量, 分析用户用水情况, 并对用水提出节约意见, 针对居民用水情况改进供水条件, 实现良性循环的友好环境[3]。为了发挥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要完善建设站, 及时全面记录全市取水许可资料, 边录入边整编, 实现档案管理的科技化、数字化, 实现管理的高效性, 由此可见, 水资源档案信息值得充分利用, 为水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帮助领导者做出有意义的重大决策。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资源档案是宝贵的科技档案, 相关部门要致力于发挥其作用, 实现地方水源节水管理体制, 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科学的运作机制, 为国家节水性社会的建立做出贡献, 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改变原有的“要我节水”观念, 并向着“我要节水”转变, 在不断的形势发展中探索出国家社会节水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程旭。铁岭市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与档案资源利用[J]。福建农业, , (7) :32。

[2]白燕。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开发利用[J]。现代国企研究, 2015, (2) :24~25。

[3]段宏丽。努力提高档案利用水平为水资源与节约用水管理提供信息服务[J]。内蒙古水利, , (4) :169~170。

篇12:试析水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策略论文

试析水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策略论文

水资源是保障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开发水资源对提高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但是水资源的开发也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策略,对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事业非常重视,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水资源开发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工程,近些年来,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引起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视,并且将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

一、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一)造成地面沉降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我国的沿海地区每年的降雨量比较充足,浙东地区年降雨量1400-1800mm,属于降雨量较为充足的地区,而我国的淮北地区年降雨量800-900mm,属于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因此,我国南方地区的水资源拥有量要明显高于北方地区【1】。再比如,我国的宁波、上海等城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在开发水资源的过程中很好的避免环境破坏,而我国合肥、蚌埠等城市的水资源持有量较少,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对自然环境构成破坏【2】。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主要水资源来源为地下水,有些城市如我国的淮北市,虽然地表水的含量有限,但是淮北市的地下水具备很好的富水性,因此,可以保证水资源的充沛。我国的阜阳市地下水的深度在100m以上,在这样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开发比较容易对环境构成影响,而过多的开发地下水资源有可能造成地面的沉降。地面的沉降严重威胁城市的建设工程,也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浙江省宁波市是著名的沿海城市,拥有较为充沛的水资源,在这一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开发比较容易避免地面沉降的问题。而一些北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比较容易导致地面沉降我国北方著名景区呼伦贝尔草原,就是因为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造成许多美丽的草原出现坑洞,而这些坑洞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修复,影响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影响生物多样性

水资源的开发很容易威胁生物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很多大型河道修建了堤坝,以便实现水资源发电的目的,但是,堤坝的修建对河道的通畅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河流中的生物因此不能得到正常的流通,使得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较大的威胁【3】。目前,我国很多河道的自然生物数量急剧减少,例如,我国稀有野生动物中华鲟的生存现状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堤坝的建设使得河道水位与正常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野生动物或是被暴露在水面上影响了正常的呼吸,或是被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影响了正常生长。还有些鱼类被堤坝阻隔无法实现正常的优胜劣汰。一些稀有鱼类因为水资源的开发失去了产卵的理想场地,使得野生鱼类无法正常繁衍,减少了野生鱼类的数量,还有一些水利工程在施工之前没有对施工地点的野生动植物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使得施工过程影响了当地野生动植物的正常生活,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

图一,水资源开发造成地面变化的示意图

(三)影响河床稳定性

水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就是修建堤坝,堤坝的修建使得我国水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堤坝不仅能够阻挡水资源,也阻碍了河道内泥沙的正常流通,而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尚且无法人为的实现大型河道泥沙的人工调整。因此,一些河道的泥沙流通规律和洪峰规律被水利工程打破,导致河水洪峰时间与正常的时间存在差异,防洪人员无法根据正常的洪峰规律进行防洪工作,严重影响河道周边公民的生民财产安全。

二、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改良水资源开发地区环境保护体制,避免地面沉降

水资源的开发机构必须同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合作,对环境保护制度进行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对制度进行改良,以便达到避免水资源开发地区地面沉降的目的。制度的制定要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水资源保有量充沛的地区和水资源保有量较少的地区实行不同的开发措施,并且保证水资源开发地区的流域管理工作与区域管理工作能够在制度的影响下更加完美的配合,要将避免地面沉降作为制度制定的重点,制度的制定者要尤其关注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权力划分的科学性,促进区域水务一体化建设,并且协调水资源开发团队各个部门的关系,并且提高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使制度具备更强的执行力。

图二,水资源不合理开发造成的问题的检测图

(二)改良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机制,保证生物多样性

要将水利工程的生态调度工作作为河道治理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首先,环境保护部门,水资源开发部门与国家防汛减灾部门要在工作中保持密切的`配合,共同制定生态调度方案。要加强对区域内大型水电站的统一调度,深入的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保护措施,并且以合理的统一调度保证区域生态平衡,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生态环境的研究工作是调度工作的基础,只有研究人员确定了区域生态健康基准点,生态调度工作才能在正确的信息数据指导下进行。生态调度工作还要完善调度补偿机制,很多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保证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生态调度的过程中必须随时关注区域生态恢复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的进行调度补偿,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稳定。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水权与水市场的研究,以便改良供水市场价格,节约水资源,还要注意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是工业生产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保证水资源开发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三)加强环保理念宣传,保证河床稳定性

各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地区的重视,并主动与水资源开发部门取得联系,进行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环境保护部门要对水资源开发机构开展公益课程讲座,详细的宣讲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可能产生的河床稳定性受损导致的洪水灾害对人类生存构成的严重影响,以便提升水资源开发部门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认识,将保证河床稳定性作为工作的重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规划的趋于合理。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要结合水资源开发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开发地区的自然资源科学的进行整合,以便开发工作与防洪工作有机结合。例如,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扩建堤坝的方式,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对河滩进行加固,并且预留足够的洪泛区,避免洪水泛滥对附近居民造成影响,在对规划方案进行改良的过程中,要保证水资源开发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始终保持密切的沟通协调,将环境保护措施作为水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确保水资源的开发不会影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我国很多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水资源开发工作已经是我国很多城市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重要工作。但是,不科学的水资源开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生态平衡,最终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深入的分析当前水资源开发工作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程度,实现水资源开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3: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1地下水的类型

1.1上层滞水

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就被称之为上层滞水,一般在砂层中分布,它的形成机理是这样的,在渗入雨水和融雪水的过程中,遭到了局部隔水层的阻滞。因为与地表比较的接近,分布还不够广泛,那么季节因素就会对上层滞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因为与地表较为接近,污染问题很容易出现,雨季存在上层滞水,到了旱季,很多地区就没有了上层滞水。

1.2潜水

在饱水带中埋藏的自由水被称之为潜水,因为没有隔水层存在于潜水面上,那么借助于包气带中的孔隙,潜水面就可以连通大气。潜水含水层紧密联系着地表水和大气圈,主要是通过包气带实现的,因此,外界诸多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如气象环境、水文条件等,容易出现较大的变化,季节特征也比较的明显。其中,大气降水、河流、湖泊等是潜水的补给来源。在供水方面,主要采用的就是潜水,一般没有较深的埋藏,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分布,可以比较便捷的开采,利用非常的广泛。

1.3承压水

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分布的地下水为承压水,因为有隔水层顶板存在,那么静水压力就需要承受,我们可以类比于自来水管中的水,如果受到了比较大的静水压力,并且没有较高的地形条件,那么就会从地表中喷出来。因为隔水层顶板是存在的,那么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就无法补给于分布区,只能补给露出地表的补给区。外界气候和水文因素等影响会被隔水顶板所阻断,那么外界因素一般就不会污染到承压水,有着较好的水质。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1农村方面地下水是农村的主要用水来源,因为在地下水使用过程中,农村是不会征收相关费用的,这样人们就无节制的用水,农业灌溉是主要的用水方面,为了促使个人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不会考虑用水量等问题。如今,漫灌式浇灌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那么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地下水的抽取量,而这种浇水方法的基础就是打水井,通常会在潜水层部分打水井,这个部分没有稳定的含水量,并且将潜水层中的地下水大量抽取出来,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下水水位,容易有降落漏斗形成。

2.2城市方面

其中,城市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用水需求,而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生活用水量越来越大;因为没有完善的治理措施和方法,地下水存在着严重污染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饮用水水质。其中,生活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生活污水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机关学校以及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水都属于这个范畴。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城市中每人每天会排出150L以上的'生活污水,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污水都没有经过科学处理,向河流中直接排入。这样就会向地下水中渗入一些生活污水,因为潜水和地面比较接近,污染问题容易出现,而人们大多都是开发利用的潜水,因此,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篇14: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3.1对开采量严格控制

地下水资源日趋紧缺,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开采量严格控制,将喷灌式作为主要的农业灌溉方法,这样地下水资源就可以得到有效节约,水位下降程度也能够得到减缓。我们需要在承压水层中打水井,因为潜水井和潜水层有着大致相同的水位,如果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潜水位就会逐渐低于潜水井的水位,导致地下漏斗的形成。

3.2人工注水方法的应用

某些地区如果已经形成了地下漏斗,那么就可以应用相应的工程设施,以便向地下含水层中注入地表水,这样地下水的储量就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采取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循环再次利用淡水资源,地面的承载能力也不会受到影响,地面下陷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3.3对于沿海地区,需要对海水淡化技术大力发展

沿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水资源,为了缓解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可以应用科学的海水淡化技术,以便对部分地下水有机替代。通过海水淡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淡水总量能够得到增加,时空、气候等诸多因素也不会对其造成影响,有着较好的水质和合理的价格,沿海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

3.4完善水法,在水法中加入地下水方面的内容

要对立法工作进行强化,从法律层面来保护地下水。特别是部分地区,只有较低含量的地下水,那么就需要实施重点保护。对用水制度科学制定,避免有过量开采等问题出现。如果某地区出现了过量开采问题,那么就需要及时回灌地下水,当地水源遭到污染时,责令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的措施,对污水进行治理,这样方可以对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污染等严重问题有效解决。

3.5做到达标排放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生活污水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方法治理过生活污水之后,方可集中排放。废水中含有较为复杂多样的污染物成分,如今的各种处理方法,都无法实现完全净化的目的,因此就需要应用分级处理模式,逐步去污,直到符合相关排放指标。首先采取一级处理方法,将污水中悬浮物质处理掉,应用二级处理方法,可以将污水中的胶状物和溶解物除去,而三级处理方法,则可以将其中的有机物降解掉。采取这种处理模式,可以再次利用污水,不会污染到水体,还可以重复利用水资源。此外,还可以对地下水库进行修建,联合调蓄地表水地下水。具体来讲,这种方法就是将雨洪期多余的地表水利用起来,对天然或人工调蓄工程进行建造,以便在地下灌入和储备地表水,这样在缺水的时候,可以提取使用。采用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因此就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总含量,但是人口基数大,只有较少的人均占有量,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紧缺问题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来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使地下水资源紧缺和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篇15:基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城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基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城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战略资源,水资源短缺势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漳州市水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针对目前水资源存在问题,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漳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全过程,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陈祥珍 CHEN Xiang-zhen  作者单位: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三峡环境与生态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THREE GORGES 年,卷(期): 2(6) 分类号:X24 关键词:水资源   短缺   循环经济   利用  

篇16: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摘要:课改改革至今已将近十个年头,课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和角色,积极完善自我知识架构,通过广泛的发掘教学资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总体上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课堂教学更加规范,更具人性化。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要将课备好,而且还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考纲、教学大纲、研究学情和教情。课堂已不再是传统的教授式课堂,而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开放式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平等的质疑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平等的与老师在课堂上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新课改背景下,老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学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合。高中地理知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与生活联系的较为密切,可以说高中地理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更加便捷的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包括:有形的教学资源和无形的教学资源。如果按照教学资源的性质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文本、音像、图片、视频、模型、多媒体、网络等。如果按照存在的空间来分的话可以分为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

一、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重要保证,在平时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概念不够重视,总是以书本知识为纲,照本宣科,无所作为。有些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则比较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重视教学资源的教师的课堂异常丰富多彩。既有最时髦的话题,又有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情景。由此可见,对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仅仅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而且还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师备课、上课的业务素养。

1)基于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地理文本资源颇为丰富,教师应对文本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再进行有效的`研读和整合。文本类的教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高频性文本,譬如:教科书、教案、练习册、辅导资料、试卷、习题册、图册、课件等。这一类文本资源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要用到的频率较高,易于查找,易于总结归纳。第二类是潜在性文本,譬如报纸、宣传册、海报、工具书、电子书等。这类文本虽然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使用的频率较低,但是在查找信息、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类文本是研究类的学报、各类知名学科网站等。通过拓展学科知识是教师能够及时动态的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可以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2)基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资源。高中地理教学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授课效果。现在较为常见的多媒体资源有:白板、液晶书写屏、三通两平台、校园网、校讯通、微课录播教师等。由于多媒体可以将动画、文本、声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以立体的方式予以呈现,加之与网络资源有的有效融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使各种资源以有序、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呈现;二是要对所需的多媒体资源在课前应加以有效的额筛选和加工。三是要让学生在接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手脑并用”。

3)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迅速传播。客观的将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很大部分可以在网络上找寻到。网络资源具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及时、知识性趣味性强的特征。面对琳琅满目的网络资源,教师如何进行筛选和整合是一个现实性问题。有的网络资源具有可复制性、公用性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但是有些资源不具有可复制性,不能直接拿过来运用,对于这些不可复制性资源,教师要结合校情、学情、教情对其进行深度的加工和处理。

4)基于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开发。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可以说高中地理是一门让人们生活更便捷、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的一门学问。因为高中地理是以时空运行规律、天气气候、风土人情、环境治理、自然灾害等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的。高中地理的知识板块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发展与国土治理、区域地理等四个板块。在讲述文地理、区域发展与国土治理、区域地理等知识板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亲身实践、调查研究、体验等方式学习和理解有关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区域发展、环境治理、灾害、旅游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知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

对于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既是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考验教师业务素养的有效标准。能够高效利用教学资源的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反之亦然。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在筛选利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到所选教学资源与所课堂内容高度融合。教学资源是用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授课效果的,我们对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去思考、去取舍。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比如在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能力;陶冶道德情感;注重榜样示范;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能起到一方面或更多方面作用都是有效。另外,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有效需求。

二是要从教学效果、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编制各类教学资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标。

三是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情况和现有教学资源出发运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上课、复习反馈的过程中要广泛的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活用教材,活用教学设计,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处理课堂上的各种问题。地理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较大的学科,也是教学难度大,收效低的学科之一。特别面对新课改,新教材,知识容量进一步加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地理知识,就必须重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使用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资源的受益者,教师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学生的主客观感受,课堂、课后,所选用的教学资源能够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学习情趣及思维能力的开拓与提升。

相关专题 尚志市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