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

笑死我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笑死我了”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我国是矿业大国,大范围的矿产、矿工活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但是随着矿产业的开采、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地质环境等问题,在某些地区,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活秩序的稳定。迄今为止,国土资源部门在中国各地都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形成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的地下监测网雏形,可以向相关部门汇报监测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质环境;现状;监测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环境的监测方法以及手段各方面都在逐步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通过监测以及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预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发展变化走向,进一步提出相关的防治方法。

篇2: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

1.1监测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

目前,与地质环境监测有关的技术标准还很不完善。现有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多是以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为根本建立起来的,专业性较强,且很多数据分散在各项目承担单位,没有得到及时有用汇总[1]。因为不同项目选用的数据收集、汇交、检验的规范不一样,数据质量有高有低,难以归纳使用与动态更新。信息动态更新保护及交流机制没有建立,缺少数据共享与服务机制,构成各种数据之间关联性差,滞后性较强,使用体系之间数据无法互通,严重抑制了数据共享服务和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展开。

1.2监测队伍良莠不齐

环境监测队伍素养与急迫的局势和深重的使命发展不协调。现阶段监测人员知识构造老化,业务能力不强,己经变成抑制环境保护工作疾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现阶段,监测组织的业务培训仅局限在省市级,很少延伸到基层监测部分,致使监测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优秀人才缺乏,科研能力不高,不能对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处理。地市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的结构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公益性功能的发挥[3]。

2监测原则

2.1联合监测

国家机构应该着手于全国区域内的重点地区监测,地方机构着手于省、区、市内的重点地区进行监测。相关矿产企业应担负起企业矿区范围内的监测责任,而那些无法找到相关责任人的矿山则由国家委派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相应的监测控制[4]。

2.2优先重点区域

由于国家资金有限,所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大规模数额的资金投入到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活动当中。所以这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相应的选择,挑选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对当地居民造成巨大影响或威胁的矿区以及开采点,优先、重点解决,建立相应的国家重点范围区域的地质环境监测示范点。

2.3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相互结合

常规监测指的是对明确规定的`矿区地质环境进行定期、定点的监测控制,明确相应问题和相关变化发展方向,从而可以了解当地的矿产地质情况和治理措施的成效。而应急监测对于问题严重的热点区域、发生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矿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快速获取数据,提供地质灾害区域的应急措施和管控依据。

2.4传统与科技并重

结合实际状况,将人员实际水平、现有设备情况、监测要求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挑选最有效便捷的监测方式手段,运用传统监测方法与高科技技术方法相互结合,用来保证监测信息资料的精准度[5]。传统的监测措施包括现场原位测试以及室内实验等。高科技措施包含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遥感遥测技术等。

2.5标准化

监测信息的记录必须以统一、规范的格式来要求,建立相应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库,将规范的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和存储到信息库当中。

3监测程序

3.1监测组织

矿企需要建立组成专门的监测机构或委派签约其他的专门监测机构,对区域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及时妥善的监测,同时将监测信息数据整理汇交于当地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3.2工作程序

应先构建矿山档案记录其基本情况,然后根据情况确定需监测的内容,进行现场监测并填写监测表,将信息记录保存入信息库。将所得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同时撰写相应的监测报告。

4监测内容和方法

4.1监测内容

(1)进行侵占、破坏土地和土地复垦监测:记录破坏或复垦土地的方式、类型、面积。(2)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监测:将废弃物的种类、污染排放量、累计存量、来源、利用量等妥善记录,记载堆积废弃物的隐患、压占土地面积等。(3)尾矿库的监测:记录监管尾矿的数量、规模、年接纳尾矿数量,以及相关有害成分、主要问题等。(4)采空区塌陷地面监测:塌陷区、塌陷面积、深度以及破坏程度等。(5)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害监测:地质危害的发生次数、造成的损失,灾害区域的隐患点或者已经得到改善、治理的隐患点等。(6)水土流失的监测: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化的面积区域和相应的治理情况等。(7)水体污染:废水、废液的类型,年废水量,年废水处理量,排放去向,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相应造成的危害,循环利用量等。(8)土地污染监测:记录土地污染的污染源头,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和带来的相关危害等。

4.2监测方法

运用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于不同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解读和判断。在遥感波谱的基础上建立具备一定精确保障的主要矿山地质类型、土地、植被、地面破坏、塌陷等问题的自动识别模式和方法,实现自动化的监测。

4.3加强意识

地质环境的问题在近几十年来被不断提出,而对于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相对应的知识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强地质环境的监管研究对于我国有着深远的意义。正因为这样,国土资源部门担起了工作领域更加宽广、更加艰巨的任务,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

4.4监测网络

用于地质环境的监测网络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站级。省级对区域范围内的主要变化动态进行监管,站点级别的网络需要针对不同站点的要求做出不同的系统监测,同时应对部分主要重点区域设立专门的站点网络进行分配监督管理。

4.5资料整理分析

目前,应该提高对资料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需研究采取最适宜的方法措施将分散各地、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汇总,并进行统一的深入分析、研究,给予相关部门资金上的支撑,将相应工作开展起来。相应机构应紧紧跟随预测预报的根本目的,充分利用开发现有的数据信息,主动、自发的为社会、国家做出服务,在服务过程当中不断理顺、协调、改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增强企业自身的活力,加快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

5结束语

面对矿产开采对应的一系列矿业环境、地质环境等问题,为了确切掌握国家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预测环境变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监测技术路线、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措施、监测程序、质量控制以及资料整理分析是解决矿地环境问题的大前提。

参考文献

[1]潘文灿,钟自然.矿产业资源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06.

[2]李明立,袁振雷,朱熹伟.矿山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综合利用探讨[J].矿产保护与利用,(4):38-41.

[3]傅肃性.遥感专题分析与地学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96.

[4]武强,刘伏昌,李铎.矿产环境研究理论与实际[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63.

[5]GB15618-199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6]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篇3:试论甘肃省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

试论甘肃省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

通过对当前甘肃省环境监测现状的.分析,指出甘肃省环境监测中主要存在环境监测能力不强、环境监测质量不高、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 者:辛伟国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甘肃,兰州,730030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5(22) 分类号:X84 关键词:环境监测   甘肃省   问题现状   对策建议  

篇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

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探讨了发展方向及对策.

作 者:彭刚华 梁富生 夏新  作者单位:彭刚华(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西,南昌,330029)

梁富生(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山西,太原,030027)

夏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29)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年,卷(期): 22(2) 分类号:X830.5 关键词:质量管理   现状   对策  

篇5: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国家海洋管理单位的重要职责,也是发展经济、开发海洋资源、开展海洋避险救灾工作的必要基础措施。我国海洋监测工作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长期a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要求也在不断上升。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科学监测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于推进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更好地发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参考作用有所帮助。

引言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是我国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任务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积极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在搞活沿海地区经济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前提是要精准掌握海洋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及相关内在规律。这正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职责。我国海洋监测工作起步于建国初期,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臻成熟,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十多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家经济建设、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体制机制、技术措施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具体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跨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由于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运用资源巨大,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对高效顺畅开展海洋监测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是我国海洋监测事业面临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对于海洋监测事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影响。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在职能明确、人员考核、监测网络建设、海洋灾害及海洋污染事故损害评估方面亟待完善和规范。

1.2 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工作。海洋环境监测主要是对海水、水文、地质、大气等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信息,以供相关工作决策参考。具体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现代化高科技监测设备,对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此外,海洋监测工作费用较多,工作容错率较低,进一步提高了对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经费紧张,不仅影响了监测设备及时更新换代,更对培养技术人才,打造稳定的监测人员队伍十分不利。许多监测工作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业务水平不高,对于监测手段、设备不熟悉,影响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

1.3 技术手段有待加强

海洋环境监测属于综合性应用学科,各种监视、勘测工作都依赖于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监测设备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几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例如容量总量控制区监测技术、病虫害检测技术、难降解有机物分析技术、生理与遗传学指标监测技术、赤潮毒素与贝毒监测技术等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而言,和不断提升的工作需求相比,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我国海洋监测机构工作经费、研发经费缺乏,严重滞缓了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许多技术尚处于开发阶段,短期内不能正视投入使用,发挥应有效用。

1.4 监测网络需要进一步拓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海洋经济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海洋监测工作需求日益增加,但海洋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相对滞后,整个海洋监测网络发展水平甚至呈现出逐年下降势头。这和海洋资源开发建设事业大局正相违背。目前,我国沿海各大城市已经开始逐渐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重组全海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篇6: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2.1 坚持依法治国方针,推动海洋环境监测制度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等海洋管理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从源头着手,通过立法的方式,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法律的手段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畅开展夯实制度保障。要依法明确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职能和地位,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依法规范海洋环境监测行为,确保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和谐有序开展。要建立全国性的海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将各地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监督、引导、协调力度,各地区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和管理单位要在国家海洋管理部门的.调度和管理下积极配合,协调运作,形成工作合力,以提高各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工作、浪费资源或监测缺位情况的出现,营造和谐的海洋环境监测秩序。在具体细节上,要不断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执行细则和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比如海洋监测报告制度、海洋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海洋环境监测有偿服务制度等,以此不断完善,形成科学完善、切实高效的海洋环境监测制度体系。

2.2 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海洋环境监测人才队伍

针对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不高,队伍稳定性差的情况,要下大力气抓好监测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对现有监测人员加大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力度,根据监测工作的具体需求,系统开展相关学科的培训、教育工作。同时,通过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措施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梯队建设,推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队伍的良性发展。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队伍间横向的交流和学习,利用各自技术优势实现互补,从而提高我国海洋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

2.3 落实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措施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海洋环境监管工作质量管理。相关监测工作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强化监测工作管理力度,提高监测工作质量。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把质量控制的理念贯彻到各地海洋环境监测中去,融入到监测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去,形成监测工作质量控制常态化管理,实现持续提高监测工作质量的目的。

3 结束语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重道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国家建设体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深层次原因的分析探究,制定、实施针对性解决措施,不断完善监测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加大资源投入,推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升级换代,做好监测人员队伍建设,从而推动我国海洋开发与利用工作的不断前进。

篇7: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管理,规范地质环境监测行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质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地质环境或者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定期观察测量、采样测试、记录计算、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报的活动。

第三条 下列地质环境监测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

(二)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

(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四)地质遗迹监测;

(五)其他相关地质环境监测。

第四条 地质环境监测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群专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自然地质环境监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由相关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第六条 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环境监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对在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地质环境监测规划。

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编制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上级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应当包括地质环境监测现状、需求分析、规划目标、规划原则、监测网络布局、重点监测工程、经费预算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十一条 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规划相互衔接。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部所属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国家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统筹规划和组织建设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状况分析评价和预警预报,对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并接受上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十三条 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其所承担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达到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从事地质环境监测活动的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第十四条 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事地质环境监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和行业有关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国家和行业有关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依据国家和行业有关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十五条 因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的,相关责任单位应当委托具备能力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相应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十六条 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由地质环境监测点、地质环境监测站和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组成。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和技术规范组织建设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第十七条 地质环境监测点是获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工作位置。

地质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应当依据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十八条 地质环境监测站是为获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在地质环境监测点建立的配置基础设施和相关设备的场所。

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应当符合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经济适用的要求。

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运行和维护的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制定。

第十九条 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是由信息网络与数据处理设施、设备等组成,实现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传输、管理现代化功能的综合系统。

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应当符合数据准确、传输及时、存储安全、管理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

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的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制定。

第二十条 国家保护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设施保护工作。

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应当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统一标识。

负责运行维护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对地质环境监测设施进行登记、造册,并及时将运行维护情况报送设施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或者擅自移动地质环境监测设施,不得妨碍地质环境监测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一条 地质环境监测设施损坏的,负责运行维护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相关责任单位应当及时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二十二条 因工程建设等原因确需拆除或者移动地质环境监测设施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向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征得组织建设地质环境监测设施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进行拆除或者移动地质环境监测设施。

拆除或者移动地质环境监测设施的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度,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及时公布地质环境预警预报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公开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进行审查。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质环境预警预报制度。

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发现地质环境显著变化或者监测数据异常的,应当分析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向监测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应急调查,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采取相关措施的建议;依照有关规定发布地质环境预警预报信息,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 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应当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报送监测区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由其逐级报送国土资源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对地质环境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

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六条 国家鼓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对取得的地质环境监测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和应用性开发。

因政府决策、防灾减灾或者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无偿使用地质环境监测资料。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监督检查制度,负责对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编制和实施、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地质环境监测设施保护和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等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编制和实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的;

(二)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组织建设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的;

(三)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从事地质环境监测活动的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的;

(四)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及时组织地质环境应急调查或者公布地质环境预警预报信息的;

(五)其他不依法履行地质环境监测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达到本办法规定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从事地质环境监测活动的;

(二)未依照国家和行业有关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事地质环境监测活动的;

(三)伪造、篡改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的;

(四)发现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者显著变化,未及时报告地质环境预警信息的;

(五)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公开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的;

(六)未依照本办法规定报送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从事地质环境监测活动的。

第三十条 因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的,相关责任单位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地质环境监测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以罚款。

第三十一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损坏或者擅自移动地质环境监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以罚款;情节严重,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非法披露、提供和使用应当保密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7月1日起施行。

篇8:浅析农村金融现状及对策论文

浅析农村金融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依据重庆市农村地区当前经济环境,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供给现状为出发点,浅析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单一、农民贷款门槛较高和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完善等,同时借鉴我国在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比如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明确加强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等,归纳提出了解决制约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涉农金融机构

一、重庆市农村金融的现状

一是改革和重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原重庆农村信用社通过“三步重组”战略,于年底成功转制为重庆农商行,并于年底赴香港H股主板成功上市,期间,填充了资本金,提高了服务“三农”水平。二是改革和试点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农行重庆分行于1979年恢复成立,它是中国第一批“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试点单位,秉持“服务城乡、面向“三农”的经营发展理念,积极支持重庆城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期间,中国农行重庆分行通过健全事业部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积极落实“六个单独管理”制度,致使“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三是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邮储银行重庆分行于宣布成立,坚持服务“三农”、扶持社区和发展中小企业的经营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并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业务形式多样化,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期间,积极执行市政府所下达的任务,如支持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推进“五个重庆”的构建和扶持“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这一系列工作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约为千亿元的资金支持,经过不断深化和改革,它已逐步成为服务重庆“三农”的主力军之一。四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年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建立起33家,其中村镇银行占有31家,基本覆盖了81.01%的区县。农村资金互助社占有2家,例如,重庆市黔江区城东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它主要向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提供存贷款和结算代理业务。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已成为重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一股茁壮成长的新兴力量。

二、发展重庆市农村金融的问题

1.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单一。分散的农村金融市场,较高的服务成本,不利的交通网络,使得相关的涉农金融机构不愿意参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对提供多样性的服务方式的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区县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都属于非法人机构,它们没有贷款审批权和业务信贷产品创新自主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多样化的涉农服务方式。2.财政支农投入不足。政府缺乏对金融机构涉农信贷的`激励机制,区县政府的激励机制只针对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总规模,而涉农贷款增量的财政奖励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金融支农的激励力度较弱,当前各家涉农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主要热衷于投放期限短、回收期限快且主要满足农户种植养殖业所需的信贷产品,而缺乏中长期限的信贷产品,如农村通信建设、抗洪抗灾、购置大型农用机器设备和大型农用机器设备保险等所需的3-5年的中长期涉农信贷。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完善。,重庆市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农行这三家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出于经营成本、风险防范和盈利情况等多方面的平衡,共撤并机构网点约为303家,这些涉农金融网点的退出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缓慢,金融服务质量低下,金融服务环境变差,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乡镇仅有农商行或者邮政储蓄银行继续保持经营,有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区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重庆市农村金融的对策

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农商行巫山支行为例,该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打造惠民银行,例如,发放300万元支农资金,用于支持曲尺乡纽荷儿、李子等水果产业发展,发放1000余万元烤烟贷款,重点辅助官阳、笃坪、骡坪等乡镇烤烟种植户增产增收,同时,强化服务渠道创新,提高ATM机覆盖面,仅20,大昌、官渡、骡坪等6个乡镇的分理处新增ATM机13台,其次,加强推进农村便民自助服务终端建设并累计投放100余万元,这些都切实满足了当地农户的金融需求。2.加大对“三农”服务的财税政策支持。在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重庆市积极探索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截至年年底,重庆市累计争取到中央财政支农定向费用补贴资金7357万元,安排市级专项资金8000万元。其次,建立起“三权”抵押风险分担机制,主要用于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偿对于“三权”抵押贷款中的本息损失,运用市级专项资金万元,建立起涉农企业贷款贴息机制、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机制、贷款损失风险补偿机制等。3.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以农商行巫山支行为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服务环境上,新增饮水机、添置绿色盆景、放置报刊架等用具,从服务方式上,新增VIP服务窗口、增设1万元以下存取款快速通道、添加多台ATM机,合理功能分区,切实营造了一种氛围和谐、服务高效和设施齐全的人文环境,使每一位客户都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重庆市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出色成绩,表现在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信贷资产质量的不断增强,涉农贷款规模的稳步增长,金融抗风险能力的不断加强,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因此,在重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下,在农民的金融意识不断提高下,重庆农村金融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

参考文献:

[1]杨子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J].农村金融时报,(05)

[2]卢兴城.重庆市农村金融储蓄机构发展现状分析[D]..

篇9: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

环境保护现在是关注的重大事件之一,环境的好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保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同前进,要求了环境的监测技术不断加强,文章就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以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展开简单地探讨。

关键词:

篇10: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早期曾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曾经我国的环境遭受大面积破坏,树木的大量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加重、土地不断地荒漠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空气的污染加重、水质的污染不断加强、化学污染等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紧密性,已经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处理环境的污染问题。发展至今,相关部门应对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环境的监测力度,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进步,杜绝再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促进经济的发展,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双赢的位置。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提升为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帮助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不断扩大,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的状况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开探讨。

1.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状况

1.1环境监测的工作发展进程加快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保护我国的环境不至于进一步恶化,相关部门的监测力度在不断的加强。现如今我国对环境监测这一块监测相对来说较为严格,检测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许多工厂的废弃物的处理只有达到能够排放的标准,通过监测技术的判断才能够排除厂外,各大小不同的工厂内会准备一套排污净化的设备,保证厂内的废物排出不会对环境带来更为严重污染问题等。

1.2建立了环境监测技术的体系

我国对环境监测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由早期的废弃物品直接排放到现如今通过废弃物品的净化达到监测标准方可以对外排放,长期以来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规章制度、技术要求等在不断地提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体制已经相对健全,已经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技术监测系统。

1.3环境监测技术的手段落后

虽然我国的环境监测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强,也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与健全的体系,但是依旧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某些问题的出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的监测技术还未完全跟上科技的脚步,现在所使用的环境监测技术的手段较为落后,即使环境监测的结果通过了相应的标准也不能保证每一项数据的准确性,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落后的监测手段依旧会为环境的安全保护带来潜在的威胁。

2.面对环境检测技术现状相应的解决措施

2.1重视各类污染物质的监测

环境污染不仅仅是绿色植物的减少、水质污染的加剧,同时还要多关注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严重的空气污染等等。不同类型的污染有着不同的监测方法,针对各类污染物质对环境若造成的影响要分类别进行监测,保证每一项的监测指标都能够达到正常环境的标准。特别是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影响巨大,它不仅仅污染水质,加重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很多重金属对土地资源的污染也带来不小的不利影响,土地资源的污染恢复时间久,带来危害大,会间接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危害。

2.2加强监测技术的监测手段

为了保证生活环境的平衡与稳定,除了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各类工厂净化系统的设备管理、相关部门加大监测力度之外还需要对环境的监测手段进行加强。通过加强环境检测技术的检测手段来提高监测的精准性,保证各项指标达到标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信度,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监测手段。

3.未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环境监测技术的转变

我国现如今的科技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整体水平技术的提高,为保证跟上时代的脚步,科技的步伐,同时也需要对自己部门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环境监测技术是一项保证我们生活的环境能够得到稳定平衡的发展技术,通过该技术的监测确保环境不遭受破坏,而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未来,为保证环境监测技术的更好运用需要相关部门对环境的监测技术要有新的改变,转变传统的检测技术的模式,与科技结合,维持环境的稳定。

3.2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首先离不开其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在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更好的刺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未来的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会伴随着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而提升,为保证监测技术的提高,各相关部门要再次加大环境的监测力度,将环境的污染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化。

3.3建立自动化的监测管理系统

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网络的使用已经极为普遍与常见,很多的工作流程已经将网络、数字化信心等运用到工作生产中去,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样,在未来的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科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等因素的融合,利用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构建出一个网络化的环境监测,建立起一个自动监测的管理系统。不仅仅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同时提了环境监测的效率。

4.结语

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仅与我们的身心健康紧密相连更是经济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环境的稳定、不过分遭受到巨大的破坏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逐渐的加大环境的监测力度,保证我们周围的环境处于稳定的状态。通过对现如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虽然环境监测技术已经有了相对较为健全的体系,但是在其中依旧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保证环境保护的正常进行,需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维护环境监测相关制度的稳定运行。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要求会不断的加强与提高,未来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将会以科技为载体,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共同进步发展,在维持稳定环境保护发展的前提之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11:新密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新密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摘要:通过对新密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总结出近年来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研究部署矿山治理保护对策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保护治理机制,走出一条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路线,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作 者:吕春枝    韩小焕    丁志强  作者单位:新密市国土资源局,河南,新密,452370 期 刊:中州煤炭   Journal:ZHONGZHOU COAL 年,卷(期):, “”(6) 分类号:X322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    地面塌陷    地裂缝    水均衡    生态环境   

篇12:图书馆人事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图书馆人事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一、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现状

高校图书馆目前一般都采用数字图书馆的形式,数字图书馆是采用了数字处理技术,将图书馆建立成为一个虚拟的图文空间。在数据库内,将馆内的所有藏书进行登记、备注,从而简化管理者的工作内容,方便高校学生们进行阅读。但是,对于馆内的管理人员而言,却是一项全新的考验。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管理上缺乏适应性,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模式下,管理上容易出现疏漏。对于造成出现不适应以及管理疏漏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其真正进行实施与应用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而对于多数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内观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年限较长。因此,所造成的问题就是对于数字化管理,资深员工的应对能力。数字化图书馆,需要采用最多的工具就是计算机。而对于计算机而言,一些年长的图书馆管理员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不是非常熟练,从而造成了工作中的适应缓慢。

其次,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主要是一个虚拟的图书馆界面,通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信息进行藏书的信息记录与显示,从而将信息更好的呈现,帮助学生们更加快捷方便的查询与浏览。但是,对于人事管理而言,原有的一些部门不要过多的人员,或者一些部门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内部人事安全,面临着裁员问题。那么,这对于一些资深员工而言,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操作不是非常熟练的管理人员而言,是一种很大的冲击。

第三,数字化的图书馆对于书籍的备份信息,需要及时更新。单片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也得到了应用。因此,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总之,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现状需要及时改善,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予以解决,从而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良性运营。

二、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的对策分析

对于目前高校图书馆存在的管理弊端,图书馆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本着顺应科技发展的方向,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相关变化以及操作等进行知识培训。最为重要的是,要培训管理者们的思想,从思想上给予影响,明确加强管理策略,提高管理素质,对于高校的图书馆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对于高校的图书馆的人事管理方面,应该更大程度上加强管理者们的素质,避免出现利用开馆时间,在馆内大声讨论。人事的'管理,需要根据各大高校的切身实际进行制度的制定,其最终目的在于能够通过人事管理与调度,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合理化运营。

三、结语

面临着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从图书的采购、备注、借阅以及馆藏,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工作都发生了改变。对于学生们而言,的确是更加清晰明了,并能够更好的使用图书馆资源。但是,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则需要进行一定时间段内的适应与培训。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一般都是资深员工,更加熟悉传统的管理方式。数字图书馆的全新管理模式,确实会让一些管理人员不适应。因此,为了更好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图书馆的人事管理要尽快做好安排,并抓紧进行培训,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让高校数字图书馆更加方便学生们使用。

篇13: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1.1物理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物理教材也在进行着更新,不同的地区所采用的物理教材也不同。众多的物理教学版本中,每本教材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每一版本的教材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大多数的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面仍然有限,物理教学资源仍然不够丰富。

1.2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物理课堂上,仍然是围绕教师展开课堂教学工作,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授课时,教师压迫学生进行物理学习,而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不能让学生自己进行物理学习,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1.3教学模式单调:在当今的物理课堂上,为了应对高考,大部分教师仍然以知识的讲解为主,单调的讲授法不仅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单一的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必然难以实现。

2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对策

2.1丰富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材的制定上,一定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使物理教材变得更加丰富,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好的教材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教材的更新必然会受到时间的限制,一些教学内容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在授课时就要考虑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要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要善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知识的操作和体验。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学生,围绕学生展开。只有教师形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安排,围绕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自己的参与过程中认识到了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物理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物理知识越来越丰富,物理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2.3做好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疲惫,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师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再单纯是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得到能力的提高。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必须进行变革。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转变,把“重结果”的教学转变到“重过程”上来,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激活物理课堂,提高教学的效果。

2.4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把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以生活情境教学法为例。物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目,在进行抽象物理知识的学习时,如果教师能够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从生活中去观察、总结、验证物理知识,一定会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带花纹的轮胎”、“鞋底的花纹”为例进行知识的解释。在学习“电”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把电的学习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再如实验教学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并发挥出物理实验的优势作用。通过运用实验进行物理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吸引,让学生能够自觉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分析,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学好物理,能够把物理运用于实践中解决生活问题,为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青娟.浅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孙金林.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J].新课程(教研).2011(04)

[3]刘爱玲.试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3)

篇14: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物理是一门重要学科,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发现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善于结合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学好物理,发挥出物理学科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现状;对策

一直以来物理都是一门比较受重视的课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是,由于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知识,要想学好物理并不容易,因此,在物理学习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急需解决,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应该从新课改出着眼,制定出新时期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解决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新课改的促使之下,使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步步提升。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多年,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时也不能放开手脚进行创新。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之后,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形成了初步的认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认识。

篇15: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德育定位不准。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一直存有误区,德育脱离了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其他各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出来,仅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学科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学校里所教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实际有一定差距,学校德育脱离了活生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对现行德育很难产生兴趣。第二,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手段和方法单一,德育目标不明确等。传统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道德规范知识,忽视学生德行和品格的培养。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生活。学生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使学生把口头的道德言说和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既往的德育不是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对学生过多地控制,导致学生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德育很难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道德自律。第三,德育主体对德育影响缺乏协调性。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德育教育不一致,缺乏协调性。学校和家庭相分离。家庭是进行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领域,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家庭生活所进行的活动都对道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德育课时得不到保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校,课时被压缩、被忽视,甚至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被挤占的现象更严重。一课时的内容利用半课时讲完,剩下的课时时间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者不上直接上班主任的课,课时得不到保障。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教育者对德育认识不清,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认识不够。学校德育仅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德育内容,所讲授的德育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相脱离。在德育过程中,主要以空洞的说教为主,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德育要求很难达到内化,因而德育实效不高。第二,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科教师为了学生考个理想的分数,导致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过于强调考试分数,孩子在家、在校整天忙于学习、写作业、上各种辅导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忽视了德育、体育等其他各育的培养,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偏重智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形成。第三,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没有可行的评价依据,也没有有效的评价措施,学校既不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领导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任课教师应付上课,德育教育放任自流。第四,德育教育资源有限,德育教育教师队伍不健全。有一些学校,德育教师是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有的是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有一部分是有班主任授课。兼任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教育精力有限,教学方法单一,致使课程目标的实施力不从心。聘请专门从事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认为是浪费经费,浪费人才,不愿过多投资;目前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教小学,感觉委屈,大材小用。因此,造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第五,当前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学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小学德育应实现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效果,组织以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丰富学生德育情感,让小学德育在生活化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对策

第一,提高对德育的认识。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提高认识,明确德育教育的目的、意义、途径,认清德育在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中的重要性,认清德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抓德育,不仅德育课上讲德育,所有课程中都要渗透德育。德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和家庭德育三个方面,应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第二,大力推进创新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在接触到新知识时不用考虑,长此以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被无形泯灭,懒于思考问题,遇事依赖于家长和教师,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特别是刚刚进入校园的小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应该是探索新知的开始,教师和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第三,完善德育教育评价制度。每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考核德育,实行教学评价。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不断关注德育教师教学状态,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依照评价制度,学校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作出评价;对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的怎样作出评价;对课堂教学、德育活动作出评价。目前,德育内容的“假大空”和德育方法的形式单一,是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的现象。道德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强调育人为本,首先要重视实践性,摒弃片面的纸面德育,让学校德育紧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相关专题 环境监测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