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原生态课论文

樛木啊樛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樛木啊樛木”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原生态课论文(共15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原生态课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原生态课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原生态课”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达到丰富灵活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人文关怀;知识魅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呼唤新的课堂,12月20日,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西安高新一中正式拉开了帷幕,来自西安市13个区县的数千人聚在这里,参加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6月12日,我又参加了在西工大中举行的“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每次研讨会后,我都有很多的感想和收获,使我受益匪浅。

要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原生态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原生态课”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就像一部好的电影,没有好的剧本,演技再高,导演再好也导不出一部经典之作,教师授课也是如此。新课程倡导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基于本校的教育资源条件,运用自己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灵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我省虽然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但是,平时的教学中应结合人教版、苏教版的和、浙教版的!我们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要在备课的时候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魅力的教材知识。我也经常作自我反省,我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方法,每一道习题,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有没有比这种方式方法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在实际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感到新的数学教材内容多,究其原因:一方面,以前的知识还想象以前那样继续深挖、拓展,添加进来的新知识还想象旧知识一样深挖、拓展;另一方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倡导合作探究、思考交流,又要是培养个性、健全人格。一节课的计划教学任务总是无法按时完成,这让与会的教师很困惑,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只有较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调配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避免无谓的课堂消耗,既学得扎实又学得轻松愉快,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原生态课”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和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

曾经参加过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的我也困惑过,毕竟以前遇到过很多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但是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象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原生态课”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型,正常的教学基本是原生态课下进行的,况且,上好原生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说“原生态课”是充满知识魅力的,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渊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使教学更趋于实际,更注重实效。教具的选用一定要恰当、合理、科学,依据教材的内容而定,要用得恰如其分,绝不多用、滥用。并非一节课不用flsh或ppt就是原生态课,也并非一节课动用了flsh或ppt就是新课程呼唤的新课堂。

“原生态课”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活生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在“有效交流”时,教师应及时走进学生中间,进行客串,听学生之所谈,想学生之所想,惑学生之所惑,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使知识的产生自然,合乎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因而,备课时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形散而神不散,形成充满问题探索和充满具有个性知识魅力的课堂。

三、“原生态课”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每堂课总有着固定的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而现在我们通过新课改理论学习和实践,课堂上既保留了原来课堂上好的传统做法,又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新面貌,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仅是导演,而且还是客串嘉宾,在教学中既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梦想与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原生态课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原生态课,因为它不单单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潜能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西安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白成芳郑重地表示:绝不让这届学生成为实验品!为了对学生负责任,也为了少走弯路,我们边实施课改边纠正和调整,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谁也不敢把问题都压在3年后的高考时,谁也无法承担这么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新安中学.新课程实验中课时不够用怎么办.今日教育.重庆.,7.

[3]阮红柳.创造性地运用教材.2007,8.

[4]佚名.课改的课堂教学,我们该“忌”什么.人民教育出版社,2.

[5]佚名.新课程标准与常态课.2007,6.

[6]新课改使课堂教学有了新的飞越.

篇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说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说课

一、一个概念:

说课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行为,国外鲜有类似的介绍或相近的做法。说课, 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 987 年提出来的,九十年代在听课评课活动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模式。它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同行教师为对象,向同行教师说出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简言之,就是说清楚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

说课的定义在郑金洲编著的《说课的变革》一书中还有八个定义。

二、二大意义

1.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中介纽带

说课不是对备课内容的简单叙述,也不是对讲课过程的一般总结,而是一节课的教学设想,是一节课的教学结构及其运作流程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说课需要教师从理性上审视教材,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的过程, 要从理论上去阐述一节课为什么要这样去教?因此说课促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提高。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中介纽带。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生动、经济有效的方式

说课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教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又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也不牵涉到学生,简便易行。

① 促进理论学习。由于说课要求回答“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明“为什么要这样教。”因此,可以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② 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说课的准备过程其实就是教师驾驭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说课后的评议、交流与切磋,有可能发现备课中的种种疏漏,经过修改后可以弥补疏漏。

③ 提高表达能力(书面、口头)。说课还需要教师写讲稿和演讲,这又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三、三种类型

l. 研究性说课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 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一星期搞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上,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之一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途径。

3.评比性说课

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最后由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把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

四、四块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个时空统一的完整系统。从空间上看,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要实观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必须以教师为主导(施教、导学),以学生为主体(爱学、会学),以教材为主线(教学内容、学习材料),以教学方法为主要手段,并使它们有机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空间协调结构。从时间上看,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总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组成。即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导向),以教学程序为中间的结合点(既服从目标,又实观目标),以教学结果为终点(实观结果与目标的统一),形成“三点一线”的有序排列,其中教学程序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结构三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那么说课就是要求说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即说课一定要围绕着一个“教”字,在说课过程中,把握课程标准是基础,吃透教材是准绳,优化教学方法与指导学法、协调好师生双边活动是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是重点。说课既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设计,也要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雕细刻,具体内容可包括以下几点:

l、说教材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上,要求能说出对教材的理解、处理、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其目的是根据教材,合理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要求说出: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前后联系;②本节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及其确定它的依据,对于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说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标,并要求说得正确、具体、全面;③本节课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确定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即为什么是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里。

2、说教法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说学情有时单独列为一大块内容),说出本节课要选出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其目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具体要求说出:①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和抓住关键,即怎么教,为什么这样做:③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创造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就是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哪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常常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最基本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制定与选择受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教师特长以及授课时间的制约。

3、说学法

说学习指导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措施让学生爱学、学会、会学。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会学,自觉地学。具体要求说出:①通过何种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优秀学生积极思维和激发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采用什么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③采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何种职业技能和学科研究方法。

4、说课堂教学程序

说怎样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以及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其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具体要求说出:①怎样安排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一般的说,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课题的提出),新课教学的展开,探究活动的安排,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还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等内容。

说教学程序的各阶段,一般要说出教什么,接下来说怎样教。这要从选择什么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训练学习获得知识以及为什么这样教这几方面说。在说怎样教的过程中还要说清:如何进行反馈、矫正、小结,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布置作业的内容及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等。

②本节课师生教与学双边协调活动的具体安排和依据以及怎样在教学各环节中安排好学生的认知活动,并在时间分配上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③本节课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实验设计及板书设计;课内外作业练习的布置和训练意图。

一句话,教师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要把教学过程说详细具体,但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实录。说教学程序,也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是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有时还包括说教学反思)

五、五个要领

1、说“准”教材;2、说“明”教法;3、说“会”学法;4、说“清”教学意图;

5、说“清”练习层次。

六、六大标准

(1)教材分析。正确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并参照课本与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分析与思考。

(2)目标分析。说明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要求的思考与分析。

(3)过程分析。说明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如何有机结合的安排设计过程的构想。

(4)教法分析。说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的利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最优化地达到教学目的思考与分析。

(5)评价分析。说明教学评价、反馈与调节措施的构想与教学措施的设计。

(6)说课时间:10分钟左右,不超过20分钟。

七、说课准备

说课前应做哪些准备呢?归纳起来应做好知识准备、理论准备、技术准备、心理准备。

1、知识准备

知识是基础,没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要想说好课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课前首先要做好知识准备。知识准备的内容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课程标准、教材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

①熟悉课标。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教材是根据课标编写的,这一点说课教师往往忽略。说课前,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掌握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尤其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分解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离开课标的具体要求,说课就会迷失方向。例如,对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的能力的要求,初一年级就不能要求学生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过程与历史人物活动,这是对初二学生的要求。初一学生只要求初步学会复述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能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内容。

②钻研教材。熟悉所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了解知识的承接性和延续性,对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掌握本课在本册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重点难点。

③涉猎边缘学科的知识,扩展知识视野,使之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样才可以在本学科这个天地里游刃有余,使说课具有深度和广度。

2、理论准备

说课的理论因素很浓,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是说不好课的。说课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去研究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否则说课就没有高度,就是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说课前要针对教学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有关理论。明确教育规律,掌握所教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说本节课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方法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的素质,为说课打下理论基础。

3、技术准备

①明确说课的内容和要求

要想说好课,首先明确说课要说什么。关于说课的内容,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框框”,通常包括说教学目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这四项内容,其中说教学方法里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不但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标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等),使听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②掌握说课的技巧

a、加强说的功夫

说课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目的,但却得用语言表述。要动口,就要加强说的训练,要有说的功夫。要注重语气、语量、语调、语速、语感;要进入角色,脱稿说课不能用背诵的语调,要用“说”或者“讲”的语气,设计意图则用说明性语气,二者要有区别;要注意教师所处的位置,要和讲课相同,板书和操作等活动要自然和谐、落落大方。

B、对说课的内容要分清主次,教师在说课时对说课的各方面内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只要说清“是什么”和“为什么”既可。应把主要力量放在说教学程序上,这里是重头戏。

c 、准备好说课所需的教具

说课前要准备好本次说课所用的尺、挂图、小黑板、卡片、幻灯片、录音录像等教学用具,以及表演和板书需要的饰品和图形。说课时根据需要做必要的介绍和演示。

4、心理准备

由于说课是一种新生事物,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接触过。它又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谈完一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如果说课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很容易在说课时失去心理平衡,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正常水平发挥,这就需要说课教师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①充分认识说课的重要性

“说课”活动是在短时间内较经济的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形式,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积极踊跃地参与这项活动,由压力变动力。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法,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再进一步。

②增强自信心

由于说课之前已大概圈定了范围,教师已对这些内容做了准备,所以说教师要卸下思想包袱,消除紧张心理,说课时从容自如,同时要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实力,使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③注意自我的心理调节

说课是在没有学生配合的情况下,一切靠自己完成,有时可能出现漏洞,这时需要教师具有稳定力,应变力,消除心理紧张,稳定心理状态,恰当巧妙地弥补。这种自我控制心理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平时就加以训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把握之仗”,这都说明事前准备的必要性。充分准备是说课成功的起点,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只有说课准备充分,才能提高说课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篇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论文

一、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的,编排内容也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但教材只是一种资源,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和学的内容,其存在目的是服务教学,而不是主导教学。因此,教师切不可将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也不可围绕教材而展开教学,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并将其余教材进行对照,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知识点逐一对应。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也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些取舍,让教材能够得到很好的补充和延伸。这样,教材就能逐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社会情况相对接,形成一种能够相互融合和促进的教学形式。以“命题”的学习为例,我认为学生看到一个命题后会有一个直接的反应———判断真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教学衔接得更紧密,我把后一节的内容放到前面来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材的每个章节的编排都是有一定的生活性和知识性的,每一道题都可以拿来作为一个课题供学生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放在教学的首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索。

二、教学设计中要有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与良好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将数学思想融于其中,利用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机的渗透,让学生的学习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如学习“绝对值”的概念时,对于教材给出的定义,学生很难理解,因为教材中的定义是描述性的,比较晦涩难懂,学生在利用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难度,只有生搬硬套。我经过思考和研究,认为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于是就为学生提了几道较为直观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1.请在数轴上将0、3、-3、5、-5表示出来。2.请说出2和-2,5和-5之间的关系。3.请说出2到原点的距离和-2到原点的距离,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5到原点的距离与-5到原点之间的距离呢?4.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绝对值。5.你能从数轴上说明绝对值等于4的数有几个吗?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绝对值的学习,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绝对值的概念。在此过程中,数学思想也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得到了有效的渗透,学生在进行后续学习时也因为获取了数学思想而获益良多。

三、设计教案要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符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很多教师都开始了集体备课,因为这种备课形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让教师之间的优势得到互补。大家聚到一起,共同讨论应该如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应该利用哪些方法和形式,教学中如何使重点更加突出,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突破难点,采用何种合作方式,学生的探究方式与目标是怎样的……待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意见,集体备课的目标就达成了。大家都利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看似稳妥,其实有很大的弊端。在集体备课之初,我也经常图方便,利用集体备课所得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仅没有对教材进行研究,也不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完全没有个人备课的情形下就走上了课堂。教案是现成的,只要照本宣科就好。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到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还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做,对教案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其中存在的优劣之处也不了解,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在之后的备课中注意对集体备课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思考,并结体备课所得实施个人备课。两次备课活动能够为我带来更多的体会和收获,我尝试着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细节进行修整,努力让教案形成与自己的`教学方式相符的风格。课后,我及时地对教学结果进行了反思,课堂中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有哪些方面的不足,对于以后的教学产生了什么灵感,都会及时记录到本子上。经过长期积累,我所设计的教案不仅汲取到了集体备课的精华,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每一个都堪称精品,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四、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多媒体课件逐步走入了课堂,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根本不考虑课型的因素,也没有精心设置多媒体内容,只是用多媒体代替了板书,知识的呈现形式也产生了很多错误。这种做法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教学实践的积累过程中,我发现多媒体要适度运用,它并不是百用百灵的。如在教学中课件内容都是自动生成的,起不到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起不到知识的重点点拨作用;多媒体使用的过于频繁,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课件的新鲜感,丧失学习积极性……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演绎多彩的课堂互动,即使不用多媒体课件,也能上出一堂精彩的好课。

五、教学活动要服务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以来,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气氛活跃,富有情趣。以热闹的课堂活动代替了必要的理性思考和剖析;以多变的活动节奏扰乱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和注意;以崭新的教学手段掩盖了知识的挖掘、拓展和延伸……这种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有鲜活的情境导入、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双边互动、精妙的设疑激趣……但这并不是说数学课只要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少讲,学生多动,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一堂好课。这些都需要一个度,也就是说,课堂活动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且课堂活动要的不是形式,不是过场,而是在过程中锻炼能力,在活动中拓展思维,在互动中增长才智。总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摸索、探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用新课程的标准要求自己,更新观念,变化教学、践行理念,就一定能使数学教学与时俱进。

篇4: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论文

一、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青州市益都师范附小的实际情况来讲,小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基本上是“00后”子女,性格叛逆又极度自尊,再加上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不到位,使得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与问题。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大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小学在改革教育管理过程中,用法不当,存在盲目改革现象,在对学校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其教育成效低下,无法得到预期效果,导致教育管理不到位,进而对学生改造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产生了阻碍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管理内容空洞、过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几点可行性策略

新课程的深入改革,为小学教育管理开辟了新的教育篇章,使小学教育管理呈现出了新的面目。针对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以从新课程提出的教育标准出发,有目的性地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1.树立新理念,以学生为本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同样的,在开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时,应推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理念。

2.制定组织纪律,规范学生行为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管理有效的单位团体来说,都有其管理发展的一套规章制度或守则,对班集体而言,也应如此。唯有班级认真落实学校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进而影响班集体中每一位学生的品德操行和学习热情。因此,学校应组织班主任针对班级学生综合情况制定合适的班级组织纪律,规范学生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3.增强师生合作,提高管理质量

当代学生,包括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渴望表现自我,希望能通过努力实现自我并取得同学、教师和学校的认可。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然而却缺乏实践经验,空有一股热情,却时常感到迷茫,习惯随性而为,在行动上欠缺目的性,这与义务教育阶段所提出的教育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面对当前这种小学教育管理情况,学校要从根源上找出问题所在,在保持学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再加以热情引导。通过教师融入引导,强化师生之间的合作,改善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难题,从而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更好地解决目前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认识,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深入钻研科学的教育工作管理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变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强化教育工作,优化教育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不懈、认真对待,积极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乐观、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素质人才。

篇5: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当前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产生影响,需要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德育教育;行为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而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清现实,着眼未来,勇于探讨,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优秀人才。学校德育教育既要做到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还要做到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以何种德育方式为先导进行教育活动,把握德育教育的现状,探索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的新方法。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教育内容枯燥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封闭单一的德育教育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现阶段的学校德育教育无法与现实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往往只是教师将提前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至于学生有没有听懂并不重要。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使德育工作陷入僵局,课程的育人功能被忽视。还有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过分占用和挤压德育教育的课时,使得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教师要想德育教育成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就必须顺应潮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德育的开放性,增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二)德育教育重视管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很多学校里,把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对学生的行为和纪律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培养,对德育的理解不透彻。其实,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格,以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实并非如此,学校只注重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只要学生犯错就会给予相应的惩罚,使得学生变得唯唯诺诺,没有活力,久而久之就成了学习的.工具。学校的这种做法使德育教育成为了管束学生行为的规则,失去了德育的真正作用,教师的教育使学生感到不满,因此,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三)德育教育高要求与低投入现象日趋明显

如今,一些学校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现象明显,将师资投入到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上,使优秀教师扎堆,而对德育教育则关心甚少,很少举办德育宣传实践和讲座等活动,致使德育工作开展困难。但是,学校又要求德育教育要形成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因此,高要求与低投入的矛盾就成为了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学生家长对德育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就是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至于德育并不重要。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是德育工作开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必须把德育与智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目标。此外,学校要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严格的德育考核制度,构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形成“道德长城”,争取把学生培育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用自身的魅力感化和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二)不断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育内容,增加对爱国主义、社会道德、父母亲情等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德育教育新局面。同时,德育教育还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逐渐成长。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改变“小课堂”封闭的教学现状,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不断优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或者纪念馆参观学习,感受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及革命先烈的壮志豪情;还可以组织学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提倡文明出行、宣传环保知识等,培养学生养成社会服务理念和关心社会的高尚情怀。

(三)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矛盾,寓德育于活动中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矛盾,正视德育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德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收到理想的效果。新课改明确提出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基础。每一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中,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创德育教育新模式,建立校园网站或者校园论坛等网络互动形式,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坚持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德育的真正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彭智平.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实效性探究[J].今日中国论坛,(7).

[2]李霞.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新理念探微[J].赤峰学院学报,(12).

篇6: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2.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2.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2.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2.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2.2.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例如在综合探究《寻找身边的历史》一课中,我规定各组确定在自己感兴趣的古迹或者事件作为研究的课题后,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收集资料,并整理出一份多媒体的课件式的调查报告,推举一人在课堂上代表小组发表本组的研究成果,各组组长要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特长,会电脑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会拍照的负责照相,口才好的代表本组发言,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过程当中,每位学生都参与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小组出力,可以说,一份报告凝聚了全组同学的心血,是全组同学齐心协作的结晶,它既锻炼了个体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篇7: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评课研讨(网友来稿)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评课研讨(网友来稿)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听课和评课关注点发生了转变,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评课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如下:

1.重听轻评。一些学校人为规定教师的每周的听课节数,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只重视听课;也有些该评的课不评,一方面因执教者心里没底;另一方面评课的作用没得以发挥,听课也就失去了意义。

2.敷衍了事。即使有的课评了,有碍情面,评课敷衍了事,走过场。评课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唱赞歌,不讲缺点。评议会上,发言人少,评议只有三言两语,评课冷冷清清。

3.平淡肤浅。有的听课者听的不认真,一节课后,也看不出什么问题,笔记上没写出什么,当然也提不出意见和建议;有的评课者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多半是枝节问题,泛泛而谈,触及不到问题,难怪有些老师感叹这样的评议没啥意思。

4.面面俱到。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而需要有所侧重。即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以及学科特点突出重点。但实践中有些评课面面俱到,因而泛泛而谈,难以突破重点。

5.评“新”弃“旧”。眼下冠以“新方法”、“新结构”、“新课型”的课多起来了。于是,凡是有“新”东西的地方就门庭若市,评课时认认真真,而对传统的东西不屑一顾。显然这也是不妥当的。

6.问题最大的乃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缺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最上层的一维,失却这一维,课改目标的达成就无从谈起。

二、新课程评课的策略

(一)把握课的评价角度

通过一定规模的公开课教学,开展评价活动,使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确实是推进新课程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在这样的活动中,除遵循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外,针对不同的授课目的、把握不同的评价角度尤为重要。

1.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刚从事该学段教学工作的教师,公开课的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从教能力。因此,评课的立意不要过高,要注重基础。在组织评价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授课人目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应尽量给予充分肯定。第二,由于这部分教师一般具有可塑性,接受新生事物快、反应灵活,因此,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各方面还要从严要求,评说中从严把握,使他们明确要求,找出差距,继续努力。

2.评价研究课,无论授课、评课,都要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在主持人的正确引导下开展研讨,并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听课之前明确交代该研究课侧重研究什么问题以及该项研究的意义,使评课人在听课时有重点。第二,要创设一种探讨、切磋问题的氛围。既然是探讨,就应允许各抒己见,既然是切磋,就应提倡互相商讨。第三,研究课对授课的教师来议具有风险性,因此,不管效果如何,都应在评课现场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3.评优课的要求、范围、形式各有不同,但归根到底是要评出高低优差来。对不限定名额的,要严格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或评价方案评出优秀课或分出等级,每一位评价者要细致考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理有据的价值评判,然后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结果,所评出的优秀课应是出类拔萃、独具特色的,否则不如空缺,以确保评优的严肃性。

(二)发挥评课的激励功能

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研工作热情,展示教师的教研工作才能。

1.唤醒“胜任内驱力”。一般来说,人们对胜任的工作会越做越感兴趣,越干越好,尤其是在工作中时常得到同行的赞誉、认可和鼓励,就会引发强烈的胜任内驱力,从而不断进取。评课时要先让其得到适当程度的认可。缺点多,可归类抓主要的说,或点出缺点的根源,或进行鼓励式的探讨,使讲课人感觉到评在点子上,谈在情理中。

2.激发“创新内驱力”。当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成功,并引起他人特别关注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甚至是自豪感,这种良好的感觉可以激发起强烈的创新内驱力,使其树立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追求更好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评出优点,可以对教师产生特殊的激励作用;点出特色,可以培养他的成就动机,还可唤起其他听课人对特色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

(三)让学生加入评课序列

让学生参与评课,发表自己对老师一堂公开课的想法和要求,这对主讲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都会很有启发和帮助。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评课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民主化,对一堂公开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扫描,有利于增强评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把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要让听课者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五)努力把握新课程下评课的三要素

努力把握新课程下评课的三要素,即“三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思维的激活度和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学习的参与度。评价时看班级中的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看教师是否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以学习轻松自由、乐趣无限的感觉;看教师是否能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点燃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去。

思维的激活度。评价时要看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死板、机械、单调还是生活化、灵活化、丰富化,要看教师是否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活动和实验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增强能力,让师生富有个性的发现进发出思维的火花,并在师生亲切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得以修正、补充和完善。

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即要求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必须从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转化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全面发展。课程的功能变了,课堂不再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更应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的方法传授,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看教学是否促进了发展并是否引发了继续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奠定基础。

只有抓住新课程评课的根本点,才能评好课,才能使每一个老师真正能从公开课中受益。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篇8:新课程下如何上好高中物理习题课

新课程下如何上好高中物理习题课

新课程下如何上好高中物理习题课

郜宪坤

摘要:习题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小结和反思及变通三个大的方面论述了如何上好物理习题课。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方法

习题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是夯实双基、拓展知识、总结规律、培养技能的用武之地。通过讲解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方法,从而巩固并深化基础知识。

上好习题课,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率培养人才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精心挑选例题

首先例题选择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再次例题选择要有代表性,有思考性,例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既要考量学习结果,又要注重学习效率。

1.例题和习题的安排要以学习目标为选择依据

通过做例题和习题,可以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掌握哪些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哪些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哪些解答技能得以运用,又有哪些新的解题思路被激活。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思维清晰,思路畅通,减少因盲目无序而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

2.例题选择要有切实可行性

切实可行性不是说要减低例题的难度,容易做的题并不代表就切实可行,因为太容易的例题不仅无法验证学生的学习水平,更使学生无法发挥他们的潜力。太难的题,也不适合,因为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3.例题安排要有代表性

好的例题是会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加强双基的示范性,由浅入深,还可通过巧妙地转换引申、练习,达到夯实双基、举一反三的效果,达到一题多练的目的。

4.习题的配备应分层次性

要注意根据学习侧重点不同,对题型进行划分:单一基础知识考查、应用;各类知识的综合提高、创新应用等;知识的迁移等。在难度上要有易、较难、难三级题型,便于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练习。有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必胜信心。习题的科学安排及选择,不仅要兼顾到知识的重温和应用,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5.对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应少而精

这必然要讲究战术战略,既不能轻视基础,又不能专挑难、偏、怪题。每个习题的选择都应有可圈可点性,要达到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的综合提升。

6.例题的学习要注意师生结合

学生有困难时,教师积极配合引导,体现学习中教师重导、学生主学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教师及时正确的讲解,为学生开拓学习思路、增加学习技巧。

二、习题课教学的方法

重视问题分析,找出问题,思考解答技巧及方案,总结经验,积累方法,转换思路,多角度考虑问题,强化等价转化与化归思想,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学活用切忌生搬硬套,通过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答过程,使思维重组并焕然一新,变则通、通则会,使学习更有趣、更生动。

在习题课教学中,把所教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1.讲练结合法

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做习题加以练习和巩固应用,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分析讨论法

分析讨论法是学生和教师通过某个具体的,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物理问题,共同进行逐层分析探讨。其中,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提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感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点点分解攻克。

3.讨论归纳法

讨论归纳法是选取一些学生易出错问题进行讨论,把学生个人真实的解题思路展现出来,让学生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分析改正,最终找到正确方案。

4.板演评议法

板演评议法是选择典型问题,让学生上黑板板演,通过板演,把板演学生的思路及方法展示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取其精华进行肯定和表扬,对其不足的地方找出原因加以修正改变。

通过板演,不仅可以检测出板演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能力,同时,通过评议,使全班学生的分析能力、评议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5.导学讲评式教学法

导学讲评式教学法主要有三个教学环节,“导学”“讲解”和“评价”。这种方法是教师先把学案课前放给学生,然后学生在学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主解答学案上的例、习题,再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派代表讲解学案上典型例、习题的解答,最后师生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评析,以达到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物理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物理活动经验的丰富与积累,从而提高物理文化修养,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评价的教学活动。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使物理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新课改下,物理教师从习题的精心选择,到习题课上所采用的一些学习方法,都需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为高中物理习题课的高质高量提供保障。

三、课后注重小结和反思及变通

物理习题课融会多种思想、方法,各种技能和理念相互渗透,使物理学科多种知识更加有机结合,使不同知识在同一学习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得以展现,物理习题课,从更深层次上使许多知识精髓从多个角度呈现出来,避免众多题海战术的泛滥,不仅节省了学习时间,更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和精力。

总之,只要教师勇于探索,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和创新,一定能上好习题课,提高教学质量。深厚的功底,科学的教法,使我们事半功倍,收益多多。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篇9:浅谈新课程下怎样上好地理课

浅谈新课程下怎样上好地理课

新课程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在教学中真正体会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现在的学生知识多,知识面广,有些方面比老师知道的都多,如果固守老的教学模式,就不适应现在的'课堂了.学生的个性也难以发展.新课标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地理课堂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作 者:张明慧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五十一中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0: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创建阅读情境,诱发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x从整体对阅读文本有个初步的认知,总结作者写作的思路,即:阅读文本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什么?是怎么写作的?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做记号。其次,播放阅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构建一定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进行细致的阅读,品位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感悟作者为什么以“前方”为标题,体验文本中作者的理想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这样为学生创造平台来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了解和掌握的深度。

二、开展阅读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新标准下的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阅读实践活动内容。一般这些阅读时间内容都是和前面教材内容相对应出现的。同时,新课改不断强调阅读的活动体验,即:通过开展一定的阅读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阅读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素养、欣赏、阅读等内容,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形成和提升提供后盾力量。如:在学习《相信未来》阅读内容之后,笔者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阅读讲述、阅读欣赏、诗歌改写、诗歌朗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征和爱好来自由的选择参加内容。大多数学生为了参加好这次活动都翻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欣赏和阅读能力,同时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阅读、朗诵以及写作,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阅读不再是恐惧,而是融入自我的情感,将自我与阅读文本相融合,升华了阅读课堂教学。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拓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范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现今是创新时代的社会,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元素。个性化阅读则是鼓励学生在参与阅读对话时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或者感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催化剂。同时,个性化阅读不同程度的拓宽和延伸了课堂教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性,推动了阅读文本内涵、韵味等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深化了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如:在学习阅读文本的最后一个课时,笔者结合阅读文本的写作形式,适当的延伸阅读,即,让学生尝试探究式的阅读。进而,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而这时候的感悟和体验即是个性化的阅读。此外,笔者还开展一些和阅读相关的阅读表演活动来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最佳途径。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来创新教学手段,以多元化的方式来推动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篇1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优化论文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是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未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难以到位。为此,本文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式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如何优化,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育观念不变,课堂教学优化无从谈起、课改难以实施。所以,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1.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虽然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在不少教师的眼里,“主导”就是“领导”,课堂上仍然居“统治”地位,学生仍是操纵的对象。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核心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起步策略,又是学生自在主体成长为自为主体的终极目标。

2.要确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课改中的重大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与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论认为,教学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过程则应当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教互学的过程。

3.要确立科学、全面的课堂教学任务观

课堂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任务观是否科学、全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任务应该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维度的有效整合去关注学生,实施教学。即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理、自悟、自主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地去构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自己学会提出问题,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渠道,也是挖掘、发现、提高学生潜能的出发点。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环节),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原有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造,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为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导入要先声夺人,引人入“戏”

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对每一节课的成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运用多种导入技能,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尤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气势,来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很快入“戏”。

2.讲授要精心安排,广泛参与

讲授,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讲析、传授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性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教师须精心安排。既要善讲,又要精讲,还要巧讲;既要抓住关键,又要巧妙点拨,还要重锤敲打,以确保讲授内容的顺利完成。

3.练习要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达标训练,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组织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练,也可以是书面练、板演;练的`题目要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练的内容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4.结课要收束有度,余音绕梁

课堂的结束和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和导入相呼应,一始一终,一开一合,共同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师要讲究结课的艺术性,既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精要、深刻的印象,还要起到卒章显志、总结升华等功效;既要保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收束有度,又要给学生留下思索、回味无穷的空间,做到课虽终而意无穷。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这样才能改变以封闭、单向灌注为主的传统教法,才能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1.着眼于导趣,诱导学生“乐学”

导趣,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主动获知的状态之中。实践证明,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它使每个学生能够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变成最大的乐趣和精神满足。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导思,启导学生“活学”

导思,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提高能力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事实证明,出色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奥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总结规律,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学”为“活学”。

3.着手于导法,指导学生“会学”

导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两者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自己要掌握灵活多变的教法,而且要指导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但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怎样学”的问题,既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4.着重于导成,引导学生“善学”

导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风格和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它是学生形成最优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学生“善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并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品质和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的品行,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变“乐学、活学、会学”为“善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Abstract: Reform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ing classroom effect is the requir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Hen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o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new curriculum.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classroom teaching; optimization

篇12: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进作文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进作文课堂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课文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体会作者文章的特色,学以致用,为今后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打基础。

现在的中学生怕写作文,有的觉得没有什么写的,有的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进作文课堂教学呢?现就此活题谈淡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吃透审题,把握选材。

写作的第一步是审题,只有弄清题目每个字的含义,才能确定中心。所以审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初中以记叙文为主,应注意题目的范围和抓住题目中关键的词。接下来是如何选材,有些同学作文中心不突出,内容没有详略。一定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概念:选材必须围绕中心,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要详写。接着给他们作文趣目,让他们确定中心,概述所选的几件事。通过专项训练,学生对如何审题和选材有了正确认识。

掌握了审题和选材,还不能写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它告诉我们材料的积累是写作非常关键。

二、增加阅读,扩充视野。

如果我们仅凭借语文课内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学生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男边的人、事、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异且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电子时代,电视与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给学生比书本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知识。面对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应如何选择呢?我建议学生和家长一起看,在家长的帮助下认清真善美假丑恶,提高提高的审美能力,并把它和看书、参观,做游戏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各种积累相互联系,更系统化。而网络为学生打开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我们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识。

三、追求形式,注重练习。

写日记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但是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写一次周记,把最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每天有一名学生把自已所写抄写在小黑板上,课间同学们帮助他论证字、调、句的错误。使同学们少写“土语”,多用“雅词”。总之,凡自已的亲身经历,喜怒哀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写。这样,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读书、看报,积累了知识。仿写、改写、周记、书信掌握多种写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又互相取长补短,拓展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又不加重学生负担,达到多练的目的,提高写作速度,效果较好。

四、放手批改,讲究多样。

过去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实行精批细致,两个班的作文批下来,往往累得两眼发花,腰酸背痛。而学生面对批评多夸奖少的红糊糊的一片,看也不看随手塞进书包。多次强调的问题,下次照样出现。

在作文批改中进行新的尝试:在批改中多用鼓励性语言。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因此作文既按要求去批,又要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和创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书写工整也应给予肯定。当然不能迁就他们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但也要含蓄婉转地指出,让学坐心理上能够接受。

在批改过程中,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篇,原封不动地复印,发给每位同学,让他们先挑字词上的错误,然后自由评价两篇文章的语言。接着在老师指导下对二篇文章进行比较,使同学看出它们的优缺点。让同学们体会到选材典型,构思巧妙,语害流畅是写好作文非常关键的因素。

让同学自己批改作文。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小组,由组长带领,读每个人的作文,进行讨论,实事求是地肯定优点,提出不足。面对面批改,可引起本人高度注意和认真思考,从思想上弄清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有积极性,批改效果明显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休活,学会分析问题,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认识水平,从而把他们叙述的内容想深,想透,想全面,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进一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篇1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研究初探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研究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实施新课程选修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成为热点,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义。选修课程实施后,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选修课教学策略实施的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选修课程 教学策略

选修课是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照国家推出的新课程标准而实施的课程新增教学内容,选修课亦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三大特色之一。选修课,基于新课程提出的全面发展、有效发展、均衡发展、个性发展的理念,使高中语文课程体现了时代性与选择性,强调新课程要在重视学生“双基”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改革目标。

1何谓选修课

选修课发源于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19世纪代,其经验传入美国,并在全美范围内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实践,收效显著。19世纪末,选修课这一体制从大学移植到中学,但在局势动荡的年代,并未得到有效坚定的贯彻实施,19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上海浦东中学等学校,最早引进西方的选修课制度,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在高中普通科中采用选修制。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及说明》首次提出在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问题。1992年,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意见》,就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开始,高中课程改革试验正式启动,选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进入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领域。①

2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的选修课程制度成熟,设置较为完备,指导思想与方针也较为先进,评价机制也趋于合理。而国内对国外选修课程的研究视野,较多放在对不同国家(美国、英国、法国等)其母语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课的界定,这也是一种研究的定势思维――解读新课程标准达到对选修课程设置的初步了解之后,开始着手从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目前可供我们借鉴参考的国外优秀选修课研究――“芬兰模式”。芬兰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旗帜鲜明,目标明确,旨在促使学生成长为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为学生日后就业、生活、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学习、生存、发展能力。芬兰模式的选修课分为专门选修课程和应用选修课:专门选修课程,又称为限定选修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但是学生不一定全学的课程,共有60门左右,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从中选修学习10门即可;应用选修课程,又称任选课程,属于学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芬兰高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造自我就业的能力,同时正因为课程的丰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学生选择权缺失的可能性,选修课授课模式也较为灵活,打破日常行政班级的约束,采用无年级、无固定班级上课的形式。②

在“芬兰模式”里,学生选课时可能会出现课程内容不均或者搭配不当的情况,学校就此采用套餐式,类似于国内的模块式课程供学生参考,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高中选修课阶段获得尽可能大的提高。

纵观各类目前有关语文选修课的文章报道、消息和研究资料,稍加整理概括,可知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九类误区:选修课是“暂差生辅导课”,视选修课为“补习课”,把选修课当成是“补足工作量课”,把选修课看成是“或无课’,把选修课混同为“电视录像课”,把选修课等同于“艺术、音乐、摄影等讲座及实践”,把选修课视为教师“福利课”,把选修课改为高考“深化课”,把选修课作为“学生放松课”。③

还有从管理、教学、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选修课常见的十种症状:“混乱症”、“功利病”、“专制症”、“贫血症”、“内虚症”、“低能症”、“僵化症”、“焦虑症”、“颓废症”、“消化不良症”,对了解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现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选修课实施以来,困难重重,其主要体现在:

一、如何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

二、怎样区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如何矫正选修课必修化的问题;

三、师资、教材、评价欠缺有效机制。

而教师在选修课中的角色转换也是十分必要,他们必须有选择性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协调者、组织者、调控者的意识,并能从必修课的教学主导者身份合理自然地过渡到选修课当中来。这对新课程实施背景之下的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目前在教育领域的课程、教材、教法三大基本领域内,选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法的.研究思考上,而提出问题的很多,实际解决问题的较少,但也因为选修课这一领域本身属于方兴未艾阶段,所以,实际落实的力度稍显力不从心。但是有了两部专著的出现,也带来了选修课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入落实,渐渐有了起色,开始出现成效的好消息。对于选修课程本身的根源及实际存在的理论依据,课程结构,课程比例与分量的界定,没有多少争议,这是国家意志的一种统一,而大家更多的是关注教法的三大策略问题――教材的准备策略:教师、教师安排、教材的编写,选修课应该怎么上,不同的课程内容,应该怎么来进行设计,教学的组织策略:课堂上的安排与统筹,选修课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最后是选修课程的评价策略:选修课如何与高考接轨,我们在评价机制中应该借鉴国外哪些优秀的经验。

目前选修课领域已有的专著有《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优秀教学实例选评》《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自助餐教学实验60法》《高中语文选修课典型案例研究》,前两本书是粤教版教材使用区选修课的成果展示,最后一本是北京市海淀区“高中语文选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的成果,前者重视对选修课程课堂实况的记录,后者则是侧重对选修课程设置的经验总结,前者更倾向是在上课,而后者更接近于说课。虽然成书的结构不尽相同,但对选修课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3选修课教学策略实施建议

3.1教材

我国语文教育界对选修课教材并未进行统一的要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它按照新课标的指示与要求,分为“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等五大类。而从《高中语文选修课典型案例研究》中得以窥见,在实际的中学一线,对选修课课程的开发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开发选修课程,也有从已有的选修课教材出发,选取其中的一点,例如撷取“中国小说欣赏”中的《聊斋志异》开设专题教学。不拘一格的教材组织,整合教材资源,形成适合教师自身教学优势的课程结构,让教师们善用教材,形成特色,正是选修课程需要引导的趋势之一。 3.2课程

从课程内容上,选修课可分为学术性选修课、职业性或技术性选修课。前者侧重于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而后者更重视实用技术的掌握。选修课的选课体制分为四大类,“任选制选课制”、“选科制分科制”、“定向选修制”、“全选修制”,顾名思义,从不同的名称完全可以看出其不同的选课方式的含义。④

华东师大二附中建构的四大系列选修课程模块是“大文化模块”(文科类,由47个子块组成),STS模块(理科类,由42个子块组成),学生社团模块(活动类,由26个子块组成),荣誉课程模式(超常类,由10个大学课程子块组成)。与语文学科密切联系的是一、三两大模块。学生在选课之初,确保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不用担心无课可选,并提前熟悉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提前“配对”,充分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3.3教法

选修课的教学应当从准备策略,组织策略,评价策略三方面有所建构,虽然教材的版本使用情况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教学策略与原则,应该有所规范与统一。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内容上,需采用重构策略,对教学内容要有教师自身的选择、整合、拓展。这是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跳着摘桃子”的心理趋向,旨在激发学生的挑战学习的兴趣,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也是授课教师在备课之时必经的过程,选修课的教学如果真正打破行政班级制,采用一课一班的形式,那么学生的学情对于教师而言就得从头做起,重构教学内容,就是在建构教师自身的语文教育图式,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同化与顺化的相结合而更有效的过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可以大胆尝试合作学习理论,最先在美国兴起的合作学习理论不同于常见的小组讨论,选修课采纳合作教学理论,从一开始就将班级按照不同的知识背景、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分成学习小组,教学过程中不拘于授课的形式,而是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给每个学习小组,小组内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合作、交流、竞赛,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每个成员获得不同的任务细节去完成,每个学生不再顾虑雷同与优劣的差异,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完成构建整个学习任务的那块属于自己的部分,无论是什么内容的选修课程,都能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评价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评价内容应当侧重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注重学生实际的操作与实践,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单纯积累。评价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评价,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并能与高考有机融合,而不是与高考两相对立或混为一谈。在明确评价主体应是学生而非授课教师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中多元智能因素,不必等齐划一看待学生的表现,而是注重差异性,挖掘并开发他们在选修课中不同智能的突出表现。

注释

①郑国民,尹逊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11.

②贺雅琴,李珍梅.国外普通高中选修课改革述评――从芬兰模式谈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

③邓彤.选修课十病[J].中学语文教学,.5.

④肖家芸.选修课的模式建构[J].中学语文教学,2004.5.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干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10.

篇14: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制定了新的目标。相比而言,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随着当今时代发展,要适当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教育意义,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当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教学管理;小学教育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应当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当今大部分学校还采取着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没有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思想,制约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使其无法得到创新和改革。教育者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现今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办法,完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跟上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步伐,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小学教育方法,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当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理念还较为落后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尽管一再强调要注重以人为本,要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改变的只有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将教育理念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转变过来,对于学生的要求和能力判断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教育。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还以学生的成绩来判断教师的水平,长期以来便无法顺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管理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地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更新。但是放眼大部分学校,很多管理教师的能力并没有达到要求,甚至很多管理者是由普通小学教师兼职,此类管理者本身就缺乏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更无法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并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提升管理教师的能力势在必行。

(三)教育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程背景下,很多教育管理者面对新课改带来的诸多要求,都还保持着一种对新教育模式的摸索状态,在采取新的教育方式时目标不够明确,缺少目的性,从而导致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受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影响,有很多教育教学管理者没有明确教育目标,盲目的将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因此,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尤为重要。

二、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可以采取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很多教育教学管理者受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影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实际成绩要求教师的工作,一切从成绩出发。但是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于管理教师而言,就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概念。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其结合实际情况,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己解决,而不是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逐级上报,事不关己。要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来自管理者的关爱,让其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教师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花更多的时间去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师教育管理能力,加强教师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下,新的标准理念的出现,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教育者应当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可以组织管理者参加培训,学习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并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并杜绝部分学校由课任教师兼职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现象。同时,教师也应当顺应教育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能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理解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此学校可以组织集体备课等活动,让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一起交流探讨,增进新课程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解,加强落实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对此,学校应当额外重视,增强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明确教育目标

在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更新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教育管理方式,根据制定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者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从教师的立场出发,制定合适的管理计划,让教师能够在新的管理模式中找寻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教师根据管理者制定的阶段性目标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成,而教育目标可以由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制定,并推荐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朝着目标共同前进。只有教育者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更方便教育管理者对其进行分析和管理。对于教育教学管理者而言,每当做出计划前,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立场,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并适当的采取鼓励手段来激励教师投身于教育工作中,逐步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在传统的教师评测考核体制中,往往都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教师的工作水平,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这种评测方法将不再适用。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制定出一套新的、完善的考核评测体系,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管理和指导下,能够顺应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评测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方面评分的方式,由管理者和学生共同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分分级,通过管理者和学生的评价,教师能够有效地寻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可以意识到问题所在,及时的将问题解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这种考核体系还可以激励教师,使教师拿出更高的热情投身于教育工作中,帮助管理者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阶段性目标,保证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结语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地做出调整和创新,形成一个创新的、良好的全新体系。并贯彻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教育管理计划,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培养教师专业水平、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完善考核体系等方法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创新,保证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下,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开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6.

[2]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15):191.

[3]郝俊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3):137.

[4]何彦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19):16+14.

篇1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讨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改革的发展标准,更加关注高效的课堂教学。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历史复习效率,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而且对于学生提高高考历史成绩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积极的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的重要性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历史知识相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相对而言,历史知识的复习时间较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历史知识的复习效率,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学习状态,积极的探究有效的历史复习策略,并指导学生有序的进行复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一)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

在高中历史复习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使学生在掌握考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重点考察知识的范围进行复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历史课程复习的重点,树立学好历史课程的信心。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积极的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历史考纲。

(二)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历史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端正历史复习的态度,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性。其次,在历史课程的复习环节,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有效的`帮助学生舒缓复习的枯燥感及难度,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重视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这一复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是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的关键。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需要历史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历史课程考纲的要求,划分出复习的范围,针对复习的范围,制定复习的计划,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非常重要。

(四)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历史课程复习活动中,通过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合理规划复习的进度,有利于学生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复习,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复习策略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作为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重视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使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方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复习效率,使之可以更好的学习历史课程。

参考文献:

[1]翁正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马晓丽.浅谈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复习策略[J].天津教育,2013,(16).

[3]吴希.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4,(4):142-142.

[4]陈德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8):76-80.

相关专题 上好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