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的创作与辅导论文

白鹭青芽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白鹭青芽”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儿童画的创作与辅导论文(共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儿童画的创作与辅导论文

儿童画的创作与辅导论文

从教十余年,儿童画的辅导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儿童画的创作与辅导我始终在探索中学习与总结,也总结出点滴经验,现与同行共同学习探讨。

儿童画绘画是儿童普遍喜爱的一种爱好,是儿童以绘画的形式所进行的活动及创作,这项活动在发展儿童智力、对儿童进行美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儿童画,顾名思义,儿童的画。儿童是主角,在这里看重的是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通过研究和分析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发展,同时利用这些特点找出更加适合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辅导教育方法,以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绘画作品并不能作为一项专门的美术门类同画家们的创作划等号。如果一味的将少年儿童的绘画活动和作品同成年人的绘画活动和作品划等号,从教育的角度就会起相反的作用,抑制甚至扼杀了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那么作为教师在这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辅导二字又体现在哪儿?这里的“度”又如何把握?很简单,既然儿童是主角,那我们当好配角就好了。儿童有儿童的特点,儿童画自有它独特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我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

首先,真诚的鼓励学生。

常有人认为儿童画是绘画的初级阶段,对儿童画横加指责,这不象那也不象,要他们服从严格的基础训练。有的采取“拔苗助长”,效果却适得其反。故此,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地让儿童进行这一创造,要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事物的特征,启发和保护儿童的想象力。有的教师过多的让孩子临摹他人的作品,养成了离开了样本便无从下手的不良习惯,不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缺乏主动表达,思考的积极性。应该鼓励孩子自由想象,随意创作,不要用成人的审美观去要求孩子绘画,孩子才能创作出充满童趣的作品来。鼓励学生的大胆涂鸦,鼓励他们的大胆尝试想象,不要把他们创作天性扼杀在摇篮里。

其次,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在指导儿童绘画创作时,有一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画创作画、想象画,他就是六年一班的同学,每次绘画创作,他总会出其不意的创作出新鲜的东西,比如,一次欣赏国内外建筑,当然,欣赏过程中,中外古建筑体现的民族智慧,现代建筑的巍峨壮观,激起了孩子们人定胜天的斗志,于是,接下来的创作他画了一个中国最高的摩天大厦,比上海世贸中心高101层,取名101大厦,到达顶层后,又别出心裁的设计了一个100米的龙型旋转电梯直达最顶端的参观塔,他说,“现在这样子建筑是人力所不能为的,但是到我们这代就可以由我们来实现”!好大的口气,好大的气概,好样的'孩子,我和全班的同学为他喝彩!学生的热情得到激发,创造能力就像喷薄的日出苒苒提升。

再次,注重良好辅导关系的建立

辅导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友善、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氛围。开始请学生画画时,一些学生会有畏难情绪。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习惯了老师要求做的事一定要做好,让老师满意;学生也会和美术课上的一些训练和作业联系起来,顾忌到教师的评价。辅导者首先要向学生说明,这不是美术课,也不是美术作业,你的画不会拿给美术老师看,和你的美术成绩没有关系,而是请你把心中想到的、看到的尽情地画出来。有的学生会说:我不会画,画得不好。辅导者要鼓励他:没关系,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别着急,你肯定能画出来的。通常,学生都能开始画下去。在小组辅导中,许多学生在一起画。辅导教师要看到群体,对个别同学特别的鼓励和称赞,会使另外的同学担心自己画得不好,或者觉得辅导者不关心自己。这时,教师可以来回走动,以鼓励的目光、亲切的身体语言支持学生画画。

最后,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应时注意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尽最大努力减少一切不利于儿童自由绘画创作的精神束缚,应不失时机地诱导、启发学生大胆创作、培养其想象力。目前,我国的美术教学模式大多是处于“因师设课局面,”其一,以“简笔画”代替儿童画教学;其二,纯粹的临摹课代替儿童画教学;其三,以艺术家们在绘画中创造出来的变形形象替代儿童画中想象和创作的形象。这些指导方法容易使儿童画形象概念化,画面单调、生硬,使儿童画发展陷入一个狭窄闭塞的空间,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第一,应设法让学生对创作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拟题新颖,切合实际,能让学生回忆与想象;

第二,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辅导中,学生的绘画既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沟通。倾听在这时很重要,可以和同学一道谈论他的画,以好奇和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说出他画的故事;对学生所表达的情绪,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都不要加以评论,而是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做出同感的回应。整个辅导过程,辅导者都要保持和学生的心理接触,而不是将学生撇在一边,只去关注和审视那张画;这种带有挑剔性的审视会伤害到辅导关系,这是万万要杜绝的方式,相反的,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偶然的即兴之作,随时鼓励他们的妙手偶得之,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用他们儿童特有的天性创造出别有情趣的作品来。

总之,指导学生绘画创作应多给予肯定的赞扬,不要要求过高,对学生创造的作品不要干涉过多,限制过死,批评过重,否则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因此,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绘画创造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把想象力、创造力体现出来,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让儿童画以他特有的美丽大放异彩!

篇2:精选幼儿园儿童画创作教案优秀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是一节绘画课,它通过对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艺术语言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画的表现技法,同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并通过儿童画创作,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情感目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儿童画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儿童画创作构思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欣赏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积极的身心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本节我利用大量儿童画、资料、电脑、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脑、眼、耳、手协同利用,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到解决。

篇3:精选幼儿园儿童画创作教案优秀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深绿和浅绿色圆片间隔开来连续的粘贴在纸上,并学习简单的添画 。

2、培养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手工活动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范例一幅(毛毛虫)学具:画好的树叶图每人一份;浆糊、深绿,浅绿颜色圆片片若干;毛巾人手一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范例,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毛毛虫” 。提问:

这是什么?( 毛毛虫)请小朋友看看这个毛毛虫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圆片片)它是那两种颜色组成的?是一个深绿一个浅绿间隔排列的。

那这个毛毛虫漂亮吗?(漂亮)你们想做吗?(想)2、教师进行示范,要求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与此同时,着重讲解操作中的要领。

3、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讲评。

篇4:大班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案及反思

大班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梳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能把熟知的大自然某些事物,大胆的运用水粉画美术方式表现出来,进一步提高绘画兴趣和审美意识。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1、感受、梳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热爱大自然。

2、能够大胆的运用水粉画方式表现大自然的美。

活动难点:

运用水粉方式表现大自然美的同时,能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并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材料:事先对大自然有大体的了解,部分动植物的图片、棉棒若干、水粉纸、调色盘、水粉颜料、小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答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引发作画兴趣。

我首先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了解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的回答是:“有许多的植物和动物……”我提议:我们一起把看到的、喜欢的大自然的事物用多彩的水粉画出来,好不好?”我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绘画的欲望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二、发放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用水粉进行绘画,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1、出示教师作品,引导幼儿观察水粉画简单的绘画方法。

2、讲述绘画的具体要求:姿势及卫生等等。

3、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在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中,我充当的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支持者的多重角色。幼儿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选择绘画内容,通过现场绘画让幼儿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大胆表现,从而幼儿想象力、观察力都有很大提高。幼儿亲身在感受和体验水粉绘画的过程中,水粉绘画的'技巧同样有所提高。

三、交流欣赏作品

这个环节中,首先通过幼儿展示自己的画,自我讲述所画的内容,让幼儿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分享体验成功感。在幼儿交流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材、构图、线条、情感几方面进行评价,丰富幼儿的认识,提升经验。

活动延伸:

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摆放在走廊里,供家长及幼儿参观欣赏,促进家园合作。

活动反思:

在本次艺术活动中,我充分尊重孩子的生活和活动,选取孩子熟悉的活动作为操作的内容,使活动自然拓展、延伸。充分调动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为每一名幼儿都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活动中,幼儿带着愉快的情感体验参与创作,作品生动鲜活。在活动中,我注重兼顾群体需要与个别差异,关注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成功体验,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活动整体效果很好。

篇5:大班美术教案:儿童画的创作_大班艺术教案

大班美术美丽的树叶教案 推荐度:大班美术刮画教案 推荐度:大班美术涂鸦活动教案 推荐度:元宵节大班艺术教案 推荐度:十二生肖大班美术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大班美术教案:儿童画的创作_大班艺术教案

一、教材的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是一节绘画课,它通过对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艺术语言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儿童画的表现技法,同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并通过儿童画创作,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德育目标: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情感目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儿童画的创作方法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儿童画创作构思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欣赏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积极的身心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本节我利用大量儿童画、资料、电脑、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脑、眼、耳、手协同利用,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到解决。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本课我采用“激发情趣式”导入,通过教师边讲故事边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

通过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儿童画资料,学会儿童画的创作方法,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完全地了解儿童画创作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创作练习作铺垫。

3、练习反馈

学生通过欣赏多幅儿童画资料,增强了创作的信心,可任意设计一幅有意义的儿童画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的目的。

4、作品讲解(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

5、本课小结通过4名同学表演幽默小品,为下节课创作儿童画提供素材(留作业)

总之,本课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有所尝试。但还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篇6:美术电影创作论文

美术电影创作论文

一、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1.电影美术的作用

在这之前还得有必要阐述一下美术电影的作用,电影美术是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与制作的一种专门化美术创作,一部影片艺术效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觉取决于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因而,电影美术师应该在导演对于电影的整体构思下和演员、摄影等工作人员一起合作来完成电影在造型上的完美呈现,从而设计、制作出富有时代感、地方感,有一定性格特征与生活气息的人物、景物,以便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应。而电影美术创作的内容与要求也是十分关键的,电影美术史在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事先要将文学剧本中关于人物形象、环境以及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经过一定的构思与手段转化为具体形象。电影美术师之于一部影片在总体上的造型涉及到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这两个方面,也是十分主要的两个方面。电影美术师的另一重身份就是美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设计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以及选择与影片合适的外景。

第一,布景。电影造型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是布景,其提供了剧中人物的活动的一个环境。一部影片造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电影布景制作技术质量的高低。而外景则是现有内景的一个补充和外延,同时也是电影场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电影为了追求更为强烈的表现力与纪实性越来越重视在外景的拍摄,可是在利用外景的时候得注意其应该相对的集中,进而缩短摄制的周期。

第二,化装与服装。化装和服装是电影美术中另外一项格外重要的任务,站在艺术角度的层次上来讲,对色彩的如何运用化妆师十分讲究,色彩在化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三,人物化妆与服装的协调与统一,要与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保持一致,因而不协调的调子或者过大的反差都会在瞬间影响受众视觉美感的获取与享受。在电影中,服装专门服务于演员角色,同时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将人物的年龄、性格以及身份等特征体现出来,还可以凸显时代、民族以及地域等特征,其与影片的题材息息相关。

2.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美术确保了影片的艺术性与典型性

电影艺术中最为基本的因素就是形象,而电影展示给受众的第一感就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动物以及器物等。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电影作用不仅要有好的`导演,而且其内部形象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从而让受众有一种愉悦感。塑造美好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而且给能给受众美的享受,让受众觉得电影中的场景似曾相似,似乎还在眼前。那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业。譬如《白毛雨》、《地雷战》、《从奴隶到将军》、《高山下的花环》、《黄飞鸿》、《佐罗》、《双面人》、《少林寺》等等优秀影片都具有十分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冷库卑劣的黄世仁、机智勇敢的阿诗玛、顽强淳朴的觉远、善良老实的杨白劳以及正义智慧的佐罗等等都给受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栩栩如生、难以磨灭,可以在受众的心中呼之欲出。尽管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由演员扮演的,可是一旦进入角色后的演员形象就不是演员本身了,一切都是景观化妆师、导演等人员依据剧本的内容而使其美术化、艺术化后得到的一种形象了。因而,在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要考虑美术对剧本内容的美化作用,对演员形象的美术处理。美术处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和美术作品的创作相差无几,也就是要确保演员在原来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创作出和剧本相符合的艺术形象,同时这对美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美术修养,在尊重美术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下设计、制造出的形象要给受众一种美的享受。譬如经典作品《哪吒闹海》,这是我国现代知名画家张仃的一部突破传统画却极富装饰意味的影片,可以说是色彩典雅、勾勒十分到位。在这部影片中的哪吒、龙王以及李靖的形象生动而优美,可以说是雅俗共存。

再譬如获得金质奖的动画片《牧笛》给人直觉上的感受就是大写意的水墨风格,这部作品中牛的形象启发于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而青蛙、鱼虾的形象则是受到齐白石的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影中的形象在经过艺术加工后极度简练。牧童的形象勾勒借助于相当简练的线条,天真可爱小孩形象的刻画还离不开用赭石颜色稍加渲染的皮肤;牛的形象则用的是极为简单的湿墨。这些相对优秀的影片可以为受受众带来一种健康而美的视觉享受,从而激发受众思想上的共鸣。可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生动感人艺术形象的塑造。而美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美术也处在飞快发展的阶段,电脑技术较为广泛地运用到影视中,不少电影使用三维形象的动画演员使得其看起来和真实的形象相差无几,这打破了人工绘制过程中无可跨越的横沟而拓展了电影意识所要表现的范围。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借助于美术手段所制造出来的形象更加符合剧本的要求,不仅可以表现虚幻与现实的形象,而且灭绝的过去与将来可能出现的形象也可以得到展现。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美术的发展也将不断提升,电脑制作技术也将会慢慢趋于完善化,而由人绘制出来的电影形象也将更加的真实与动人,表现性也越来越强,慢慢地取代真实演员的形象,这将是电影界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总的来说,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关于文学剧本的编写、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是剧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刻画,都离不开美术的巨大作用,即便是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也还得重视美术效果的作用,注重演员身着服装与场景是否和谐,是不是可以凸显人物的主要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影片大放光彩。

3.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美术较好地确保了影片场景空间与艺术道具的艺术感

在电影这门艺术中,人物重视活动在一定的场景空间中,就连舞台剧也还还需要一定的道具与背景。譬如室内的茶几、下雪的布景等等。而在故事影片中,场景空间也就显得更加关键了。场景需要和人物身份、性格、活动变化以及活动时间相符合,而场景的选择、加工与设计一般都是都美术工作者来执行的。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环境、人物、道具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与协调,从而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焕然一体的艺术效果,给人真实自然的艺术美感。譬如在《水浒》里面,场景的占地就达到了六百亩,涉及到自然环境、建筑以及人工环境等等。可是按照剧本的内容,美术工作者经过仔细的挑选又将场景具体为:京城区、梁山区以及州县区。此外,在这部影片中演员服饰、道具的选择与设计也是由美术工作者执笔完成的,大面积应用灰色系统使得人物淡雅、自然的平民式风格得到了体现。可是当李师师和燕青会面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是穿着暖色调的绣花服装,色彩艳丽而不显浓烈,从而将一个身陷风尘而又侠义有情的女子形象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而身着黑色短服、手拿板斧的李逵性格中正直豪放的人物特征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然而要是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忽视没事字电影环境与道具中的突出作用,电影的艺术性与可视性也就得到了很到很好的体现。不少电影力求凸显红军长征的题材,可是衣服都是全新的,不仅衣服有棱有角,而且演员娇声娇气,让观众感觉极不真实。如果说道具、形象、服装以及光色更多地注重外在感官效果的话,那么电影中的意境美更加注重的是作品内在的综合性因素。所谓的综合性因素就是演员、衣服、道具、环境以及光色等组建而成的点、线、面、虚实、色以及动静等因素相互影响而达成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这种综合性关系会对受众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影响,让受众可能会忧伤、喜悦,可能会激动、愤慨。而调动受众内资情绪的这种综合关系与美术作品中意境形成的原因也是一样的。譬如影视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小城故事》等都有不错的意境让受众观而生情、观而又忘情。同时也存在不少影视作品粗俗滥造,这是由于制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美术规律,使得演员大笑大哭,本以为会极大的激发受众的情绪,可是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让受众大生反感之心。

二、总结

总的来讲,电影和美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美术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剧中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与典型性,同时在环境、色彩、道具以及光影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一部受受众喜爱的电影,它的构成应该是完美的,应该是无懈可击的。美术的发展对推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必将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与作用。

篇7:提高孩子儿童画创作构思能力的教案

儿童画的创作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是一节绘画课,它通过对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艺术语言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儿童画的表现技法,同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并通过儿童画创作,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情感目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儿童画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儿童画创作构思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欣赏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积极的身心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本节我利用大量儿童画、资料、电脑、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脑、眼、耳、手协同利用,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到解决。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课我采用“激发情趣式”导入,通过教师边讲故事边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

通过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儿童画资料,学会儿童画的创作方法,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完全地了解儿童画创作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创作练习作铺垫。

3、练习反馈

学生通过欣赏多幅儿童画资料,增强了创作的信心,可任意设计一幅有意义的儿童画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的目的。

4、作品讲解(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

5、本课小结

通过4名同学表演幽默小品,为下节课创作儿童画提供素材(留作业)

总之,本课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有所尝试。但还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篇8:大班美术活动计划:儿童画的创作-大班美术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计划:儿童画的创作-大班美术教案

一、教材的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是一节绘画课,它通过对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艺术语言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画的表现技法,同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并通过儿童画创作,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情感目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儿童画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儿童画创作构思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欣赏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积极的身心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本节我利用大量儿童画、资料、电脑、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脑、眼、耳、手协同利用,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到解决。

篇9:谈谈儿童画教学的论文

谈谈儿童画教学的论文

摘要:绘画训练是发展儿童个性特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儿童眼、脑、手的协调能力的培养,对其智力的开发是大有裨益的。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眼、脑、手得到一定的训练,想象的翅膀便在他们心头油然而生,渴望得到一种客观物体形状相吻合的表现形式来直抒胸臆。需要美术教师引导去冲破一第强大的低年龄绘画意识的封锁线。

关键词:儿童画;想象;个性;引导

早期的绘画训练是发展儿童个性特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儿童眼、脑、手的协调能力的培养,对其智力的开发等都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美术教育的重要之原因。

儿童作画时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干扰和限制,他们画画时随心所欲,表现的东西包罗万象,大多是些意向的组合,如把火红的太阳画成淡蓝色的,这种用图式表现物象的方法从4岁开始。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眼、脑、手得到一定的训练,想象的翅膀便在他们心头油然而生,以后逐步成熟,到9岁左右已近顶峰。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心中便渴望得到一种与客观物体形状相吻合的表现形式来直抒胸臆。这时应当引导学生向写实期过渡,教其必须掌握的正确作画姿势和基本绘画知识及作画方法,否则极易使其失去绘画信心。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引导冲破一条强大的低龄绘画意识的封锁线,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教学体会:

一、根据孩子的特点,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

1.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物形象,从小培养敏锐的感觉

在少儿步入艺术殿堂之初,我们就必须强调对其敏锐感觉的培养。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或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抑制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天真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儿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琢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据孩子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您的孩子睡觉不喜欢盖被子,您可以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蚊子就会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孩子听完后,往往会乖乖地把被子盖上。而且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家长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小孩子就主动地盖好被子。

2. 每堂课确定明确的绘画主题,让孩子在玩中画

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确定每堂课的绘画主题,逐步引导学生扩大观察和表现的视野。有一次,我教孩子们画海里的渔船,我先是什么也不说,让他们自己画。半个小时以后,几个小孩都画完了。十几张画排成一列,什么形状都有。对于孩子们的画我进行了点评:画得都很漂亮,很有创意。但是画的都不是渔船,缺少渔船的特征。于是,我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带着这些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来到了停泊着渔船的码头边,先是大体地让孩子们观察了一下其中的一艘渔船:船头、船体、船尾、驾驶仓、铁锚、缆绳、轮胎、救身圈等等,然后又带他们上了这艘船,玩了好长一段时间,期间,好客的船老大对孩子还讲解了许多不同时期的渔船式样、构造及鲜为人知的一些渔民捕鱼的传奇故事……经过这次码头之行,孩子们观察了渔船,也听了不少有关渔船与渔民的故事。后来我又让他们画了渔船,这次他们知道了为什么画船必须画铁锚;为什么必须要画黑色的大轮胎;为什么必须要画救身圈等等。由此可见:不管是成年人学习绘画,还是孩子学画,都必须来源于生活。

二、依据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规律和直觉感应,去开发和引导他们的美感和创造性

时下,有不少学校包括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常常是采用用灌输和强制模仿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前预先准备好一张范画,上课的时候把它挂到黑板上(此画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构图、完整的结构、漂亮的色彩,完全就是老师的杰作)。然后对画进行讲解,讲完了以后让孩子们画,最后谁画得好的标准就是:谁画得跟老师的画最象、最接近就是最好的。这种儿童画教学方法压抑和限制孩子本能的审美情趣以及自由的思维方式,儿童画中的那些淳朴的的、稚拙的、率真的东西就会丢失。而是应通过孩子自己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启发来学习创作儿童画。鉴于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 让孩子摆脱盲目性

在开始阶段,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同的孩子对事物的想法和认识也有所不同,因此,也会有不同的作画内容。从儿童感兴趣的漂亮玩具花衣服等生活用品着手,或带他们走出教室,以美丽山川、房屋建筑、飞禽走兽作为表现对象,开展线描写生练习,此时,尽管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物体歪扭,不合比例,画面线条稚拙,有的甚至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拼凑在一起等等,但毕竟是他们能动的对物体感知的结果。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成绩多么不好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

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儿童,使他们逐步想画、愿画、敢画而不拘谨。

2. 让孩子进入立体世界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儿童画教学经验告诉我,必须老师亲自带头,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在观察习惯形成后,应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结构的形体意识,时而让孩子们俯身触摸地上鲜嫩的花草,时而和他们一起抬头仰望天上的宇宙星辰,既要巩固原始的热情,又要激发他们新的求知欲,引导儿童逐步走向感受物体的空间形态发展尝试的阶段,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3. 别让孩子陷入误区

待学生心理、视觉感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随着造型训练的深入,画面已有立体感,对透视有了朦胧的认识,线条也相对稳定,理性思维在作画过程中明显体现出来,但他们仍处于眼高手低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中,常表现在对画面中的某一条线要反复修改。此时,作为家长在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自作聪明,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孩子,以成年人的理性的思维去指导自己的孩子画画,作为教师也一样,需引导得法,启迪和提高重在顺应天性,贵在陶冶稚趣。正如日本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严所说:“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他当做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三、提升孩子的审美意识

随着孩子们生活阅历的增加,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孩子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接触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去了解生活中业已存在的更多更美好的事物,让孩子们捕捉到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通过讲评优秀儿童画作品或通过直觉体验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成为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过程。

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他们天生都有表现才能,有极强的表现欲,我们应对孩子在画中表现出来的天真、稚拙、淳朴的艺术语言,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美,让他们在鼓励声中树立自信,在赞美声中发展和培养勇于创新的个性。应当提醒各位家长和老师注意的是,儿童在获得了运算能力特别是形式运算能力后,他们眼中童话的、幻想的世界逐渐变为客观的世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这一客观世界则需要具备更丰富的专业语言,许多孩子由于缺乏这种能力的培养而难以表现这一世界,致使他们从此不再有热情作画。

我们应顺应儿童对艺术的认识规律,不断的激发儿童的情感和作画欲望,同时把这些与发展创造力相结合起来,促使儿童学会异想天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启发,使儿童从小就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而在今后的创造空间里自由翱翔。

篇10:中师美术创作与校园文化论文

中师美术创作与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园文化设计的原则

1.地域性与国际化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亚文化,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因此表现有民族性;二是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必须会受到国际上,特别是教育先进国家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会有国际性。作为地域性的校园文化方面,校园文化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设计出为广大全体师生员工接受又通行于现代教育的校园文化。

2.精神与物质相一致。

校园文化的构成可分为物质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两类。前者由教学仪器设备,校风校貌、教学质量、实训、奖助学金等因素组成,后者体现为校园群体的礼仪习俗、理想价值观、思维方式、品质作风、教职人员文化层次等方面。必须同时注重两个方面要素的建设和发展。物质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是构成的校园文化的基本因素。

3.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的个性表现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作风、习俗、奋斗目标、以及仪器设备状况、校容校貌、人员受教育程度等等。校园文化的共性是指所有的院校共有的校园文化特性,表现为共通的物质方面的特性,比如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即先进又完善的试验实训基地等。全国的大多数院校都处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在基础的优势上,都在挖掘和塑造自己院校的个性,重在要尽全力使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的校园文化,这是体现一个院校特设办学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设计者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校园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不是彼此对立、相互分离的,而是一个统一体。个性中隐含着共性,共性富于个性之中。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的设计时,务必记住这一点。

4.整体艺术与局部美学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个文化艺术系统的工程,是由许多局部分子组成的整体。为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美学系统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同时建设校园文化的局部主要是指院校的礼仪美学、价值取向、人文社科、教工德育心里美学教育工作等,构成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校园文化的整体即由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艺术整体,它体现为院校的办学理念、内含和外部形象等。校园文化的整体呈现也就是每一所院校表现出丰富的特色办学及良好的外部形象展示。

二、校园文化设计的特点

1.教育民族化。

校园文化是地域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由地域精英人才工共同创造的。好的校园文化最大程度上是在转变的人的观念和创建民主的和谐环境之中构建的高度重视创造型人格的培养,把员工看成是地方经济建设起引领作用的主体,充分重视他们的才能和需要,物质利益即身心健康的需要,文化生活美德的需要,这是校园文化的中心内容之一。从这点上说,校园文化实际上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2.作用系统化。

作为教学基地和文化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校园文化也是受行政管理的精神文明建设而造就成的一种既定的文化环境,校园里的每一个教员在育人中形成的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规范的美学思想和道德准则。

3.循环整体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精神、思想成果的沉淀,是以整个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学院的根本任务是教书是育人,校园文化的整体活动都要围绕教书育人这一核心而展开,都要参与实现整个学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大循环。学院机构设置的各个系部、各个教辅系统,都是从维持学校正常教学运转、保证学院终始目标而考虑的。它的运转无一不统一在学校总体的大目标之下而和谐地共振,就好比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虽然各自有着各自自传的规律,但始终不脱离公转的运行轨道一样。

4.目标集体化。

校园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教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目标要具体化目标要具体实在,它包含学院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要达到的标准、数量的指标和最佳的可见效益,其中体现着丰富的精神道德成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的措施把它变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启迪他们在为完善学院特设校园文建设目标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校园文化设计的重点

1.培养校园道德。

校园道德是校园形象的内在要素,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所在。校园里有良好的道德声誉,如教学质量高、教师之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教师对教育事业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等等,都是学校发展壮大和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因此,要充分重视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分别制定不同层次,不同标准的道德规范,在实践教学中全力培养并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

2.培养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是指经过长期培育、倡导而形成的具有校园独特个性和激励作用并为广大职工共同接受的群体意识、生活信条和行为准则。如“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等等。没有优良的校园精神,就没有良好的校园素质和校园形象,建设校园文化,要十分重视校园精神素养的加强,以团结创新、律己务实、勇于实践、奉献守法为内容,规范学校每一名师生员工的行为,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基础,激励学院教职员工为提高职业教育中的特色办学而努力工作。

3.创立校园哲学。

校园哲学是学校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市场经济逐步创立,金钱至上观念泛滥条件下,正确的时间和方法论显得至关重要。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诸多内容和更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的实际问题,做为高职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创作力,而且还要通过这一实质的精神内涵去将努力的把握提升校园文化使我们的热土更完美。

篇11:民歌创作与演唱艺术表现论文

一、对民歌创作的认识

l、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己唱自己,直接参加创作、演唱的人不如民歌普遍。民歌的编作传唱过程和人民群众劳动生活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戏曲、曲艺和器乐的创作往往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之后进行。民歌就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创作和演唱的,对人民生活的反映要比其他艺术更快速更直接。

2、民歌中还有其他体裁具有叙事的表现特点,如某些农田歌、山歌、号子,广东、闽西的客家山歌等都常有长篇叙事的题材,特别是与表演相结合以及形式上得到进一步加工、修饰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看作曲艺音乐的起初。

3、许多民歌离不开器乐,民歌中的时调、歌舞等大多有器乐作伴奏。这种艺术形态一直流传至今,其实都是歌曲、舞蹈器乐艺术的结合体。比如南方民间的吹打、丝竹、曲牌有《茉莉花》、《大跑马》、《紫竹调》等等都是民间民歌曲调组成的。

4、学习民歌,不论对专业的创作还是演唱、演奏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应该从民歌取丰富生动的语言和各种音乐素材,掌握各方面艺术表现手法和各种技巧与艺术经验,在作曲和表演技术中,包括旋律、结构、调式、节拍、词曲结合,衬腔、声乐的演唱处理、发音等,只有在民歌题材中了解到人民群众的音乐特点。

二、学习歌唱的有效方法

1、首先学会声音的模仿,初学者收到声音信息后,接着这个信息的模式发出想象似的声音。模仿可分为三种方法:直接模仿、间接模仿和自我模仿。初学者除了听取教师对歌唱原理和技巧动作的表达,另一种学习方法就是对老师的示范进行模仿,也就是直接模仿。

2、学习歌唱,应该先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和发声的简单原理。当气息自肺部经支气管、气管呼出时,喉头两声带闭合,由于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声,音波又在各共鸣腔里得到了调节和扩大,发出响亮、优美、具有语言特征的歌唱性的声音。呼吸是发声动力,喉头声带是发声的音源,各共鸣腔使声音扩大和美化。没有学过歌唱的人,以为声音的高、低、强、弱是由喉部肌肉调节的,因此越唱越高,喉头就越卡的紧,越唱声越弱,就把喉咙缩小,以至越唱越累。人声不但有高、低、强、弱之分,还能唱出丰富的音色变化。主要是由共鸣腔不同的调节产生的,在大脑神经支配下,通过对共鸣腔和呼吸肌肉精细的调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唱低音和高音时,由于运用的主要共鸣腔不同,就产生低音和高音两种不同的音色,胸腔共鸣,声音低沉宽厚,头腔共鸣、声音高吭明亮。呼气的延长和缩短,连惯和顿断以及呼气强度的变化,配合声带的振动,还能使声音产生长、短、连、断、放、收等变化,运用的`好就连贯自如。

三、歌曲创作体会

94年我曾灌制音带,是由江苏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今晚互道一声再见》,是著名作曲家蔡海波的作品专辑,我担任主唱。都是别人没有唱过的创作歌曲,前后提到过创作来源于生活,认识生活之后才能进行创作。这次创作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多首歌的二度创作使我演唱水平突飞猛进,风格也更加突出,比如我过去虽然唱过河北民歌,象《回娘家》等歌曲都是学人家的,河北民歌到底应该是什么风格,当时只略知一、二,专辑中有一首地道的河北民歌《神星诗会》主题歌《神星恋》,为了唱出河北民歌的风格来,便和曲作者两次到河北保定满城县的神星石旁,寻根求源,并登门拜访词作者,全国著名的农民诗人张志明,请他谈创意图和反复听河北邦子的唱段,琢磨其中的地方剧种,河北邦子唱腔。由此看来一首歌曲,能为广大听众所接受,成为他们喜爱的歌唱者,从作词、作曲、演唱、配器、录音合成,不知要凝聚着多少创作者的辛勤汗水,而且艺海无边、学无止境。

四、歌唱艺术形式

1、在歌唱训练中,歌唱器官的控制运用技能需要有相应的知识来给予定向和调整。这种知识大体有三个来源:前辈的经验总结及其言传身教;声乐理论带来的声音映象;歌唱者本人的经验总结和声音模式(包括感性认识的部分)。歌唱器官的控制运用作为一种技能训练,必然存在着三个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2)动作的交替阶段; (3)动作的相对协调和完善阶段。在基础训练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不但要重视歌唱器官的功能锻炼,加速它的二次进化,同时还必须加强支配意识的训练。歌唱者在达到第三阶段的训练后,演唱时的各部位动作的方向、幅度、速度、。力度和程序都不需要高度的意识控制,但这并不是说达到了自由王国,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唱。即使是技巧较完备的歌唱家,在试唱一首作品时,也要根据作品的规范、个人的理解、掌握技巧的程度、嗓音条件及其特点所提供的可能性,以及对该作品的适应性等等进行一番精心的有意识的设计。

2、歌唱者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始习唱歌曲。对这种学习必须是极端严格的,从音准、节奏、力度和速度变化,读字、分句、气口、情感等都要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仔细推敲,为日后的歌唱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一位颇有才能的年轻歌手,把各种类型的曲目,从戏曲到歌剧咏叹调都唱了。其实做的很勉强,真正的特点反而得不到有效地发挥。要看到人的声音不是样样都能的,必须有所侧重。

3、有人认为只要有一条好嗓子就可以唱好歌,这种想法是十分幼稚和矛盾的。有时乐感好的人虽然表现欠缺,也能唱得出几首还听得过去的歌,但往往肤浅没有深度、不耐人寻味。要完美地表现它,只有进行深入学习。当然,作为一位优秀歌唱者来说,要做的事情很多。例如对语言方面的修养,对哲学、历史、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等等,但能注意上述几点,相信会对每个歌唱者带来莫大助益的。

证明声音较好,发声状态合理,就要凭感觉记忆在反复的练习中把它掌握和巩固。只有长期不断观察、辨识和体验人声的特点,才能提高这种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就有可能逐步掌握各音区相应音色和声音特点及其成声规律,从而建立正确的歌唱感觉。每一个歌唱家都有自身的,与众不同的方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有着一颗矢志不移的事业心。

篇12:舞蹈作品与舞蹈创作研究论文

舞蹈作品与舞蹈创作研究论文

舞蹈作品与舞蹈创作研究论文【1】

【摘 要】舞蹈作为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在广大群众中是很有影响力的,笔者在文中对例举的几个舞蹈作品进行了分析,并简单提出了舞蹈创作的基本要领。

【关键词】舞蹈作品,分析,舞蹈创作

我国的大部分舞蹈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其中不乏优秀作品,至今还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艺术,是对情感的诠释和释放,最后又可以超越情感,洗涤灵魂,陶冶情操,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终极反思。

因此,时代呼唤有更多更好的舞蹈作品问世,也需要艺术工作者潜心舞蹈创作,推陈出新,更好的弘扬和讴歌时代精神。

1舞蹈作品分析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艺术几乎伴随五千年文明一路走来,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而舞蹈形成完整艺术体系却始于周朝,雅尔舞即是代表,它严整而不失典雅,反映了那时舞蹈艺术的最高成就。

到了汉唐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国力基础雄厚,为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也为我们汉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宋元以后,戏曲艺术大行其道,舞蹈艺术便以戏剧的形式存在,逐渐走向衰落。

清晚期时,国门洞开,国运不昌,却意外的为舞蹈艺术的再次繁荣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事业蓬勃发展,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

艺术源于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为舞蹈艺术贡献了宝贵的创作素材。

代表我国当代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女士,她演绎的《雀之恋》,基本达到美轮美奂,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展现的个人舞蹈技艺更是炉火纯青,无以复加,几乎把观众置身于忘我的境地,使观众很难分别是在观赏画卷,抑或就是置身于画卷之中。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经典的革命舞剧,老而弥新,经久不衰。

首先这部剧在创作上完成了政治题材与舞蹈艺术的统一;其次,在形式上完成了民族舞蹈与西方舞蹈(芭蕾舞)的统一;再次,在作品鉴赏上完成了革命豪情与艺术浪漫的统一,这些共同打造了《红色娘子军》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力日渐强盛,时下许多舞蹈作品对其进行了讴歌。

如《养蜂的小妞》,就是其中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

养蜂人与蜜蜂建立的情谊,以舞蹈形式来进行展现是艺术家孙红木创作的初衷和亮点。

这部作品来源于平凡的生活,养蜂人的辛勤劳动和蜜蜂的高尚节操是值得赞赏与肯定的,作品并没有用舞蹈对劳动状态去简单复制,而是对养蜂人与蜜蜂间的嬉戏追逐进行了详细刻画,尤其是养蜂小妞以全身的蜂蜜,活泼可爱的情态与蜜蜂亲密无间的情感互动,令人印象深刻,使观众更加认可正直、乐观、奉献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

舞蹈《进城》聚焦了当前农民进城务工的时代话题。

红色服装,白色头巾等舞蹈道具反映了农民工的朴实无华;舞蹈动作充分展现了农民工的生活细节:扛行李,大踏步向前迈步,双臂甩膀及用白色头巾擦汗等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演员伸脖驻足长时间的张望,充分展现了农民工进城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盼;舞蹈作品的高潮部分是抬头向前大踏步走,表现了农民工进城找到工作的喜悦心情和信心满怀。

通观此剧,并无其它舞蹈作品的炫彩与华丽,却于质朴无华中真实反映生活,塑造形象,于雅俗共赏中产生共鸣并让观众为之动容。

所以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2舞蹈作品的创作

2.1舞蹈创作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肢体语言,是对真、善、美情感的艺术表达。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诉诸于精神层面的追求,盼望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问世,对舞蹈艺术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艺术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体验,作者只有深入生活,贴近大众,才能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创作的作品才能有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感召力。

例如《养蜂的小妞》,就是创作者孙红木先生深入浙江农村,与养蜂人朝夕共处才迸发的创作灵感。

作者删减掉了大量素材,只保留了满身蜂蜜的养蜂小妞与蜜蜂嬉戏一段,并成功的进行了舞蹈的微格创作,观众只通过养蜂小妞与蜜蜂嬉戏的片断,就完全能感受到养蜂人乐观勤奋,勇敢质朴的精神境界。

因此,美国作家海明威就曾说过:“成功的艺术创作犹如冰山,我们只需描绘水面以上的微小部分,而水面以下的巨大冰体,要留给观众自己去感受”。

2.2舞蹈创作要讴歌精神,使情感升华

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歌颂崇高品格,感染教育观众,催人奋进。

舞蹈艺术创作同样也应该讴歌崇高精神,塑造舞台美好形象,紧随时代步伐,使舞蹈作品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即便是创作历史舞蹈剧,也应进行艺术再加工,赋予一定的时代内涵,如此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教育观众成为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

如舞蹈《进城》,就是艺术再现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热点问题,极具时代气息。

作品在创作上紧紧围绕农民工的各种动作展开,着力刻画农民工朴实无华,积极奋进的良好形象。

作者通过舞蹈艺术形式,赞扬了农民工的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敢于憧憬美好生活并为之奋斗的精神风貌。

作者的这一创作立意跟随时代背景,因而十分准确。

在舞蹈动作的表达上也非常贴近农民工实际,能够真实再现农民工生活。

作者的创作本意也是在讴歌农民工开拓精神的同时,希望引起全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农民进城务工的大社会背景下,极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因此,《进城》是一部十分成功的舞蹈作品,就是因为它在创作立意上是无懈可击的。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应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

在创作上,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要升华情感,歌颂时代先锋,又要弘扬民族精神,使舞蹈艺术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王全正.论舞蹈作品分析及舞蹈创作[J].艺术科技,,26(5):123

[2]王贞.曹尔瑞少儿舞蹈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

[3]吴晶.论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11):134

[4]李玉娇.优秀舞蹈作品教学分析与欣赏[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2):121

[5]张航.数字化技术的开发:舞蹈创作的多元发展[J].大众文艺,2012,(15):118

舞蹈作品离不开舞蹈音乐的创作【2】

摘要: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有相同的规律,都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

但与成人舞蹈相比,少儿舞蹈的动律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

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篇13:室内空间造型艺术与创作探讨的论文

室内空间造型艺术与创作探讨的论文

摘要:该论文先从社会现状说起,强调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在目前社会环境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次,又从室内设计同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的区别厘清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特征和定义。紧接着,又顺势归纳出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所处理的三个问题。最后,在结尾处点题,再次强调了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在当前环境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室内设计

西方城市建设的步伐要远早于我国,目前西方社会对于促进公共场所艺术品市场进入的政策相对完善,如税收政策与艺术品投资的结合等。我国的城市建设在短时间内完成西方国家百年的进程。随着中国各大城市完善了城市建设,对室外公共空间的大型艺术品的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渐渐趋向饱和的状态,对这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也趋向饱和。相对的,对于室内公共场所的小型艺术作品的需求却渐渐增大。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而且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艺术商机无限,上海市区能提供室内公共空间艺术品潜在需求数量相当可观,据统计现有4996所酒店、2846家会所,无数的街头店面、商铺,大中小学校、咖啡吧、家居需求等。室内空间中对于艺术作品的需求必将成为一种潮流,这是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所带给人们的文化需求,更是艺术发展、艺术生活化的必然途径。

1从室内设计到室内空间造型艺术

室内设计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多样的。谈到设计史难免提到居住者的感受。比尔布莱森在其《趣味生活简史》曾这么概括居家生活的历史:“如果你不得不用一句话来进行归纳,你可以说,居家生活的历史就是一部慢慢的变得舒服的历史。”[1]同样的,假如需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室内设计的历史也不过如此。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功能化的设计不断地在揭示着室内设计的前景与可能。在西方,直到18世纪,家庭生活中舒适的概念是没有听说过的,甚至没有一个词来表达那种情况。Comfortable的意思只是“能被安慰的”。到了19世纪初,人人都在谈论一个舒适的家,或者享受舒适的生活。来说这段“舒服”的历史,是为了强调作为空间的使用者的感受,人们对于一个生活空间的首要要求必然是舒适的、亲切的。“舒服”便是对任何一个室内空间最佳的定义。室内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物内部除却私人隐蔽空间之外的,可以被人们共享、分享和占有的空间。从大处讲,它包括机场、火车站、百货商场、学校、酒店、宴会厅的大堂等大型室内公共空间,从小处言,建筑物出入口、楼梯上方空间、走廊、窗户、阳台等都在其范畴内。这些地方一直以来都是被我们所忽视的,像大堂这些空间早先一般并不在我们讨论公共艺术的主要范畴内。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将其归于室内设计;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模糊性,即它介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但归根结底这些地方是具有公共性的,因为这个空间首先是在场的所有人所共享的。正是由于长期的被忽视,这些地方往往被一些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充斥。如何在这些空间中创作、配置艺术作品,如何让这些空间变得更亲切,更有利于去分享认同?这些都构成我们今天和未来需要思考的命题。

2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的三个特征

2.1质感――纤维

纤维作为最原始的材料,它是与我们很接近的材料,我们每日的穿戴、起卧都被它围绕,我们与纤维材料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的亲密感。这种肌肤之亲的认同感使得纤维艺术以及纤维艺术的柔美易损的现实,纤维艺术注定成为大型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最具潜力的材料。最主要的是,纤维艺术本身的特性也契合了那种人们持续追求的舒适感。如此看来纤维艺术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创作中很有潜力的一种质感材料。它给予了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所需要带给人的那种触摸感、亲近感。所以,带有日常生活记忆和情绪的现成品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质感,同时这种变废为宝的技巧、用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都很能契合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

2.2状态――弥散的整体

由于室内公共空间在空间上的有限性,及其功能上的制约性(室内空间毕竟首先要求的是舒适、方便)。这就使得这类作品不可能是一个整体的庞然大物。这类作品应该是化解在空间里的一件作品。弥散的对立面是集合,而弥散的创作方式要比集合的表达方式复杂、难把握得多。我们平时的雕塑、大型空间装置往往是集合的方法,它指向的是规模上的凝聚感。由于室内空间首先需要满足的是人们活动的方便、舒适,所以很难也不便集中占据一块地方来呈现作品。这样一来,弥散性的作品便是我们青睐的'方法,也就是一些数量可能很多,但单件的体量都不大的作品,它被打散,但却作为整体分布在空间之中。这一点可能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同户外公共艺术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构成了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的核心特征。这既是其空间上的限制,也是其体验上的要求。并且空间中的弥散性意味着室内空间中作品将是小型艺术作品,它是弥散在空间中的,同空间、生活融为一体。

2.3情境――声、光、电

这个问题是承接上一个“弥散”的问题提出的。情境的构建是几乎左右公共艺术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而这正是因为它那处于内部的特性。对于这一点,本文主要从声、光、电来谈一谈,因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将其教学核心定位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科技一方面改变了我们对材料的定义,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材料的可能性,使其多样化。声音、光影、电子都有着无孔不入的空间分布性,弥散在空间的各个角落。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些手段非常恰到好处地构建了一个可供人沉浸其中的情境。沉浸性艺术成为科技对于艺术的最大改观,已为它构建出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逼真情境。目前,这些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运用在诸如世博会、博物馆、科技馆等展示型、教育型室内公共空间中。

3结语

以上所分离出的问题和脉络试图构建出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教学的种种可能。正如本文在第一章中所论述的我们学科构建的课程设计这些都是一种尝试。无论从教学上,还是从社会现状来讲,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它会成为一种潮流,它值得我们去尝试、发掘和发展。同时,其创作方法也应该成为新的探索课题。

参考文献:

[1]比尔布莱森(英).趣味生活简史[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131.

相关专题 儿童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