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对策研究论文

z147444609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z1474446090”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对策研究论文(共1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对策研究论文

【摘 要】大学生运动员平时多以业余训练和赛前集训的方式参加运动会的比赛。本文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提出临赛前的心理训练方法,使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效调节比赛心理,适应瞬息万变的比赛形势,取得最佳成绩。

【关键词】高校体育 排球 运动员 心理训练

排球是集技、战术为一体、对抗性极强,技术要求较高,集体共同参与的项目。研究表明,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是决定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差距区别不大的前提下,心理因素成为了决定因素。比赛中经常出现一个运动队即使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水平都较高,而发挥优势的心理素质较差,在比赛中却输给低水平但心理素质因素较好队的情况。因此,在排球训练中,教练员要把心理训练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对待,要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在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时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并能逐渐学会调节心理状态。

1 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排球的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是在规定的场地上和竞赛规则的限制下,与对手的心理直接接触以及与同伴的积极配合协作的活动。具有短时间内完成一次高强度运动与短时间内的一次间歇相交替组成的,以记分定胜负,不受时间限制等特点。随着排球运动向着技术全面精尖快速、能攻善守全能化、战术综合突变化、技术风格大打法类型多样、竞争对抗白炽化的趋势发展,比赛过程中完成任何一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都必须与运动员的情绪、意志和个性品质相联系,都必须与运动员生理与心理上的紧张程度相联系。

1.1技术动作感知节奏过程的心理特征

排球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击球,具有不同的种类与特点。而所击出的球的种类与特点,是由击球的速度、击球的高度和击球的力量所决定的。为了运用某种击球技术动作或实现某种战术意图,任何一种形式的击球过程,都应该准确地感知和判断队友与对手的空间站位、击球的姿势、击球的高度、角度与力量,以及来球的速度和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时间、空间关系。

1.2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排球技术动作门类繁多,战术多变,比赛过程速度快、变化多以及比赛不受时间限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决定胜负。它对运动员注意力的强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比赛中,来自场内外的干扰甚多,若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比赛场上,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严重失常,则很快就会输球丢分。因此,注意活动的强度大而且稳定性高是排球运动员必备的心理特征之一。

1.3战术思维灵活模式的心理特征

排球比赛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对运动情景的分析、判断和自己即将采用的技、战术行动的抉择,是在瞬间进行的,这就要求运动员的思维活动必须具有敏捷和灵活性。思维敏捷的'运动员,能在情势危机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及时和迅速地依据场上情况的变化而机智、灵活地运用各种技、战术,巧妙解危,并创造有利的攻势,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战机,出奇制胜。

1.4情感意志的心理特征

排球运动员的情绪是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和排球运动本身固有的特点所制约的。运动员参加排球比赛的任务是要战胜对手。比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变化大、节奏快,活动甚为剧烈,机体要忍受极度紧张。比赛时顺利与困难常常并存并迅速转换,记分与战局常常起伏不定,场外的观众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态度与评价。所有的残酷现实与运动员对比赛意义的认识、期望,以及同当时的生理状态交织结合,便产生着各种复杂多变的情绪体验,并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发挥。一场比赛的最后时刻,双方队员都处在极为疲劳的状态中,要取得比赛的胜利,技、战术水平已不是最为重要的,而队员的抗疲劳、抗干扰能力和所具备的坚强意志品质则成为取胜的关键。

2 影响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

2.1主观因素

2.1.1比赛中个人情绪不稳定。比赛中当自己或队友扣球成功直接得分时,往往会表现出亢奋不已、士气大增、斗志昂扬,若当自己或队友接发球或扣球连续失误时,担心教练不满意,队友责怪,往往打得小心谨慎,士气低沉,害怕再次失误。结果是越怕越发挥不好,失误越多,情绪影响越大。

2.1.2害怕对手(强手、平手或从未交锋过的对手)。总认为对手很厉害,实力很强。比赛还没开始心理上就先输给了对手,缺少了自信心。

2.1.3想赢怕输。对对手的实力估算不足,结果轻敌,放松了斗志,造成被动挨打、主动丢分的局势。

2.1.4赛前失眠、焦躁不安,情绪过度紧张,缺乏比赛信心,不想参加比赛,比赛前思维混乱,不知做什么。

2.1.5易受观众(或家人、朋友、恋人等以及不友好观众)的影响,注意力难以集中。

2.1.6关键时刻急于求成。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以为稳操胜券,总想一下子置对手与死地,该运用的技战术不能正确运用,结果自己失误增多,甚至白送给对手有利可图的反击机会。

2.2客观因素

2.2.1比赛规模的大小。规模越大,运动员的情绪就易于激动,跃跃欲试,易产生高度的情感和强烈的荣誉感,同时运动员自身也感到压力较大。特别是大学高年级的运动员,将是最后一次代表学校出战,情绪就会显得激动高涨,训练也比以前更加刻苦认真。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每次重大比赛,运动员们都是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

2.2.2训练水平和比赛经验。训练水平高,经验丰富,运动员就会产生愉快的增力情绪,此时尽管对方身高、身体素质、技术方面都占优势,但具备了扎实的技术和较丰富的经验,最终会取得胜利。反之产生减力情绪。一些新运动员在初次参加比赛时,总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免不了出现紧张、分神等现象,经常出现扣球、发球不过网(或出界)、垫球不到位等等,特别在对方连续得分,又有;拉拉队的助威声中,显得更是手足无措。

2.2.3比赛双方实力接近。在比赛势均力敌,比分呈交替上升状态,运动员能发挥最佳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多次的比赛证明,双方实力相当,比赛紧张、激烈、精彩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素质好,谁的技、战术水平就能正常发挥,取得最终胜利。

2.2.4外界环境的干扰。由于异地作战或对比赛场馆、灯光、地板、场外观众的呐喊助威等一时难以适应,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将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场地适应情况良好,就易产生奋发的情绪,提升自信心,活跃比赛气氛,技、战术水平就能充分的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反之,比赛气氛冷淡,场地无适应感觉,运动员就不易调动积极性更谈不上发挥出高水平。

2.2.5技术动作的变形、失调,队员之间战术配合的失误,往往会造成运动员心理上的障碍,产生临场过敏、心理疲劳、运动感觉迟钝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将严重影响到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3 心理训练及其作用

3.1心理训练

有人把心理训练定义为:对大脑或心理进行的专门化训练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广义上的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狭义上的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员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

3.2心理训练的作用

心理训练引入排球训练和比赛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有助于提高心理活动水平和控制心理活动强度

对于运动员来说,心理因素是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和技术动作的重要因素。若运动员实际心理活动水平低,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此,必须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以达到能进行自我控制的水平。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要掌握技术动作,自身应有一定的活动强度。若强度不足无法实现对身体和技术动作的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太强,否则会对身体素质及技术动作的调节造成失误,因为技术动作的完成要求身心力量平衡。

3.2.2有助于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运动员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是在比赛时的过度紧张,以及有恐惧、害怕、消极的心境等。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有效地解决这些情绪问题。

3.2.3有助于运动员增强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薄弱是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不好的原因之一,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能使他们在积极参加训练中改善他们体质状况的同时,培养出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3.2.4有助于运动员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是通过运动员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如果把表象训练与身体练习结合起来,更有助于运动员掌握和改进相应的动作技能。由于心理练习基本上不受时间、地点和器材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且身体几乎不会产生疲劳,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广泛采用。

3.2.5有助于运动员消除身心疲劳和消除心理障碍

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由于技术动作失误,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如临场过敏、心理疲劳、动机不足、运动感觉迟钝等,对此需要采取专门性的心理恢复和治疗措施。研究表明,心理训练(如放松训练等)不仅有利于恢复心理上的疲劳,而且也有助于恢复身体上的疲劳;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做5分钟的放松训练,其身心恢复情况几乎和1小时的自然睡眠或传统的恢复手段相同。

篇2: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对策研究论文

体育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训练和个性特征的训练,以及记忆和注意的训练等。

4.1平时常用心理训练方法

4.1.1感、知觉的训练。通过对墙进行传、垫、扣等熟悉球性的练习,传、垫不同重量、弧度、距离球等本体感觉练习,目标性传、垫、扣、发的方位感练习,促进“人与球”和“人与网”在空中合理位置的“空中感觉”练习等进行限制性或诱导性练习等。

4.1.2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受任何外来刺激的影响和内心杂念所分散,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上。教练员平时注重加强场外的干扰,让运动员反复地对某个动作进行练习,还可以采用同一训练课中变换训练的内容来调节运动员的注意能力;运动员可结合日常基本技术动作训练在脑中回忆动作形象,使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动作形象上,稳定在单个或连续动作上。

4.1.3心理演练。使运动员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在脑中运用动作技术练习时形成的准确动作表象,选用简单而明确的术语进行暗示,在想象中完成动作。

4.1.4培养意志品质的训练。教练员在训练中,根据运动员的承受能力,不断地变换增加训练的难度,并通过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等,要求运动员按要求完成。在运动员疲劳的状态下,可采用改变负荷大小、练习难度、要求的高低和环境的改变等方式来鼓励运动员坚持到底,完成任务。这样既保持了运动员一定程度的心理紧张,又培养了运动员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4.1.5设置情境目标的训练。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运动员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在集体练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有效发展运动员的协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4.2临赛前心理调节训练的方法

4.2.1确立比赛动机。可采用激励、诱导、命令、表扬和惩罚等教育方法来改变训练环境和条件,客观分析可能取胜的原因,利用训练任务的有效刺激、利用传媒的宣传和发挥榜样的力量等来激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

4.2.2赛区心理适应训练。这是促进运动员与比赛环境之间保持心理协调的心理训练方法。包括适应场地设备的训练、适应食、宿生活的训练、适应观众的训练、适应裁判的训练、适应比赛气氛的训练等。

4.2.3模拟训练。这是通过了解比赛双方的情况和运用模拟训练等帮助运动员做好参赛心理准备的训练方法。例如,预先了解对方情况及各种与竞赛有关的资料,做好心理上准备;并模拟训练,用语言、音像资料等因素来描绘比赛情景,亦可采用模拟对手特点的实景模拟对抗训练。

4.3赛中心理调控的方法

4.3.1自我暗示。运动员在赛时出现情绪不稳定时,教练员通过语言来提示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和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达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的目的,使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不断地建立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比赛之中。运动员也可充分利用第二信号系统的知识,以意念为主的反向活动来调整、控制机体的神经、生理变化到适宜的程度。用它来激励自己,放松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坚定自信、奋力拼搏。

4.3.2集中注意力。当运动员在赛时遇到诸如观众、对手、裁判或同伴等劣性刺激时,立即找出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对象,排除所有外界刺激,运用深呼吸和使肌肉紧张起来的方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将要完成的比赛中。

4.3.3教练员的榜样作用。教练员应在比赛中做到镇定自若,处世不惊,真正成为运动员的“主心骨”。比赛的关键时刻,也是运动员最容易极度紧张的时候。此时运动员总会向教练员投来探寻和求助的目光。教练员会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动作表情向运动员传递教练员的思想。或者一个鼓励性的语言、表情,亦会使运动员信心倍增。而一个无可奈何的摇头,哪怕只是一晃而过,亦会使运动员感到大势已去。因此,教练员应有效地利用暂停、局间休息和换人等途径,根据临场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充分发挥语言指导的调控作用。

4.3.4抗干扰训练法。大学生运动员的自制能力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场外的叫喊声,嘈杂声,对方的加油声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动作发挥,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用语言来不断反复地提醒运动员排除干扰投入比赛。

4.3.5骄傲心理预防法。随着训练成绩的迅速提高,自信心的增强,过高估计自己的可能性会不断的扩展。盲目自信、目中无人等毛病可能会出现,适当地加以开导还是非常必要的。让运动员明白只有虚心好学才能不断地开阔眼界、排除狭隘的自私欲望。但教练员切不可随意伤害运动员的上进心、自尊与自信。

5 结语

大学生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水平与其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性格密切相关:如诚实守信、虚心好学、沉着冷静、机智灵活、果断自信、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等优秀品质,在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动性,促成比赛的胜利。而这些优秀品质,不是想要就能立等可取的东西,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易得到的,必须在专项训练时花大力气来培养,并最终使之渗透到运动员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梁红秀,许衍菊.浅析高校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医学与社会,,(11).

[2]王金云.大学生心理训练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08.

[3]姚卫宇等.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及调节对策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篇3:排球运动员心理障碍与心理素质训练研究论文

前言

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和战术的训练水平日益提高,差距逐渐缩小,运动员心理素质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罗格曾指出:“美国奥林匹克队在进行身体训练的同时,应增加心理训练”。因此,了解排球运动员心理活动的规律,尤其把握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加强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意义尤为重要。

一、运动员心理素质对竞赛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1.运动员的认识对竞赛胜负的决定性作用。过高估计己方的力量或者过低估计彼方的力量都会导致排球运动员的心理准备不足,一旦进人临战状态,尤其是比分悬殊、气氛紧张的场面,情绪产生较大波动,水平必然每况愈下,甚至出现“打傻了”的局面。

2.运动员的情感对竞赛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在高水平的排球比赛中,队员获得信息的90%来自视觉观察,即对手、裁判员、队友和教练员的身体姿态和而部表情所产生的暗示效应。在接连失误的紧张时刻,教练员的沉着、冷静、充满信心的表情,会使队员们得到安慰和激励;队友之间的一种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口号、一个的挥拳动作,不仅可以提高本队的士气,还会使对方在心理上感到有一种潜在的威胁。

3.运动员的意志对竞赛胜负的决定作用。在高水平的赛中,要使技术水平得到充分发挥,必须以心理变化与平日无太大差别为前提。要保持这种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意志力。在环境变化时,有的运动员紧张得手足无措,有的运动员则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心理活动的指向完全集中在平日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充分发挥竞技水平的必胜信心上。

二、影响排气运动员竞赛行为的心理障碍

1.动机障碍

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运动员注息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造成运动水平降低。

2.情绪障碍

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

3.心理饱和障碍

在排球竞赛中,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过长时,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产生厌倦情绪。

4.激活障碍

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动机过高或过低、环境压力过大等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漠、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

5.攻击障碍

攻击性是运动员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排球竞赛时运动员以对手为攻击对象并处十全力拼搏和进攻性冲动状态之中。但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受到特定竞赛规则的约束,如果在竞赛中欲达到的目的末达到时,运动员往往会采取过激的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使局面更不利于自己。如果这种攻击性得不到充分泻泄和释放,他们会把攻击欲望带到竞赛之后,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障碍无论对于运动员参加竞赛,还是对今后的训练、生活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科学的排球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1.放松训练法

(1)肌肉紧张放松法。使运动员某一肌肉群,保持紧张约10S,然后尽量放松。放松时可以从上肢开始,过渡到头部、颈部、肩部,然后从腹部到背部、髓部、大腿和小腿。在每次紧张和放松时,要把注意力同紧张和放松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2)语言暗示放松法。选择相对安静环境,运动员可坐卧在凳子上或床上,然后闭上眼睛,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这时进行自我暗示,默念几遍“我感到舒服”,“我轻松极了”等等。放松过后,进行自我动员,暗示“我有力量”,“我感觉良好”。

(3)模拟比赛放松法。由于参赛而造成的焦虑,可在模拟比赛下进行放松,即模拟过渡到比赛实际。例如:测验、选拨赛、问答提问等。只要意识到自身紧张的信号,马上进行深吸气、慢呼气,并默念放松。

2.想象训练法

(1)在训练和竞赛期间进行想象,如队员练习正面扣球技术。在练扣球之前,把整个动作过程想象一下,之后再进行练习;练习之后,再利用想象和思维及内部语言简述自己在练习扣球中的体会,知道错误和正确的地方。

(2)借用直观形象进行想象。如利用电影、录像、挂图、照片给运动员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使他们头脑中保持这些运动表象,然后再让他们想象自己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终习。

(3)模拟想象。在训练中,运动员经常是伴随着模拟动作来完成内合想象的。因此,练习接发球时队员边练一传,边想象一攻的战术配合,特别是接一传后,就积极上步扣球,进攻结束后的自我保护等。

(4)胜利情境想象。用想象胜利情境去鼓舞斗志,增强必胜信心,消除心理障碍,使怯场或害怕失败的运动员消除失败的苦恼。

3.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是用语言提示,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过程的一种方法,这种语言提示,是由运动员自己在内心进行,即为自我暗示。

如发球时,运动员在比较紧张和信心不足时,可暗示“冷静、沉着”,“一定发好球”;在出现技术问题时,可暗示“抛好球”,“击准球”;在连续失误时、可暗示“要发过”,“不失误”,在连续得分时,可暗示“要认真”,“不松劲”等等。

又如在运动员扣球前,可暗示“我一定扣好球”,“我能扣死对方”。在击球的一刹那,可将暗示喊出来,“扣死”或“嘿”,以锐不可挡的士气压倒对方,以增强必胜信心。

4.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主要用于短期的心理练习,它是为运动员参加竞赛作好准备。运用此法首先要及时掌握情况、信息、参赛对手、环境、条件以及“时差”等方面都要做出详细的了解与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研究安排训练,其次训练要通真,从对手、场地、器材、裁判和观众都要模拟真正比赛的气氛。

参考文献:

[1]心智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6.

[3]现代排球运动教程编写组编.现代排球运动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1.

[4]杨宗义.体育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吴兆祥.体育学术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

篇4: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研究论文

1 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 运动员平时的心理状态与比赛时的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心理状态的波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训练到比赛, 运动员应在心理环境上进行积极的调整, 而赛前的心理训练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进一步稳定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使运动员斗志昂扬, 积极的参与到比赛之中, 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真实水平。

在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全身心的投入到激烈的赛事环境中, 其间消耗着大量的体能与神经递质,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挥。由此可知, 即使运动员有着优秀的体能与先进的技战术, 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都将在原有基础上大打折扣, 这对于只差分毫的竞技比赛而言, 可以说对于胜负的影响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2 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

赛前的心理训练主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消除运动员的恐惧以及心理障碍, 以便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体能与技战术优势。研究表明, 心理训练在整体训练中的比例至少应占到三分之一。由此可知, 在目前大部分情况下, 心理素质已成为决定胜败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心理训练可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积极性, 激发运动员内在潜能, 使其在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仍能从容不迫, 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稳定的发挥自身能力, 获得最佳状态, 在比赛中有效提高成绩。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的失误在所难免, 而失误对于运动员来说, 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久而久之, 心理障碍会加深运动员对于失误的恐慌情绪, 使其在比赛中无法客观的面对失误, 这些心理问题都要依靠赛前的心理训练来进行调整和治疗, 不能仅靠技术训练来进行弥补或替代。

3 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

3.1 选择合适的竞赛目标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要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比赛目标, 目标要求简单明了, 可操作性强, 在此基础上也应包含一定的难度以增加挑战性。与此同时, 运动员对目标达成的期望值应适中, 既不可太低也不能太高。过高的目标会给运动员增添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而过低的目标又没有实际的意义。在难度系数合理的前提下包含一定的挑战性才是比较好的目标设置, 这样运动员既能良好的发挥自身实力, 又能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形成突破。这就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际的要求, 其中必须包含具体的技战术要求, 力争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3.2 重视比赛动机的激发

运动动机是运动员参与比赛以及赢得比赛时必须的'内部推动力, 运动动机由内而外的推动着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良好的竞技水平。所以, 在比赛前运动员应明确比赛对于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要让运动员明白, 正如鱼儿离不开水, 鸟儿离不开天空一般, 赛场才是运动员的最终归宿, 也只有比赛才能展现出运动员的价值。培养运动员珍惜比赛机会、渴望参与到比赛之中、在比赛中有竞争意识等, 都是运动员在比赛前应激发的动机所要包含的重要内容。当然, 在激发运动员动机前也要遵循适度原则, 动机水平过低会使运动员比赛情绪低落, 动机水平过高则会使运动员心理环境不够稳定, 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比赛中运动员真实水平的发挥, 从而难以取得期望成绩。

3.3 赛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整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良好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障, 所以, 运动员应在赛前将心理状态调整至适宜比赛的程度。思路清晰、战术明确, 保持适当的紧张状态都有利于运动员积极的参与比赛。故而, 当运动员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时应积极采用心理学手段进行调整, 使运动员以饱满、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比赛之中。可以通过热身赛或赛前动员来激励运动员, 敢想敢拼、勇为人先、誓夺第一的意识都将使运动员从心理层面上压倒对方选手, 这样更利于运动员赢得比赛。

高昂的战斗意识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会使运动员在比赛前失去冷静的思维判断, 教练员应在此时发挥积极的作用, 既要保持运动员应有的战斗意识, 又要使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应对比赛中将要出现复杂多变的情况。对乒乓球运动员来说, 细腻的技术发挥的前提就是思路的清晰明确, 只有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使运动员做到眼到手到, 技战术与思维同步。

3.4 梳理清晰明确的赛前程序

除了在比赛前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外, 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比赛流程的熟悉与制定整体计划, 把要完成的任务在心理完整的过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运动员就能更好的控制自身的心理活动, 使其在比赛中临危不乱、遇事不慌,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从而对身体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对不良的干扰产生积极的应对, 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5 全面分析比赛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应明确自身实际情况, 在实际情况基础上来分析对手信息, 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 当然在分析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准确, 不仅不要忽视对方的优势, 而且还应在其优势上作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 将比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切情况进行归纳汇总, 并逐一解决,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减少运动员在真正比赛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的不适感, 将最好状态完美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孙燕.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2]陈静, 李平, 孔丽娜, 莫雷.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自我分析[J].体育学刊, (10) .

[3]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9.

篇5:排球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及其调整对策教育论文

排球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及其调整对策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归纳法等,分析研究了运动员在排球比赛临场的心理状态、自我调节及心理训练方法。认为良好的情绪状态、排除外界干扰、及时的自我调节、强烈的自信心、教练员及时指导等都是保证运动员具备良好心理状态,正常发挥技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正确的心理定位和建议对策。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 心理状态心理定位 心理训练 自我调节

一、前言

当今社会在迅速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体育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竞技体育中,非技术性因素对比赛的影响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以被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所认可。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的心理活动的集中体现,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反映。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最集中地反映着运动员当前心理活动的特点和状况,对比赛成绩起着最直接的影响。而心理状态又是与运动员的动机、情绪、意志、态度以及赛前的种种准备相联系的。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排球比赛中直接起作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技术水平相当的较量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技术水平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反之。排球运动员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紧张、胆怯、信心不足或盲目自信等等,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导致比赛成绩不理想,甚至失败。本文试图通过对排球比赛的观摩和调查研究,对运动员比赛中不良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矫正方法,为排球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提供参考依据。

二、对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般大型比赛都分为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比赛过程,而运动员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不同,其形成原因也不同。

1.赛前的不良心理状态与原因分析

随着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对比赛的影响表现也越来越明显。国际比赛的调查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在比赛中发挥不好的运动员,由于心理方面准备不足而导致失败的占70%以上,因技战术准备不足造成失败的仅占20%。运动员参加比赛都希望自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因为每名运动员对比赛的认知、态度以及准备情况的不同,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

有些运动员在赛前所表现出的是对比赛的盲目自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而有的运动员在比赛前所表现的是过分紧张,甚至有害怕、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有个别运动员表现为情绪低落。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运动员的个人因素造成的,如赛前运动员过度疲劳,而思想作风不过硬,对比赛目的不能正确理解,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参加比赛等。

2.比赛过程中的不良心理状态与原因分析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并适当的紧张,从而适应比赛节奏,应付场上变化。如果紧张过度就会出现应激现象,应激现象指的是运动员由于过度紧张的持续,使机体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异常反应,失去部分或全部的身心控制能力。其主要原因为运动员由于对比赛中的期望值过高,出于自信心的考虑,往往对比赛的成绩、名次和所带来相关的后果过于注重;来自外界的压力过大,比赛时受观众和对手的影响较大,把比赛想象的比较困难,感到自身的技术和体能力不从心,同时心理有想赢怕输的想法导致动作变形,肌肉变僵;对比赛环境适应能力差,造成心理紧张。

3.赛后的不良心理状态与原因分析

教练员要预防比赛后的不良心理表现,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积极总结比赛中的得失,为下一场比赛做好准备,使运动员养成一个良好的心理习惯,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和自身素养。否则运动员对来得过于容易的胜利骄傲自满,过高的估计自己,完全忘记了缺点和不足之处,使运动员在今后的比赛和训练中不愿付出更大的努力,盲目乐观;对于失败,容易使运动员心灰意冷,伤心失望,对今后的训练比赛失去信心。 v 三、对排球运动员的不良心理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1.对赛前的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方法与对策

教练员要客观分析评价比赛双方的实力水平情况,告诫运动员要充分认识到比赛中存在的困难,动员自身力量做好思想准备,既要克服盲目乐观情绪,又要敢于制胜。要给运动员认真分析对手的各项比赛资料,使队员对对手的特点书熟记于心并做好针对性训练,将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以模拟。这样临场就不会感觉慌乱,不知所措。

教练员在比赛前要端正运动员对比赛认识和比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竞争意识,增强自信心以及对比赛的责任感,还要在赛前注意调整运动量,不要使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等情况。并在赛前做好心理分析,减轻队员压力,增加责任感,增强斗志去赢得比赛的胜利。

2.对赛前的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方法与对策

运动员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恢复,使心理状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运动员在比赛时产生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等情况。首先可外用的就是具有针对性自我暗示来调整,从而稳定情绪,减少周围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刺激,并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同时在比赛时运动员不要过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裁判或观众身上,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自己的比赛过程。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漏洞之上。运用这样的方式能打好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特别是运动员在紧张的时候就会将希望寄托在教练员身上,这时教练员的一句言语甚至一个动作表情都会对运动员起到激励的作用,使其信心倍增。教练员恰如其分的利用暂停、局间和换人时间对场上运动员的情况加以调控,使运动员从自我过激的心态中调整回来,应对比赛。教练员在场边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风貌,不惊不怒,稳定自己的情绪,给队员以心理暗示,使队员能够从教练员出得到激励,使比赛朝着有利于已方发展。

3.对赛后的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方法与对策

教练员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运动员对比赛过程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分析比赛技术统计数据来让运动员认清自己,使之从简单的胜负决定实力的误区中走过来。有清醒的认识,不是输赢一场球就能说明一切的。并可通过书面或谈话让运动员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使队员相互之间得到交流,帮助,并解决问题。使运动员既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所了解,同时要让运动员养成“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术上重视对手”的良好习惯。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四、结论

1.现代排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发展迅速,实践证明,技战术训练加上运动心理的训练才能满足

当今比赛的激烈竞争环境,只有在心理方面作了充足的准备并进行完善的训练才能在排坛处于领先地位。

2.教练员要重视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总结,消除运动员的不良心理,为运动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和比赛环境;运动员要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养成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和个人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章建成,薛立.影响中国击剑集训队队员赛前心理稳定的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37.

[2]沈传茂.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改善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49-51.

篇6: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应用与研究论文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应用与研究论文

摘 要:乒乓球运动是我国非常普及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在乒乓球比赛中,比赛获胜的因素除了技术之外,就是心理因素了。本文拟就乒乓球运动员的焦虑分类、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做一探讨。通过使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正确认识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焦虑的方法,降低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使其临场上发挥出色,让小小银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关键词:焦虑 赛前焦虑 临场焦虑 焦虑型人格

乒乓球运动在我国非常普及,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群众性比赛经常举办。比赛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平时打得不错,但比赛发挥不出水平。其原因是,比赛获胜的因素除了技术之外,还取决于心理因素。运动员面对比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在压力面前,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一些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直接影响着比赛结果。本文拟就乒乓球运动员焦虑的应对措施做一探讨。

一、如何克服乒乓球运动员的焦虑

1.合理认知

(1)对比赛结果形成合理认知。运动员往往对比赛结果抱有过高期望,成就动机过于强烈。心理学研究认为,过强的动机和过低的动机都会使效率降低,动机适中才能发挥最高水平。运动员把胜负看得太重,成就动机太强,反而会使比赛不尽人意。此时,运动员应降低成就动机,成绩动机降低了,焦虑水平也会随之降低。因为乒乓球比赛没有和局,比赛本身就要分出输赢,而输赢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状态、对手的技术水平和临场发挥、裁判员的评判、观众的倾向性、灯光场地、比赛经验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对结果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结果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比如运动员A技术略胜一筹,但观众的倾向性倾斜于对手B,对自己造成了压力,结果技术水平只发挥了80%,对手B却因为场地适应、观众热烈气氛的渲染,能发挥100%甚至超常发挥,结果技术略差的B获胜。所以输赢都在情理之中,关键是运动员自己要明白比赛的目的,比赛要争输赢,不是必须要赢。赢了当然好,输了也没关系,看能否通过比赛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比赛积累经验。

(2)对赛前睡眠的合理认知。生理因素会直接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如果运动员睡眠充足、精力充沛,会使自己更好地发挥。但比赛经验缺乏,又具有焦虑性人格的人因为过于紧张,会在赛前出现失眠症状。当运动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正确认识睡眠: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个晚上睡不好基本对第二天的工作没有影响。换句话说,乒乓球运动员如果一晚上不睡觉,对第二天的比赛影响不大。

第二,如果出现失眠可用一些心理学方法进行调试,如逆转意图疗法和放松等。当出现失眠时,我们常常会在大脑中反复重复这样的语言:“我快点睡着吧,我别胡思乱想了……”逆转意图疗法就是朝相反方向去想,把“我快点睡着吧,我别胡思乱想了”变成“我不能睡觉,我随便胡思乱想”。 2.行为训练

对于容易焦虑的运动员还可以采取行为方法来缓解焦虑。常用的方法有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

(1)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其核心的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生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生理改变是一种对抗方量。放松可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断交感支配。因此,放松技术的目标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

放松训练的方法有:

①渐进性肌肉放松。从头到脚依次放松身体每块肌肉,放松肌肉的同时可伴随轻柔的音乐。

②想象放松。通过想象使自己置身于一个非常舒适的自然环境,如温暖阳光下的沙滩、初春一望无际的碧绿的麦田。

③深呼吸放松。经常做深呼吸练习,尤其是在进入比赛场地感到焦虑时,可以通过平衡呼吸来降低焦虑水平。

(2)系统脱敏。赛前可以由专业心理医生对运动员焦虑做脱敏训练,通过建立焦虑等级,一步步脱敏,从而降低甚至解除焦虑。

(3)生物反馈训练。在医院和基层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指导运动员运用肌电生物反馈仪、皮肤电生物反馈仪进行练习。

二、结束语

乒乓球比赛激烈而又迷人,但由于比赛的节奏快、技术水平要求高、胜负难以预料、对手双方心理和技术的较量等因素,会使运动员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正确认识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焦虑的方法,会使运动员的焦虑水平降低,临场上发挥出色,使小小银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参考文献

[1]喻晶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调控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2)。

[2]丁曙张同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第25卷,第1期。

[3]曾文兴徐静《心理治疗理论及分析》[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4]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7:论文: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比如:冷漠、消沉、叛逆、厌学、恋网等。这些不良心态为什么会出现?

当问及学生本人时大多认为是精神空虚,但当我们和学生进一步交流却发现,现在的“80后”、“90后”学生,普遍具有许多喜新求变的想法,甚至展现自身价值的抱负。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消极不

良情绪,大凡不都是因为空虚,而是因浮躁心理所致。浮躁是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心理体验的综合体现。其特点:一是冲动,二是情绪化,三是盲目性,四是偏执。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为:急功近利、狂热浮夸,因为他们有诸多的想法和抱负,所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做事无恒。这种浮躁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成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更好保证和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保障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

通过多年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多届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它们归结起来可说是“新读书无用论”与“独子综合症”的集中反映。

1.“新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首要原因

许多人都还记得,十年寒窗苦读时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造反有理”而生,那时青年人不用读书只会造反照样能混迹社会,甚至能荣登国家政治舞台;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短期致富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读书致富的成本所致;市场经济初期,“读书无用”则是因为市场选择出现了“脑体倒挂”,重视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而当今则出现了另一种比较严重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潮。20xx年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为什么不读书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就业;二是成本。在笔者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多年中,亲眼目睹了几届毕业生如何走向社会。他们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专业考试、面试筛选、待遇谈判,几轮下来,所剩无几;其工作待遇:一般情况是专科生每月800元—1500元,本科生每月1500元—元;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工资与学历无关,大学毕业生甚至和临时工一样待遇,而且月终收益还不如他人。这还算是已经就业了,仍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就连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甚至是“海龟”也变成“海带(待)”了。其实,多数人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然而,从就业角度看,教育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益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家庭因孩子上大学,债台高筑,使人们不得不望而却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10岁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可能高达48万元。一个家庭节衣缩食辛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最终还要为工作发愁。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校园,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坐在教室里,一方面是为自己前程到大学来深造;另一方面还要为今后很不确定的生活前途担忧。他们的心情消极失落、犹豫不定、烦躁不安、彷徨失措,沉迷网络从中找回现实的缺失。低效益就业的社会现实形成“新读书无用”思潮,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态。

2.“独子综合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影响因素

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概念日趋强化,我国长期受“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生惯养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专家曾指出,父母在独子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以下失误:一是过分满足是形成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孩子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时,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二是过分关注是形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会表现出对他人缺乏关注与爱心。三是缺乏对子女是非辨别力的教育引导,使子女内心善恶界线不清。由于父母教育的袒护和放松,对子女出现的不良行为过于温和,造成子女辨识力低弱,行为放纵不羁。四是过度迁就使子女养成不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的习惯,自我控制约束力较低,做事不靠自己毅志力的努力和组织纪律的约束。父母教育的失误在子女身上发生以下问题:子女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任性放纵;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勤俭滞后;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孤独感盛,人际交往差;自信心强,自制力不足等这都是“独子综合症”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后”、“90后”一代,从小一些人由于受家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独子综合症”现象,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诱因。

3.“恋爱消遣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

笔者一次在四川某名校学习无意间路过一个百花园,却见俊男靓女成双成对,促膝闲聊或搂搂抱抱,感觉不像是在校园,园外墙上有一则“甜蜜小屋”钟点房出租小广告,下面联系电话便条已被消费者撕去不少。已进入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于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在,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

都面临着一些大学生恋爱观失衡问题。学生中流行“不恋爱是损失”、“说好毕业就分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有不顺心,二者皆可抛”等爱情观;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孤独茫然,试图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他们怀着性爱好奇、急于求成、情感寄托、寻求刺激的心理,沉迷于爱河消遣,丢了学习,忘了纪律,甚至不能自拔。这种“恋爱消遣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点。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管理的缺失。一是缺乏学习目的'和社会责任教育,照本宣科的教书现象在高校依然存在;二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不够,很多高校教师下课就走,学校辅导员也形同

虚设,这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4.“网络成瘾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征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加重了学校教育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由于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对网络的自控能力表现不足,显现出行为上的浮躁、功利、实用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熟悉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进而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网络综合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应当加强重视和引导,以趋利避害减少负面影响。

5.“就业恐慌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特点的反映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需求矛盾问题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源于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提供的多

种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源于配套措施不到位;三是教育的高成本投入导致就业待遇的高期望值,而实际却与企业低成本的追求产生直接矛盾;四是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智低能的接班人与实际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恐慌症”的客观原因。比如闭关自守型学生,往往是指无钱、无能、无胆的学生。他们到社会上找工作衣食住行都要花销,而经济能力差的学生因经济窘迫,只好关在学校守株待兔;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相貌气质条件不佳,因而自惭形秽,坐室观望。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因为长期被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弱,面对就业无所适从、茫然无措,闭关自守成为无胆派。还有好高骛远型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理所当然要享受优厚的社会待遇,以至高估自己,缺乏客观认识挑三拣四,造成有业不就,越临近毕业就越感着急恐慌,签约的人越多越心急火燎,因相互攀比措手不及而坐失良机。

二、有效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

随着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凸显重要,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锤炼,从根基上克服盲从依赖习惯

流行音乐歌星王菲词曲的《浮躁》写到:“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里,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只有简单的22个字,却道出了浮躁心理的一大成因——平淡无聊。我们现在的“80后”、“90后”,都因为自己是独根、独苗,因而被奉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不管学习怎样、水平高低、能力如何,都被捧成“好的”、“棒的”、他们在温室里养大,在褒扬和赞美声中成长,在迁就和容忍中前行,一路平坦,生活无碍,体验到的社会生活就只有两个字——平淡。所以他们“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因而难以避免产生浮躁。因此呼吁学生家长,一定要让温室花朵走出温室,要把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还给子女,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在争取权利的同时注意承担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准备经受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对艰难困苦;在生活的锤炼中克服平淡无聊,盲从浮躁。

2.调动情绪、确定任务、设定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让学生集中精力忙于学业,是有效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适当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调动兴趣,确定任务,设定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可以无师自通。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能力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为此,一是教师要具有学生喜欢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讲演,广泛的爱好,卓越的特长,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品质等;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就要具有自身魅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兴趣。建立学科兴趣要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明确学科的专业性,突出学科的新奇性等等;总之,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或为考而学,而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想去学、自觉的学。

其次是确定学习任务克服懒惰盲从。充实学生学业生活,就是要确定任务让学生有序地行动起来,不确定任务学生就可能不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表现出学习懒惰性和盲目性,甚至在生活上也表现出消极和不安等诸多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就会有序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于完成学业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对于有效克服和浮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设定目标的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讲过,但教学与管理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一是要结合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根据目标确定计划,并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既要让学生做起来,还要让他们做得有意义。倘若我们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教学管理的目标性,设定目标,确定任务,加强过程检查,并适时给以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达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的成就感,取得每一个进步的认同感,体验到不停升级的幸福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翰墨书香的深刻含义。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

的就业心理。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经验者优先”拒学生于门外,毕业生怎会具有“工作经验”?重男轻女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是因为特殊岗位,就嫌女生有婚假、产假之类的麻烦。有些企业对名牌学校盲崇,非名校学生不招。还有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东部优于西部,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就业渠道的不规范,

导致大学毕业生到处找工作,不利于学校教育,不利于社会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就业选择平台至关重要。所谓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就是凡要到高校选材的用人单位,必须提前在就业专网上公示招聘信息,明确拟招聘时间、学校、专业、岗位、人数、待遇等具体要求。学生根据就业专网招聘信息进行应聘意向性报名,并上传学生就业推荐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就业和招聘成本,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就业有序、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就业混乱现象,还可以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的麻烦,对于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篇8: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1、大学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一系列新变化,大学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业、就业、网络价值多元化等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深刻影响。当前大学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势必造成大学生学业压力和毕业压力的增大。同时随着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等的兴起,使得网络平台充斥着多元化价值观.而大学生正身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又是网络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产生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社会因素

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这是由于大学生虽热在年龄上已经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极少,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带来的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多半会幻灭。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那些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远高于那些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这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更是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大学校园文化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一定影响。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2家庭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对大学上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是人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讯越来越便捷,大学生们与家庭的联系仍旧十分密切,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心理断乳。首先,每个家庭选择的教育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差异性。而一般来说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专制型以及溺爱型三种。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有着坚定的自身观点,同时也能够考虑孩子的意见。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则是,父母只固执的坚持自身观点,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具体是指,父母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切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也不会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正。通过一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远高于专制型与溺爱型。因此,父母应详细了解孩子的想法,辨别对错,给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温暖,这样才能确保家庭因素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家庭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父母的婚姻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影响,通常那些离异或丧偶的家庭结构下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那些圆满家庭中的大学生。同时,拥有一个或多个兄弟姐妹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独生子女。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以及对子女的期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2.3个人因素

同时个人因素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由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或多或少会收获一些成功,同时也会受到一些赞美,因此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通常带着一定的光环效应,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偏高。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与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同的客观评价,就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其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是由于不同的性格在心理压力的承受度上有着显著差异。大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们在渴望友情、爱情的同时,也注重对孤独的追求。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际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遇到生活学习上的挫折时,承受的压力不能有效的排解,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心理问题。而那些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更善于排解压力与烦恼,不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2.4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而其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运动、网络等其他影响因素。

篇9: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很多,根据我国权威学者的多方面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了个人的情绪、意志力、性格特征等等,客观原因包含了学校学习情况、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原因都会不同程度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研究方式

1.1研究目标

通过对某市的一所医学学院、三所理工学校、一所文科学院中大一到大四学生随机选取300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据统计,回收280份,其中有效答卷为275份,有效率高达98%,调查目标的年龄评价是16—25岁。

1.2研究用具

1.2.1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

自我和谐量表是1994年王登峰编写的自我和谐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态,里面包括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三个部分。通过对大学生的测试实验,可信度较高,完全可以作为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工具。

1.2.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

癥状自评量表有9个症状因子,通过90道题目,每道题都是从有症状的有到无分别为1—5分,得分越高,就证明症状越明显的方式进行测试。

1.3研究过程

在测试时以班级作为单位实施团体测试,都是运用统一的指导话语,问卷是采用无记名的方法进行收集。测试的所有数据都是通过SPSS11.0forWindows实施解析、管理,对这些数据实行统计。

2研究结果

2.1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解析

通过对自我和谐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得知,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症状因子以及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分数是呈正比的。而自我灵活性与躯体化和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分数是呈反比的,和强迫、抑郁、敌对也是呈反比的。

2.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和谐上明显不同

通过以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测试平均分为分水岭,可以发现两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和谐量表上的分数也有明显的不同。这就表明了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良好的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水平要低得多,并且自我灵活性要高一些。

2.3症状自评量表的具体解析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学生个人的自我和谐水平在什么程度上,可以预知心理健康情况的改变,通过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因变量来进行具体解析。比如,在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和躯体化的因变量解析中,通过改变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灵活性可以预知学生心理情况为36%的异变率。通过躯体化作为因变量的解析过程中,带入的变量就是自我灵活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可以预知躯体化的情况为31.5%的异变率。

3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3.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测试结果表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症状因子、症状自评量表的数据分布成正比,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情况良好的大学生的自我经验的不和谐程度要低于心理健康较差的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关系的联系非常紧密,其中,自我的不和谐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另一方面是自我内部的不和谐。当代华尔街著名人物罗杰斯认为,个体要具有保持自我一致性的机能,要按照自己的观点去选择行动的标准,并且只能选择和自我符合的经历。如果遇到了和自我选择有矛盾的经历时,个体就会由于害怕它通常具有的自我选择被摧毁而觉得焦躁以及受到恐吓。因为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少客观、全面的认识,所以还没有正确的自我选择,因此在外界的激发下,就容易遭受和自我选择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他们就会采用一些防御手段来保持原来的自我选择,防止硬要改变自我选择而产生的精神痛苦。如果过分使用消极的抵制态度,就会直接造成无法适应的心理问题生成。

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出现了主观自我以及客观自我、理想自我以及实现自我的分离。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也会出现很多不平衡的情况。首先,在自我认识这部分,主观认识普遍都不等于客观认识,从而导致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不一致。其次,在自我情感这部分,一般是指自己的自尊心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与自己的主观自尊不相符。这些都容易给自己内心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3.2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调查结果,自我灵活性的量表数据情况为敌视、强迫、抑郁等等,都是呈反比分布,心理健康情况良好的大学生自我灵活性要高于心理健康情况差的大学生。关键在于自我灵活性较低的学生,他们考虑问题的立场太过单一,在交际能力关系中,因为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不会为他人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就会造成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破裂。他们的自我组成部分就更不会轻易的协调和统一。并且因为自我选择的刻板、僵硬,面对事物的态度也不在意,更容易和自我选择产生不同的经历,也更容易造成内心的矛盾,这就造成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4结语

当前的大学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会出现自我不协调的情况,这将会造成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而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关系,表达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才能提早把握住学生的情况,逐渐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10: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对于情绪管理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观点主要有三类。第一,从适应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比如米歇尔和汤姆森等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情绪发展灵活地做出反应,以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情景;第二,从情绪管理的目的出发,突出情绪管理旨在服务个人。比如马斯特指出,情绪管理是人们会在情绪管理以前,对社会情景与自身关系以及自身应付能力有个自我认识,然后决定接下来如何管理自身情绪。它是为达到个人目的服务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三,从情绪管理的特征入手来界定。例如伊扎德认为情绪管理在意识内外都有发生,是动力组织系统,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这种情况下,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综合上述研究,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情绪管理涵义进行了界定。这里我们将情绪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出现的积极或消极情绪进行辨别、认识、接纳、控制,对他人的情绪反映状态进行识别与应对的能力。推及到大学生情绪管理,就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协调,对他人情绪的`引导、互动,以培养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拥有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了,他才能更好的与自己、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维持内在的身心平衡,更好的适应社会,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发挥出个人的潜质,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情绪与一个人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人长期处于负性状态,比如悲伤、愤怒,这些情绪的出现会导致人内部紊乱,引起身体出现问题。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幫助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相处,学习、工作更有创造力,遇到困难更有力量。因此,大学生需要情绪管理,促进自身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2.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为动机以及情感反映相互作用,特别是自我情绪表达,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投入认真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产生好的学习动机,目前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时,他才有可能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现在出现学生困难的大学生中,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兴趣恰恰是影响他们的一个瓶颈。因此,情绪管理对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显得更为重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个体和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通常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更好的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它有利于个体准确认识、恰当表达自我的情绪,实时调整对他人情绪的察觉以及调控,以便与更多的社会取得连接。此外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能够更灵活转变,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够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做更好的准备。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特点

1.丰富性

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的身心日渐成熟,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自身性格、道德文化、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出现的问题,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变得更丰富。尤其是当自己雨大特别紧急的情况或者是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面前,容易在情绪方面表现强烈,莽撞行事。

2.不稳定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相应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压力超越其自身承受能力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比如困扰大家的自卑、焦虑、抑郁、易怒等等。这些情绪表现会让学生的状态不稳定,对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不适应,时间长了,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各种疾病。

3.层次性

大学生的情绪发展会随着不断成长出现各个节点,在每个节点各有特点,比如,大一新生,因为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奇和热情,满怀激情。到了大二,对学校的那种新奇感消失,对学校生活环境已经熟悉和适应,于是会出现不喜社交,目标缺失等特点。大三、大四就要开始准备找工作,步入社会的就业初期,在这些转折时期,学生的情绪特点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愤怒等等情绪特点。

四、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1.学校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

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面临着学习方法、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变化,学生容易产生种种情绪问题,需要学校进行情绪管理教育。目前情绪管理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贯穿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开设情绪管理教育。比如可以开设情绪管理教育相关教育,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其情绪感知能力和角色认知水平。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有益于情绪管理的校园氛围至关重要。

(1)开展情绪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通过校园网、专题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健康情绪。课程教学或者专题讲座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课程中可以以情景模拟、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生如何更好调整负面情绪,让学生在课程中享受学习过程,对自身情绪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2)采取多元培养模式。学校可以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比如任课老师、辅导员、专业心理老师、心理委员等等,当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这些力量多可以对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疏导,对学生不好的情绪进行干预。辅导员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状况等等。因此,辅导员这里可以建立学生的心理状况档案,以这个为基础,对学生多多进行帮助,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帮学生解决情绪困扰。如果出现特别严重的状况,必须接受心理干预,这个时候就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老师进行帮助。这样相辅相成的培养方式,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更好的学生更好的处理情绪困扰,从而顺利的度过学习生涯。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多样式的辅导。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在增进学生彼此了解同时来培养学生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从而提升与人交往能力。比如团体辅导与单独辅导,这种方式就能够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缓解和释放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团体辅导,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有同样性质问题的学生组织到一起,通过自我表述、做游戏等等方式增加学生互动,在互动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不良情绪,认识到不良情绪对自己产生的危害,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困扰,从而调整心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调解方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自身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首先應该让学生了解情绪,认识情绪,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无论是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都要认识其意义以及价值,由理论升华至实践,更好的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认识情绪。

1.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说出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不是特别容易。当我们出现情绪困扰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准确的表达出来是关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合理的情绪表达,并在平时加以练习。比如当你等一个朋友等了很久,等他到了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我等你等了这么久,你如果有事应该提前跟我说,我等这么久很担心你,等了多久就担心了多久。这样,表达出来既释放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对方的担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总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时候我们更要学会合理表达情绪,遇事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充分感受、体谅对方,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在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学生要多多重视。

2.学习如何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是指当情绪出现失衡时,个体对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对消极情绪而言,它是控制调整,对于积极情绪,它是加强和管理。我们出现的各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可逃避或者抹掉。当一个人经常处于不良情绪时,就是认识情绪和调整情绪的时候了。通常我们所熟悉的情绪调整办法,包括倾诉、散心、运动,这些方式把注意力转移。可是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唯有真正认识到这些情绪病调整自己的心态才是调整的最好办法。一个人只有完全改变心态,才能更好地调整好情绪。

3.学习如何把消极情绪的作用发挥出来。当被消极情绪困住时,学会借助资源,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比如,多看看书籍,多借助网络,弄清楚不良情绪的源头,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释放。情绪对我们来说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有它的能量。比如冲动,通常大家认为冲动是应该要摒弃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人冲动时,他的另一面也会爆发出来。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好好认识到每个情绪对自己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发挥出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行的阶段,这时候教育是引导其情感优化的重要手段,通常按照这种理论,良好的教育能够带领学生从源头上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并且当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能够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有个好的心态。同时学生个人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知道如何用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使得自己有能力、有担当面对各种问题。

相关专题 排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