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心理健康论文

emailppp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emailppp”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少数民族心理健康论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少数民族心理健康论文

少数民族心理健康论文

1 少数民族及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状况

1.1国内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1.1.1经济发展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不同地域上看,城市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基本接近全国常模,城镇少数民族其次,最后为农村少数民族[1]。有研究显示,农村学生的SCL-90总分大于城镇学生,其中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分子、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即农村学生更易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孤僻和抑郁情绪[2-4]。但是也存在极个别的相反情况,如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低于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5]。从家庭经济条件上看,经济条件好的少数民族人群心理状况优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群,且心理健康水平与经济条件呈现显著相关性,即经济条件越好,心理健康状况愈佳[6-8]。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恐怖、抑郁、恐怖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月收入越低,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将云南地区和北京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相比较,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症、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等多方面问题均比北京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严重。可见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深远。经济条件是决定人群能否生活舒适的一项重要标志,它虽然不能决定人群的幸福度,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的生活水平。如果生活水平低下,大多数人就会感受到对于未知生活的恐惧、焦虑以及对于社会不公平的愤慨,而这些都是导致心理疾病甚至人格扭曲的诱因。在经济条件这个框架之下,语言、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俗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也成为了影响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如非汉语言少数民族因与外民族的沟通存在语言障碍,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速度较慢,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汉语言少数民族地区。再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9-10]。其原因可能是在沿海地区有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结构转型也较为容易。但是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和气候的限制不易摆脱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民族中的某些宗教信仰和特殊民俗也有可能成为心理问题形成的诱因。从有无宗教信仰上看,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11]。而具有相似的宗教信仰、语言和民俗习惯的不同民族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相似,如傈僳、景颇、怒族的中小学生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民俗习惯(火把节),他们的各项指标数值与全国常模的差异也相似[12]。又如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氐羌民族聚集区,人们对生殖器有普遍的崇拜,子嗣为先的思想使得妇女常年在家且视孕育生命为最高使命[13],这无形中剥夺了女性受教育和外出工作的机会。男性保持着对生殖的敬畏并产生男性优越感而轻视女性,这样的心理在走出部落后得不到满足,容易遭受挫折打击而出现心理问题。

1.1.2家庭成员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即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一般来说,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高则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好。正如上文所说,经济条件越好的少数民族人群,家庭成员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越小,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另外,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越重视,能够顾及孩子的感受,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之,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感情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常年累积形成心理问题。父母的健康状况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而言,父母有疾病的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明显差于健康父母的人群,且父母疾病越严重,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越差。另有研究发现,母亲的健康状况对少数民族人群有更大影响[13]。当父亲身体健康不良时,人群大多出现明显的躯体化。而当母亲出现健康不良时,人群则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恐怖、躯体化、强迫、敌对、焦虑和精神病性等症状;同是恐怖、躯体化的症状,母亲健康状况欠佳的人比父亲健康状况欠佳的人更严重,分数更高。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人群在面对压力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无论这些压力来自经济、住房、职业、学业、健康、人际交往还是其他,都会首先引起焦虑、抑郁、强迫和躯体化。这也就可以解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水平低”这个反例。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城市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孩子的升学压力大。相比于城市,农村的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比较封闭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没有过多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所以,当人群面临更多压力时,心理问题也就越多越明显。

1.2国外少数人种(亚裔和有色人种)的心理健康状况

1.2.1亚裔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亚裔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当地平均水平以下,相比于本土人群有更多心理问题,更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14-16]。首先,亚裔人群的人口增长速率不断加大,导致问题人群的基数持续上升,由此导致的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如中断教育、药物滥用、失业、精神分裂、人际关系崩解甚至自杀。第二,亚裔人群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容易遭遇工作冲突、疾病、交流困难、遭受排挤等负性生活事件。第三,语言也是影响亚裔人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父母能说同一种非英语语言的孩子相对父母不会同一种语言的孩子在心理更加健康[16]。语言不通的亚裔人群相对英语流利的亚裔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他们几乎没有向周围人倾诉的途径,容易积压不良情绪,而且语言不通也是接受心理干预的障碍。1.2.2西方有色人种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白人差研究发现,影响西方有色人种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移民的经历、年龄和代际等。首先,有移民经历的西方有色人种比一直在本民族地区居住者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在一项对比研究中,把黑人国家的黑人与英国的白人相比,两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相似。而英国的黑人和白人相比,黑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是白人的3~4倍[17]。其次,移民年龄越小,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越大。年龄小的移民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处理问题较不冷静,容易诱发心理问题[17]。有报道以25岁为分界线,在25岁前移民的人比25岁后移民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好[18]。第三,移民的后代比祖辈更容易患精神疾病。第一代移民大多数是成年开拓者,他们在来到西方之前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以应对新环境可能带来的困难。第二代移民接受第一代移民的本土文化,归属感比第三代移民更强烈。第三代移民是逐渐融合进入西方本土文化和社会的'一代人,虽然西方国家是他们的故乡,但是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却不能被故乡的人们完全接纳,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归属。

2少数民族及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2.1国内少数民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仍然存在某些不足。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获取与互联网、自我学习、求教朋友等呈高相关性。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少数民族人群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程度与他们自身条件有关,如与辅导员关系好、学习成绩好、有亲密异性朋友的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19]。近年来将团体辅导运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促进的报道较为多见,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率高且影响广泛、咨询效果易巩固,尤其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人群[20-22]。另外,多篇文献推荐建立多元化的校园氛围,如多文化背景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这个做法给予少数民族同学更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减少对主要民族的排斥感,从而减少心理问题[23-27]。某些院校针对知识面狭窄和语言不通的自卑感导致的少数民族学生自我封闭和逃避等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主动提供知识普及书籍和不同民族灿烂文化历史书籍,用以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28]。在新疆克拉玛依地区[29-30],各个社区和街道均设立免费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人群心理健康水平。这一举措在缓解民族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在北京、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高新技术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富有时代性,如手机报等网络媒介。此外,哈尔滨地方政府通过广播这一廉价的手段向人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得哈尔滨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甚至超过了经济更发达的北京地区。

2.2国外少数人种(亚裔和黑人)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2.2.1亚裔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研究显示,对于大多数的亚裔人群来说,接受心理干预会令他们产生羞耻感,进而出现偏见、不信任、性格刻板、恐惧、尴尬、愤怒、愧疚等,这些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甚至对家庭成员产生绝望[31-32]。此外,有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为了保持自尊而阻止孩子接受治疗。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还认为这是一种因果报应,孩子患心理疾病是因为长辈造孽或者是母亲的血统不纯正造成的[33]。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和偏见使得心理健康服务不易在亚裔人群中推行。

2.2.2黑人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在西方国家,黑人移民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健康服务并未真正惠及有色人种。原因有语言障碍、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务人员存在交流和信任障碍、对黑人固有的刻板印象、贫困经历等。移民的时间越短,越不愿意接受心理干预[34]。即使移民超过的黑人,对于心理医生的求助率已经接近美国本土人群,但是仍有差距。

3少数民族、少数人种与普通人群的比较研究及后续研究建议

与全国常模相比,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少数民族心理问题的表现不同。与汉族贫困人群对比,少数民族贫困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西方黑人和亚裔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白人。语言不通和文化不容是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在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和效果上,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表现相同。他们相对普通人群更加不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对心理服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但是随着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融入新环境的时间增加,接受服务的概率和满意度都有所上升。

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对某个特定人群做跟踪调查,也没有进行某种干预前后的对比研究,这使得以上干预方法的效果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非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随访调查的方式,对特定人群定时回访。此外,在研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时,有些研究人员没有区分异同点是来自于经济、环境、疾病、灾难等外界条件,还是来源于多文化不适应、无宗教文化归属感等内在条件。因为外界条件产生的效果也可在非少数民族人群中出现,如不排除外界条件则容易造成混淆,致使分析结果的偏倚。故应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得到更多可信的研究结果,为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促进提供参考。

作者:张辉 张伟娇 杨凤池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篇2:阐述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由于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 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其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本文根据相关研究, 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 结果发现, 由于性别不同、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不同、家境不同、专业不同等因素, 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有所不同。本文阐述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 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性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方法和策略, 希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建立更完善的人格。

篇3:阐述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On the Cultiv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Ethnic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DAI Jian

F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man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experienced some problems in their mental health, especially the special group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hose mental health is even more worrisome. Based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relevant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minority ethnic undergraduates and found that due to gender differences, whether they are only children, different grades, different families, different professions, etc.

Keyword:minoritie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quality cultivation; current situation; methodological exploration;

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作为人本身整体素质结构中的基础性存在。纵观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现状可知, 很多学生受到家境条件、学习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学生心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大学时期的整体学习成果,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进而探讨了对其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和改善, 期望能够及时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使得学生的身心能够全面健康且积极地发展。

一、浅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一) 缺乏自信心

纵观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可知, 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很不准确, 有些学生自视过高, 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技不如人处处自卑, 这样的心理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抒发, 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后续发展, 而且, 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消极负面情绪中也会导致学生愈发延误学习, 抵触学习。在这其中,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自卑感居多, 多数学生缺乏自信心, 认为自身与他人之间相距甚远, 对自己的审视和评判都偏低, 妄自菲薄;而有些学生所表现的自负心理实质上也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者都归属于缺乏自信心, 而学生的这一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自身无法融入到大环境中, 也无法与其他学生正常交流和沟通,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自暴自弃, 认为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感较低, 进而失去了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二) 人际关系差

人际关系作为一种必要的精神需要, 是人们学习和生活所必须的路径。在当代社会中,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 所有人都是存在于社会关系网中, 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也都依赖于人际交往。然而,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了如此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交流, 导致很多学生的人际关系较差, 不善于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而一旦发生问题也只能选择逃避。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变得日益孤僻, 越来越不爱交际, 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使得很多学生患上了社交恐惧症。然而, 这些心理状况都是由于学生没有得到心理健康素质的正确培养, 在学生思想出现偏差时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

(三) 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当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要求社会人才必须要有这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较为完善的心理素养, 在面对裁员、岗位调动、就业竞争等等问题时要坦然面对。而经过调查,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没有树立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社会的压力, 也没有也没有较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这就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抵触社会, 在换了学习环境或者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 而学生自身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如此变化的社会, 这些因素等等都不利于学生在未来顺利的走向社会, 适应社会。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方法及对策

(一) 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 国家、政府、学校以及教师要给予特殊关心, 才能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从而解决当代民族大学生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健康的自我发展。纵观当代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来说, 很多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及时的调整和帮助, 学生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 便会使得负面情绪在心中压抑许久而最终导致抑郁倾向。因此, 对于我国各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对于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也是重中之重, 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仅作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基础, 也是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必要的环节。由此可见,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必须要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着手。无数的实践和证据都证明了只要能够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便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以及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很多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都是源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 缺乏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使得学生缺少解决现实问题和困难的实际能力, 这也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没有得到良好培养的重要体现。

(二)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随着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愈发完善, 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才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而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教育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不仅能够调节学生心境以及造就人格, 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众所周知, 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假如学生在氛围恶劣的环境中生活, 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质量, 也会影响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相反, 如果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于轻松且自由的环境中, 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也会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从而帮助学生对生活和学习充满希望。另外, 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熏陶, 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对于学习和生活也能有更好的规划, 对未来也能够有着更为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三) 为学生开展心理疏导讲座

现如今, 虽然有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开展心理疏导讲座的重要性, 但是仍然有一些学校忽略了对于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指导, 也没有组织开展相关的讲座和心理疏导工作室, 使得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时无处可询。因此, 各大高校必须要为学生开展心理疏导讲座, 并创建心理咨询室, 为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怀与厚爱, 使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另外, 开展心理学讲座不仅能满足各年级心理需求不同的这一特点, 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化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 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有关于如何适应新环境、怎样克服孤独、怎样适应大学生活等一系列讲座, 而对于毕业生群体则应该开展有关于就业问题以及怎样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等方面的讲座。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不同的讲座中获得有效信息, 从而调整自身状态, 保持良好且积极的心态。

(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时期, 党和国家也明确提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终极培养目标是要有扎实的基础、广泛的知识面、专业技术强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而对于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而言, 很多学生就读于一些少数民族学院, 而这些学校往往没有重视到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重要性。因此, 必须要强调各个大学要对学生的专业进行改造, 并且要拓展专业面、增强专业实用性。与此同时, 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要注重民族性和地方性, 内容也要尽量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融合, 在保证现行基础教育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将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编入到课程中, 从而帮助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更为了解。此外,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也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以通过变换角度以及将题型改变等方法, 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从而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当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时, 便能够更好地调整心态, 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五)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在几千年历史活动中沉淀和积累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 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之一, 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学校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 更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并且要以本民族为骄傲, 增强民族自信。与此同时, 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民族人民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才能够生生不息,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民族自尊心, 使得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传承民族文化, 从而为祖国各民族繁荣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另外, 有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中无法自拔, 不仅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 也会影响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就需要学校开展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民族平等意识的培养, 使得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观念。此外, 这一教育也不能仅仅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进行, 更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激发各族人民能够在互相了解以及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中共存, 进而帮助民族大学生能够树立民族平等的重要思想, 从而增强我国民族的凝聚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理应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本身是否能够健康积极地发展, 同时也关乎于祖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因此, 必须要重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解决, 为学生创建良好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使得学生能够在更为轻松温暖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从而切实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魏巍, 罗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J].企业家天地, (06) .

[2]吴晶晶.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11) .

[3]何花.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 (12) .

[4]杨琴.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9) .

[5]郭怡梅.云南少数民族师范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调查——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 (07) .

篇4: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伊犁州的高等院校有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甚至占到了50%以上,多民族学生构成了相对多元的校园文化,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本文即结合伊犁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探讨分析如何构建科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新疆伊犁州是其重要的自治州,伊犁州中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其全州人口的一半以上,有大概250万人,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逐渐上涨,就当前来看,伊犁州每年少数民族大学在校生的人数在2万人左右,这部分大学生也占到了伊犁州全部大学生的一半以上比例。

与此同时,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受到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的关注。

1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伊犁州的高校中,有来自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

由于民族构成复杂,学生较多,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需要结合这些不同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引导教育。

来自不同文化、民族群体的大学生聚集到大学中进行学习,难免会遇到一些适应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就会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问题、自卑问题、抑郁问题等,有些问题不加以及时疏导的话还可以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2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都是自小在伊犁州长大,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周围环境主要是本民族群体,上大学后需要直接面对一个多元开放的、多民族的生活环境,容易出现如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

2.1文化障碍

伊犁州有多种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甚至宿舍中会形成一种自然的多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融入集体生活中之后,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则一般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比如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可能不同,在宿舍进行群体生活时可能会产生矛盾,进而产生长期的'焦虑、抑郁、狂躁的心理状态。

2.2角色冲突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当地高中都是班级中学习名列前茅的学生,但是到了大学的环境后,身边的同学来自各地,优秀的学生较多,少数民族的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可能产生自我怀疑、自卑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下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2.3人际关系障碍

少数民族大学生到了大学环境中,以普通话和汉字交流为主,而且虽然少数民族学生整体占比较大,但是每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比例和汉族学生的整体比例相比就较小,因此,少数民族的学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每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都可能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尤其一些人数占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主要表现在与其他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不顺畅,比如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较差,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较少,又或者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会认为自己和他人的交流有障碍,便逐渐减少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以至于产生交往问题,形成心理上的封闭。

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因此相关的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心理健康教育。

3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伊犁州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比较敏感,伊犁州地区的高校应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商议制定出一套适合伊犁州本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

并以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为辅助,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为其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

3.1构建校园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发展来看,学校应将心理健康调查、咨询、辅导、档案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串联在一起,确保以规范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个需要心理帮助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

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官方的网站中专门开设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匿名在线进行心理咨询,避免了面对面咨询的尴尬,心理咨询师、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从纵向发展来看,可以形成从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的一体化建设,并应逐级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部门、配备相关的负责人员,在学校中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随时能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院中的教师、辅导员等也应与班级中的班委多沟通,让班委承担起一定的监督管理的责任。

3.2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伊犁州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该愈加规范化,在上课时间、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方面都应该固定下来,形成传统,同时安排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师来上课,同时保证课时数,从而让伊犁州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一进大学时就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客观认识心理健康问题,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害怕、不逃避,养成及时疏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伊犁州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缺乏符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伊犁州高校可以形成合作,针对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况来编写适合伊犁州多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3.3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在伊犁州高等院校中实际上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尊重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展开民族团结、多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民族文化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一员的角色,

正确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包容的文化心理,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和其他民族同学、教师接触时便能够更加自如,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3.4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吸纳学生,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公共交往的平台,并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减少人际交往的恐惧,增强对其他民族、其他同学的认识和了解,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心理社团还可以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定期举办一些心理讲座、心理沙龙,由学生来进行主持和发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惠及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

综上所述,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当地教育部门、学校的重视,教育部门应监督鼓励学校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而学校应多调查研究本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落实好各项心理教育工作,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阿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1):78-82.

[2]李丹,尧国靖.论团体心理咨询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巧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6):139-141,145.

[3]王美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助体系建设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3):154-156.

篇5: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受到生活背景、学习成绩、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在互联网飞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接受的文化日趋复杂,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其心理问题出现几率,影响到其良好人格的建立。

通过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克服自卑心理、自私自利心理、嫉妒心理等心理问题,从而建立大学生自信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自信人格;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需要面对的诱惑逐渐增多,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几率越来越高,严重阻碍着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篇6:少数民族宗教音乐小议论文

少数民族宗教音乐小议论文

宗教信仰是个复杂问题,宗教活动中唱奏的音乐,表演的歌舞,内容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听说是宗教音乐,便自然把它视为与民间音乐不相容的东西,甚至视为糟粕打入另册,很少有人问津。

我国有不少兄弟民族,过去由于对许多自然现象不理解,而产生对自然力的崇拜。因此,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不仅婚丧嫁娶、喜庆节日要举行歌舞活动,就是宗教迷信活动中也离不开音乐歌舞。对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表演的音乐舞蹈,应作具体的调查分析,不分青红皂白将其打入冷宫,未免过于粗暴。

曾在宗教活动中演奏的音乐,直接宣传教规教义的部分属于封建糟粕是无疑的;低有的则是地道的民间音乐。如纳西族地区流行的“洞经音乐”,其中《到春来》、《到夏来》、《小白梅》等乐曲,来自江南丝竹,音乐是优:美健康的,建国以后,已用于民间风俗节日演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听。如果把上述用于道教活动的“洞经音乐”列为宗教音乐而视为糟粕,就会丧失很大一笔音乐财富。

据调查,彝族的“比莫”、布依族的“摩公”,羌族的“端公”,哈尼族、拉祜族的“莫巴”、“尼帕”,基诺族的“莫培”等,既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又是民间歌手,他们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是民族中较有知识的人,甚至可称之为高级知识份子,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研究某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很用得着他们。对这些身兼两职(巫师和歌手)的特殊人物,我们必须给予重视。他们掌握保存的民族民间音乐,应及时抢救,决不能因他们曾经从事宗教迷信活动,便把他们唱的传统民歌视为毒草。笔者在哈尼族爱民人中采风时,曾遇到几个这样的“尼帕”,能唱上百首民歌,是寨子里首屈一指的歌手。她们唱的宗教歌,音调与哈尼民歌有密切关系,曲调优美动听,有的运用民歌曲调填词,有些歌词具有浪漫色彩。对这种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复杂现象,要作深入的调査,通过分析鉴别,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决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另外,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宗教活动中,也出现一些怪现象。比如,近几年在贵州西北部一些苗族地区,基督教活动十分频繁,青年男女都成了善男善女,在夜间活动时大唱“灵歌”之类的宗教歌,信教者不许看电影,女人不许穿花衣裳,不准唱民歌,原来盛行的芦笙、口弦、竹笛等民族乐器已荡然无存。这种只有信教唱灵歌的自由,不准人们唱民歌、演奏民族乐器的怪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但应当引起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这种宗教活动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扼杀,我们岂能等闲视之?

如何提高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学术研究的水平?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題。为了找到较灌意的答案,最好还是对这一领域往—昔的成败得失作一番回顾,然后再展望它的将来,方可做到有的放矢。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这一领域内作了不少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初步确立了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作为一门理论学科的范围、对象及地位。如果要对这一段历史分期的话,那么,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是这一领域的开创期,七十年代末至今是它的纵深发展期。两个时期之间是由“文革”造成的长达十年的破坏性“断裂”。

无庸讳言,在做出成绩的同时,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某些失误。认识它们,并从中求得反省*也许比谈成绩更有意义。

首先,我认为我们在一开始就缺少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分轻重缓急的收集、整理规划。就蕴藏量而言,我们的对象是一个“富矿”,这是不同历史时期沉淀下来的音乐遗存。但由于我们在“开采”时没有总体设想,你今天在这儿收集一点,他明天在那儿收集一点,有时一哄而上,有时又搁置不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某些地区因人力较强而比较重视,另一些地区则可加之参加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收集到的资料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有些品种被“轮番”采集,

有些则无人问津,一方面是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然泯灭,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其次是思想的干扰。民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是一种既丰富又复杂的综合体。它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然而,由于思想的影响,在我们还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它们的本质之前,。就主观地划定许多框框条条。结果要么将某些品类(如宗教音乐、祭祀音乐以至风俗音乐)变相否定}要么把一些仅有外在的社会学内容、艺术水平并不太髙的作品(如所谓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视若珍宝,而对某些真实池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作品横加挑剔,或者添上一些时兴的唱词,以“强化”它的政治性。结果是,面目全非,真假难辨。总之,在这种有害思潮的干扰之下,很难保证收集、整理中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在体裁、品种的构成型态的描写研究和某一大类的综合性概述的描写研究方面,可以说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但运用纵向的“历史研究法”,则比前者为少,成果也不显著。至于其他学科和国外同类学科广泛采用的“比较研究法”,在第一时期中亦鲜有所见。这显然是我们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质和内在规律的原因之一。

第四、选題方面,我们多局限在民族民闻音乐的自然分类的闔圈内。从更广阔的科学领域,例如从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的角度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规律的选题却非常之少。这种单一的,不注重跨学科、不注意边缘学科的选題倾向,正是研究水平不能较快提高的另一个原因。

进入第二个时期后,我们的民族民间奢究。有些文章是好的,但也有些文章研究目的不明确,常以语言系统和地理环境作为划分标准,而音乐上的色彩据反倒没有说清,最后也不能看出这种民歌色彩划分与音乐上的必然联系何在。当然,一种学术问题的研究要达到高级而完美的程度是要有个过程的。

总之,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已经取得的成绩必须肯定,因为就研究水平而言,美国的一位音乐学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这些著作和论文,在水平上与世界上任何音乐学的研究都比得上”。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满足,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实际所要求的相距甚远。方法问题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这支理论队伍的素质,特别是音乐基础理论的基本功,以及有关学科理论的广泛素养,再加上采用国内外多种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才能取得更新更大的成果。

篇7: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11)

[3]史济纯,陈玉民.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天下,.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2500字论文

篇8: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本文目录

1. 负性心理为什么能引起疾病

2. 良好的心理可以延年益寿

3. 如何保持经常性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密集,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心理健康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人类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身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人类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的上真正的健康。但遗憾的是,目前许多人只重视个人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心理健康。这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与提高医疗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其实,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者都是同等重要、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几年来,对部分高龄老人生活情况调查,又阅读了一些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资料,结合个人粗浅体会,谈谈心理因素与健康长寿有关的几个问题。

概括起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应包括以下7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身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同样引起人的身心疾病。又如,物质因素(例如药物等)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也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1.负性心理为什么能引起疾病

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人的心理又对人的机体产生影响。正如哲学上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增加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而负性心理则有害健康,使机体容易患病。

《黄帝内经》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是很有道理的,现代医学表明消极情绪有害人体健康。如经常生气发火,使交感神经兴奋;经常闷闷不乐、忧虑,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胃酸增加,造成胃病;如长期情绪不安,可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减弱人体免疫功能,易患多病。

一位医学家报告:“医院病床竞有一半以上被那些由于烦恼而患神经病的病人占了去”。他还说:“上门求医的病人中,有70%的人,只有消除他们的恐惧和忧郁,病就会自然地好起来”。

另一位心理学家写道:“烦恼和忧虑贪婪的耗子咬着人的灵魂,使心境沮丧、甚至精神崩溃”。恶性肿瘤最容易在情绪沮丧,精神抑郁人群中发生。因为长期焦虑忧虑可引起肾上腺皮脂酮大量入血,损害免疫组织、降低制造淋巴细胞的能力,还使吞噬功能下降,有利于癌细胞的生长繁殖,造成癌症发生。

据国外有人观察发现,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的冠心病患者发病率较遇事冷静、不慌张的人大出6倍多。与高血压关系:人在愤怒时,由于动脉阻力增加,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有人对医学院的19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考试前30分钟,其中有51人的血压明显升高。而在考试后30分钟再测血压,在51人中只有19人有轻微的血压升高,而其他人都恢复正常。与胃肠病关系:美国一家医院调查500名胃肠病患者占74%。除此以外,还有糖尿病、结核病、肝脏疾病以及哮喘病等疾病均与情绪有关。

2.良好的心理可以延年益寿

积极乐观情绪和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健康长寿。它可以调节植物经系统的功能。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食欲便会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道运动增强,且能促进食物加快消化和吸收。积极情绪还可以振奋精神,能使脉搏、呼吸、血压及内分泌系统都调节到最佳状态,增强身体免疫功能。

笔者调查了390名70周岁以上老人的精神状态,其中有327人能做到精神愉快、性格开朗、乐观、热爱生活、情趣广泛,而且能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这些情绪乐观,心情愉快的老人,身体都比较健康。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决”。心情愉快时,机体可分泌一种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从而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血液的流量及整个机体的代谢调节到最佳状态,这就有利于增强抗病能力。

实际情况表明,乐观的老人比抑郁多愁者健康得多。同患一种病,乐观的老人容易治疗。国外有人报告,有一些癌症患者未经治疗,而癌细胞却自行退缩甚至消失。报告指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心理状态好,情绪乐观,能正确对待所患疾病,从而调动了自身免疫力,战胜了疾病,使病未治疗可自疗。

3.如何保持经常性心理健康

愉快的、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抑郁的、不稳定的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疾病。因此,如何增减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增强身心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均有十分且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那么怎样才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呢?我认为以下七点可供参考。

身体方面,首先要坚持经常性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老年人健身的要素和手段。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精神方面,要保持旺盛的斗志,乐观而饱满的精神情绪,心情舒畅,胸怀开朗,热爱生活。我国高龄老人的调查表明,他们中有82.6%的人经常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人老“心不老”。前苏联老年研究所的调查材料也证明,80岁以上老人中有96%的人,是乐观主义者。

生活方面,要善于合理地安排好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有规律地进行,能感到有事可做,但又不至过分紧张和劳累;既要不使生活感到有情趣、有价值,使自己整日处在一种和谐的生活欢乐之中。

营养方面,老年人要根据营养学要求,多吃些有营养易消化、对身体有益无害的食品。同时应注意调剂品种,保证足够的各类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来满足身体各方面的需要。

人际关系方面,这最易引起人的情绪变化,关系友好能引起满意的愉快的情绪反应,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如果关系紧张,就会引起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心情抑郁不快,不利于身心健康。

良好的家庭气氛,处理好子女关系,老人要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子女,使自己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对已成年的子女、儿媳等不要干涉过多、管得过严。老年人在平时要做到少发脾气,少管闲事。搞好与老伴的团结,夫妻恩爱是老年人心理愉快的重要条件。遵循周恩来总理提倡的“八互原则”,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助、互勉、互让、互谅、互慰。

此外,很多老同志一旦退休回家,由于生活规律突然改变,往往会觉得不习惯、不适应、心情不好,但这大都是暂时的,只要能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合理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就可以做到“人老智不衰”,同样能为社会做贡献。

总之应承认现实,人终要老的,这是客观发展规律,谁也不能够六、七十岁还坚持正常工作,虽然回家休息,但还要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孤独感、失落感是暂时的,我们一定要很快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人虽退休了,但是思想不能退休。还要经常关心国家大事,仍要常动脑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有条件有机会重新干些事情也更好。总的意思就是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工作条件改变,而影响情绪和身体健康。

篇9: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国家的强盛。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阳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自我逃避

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学习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标性,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长此以往,会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四)求职就业问题

高校的迅猛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对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正处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观念、价值观、利益格局等发生重要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毕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觉醒的民主、科学、公平等一时在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负面现实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变得激进或者与世同浊。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日益负责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滋生负面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教育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成为单纯成绩、升学率等数字符号的机构,导致了对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从大学生群体校园文化塑造来看,当前学校普遍缺乏应对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群体的准备,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一个普遍共识的文化平台来加以交流和疏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对学生的心理塑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现状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贫困导致学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常设机构,训练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和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普及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还要紧紧抓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积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趋势、新内容和新形式,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长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篇10:心理健康论文

一、数据统计

中职生目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检出率超过50%的因子有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与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而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检出率也超过了50%,说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至少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对不同性别中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进行t检验,出现的差异的因子有强迫症状(t=-2.49,P<0.01),抑郁(t=-2.86,p<0.01),焦虑(t=-2.87,P<0.01),女生在这几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对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以年级为自变量,出现显著差异的因子有偏执、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与紧张、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总均分,P值都小于0.01.进一步LSD事后比较发现,出现的差异的因子上,高一年级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说明高一年级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值得关注。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总体上,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效能感得分都高于理论均值3,但都不超过3.5,说明职高生的效能感只是中等水平,并不高。而男女生差异检验,我们可以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差异不显著,在自我调节效能感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的自我调节效能感更高。对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效能感都没有出现年级差异,说明不同年级的两种效能感水平差别不显著。

二、两种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以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为预测变量,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进行回归分析,从中可以发现,自我调节效能感负向预测了心理健康总均分3%的变异量;进入回归方程最多的是自我调节效能,能显著负向预测偏执、人际敏感与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敌对、情绪波动性7个因子,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共同预测了偏执2.8%的变异。而对强迫症状、抑郁和心理不平衡性的预测上,学业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效能都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中得到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100.61,对比前人用同一工具测量普高学生的数据结果,如长春696名高中生样本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05±0.56[3]。枣庄1749名高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88±0.43[4],可以发现,本研究样本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要比普高生得分略高,总体上呈轻度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与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上的检出率都超过50%,说明中职生中也有很多的压力,这同由于中考失败的经验形成的较低的自我概念、不会处理同学关系、职校生活的适应困难都有关系。针对这些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必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由于女生更为敏感,对自我要求高,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行为和心理问题,在学生工作中更要关注女生。

年级差异的检验表明,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严重,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也一致。其原因可能高一新生刚刚进入高中,对高中学习尚未适应,而且高一学生处在从初中向高中的过渡阶段,仍带有青春期的波动性,因此会表现出一些心理和行为的问题。而在两种效能感上,年级之间没有出现差异,说明中职生总体上的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没有因为年级的升高出现显著变化。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希望的状态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中职生自我意识趋于稳定,学业自信心更强,同时自我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而本研究的样本结果表明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也是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不同性别效能感差异的检验表明,女生和男生的学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而自我调节效能感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对此的解释是独生子女构成本样本的主体,而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女孩的关注和期望并不低于男孩,女生在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自我期待、成就动机等方面已经与男生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男生,这从近年高考上榜的男女生比例上可见一斑。相对而言,无论普高女生还是职高女生都可能比男生更珍惜自己上学的机会、学习上更加努力。因此男女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再者,女生相对男生发育成熟较早,心理更为成熟,更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在自我调节效能感上明显高于男生。

本研究的的回归分析表明,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有显著预测作用的主要是自我调节效能感,学业调节效能感也同自我调节效能感一起预测了偏执因子的部分变异。这给我们以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往我们会注重提高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不断激励学生,但往往效果比较短暂:给与学生鼓励后,可能会有短暂的情绪饱满,充满积极性,但是不能持久,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来的状态。因而考虑效能感的针对性是有必要的。学业效能感是学生个人能力效能信念,是对自己能否达成预定学习目标的期待和体验,但是在学生的发展中除了强调认知效能外,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效能。因为在个体学习中,除了认知方面外,还必须发展调节动机、情感和智力活动等因素的技能,自我调节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运用各种调节技能调节学习活动或其他活动能力的信念。很多学生并不是不能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往往没有这样一种调节的信念,一种使自己能够持续调节的力量。在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行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下一个人生目标。

篇11:心理健康论文

1 归因方式概述

青年人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重要的群体,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普遍重视。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性格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归因是个体通过相关信息的积累和经验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归因方式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自身特有的归因认知,也可以说是个体对事件或者行为发生的原因的认知和解释,个性的不同,对事件和行为的归因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生活中,人们可以说时刻都在对个体或者他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价,对成功、失败、行为结构进行归因,而这些认知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日后的行为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青年人的归因方式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归因灵活性是个体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之下,对事件灵活地做出归因。专家研究认为,归因方式与归因灵活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面对负面事件的时候,归因灵活性较低的个体相对于归因灵活性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2 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本文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60名青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自评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乐观量表和归因方式问卷。

正性事件的内外维度、持续维度和归因灵活性与心理健康指标中的正性情绪和乐观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心理健康指标中的焦虑、抑郁和负性情绪呈负相关的关系。另外,从研究中发现,在归因方式上是具有性别差异的。青年群体中,男性比女性在对负性之间的归因方面更倾向于归因于自身。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男性比女性表现得更有责任感,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而且在归因灵活性方面,男性也优于女性。

3 正确引导和教育归因方式,促进青年群体心理健康发展

3.1 加强归因意识教育,促进科学的归因观的形成

人们使用的归因方式多是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归因方式,是在下意识的状态下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或者事件的判断和推理。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使用,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良循环,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对于青年群体,加强归因意识教育,促进科学的归因观的形成尤为重要。在归因方式的教育中,引导青年人在意识层面上加强正面认知,遇到事件或者问题,从内部归因着手,首先进行主观归因,逐渐形成内外统一、主客观一致的科学归因观。这样对于青年人掌握积极的归因方式,使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3.2 加强归因指导,矫正不良归因

青年人的认知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受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加上青年群体所面对的学习、就业方面的较大的压力,使得青年人在情感和品质方面容易被误导,出现问题。无论是哪方面出现问题,都要对其所具有的归因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分解,寻找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归因进行指导矫正。以大学生的归因指导为例,大学校园是青年人的聚集地,学业问题是困扰很多青年学生的主要问题。但是因为归因方式的偏差,很多青年学生将学业失败的问题归因为运气差,以为结果的好坏跟运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对于这类青年人,要从自我能力的认识入手进行归因指导,在对成功的归因要引导他们是因为由于能力较强,在对失败的归因要引导他们肯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归因为努力的程度还有所欠缺。通过这样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努力的决心。人际关系对于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人际关系方面的缺失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困扰。对此,应该引导他们首先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和特质,增强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学习,引导他们将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功正确地归因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经营和付出。

3.3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促进青年人正确归因

青年人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经验积累不足,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出现偏差也是正常的。不良归因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归因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青年人心理机能还不够成熟,对青年人归因方式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全社会各个元素都应该形成一股正方向的合力,关注青年人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健康。善于发现青年人的闪光点,对其进行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尤其不能片面地对优势群体进行关注,使青年人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中。

篇12: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和对学生访谈的方式筛选研究对象, 并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干预。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小群体干预, 即观阁小学15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干预,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和自我调适。在干预结束后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进行第二次测量。结果: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与后测在8个分量表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音乐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育; 农村; 留守学生; 干预; 效果研究;

一、引言

近些年来, 各类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露, 相当一部分可以溯源至年幼时的留守经历, 这使得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倍加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 亲情缺失、沟通困难、监护弱化、教育失衡、儿童健康安全较难保证等诸多问题都是诱发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留守学生就是这一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 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但是专业的心理干预仍显苍白无力, 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学科教育资源, 促进学科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功能发挥, 各地各校也开展广泛的研究和尝试, 音乐教育就是其中比较理想和可行的途径之一。本文就尝试对心理健康异常的农村留守学生, 进行音乐教育干预, 通过调查分析, 并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探析维护心理健康方法, 以期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1]。

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通过对广安市前锋区三所中小学4—9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学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得分在56分以上) , 并通过征求访谈, 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意, 选取观阁小学五六年级共15人作为音乐教育干预对象进行研究[2]。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及相关书籍的查阅, 了解已有的相关研究情况, 掌握相关理论依据。

2。 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及进度安排, 对有关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谈, 收集资料一手, 并进行加工整理。

3。 实验法

对选取的被试进行音乐教育干预的实验研究。

4。 统计分析方法

对前后两次测验的统计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推导结论。

(三) 测评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 该测验是根据日本学者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 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组成。内容量表是按照焦虑反应的表现方式和场合来分类的, 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效度量表用来检验测验结果是否可信。该测验的折半信度为0。91, 结构效度>0。516, 信效度指标良好。是目前国内用得比较广泛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四) 音乐干预措施

1。 方法

小群体干预。

2。 手段

音乐干预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被试每周进行1次音乐课的基础上, 增加课外音乐活动2次, 每次45分钟左右, 时间为一学期。课外音乐活动主要依托校内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 在探索少年宫音乐项目及活动安排上, 我们将研究组的专业教师、学生自身兴趣爱好、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音乐指导教师的特长等有机结合, 选取音乐欣赏、节奏练习、组建乐团、学生演唱、课堂音乐游戏、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等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注重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喜好合理安排,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体验关爱、增强交流、磨练意志、提升信心、获得自我效能感。音乐干预涉及课堂内外, 需要研究组、学校、学生、指导教师等多方积极及时的协调配合, 动态设置目标和创设活动。

一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干预结束后, 再对学生进行测试, 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3]。

三、结果

(一) 音乐教育干预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1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干预前)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表2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干预后)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表3 心理健康异常学生音乐教育干预前后测差分比较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被试的前测心理健康状况与高分标准比较, 在4个分量表上显著高于高分参考标准, 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 其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上的差异极显著。

(二) 音乐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被试的后测心理健康状况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显示, 学习焦虑因子, 由之前显著高于高分参考标准变为没有显著差异, 但仍然高于标准。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症状、冲动倾向等七个因子及总分上均显著低于高分参考标准, 整体干预效果明显。

(三) 心理健康异常学生音乐教育干预前后比较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与后测之间有显著差异, 体现在八个因子及总分上, 且均为极显著。

四、讨论

对于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 环境影响十分重要, 尤其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就心理发展特点而言,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协调性等特点, 不会伪装、易受环境影响并且积极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积极心理形成。处理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应局限于专业的心理干预, 更应该积极拓宽教育渠道, 音体美教育等都可以成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或方式[4]。本研究通过尝试小群体音乐教育干预,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研究表明, 通过干预, 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等因子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P<0。05) , 但是学习焦虑因子, 干预后仍然存在严重的焦虑状况, 可能与音乐教育涉及的项目活动未能直接助益学习, 甚至个别学生监护人过程中有异议、甚至反对态度, 认为耽搁了时间, 影响了学习。大量研究表明, 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心理保健功能, 通过开设音乐教育课程、创设音乐欣赏环境、组织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等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压力, 引导发泄消极情绪, 促进人际情感交流, 打破自我封闭状态, 提高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和谐, 增强意志品质, 提升自我效能等。从研究结果看, 音乐教育干预对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效果。这不仅得益于干预过程中的音乐元素, 也与其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农村留守学生较低层次的缺失性需要如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 由此会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不适。干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关注关爱和耐心指导, 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良好环境的创设, 个人能力的展示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需要的缺失。但即将进入青春期的五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较快, 具有不稳定性。因此,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只能说明是干预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也未能排除适应、成长等自然发展因素及取悦研究者保护自尊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准确把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和研究。但是, 从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 多举并措纵深推进素质教育, 主动寻找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综合多方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此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减少问题行为发生,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经过对观阁小学15名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留守学生为期一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干预, 取得了预期效果, 干预对象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说明音乐教育干预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有效的, 可以作为学校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韩骥。音乐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xx (08) :154—155。

[2]陈威龙, 陈天刚。音乐教育干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效果研究[J]。智库时代, 20xx (05) :188—190。

[3]高卫丽。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xx。

[4]陈威龙。音乐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xx, 8 (01) :46—47。

篇13:心理健康论文

有氧舞蹈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健身健美操的一种,在遵循有氧运动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将爵士、拉丁等风格舞蹈很好地与传统健身健美操相融合了独有的风格模式,使运动乐趣重生。它是融合爵士与拉丁风格的有氧舞蹈运动。有氧舞蹈它融有多种操化风格,舞蹈时所散发出愉悦氛围和快乐的精神体验及具感染力,具有提高人的创造力、感染力、表现力和艺术气质等综合能力的特点,音乐节奏强烈又不乏柔美。有氧舞蹈不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女生是包头师范院校比较集中的群体,在包头师范学院进行有氧舞蹈的练习,对于提高女生自我价值、自我定位、自我超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最终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包头师范学院 20xx 级、20xx 级、5 个公选女生班共 192 人

1.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 面对面访谈与讨论,电话交谈与讨论。

问卷调查法。

跟踪反馈。

2 结果与分析

2. 1 高校女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女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一项以全国126 万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发现有 20. 23% 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11. 7% 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过心理危机的占 75%.

通过上述调查表的研究与分析,我院常见的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2. 1. 1 孤独

刚步入大学,大多数同学都远离家乡、亲戚和朋友。在女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外界环境的陌生和不熟悉,使她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强烈的孤独感使她们不愿交流、不善言谈、封闭自己。在行动上被动、退缩。在生活和学习中难以客观、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以至于茫然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怯懦、自我评价太低,从而产生自卑心里。

2. 1. 2 人际关系

高校女生在高中阶段,通常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老师喜爱,同学羡慕,父母疼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进入大学后,遇到各地方的“高手”同学的出色表现,自己“失宠”引发的不满、嫉妒、愤恨等人际关系不协调,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变得尖酸刻薄,置身于集体之外,人际关系僵化。

2. 1. 3 人情冷漠

社会节奏加快,女生自我调节能力差,易陷入冷漠的心理状态。冷漠是一种戒备心理、不信任心理、是防范和提防心理,是结在心灵外面的疮痂,是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是缺乏爱心和耐心的表现。看似身体距离变短,心理距离却在拉大。

冷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对诸多现实原因不满,备受压抑、煎熬和扭曲而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2. 1. 4 焦虑

焦虑是师范院校女生经常出现的心理体验,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焦虑,在学习中对考试成绩的焦虑,对就业前途的焦虑。另外,身处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焦虑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又使她们产生了自我意象焦虑。

2. 1. 5 敌对心理

做人做事考虑的角度偏执、敌意。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不可信,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偏激固执。

2. 1. 6 挫折

由于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交流不够,教师对女生各种不良心态不能很好的掌握,使女生在一种偏执消极压抑的气氛中去生活和学习,当她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个技术动作不能完成或不能达到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和紧张的受挫心理。

2. 1. 7 临阵脱逃

由于动作难度大或惰性心理造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担心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责难,所以干脆逃避或拒绝学习动作,女生以生身体不舒服为由充当见习生。长久以来其他同学也会效仿,极大的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1. 8 抑郁

女生通常会感到多重压力,自我掌控能力差,从而使得自身心理超负。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她们感到燋头烂额,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抑郁的消极心理。

2. 2 有氧舞蹈练习可以培养师范院校女生心理调控能力

2. 2. 1 营造快乐教学模式与师范院校女生的心理调节

有氧舞蹈是循序渐进的进行一种美的、艺术的教育与熏陶。通过艺术形式营造学生的良好心态,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桥梁,打造和谐而愉悦的气氛。教师用严谨的教态传授有氧舞蹈技术要领、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同时,特别要加大精神、感情的投入,理解她们辛勤的付出与努力,加倍体贴、关心和爱护她们,使她们在严谨、认真、愉悦、轻松快乐中接受技术动作学习,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当某一女生出现动作频频失败且心情急躁时,教师不能批评和表现出厌烦,这会让学生不自觉的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大大降低对此项运动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具有亲和力的鼓励语言督促学生努力练习,经过一段精心指导,针对性指出问题的存在,将会很快的建立正确动作。那么她们自然而然增强自信心去克服困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调动她们积极性,积极创造增加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增加她们的团结协作互助的集体观念。既有利于提高她们对有氧舞蹈的学习、比较、观察、评价等能力,又能增进她们的竞争和团队意识。

2. 2. 2 有氧舞蹈乐感的培养与师范院校女生的心理调节

在有氧舞蹈动作练习中,必须重视不同风格的音乐所表现出的不同动作风格,音乐风格转换动作风格随即转换。技术动作配以夸张的表情、拉丁风格的有氧舞蹈动作展示激情奔放的感染力、较现代化的有氧舞蹈动作配以较酷的表现力、较跳跃欢快的有氧舞蹈动作配以活泼可爱的音乐风格来表现、街舞风格的有氧舞蹈动作配以放松很酷的表情等。

在调查中女生表示,有氧舞蹈的音乐和动作非常符合她们的身体锻炼的实际需求,和对健康、时尚的追求。在练习中体她们还自备不同风格的服饰,自配喜爱的音乐来展现不同风格的有氧舞蹈技术动作,能够使她们身心放松、敞开心扉、心情愉悦。充分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

2. 2. 3 有氧舞蹈的团队精神与师范学院女生的心理调节

有氧舞蹈是一项集体合作项目,利用集体的智慧打造团队精神。要求全队成员协调一致,共同建立良好的集体氛围。以相互自然、理解、信任、和谐、融洽、默契来共同克服学习技术动作中的困难。如在有氧舞蹈动作编排中,集体的队形变换、路线变换、动感造型、静态造型都需要集体协作配合,一个集体的配合动作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成流畅、舒展、默契。这些就培养了队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彼此宽容、彼此忍让的团队精神,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在团队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大家运用集体智慧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顾全大局,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2. 3 有氧舞蹈产生的心理效应

2. 3. 1 有氧舞蹈有利于提高师范学院女生的认知水平

有氧舞蹈是一项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在音乐氛围中陶冶情操,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在运动强度稍大时,大家都在坚持,因此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塑造果断、自信、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练习技术动作的安全系数高不易受伤,深得女生喜爱。

2. 3. 2 有氧舞蹈有利于培养师范学院女生的创造力

有氧舞蹈是一项动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运动项目。它的风格迥异千变万化,动作编排新颖独特,需要发挥集体智慧,进行创编极富音韵美。集中体现对人的心理、智慧、创造力的挑战。

2. 3. 3 有氧舞蹈有利于师范学院女生的身心愉悦

经常参加有氧舞蹈练习,使心情愉悦,则对运动产生更加显着的积极效应。这种积极效应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从被跟踪调查的女生参加动机、功能够使人产生轻松感和镇定感,能激活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美形体是她们追求的目标。而每次练习后所产生的愉悦感是她们长期坚持的主要动力。她们之所以长期坚持这项练习,是对有氧舞蹈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参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愉悦了身心。

2. 3. 4 有氧舞蹈有利于师范学院女生社交能力和自我价值体现

我们所处是一个高科技飞跃发展时代,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受到挫折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学女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力、不合群,人际关系僵化日益严重,甚至走向极端。而通过参加有氧舞蹈运动既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强相互友谊,又能缓解因学习或生活所造成的不良情绪或压抑心理,满足女生的精神需求。曾有心理学家指出过,当人们投身于群体活动时,往往具有较强的“从属于集团”的心理趋向。通过我校院访谈、跟踪调查表明: 在练习中做到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使团队精神增强。因而使整个练习中保持和谐的、积极地、相互尊重的心理状态女生都期望通过参加有氧舞蹈运动来扩大身心交往,满足自己结友乐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由此产生一种精神上的相互信赖和相互交往亲和感,自我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

2. 3. 5 有氧舞蹈有利于增强师范学院女生自信心

从我院参加有氧舞蹈的女生跟踪调查与访谈来看,以单纯追求获得一种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学生几乎没有,都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塑造优美形体,强身健体,使自己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从而产生一种饱满的情感体验,产生轻松的、愉悦的、获得幸福的感觉。参加一段时间练习后,体型更加健美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一种成就感。因而增强了自信心,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2. 3. 6 有氧舞蹈有利于师范学院女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的事物人人都喜欢,无论在那里,美的人或事,总能吸引别人的目光,为特有的气质而陶醉。长期的有氧舞蹈练习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可以使自己更健康、健美、当心情郁闷或受到挫折时,找到一种好的宣泄的方法,让自己尽情置身于有氧舞蹈当中,享受音乐节奏的振奋,产生心灵上的激情与震撼。进而迸发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怯懦心理,使不愉快的情感得到宣泄,产生愉快体验,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时刻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拥有一切的基础。针对师范学院女生较多的特点,和当今学生有诸多心理问题,在师范学院进行有氧舞蹈项目的健心效应显而易见,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练习,使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享受一种被感染的情绪,深受高校女生喜爱。

有氧舞蹈对不良情绪有积极影响。对她们自信心、感染力、表现力、团队精神、意志品质、审美观、成就感、幸福感等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女生长期坚持这项运动的根本动力。以此来促进女生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2 建议

建议各师范院校开设有氧舞蹈课,在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模式。

在有氧舞蹈的创编过程中,应尽量多展示不同风格特色的操化动作,以供女生有广大的选择空间。

要重视女生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和练习中培养她们的团队精神。

女生在必要的外界因素介入的同时,注重自我心理的介入。

已开设该门课的师范院校应增加投资,完善场地、器材,定期举行赛事,推动有氧舞蹈在高校之间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张力为,等译。 运动生理学-概念与应用[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xx.

[3]佟立纯。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 北体师院学报,,3.

[4]殷晓旺。 论全民健身的心理效应[M]. 体育与科学,1993,2.

[5]王刚。 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临床康复,20xx,( 10) .

[6]戴晓敏。 有氧健身操对女青年的身心影响[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xx,( 3)

篇14: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文章从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等方面研究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促进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习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二、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适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xx(01).

[2]卢飞.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xx(01).

篇15:心理健康论文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广,国内高校学生心理亦是普遍脆弱化,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像研究生下毒、大学生自杀等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传递更多的是负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说明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一种亚健康状态,这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推广积极心理学,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高校学生积极的影响,使其人生充满正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压力。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港湾。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教育的启示

1.丰富了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心理防治,专门针对于问题学生,比如研究他们心理出现问题的时间、诱因等。而积极心理学则是以更加宽容、更加开放性的态度看待学生们,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看,更加符合个体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推广,会改进高校传统心理教育的方式、价值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心理教育内容。

2.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教育者提供了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创造着人的快乐、幸福,首先接受引导的心理教育者也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引导、传递这种快乐幸福感,身为体验者,他们也更有资格和权力去影响学生心理向积极方向靠拢,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积极心理学为这些高校心理教育者提供积极力量,他们得以成为中坚力量,从而做了学生积极的标杆。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的作用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校中开展积极心理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思维想法到实际行动都会得到一定的改善,杜绝学生不知道人生有什么意义,或者对学习甚至其它不感兴趣等问题,而长期坚持开展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怎么获得快乐幸福,怎样获取传递正能量,怎样使自己的人生健康向上。而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则会更加想要体现自己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学习知识,主动与别人友好相处,主动对需要帮助之人伸出援助之手,这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在向世界、向社会释放自己的善意和正能量,而他们也会得到同样的反馈,从而获得幸福感,这很符合积极心理学的观念。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现阶段,高校有不少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由于他们受到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的不公平压迫性对待,使得他们人生充满灰暗,无法体会别人带来的正能量,只能以负能量来自产自销,甚至人生价值观都出现极其扭曲的状态,最终成为社会的毒瘤,为社会所抛弃。所以积极心理学的开展对于挽救学生的价值观,改变他们的消极心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教会他们摒弃消极心理,改变他们惯有的思维方式,是他们觉得人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人生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幸福的。这在根源上解决了价值观偏向的问题,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也起着很总要作用。

3.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受到积极心理学长期的引领和暗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惯有的积极方式,引领着他们凡事往积极方向想、做,这会逐渐的改善学生人格中不太健全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就健全了。

4.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好处

性格决定命运,所谓的性格就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而积极的心理学可以使人对现实和行为方式产生和以往不一样的感观,他们会不受控制的向积极方向靠拢,那么他最后的发展可见一斑。所以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作用的方法

1.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人们获得心理健康的最基础部分,所以要高校心理教育从根源上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学生在生活、学习或其他方面得到满足感,另外可以通过积极的实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2.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

高校可以在心理教育方面增设一些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活动互动,及时收到他们对于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反馈,有则引领教导之,还可以通过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拥有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开展讲座,可以将宣传栏中积极心理学方面改为固有的一部分,总之,就是将积极心理学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3.有固定的心理咨询室

高校中必须有有一处固定正式的心理咨询室,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生可以有地方可倾诉、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要有耐心,有热心的接待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告诉他们,咨询心理咨询师是正常的。心理咨询师还可以用积极的心理来强加干预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接受积极心理学,通过不定期的来向咨询师询问、治疗,可以强化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人总要有可以期待的幸福、快乐。高校学生作为当代年轻一辈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对整个社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积极心理学,因为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的作用,无论是拥有正确的三观、还是能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高质量的生活,总之最后,减轻的是社会和国家的负担。

参考文献:

[1]修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19):19-20.

[2]熊淑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6):2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