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生态论文

支离破碎00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支离破碎001”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消费与生态论文(共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消费与生态论文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及特点之考察

(一)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的性别特征

在本次调研中,男生有60人,女生有123人,分别占32.8%、67.2%。

被调查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过网络消费的经历,比率高达98.4%。

而从接触网络消费的时间上看,男生比女生更早,男生5年以上网龄的占13.3%,而女生只有5.7%。

这与男女生网络消费的类别也存在较大关系,男生多用于虚拟物品消费,如购买网络游戏中点卡、Q币等,而女生则多以网络实物消费为主。

从月平均消费而言,女生的月平均消费却比男生更高,300元以上的占25%,比男生高出7个百分点。

(二)艺术类学生比非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网龄更长,频次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学生的网络消费比非艺术类学生的网龄更长,在3—5年的选项上高出5个百分比,这与艺术类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求新鲜感有很大的关系。

当问及每周上购物网站的频次时,艺术类学生也明显比非艺术类学生高,前者为41.5%,后者仅为17.2%。

并且有超过半数的艺术类学生认为网络消费已经是自己目前普通常用的消费模式了。

(三)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内容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多元化,更追求时尚性、个性化,更追求品牌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中实物消费占主要消费类别61%,虚拟物品消费占17%,服务消费占22%。

但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具体的实物消费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于调研对象中有部分是服装专业的学生,因此艺术类学生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服装、配饰和电子产品。

而非艺术类学生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子产品、生活用品、书籍。

从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艺术类学生更加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产品,特别是网上提供的一些完全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更深受他们的喜爱。

因此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自身价值的,这已成为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

其次他们的品牌意识也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强烈一些,他们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对于各大品牌了如指掌。

因此可以说艺术类学生更是网络消费追新一组的典型代表。

(四)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比非艺术类学生认同度更高,并且有意向开网店或已经开网店的学生比率较高

从对网络消费的认同度来说,整个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消费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消费安全、操作简单、商品丰富、价格便宜这几方面,而相比较之下,艺术类学生在安全性、时尚性、商品丰富性上认同度更高些。

也正因为对网络消费有着较高的认同感,所以在问及“是否已开网店或有意向开网店的问题时,艺术类学生中有5%的学生已开网店,有34.2%的学生有意向开网店,其比率均高出非艺术类学生。

(五)艺术类学生偏向于感性消费,更在乎网络消费的情绪体验

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往往关系到消费的质量。

理性消费以性价比为标准,将商品的价格与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并作出理性的消费判断,然后决定消费行为。

而感性消费则是以商品的“情绪价值为标准,出于对心理满足感的追求而进行消费,没有明确的消费目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近80%的艺术类学生没有网络消费的计划,往往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想买就买。

这是很明显的感性消费的倾向,他们更追求网络消费带来的心理愉悦感。

从访谈中了解到,他们认为通过网上购买过程获得到大量信息或娱乐情报,结识新的朋友,既节省了体力,也节约了时间。

灵活的支付方式和快捷的送货上门服务,让他们体验到传统购物方式无法提供的乐趣。

在网上购物可以一个人自由选择而不受到商场销售人员的打扰,还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做产品,从而获得一种自由、被尊重的愉悦感。

总之,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具有普适性、超前性、个性化、多元化、情绪性等几大特点,由于这些特点,更加凸显出研究艺术

类学生网络消费的现实意义以及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良性发展的重要。

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总体上是健康稳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消费耗费时间长、存在一定的从众消费、消费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等等,这些

问题制约着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良性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网络消费耗费时间长

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即使不购物,也有上网浏览商品的习惯。

由此可见,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正在加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但仍有小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使用时间过

长,必然会占用学习、人际交往等的时间,甚至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导致身体素质差、学业下降、身心疲惫、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

(二)网络消费存在一定的从众消费

调查显示,虽然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能理性地思考和行动。

但心理不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易受情绪和外界的干扰,冲动性和情绪性消费依然存在。

在特殊的环境下,易于感情冲动,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社会环境、消费群体成员、权威人物的影响,甚至存在着消费崇拜,跟随明星消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演变为畸形消费。

这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网络消费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风险性往往认识不足。

如有个别学生提交给网站的私人信息被非法利用,被诈骗、银行卡账户和密码被盗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网上交易也会经常发生纠纷。

如果所购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网站上宣传不符,但因为网上交易除了上网记录外,几乎没有其他有效的凭证,而目前网上交易的相

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此时消费者的权益未必能获得足够保障,这使得大学生利益受损后主动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的因素

生态消费是国际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分别有77%、82%、94%、67%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我国生态消费大众化虽已起步,但比例仍不足20%。

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念也很淡薄,其消费行为非生态化现象较为突出,高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以及一次性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显著特点。

为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消费的生态观实属必要。

那么,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理念形成呢?综合来说,主要有消费环境、消费心理以及消费教育等各种内在外在因素影响其形成。

具体来看:

(一)网络生态消费环境

所谓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

马克思说:“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

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当然还包括消费的文化环境和消费的制度环境。

网络生态消费环境自然也离不开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以及集体环境。

一般来讲,文化因素对网络生态消费行为影响极深,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俗以及道德规范等文化环境因素通过影响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家庭来影响到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其次,网络生态消费与他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周围相关群体的影响。

最后,网络生态消费与制度环境有密切联系,如经济制度、政治与法律制度、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等。

(二)网络生态消费心理

所谓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进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

大学生是网络消费主体,因此,大学生自身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专业背景以及生活地域等个人因素是支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最直

接因素,由于大学生存在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又较强等心理,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导致个体丧失自我。

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智慧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消费价值取向被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和非理性的盲目消费以及新潮、变异、个性化等现代消费价值取向所取代。

这样的网络生态消费心理就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消费行为。

(三)网络生态消费教育

消费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消费、怎样满足消费、如何实现可持续消费成为政府和国民关注的重大问题。

如何通过网络生态消费教育来促进消费者转变观念、建立文明消费方式,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当前网络生态消费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平时的日常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生态消费观的教育渗透不够,大学生对生态消费知识的了解甚少。

二是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深。

三是大学生生态消费主题活动频率低、层次浅、面不宽,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其触及的领域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

四是考评体系中缺乏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等重要指标的考量,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四、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为进一步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水平,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良性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正确的网络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是倡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消费,拥有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的一种全新消费理念。

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

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注重自身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

注重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

注重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

同时要自觉学习一定的商品鉴别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财商。

(二)开展系统的网络生态消费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社团活动等形式,传授生态消费知识、消费伦理、生态伦理等内容,促进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有效形成,从而加强文明网络消费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和不文明的消费行为。

第一,端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导向,要用生态文化意识培养良好的机体,从文化的表层深入到深层文化的建设中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问题。

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消费的社会功能,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它作为虚拟交易工具的出现既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困扰的一面,要正确对待。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客观的网络消费观,通过对大学生的消费品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作用做出理性的判断,并能合理分析自己的支付能力,从而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消费。

篇2:生态与环境论文

生态与环境论文

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污染和危害

重金属污染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重金属污染?它对我们的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它有是怎样跑到我们的体内去的呢?下面将一一介绍。

重金属指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约有45种,如铜、铅、锌、铁、钴、镍、钒、铌、钽、钛、锰、镉、汞、钨、钼、金、银等。尽管锰、铜、锌等重金属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须,而且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对人体有毒。体内重金属的正常含量及超标的症状如下:

铅:人体内正常的铅含量应该在0.1毫克/升,如果含量超标,容易引起贫血,损害神经系统。而幼儿大脑受铅的损害要比成人敏感得多。

砷:俗称“砒霜”,如果24小时内尿液中的砷含量大于100微克/升就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并有致癌的可能,而且如果孕妇体内砷超标还会诱发畸胎。

镉:正常人血液中的镉浓度小于5微克/升,尿中小于1微克/升。如果长期摄入微量镉容易引起骨痛病。

汞:正常人血液中的汞小于5-10微克/升,尿液中的汞浓度小于20微克/升。如果急性汞中毒,会诱发肝炎和血尿。

重金属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吃的食物、水和大气。

据中科院陈同斌博士透露,北京有部分古老的城市公园里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较高。这是因为,那些古老公园里亭台楼阁相对多,雕梁画栋更是比比皆是,由于早些年的油漆为了增强防腐性,其中的铅、砷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这些油漆内的重金属跑到了土壤里,就造成了公园土壤重金属超标。由于北京起风比较平常,这些细小的尘土携带着人们根本察觉不到的重金属,通过人的呼吸作用就会进入人体。除北京外,国内其他比较古老的城市公园也有这中情况出现。

水的污染通常都是由当地工厂废水排放造成的,这种现象在京城各大区县几乎都有。通州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地方,虽然这些年通州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那里是污水灌溉时间比较长的地区,过去的污水中重金属含量往往较高,浇灌土壤后容易产生污染。这些含有超标重金属的废水一旦排到干净下游,就会污染大片水源。由于这种受重金属污染的水在颜色、气味等方面与正常水没有差别,农民根本看不出来,一旦用这些水来灌溉,必然会让土壤及农作物成为重金属污染对象。蔬菜是最易“吸收”重金属元素的农作物,因此土壤被环境重金属污染后生长的蔬菜与其它作物相比,蔬菜对多种重金属富集量要大得多,经证明,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生产出的蔬菜的有毒物质含量可达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的3-6倍。(按:人畜食用了被重金属污染的蔬菜后,在体内浓缩积累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被列为世界八大公害典型之一的日本富山县的骨痛病,就是由重金属镉污染引起的;我国广西一些被镉污染的地区,人体的镉含量高出正常人的7倍,经X光检验,人体骨骼也已显着病变。)人吃了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种出来的农作物,很容易受到重金属的毒害。

蔬菜水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既然重金属污染危害这么大,那么那些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蔬菜水果我们能不能通过多浸泡、多清洗或多煮来去除重金属呢?陈同斌博士表示,这些效果都不大,因为重金属污染是从植物根系中上来的,它存在于植物的体内,不像农药那样大部分都喷洒在农作物外表,多洗就可以清除干净。

有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注意选购一些蔬菜品种,比如生菜、莴苣容易富集镉,可以尽量少食。另外,叶类菜是所有蔬菜中最容易受重金属污染的',最好也要少食用。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要防治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有机物的污染不同,它不能被分解消失,即使人为的控制土壤环境条件使重金属的有害作用暂时减弱,它也能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因此如果蔬菜的生长环境一旦遭到重金属污染,要想恢复和治理就非常的困难。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不同植物种类对污染物吸收差异的特性,合理安排蔬菜轮作茬口,使具有一定程度污染土壤生产的蔬菜达到或接近食品卫生标准,以降低重金属进入食物链的量,如有的蔬菜不易“吸收”镉,那么如果菜田土壤的镉含量多点种植该蔬菜就不会造成多大的危害。该方法不需投资,方法简便,效果也比较好,但必须在有关的专家指导下进行。

2)控制土壤环境条件,降低重金属污染物对植物的有效性。如可以施用石灰、胡敏酸、钙镁磷肥等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进行处理,使易被蔬菜吸收的重金属元素在这些改良剂的作用下通过化学反应转换为蔬菜不吸收的有机结合态。这种方法有一缺点,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的这种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有一定条件下又会从有机结合态回转成易被蔬菜吸收的形态。比如说随着酸性污水的浸染,土壤中已经被固定的重金属元素又会被活化为可被蔬菜吸收的交换态。

3)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最彻底的改良方法是铲除其表土,这就是农业工程客土法,所谓客土,就是用外来的土壤换掉已被污染了的菜田土。这种方法在日本土壤污染地区应用很广,可以彻底清除已污染的土壤,根本断绝植物生长的污染基质,在无外来污染浸入的前提下,可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和残留达标,但这种方法工程量大,耗资也巨。

4)严格控制灌溉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杜绝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直接灌溉菜田。一旦菜田受重金属灌溉水的污染,所有改良成果都会毁于一旦。

总之,重金属污染虽然是个严峻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明白并高度重视它人体健康的危害,相信用我们人类的智慧和决心一定能够战胜它。

参考文献:

(1)陈同斌,石培华,李锐 《拯救走向荒芜的土地》商务印书馆 -9

(2)魏振枢 《环境水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3)张辉 《土壤环境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1-1

(3)叶振国

《土壤污染防治、质量监测、改良修复与土壤环境保护及质量标准务实全书》

篇3:浅谈生态哲学下体育消费模式转变论文

浅谈生态哲学下体育消费模式转变论文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消费与生态消费

消费是指通过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而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消费不过是人类生活手段而非目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手段变成了目的,消费欲望的不断满足成为做人的价值的审视范本和社会进步的评判标准。甚至消费也已经不再指向具体而实体性的物的消耗,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符号。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所经历的文明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耗竭自然资源,并持续地向生态系统排放废物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破坏的关系。传统的消费观在很大程度上使消费者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环境危机和资源枯竭问题。而生态消费是基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等问题的出现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消费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消费领域之中的具体体现。建立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化的消费,对生态消费进行研究也就是探寻一条从消费的角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体育消费与体育消费模式

体育消费是消费者在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育消费直接有关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它是现代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对我国居民整个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模式的转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和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国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和消费价值观念进步的体现。随着收入的增多,劳动时间的.缩短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国民已把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和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形式。随着体育运动的职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人们的消费结构更为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体育消费行为及支出的不断增多,这预示着我国的体育产业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体育消费方面不再只限于追求物质消费,更多的是社会地位、身份、生理和精神需求的追求,体育最本质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可能会逐渐消失,人们对体育价值的需求和满足不再是与人的生存体验相关联。因此,“体育消费”便从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变成了社会文化学甚至是生态哲学的基本范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超过生态环境承载的阈值时,体育消费的生态哲学视域一定会受到关注的。

3.体育消费模式的变迁

原始文明时代人们在体育锻炼方面更多的是养身,注重气质、品格、精神的修养,人们还浸在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中,消费水平及其低下,还不能根据已有条件选择更多体育项目。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不再只追求物质享受,更多是追求精神的享受,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经济收入还不能满足体育消费价格,人们首选是购买体育产品,进行身体力行的体育锻炼,参加体育娱乐活动的消费行为。当代社会,人们生长在一个热衷于过度消费的文化环境里,我们骄傲的把自己定义为消费者,消费一切可能消费的东西,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消费,更是人们追求的对象。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模式的改善表现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锻炼意识不断加强,但是体育消费意识仍是以“线性消费”为主,消费主义等不良消费文化影响广泛和深重。奢侈型消费的态势和“炫耀性消费”等体育消费模式正浸蚀着人们的体育消费走向。进入新阶段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并提出到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具体要求。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应该而且必须转变不合理的体育消费模式,构建可持续生态化的体育消费模式。

二、现行体育消费模式的利弊

1.现行体育消费模式的优势

体育消费领域的不断拓宽,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体育锻炼不花钱的观念、锻炼的目的及内容都有所改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改变人们的体育消费方式,如人们在家通过上网可以观看体育赛事、购买各种体育用品、进行健身咨询等等。另一方面,高科技住在体育健身市场,技术创新将会成为健身器材和体育用品迅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信息化的体育用品将会重视环境和资源问题。现在,人们的消费能力和花钱买健康的意识得以提高,还对舒适程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更讲究质量和享受的体育消费。

2.现行体育消费模式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体育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意识薄弱及过度消费等,如目前我国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体育用品、观赏体育赛事、参与体育运功等几个方面,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兴趣爱好的人群体育消费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极大的不平衡。在大众媒体和商业机构的操纵下,连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也被商业化了,体育消费成了商品经济的附庸。4.3生态化体育消费模式的选择异化消费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在人类各种消费中,生态消费是人们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序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内在深层逻辑关联。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消费已不是狭义纯生态学概念,而是建立在“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健康的现代消费模式。因此,对于体育消费者而言,要建立适度的、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应选择生态化的体育消费模式。

三、建议

1.建立和谐的体育消费观,完善体育消费结构

从消费行为的价值取向看,当前的消费伦理价值观已从传统节俭的消费观转向奢侈的消费观;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消费伦理已从物的消费转向符号消费。因此,建立和谐的体育消费观,才能尽量避免体育消费异化,使体育消费真正成为幸福的手段。一个和谐的社会,其体育消费结构也应当合理。和谐的体育消费观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文化价值观进行批判和扬弃,体现出市场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在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整上,应当体现尊重生态价值、善于协调人与人以及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接受人类文明的指导和约束的体育消费理念,将消费的欲望及奢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层面,构建一个符合生态化发展的体育消费结构。

2.修建廉价、实用的健身场地,开发体育产品,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健身场地欠缺等原因,国家有关部门及各地政府、企业应帮扶地区乡镇,有计划的修建一些廉价实用的健身场地,并配备一些相应的技术指导员,改变体育健身机会不均等、权益规则不平等的问题,为大众体育锻炼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全社会联动机制,有利于提高群众的体育锻练意识,转变体育消费理念并维护体育参与权利,缩小了不同阶层体育消费的差距与不平衡。各级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经营人员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提供贴近生活、优质廉价的服务。有针对的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产品,来满足各层次消费者消费的需求。体育消费环境是体育消费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体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大力度营造和建设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生活审美情趣和促进社会的精神风貌。

四、结束语

引导人们建立理性、适度、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消费理念,生态消费为我们全面深刻地把握体育消费的实质提供了科学视角。体育消费方式在生态理伦和“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有序运行,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本真关系。这为生态文明时代体育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型提供一个参考,也是体育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型最为基本的时代本质要求和内在价值诉求。

篇4:中国电视与生态传播论文

中国电视与生态传播论文

摘 要:摘  要:生态传播在当下社会有重要意义,而电视作为第一媒体是实现生态传播的重要力量。电视生态传播具有多方面功能,同时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加强改进。从媒介生态的视角审视当下电视传播的生态结构,以及电视传播对人类精神生态的影响,就出现的人类精神生态错位进行分析和“诊断”,主张建立以传播未来意识和生态意识为主的生态电视。更多还原

关键词:关键词:生态传播;电视媒体

当今社会,发达的电视媒体促进了信息传播,媒体因其议程设置功能发挥着强大的传播效力。而在工业迅猛发展、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作为信息流动阀门的媒体,也应该积极关注此类议题,发挥积极的作用。正确理解生态传播的概念意义及其功能、对电视媒体生态现状的了解、电视传媒生态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将有助于生态传播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传播的概念及其意义

对生态传播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比较困难,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给出过定义,各有其可取之处。例如美国学者大卫阿什德在《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中指出,“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传播生态指的是信息技术、各种论坛和媒介以及信息渠道的结构、组织和可得性”;国内较早提出生态传播概念的铁铮教授指出,“生态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生态传播既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设的助推器”。综合以上各家所述,我们认为生态传播就是包含生态环境信息的一切传播活动的总称。

生态传播的重大意义,在全球各地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发生的大背景下,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纵观全球,层出不穷的生态灾难无不在呼唤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和保护。仅仅以过去的为例,中西方都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俄罗斯发生130年来最严重的森林火灾;国内出现的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紫金矿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生态传播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必须成为传媒信息传播的首要工作之一。生态传播就着眼于通过信息传播活动使人们实时获知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了解生态环境问题,获得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并正确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促使社会成员共同保护生态。

二、电视媒体的.作用及其对当下中国的特殊意义

电视是当今社会无可争议的第一媒介,它覆盖广泛、传播及时、声画合一、受众接受门槛低,这些突出的媒介特性使其天然地成为生态传播的主力军。按照四川大学侯洪教授的观点,电视媒体开展生态传播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生态新闻报道,包括消息类、专题类、评论类和谈话类节目,这也是所谓的狭义的环境新闻;二是生态艺术传播,包括以生态环境为主旨的电视纪录片、故事片、电视综艺节目等。相比于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电视传播更迅速快捷、范围更广,而且不需要受众具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只要能看能听即可;相较于与网络,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容易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能够较好地引导受众,不至于处于杂乱无序、众声喧哗的境地。因此,电视是生态传播的第一选择,只要合理利用就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但唯GDP论在不少地方政府中仍站主导地位,各类污染事件层出不穷。事实上,现实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几乎左右成为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因素。而另一方面,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情也决定我们最有力的传播工具还是电视。根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的数据显示,到我国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96%。对于生态问题严重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电视的几乎是唯一的信息接收工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不断推进,也促进了生态保护、节约资源等现代意识向农村传播。所以,当代中国更有必要利用电视做好生态传播。

三、电视媒体生态传播的功能

(一)基本功能

1、信息传达功能

一切传播活动的本质是信息的流动。电视媒体的生态传播,其首要的目的也是在于满足受众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需求。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如汪洋大海将受众包围,往往令其迷失选择的方向。那么,电视媒体就必须站出来,合理地选择、编辑和传播信息,为人们做决策提供信息帮帮助。例如,在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核泄事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针对核泄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央视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中都予以密切关注,邀请专家进行解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也令一段时间内甚嚣尘上的网络谣言不攻自破。生态传播的信息内容与社会大众的整体利益紧密联系,电视媒体及时报道和解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对受众环境权益的尊重和反映。

2、知识教育功能

生态环境内容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因此对受众接受有较高的要求,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清楚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进而塑造和提高自身的生态环保意识,以便于实际参与开展各种生态环保活动。电视本身就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生态环境知识的传播、治理环境污染、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当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根据笔者及其团队在今年3月就水资源节约和保护这一议题,在成都某小学展开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电视接受到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一些形象生动的公益广告、制作精良的纪录片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达到了生态传播的知识教育功能

(二)社会功能

1、生态传播与政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出现一股新的浪潮――绿色政治。在绿色意识的渲染下,绿色思潮逐渐形成并引发绿色运动的兴起,进而促使绿色政治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的一股新潮,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政治都存在一种“绿化”的趋势。绿色政治在现实中体现在执政理念和绿色行政方面,而生态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其政治领域内的功能也主要在于强化绿色执政理念,监督并推动绿色行政的实施。电视媒体的生态传播注重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行详细解读,为官方权威信息的发布搭建了平台。

2、生态传播与经济功能

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解决生态环境的根本性途径也是发展,。怎样在发展中求生态,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在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生态传播也加强了相关的报道力度。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农业军事频道,有许多关于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及市场的栏目;此外,现在的新闻频道也越发注意对环保节能企业的宣传力度,对这些优秀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环保产业技术发展情况进行报道。除了央视和省级卫视,不少地方电视台也开始进行生态传播,比如许多电视台开设了如.绿色生活、生态旅游等栏目,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信息服务,以便于人们形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注重分析日常生活中易被忽视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以便推动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

四、结语

电视媒体的生态传播环境宣传教育范畴,而环境教育是受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被视为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必由之路。环境宣传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伦理道德水平,现代社会的发展既要求人们树立一种公正和正义的发展观,对未来承担责任,又要求人们对自然界承担责任。电视媒体的生态传播不仅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积极的新闻实践,更是一种先进的传播理念,它既关乎新闻价值层面及政治意识形态与环境伦理,同时也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四大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它更是我们家园的生存哲学与生存方式的思考与镜像,进而关乎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它是超越国界的,具有全球传播的价值功能和意义。因此,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今天,电视媒体将为生态思想的传播,营生态文明的美好前景做出更大的贡献。电视媒体今后将更多地把视角转移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在新闻实务中加强生态传播,从而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解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华夏出版社,版。

[2]侯洪,周军.中国新闻传播中的生态传播现状及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122-126.

[3]潘岳,刘青松.环境保护ABC[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50.

篇5: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论文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论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城市建筑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建筑科技界反思发现:先前的节能建筑、太阳房以及节能节地建筑,其含义及原理均未明确建筑应促进含其自身在内的各领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我国古代“天、地、人、和”的大环境观对于生态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筑及其环境若能做到有利于:综合用能;多能转换;三向发展;自然空调;立体绿化;生态平衡;智能运行;弘扬文脉;素质培养;持续发展;美感、卫生、安全。那么。在永久的将来就可能做到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这种建筑可称为生态建筑。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及生活质量显著成倍增长,目前房地产业的急剧膨胀,众多的居住小区的涌现,房价及房地产策划被炒做的炙手可热。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花样翻新的各种广告、楼书令人目不暇接,无从选择。而且一些虚的理念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水文化、、生态文化一时之间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惯用的标语,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人性化空间被到处滥用,一座荒山甚至一潭死水、一片树林都被描绘成“山水人家”、“私家森林”、“亲水住宅”等佳境。这种种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个成功的开发商一方面要在开发理念上凸现自己的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等等软硬件设施,如纯净水入户、宽带网、智能化管理等现代科技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居家生活。环境的优化又随后成为人们做出选择的关键所在,人性化设计、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但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不仅仅提高绿化面积、绿地率,而设计真正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真正关怀和满足各阶层、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片绿荫、可以让孩子尽情游戏的乐园、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场地,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图案,环境建设要达到的是优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长期效果,不是一时的华美。

所谓生态建筑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免费。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技术还包括:(1)建筑的体型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十分明显,体型系数越小就意味着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外维护结构表面积,从而降低室内外热交换。(2)自然通风与采光。(3)遮阳。在设计中可利用墙面绿化和树木遮阳,充分发挥绿化的遮阳作用,既经济又有效,同时还可以改善微气候,美化环境。同时可使用百叶窗调控板,控制太阳光的进入量,有利于夏季遮阳,冬天采暖。(4)外维护结构保温隔热。(5)水系统的.设计。包括对给水、热水、雨水、灰水、黑水的合理设计。(6)建筑采暖。建筑能耗约占我国能源消耗的23%,在建筑中推广适合国情的建筑节能和太阳能技术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生态建筑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生态建筑并不是指以昂贵费用为代价来得到优美环境的建筑;生态建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或模式,这种建筑的一大特性就是与生态环境和功能的相协调性。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实现生态能源建筑商品化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以治理污染“源头”为主的建筑能量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2)可以先在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地区、新建的城镇小区、人居环境已较恶化的区域、常规能源缺乏的特殊区域建设生态能源建筑,进而推广到其他城镇。(3)一些体现绿色、环保、高效能的部件可在我国目前康居工程和其他楼宇工程中广泛推广使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电墙面、屋面系统、废水再生装置、燃料电池、生态建筑材料等。

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居住区绿化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常绿树应多于落叶树,以保持绿视率。充分利用芳香植物,例如玉兰、丁香等;充分利用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构树、金银木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飞禽,从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色叶植物,例如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充分利用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花卉鸢尾、地被菊等,丰富的植物层次、季相变化,从视觉上是美丽的,从植物生态学方面考虑也是合理的;但有时南窗前的高大常绿植物往往阻挡了室内的光线,使居者有压抑感,而充足的采光对于居民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植物配置时也要兼顾视觉、生态、大众行为,适当移动植物种植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一个绿色链。

一个规划合理,环境优雅的居住环境―流水、绿树、阳光、处处充满家园的温馨,徜徉漫步在花间、水际、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缓解社会、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培养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这才是“家”的概念,一个让人放松休憩的理想家园。总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仅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把这种生态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篇6: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论文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论文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论文【1】

摘要 :文中作者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生态建筑的创新,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词 :生态建筑 建筑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1.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

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

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生态建筑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

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

(2)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首先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其次是力求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3)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4)注重生态建筑的地方性。

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

(5)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3.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人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著名学者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

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

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4.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1)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2)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

《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5.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

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将建筑融人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人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

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6.生态建筑的创新观

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

某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

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7.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

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聂梅生.论新世纪的我国住宅产业化[J]中国建材科技,( 4)。

[2]曹永康,叶启议.墙的节能和GRC板[A].1965-纤维水泥制品行业论文集[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初操,钱宜伦.小康住宅[A].现代与未来的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4]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 (5)。

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2】

【摘 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生态建筑的条件以及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并就发展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一、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

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

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二、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自18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增长的基础。

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

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

《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

生态环境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

《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三、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

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

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

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四、生态建筑与发展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

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三是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

四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总之,在建筑领域里,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发展生态建筑。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

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建筑设计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生态建筑学[J].建筑基础科学,(05).

[2] 高建岭,李海英,王晓纯,白玉星.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及案例分析[J].城市建筑,(10).

篇7: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加之违反生态规律,滥用资源,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是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从资源方面看,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环境方面看,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大气污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5)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最严重的长沙、南昌等测得的PH值曾达到2.9。

三、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要素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经济活动提供物质资源,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全世界有许多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征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经济越增长,对于环境舒适性的要求就越高。

2.生态环境提供人类话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一定社会主体的人以及人的生产劳动,总要有一定空间和各种物质的、能量的.资源,只有劳动向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大自然慷慨地提供给我们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生态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时,就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相反,环境保护好了,就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就有可能水远利用这些资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与此同时,保护自然环境需要经济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创造出包括适宜的环境在内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生态环境具有自净功能。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即环境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土地、江河、森林、矿藏等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资源,但自然界不能赐给人类产品。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经济活动在提供给人们所需产品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限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这些副产品一时不能被利用而被排入环境,成为废弃物。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化、生物反应来消纳、稀释、转化这些废弃物,体现了环境的自净作用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功能,人类将无法生存。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与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进行下去。

(2)制定法律法规,切实保护环境。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加快了环境与资源的立法速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了较完善的中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3)加强思想认识,加大投入力度。环境质量的变坏,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也危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首先要在经济活动中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增加环保投资。第三要明晰资产权关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控制人口是减轻环境压力的重要措施,当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人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人口增长超过自然界承载时,人口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便会使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5)合理布局,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在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工业布局,规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技术变革,从被动应付环保法规和标准向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发展,大力推行“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工艺技术和清洁能源,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物质消耗和废物的排放,适应“绿色环保”潮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工业。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一反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利用(资源)”的良性循环。

(7)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在农业方面,要继续推广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开发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逐步建立集约化农业;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把草原建设与防沙、治沙结合起来,防止沙漠面积扩大;同时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大力开展节水和旱作农业,重视创造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经验。

(8)降低能源消费,开发利用水资源。在能源消费方面,要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通过节能措施发展能源新技术,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率。要推行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增殖并重的政策,挖掘资源潜力,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运用市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9)强化行政管理,深化环境教育。总量控制与绿色工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环境目标实现的两大举措,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总负责,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重视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严格管理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工业污染治理,减少“三废”及噪声污染。

五、结论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迄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切实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彭珂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与保护问题及其对策.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23(4)48-52.

篇8: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们可以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只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证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进步。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只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1.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而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况,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1.2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自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况,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况。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2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几率,这些方法,都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2.2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需要对农业可耕土地面积进行合理使用和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可耕地进行科学的划分范围和种类,对农业使用土地积极的开展保护措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使用的耕地面积严格掌控,提升土地农业耕地资源的使用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使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理。因此,就需要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确保农业进步。保证农业和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共进步。农业生态环境的快速进步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通过将基础设备健全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4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可是跟随者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国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程度,有关单位要保证做好立法工作,提供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5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2.6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进步,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总而言之,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能够带给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效果。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在比较牢固的生态环境当中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基础设备利用、使用科学技术等来帮助农业可持续进步,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够共同进步,保证我国总体经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新宇.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J].化工管理,20xx,11:254.

[2]宋洪远,金书秦,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33-41.

篇9: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21.

[4]左小平.保护峨态妹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20xx/09(上半月版)总第253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10:环境保护技术与生态伦理论文

环境保护技术与生态伦理论文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斗争中,生态伦理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在更深的层面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应该遵循的实践准则。

1 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生态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动态系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故而又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所构成。人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其实践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可小觑,人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就应成为人类及其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必要前提[1]。

1.1 在污染防治方面,各类污染控制领域的技术数量有着突飞猛进的增长

处理废气、废水、废渣、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沙漠等环保技术的进步,都有效地延缓或补救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人类应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契机,努力实现“经济转变”,从而找到出路。例如,开发和采用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以及能源替代和有毒材料替代,通过废物最少化,实现经济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生产。利用环保技术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可以培育出新的生物品种,可以研制菌类剂对废弃物进行无毒处理等等,环保技术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可以大有作为。

1.2 在节约能源技术方面更是日新月异

世界各国开发和采用节省能源和原材料的技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控制污染的双重目标。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释放二氧化碳,构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泉。并且,由于再生能源开发的成本费用较高,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在工业中的应用所占比例,从整个世界来看,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处于次要的地位。这就是说,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仍将是今后各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能耗。基于工业发展能耗的增长态势,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严峻威胁,就成了各国共同关心和为之追求的目标,就成了市场为之青睐的产品。因而,各国都在加强对节约能源技术的开发。

2 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

生态伦理是基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原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力图通过反思人类实践行为的负效应,确立人类行为实践的伦理原则及其规范。生态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生态与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制定处理生态的道德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起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权利问题,制定生态伦理规范,调节人与生物的关系;生态学领域中道德伦理范畴的意义,如生态学中善、恶、道德、不道德的意义等。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有:应当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价值标准当代的生态环境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人类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的。人类要想使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就必须首先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应当改变无节制耗费、过度消费的消费观念,重新倡导节约、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念,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而引起的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毁坏。人类不断膨胀和增长的消费需求远远超出其生理的需要,而这种不可满足的消费需求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并无多少真正的意义;人类这种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扩大则依赖于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因此,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占有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这就造成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毫无约束的开发,致使环境恶化,从而侵蚀和破坏了自身的生存基地。因此,应在世界范围内提倡节约之风,并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资源,以制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3 环境保护建设中的生态伦理对策

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是在经济价值面前人类往往忽视了自己生命起源于自然,忘记了生命要遵循自然,我们不能通过掠夺资源、建造城堡等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方式增进我们的福祉。悲观地来讲,如果我们脱离自然母体,那么我们必将走向灭亡。

3.1 企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领导代表着企业的核心文化,不仅要关心技术、资金和设备难题,还需要组建一支代表本企业文化、充满民族精神和环境伦理道德的企业员工队伍。在效益分配中惠及每个员工的利益,以每个员工的发展为本,同时注重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真正做到伦理进企业、道德入职场[2]。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应遵循的价值原则,是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准则。企业要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损害。把全面发展看作人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实现的过程,用崭新的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观念对待自然。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洁净的生产伦理要求延伸生产者责任,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到流通领域后,企业并没有终止其生产行为,还应负起对废旧产品的再生产责任,使整个生产线呈现资源的使用――生产――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发展模式。

3.2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倡导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抵制享乐观,反对拜金主义,拒绝挥霍摆阔。改变攀比心理,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鼓励乘坐公交车,在日常生活中,提倡适度节约、简朴健康的生活。从生活中点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做法。还要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相关专题 生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