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构建问题与对策论文

魔法小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魔法小兔”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内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构建问题与对策论文(共6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国内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构建问题与对策论文

国内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构建问题与对策论文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日益扩大,迫切要求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已经召开电子商务法起草组会议,明确了立法指导思想、原则、框架设想和主要内容,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法立法工作正式启动.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需要以电子商务的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整为主线,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立法需求,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一、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现状

为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了一系列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规章. 年颁布的《合同法》第一次承认了数据电文的效力. 9 月,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以规范电信市场秩序,加强对互联网内容服务的监督管理.

年 1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在我国境内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和管理.2002 年 8 月,信息产业部出台《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从 起,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直接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20 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这是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第一部法律. 3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要求所有的非经营性网站进行备案.月7日,信息产业部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 年 1 月2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年2 月 4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 年 5 月 31日,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发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2011 年 4 月 12 日,商务部颁布《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4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20 11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

二、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商务立法的位阶尚需提高

我国尚未制定《电子商务基本法》,只有《电子签名法》等特别法.在行政法规层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与交易安全做出了规定.主要通过部门规章对电子交易、电子支付、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等领域予以规制,位阶相对较低,权威性不够.

(二)政府部门间立法协调机制尚需健全

尽管国务院部委出台了一些监管与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规章,但缺乏统一的立法指导,部门之间的立法缺乏协调.我国电子商务监管涉及部门繁多,国家各部委及地方围绕电子商务陆续出台相关规定,但这些法规内容较为零散,有些法规缺乏行业深度.目前工商部门负责网络经营手续的登记注册,商务、信息产业、质检、海关等部门均有监管职能.监管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清晰,部门之间管辖权划分不够明确,重叠和疏漏并存,跨部门的合作监管机制运行不畅,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可见,完善电子商务立法,迫切需要解决电子商务监管政出多门的问题,明确职责,加强协作,提高法律法规间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三)监管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尚需提升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立法不全面,存在诸多空白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有所缺失.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消费者投诉日益增加,反映出电子商务监管法律体系的不足.我国迫切需要健全网上产品质量监管法律制度,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以保障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供给跟不上电子商务行业迅猛的发展,留下许多法律法规空白与漏洞,影响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交易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认证、在线支付、信用体系、安全防范、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等方面,亟待构建电子商务安全保障规范体系.

三、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完善路径

(一)创新电子商务监管理念与治理模式

一是贯彻电子商务安全与效率原则.贯彻安全原则,保障电子商务安全,是现代电子商务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既要保障电子商务市场安全,又要保障商品本身的安全性,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权益.要贯彻效率原则.提高电子商务效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与政府促进电子商务组织合理化,推行电子商务标准化,鼓励现代技术的应用,促进流通方式和管理创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二是发挥政府治理作用与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加强与改善电子商务市场的规范监管,遵循国际惯例原则、鼓励促进原则、交易载体无歧视性原则、安全原则和效率原则,加强协同监管与共同治理,科学配置监督管理职责,创新监管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综合运用政策、服务、资金等手段完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环境.三是发挥政府电子商务监管与促进领域中的导向、协调、制约作用.围绕着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稳定市场供给、规范经营活动、撬动社会力量、实现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共同治理等方面设定政府的职责.完善电子商务设施的规划与公益电子商务设施建设保障制度,提高电子商务效率和社会效益.

(二)制定电子商务基本法

我国科学制定立法规划,形成电子商务基本法的整体思路,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基本法制定,以建立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保证电子商务立法的统一与协调.可借鉴新加坡《电子交易法》立法经验,制定电子商务基本法,从宏观上构建电子商务法制框架,从而全盘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所依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设计电子商务法的立法目标、基本原则与具体制度,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与促进法律制度.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重点发展零售、跨境贸易、农产品和生活服务领域电子商务.推动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跨国、跨地区电子商务合作交流.具体制度框架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制度、主体制度、秩序制度、信息规则、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信息基础设施与相关标准制度、电子商务金融规范等制度体系.例如,电子商务交易规则应当涵盖电子商务合同的订立、执行与修改,违约责任及相关法规,电子票据,单证条法规,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生效条件.主体制度涵盖主体性质、准入资格与退出.市场秩序制度涵盖电子商务市场上的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信用,产品质量,价格、广告等法律规范.信息基础设施制度涵盖基础设施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对不正当使用的限制,技术标准;互操作性、因特网管制条例等.

(三)完善电子商务配套法规体系

我国应当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在电子商务基本法基本原则与制度框架之下,建立健全电子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现行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对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物流、供应链协同、融资服务等环节,制订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开放性、兼容性的法规、规范、标准,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防范交易风险.完善现行的电子商务法规规章体系,健全电子商务条件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机制.加强电子商务网络上保护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法规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税务法律政策框架,健全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机制.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法律制度,鼓励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交易活动,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安全与高效运行.加强对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及电商企业的规范与监管,打击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假冒伪劣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强化电子商务经营者维护商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构建一个可控、可追溯的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

综上,我国应当完善电子商务立法体系,明确政府在组织促进、技术促进、信息化促进等方面的引导、促进职责与措施,构建多元共治的电子商务监管体制.政府管理部门对保障电子商务市场供给平衡、稳定运行、安全高效的职责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完善电子商务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制度.电子商务行业监管要实现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各类主体之间的协同监管,推进电子商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王亚男.北京市电子商务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市场,(3)

[2]魏卓飞.B2C 模式下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完善的必要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2)

[3]郑远民,李俊平.新加坡电子商务法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

篇2:电子商务面临问题与对策研讨论文

电子商务面临问题与对策研讨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展,互联网曾经进入高速开展的时期。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应用而生,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全新的商业形式,它的呈现完整改动了我国传统的商业形式,极大的推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开展。但是,电子商务也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扼要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以期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开展有所协助。

关键词:电子商务论文发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时开展,我国电子商务的范围也是日积月累,淘宝、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当当、聚划算、唯品会、聚美优品等网络商城比比皆是,各个企业也都在树立本人的网络商城,这完整推翻了我国传统的商业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开展。但是,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开展还有待提高,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存在很多值得留意的问题。我国电子商务若想获得长足的提高与开展,就必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的所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笔者对我国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扼要剖析,并对问题的处理提出了几点见地,希冀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开展有所启迪。

一、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呈现无疑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开展,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限制我国电子商务开展的问题。笔者对此做了如下总结:

1.网络平安隐患问题

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全新的商业形式,既然是与互联网严密相联,那么这其中必然存在网络平安问题。首先,庞大的网络病毒给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安带来宏大的冲击,极易形成网络系统的瘫痪。虽然我们不时增强网络平安技术,但总会存在一些破绽,病毒和木马等可以经过各行种方式盗取用户的网银密码,给人们形成经济损失。其次,钓鱼网站层出不穷,一些冒充的网络商城,中奖网站、银行网站、理财与投资网站等比比皆是,一旦这些钓鱼网站胜利攻击,将会给客户带来宏大的经济财富损失。最后,手机病毒与渣滓短信暴虐,手机病毒可以攻击用户的网络银行客户端,盗取用户账号与密码信息,给用户带来损失,手机渣滓短信横行,给用户发布一些虚假的信息,稍有不慎,便会中了圈套。

2.诚信缺失问题

电子商务大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线上买卖,买卖双方简直不会发作面对面的交流,彼此双方缺乏有效的理解,这就显得诚信问题尤为重要。首先是客户隐私信息的泄露,客户在购置商品的同时,肯定会提供应卖家一系列的个人信息,假使卖家诚信缺失,极易形成客户信息的泄露。其次是商质量量问题,由于买家无法接触到商品实物,商质量量的好坏,全凭卖方一家之言,不少商家就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使得产质量量无法得以保证。再次是网络诈骗,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网络购物最易遇到诈骗行为,这是电子商务中典型的诚信缺失,由于如今的网络商城很多都是先付款再发货,一些不良之人便会借此实行网络诈骗,付了款不发货,或者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骗取客户钱财;最后是网络销售的售后效劳不佳,客户在网上买过东西之后,若发现商品呈现质量问题,卖家不积极应对,总是找各种理由对售后效劳予以推脱,从而给客户带来不便与损失。

3.电子商务物流问题

顾客购置网络商品之后,若要商品抵达顾客手中就必需进行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开展,在极大水平上促进了物盛行业的兴起。往常,我国物盛行业范围越来越大,使得物盛行业鱼龙混杂,使得一些问题日益明显。首先,各个物流公司效劳程度良莠不齐,有些小的物流公司范围小,运营不是太标准,效劳质量有待提高,员工素质程度整体不高,使得顾客不能享用优质物流效劳,这在一定水平上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开展。其次,我国电子商务物盛行业起步比拟晚,物流管理技术还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信息化与集成化,作业程度整体比拟低,固然我国的物流公司很多,但真正能顺应我国高速开展的电子商务的却屈指可数,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开展的需求。最后,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效率整体不高,特别是针对乡村以及西部等偏僻地域的配送效率更低,这使得乡村电子商务以及偏于地域电子商务不能得以良好开展。

二、应对我国电子商务面临问题的战略

我国电子商务若要获得良好开展,就必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离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处理计划:

1.增强对电子商务平安保证

电子商务平安问题触及广阔用户的切身利益,与用户的经济财富亲密相关,我国必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增强对电子商务的.平安保证。首先,我们要加大对电子商务平安的宣传力度,提高用户的平安认识,对用户解说各种网络攻击类型,认识到什么样的信息是虚假的,提高用户辨认网络平安的才能,树立防备认识,保证网络买卖环境的平安牢靠。其次,提高网络平安保证技术,我们要积极研制网络平安维护技术,不时提高网络平安,减少网络买卖中的破绽,降低网络买卖风险,积极晋级网络防护技术,加大对各种病毒和木马的拦截与防御,确保买卖环境不受损害。最后,我们要加大执法力度,树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经过法律来严惩电子商务网络平安立功,从而来引导网络电子商务走向标准,各级公检法之间要积极联络与配合,做好网络监管,特别是要加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监管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更高的代价,提高法律的效率,维护网络买卖环境的平安牢靠,完成电子商务的良好开展。

2.积极应对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

诚信是任何运营活动都不可短少的根本要素,是一切运营活动的前提,特别是电子商务更是离不开诚信。我们一定要积极应对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提出有效的处理计划。首先,我们要不时培育人们的诚信认识,树立诚信的社会形象,营造以诚信为本的市场文化,使人们盲目地在商业活动中遵诚守信。诚信是人们立足社会的基本,更是电子商务运营活动的根基,我们要构成良好的诚信环境,使得电子商务良好开展。其次,我们要加大对商家以及个人的信誉评价,树立健全信誉评价体制,将商家以及个人的信誉纪律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络在一同,比方银行、公安、税务等都要与人的信誉挂钩,使人们树立信誉第一的理念。最后,树立第三方信誉效劳机构,对人们的信誉进行评价、记载以及认证,为电子商务营造一个良好的信誉环境。关于信誉偏向的商家,取消其运营资历,关于信誉值较低的个人,限制其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从而保证买卖双方诚信买卖,构建一个老实守信、稳定调和的电子商务买卖体系。

3.加大对电子商务物盛行业的建立

电子商务的开展离不开物盛行业的有力支撑,我们必需要加大对物盛行业的建立与管理,保证电子商务顺利开展。首先,我们要树立健全物盛行业一系列的效劳规范,促进物流效劳程度的不时提高,使得物流效劳变得高效快捷,效劳程度高、质量好。其次,我们要努力使得物流的管理程度稳步提升,完成分货、拣货、验货等的自动化,使得物流运用效率快速提升,缩短物流的运送时间,使得货物尽早抵达客户手中。最后,我们要加大对物流相关人才的培育力度,为物盛行业的人才储藏做好保证,物流公司能够与企业互相协作,将本人的员工送到学校进修,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也可定向培育优秀物流人才,从而加快物流的开展。总之,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在网络平安、诚信建立以及物流运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只需我们不时增强网络平安技术,努力营造诚信气氛,进一步提高物流效劳程度,我国电子商务就一定能获得良好开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时提高。

篇3: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问题与对策论文

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存在的问题,通过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中心运营实践启示,探讨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的模式、思路、环节和关键。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实践;“互联网+”背景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1]。对于“三农”问题突出的农村地区来说,“互联网+农业”就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以产业升级、经营模式改变来提升经济生产力,促进农村实现财富的增长。因此,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农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迎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几乎无一家盈利,农产品电商亏本运营的状态显然是“互联网+”行业的窘况。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B2C思维使农产品电商运营陷入传统“窠臼”。B2C是英文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对顾客)的缩写,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商业零售,商家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2]。B2C电商模式下,商家通过互联网为顾客提供一个网上的购物环境——网店,顾客通过在网上的购物、支付,节省了客户和企业的时间和空间,也拓展了双方的时间和空间。农产品电子商务,因为交易对象农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果简单借助B2C电商平台,通过导流量就吸引客户到线上购物,这样的“套路”会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农产品电商不能凭借传统的B2C思维去发展。因为顾客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农产品,买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健康生活、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是以产品为载体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要从商品背后的故事、种植基地、采摘体验、物流体验、可追溯和供应链可视化等维度全程展现农产品,而传统B2C思维展现产品的方式过于单一。(二)市场细分使农产品电商运营走“弯路”。市场细分(MarketSegmentation)是将顾客市场分类的过程,每一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顾客构成的群体。市场细分以后,子市场比较具体,顾客的需求也相对集中统一,商家可以根据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和营销策略、力量,选择并确定服务一个或者多个子市场,即目标市场。农产品电商都比较关注电商平台流量问题,实际上就是网上购买农产品的需求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农产品电商市场需求尚不旺盛,有待进一步培育,目前需求客户多半是都市女性白领,而不是大多电商瞄准的“普通人家”的餐桌。简而言之,就是不同的阶段目标市场的选择要应时变化。(三)重“电”轻“商”使农产品电子商务“本末倒置”。当前电商平台共同存在重大的经营管理误区,就是认为在“营销+流量+交易”三项指标中,“电”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而“商”却遭到了“忽视”。其实农产品电商要想真正实现盈利,关键在“商”。“电”的意思,就是电子商务技术,通过倚重技术层面来促进农产品销售,如营销宣传、图像处理、评价等;“商”的本质,就是商品本身,农产品本身是营销的前提,如果背离了质量与诚信,营销就是“忽悠”。因此,与其他电商一样,农产品电商重“电”轻“商”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二、东台市三仓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中心运营的创新实践

(一)东台市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中心简介东台市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中心集优质农产品展示、农产品行情和气象信息发布、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民培训及农业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有农业物联网监测管理、产品溯源、在线专家、政策发布和娱乐体验等10多个业务应用系统,探索推广云计算、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着力打造“互联网+农业”发展样板区,进一步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生态特色,引导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民宿”等项目,创成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产业辐射带动趋势[3]。(二)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中心的运营实践启示。1.电子商务中心成为新产品的发布平台首先,农业产业园不仅仅是产业规模大,更重要的是农业科技、农业科研、农业技术的引进与应用,这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知名教授的合作是分不开的。科研院所将科研力量直接置于园区内,一方面可以直接进行科研的实验实践、数据采集、问题分析,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进行指导和支持,甚至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科研院所保持互动。其次,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之一就是没有严格的生产流程和农艺标准,产品缺乏标准化,这也是阻碍电子商务运营的重要原因。因此,电子商务中心运营则倒逼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和农艺标准也会被要求“现场直播”。另外,电子商务中心运营同样倒逼农业科技的发展,如“不炸”西瓜等产品就是为了适应农产品电商的物流需要出现的。2.电子商务中心成为农家生活的体验平台农户加盟园区得益的不是“搭便车”,而是从传统的农业家庭中解放出来,开展丰富的农业服务项目,发展“农家乐”“民宿”和乡村游等农业旅游,吸引客户能够亲历农家生活,积极推动体验“直播”活动,从而进一步造势形成影响力。3.电子商务中心成为园区产品的展示平台农业园区生产的蔬菜、瓜果等规模很大,盛销于上海、广州、南京和苏州等城市,电子商务中心不只是园区的一个部门,更是展示产品的窗口,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展示农产品,从数量庞大到质量检测,从种苗繁育到硕果累累的展示,让更多地区了解、接受并消费产品。(三)东台市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中心的创新成效园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联社牵头、农户加盟”的思路,推行“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五位一体”运行机制,实现土地合作、能人经营、农户得益、共同致富的目标,被审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省级园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级,整体建设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电子商务中心的创新举措,正成为园区的“名片”,让东台市三仓镇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年生产加工蔬菜1.8万t,与国内康师傅集团、浙江娘舅餐饮集团、统一集团等知名企业达成长期购销协议,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36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3600万元;先后创成三仓润丰西瓜、甜瓜、青椒等无公害品牌20多个,以三仓镇为原产地的“东台西瓜”荣获全国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产品;在阿里巴巴、苏宁易购、淘宝、绿果网和西瓜信息网等多个网站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通过网上销售促进瓜农667m2平均增收400多元,园区瓜农实际收入增加1300多万元;甚至辐射带动全镇瓜果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67万hm2左右,年平均收入8000元/667m2以上,全镇瓜果蔬菜年收入10万元以上农户4300多户。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商运营的出路

(一)“互联网+”思维再造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B2C电商模式让农产品电商走进死胡同,但“互联网+”思维催生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对于农产品电商运营来说,这无疑是洗心革面的良机,可以突破“窠臼”采用“O2O+预售+直采”模式。O2O是英文OnlinetoOffline的缩写,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农产品电商运营思维可以采用O2O的线上,通过电商平台寻找顾客,形成需求订单;线下,根据订单组织、供应农产品,再利用第三方物流实现订单直达。预售+直采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在采摘前就提前销售,确定订单、支付成功,果农与顾客之间没有中间环节,打破传统电商先库存再出售的套路,确保农产品的品质,降低农产品的价格,发挥农产品电商运营的效益。(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农产品标准化、安全性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物流到仓储、再到消费者手中,在此期间农产品的品质、运输、储存、安全等问题都很难像工业品进行标准化控制,尤其是农产品生产环节、储运环节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而农产品电子商务难以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规则,严重扼制了电子商务的运营。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产品电商运营的根本出路就是要研究确定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质量标准框架,控制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性。(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建立统一、成熟的物流配备设施。农产品电子商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莫过于物流,支持物流体系配套建设,并鼓励农业园区开展自营物流,小农户则寻求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目的都是降低运输成本。总体来说,随着农业园区的规模化发展,物流配套设施和深加工生产配套设施需要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的农产品收集点、运输线路、冷链保温车及第三方物流合作的成熟介入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保障。(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是提升人员素质。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而言,各大电商平台看重“农产品网上卖”的巨大市场空间,积极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农户、顾客需要增进互联互动,顾客通过互联网与农户沟通,质量靠得住的农产品能够得到更快、更广的传播推广,顾客安心又放心,农户省时又省力,实现了互利共赢;另外,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其他各方都积极参与进来,产业链上下、左右联动,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无缝对接,农产品电商运营形成了一幅“互联网+农业”共融共通的生动局面。但其中电商运营的关键是需要引进或培训一批适应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的高素质人员。

参考文献:

[1]刘丽.“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18):81-82.

[2]何良.“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以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4):208-210.

[3]东台文明办.东台三仓现代农业园区多产经营硕果丰[EB/OL].(2017-02-10)

篇4: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

我国还处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理论研究、行业标准、交易安全、商业模式和消费者接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但是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文章从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出发,结合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指出了目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并探讨了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移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指通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结合进行信息查询、商务交易及对信息、服务和商品的价值交换等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是希望随时随地进行收发电邮、移动支付、定购各种商品等商务活动,所以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传统通过台式电脑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因此,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当前3G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短讯为基础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以发放牌照为标志、能够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的3G时代。3G背景下,无线通信产品能够为人们提供速度高达2Mb/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语音分组交换数据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

(一)移动客户群庞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中国手机终端的数量已经达到7.74亿,接近上网用户数量的3倍,而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突破2.33亿,>文秘站:<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这表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艾瑞咨询预计,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1.7亿元。

(二)国家政策支持

包括移动电子商务在内的电子商务被列入了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6月,发改委与原国务院信息办又专门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作为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并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便百姓生活和带动战略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三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初步显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巨大的效益和潜力。

(三)无线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电信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在2009年8月前完成了其3G网络的第一阶段部署工作。基于CDMA的3G服务,即中国电信的CDMA和中国联通的WCDMA,发展迅速。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TD-SCDMA3G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比预期缓慢。在网络部署方面,中国电信在3G领域方面动作最快,预计它将发动价格战以吸引更多的用户。3G网络的铺设,加速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目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理论研究欠缺

综观近年来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学术论文,虽然论文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研究内容大都是“移动安全”和“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论文,而且研究方法仅仅停留在非实证研究的层次上,研究深度不够,显示出移动电子商务新应用研究创新的不足。应根据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实证的方法,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行为、模式、安全和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需要逐渐完善

作为崭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没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和统一管理机构,而且市场机制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虽然我国已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但是尽快制定出丰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篇5:问题与对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规范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保障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已成为高教理论界和高教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试图从厘清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及历史演变人手,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及历史演变

篇6:问题与对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追求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为基础,国家、社会、高校为全面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管理体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起源于研究生教育大规模发展而带来的质量问题。它渗透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为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服务。可分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由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专门机构承担,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高校为提高质量与配合外部质量保障活动而建立的组织与程序系统。教育质量的外部与内部保障体系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履行教育质量保障的功能。

2.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简要发展历程

(1)初步形成阶段。1980~1992年,质量保障的思想被我国学者作为目标管理的方法之一引进国内。在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下初步建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部委直接组织、发起并具体实施的以鉴定和监督控制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全单一的政府保障模式是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特征。

(2)发展阶段。1995年l1月,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玉琨教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上,在国内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建议,引起与会代表的普遍兴趣和重视,“教育质量保障”遂成为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96年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国际会议”。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国际性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学术会议,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与实践,一直沿着两条线进行:一是以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玉琨教授和同济大学的毕家驹教授为首,主要从事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理论研究;二是以王战军为代表的评估实践派,探讨利用评估为手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二、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1.单—且相对静态的质量标准体系

审视目前各类型、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定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几乎是在同一个质量标准体系下进行的。同一类型的研究生培养,虽然都符合国家“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要求,但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众多,相互间差异较大,很难用一套质量标准体系去衡量。目前进行的`学科评估主要是对学科点的整体水平评估,评估方法和评价各学科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基本趋同于一致,不同学科问指标体系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整齐划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只能催生“干校一面”的趋同。且进行的评估大多是全部工作结束后的追忆性评价而不是过程中进行的即时性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相对静态,在照顾历史和预测未来方面相对薄弱。”

2.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单一化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高校三方。以政府为主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特征,社会中介组织和高校参与评价的权限受到限制,不能充分调动社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积极性。质量保障主体单一化,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不周需求;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评估行为出现某种垄断性和随意性;评估活动具有封闭性等。并且为满足管理需要,管理者过多地注重评比功能和鉴定;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被管理者更重视预定教育目标到达的程度,因此在自我评估和专家根据评估指标体系测评时,或有意或无意地掺入了一些虚假成分,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

3.研究生生源质量堪忧

首先,研究生招生标准单一,选拔缺乏多样性。考试内容与选拔标准脱节,难以反映不同学科对人才的具体需要,选拔出来的往往是高分低能的应试型人才,而不一定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其次,生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很多考生并不是立志于学术研究,而是为了获取文凭,为职业生涯镀金,这些考生中不乏官员和商人,为学术寻租提供了土壤。再次,不少高校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盲目注重研究生培养数量的扩招,降低录取标准,只要学生初试过关,复试则形同虚设,走过场,导致研究生入学门槛大幅度降低。

4.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学历结构整体偏低

首先,研究生扩招导致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从师资角度来看,据教育部2006年统计,普通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达到868213人,全国硕士生导师总数为14499人,师生比例达到1:16,人力资本供给明显不足。其次,导师学历结构整体偏低,高学位的导师比例偏少,拥有高学位的导师越多,其总体水平就越高,教学科研能力也就越强。据教育部2001年统计,中国高校专任教师共约53.2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6%,具有硕士学位的占22.9%。该统计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历结构偏低,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导师没有接受过博士阶段的系统训练,大多数导师没有国外访问学者经历,眼界和思维受到局限,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素质,难以胜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

5.研究生培养方式本科化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研究生小班授课已经不可能,大班课堂讲授变为主要形式,讨论和外出实践考察的机会变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一些课程大都是一些陈旧的理论体系,前沿性的知识比较少,将本来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教育变为本科教育的简单继续。   三构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

1.构建多样化、动态性的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具有社会和时代的特征。首先,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应注意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应确立多元的质量保障理念,避免使用单一的、静态的质量评价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研究生教育活动。质量标准多样化,除满足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标准外,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地域需求等设置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标准。其次,按学科构建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体系,并据此进行学科的质量保障活动。用学科评估来代替对被评单位的整体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突出学科特色,是研究生教育评估发展的趋势。从学科角度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对于我国绝大部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不占综合优势的培养单位而言,无疑是一条“以点带面,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质量发展之路。

2.建立多方联运合作的质量保障主体

在我国现实国情下,应建立多方联动合作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协调发挥政府、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和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作用。政府通过经费资助、鉴定组织资格认证、提供咨询、立法等方式来间接发挥作用,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对高校评估结果与办学经费挂钩的方式实现对高校的制约,而学校需要大力针对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完善。坚持发展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为补充,形成内外结合、以外促内、以内为主的开放式、综合性、立体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严把招生关,确保生源质量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首先,人学选拔阶段,应把考生的学术研究态度、专业发展潜能作为选拔研究生的第一标准。加强复试环节中的业务素质考核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另外,招生过程中要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研究生招生数要与教学科研资源相匹配,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扩招。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来扩大规模,特别是对没有培养能力的专业必须限招或停招。

4.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严格导师遴选与考核的条件、标准和程序,真正做到按需设岗,动态遴选,评聘分离,择优聘任。对于已经遴选和确定的年轻骨干,实行动态的跟踪管理、考核、竞争上岗,不搞终身制。其次,通过培养、引进、聘任或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拓展研究生导师的来源渠道,实现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多元化。还可以让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不同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培养研究生,既可以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又能弥补师资不足和个人知识上的欠缺。再次,导师要不断开展科研,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引导学生攀登学科最高峰,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5.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需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且偏重于科研。首先,建立校内学术研讨制度,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给研究生提供舞台和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让更多的专家和教师参与指导。其次,加强学校间的学术交流,让学生了解外校同学科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促进校际间的科研合作,从而提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质量。再次,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型”课堂。充分发挥研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理论性课程可采用“学术沙龙”式的研究型课堂。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可尝试把课堂设在实践中。

相关专题 相关法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