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

westwood2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westwood21”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共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

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

1居住区景观评价可以分成反映视觉美的美学评价和全面反映景观质量的综合评价。

景观美学评价主要源于欧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兴起的风景资源美学评价。风景资源美学评价被公认的有四个主要学派:专家学派(expert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和经验学派(experientialparadigm)。专家学派遵循形式美原则,将景物拆分为形体、线条、色彩、肌理四大元素进行评价,并常将生态学原则作为评价标准,此方法虽然由于其客观性在欧美官方评价中占有统治地位,但人们质疑风景质量和基本形式元素并无显著一致性;心理物理学派将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常采用照片作为媒介,这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模式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认知学派相比心理物理学派更加主观一点,强调风景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认为为了人的舒适风景既要有“可解性(可辨识性)”,又要有“可索性”(可不断被探索、包涵无穷信息的特性);经验学派是最为主观的一种模式,评价时用历史的观点对评价人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加以研究,严格来说它属于定性研究,主要是为了解释景观而非得出景观的优劣[10]。目前居住区景观评价中常用的美学评价方法均来自心理物理学派如SBE法、LCJ法、BIB—LCJ法、SD法等。这四种方法均可以照片为媒介,不同点在于,SBE法通过照片评价得出主观的审美态度评分值,还可以对景观因子分解得出客观的风景成分量化值,进而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相关性[11];LCJ法则是对于多幅照片进行比较,得出其风景质量排序;BIB—LCJ法是对LCJ法进行改进,运用BIB设计表对照片进行编号、分组,使得评价过程更加方便合理[12];SD法需要筛选足够多的形容词,对设定评判的等级尺度进行评价,然后可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景观质量的影响因子。此外还有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法(PPI),其通过测定被试者在观看照片时的生理及心理指标评价不同景观对人的影响[13]。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常见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两种。二者均需要建立分层的评价模型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或专家意见法(Delphi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不同在于,前者只需把每个指标得分分别和权重相乘,然后相加得出总体评价得分。而后者则引入模糊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将每个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分级,将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分层定量化,再以矩阵乘积的方式进行加权,如此可更加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对于多级综合评价模型,用此方法层层递进最终求得总体评价值,就叫多级(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14]。

2我国居住区景观评价研究现状

在景观美景度评价方面,周春玲等认为SBE法是景观美学评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此方法测量居民对居住区绿地的景观偏好度,并对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对景观质量影响较大的景观因子[15];蒋凯光等采用SD法评价了合肥市内4所居住区景观[16]。在综合评价方面,唐东芹等在选择对园林植物景观贡献较大的.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园林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模型[17];温化等通过对现有景观评价指标的筛选建立了层次模糊分析模型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评价[18]。

3我国寒区居住区景观评价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学者在寒区居住区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重点还集中在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寒区居住区的适居性等方面,但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是对寒区居住区景观进行定性评价研究。在定量评价方面,王刚等用SD法量化评价哈尔滨市3处居住小区的景观,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哈尔滨市居住区景观发展趋势及其视觉效果的评价结构[19]。徐岩岩等用BIB—LCJ法和SD法分别对哈尔滨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20]。石平等用SBE法对沈阳市典型居住庭园的植物配置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最佳植物配置模式[21]。

4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国寒区城市居住区景观的营造与评价研究有了长足进步:1)寒区经济不断发展,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景观建设交流更为频繁,带动了寒区居住区景观建设理念的更新,大大地提高了寒区居住区景观水准和质量;2)设计者对寒区城市冬季冰雪景观特色的认知愈加清晰,在居住区景观营造时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寒区冰雪文化的元素;3)寒区居住区景观营造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注重兼顾四季并运用多种手段增加景观多样性;4)国内外居住区景观评价理论日趋成熟,方法日渐多样,也带动了寒区居住区景观评价及发展。当然研究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1)当前研究多偏重在通过技术手段为居民提供较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方面,其居住区景观多数还处在营造景观发展初期;2)对于寒区气候特点的认识还不够,盲目照搬南方模式现象依然存在,使得景观效果差强人意;3)景观施工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施工单位缺乏与设计方的沟通和质量的严格把控,使得景观效果与设计有不小出入;4)景观评价研究多集中在我国南方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而寒区居住区相关研究还较为滞后;5)定量评价的研究多停留在仅仅针对植物景观及其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对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6)景观评价中评价因子的选择以及因子权重的确定依然存在争议。随着寒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冰雪特色的深入认知,如果辩证地看待,寒区城市景观营造的不利因素则会转化为有利条件并成为其发展的契机。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化,国内的景观评价研究工作将会走出目前的瓶颈阶段,寒区居住区景观评价的研究也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篇2: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论文

摘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应运而生。中小学阶段对其进行综合性素质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发展,也就是说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更科学、更健全、更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此研究旨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各个方面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培养能力,促进多元化发展。改变传统评价学生模式,促进提升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

评价 综合素质 学生

一、研究目前教育现状

教育部早在就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近年来,中小学生的综合评价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小学生的综合评价是全面反应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很多学校的传统评价和考试制度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他们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只追求荣誉和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健康,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的人,多元化多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已迫在眉睫。

二、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打破传统评价和考试制度,突破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发展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成为一个真正健康,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三、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素质教育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但是这些评价都缺少一个评价标准,因此评价出来的结果并不科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在教育领域运用“档案袋评价”, 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同伴作出评价的相关材料。综合素质评价即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实践、创新”这六大方面进行比较和测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我们将构建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细则。

四、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习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学生发展的最新报道,掌握有关学生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理支持和方法指导。

2、案例研究法:根据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成长记录袋”。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标准、方法及操作步骤。

3、比较法:以学校为单位,每个班级的评价方式各不相同,每个学期末,对全校学生进行一下综合的评价,这个综合评价与各班的评价进行对比,然后找出最科学的评价模式。

4、行动研究法:好的想法需要行动进行验证。我们运用访谈和观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跟踪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效果进行分析,制定出有利于孩子的综合评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总结

中小学生综合性评价是一种理念的创新,要着眼于未来,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模式,侧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全社会都来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不仅学习得到提高,更应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让学生在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适度给予压力,根据学生的能力给予不同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找准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奋斗的动力和兴趣。我们从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情况等方面和多项指标来评价学生。通过纸笔测量化测评、个案跟踪研究、行为观察、不同班级不同评价的比较和问卷调查获取比较完整有效的信息,进一步分析数据并加以总结,发现每个班评价的优势和不足。借用“综合素质成长资料袋”对学生进行纵向分析,找到进步点和落差点,使其个体成长重树信心,拔足前进。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得出更精准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完善和提高自我。多角度的审视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科学具体务实的改进建议。发现各项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为综合评价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篇3: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论文

【摘 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关系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综合素质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我们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原来单一的考试测评,不断往多元化多举措的方向改善。虽然目前仍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随着评价主客体的积极参与,在新时代新思想新举措的配合下,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将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教育观念;多元化

一、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理论渊源

自人类有教学行为以来,教育实施、评价和咨询便同时产生,随后三者相辅相成发展,缺一不可。然而,历史上人类对于教育评估的研究发展滞后,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教育评估一直被简单视为人才选拔与考试。在19世纪中期以前,教育评价与人才选拔的界限模糊,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成绩测评在思想与理论上也一直没有完整明确的区分。

二、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状况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件中指出:“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这是新中国关于教育评价的政策文件中首次出现“综合素质”的概念。20国务院教育部陆续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两个文件被我国教育界视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政策依据。这两个政策文件的颁布,引发了教育界和学者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广泛讨论和研究。

三、综合素质评价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未来发展模式,将从横向平面化研究转向纵深研究发展,将充分利用新时代科技条件下,进一步重视新型评价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按照我国教育部所施行的政策要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要从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成绩、身心体质、审美水平和表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研究。评价体系应当体现信度、效度高、实效性强、契合度好,具有正面影响力等特点。一般来说,评价的具体落实方式越多样化,越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可采用定量测量与定性评估、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总体评价与个项评价、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然而,我国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工作并不完善,还存在着评价方法贫乏、保守、形式主义倾向较为严重等问题。在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方法需要在一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敢为天下先,改进思想

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综合素质评价的诞生只有不到四十年的历史,在我国更是起步较晚,难免与很多陈旧传统教育环境和社会观念产生矛盾。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说过:“在学习成绩上,马云是比不过我的,我考上了北京大学,他才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可是他的阿里巴巴所创造的价值是新东方的十倍以上。”俞敏洪以身作则,表面社会不能以考试和升学论成败。心理学教授、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李玟瑾也说过:“每个孩子的天性和天赋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就爱学习,有的孩子就爱动。李玟瑾教授的话表明,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该促进学生往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而不是揠苗助长,在本来并不突出的方面消耗了學生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国家的教育资源。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兼容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和标准权威性评价等。既要多元而开放,又要有所依据,正如教育部所提出的“两个依据,一参考”,在正确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指导下,让祖国的花朵能够百花齐放。

(二)新时代新举措

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还需要有新举措来保证践行出成果。

1.作为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主体地位之一的教师,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败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校老师有目的的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主要还是通过教育部相关部门自上而下推行,会出现各种仅仅为了应付上级任务的形式主义评估工作。这对真实了解学生状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十分不利。教师作为关键的评价主体,不仅是评价活动的第一线执行者,也应该是评价方案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只有教师对评价方案和具体执行措施了如指掌,才能保证评价工作执行的效率和有效性。

2.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完善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在我国起步以来,各种献言献策不断推陈出新,但是需要结合当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来考虑其可操作性。比如,有新闻称某高福利的发达国家,有一位小学生因为擅长写诗,可以申请不用修学数理化文史哲等科目,并且可以得到相当数额的生活补贴,以保证衣食无忧,在家专心写诗即可。暂且不论该新闻的可信度,显然,这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我国就不具备可操作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春燕,张勇.新型教育评价技术破解教育评价改革难题[J].考试(理论实践),(3):8-12.

[2]勒玉乐,孟宪云.中小学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及其改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42-148.

[3]张顺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对策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1):106-108.

篇4: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给儿童带来的安全隐患已经不容忽视.从设计因素和管理体系两个大方向着手构建安全指标体系,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建立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它可为不同地区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提供一个稳健、量化的安全评价方式.作 者:陈伟志    方杰    黄莉杰    CHEN Wei-zhi    FANG Jie    HUANG Li-jie  作者单位:陈伟志,黄莉杰,CHEN Wei-zhi,HUANG Li-jie(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310018)

方杰,FANG Jie(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杭州,310018)

期 刊: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ISTIC  Journal: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7(5) 分类号:X821 关键词:居住区户外游憩空间    儿童    指标体系    安全综合评价体系   

篇5: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研究论文

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生态城市的内涵,运用综合评价思想,结合商洛市目前城市建设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构建商洛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商洛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提供商洛市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的指标框架,为商洛市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态城市;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生态城市”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首先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纷纷加快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步伐,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近年来,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曾芳芳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以及中外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理论,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在生态城市评估方面的不足,为后期的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李文君等以西安市为例,对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分析,为以后具体的生态城市的建设研究提供了借鉴等。商洛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加强对商洛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商洛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商洛市城市建设实际,构建商洛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商洛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打造中国西部最美的山水园林城市规划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一)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本文指标选取主要是通过频度统计方法,参考关于生态城市评价的相关研究论文中的指标体系,结合商洛城市建设的实际,坚持科学合理、针对性强,反映生态城市发展本质的指标作为商洛市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价,具体指标体系构建详见表1。(二)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所用原始数据来源于《商洛市统计年鉴》(-),城市环境质量报告书、统计公报、政府部门的调研数据等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书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子系统39个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权重,综合评价商洛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

二、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实证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生态城市的自身特点,不仅关注生态城市的整体发展,还要关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在“关系”上的协调。文章从经济、社会与环境三个子系统方面入手,通过SPSS19.0对这39个指标来的各具体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影响生态城市发展的因子,更好地为商洛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一)经济子系统生态化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

对经济子系统的12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两个主成分F1、F2,由表2分析可以看出各指标与各主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第一主成分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相关程度较高,均达75%以上,且都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F1中尤其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相关程度高达97%以上,说明这几个指标在反映商洛经济发展水平上,对其影响更大。第二主成分主要与GDP增长率、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指标相比第一主成分指标,相关程度所占百分比较低,但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又不可忽视。经济被视为一个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硬实力”,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同时,要统筹好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指标和潜在影响力指标因子,才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二)社会子系统生态化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社会子系统1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三个主成分F1、F2、F3,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与人均保险费、在校大学生人数、城市化水平、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床位数等指标相关程度较高,其相关程度都在90%以上,这些指标既是对城市功能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成绩的反映,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子系统生态化的发展要对上述指标不断优化和升级,有利于商洛生态城市的总体建设。与第二主成分(F2)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有:城镇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指标,主要反映了商洛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社保障水平,这是对第一主成分的有力补充,其发展程度必然对社会生态化产生重要影响。第三主成分(F3)主要是常住人口、人均生活用水量、授权专利数指标,其中关于人口的发展又是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影响。较多的人口可以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但是过多的人口也会对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压力。所以,可以将第三主成分解释为人口质量与数量对商洛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

(三)环境子系统生态化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与废气治理设施处置能力、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指标其相关程度达到75%以上,这些指标主要说明工业三废的处理水平及环境质量状况。同时说明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应重点放在工业三废的处理方面,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二主成分(F2)与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等指标有较大的相关性,说明商洛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保护及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程度。第三主成分(F3)与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等指标有关,主要反映了城市环境治理后的天气状况。通过分析说明,商洛生态化城市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不仅要注重工业三废的处理,同时还要兼顾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保护防治,进而使商洛环境质量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论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生态城市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整体发展水平,还要重视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促进商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经济子系统12个指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生态化要把重点放在与第一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方面,主要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但由于商洛地处秦岭腹地,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在生态城市化建设中应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大力发展特色区域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商洛经济生态化建设步伐。但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的指标也不容忽视。通过对社会子系统的15个指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社会生态化的重点放在与第一主成分(F1)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人均保险费、在校大学生人数、城市化水平、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床位数)等方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商洛市社会生态化进程。通过对社会子系统的1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环境生态化重点要放在与第一主成分相关程度高的指标(废气治理设施处置能力、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方面。生态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商洛市环境生态化要不断提高对工业三废的处理及利用水平,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曾芳芳.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J].科技广场,(10)

[2]李文君;田巧娣.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经济视角(上旬刊),(1)

[3]周晓唯,王拓.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6)

[4]赵维良,纪晓岚,柳中权.主成分分析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以上海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

[5]商洛市统计局.商洛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6

[6]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一、新中式设计概述

新中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在建筑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应用新中式的建筑手法,才能将新中式风格更好的应用在居住区建设中。另外,对于设计者来说,还应该认识到新中式风格的应用并不仅仅是将传统文化因素简单的堆砌到建筑中去,而是应该在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建筑方式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而设计出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由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新中式风格的特点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要求进景观设计不仅在外形上要体现传统的设计风格,而且还应该具备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的满足居住者的心理需求,比如,现阶段很多新中式的住宅区都会采用先谷底较为典雅的色彩,与此同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图案衬托出新中式风格的文化韵味,之后在景观布局设计中合理设计,从而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居住区空间景观。

二、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

随着我国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人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确保居住区空间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和观赏性的需求。而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叙述。其一,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注意合理采用各类装饰元素,并以此来不断丰富居住区的景观空间。我国的传统民居设计中,设计者为了让居住者的居住空间更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会依据居住者的个人喜好、性格、文化修养等在空间景观设计中增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装饰件,而这些装饰件尤其能够突出和展示居住人的力量、权力、高雅等。而在现代中国的新中式风格设计中,也可以通过提取传统的装饰元素来丰富居住区空间景观的设计内涵,一方面用于丰富现代居住区的空间景观,另一方面则可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审美的需求,从而起到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其二,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会结合中国园林设计中的造林手法。在中国传统的园林建设中,设计人大都会结合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将这些传统思想融入到园林建设中,从而人更好的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造林效果。为此,在现代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大都会借鉴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的造林手法,比如,可以在居住区设计一些山水,或者选择一些自然生长的植物栽种在园林中,以此来体现景观的自然美感,除此之外,为了让居住区的空间景观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设计者还可以在设计中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并善于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体现景观设计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让人感受到设计的时代感。

三、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的设计方式

在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的主体是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在景观设计中体现新的时代元素,比如,在很多城市的新中式居住空间景观设计都会借鉴中国传统的居住景观设计方式,在设计的外形上尤其注重采用高墙、灰瓦的应用,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文化品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区的建筑设计在布局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庭院的设计方法,形成了合院的.布局方式,这不仅体现了务工传统院落的概念,也满足了当下人们对生活休闲娱乐的需求。现阶段在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经常会借鉴其他空间景观的设计方法,通过借鉴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来体现空间设计的传统文化韵味。其一,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中经常会借用框景式的景观设计方法,在窗口位置设计花石、流水等,以窗口为画框,让居住者从窗口看出去犹如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而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应用在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中,以不断提高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审美效果。其二,设计者还可以借助多种造景方式的结合来增加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景观设计的空间层次也愈发丰富。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利用门框、窗框等设计出完美的景观搭配,同时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将不同的景观相互隔断,达到一步一景的景观设计效果,给居住者以更好的视觉体验。其三,在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还可以借鉴轴线的对称性来设计景观,对景设计一般是在观赏者所在的轴线中央,让两个景物相互对比、对称,从而凸显出整个景观设计的和谐对称性。比如,在实际的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设计者可以把对景用在比较大的景观设计中,在轴线上设计亭榭,而与之想对衬的设计则是瀑布,通过两者的对称来达到对景的设计效果。其四,运用夹景的造景方式,为了突出主要的设计景观,可以在道路两侧设计花草树木作为遮挡,并在中间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居住者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深远,给人以更好的视觉享受。

四、结语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在建筑物的建设中已经越来越重要,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设计不仅注意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且注意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而这无疑为我国的建筑空间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为此,在今后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尤其应该注意不断总结设计经验,善于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因素,以更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篇7: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论文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论文

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项目的管理工作,本文展开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施工的概念和特点,针对景观施工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详细阐述,最后针对景观管理工作进行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方面的研究,希望对园林的景观施工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项目施工设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城市的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项目涉及的因素众多,尤其是涉及到土地的利用和工程建设的水网建设以及电网建设工作,在工程建设中,为了进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就必须明确整个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所涉及到的土方、水景、园路、假山、种植、给排水、供电工程等内容,整个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工作是综合性的建设工程与整个城市规划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由于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的综合性,所以需要对整个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进行综合的管理和维护,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项目最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上,所以需要对其施工进行管控,以此促进整个城市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工作的質量不断提升。

进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工作,必须要明确整个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工作的主体和对象,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有两种方面,第一是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基础性工程施工,第二是建设施工主体。这两个方面都对实际的城市居住区的园林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基础性工程。进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工作,首先要做好基础性工程,其中包括有进行土方工程建设,这是整个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的基础工程。第二是要做好挖掘工程和筑山工程以及平整土地和设置基础设施等工程,在工程建设中,要坚持对基础工程的重视力度,不断提高基础工程建设质量,为整个基础工程建设工作提供重要的工作保障。同时在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中,要做好供电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电缆和电路,建立科学完善电力供电系统,同时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城市居住区的园林使用安全。

2.建设施工主体。进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要注重对施工主体的建设工作。主体工作主要包括有山体的建设和假山的工程建设,在进行假山工程建设中,必须要明确整个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对园林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周边环境的适应程度。综合考虑周边的环境,根据原有的环境来进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设计,以此提高整个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园林的绿化工程是整个园林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建设中要有序开展,对地形进行改造,同时要建立一定的道路框架,进一步提升景观欣赏的效益,从而可以保证整个城市居住区的居民享受到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

园林建设工作与园林的设计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进行园林设计工作中,要加强对园林设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首先是要遵循区域设计原则,在新型的园林设计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对整个区域的规划和管理。第二个方面是要坚持生态设计的原则。第三个方面是要坚持科学艺术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园林生态设计中,要坚持科学的设计方法,同时要坚持艺术性的设计方法,以此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不断提高整个城市环境的良好发展。第四个方面是要坚持文化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城市园林生态设计工作中,要保证园林设计与城市的文化底蕴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最好是能够结合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行园林建设设计,对于促进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的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

进行城市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规划建设需要结合具体的城市环境进行管理首先要对一定的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尤其是针对一些杂乱或者是没有秩序的施工场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整理。针对施工现场中存在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杂草、石块等要进行及时的清理,这样不仅可以对整个施工现场进行平整,同时可以减少由于土壤肥力下降或者是土壤污染导致的生态景观园林的建设工作出现阻碍的情况发生,不利于整个绿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行生态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工作,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进行建设,首先要对土方进行翻挖,对施工现场进行土壤平整工作,这样可以保证绿地植物的种植工作有序展开,同时进行园林建设工作,要根据设计方案来进行整坡、整势工作,不可随意更改设计方案,以免造成整体工程建设工作出现一定的阻碍。

结语

总体来说,城市居住区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项目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施工的概念和特点,对景观施工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在进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中,要遵循科学艺术和文文化设计与生态设计等原则,针对景观管理工作加强对施工技术和现场的管理,以此达到更好进行城市居住区原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清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现代园艺,,06:122+124.

[2]刘瑶.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群文天地,2012,16:88+90.

[3]戴国锋.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探讨[J].四川建材,,01:243-245.

[4]杨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09:138-139+153.

[5]谢海娥.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12:221+226.

篇8:基于发展目标的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探讨论文

基于发展目标的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需同时承担鉴别和促进发展双重功能,片面发挥鉴别功能的评价是不完全的,片面强调发展功能的评价也是不全面的。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坚持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机理在于坚持发展为本的指向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指标体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发展是目标”与“鉴别是手段”的关系。其实践路径为,以评价教师教学绩效为切入点,时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胜任力、努力程度以及其应用胜任力的能力三方面归因分析,进而发现关健问题,与教师一起制定改进计划,综合实现鉴别与发展双重评价功能。

论文关键词:教学工作 综合评价 评价功能 评价目标 机理 路径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同时,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在高校管理中的越发重要,它既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又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权威性。研究表明,我国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在评价功能定位方面存在含糊、片面的问题,在评价内容、评价途径、评价结果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简单化、信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评价质髦。

一、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命题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其结果多用于教师聘任与人事升迁决策,发挥的是鉴别功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教师发展性评价理论的兴起,评价重在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受到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发展性评价和鉴别性评价在观念及实践中的割裂倾向。在此,笔者在区别评价目标与评价功能的基础上,在协同观念的指导下提出“基于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的命题,希望在观念上有所澄清,为实践提供较明晰的思路。

1.鉴别与发展:综合评价协同双重评价功能

所谓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就是通过评价过程的综合达到评价功能的综合,使评价既清晰地鉴别教师教学质量,又给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协同鉴别和促进发展双重评价功能。

综合评价命题的提出,有利于解决发展性评价和鉴别性评价在观念及实践中的割裂问题。无论在理沦上还是实际需要中,评价的鉴别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都需要;而且鉴别功能与促进发展并非水火不相容,可以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评价,简单地说就是评定价值。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价值是促进学生发展。鉴别性评价通过核定教师教学质量,为学校教师奖惩、聘任提供依据,指向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发展性评价,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发展。因而,无论核定控制取向的评价,还是促进发展取向的评价,是可以殊途同归,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前,国内研究强调发展性评价,不应导致对鉴别性评价的全部摒弃,而应认真研究如何科学地组织评价工作,将两种评功能结合起来。片面发挥鉴别功能的评价是不完全的,片面强调发展功能的评价也是不全面的,教师教学下作评价需要同时承担两种功能。

2.促进发展:教师教学评价的目标定位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功能有鉴别和发展两方面,其目标应明确定位于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工作的终极目标,促进教师发展是教师教学评价的本位目标;鉴别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功能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师评价是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产物。教师评价,应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和尊严,相信教师有追求专业价值的愿望,认定教师有责任并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作出判断和思考,在评价中帮助教师获得足够的信息与有用的建议,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热情。这样激发起来的内部动机比奖惩性的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评价活动就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发力点。

二、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作用机理探微

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坚持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机理在于坚持发展为本的指向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指标体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发展是目标”与“鉴别是手段”的关系。

1,发展为本的指向性

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评价,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逻辑思路,把教师提高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

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通过核定教师教学方案、过程与活动,及时为教师提供诊断反馈信息,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反对把评教活动直接与教师的利益挂钩,反对给教师分门别类,贴上不同的“标签”。评价结果对教师人事管理仅作一定参考,不作唯一参考,不凭某一次的结果下结论,而需借助累积、比较等信息分析和处理方式作判断。

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根据克龙巴赫的定义,教育评价是为了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而搜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评价主体应该是掌握信息并能够进行有关价值判断的人,包括他评人群和教师自我。不同评价主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各有侧重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价,相互作用,有利于综合实现评价的双重功能。

教师主体参与评价能有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教师是掌握信息并能够进行有关价值判断的人;教师决定理会还是不理会评价信息,决定评价功能能否发挥。在教师自我评价中,教师个人特色和风格能够得以展现,内在的教学思想能够得以解说;同时,教师得到尊重信任,自我发展的动力就更大,能自觉地把评价和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教师的自我评价中,应引导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观察、追问和改进思考,而不仅是打分。近年,美国部分高校采取了一种新型教学评价方法,即“教学文件选辑法”,教师按照学校和学院导向自己制作,选辑的文件包括教师本人的教学思想和理论阐说、优良的教学产出、教学材料、搜集的他人的评价材料等。

3.才旨标体系的周密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周密,是评价结果真实和准确的保证,是评价被教师接受从而实现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综合评价功能的保障。

指标的周全性。周全的评价指标一是应全面关涉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研究两大方面,课程教学至少包括教案等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以及课后作业辅导、考试考查等环节,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二是在有量性指标的同时要有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以保证教师获得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只有量化结果的评价往往会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它无法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改进要求。获得质性评价的途径有问卷中的开放题、座谈等。三是要有评价课程的指标。研究表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被学生认可的重要程度等不由教师决定,却影响学生对教学的评价,评价课程的指标与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指标都应有,并须有提示语分开,以便分析评价结果。四是教师教学情况评价内容既要有绩效(果)评价,又要有胜任力与态度评价(因),以便进行归因分析。

指标的严密性。一是不同类型课程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授课特点,将学生评教问卷分为理论类、实践类和体育类。二是评价等第应有明确描述。评价等第宜采用形容词—定义式量表,这样可以较好地减少不同评价人由于对评价等级理解的差异而产生评价误差。三是指标应尽可能行为化,是教学中可观察的教学表现,而不是对隐性因素的猜测、推断。如:“提供或推荐的教学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较“注重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具体。四是为尽可能减小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应设计评价者对参评情况的自我问责题,如“我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等。

4.信,息分析的充分性

分析评价信息是得出评价结论、进行归因分析、提供合理建议的过程。信息分析不应仅是对数据进行简单加减排序,更要进行各种纵横比较,帮助教师发现根本问题,提供一些质性的意见和建议,以同时发挥评价的鉴别与促进发展双重功能。

在教师个体的纵向分析中,要区别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情况,对照教师成长的一般阶段特征给予恰当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人事决策,审慎的态度应该是借助累积的信息,而不是某个年度的信息。

在信息分析中倾听教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组织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形成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实现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目标。

三、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路径构建

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指向,力求实现鉴别与促进发展双重功能,讲究指标的周密性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构建清晰的实践路径十分重要。笔者以为可以遵循这样的总体路径:以评价教师教学绩效为切人点,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胜任力、努力程度以及应用胜任力的能力三方面归因分析,进而发现关键问题,与教师一起制定改进计划,这样综合实现了鉴别与发展双重评价功能。在此,教师绩效鉴别不止于一种管理手段,更是归因分析的基础,是为促进教师发展这一评价目标服务的。具体可有这样四个阶段的工作。

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课程类型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体系要周密,追求高信度高效度。

2.实施评价

确定评价时机,组织多主体参与评价,注重在实施评价的现场作一定的宣传与“训练”。例如,组织学生评教时要使学生能够对“什么是好的教”有恰当的理解。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要辅以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质性评价。

3.得出评价结果

充分分析评价信息,得出对各位教师的个性化评价结果及情况分析,使教师能据此认识自我。

4.运用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和教师一起分析教学的长处和不足,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关键问题,帮助教师设计“教学发展计划”。与此同时,学校反省提供给教师的条件是否适宜,所设立的业绩目标是否恰当以及怎样通过培训和改变环境促进教师发展等。

篇9: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随着20xx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 我国改革拉开了帷幕。此轮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 主要涉及科目改革和录取改革两个方面, 而在录取改革中首次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 即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成绩, 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 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 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1]。我国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十多年, 其主要目标是高中因材施教, 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选拔符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而综合素质评价由于缺乏量化指标, 往往成为改革的难点。目前, 绝大多数高中只重教学, 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高考科目;轻综合素质培养, 麻木追求升学率。只有将综合素质评价真正纳入高校招生体系, 成为高考录取的“第三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才能够真正成为中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 笔者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设为“第三依据”, 对其五个指标进行量化, 作为重要参考纳入高考体系。

一、综合素质评价内涵指谓

学生综合素质包含范围较广, 评价体系多样, 最早可追溯到20xx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该文件提出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6个指标[2]。20xx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作为改革中有关综合素质评价的配套措施, 主要体现在5个指标, 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1]。目前各省市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主要有四种分类[3], 详见表1。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首要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注重过程, 客观评价记录成长轨迹;三是鼓励个性发展, 激发兴趣发掘潜能;四是兼顾地域、城乡差别, 公平公正公开评价规则。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业水平可体现在学生的高考或学考过程中, 故笔者建议将综合素质评价分为“思想品德、公民素养、运动健康、艺术素养、科技创新与特殊才能”等五个指标, 并赋予每个指标20分的分值, 总分100分, 将其作为重要参考量化纳入高考体系。

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解读

(一)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学校德育的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该部分主要评价学生在爱国爱校爱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责任义务、仁爱友善、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表现,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重要体现。

(二) 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主要从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两方面进行考察。集体活动主要包括班级、社团、党团组织、学校的集体活动等。公益活动主要包括社区服务, 环境保护, 知识传播, 公共福利, 帮助他人, 社会援助, 社会治安, 紧急援助, 青年服务, 慈善, 社团活动, 专业服务, 文化艺术活动等。地区主管教育部门可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区实际情况, 城乡差别, 设定每学期参与集体活动小时数和公益活动次数。鼓励学生在学业之余适度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 有利于了解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同时增进与他人沟通交流,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 运动健康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拥有强健的体魄, 才能更好的.学习生活。运动健康主要包括体能测试和体育技能。体能测试根据年龄和地域实际情况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每学期测试一次。体育技能, 包括田径、赛艇、羽毛球等28个大项项目, 鼓励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能够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 锻炼身体, 放松身心。根据年龄和地域实际情况参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设置评分规则。

(四) 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 主要包括唱歌、舞蹈、琴棋书画等艺术技能和演讲、戏曲等语言表达或地方特色技艺等。艺术素养可以通过读万卷书 (理论修养美育) 和曲不离口 (艺术实践) 两方面进行评价。理论修养美育, 为艺术类选修课程, 可根据地域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课程, 有条件的可邀请艺术专家开课,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 掌握基础技能要求即可得分。艺术实践, 包括艺术类获奖, 学生作品评定加分。

(五) 科技创新与特殊才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少年强则国强, 鼓励青少年多修科创课程, 激发科学兴趣, 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该部分主要从科创课程和特殊才能两方面进行评价。科创课程, 为科研、技能类选修课程, 可根据行业热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课程, 有条件的可邀请行业专家或高校老师开课,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获得相应分数。特殊才能, 包括发明创造专利、学科竞赛获奖、科技创新获奖、公开发表文章等。

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一) 综合素质评价机构设置

综合素质评价若纳入高校招生体系, 全社会的重视程度必然提升, 将成为高效的评价环节。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有利于保障各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公平公正。为有效开展和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教育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自上而下成立专门综合素质评价小组, 分工协作, 各司其职[4]。教育部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负责组织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申诉细则》、《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手册》等政策法规以及奖惩细则。省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负责指导、抽查和监督, 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管理。市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 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细则》对“发展分”进行评价认定和相关审核工作, 组织成立市级申诉委员会。联合市级公益行政机构, 筛选公益组织和单位, 参考上海的实践经验, 规范提供公益活动机会, 做好记录和评价工作。校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基础分”的评价和审核, 负责全程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事宜, 详情见表2。

(二) 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建设

传统纸质的综合素质评价, 在工作效率、公平公开、整合有效信息、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有局限性。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期, 运用网络技术构建统一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必然选择。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可大幅提升数据采集、保存、分析效率, 大数据统计便捷高效, 评价更加公平公正, 同时可设置不同权限便于各级管理部门远程实时监督[5]。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网络管理平台, 建议可在“教育部高校阳光招生平台”下设专版。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信息公开、数据录入、公示申述、数据查询。信息公开, 用于发布通知、公告规章制度等。数据录入, 系统采用“谁评价谁录入谁负责”原则, 录入人员需要对录入数据的纸质材料签字盖章存档备查, 上一级或同级审核。公示申述, 采用校内公示和平台公示相结合, 原则上学校产生的数据, 校内公示, 其他数据平台公示。对公示有异议的数据可按“谁公示谁解释”进行处理, 对结果不满意按规定在平台进行申述,平台筛选有争议信息交市级申述委员会, 在规定工作日予以处理, 保障评价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数据查询, 该模块提供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用不同权限账号查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三)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过程性描述, 是对学生成长轨迹记录, 涉及的评价细则复杂。总体评价原则, “基础分”相对易得, 主要发生在学校或公益组织一线, 由一线教师评价, 学校审核。“发展分”体现区分度, 由市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评价, 同级邻市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审核。发展分纸质档材料由评定小组签字盖章, 拍照上传至平台, 纸质档材料存档备查。各指标详细解读如下:

1、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评价主要由学校组织实施, 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同学共同评分, 以学期作为评价单元 (高一上下、高二上下、高三上共5学期) , 满分20分。设置每学期的基本分值16分, 突出表现一次加1―2分, 出现违规违纪等行为, 每次减1―2分, 可出现负分, 班主任负责汇总评价, 权限[10, 18], 校评价小组负责审核。低于10分或超过18分由校评价小组认定后评分, 市级评价小组负责审核。分数控制, 根据学校整体情况设置突出表现加分分值, 原则上, 高于18分人数不高于30%。

2、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包含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两部分。集体活动由班干部、班长根据活动次数计分, 以学期作为评价单元, 参与集体活动一次记1分, 班长负责汇总评价, 权限[0, 8]分, 班主任审核。满足最高活动次数, 担任组织者或活动表现优秀获奖, 可得满分10分, 由班主任评价, 学校审核。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 锻炼组织协作能力。该部分容易得满分, 人数比例不作限制。公益活动由公益发起人评价, 以学期作为评价单元, 参加公益活动每单位小时记1分, 最高8分, 公益单位负责人审核。满足最高小时数且表现优秀获得公益部门好评可得满分10分, 由公益单位负责人评价, 市评价小组审核。分数控制, 根据全市整体情况设置突出表现加分分值, 原则上, 本项高于8分人数不高于30%。

3、运动健康

运动健康包含体能测试和体育技能两部分。体能测试标准根据年龄和地域实际情况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每学期测试一次, 评分0―2分, 5学期成绩加和, 该部分最高分10分, 由学校体育老师负责实施评价, 校评价小组负责审核。该部分容易得满分, 人数比例不作限制。体育技能, 根据年龄和地域实际情况参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设置评分规则。第5学期末每个学生参加0―2项测试, 由市评价小组进行评价鉴定, 每项评定成绩0―5分, 该部分满分10分, 由邻市评价小组审核。体育特长有相应考级和评奖规则, 故该部分人数不作限制。

4、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包含理论修养美育和艺术实践两部分。理论修养美育, 为艺术类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每学期选修0―1门,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评定成绩0―3分, 5学期成绩加和, 该部分最高分10分, 由校评价小组负责审核。该部分容易得满分, 人数比例不作限制。艺术实践主要为艺术类获奖以及学生作品评定加分。第5学期末每个学生提交0―2类型艺术作品, 由市评价小组进行评价鉴定, 每种艺术类型评定成绩0―5分, 该部分满分10分, 由邻市评价小组审核。艺术特长有相应考级和评奖规则, 故该部分人数不作限制。

5、科技创新与特殊才能

科技创新与特殊才能包含科创课程和科技才能两个方面。科创课程, 为科研、技能类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评定成绩0―3分, 最多选修5门课程, 该部分最高分10分, 由校评价小组负责审核。该部分容易得满分, 人数比例不作限制。科技才能, 包括发明创造专利、学科竞赛获奖、科技创新获奖、公开发表文章等。第5学期末每个学生提交0―2件最具有代表性成果, 由专家组进行评价鉴定, 每项评定成绩0―5分, 该部分满分10分。由邻市评价小组审核。该类成果有相应技术要求和评奖规则, 故该部分人数不作限制。

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涉及到评价内容、形式、标准、公平等系列问题。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人生;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高考录取评价方式改革, 转变高考分数是录取唯一依据的现状。深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 尤其实施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 将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校亦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遴选到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 从而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关专题 居住区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