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性房地产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关论文

huang26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uang26”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投资性房地产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关论文(共11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投资性房地产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关论文

房地产是土地和房屋及其权属的总称,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住宅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不再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从而演变成炙手可热的产业。房地产本身具有的经济特性,往往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投资的特性。众所周知,一个简单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时间可长可短,长可达数年或数十年;房地产投资额也很难确定,高可达数千万或者以亿计。由此可见,其风险性不容小觑。

一、投资性房地产

1.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

投资性房地产仅仅是房地产行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关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2.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

有关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有关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主要涉及三个常见事项,即外购投资性房地产、外购投资性房地产和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外购投资性房地产,在成本模式及公允价值模式下,其实际成本的确认是一样的,包括购买的价款、相关税费和相关的'其他支出。不同之处是,企业在“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下设置两个明细科目,分别是“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自行建造投资性房地产,在成本模式下,其实际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在公允价值模式下,若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确定但预期该房地产完工后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该以成本计量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待其完工后或者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再以公允价值计量。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实质上是由于房地产的用途及目的的改变而对其重新定位和分类。这里着重强调的是房地产的用途改变,而非改变房地产后续计量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转换日通常为租赁期开始的那一天。

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1)后续计量中采用的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只有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但是,对于所有投资性房地产,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其进行后续计量。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2)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的差异。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需要按期计提折旧或者摊销;后者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和摊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是针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法的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有区别的是,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的方法,这就是区别于普通固定资产的具有投资性的房地产。若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处理中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的话,不仅可以免去成本模式中的计提折旧及摊销,降低成本费用,而且在房地产行业持续飞速发展的今日,其每年的增值额持续为正值,总体而言,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会造成企业的当年净利润明显上涨。但其实,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也有其弊端的。利润虽然是上去的,但其波动性较大,会随着时间而愈发波动,企业在核算税负方面难度也是增加的,而且,对于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一经转换,不得更改,这就导致了企业不能在一定范围内操作利润。尽管有利有弊,权衡之下,毕竟还是利大于弊,公允价值模式还是逐渐被人所采用。只是在新法规中,我们也了解到转换也不是很容易的。

4.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支出

首先在满足了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之后,将其后续支出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当中。例如,企业为了提高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往往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装潢、改建等等,使其更加美观和坚固,而这些通过装修而改善房屋的实用和美观所付出的支出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条件的,应该将其资本化。对于企业再开发而进行扩建和装潢的且将来仍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在再开发期间继续将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而再开发期间将不对其计提折旧或者摊销。

5.处置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一旦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在其处置过程中也根据其采用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下,都是先确认收入,计提成本,按照其实际收到的金额,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结转成本,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在成本模式下,按照其已经计提的折旧或摊销,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科目,原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按照其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时结转投资性房地产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如果存在原转换日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一并结转。

二、投资性房地会计处理中涉及的国家政策性问题

1.会计政策

投资性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有些会计处理方面,会涉及到国家政策性问题。因此,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所涉及到的会计政策的不同,相关地,其所导致的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也会不同。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将转换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期初的未分配利润留存收益。已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得转换为成本模式。

2.会计政策变更

在新法则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进行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都由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改为公允价值计价。

(1)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人发生的财务困难是债务重组的前提,是指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导致债务人无法或没有能力按照原定条件偿还债务。当然,债务重组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让步环节,债权人的让步是债务重组的必要条件。债务重组最为主要的方式有: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产、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其中,以资产清偿债务又有以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非现金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库存材料、商品产品、股票以及债券之类等等)的方式。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并不受同一方或者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交易合并,排除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情况以外的其他的企业合并,主要强调的是企业与第三方的交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意味着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一般都表现为同时增加。企业合并可以通过控股合并和吸收合并两种方式。其中,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购买方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其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之和。相关地,企业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以及现金等等作为合并对价的,并且,为进行企业合并而发生的相关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三、会计处理

在投资性房地产满足条件下,可以由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即其持有性质的改变。对于其计量模式的转换,应按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会计处理。最重要的是,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换为成本价值模式。

首先,应将以前年度计提的折旧和摊销予以冲销,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还原为初始价值,并且要对其期初留存收益进行调整。其相关的会计分录为,将“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科目计入借方,贷方则记“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其次,按照变更日当年年初的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进行调整。其有关会计分录为,借记或者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借记或者贷记“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最后,将投资性房地产变更日当年的年初公允价值调整为变更日的公允价值。其相关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或者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或者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投资性房地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国家为了加强此方面的建设,不断地提高法则的实用性,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尽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但是我们将不断对其进行研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篇2:浅谈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需引入房地产估价程序

浅谈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需引入房地产估价程序

摘要: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已有一段时间,而投资性房地产这一新增加的资产类型在计量上,除了实际成本计量,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证据不足,因此需引入房地产估价程序。

篇3:浅谈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需引入房地产估价程序

1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规定

新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新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的规定: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这意味着企业可以对两种计量模式进行选择,而且对统一企业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从原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准则还规定,如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之所以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主要是折旧的部分已经通过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而相应地得到了补偿。

2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引入房地产估价的原因1 新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提出的理由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地的房地产市场也逐步活跃起来,房地产的价格不但不会低于成本,反而大幅增值。因此,将以投资为目的持有的房地产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核算和列报是十分必要的。而正是由于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才把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售房和企业自用的房地产的分离出来。2 房地产及房地产价格本身的复杂性 房地产是土地、建筑物等定着物及其权属的总称。土地由于它的供给特性的不同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进而所具有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都影响着土地的使用权的权益价格。建筑物是房屋及其构筑物。房屋,是具有房屋基本构造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构筑物,是无法密闭的定着物,包括水井、水塔、隧道、桥、路等。房地产的价格是房地产的权益价格,包括土地使用权价格和房屋所有权价格,土地使用权价格基于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途径不同,价格属于出让价格,还是转让价格。房地产价格还与房地产的用途密切相关,用途的确定受国家及各地区有关政策规定的影响,房地产的价格还具有区位性和个别性的特征,但不同用途的房地产对于区位的具体要求不同,进而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也不同。

房地产及房地产价格的这种复杂性,使房地产估价从资产评估中单独的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估价机构存在。也正是由于这点,会计计量上把原有的投资性房地产从固定资产上分离出来。3 房地产估价对于基于不同投资用途的房地产价格的专业把握 房地产估价就是房地产估价专业人员基于对房地产价格成因的了解和熟悉,遵循国家对于房地产制定的法律法规、评估准则,根据不同的房地产用途,遵循评估原则,依照相关的程序,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运用科学方法,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的行为和过程。之所以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及计量,就是由于很多并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企业从房地产上看到更大的赢利点,而这个赢利点的计量还不明确,尤其是后续计量上。非房地产企业对于基于不同用途的房地产的价格水平的掌握不具有专业性,而房地产估价人员对于不同用途房地产价值确认计量上具有专业性,尤其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所采用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上更具专业性。

4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与房地产估价方法前提一致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属性准则中已经明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一般采用成本法,只有存在确着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的,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采用成本法计量的规定与原有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基本一样,只是在名称上的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会计计量,只有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才是从根本意义上的改变。正是国家了解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对于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来说很难把握,所以才有明确规定必须有确着证据表明,而确着证据正是专业的房地产估价人员的基本工作。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这两个条件恰恰就是房地产估价用市场法来评估房地产价格的前提条件,而对于条件中“同类或相似的房地产”在房地产估价的市场法中有详细的阐述,所谓的类似房地产,是与估价对象在同一供求范围内,并在用途、规模、建筑结构、档次、权利性质等方面与估价对象相同或相似。用途相似主要指大类用途相同,大类用途即是居住、商业、办公、旅游、工业、农业等;规模相当指一般在计量对象规模0.5―2倍范围内;档次与估价对象要相当,权利性质要与估价对象相同,而估价对象,从实质上就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对象。

3 投资性房地产引入房地产估价的途径1 国家在法律法规层面上进行引导 正是由于国家出台新会计准则,对于目前房地产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类型,并在准则中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而在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中反映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幅度很大,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公允价值的计量规定还不完善,应出台进一步明确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规范,在其中引入房地产估价程序,具体来讲,即通过房地产估价机构的专业估价给予公允价值的计量以依据,同时,对于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房地产估价机构也可以给予专业的判断。2 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通过有偿形式寻求房地产估价机构给予专业支持 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把握如引入房地产估价手段,除国家在政策性上进行引导外,还要靠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而目前的房地产估价机构都属于经营性的中介机构,企业是作为估价机构的客户,收费也是正常的。但由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经营对于部分企业来讲属于经常性的经济业务,自然计量也是频繁的,估价机构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收费也不能按正常的收费标准来收费,同时要考虑企业与估计机构应建立长期的协助关系,在费用上收取需双方协商。

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主要是从国际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计量上来考虑的,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让我们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后续计量的调整上,同时让房地产估价机构对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敏锐性来帮助把握后续计量的时间阶段。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S]..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应用指南[S].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情形分析。会计之友。(1)。

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北京:经济科出版社。.

徐玉德公允价值的引入及其专业价值评估[J].中国资产评估。07(5)。

篇4: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多选择成本模式计量的研究论文

理论上讲,随着近年来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价值持续增长、其账面净值显著低于公允价值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给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账面收益,进而为其获得资本市场和再融资提供便利的条件。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公司仍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模式的企业少之又少。若要深入的剖析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还应对有关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原因分析

首先,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并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与会计管理相关的较为可靠地信息。由于会计计量与报告中存在的主观性特点,就使得财务人员可能对通过以经济业务产生不同的看法,由此产生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其次,由于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事务方面存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企业之间由于所处环境、经营规模及经营状况等条件的不同,为促使会计信息恰当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为获取最大的利益且不违反准则、制度等目的,留给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企业需要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

二、现阶段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多选择“成本模式”的原因分析

了解了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原因之后,我们就应全方位、深入的剖析,以确定在新会计准则下为什么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多采用成本模式的原因:

(一)成本模式的选择

对税收更有利成本模式计量时可以通过计提折旧抵销的所得税此时必须缴纳。

由抵税效应的消失引起的所得税税赋的加重,也成了不少企业选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一大顾虑。另外,“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这一政策虽然明确了投资性房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税,但却不能计提折旧抵税。

(二)公允价值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可见,企业一旦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就很难再调回到原来的成本模式。正是由于计量模式的不可回转性,使得大部分地产上市企业不敢轻易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而仍处于观望态势。

(三)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不具备完全市场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准则同时规定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得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但是由于相关市场体系还不健全,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够高,还很难满足新准则所规定的两个条件。

三、完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的方向

(一)完善会计准则与政策法规

新会计准则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是:资本市场建立时间段、有关经济的政策与法规不完善等。因此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赋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还需要循序渐进。首先,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具有较为广泛的参与性,借此以提升会计政策选择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其次,制定会计准则应具有前瞻性,不应使准则落后于实际的经济活动管理中;再次,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防止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人为操纵和寻租行为。

(二)优化企业内部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相关权力

会计政策选择权的配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上。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各方在索取权问题上有更充分的讨价还价,优化企业内部不同层次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具有的相关权力,使企业契约的制订更加的完善。具体而言:公司管理层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权;董事会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所以公司董事会理所当然的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监事会有各个缔约主体代表参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四、结束语

企业无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是成本计量模式都各有利弊:公允价值的引入符合全球一体化的要求,能够更好的体现投资性房地产的特性,使企业账面价值更加及时、客观地反映市场的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比如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可操作性不强,等等。成本计量模式则沿用了传统的资产计量方法,会计处理相对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不受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资产状况及盈利水平较为稳定,不容易被人利用进行利润操纵。但却反应不出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公允价值,不符合全球一体化的要求。这两种后续计量模式预计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企业应如何选择,关键还是看该企业适合于哪种模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朱莲美,李高波.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差异及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06)

[3]郑儒彬.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3)[4]姚振飞.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篇5:浅谈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对比

浅谈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对比

摘要: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具有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采用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对企业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会计处理,必然对企业财务状况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结果。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公允价值模式;对比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的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做出了明确规定,即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而对于其后续计量则规定了两种计量模式,即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取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并且对两种模式的运用做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也就是说,投资性房地产准则适当引入公允价值模式,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根据新准则规定,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则不得从公允价值式转为成本模式。采用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对企业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会计处理,必然对企业财务状况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结果。

1 后续计量模式的会计选择

①成本模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日,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的有关规定,对对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进行计量,并按期(月)计提折旧或摊销;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有关规定,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减值损失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②公允价值模式。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企业才可以采取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第二,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估计。企业一旦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应当对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

2 后续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

1 成本模式下的会计处理

例:12月,A房地产公司购入办公楼一幢对外出租。12月15日A房地产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经营租赁合同,约定自购买日起将这办公楼租给B公司,租期3年,每月由B公司支付租金10万元。A房地产公司12月5日实际购入办公楼,支付价款1 200万元,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使用寿命为,预计净残值为零。12月31日,这幢楼发生减值迹象,经减值测试,其可回收金额为1000万元。A房地产公司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甲公司的帐务处理①A房地产公司购入办公楼。借:投资性房地产——办公楼1 200万元;贷:银行存款1200万元。②每月计提折旧。1200÷20÷12=5(万元)。借:其他业务成本5万元;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5万元。③确认租金。借:银行存款10万元;贷:其他业务收入10万元。④计提减值准备。1200-5×12-1000=140(万元)。借:资产减值准备140万元;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140万元。

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

例:A企业是一家从事房地产经营开发的企业。208月,A企业与B企业签订租赁合同,约定将A企业开发的一栋新办公楼在开发完成时租赁给B企业使用,期限为,且B企业每月支付A企业租金8万美元。当年10月1日,该写字楼开发完成并开始起租,办公楼成本1 800万元,由于该办公楼地处繁华地带,所在城区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而且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获得同类房地产的市场报价,A企业决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此办公楼进行后续计量。年12月31日,该办公楼的价值为2 000万元。月31日,该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2 100万元。

A企业的账务处理①200s年10月1日,开发完成办公楼并出租。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1800万元;贷:开发产品1800万元。②确认租金。借:银行存款8万元;贷:其他业务收入8万元。③2008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200万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万元。④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100万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万元。

篇6:浅谈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对比

1 相同点

①在两种后续计量模式下,企业外购或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都是按照企业实际取得的成本,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在建工程“等账户。②在两种后续计量模式下,企业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时,借记”应收账款“等账户;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账户。实际收到租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贷记”应收账款“等账户。

2 不同点

①采用成本模式,应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企业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按期(月)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等账户,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账户。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需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②采用成本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存在减值迹象的,企业应当按照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经减值测试。如果发现投资性房地产发生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分录,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等账户;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账户。

③成本模式下,企业只需调整折旧数额影响的所得税纳税调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既要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进行调整,还要按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重新计算折旧调整数额。同时,还要随着投资性房地产在以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应调整利润表纳税数额。总之,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所得税纳税调整的工作量及复杂性都比成本模式复杂。

④采用成本模式,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余额保持不变,因需要对其计提折旧或摊销,甚至可能计提跌价准备,使得资产账面价值减少,费用增加,进而使当期利润减少。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必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使得当期费用减少,相应增加了当期利润。此外,因近年来房地产大幅增值,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一方面会使资产账面价值增加,同时因将重估增值计人当期收益,此项收益虽无实际的现金流支撑,但却构成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盈利数额。总体上看,在房地产大幅增值的背景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能够对财务报表产生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胜强。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崔刚。会计治理论[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篇7: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思考论文

关于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思考论文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争论来自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尤其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计量的可靠性是会计理论界同时也是实务界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针对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提出增加公允价值计量层级,披露不确定性信息,以期补充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体系,提高其可靠性。

【关键词】公允价值 可靠性 不确定性

公允价值的应用,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繁盛于21世纪初。相对其他计量手段而言,在满足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方面,更能够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上达成妥协。这一点在会计业界已形成共识。但是,自开始蔓延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却将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这一问题直接导致实务界乃至政界的做出激烈反应。10月15日,欧盟已放松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日本同样正在考虑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跟随其他国家的做法,藉以控制信贷危机的后续效应。而公允价值的主要力荐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已经同意银行业的要求,可延后打销特定有价证券资产。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自开始,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方法在我国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与探索,于2月终于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0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占会计要素计量准则的比例高达57%。新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从会计收益到全面收益和经济收益,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在账户制度和会计处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盈利数据、会计监管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关于公允价值概念的讨论,即使各国在文字表达不够统一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概念在理论界没有太大的争议。2006年9月19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似,只是作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的补充。

概括起来,公允价值在三个准则中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都包含如下要点:

(1)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进行的交易是公平的、理性的;FASB用有序市场交易来表述不存在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

(2)它是缺少真实交易下的一种估计价格,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达成的金额。

2、公允价值的现行计量方法。主要分为估计层级及估价技术两个方面,主要采用的有市场法、收益法或成本法。市场法主要指市场的价格信息,即在市场真实交易中可以观察到的相同、相似或可比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如果在活跃市场上能够观察到这类信息,应尽可能用它来估计。收益法是未来投资(比如现金流量和盈利)通过折现转化为现值的方法。成本法一般是指一项资产的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为基础,作必要的调整(如使用中的资产已发生了物理、自然损耗和精神损耗,即应予调整)。

二、公允价值面临的质疑

公允价值自产生之日起,在实务界和理论界就一直争论不休。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会计界与银行界的争论。

1、价值计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手段客观上对金融危机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不能否认的。由于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损失,资产计价大幅下跌,市场出现非理性情绪,市场定位功能缺失。此时,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直接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国,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20的大牛市中,因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的交叉持股情况,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上升,如中国人寿一季度利润便被推升了39。06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当季净资产收益率的贡献高达39。47%;然而,在面临今年股市低迷的状况下,至今年三季度,相对07年末,中国人寿的公允价值损失高达50。4%。

2、公允价值导致信心缺失。虽然,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来自经济生活本身的缺陷和问题,而不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手段。但是,客观上,公允价值在市场功能缺失的状况下,对于经济信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会计是服务于经济的,站在宏观层面上讲,决定现代经济发展的很重要一个因素便是信心问题。这一点,不仅对虚拟经济,包括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三、丰富公允价值计量手段的思路

1、增加公允价值计量层级

一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第二个层级是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但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第三个层级是在第一个层级和第二个层级的估计尚不可能时,则应用估值技术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

但是,针对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表现,准则制定机构可以考虑增加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即特殊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使用存在例外情况。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1)特殊情况的认定。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应是特殊情况的认定主体。认定为特殊情况的应有较明确的界限,如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并参考实体经济中市场主体的交易状况,如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等。其目的是对市场功能缺失有明确且透明的判断。如果市场出现非理性情况较严重,并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健康,可以认定为特殊情况。此时,可以放弃常态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方法。

(2)采用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会计主管部门建议市场主体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采用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允许企业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这样将公允价值计量的主动权交给企业,但是具体的估价模型和假定条件的适用上,会计主管部门应有明确规定。估价模型和假设条件的使用应和经济环境的恶化情况成正相关变化。

2、丰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披露内容

由于市场发展成熟的程度不同,交易价格本身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必然在可靠性上天生有所缺陷。因此,企业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应有理由告知投资人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具体的计量原因和背景。披露内容应包括:

(1)披露各项目交易价格的区间。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时点的概念。但是,公允价值本身强调的基础是交易双方在公平理性的状况下,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所估计的价格。因此,长远来看,其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是基于会计分期的假设,企业需要按时点提供报表,披露出来的资产负债信息必然只是在某一个特定时点的计量特征。所以,尤其是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企业除了应当提供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会计准则要求所估计的公允价值外,还应披露在该资产或负债的存续期间或所属会计期间交易价格的趋势分布情况。披露的内容可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强调在该期间内特定项目交易价格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及估计趋势。

(2)进行敏感性分析。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披露敏感性分析,即假设在资产负债表日相关风险变量已经发生合理、可能的变化的条件下,对公允价值的可能变化以及对公司损益及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披露。例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敏感性分析比单纯披露其从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的做法更为可取。它考虑了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变动对投资主体所持有的衍生金融产品头寸价值的影响。以此类推,对于其他资产负债项目,企业同样可以采取不同的估价技术和方法,在公允价值确定的各因素之间建立模型,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

当然,在考虑披露影响公允价值不确定信息的同时,也应考虑披露的成本和收益,披露内容不能过于繁琐,同时也不能泄漏企业的商业机密。

参考文献:

[1]陆建宇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2)。

[2]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会计研究,2007,(2)。

[3]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2)。

[4]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2007,(5)。

篇8: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

我国在年之前的很多年,为了会计稳健性建设,放弃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从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为了与国际会计趋同,规定重新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也同时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由于会计的基本原则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与其一致的是会计稳健性建设。而目前,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我国一些企业不能很好的运用,为了盲目达到虚拟盈余,采用不良手段错误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因此,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对我国会计很有意义。本文基于此背景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一、涵义界定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它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价值相关性,也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另外,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指在遇到企业不确定的会计业务时,应运用谨慎的态度来处理,努力确保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定性影响分析

公允价值的计量和会计稳健性的运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都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确定性,因此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也不是稳定的。由于公允价值确认了传统会计中不予确认的、未实现的收益等,致使其将对会计的稳健性提出挑战。当我国市场经济出现持续不理性的上涨或下跌时,运用公允价值方式来计量的资产,以及据此进行调整的损失也会相应的放大或缩小,而使计量结果有所偏差。这种强烈的波动就可能会降低会计稳健性。但是,正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运用,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的灵活性,以及管理决策的时效性。不仅可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可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定量影响分析

(一)数据搜集

本论文汇总与整理了我国—八年的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得到这八年主要财务指标的平均描述性统计表。如表1所示,分别从这些企业的每股税后净收益与期末股价比值EPS/P、现金流与期初总资产的比重CFO、公司应计占期初总资产的比重公司经营现金流等我国上市公司整体指标来进行统计。

(二)模型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应计——现金流模型”来进行假设验证与实证分析。其一般性检验模型为:

ACCit =β0 +β1DCFOit +β2CFOit +β3DCFOit ×CFOit +εit

由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因而本论文将实证分析的时间段分为了20-2006年、年-20以及-、-20四个阶段。

四、结果分析及思考

通过实证运算结果表示,由于带***、**的指标表示在1%、5%置信水平下显著,可以证明本验证模型是显著的。从表中可以看到,D2006*DCFO*CFO<0,同时,D*DCFO*CFO 也<0,表明-2006年和2007-2008年,这两个阶段,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会计稳健性降低了。而在-2010 -=“”>0,说明这段时间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使得会计稳健性开始提升了。可以看出研究结论,都符合上文所提出的三个假设,因此验证假设都是成立的。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是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来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方式相比,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资产、负债的经济价值状况,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得出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果,它表现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也更加高、更加真实。而会计稳健性则需要根据谨慎性原则,及时确认可能潜在发生的财务损失。由于二者在处理未实现收益和计量资产负债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财务环境比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实际会计实务中二者可能会冲突。因此,企业在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后,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影响不固定,但有持续提高稳健性的趋势

引入公允价值后,2005-2006年的会计稳健性明显降低。在2007-2008 年,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仍然是降低的。原因是随着当时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市场也出现了剧烈波动的情况。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有应用的限制与不足,导致会计稳健性也受影响而降低。而在2009-2010 年以及2011-2012年,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均得到了提高。可见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我国上市公司经过深刻反思,重塑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成熟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会计稳健性得到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有持续产生积极影响的趋势。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稳健性有修正效果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稳健性有修正效果。可以根据公允价值的动态计量模式,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与效益,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修正会计稳定性的效果。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是对会计稳健性的扬弃,而不是对立的,是对会计稳健性所导致的投资决策失误的修正。

(三)应适当鼓励、谨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在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不同阶段,会计稳健性会有所波动,但并不必然导致会计稳健性下降。因此,我国应针对国情与经济现状,意识到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的活力与潜质,并在运用公允价值时,从政治和技术等多方面考虑,更谨慎而合理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会计稳健性协调互补,提升我国财务整体质量。

篇9: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比较与博弈会计论文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比较与博弈会计论文

摘要: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式颁布并于执行。相比于旧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有较为明显的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对过去一直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作为计量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在经历了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新被人们审视。本文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进行比较以及博弈分析,提出我国会计计量模式改进的新思路。

关键词: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比较博弈

我国于202月15日颁发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核算规定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在已颁布实施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项,而在这30项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21项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见,涉及范围之大之广。这也是在建立全球高质量的统一的会计准则的趋势下我国的反应。可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却褒贬不一,美国证监会甚至迫于压力暂停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那么在后危机时代,应该怎么取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呢?

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比较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遭受质疑的背景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公允价值”最早出现在佩顿1946年发表的“会计中的成本和价值”一文中。在该文中,他指出“购入资产的成本应按所转出财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此后,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在会计规范上被正式提出是在CAP于1953年发布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中。该公报第7章资本账户中指出:“当某项资产发生减值时,可按其公允价值重新表述”。不过此时,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相关处理程序仍未被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金融工具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当时的会计界也在着手将公允价值引入会计准则体系。1970年,美国APB公布的第四报告第181段论及非货币性资产的取得时要用公允价值计量。但直至1980年至1984年,美国发生了储蓄以及贷款机构危机,然而,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基础上的财务报告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这给外界传递了相反的信息,因此导致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对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披露等问题的激烈争论,这个时候加上受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具有更相关的稳固优势的影响,公允价值由此顺势被推上历史舞台。FASB也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财务会计准则以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发展。然而在公允价值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当属FASB于2月发布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中首次从概念框架的层次把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计量基础。在此之后,2006年9月15日,FASB最终发布了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给出了规范的定义。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登上会计计量属性的舞台起因于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然而此次2008年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又引起了“公允价值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初通过了紧急经济稳定法案,该法案的第132节中“有权中止调到市价会计”的规定,其实就是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随后,欧盟也决定自2008年第三季度起,欧盟金融机构将停止按市价计算的会计准则,而改用成本估值计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于2008年10月13日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使用要求,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然而这些都只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涵义的深层理解

首先,对公允价值,IASB给出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定义为“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我国则将公允价值规定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显然,我国的公允价值概念主要是借鉴了IASB的定义,基本与IASB概念趋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从定义上进行四个方面的分析:首先,“公允价值”中的“公允”一词是公平、允当的意思,从字面理解就是为大多数人允许的价值,在市场有序时,这个价值通常就是消费者和供应商博弈之后的均衡价格;其次,FASB的定义中强调了是在有序交易中,也就是说价值必须是市场在活跃的、稳定的情况下的价值,IASB以及我国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没有这点叙述却用了公平交易来代替,实际同为一个意思。所以公允价值是在市场活跃、稳定时的价值,动荡的市场中的价值往往不是公允的;再次“,公允价值”对市场参与者是有要求的。市场参与者必须是自愿的而不是被强迫的,并且他们不是关联交易方没有厉害关系;最后“,公允价值”是以“假想的交易”作为基础的。比如说一项资产或者一项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假设这项资产仍为企业所持有或者这项负债仍为企业所承担,发生交易时根据市场估计的价格。显然这些都是基于假想之上,假想发生了交易,现实却并未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允价值是一种虚拟的价格。综合而言,公允价值是在活跃的、稳定的市场中,假设那些不存在关联交易关系的市场参与者自愿地、不受强迫地进行交易,并对交易的价格进行博弈之后所形成的最终价格。其次,对于历史成本我国所给出的定义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历史成本是基于“真实交易”的计量属性,它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作为计量的.基础。而从其定义来看,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的某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从某种程度上看,有重合的部分,但是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它需要后续计量,并且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比较

本文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方面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进行比较。

(1)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初始计量比较。我国将公允价值应用分为三个级次: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者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历史成本的计量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依据,计量的形成是交易双方认可的市场价格或交换价格的取得。若市场活跃,那么它是与公允价值应用的第一个级次重合的,或者说公允价值是对历史成本的一种复合。当然这种复合并不是完全的复合而是存在前提条件的,公允价值相比于历史成本对市场以及市场参与者都是有要求的。在初始计量上,可以说,公允价值相比于历史成本多两个级次。

(2)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后续计量比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最大的不同在后续计量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续计量中的主要特点是:既能减值也能增值,完整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使得资产负债表得到净化,利润表得到完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为相关的信息;一般不计提减值准备,不用设置备抵科目。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省去了计提减值准备这个环节所需要的人为估计,某种意义上提高了会计计量的准确性。它的主要类型概括为:增减值计入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资产处置时转入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成本,比如说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增减值计入权益(资本公积),在资产处置时应转入损益,比如说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后续计量中的主要特点是:只能减值不能增值,符合谨慎性要求,部分体现资产负债观而不是全部否认资产负债观,从这个层面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部分资产要折旧要摊销,由此涉及折旧年限、净残值、折旧方法的人为估计,从而给会计计量的准确性带来影响;一般要计提减值准备,设置备抵科目。如: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款科目的备抵科目;存货跌价准备是存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摊销是无形资产的备抵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是长期应付款的备抵科目等等。它的主要类型概括为: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主要针对的是流动资产与货币性资产,比如有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但不能转回,主要针对的是长期资产,比如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过多地注重购入成本、投资成本,是相对于收入费用观所采取的一种计量模式;而公允价值注重的是现行或者未来的成本收益,是符合当下的资产负债观的,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真实。第二,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上,国内外会计学界总是争论不休。外国大多更加注重相关性,而我国会计学界则更加注重可靠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可靠性是有很大的保证,但是可以知道,经济环境总是变化不断的,彼时的可靠放在此时就变得不相关了。尤其是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对象波动性比较大,倘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会严重影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了,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三,在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许多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就成了问题,比如说:衍生金融工具中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了合约的权利或者义务,而并没有交易或者说交易尚未发生。这样,如果没有历史成本,那么传统的会计计量无法使用,而公允价值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公允价值对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位以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比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在很长的时间里,欧美国家利用这个作为反倾销攻击我国的借口,认为我国提供的很多成本资料都不够公允,不能反映产品的正常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劣势在于:第一,定义产生的缺陷。它是在市场活跃和稳定时的价格,那么当市场处于无序状态或者动荡较大的时候公允价值的确定就成了问题。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都没有一个准绳来判定什么样的市场才叫活跃的稳定的市场而什么样的市场才叫无序的市场、动荡的市场。这个评判标准的不确定就给公允价值的确定带来了困难。第二,《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其中第三个级次讲到在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存在可观察的参考市价时就要用到数学模型估算确定其公允价值。那么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估值模型,这些具体指南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没有具体列示,而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判断,这使得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加大、可信度降低。第三,公允价值具有“亲经济周期效应”,在恶劣的市场条件下会变成市场泡沫的催化剂。当市场高涨的时候,由于交易价格较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高估;当市场低迷时,由于交易价格较低又会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第四,公允价值的确定很多时候依赖会计人员对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折现率之类的做出估计,倘若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知识体系不够,又或者是人为的,在做出主观判断的时候就大大增加了不确定性,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尤其是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科目来粉饰其会计报表,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第五,公允价值需要进行后续计量,也就是说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不能像历史成本那样一次计量就完成的。在企业的持续经营期间,每次经历一个报告日,只要资产或者负债没有交易或者出售就必须对其进行重新计量。不仅如此,还要对确认前后两期发生的变动进行确认和处理。这就对会计职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会计职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博弈分析

(一)不同企业之间运用公允价值的博弈

假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有企业A与企业B都运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进行计量,且2个企业都处于无外部监管的情况中,企业A与B都不用考虑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受到的惩罚,即行为只源于对效用的追求,对于以上假设可以用下列矩阵表示如(表1)。根据传统的财务学理论基础,假设企业A与B都是理性的博弈者,即双方都会以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下面进行博弈分析:给定企业A不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下,企业B的最优策略是进行盈余管理,可获得最大效用10;给定企业A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下,企业B的最优策略是也进行盈余管理,可获得最大效用4;同理,给定企业B不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下,企业A的最优策略是进行盈余管理,可获得最大效用10,给定企业B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下,企业A的最优策略是也进行盈余管理,可获得最大效用4。这样就达到了纳什均衡:双方都进行盈余管理。这显然不是帕累托最优。所以,在没有外部监管的情况下,运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市场中的企业都会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得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最终市场将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此外,即使有外部监管也不免有些企业存在机会主义倾向进行盈余管理。

(二)不同企业之间运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博弈

同样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有企业A与企业B,他们可能运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进行计量并进行盈余管理,也可能运用历史成本模式进行计量而无法进行盈余管理,同样假设他们处于无外部监管的条件下没有任何因违规行为带来的惩罚,并且他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只为只身的效用最大化而努力。对以上假设可以有下面的矩阵(见表2)。可见,给定企业A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并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下,企业B的最优策略是也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并进行盈余管理,可获得最大效用10;给定企业A运用历史成本模式计量的条件下,企业B的最优策略是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并进行盈余管理,可获得最大效用8(由于有企业A运用历史成本模式作为对比,使得企业B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更易于被揭发从而减低其效用,下同理);给定企业B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并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下,企业A的最优策略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并进行盈余管理,可获得最大效用10,给定企业B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无法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下,企业A的最优策略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可获得最大效用8。这样也达到了纳什均衡:企业A与B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进行盈余管理。这显然也不是帕累托最优。综上所述,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外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而在有外部监管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有机会主义倾向而选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公允价值本身的缺陷使得市场更易走向泡沫经济,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是其最为根本的原因,但是也要承担一部分的责任。而历史成本计价模式虽然存在相关性较差等缺陷,却能在可靠性上提供保障,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结论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有其优点的,但是缺点却不容忽视,可以说公允价值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运用时应当注重考虑本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具体应该考虑因素如下:第一,市场环境因素。市场是否成熟是运用公允价值首要考虑的因素;第二,模型参数因素。

模型参数的难以确定加大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第三,会计人才素质因素。中国会计高级人才培养算是初步阶段,目前注册会计师仅有15.4万人,尚有庞大工程需要跟进;第四,计量成本因素。会计的确认、计量原则中有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重要性原则,强调重要性原则一方面可以提高核算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使会计信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可见计量成本是任何计量属性都必须考虑的因素。根据以上4点因素,在我国公允价值的选择与运用则更应该慎重考虑。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要想有效的运用要分成以下几个层次:首先,在市场有序稳定时对公允价值计量对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出现市场无序动荡时,如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这个时候就需要财政部与银监会的有效合作,保证信息供给的及时性,利于会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财政部应该结合经济实务制定具体指南编制相应的数学模型、参数模型以指导会计人员在市场无序动荡时公允价值的判定;再其次,制定严格的监督规范体制来加强有序市场的建设,包括政府部门的监管体制的完善以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规范,应该双管齐下。最后,综合考虑计量成本因素以及当下盛行的决策有用观,应该在市场严重无序时,加大对历史成本信息的考虑程度。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会计研究》第2期。

[2]朱磊:《公允价值会计的负面影响及改进》,《证券市场导报》20第9期。

[3]周春明、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4]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5]许世林、李爱国:《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再思考》,《当代经济》20第3期。

篇10:公允价值与传统计量属性的关系论文

公允价值与传统计量属性的关系论文

摘要:首先从传统计量属性入手,提出历史成本不能满足现在信息使用者需要,其他计量属性的出现是历史必然。特别是公允价值的出现,学者们对其是否是一个计量属性的讨论中,笔者首先认可公允价值是一个计量属性,然后认为广义公允价值包含传统计量属性以及狭义公允价值。这样划分使得公允价值概念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环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其《会计计量的理论》中就明确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这正说明会计计量在会计确认和会计报告之间的重要作用。会计计量又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两个部分,一般而言会计计量尺度指这个国家或地区名义货币,而我们这里研究的是会计计量属性。传统财务会计中,历史成本是主要会计计量属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技术更新加快,创新业务层出不穷,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公允价值的提出,引起了学者们关于计量属性新一轮的讨论。本文重点讨论:公允价值与传统计量属性的关系。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属性

一、传统计量属性的分类与涵义

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提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偿净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1、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

历史成本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葛家澍教授曾指出:“财务会计是一门历史学科,作为一项事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任务是为企业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因此,无论现在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历史成本依然保持着独有的那份“纯洁”即保持财务记载真实性的基本保障。只有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形成的信息才是最可靠、最真实而且是可以稽核的(葛家澍,)。

2、现行成本(current cost)

现行成本也可称之为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或现时投入成本(current input cost)。它通常表示在本期重置或重建持有资产的一种计量属性。除了在原始交易日,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是不一致的。采用现行成本最主要的优点在于避免虚增收益,确实反映企业维持再生产能力,而且达到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实现逻辑上的统一。但是相对而言在实际操作中,现行成本的确定较为困难,因为频繁地根据现时成本调整账面记录成本太高,同时这样的工作量令会计人员难以接受。

3、现行市价(current market value)

现行市价指在正常清算情况下,销售各项资产时渴望获得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现行市价往往在管理会计进行生产和投资决策中被用以考虑机会成本等因素。如果财务会计选择这一计量属性,也就无需根据资产寿命分期把其价值转作费用进行反映,有利于消除人们主观摊配费用的随意性。事实上,采用这种计量属性违背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

4、可实现清偿净值(net realizable value)

可实现净值也可称为预期脱手价值(expected exit value)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但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虽然可实现清偿净值和现行市价都是反映资产的变现即脱手价值,但是两者变现时间不同。

5、未来现金流量现值(present value of future cash flow)

在该通告中提到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其实并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一种资产或负债成本价值的一种摊销方法。这在fasb的7号通告中得到了修改,这里不加以赘述。

二、公允价值的提出

(一) 公允价值提出背景

1。 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行业利得交易以及始终以历史成本计量某些金融资产的价值导致了金融危机,因此提出适合金融行业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2。20世纪90年代初,sec前主席douglas breeden 公开倡议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按市场价格报告所有的金融投资,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黄学敏,)

3。近年来资产减值问题、创新金融业务和所谓“资产负债表外业务问题”以及或有事项确认问题等现实问题使得历史成本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引入公允价值迫在眉睫。(陆建桥,)

(二) 公允价值的涵义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3。英国会计准则(asb)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所下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强制性或非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金额。

4。最近6月fasb的征求意见稿中,将公允价值重新定义为“知情的、不相关的、自愿的各方之间、,在当前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所能达到的价格”。(葛家澍,2005)

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第一,前提假设相同,都是在双方自愿、公平、非强迫的前提下进行。第二,价格是双方达成的协议,任何一方有异议都不构成公允价值。第三,都有交易的存在。这里的交易可以是现在的也可以是估计、尚未实现预期交易。

(三)对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怀疑

虽然大多数人承认公允价值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依然否认公允价值是新的会计计量属性,仅仅认为它是一个检验尺度。这些学者认为:就公允价值目的来说,本应是追求一种客观的价值(即使用价值),然而客观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而且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应用也考虑并认可了交易方或评价主体主观判断影响。作为财务会计理应强调以过去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反映真实,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而公允价值似乎被主观判断所左右,其可靠性是难以保证的。因此,这类学者认为“如果要坚持财务会计基本职能是反映历史财务信息的话,公允价值就不能作为一种计量属性”。(陈敏,2005)

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看到现实生活中公允价值运用于公司包装上市和粉饰会计报表等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的情况,并没有起到人们当初设计公允价值的作用。因此,他们很自然对公允价值持否定态度,但是这些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出在公允价值本质上,而是缺少对公允价值实务应用指南。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全新的计量属性,在理论构架、实务操作上肯定存在缺陷的地方,当然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缺陷就对其全盘否定和放弃,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加以完善。

三、作为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

那么,公允价值到底是不是会计计量属性呢?我们可以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的四个计量属性的标准来加以衡量: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概念、有助于资本保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陆建桥,2005)。

(一)公允价值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重要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很多人认为虽然公允价值能够提供足够相关信息,但是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具有可靠性:第一,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指在正常交易中所形成的双方自愿交易价格是不会低于或高于资产、负债的平均市价。也可以说公允价值是在市价的基础上,根据时间变动,通过中介机构客观、独立判断做出更能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真实价值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代表完全否定历史成本。

第二,虽然公允价值计量违背传统“收付实现”原则,但是这种计量反映企业某些价值变化大的资产和负债。特别对于投资大、风险高的企业而言,历史成本作为面向过去的信息,已经完全脱离实际,脱离决策者的需要,失去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特征的要求并没有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准确、及时、相关的信息。而公允价值是能够提供相对可靠信息,这种相对可靠的程度取决于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构架的完善程度。

(二)公允价值符合资产负债的概念。

在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中都强调未来经济利益预期的流入和流出。那么,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应当有助于计量“未来经济利益”。公允价值恰恰能反映资本负债的未来经济利益预期的流入或流出。

这也是历史成本的欠缺,即只能反映企业的投入,不能预期未来的产出信息。特别是对于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现企业价值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高度统一(黄中生,2005),资产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准确真实的反映在表中。

对于负债是作为将要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采用现值技术估计一项负债的公允价值,将企业的资信状况(credit standing)、折现率或现金流量的风险调整反映在其中,比用历史成本记载符合现实的情况,并且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可以在表内得到反映,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负债的相关说明必须在表外说明。

(三)公允价值有助于资本保全。

西方会计理论把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分为两类,前者认为如果期末投资总额等于或超过按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的期初投资总额,资本就得到维护,超出部分就确认为收益;后者认为收益只有在期末投资总额超过能保持与期初相同生产能力所必需的投资总额后才能予以确认。

任何计量属性都能保持财务资本保全,因为财务保全与计量尺度有关。因此, 在物价稳定时期, 选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时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取得一致,但在通货膨胀时期历史成本只能保证财务资本保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在财务资本保全是能够保证同时,实务资本也能得到保障。因此公允价值也能达到财务资本与实务资本保全的统一。(王文敏,2005)

(四)公允价值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一定要考虑效益大于成本,如果一味追求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却没有考虑获取信息的成本,这也是不可能的。不过我国金融市场并不发达,对于公允价值取得成本的确很高,但是这不能成为否定其作为一个会计计量属性。在西方发达的金融市场上,有着较为健全的交易和信息规则,交易活跃,因此能够取得公允市价,即使没有现成的市价,亦不必花费过多的成本即可完成公允价值的估计。即获取公允价值的效益高于成本。

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符合作为一个计量属性的所有标准。近年来会计准则制定实践和会计实务发展也证明这一点,传统定义上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正在逐步被改造成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基础并存的'计量模式。

四、公允价值与传统计量属性的关系

对于认可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的学者中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与传统计量属性是并列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偿净值,成为能与历史成本抗衡的对立统一体。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公允价值特指在缺乏历史成本与各种市场价格条件下使用,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技术近似公允估计的新型计量属性。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狭义的认识,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包含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偿净值,因为公允价值反映这三种属性的本质特征。为了弄清楚公允价值与传统计量属性的关系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的关系

公允价值可以分成有三种价值构成:入账价值、脱手价值、在用价值。以资产为例,入账价值也称为买入价值,即资产取得的金额;脱手价值是资产能够出售或清算的价格;在用价值是可归结于资产公司价值的增量。因此在活跃的市场中,现行成本可以作为入账价值,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可以作为脱手价值,这点是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同的。因此公允价值是这三种计量属性的本质表现。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关系

在第二个观点中,把公允价值看成与历史成本对应的计量属性。那么,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两者的区别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静态计量 动态计量

继承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付实现原则 违背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付实现原则

强调成本与收入配比 强调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化

仅在表内反映 表内反映加表外披露

从上表我们可以很清晰发现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计量属性。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只是出发的角度不同。(黄学敏,2005)

(三) 广义的公允价值与狭义的公允价值

现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当前财务会计的两个最主要计量属性,因此把公允价值作为与历史成本抗衡的计量属性。而葛家澍教授针对这种观点提出疑问:“难道历史成本不是过去的公允价值吗?”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都不太准确,这里的公允价值可以看成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是用同一个代名词表示。所以,我们对公允价值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划分。狭义公允价值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即在正常交易中,运用现值技术估计方法对缺乏历史成本和现行市价的资产和负债试图找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广义的公允价值是一种抽象概念,它不仅包括狭义公允价值,还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偿净值。

公允价值(广义)的字面含义的解释是提供公正、公平的真实价值而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偿净值以及狭义公允价值是在不同条件下表现的企业资产负债公平的价值。

无论是市价稳定还是市价波动,无论是正常交易还是清算状态下,广义公允价值始终对于不同的风险偏好都保持着计量属性的特征。所有的计量属性基本要求或标准都是尽可能、客观地反映交易或事项的公允价值(广义)。历史成本就是过去的广义公允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现行成本是现在广义公允价值,在正常清算状态下,现行市价和可实现清偿金额也是一种广义公允价值的体现。只是在过去的公允价值下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达到现行公允价值,从而及时真实反映资产负债价值变化,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笔者认为广义的公允价值虽然包括所有的计量属性,但是它属于一种抽象的概念,不能用于实际操作,其存在目的是使得公允价值概念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因此当有人讨论公允价值时,我们应该明确谈论中的公允价值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所以,广义公允价值不是一种计量属性,但是上文中证明的“作为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是狭义的公允价值,是应该得到人们认可的计量属性,它与传统计量属性是并列关系。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 会计理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

2、葛家澍、林志军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 厦门大学出版社

3、陈敏 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 财会月刊(会计) 2005。10

4、葛家澍 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j] 会计研究 2003。3

5、葛家澍 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 ] 上海会计 2001。01

6、黄学敏 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 ] 会计研究 2004。06

7、黄中生 论资产计量[ j] 会计研究 2005。04

8、陆建桥 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 j] 会计研究 2005。05

9、王文敏 论会计的计量属性及其现实选择 [j] 商业研究 2005。09

篇11:公允价值计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论文

一、公允价值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

1.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双方的交易情况的,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确定公允价值可根据以下三种依据:一是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二是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三是如果该资产及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照使用该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却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资产的市价来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现值确定。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以确保

相比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但是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也不具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成熟市场经济,因此在发达的市场上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的条件下,我国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就成了难题,这时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可能会发生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情况,就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目前国内的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经验是比较欠缺的,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而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造成不同的`评估结果,若在没有可靠的市场价值基础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算值的时候,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都需要加上人为的判断――这就是客观上存在操作利润的空间。

3.公允价值计量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

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固然能够合理地反应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的波动,也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变化,而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也许并不能够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市场上原料或商品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引起股价的较大变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容易造成较大的利润操作空间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的,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所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过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这样就是公允价值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2.在表内确认损益容易造成净利润和实际现金流背离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可能产生的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企业可以通过资产置换或重组来提高当期的利润。但是实际上此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可能没有现金流作为支撑,既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现金流存在,也就是在没有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下报告企业利润或亏损的增减。   3.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较少,不利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监督管理

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广泛运用,需要在会计报告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披露。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和估计,因此,会计标准应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形成具体形式的规范,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四、对上述问题的改进性建议

1.对于无法从活跃市场取得报价以及估价技术的,应对其未来现金流量大小和折现率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而言,实际中可采用折中的办法,即未来现金流量及其折现率不是完全由主观判断决定,也不必将折现率固定为某一具体的值,而是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不同类型对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规定一个范围,允许其有一定的浮动。由此即可以缩小主观判断的空间,又能因各种非货币性资产具体交换业务不同可以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样可提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制定详细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增强其可靠性,并披露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应该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技术进行规范。公允价值的确定一方面要基于市场价格:存在活跃市场的有实际市场报价、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考虑估值技术,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行业基准价、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以及期权定价模型。如果需要采用估值技术,应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还应该保持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在整个企业中一致。对企业而言还要做好更新信息系统,对有活跃市场报价的,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建立计算机跟踪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3.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商业实质的具体判断应该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并着重对关联方交易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般准则的规定过于细致会造成可操作性的程度减弱,但过于宽泛又会造成规定的滥用。所以,应对其中的“显著”、“重大”给出具体的数字参考,至少对其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引入附注中给于披露。若某项交换满足条件一,应对企业在附注中分别对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做出简要罗列对比;若满足条件二,则要求企业简要披露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也就是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同时,由于新准则所指的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价,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的,因此,折现率的确定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披露。另外,由于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粉饰报表现象较为常见,当企业存在控制关系时,无论有无关联方交易都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关联方关系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

五、结论

新会计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大突破,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公允价值的使用在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存在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取得、允价价值的估价技术、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陶岩峰:公允价值应用急对理论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08(05).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中国财政部经济出版社,2006,6.

[4]任婷婷: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研究,财务与会计,2008,08.

相关专题 公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