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的论文

躲避的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躲避的爱”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试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的论文(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试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的论文

试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各方面的发展。现就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讨论,主要从课程选择、文献检索能力培养、课题选定、创新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导师的作用,从而为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导师;课程选择;文献检索;创新能力

研究生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关里进行研究工作、学习或进修的人员。他们在规定年限内,既要完成一定的学业,又要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研究生阶段是实现学生从本科的自主学习方式到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重要转折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从本科生向研究生转型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本科生的学习大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的,对于学习内容,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且由于学习任务重,本科生一般也没有进行全方位能力提升的精力。而研究生教育是要面向实际应用,对研究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指导,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基础课和学位课的学习,第二阶段是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这种培养方式易使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脱节。对研究生教育的这种安排,第一阶段的课程学习中,课程多且排课过于集中,任务重、时间紧,不少研究生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向课程学习方面,第二阶段才开始实质性的“研究生”阶段,而此时很多研究生又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找工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一阶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转变的初期,学生往往不能正确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学生以修满学分为目的,他们不明白什么课程是必须要学好的,什么课程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在进入到实质性研究阶段后,很多学生在从事研究工作时会发现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如果到那时再补充学习专业知识,势必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因此,为了较好地衔接研究生学习的两个阶段,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和课题需要,既选择基础性的课程,又选择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课程。当前,研究生阶段实行学分制,因此导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都选难度较大的课程,这样有可能使得部分学生的学分受到影响,进而出现研究生毕业时仍然没有修够学分的现象。由于某些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基础较差,在选择课程时,要注意他们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必须要求这类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有时候甚至有必要让他们学习本专业的本科课程。而对于基础较好的本专业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在必修课的基础上,重点选择涉及到实际应用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为今后的课题设计服务。

总的来说,导师在考虑研究生的课程选择时,应该把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研究生早定研究的方向,早接触和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早进入课题研究。这样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就会有的放矢,能够深化、活化所学的知识,能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严谨、踏实、创新的科研精神。

二、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

获取和利用各种科研文献的能力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传统和现代的检索手段获取、利用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的文献的能力。获取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包括两种,即以掌握整个学科、专业研究动向为目的的综述性文献的检索和利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型文献的检索和利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其文献信息素质的培养,而抓住信息时代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能力训练是培养研究生文献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平时的指导过程中,导师应想办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针对专门的研究问题,为学生布置文献查阅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这既能增大文献的搜索面,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在布置文献查阅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领域或者某个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查阅并写出对文献的理解,并对所查文献进行汇报。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文献组织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文献检索和消化的方式,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和归纳的习惯,于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

三、课题选定

课题选择判断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学位论文选题的成败,而且对今后整个的科研进程都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在当前学术研究气氛空前活跃的时代,在众多的研究头绪中,确定既有学术价值和(或)实用价值,又适合个人特点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绝非易事。导师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为研究生的课题选定进行指导。

1.判断研究设想的先进性

任何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发展都有其发展周期,从萌芽到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中逐步消失或转移再到新的研究方向,其间可能经过多次发展、高潮或低谷。因此,面对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时需要冷静审视:它是适应当前社会或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为众人关注,还是少数人爆炒的结果?是国际上新兴的、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研究方向,还是对国外研究的跟进或简单的介绍?同样,面对一个不为研究主流所关注的问题时,也要深入思索: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研究方向,还是正处于停滞期或已为人们所放弃?有取得突破的可能吗?正确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广泛地研读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文献,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经过反复的“学”和“思”,才能正确判断一个研究方向或问题是否具备潜在价值。

2.判断研究设想的可行性

至于题目的可行性,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外,还要考虑相应的实验或实践条件。后者主要受导师的研究方向或项目影响。尽量为学生选择本研究室具有相应实验条件的课题,因为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较短(通常也就只有一年左右),如果选择不具备实验条件的课题,势必要在实验条件的准备上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间接地缩短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思维结果,并能把这种思想通过实践转化成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产品或结果。对于研究生来讲,发展自身创新实践能力具有更现实的意义。研究生是以研究工作为主的,所谓的研究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创新活动。研究生要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导师治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的主动性,不断调整思维的角度,使思维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这种科学范式的训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定性、矫正的功能。导师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应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使他们能够抓住研究过程中那些最核心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意志品格。在科研过程中培养他们敢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培养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战胜困难的勇气。[3]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地解决问题,再到主动地发现问题,这是研究生的认识能力不断深化的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的过程是语言文字材料的安排与驾驭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更牵涉到作者对知识内容与知识议题的理解与呈示。良好而精确的写作习惯必然引发良好而精确的理解活动,这将是更为无形而影响深远的一项资产。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如果想要别人来了解科研成果,口头的宣传效果只是微乎其微的,当下最主要的科研成果的宣传方式还是通过发表论文这一途径。如果能将科研成果准确地描述并体现自身的优势,就能吸引投资者和其他科研人员的目光。这里涉及到很多写作方面的问题,科研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写作能力,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论文写作包括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方面的写作。

1.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本人独立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或是具有新发现的调查研究而取得的成果,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科技论文。学位论文实际是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缩影,侧重全面性、整体性和综述性。学位论文可以体现研究生独立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很多高校对研究生的论文有盲评和明评的要求,有的学校有评阅结果一票否决的规定。通常情况下,明评老师都会顾忌研究生导师的面子,对学生论文的评阅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盲评则不同,评阅老师不知道论文的写作者和学生的导师是谁,往往都是“公事公办”,公正地给出评阅结果。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能顺利通过评阅,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工作,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要为论文内容把关外,还要重点把握论文的结构和形式,因为如果一篇论文从形式上就存在很多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就会给审核的老师留下一个该论文质量不佳的印象。另外,导师要重视审查论文的绪论和结论是否精炼、准确,因为通过绪论和结论部分就能看出毕业设计的研究情况,许多情况下,评阅教师不可能对整篇文章进行全盘细读,主要是对绪论和结论部分进行精读,如果学生这部分内容写得不够好,也会严重影响其论文的得分情况。

2.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造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通过对某一学术课题进行专深而系统的研究而取得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进而发表足以独立支撑有存在价值的观点的系统论述,应侧重创造性、科学性和专题性。一篇完备的学术论文应具有科学性、首创性和逻辑性,还必须正式发表,才算是被有效地完成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突出首创性,因此在进行学术论文的习作时,导师要提醒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和分析,以证明自己所写论文的首创性。导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严格按照刊物模板的要求写作,要根据学术论文的质量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发表刊物,以争取顺利发表论文。

六、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科研人才的重任,探索其培养方法意义重大。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程选择、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课题选定、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讨论了研究生导师的任务,总结了提高研究生多方面素质的方法,旨在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所述论点不涉及具体学术专业,普遍适用,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篇2: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论文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命科学发展迅猛,前沿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目前生命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快速发展的、连续性与承接性很强的实验科学,需亲自动手来开展研究,实验性要求高,扎实的动手能力、合理的规划能力与严谨的研究态度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是研究生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必备条件。因此,通过实施开展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对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以增强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与科学研究的素养,以便形成认真、踏实的科研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1 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的必要性

1.1 21世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趋向

在发展和危机并存的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基因组研究的重点正在由“结构”向功能转移,一个以基因组功能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后基因组”(post-genomics)时代已经到来。它是对成千上万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基因组整体水平上阐述基因活动的规律。这门新学科的形成,是在后基因组时代生物学的研究重点。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细胞全部基因的表达图式和全部蛋白图式,或者说“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蛋白质组(proteome)是在1994年由澳大利亚Macguarie大学的Wilkins等首先提出的,随后,得到国际生物学界的广泛承认。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蛋白质组与基因组不同,基因组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即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基因组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蛋白质组是动态的,有它的时空性、可调节性,进而能够在细胞和生命有机体的整体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活动规律。蛋白质组研究的数据与基因组数据的整合,亦会对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进展速度极快,新的思路和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蛋白质组学这门新兴学科,研究的方法与策略不断更新、完善,充实壮大,将会发展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带头学科。以发展速度快、技术更新迅速、前沿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为特点的21世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趋向,将给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严峻的挑战。

1.2生源构成特点与研究生培养的主题作用

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生物专业的本科教育水平相差较大。本科教学较好、高质量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等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即使有些中西部地区高校本科教学较好、生源质量较高,可很大一部分的本科毕业生也会选择到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系统读研究生。这种人才流动的不均衡与生源质量的差别,导致高校每年新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的现代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科研素质参差不齐,迟迟地难以融入科研实践,明显地影响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质量,造成研究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差,致使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等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指标呈现下滑的趋势。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研究生又是高等院校科学研究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不仅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更与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关乎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因此,以增强研究生实验动手能力及科研素质为目标,通过开展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完善研究生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帮助研究生形成认真、踏实的科研工作作风、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是非常必要的。

2 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的设置

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既要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知识,还必须系统地培养自己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技术素养与动手能力。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包含诸多领域,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核酸与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生物大分子制备和分析常用技术、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外源基因转移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改造技术、测序及人工合成技术、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RNA研究技术等。因此,在构置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全部包括,只能是依据学生培养的需求,有重点地安排开设,使课程更具前沿性,又密切结合科研实际,确保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实验技能、方法,做到把理论、技术融会贯通地用到实际课题中去,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就给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的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是以“功能区模块化”进行课程设置,如基因功能研究与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功能研究与蛋白质组学技术、细胞培养与细胞生物学技术等,“功能区模块化”设置完成后,安排各模块资深研究人员从事对应的讲授指导工作。其次,在“功能区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下,尽可能地体现出分子生物学大实验技术的程序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如以“基因功能研究与基因组学技术”模块为例,按程序系统性地完成样品准备、核酸提取、电泳检测、反转录与合成、PCR扩增与产物纯化、T-A克隆与质粒提出、细胞转化与功能研究等,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系统性的认识和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最后,为本课程加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单元,安排一到两个全新的、系统的实验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验技能和能力,組建研究团队并形成一个研究小组,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和结果的收集、整理与展示,教师只是参与指导和讨论,在进行展示时,由其他组的学生给出考核与评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实验和彼此给出考核评价,把前面学到的理论、技术融会贯通地用到实际课题中去,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实事求是地、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研究成果的科学素养。

篇3: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论文

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实验技术方法涉及较多门类,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因此,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在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研究生是培养单位科学研究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不仅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关乎我国整体的科研水平,是一个系统性的、长久性的教育问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社会上流传着 “高分低能”的说法,学生只会应付考试,但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差,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质训练不足,无法跟上生物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通过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的开展,对各个专业的研究生新生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按照“功能区模块化”进行课程设置,遵循分子生物学大实验技术的程序性、连续性及系统性等特点,使课程更具前沿性,又密切结合科研实际,训练学生扎实的动手能力,合理的规划能力、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等研究素养。使他们能迅速掌握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实验技术、方法和手段,并尽快将这些技术运用于科学研究,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科研人才打下基础,服务于我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12- 21.

[2] 孙腊珍,张增明,叶邦角等,科研能力培养和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6):58- 60.

篇4:正反馈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正反馈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心态的变化,严师出高徒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教育体现的进步,这一现象在自我意识较强的研究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本文提倡以正反馈的形式提升师生交流,获取教学中真正有用的信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正反馈不仅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提升自我。在组织相对松散的研究生教育中,正反馈润滑了教与学的关系,可以与时下众多的优秀教学方法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正反馈;研究生;英语教学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学习对于高校研究生进一步掌握先进知识、了解国外的先进体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较多学生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但是在英语能力方面略显不足,这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英语视听说能力面临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学生不了解英语学习在自己未来的发展中的作用,学习目标不明确。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更加倾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工程实践,而忽视对英语等基础性技能的掌握。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满足于现状,认为英语能力对专业学习不造成任何影响。

2.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英语能力的掌握程度。目前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反馈主要体现在考试上,而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到底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何种程度,缺乏清晰的认识,进而丧失了学习兴趣。

3.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热情洋溢地讲解英语中的各种语法要点、听说技巧。而研究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容易忽视教师的建议,但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又茫然无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倡导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融合正反馈,通过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将学习状态、学习程度等信息,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伴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也会受到积极影响,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二、正反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研究现状

《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对正反馈的定义为“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1]。正反馈对人类,甚至所有生物的学习行为上都会有所影响。心理学上存在一种称为“反馈效应”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如果学习者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那么这种对学习状况的了解将会起到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将正反馈应用于教学,主要体现为教师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经过观察,分析判断学生在已完成任务中的信息,给出正面积极的评价,通过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进入更良好的自我学习状态,通过自我诊断改善不足,获取学习上的进步。目前,许多教育研究者已经开始重视反馈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双反馈、多元反馈等许多教学模式。双反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2]。二语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内在反馈(即输出促使句法构建和自我监控),而且需要得到外在反馈(即来自教师、同伴等外来形式的反馈)来纠正错误,重组输出。多元反馈教学法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原理的基础上,旨在让教师和学生双方能够在一个轻松、融洽、愉悦的氛围下开展教与学的活动,重点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媒体与学生之间形成多元反馈[3]。

三、如何在教学中形成正反馈

正反馈主要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许多现代优秀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构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而对学生形成正反馈可以有效地保证这些教学方法的顺利展开。在教学中形成正反馈,主要重视下面几点:

1.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被关注的。心理学家赫洛克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他将实验对象划分为4个小组:激励组每次在任务完成后都会得到较为客观的激励和表扬;训斥组在任务完成后都会被挑出各种问题受到训斥;被忽视组得不到任何回应和评价,只能旁观其他组获得评价的过程;而最后一个组不仅得不到评价,而且连旁观的机会都没有[4]。毫无疑问,激励组的表现最好。但是如果直观地将正反馈想象为一个正数,而负反馈想象成一个负数,那么被忽视组可以被想象为数值0。如果纯粹以数值进行比较,两个被忽视组的表现应该优于训斥组。但是实验结果恰好相反,训斥组的表现仅次于激励组,明显优于两个被忽视组。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有反馈总是优于无反馈的。究其根本,反馈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他的言行都会落入教师的观察中。在中国的高校里,研究生的各种约束都被弱化,例如专业、班级等集体组织形式在研究生阶段都已经名存实亡。这种形式的原本出发点是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监管体制的缺失造成学生更容易放纵自己。而教师通过不断地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存在于一个无形的约束网中,更能保证学生能够在良性的轨迹中前进。

2.对待学生态度要和蔼亲切,学生与教师关系密切,获取真正的反馈。众所周知,正面的激励性反馈比负面的批评性反馈效果好。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负反馈多于正反馈。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总会抱有一些严师出高徒的想法,这种行为常被解释为“只要对学生好,无论其是否接受,都要这样做”。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大部分为90后或更晚,具有较好的成长环境。他们更适合在顺境下成长,很难接受逆耳的忠言,对于教师的批评会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因此正面积极的反馈更利于他们成长。无论一位教师怎样在教学中积极努力,总会存在被忽略的环节。而及时找到并弥补这些环节对教学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学生要和教师进行配合,及时找到这些问题。但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寡言少行,在课堂教学中尤为明显。需要教师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任何微弱的反馈,都做出及时正面的评价,将学生的反馈信号进行放大,并以点带面地改善整个教学班级的课堂氛围。通过这种正反馈,拉近师生的距离,弱化代沟所形成的'文化差异,从学生中获取真正的反馈。

3.寻找学生的亮点,形成正反馈。教师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具有较深刻的认知。因此在面临一个学生反复实践都不能掌握的内容,或者多个学生反复问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时,往往形成焦躁心理,认为教过的内容学生应该已经掌握。这种现象在青年教师中体现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平静下来,寻找学生的亮点。即使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带有错误的答案中总会出现一些亮点。首先抓住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进行表扬,然后以婉转的语言给出改正错误的建议,最好告诉学生这样做下去一定能够成功。这种被称为“三明治”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进而形成积极踊跃发言的良好课堂氛围。以形成正反馈为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很多类似于“中国学生不愿意发言”等传统思想中认为顽固的问题将会得到较好地解决。

四、正反馈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在课堂上怎么实行正反馈。在课堂听说训练中,尽量对学生听懂的信息,以及学生尽最大努力表达出来的语言信息,给予正面积极肯定。反馈一定要及时,因为听和说都属于短暂性活动,间隔时间过长,正反馈的效果就会被削弱。而针对英语读写类的活动,对于语言运用较好的同学,除了课堂上要点名表扬,还要拿出来进行展示,如把写作中的优秀句型、用词,或者翻译中的准确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分析,并形成历史记录,放到班级的公共空间中,增强正反馈影响的持续力。通过以上方法,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将及时反馈于长期目标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修正,将正反馈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2.在实践环节怎么实现正反馈。在语言学习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提交的写作训练材料和翻译实践材料,则应侧重于对精确的语言信息点的正面反馈,让学生在感受到激励的同时,对语言有更深入的体会。写作或翻译实践材料的正反馈,要体现在对于每个好的用词或句型的肯定上。这在激励了学生语言学习热情的同时,通过正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馈,帮助学生更深入彻底地理解语言学习,增强其语言运用的自信心,并增强对教师的信任,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五、总结

本文展开了研究生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将正反馈的思想融入教学以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本文不仅讨论了正反馈在教学中的理论依据,而且提出了关注学生、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寻找亮点形成正反馈等实际方法。通过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实施,验证了正反馈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实际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克宏,马国泉,陈有进,等.社会科学大词典[S].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谭欣欣.双反馈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效应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9):99.

[3]李宁.多元反馈教学法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7):50-51.

[4]夏莺莺.浅议反馈效应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阅读),,(07):65.

篇5:研究生导师在教育管理中的角色转换论文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和高级专业型人才,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日渐增多,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研究生导师来说,正确定位和转换自己在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所谓为人师表,作为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以及人格塑造、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角色,研究生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生导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作用。为此,研究生导师应一改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式,向以下几个方向调整和转变自身角色。

一、学术专家型导师

导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研究生导师之所以会受到社会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和尊重,绝大部分原因都来自于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另外,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着重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人才,所以,提升导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综合素养是最首要的问题。例如,在研究课题上,导师应帮助学生进行选择,然后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完成计划。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求,利用自身高度专业的学术知识适当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来解决在研究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既要鼓励学生多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查阅文献资料、咨询导师来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处理一些问题。此外,导师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摒弃急功近利的治学态度和浮躁心理,使学生收获学术知识和研究技能的同时,拥有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端正的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的恒心和耐心。

二、注重德育的榜样型导师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因此,导师要发挥好自身学术规范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大多都兼着行政职务,再加上一些社会上的事物影响以及研究生数量过多的情况等,都让现在的研究生导师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将更多的关注点落在育人为本的`教育点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当中。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多注重在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等方面灌输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例如,在课题研究的搜集资料、论文写作等实践中不可以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三、研究生人格塑造的导师

研究生这一阶段的学生都已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都比较崇尚理性。导师可以通过完善自身人格,通过在学术研讨、科研实验以及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实际的行为表现来给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忠于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不争名夺利等高尚品格来以身作则,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不偏不袒、不推诿责任。即研究生导师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内涵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来影响和塑造研究生人格。

四、研究生人生规划的引导者

导师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导师的思想态度、专业理念和学术作风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在这些综合素养方面全方位的对研究生进行引导。首先,导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时期具有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环境,激发研究生能动性,并在此期间帮助研究生制定好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导师应多给研究生提供与其专业有关的行业实习或兼职实践以及课题合作的机会,帮助研究生通过实践体验进行自我分析,了解其自身的职业兴趣、个性特点和个人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趋势。最后,帮助研究生做出一份合理的职业选择。

五、伙伴型导师

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搞好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关键,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在学业上,研究生要写论文、做课题研究、以后工作的压力;在生活上,有经济、情感等压力,在情绪、心理和精神上都很敏感、脆弱,特别希望拥有,也需要有一个能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一定引导的导师。因此,研究生导师应与所带的研究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健康,融洽友爱的关系,在与其进行学业上的交流之外,多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在他们遇到困难或迷惘、摇摆不定时及时对他们进行开解和引导,做他们求学路上,乃至人生路上的好伙伴。

六、结束语

《学记》中提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学生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作用。所以,在培养高级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当中,研究生导师更应该在加强自身专业和学术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精神和人格、道德品质方面建设,完成自己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当中的角色转换,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永东,李侠.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04

[2]辛丽.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分析[J].金田,.01

[3]杨丽丽.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定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篇6:现当代文学在大学生文学涵养培养中的作用论文

一、传授人文方面知识,奠定学生文学素养基础

现当代文学在对学生的塑造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传播文化,进而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奠定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构成了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方面。现当代文学通过对文、史深入剖析和再现,让生动的历史场景在学生脑中再现画面。每个人只有经过了一定时期的文学积淀才会深化成为文学涵养。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文学、艺术等丰富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向学生传输基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把这个过程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思潮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去把握现当代文学知识。在较新的科研中,有许多新兴的文学观点和知识,因此,教师要能够承担得起这一责任和重担,积极向学生介绍新知识,增加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在新的知识中吸取营养,从而能够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融入挫折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学心理素质

现当代文学在积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它能够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和毅力,增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在完善大学生人格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文学品质的提升。文学实际上人的学问,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往往是作家经历、人格、精神的再现,这些都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加深学生文学涵养的形成。作家的经历和背景,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自主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学精神之上得到升华。

(1)现当代文学中朗朗上口、简洁明了的诗句有助于大学生文学涵养的形成。现当代文学往往包含有诗句的内容,诗文通过再现当代事物和表现状况,从而构造成影响人们的诗句,在对诗句的研究中,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学之墙。

(2)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往往选取英雄典型来塑造人物,从而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面对挫折的思想。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情况是非常多的。在文学教学中,有许多的文学人物在历经挫折之后仍旧积极面对挫折,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当代人物为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面对文学创作时,能够用自己的文学积累来积极创作和表达。

三、完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文学写作能力

人文精神,是文学素养的内在支撑和表现,它包含着学生的内在信念、意志、价值观等个性。文学史人文科学中最重要的精神和品质,对于完善大学生的文学创作个性、塑造学生的文化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现当代文学,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继承和发扬的丰富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当代文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1)培养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现当代文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现当代社会中道德败坏、丑陋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现当代文学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写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促进学生在文学创作中注意一定的'道德准则,关注道德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新兴的创作模式。

(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创作观现当代文学在对学生的文学涵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对大学生的创作观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大学生人生创作观的形成同时反映的也是文学涵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观念的改变中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创作观对于学生文学涵养的深刻作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3)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现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善于抓典型,对其进行深入的歌颂和弘扬,通过使人物精神和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于是出现了英雄做表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现代文学为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创作观念、增强文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学生创作的激情和活力。

(4)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在知识经济占据卓越市场的条件下,我们势必需要进一步创新现当代文学,加快实现现当代文学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注意发挥艺术的独特功能,通过让现当代文学教学来加快提高我国大学生文学涵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实现我国现当代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侯景娟.文学经典阅读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87-89.

[2]邱诗越.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88-91.

[3]段莉莉.如何通过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的文气[J].湘潮(下半月),,12:78-80.

篇7: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生物学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方法之一,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理论;实践

如何解决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弱以及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情感消极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动手能力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本文结合这几年在教学中的收获从三方面浅谈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1.让学生动手操作

人类的思维过程,首先是手的思维即从动作思维开始的,动作思维作为一种初级的基本思维方式,其产生是以个体探索外物的动作作为前提条件的,他对个体的发展以及创造潜能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操作技能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操作技能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在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技能是一种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与意识的行为相比,具有消耗精力少、完成速度快、学习效率高等优点。它能使人发挥创造性,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策略成为可能,鉴于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努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基本的途径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学时除了完成必要的实验同时把更多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感悟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向学生演示渗透作用于水分流动的实验时让学生亲自设计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他们自己选择实验材料,有的学生选择透明吸管并且画上刻度线,鸡蛋膜充当半透膜,废弃的饮料瓶改成杯子,清水和盐水作为两侧的溶液,并且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并且给与鼓励。这样的效果当然是传统的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所不能比拟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对那些难以或不宜改做边讲边实验的演示实验,应努力扩大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切实改变有老师一手主办的做法,另外要积极拓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作用。

2.让学生动手制作

动手制作能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动手制作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想方案、找合适的材料、尤其是在动手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而产生新思维,不断闪现创造思维火花。因而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

生物教学中的制作一般包括

2.1制作实验仪器或装置;如:渗透作用装置,学生就选择了很好的实验材料,并且废物利用。 2.2制作生物模型;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研究的重要方法。新课程3个模块(人教版高中生物)中都有练习对各种模型的构建,模型构建使抽象的客观问题具体化,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学习细胞结构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快速记住细胞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完成细胞结构的模型制作。第二天就有一部分学生上交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用了各种材料来完成作业,有的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形象的捏每种细胞器的形态,有的用泡沫板并且用水彩笔涂上颜色制作出了细胞模型,他们把一个一个的细胞器用大头针固定在泡沫板上。还有的同学用面粉和面并且涂上颜色来完成模型的制作,还有的用废弃的玩具做实验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充分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虽然在制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像有的同学在制作的过程中把动植物细胞器没有分清楚而出现知识性错误,但经过指点,他们会立刻改正错误。最后会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优秀的保留在生物实验室。当学生面对这些凝聚着自己动手动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且看得见、摸得着的制作成果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强烈的创造欲望。

3.让学生动手探究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某些生物问题的深入探讨或从生物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同样是与学生的动手能力紧密相连的。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物可供开展探究性学习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我带领学生完成的一项探究性课题,《物质的跨膜运输》,在学生对问题的提出:细胞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问题的假设: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会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会吸水。实验的设计:包括材料的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液、清水、显微镜、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预期结果:在高浓度溶液中,植物细胞的液泡会失水而缩小;在清水中,液泡会吸水而变大。进行实验,观察记录:他们设计了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

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且比较结果与预期的是否一致。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领略其中的快乐。同时学生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实验既是生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应当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将动手操作这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应用于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形成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习惯都是弥足珍贵的。

篇8:Journalclub在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Journalclub在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针对我国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Journal club缺乏有效组织的现状,作者通过实践体会提出一系列关于制定有效的组织形式、选择高水平论著进行解读、提高研究生的参与度及建立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等改革方案,旨在对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研究生有促进作用。

科研素质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传统研究生教育中的填充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缺乏创新性,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Journal club”在国内被称为文献报告会或文献沙龙,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历史较长并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2],近年来在国内科研院所开展较多。Journal club作为一种文献研习模式,能够提高研究生阅读和理解文献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学思维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所以在研究生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带领课题组的研究生定期举行Journal club,在开展的过程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Journal club虽然在国内一些研究院所已开展较多,但模式尚不成熟,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如一些研讨会常流于形式,汇报者所选取的文献范围较窄或未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与会者参与度不高、互动较少及缺少批判性思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Journal club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研究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二、改进的方案

1.主持者制定有效的组织形式

Journal club 要有效地开展,主持者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主持者可以是研究生导师也可以是研究助理。一般而言,主持者学术水平越高报告会的参与率就越高,获得的效果会更好。Journal club 开始前,主持者需要制定有效的组织形式。首先是研讨会举行时间的确定,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Journal club,应尽量选择多数研究生能参会的时间段并定期举行,如晚上或周末,每次一两人,一两小时为宜;其次,主持者应规定文献的大致范围,报告者可以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研读、报告和深入解读;主持者应提前一周左右发放报告者所选文献材料以使参会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从而提高与会者的参与度。

2.报告研究生选择高水平论著并进行详细解读

报告研究生应以已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半年左右的二年级研究生为主,报告人应在既定领域内选择近两三年发表的高水平论著,这些论著应尽可能反映学术前沿动态或与本人课题相关,文献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主持者与报告研究生本人共同把关。文献选好之后,报告者需要对文献进行认真研读和深入挖掘。除了要研读文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外,还要对文献的研究背景进行更深入的延伸阅读,如这篇论著的前因后果,作者发表在其他杂志的相关论文等。报告人只有对文献进行深入透彻地解读才可能将文献完整地呈现,才能将更多背景知识传递给与会人员。在文献报告的时候,报告者应制作精良的PPT以协助演讲,这对报告研究生而言是非常好的一次锻炼语言凝练和表达的机会。

3.提高研究生的参与度

Journal club的参加者主要是研究生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会者应该提前对文献进行阅读,对文献的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有较完整的认识。参会者只有对文献有大体认识才能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与他人进行深入讨论,才可能真正地参与其中。此外,还要主持者进行引导讨论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讨论内容应包括论著的研究思路、设计方法是否合理,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及研究有无需改进之处等,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生讨论的兴趣并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建立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

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建立效果评价机制有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估,也将对研究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最终实现以评促教[3]。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定:(1)是否提高了研究生查找文献及深入阅读文献的能力;(2)是否提高了研究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3)是否则提高了研究生创新性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4)是否对研究生的'课题进展有促进作用。主持者可以基于以上原则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这种评价机制中,研究生参与文献报告会的次数,所报告文献是否属于高水平的论文,对文献的把握、解读和演讲的能力,参加讨论的积极性,所提出问题的科学性及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等为参考以综合评价Journal club的教学效果。

综上,要让Journal club 在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发挥促进作用,需要主持者进行有效的组织,提高研究生的参与度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其中专家的参与、点评及讨论引导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Journal club教学将对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研究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篇9:学科管理在高校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中作用论文

学科管理在高校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中作用论文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管理逐步由一级向多级管理模式转变。在目前逐渐兴起的三级管理模式中,第三级别管理层——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据报道,虽然自起,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了下滑,但是招生人数依然在增长。全国硕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64.74万人,较“十一五”末的的53.4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21.24%,由此可见研究生招生规模在目前仍然是扩张的趋势。

针对不断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和日益复杂的培养模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由最初的高度集中的一级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二级、三级分级管理模式,其中三级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为众多高校所采用。

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校(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部)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模式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强些。二级管理模式是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以院系管理为主。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实质是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把大量权、责下放到学院(系)和学科两级,通过下放管理权力和相应职责,调整管理权限,规范管理职能,减少管理职能过于集中的弊端,充分调动学院(系)、学科两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尤其是第三级“学科”的参与,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执行得更具体、更切实际。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验,谈一下学科管理在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中可发挥的作用。

一、学科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可发挥的作用

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初的研究生招生宣传、招生目录修订、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卷阅卷,到研究生调剂复试,直至最后录取,都可包含在招生工作中。要想切实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尤其是针对本校本专业的本科生,学科导师与本科生直接面对面授课的机会最多,最适合做好宣传。

导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或者学科在组织学科组导师一起为本专业本科生开展考研咨询指导时,都可将本学科的亮点与特色宣扬给本科生,包括每个导师的科研方向、最新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好多本科生会抱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考研观念,对本校本专业老师的科研方向和成果反而可能更不了解。通过学科的宣传,可以适时地引导本科生准确自我定位,增强报考本校导师的意愿。目前的研究生招生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由此可见,学科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在学校和学院掌握大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学科可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对招生专业目录进行修订,以适应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复试过程是学生与导师直接面对面接触、了解的最好时机,也是最终确定师生关系的过程。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定,我校实行双向选择,即导师挑选学生,学生亦有权选择导师。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科组的正确引导和协调。

否则,可能会有学生集中选择某几个导师、而有的导师(特别是年青导师)招不到学生的情况,不利于学科稳定、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学科组提前做好工作了解学生动向,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学生适度分流;另一方面,督促年青导师积极主动联系学生,关心学生,“推销自我”,吸引学生报考。在第一报考志愿不能满足某学科招生生源数量的时候,学校、学院、学科三层面都要积极做好宣传调剂工作。学校、学院要及时在平台发布调剂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学科在此过程中,可积极发动导师个人关系,加强与外校导师的联系,广泛接收外校导师的推荐,扩宽调剂途径。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其他环节,如出卷、阅卷、录取等,除了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也都同样离不开学科的参与。例如,学科导师组在出卷时,需要合理考虑试卷的重点内容、题量和难易程度;阅卷时,需要把握适度的评分标准。

二、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科管理不仅在招生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培养各环节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自入学以后,在培养上需要经过制定培养计划、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审、学位答辩、奖学金评定等众多环节。这些环节有了学科的参与管理,效率和效果都有显著提高。本文择其中几个环节予以交流。论文开题是研究生进行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研究的序幕,是论文研究进展顺利与否的前提保障。

论文开题做的好,研究思路设计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后面的论文课题研究才可能会如期顺利进展。如何确保研究生的开题质量,对于学科多样化、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仅靠学院层面管理,很难保质保量完成。而具体到学科内部,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科便于组织专业导师严格把关,及时给研究生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甚至可推翻不合理开题设计,指导研究生重新设计试验思路,这在初期可能显得比较麻烦,但是却可避免研究生后期试验过程中走很多弯路,甚至试验反复修改、时间不足,导致延期毕业的严重后果。

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在我校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必须经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学位论文送交校内校外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论文正式答辩。可见仅是论文答辩一个环节,其实也包含若干分环节。所以要保质保量完成该项工作,迫切需要学科的积极参与。首先在符合学校、学院相关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学科可视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学科现状的制度和标准,弹性安排答辩时间,联系校内校外相关专家,严格组织答辩程序,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立在督促研究生努力做好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奖学金的评比关系到每个研究生的荣誉甚至经济利益,研究生本人,甚至导师都比较重视奖学金的评定,这极大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应该说这是设立奖学金的正面导向效应。但是,学院如果全权组织和掌控奖学金的评定,不给予学科适当的权限,在评选过程容易在学科间产生各种所谓的“不公”和“矛盾”。但是,如果学院将评优基本原则和优、奖名额按照人数比例下分到学科,由学科内部自行竞争选拔,不仅可消除学科间差异性影响造成的“不公”,激励弱势学科发展,还可充分发挥导师的功能,及时调解研究生间的各种问题,将矛盾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学科内部。

三、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学科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复杂的基础工程,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了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方面面。学科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学科发展得好,则促进高校的发展;同样,高校发展得好,将带动学科的发展。因此,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学科要发展,就要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诚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宏观上离不开学校、学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离不开政策导向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外部因素,仅靠外因发展不了学科,关键还要看内部因素,看学科自身的发展动力与活力。这就需要学科加强自身的建设与管理,充分了解自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跨界、提升和整合,充分挖掘院内外、校内外的资源,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加强学术氛围营造,加强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只有学科自身重视管理和建设,才能实现学科的长足发展。

研究生学位点建设也包含在学科建设范畴。在经历了“十五”之前的学位点大范围快速增设,搭建研究生教育平台之后,“十一五”以来转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1号)等文件,确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单位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

评估不合格的学科,终止学位授予权。这不仅要求学科师生注重平时实际的教育培养质量,更要做好评估时的各项工作。评估内容涉及学科内部师生的科研、教学、获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工作细致繁琐且要求严谨。仅靠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一项一项搜集、落实,费工费时,有效的工作方式就是学科主任组织学科全体师生集中几次“碰头”、讨论、填报,各负其责,不仅搜集数据可靠,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另外,涉及到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申报、科研平台建设与评估验收等情况时,也需要积极调动学科力量进行整合,填报材料等,才能获得有效成果。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环节,学科在研究生的其他培养过程中,如研究生的考博、就业、创业等过程中,亦可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结合我校研究生管理现状而言,每个学院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人数很少,有的学院研究生总人数达到近600人,也只是配备一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很多工作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工作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此时,研究生的多级管理模式就极为适宜,特别是学科的适度参与管理,必将极大缓解这种矛盾。但是,目前关于学科管理还没有相关的制度与明确的责任,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篇10: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 研究生教学 开放性实验

论文摘要: 由于医学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不仅需要优化其开放性实验所需的师资队伍,而且还需建立一个实验教学的科学体系,同时完善实验的功能配置,达到实验时间等方面的开放,以便构建出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平台,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开放性实验于医学研究生的教学目的与作用。

伴随着目前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1][2]。而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也已经成为了各高校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目标。基于实验室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实践创新等能力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优势,并且相对于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具有实践性与直观性以及综合性甚至创新性等特点。因此,各高校已经高度重视到实验室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予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 技术队伍的自身建设需加强

做好积极引导以及促进教学实验的技术队伍,首先需加强自身的建设,并鼓励以及支持相关人员,参与到实验内容的开发,与实验项目的创新,以及仪器设备的改造,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相关工作中,能够让实验人员于此类工作中,及时的发现自己在某些知识点方面的欠缺,从而激发主动查阅资料,与不断继续学习的热情,最终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能够熟悉各类别贵重仪器详细性能以及自觉维护,并且于维护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同时还需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使本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现有的实践相关经验能够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3][4]。

2 研究生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能填鸭式教学。其次,研究生要进入科室,每个科室各有侧重,所以研究生的实验教学要有所侧重。第三,组织研究生到实验技术比较强的科室参观交流学习。最后,研究生不光要实验,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科学思路。

3 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体系

3.1 有效发挥目前多媒体技术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优势。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医学研究生的基础以及临床理论等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对全面提高授课质量,以及增进教学的效果均起到了不能被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于免疫组化以及原位杂交等实验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抗原以及抗体结合和核酸变性等过程,已经将多媒体技术用于此类抽象并且复杂的概念当中,使实验的原理与操作的方法都能够生动并且形象的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学生在掌握了该类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一通百通,并拓宽了其思路。

3.2 着重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层次,并于实验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需利用好中心实验室具有的资源优势,使实验室的相关项目能够整合,并将相同以及类似的项目合并或删去,尽量取消不必要的验证性与演示性的实验项目,及时提取各个实验室的特色以及优势的实验项目,使其能够融合成具有设计性与综合性的有价值实验项目。同时对实验中心的人力资源进行调动,并充分利用好实验中心现有的仪器与设备资源,再依据临床的需求将综合性以及实验性的项目设计出来,之后将各专业与学科的'科研成果与临床科室正在治疗患者的需要结合,将此转化呈创新性与探索性并存的实验项目。再通过对上述条件的编排,将既有的医学基础性学科中必要的验证以及演示性的实验相结合,予以重点突出的培养学生进行分析,以及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的做到将实验内容的难易问题充分结合,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5]。

4 将实验的功能配置完善,从而为研究生的教学提供以平台

选择通用性与宽口径,以及大平台化的实验室理念进行建设,从而构建面向多种学科以及多种专业,并具有高起点与高水平以及功能强大,和运行有效的功能性实验教学的配置。同时贯通具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并衔接好相关的实验项目,合理编排目前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验科学,从而不断提升目前的实验室功能。将实验中心变成基础实验室与临床的检查实验室相结合模式,而其中的基础实验室主要包括生化与电生理以及组胚和免疫实验室,其中临床的检查实验室则包括有,免疫组化的实验室与分子诊断的实验室,以及细胞遗传的实验室,于实验的项目上同实验的内容上给予纵向以及横向的贯通,并基于配置优化资源以及互补试验功能,将实验室建设进行整合及拓展,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其利用率。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积极努力,最终才能够确保实验室具有开放性,并提高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冬民,吕社民,杨旭东等.改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16(3):513-515.

[2] 柴宏陆.探索题型的设计与探索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4):22-23.

[3] 孙铁民,罗向红.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初探[j].实验室科学,,(1):44-45.

[4] 孙雪梅,范久臣,张占国等.强化实验环节提升创新能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124-125.

[5] 李新市.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32(4):84-87.

篇11: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论文

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课堂更像一个窗口,我们不但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这个窗口拓展视野,欣赏美好的语言和丈学世界,更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自重和对廿界的尊重,自爱和对周围人群的爱。

论文关键词:冤屈 大学生心理障 碍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这是一堂普通的大学语文课。课前十几分钟,我来到学生们中间,和学生们闲聊时,随手把教案和一支钢笔放在一位女学生的桌子上。上课铃响了,我快步走上讲台,这节课讲的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绳子的故事》。

小说讲的是十九世纪法国诺曼底乡村,一个老实的农民奥士高纳老爹被冤屈而死的故事。奥十高纳是一个勤劳老实的农民,他勤俭节约,赶集时看到地上有一截绳子,便捡起来,正当此时,他的仇家正在自家门n瞅着他,为了不掉价,奥十高纳老爹便装模作样地做出在地上找什么重要的东西似的。恰巧有个赶集的人掉了钱包,仇家便举报老爹捡了皮夹子。奥士高纳从口袋里掏出那段绳子解释,但没人相信。他的冤屈很快清楚了,因为不久真正捡到钱包的人便把钱包还给了失主。奥士高纳老爹向每个人重申自己的遭遇,可是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叫一个同伙把皮夹子送网去的。老爹羞恼痛苦中卧病不起,含冤死去。小说家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而且构思精巧,一波三折,极小的篇幅便波澜起伏,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正当学生们沉浸在莫泊桑构建的艺术世界中时,忽然,我盯着那位女生问:“我的钢笔呢?”学生们也都把目光转向了她,那位女学生有点紧张地看看桌面,回答:“这里没有。”我疑惑地说;“不对啊,我刚才就到过你那儿。”女学生又搜了一遍桌面以及附近地面,坚定地摇了摇头。我皱眉回忆片刻,肯定地说:“没错,我坐到你那儿时明明是拿着钢笔的,上课铃响我就直接上的讲台。”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信任。那个女生和我对视了一下,便吸着嘴,委屈地低下了头,学生们小声耳语起来。

我赶快来到那位女学生身边,小声道歉并告诉她,自己的钢笔没有丢,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冤屈”二字,大声说:“今天这节课,讲的是关于冤屈的故事。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刚才我故意冤枉了一位同学。同学们都来思考一下,如果被冤枉的是你,你该怎么办?下面我再来讲一个成功申冤的故事。’,紧张的空气一下子轻松下来,学生们饶有趣味地听着。

“晋文公有一次吃烤肉,端上桌时,文公发现肉的外边缠绕着头发。文公大怒,于是唤来烤肉的.厨子。烤肉卜面有头发,是对文公的大不敬。晋文公盛怒之下便要将厨师斩首,厨师很冤枉,因为他看出头发是被人家放上去的。如果你是厨师,你该怎么办?”“告诉晋文公自己是冤枉的。”同学们纷纷回答。“只是喊冤吗?”同学们苦想起来,可是显然没有谁想出真正的好办法。光喊冤是不够的,也许在喊着冤枉时就被推出斩了。所以,申冤的策略就很重要。厨子连忙磕头认罪,说:“臣该死!臣的罪过有三:其一,臣切肉用的刀,锋利得如同宝剑干将一样,肉被切断,可是没有切断肉外边的头发;其二,臣用铁锥串起肉来烤,反复翻动,却没有发现有头发;其三,肉被烤得赤红,最后被烤熟,可缠在外面的头发却不焦。”然后,他又提醒文公说:“肉烤熟后,由别人直接送来,是不是有人嫉妒我的技艺呢?”文公听了这番话,猛然醒悟,立刻派人调查,杀了嫁祸者。

在晋文公的绝对权威下,厨子没有直接为自己辩解,而是以认罪的形式一点一点地将事实摆出来,既不激化局势,又讲清楚道理,洗刷了冤屈。厨子的面临危机时的冷静和申辩的策略都值得我们借鉴。另外,如果我们真的受了冤屈,怎么办呢?有一则新闻,说有个女孩被诬陷偷东西,于是白杀了,她和奥士高纳老爹的行为都是不足取的。当我们面临情绪危机时,要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退一步说,即使暂时解决不了,那就暂时搁置一边,等待时间的证明。” 看着学生们赞许地点头,我知道,这堂课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我想,大学语文课堂更像一个窗口,我们不但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这个窗口拓展视野.欣赏美好的语言和文学世界,更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流通进来新鲜富氧的空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健精神,培养白重和对世界的尊重,自爱和对周围人群的爱。

当代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为数众多的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对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的重视不能以对人文精神的忽视为代价。当一个人精神匾乏,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精神追求,沦为一个下具人时,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悲剧。近年来,恶性暴力事件在大学校园时有发生,为鸡毛蒜皮小事,同窗学友动辄拳脚凶器相向。,南京旅游学校男生宿舍内发生一起惨剧,18岁的酒店管理大专班一年级新生王义(化名)深夜拿刀捅死了室友王彤(化名),原囚是王彤几天前在宿舍内丢失了手机,并怀疑到了王义头上。。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一个一年级学生为区区两元钱与摩的司机发生争执,残忍地将摩的司机杀害。……有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23.2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a,进人新世纪,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已经增加到30%a底,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对大学生自杀状况展开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不:26%的大学生偶尔有过自杀念头。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独到的不可低估的功能。大学语文课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所涉及的优秀文学作品既能陶情养性,和谐人格,又能激发人的向往,精神追求,培养传统美德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审美教育。大学语文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大学语文的选材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人文精神的精华。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既是学生涵泳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培养自身人文素质的过程。

教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心”教学。德国教育文化学家斯朗格曾经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对大学语文教育来说,所谓的“唤醒”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与语文文化意蕴的对话与交流、感悟与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与灵魂。教师的人本观念,包括态度、习惯、品德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反映在教学中,就是以真善美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明理、解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教师要用自己的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文学感受使学生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受不断提高,通过这一步步的提高,学生才能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大学语文应成为高职教育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支坚实力量,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更加蓬勃和稳健地发展。

篇12: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承担何种责任

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承担何种责任

主持人:

本报记者:郑骊君

访谈嘉宾:

丁三青: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文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教所副教授

王霁: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

【本期话题】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为了促进研究生就业出台新政,若导师指导的毕业生当年不能就业,则减少其下一年的招生名额。1人不能就业就减少1个招生名额,依此类推。据了解,我国其他高校也出台了一些类似的规定。记者邀请了两位专家和在校研究生就此展开了讨论。

有利于形成导师关心学生就业的氛围

记者:无论是地质大学经管学院将研究生就业与导师招生名额挂钩,还是某些院校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与导师考核挂钩,都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造成冲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那么,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些高校的做法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卢文忠:在我看来,各高校之所以将学生就业与导师挂钩,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倡导导师更加关心学生就业。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院系一级建立了由院领导、系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体系,将学生就业工作贯穿到每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这就意味着,就业问题在高校内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部门的专责,而要形成全员关注就业、推进就业的氛围,最终促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作为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我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王霁:我相信,作为学生,肯定有很多人赞成这样的做法。首先,它可以促进和引导研究生导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心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对目前“师生大半年难得一见”、“导师一味要求学生做项目”等不良现象而言,该办法的提出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其次,这个举措可以成为导师积极运用自己的关系网络促进学生就业的动力,导师通过关系帮助研究生就业在高校其实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有的导师积极,有的导师消极,这样,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可能在就业时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而该措施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可能造成研究生教育功利化倾向

记者:学校出台这些举措的用意肯定是好的,希望借此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为推动研究生就业作出实质性贡献。但也有人反映,将学生就业与导师招生名额硬性挂钩,对导师和学生来讲都不公平,而且很可能会造成研究生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出现。

丁三青:我赞同这样的看法。虽然出台此举的初衷是为了调动导师积极性,为研究生就业广开门路,但我认为,学校在两个问题上至少认识得不是很清楚:导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衡量或评价一个导师招生多寡的标准又是什么?

高校以及导师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上。不可否认,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导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性的工作,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甚至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资源和关系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但这并不能成为导师一项必尽的义务。决定一名导师招生多寡的标准应该是其学术水平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如果硬性地将导师的招生名额与学生就业情况挂钩,只会在无形中使研究生教育陷入功利化的`泥沼。

王霁:学生就业情况只是考核导师招生资格的参考因素,而非决定环节。这项措施如果广泛推开,可能导致导师们一味去拉关系、找门路,更多想着如何为学生解决就业,无心教学和科研;学生也会更加功利化,选择导师的时候,眼睛只盯着那些能解决就业的导师。如此便会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对导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成长都没有好处。

卢文忠:研究生能否就业以及就业情况的好坏,最终还得看学生平时练就的功夫,仅仅依靠导师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导师主要的任务不是为研究生找一份工作,而是引导其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帮助其做好学习研究的规划、职业的规划以及生活的规划,真正实施规划的主角还是学生本人。

导师应更多地体现服务职能

记者:从这一现象出发,我们将目光最终聚焦在两点上:一是当前研究生就业难究竟是什么原因?二是学校和导师对于研究生就业究竟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王霁:我是参加工作后读的研究生,本科毕业以后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当时,我们编辑部来了几名学新闻的研究生,让他们去写研究性的论文个个来得很快,真正写个三五百字的消息,每个人都觉得头疼。他们自己也说,读新闻专业研究生的时候,根本就不怎么练习写消息。因此,我觉得要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只关注就业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应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上做文章。

丁三青:就业是个社会问题,更多应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去想办法解决。如果说导师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话,我觉得导师应更多体现服务职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来,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将就业指导融入到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当中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氛围。

卢文忠:作为高校,应更多地从科学定位的角度思考自身的学科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人才成长规律,解决好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的培养方式问题。此外,应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从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到就业岗位、信息的搜集,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最后我想说,这些举措只是高校在特殊环境下的一次特殊尝试,至于效果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毕竟试错了有教训,试对了有经验。

篇13: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论文

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论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学科分支日趋细化,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学科间彼此交错互融,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虽然每位导师都是本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但其知识面、思维方式往往受单一学科限制,很难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只有组建导师团队,让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导师合作、交流、互补,才能使知识更新、研究创新,从而培养出思维活跃,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型研究生。

一、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现存问题

(一)工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化

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模式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审视我国目前对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学术型而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倾向,培养模式趋于单一,几乎所有类别的硕士研究生均采用“学位课程+的培养方式”,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不利于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思维闭塞,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差。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这种培养模式对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教学模式本科化,考核标准制度化

受到精英教育和以学科定位划定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以“知识输人”导向设置课程,其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即在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基本规律基础上,致力于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科领域。学科至上理念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考虑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现实需求,更不考虑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其师资建设自然也是只注重和强调学术研究能力,不考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强调科教结合、科研至上,不考虑与企业合作,走产教研融合的建设发展之路,等等。“知识输人”导向的课程设置弊端日益显现:内容重复,脱离实际,方法呆板,远离应用。考核标准也只是关注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档次与数量,不顾以实践需求为衡量的社会标准3。由于精英教育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现行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标准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合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工科硕士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英教育的视角看,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工科硕士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很不乐观,甚至与本科生竞争就业岗位。主要表现为:硕士研究生就业面临难以寻求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反而参与竞争公务员职务;同时,社会上实际需求的硕士研究生与高校实际输出的研究生之间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调查显示有45。8%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着去企业部门工作的愿望,而企业却更加偏向于实务型人才,二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差而导致工科硕士就业难。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扩大、研究生读研动机与就业去向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对研究生能力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高等学校思考与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制度,在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与解决研究生就业两方面取得平衡。以上这些问题亟需对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

二、构建联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

建立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是“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基础,在团队结构中注重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层次、专业特长教师的有机结合。在专业上,强调相近、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但要把握以冶金类专业教师指导为主,以化学工程及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教师为辅的原则;在学历层次上,强调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相结合;在职称层次应以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相结合;在年龄层次上,考虑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及青年教师接受新知识快的优势,实行老中青相结合,以保证导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导师团队研究方向的延伸与拓展,导师团队成员应来自尽可能多的学校,以将其他高等学校的先进思维方法和应用型的研究理念灌输到团队中。团队现有教师9名,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团队共有硕士研究生10名。近几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课题15余项;发表50余篇,其中SCI收录十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三、健全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导师团队管理制度

健全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管理制度是其有效运行的保证。首先要明确成员职责,对团队成员实行目标管理,自上而下确定工作目标。中心负责人负责协调本团队的资源配置与使用,指导并监督研究生培养中的具体工作落实,把握团队大方向;利用自己的学术威望和人格魅力,协调本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师团队成员应按照本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积极参与团队内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明确规定每个成员对研究生指导的最低时间要求,坚决杜绝团队成员因教学、科研、行政或社交事务繁重而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避免导师团队虚化和流于形式。

团队每周定期组织一次小组会议,由小组成员轮流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文献阅读情况,并对遇到的问题或捕获的前沿问题展开讨论;每月组织一次团队全体会议,由每个研究生小组汇报本月本小组的科研进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途径;团队负责人在每学期初对上一个学期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提出下一阶段整个团队的工作目标。团队及其成员(包括导师及研究生)走出校门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不定期邀请校外及国外相关及相近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

四、制定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导师团队

培养制度每周定期组织导师及名下相关的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统一开题、安排值日和调配本导师组内的资源,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最终使所有的研究生在毕业时都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指导小组的每位教师都要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工作,由于每位教师的学术背景有所不同,这就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学术风格的教授,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每月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研究生之间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研讨,在没有导师在场的情况下,通过自由的学术讨论,摆脱研究生的专业束缚,拓宽研究生的科研思路。

导师团队及研究生定期参加团队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如高教举办的学术论坛及相关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在相关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的学术成果;聘请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学者进行讲学,将其他高校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及知名学者前沿的学术思想灌输到团队中,拓展导师的研究思路,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定期派遣研究生到相关科研院所访学,利用其他科研院所的优势平台资源,开展短期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导师团队中各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学习,打破学科壁垒,消除门第偏见,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科研实践和相互交流中拓宽视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技术指导、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答辩由导师团队全面负责,学生可以从不同导师身上学到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科研论文写作、科学技术操作等知识,保证其所获知识的前沿性,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催生创新成果。

篇14: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力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力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髙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其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是社会发展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而导师是研究生教育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影响因素。因此,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

为了解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力,寻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采用自编问卷,从思想道德、学术科研、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四个方面调查研究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西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网上填写的调査问卷。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93份,其中,文史类占比46.06%,理工类占比44.53%,艺术体育类占比9.41%;硕士研究生占比94.64%,博士研究生占比4.83%。调查对象中,导师的职称职务水平都比较高,具有教授职称的导师占比64.63%,担任行政职务的导师占比50.64%。大部分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比较合理,15人以下占比达70.99%,值得注意的是,从问卷、走访和网络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来看,有些导师所带的学生数量达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数量过于庞大。

(二)调查方法和统计说明。本研究除了运用问卷调查法外,还运用了文献法、网络法等调查方法。对于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17.0进行输人处理和分析研究,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保证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定量的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结合问卷中的开放问题及其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定性分析。

二、调査结果分析

(一)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的熏陶者。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

1.导师的学识师德和人格魅力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具有较大感染力。导师的学识师德和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导师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的看法、人生态度、处事法则、治学态度及学术道德中。在和研究生的交往中,导师的学识师德和人格魅力会自然地流露出来,使研究生产生直接的个人体验,对研究生具有更广泛、更持久、更内在的潜在教育价值,使得导师在思想上的指引作用得以发挥,道德上的熏陶作用得以呈现。调查显示,在思想道德上,导师对研究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个人对社会的看法上,74.80%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其有很大或较大的影响;在个人的人生态度上,该比例达82.95%;在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上,该比例为81.42%;而在治学态度和学术道德上,则分别占比90.33%,90.58%。在调查学生对“导师的人格魅力”的看法时,74.05%的学生认为导师的人格魅力很大,21.37%的学生认为导师魅力一般,只有4.58%的学生认为导师没有或者魅力很少。

2.导师与学生的融洽相处对研究生思想道德有正面影响。通过沟通交流对研究生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问及“学生对现在所学的专业和学习状态的感受”时,68.20%的学生对现在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学习状态感到满意。在调查“学生认为近半年的师生相处状态”时,84.48%的学生表示与导师相处融洽,师生关系紧张的比例仅2.56%,这部分学生大多表示导师在思想道德上对自身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建立稳定、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加强导师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3.导师因材施教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导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潜移默化中施以间接的影响,二是采用直接教导方式给予直接的影响。调査“导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方式”显示,38.68%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11.7%以直接教导的方式进行,49.62%选择两者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方式的优点是影响力持久且易于被接受,但对被影响者的观察力和领悟力要求较高;直接说教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但容易引起被影响者的抗拒心理。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教导,则能达到更好的影响效果。

(二)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引领者。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不仅对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其能否优质就业直接相关,导师做好学术上的指导工作是学生的期望,也是时代的呼声。

1.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决定性影响。调查“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导师使用的最有效的方式”时,发现67.68%的研究生认为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定期举行学术讨论是导师使用的最有效方式。指定必修和选修课程、列举书目等方法对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调査“导师在科研创新上对学生的影响”发现,在确定科研领域、选择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评定和修改、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髙等方面,导师都能施以很大影响,而对研究过程的监督控制方面影响相对稍弱,从侧面反映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力度不够,监督主动性不高。可见,导师积极进行对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指导,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2.导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有利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调查“学生所在的学术研究队伍氛围”时,数据显示,76.08%的学生认为自身所在的学术研究队伍氛围宽松良好,16.54%认为氛围严肃紧绷,另有7.38%认为无所谓。宽松良好的氛围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减少学生对强制性的学习产生的排斥感,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科研意识,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维护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是导师应尽到的职责,同时研究生也应明确自身责任,调整心态,改变认识,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术氛围,通过导师的引路,在学术和求知的道路上取得更多成果。

3.导师的学术水平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影响。调查研究生“希望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的情况”和“希望与导师经常进行学术探讨的情况”显示,93.13%的学生希望得到导师更多的学术指导和帮助,希望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提升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95.68%的学生希望能与导师经常进行学术探讨。这体现出研究生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做科研,没有导师的学术指导和项目训练,科研水平很难得到锻炼和提升。这就要求导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和创新水平,针对学生的期望,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学术探讨和课题指导。在调查“提髙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时,加强师资建设占比最髙,为41.98%,这也说明导师的自我能力提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导师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研究生需要面对髙强度的'学习压力、科研压力、生活压力,这些压力给研究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导师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根源,又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强有力的缓冲剂。

1.导师采取正确的指导方式能有效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往往会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严加要求。调査“导师是否会对学习状态与科研情况施加压力”显示,49.36%的导师会施加压力,对那些适应性和抗压性较差的研究生,这些学习科研压力容易转变为心理压力,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在问询“导师是否主动关心学生心理状况”时发现,76.84%的导师都会主动关心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导师在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主要体现形式”显示,导师在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占比63.36%。导师与学生联系最紧密、交流最方便,导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对缓解学生心理负担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有效学习和个人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2.导师的行事风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的行事风格主要包括个人的行事作风及处事原则,容易被学生效仿,从而对研究生产生较大影响。调査“导师的行事风格对学生造成的影响程度”显示,导师的行事风格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占比74.54%,影响程度一般占比22.39%,较少或没有影响仅占3.05%。导师是否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指导学生面对压力时积极应对、正派且有原则的处事风格,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导师是研究生优质就业的援助者。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更好的社会平台上发光发亮,就业才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问题[8]。面对如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师是学生就业的强大后援。

1.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就业问题能有效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在调查“导师是否了解过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导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制定过研究训练方向”时,结果显示,73.54%的导师了解过学生的就业意向,55.47%的导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制定了研究训练方向,这对研究生就业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的。导师对学生就业问题的指导,能够提升学生求职的动力,提髙学生求职的技能,促使学生更好就业,更好地走向社会。

2.导师结合多种指导方式能增加学生就业的可能。研究生就业形势与导师的参与度是有直接联系的,导师巳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地位,在研究生就业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推荐能增加学生签约的可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从调查“学生对导师在就业方面的期望”来看,学生主要期望导师能在推荐工作和分享经验方面做更多交流,各占比35.37%,另有15.27%的学生希望导师能帮忙联系实习单位,13.99%的学生希望能与导师进行更多的就业咨询。导师应结合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协助学生做好走向社会的答卷。

三、提升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力的对策

调查发现,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方面都能施以较大影响。然而,部分导师仍然存在缺乏主动性、缺乏和高校管理人员的协同教育工作、“放羊式”管理等现象。据此,结合调查研究,针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落实导师首要责任人制度。调查结果表明,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强调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和加强师资建设,各占比41.98%,由此可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决定因素。然而,通过调查了解到,师生之间普遍缺乏思想交流,16.92%的师生没有定期交流时间;23.16%的导师并不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26.46%的导师未了解过学生的就业意向,约一半的导师未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制定训练方向。这就导致研究生在科研学习外,普遍处于自我管理状态,不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导师是学生的直接教导者,应当大力实施导师责任制,明确导师的责、权、利,优化研究生培养环节。实行岗位责任制,按需设岗,以岗择人,严格遴选,择优聘任;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和制度,让导师从招生到学位授予,都能站在主要负责人的位置,使之处于直接利害相关的情境中。内外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导师的主客观积极性,使导师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正确定位自身角色,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切实加强导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导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不仅包括导师学术能力建设,还包括导师培养学生时的管理技能建设和个人素养提升。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导师自身正直、无私、爱国、敬业等优良品格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在学术科研上的执着精神、创造性思维、道德规范也会引发研究生的共鸣和效仿。加强导师自身能力建设,能够让导师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学生,以丰富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以优秀的科研成果激励学生,实现更好的研究生教育[1°]。导师要做好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学术水平,这不仅为导师培养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导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导师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导师在岗培训缺乏、考核指标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时缺乏必要的认知与技能,缺乏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应当改革外部环境,加强导师对自身责任的认知,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导师首要责任人制度,并进行导师的在岗培训,提高导师自身素质和育人能力。二是完善导师考核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研究生培养质量如思想道德、就业等纳人导师考核指标,并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采用导师自评、导师互评、学生打分和学院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奖勤罚懒,优化导师队伍。三是应当定期开展导师教书育人的培训交流会议,加强导师间的沟通学习。

(四)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导师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新途径。导师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与把关者,这就要求导师与学生保持有效的沟通,多渠道拓展研究生培养新途径。学院应当鼓励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党团和班集体建设及各类活动中,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交流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生沟通,包括定期会议、聚餐,网络途径如QQ、邮箱、飞信等,导师应建立一个固定的交流讨论制度,并且共同遵守;成立由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不同的导师组成“导师组”,使研究生有机会与不同的导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实验室为单位,提倡朋辈心理互助,营造良好氛围。

(五)建立有效的帮助、监督和管理机制。调查“学生希望导师指导的侧重点”显示,导师主要进行了学术能力的培养和课程教育,除此之外,19.85%的学生希望导师能着重加强素质教育,17.56%的学生希望能加强做人的教育,这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宗旨是一致的。然而,现如今研究生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导师和管理人员的作用发挥不够,缺乏相互的协同工作。实现更好的研究生培养教育,需要导师、辅导员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相辅相成的作用,学院应制定相应的协作管理机制,并搭建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的沟通平台,做到导师和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协同管理。

四、结语

导师是研究生的培养者和管理者,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其他途径和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无法比拟的效果。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导师不仅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也应在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心理健康、优质就业等方面多加指导,形成以导师为主,思政教育人员为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提升研究生的竞争实力,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专题 导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