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

lihua255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ihua2555”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共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探究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探究论文

摘要:从“是什么”“做什么”“怎么衡量”“怎么突破”等方面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相关问题有利于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同时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解决方法。“是什么”解析职业素养的来源、分类和分歧;“做什么”重点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师培养、教学课程、教学节点、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怎么衡量”分析评价指标内容的取舍和体系构建的特征;“怎么突破”则是对现存问题的回应及未来努力方向的预判。

关键词:职业素养;概念;培养;评价体系;展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能力本位讨论的思潮中,高职教育逐渐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启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探索;到现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已经进入系统化、模式化的阶段,同时实践探索也步入了归纳总结、提升推广的阶段。为更好地掌握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本文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培养、评价等维度去分析已有成果和发展方向。

一、是什么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概念

(一)学生职业素养概念来源的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由“素养”推演而来,从素养的养成方式和特性推演出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和基本内涵,进而演化成职业素养的概念。另一种方式是从国外直接引入。一是从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中直接援用了职业素养的概念。二是在探讨“职业能力是什么”时,直接引入“关键能力”,并将其视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实质上,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三是在核心素养定义的基础上,形成与职业素养紧密相关的概念“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学生职业素养三种常见的分类情形

第一种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刘兰明把“职业素养分成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资质、知识和技能;隐性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第二种是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陆刚兰把“职业素养分成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括由专业引出的一系列素养;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第三种是根据适应范围不同,蒋乃平把“职业素养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强调从事某一行业具备的共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

(三)是否包括职业技能是理解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最大分歧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虽然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去修正这一概念,但其内核,即职业的内在规范性和从业者的品格和能力,始终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同时有人提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由于对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者对职业素养组成部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从特定岗位所需特定能力的视角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技能;从一般岗位所需普适性能力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不应该包括职业技能。

二、怎么做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条件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学能力、增强把握职业发展前沿的能力等,对于培养职业素养至关重要。蒋菁认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强化教师基本道德素质,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遵守教师基本职业规范和狠抓基本业务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集于一体,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唐冬生、罗敏杰提出实施“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职业人”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二)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

马庆发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又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职教课程三维立体模型”。专业课具有明显地针对性、多元性,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专业课内容,能结合各学段的特点逐步展开,实现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阶段性、有序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能够围绕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进行有目标的培养,发挥着独特作用。赵莹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构建、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或者以不同领域的课程为主架构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

(三)重点教学节点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切入点

教学情境设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专业考证等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者着眼于重点教学环节,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王浩主张“创新实训教学方式,搭建情境式集成实训教学平台”,让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培养。有研究者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出发,探析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及其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职业自然习惯,缩短学生的职业磨合期。吴伟萍提出校企合作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构建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XQHZ平台”,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

(四)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等活动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朱颖提出“要进行活动引领和校园环境的营造,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主题活动,在宣传氛围中点亮职业素养教育”。同时,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身心素质、能力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可以使学生从职业感知——职业认同——职业人格递进,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

三、怎么衡量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可分为包括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含职业技能的指标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为主体内容,王浩的“基于情境式集成实训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就是以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级指标,结合具体专业遴选、设立15个要素作为二级指标。杜新安主张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内容可由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三个维度构成,但这三个维度仍可分解为上面内容的四个方面,只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内容则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为主体内容,适当增加其他内容。崔奎勇提出的“高职学生基本素养评价体系”中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只有普适性素养指标内容而没有职业技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多样性、针对性。杜新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李小娟在论述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时,强调了“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反馈性和导向性等内容”。在各研究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要点评价和计分标准”栏中,十分注重将项目考核结果用文字进行评价和用数据进行评分,即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此外,评价构建还要具有学段性,庄军和李毅认为“由于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不同学期学生基本素养教育评价要点也需要有所差别,要体现评价内容和过程的学段性”。

四、怎么突破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展望

(一)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

从现有文献来看,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大,其中最大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去理解职业素养的概念,杂乱界定的背后呈现出清晰的思路。职业素养的静态理解一般强调特定的职业岗位须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为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是题中之义。职业素养的动态理解一般强调培养学生适用于任何职业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品格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通用性能力。动态理解重点强调着眼于学生持续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职业岗位。从动态的视角去诠释,其实质是力图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独立于职业技能之外的概念,即不包括职业技能。而且独立的概念有利于深化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培养途径和载体。因此,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仍将围绕独立的内涵和外延来开展。

(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发展

系统化是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和载体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者们各自从不同的主体、学科领域及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去系统地探索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从学科领域方面,研究者主要从专业课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公共课领域等方面去探析。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的聚焦点。首先,以专业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专业课程。通过教学课程考试改革,将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合发展,势必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是培养职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公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而单独在公共选修课体系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职业素养培养将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的融合仍是职业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再次,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实践平台,但培养内容的层次、侧重点和聚焦点方面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职业素养的学期分段培养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明显脱节。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规范、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三)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努力方向

现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有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在系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导向作用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并且相关实践经验的研究文献也十分匮乏。基于此,职业素养培养评价可从三个方向努力:其一是职业素养培养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即顶层设计,不单是职业素养培养自身的顶层设计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解决了此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的生存依据问题。其二是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处理好职业素养的范畴问题。范畴问题事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素及其权重,事关培养途径和参与评价主体。其三是职业素养技能化趋向的问题,即使用通用性技能代替职业素养,用各种证书来衡量学生职业素养的趋向。总之,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现在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参考路径和经验借鉴,同时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也将检验着现有成果的成熟度。当然,一些现有的关键性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要去面对、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键能力——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J].职业与教育,(1).

[2]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1).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12).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

[5]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6]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9).

[7]马庆发.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3).

篇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

1.1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养其本意是指一个从业者受到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氛围逐渐形成的一种道德品质和自我约束的意识。职业素养包括很多方面,一方面指的是从业人员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具有较好的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更应该有较强的自身心理素质和礼仪素质。另一方面是指高职学生受到学校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影响,形成一种自我职业意识形态,其中包括对自我的职业管理和职业技能的锻炼。一个真正具有职业素养的人,可以在不同的职场环境下,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行为、职业形象和职业意识具有充分的职业化形态。

篇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

大多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度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轻视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将教育重点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从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局面产生。而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缺乏职业素养的学生很难完成各项工作。用人单位“择优而录”的规则使得缺乏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难以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在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时候,可以让高职学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职业专业性,与此同时,可以用一种积极想上的心态去学习专业技术。这样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自身心态养成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有充分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益处多多,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本校与其它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大大地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更符合了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理念要求。

篇4: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

培养高职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应对未来职业竞争,应该从多方面去培养。应该注重学生对于“两课”学习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让学生在心里自己树立一种自我管控、自我约束的意识形态。让学生自己懂得注意纪律的严格性。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意识养成,从“衣”、“行”、“言”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细节培养学生自身职业素养意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通过实习训练的活动增加学生职业自我规范意识,提高对职业的认同程度。在高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实践课学习中让学生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大多数高职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也积累了许多自身技术特长和专业知识,但缺少一些必备的社会技能。例如在日常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日常社团活动中,与教师积极配合,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合作能力。与此同时,注意多方面的小细节培养,包括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体态表达培养。

2.2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素养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意识的同时,高职院校同样也应该提高学校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方法。高职学校应该从课程安排、教师教授、校企联合、实训教学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日常课程设置安排中,应该开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增设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和自身形象塑造相关的课程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学生自身形象,逐渐对学生的个人体态特征习惯进行规范和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对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素质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水平,要求教师在掌握自身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应该多了解其他业余知识。能够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师,又是学生工作的导师。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技能和学生素养培养技能。能够在学生学习中不断影响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而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这一环节的关键所在。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形人才,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不仅解决教学资源问题,又让学生提早的适应了工作环境。同时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实训教学的培养。高职学校通过实践实训等活动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自身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素养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培养。学校建设中应该和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相结合,高职院校不能通过简简单单的模仿用人单位企业的物质建设。应该从根本去挖掘去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使得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做到“因企制宜”和“因校制宜”,从真正意义上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3.结语

随着教育的高度化发展,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高文明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合理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从就业方面切合实际的培养高职学生,使得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篇5: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树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意识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带有一定的自卑情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而抱有这些心态不可能学有所成,又怎能让自己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完成化蛹成蝶的蜕变?所以,任课教师应该在上第一课堂时,首先告知学生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将来在专业技能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那些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告知学生不仅要有技能而且要有专业“头脑”,今后无论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要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系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高等数学是培养学生极好思维的载体.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生活是一生中成长的关键时期,不要随便挥霍时间,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为自己成功地转变为“职场人”做好准备.除了指导学生树立培养职业素养的意识外,教师也要注重培养自身职业素养的意识,利用和学生相处的每一节课,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加强学习,把数学课讲授得风生水起富有感染力,把数学知识讲得深刻易懂,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加强对数学文化的了解

正如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数学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可以理解为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性部分,而数学思想、意识、精神等观念即为其精神文化部分.针对高职学生怕吃苦、比较浮躁、缺乏做事的恒心和毅力、意志力较差的现状,用数学文化去影响他们的求学态度,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数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数学研究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数学家们那种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相互之间团结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也能激励他们锻炼自己的意志.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通过不同时代数学思想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鼓励学生像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一样对传统的观念和传统的理论作批判性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发展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批判性地改造前人积累的成果而把数学推向前进的,而不是简单地承袭过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和道德水平.

三、改进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偏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学生本身没有了升学的压力,面对高数的学习很是苦恼.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会做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求解方法.以高等数学中极限和积分的求法为例,求极限的方法有代入法、公式法、结论法、罗比塔法则等,求积分的方法有基本积分法、凑微分法、第二换元法等,同一个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求解,这时学生就会沉浸在一题多解的成就感和喜悦中,就像很多事情也是有着正反两面性,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积极调整自己的思想,用乐观来代替悲观,将人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实现生命价值.其次传统的高职数学教育忽视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所学和实际应用脱节.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教必须以学为基础”的理念,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讲授+自学+讨论),引进数学建模的思想.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使数学教学过程充满着尊重、关爱、理解和激励,为职业素养的渗透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敬业、诚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垂范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为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

篇6: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论文

一、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尝试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进行深度融合,互相作用、互相渗透,让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1.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

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是非常有效果的,首先,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要考虑到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企业需求的调研,让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要请企业中资深专家或优秀员工来进行现场讲座、演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理念。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引入企业价值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企业真实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企业价值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个人职业生涯,全面提高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参观企业环境、生产现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企业的生产氛围,增强学生敬岗爱业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举行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及各方面竞赛,全面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2.在制定校园制度时借鉴企业的制度文化。

比如在编制学校的制度时,可以借鉴成功企业的制度文化,如借鉴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制度,在指定企业管理制度的时候,将国家质量认证标准引入到其中,明确学校管理、服务、教学等一体化,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质量管理的严谨性,适应企业相关制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可以适当的'将企业规范纳入到其中,高职院校在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等环节中,引入企业规范,比如让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让学生能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学习,促使他们技能提升的同时能提升职业素养。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时候引入企业绩效考核也是其中的一个实践,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中用人标准与评价,构建成学生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下适应企业的考核标准。

3.在校园文化中融合企业物质文化。

首先,在学校中建立实训基地,模拟行业企业环境,提前让学生适应企业环境。通过引进、联办等方式,让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物质文化,建立能让学生得到实训的环境,提供设备、资源等,学校通过学生实训成绩,输送优秀的人才到企业中。其次,将教学设施与实训场所统一,尽量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建立仿真的职业环境,比如汽车专修专业的教学能在车间维修的环境下教学,能直接实训演练、实物展示,让教学与实训统一。

二、结语

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员工有专业的技能能适应岗位要求,更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认可、遵循企业的价值观。但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并不是很快养成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要能适应企业发展,更快的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就必须在校园学习中就接触到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就必须在校园文化中渗入企业文化,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更快速的融入到社会中,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篇7: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实现校外实践平台延伸,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1.社团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与普通高校的理论研讨性社团相比,高职院校应开展更多的专业实践类、社会活动类社团。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专业实践类。此类社团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为主要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如电子设备组装社团、物流社团等。第二类为文艺类社团。此类社团主要为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如舞蹈社团、书墨社团、情景剧社团等。第三类为体育类社团。此类社团在学生有一定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同时更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据了解,现在社团活动多开展于校内,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社团活动的作用,应将其更多地带出校外,实现多校社团联盟,加强学校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2.订单培养拓宽学生校外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从事一线的服务、生产等具体工作岗位的人才,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相应工作岗位,就要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要注重实用性的体现,如辽宁工程职业学院与德国企业布廷恩合作,专门成立了布廷恩班,作为订单式的培养而专门开设了德语这门课。还有一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实现工学结合,如汽车修理专业学生可以边上课边在汽车修理4S店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回到学校来寻找解决的途径。还有一些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实现教师进企业,了解企业实际的运行情况,结合企业的实际来改变课程的设置,使学生间接了解企业。

3.交流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现在,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以外基本很难接触到校外,尤其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实施半封闭甚至全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因此,加强学生在学校间的交流学习也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如相邻或相近的学校可以就一些共同开设的专业开展“游学制”,即学校内学生可以互相沟通学习,通过信息沟通或竞赛实现专业技术信息大联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除了学生的交流学习,高职教师也要加强交流学习,在校与校的合作交流基础上推行教师下企业,实现教学一体化。

二、结语

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真正做到企业进校园,学生进企业,实现校园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这样在丰富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同时吸收企业精髓,最终达到通过校外实践平台的延伸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

篇8: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1言语性论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措施

语文教育言语性论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全息性原则、增体性与层次性结合原则、语言实践性原则,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进行层层深入,层层落实,完成对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设。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言语性论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职业发展现状,对三项原则基础教学措施进行全面改革,确保我国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全息性原则及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言语性论全息性原则主要指教师在进行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各项职业信息进行的文学、语言、素质控制措施。该原则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听、说、读、写为基础,对学生基础职业交流技能进行训练,奠定学生基础职业素养;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为过程,由听读作为信息吸收方式、读写作为信息交流方式,实现对职业信息的综合应用和全面提升。

(2)整体性及层次性原则及培养措施

整体性原则及层次性原则主要是在进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等分层建设、分步落实,由各个层次串联成教育结构主体,实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学要求。语言整体性教学是在各层语言教学中表现出的性质,是将若干行为语言的组合。语言层次性教学是在层次教学阶段表现出的性质,是各部分语言的突出特征。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高职学生三年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探究,依照语言、习惯、风俗、传动、自然环境等对社会内容进行分析。在该部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可以对语言积累进行重视,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及人际关系交往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职业交流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第二层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语言学作品写说进行提升,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交流表达效果,增强学生的文学素质及文学修养,为职业素养及气质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3)言语实践性原则及培养措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语言实践性原则要求学生将文化知识作为一种方式、途径,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提升,保证学生养成一种行为、习惯,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对文学、教育、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领域进行充分拓展,将语文能力渗透到各项基础上,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对言语实践性原则进行落实的过程中,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因此,教师要对语言的实践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将语言实践与职业素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要首先对语感内容进行强化,对职业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文化功底进行提升,提高交流语言的合理性和舒适感。

2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单位企业对职员的职业素养要求逐渐上升。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职状况。为此,我国加大了对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对言语论内容进行突出,从根本上提升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质量。高职语文教育言语论通过对语言听说读写四方面内容进行提升,有效改善了学生的职业交流效果,降低了学生可能存在的职业交流障碍;通过对语言社会本质、社会现象、职业现象的深入分析,提高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意识;通过对言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应用,增强了言语解决职业问题的效果。言语论下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提升职业素养发展的新方向。

篇9: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论文字

论文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只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生就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又好又开发展。本文简述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明确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探索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素养 就业导向

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素养。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要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中来完成。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不会好,最终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大学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的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值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的不到回报,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素养培养是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期望值很高。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状况是高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规业律,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追求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透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理念。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成长为训练有素地骨干人才一,为自己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平台。

二、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覆盖的内容也比较多,要提炼出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接受性的语言并非易事。但培养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明荣知耻、坚持原则、遵纪守法、诚信为先、高效工作、团结合作、顾全大局、勤奋钻研、言行有责、与时俱进。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它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道德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线,要靠个人的自律来遵守。事实证明,道德品质的培养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能力。从篮球比赛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都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经常交流思想,在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应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教师扮演指导角色,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敬业精神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对他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体会可以进一步验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人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构建学院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

(四)市场观念培养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筛子,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高职生要经受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大手的拨拉,我们就必须培养他们一些市场观念,如信息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法纪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

(五)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方案的优化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来进行,都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基础。

三、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我们就是要在教育活动和培训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高职生人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二)通过“两课”教学培养职业素养

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两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在不断改革,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意义和内容,掌握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

(三)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

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人的标准,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开展向雷锋、李素丽、邓建军、洪战辉等先进人物事迹学习活动,举办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报告讲座等,让职业素养培养无处不在。

(五)通过就业和创业教育培养职业素养

就业和创业教育就是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进行全面权衡,在科学的职业理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正确地职业态度。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明白人生价值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来体现,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人工作,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积累,只有这样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才能迈向更高的目标。

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只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生就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又好又开发展。

篇10: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文献并综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围绕职业素养的四个维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设计了34道题,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收回468份,回收率93.6%。样本构成中,女生占56%,男生占44%;大三占42%,大二占30%,大一占28%。数据均采用Epidate30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此外,还从以上的四个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以作定性测量。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超过7成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57%的学生对现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学校教育效果不满意,尤其认为现行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实际联系脱节的占65%,而另一方面73%的学生非常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职业素养的习得途径上,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训学习、学生活动等的分别占25%、24%、14%和13%。可见,高职学生普遍担忧自己目前的职业素养水平,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改善,“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活动”等都可能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2.对职业意识方面的调查分析。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劳动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态度,是支配和调控职业行为和活动的内在调节器。数据显示,62%的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4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不清,有44%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相关法律的了解。在毕业岗位认识上,高达84%的学生倾向从事管理岗而不是基层员工,83%的学生首选工作条件和经济报酬。这些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认识不准确,尤其是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

3.对职业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

职业道德是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职业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遵循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本项以四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分别是诚实公正、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公正诚实度不高,只有49%;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测评也不高只有52%,特别是在改革创新这个层面上相对更低,占48%。但在服务精神和与人合作层面上表现出较高的意识与行动,80%的学生能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72%的学生认为能客观处理事物,75%的学生经常能很好地与人合作。

4.对职业习惯上的调查分析。

职业习惯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认为,对职业习惯的测评是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依据的,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行为表现才能测量出。因而,职业习惯这一维度的数据是由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数据的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调查还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培养职业习惯。

5.对职业技能的调查分析。

职业技能是个人从事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个人在岗位胜任力上的专业衡量水准。调查显示,一方面只有57%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经常参与专业实践,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或相符的才占30%,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面对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动的占23%。可见,学生在职业技能上习得不精,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6.对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

从数据看,75%的学生倾向大一就系统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对目前学校职业素养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分析中,认为最有可能是形式呆版,占19%,教材脱离实际、教师上课不积极也占较大比重,分别为12%、11%。对“你期望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职业素养”中,排名靠前的是社会实践、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自费参加相关培训,分别占22%、20%、11%,担任学生干部这一途径也占了8%,说明实践活动是学生最期望的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从培养内容的需求上看,位于前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商务礼仪、职业化心态。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期望较高,但因实际开展过程中方法呆板、内容过于陈旧,难以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的几个突出问题

1.职业素养培养严重落后,难以满足提升需求。

整体上看,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不满意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效果。一方面,职业素养培养缺少系统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重视不够,教材空洞滞后,内容陈旧乏味,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双高”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对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要求日益增强,尤其在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安排、教授内容、培养途径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职业意识理解相对淡薄,职业敏感度较低。

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缺乏对职业价值的思考,仅有1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认识,有目的性地研究历年就业形式的只有16%,32%的学生仅是关注过行业的招聘信息和就业率,更谈不上从行业前景、自我追求、社会影响等层面思考和挖掘自己的职业价值。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认识模糊,在职业规划、定向、成长和转换上敏感度不高,这必将影响职业选择及就业后的工作态度。

3.职业道德观念参差不齐,道德教育突显紧迫性。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可以协调工作关系和利益纷争,又可以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和成效,提高职业信誉度。而事实上,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不平衡,他们在公正度、诚信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基础品质上认同度不高,在承担责任、客观处理事物、与人合作等方面道德素质有明显提升,这从侧面说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亟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部分学生工作功利性意识较强,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有成就事业的强烈愿望,渴望实现职业价值。虽然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执行上有较好的思想表现,如愿意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能冷静面对挫折和较客观处理事物,具有良好的与人合作意识,但是在奉献意识、敬业实干上看却不尽人意,他们往往十分在意自己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八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工作是因为经济报酬,挑选岗位首先选择的是管理岗。这表明,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工作态度、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仍需完善。

5.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人文软实力有待提高。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一个职业人想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发展,就必须紧贴时代潮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提高技能层次。调查发现,有很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度不高,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加上人文素养的软实力不够,实际运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但庆幸的是多数学生能对未来规划做出积极的判断,具有较强烈的学习意愿,并希望多途径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特别在社交能力、商务礼仪、职业规范、时间管理、求职技巧等方面有强烈的兴趣和关注。

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的实践探索

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完善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实事求是、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深度挖掘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1.立足企业人才需求,引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当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型综合性人才已成为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转变办学理念,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相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用人需求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断跟踪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及时把握行业和专业的变化趋势,调整职业素养培养的侧重面,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职业素养的专业渗透。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它包括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两部分,因而,关注学生的职业世界比强调智力与能力更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注重和提升学生的职业世界就必须考虑职业素养的综合养成,这就要求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计划内。首先,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差异。如技术类工作要求: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此类专业的职业素养目标基本可设为:务实敬业、沟通合作、吃苦耐劳等,再依此目标制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实效性强的专业课程标准。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遵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性进行规划,而非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如新生开学后,以专业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等展开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为重点的素养教育,使新生理解本专业的从业要求,明确自己职业素养的努力方向;再次,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明确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及要求,将专任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专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对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和岗位描述等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觉修养的内动力。

3.突出职业道德地位,充分发挥“两课”的熏陶作用。

专业知识和技能决定了职业人未来的职业潜在能力,而职业道德则是将这种潜在能力变为现实的强大推动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摆在学生素质培养的突出地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强大威力,多途径、全方位地潜移默化将职业道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信念,形成一种职业道德的潜意识。一方面要提升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将职业道德细化为相应专业的职业态度、职业信念和职业品质,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如构造情景教育环境,借助新媒体手段将现实世界的人物事件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发性的探索分析,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不拘形式、创新尝试职业道德教育新方法。在理论说服教育难以达到实效的情况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推进职业道德的实际应用。如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情景和氛围,领悟到企业人的身份标准,体会到职业道德的现实意义,特别要加强实干、诚信、敬业、奉献、责任等方面的道德观念熏陶。

4.强化课堂管理,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课堂效率。

首先从职业技能获得上看,课堂教学是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能力不断增长的关键。其次从职业态度上看,教师的课堂行为也是激发学生职业热忱的有利工具。课堂活动中,教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言行态度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在学生身上。教师表现的精湛的专业技术、饱满的职业态度,乐观的职业情绪,都会激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的向往,对事业的追求。再次,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专业发展、职业选择乃至职业生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用好课堂,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意识。

5.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主打工学结合的职业活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度探索工学结合项目,凸显任务驱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创设实际教学情境。一是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参观交流、认知实习等实地调研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的氛围,加深岗位描述的感性认识,促进对专业知识的领悟。二是将企业理念引入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宣传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讲解企业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把行业发展要求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潮流和企业标准的职业素养。三是充分利用实习期,密切加强与企业合作,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转嫁到企业中。由企业对学生开展企业制度教育与企业文化灌输,让学生以实践行动践行职业素养,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拥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6.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染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创新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染作用。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倡导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文化,启发学生对不良现象加以甄别判断,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二是开展针对大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活动,寓教于乐。如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素养征文比赛和职业素养体验活动等,起到内涵式教育的作用。三是加强典型力量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风采展、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我身边的好青年、就创业先进典型宣讲会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的动力,自觉参与素质修养,并进一步灌输到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让职业素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主行为。

篇11: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高职航海类学生软技能现状分析

(一)高职航海类学生软技能的分层说明

高职航海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海员工作,因此,海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海员的能力与素养构成,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并能独立操作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组织管理能力,服从意识,海洋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等。其中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属硬技能范畴外,其余各项均属软技能层面。为客观阐述高职航海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分层,笔者参考了我国某知名航运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远洋船员面试测试要素表》加以分析,得出高职航海类学生软技能要素及其对应层级。

(二)高职航海类毕业生软技能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堪称世界海员大国,海员的专业技术目前尚居一流水平,但海员职业素养即软技能水平却不容乐观,且呈逐年下滑走势。尤其是现在“80后”、“90后”逐渐成为海员的主力军,在船上工作环境中暴露出软技能方面的不足也日益突出。表现在应用层软技能方面:理解与沟通能力、涉外交流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缺失,劳动与卫生习惯较差。这些直接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后劲不足,职场上升空间小而受阻等问题。表现在修炼层软技能方面:社会适应能力较弱,承受压力与挫折能力较弱,吃苦耐劳精神不足,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过强等。这些引发了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即毕业后一年)的种种不适应,从而离职跳槽率较高。表现在天赋层软技能方面,身体素质下降,人文修养较低,活泼有余稳重不足等,导致毕业生不适应海员生活方式,不敬业更不乐业。导致以上现状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影响;二是受目前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尤其是高职航海教育以学生通过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为目标的办学导向的影响;三是受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影响,在高考“指挥棒”指引下,应试教育长期存在且根深蒂固,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实践始终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二、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调整和重塑高职航海类学生的个性特质,提升其天赋层软技能水平

对高职学生而言,天赋层软技能的进步空间最小,且天赋层软技能的培养成果也较难显性体现。但对于人生阶段而言,大学时期毕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等个性特质进行调整和重塑也是完全可能的。针对航海类专业对应的岗位需求的气质特征,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各尽其才,找到自信;可以通过加强军事素质教育、户外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增强体魄和心智;可以案例教育为主要形式,邀请优秀毕业生讲人生讲职业,贯穿于始业教育到就业推荐指导这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过程。通过上述教育和活动安排,能不断刺激学生的理性判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正自身的个性特征,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

(二)加强高职航海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其修炼层软技能水平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国际海事界普遍认为,约有80%的海上事故出于人的因素,特别是海员心理素质,更直接关系到船舶航行和生产安全。因此,加强海员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从在校生抓起。建议学校在新生入校体检中增设心理健康评估环节,对某些个性和心理特征方面确实不适合做海员的学生,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建议其转到其他陆上专业进行学习。

在实施具体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应把教学阵地由课堂更多地转向户外,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比赛中、在体验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释放激情与压力,如何面对成败得失等。其次,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努力打造航海专业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把思政类必修课、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活动课等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以培养学生软技能为核心目标,分成若干指标,对应到课程教学中的基本素养及能力培养目标。

在思政类必修课部分,要强化学生的守法意识,尤其是遵守国际法规的意识,将海员职业道德与青年个人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在人文素质、人文社科及人文艺术等公共选修课部分,要强化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艺术与审美品质培养,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挖掘学生的特长爱好,如欣赏音乐、喜爱阅读、擅长体育运动等,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海上枯燥单调的生活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类课程的主要任务则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得以造就和提高。对航海类学生而言,服从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品质、组织与领导能力等这些重要的个人职业素养主要在活动中养成。

(三)强化高职航海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升其应用层软技能水平

1.要加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一是深入实施航海类学生准(半)军事化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军容风纪,练就强健的体魄,以服从意识、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等要素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观测和评定,并将评定成绩视为德育学分的重要部分。二是深入开展劳动课教育。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施,在校生的劳动实践内容越来越少,劳动意识也越来越淡薄,而这种在校学习的劳动状态与就业工作的劳动状态反差强烈,尤其对海员而言,在船上,工作、生活与劳动是不能完全割裂的。因此,要加强对高职航海类学生的劳动课教育。不仅仅分配具体的劳动任务,更要培养并考量学生的劳动品质:比如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比如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比如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行动,比如吃苦在先、不计较的担当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去积极地引导。

2.要加强专业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规范。航海类专业课程中许多核心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做一体是现行航海类高职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的行为规范。如航海技术专业的《航海学》课程,在学生海图作业实训项目中,教师一定要严格作图工具的使用、平行线的正确推移、经纬度、航向及方位等数据的正确量取动作,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规范完成。再如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船舶主动力推进装置”实训任务,可以分为高压油泵的拆卸等单人完成的项目、主机活塞连杆的装置等双人项目及主机备车操作的多人项目[4],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应明确工作要求,包括工具的正确使用与规范存放,成员间的默契配合,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的到位等。

3.要加强专业技能竞赛中的行为规范。专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软技能的有效载体,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职业技能竞赛,航海类的比如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活动,能够融汇许多软技能培养元素。就过程而言,比赛以及训练过程中完全凭借着团队合作、有效交流与沟通、自我学习与训练、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等。就结果而言,如若胜出,则是对专业技能的自我检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能树立更大的自信;如结果不理想,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的受挫体验,至少可以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专业技能竞赛中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比赛规则、设备的正确操作、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安全环保措施的落实与到位,以及比赛过程中体现的道德风范等,这些都需要比赛组织者的用心设计。

三、小结

如果说,硬技能是高职学生具备岗位适任能力的“敲门砖”,那么,软技能则是学生成才发展的“奠基石”。比起专业知识和技能本身,软技能的拥有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并且是持续发挥的作用。高职航海类院校,要朝向硬技能过硬、软技能不软的人才培养目标前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航运人才服务,为实现我国海运强国的目标而努力。

篇1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论文

1职业素养的内涵和培养意义

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在后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训练中所获得的较为稳定的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的基本品质称为素质。由于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获得,故又称为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的,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主要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四个方面,其中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显性要素,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隐性根基,对显性的职业技能的发挥起支撑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只有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员工,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会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越来越看重。职业素养全面的毕业生往往受招聘单位欢迎,比较容易就业,而且他们入职后能较容易地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职业生涯成功的概率很大,而职业素养缺乏的毕业生从业过程中往往会到处碰钉子。所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职业素养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他们发展成为优秀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高职院校是培养企业一线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想真正服务于行业企业,为企业培养优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具体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其具体模式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乘好工学结合的顺车,探索多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3.1加强学生专业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新生入校后,由专业教师对其进行深刻的专业认识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和以后要从事的职业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他们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告诉他们什么是职业素养,应当怎样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而使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知道自己成长各阶段的任务、将来的发展方向和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主动地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制定阶段性计划,并能积极地按照计划去实现。通过专业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健康合理的职业动机和对职业意义的正确认识萌生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他们明白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3.2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应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还应设计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即在学生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丰富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例如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活动,举办“感恩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辩论赛”等,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或者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优秀校友及优秀毕业生举办“面对面人物访谈”、“校友报告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在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3.3以专业教学过程为平台,注重校内课程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充分发挥理论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上,除了安排专业知识讲授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现状,引入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实例进行讲解,从而渗透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培养。教学设计上,应注重情境性。根据专业特点、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丰富的学习情境。情景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上,倡导灵活多样。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启发式、学生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提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充分发挥校内实践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校内实践课涉及面广,课时比例大,应该抓住校内实践课教学这个关键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校内实践课应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创建近似企业生产的实训条件和环境;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安排实训内容;应针对职业的关键技能,有意识地开展项目教学,合理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项目;应让学生按照实际生产流程进行操作训练,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完成任务;可以将企业中的6S管理纳入实践课堂,营造浓厚的职场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校内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放在启发、引导、组织和鼓励上,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决策的习惯以及团队合作、认真负责、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师应以身示范,树立榜样,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4加强校企合作,重视企业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1)深入进行企业调研,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企业调研,倾听企业的心声。通过企业调研,得出专业的企业面向、职业岗位;对企业专家进行访谈,和一线岗位技术工人进行交流,对主要职业岗位职能和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设置相关课程。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草案后再把企业专家、能工巧匠邀请到学校来进行探讨和修订,力争使培养方案更合理更务实可行。

(2)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参与教学,共建教学团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到学校的,虽然每年学校都会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但短暂的企业经历无法使教师具有成熟的“职业性”,因此使职业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质量大打折扣。积极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在专业课教学中担任兼职教师,这样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必将会用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同时,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可以近距离地手把手地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引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经过帮带,专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会明显提高,有了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必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或参观实习。

认知实习和参观实习是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安排的短期实习,时间通常为一天到一周不等。通过与学校周边对口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来弥补学校硬件设施欠缺的不足,为学生的认知实习或参观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身处真实的生产场景,可以见到书本上提到的大多数设备和产品,还可以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的工人交流心得感受,这些不仅可以为学生后面的课程学习提供帮助,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4)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带给学生职业素养质的飞跃。

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是校企合作的深层体现,通过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那么,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呢?首先,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开发建设尽量多的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才能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不对口的难题,为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实行“双方管理”。除了安排带队教师负责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外,还应加强与顶岗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使他们负起培训、管理和考核学生的职责。学校和单位双方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的制度和措施,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学习技能,以身示范引导他们树立能吃苦、勤钻研、肯奉献、保质量的意识,使他们养成遵章守纪、团结协作的工作习惯,从而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初步转变,实现职业素养质的飞跃。

(5)积极推进“订单班培养”。

订单班培养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的一种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的师傅负责生产现场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开展订单式培养,不但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快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3.5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专业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成,因其专业性特质而区别于其他学生社团,它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专业社团如同一个课外“小课堂”,社团活动的开展,指导教师只起引领作用,成员间合作分工,沟通交流,一起经历成功与挫折,共同成长。通过参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由于社团成员是因兴趣而志愿加入的,参加活动基于热情和兴趣,所以在社团活动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主动性。基于以上原因,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社团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重视社团的建设,扶持社团的成长。

3.6建立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全面的、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出现执行了培养过程不考核,或者考核时偏重显性职业素养而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现象,这种结果导致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思想上不重视,最终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学生学习后及时地对培养效果做出全面的评价,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职业素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自豪感,从而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长远保持。

4总结

总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为了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必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篇1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论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分析

(一)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

在传统职业教育看来,获取工作并且胜任岗位的决定因素在于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强弱,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强调,真实的工作环境与诸多的教育培训,是快速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对于刚刚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而言,企业最关注、最看重的往往是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以及职业心理等因素,这也是高职学生顺利被企业接纳与认可的重要考察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与岗位需求变迁的不断加快,对于求职者职业素养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职业人完善并超越自我的必经之路,职业素养是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二)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利因素

所谓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学生通过教育逐渐形成的、在其择业过程中既能够良好满足用人单位与社会需要,又能够在就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与发展自我的一种独特能力。实践证实,职业素养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各行各业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各行各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却是基本一致的。传统高职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与职业训练的培训,轻视甚至直接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现代高职教育已经意识到这一不足,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职业素养在高职学生就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成败。

(三)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角色定位的重要要求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当他们初次踏入社会之后,首先要面临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两大角色定位的选择问题。就职业角色定位而言,要求就业者具有较强的奉献品质、敬业精神、服务观念以及规划意识等等,这是高职学生走出“校园”这座象牙塔、步入“社会”这架大染缸必备的能力。就社会角色定位而言,要求高职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尽快地、顺利地融入其中。这是因为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特性更为显著,要求高职学生具备良好、快速的职场适应能力,充分满足市场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积极学习、踏实做事和认真工作中有效提升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总之,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角色定位的重要要求,对自身职业素养具有很高要求。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机制

(一)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

大力培养人才与良好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国家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着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出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人才。基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当高职学生初步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养成大学学习习惯后,开始步入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实质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应积极架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之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操守以及职业习惯的逐步养成,进一步优化教与学。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争夺战愈发激烈,再加上人才流动频率的日益增大,使得企业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时对其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等要素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培养与形成,并联合企业、家长与学生,制定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从而为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铺垫良好思想基础。同时,为了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降低行业陌生感,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管理过程中,应适时、恰当地将企业管理模式融入其中。此外,紧抓新生入学职业培训,将企业职业行为习惯与企业职业道德有条不紊地融入学生日常训练中。

(二)日常行为规范中融入职业素养培养

实践证实,通过开展一系列职业养成训练活动(如日常行为规范、定期穿职业装等),对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等良好品质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智能。自起,我校开设了国学课程,“国学经典”、《礼仪手册》的学习成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国学与礼仪知识被有效运用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为了促进职业养成行为规范的落实,我校秉承“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建设原则,紧密围绕“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等三方面展开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为了创设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我校以规范师生的学习习惯、日常行为以及礼仪礼貌为入手点,认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如《寝室文明条例》、《教学场所文明条例》、《校园网络文明条例》、《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评价机制》。此外,以学生为实施主体(如学生会、纪律委员会等),展开文明监督与日常检查,有效培养学生养成注重自身行为、礼仪礼貌的良好习惯,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融合。

(三)实践活动中纳入职业素养培养

培养“高素养、高技能、高认知”的三高人才一直都是我校良好发展的重要关键。所谓高素养,是指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所谓高技能,是指高职学生具有较精湛的专业技能;所谓高认知,则是指高职学生具有建功立业、发愤图强的崇高理想。为了让高职学生充分体会职业素养在其就业与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方式,通过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学生活动、社会实践、企业家访谈、志愿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其校园生活中初步感知企业、感知社会,在亲身实践中切身感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为此,我校与国内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给予学生于真实企业环境中有效锻炼的良好机会,帮助学生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进一步提升其职业素养。当前,我校主要根据学生在校与企业实习两大阶段展开相应实践活动。

1.在校阶段高职学制多为三年制,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于大一和大二阶段,针对这一普遍情况,我校设计了如下特色实践模块。

2.实习阶段在大二下学期,我校开始定单班,展开定单培养。而对于大三整个学年,是高职学生正式进入企业的实习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与确立的关键阶段。为此,我校主要采取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展开职业素养教育,企业不同,所采取的素养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进入三星公司,将进行三星的企业文化教育;进入联想公司,则进行联想的企业文化熏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特色实践模块设计与实施,促使一名高职学生三年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培养的完美落幕,实现由高三毕业生向一名准职业人的良好转变。

三、结语

总之,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广大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提升机制,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其高效落实,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养、高文化、高技能的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篇14: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意义论文

摘要:闽南文化具有丰厚的底蕴,闽南文化的熏陶感染,有利于高职学生培养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泉州当地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挥闽南文化的积极影响,以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高职学生成为泉州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生力军。

关键词:泉州高职院校;闽南文化;职业素养

泉州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要顺利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建设和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这为当地高职学生创造了更多就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在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元的历史文化景观,泉州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挥闽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篇15: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意义论文

高职学生是“准职业人”,其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需要具备的素养,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职业生涯和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套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可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等显性素养,即个人的专业素养,这是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习得;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即非专业素养,具体表现为“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1],这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和个人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长期不断地涵养。本文所谈及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指的是隐性素养的范畴。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即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实训习得,也就是说,显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而隐性职业素养的涵养却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漫长的时间,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需要不断地从生长环境中汲取养料。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同学间的相互感染,都是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途径,但同时,不能忽视来自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泉州的高职院校来说,尤应重视闽南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

2闽南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闽南文化是由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和闽越原住民的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接纳进而相互融合,并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变迁而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历朝以来的移民在异域他乡艰难求存所形成的性格,闽南百姓在靠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中辛苦谋生的意志,以及宋元至近代以来对西方多元异质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使闽南文化融“中原文化与闽粤土著文化、故乡文化与异乡文化、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科技文化与信仰文化为一体,多元文化异质并存,同质融合,构成一个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结构。”[2]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泉州当地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掘闽南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为提升泉州当地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发挥有利的影响。

2.1移民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拼搏进取、砥砺意志

自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至12世纪宋高宗南渡和元人南侵,在这纷扰的800多年之间,一波又一波的中原士民,离乡背井,不远千里,不畏艰辛地迁徙入闽,在此地艰难求存,落地生根。明朝以降,闽南人为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远涉重洋,到异国他邦开荒拓殖,辛苦谋生。离乡背井的家国之思,以及在异国他乡求生存谋发展的辛苦艰难,塑造了闽南人民坚韧勤劳、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品质。今天的高职学生,大部分养尊处优,生活安逸,因而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工作,都往往趋易避难,不愿辛苦付出,却想坐享其成。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先民的移民历史及其在异国他乡艰难谋生的经历,从中体会闽南百姓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对于塑造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提升其隐性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2山海兼济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闽南素有“三山六海一分田”之说,地少人多,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废农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求新的生产方式。在山区丘陵地带,则积极发展林副业,遍植林木茶叶,播种瓜果蔬菜;滨海者则以渔盐为业,甚或相率航海,贸易海外。大海为闽南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另辟蹊径的条件,一并带来的还有海上的风浪和灾难。依山枕海的地理特点,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使闽南人民“既重农敦本,守成俭约,同时又注重诸业并举、重商求富;既崇尚正统,慎终追远,同时又慕异求新、灵活适变”[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闽南百姓,形成了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既有立足根本、因地制宜的务实品质,又有蹈险犯难、先行先试的开拓创新精神。而闽南悠久的移民历史和海外商贸历史,一方面使得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汇聚于此,在这里碰撞交融,涵养出闽南人民胸襟广阔、兼容开放的品性;而另一方面,异地生活和海上谋生的艰难和风险,使得闽南百姓自然而然地采取抱团求存的生活方式,形成相携相帮、同舟共济的群体意识。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百姓突破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实践,认识闽南人民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对改变高职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培养其踏实稳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

2.3重德尚义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提升人格修养

闽南文化的基础是数百年来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带来的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因而,闽南地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熏陶。自唐人欧阳詹首开泉州进士之先河,闽地文士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及至宋代,儒学在闽地普及发展,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绍兴二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3~1157)这五年之间,朱熹在闽南兴办书院,讲学授徒,其执着于重教兴学的思想和实践,促进了闽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其孜孜以求、严谨治学的精神,对闽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之后,闽学在福建世代相传,虽流派各异,然总不离孔孟之道的根本。儒家思想长期的教化熏陶,思想家不慕功名、安贫乐道、严操守、重气节的品质,及其重视心性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的人生诉求,逐渐渗透进闽南文化中,对闽南百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八闽文化先驱者”欧阳詹,还是“集诸儒之大成者”朱熹,无论是敢于蔑视权威、批判权威的启蒙思想家李贽,还是抵抗外来统治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对于高职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都具有感染和激励的作用。

2.4重乡崇祖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责任感

无论是间关万里迁居闽南的中原士民,还是辗转漂泊流落异邦的闽南百姓,远离故土家国不仅没有割断他们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家国乡土的情感,这种情感衍化而为闽南人民深厚的重乡崇祖的祖根意识和饮水思源回报乡梓的行为习惯。闽南百姓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条件允许,每逢节庆日必不远万里回乡祭祖。他们重视血缘纽带,敦亲睦邻,认宗修谱兴建祠堂的风气盛行。移居海外的闽南乡亲,竭尽所能,回报乡里:他们捐资兴业,使闽南的经济发展拥有独特的侨缘优势;他们注资办学,发展教育;他们关心公益,积极促进故乡医药卫生体育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4]。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祖根意识和乡土观念,海外侨胞回报乡梓的行为及其为故乡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心,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具有重大的意义。

2.5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涵养人文情怀和包容气度

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闽南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建筑文化艺术资源。无论是民居祠堂、寺庙宫观,还是桥梁牌坊,亭台塔幢及海防建筑,无一不体现出闽南百姓独特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以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厝”建筑,既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又吸收了域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闽南百姓在建筑设计上既有符合生活环境的务实品质,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徜徉在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鼓浪屿,能欣赏到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漫步于泉州涂门街一带,当你看到仅仅方圆几里的街区,就分布着儒教的文庙、道教的元妙观、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及佛教的承天寺,还有民间信仰的关帝庙和天后宫时,便能明白何以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称。闽南既有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民谣、童谣,拍胸舞、骑竹马、车鼓弄、舞龙舞狮、赛龙舟和博饼,又有异彩纷呈的戏曲文化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木偶戏、打城戏。既有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如厦门的漆线雕、泥塑、面塑、皮影、彩扎和珠绣,漳州的木版年画、棉花画、漳浦剪纸,泉州的刻纸、“妆糕人”、惠安石雕、德化瓷雕、永春纸织画、安溪竹藤编艺和蓝印花布,泉漳的木偶头雕刻;又有独具风格的地方服饰文化(惠安女服饰、鲟埔女服饰)和武术文化(五祖拳、南少林)[5]。闽南地区异彩纷呈的'建筑文化艺术,皆源于闽南人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对闽南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欣赏,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够涵养心性,培养崇真尚美的人文情怀。

3运用闽南文化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这是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若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的持续性发展角度看,良好的职业素养才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闽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美育内容,充分挖掘和运用闽南文化资源,不仅能为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供鲜活有效的教育素材,而且对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3.1让闽南文化进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

将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融入高职的课堂教学,使闽南文化成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鲜活有效的素材。可以开设如《闽南历史文化》《闽南民间工艺美术》《闽台民俗文化》《闽台民间文化》等有关闽南文化的系列通识课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闽南的历史风俗,感受闽南文化的神韵,体会闽南文化的深刻内涵。除了独立的闽南文化通识课程外,还可以将闽南文化及其优秀的德育美育资源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比如思想政治课和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此外,还可以聘请闽南文化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开设讲座,或以座谈会的形式与学生就闽南文化进行探讨交流。泉州高职院校应发掘和运用闽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建设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校园网站等设施媒介,宣传介绍闽南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学生社团应积极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

3.2通过实践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元的历史文化景观,泉州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通过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引导学生去参观考察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闽台缘博物馆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一窥闽南的历史;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群和崇武古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清源山上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教并祀的景象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表演梨园戏、木偶戏、拍胸舞等,让学生对闽南民间艺术有最鲜活的感受。组织学生走访民间艺人,了解闽南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制造中蕴含的辛劳和智慧。鼓励学生收集并分享闽南百姓口耳相传的民谣和传说,留意闽南百姓的生活习俗,端午节时看一场赛龙舟,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之日看一看舞龙舞狮,听一曲古韵天成的南音,品一壶功夫茶,打一套五祖拳,学生能从中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精髓和神韵。

3.3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网络超越时空限制,使得网络搜索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最常使用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6]。高职院校应构建发达便捷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创造条件。学校图书馆应建设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电子资源库,建立电子资源导航系统。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与其他高校及从事闽南文化研究的有关机构建立闽南文化资源共享体系,为学生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查询服务。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极为丰富的闽南文化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能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无疑拓展了他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宗美娟,张成涛.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3(6):14-18.

[2]李晓元.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研究[J].理论界,2014(11):59-65.

[3]刘冉.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价值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4.

[4]林春蓉,陈水德,张会演.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考量与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5):106-109.

[5]陈连锦.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4(1):51-56.

[6]蒋琪纯.闽南文化在高校德育的运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3.

相关专题 素养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