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理论看博物馆的管理改革论文

huibaishikel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uibaishikele”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从行为理论看博物馆的管理改革论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从行为理论看博物馆的管理改革论文

从行为理论看博物馆的管理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博物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该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原则,通过机构调整、制度建设、思想建设、队伍建设等方法,实践机构改革和科学管理的多重探索,增强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的提升。

论文关键词:博物馆;行为科学;人性;激励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和展示的公共服务机构。博物馆的管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使藏品、人员、信息等资源相互协调配合,整合成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的整体。通过建立一种良好的秩序,有效地协调博物馆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各种资源处在最佳和畅通状态,实现最大的效益。

一、重视机构和制度建设是加强管理的有力保障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凡是必须经过而发生的操作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加以控制和改造。强化的方式有:正强化,以奖金、赞赏、提升等手段,吸引员工在类似的条件下重复产生某一种行为;负强化,通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来避免该行为的产生;惩罚,以批评、降薪、开除等手段,来消除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1.围绕核心职能重新调整架构,使部门设置更趋科学合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机构设置是博物馆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建立顺畅的运营机制,增强运作活力,也是博物馆把各项工作合理区分,并使之井然有效地组织起来,也关系着建立灵活有效的指挥管理系统,使博物馆达到统一、交通和精简的目的。以往博物馆中传统的职能式结构存在明显的弊端——缺少横向协调、容易导致本位主义。数据显示,单位中近48的人需要间接协调,29的人需要私人关系协调,仅27需要直接协调,“2分精力在工作,8分精力在人际关系”是协调不畅的真实反映。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单位组织文化形成的本位主义,另一方面,是机构设置上部门、专业划分过细。

以佛山市博物馆为例。佛山市博物馆实施机构改革后,与祖庙分设,从以往兼顾文物保护单位的职能中分离出来,而专门从事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针对这项主要职能的变化,内部机构作了重新作的调整,减掉了与主要职能关系不大的古建部、市场部和游客部,而增设了文物保护科技部和信息中心,使各部门能更紧密围绕博物馆职能开展各项工作。部门设置为“六部一室一中心”,分别为:办公室、馆藏研究部、历史研究部、陈列部、宣传教育部、文保科技部、信息中心和保卫部。

2.全面推行聘任制,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

仍以佛山博物馆为例。佛山博物馆结合单位任务,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设置岗位,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方法择优聘用并给予相应的报酬。聘用过程中,严格的聘用程序,保证聘用工作公平、公正。同时,对聘用人员实行严格的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成为续聘、解聘或者岗位调整的依据。

在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下,广泛听取全馆员工意见,积极做好员工解释工作,消除消极、抵触情绪,使聘用制顺利实施。聘用制的实施,实现了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相结合,打破了馆内传统的“大锅饭”的局面,进一步激发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人性化管理是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行为科学理论体系人性理论中,梅奥以及罗特利伯格以“霍桑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员工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需要友谊、尊重;除正式组织外,存在非正式组织,如价值观、行为规范、办事原则、信念等;领导的能力体现在通过提高员工满足程度、员工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运用“社会人”理论,在博物馆内部通过运用人性化管理手段,提高员工士气,促进工作效率,使整体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主人翁意识、团队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得到加强。此外,建立员工有效参与管理的机制,通过设立馆内组织、召开员工座谈会、组织文体活动、广泛听取员工意见等,营造了尊重、和谐、创新、进取的工作氛围,提高了员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1.发挥馆内组织的横向联系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设立组成专门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文物征集委员会、文物普查小组,完成相对独立的项目或事务,在员工福利、学术研究、文物征集和普查等方面发挥其相对独立的职能。这些组织成员来自各部门,其负责人通过选举、推荐产生,他们既要承担本部门的工作,同时兼顾内部组织的分工。

内部组织的设立要打破传统纵向管理模式,做到较强的横向联系,充分分配各项人力和物力,创造了新的气氛。这种纵向和横向同时存在的组织结构,要求员工具有更强的协调和解决矛盾能力,同时,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满足了员工的社会需求,增加其对单位的关注,增加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优越感,激发员工更大的热情,有利于博物馆以及员工的正常开展。

另外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佛山市博物馆在新馆建设项目中采用负责人制,以基本陈列、各项专题展览为项目,馆领导确定项目负责人,再由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组。项目组围绕展览项目开展相对独立的调查、搜集、整理和编写文字等工作。馆领导负责各项目组之间的协调,做好统筹计划,整合统一和矛盾解决。这种形式借鉴于国外的“策展人”制,可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注重激励制度的建立。为规范管理,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休假考勤管理办法》、《考核管理办法》、《临时工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以及文物库房、计算机及网络、档案资料室的管理、安全等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资产、工资、人事、福利、工作规范等内容,提高各项管理的公开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使员工做到有章可循、共同遵守。

制度的执行是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这不是一项制度或机械的规范,而是散布的一连串“人”的行动,是针对人的工作行为的控制。制度从建立之初广泛征求员工意见,让员工通过讨论、提意见,达到学习和了解的目的。同时,制度的执行也做到公开、透明,让员工获得充分的知情权,从而体现制度的“人性化”。

三、规范员工考核机制是完善管理的有力措施

激励理论还强调,员工将自己工作中所付的代价和所取得的报酬与别人的相比较能产生公平感。工作中所付出的代价包含时间、教育、经验、努力程度、负责精神等,工作成果所带来的报酬包含工资、职位提升、承认和新生的程度,以及心理报酬如更快乐、更安全等。激励过程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将自己工作中的代价和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产生公平合理、过低、过高三种情况,从而提出调整付出、报酬或工作岗位要求。这就要求管理者进行激励时,要注重保持员工付出与报酬的公平合理。考核工作是博物馆实施激励的有效方法,旨在通过对员工工作中的成绩、态度及出勤的考核,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的长处和不足,进而扬长避短,做到知人善任和因人施用;通过奖优罚劣,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效率。对员工实行分时段、分层次考核,由主管人员与考核人面谈,并反馈考核结果。考核与薪酬、聘任相结合。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建立分层次的培训系统是提高全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激励理论认为,一类人属于高成就需要者,另一类人不属于高成就需要者。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喜欢担任难度大、有风险的工作,对自己能力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尽力而为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这类人组织机构迅速发展的宝贵资源,应该派他们去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培训可以造就高成就需要者。

根据成就需要理论,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育培训,加强人事管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造就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单位与个人目标管理的共同提升。

1.完善培训职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建立职工教育培训领导责任制,把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学术委员会和办公室共同管理员工培训问题,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保障,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丰富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上,既不能是单纯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修养学习,也有别于以业务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训练为唯一内容的专业培训。培训一般包括:一是通识性培训,主要包括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政治理论、计算机等日常员工必备的基本技能。二是专题性培训。主要包括专项业务知识研究、重要政策法规释疑、先进经验介绍等。这部分内容因岗位、职位、任务而异,属培训中的专业课程。包括对博物馆的感情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在岗人员的继续培训,对管理人员的专题学习培训;及领导层次开展以提高行政管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为主的专题学习培训。三是选题性培训。这类培训内容主要由受训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培训课题,属培训中的选修课程,是个性化的菜单式培训,容易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

3.健全培训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是发展的大方向。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针对个别部门和人员对参加培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馆里可以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建立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使用、先培训后提拔的原则,将培训与上岗、转岗、职务聘用、职称评聘、工资奖励紧密挂钩。另外,也可以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员工培训效果通过评估来衡量。在培训结束时,采取测验的方法评估培训成效,如在结束培训返回岗位后,对受训者采取实地观察、访问、调查问卷等方法评估培训效果,并将反馈结果作为改进教学手段的主要参考条件,以不断改进培训工作。通过这些机制将有效地调动员工自觉学习和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使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单位发展的内在需要、员工成长的自身需要。

五、领导层素质和创造性是助推管理工作的活力因素

群体理论中,卢因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用函数式表示就是:B—f(P,E),B是行为,P是内在需要,E是环境外力。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群体的领导方式为****型、民主型和自由放任型,其成员也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方式。

根据群体动力理论的要求,现代博物馆的领导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专业知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知识、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敏锐的头脑,较强的战略观、整体观、超前观、创新观和时效观,在整个博物馆队伍中能做到表率和统领的作用。

总而言之,博物馆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将心理学以及社会学引入管理学,着重于人际关系与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把人的需要的研究、基于人的需要的激励方式的研究、群体形式对于个人行为影响的研究,作为关注的重点。对于“以人为本”为宗旨的现代博物馆来说,是一项创新而有效的管理理论。

佛山市博物馆紧抓“以人为本”的宗旨,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博物馆业务工作水平,取得一定的成效。改革后的佛山市博物馆定位为地市级综合性公共博物馆,承担着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的保护收藏、宣传教育、陈列展览、科学研究,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明确了事业发展的方向;部门之间分工清晰、合作加强,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人才队伍壮大,士气增强;新机制下专业技术人员以饱满的热情从事学术研究,获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佛山市博物馆改革的进程体现了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观点;随着改革的深人发展,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成果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植根于广泛实践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篇2: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

1、惠普,知识管理的先锋

可以说,在“知识管理”这个词的范围实践尚无启动、“CKO”还不存在的时候,惠普就开始施行知识管理了。一九九五年,惠普总部在信息总监兼副总裁Bob Walker的提倡下就尝试展开知识管理。当时,提出的知识管理目标很明确, 就是要解决存在于各部门中已经影响公司经营发展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有:产品相干知识传布未能加快产品市场占有的问题;老专家脑子中经验知识要留传下来以免研发人材新老交替的知识断代问题;全世界出产机构工艺流程技术以及管理法子良莠不齐导致各厂效能不平衡的问题;对于众多用户提出的大量问题进行及时咨询服务的问题;等等。惠普总部在Ernst&young 咨询公司的辅导下,采取IT手腕(IBM LOTUS平台),展开了:基于网络论坛的同享观念以及共同推动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基于培训师网上讨论库的产品知识汇总与及时传(续致信网上1页内容)播管理;基于专家地图网络(CONNEX)的专家脑子隐性知识管理;基于工艺流程技术以及管理法子全世界网上同享的出产机构管理;和基于自动化用户咨询的交易服务知识管理;等等。这些知识管理流动获得了吹糠见米的效果,有力支撑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尽管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统计数字,但从它们今天依然产生首要作用就足以说明惠普总部的知识管理流动是胜利的,并成为知识管理界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

中国惠普展开知识管理是在二00一年的下半年。当时的念头是中国惠普高层领导对于知识经济时期的认识,感到“过去1个企业更多的是管理你的财务,你的工厂,你的工人,而未来愈来愈多的管理者面对于的'是知识员工,所以管理知识员工和知识员工头脑里面的这些知识成为未来的症结”。于是在0一年9月成立了知识管理委员会来推进,制订了以提高组织智商、减少重复工作、防止组织失忆的知识管理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展开了下列知识管理实践流动:

(一)知识文档“写下来”流动

这包含分类收拾汇总1系列的标准文件。内容涵盖从企业发展至如何与客户沟通等多个方面,使员工迅速掌握关于企业和如何拓展业务流程的基本常识。

(二)经验知识“师带徒”流动

中国惠普最初对于知识管理的施行手腕没有运用IT手腕,而是以抓人为主。通过集中培训以及1种被称为“师傅带门徒”的流动,使员工有机会从行业专家吸收消化经验以及开阔视线。在惠普内部已经经构成了1个优良的机制激励员工介入知识分享,并与个人事迹考查挂钩。

(三)方式法子“标准化”流动

中国惠普力求在公司里树立1种公认的工作方式、法子。通过培训让员工接触一样的思想、法子、工具,共用1致的标准,以求在工作中到达方式、法子上的统1。

(四)事务流程“规范化”流动

当时中国惠普很注重流程规范,认为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是不是把现有流程中的1些环节与知识管理的价值链相结合,并且对于结合的效果进行量化。

(五)基础知识“读书会”流动

二00一年底,在总经理的支撑下,经由两个月的努力,中国惠普成立了读书会。按期举办所有员工介入的读书会,举荐员工浏览相干业务书籍以及个人成长书籍,并进行读后交换。惠普的读书小组1度到达了七0个。二00二年一月,位于中国惠普大厦九层的领导力培训中心以及惠普商学院建成。

(六)知识贡献事迹评估与鼓励

中国惠普还把这类分享与以及员工每一年个人的事迹评估结合在1起。员工乐于分享,将取得额外的加分。 除了了事迹评估外,此外,惠普在管理轨制上也给1些声誉上的激励,比如在员工铭牌上标明“星级”,对于那些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员工个人铭牌上加之星形标志。在物资奖励上,分享知识也是惠普认可的1个方面。

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推进计划为3个阶段:先有文化、再有内容、后有系统。可以说,12阶段当时正在构成以及充实,但第3阶段还未开始。跟着惠普与康柏的合并,第3阶段没法开始,且第12阶段的成果也在成为故事。

纵观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不管在国际仍是在国内,无论怎么,都做患上有板有眼,确切为知识管理实践做了许多开辟性的尝试。

2、知识管理不能“济困扶危”,也不是“锦上添花”

在与中国惠普前高层领导接触中,他们对于知识管理有“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济困扶危”的观点,也就是认为惠普在面临IT冬季及变革中,知识管理起不了甚么作用,而在事业不乱、效益日增时,知识管理才更有效果。看来,恰是这类观点为中国惠普知识管理实践失败埋下了祸根。

现在,知识管理的观点良多。有从目标去论述的,有从价值去论述的,有从进程去论述的,有从内容去论述的,还有从方案去论述的,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层次都会患上到不同的观点。但不管哪一种观点,都要从本色去认识。这个本色就在于知识管理对于(人类)组织的工作流动之影响。

实际上,考察1下组织的工作流动,可以看到:工作流动就是组织中工作者对于工作(内容)在产生作用。而工作者是不是能作用? 作用有多大效力? 作用有多好的效果? 这都取决于组织中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就是认识、理解、判断、设计、行为。而其中,“认识、理解、判断、设计”是素质能力,“行为”则是素质施展能力。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全体基础是知识,所以知识管理的本色也就是使工作者拥有或者增添知识,进而拥有或者增强素质能力。也能够说,组织的工作知识是组织的核心素质,知识管理的本色就是树立以及增强组织核心素质能力。

显然,知识管理其实不是对于工作(内容)自身、也不是对于工作(行为)进程自身进行管理。知识管理与咱们通常熟识的

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ERP管理、办公自动化(OA)管理等是不同的,但又是紧密联络的,且“紧密联络”层就是这些管理中之管理者以及工作者的能力要通过知识管理来保障。

从上述知识管理的本色及与其它管理的瓜葛,就能够说:知识管理不能“济困扶危”。由于现实中1件1件的工作内容、工作事务仍是靠“行为”去完成的,而并不是靠“认识”就能够完成。例如,惠普以及康柏的合并是解决IT冬季“雪中”问题的策略,这个决策确是惠普以及康柏的领导层在掌握大量IT发展的信息以及知识后作出的,而作出后的每一1件“雪中”工作需要每一个工作者去“行为”。

再从知识管理的本色看, 也能够说知识管理也不是“锦上添花”。 由于现实中所有工作的工作者,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由知识驱动着。有无好的信息、经验、方式、法子以及思路等知识是每一1个工作者的期盼,这类期盼就是要知识管理。还拿上面惠普以及康柏的合并的例子来说,“雪中”大量工作的有效完成,还要靠每一1个行为者都有好的方式以及法子,而这恰是需要知识管理来保障的。把知识管理看成是“锦上添花”,实际上就否定了新知识对于工作者现实能力的基础支持,也否定了知识管理对于现实工作的保障作用。

3、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根植在业务工作中

考察惠普总部胜利施行的知识管理流动,看到几近所有知识管理都紧密地结合在业务工作中。如: 基于专家地图网络(CONNEX)的专家脑子隐性知识管理,就紧密与研发工作需求相结合。由于,新的钻研工作者他们在思考以及设计中,大量地需要与专家(尤其是退休了的专家)进行求教以及交换,以获取专家脑子中的经验知识以匡助自己。这类知识管理的需求与利用,自身已经经成为钻研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之1。所以CONNEX才患上以注重,并胜利施展其利用。

再对照考察中国惠普知识管理的实践流动,看到他们每一1个流动并无与实际中哪1项工作紧密结合。没有与行政工作、财务等工作结合,乃至没有与市场工作、技术支撑工作、销售工作结合。这必然使工作者感到实际工作流动与知识管理流动是分离的。当实际工作任务紧张时,知识管理流动就能够不介入,乃至反感介入。这类情况实际就产生在与康柏合并的进程中,由于这时候的知识管理流动哪能比合并工作以及合并后的业务工作流动更首要。

正反例子的分析实际表明了知识管理实践要获得胜利,就必需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或者者说,必定要根植在业务工作中。这首先从知识管理施行策略计划上做起,惠普总部就是以逐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入手的,使知识管理1开始就结合进了实际工作;而中国惠普仅仅是从对于知识管理的理念认识入手的,使知识管理1开始就脱离了具体的实际工作问题。第2,要从实际业务工作对于知识或者知识环境的需求去寻觅知识管理要管理的内容, 这1点惠普总部就做患上很好,例如:从产品销售中相干知识的传布,找到的症结问题在培训师获取知识以及传布知识的效力。 第3, 要使知识管理流动以及方式能融入到业务工作流动或者进程中, 这1点效果从惠普总部的培训师网上培训库就能够看到,在网上培训库中去获得课件以及进行学习已经经是培训师不可或者缺的工作。

篇3: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些人认为,企业虽然实行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但随着安全理念的逐层传递,到达一线员工时,势必会产生衰减的情况,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大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

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 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能反应。

笔者转述以上观点,并非暗示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当事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或心理冲突,而主要是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职工的心理状态,洞悉职工因为长时间工作、不满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过于单调等原因而产生的焦虑、痛苦、自我怨恨等情绪,并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建立起希望、乐观、感恩、坚韧的心理资本和生活态度,维护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三、运用“21天理论”来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心理学上有个“21天理论”,即人们连续21天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而如果连续 90天从事某项活动,这种习惯就会固化下来成为自觉意识。企业可借鉴这条理论,在某个较长时间段对职工进行密集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让安全生产信念在职工内心生根发芽,培育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素养,真正起到预防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企业要真正重视、关心职工的安全状况,认真梳理作业流程,合理规划作业区域,充分辨识与控制潜在危险源;学会使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安全检查分析表、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等多种安全控制工具来指导安全生产,控制及防范安全风险,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关心职工的身心状态,及时洞察职工的心理疲惫、焦虑、痛苦等心理状态,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最终达到以人为本、安全生产。

篇4:从工业设计角度看设计管理论文

从工业设计角度看设计管理论文

工业设计通常被定义为: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其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如今,工业设计已成为一门将工业产品加以美化与功能化的综合性学科。设计管理的融入是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迈向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设计充满了思想、激情和创造性,而管理却相反,管理需要成熟、稳定的操作程序和理性的梳理、引导,两者存在互补性;设计需要实践来实现、验证,设计追求预期的目标,而管理是以目标对象为行动的指南,因此在行为过程和目标预期上设计与管理又存在共通性。但设计与管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设计有核心思想价值的指引,可以是创新的头脑风暴,并有开放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想。设计管理是定义设计问题和设计目标,同时找到最匹配的设计师,然后对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协调一切资源、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组织监督,以及采用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工具,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通过战略设计以及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更快更好地完成预期需要处理的事项,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所以,设计管理应该成为工业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一、设计管理的作用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它涵盖新产品研发和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优化2个方面。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在新品的研发过程中若想在市场上表现出色,它的每个环节都要渗透着设计管理这一理念,这样产品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产品设计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却只是企业业务整体战略环节中的一部分,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设计也要与其它业务一样有序的进行管理。新品研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别是潜在的需求。这些需求大都尚未有成型的产品面世,还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概念构思阶段。因此,将这些产品创意进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意识到如今的市场应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的受众应该更广泛、更多元。

要想设计一款好的产品单靠设计师或一个设计团队是远远不够的,拥有一个好的管理系统,尤其是设计管理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构成企业的资源有很多元素,人力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等,它们给企业的管理和协调创造了可能性,是构成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样,设计也是一种无形的企业资源,它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好的设计才能得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就是使各种设计活动有效组织起来,将设计中有形及无形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使之合理化,以求创造出具有竞争实力的产品面向消费市场,同时为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使企业更具知名度。好的设计管理应具备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刚立项的新产品应与企业的总体计划和战略目标相契合,并作为有力武器应用于公司战略规划之中;二是将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研发的新产品符合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三是保证产品质量,使产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造,并对外加工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进行干预、把控;四是利用一切资源,联合一切力量推进产品研发;五是对产品研发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严格对时间、成本和质量进行把关,按照既定计划对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六是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对产品进行评估,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库积累,为后续新产品研发提供有效的经验积累;七是发掘各个团队中不同人员的优势,避免沟通困难、相互推诿等现象的发生,弘扬团队协作精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企业很少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投入资金进行自主设计和技术创新,多是采取到市场采购样本,后期进行改造、模仿等方式进行生产。其次,很多企业仍片面地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外观设计,只要做好产品外观设计就能带来收益,忽视了设计师在整个产品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工程研发技术人员与工业设计师缺少沟通,因为学科背景、设计方法、使用软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且缺少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工业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缺少共同协调的渠道,导致产品的升级换代受到限制,产品销量停滞不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企业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出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发展方向,提升产品的研制周期,优化产品性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产品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产品的创新程度决定着产品未来能够走多远,所以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品设计管理及创新。此外,企业仍存在对工业设计不重视的现象,没有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层面上,而是将其视为锦上添花的附加环节。盲目追随市场要求,按照客户的意愿进行设计是目前工业设计的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对现实作出了让步,对设计理念进行调整,甚至是放弃,以求得用户的满意。这样的做法使很多有创意、有创新的设计在修改中丧失了最初的光彩,丧失了原本鲜明的个性与形象。

三、流程管理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流程是规范产品工业设计的过程,指导产品的工业设计工作,并将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制定专门的工业设计流程,同时结合设计流程和计划流程对产品研发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确保产品按时、保质保量交付。工业设计流程可分为:需求分析、设计调研、概念设计、外观设计、评审优化详设、结构设计、手板加工、调整、样机交付9个阶段。产品工业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需求分析阶段。项目负责人依据产品研制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工业设计师、硬件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开展产品需求分析,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功能分解、分类、确认。项目负责人与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包括产品功能、性能、研制周期、经费预算等),并形成文档。

设计调研阶段。明确任务书中的产品结构、密封散热、防水等级、材料以及色彩使用禁忌。项目负责人在产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需求和现有的产品组织设计师从功能特性、性能指标、环境要求等方面开展调研。工业设计师将调研后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包括产品功能、操作方式、外观形态、产品色彩、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从而提出明确的设计规范。与此同时,机构与结构设计师根据产品的结构特性需求提出合理的结构解决方案。项目负责人根据设计师的调研结果,对资料进行汇总形成调研报告。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头脑风暴让设计师集思广益,发散设计思维,并将设计方案绘制成设计草图及手稿。在此阶段,工业设计师需要提供多个设计方案供用户选择定案。用户针对所选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保证产品设计按照既定方向设计。外观设计阶段。工业设计师根据产品开发任务书和方案设计报告要求,针对用户提出的要求及讨论结果进行外观方案设计。

工业设计师依据选定的设计方案,建立产品三维模型,对方案进行细化并且渲染已建好的产品模型,使其以真实的效果展示。不仅如此,还要针对效果图和平面图阐述设计理念、设计元素、材质、加工工艺等。设计师将效果图方案分类汇总,并根据用户需求编制外观设计方案报告。评审优化详设阶段。外观设计评审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工业设计师、项目负责人、硬件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客户等人员共同参与。评审小组对工业设计师所设计的几种产品造型、结构组成、材质使用和加工工艺等进行全面评审,最后确定造型方案。如果所有方案皆不可行,则返回外观设计阶段,对原造型方案进行修改或重新设计。评审后形成评审意见表,包括评审结论和后续相关修改事项。通过三维建模、人机工程学分析以及生产加工工艺可行性的确定,将产品外观最终加以确定。结构设计阶段。机构与结构设计师根据总体设计要求和工业设计师所提供的外观模型、丝印文件以及表面工艺说明开展结构设计工作,对产品结构进行工程化设计。手板加工阶段。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工业设计师负责手板加工跟产工作,协助外协生产单位解决技术问题,负责修改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机构与结构设计师负责配装阶段的技术协助工作;协助检验人员、装配人员完成配装,并与专业工艺师一同协助检验人员分析配装关键点、装配顺序。调整优化阶段。项目负责人组织工业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开展手板产品检查,对手板是否满足设计需求进行检验。如果产品合格,进行样机交付工作;如果产品存在缺陷,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则需返回加工阶段。样机交付阶段。硬件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对样机进行检验,将满足产品设计要求的进行交付。

四、设计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是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需要有出色的设计管理作为支撑。设计管理作为企业设计资源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产品是否出色的前提,也是决定一个企业的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做出优异的产品,靠的不是单纯的管理,也不是单纯的设计,而是需要设计和管理的相互协调和统一才能实现。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工业设计的各种资源和企业发展目标得到有效融合,同时也确保企业获得有效的利润并与自身的目标相契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也面临着来自世界范围的强有力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在产品价格、质量和功能都类似的情况下,工业设计已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决定因素。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工业设计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隐患。未来,随着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管理覆盖的领域也将扩大,企业在设计时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融入设计管理理念及科学的管理流程,将目标资源转化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的创新型资源,这样产品才会走在行业的尖端。

篇5:浅谈从美国三E理论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论文

浅谈从美国三E理论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论文

“三E”理论是美国堪萨斯州安全委员会主席哈维在1923年为解决交通安全问题而提出的,后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威廉斯对此作了补充和发展。所谓“三E”就是法规(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和工程(Engineering),因为英文里这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E”,所以称之为“三E”理论。其基本含义是:要搞好交通安全,必须以法规、教育与工程为主体,三者缺一不可。法规、教育和工程三者的关系是:交通工程是交通安全的基础,一切交通安全对策与设施必须以交通工程为理论基础,交通安全教育必须以交通工程为指导。交通安全“三E”理论7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其概念是正确的。它的实施给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E”理论仍然是当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石。本文试从道路交通管理者的角度,谈一谈当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当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交通工程所涉及的问题缺乏广泛系统的分析、研究。缺乏一个权威的综合性强的研究机构对道路交通工程合理设计布局。

(二)交通管理法规政策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管理手段、方法落后。道路交通发展日新月异,而管理方法则相对滞后。如突击整顿、人海战术等,短期看,不否认其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效管理的角度看,其效果却事倍功半。制定交通管理规定,应以交通工程为理论基础,并进行大量的调查、论证。而目前的状况是,仅仅考虑存在的.问题或凭管理者的单方意志,就出台一项管理规定。如部分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指意模糊,自相矛盾,让驾驶员无所适从。有些道路由于管理的需要设置了新的交通标志,而旧的标志仍在原地,致使该路段由于管理上的疏忽造成交通混乱。

(三)交通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道路交通管理从其内容看,主要由道路管理、车辆及驾驶员管理、交通设施与信号控制、交通安全宣传、交通流组织与疏导、交通事故处理与预防、交通情报通信等分支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只有各系统有效地工作,才能达到确保交通安全畅通的目的。但目前交通管理各分支系统结构设置不合理,工作缺乏相互联系,各自为政,出台的管理措施往往单从一个部门、一个方面出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四)“堵”多于“疏”。交通管理的最高原则应是创造畅通、舒适的交通,让交通参与者尽快到达目的地。因此交通管理中“疏导”比“限制”更为重要。

(五)交通安全宣传缺乏针对性,方法单一。从交通管理的“三E”之间的关系来看,交通法规是核心,交通工程是基础,而交通宣传教育则是将法规和工程加以具体化、形象化,推广到千家万户的媒介。因此宣传教育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交通管理工作的成效。目前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在面向广大交通参与者,发挥提高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的桥梁作用还做得不够。时代的不断变化,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变,对交通参与者的要求、安全教育的目的也要不断更新,交通管理部门对此研究还不够深。

二、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现代科学交通意识。作为道路交通管理者,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在指导思想和措施实施两个方面适应新的时代,要彻底摒弃一切旧的工作和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管理意识。特别是要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认真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管理效益,通过艰苦、努力的工作,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水平。

(二)加强交通管理基础工作。交通管理的对策与措施必须以交通工程理论为基础。交通工程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应从研究和掌握道路交通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入手。必须有一个权威的、综合性强的研究机构对交通工程所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广泛的系统分析。

(三)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实施道路交通管理。现代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目的、特定功能是由若干个目标或指标组成的,不能单一从某一个部分、某一个指标来思考和解决全局问题。即使每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都是最好的,也不一定能保证交通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是最佳的。因此,要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取得系统在确定目标下整体动态的最优效果。在交通流组织与疏导管理中,要从具体工作使对一条线、一个区域直至更大范围内的管理效能达到最优。如处理一起交通事故,全面细致勘查现场,询问当事人和证人,进行详细拍照、绘图等等,对于事故处理固然重要、有利,但由此也会造成长时间交通堵塞,给一条线、一个区域,甚至更大区域带来严重后果,给全局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在交通管理中必须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来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系统组织结构,提高系统整体的功能和效益。

(四)以人为本,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先导,并贯穿整个交通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是调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群体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佛山投入了不少资金用于拓宽道路,改善交通设施。从交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仅在这方面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针对“人”的对策与对“物”的投入一起抓。首先,要建立以交通事故数据的统一收集和整理为目的的交通事故综合分析中心。其次,要建立以累计记分统计分析驾驶经历、交通事故证明、安全驾驶实习训练和调查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驾驶员安全驾驶研究中心。第三,要建立以非机动车驾驶人与行人交通违法统计为主要内容的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交通行为综合分析、研究中心。根据宏观统计数据和基本统计数据,对交通事故原因、车辆驾驶员及行人的交通行为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第四,交通安全教育要变单一的说教型为由交通参与者参加、体会的实践型,通过被教育者的亲身体会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五)积极推进交通管理的社会化。交通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仅靠交通管理部门独家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齐抓共管,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交通管理的社会化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实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效果已为实践所证明。实行交通管理的社会化,首先要完善立法,使交通安全法制化。其次要大力推动社会各单位内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机关、部队、团体、企事业单位内建立交通安全责任制,坚持单位负责,逐级履行,目标管理,奖优罚劣的原则。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按照隶属关系督促本系统各单位执行安全责任制。再者,按照交通责任制的要求,将交通违法、交通事故发生率限制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并把它分解到每个单位,对实施安全责任制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反之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建立这种交通安全责任制,能够大大增加各单位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把交通管理延伸到单位内部和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成员。

篇6:从FAA看如何加强我国民航适航管理论文

从FAA看如何加强我国民航适航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民航管理;适航管理;大型飞机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民航从旅客的总运量到飞机离港率均处在世界第二航空大国的位置,随着大型飞机工程作为国家意志投人实施,我国民航事业迎来又一次重大发展的机遇,民用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我国未来民航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中国民航总局(CAAC)作为我国民航安全管理的主体,在机构体系和管理模式建设上成功的借鉴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经验,本文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用航空安全管理水平,以FAA作参照对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当今,世界民用航空业务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壮大,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统计表明,以航空公司的旅客运输量排名,前十位中有五位是属于美国的航空公司,前三位均为美国的航空公司,而在如此高密度的航空活动中,其航空安全一直保持世界前列水平,这与联邦航空局(FederalAviation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FAA)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同为航空大国,其民航共有国内、国际和地区航线1200余条,每天飞行4000多班次,20其客运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位,年客运量1.9亿人次,而这个数字正以每年16.3%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跻身世界航空公司旅客运输量排名的第四位,随着大型客机研发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的民航业将有更大发展,将有更多民众享受民航的便利服务,届时,航空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民航总局(TheCivilAviationAdministrationofChina以下简称CAAC)和FAA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期提出进一步改进我国民航安全管理的可行途径。

一、联邦航空局FAA概况

1.FAA的机构设置

FAA是美国联邦政府下设的一个联邦航空局,其实行三级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为总部、地区机构和地方机构三级,总部设在华盛顿,是国家的行政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民用航空政策、颁布航空规章制度、处理国际民用航空事务、领导本系统内各地区和地方机构的工作。FAA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民用航空飞行的安全,促进民航事业的发展,但不直接经营民航企业。其中,FAA总部内的部门设置如下图:

地区机构是管理本地区民用航空业务的工作机构,负责审查、颁发本地区民用航空领域内各种合格证件和技术业务人员执照,对所辖地方机构实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在北美大陆的美国境内共划分为9个地区,并各设地区办事处。地方机构则是各种不同的民航基层管理设施,如空中交通管制中心、飞行服务站、各种质量检查和标准审定办公室、航空安保机构等。它们直接担负空中交通管制任务,为飞行提供导航服务,接受各种合格证的申请,监督和检查安全质量,参与调查飞行事故和违章事件,进行飞行现场的安保管理等。下图为FAA地区管理机构内的部门设置图:

飞行器的适航认证与管理是FAA工作的主要内容,适航(Airworthiness),即适航性的简称。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性是指该航空器各部件及子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操纵特性在预期运行环境和使用限制下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种品质。该品质主要是通过适航认证与管理来实现的,其中适航认证管理又包括初始适航管理与持续适航管理。初始适航管理是对设计、制造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持续适航与初始适航管理不同,持续适航管理是在航空器获得适航证、投入运行后对使用、维修的控制与管理。

2.FAA的主要法规

联邦航空条例(FAR)作为FAA的主要法规属于美国的二级法,,FAR按照数字排列的顺序划分为章节,编号从1到199部。数字排列不是完全连续的,这是为了给以后的扩展留下编排的空间,有些是由过时条款被删除导致的。自从第一次发布以来,FAR就一直处于不断的修订当中,它是飞机必须满足的最低安全标准,对美国的航空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其权威性和系统性,,FAR对世界其它国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很多国家的航空条例都是在FAR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产生的。

美国联邦航空局根据其所制定的《联邦航空条例》直接实施空中交通管制,为民用航空产品颁发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适航证,为航空运输企业颁发营业执照,为机场和各类航空设施颁发合格证等,在民用航空领域内对飞机的设计、生产、使用、维护以及空中运输、地面保障等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和管理。FAA正是以适航法规为依据,通过适航管理保证其民航运输有较高的安全性。

二、基于FA.A管理体制的CAAC管理体制介绍

1.CAAC的机构设置

CAAC成立于1949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管理模式主要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成功地借鉴了FAA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同样实行总部、地区与地方的三级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上也与FAA类似,在职能上,总部主要起到统领和引导各个地区和地方的机构的作用,CAAC的局内机构设置如下图:

同FAA类似,CAAC将我国境内划分为七大航空管理区域,这些地区与地方管理机构在总局的领导下直接管理着民航安全事务,这种总部、地区和地方的三级管理模式可以将一些权利适当的下放,比如在各个航空管理区域同样设立飞行器认证办公室、飞行标准办公室,由这些办公室直接对飞行器进行资格审定及适航管理,大大降低了程序的繁琐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我国的民用航空条例CCAR

CCAR作为我国的民用航空条例,对我国的航空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开始航空规章的编订工作,从1985年开始到1992年参照FAR逐步制定了CCAR21部、23部、35部、33部、27部等重要航空规章,到1992年基本建立了和FAR相当的规章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借鉴、摸索、交流等实践,一大批具有国际通行安全水平、并具有我国民航现实指导意义的法规及法规性文件相继被批准生效。CAAC颁发的CCAR25经过不断修订完善,现行有效版本与FAA颁发的FAR25基本等同并做到同步修订。由于美国在航空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和影响,FAA的法规体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等同或等效采用,FAR的引进就使得我国的民机适航管理具备了较高的起点,保证我国民机适航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为我国的航空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我国的民用航空器及其部件通过了CAAC的适航审定,那么就意味着已经基本上满足了FAA及EASA(欧洲联合航空局)的适航标准,在此基础上就容易通过FAA或者是EASA的适航审定,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研发生产的飞机和零件出口到国外,同时也可以接受更多的飞机和飞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任务,这对我国航空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FAA给我们的启示

1.在机构设置上给CAAC的启示

(1)高度统一的空管系统

从FAA与CAAC总部内的部门设置图可以看出,CAAC总部缺少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空中交通管理部,对FAA来说,它将美国的空管系统真正的形成一个整体。FAA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先建立各地区空管办公室,之后与各地区办公室与全国空管中心相连,使其航管基础设施系统实现全国的互联,而这些设施都是在一项高度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下运行,这样,在统一的网络环境下,保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信息的畅通性,同时也确保空中交通管制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九五”期间我国已初步规划了京、沪、穗大三角地区的雷达管制实施计划和全国空中交通管制体系的技术框架,但是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工作程序、执行标准还没有严格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标准来严格管理,统一执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民用航空事业才能顺利与国际接轨,为民航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民航飞行与军事飞行的矛盾相对突出,尤其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大多数军用飞行器没有按照民航飞行器运行标准配备机载导航设备,因此,在多数飞行空域内,军航还不能完全按照民航的标准由民航空管部门实施飞行指挥。短时期内,只能在部分民航飞行繁忙地区的航路上,由民航空管部门实施指挥。同时,空域管理权力的分配问题乃是我国空管体制中所面临的困难。我国军方空管与民航空管隶属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在这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向FAA学习,和平时期由CAAC统一管理,当需要在民航空域进行军事飞行,由军方向CAAC提出申请,由CAAC来协调管理。在战争时期移交军方,当需要民事飞行时由民航向军方部门提出申请。

(2)人性化的细节部门

我们可以看出FAA总部设有首席咨询办公室,它的职责是向FAA总部、地区及地方管理组织和人员提供及时的法律服务,帮助FAA解决争端,确保FAA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法律依据。与其它法律事务部门相比,专业于航空法的法律部门对与航空业相关的法律规章则更为精通,在涉及到航空类相关案件时能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目前,在CAAC内部未设置类似机构,而该机构将有助于高效合理地解决CAAC所遇到的诸如机场扩建的土地使用权、飞机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雇员的.权益等法律问题。对于提高CAAC的运行效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更好的实施航空安全管理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3)FAA严密的航空安全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

FAA十分重视航空安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确保其民用航空安全,FAA运行着超过280个自动数据系统。其中主要的数据系统包括:事故/事故征候数据系统、执法信息系统、维修困难报告系统、航空营运者数据系统、空中交通活动数据库、接近空中相撞数据库等。这些数据主要由FAA的飞行标准办公室、空中交通办公室及航空安全办公室这三个部门进行收集和管理。在数据的处理方面,FAA有着严格的处理程序,在进行航空事故调查时,对航空器的损毁程度及人员的伤亡程度都有严格的定义,以便对航空事故进行精确的统计。通过对各种航空数据的收集处理,一方面适航部门可以对各种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此类事故发出适航指令,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机场活动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及时合理地安排人员与班次,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

相比之下,我们对航空信息收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相关的信息收集研究机构还不完备,航空安全数据的研究体制还不是很健全。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航空安全管理起步较晚,信息收集研究的经验不够,加之人力物力投人不足。对此,我们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几所研究机构,如航空工程大学、民航大学、航空安全技术中心等,以这些机构为依托成立民航安全信息处理中心,加强我国民航安全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能力,促进民航事业安全发展。 2.管理理念上的启示

FAA之所以成为世界航空安全领域的典范,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只是使其走向成功的众多因素之一,FAA的管理理念对FAA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借鉴FAA机构设置的同时,应当注重对民航安全经营理念的学习和理解。

(1)正确的安全观

目前我们对航空安全的认识还不全面,对安全定义的理解还不深刻,许多人认为安全就是不发生事故,其实不然。零事故记录并不意味着安全,更准确的说“零事故记录不等于将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FAA对安全作了如下定义:“安全是将所有人类行为中危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转化得更低或更能接受的水平。”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安全”最大区别在于:我们通常认为“不出事就是安全”,而FAA定义的安全则是“不出事不代表安全”。“冰山理论”认为许许多多的Hazard构成Risk,Risk又造成Incident,最终冰山露出水面就成了Accident。FAA是通过分析Hazard,找出系统中存在的Risk,并通过适航指令和咨询通告的形式加以控制,将Accident控制在公众可接受的水平。而我们习惯于认为没有Accident就是安全,忽视对Hazard的分析和对Risk的控制,所以应该加强科学民航安全观念的培育,这对提升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将会有重大助益。

(2)严格的考核制度

严格的考核制度是FAA保证其雇员具有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其雇员不论男女只要是通过了FAA的各项考核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且每位员工都能独当一面,真正做到了人员的简而精,这也是美国航空业具有高安全标准,能够高效运行的关键一环。例如在美国每年有几千人报考空中管制员,他们都要经过面试、基础考核及体检等多次筛选,最后有近三千人被送到俄克拉荷马州的联邦航空学院进行11周的培训,只有60%的学员可以通过考核成为见习管制员,从见习管制员到管制员一般要三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大约有30%的人被淘汰,这样的考核使FAA最终拥有最出色的雇员。

另一方面,FAA强调合格证制度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不了解合格证制度,就没有了解FAA。通过合格证制度,FAA强制航空公司和航空人员贯彻FAA的规章,其中FAR65部是对空中交通管制塔台调度员、航行调度员、机械员、维修员等人员的资格要求和管理的一部规章。对于一个运输航空公司,需要有三个合格证才能运行。一个是经济方面的合格证,是由运输部长办公室管理,其余两个是运行合格证和运行规范,由FAA飞行标准司管理。其合格制度的严密性在于,由飞行标准地方办公室(FSDO)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严格检查与评审后颁发合格证,并在发证后一直对其进行严密的监督检查,确保持证人具有持证资格。

(3)FAA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FAA先进的适航技术与高水平的适航管理与其对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本文前面介绍了FAA严格的考核制度,而这只是确保FAA雇员高素质的因素之一,另一个重要条件是FAA具有极其完善的培训体制。FAA学会是FAA下属专业的适航培训机构,对其员工和民航组织进行技术及管理的培训,其职能包括制定各种培训课程、策划维护远程培训系统、对培训计划提供管理及咨询服务。雇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知识面都动态的向前发展。同时,为了克服人的因素所带来的安全隐患,FAA也非常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雇员培训中注意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意识的培训,使雇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相互协助,顺畅各部门间的沟通,以实现不同人员之间信息传递零错误率的目标,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CAAC与FAA的主要差距与改进措施

经过20多年的努力,CAAC已经建立较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其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的要求,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与以FAA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适航标准没有国际化。适航标准是为保证实现民机的适航性而制定的最低安全标准,也是民机走向市场的最后关卡。适航标准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吸取了历次飞行事故的教训、经过慎密的验证或论证、公开征求用户意见制定而成的。美国具有强大的民机研制能力,可以说FAA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适航标准。高度国际化是FAA适航标准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国际上最大的民航组织—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其适航标准中大量采纳了FAA适航标准,欧洲最大的民航机构EASA在适航标准方面也与FAA保持密切的合作,而其他国家的适航标准大多都是在FAA标准基础上制定的。要想突破限制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快适航标准的国际化。为此CAAC应积极开展与ICAO,FAA及EASA的交流与合作,掌握国际上适航法规及标准的最新动态,考虑国内民机研制的实际情况,将适航标准的制定与国际通行标准结合起来,为我国民机在国际上适航取证创造便利条件,为我国民机工业开拓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2.管理体系不配套。我国航空工业基本沿用苏式生产管理体系,虽然具有一套可行的质保体系,但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是根据设计技术指标审核验收,没有按照适航规章、标准及指令管理的体系和制度进行审核。鉴于生产许可证在民用航空工业中的重要地位,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又是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关键,所以建立得到适航机构批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这就要求CAAC督促企业必须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质量保证体系所包含的标准、程序和文件,使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标准化、程序化,实现体系运转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做到“无缝隙”管理的要求。同时,对一些阻碍生产进度的验证程序,CAAC的适航部门可以在统一的适航标准下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的民机研制部门和不同的型号制定符合其需要的验证程序。例如在很多民航制造业中,一些适航性标准自检工作的全部认证程序已经严重妨碍了飞机组装的进度。飞机组装过程中,在飞机同一区域内钻孔安装紧固件,对5个不合格的孔按5个独立的问题归档而不是一个,这样必然进行了重复的认证过程及书面工作。如果CAAC允许将这5个孔归为一类问题,那么将会极大降低验证的繁琐度,也将有效缩短航空器的研制周期。

3.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案缺乏。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如CCAR25.FAR25.JAR25)是民用飞机进行适航审定的基本依据。CCAR(FAR/JAR)25.1309规定了民用飞机必须满足的设备、系统与安装方面的安全性要求,对于民机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满足CCAR(FAR/JAR)25.1309的要求,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相应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流程。适航符合性验证是采用实验方法向适航当局证明航空器符合其适航标准。由于我国民机研制起步较晚,民机安全性设计落后,在适航符合性验证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行方法大都由国外标准直接翻译而来,适用性较差。必须结合我国民机安全性设计与适航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民机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进行深人研究,找出与我国民机相配套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初步建立完整的民用飞机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

4.适航专业人才奇缺,研究经费不足。我国的民用航空工业已经形成规模并在不断扩大,我国自主研制的ARJ-21大型客机已经首飞成功,目前正在处于适航取证阶段。随着航空工业的壮大,航空器适航管理人才奇缺。而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在年才开始设立适航专业,这远远不能适应航空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国外一些高校则具有较成熟的适航专业。如英国的索尔福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及克兰菲尔德大学、美国的爱荷华州立大学、美国普渡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等都开设了适航专业。为适应我国民机工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航空器适航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我国在适航领域投人的研究经费不足,远远落后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联邦航空局的威廉休斯技术中心有500多个正式FAA雇员及750名合同人员,经济上中心预算超过3.7亿美元,每年FAA工资津贴的发放超过一亿美元。而在我国民用航空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研究经费不足使很多项目得不到资金上的保证,一些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为此,CAAC应加大对适航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和适航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扶持一些关键性适航技术的研究,争取有较大的突破,进一步提高适航技术和管理水平。

五、结论

通过CAAC与FAA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CAAC对FAA组织体系的借鉴是成功的,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改进。随着我国大型客机工作的实施,应进一步强调民航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注重航空安全理念的培育,特别是加强适航条例的宣传、贯彻与执行,使民航安全的精髓贯穿大型飞机设计、制造、使用及维修过程的始终,将会有力促进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篇7:浅析从电力系统运行角度看需求侧管理论文

浅析从电力系统运行角度看需求侧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论述需求侧管理作为电力系统中一种常规运行手段的可能性和要求。首先讨论了DSM用作电力系统运行备用、事故备用以及经济运行的技术要求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力系统运行角度对DSM的评价标准。结论表明DSM要作为常规的系统运行手段,还存在经济、技术和机制上的一些障碍,需要认真解决。

论文关键词:系统运行 系统备用 事故备用 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DSM)从系统运行角度看,可作为通过计划、监视、控制用户的用电,使得用户改变其用电模式和用电水平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主要可分为间接的用户侧管理和直接的用户侧管理两大类。间接用户侧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经济、技术和法律等手段来推动节能节电工作,从而间接地减少用户侧电力和电能的需求和消耗。直接用户侧管理是指各种直接对用户实施的负荷管理措施,如直接负荷控制、可中断负荷和其他负荷管理措施。

一、需求侧管理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

从运行角度讲,需求侧管理的某些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电网运行的手段,如作为系统备用、作为错峰/避峰、作为系统紧急减负荷等。这些不同的应用对DSM的要求是不同的,下面分别讨论。

(一)DSM作为系统备用

1、作为系统响应性备用

一般来说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可以分为几类,其中一类是波动周期在秒级的随机波动。常规情况下,这类波动主要由发电侧的一次调频功能来平衡。如果想通过对负荷侧的即时调节来平衡,DSM的响应时间必须与发电机一次调频系统的响应时间相当。由于现实中很难有这样可以迅速调节的负荷,DSM目前不大可能在系统运行中作为响应性备用。

2、作为系统运行备用

为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一般来说,系统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超过当前负荷的运行备用容量,备用容量的大小与系统的负荷水平和装机状况有关。旋转备用的响应时间应在10min以内,因此只有那些在调度员控制(或调度)下,在10min以内就可以达到负荷控制目标的DSM才可以作为运行备用。

(二)DSM作为事故备用

电力系统是一个各环节紧密关联的复杂系统,各种不可预测的紧急状况经常发生,主要有:(1)系统突然失去部分发电出力时的发电容量短缺;(2)输配电设备故障造成局部输变电容量不足和过载;(3)无功或电压不足;(4)互联系统中需要对外事故支援。

在发生以上紧急情况下,运行部门除了采用调整剩余机组出力和电网接线方式的常规措施外,还可考虑通过DSM来削减本系统内有功/无功出力来迅速缓解紧急状况。如果采用DSM作为系统事故备用的手段,就必须要考虑和解决有关的经济、技术问题:

1、与一定数量的用户签定“可中断合同”,确定可中断电价。

2、启动DSM用于缓减紧急状况的先后顺序问题(要与购买事故备用相比较)。

3、预测DSM实际可能达到控/限负荷的大小和比例。

4、启动所需要的时间(必须是瞬时或几分钟内可控的)。

5、确定用于事故支援的对象、容量及条件。

(三)作为削峰、错峰手段

DSM作为经济性削峰/错峰措施时,由于其使用时机和时段的不同,经济效益也是不同的。主要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压减年度或季节性高峰负荷水平,从而推迟或削减新的投资(发电或输配电。

2、压减周或日高峰负荷从而避免使用或采购高价电。

3、调整日负荷曲线的形状,以适应受约束的'可调容量。

削峰、错峰手段不但可使电网和发电公司获得明显效益,用户也可以避开高峰时用电从而避免高峰电价的支出。有研究报告表明,在美国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平均移峰成本约为30美元/KW,而其发电的投资成本高达500美元/KW以上。但在实际运行中,要将DSM用于削峰/错峰也必须事先明确或解决以下问题:

(1)如果DSM是通过合同的形式确定的,必须先确定合同的主体,即明确谁和用户签定合同。

(2)什么情况下(经济指标)运行部门可以启动DSM来执行削峰、错峰。

(3)如何保证运行部门得到准确和足够的DSM可执行削峰、错峰信息。

(4)事后的检查、验证及分析。

二、从系统运行角度评价DSM的主要标准

从电力系统运行角度来评价DSM和从经济角度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概括起来讲,需要从以下方面来考察DSM的作用。

(一)可控性。当DSM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应用时,运行人员可以对DSM直接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且一般要求被控用户不能覆盖DSM的指令以确保可控。

(二)可用性。指随时投入使用的能力。如果将DSM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一个常用手段,必须保证DSM随时可用,并保证具备一定数量的可控负荷。

(三)可监视性。指运行人员可直接监视参与DSM的负荷的实际情况。

(四)即时性。即时性指标主要包括2个意思:1、启动DSM是否要提前通知;2、提前多少时间。现实情况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因提前通知时间不同,经济损失也是不同的,某些企业在遭受无防备的断电时损失巨大。一般可分为“瞬时停电”、“提前30min通知停电”、提前30min通知停电”等,这些不同的时间要求可以对应电力系统运行中的不同措施。

(五)敏感性。主要指DSM管理下的负荷对社会环境(如日期、经济周期等)和自然环境(气候、温度等)的敏感程度。从运行角度来讲希望越平稳越好。

(六)灵活性。用于衡量使用DSM时的受限制程度。如可用次数是否限制(每日、周、月、年的总次数);每次启动DSM后的可持续时间是否有限制及每次动用DSM前是否需要专门批准等。

(七)调节容量和调节速率。指DSM可调节(可控)的负荷量和从启动DSM至达到负荷控制目标需要的时间。

三、将DSM作为系统运行常规手段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缺乏开展DSM的有效机制

在目前的电费计算机制下,供电公司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事DSM方面的投资和项目,以促进用户节约用电和提高能源效率。因为供电公司的收入与售电量直接相关,售电量越多,收入越高。而DSM一般在减少用户高峰负荷的同时,也往往会促使用户节约用电,提高效率,从而减少供电公司的收入。

对电力用户而言,在目前的电价机制下,也缺少参与DSM项目特别是对电力系统运行最有意义的“可中断供电”项目的积极性。目前推出的峰谷电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用户将部分负荷“移峰填谷”,但由于缺乏“可中断电价”机制,用户很难接受将其置于电力运行部门直接控制的DSM系统之内。

(二)没有合适的DSM资金来源和成本回收机制

即使我国电力行业在经过大规模的重组和厂网分开改革后,仍然没有形成输配电的电价机制,对于供电公司而言,有效的DSM系统资金来源及合理的成本回收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为推动DSM,必须建立某种投资收益机制,使投资成本通过某种形式(如电价附加的形式)回收并获得必要利润。

(三)技术上的困难

由以上讨论可知,要使DSM作为电力系统一种常用的运行手段,被DSM控制的负荷必须满足一定的技术特性,并达到必要的技术标准。而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DSM系统在技术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以上各项标准。

参考文献:

[1]McKinsey&Company.TheBenefitsofDemandSideManagementandDynamicPricingPrograms

[2]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U.S.ElectricUtilityDemandSideManagement.1994.

篇8:从图书策划看企业营销与管理论文

从图书策划看企业营销与管理论文

一、引言

当今的图书策划过程大多从企业营销与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实施整个策划流程,从而使得图书的管理更加高效同时实现了图书销售业绩的提升。在所有的畅销书的策划过程中,书籍的编辑和作者基本上都是从企业的营销与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个策划活动进行后期一系列的活动。在图书的战略管理活动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因为从图书开始创作到进入市场有销售业绩的过程当中是通过作者、编辑、市场营销人员以及涉及到图书销售的各级人员的资源整合,才能实现将营销和管理活动完美地运用到整个销售过程中。所以,下文将会从图书策划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的营销与管理活动。

二、从图书策划看企业营销与管理的问题

1、信息的不全面

当前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多方面的信息整合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布局。但是,在当前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沟通的问题以及信息整合意识的缺乏导致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同时很少能全面掌控当前的发展局势以及需要的信息。在企业的营销与管理过程中,信息量的缺乏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制定的战略布局在未来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企业在自身的营销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的整合。

2、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

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来源于人力资源的素质低下而不能满足当前的企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前企业在实际的营销与管理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问题。从图书管理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问题会影响到整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重视自身的人力资源素质、管理培训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

3、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的图书营销和管理活动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实现了自身在当今社会的稳步发展。但是,反观当前企业自身的营销与管理活动却发现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营销等一系列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项目发展不平衡现象。企业在当前的管理活动中没有将产品策划的各个步骤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简单地进行当前的原材采购、产品生产或者是产品营销、销售活动。然而在图书的影响与管理中,图书从创作之前到最后走向市场的每个步骤都得到了较为有机地统一管理。所以,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如果前期的活动没有得到良好的准备工作的话就会使得后期的营销活动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大多是是由于前期的工作没有做好而遗留下来的。同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管理工作没有做到将整个策划过程串联成一条统一的“生产线”。因此,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的不完善将会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策划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步骤脱节从而影响后期的营销和销售活动。

4、企业营销渠道的问题

要实现某个企业在某种产品上的高效营销成绩的话就需要打开本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渠道,这是企业营销策划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从图书的营销与管理活动来看,要打开图书在市场中的销售广度就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实现销售渠道的拓展。这一系列手段既包括管理也包括产品规划等所有涉及到该产品的内容。但是,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当前的目标产品打开其应有的市场。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产品就是因为在其营销活动中无法获得更加宽广的营销渠道而丧失掉自已应有的市场份额。

三、从图书策划看企业营销与管理的新要求

1、企业需要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在图书的策划过程中,无论是从作者创作之初开始还是都后期的市场营销策划,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将各方面的信息实现完美地整合以及形成较为透明的信息流,才会使整个图书策划流程更加清晰和有利于后期的销售过程顺利地进行。所以,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将类似的原理运用到企业的营销与管理活动中,即在各个部门以及渠道中需要向企业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在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活动中要实现信息的提供,首先体现在会计管理方面的人员身上。因为一个企业中的会计管理人员不仅掌握了企业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方面的各项资料,还参加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会计管理部门掌握的企业的信息是最全面同时也是最具有利用价值的。企业在实施各项营销和管理的活动之前就需要首先向会计管理部门索取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全面的信息。同时,在企业信息的征集过程当中需要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协同作用。原因在于企业的信息虽然大多集中在会计管理部门但是都是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所以各个部门通过协同作用就可以实现企业信息的完整集合,从而使得企业的影响与管理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制定和实施。

2、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通过图书策划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的一点就是其中涉及到的人资资源方面的管理是比较广泛和全面的。要实现一部图书在销售业绩上有所突破,整个营销与管理活动要在图书开始创作之前就要做好全面的规划以及未来事项的安排。根据整个营销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作者可以针对具体的要求以及未来对本图书的期待等各个方面开始全新的创作。在图书的编辑过程中,相关的营销管理人员还要通过搜集大量的信息来确定图书的封面等一系列可以吸引读者兴趣的因素。同时,在后期的图书销售过程中,各个经营点也要同时调动人员进行促进图书销售方面的工作。在企业的影响与管理的活动当中,企业需要做到的也是将自身内部的人力资源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从而才有可能实现某个目标可以在将来有序地进行并同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企业除了需要将现有的人力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还需要同时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之间的高效的信息互通。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的素质除了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根据自身的需求来招聘合格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可以让在职的员工进行定期地培训,以达到促使自身的人力资源可以跟随社会发展的潮流,从而使得人力资源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实现高效率的运作模式。要实现人力资源之间更高效的信息互通,就需要针对内部的管理机制做到高效的管理以及精简的内部管理结构。如果企业内部的运转效率不是很高,企业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查看自身的管理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影响信息互通的效率的具体问题所在。根据当前的图书策划的具体过程来看,影响当前的产品销售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以,在当今的企业发展中也是同样的问题:如果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高效运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从而使得整个营销与管理活动流程可以有效地进行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真正的好处。

3、战略管理的新要求

在企业的营销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就需要有长远的目光以及具有能把控全局的战略部署。不仅是在图书的策划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战略部署运用到每一步的实施过程中,在企业的营销与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实现战略部署的精确掌控和精心布置。第一个部分就是企业的会计管理战略部署。首先,企业的会计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向企业的管理层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提供实际的可供参考的信息之外,还需要对执行整个战略部署的过程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在监督和管理的过程中同时做到对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在企业决定自身的战略目标以及战略布局以后,需要会计管理部门以及负责的具体管理部门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在战略布局实施的中间环节还需要加入相关的评估和审查机制,以便在整个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发生异常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补救或者是中止措施。综合来讲,企业的战略管理不能像以前那样简单而无监督、审查程序来进行,目前的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是在企业的战略布局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做到真正引入具体的管理流程对整个活动做到时时的监督和管理。

4、努力扩宽产品营销渠道

要提升企业产品的营销渠道的话就必须要让自身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跟同类产品相比中还可以体现在本产品可以替代市场中其他类产品来达到其效果的扩展。因此,在对产品生产的初期管理中就需要通过充分地市场调研来确定本产品在今后的开发和生产方向以及对其预期在未来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效果。同时,还要对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同类产品或者是可能会对本产品造成竞争压力的产品做到详细地了解以期望在他们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提升或者是某些核心部位的实质性提升。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重点关注自身产品的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关系到本产品在市场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要做好对产品生产环节的严格监督和管理。最后就是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要尽量采取不同方式的营销手段并同时面向不同的人群进行产品的影响渠道的扩宽。只有将这一系列的工作做好才有可能实现企业产品的营销渠道的拓展。

四、结束语

本文从图书策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的企业营销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本文认为应该从给企业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使当前的战略管理更加科学化以及通过管理活动提升企业产品的影响渠道等方面来实现企业营销与管理活动效率的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相关的企业营销与管理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篇9:从科技下乡看现阶段的知识管理论文

目前阶段的知识管理重点应该是现有知识的传播、推广及其应用,而不是创造新知识;眼睛不要只盯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管好了价值同样重要;知识管理的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岁末年初,新一轮科技下乡,科技入户 活动又开始在全国各地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农业科技人员纷纷走出家门,在科技大集上,农户家中为他们传授各种实用知识。从科技下乡活动的过程来看,这是一个知识分享和传播的过程,虽然只是知识管理大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通过这项具体的活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国内知识管理的现状。

首先,我们看到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的重点是把已有的知识散发到农户中去,促成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而不是创造收集和整理新知识。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创新,不需要研究发明,而是说目前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还应该是推广知识,让有效的知识能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因此,农村科技人员需要把他们在一年中甚至过去几年总结出来的一些技术经验,培育出来的良种通过下乡,大集等多种形式传授给农民,让他们知道和了解这些内容,并且能够利用冬季的农闲时节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并能把它们应用到来年的劳作中,给自己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农村如此,那么我们的企业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呢?结论是确定的!就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而言,现有存在的各种知识已经足够他们使用,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新知识太少,而是了解和知道现有知识的人太少,这需要一个广泛的推广和培训过程,也是对现在所提倡的学习型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以生产型企业为例,ERP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从技术的角度来讲,ERP集成了非常优秀的管理实践,只要严格按照流程运作就可以运作一个优秀的企业。也就是说,知识已经存在,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应用这些知识,甚至并不真正了解 ERP,不知道ERP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对他们来讲,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发明和创造出一种比ERP更先进更好的系统,而是更好理解现在的ERP,掌握 ERP的核心精神并且融入日常的运作中,把ERP中的知识转换为自己企业的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ERP中蕴涵知识的价值。

其次,科技下乡传授知识的内容,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怎样让小猪长得快,母猪不发情怎么办?

如何栽培杂交高产棉花?

怎么操作进口的插秧机?

这些问题按照显性隐性知识模型的划分都属于实质显性的知识,也就是说农民按照你提供的方法步骤拿过来一步一步照着做就可以了,不需要预先掌握什么知识,或者再去学什么高深的知识。事实上也只能如此,科技入户,科技大集没有给科技人员留出时间来给农民从头到尾分析自己的研究过程,讲解其中的原因,农民也不需要这些内容,即使是袁隆平去给农民讲怎么做基因分析,讲自己在杂交水稻过程中的一些秘诀恐怕也是不受欢迎的。他们需要的就是告诉自己该怎么做,薄薄的一篇纸写明步骤就足够了。也就是说他们的需求是快速见效的实用知识,而不是离他们十万八千里的高深理论,或者说需要摸索半年才能掌握的了的实质隐性的知识。企业中也存在一样的问题,很多人一提到知识管理就把隐性知识放在嘴边,好象只有隐性知识才有价值,显性知识全都是杂草一样。但是现实中,我们看到,大部分员工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流程化而不是创新化,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些具体能指导他们怎么可以更快完成本职工作的技巧,而不是怎么去修改流程或者企业发展战略等高层面的东西。这些知识都需要是实质显性的,拿来就能用的。而实质隐性知识的共享更多的应该归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

第三,从时间看,科技下乡安排在了冬季农闲时节,农民们都有时间来琢磨这些东西。要是在忙着抢割耕种的时间搞这些活动,鬼才来理你呢?这也给知识管理工作者提出了问题,在什么时机进行知识管理的具体活动。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相结合,这是一条根本原则,但是毕竟还是需要员工们额外的时间投入,因此时机的选择就变的格外重要。在一个急速发展迅速扩张的企业中,恐怕没有人会顾得上知识管理,看了最新一期IT经理世界关于王石接班人的文章,很佩服老王的做法,宁肯放慢一点脚步,也要把基础夯实,但是现实世界中并不是每个老板都象老王那样。

最后,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目前阶段的知识管理重点应该是现有知识的传播、推广及其应用,而不是创造新知识;眼睛不要只盯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管好了价值同样重要;知识管理的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当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要求和自己的发展阶段,本文的结论不适于那些自认为已经发展得非常好的企业。

篇10:应用分析从CEO和CFO的视角看供应链管理论文

应用分析从CEO和CFO的视角看供应链管理论文

现今最拥有商业挑战的问题之1是如何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回报给投资者。不是所有企业都以及海尔、联想、通用电器、沃尔玛等这样的国内外大公司直接争取客户、开展竞争,然而所有企业都在金融资本市场追赶有限的资金,为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大注入新的血液。只有这些能够提供拥有竞争力投资回报的企业才能不断取得资金,获得成长;而其余的只能迟缓发展以及停滞不前,并终究被市场淘汰。

固然,中间有良多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供应链管理(SCM)是其中拥有潜力,而因为下述的某些缘由在历史上无比容易被公司高层忽视的1种方式:

●传统上包含公司总裁、财务总监在内的公司高层都把SCM当作削减本钱的工具,而没有认识到其给财务绩效的各方面(成长、收益以及资本应用)所带来的影响。

●因为许多SCM专家不具备财务方面的违景,致使他们不能有效地把SCM变革所带来的价值清晰地传递给公司高层。

本文将通过钻研SCM以及财务之间的内在联络,来展现如何通过SCM变革来晋升企业的总体财务绩效。

股票价格是如何抉择的?

排除了市场短时间的投契因素,公司股票价格高下取决于投资者对于其能够发生的经济价值增添(EVA)能力的预期。EVA是指1个企业的收入减去其展开业务而发生的所有本钱,这个“所有本钱”包含业务本钱、税和资本张罗本钱,即返还给投资者的回报,如贷款利息、股息、配股等。

EVA的计算公式如下:

EVA=(销售利润率×资本应用率-加权平均资本本钱率)×投入资本

通常发生的EVA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反馈给投资者:

●股票分红:EVA的1部份通过股票分红的方式返还给当前投资者。这部份直接增添了投资者的回报。

●再投入:EVA的此外1部份通过对于企业经营的再投入,对于企业的预期收入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企业的预期收入增长将会加强企业未来EVA发生的能力。因为股票价格高下取决于投资者对于其能够发生的EVA能力的预期,所以EVA的再投入会晋升公司股票的市值,使患上投资者能够以高于当初购入股票的价格卖出股票,从而取得投资收益。

在给定的收入水平上,EVA衡量股东价值的变化。换句话说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象征着EVA的最大化。通过前述EVA公式咱们可以知道,影响EVA因素有3个:

●销售利润率:是指利润(即销售收入减去业务本钱)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资本应用率:指每一投入1元资本所能带来的额外业务收入。

●加权平均资本本钱率:资原本源有两个方面,贷款以及股东权益。在斟酌了贷款以及股东权益的筹资本钱和二者在整个资本形成的比例后,通过加权平均患上出的资本本钱率咱们称之为加权平均资本本钱率。

换句话说,提高EVA就是加强利润率,提高资本应用率和减少加权平均资本本钱率。加权平均资本本钱率与公司的资本形成和资本市场的环境有关,本文对于此不作深刻讨论。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向大家展现增添销售,提高利润率以及提高资本应用率是如何影响EVA的。

利润率以及资本应用率对于EVA的影响

为了便于讨论,咱们假定有1个年销售额为二五00万元的公司“ABC”,其EVA如表一所示。表一右边显示的是每一1元收入所发生的利润,占用的资本及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增长。

为了简化计算,咱们这里不斟酌通过银行贷款所带来的税务上的有益因素。

利润率

因为利润率是由销售收入与本钱的差所抉择的。提高利润率象征着开源节流,即增添销售收入并减少本钱。提高销售收入的相应供应链变革有:

●提高销售预测的精确度来减少缺货率,以此提高销售额。

●加强客户定单处理系统,晋升客户服务水平,以此带来更多的客户定单。

●加强研发与制造的衔接,缩短新产品的上市周期。

相应的,削减本钱的法子有:

●减少供应链上的库存

●较少物流本钱

●较少制造本钱

依据统计,上海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为一八%,而日本以及美国分别为一一%以及五%。咱们假定通过施行相应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致使物流本钱削减一0%,即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从一八%降落至一六.二%,如表二所示,由此带来的EVA增添为二三万元。

资本应用率

如前所述,资本应用率是指每一投入1元资本所能带来的额外业务收入。依据表一,当前ABC公司每一发生1元业务收入所需要的资本为0.三元,即资本应用率为一/0.三=三.三三,而著名的电脑直销公司DELL公司的资本应用率为七.四五。

提高资本应用率的途径是削减单位收入所占用的资本。这可以通过减少库存水平,减少应收款回收天数,提高固定资产应用率等法子来实现。

咱们假定通过施行相应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使患上库存水平被削减二0%,如表三所示,每一1元收入所占用的资本减少0.0四元,即从施行供应链解决方案前的0.三元降落为0.二六元;相应的资本应用率从原来的三.三三上升为一/0.二六=三.八五。此外,相应方案施行还致使EVA增添一五万元。

下面咱们换个角度来看看资本应用率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表一咱们可以患上知,当前ABC公司的利润率为二0%,每一1元收入所带来的`EVA为0.0八五元。咱们假定当EVA为正数,即ABC公司在支付包含资本在内的所有本钱后维持盈利,从表四咱们可以患上知,在资本应用率为三.三三的情况下,ABC公司必需至少获得六.九%的利润率;而在资本应用率为三.八五的情况下,最低利润率可以降为六%。

图一显示了最低利润率以及资本应用率之间的瓜葛。EVA平衡线的上方EVA为正,下方为负。通过提高企业的资本应用率可以降低最低利润率。

图一也显示了虽然ABC公司以及其竞争对于手的利润率相同,然而因为资本应用率的不同,ABC公司比其竞争对于手×公司给股东带来更多的价值;同时ABC公司比其竞争对于手有更多的空间降低价格并获得正的EVA。使患上ABC公司在定价时有更多的回旋空间,同时也抉择了ABC公司将成为市场价格的制订者,而其竞争对于手只能是追随者。

如何通过施行供应链来晋升EVA?

通过供应链变革影响相干的运营指标,由此晋升企业的EVA,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由此带动企业股价市值的上升。

通过施行有关供应链管理的项目,可以提高相应的供应链管理指标,从而加强EVA。比照实施相干的仓库网络布局优化的项目,实现库存水平的降低和仓储本钱的降低;再如,通过施行协同

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的项目,提高需求预测的精确度,1方面降低存货废弃所带来的本钱,另外一方面减少缺货所带来的销售机会的损失,使客户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买到需要数量的产品,终究提高销售量并减少本钱。

通向胜利的3步曲

在理解了供应链与EVA的内在联络后,咱们再来看看应当如何胜利地施行供应链变革来保证公司市值的增长。在此咱们建议通向胜利的3步曲:

●对于公司的相干财务指标进行诊断,寻觅差距所在。差距既可以是现在与过去的对照结果,也能够是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对照结果。

●通过对于有差距的财务指标与相应的供应链绩效指标的映照,斟酌可能的供应链变革选择。

●对于可能的供应链变革进行投资回报率、对于公司业务的影响度和施行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评估,抉择施行供应链变革的施行蓝图。

篇11:从房屋购买看消费者的品牌情感体验管理论文

从房屋购买看消费者的品牌情感体验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 人们购买一个商品已经不仅仅满足使用功能,而是为了寻找情感的寄托,本文以房屋购买过程为例,分析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过程。

如今的房屋除了传统的居住、投资功能外,还使人们找到了一个承载梦想、宣泄情感的平台,人们购房将逐步成为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渠道。消费者购房时寄托了全家人的情感、理想与渴望,毫无例外地带有一种对家庭港湾的憧憬与追求,安居而后才能乐业。如果企业能够充分了解顾客的这种感觉,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带领顾客共同完成这一体验,那么销售过程就会充满成功的乐趣。

对许多产品来说,特别是消费品,技术不再成为准入壁垒。结果是,企业将面对大量能够生产同样质量和特征产品的竞争者。为了能在竞争中获胜,这些企业需要在持续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提升情感优势的差异。

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体验式营销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在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更关注品牌的象征意义。品牌体验强调的是顾客心理所发生的变化,要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目的在于创造喜好的体验,从而对品牌产生强烈的偏爱。品牌并不单建立在功能性、标识性的基础上,而是客户依靠自己得到的信息、感性化的认知、丰富的联想与想像构成。在品牌认知过程中,客户将品牌所传递的精神、态度,通过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定义与情感。

“品牌是情感的结晶”,它是客户在购买体验中产生的情绪不断地被加强、叠加,累计而成的结果。我们想要树立、推广和延续品牌,就必须不断加强与客户、市场正面积极愉快的情感联系。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过程中,对于触及心灵、符合心意、满足实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增强购买欲望,促进购买。消费者一旦对品牌经历了愉快地情感体验,品牌在消费者眼里就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一个情感的载体。高情感品牌将为企业提供解决之道,它让企业避免卷入价格混战:高情感品牌传递出扎实有力的讯息,建立独特而强烈形象。高情感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与心灵对话。

所以说,品牌是顾客情感的结晶,情感的反射,是企业对客户价值的承诺,更是客户感情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双向的期望,也承载了内心的渴望。品牌是一种品质的承诺,是一种服务的体验。

产品仅能满足需要,而品牌体验能满足欲望。仅仅为了需要的购买是受价格和便利驱动的,但一个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却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并且将保存在消费者的'情感记忆中,作为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联系纽带,它远远超越需求的层次。打造高端品牌在于整合的传播,通过目标受众和品牌的每一次接触创造一种体验,并在和目标受众互动的过程中建立情感联系。

体验式营销的理念新颖而有现实意义。许多跨国公司在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在运用和实施体验式营销策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哈根达斯、摩托罗拉、耐克、百事可乐等公司所运用的体验营销策略,形成了对市场的很强的穿透力。在体验式经济的背景下,顾客视产品特色与功效、产品质量和健康的品牌形象为理所当然。他们想要的是能刺激他们的感觉、心灵的产品、交流和营销活动,他们能参与其中,能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顾客都期望自己的生活能随时都有体验,都有娱乐。

构成生活体验的情感包括爱、生气、激动、欢乐等。很多企业想尽各种方法让消费者相信:作为消费者,应该只有一种体验,那就是满意。消费者满意是业务中仅次于净利润以外的最便于检测的指标之一。当然,取得消费者满意并不是业务的全部,企业的消费者满意目标应该是定量的,如“消费者满意率87%”,并且应将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员工业绩评估及报酬挂钩。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强调消费者满意,但是否想过消费者满意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应该征询消费者的意见,他们对产品、服务及品牌的感觉如何?也就是说,在进行定性调查了解消费者感受时,企业并没有将消费者的情感因素作为评价品牌业绩如何的关键业绩指标。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顾客的忠诚度体现为行为的忠诚,而行为的忠诚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情感的忠诚度,体验式营销通过特定的刺激,释放出品牌内含的情感魅力,形成顾客的情感偏好,吸引潜在顾客及维系顾客忠诚,用品牌的情感体验来提升和维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正如品牌大师舒尔茨所言,优秀的品牌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内在动力在于对梦想、欲望的追求,没有强烈的体验和心理满足,就无法真正形成忠诚度。通过体验使顾客获得大量机会,实践自己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品位,满足自己对高品位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个人身份的认同,并与品牌建立情感联系。从而真正的提升了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建立在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消费者行为和情感体验调查,已经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大门,使我们对消费者体验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了解,对市场营销而言,如果对消费者及其对品牌体验洞察深刻的话,其结果是,客户不仅是满意的,而且还心存感激、心满意足、热情洋溢、愉快>文秘站:<、忠诚,这才是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

篇12:从国际期货定价机制变化看我国期货市场风险管理论文

从国际期货定价机制变化看我国期货市场风险管理论文

【摘 要】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的背景下,以石油、黄金为代表的商品价格出现了剧烈震荡,国际期货市场定价机制的变化及期货交易规则的高杠杆效应也使得市场风险被明显放大。

面对世界复杂的经济环境及国内通胀压力,如何增强我国期货市场抗风险能力,保护投资者正当利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期货市场 定价机制 风险管理

一、从期货、现货价格关系视角看期货市场定价机制的改变

根据经济学理论,现货市场价格主要由商品生产、运输成本及供求状况等因素决定, 期货价格则是投资者结合现货市场商品供求状况、当前价格水平及其对未来价格预期等因素最终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其中, 商品的期货、现货价格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但是这种传统理论在期货市场发展进程中遭遇冲击, 主要体现在商品期货价格已经不单单是由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来决定了。 本文以石油期货为例来探讨这一变化过程。

早在 1970 年,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对市场的石油报价是 1.8 美元/桶。 1973 年 12 月,OPEC 组织为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的战争, 将全球石油供给量降低了 7%, 造成石油价格从 1972 年的 3 美元/桶左右猛然升高到 1974 年末的 12.82 美元/桶,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发达国家在其后的 3 年中的经济损失占到了 GDP 的 3%~8%。 “早在 20 世纪 40年代晚期至 70 年代初期,石油的实际价格已经下降了大约 65%”,“仅在 60 年代, 石油的实际价格就由于世界性的通货膨胀而下降了 33%”,这就是 1973 年~1974 年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最根本原因, 中东战争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1973 年石油价格上涨既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造成的,也不是大石油公司造成的,而是价格机制这一经济法则作用的结果。 ”1974 年 1 月~1978 年 5 月, 在西方国家严重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大背景下, 石油的名义价格从 11.65 美元/桶提高到了 12.70 美元/桶。OPEC 组织的经济研究报告指出:“石油购买力从 1973 年到 1978 年至少下降了 35%~40%。 仅在 1977 年,OPEC 组织的石油收入为 1310 亿美元,由于美元贬值 9%,使得该组织的石油收入损失了约60 亿美元~70 亿美元。 而这些国家在国外的投资为 1550亿美元,由于同样的原因,损失了 90 亿美元。 两者相加,共损失了 150 亿美元~160 亿美元,约为当年 1.6 亿吨~1.7亿吨原油的售价。说明石油的实际价格大大下降。而同一时期,OPEC 各成员国从西方国家进口的商品却已上涨20%。 ”说明当时美元购买力的下降迅速缩小了石油提价的经济效果。

1979 年~1980 年的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 , 造成全球石油产量大幅下降, 从日产 580 万桶骤降到 100 万桶以下, 结果石油名义价格从 1978 年的 13 美元/桶猛增至1980 年 12 月的 35.63 美元/桶, “但石油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却只及 1977 年和 1978 年的 40%。 ”说明当时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同样造成了石油实际价格的上涨,期间也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全面衰退。

1990 年 8 月, 伊拉克因攻占科威特而遭到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国际石油价格也因此急升至 42 美元/桶的高点。 为稳定油价,国际能源机构组织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 250 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OPEC 主要成员国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使国际石油价格徘徊在 12 美元 / 桶~30 美元 / 桶, 说明当时的石油价格因供大于求而出现下跌。 其后 10 年因市场石油供求基本平衡,国际石油价格基本保持在 30 美元/桶左右,具体情况如图 1 所示。

2001 年后, 美国经济逐渐走出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及“9.11”危机的阴影,经济发展快速恢复 ,并带动世界经济进入黄金增长期。 2005 年, 因美国政府奉行弱势美元政策, 加之世界性需求量增长的带动和国际金融资本乐观预期的拉动,国际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2007 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更是节节攀升,并在当年 7 月 11 日创下了 147. 27 美元 / 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同期美元币值则达到 2000 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7 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令世界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国际大型投资机构及金融机构均受到重创,国际油价一路下滑,并在 2008年 12 月 19 日跌至 33. 87 美元/桶, 一年多的时间内跌幅超过 77%,创下 4 年来油价最低水平,具体变化如图 2所示。

当时的 OPEC 秘书长艾尔·巴德里(Abdalla Salemel-Badri)指出,对于高油价,石油输出国组织无能为力。 “如果真的出现短缺或者出现供应中断,OPEC 可能采取行动干预价格。 但是现在,我们认为影响价格的因素与供需无关。 中东局势动荡、美元持续贬值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等都是导致目前油价高企的因素。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石油生产成本基本维持在15 美元/桶~30 美元/桶之间,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石油价格都异常不稳定,2003 年后,两个市场的石油价格甚至出现了“过山车”般的巨幅涨跌,充分说明现货市场石油定价机制已经摆脱了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市场供需状况的限制; 期货市场价格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异常突出, 换言之就是世界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已经由现货市场定价转变为期货市场定价,而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除了市场供求状况、美元走势及战争等因素外, 金融资本对期货市场价格的变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资本掌握了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主动权。

所以石油、黄金、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产品的定价机制也都被金融资本掌控。 谁是期货市场主要交易者,谁就可能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中具有话语权。

二、金融资本改变期货市场定价机制的原因

1.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为金融资本进入期货市场奠定了基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现货交易和远期合约是商品交易的主要方式。 而后发生的几次石油危机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造成国际商品价格剧烈波动。 这一时期,西方现代金融理论不断创新,其中,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期权定价模型为金融资本进入期货市场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使得商品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合约交易迅猛发展。 据统计,现货交易及各种基于供求的远期合约交易在整个商品交易中占比不到 5%,其它的都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合约交易。

2.期货市场参与者交易动机不同造成价格波动从国际期货、现货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影响两者价格变动的主体一是商品供求者;二是金融机构,如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三是消极投资者,或者叫指数投资者,如各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四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单位信托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等;五是投机者。 从交易动机分析, 五类参与者中的商品供需方希望在期货市场中通过套期保值实现稳定价格的目的, 第三类和第四类机构投资者则希望市场价格稳中有升,是做多者,其他参与者则纯粹是为了赚取巨额利润而炒差价, 这些机构就是希望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并利用做多、做空手段赚取巨额利润,此时市场价格必然会剧烈变动,而且总的趋势是上涨。

3. 金融资本投机的高回报率助推国际期货市场价格变动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NYMEX)是国际石油期货投机操作的主要场所之一, 其轻质低硫石油期货合约交易量巨大,对世界各地石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 美国众议院能源商务委员会报告称:2000 年,“投机者”在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的石油期货和期权合约总持仓中仅占37%,到了 2008 年 4 月,投机仓位比重高达 71%,超过 10亿桶, 高于同期美国商业石油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的总和,而“商业交易者”所持合约比例则大幅下降。 据美国金融机构统计,2008 年上半年油价飙升时,除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等一些国际投资机构外,另有 600 多家对冲基金近2 万亿美元在纽约、伦敦两大交易市场上兴风作浪,甚至一些退休基金和保险基金也来推波助澜。

2011 年 3 月 29 日 ,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 (CFTC)公布的数据显示, 投机者对 WTI 期货和期权合约的净多头持仓超过了 3.91 亿桶,创下历史纪录。 从 CFTC 石油市场报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 5 年半里,基金持仓的变化通常与油价变化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非商业净多头的增加会带动石油价格上涨, 而净空头的增加会导致石油价格下跌。

大批金融资本之所以能够进入期货交易市场进行投机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大宗商品供求平衡比较脆弱。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所导致的需求上升, 加上生产国剩余产能有限,国际市场将弥漫一种担心供应不足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影响商品走势的因素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大到全球商品需求及地缘政治局势, 小到飓风和暖冬等天气因素都会造成价格波动。 此时, 金融资本则趁机入市,搅动期货市场价格,追逐利润。 它们时而囤积居奇,时而大量抛售,致使商品价格出现动荡。

4.美国期货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美国期货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要在两个机制下进行,一是交易所的场内交易,它有着严格的法规制度和严格的监管;二为场外市场,2000 年,美国通过了《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 使场外期货交易被排除在了 CFTC的监管之外,市场信息因此变得不公开、不透明。 后因金融危机引致了严重后果,这才迫使美国参议院于 2008 年7 月通过了《停止能源期货过度投机法案》,开始对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严格监督。 但到目前为止,监管的结果如何还在观察之中。 美国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为金融资本进场操纵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5. 美元作为期货市场计价货币为国际资本操纵价格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确定了美元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 使其成为国际商品交易主要结算货币,也是期货市场计价货币。 这一货币制度安排对美国具有特殊好处,第一,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可以因此避免汇率变动损失;第二,由于美元汇率与国际商品价格成反比关系,所以美元贬值直接导致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反之则下降。 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汇率政策变动调控世界商品价格,这非常有利于美国经济的稳定;第三,它维护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 但是美元政策却使以其计价的大宗商品存在巨大的价格风险, 所以萨达姆曾挑战过石油美元体制的霸权地位。 2000 年 11 月,萨达姆宣布伊拉克的石油交易从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改为以欧元为主要结算货币。 2002 年,OPEC 官员贾瓦德·雅加尼在一次演讲中宣称,OPEC 和欧盟的石油交易应该使用欧元结算,这样可以降低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 目前,石油输出大国伊朗也在寻求摆脱“石油美元体制”控制的途径。 此外,OPEC 否认了 2007 年~2008 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是石油供应不足所致, 而将形成高石油价格的原因归咎为美元疲软及其货币政策。

可见,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被石油美元和石油期货所左右,脱离了供求关系影响的规律,所以,国际期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是被国际金融资本操纵的虚拟价格,其本质体现了西方经济集团的利益,其内在风险不容忽视。

我国必须认清这个市场状况, 做好充分准备降低市场风险,保证我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商品供需方及投资者的正当利益, 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国际期货市场定价机制变化

对我国期货市场防范风险的启示1. 建立能够抵御巨大风险且能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型法律构架体系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国际上一些国家经济波动、政治动荡、现货供求关系变化的情况会不断出现,交易投机性会更强,风险也会更大;期货市场价格巨变对现货市场商品成本产生的影响会更大, 不利于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同时世界金融市场中各子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互为影响。 我国要在现有法律框架及行业自律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学习成熟的国际期货市场经验,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法律构架体系, 根据现实需要及时完善保证金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及信息披露等制度;在跨市、跨境交易的监管法规基础上建立联合监管体系,协调各市场之间法规和交易制度关系,建立资金流动及头寸状况等各项跨市、跨境监管标准,以达到联合各市场相关机构共同监管的目标, 降低市场巨大风险发生的82刘江云:从国际期货定价机制变化看我国期货市场风险管理频率,保证我国期货市场安全、稳定的发展。

2.完善市场监管体系,遏制市场操纵行为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是指操纵者利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影响期货合约价格, 使其朝着某个方向变动以便从中牟取暴利的行为。 从国际市场分析,操纵者行为一般有三种,一是行为操纵,是指通过交易以外的行为改变资产价格,如囤积、挤压轧空资产或在市场上散布虚假信息等;二是交易操纵,是指通过交易操纵资产价格,如持有大量合约, 在到期日通过大量交易标的资产达到操纵标的资产价格以获取利益; 三是利用两个市场中的金融工具进行价格操纵, 如在伦敦期货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对相关合约进行跨市场操纵。 这些都是严重损坏其他交易者正当利益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稳定有序运行。 所以必须完善监控体系,对以上各种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一旦交易量出现异动,专职监管人员应及时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并依据情节轻重发出警告或终止交易命令, 达到降低市场风险的目的。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参与期货交易的机构有两类, 一是为锁定成本做套期保值交易的现货供求者, 他们的目的是通过交易转移价格风险;二是各类金融机构。 根据现代金融理论他们承担了开发金融工具、提供服务、分担客户风险的任务,能有效管理自身风险并获利。 同时他们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内部失控导致的操作风险。 对这些参与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增强经营稳健性,实现风险控制和管理。 对风险较大的业务必须采取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 对有利益冲突的业务要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加强内部审计,及时反馈并修正投资组合,有效实现内部控制。

4.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教育,从根源上降低风险损失由于期货市场交易规则本身具有杠杆效应, 投资者潜在的收益和损失均被显著放大, 加之各合约具有特定的存续限制,因此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必不可少。 参与者自身必须树立严格的风险管理意识,端正心态,充分意识到没有谁可以在市场中永远是胜者, 对投资失误要勇于认错,克服期盼市场很快好转的心理,及时止损,保证减少当下损失以获得未来更大收益。 要严格防止试图利用资金实力改变市场价格走势、操纵市场赢利的意识。

四、结论

期货市场定价机制的改变使我国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面临巨大风险,要想有效规避、防范风险就必须建立高效的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法律构架体系, 抑制市场操纵行为,以保证期货市场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收益。

相关专题 博物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