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临床应急能力培养论文

xu5202bi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xu5202bing”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急诊医学临床应急能力培养论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

篇1:急诊医学临床应急能力培养论文

急诊医学临床应急能力培养论文

1加强急诊教学

以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为标志始,我国急诊医学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有20余年历史,急诊医学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培养出了大批业务素质高、热爱专业的急诊医护工作者,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根据最近几年来频繁发生在国内外的各种传染病、灾害及安全事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病人或伤员需要及时的救治和安抚工作来看,需要大量医护人员的直接参与和执行各种急救工作。为了提高病人或伤员抢救与治疗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培养和造就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反应迅速的高素质急诊人员,是保证和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由于急诊病人病情危重,常伴有生命垂危、脏器功能衰竭和肢体伤残的可能性大等特点,作为急诊工作者应养成以病人为核心、急病人所急的良好工作作风。我们认为,从大学时期抓起,以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急救技能,还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影响和灌输作用。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时,接受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1]。因此医学院校在读大学生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急救医学理论知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2注重临床实践

对于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随着医学不断的革新和进步,心肺脑复苏的内容也逐渐的被完善和规范,普及心肺脑复苏是目前危重病医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2]。除了准确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外,还要了解气管插管、电除颤技术、静脉切开、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胸腹穿技术及胸腔管留置术等抢救操作技术。近年来我校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的来我急救中心提前进行见习,学习并参与各种内外科急诊病人及伤员的救治工作,将在课堂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毕业实习时,这部分学生处理各种急危重病人及伤员的诊断思维和操作能力远远高于同班其他同学,毕业后也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这就说明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临床工作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遇到急危重伤病员时,遵循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去抢救病人,而无法去看书准备再抢救。因此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就养成学好每一门理论课程的同时,要注重临床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培养应急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应急能力是当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一名医生,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很好的协作精神。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训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使之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是强化心理训练,以培养医护人员快速反应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临急不乱、有条不紊的应急能力;三是进行急诊理论和急诊技能训练,着力加强心肺脑复苏,重要脏器衰竭和各种急性中毒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各种急救器材的正确运用等内容的严格培训,以具备临床快速诊断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3]。另外开设演习课程,演练院前及院内急救流程,按照轻重缓急顺序对群体性伤病员的处理,提高相互的协调能力,身体各部位的包扎固定和搬运技术以及危重伤病员生命监测和急救注意事项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各类紧急情况的应急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就业后很快就能投入到临床工作当中去,并且独立能完成各种急诊或创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一旦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人员需要救治时,能承担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以我院为例,在我院急救中心实习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经常能参与交通事故、煤气中毒及食物中毒等各种安全事故所致群体性伤员或病人的救治工作。乌鲁木齐事件发生时,上百名受伤人员几乎同一时间送来我院救治,临床实习生协助带教老师参与了危重伤员的抢救、清创缝合、包扎固定、病历书写、检查搬运以及手术治疗等救治全过程,争分夺秒在短时间内完成抢救任务,使受伤人员生命健康及时得到平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效益。

4提高服务理念

在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和提高学生应急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临床实习工作当中对服务理念的了解和执行。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和治病救人的场所,又是体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场所。目前,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患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各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由于急诊工作本身具有人员少、风险大、工作强度大、责任重等特点,加上急诊患者或家属均因各种疾病或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恐慌、紧张情绪、素质低以及经济条件有限等因素,很容易与医护人员之间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现象。因此对于在读医学院校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的学习,即加强医患沟通,关心病人,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尽最大努力避免发生医患纠纷。要树立起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另外要做好对各种危重病人或受伤人员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早日走出疾病折磨的阴影。总之,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既要抓好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又要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理论知识全面、临床操作技能良好、应急反应快、合格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我国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2:临床医学专业沟通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沟通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及构建培育模式。方法设计主题调研问卷,对350名临床专业在校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经常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临床专业学生仅占9.5%,而从来没有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过沟通交流的临床专业学生高达52.4%。结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普遍缺乏与检验专业学生的沟通,这与学校培育模式的欠缺存在一定的关系。为此,学校应从提高重视度、改善沟通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成立临床与检验合作的导师组制度等方面努力,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检验沟通能力;培育模式

检验技术的提高要求临床医师在精通自己专业知识之余,还要掌握一定的与检验医师及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然而,由于大部分医学院校只注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临床医师在工作中无法与检验医师建立良好的沟通,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易引发医患矛盾[1]。建立增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模式,有助于促进临床和检验两个科室在未来职业生涯的相互协作,从而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和减少医患矛盾[2-3]。文章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培育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从右江民族医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经查阅相关资料和预调查后,自行设计了《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与检验沟通认知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基本信息、临床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意识和检验沟通现状、影响临床专业本科生沟通意识的因素和有效提高临床专业本科生沟通能力的途径等方面问题。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形式,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即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各年级人数与学校总人数的比例,确定从不同年级中抽取样本的数量,然后按照随机原则从各年级抽取样本)。

1.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工作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有效回收率90.6%。其中,男生153份(48.3%)、女生164份(51.7%),大一84份(26.5%)、大二85份(26.8%)、大三78份(24.6%)、大四66份(20.8%)。

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意识和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87.7%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仅有12.3%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沟通。同时,调查发现60.6%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与检验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2.3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及偶尔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临床专业学生分别仅占9.5%和38.2%,而从来没有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临床专业学生占52.4%。不同性别比较的Z=-2.759,P=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比较的2=6.571,P=0.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与女生相比,男生与检验专业沟通的现状较为乐观。

2.4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的因素

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的主要因素有:缺乏相关的检验沟通学课程(27.9%),缺乏与检验学生沟通的有效途径(26.2%),学校不重视培养临床专业学生的检验沟通能力(19.8%),沟通学课程的授课方式缺乏吸引性(18.8%)以及沟通学课程的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7.40%)。此外,根据右江民族医学院2016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临床医学专业涉及沟通学的课程较少,且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落后等问题。调查发现,在沟通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占53.3%,而课堂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仅占23.3%。并且89.3%的沟通学内容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仅有30.0%的内容涉及与检验专业人员的沟通。

2.5增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87.7%的学生认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有必要到检验科见习或实习,81.1%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愿意通过参加培训课程等提高自身的检验沟通能力。大部分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愿意通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41.3%)、共同参与科研项目(36.3%)、实行跨专业教育(20.8%)等途径提高自身的检验沟通能力。此外,9.5%的学生认为临床学生与检验学生的课程不同,不适合进行跨专业教育,38.2%的学生认为选择部分理论和实践课程进行跨专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两专业间的交流和进步,有52.4%的学生认为跨专业教育虽有促进作用但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讨论与建议

目前,各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临床专业学生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而加强临床专业学生与检验专业人员沟通的能力仍未引起各高校的重视[4-5]。文章通过调查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现状,并借鉴其他高校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建立增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模式,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6]。

3.1提高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重视度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缺乏的现状与学校在培养过程中不够重视存在一定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医学院校可采取由上至下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定期开展检验沟通知识讲座,邀请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现场演讲,向学生强调临床医师在工作中与检验医师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性。明确临床医师在检验项目的.选择、检验样本的采集和送检、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等方面与检验医师有效沟通才能提高诊疗水平和减少医患矛盾,鼓励临床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加强检验沟通能力,使沟通意识更加深入人心[7]。另一方面,可在带教教师的牵引下,以检验专业学生学习小组对临床专业学生班级的形式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让两个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各自专业的学习心得。当然,这种经验交流不应仅仅局限于口头交流,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互动。例如:安排临床专业学生参观检验实验室,了解一般的检验程序、检验标本难易程度及过程中注意事项等,从而增加临床专业学生对检验专业学生的理解和尊重[8]。

3.2改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2.1提高沟通学课程的地位

将部分沟通学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增加课时和学分,改考查方式为考试,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的要求。

3.2.2改善沟通学课程的授课模式

转变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采取课堂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模拟医院的工作情景,提供病例让临床专业学生就需要开具的检验项目和采取检验标本需注意的事项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及在检验结果的解释过程中与检验医师进行沟通,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学习检验沟通技巧的兴趣。

3.2.3增加沟通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高校在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学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的同时,也需加强临床专业学生的检验沟通意识,培养临床专业学生与检验专业人员沟通的能力,尤其是当检验结果与临床病情不符时,临床医师该如何与检验医师进行有效沟通,包括与检验医师沟通时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沟通的时机和场合等[9]。

3.3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写教材

针对医学教材内容滞后的现象,可由检验医师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自行编写授课教材,向临床学生展示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检验医师可收集一些常规的和特异的检验项目化验单编进教材,结合病史与病情进行诊断分析[10]。尤其是对于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差别较大的情况,教材应引导临床专业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对检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采取理性和谦逊的态度与检验医师一起探讨,而不是首先怀疑检验结果的不正确。

3.4安排临床专业学生到检验科实习或见习

安排临床专业学生到医院的检验科见习或实习,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了解检验医学最新发展动态,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及意义等,避免在将来的工作中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同时,了解检验项目的开展和检验医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增加与检验专业人员的接触与交流,学习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技巧,可借鉴卡尔加里—剑桥指南对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沟通技能培训和评估,将为临床专业学生将来与检验医师以及患者的良好沟通奠定基础[11]。

3.5成立由临床专业学生和检验专业学生组成的导师组

右江民族医学院于2002年7月在全院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12]。但目前导师组多吸纳同个专业的学生,不利于不同专业学生间的沟通交流[13]。有意识地建立由临床专业学生与检验专业学生共同组成的导师组,引导两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医学研究,并通过一起讨论临床案例、选择检验项目、采集标本、分析检验结果、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实行跨专业教育,加强临床专业学生的检验沟通能力,有助于消除临床专业学生对检验专业学生的偏见,增强两专业的沟通与理解。同时,临床专业学生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14]。这将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有望成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建立增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模式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保证医疗质量,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应是探索更有益于发展全方位医学人才的培育模式,将检验、影像、预防、药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纳入培育计划之中,促进不同学生群体的沟通交流,为未来临床医师与各科医师的无障碍沟通奠定坚实的合作基础[15]。

参考文献

[1]张平,张艳.加强检验科与临床沟通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9):1336-1338

[2]冯晓敏.加强检验与临床的合作促进检验质量的提高[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881-882

[3]田莉莉,戚小红.要重视和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67-668

[4]庞晓霞,温建强,杨海菊,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对检验与临床沟通认知度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295-297

[5]庞晓霞,陈兴鸿,温建强,等.临床与检验专业在校生沟通认知差异性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5):118-119

[6]周虹,陈正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海南医学,2012,23(20):128-131

[7]王道珍,邹扬,邱乙哲,等.医学生医疗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5):541-544

[8]李莉.浅谈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的相互协助对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4(24):385

[9]韩英,张超,何宵,等.情境模拟医疗纠纷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5):583-585

[10]郝冬翠.强化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沟通提升医疗质量[J].中国医药指南,2015,19(13):296-297

[11]吴曦,陈剑春,刘建民.卡尔加里—剑桥指南在医患沟通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218-221

[12]刘桂芬,覃丽燕.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6):1086-1088

[13]张华纲,宋红松,樊东升.对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实行导师制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20(5):586-589

[14]程筱雯.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本科跨专业教育新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15):156-157

[15]毛华杰,王晓春.建立全方位培养模式提升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75-677

篇3: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下临床医学论文

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下临床医学论文

1浅析原因

1.1专业设置缺陷

目前国内医学临床专业的本科教育几乎很少涉及到沟通能力或技巧方面的专业,缺乏专门的指导、教育、培训等,也无从考核、评估这方面能力,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带教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培养的重视。最后至医学生毕业后走进工作岗位的那天,才发现自身缺乏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造成日后医患沟通障碍、关系紧张,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

1.2医疗现状的不允许

由于患者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媒体对医疗歪曲报道等影响,临床医护为避免医疗纠纷,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许多病史的采集、知情同意等多方面的沟通都亲力亲为;且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及临床任务繁重,使得部分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医学实习生如何进行沟通,这些因素都大大减少了临床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机会,这也是国内培养临床实习生时往往容易忽略的`环节。

1.3实习生本身的因素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医疗服务要求及医疗效果期望值不断升高,甚至许多患者将医疗定义为服务的一种,要求医院为其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拒绝配合一线医师及临床实习生的诊疗工作。这种情况往往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再与患者接触、变得消极,对锻炼自身沟通能力需求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出现对沟通能力的培养的渴望不高的现象,甚至逃避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2应对策略

(1)建议增设关于沟通能力或技巧相关专业,或尽量多的开展这方面相关的讲座、实践培训等,从理论方面、从学校及医院方面加强对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视。

(2)参考其他专业的培训模式,如护理专业的沟通能力的培训,注重沟通能力细节的训练,学习从外表与衣着、动作与表情、语言与语气、如何倾听与表达等多方面建立与患者的沟通和信任,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减少纠纷,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3)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对待病患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对患者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情况的分析能力,增强自信。鼓励医学生增加自行查房次数,加强对患者的熟悉,树立医学生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形象,以取得患者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使沟通更容易、顺畅。

(4)针对中西医临床实习生而言,宣传中医观点,与患者沟通祖国中医的精粹,注重患者的整体论治,从疾病、身心、精神等方面融汇中西医精华治疗疾病,不仅能取得患者的配合,还能提高治疗的效果,从而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3总结

通过对目前国内对医学生沟通能力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对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的重视有重要意义。医患之间的沟通不仅是中西医临床大学生的必修课,还应是广大本科生的一项必修课,是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的一种综合能力和技能。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在培养中西医临床实习生时,不仅需要对医疗技术的提高的重视,尚应对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视及培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应对日后的医疗工作,并真正达到实习全面发展的目的。

篇4:急诊医学临床决策培训论文

急诊医学临床决策培训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

急诊科固定的15名医师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者。其中,男10名,女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初级医师3名;来急诊科工作以前从事其它临床专业3年~18年,到急诊科工作已1年~16年。研究分工:由科主任、病历质控员、教学干事共3人组成“研究小组”,负责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日常督导、全科性研讨和汇总分析;4名二线医师负责本班组的组织实施。

1.2研究步骤与分组

(1)利用2009年10月~12月共3个月时间,组织急诊科医师反思、归纳急诊临床工作的特点,探寻这些特点对急诊临床决策提出的客观要求。进而研习有关临床决策方法的文献,掌握适合急诊临床需要的决策方法。

(2)在2010年1月~12月历时1年的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

(3)对比2009年11月~12月(训练前组)和2010年11月~12月(训练后组)急诊抢救病例在决策方法上的差异。入选病历经APACHEII评分均≥15分、且最终有确定性诊断。

1.3急诊临床的特点和对策

急诊科医师通过对急诊患者、急诊科的设施条件和技术能力、急诊工作的任务目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在与门诊和病房工作的比较中,形成了对于急诊工作特点的下列认识:

1.3.1患者轻重混杂:多数患者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伤病是最重、最急的”。如何根据伤、病的轻重缓急给予患者及时适当的治疗呢?首先需要“独特的急诊医学临床决策———优先分拣”[3]。先由分诊护士参照《急诊科分诊标准》进行分诊,再由急诊医师敏锐甄别、妥善处置———分拣决策的复杂性。

1.3.2急性病患者多:不少患者病情急迫,多数家属心情急躁。如何应对?“急诊三快”———快接诊、快诊断、快处置———临床决策要积极、快捷、果断。

1.3.3患者的信息不充足:

(1)患者突如其来,陌生面孔多,对既往病史常常全然不知;

(2)急性病患者发病突然,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诊,尚未展示出疾病的全貌;

(3)生命垂危或“病感”强烈或合作性差,使问诊受到很大限制;

(4)由于“时间早”和“时间短”,又限制了辅助检查的实施和信息的获取。凡此种种,使得患者的信息不充足。医师的认识过程,“直行速获而可以永终”几无可能,而是充满曲折、变化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临床决策的艰难、多变和频繁。

1.3.4病种繁多:据统计,当前已知的人类疾病达1万种以上,临床症状达10万种以上。我科奉行“任何公众认为需要紧急处理的伤病状态”来者不拒的原则———认识对象和临床决策内容的多样性。

1.3.5患者随机性大:时有“急诊风暴”———几个危重患者接踵而至,诊室内一片呻吟、呼救声。应力求做到一个医生能够同时处理5个~7个患者[2]———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熟练、清晰地做出决策。

1.3.6急诊科的诊疗活动处于开放状态,急诊医师承受着来自患者病情和患者家属的双重压力,甚至随时有受辱被殴的危险。应努力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临床决策在高压下、在干扰中进行。

1.3.7急诊工作目标的有限性:对于非急症和急性轻症患者,诊治不求完备无缺,但求应对确当;对于大多数急性危重症患者来说,急诊科是首诊科室而非终端科室,基本任务(目标)是: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初始救治(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形成初步诊断和妥善安置———临床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说每一个患者都是一道待解的“题”,那么,门诊和病房医师通常是在“做作业”,环境较安静,时间较从容;而急诊医师宛如在考场上“答卷”,情势之急迫和时空之局限又如在索道上的缆车里抢险,局促而危险,其临床决策理应快捷、优化并能顺势修正。

1.4研习文献,掌握急诊临床决策的常用方法

基于急诊临床的特点,集体研习有关文献。其中下列3种为必读文献:(1)徐腾达、马遂:急诊医学临床决策[2],藉以掌握急诊临床决策方法的概念和实施要领;(2)沈洪主编:《急诊医学》[4],据以编制用于诊疗决策的“信息模块”和“流程图”;(3)李春盛主编:《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研读其中部分病例,分析其决策方法。工作中,我们主要强化了下列4种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

1.4.1模式识别法(patternrecognition):医师的记忆库中有相关病症的“信息包”,通过整合患者资料能即刻做出病症识别。此法简捷、迅速,便于急症的快诊断、快处置,但需经过“复查”以避免“锚定”偏倚和“确定”偏倚。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10个症状单元的“信息模块”:心脏骤停,急性胸痛,急性头痛,急性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头昏与眩晕,急性意识障碍,抽搐,急性过敏反应。每个“信息模块”由若干体现疾病特征的“信息包”组成。例如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信息包”被概括为“2/3⊿”,意指在缺血性胸痛、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为AMI,但须注意下列特殊情况:疼痛部位不典型者;无痛性AMI;以下列各组症状起病者:原因不明的胸闷、呕吐、出汗,突发急性左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原有高血压病者突然出现血压显著下降或休克,突然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

1.4.2运用规则法(rule-usingalgorithm):医师对面临的临床问题虽不能马上识别,但对此类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规则(流程图、临床路径、启发式方法)循序进行诊疗处理。适用于不典型、少见症群的识别,尤适用于经典病症的处理。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20组“流程图”:心肺复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房纤颤,宽QRS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危象,急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可疑急性肺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晕厥,昏迷,脑卒中,抽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多发伤,妇产科急腹痛。

1.4.3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迅速产生诊断性假设→进一步搜集资料,评价假设→修正假设→假设得到验证→临床处理。此法严谨,但费时过长,仅适用于病情复杂又不甚紧急的情况。我们参考《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中的部分病例资料,分析其思维过程,探求其决策路径,习练之用。

1.4.4事件驱动法(eventdriven):在初步诊断建立前即给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针对性治疗,力求尽快稳定病情,尽快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诊察以明确诊断争取时间和条件。此法最适于病情危急又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至于“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我们主要采用“危急值”判读、“降阶梯”排查凶险性疾病(如AMI、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致命性心律失常、重度中毒、严重闭合性创伤、妇产科急症)等方法。

1.5临床决策方法的运用与评判

(1)通过经常性复习,熟记上述四种决策方法和相关的“信息模块”和“信息包”,达到“复现”水平。将“流程图”的部分内容“上墙”、全部内容装订成册,起码达到“熟悉”水平。

(2)在每一份抢救病历的小结部分,增写分诊、诊断、治疗、安置诸环节使用了何种决策方法,有何新的体会。

(3)在每日的晨会上,交班医师介绍有借鉴价值病例的决策方法并现场交流。

(4)在每次主任查房时,梳理决策过程,比较不同病例间在决策方法上的异同。

(5)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上,把决策方法的运用和得失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深入讨论。

1.6观察指标

“研究小组”仔细分析进入急诊抢救室后最初2h内的诊治流程,参照主持抢救医师当时标记的决策方法,明确其实际采用的主要决策方法及有无决策失误。比较4种主要决策方法在“训练前组”和“训练后组”的应用比例,并比较两组决策失误的发生情况。

1.7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训练前、后两组临床决策方法总体概率分布的比较采用2×C列联表卡方检验,训练前、后两组失误率比较采用四格表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可见,经过1年余的临床决策方法的强化训练,模式识别法和运用规则法的使用比例明显提高,假设-演绎法的使用比例明显降低,而事件驱动法则无明显变化,意味着决策效率有了提高。另外,在进入抢救室后的最初2h内的诊疗中存在明显失误者,在“训练前组”为16例(6.5%),“训练后组”为15例(5.9%),2=0.773,P>0.05。意味着在提高决策速度的同时,决策质量无明显变化。

3讨论

医学是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急诊医学要解决的问题急缓错综、难易混杂,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接诊、诊断、处置以及患者安置的“速度”和“质量”是衡量急诊临床工作优劣的两个核心指标。如何提高急诊工作的“速度”和“质量”?有学者指出:“在急诊科最重要的临床工作不是诊断性检查或药物处方、急诊操作,而是急诊医学临床决策”[2]。我们在实践中也意识到:临床决策存在于从接诊到患者安置整个流程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环节”,是决定诊疗方向正确与否和其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我们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实践,优化了决策模式,提高了诊疗“速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是充满风险的“不确定型决策”,其临床思维侧重系统性[6]而非还原性、侧重功能而非解剖结构、侧重逆向思维和“时间窗”概念[4]。其决策方法亦应体现出相应的特点。我们选取了4种适宜的决策方法重点研习,提高了决策的自觉性,也促进了医师的角色转换。决策方法是抽象的,而决策过程是具体的。我们在历时一年余的强化训练中,以决策方法为纲,统领数十个“信息包”和“流程图”,以方法整合知识,以知识支撑方法,提高了医师的临床决策能力。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决策的“失误率”没有明显下降,逐个分析失误的具体原因,涉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各环节的衔接,涉及急诊科设施条件的局限,涉及医、护、技团队的配合,更多的是涉及医师自身。如欲提高决策的“质量”,就急诊医师而言,仅仅熟悉临床决策方法还是不够的,需要全面提升医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毫无疑问,急诊医师也应具有“倒置的T字形”的知识结构和驾驭这些知识的心智技能以及运用知识的操作技能,但在内容上又有不同于其它专科医师的特点:投身急诊医学的价值取向,强健的身体素质,既作“百灵鸟”又作“猫头鹰”的生物节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良好心态,这些应是急诊医师的基础素质;宽厚的基础理论,广博的疾病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善于配合和沟通的性格,这些应是急诊医师的专业素质;敏捷、高超的临床决策能力,应是急诊医师的特质。

篇5:医学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

【摘要】:

临床—检验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的重要要求,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使医疗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流畅、规范、安全的关键环节。

培养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及充分认识临床—实验室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过加强其沟通意识,增强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培养、调整教学方式及完善相关制度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检验师;临床沟通;医学教育

在临床诊疗中,临床—检验沟通是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诊断准确度、减少诊疗失误的重要环节。

检验师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医疗实践、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1-4]。

提高检验师及相关专业学生临床沟通能力是当前医院管理及医学教育的一个难题,现结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医师培养实际,对如何培养其临床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临床—检验沟通的重要性

1.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检验诊断项目的爆炸式增多和检测技术的快速更新,实验室医学从过去的“化验”、“医学检验”转变为现在的“检验医学”,对于检验专业有了新的定位。

检验医学的本科培养,也不再是培养只会操作仪器、“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的“检验匠”,而是培养可以密切结合临床、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检验医师”[2]。

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第二十条指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5]。

因此,现代医学对于检验师的要求如下:①掌握实验方法的原理、临床意义,帮助临床合理选择实验,正确地分析试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

②掌握正确规范的标本收集与运送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③具有分析临床资料(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能力,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④可以参与临床会诊、解答技术咨询。

篇6:医学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

2.1扩大正面宣传,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前国内无论在医科院校专业设置还是医院科室设置上,医学检验专业和检验科往往被当做“技术专业”、“辅助科室”,造成了大部分在校的检验医学生和检验师自信心不足。

他们不敢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也无法与临床医师面对面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对临床相关知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这一点,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

首先,做好入学及入职思想教育,坚定学习信心。

通过介绍国外“检验医师”制度和模式的成熟和成功,增强学生及医检人员对于“检验医师”制度必将成为大趋势的信心;其次,在本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多采用CBL教学[7],以临床—检验沟通案例入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灌输“临床沟通”理念,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意识。

另外,在实习带教中加强实习生与临床的接触,通过解答电话咨询、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定期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等形式,增强检验医学实习生对既有知识的应用及与临床对话的自信。

2.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中山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专业的5门主要临床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带教教师均为各附属医院主管及主任检验师,并且同时分担临床本科专业《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带教。

这样的教学安排意在能更多地向临床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室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将临床诊断知识与检验课程更紧密地融合教授给检验学生。

另外,根据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的要求,科学构建医学检验—临床医学跨学科教学相关课程群。

在课件制作方面,以医学检验主要课程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为基础,以临床《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线,对医学检验的5门基础课程进行重构整合,在检验技术课程中融入临床诊断思路,为检验医学生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医学诊断知识结构和框架。

在知识传授方面,通过理论讲授结合实践锻炼,鼓励学生使用沟通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检验医学生基本素质之一。

2.3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加大教育教学研究,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根据中山大学医学培养实际,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

为了解决本科教学中由知识结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和实验室割裂,建设了“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

该资源库是针对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设计构建的`一个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基于PBL+CBL教学模式,内容紧扣“检验与临床沟通”,应用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形式,通过来自临床的一线资源,结合整合课件、微课、临床标本采集视频、经典案例、情景设置、问答互动等方式,为实验室与临床之间架起桥梁。

既可作为临床专业三年级《诊断学》和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学》等课程教学的辅助资料库,也可作为五年级实习生、临床医师、检验师的继续教育资源,在本科教学和医院继续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4完善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沟通环境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实现本科教学及继续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通过设立专职“临床沟通”岗位,由具有临床背景并有丰富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医师专职承担该项工作;制定《检验科与临床沟通协调会议制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制度》,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

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并依据实验室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定期向临床征询,如检验项目设置合理性等相关专业意见,随时接受临床有关新项目需求的建议,并进行答疑、咨询和反馈,定期评估、汇总;定期在临床科室进行实验室相关知识专题讲座,

在检验科内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每半年举办一次全院范围的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协调会议,加强临床各科室与检验科间的沟通协调。

工作过程中收集大量一线资料,总结后又用作本科及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收入“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形成教学—医疗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通过在学期考核中适当增加临床案例分析、实习生出科考试中增加“临床沟通”部分内容等方式完善临床沟通的考核机制,保证检验—临床沟通交流和其教学质量[8]。

医学检验师及检验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医院、医学院校的教学新热点和难点。

随着实验室医学的快速发展、不同专业之间知识壁垒的形成,使临床与实验室沟通缺乏而出现的问题愈加复杂,医学院校和医院承担的医学生教育、医技人员继续教育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

落实“检验医师”制度,实验室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临床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丁,郑俊松.谈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5(11):1040-1041

[2]张跃银,郑峻松,冯连贵.浅谈检验医师培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5(2):317-318,320

[3]任碧琼.浅谈意大利检验医学教育与岗位设置的模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7(12):989-990

[4]乔蕊.中国检验医师培养现状浅析[J].继续医学教育,(1):5-7

[5]申子瑜,秦晓光.规范临床实验室管理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0(2):125-127

[6]陈婷梅,尹一兵,冯文莉,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38-39

[7]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8]许国莹,刘家秀.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229-232

篇7:医学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

1.2检验医师制度推进与落实的需要国外“检验医师”的培养体系相对完善,每个医检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轮转、培训、考核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3]。

我国“检验医师”概念及培养目标自1993年由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后,其推行和发展均相对滞后,国内少部分地区虽有“检验医师”岗位,但工作内容实质与检验师并无差异,起不到“沟通临床、辅助诊断”的预期作用[4]。

相应体现在我们的本科教学中,并未重视临床和检验知识之间的结构差异;而这种忽视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在实验室医学飞速发展的当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1.3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需求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原归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检验专业(100304),

纳入到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制改为4年制,学位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6]。

检验医学专业“五改四”的调整更注重于不同层次的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一定程度加剧了“检验”脱离“临床”的现状,势必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从而无法很好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更需加强与临床沟通的意识,在检验师的继续教育中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

篇8:探讨医学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

【摘要】临床沟通是目前我国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能够确保检验工作的整体效率,提高实验室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使得检验过程能够进一步实现规范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培养检验师的沟通能力以及认识到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对目前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医学;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探讨

在临床诊断的治疗过程中,临床沟通能力是实验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问题之一,其实保证实验室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提高实验结果和准确性以及减少误诊现象发生的主要手段。培养检验师的沟通能力是目前医疗事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保证医疗实验和医疗效率的基础保证[1]。本文结合当前最为关注的临床沟通问题,并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探究。

1临床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学的发展需求

伴随实验诊断方面的急剧增多以及检测技术的及时更新,实验室已经从传统的“化验”、“医学临床检验”转变为现代趋势下的“检验科学”,对于检验项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及全新的定位。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实验操作等教学方面,而是需要与目前医学上的临床数据和临床结果以及有限的各项指数相结合,从而能够提取出具有医学价值的诊断治疗所需的有效信息,最终培养出以患者为主导、以临床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专业检验师。根据我国《医疗中心临床试验管理细则》中的第二十条中已经明确指出:医疗中心临床实验室主要应该提供具有价值的临床效果以及服务咨询。所以,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对于检验师专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一,掌握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临床效益,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正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有效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当中;其二,掌握具有正确性和完整性的实验标本以及运送的资料能够确保前期的分析质量和准确性;其三,具有分析临床治疗的实际能力;其四,参与临床试验的诊断会议以及为其解答咨询问题。

1.2建立完善的检验师体系

近几年来,国外的一些欧美国家对于检验师体系建立的相当完善,每一名检验师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以及实际岗位轮换等各个方面的考核通过,才能够进入到实验室的具体工作中来。目前,我国对于检验师的总体概念以及最终的培养目标已经从1994年后被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后,其推进和发展的进度较为缓慢和滞后,国内虽然已经有一部分部门专门设立了检验师的职位,但是由于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的性质存在诸多弊端和缺失,从根本上不能做到临床沟通和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作用。相应在我国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对实践操作这一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也未对实际临床和检验理论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作出正确界定。

1.3教学的实际需求

我国于20颁发了全新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2012)》,其中已经明确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要求做出了全新的调整:原本属于医学技术类别与临床医学的检验专业,已经被重新纳入到全新建立的一项专业科目类别之下,专业名称已经改为全新的医学检验专业。学制时间由原来的五年改为现在的四年,学位由传统的医学学位改为目前的理学专业。检验师专业的调整更加注重的是针对不同层次人才予以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临床诊断治疗与检验之间严重割裂开来,从而不能够较好的满足目前临床的实际需求。

2培养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的措施

2.1加强宣传力度

目前,国内医学或者是国外医学不仅在设立医学科室还是医学教育课程等方面,检验专业以及检验科室都将被作为一项技术学科或者是辅助学科来界定的,造成了一大部分在校学生或者是检验师的内心压力。使得其不敢迈出实验室,从而走进临床试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充满信心与临床医师进行正面交流,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习相关临床知识和实验技能。医疗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上述问题,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积极对院校学生相应的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首先需要及时做好入职准备,坚定自身的学习信心,老师可以通过介绍国外的一些优秀案例和经验成果,增强学生对于检验师职业的信心;其次,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采用CBL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入实际的临床教学案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深入接受临床沟通的正确理念,使之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状态。

2.2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

完善的教学体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同时也是目前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通过建立临床沟通的实习岗位,并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检验师对学生予以正确指导,通过查房和对疑难病情的会诊,并对检验结果做出一定的判断和解释,依据实际病情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治疗方案。定期向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询问,随时接受全新的临床建议,并进行详细的解答和反馈,定期予以全面的评估和汇总;定期在临床科室内部召开专题讲座,并就某一经典案例进行病情讨论,每半年时间举办一次全院范围内的实验课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会议讨论,加强各个科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并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并收入到检验医学的数据资料库中,形成全面而又完善的医疗体系;通过在每年的期中考核中增加适当的临床经典案例以及临床沟通等课题的考试内容,采取上述的方式以达到完善临床沟通的整体体系,保证了临床沟通的教学质量。

3结语

培养检验专业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伴随实验室教学的高速发展,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已经完全形成,使得临床沟通课题的弊端逐渐突显,因此,建立完善的检验制度,实现检验科室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汪付兵,黎锦,杨桂等.临床免疫检验实习带教中注重学生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4(22):3091-3092.

作者:陈亮 吕宛玉 刘瑞雪 梁巍 单位: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篇9: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

1复合型医学编辑应具备“四心”

1.1高度的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家人、企业乃至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态度,是做好一项工作或完成一项任务的基础。责任心是编辑的重要心理品质,编辑的责任心是指编辑对他所承担的各种责任自觉地做好的心情,包括对他所属群体的各种编辑出版活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版式设计、期刊装帧等)、行为规范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编辑出版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出版质量。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编辑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份稿件,认真处理每一个问题,才能圆满地完成编辑出版任务。

1.2良好的敬业心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编辑这个行业看似有趣,实则枯燥乏味,每天要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有时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常常看得头昏眼花。编辑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就可能影响着编辑各个环节工作的完成,最终影响着医学期刊的质量。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把办好医学期刊作为毕生追求,以扎实、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甘愿为他人作嫁衣,充当“无名英雄”,致力于办好医学科技期刊,全心全心为编辑出版事业服务。

1.3坚持不懈的进取心

编辑人员要有不断学习、努力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医学是一门深奥且比较难理解的科学,随着现代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知识技术更新很快,新的分支(如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等)的不断出现,医学论文的分类日趋专业化,医学编辑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追踪新时期医学研究热点,策划新的选题,才能使期刊体现出新颖性。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的编辑手段、编辑模式也随之出现,医学编辑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现代编辑技术,才能适应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1.4高尚的道德心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所提倡的,它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构成我国社会道德的全部。恪守《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编辑出版有效管理的有力保障,编辑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编辑出版导向,认真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把期刊内容、编校、印装质量列入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中,反对粗制滥造,玩忽职守的行为,多出好作品,不出平庸作品,杜绝坏作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面对着更多的权钱交易的诱惑,低级庸俗之作随之出现;不少期刊编校质量较差,错字连篇;有的来稿即用,不顾质量,有些甚至出现买卖刊号、外包出版的现象,严重影响出版正常秩序。对这些负面的影响,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期刊市场的健康发展。

2复合型医学编辑应具备的三种基本意识

2.1创新意识

创新是期刊的生命力所在,编辑的创新意识应贯穿从选题策划到编辑活动的始终。在选题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挖掘出有前瞻性、创新性和预见性的选题。选题策划的创新体现在探索新原理,发现新的科学现象与客观规律,解决新难题的学术论文上。作为地方性复合型医学学术期刊,我们组稿中不但开发项目研究形成的论著,更注重实用价值大的学术论文,为临床一线提供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拓宽应用范围,使论文紧贴科研和临床实际,在表现内容上独具特色。内容上创新越多,特色越突出,对读者的吸引力越强,论文发表的意义越大。

2.2精品意识

精品期刊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创建品牌期刊的意识,提高期刊国内国外影响力,增加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医学期刊而言,姜敏认为,精品就是遵循整体选题策划,把对学科有指导作用,反映医学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创新技术、创新方法,探讨其新机制和新思路,对专业人员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论文有机的编排在一起,编校质量高,印刷装帧好。精品应体现在论文质量上,装帧设计上,还体现在精品栏目上。医学编辑只有具备精品意识,才能使期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创建品牌期刊为突破口,发挥本刊专家优势、拓宽读者资源和突出品牌特征,打造一条适合自己的市场化道路,为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2.3市场竞争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加深,期刊的取向愈加集约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期刊要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同行的竞争,期刊内部的竞争。所以期刊编辑要有一种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笔者认为,复合型医学科技期刊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以敏锐的眼光和竞争意识,打破传统办刊的束缚,突破传统营运的模式,改变旧的办刊角色,推进编辑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产品向品牌转变,由“在纸”向“在线”转变。通过市场调研找准期刊市场定位,找出不足,扬长避短,找出期刊自己的准确的市场切入点,贴近读者,创造市场,驾驭市场,挖掘潜力,以适应市场和读者需求。

3复合型医学编辑在业务上应具备“专而博”科学文化知识

3.1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编辑工作是一项集政治思想、学术理论、科学技术为一体的高级而复杂的工程,编辑的素质贯穿其全过程,编辑素质包含政治修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是编辑人员在知识、品质、秉赋和感悟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加强编辑人员素质,首要的是坚持政治修养,强调编辑出版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具备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责任心,把好论文的政治责任关。法律意识,就是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和编辑出版的政策法规,懂法、执法,遵纪守法,一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避免编辑出版工作的失误,杜绝期刊出版发行造成的法律后果。遵守职业道德与编辑出版工作同等重要,在审稿时要严格认真,选用稿件要坚持以学术质量为前提,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篇文稿,杜绝与办刊宗旨、栏目不符的关系稿,保证期刊沿着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3.2全面而扎实的医学知识

扎实的医学知识是做好医学编辑的基础。从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如儿科专业的编辑,除有儿科学深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方面的知识。而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涉及更多的专业领域,需要掌握更广泛的医学专业知识,虽然要求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但对医学专业核心的几个学科要有所精通,专业达到较高的水平。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医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医学编辑不仅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鉴赏许多与医学专业有关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做一个专而博的“大杂家”,才能对来稿用专业的眼光去判断其学术价值,准确取舍,择优劣汰。对于稿件的缺陷,能向作者提出更专业的、合理的修改意见,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随着医学知识更新的加速,也要求医学编辑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随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才能有助于跟踪新课题,组织高水平的稿件,报道新成果。

3.3广泛的编辑出版学知识

我国大多数的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编辑出版学课程,专门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当前从事医学编辑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全面的编辑出版学知识的学习、培训。编辑出版学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编辑学概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编辑出版史、应用文写作等编辑出版基础知识;也包含出版工作流程、出版校对工作、出版物印刷和发行、出版历史知识、出版行政管理等编辑出版业务知识;还包含著作权法、期刊管理规定等编辑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涉及内容多,医学编辑应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如现代汉语、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出版校对工作、出版物印刷与发行、出版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应重点掌握。只有具备广泛的出版学知识才能较快适应编辑出版工作。

3.4较高的英文水平

较高的英文水平是医学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同时拥有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较少,中文版期刊要想被国外著名检索机构如SCI、EI、CA、IM等收录,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英文摘要。而且随着期刊的国际化,医学科技期刊还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争取国外优秀稿件,只有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才能审阅外文稿件,查阅外文文献,才能与国外作者、读者、专家进行交流沟通。这对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立足中国,走向世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具有深远意义。

3.5科研知识和统计学知识

科研知识是审阅和判断医学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研究目的是否明确、实验的样本(对象)是否符合、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研究内容是否新颖。特别是论著(原著)栏目,是医学期刊最具代表性的论文,也是论文质量高低的体现。医学论文多数涉及到医学统计学,评价一篇论著质量的高低,论著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规范性,主要是通过统计学来判断的。科研的总体设计、资料采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与统计学有密切关系。一篇论文如果出现统计学错误,那么所得结果就会被全盘否定,结论就是错误的,研究意义就不大,论文就没有发表价值。因此,医学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不同统计资料、数据的表示法,应采用的合适的统计学处理。不但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2检验、秩和检验等),还要求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把好论文质量关,保证期刊内容质量。

3.6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编辑部都开始实现办公自动化,大多数编辑工作流程如编辑审稿、文字加工、刊样校对、信息传递等都可以网上完成,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办公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期刊编辑也顺应时代的变化,基本上实现办公自动化,编辑排版也从“在纸”向“在线”过渡,但技术上还有待改善,编辑人员有必要加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力度,加速编辑网络化的进程。

4复合型医学编辑在能力上应具备多种技能

4.1现代编辑技能

(1)运用计算机进行稿件编辑加工能力:传统的编辑加工,稿件常常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排版人员比较难辨认,经常出现输入错误等现象,增加校对人员的工作量。编辑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会并熟练应用Word、WPS文字编辑软件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修改不仅方便,而且能明显减少错误,保证期刊出版质量。

(2)图片处理能力:医学论文,特别是有关影像内容的论文,常附有图片,而作者提供的图片由于各种原因不是很理想,可能会影响印刷质量时,应用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Corldraw、ACDSee等)对图片进行优化处理后再排版,可以提高图片印刷质量。

(3)编辑具备排版能力:目前很多编辑部已实现内部自行排版,一般仅配备一名排版人员,如果遇到请假或其他情况,编辑排版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编辑具备一定的排版能力,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排版任务。在最后的连排过程中,也能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调整,加快排版速度,保证排版质量。

(4)运用计算机进行查阅资料的能力:编辑在加工稿件过程中,通过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专业的大型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就可以查新相关知识,查证检测论文是否有新颖性,特别是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成功推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后,更加方便了编辑检测论文的抄袭与剽窃、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因此,现代医学编辑必须具备运用计算机查阅资料的能力,才能胜任现代编辑工作。

(5)运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办公的能力:随着期刊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医学编辑应该掌握从选题策划到校对这一系列的现代编辑办公流程。

4.2一定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在干中学、主动学、不断学、终身学,才能成一名合格的编辑。因此,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过硬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总结自己工作中的新经验和新成果,促进编辑之间的交流,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得到学习和提高。

4.3社会交际能力

编辑活动的整个过程离不开社会交际活动。编辑是读者与作者、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现代编辑是出版活动的源头,只有勤于交往、善于交往,才能获得最新的出版信息和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很好的将专家的审稿意见如实、客观的反映给作者,让作者真正理解和领会专家的意见;才能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更多更优秀的稿件;才能争取更多的广告,为期刊发展注入活力。

4.4团结协作能力

现代的期刊是一个团队的期刊,是一个大家庭。编辑出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整个编辑出版工作是不现实的。科技期刊要把建设学习型团队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工作来抓,鼓励大家以刊社(编辑部)为家,树立家兴我兴,家衰我衰的观念。在工作中通过大家的互动、互帮、互学,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共同提升素质。作为科技期刊管理者,应尊重人才,熟悉每个人的能力与特长,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代医学编辑如果没有团结协作能力,总想独来独往,这样必将会被社会淘汰。

5小结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而高素质的期刊编辑队伍是期刊质量的保证。在期刊逐步国际化、网络化的新时期,担负着传播先进医学知识、先进技术、先进成果的医学科技期刊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建一支责任心强、敬业心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多种知识和多种技能编辑队伍,为医学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篇10:循证医学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的论文

关于循证医学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的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如何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方法及成果。方法对比分析循证医学在急诊科临床实践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满意度、治疗效果、诊断符合率等方面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急诊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理念及其原则,是急诊医学临床的的有效手段,值得在急诊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循证医学;运用方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疗事业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急诊是医院医疗服务的窗口,直接反映了医院医疗水平。所以,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在急诊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思维,结合临床实践,更好、更快的挽救急救患者的生命。目前,从急诊医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因其跨多个学科的特点,要求医护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引用循证医学思维、学习循证医学得理念、更加具体的了解目前急诊临床实践的应用方法的。本文通过对急诊临床实践诊疗过程中的理念及其具体措施来探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应用[1]。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7月至9月的82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1名,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在8~58岁之间,平均年龄(25.36±4.24)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病23例,突发事故致伤11例,肾绞痛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41名,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在10~59岁之间,平均年龄(26.16±4.3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病22例,突发事故致伤10例,肾绞痛患者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如下。成立循证小组,包括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共同研究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如何应用循证医学的成果和理论。首先对患者类型进行分析,包括病史、体征、事业检测结果等,并提出问题,探如何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护理过程中如何加强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怎样加强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合作,提高医院整体的义务水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制定怎样的治疗和护理步骤、肾绞痛患者治疗的标准化流程、院前急救对整体急诊临床医学的提高等问题。在提出相关课题后,小组成员进行专项研究,共同对相关问题进行检索,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本次共检索134篇文献,并分析了我院以往病理,得出如下几项理论成果:①肾绞痛患者应着重注意体征、症状方面的监测,并做好辅助检查;②院前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救治率,应作为急救的一部分在临床中推广;③医护人员应与主治医师加强沟通,并共同制定重症患者的护理计划;④舒适护理能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2]。此外还制定了相应的不同疾病急诊的标准化流程并在全员进行了推广。对我院的医疗设施、人员设置、科室分布都做了一定的调整。收集观察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着重对急诊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治疗那过程中对先关流程和措施进行验证并改正。治疗结束后,收集两组患者在诊断准确率、治疗效果、护理及治疗满意度、治疗依从性评分方面的差异。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级别。治疗依从评分包括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者用药依从性、检查配合度等24个项目,共100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经过本次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5.12%,治疗依从性评分为(91.57±3.22)分。诊断准确率为92.68%,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70.73%,治疗依从性评分为(73.64±5.63)。诊断准确率为75.60%,治疗有效率为85.36%。观察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3讨论在传统医学中,医生一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来对病情进行诊断。而医生的临床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凭借医生经验的治疗方法一般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耽误了正确的诊断延长治疗周期,增加病患痛苦,浪费医疗资源。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及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科学诊疗技术不断开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循证医便是其中之一。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医学的不断实践中发展起来的.[3]。循证医学可以准确地应用当前最好的研究依据,并且结合临床医生的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此同时,了解患者的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而得出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了以下步骤方法:首先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及对患者的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匹配,找出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再次,检测临床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其实用性;最后,可以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对病人制定最有效的诊断及诊疗策略。循证医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诊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疾病,并有良好的预后治疗方案[4]。综上所述,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将会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急诊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理念及其原则,是急诊医学临床的的有效手段,值得在急诊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利.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杨德兴,李瑶,王碧成,等.急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应用临床决策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重庆医学,,11:1524-1526.

[3]李婷婷,周光帅,陈侃侃,等.苏北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了解和实践现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01:9-12.

[4]王志强,张建华,杨建宝,等.循证医学教学法对医学生临床实习中理论和实践成绩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3,11:91-93.

篇11: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代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并介绍了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主要在于科研实践,这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素质和完善医学生的职业规划都是有正面作用的。

本文还就如何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在校方政策、师资队伍建设和医学生教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习培养;科研能力

一、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医学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要走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医学生,应该在学习期间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现代科学分支对经典医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新兴学科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工程、纳米靶向载药和缓释、人造医用材料等等。

这些新兴学科甚至颠覆了经典医学对疾病的传统认识。

而经典医学院教育远没有对这些新兴学科产生必要的重视。

很多新药、新技术、新设备都是国外已经发展成熟并注册了专利,才被国内引进。

为此,我国的医疗界付出了重大的经济代价。

其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也远大于古代。

在新的环境下,很多新的疾病被引入并被发现,给经典医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例如SARS的爆发,还有最近韩国MERS的爆发,给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我们的临床医学教学只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停步不前,而没有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那么这对应对现代社会变化是远远不够的。

再次我国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宝库――传统中医和中药理论。

很多中医和中药手段已经被国外著名医药公司和大型医学研究机构挖掘,并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

比如青蒿素、人参皂苷和姜黄素等等,都被国外开发新药和注册专利。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上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也日渐提高。

临床医学应届生除了要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样才能在毕业求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为将来更高层次的深造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科研条件、学术气氛、创新思维是对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的。

而且国外一系列著名成功大学也证明,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大学成功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1]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笔者在指导心血管外科研究生科研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看法,特进行小结。

二、我国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的经典医学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无可非议的作用。

近来,我国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持续扩招。

我国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招生数在突破10万,而在达到53万。

来,医学专业毕业生数已达到300万以上。

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已达到246.6万人。[2]

但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经典医学教育却暴露出它和21世纪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弊端。

在教学中偏重传授知识,强调书本理论的考核,而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科研能力偏弱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学生得不到科研经历的锻炼,同时又会带来科技文献调研能力和外文文献阅读能力的缺失,最终使得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世界上竞争能力不行。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现在医学院校侧重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而对教师科研精神和能力不重视。

这使得教师不会去发展自身的科研项目管理能力和基金写作能力,从而使整个师资队伍也无法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科研条件有限,无法给医学生提供理想的科研环境,也无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医学院整体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淡泊。

三、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加强科研领导。

医学院校要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当前学校的一项常态工作抓紧落实。

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科研的投入力度和奖励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

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动机。

第二,需要积极建立本科生实习制度。

国外各大高校基本都有本科生实习轮转制度,实习期纳入本科课时,实习评价纳入学分统计。

国外本科生在实习期基本都能按自己兴趣选择进高校实验室、研究所,或者大公司研发部门实习。

第三,学校也应该建立专门的部门统筹、落实和考核学生的科研实习活动。

2.加强科研训练。

医学院校可适当引进一些基础科研领域的教师。

基础科研领域青年教师接受过系统培训,可以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科研训练,包括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等。

第二,基础科研领域的教师也能够开设文献阅读课和专业外语课。

第三,学校也可以开设基础科研实验课,规范医学生的实验记录写作,确保实验数据有据可循。

第四,学校还要重视校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做到“引进来,走出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方可以抓住一切机会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国内演讲,并介绍最新科研进展或者国外先进实验室的情况。

学生在打开眼界的情况下,一定会对继续科研深造感兴趣。

如果本科生愿意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校方可以考虑给予适当补助。

3.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对于学生具有极大的道德、人格和精神感染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应以科研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教师勤劳刻苦顽强拼搏的品质、对科学研究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不唯书本大胆设想的精神等等,都为学生建立深刻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4.建立实习机制。

国外著名医学高校无一不有成熟的本科生科研实习机制,本科生实习时间纳入学时统计,本科生实习成果也纳入学习成绩考核。

这使得本科生很早就发展科研兴趣,拥有毕业后的奋斗目标。

我国医学院校也应当建立类似机制,每学年都设立实习期。

这会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早早地对科研产生兴趣,丰富他们本科学习经历,也开拓他们的知识面和眼界。

5.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

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地提出发表科研成果的要求,但有些显得急功近利,与实际不切合。

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和学生确立长期发展的可持续科研目标,而不是仅以发表论文来衡量。

学生的个人兴趣各异,有些偏重临床,有些偏重基础科研。

学校对学生的不同科研兴趣方向都应该重视。

如果学生有自己的创新想法或项目,学校更应该鼓励和支持。

这是因为由于没有以往学术背景的束缚,本科生思维活跃,是最具创新能力的群体。

很多国外知名公司最初都是从本科时代的一个新颖想法开始萌芽、创业并发展壮大的。

四、科研对培养医学生的意义

科研是一个开创性的探索活动,特别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科学研究过程中,综合性较强,涉及学科门类多,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需要系统理性地建立自我科学观。

另外,在科研过程中学生必须坚持不懈才能将课题继续研究下去,这一点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研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教科书式的灌输过程,而需要学生将科学实践和自我领悟相结合,培养其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的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在医学生的今后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3]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目的是给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思维十分活跃敏捷而又企盼能力发展、自我完善的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能力、发展自我的空间,使他们积极参与和认真实践。

同时科研实践又使得医学生能够验证书本知识,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所以医学生的科研实践结果必然是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4]

其次,科研实践能大大开拓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校实验室、研究所或者公司研发部门的实习,能够让学生体会不同工作环境的目的和要求,能够让学生确立将来的奋斗方向。

在科研实践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将不再迷茫,毕业后能有更好的职业规划。

再次,现代科研水平日新月异,为了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当代中国基础医学研究仍然急需大量人才。

“不是为了研究生学位而读研究生”,这种观点才是医学生应有的学习观。

而持有这种学习观的研究生才能真正成为科研人才。

总之,如何将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医学生的学习有益,而且对其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梁瑛琦,金可可,宋张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在医学本科生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5-6.

[2]侯建民,董哲,王维民,柯杨.重新审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扩招问题[J].人才杂志,2013,(7):09.

[3]李伟兰.论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基本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44.

[4]黄一虹,王志荣,董晨,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对策[J].检验医学教育,,14(3):1.

篇12:临床药师参加急诊医学病房会诊的作用论文

临床药师参加急诊医学病房会诊的作用论文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药师在2014年1~12月对急诊医学病房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临床药师通过对急诊医学病房查房、会诊,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根据诊断、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病程概述、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以及是否有用药指征、选用药物是否恰当、用法用量是否正确、联合用药是否合理、疗程过长或过短、重复用药等方面评价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合理。

2结果

2.1不合理用药比率明显下降

临床药师药学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前,急诊医学病房不合理用药比率是25.4%,经过1年的工作,临床药师通过查房、查看病历用药医嘱单,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后,不合理用药比率下降至3.2%,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明显下降。

2.2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明显减少

在2014年1~12月工作中,临床药师对急诊医学病房干预49份病历,提出建议49份,建议率为100.0%,医师接受建议41份,接受率为83.7%。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临床用药进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自身药学专科优势,规范了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及时处理、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从而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与质量。

2.3通过相关病例体现临床药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重要作用

(1)例1:根据经验用药,效果佳。患者男,76岁,诊断为肺炎,应用氨曲南、环丙沙星治疗,患者发热不退(T39.0℃),病情未得到控制。由于患者在当地一家二级医院治疗15d,一直应用抗生素治疗,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临床药师考虑细菌性感染,感染菌为耐药菌株。建议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根据微生物实验室前阶段对诊医学病房所有培养结果综合分析,改用舒巴坦/头孢哌酮钠4g,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每天2次。医师接受建议,患者病情好转。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培养出大肠埃希菌(ESBLs株),氨曲南耐药,仅舒巴坦/头孢哌酮钠、美罗培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用药分析:细菌性肺炎一般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治疗原则:针对革兰阳性细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青霉素为首选;氨曲南适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但该病例是耐药结果(氨曲南对该病区感染菌的敏感率仅为29%)。舒巴坦/头孢哌酮钠不仅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感染及全身免疫力下降的患者疗效明显,同时还可减少费用。对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具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增强降解β-内酰胺酶的能力,应根据微生物实验室对急诊医学病房培养结果综合分析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再针对性用药。

(2)例2:无适应证用药。患者女,43岁,诊断为慢性胃炎,管床医师使用氨曲南2d,临床药师认为慢性胃炎使用氨曲南无适应证,应尽量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如每天肌内注射氯丙嗪25~100mg/d;解痉药如颠茄;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思密达)每次1袋,每天2~3次,一般不用抗生素,如出现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如黄连素0.3g口服,每天3次或庆大霉素8万U口服,每天3次等,但应防止抗生素滥用。临床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1周后出院。

3讨论

通过在急诊医学病区的查房,256份病例中两联应用抗菌药物为11.52%,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仅为37.2%(未达60.0%),合理用药率为78.2%,在选用抗生素、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主要是部分临床医师(大多数是低年资轮转医师较多)不熟悉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特点:出现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氨曲南、罗红霉素等每天总量一次给予,不符合该类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通过举办多次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讲座,使医师明白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区别及种类,从而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如克林霉素与妥布霉素联合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抗菌谱重叠。临床药师也存在自身知识不足,应弥补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在微生物实验室1周的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

(2)例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及氨曲南,沙门菌、志贺菌对第1、2代头孢菌素及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有时可能呈敏感,但临床治疗无效。

(3)所有肠杆菌对青霉素G、糖肽类、林可霉素、链阳霉素、达托霉素、利奈唑烷、利福平天然耐药。

(4)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呋辛、亚胺培南天然耐药等。

(5)体外药敏试验和体内药物疗效确实有差异,主要是因体外和体内的环境不同,有些细菌可利用体内的一些物质生成抵抗抗生素的成分,使抗生素失效,导致出现体外敏感,而体内耐药的情况。临床药师在药物合理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其丰富的现代药学知识与医师为患者提供和设计最安全、最合理的用药方案,协助医师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选择正确的药物和正确的剂量,避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相关专题 急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