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论文

chickenja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hickenjay”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心理危机论文(共12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心理危机论文

心理危机论文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木知木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潜在着心理危机。染有严重不良瘾癖的人,常常潜伏着心理危机。当去戒除瘾癖时,心理危机便会暴露无遗。

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很多,现举下例加以说明。

(一)精神被物质所奴役:无论是物质生活疲乏还是富有,只要能使当事人心理感到空虚,精神受到折磨,这就是精神被物质所奴役了。家无隔顿粮的贫民,自然是愉快不起来的。他们看着甚至只是想象阔人们、“大款们”在丰盛的餐桌前大吃大喝,心中自然十分难熬,更有甚者会因此做出某种铤而走险的行为。与此相反,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贫困、道德低劣的人,其内心同样十分空虚,同样可能存在着心理危机。

(二)爱动物胜过一切:豢养动物多出于喜爱的动机,但也有可能是精神空虚。此类爱动物者,以动物为生活的中心内容,一切活动围绕动物而进行,为此耗费大量时间金钱。我国目前的宠物热多为炫耀摆阔心理所驱使。

(三)出国所致精神问题:公干、旅游、探亲等短期出国者较少发生心理危机,留学、移民等长期居留国外者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和社会心理冲突多发生在少数人群身上,如旅游者、移民,但旅游者往往走马观花乘兴而归,而探亲者因有亲人接应,不会因语言不通而产生孤独感,公干者多结伴而行并自带翻译。长期居留国外者的心理状态大多经历3个时期:第一是兴奋期,觉得终于实现了夙愿;第二是失望期,失望的`原因一般是语言交流障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衣食住行上的差异;第三是思乡期,往往因为以往的技艺用不上,劲使不出,觉得前途渺茫。这3个时期一般需要3年,到第四年,适应能力提高,大多能走出心理危机期,安居乐业了。

(四)药物依赖:有病自然要吃药,可现在有很多人无病也要吃药,听信广告乱吃补药,心里不开心,就吃抗抑郁药,睡不着就吃安眠药,还有吸毒、酗酒……。药物依赖者的特征是迷信药物,其依据与肚子饿了要吃饭一样,生了病或觉得自己生了病,也总要拿点什么东西往嘴里送。药物依赖是药物滥用的结果,因此是心理危机的一种表现,虽然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还不多。从精神医学角度来说,吸烟和酗酒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精神分析学说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证。

篇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 干预对象 干预措施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

据20**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25.4%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

2、生活方面的问题

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

3、情感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4、家庭问题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

5、躯体疾病问题

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

6、就业压力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

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

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

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

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09)

篇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论文

3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第9卷第3期

4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

5文美荣.浅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预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篇4: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思考论文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思考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就业交友等方面的压力和冲突日益显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危机特点与类型,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己成为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概述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现代危机干预理论之父Caplan认为,当个体面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和供给发生改变,而他原有处理方法及惯常手段已不能应对当前困难情境时,他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是个体的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内心世界的一种严重失衡,这种失衡让个体感到沮丧、焦虑、紧张和压迫。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由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特定身份、年龄特征,在交友、求学、成长等一系列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面对心理失衡,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可运用的方法来积极帮助个体改变困难情境,使个体身心达到危机前的健康水平,就是心理危机干预。

(二)心理危机类型

1.成长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系列连续成长时期发展的急剧转变使其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无序状态。如新生刚入学时心理上的不适感等。成长性危机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与克服的,是可以预期的,通常也称内源性危机。

2.环境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心理上的.失调,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3.存在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思考人生价值、人生目标以及其他道德性问题时产生的心理挣扎。存在性危机既可以是现实性的,也可以是追悔性的,还可以是持续性的。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分析

1.时间特定性。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一般集中在新生入学初;寒暑假放假前和开学后;考试复习前后一个星期;家庭、情感发生变化;就业、择业前后等特殊时间段内。

2.人群特殊性。根据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心理危机容易产生在以下群体中:性格自卑、极端内向群体,人际交往困惑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学校困难群体,网瘾成性群体以及新生、毕业生群体。

3.方式、方法过激性。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人格尚未塑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经历困难无助时更容易采取极端、毁灭性的手段。近几年频发的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己成为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集中地。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退学、体学、降级人数共17人,其中因心理问题退、体、降的共有8人,占总数的47. 06%。通过对电气学院级本科生676人进行心理普测的数据显示,有34人存在重度心理问题,占学生总数的0. OS %有自杀倾向的学生4人。这一数据较之于2010级要高出0.01% 。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心理危机己成为高校学生状况、困扰频发的主要问题源,成为高校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组建心理危机三层六级干预防护网

学院现在运行的是三层六级心理危机干预防护网络模式。第一层是以学生为基础,分为一、二级预警。一级预警是以宿舍为单位,宿舍长为责任人,负责关注本寝室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二级预警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心理委员和秘密联络员为负责人,负责关注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异常情况。第二层是以学院为核心,分为三、四级预警。三级预警由专职辅导员负责,四级预警由学院专职心理模块辅导员负责。辅导员通过日常的走访以及一、二级学生的上报获取信息,并将信息反映到专职心理辅导员处,由专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危机评估和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第三层是以学校为龙头,分为五、六级预警。五级预警由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六级预警由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负责。该层次主要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其他级别成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并进一步评估危机的严重程度,选择心理危机具体的干预手段。

(二)建立系列预警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的“预防为主”原则,学院建立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做到尽早摸清情况,及时介入、排查,准确预判评估和及时咨询、治疗。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学院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学期初的心理普测,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学院心理危机学生特殊关注档案。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匿名汇报制。学院每月安排辅导员老师在班委中进行匿名的心理状态排查。

3.学生心理异常学期初上报制。学院专职心理辅导员在每学期初了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填写更新《心理危机学生档案》。

4.骨干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训制。每学期聘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为从事心理工作的学生骨干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讲解和培训。

(三)寻找策略方法,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1.建立心理危机评估制。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根据危机等级程度,有选择地上报学院学生工作书记及学校相关部门,并选择危机干预方案。

2.建立心理危机及时救助制。院校相关部门要制订应对心理危机的多项预案,保障救助的及时性。

3.建立心理危机信息屏蔽制。危机事件发生后,院校应进行适时的心理危机信息和刺激物的阻控。

4.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及监控制。对于有自残、自杀倾向的学生,辅导员应立即将其送往专门医院进行救治,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联系家长,做好危机后的安全保护工作。

(四)开展特色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培训机制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分析,增强自我认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加强沟通联络,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系统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高校不能一味地单独作战,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医院以及朋辈关系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学校、家长、医院互动的危机干预系统。

学院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运行至今,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和效果,在三层六级危机干预防护网络下,全体通力合作,将一些潜在的心理危机事件扼杀在摇篮中,使一些棘手的危机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干预。

篇5:当代社会过劳心理危机探析论文

当代社会过劳心理危机探析论文

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异常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转型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就容易表现出越来越严重、越普遍的身心危机。而过劳心理危机,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人过劳心理危机问题,对于促进个人躯体和精神健康,提高社会劳动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过劳心理危机的现状表现及演化进程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社会变革加剧,竞争压力加大,科技迅猛发展造成“知识恐慌、能力恐慌”,生存和发展压力等导致许多人产生过劳心理危机现象。加之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城市生活压力增大等,导致大量的就业困难或失业、破产,离婚或失恋、人际冲突增多等社会或个人问题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异常心理学研究认为,大量社会或生活压力冲击会造成人们原有心理结构解构,感到心理上越来越焦虑。不难想象,大量生活事件冲击和高强度压力,导致过劳心理危机的发生。人们常见的感受和表现是,人人感到“活得累”,为上班加班、房贷、孩子、人际关系等忙碌、费神,感觉工作累、生活累,一切都累,造成生产效率降低、生活及生命质量低下,严重的甚至出现身体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而在直接与人交往、解决人际冲突的服务性行业中,过劳心理危机现象尤为显著和严重。从经济角度看,各领域的从业者由于过劳危机不能充分行使职能,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过劳心理危机症状包括低生产效率、旷工和心理问题。当代人过劳心理危机问题令人担忧,己成为一个亟需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研究者调查大量当代人过劳心理危机的现象后,认为其症状表现具有多维现象,既表现于躯体的不良反应,又表现在情绪、人际关系及行为特征的异常变化,由多个维度的反应组成。比如,情绪上表现为压抑、空虚、偏执、冷淡、厌倦、悲观、不信任、对周围的过分批评态度、失望感、不充实、自卑和无能力感及心情波动大等;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逃避家庭、没有安全感、贬低别人、中断长期保持的关系、对朋友的评价过分敏感、孤独、失去与别人交往的能力、避免密切的接触、从开放和接受转向封闭和否认、与同事隔绝或过分依赖同事、愤怒或不信任增加;身体方面表现为慢性疲劳、易感冒和病毒感染、胃痛或溃疡、失眠多噩梦或嗜睡、贪食暴饮、面部肌肉抽搐、酒精或药物依赖等;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效率降低、无故旷工增加、不停地看表、抱怨、转换或放弃工作、小问题也无法处理、失去乐趣、失去自我控制、迟缓、害怕工作、反应机械及滥用酒精或违禁药品等。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将过劳危机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级,初期阶段。它是以“活动”为基础的,任何高度紧张的持续工作或不良生活状态,将会消耗掉人的自我防护的“甲胄”。要减少过劳危机发生的机会,最简单的办法是当压力处于初期阶段时便改变其恶化发展路线。第二级,中期阶段。它是弥漫性的,涉及了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个人在驾驭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完全丧失功能。这一程度的过劳危机已经很严重,需要马上对其生活进行自我调节和他人干预。第三级,末期阶段。出现较为严重的过劳危机症状。过劳可能是周期性的,或由某种具体情况决定的,这些“状况”的出现可能导致过劳者的预期性焦虑,如果不进行对症处理,这些状况将会导致人全面陷入过劳心理危机。

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将那些典型过劳危机者的症状程度分为四个进程,用以描述过劳心理危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中发现哪些因素导致它的发生及恶化。一是“热情”阶段,许多危机者当初怀着过高的希望和不太现实的期望投入到新工作中,他们似乎有无穷的潜力。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会因那些限定他们的条条框框而生气,将变得越来越迟滞。二是“停滞”阶段,当他们觉得自己个性的、经济的、职业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停滞便出现了。于是就觉得自己升迁得太慢、获得的太少,不能满足自己不断增加的家庭开支或成就感的要求,便渐渐失去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如果管理者不能通过提供晋升机会、增加报酬、缩短加班时间和一些其他的激励措施,来防止员工动力的停滞,即既无外部的激发也无内部的动力,那么过劳危机的程度就会恶化升级。三是“失望”阶段,失望的产生表明员工己身陷困境,他们开始怀疑效率、价值观和他们为困难付出努力的意义。因为过劳危机在群体中具有高度传染性,一个人的失望情绪可能会影响其他人。克服群体失望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正视问题,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或温暖关爱,增加对过劳综合症的正确认知和应对,促使问题解决,通过给个人和组织带来积极变化从而改变不满情绪。如果这个问题能很好地解决,将会使过劳危机者对工作、生活重新产生热情。如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淡漠便产生了;四是“淡漠”阶段,淡漠本身就是过劳,这是一种对环境的冷漠和对过劳危机干预满不在乎的表现。淡漠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危机阶段:个体处于一种失衡和不稳定的状态中。使这一阶段更为复杂化的是当事人不能对正在发生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接受进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和专业性治疗。

二、过劳心理危机的压力源解析

心理学家里加于1985年从各种文献中选录出了18种有关过劳的不同定义,最后认定一种非常广义的定义将过劳危机描述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它涉及情感、态度、动机和期望。这种危机的出现是因为人们的心理要求超出了现实的能力。它是一种由于情感上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包括身体、心理、感情等方面都处在耗竭状态的体验。它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包括躯体上的耗竭、情感上的无助无望、幻想破灭、自我否定,对工作、他人以及生活的否定态度,这表明己超出个体的极限,导致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研究者有时还把过劳与心理枯竭、职业倦怠作为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来研究和论述。他们认为,心理枯竭或过劳是一种身心慢性疲劳、无助、厌弃工作和生活的感受。目前,人们把心理枯竭或过劳一般定义为个体由于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所以,过劳或心理枯竭经常被描述为一种躯体、情感和精神的衰竭状态,其特点是躯体的耗损和慢性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负性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生命和他人的负性态度。处于过劳或心理枯竭状态的人,经常会有一种身心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容易疲劳倦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力气,经常会感觉力不从心。这种身体的或心理的衰竭通常是长时间、慢性进展过程的结果,日积月累的日常应激、内在的冲突和被压抑的情感,均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一瞬间爆发,个人身心健康、社会关系以及工作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的轻微状态许多人都曾有过体验,特别是在工作生活紧张、压力大的时候,但如果这种状态经常发生的话,对个人的工作效能、生活质量将会造成严重的负性影响。

通常,过劳这种心理危机是不易被察觉的,因为它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加剧的。过劳危机作为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不停竞争和长期压力下的后果,会缓慢而持续地腐蚀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由于鉴定过劳危机很困难,把它理解为一种性格缺陷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只有当人们在所处的环境中感到非常失败和筋疲力尽,以致要用异常的方法(比如放弃目前的工作和地位、发展成一种严重的身心疾病、变成一个物质如酒精滥用者或者是企图自杀)寻找解脱时,危机便出现了。而更成问题的是由于过劳危机产生的最根本的诱因(包括职业、个性、各种关系)不同,其恢复痊愈的过程并非是线性分布。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危机的某个阶段中,所以突然间陷入工作或生活过劳危机的情况变得更加普遍。

(一)个人特质的压力源

过劳主要出现在那些有高度的工作动机,有理想并希望通过工作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某种意义的人身上。特别是那些需要有极旺盛的精力、强有力的脑力活动的恢复能力及机智果敢的工作的人员,他们一天天地处理一些严重问题,长期不断地从事这种工作,能消磨任何人的乐观态度和工作动力,因而最易于发生身心过劳危机。

(二)工作的压力源

当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成堆的新旧问题时,过劳危机便容易发生了。这些问题有多种来源,如被不停地提出要求、让人难以忍受的领导或老板、混乱不堪又无体无止的日常文书工作、像个万能博士一样杂而不精地做事、超出力所能及的两难境地、僵化而没有弹性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较长的工作时间等。问题的`程度和类型各不相同,但结果却都是人们与其所处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不断加深,没有短期或长期放松的机会。久而久之,过劳危机便可能产生了。

(三)环境的压力源

环境因素(倾向于指生活的)也可以激活压力感,而它更多地是通过情感认知过程为压力提供一个舞台。现实的压力感实际上是一种自身机能的削弱,表现为神经病学的、内分泌系统的因素瞄准数量众多的靶器官,单独或协同地激活各种生理机制。研究者谢耶斯提出的一般适应综合症理论指出,过度刺激及对靶器官的过度磨损导致压力相关性机能失调和疾病。如这种压力持续不断,并且个体不适应这种压力而不停地消耗自身的精力,那么就会出现靶器官的彻底损伤。最后,过劳危机的结果表现在生理上也许像心脏病发作一样严重,也许像头痛一样寻常。

应激是机体对任何要求的非特异性反应,为了做好某项工作或生活事件,人们需要一些压力,然而每个人都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由遗传、生物、行为、生理等因素决定,超出这个极限,压力就有害了。压力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心理社会压力,它的形成有赖于个体对待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方式,即对同样一个任务或事件,一个人认为是挫折,感受到压力,而另一个人则不以为然;另一种为生物因素所致的压力,它具有一些能导致压力感的生物电的、生化的特性。然而,人们生活中的压力感最主要的来源还是他们自身,是他们自己使其产生并蔓延。过劳危机的出现与个人存在的工作、生活压力之间并无对应关系。当环境要求与个人的反应能力之间出现失衡时(感知的或真实存在的),压力就会出现。压力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当压力变得难以调和,人们又没有能力承受,也没有其他的缓冲办法可以使这种持续不断的压力松弛下来时,过劳就出现了。

三、关于过劳心理危机的认知及误解探析

(一)过劳心理危机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关

研究者调查了许多有过劳危机的经历者后认为,他们都有情感投入深、敏感、仁慈、理想主义等人格特质,而且受到人们的认可,被委以重托,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工作;要求生活处处完美,而恰恰生活不能事事遂愿。而且像大多数其他有过劳倾向的人一样,他们也有过度焦虑、强迫、热情、略有神经质、性格外倾、办事认真谨慎等个性特质,以及有对他人产生同情情绪而不能自拔的倾向。

具体说来,过劳危机者大都具有下列一条或几条表现:(1)角色混淆:他们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位置所应具有的权利、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对于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当前处在什么位置、对自己和所在机构应尽的义务也不清晰;(2)角色冲突: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一致,不能调和,不能共存;(3)负荷过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对他们的要求都太重;(4)毫无成就感:他们感到无论他们多努力地工作,从增加认识、完成任务、受到赏识或获得成就角度看,其结果都毫无意义;(5)孤立: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其他地方,他们几乎都得不到社会支持;(6)丧失自主性:他们将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处理工作或生活事件的决定权被他们所在部门的官僚或其他生活主角的指令所代替。个体具备这些特质,即具有了产生过劳心理危机的内因。

(二)对过劳心理危机的正确认识

研究者在调查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所有的压力都可能会导致过劳危机;(2)过劳危机是一个心理生物学的过程;(3)除工作、生活本身外,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也可能是过劳危机产生的原因;(4)缺乏有效的人际关系;(5)过劳危机的出现会有信号,但对它们的认识有赖于观察者的敏锐;(6)有些过劳危机的迹象一闪即逝,但大多数还是持续存在的;(7)过劳危机倾向于一种过程而非状态;(8)过劳危机的严重程度多种多样,从轻微的没精打采到死亡,各种表现都存在;(9)过劳危机的持续时间也是多种多样的;(10)过劳危机及其导致的危机可能不只一次地出现;(11)对过劳危机问题的认识程度可以多种多样,从一无所知到完全清楚;(12)过劳危机具有传染性,因为它给其他工作人员增加压力;(13)年轻工作人员发生过劳危机的可能性最大,而年长者可能性最小;(14)少数民族对过劳危机的易感性比白种人略小;(15)男女对过劳危机的体验几乎无差别;(16)单身者发生过劳危机的最多,而组建了家庭的最少;(17)过劳危机治疗及预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为过劳危机有个体差异性;(18)根据不同程度的自我丧失、个人成就感(或是缺乏这种感觉)、情感上的耗竭,可以看到过劳危机的阶段性;(19)过劳危机不是一种疾病,所以医学模式不是一种最好的分析方法;(20)过劳危机不能混同于托病开小差;(21)随着过劳危机程度的增加,人们的身心状况出现进行性的恶化;(22)工作的自由度、社会的支持是阻止、抑制和降低过劳危机的关键;(23)抽时间进行合理的放松与任何工作一样重要;(24)过劳危机能引起个人生活和事业上的进步,也能导致绝望和损伤。

(三)对过劳心理危机的误解

当然也有研究者在调查后认为,过劳危机的易患者往往有一些关于自身及应该如何应对过劳危机的错误信念。他们倾向于以典型的A型性格模式(即表现为“性格急躁,没有耐心;雄心勃勃,争强好胜,进取心强,理想高远,追求完美;时间观念强;对人存有戒心,易抱有敌意对立;情绪易波动,常常处于愤怒与焦虑状态”)扭曲现实,比如他们对自身及其工作的种种不合理描述。有研究者将这些“人们认为自身处境尴尬的若干荒唐的想法”进行了模式化的描述。(1)“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命。”这意味着长时间的工作,没有放松的时间,很难委托别人代劳某事。当他的工作做得不尽完美时,就会产生焦虑、保守、发怒和受挫的感觉。(2)“我”必须有才能、有知识、能帮助每一个人。当“我”不能这样时就会出现不现实的期望,出现自我证明的需要,信心缺乏以及过分的内疚。(3)为了完成“我”的工作并保持“我”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我”必须得到同我一道工作的每一个人的喜爱和认可。所以“我”不能坚持自我,不能设定界限,不能说不,不能与别人有不同意见或作出负面反应。因此,在“我”的工作环境中“我”被巧妙地操纵着。自我怀疑、消极敌视、没有安全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沮丧就是“我”的报应。(4)其他人难以领导、难以对付,不理解“我”的工作的真正价值,给“我”的支持太少。于是便出现了格式化地、笼统地看待具有特殊性的个体和问题,缺乏创造性、浪费精力、积极性下降。主观上形成极端失败的态度,对现实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5)任何负面反应都表明“我”所做的事情存在问题。不能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和有积极有益的改变。对批评心存怒气,这种怒气究竟是被动地表露还是主动地表现,因其所针对的人不同而异。结果是出现挫折感和动机丧失。(6)事情肯定不会按“我”想象的进行。加班、检查职员的工作情况,事情自己解决不了又不委托他人去做,对细节过分注意,重复工作,对他人缺乏耐心以及独断专行的作风成为其行为的主要特征。(7)“我”必须无所不知且常胜不贱“我”是不会错的。所以“我”想到的答案必须是正确无误的,否则“我”就是一个悲惨的失败者。当然“我”必须通晓一切工作方法,胜任一切工作或生活问题“我”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并且无论一个人的知识有多么渊博,都是永远不够的。持有这种“误解”信念的人,最有可能陷入过劳危机的泥沼。

(四)对自身“过劳心理危机”的不当认知

无论过劳者的危机程度如何,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均存在着显著的盲点。不管他们对他人如何地了解,如何地能够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和应对,但他们一般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当在职业或生活中面临可怕的错误时,他们最初的适应性反应是“我错在哪里?”而不是“我该如何改变现在的情况?”即使他们能够像后者那样想,他们的典型行为也不是改变现状,而是更趋向于增加工作或生活的努力程度,结果导致原有问题的加重。

过劳危机的问题在于其症状和原因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想认识过劳危机并不总是很容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过劳危机的症状表现非常广泛。在对过劳危机的诊断和干预上没有固定模式,所以问题很难解决。实际上,在了解了过劳危机的症状和发展过程后,干预和预防措施是能够起作用的。在寻求干预疗法之前必须明确,绝对没有谁先天就有对过劳危机的免疫力。正像研究者所说的,如果不能采取果断的措施,过劳危机一旦走向极端,就是一种在职业及生活方面致命的危险疾患。所以,当代社会过劳心理危机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加强自我调节,非常必需和迫切。

篇6: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危机研究论文

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危机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编制的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表,对肇庆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测试,最终得出分析结论:心理危机现状的个别因素在工作适应、学习应对和人际交往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学生来源和专业背景是影响心理危机现状差异的关键因素;此外,性别差异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顶岗实习期间的某些心理危机状况。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危机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危机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层探悉,保障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实现“无缝衔接”,成为顶岗实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编制心理危机现状的量表来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危机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将分析其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1、心理危机现状量表的编制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形成问卷的结构及其维度(工作适应、学习应对、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情感障碍),题目选择参照相关研究文献或问卷以及开放式问卷中获得的问题进行综合,编制出30个题目的内容体系现状初始问卷[1]。

1.1心理危机现状量表[2]

该量表的所有题目采用三点记分方式,按被试的同意程度分为三级评分,按照程度不同从“有”到“无”,分别计1-3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危机越少。每个因素都分别准备了5个左右的初选题目,其中测试同一因素的题目间隔排列,正向记分和反向记分的题目也间隔排列,避免产生系统误差。

1.2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检验方面,本研究采用Cronbachα系数和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来考察问卷的信度。心理危机现状问卷各因素的Cronbachα系数在0.61-0.73之间,分半信度在0.59-0.72之间,表明各因素内部题目的同质性程度比较高;总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分半信度系数为0.90,说明虽然有个别因素的信度偏低,但总问卷的信度尚佳。根据1992年Gay的观点,如果一个测验的信度系数在0.90以上,则表明该问卷信度较为理想。

效度检验方面,本问卷效度的考察采用因素分析的指标来检验效度通过因素分析,问卷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22-0.557之间,呈现中低程度的相关。各因素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在0.455-0.623之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相关,题目之间以及题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矩阵表明本问卷基本符合要求,结构效度良好。

2、心理危机现状的调研

本调研旨在了解不同学段、不同生源、不同专业及不同性别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及问题,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构建奠定基础。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东省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总计300人,收回有效问卷253份。其中,男性129人,女性124人。机械类专业121人,文科专业108人,艺术类专业11人,其它专业13人。城市来源、农村来源分别为78人、175人。大一、大二、大三分别为52人、108人、93人。(实际统计时剔除了未填或未填完信息资料的被试)。

研究者主持每次测量,利用学生自习时间分别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调研结果及分析

3.1心理危机现状的多元方差分析

为了考察心理危机现状各因素在年级、专业和生源之间的差异,对心理危机现状各因素在年级、专业和生源来源三个因素上的差异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综合分析发现,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几乎没有显著差异,上表中没有详细列出。心理危机现状在专业和生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心理危机现状的个别因素在工作适应、学习应对、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3.2心理危机现状的生源差异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心理危机现状的生源来源差异。通过分析表明:两类生源来源之间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工作适应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在情感障碍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农村学生得分高于城市学生。

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生源的学生在整体水平上不如城市生源的学生[4]。学生适应性的发展受过去成长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农村学生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教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及城市学生。城市学生对城市生活比较习惯,经济条件好、通讯手段多,较农村学生见识广,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能保持较为融洽的关系。因此,城市生源的学生心理危机现状总体水平较好于农村生源的学生。此外,消极的自我强化也是造成农村来源的学生群体显著低于城市来源的学生群体的重要理由。这充分说明构建农村来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危机体系势在必行。

3.3心理危机现状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心理危机现状诸因子的年级差异,并用LSD对三个年级之间的差异进行多重比较。从整体内容体系的分析结果看,三个年级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一得分高于大三,大三高于大二的变化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学校特定时期的成长阶段和校园环境对其心理危机的状况产生了很大影响。

大学阶段的环境条件、发展目标、社会地位及角色期待等对在校大学生心理适应都有影响,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困惑会使他们产生不适应行为。从各维度来看,大二与大一、大三有显著差异。在学习应对维度上,大一与大二、大三有显著差异,大一得分高于大二得分,大二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得分;在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情感障碍维度上,大二与大一和大三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工作适应维度的年级差异不明显。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生理变化的高峰期和自我意识发展的新时期,大一入学阶段的新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适应性问题与大三年的就业压力和职业抉择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得到相关的心理咨询与援助[5]。由此可见,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可为我们进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危机方案的科学构建提供现实依据。

3.4心理危机现状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心理危机现状诸因子的专业差异,并用LSD对四个专业背景之间的'差异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四种专业背景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艺术类学生得分高于文科类高于其他专业高于机械类专业的变化趋势。除工作适应和情感障碍维度的专业背景差异不明显外,学习应对、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维度的专业背景差异显著。多重比较表明,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心理危机现状上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类学生。可能原因在于,具有艺术类和文科类等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背景更有利于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学生工作者较清楚内容体系构建的战略意义。

3.5心理危机现状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心理危机现状的性别差异,并用LSD对两种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多重比较。比较结果为:两种性别的学生之间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学习应对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得分低于女生;在工作适应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略低于男生;在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及情绪障碍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从事的工作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与性别没有太大关系。在学习应对上,可能女生较男生的依赖心理和思想严重,从而在学习应对维度上外显为男生的适应状态要好于女生。

4、总结

从总体上看,心理危机现状在年级、专业和生源来源之间不存在主效应,在专业和生源来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心理危机现状在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个别因素在工作适应、学习应对和情绪障碍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危机现状在年级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一得分高于大三,大三高于大二的变化趋势;心理危机现状在专业背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艺术类>文科类>其他>理机械类专业的变化趋势;心理危机现状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应对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得分低于男生。

以上结论说明不同的年级和专业背景共同作用,影响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心理危机状况。此外,生源和性别差异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顶岗实习期间的某些心理危机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心理危机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生源和性别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志霞、杨静.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卷筛查与个案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

2、金宏章等.大学生心理危机测验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3).

3、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张大均,张蓦.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板),2007,(4).

5、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7: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机制 方式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剧,大学生受到社会转型冲击波的影响剧烈,加之其正处于身心发展剧变时期,学生内心矛盾冲突激烈,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高校不容回避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目趋严峻。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快建立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开始,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持续扩大的招生规模,在提供给越来越多年轻人深造机会的同时,亦埋下了情感冲突加大,诱发心理危机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透过这些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敏感而脆弱,稍遇挫折,即容易激起过度的悲观情绪,过分忧虑挫折引发的不良后果。片面夸大不利影响。导致自我认知过低,自信崩溃,进而诱发心理危机,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遭遇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屡见不鲜,当中更有甚者,甚至产生轻生想法,并付诸实现。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中,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16%~2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必要且艰巨,可谓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高知群体,大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面对学业、求职、恋爱等多重压力。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个人因素双方面的影响,部分心理素质较弱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不堪重压,容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入误区,诱发心里危机。

1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心理特征介于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一方面,他们拥有强烈的独立需求,渴望自主的行为、社交;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心理仍存有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并没有从本质上具备完善的心理素质和机能,当“独立”与“依赖”并存的两种心理需求发生矛盾时,强烈的内心情感冲突就容易诱发心里危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心里危机中越来越矛盾,分裂的情感逐渐使处于危机漩涡中心的学生产生焦虑、忧郁、愤懑的情绪,不能自拔,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永久性心理障碍。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期时期,其性心理和性意识均已得到快速发展,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现。在这种冲动萌发的性需要影响下,学生情侣在大学校园里同居并开始性生活的比例大大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当中对性知识的教授极其匮乏,青少年很难从小就从课堂上面获取足够多的科学性知识教育,这种缺憾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导致处于恋爱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遇到性生活问题时无法自我解决。同时又因为羞愧而找不到可靠对象进行必要的倾诉交流,由此引发的无措感时常会让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孤立无援,诱发心里危机。

第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和抗压能力不强也容易诱发心里危机。如今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之以往有所提高。高中时代单一强调成绩的评价模式在大学里已经不再适用。生活环境和评价系统的改变,容易让心里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的大学生内心纠结,不敢坦然面对挫折。自我认知过低,加之其自我调控系统并没有趋向成熟、稳定,困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且我迷失的空虚状态,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会从客观上给其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调适不当,极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引发心理崩溃。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设行之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势在必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解除心理困境,使其症状得到即时缓解和持公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篇8: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探究论文

2.1 普及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重在预防。对于心里危机干预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危机自救手段,增强学生心理机能;第二,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前者方便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把心里危机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后者则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这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一个优良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必定拥有一个固定的心理干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这有利于平稳求助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帮助,帮助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一个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亦能够在长远规划上发展成为一个预警中心、协调中心和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完善,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更加有理有据。

2.2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

,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心里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这三级系统分别是:学校一院系一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细化,把它细分为心里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即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参照学生干部的建制,招募心理健康保健员,并提供系统的培训。结业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在学生中间开展有效工作,帮助受困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第二层,即政治辅导员组成的二级网络。由于政治辅导员具备一般专业老师所没有的敏锐洞

察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中潜在的危机隐患,当有事件发生时,这些同志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三层,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级网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9(3):717-720.

[2]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05-120.

[3]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一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高校出版社.:p62.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2.

篇9: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探究论文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剧,大学生受到社会转型冲击波的影响剧烈,加之其正处于身心发展剧变时期,学生内心矛盾冲突激烈,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高校不容回避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目趋严峻。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快建立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方式

开始,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持续扩大的招生规模,在提供给越来越多年轻人深造机会的同时,亦埋下了情感冲突加大,诱发心理危机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透过这些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敏感而脆弱,稍遇挫折,即容易激起过度的悲观情绪,过分忧虑挫折引发的不良后果。片面夸大不利影响。导致自我认知过低,自信崩溃,进而诱发心理危机,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遭遇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屡见不鲜,当中更有甚者,甚至产生轻生想法,并付诸实现。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中,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16%~2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必要且艰巨,可谓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高知群体,大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面对学业、求职、恋爱等多重压力。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个人因素双方面的影响,部分心理素质较弱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不堪重压,容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入误区,诱发心里危机。

1、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心理特征介于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一方面,他们拥有强烈的独立需求,渴望自主的行为、社交;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心理仍存有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并没有从本质上具备完善的心理素质和机能,当“独立”与“依赖”并存的两种心理需求发生矛盾时,强烈的内心情感冲突就容易诱发心里危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心里危机中越来越矛盾,分裂的情感逐渐使处于危机漩涡中心的学生产生焦虑、忧郁、愤懑的情绪,不能自拔,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永久性心理障碍。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期时期,其性心理和性意识均已得到快速发展,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现。在这种冲动萌发的性需要影响下,学生情侣在大学校园里同居并开始性生活的比例大大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当中对性知识的教授极其匮乏,青少年很难从小就从课堂上面获取足够多的科学性知识教育,这种缺憾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导致处于恋爱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遇到性生活问题时无法自我解决。同时又因为羞愧而找不到可靠对象进行必要的倾诉交流,由此引发的无措感时常会让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孤立无援,诱发心里危机。

第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和抗压能力不强也容易诱发心里危机。如今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之以往有所提高。高中时代单一强调成绩的评价模式在大学里已经不再适用。生活环境和评价系统的改变,容易让心里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的大学生内心纠结,不敢坦然面对挫折。自我认知过低,加之其自我调控系统并没有趋向成熟、稳定,困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且我迷失的空虚状态,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会从客观上给其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调适不当,极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引发心理崩溃。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设行之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势在必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解除心理困境,使其症状得到即时缓解和持公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2.1 普及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重在预防。对于心里危机干预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危机自救手段,增强学生心理机能;第二,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前者方便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把心里危机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后者则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这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一个优良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必定拥有一个固定的心理干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这有利于平稳求助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帮助,帮助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一个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亦能够在长远规划上发展成为一个预警中心、协调中心和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完善,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更加有理有据。

2.2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

20,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心里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这三级系统分别是:学校一院系一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细化,把它细分为心里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即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参照学生干部的建制,招募心理健康保健员,并提供系统的培训。结业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在学生中间开展有效工作,帮助受困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第二层,即政治辅导员组成的二级网络。由于政治辅导员具备一般专业老师所没有的敏锐洞

察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中潜在的危机隐患,当有事件发生时,这些同志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三层,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级网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717-720.

[2]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5-120.

[3]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一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P62.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

篇10: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研究分析在对急重症科室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时面临的各种危机因素和危机防范、应对等管理策略,比较实施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前后取得的不同效果。结果通过在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中实施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各医护人员的危机防范意识、应对危机敏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危机事件显著减少,同时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也有大幅提升。急重症科室作为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面临诸多危机因素,通过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防范、应对、化解这些危机,从而提高医护人员诊疗护理水平,有效避免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危机管理模式;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应用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多为急、重症患者,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诊疗护理工作将面临着高风险,危机因素普遍存在,稍有疏忽各类突发事件、医疗纠纷随时可能产生。它是医院中危机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科室[1,2]。为了及时预判并有效化解各种危机,保证患者得到高质量的诊疗与护理,尽快康复,需要从心理上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合理的危机管理模式。心理危机管理是现代医学中有关急诊诊疗护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主要作用是将危机因素带来的危害及影响降到最低。它要求医护人员预先对可能发生危机的因素进行预判和评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3]。因此,在急诊诊疗护理中应用危机管理不容轻视,本研究探讨的是在我院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中实施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4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19~47(29。1±3。8)岁;高级职称3例,中级职称10例,初级职称28例,实习人员6例;本科以上学历20例,大专学历23例,中专学历4例。观察、记录并分析研究对象在实施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前后的有关指标的变化,具体指标涵盖:医护人员危机意识、工作能力的状况比较,急诊科危机事件的发生数比较,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诊疗护理满意度比较。

1.2方法

1.2.1急诊诊疗护理中的危机因素分析

(1)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态度决定服务质量,在急诊诊疗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态度极其关键。但个别医护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态度较差,由于其面对的是急重症患者,工作紧张而纷繁复杂,遇到患者及家属有情绪,如果医护人员工作有疏忽,或者解释、引导不到位,极其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甚至激化矛盾,造成纠纷或事故。

(2)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有的医护人员因为工作经验缺乏,加之个人忍耐力欠佳、工作拖沓不细心等主观因素,导致危机意识淡薄,个人从心理上没有对危机引起足够的重视,大而化之,给危机事件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3)医护人员处理危机的反应力:不少医护人员特别是刚上岗的年轻同事,因工作经验不足,对危机事件及各类风险预判、把握失准,遇到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心理承受力差,表现出慌神、手足无措,失去在第一时间化解危机及风险事件的良机。

1.2.2危机防范、应对管理策略

(1)组建危机管理专门机构:成立急诊科安全管理小组,由科主任任组长,3~5名资深医护人员任组员。负责不定期安全检查;组织急诊科医护人员针对近段时间本院及其他医院发生的典型危机事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及教训;对当前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作出预判,并制定拟解决措施。

(2)规范危机事件处理程序:经过研究总结,制定急诊应急预案,完善危机事件处理准则,发至科室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让医护人员明确危机处理程序,如遇危机时有章可循,沉着应对。

(3)危机处理培训演练:针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危机处理培训教育,严格考核,使各医护人员心理上绷紧危机这根弦,遇事保持清醒;加强危机处理模拟训练,增强心理素质,促进急诊医护人员危机预警意识和危机事件防范、应对能力的提升。

1.3疗效评价标准

针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危机防范意识、应对危机敏锐力、工作能力、沟通水平以及患者满意度5个方面进行等级量化评分,每项计20分(患者满意度以满意人数所占百分比计算),合计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实施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各医护人员的危机防范意识、应对危机敏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危机事件显著减少,同时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也有大幅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讨论

当前,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各级医院医疗事故、纠纷连续不断涌现,各类急重症高风险科室也明显暴露出形形色色的危机事件及风险。为保护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广大医务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医疗水平,努力避免危机事件、风险的形成。基于此,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在急诊诊疗护理中[4,5]。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只是对患者实施常规的诊疗和一般的护理,各医护人员没有意识对各类危机事件及风险的发生形成预判,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也是捉襟见肘,导致医疗事故居高不下,医患纠纷也不断攀升,大大影响医护人员在百姓中的良好形象。心理危机管理显然是有效控制危机事件发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1)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强调医护管理者要进一步与患者沟通、交流,将患者的诉求作为推动诊疗护理工作的抓手,同时要客观、公正处理各类事项,既保证医护人员的诊疗护理工作落到实处以获得患者的满意,又妥善处理好一些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患者无理取闹事件。

(2)通过制定急诊应急预案,完善危机事件处理准则,明确处理程序,进一步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此加强医院“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珍惜患者生命,更加细心、耐心、精心的做好诊疗护理工作[6,7]。

(3)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强调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要求各医护人员心理上绷紧弦,牢固树立危机意识,通过培训、实践,让医护人员学会沉着应对、冷静处理各类危机事件。急诊医护人员明晓应对处理的流程[8,9],提高了基本危机的处理能力。从而将危机事件及其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障医院和患者各方合法权益。综上所述,针对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采取心理危机管理模式,成效显著,推广到临床急诊诊疗与护理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赛梅,岑小浴。护士分组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32(1):105—106。

[2]胡敏。探讨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33(32):7101—7102。

[3]邵立新,金志芳,俞珍,等。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10(9):143—146。

[4]张智英,张宝珠。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防范[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25(3):21 ̄23。

[5]黎少珊,戴惠华,曾梅菇,等。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2,18(9):35 ̄36。

[6]郑江萍。应对护理危机的管理对策[J]。内科,,5(1):76 ̄78。

[7]陈喜芳。加强急诊危机管理防范护理纠纷[J]。现代医院,2011,10(1):175 ̄176。

[8]金静芬。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0(8):5 ̄7。

篇11:老年人有哪些心理危机

老年人有哪些心理危机

医学专家指出,关于老年抑郁症,尽管诱发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是心理障碍所致。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对老人予以心理疏导,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患病的几率,子女、亲友等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

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介绍,抑郁症患者一般都有先兆,比如心境低落,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意念、精神运动性迟滞和各种躯体症状,并伴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另外,也呈现“衰弱”性的躯体症状: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等。

专家建议,有老人的家庭,儿女要经常与父母在思想上进行沟通,多鼓励父母参与户外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一旦发现父母有抑郁症症状的,要及时送医院诊治。

专家介绍,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主要是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更重要的是儿女、家人要多给予亲情支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要定期为老人寻找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目前,西方国家比较流行治疗抑郁症的是行为疗法,通过运动来缓解;或者用精神分析疗法,家人为其当医生,分析老人不开心的原因,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减轻烦恼。亲人要多创造机会,让家中患老年抑郁症的老人多做些感到快乐的事,慢慢走出抑郁的阴影。

篇12:警惕职业心理危机

焦虑仅是职业压力的最初表现,61%的白领有职业困惑

去年,30岁的刘博士跳槽到一家大型国企做海外项目经理,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国庆节时,他回国跳楼自杀。

这家国企的海外职员一般都不能带家属,完不成任务的很快会被辞退,即使业绩突出,回国的机会也不多。而刘先生是个内向的人,有完美主义倾向。“他在出国半个月后就开始变得特别容易发脾气,特别想成功,没有什么业余时间。他所在的分部有十几个员工,上班在写字间,下班在职工公寓,没有私人空间,同事之间经常激烈争吵,

专家介绍,职场心理压力分3个阶段,呈现不同的症状:第一阶段是躯体症状,会产生失眠、焦虑、多疑、胃口差等情况;第二阶段就会产生退缩性行为,表现为不愿上班、无端请假、不愿意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等;最后一个阶段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比如火气大、矛盾多、破坏性强,甚至产生自残、自虐或者自杀倾向。

“35岁临界点”现象蔓延,升职与不升都痛苦IT业的职业压力在各行业中一直处于高位,70%的人35岁后不再从事IT行业,于是有了IT“35岁临界点”之说。35岁时IT从业者常常要面临一个转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开始跟不上新员工,除了少部分能进入管理层的员工,大部分人都要考虑转行问题。

除IT行业外,很多其他行业的职业人都认为,如果到了35岁还没有获得升迁的机会,这辈子就很难出头了。

博士毕业3年的陈原最近几次在车上痛哭失声。使她变得极端焦虑的原因,是即将到来的一次竞聘。

相关专题 危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