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论文

x然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x然”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论文(共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浅析论文

关于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浅析论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来到我国求学,我国众多高校中汇集、体现着多元文化,而在多元文化的交叉碰撞中,不仅充满了由于多元文化对话带来的活力,也存在着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及随之而来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建立起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正确的沟通交流通道,化解文化冲突,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阶段,度过有成效有意义的留学生活,这对促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尝试从文化习得的角度谈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谈到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交际是一种交流、沟通,是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其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他在1959年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中谈到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和当地人之间的交际,后来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所指扩大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其语言、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等方面也不同,这样会使双方在交际中产生文化误解、文化冲突等交际障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双方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就越易正确、恰当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困难,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文化习得

“习得”的概念最早是在语言教学理论范畴内提出的,语言习得是与语言学习不同的掌握语言的方式,七十年代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中进一步系统地提出学习与习得的假说,认为习得是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之后学者们发展并丰富了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了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该概念的提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习得任何语言都要习得其语用规则和文化”(刘润清:167)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知识蕴含着文化因素,语用规则的形成也与该语言社团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学习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同样,习得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的过程。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刘珣,:124)可以说,发现第二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文化习得起着重要作用。以下谈的文化习得主要指第二文化习得。

三、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习得与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或其他专业,生活中与中国人交往,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汉语中的汉字、词语、语法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留学生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完全听懂教师的讲授,也掌握了相关的语言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与中国人及交流中,经常发生听不懂甚至误解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在课堂上学习的词句,教材对词语的释义缺乏跨文化语境,同时留学生们也很喜欢利用词典等工具书通过翻译法来获取对词句的理解,不仅大大降低了对词句含义理解的准确性和词语的运用能力,而且因为他们在运用所学的词句与中国人进行交流时,受自身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际规则等的影响,而非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了信息传递的误差,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了干扰。只有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不断运用所学运用词句,经过不断的文化习得过程,才能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理解所学词句的文化含义,正确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人们的交际渠道除了语言渠道,还有非语言渠道。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以外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方式,最早的分类是鲁希(Ruesch)和基斯(Kess)提出的,他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三类(Ruesch and Kess,1956),之后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归纳和区分。国内学者毕继万先生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把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提供的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各种非语言声音;客体语,包括人体的衣着修饰、个人用品等提供的信息;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毕继万,:339)。非语言交际也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手段,萨莫瓦和波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et al,1981:155)。非语言对语言交际有辅助作用,如强调、重复、补充、调节等,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可以挽救甚至代替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一种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在人们在该社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在交际中根据一定的文化规约来使用。在同文化的交际中,人们自然、无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来进行交际,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异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则非常敏感,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如OK的手势,在中国,习惯表示“零”,在美国,是“好、行”的意思,在巴西,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动作;又如交谈中的目光交流,中国人出于礼貌、表示尊敬的心理而避免长时间直视对方,欧美国家的人们则认为目光交流时间过短是缺乏诚意、自信的表示。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与语言一样,同样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

(三)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适应能力

毕继万(2009∶22)认为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指跨文化交际双方相互之间交际适应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要在跨文化认知、跨文化意识等方面加以培养提升。

篇2: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

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

[作者]  谢亚群

[内容]

一、培养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

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

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

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

布的英语教学大纲。

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

因,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

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

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外

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

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

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

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

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

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

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

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

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

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

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交际文化。

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

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

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

个难题。

三、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

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

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

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或”Good morning,Madame“。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

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

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几年前一个美国退休教师讲学团来我系讲学十天,我们的接待工作热情周到。有

一位老先生临别对笔者说:“I have been spoiled these days”。因为在美国,

个人均讲究独立,老人也不例外,否则他的自尊心将受到伤害。

笔者见到我系年轻的外籍教师,称赞他“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时,

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 you!“,其实他只会说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

当笔者称赞中国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

却说“No, 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其实他英语说得真是不错,

但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

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

反之亦然。英美学生学汉语也要首先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笔者一同学在某大学

给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一天,他请新同学作自我介绍,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用汉

语说:“我没结婚,没有孩子。”这句话中国人听起来总觉得那么别扭。老师纠正

他说,汉语只要说没结婚就够了,在中国人印象中没结婚一般是不会有孩子的。

这位留学生对中国的交际文化了解不够。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

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

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

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

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英汉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很多,这里只信手拈来几个例子,不--赘述。

四、关于中学英语交际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要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

的能力这个根本目标。

2、《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对英语交际文化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

求,即教学大纲的附表一--功能意念项目简表。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

这个附表的重要意义,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要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介绍一种文化内容时,要持中立态

度,不要轻易他说别人的如何不好,我们的如何好。反之亦然。

4、要充分利用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将中

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交织在一起,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交际文化差异的教学。

篇3:浅析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只从高职高专(笔者所在的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去论述培养文化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与世界接轨已成定势,社会生活和实践证明,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成功的交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语音,语法正确,拥有几千个词汇,不了解文化背景,没有文化意识,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中,1995)0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来说,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不仅仅要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还应该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言语交际方式等,否则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和妨碍人们正常的交际。

二、什么是文化意识?

所谓文化意ip(culturalawareness),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目的语使用的适宜性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定义的,“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Byram&Morgan,1994)(高一虹)。

三、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请看,苏:一顿便饭,为您洗尘,请。沃尔夫:噢,这简直是一次盛宴,每个菜都是佳肴,我很喜欢,不过,我觉得这些菜对我们来说太多了。苏:哪里哪里,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不过一点小菜和薄酒,不成敬意,以后有机会可以好好安排,让您更满意。

饭后,沃尔夫马上给总公司写了一份备忘录:苏先生不是一个合适的合伙人,他的管理不切实际。在我看来,他更愿意把资金投资在饭桌上而不是工厂的产品生产线。

苏先生的盛情款待得来的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的结果。

为什么要有文化意识呢?这是因为,像发生在苏先生公司的这起事件一样,文化上的误解会妨碍公司在跟外商合作时顺利开展商务活动。人们在文化方面犯错误可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有些很可笑的文化方面的失误却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致命的失误几乎使企业濒于破产。往往是因为其决策者不了解文化的奥秘。他们需要了解人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之后,群体和个人语言,行为方式才能被他人所理解甚至被他人所预见。也惟有如此,公司才可以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或免于破产的命运。

我们在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者在和其他的文化价值观接触的时候,要清楚自己传达给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存在“鸿沟”。亨德里克.谢里(HnedrickSerrie)曾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了解他人视角的必要性,他指出,“把握好行为的分寸比掌握语言还重要,可是很少有人懂得这个道理。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贾玉新认为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认为是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文化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2)以最少的损失和曲解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3)在适当程度上顺从别人并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明显地体现在各种行为特征上,例如领会、尊敬、灵活性、对模棱两可事物的容忍性,及与别人在互动中的操纵能力等。

五、注重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听读),而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说写译)(曲政、俞东明)Wolfson(1983)指出,“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外国人在语音和句法方面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讲话规则却常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太可能认识到社会学的相对性”。由此可见文化方面的错误可能会引起更为严重的交际失误。

请继续看,一位中国女士在宴会上听到别人称赞她的.衣服样式时说的一句话:

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

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

在汉语中,当听到别人的称赞时,人们常说:“过奖过奖,惭愧惭愧”之类的自贬的词语,以示礼貌,谦逊;而在西方文化中,在这种情景下,受赞扬者直接用”Thankyou“,“Iamverygladtohearthat”之类的话语应答即可。否则,听话人会认为这种答话暗示着答话人在嘲笑说话人不懂衣服样式的好坏,缺乏审美观和鉴赏力,严重的后果是会引起对方不快,导致交际中断。 六、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中

(一)注重文化意识导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许国章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的信息的容器和载体。概括的讲就是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束定芳,庄智象)。联系到外语教学,既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导人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也就是说,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恰到好处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冒犯别人的隐私和忌讳等。例如,不能在葬礼上说“Alovelyday,isn’tit?”不能问外国人“Whereareyougo-ing?”也不能问女士“Howoldareyou?”或”Areyoumarried?”等关于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方面的,其中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在各种不同的交际场景下,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者的身份,交际目的等因素,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话语。这与Hymes的适合性和得体性有着相似的内容。由此可见,在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包括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或者确切地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我们的学生母语文化根深蒂固,用母语的逻辑进行思维和表达已成定势,所以学生习惯于把母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中去,从而发生文化干扰。

笔者在校园里不止一次地经历这样的问候语:“Goodmorning,teacherChen”,”Helloteacher“”Hi,teacher”…在我们的文化里,老师,主任,院长,经理等表示职业,职务的名称,在日常交往中常作称呼语来使用,以示尊重,直呼其名,是不恭不敬的行为。但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里,人们推崇平等主义,崇尚个人成就而忽视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因此除了Mr.Mrs.MissMsDr.等之外,人们是不会用工作名称或职务来作为称呼语的。同样,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直呼其名;更有甚者,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也都可以直呼其名,以示亲切,接纳,否则就觉得被拒千里之外。如西德影片《英俊少年》中的孩子海因切,直呼其父为卡尔,呼其外公为威廉;美国连续剧《我们的家》中媳妇洁茜也直呼其公公为格斯,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绝对不允许的。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他们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文化意识中的许多内容回会激起学生们的强烈兴趣,又特别实用,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欢迎程度往往大于普通的语言知识。英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适当融人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反而能从主观上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同时帮助他们了解西方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

七、结束语

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认识到己方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的相互生存关系是参与文化交流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我们要有“着眼于全球的思维和落实于局部行为的意识(thinkgloballyactlocally),要重视“inter”一词原本所包含的“之间”和“相互”这两层含义,培养学生既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又具备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具备“人乡随俗”的能力。

篇4:浅谈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综述论文

浅谈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综述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语用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语用能力的概念,而发展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本文就此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

一、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能力”(competence)一词首次是由乔姆斯基(Chomsky,1965:3―4)在语言研究中与“表现”(performance)一起提出来的。Chomsky认为,“能力”是指说话人、听话人的内在语言知识,或称内有语法;“表现”则指具体情景中语言的实际运用。可见,Chomsky的“能力”是抽象的语法,不涉及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黄国文,1991:35)。乔氏的“能力”概念也称作“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一词自从被Hymes首次提出后,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在对交际能力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卡纳尔(Canale)与斯温(Swain)归纳出其四个组成部分: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话语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

二、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语用能力是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所以,它必定与语用学研究的范围相关。语用学研究的是指示、话语含意、预设、言语行为、话语结构(Levinson:27),所以,语用能力也与这些要素相关,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对于它的确切定义与具体范围至今尚无定论。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些观点。

第一种观点:生成语法学家们认为,人们在内化语法规则的同时,也内化一套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规则,但是,语法能力(即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Widdowson认为,Hymes的交际能力的第一个成分,相当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而其它三个要素相当于Chomsky所说的语用能力(黄国文,1991)。

第二种观点:刘绍忠(1997)认为,“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语用能力……属于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的一部分,与语法能力或语言形式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相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是抽象的`语法,不涉及语言的运用,而语用能力却正与语言的运用相关,因此语用能力不可能成为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第三种观点是基于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的分类。Leech(1983)认为语用能力可以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交际功能的能力,后者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

第四种观点:Bialystok(Kasper&BlumKulka:43)认为:语用能力是在语境中使用并理解语言的各种能力,它包括:(1)说话人使用语言实现不同目的的能力,如请求、命令等(相当于本文第五种观点中提出的illocutionarycompetence);(2)听话人超出字面含义理解说话人真实意图的能力(第二种点也有类似看法);(3)使用一定规则将话语连接起来的能力,如话语轮换、合作、粘连等。她强调,语用能力主要指使用与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nonliteralforms)的能力。该定义包含了语言运用的双方――说话人与听话人,也涉及了语言的使用与理解两个阶段,这些也是交际能力所涉及的。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简称为语用能力,这是广义的语用能力,而狭义的语用能力是语用学上的语用能力。

从以上观点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语用能力是指交际的双方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正确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它与语法能力相对应,是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交际能力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上,杨文秀(2002)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语用能力之间相互独立。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区别。

共同点:

(1)两者都涉及交际的双方。

(2)语言的产生与理解两个阶段。

(3)两者都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4)按规则将话语组织成话语或篇章的能力,即话语能力或语篇能力。

不同点:

(1)交际能力中包含语言能力,而语用能力则不然。

(2)从交际方式看,交际能力可以蕴含在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中,而语用能力只能在言语交际中体现。

(3)语用能力强调说话人要善于根据语境表达多种语言功能,听话人也必须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而这一点,在交际能力中未得到强调。

(4)策略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包含在语用能力之中,因为在Levinson对语用学研究范围的界定中,没有发现与策略能力相关的研究对象。

三、结论

Chomsky的“语言能力”更具有动态性。Hymms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涵盖范围较窄,从而提出更具内涵的“交际能力”,把语用、心理等因素也包括在语言能力之中。而目前更有学者从语言的功能层面上、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上研究语言能力。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学者研究语言能力的出发点不同,但无疑他们的研究的深入,将加深人们对语言能力本质的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Chomsky,N。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TheMITPress,1965。

[2]RodElli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黄国文。Chomsky的“能力”与Hymes的“交际能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2)。

[4]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

篇5: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 论文

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 论文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口语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际 的能力。如何搞好英语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实现英语专业教学目的的关键。

一、交际能力的含义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 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 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 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 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而语言学 家Littlewood则将交际能力概括成4点: 掌握语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不仅掌握语言知识, 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 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从以上 4 点可以看出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能够用目的语将所指的意义表达清楚)及得体(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 说什么话)。英语口语教学应该围绕交际能力包含的几方面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 力。

二、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途径

1.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输入与储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加强培养及训练学生语言知识的转换能力,其主旨是让 学生通过读和听获得知识、信息和语言,经过思维,在原有知识及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加工和 重组,并赋予新的内容,然后输出,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由此看出,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和完成交际的必 备条件。“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 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Wilga M.Rivers认为,听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建立的过程。听的 理解过程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肤浅的.印象,能初 略地识别,能根据自己所有的学习第一语言的经验对所听的材料进行初步地切分音段,这基本上是一个被动和 接收的阶段。第二阶段被称为识别阶段,它是一个通过切分音段和组织音段来识别的阶段。学习者把所接收的 信号一个一个地加以识别,把已经识别的与正在识别的联系起来。这个识别过程是积极的、细致的。第三阶段 为领悟和建立阶段。学习者通过认知系统重复一遍所听的材料,而且不时地把已经理解的东西与听到的加以对 照和修正。学习者通过重新理解使所听材料成为一种比较容易保留的形式被存入记忆里。这样,理解了的材料 得到了改变,被保留下来的是语义信息。有了语义信息,人

[1] [2] [3] [4]

篇6:交际文化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交际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方面,人们总是认为只要把语音、语法和词汇学会,就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实这只是掌握了语言的形式。近十几年来,外语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顺利、有效地与人进行交际。

文化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国的语言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人,即使他有着漂亮的英语语音知识,完全掌握了英语语法,词汇也背了好几千,与那些native speakers 交流起来,肯定还会许多障碍。因为他只掌握了语言的躯壳,而没有掌握语言的灵魂,即它所反映的那一国的文化和在该文化浸淫下的该国国民的文化特征和行为习惯。

由于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而造成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中国人习惯了“民以食为天”,见面总是问“你吃了吗?”,而在英美人士看来,这样的问题可不是那么让人舒服的。他可能会理解为你以为他没钱吃饭。再如中国人有一种“明知故问”式的打招呼方法,“您上街哪”,“正忙着哪”,可在英美人士看来,这纯属废话,甚至还可能有误解:我是正忙着,你只会光顾着说废话,也不帮一把。又如听说某人生病了,中国人的反应总是:真的吗?生的什么病啊?严不严重啊?可英美人士只会说:“I’m sorry to hear that.”。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没人情味,人家生病了,你sorry 一下就算完了,殊不知在英美人士看来,生的什么病可是别人的隐私,怎好随便打听?

由于文化差异,加上交际双方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因而中国人的谦虚,可能被英美人士视为“虚伪”;英美人的干脆,则可能会被中国人视为“冷漠”;中国的热情,可能会被视为“繁琐”、“没有诚意”;中国式的关心,会被视为“多管闲事”。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在外语教学的时候,既要传授语言形式,又要教学文化知识。学者们对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所说的文化着重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和“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到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如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看来,它不过是一条挺长的、混浊的河流罢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交际文化重视不足,教学中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导致学生经常犯错误。

现在,随着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及加入WTO ,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对交际文化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了摆在全体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但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材是很重要的。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课文内容大多是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人情、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并且还设计了大量的操练。这对学生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状况是极好的材料。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不能机械、刻板地只讲授语言知识,而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比如介绍Christmas 时,可顺带介绍Thanksgiving Day、复活节(Easter)、万圣节前夕(Halloween)等西方重要节日,并比较中国自己的节日。谈到狗,可说说东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在西方,人们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如lucky dog 就是一个很好的词; 而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要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恰当选择一些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作为补充。在平时作阅读训练时,不要停留于只讲解答案,应对所做阅读练习的材料中的跨文化因素进行挖掘,使学生既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交际文化知识。比如我们最近做了一份完形填空练习,内容涉及美国社会的child care and working mother 的关系问题,由于我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过中美在照看小孩方式上的差异,如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把未成年孩子单独放在家里,法院有权剥夺不称职父母的监护权,所以有工作的父母在有小孩后,只好一方做出牺牲,或者去雇用保姆,或者邻居间互相协作,或者请社区、教或其他义工组织帮忙等,而中国父母一般要么把小孩扔在家里,要么雇保姆,还有很多人则是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做起这篇完形填空就得心应手了。在阅读理解学到chairperson 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比较了chairman这个词,比较了人称代词he/she 和they, 又给学生介绍了女权主义(feminism)、平等(equality)及Ladies first等西方思想。此外在介绍body language 时, 我还让学生比较了中外手势语。我在带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担任评委的外籍教师都谈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西方人说话时常用的一些手势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语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在让学生做操练(尤其是操练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场合的话。

总之,教学中既注重语言形势又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语言,顺利进行交际,还有利于防止由于交际障碍而导致的交际摩擦(conflict),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版

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主编:《英语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

章兼中主编:《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篇7: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也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新概念,关于它的界定仍在不断讨论中。布卢姆提出它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三方面构成。

1、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中所包含的“态度”,主要是指对交际对象不同于自我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的看法和表现。为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交际者需要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持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发现其它文化的特征,并主动通过与交际对象的接触与社交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2、知识。交际场合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本人与交际对象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二是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制交际进程的知识。

3、技能。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社会文化技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种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据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种技能处理的(即已理解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这两种技能的结合便使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得以运用到交际的实际中去。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中,蕴涵西方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笔者认为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拓宽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中的文化注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充实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的背景知识。这种方法灵活、简便、针对性强,适用于各个阶段各种语言材料的教学。此外,还可以运用综合讲解法和系统介绍法,结合课文教学,讲解、介绍英语国家的常用成语、俗语极其文化内涵等。比如,北师大版必修模块5第15单元Learning的CultureCorner的学习中,我向学生介绍了西方教育制度体系,并让他们归纳中西方教育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于中西方的教育体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二、注重跨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比较中西方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能使他们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我们教师要用心捕捉教材中任何一个细小的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比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必修模块6第16单元Stories中的NameStories时,我就中西方姓氏的来源、取名的方式、中西方姓名的翻译做了比较,并列举了当代中国著名影星的英文名字作为例子,如JackyChan(成龙)、JetLi(李连杰)。学生兴趣浓厚,很快就做到了融会贯通,把自己的名字“西化”地翻译了一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中西方取名的巨大差别。英语国家的人在给新生儿取名字时,会用长辈或某个名人的名字作为孩子的名字,以表示对他的尊重;而在中国,这一做法是要避免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名讳”。 三、开展文化意识课外教学活动

1、鼓励阅读,促进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

可向学生推荐富含英语文化的报刊、文学作品等。例如,我推荐学生阅读英语周报和二十一世纪报,里面有很多富含英语文化的文章,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觉其中的文化要素并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目的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

2、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延伸

可适当地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角色扮演、模拟现场等。如角色扮演,它可以是一种模拟语言情境的英语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人物角色,并把在一定情境下可能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和动作表示出来。它大大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发展,如听能、应用能力、语感、观察力、灵活性、想象力和即兴表达力等,而且角色扮演肯定会对学生的认识兴趣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兴趣能促进他们的学习,促使他们自觉地掌握英语。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例如我校就利用校园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和诗歌等,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相关的文化知识。长此以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同时逐渐养成跨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课堂要实施跨文化渗透,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向学生介绍交流英语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8:语用学与交际能力

语用学与交际能力

作者通过对语用学、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阐释与分析,发现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语用能力透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作 者:王凤琴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74(2)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用学   语用能力   交际能力  

篇9: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通过口头语言去传递信息已成为人们互相沟通的重要渠道。口语交际对培养现代社会的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起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教学目标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际,发展合作精神。因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口语交际课与说话课的区别与联系。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与应对能力,提高学生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素养。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这几年我作了一些探索。

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这个多边活动中,学生的口语交际是各项训练中的其中一个因素。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所占的比例更多一些。我们不能片面地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孤立起来,只在相应课程内容才作要求,为内容而锻炼。我们应把教材教活,巧妙地把口语交际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本已固定的教材变成活教材,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时候,我因物制宜,在引导学生总体感知小兴安岭之美后,便利用插图,把学生分成几个旅游团,每团有两个导游,带着游客一起去“游览”小兴安岭。一路上,“导游”指着图上的各个景点,利用自己生动的想象和描绘进行介绍。春天,雪融化了,树木长出新叶;夏天,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秋天,落叶在林间飞舞;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述,而跟团的游客也可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如此一来,既让学生在头脑中刻上了一幅不灭的小兴安岭美景,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胆量。

又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运用录像,并借助音乐烘托,渲染气氛,在愉悦的情境中,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印象。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随电视画面进一步加深对“山”和“水”的了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引导学生边读边领悟,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谁能仿照画面内容,把写“山”和“水”的自然段中最关键的词语换调几个,并想想为什么这样改?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课堂气氛浓极了。

二、创设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还比较低,在训练伊始,会因为遇到一定的交际障碍而变得怕说或没话可说。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我结合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述、观察图画、实物演示、虚拟场景、角色表演等途径创设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和灵感,使他们想说、敢说、能说。事实证明,学生的话匣子一旦被打开,口语交际训练就可以顺利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常借助动作、实物甚至学生的帮助,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上台表演。通过表演活动,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积极的反应;通过表演活动,可以“逼”着学生不断进入交际角色,产生掌握运用语言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学生在这种心理的支配和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作为自己交际工具加以运用,使学习和运用相结合。如教第七册的《购书、谈体会》时,我请几个同学分别担任角色:书店营业员,“我”、“爸爸”,表演对话。首先表演购书时“我”和营业员的对话;再表演购书时“我”和“爸爸”的对话。他们表演得很投入,好像教室是书店一样。表演结束后,我还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编自演,诸如打电话,交流物品,去公园游玩等。这样就更好地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团结协作的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有些突出描写人物对白的课文(如第五册的《会摇尾巴的狼》)作为现成的交际素材,我通过有针对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对话内容、进行角色朗读或表演,让学生从中逐步学会如何使用称呼和礼貌用语,学会如何把话表述得完整、连贯,初步学习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技巧和配合恰到好处的表情、动作吸引对方等交际技巧。

三、三、用宽松的教学氛围,增加学生口语交际的信心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课堂气氛是否宽松、和谐,对教学过程有直接的影响,使学生创新思维受到束缚。因而教师应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兴趣和爱好,并指导、帮助学生,与他们成为朋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思想,和学生平等地讨论、交谈。如我班的李永波同学性格内向,回答问题时,顾虑重重,欲言又止。这时我会说:“别着急,吸一口气,再慢慢说。”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和口语技能的强化训练。口语交际的内容很丰富,形式鲜活,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文所给的有限的专题,也不能局限少数人的训练,而应落实到人人参与,各个平等的原则上。灵活发掘生活中的事例,针对班级新发生的真人真事进行议一议,说一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站在与学生交际的角度进行表述,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中,不断受到熏陶。当学生提出疑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也应视实际情况,从是否大方得体,是否完整连贯、清楚明白等方面对他们的发言给予评价和引导。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悉心采集,专心思考,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校园、家庭、路上发生的事,捕捉生活的浪花。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春姑娘的脚步”。大家欣喜地踮起脚跟,分辨“桃花五个花瓣”,蹲在地上和“小草”对话,从找春天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表现快乐,在玩耍中又锻炼了口语。

四、注重训练,强调人人参与,逐步提高

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一定要体现互动,要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双向互动上下功夫。我把学生分为4至6人的小组作为训练单位,展开训练是可行的方式,在小组演练时,教师要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织好组员按要求开展活动,教师则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交际伙伴参与进去,并相机给予指导和收集相关的教学信息。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围绕话题在多种情境中互相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有交际性,真正实现有指导的交际实践。在实践中,让孩子们自主寻找自己的学习伙伴,如口语交际课中的“打电话”一课,我让孩子寻找自己的伙伴模拟“打电话”练习,在通话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口语交际。由此可见,教师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巧妙设计模仿、示范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倾听、应对和礼貌用语,学会让别人采纳自己的意见,学会热情大方地进行口语交际,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有一定的成功感,逐步形成团结合作精神。在这一训练中,教师是激发者、组织者、服务者,同时也是参与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除了要做到以上几方面外,更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老师多指导,学生勤练习,这样,慢慢地积累才能达到目的。

篇10:如何锻炼口才与交际能力

1.好口才是能说会道的,但绝对不能瞎扯,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多读书,多看书,多体会。所以,要想有一个好口才我们就要付出努力,要不然别人跟你说话,你自己都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那你自己得有多尴尬。

2.要想拥有一个好口才,你就要自信一点,多尝试站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比如从团队内积极发言开始,到部门内积极发言,再到整个公司内积极发言,不要胆怯。

第一次发言时可能会有点不安,但要学会战胜自己,这样每一次发言的时候舞台都是属于自己的。

3. 在工作或学习中,我们都有可能会被安排即兴发言,这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合理,觉得这么短的时间任务量又这么大,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完成。

但越是艰难,我们就越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即使在非常艰难的时刻,我们也要从容不迫地把主旨讲清楚。

4.要想练好口才,需要我们经常去实践,比如对着镜子自己朗读文章,既要声音洪亮,又要注意自己的语调和肢体动作。经常练习总结说话的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技巧就成了你讲话的思路。

5.好口才不是打草稿,需要我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尴尬时我们要幽默地讲话;严肃时我们说话就要有理有据;高兴时,我们讲话就要激情澎湃。

6.会说是练成好口才的第一步,但缺乏讲话思路的话同样不是一个好的演说家,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说话、做事时要注意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篇11:如何锻炼口才与交际能力

1. 要积极主动

参加聚会或晚宴时,不妨试着和周围的人交谈。这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如果你想提高你的沟通技巧,你必须找个谈话对象。

2. 寻找话题

和别人聊天,你可以了解更多别人的兴趣爱好,知道对方最近都在忙些什么,找一个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你对这个话题了解得越多,就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

3. 适当的赞美

赞美是永远不会被拒绝的,它是增进感情最好、最简单的方法。这就要求你要有审美的眼光,要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发掘别人的长处。

4. 家常式的闲聊

如果你不知道谈论什么,试着谈论一些在家里常见的事情。谈话很容易开始,气氛也很轻松,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沟通技巧。

5. 学会倾听

与人交流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倾听。多听少说,这样才能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如果你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一直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6. 读更多的书

可自己在私下多进行阅读,练习大声朗读。

7. 认识更多的人

不要总是呆在家,也不要只是限制和身边那几个朋友交谈;应该多出去走走,结识更多的人,以健康的方式与他们互动。

8. 和朋友交谈

多与家人聊天,快乐中提高口语沟通能力。如果你有困难,和你的家人谈谈,并得到他们的帮助。

9. 把你的技能发挥出来

发挥你的技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你的人际关系就会更好。

怎么练口才和表达能力

第一,下定决心学好自己的口才并为之付出努力,你坚定的决心也会让你看起来比较自信。你在心里一定要跟自己说,我要学好口才,一定要学好口才,学好口才才能让事情进行得更顺利。

第二,充实自己,为口才做好铺垫。多看书,上网查资料,先让自己有知识了,才能跟别人聊得起来啊,如果别人一问你三不知,话题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你想想,有谁会不喜欢有文化的人?

第三,先倾听,后诉说。你去看一些名人演讲或者听一些口才好的人说话,看一下他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吸取他们的优点,看到适合你的,就用在自己的身上。任何口才好的人会成功都是以模仿为主,然后再加上自己创新的东西,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的。

第四,主动跟陌生人交谈,比方说打车的时候,做火车的时候,餐厅吃饭的时候,跟不认识的人很友好的聊天.这是锻炼你口才和心理素质的最好方式.

篇12:性别文化与跨性别交际

性别文化与跨性别交际

近年,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开始重视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的文化及其相关的交际文化的研究.性别文化、跨性别文化交际的研究尤显突出.

作 者:张阔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7(9) 分类号:H0-05 关键词:性别文化   跨性别文化   交际特点   交际规则  

篇13:隐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隐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隐蔽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决定因素.隐蔽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支配了交际,交际是价值观念的反映.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必须揭示出中西方隐蔽文化的差异.本文从词语、语言表达方式、价值取向上反映了隐蔽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提出隐蔽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关键.

作 者:黄静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23) 分类号:G0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隐蔽文化   价值观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篇14: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不长,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参与的有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外语工作者,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宽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的矛盾分析、文化多元与文化霸权已成为探讨的焦点之一,现代性、反思性和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正在被广泛关注.国与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消逝,文化界限逐渐凸现,文化身份的问题也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视野.

作 者:郭宇飞 GUO Yu-fei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11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身份   文化身份  

相关专题 交际能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