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习质量保证体系的探讨论文

豆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豆豆”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校实习质量保证体系的探讨论文(共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校实习质量保证体系的探讨论文

关于高校实习质量保证体系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实习教学质量 保证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愈加得到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和健全高校实习质量保证体系是达到预期效果、确保实习质量的组织和管理上的保障。

实习是高等学校组织大学生进行的现场教学活动,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随着素质教育愈加得到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实习是一项在校外实施的、受多方面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和健全高校实习质量保证体系是达到预期效果、确保实习质量的组织和管理上的保障。

一、实习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与范围

实习质量保证是指为使实习各阶段的质量达到规定的程度所采取的一切决策和行动。和任何工作一样,实习也分准备、实施、总结考核三个阶段。实习质量保证应贯穿实习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分布于各个阶段,作用于各个环节,覆盖与实习有关的一切活动。

(一)准备阶段是实习工作的开始,是搞好实习工作的基础。准备阶段工作重点包括:制定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等有关的教学文件;选择、落实就地就近、专业对口和满足实习大纲要求且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选择懂专业、会管理、责任心强的教师组建一支团结、精干的实习领导集体;做好实习前的组织动员工作;做好实习经费预算工作等。

(二)实施阶段是现场教学阶段,是完成实习工作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所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是实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实习质量的集中体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是该阶段的重点工作。

第二,实习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利于对本专业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为从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注意协调好实习与科研、生产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毕业实习内容最好能与实际的科研课题或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挂钩。

第四,及时有力的指导工作是实习指导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实习的重要手段。

第五,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可有效地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总结考核阶段是实习活动的收尾与结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完成实习总结报告、业务专题报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实习队要做好经费结算及实习总结报告的撰写工作,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各实习专业进行实习质量综合测评。

二、实习质量保证的手段和方法

(一)质量保证中的组织和人。质量保证活动实质上是组织和人的行为。实习组织机构是根据高校现行管理体制建立的。人员的职能分配、自身素质、工作环境都会影响实习质量。影响质量问题的组织和人的因素包括:组织机构职能划分;人员分工;有效的制度、章程和目标;有效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人员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人际关系等。

一般实习组织机构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指学校的教学主管校长,他负责制定有关实习的政策及宏观决策,即有关实习质量保证的方针政策和对实习质量的宏观调控和检查指导。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为中层组织机构。教学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有关的实习管理规定和质量标准,并进行质量监测,各教学院、系根据有关要求组建实习队,并对实习队实施管理与监控。实习队是低层组织,是实习活动的具体组织、执行单位。质量保证组织机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正确合理的高层政策、决策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科学到位的中层管理、检测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基础;有力严谨的具体组织、指导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

(二)质量保证中的规划和措施。实习质量保证活动划分为质量目标确定、规划制定、规划实施和质量评估四个阶段。实习质量目标由高层机构确定,它是实习工作的一种期望和要求。由这一目标确定中层管理和低层实施的子目标和具体任务。质量保证活动规划是为实现该质量目标,预先对质量保证方针、政策、质量保证组织和具体活动进行设计、优化和形成文档的过程。而规划实施则是实习质量保证规划的执行过程。规划实施必须把规划内容贯穿于实习的各个阶段及各个环节。如根据质量目标规划和教学计划制定学校年度实习计划,制定实习经费的预算、拨款指标,制定实习教学文件,选择落实实习基地,具体落实实习内容等等。质量评估是根据质量目标确定评估标准,按评估标准对质量保证活动实施情况进行的评价活动。

实习质量保证体系中质量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通过质量评估,可以验证实习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实习中采用的.相关措施是否得力,质量评估可以为上层决策提供信息,为实习教学改革提供信息,为教学管理部门及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教学活动服务,很多结论性、政策性的东西都是在这一环节中产生的。实习质量评估也在实习教学活动中引进了竞争机制。实习质量评估主要是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主持完成的。可采用定量、定性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办法进行。目的在于对各专业实习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评估结束,按评估结果对各院(系)及实习专业分别进行排序,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形成评估报告。

根据实习质量保证体系需要,哈尔滨工程大学摸索并掌握了一套实习质量评估方法,即校外实习质量综合测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测评工作的实施分以下步骤:

1・获取信息。信息的数量、质量直接关系到测评是否客观、真实、有效,决定着测评工作的成败。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下:

(1)学生。学生是实习的主体,学生对实习的评价是最具说服力的。我们的做法是在组织学生座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并请学生填写《校外实习质量问卷》,掌握学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2)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的组织者,听取教师汇报,请教师填写《实习总结报告》是获取测评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3)单位。从实习接受单位了解情况,邀请接受单位填写《接受单位实习情况反馈信息表》是获取信息的又一途径。(4)现场。实习现场检查是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法。(5)专家评价。实习有其特殊性,年年组织专家对个实习专业进行检查、评价非常困难,所以,我们把既能反映实习内容,又能体现实习效果的学生的《实习总结报告》和《业务专题报告》作为专家评价内容。(6)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根据掌握的情况以及各实习专业上交的材料,对各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情况、教学文件制定情况、教师选派情况、实习时间完成情况以及实习经费使用情况等给予评价,这也是获取测评信息的途径之一。

2・分析、量化、统计、排序。测评者掌握大量信息后,首先要结合指标体系按各种信息性质进行分类,确定哪些属于定量信息,哪些属于定性信息,分别对定性及定量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然后按照测评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并统计出各实习专业的测评总分,并按分数分别对院(系)及实习专业进行排序。

3・反馈信息。测评结束及时撰写测评总结报告,并通报结果,对被评单位提出教改意见,做好向各方面的解释工作。

4・向上级有关领导汇报评估情况,为下一步实习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实习质量评估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有利于调动院系、专业及各实习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有利于将实习质量保证工作贯穿于实习的整个生命周期,确保实习质量。

篇2: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探讨论文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可以看出,以自我评估、自我发展为核心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在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处于基础地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发生在高校内部的专业活动,其主体是研究生和研究生教育者,高校及其成员改进与提高质量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不能从外部强加,而只能被激发、被强化。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只有当高校研究生教育者认为质量保证活动是其份内之事,整个活动才可能成功。在各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模式中,院校内部质量保证是外部质量保证的前置条件。一般来讲,各国的各种正式评估都要求学校先提出自评报告、自评依据。总结性的自评,是对学校一定时期内教育教学工作及成效的全面反映,有利于外部评估专家熟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节省时间。

另一方面,在外部力量日益渗透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的情形下,高校积极主动地建立自我保证机制,是保护学术自由、院校自治,同时向外界证明其质量与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对高校而言,自我审视与评价应当作为日常的一项质量保证环节。正是通过不断的、形成性的自我检查、反省,日积月累,才能使保障机制运行起来,从而有效地促成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3: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探讨论文

建立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坚持全程性、全员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全程性:指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与保证,应当在招生、课程教学、科研训练、论文监控、学位授予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强调每个环节都要符合预定的目标和质量标准,重视预防的作用,而非最终的评价结果。

全员性:指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的责任,而是培养单位内部各个层面及广大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有时还需要用人单位参与意见。

全面性: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不仅是研究生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全面培养,还应当包括教师自身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单位全面质量管理及育人环境、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的营造等。

系统性: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这套制度是一体的、前后呼应的、相对固定的和具有创新性的。质量保证体系应有特定的质量目标、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特定的责任指标与责任人,责权明确,管理层次分明。

发展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运作期间,对整个体系及每一个质量控制点的实施运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效的体系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变迁,体系的发展性要求在管理目标、管理制度、运行方式、具体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做出评估和检讨,适时改进设计,使保证体系始终能够跟上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发展。

篇4: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探讨论文

随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同时,新的时代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以及当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矛盾,也使得人们对研究生质量格外关注。然而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模式中,政府在质量评价与保证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高校自身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致使“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质量评价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即对如何建立高校内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模式进行粗浅探讨。

1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有关概念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也称为“质量保障”),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质量保证在管理学中的含义为“质量管理中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的部分”。更具体地说,它是指为提供某实体达到质量要求的适当信赖程度,在质量体系内所实施的,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策划的和系统的活动。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概念源于质量管理学。由于与企业管理相比,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加之学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的研究历史不长,因此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认识与理解也尚未达成统一。综合已有的研究,本文将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界定为:旨在保持和改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并为有关利益关系人提供质量证明和担保的所有政策与过程。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与把握:首先,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质量的持续稳定和提高;二是向政府、社会、学生及其家长等众多的高等教育利益关系人提供质量证据,证明高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可以信赖的,增强他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信心;三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通过一系列的特定政策和过程的实施,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如设立质量保证机构、制定质量标准、确立质量评估的方法和程序,等等。

篇5: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探讨论文

由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因此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建设。

4.1 理念要素。

理念要素主要是指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等。质量保证最重要的首先是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的建立。质量意识不只是理解和掌握有关质量保证的概念和方法,还要积极营造一种文化环境,包括对组织的质量观和质量目标的认同,员工对质量的承诺和对不断改进质量的追求,各层次人员所创造的组织形象,以及与高校外部组织之间有效的相互协作关系等。在社会质量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的今天,质量文化已经成为各类组织文化的主旋律。同样,质量文化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应建立追求质量的价值体系,积极营造质量文化氛围,要在这种生态圈中引导和鼓励管理者与教职工共同分担责任,通过提供教育信息让他们知晓学校的环境与现状、机遇与挑战,接受和认同学校的质量目标,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去。

4.2 人员要素。

人员要素主要是指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现的主体和所涉及的有关人员。主要为:

4.2.1 研究生生源。

研究生是培养质量的主体。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选拔合格的生源是教育过程的第一关口。高校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生源选拔要求和标准。在招考方面,应注意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改革过去“一考定终身”的选拔办法。

4.2.2 导师队伍和学术梯队。

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出现失调,导致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猛增,一些导师忙于科研和其它应酬,无暇顾及自己的研究生,没有负起导师的责任,这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实行真正的导师聘任制,真正做到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责任,是一个“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化成果、交流学术”的岗位,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第一负责人。导师应切实负起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把关的责任,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承担起责任。要与学校的人事部门相结合,建立研究生导师的竞争和考评制度,对所聘导师定期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者,要予以解聘;对于优秀导师,要予以奖励。二要严格审核导师招生资格。博士生招生应与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凡两年内没有国家、省级等纵向科研项目或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原则上不得招生;经审查合格准予招生的博士生导师招生人数要进行严格控制。三是在实行导师制之外,要建立学术梯队,成立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这样做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讨论式学习的氛围,又可以弥补现在师资缺乏的窘境。四要对新上岗的导师进行培训,主动向他们介绍有关研究生招生、培养、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规定,邀请资深导师传授育人指导经验,这样有利于导师更好地进入角色,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4.3 条件要素。

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优良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设备、科研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生活条件等硬件资源的建设。

当前高校应广开渠道,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各类科研项目、社会资助和捐赠等途径和渠道,努力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待遇,为研究生安心学业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保障。

4.4 制度要素。

4.4.1 资助体系。

合理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是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研究生集中精力专心学业,投身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奖、助、勤、贷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奖即国家奖学金和各种专项教学金;助即通过设立“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使研究生在参加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得到全部或部分的生活资助;勤即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使研究生不仅能培养自立和自助的精神,而且还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贷即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顺利地完成研究生学业。

4.4.2 完整的教育过程管理体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才培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要求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过程管理模式,从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堂教学到学术交流、项目训练、论文选题、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4.3 淘汰机制。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实行严进宽出,有些学校没有淘汰,但是研究生教育由以前的精英化选拔趋向于现在的大众化,如果再不实行淘汰制、引入具有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就很难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淘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淘汰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在课程学习阶段、中期考核、博士生资格考试和论文答辩阶段引入淘汰,目的是激励研究生在读期间,把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事,努力钻研,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外的经验表明,有淘汰才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

4.4.4 质量自评估机制。

教育评估是在系统采集和分析关于特定教育对象信息的基础上,对其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就是依据研究生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系统收集有关信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提出改进的行动,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在当代社会,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评估机制不仅是国家评估和社会评估的基础,而且是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估,如对本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的总体综合评估,也可对学位论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水平、设备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单项评估。应成立相应的评估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自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除了建立、完善高校自身的质量评估机制外,还应该重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质量的评价。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要经过用人单位的直接的、长期的检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质量最具有评价权。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自己毕业生的评价意见,要建立一种机制使之能够畅通地收集、分析和处理毕业研究生的反馈信息,尤其要特别重视负面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用以指导并改进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形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秦荣,张文修.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4)

[2]腾海文等.扩招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理工高教研究》,(2)

[3]瞿海东,章丽萍.略论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千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6)

[4]李八方,周珊珊,曹扬.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特征和控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6)

[5]王冰,马宪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

篇6: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论文摘要:质量保证是各种形式远程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本衷从质量、教育质量、远程教育的质量观念的发展变迁与我国的远程教育的各种形式以及对应的学习者群体的分析,从而得出我国远程教育从总体上以“多元化”质量观为基础,以不同的学习者群体为依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观,从而建立对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论文关键词:质量 远程教育质量 教育对象 质量保证体系

近年来,为了加快远程教育的发展,扩大教育规模,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远程教育的投资力度,与此同时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也成为政府和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远程教育的规模与远程教育的质量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怎么样才能解决规模与质量的矛盾呢,首先要树立恰当的质量观,即什么是质量,并建立恰当的质量保证体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我们看什么是质量:

一、关于质量的演变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质量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具有代表性的质量概念主要有:

1、“符合性质量”。即认为质量只是符合标准的要求。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质量的理解,但是如果标准不先进,即使是百分之百符合,也不能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于是质量的概念在满足符合性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适用性”概念。

2、“适用性质量”。它是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即从使用的角度来定义质量,认为产品质量是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适用性质量”概念的`发展,说明了人们在质量概念的认识上逐渐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但是满足顾客使用需要的产品质量还不一定使顾客满意,于是质量的概念向“顾客满意质量”演变。

3、“顾客满意质量”。由于顾客(和相关方)满意的“要求”是广义的,它除了适用性外,还可能是隐含的要求,如售后服务、安全性能、以及环保等。由此可知,质量的概念是从“符合”、“适用”到“顾客满意”不断演变的。在不同时期人们赋予质量不同的内涵与要求,那么教育质量呢,

二、教育质量

关于教育的质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独有的”、“优秀的”;

(2)“与预定的规格和标准相一致”;

(3)“适合于目的”;

(4)实规本学校目标的效果;

(5)满足消费者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程度。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面质量管理引进教育领域后,教育质量的概念又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程度。“学校的教育质量主要是看学生的质量。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最终是要通过其毕业生进人社会后的实践检验。所以,社会用人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德智体诸方面的表现及其所做出的贡献所作的评价,是评估高等学校教育的唯一的客观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也有不同的质量要求。那么作为教育当中的一类远程教育的质量当然也应该会随着教育质量的变化而变化。远程教育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人们对远程教育质量是不是也有了新的要求呢。

三、远程教育质量

1国际远程教育质量的评价

各国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办法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其中美国高等远程联网教育和韩国国家开放大学建立了质量标准,教学实施参照标准执行,并以标准进行评估和检查。英国开放大学教育质量是与普通高校同一标准,并受普通高校的质量监控。新加坡开放大学学位课程教育质量是与英国开放大学同一标准,并受英国开放大学的质量监控。国内有些学者提倡借鉴一些远程教育较为发达国家的质量评价办法。然而国外的经验、办法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照搬到我国的远程教育质量的评价上。

2、我国远程教育质量观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多种远程教育质量观念,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一下几种:

(1)“多元化”质量观我国远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参与者、终身教育体系的依托者,其最根本的任务正在于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因此,远程教育的质量观也必然要体现出大众化教育多样性、多层次化的特点。

(1I)“适应性”质量观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程度。也就是说,适应性包含了学生,还有用人单位、国家和社会,它们都是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

(111)“市场化”质量观树立市场化的远程教育质量观,建立远程教育质量的市场调节机制,充分运用市场的作用来保障远程教育的质量。

(IV)“特色化”质量观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会参与到高等教育中,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远程教育机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体现自身特色才能应对激烈的竞争,远程教育作为大众化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承担者,也要满足越来越多的顾客不断变化的明确的和隐含的需求,要培养不同的人才,也要突出各个学校的特色。还有其他的一些质量观,如“过程性”质量观等。关于远程教育的质量观众说纷纭,我们应怎么样对待如此的多的质量观呢,究竟那一种观念才适合我国的远程教育呢。

四、树立恰当的远程教育观

1、我国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与对象首先来看我国的远程教育的几种形式,丁兴富把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称为“多系统模式”:传统的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高等自学考试、传统高等学校的网络学院。我国目前的远程教育的形式与之对应的主要对象:其中函授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自学考试的对象主要以已就业的成人为主(以下简称“成年群体”,他们通过继续学习或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或者是为了取得更高的文凭,或者是个人兴趣等,原因不一。但这类群体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已经就业,具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和生活。网络学院的对象则主要以没有就业的未成年人为主(以下简称“未成年群体”),他们通过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文凭,从而便于就业。其目的首先是就业。广播电视大学的对象两者兼有。既然不同形式的远程教育有不同的对象群体,即远程教育的多元化。那么树立多元化的远程教育质量观是符合我国的现状。这一观点在远程教育界已达成共识,那么怎样的多元化呢,

2、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树立对应的质量观针对“未成年群体”的远程教育形式(网络学院形式)应依据市场的需求即市场质量观,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文凭,从而便于就业。因为如果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在用人单位展示他对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达到了某种标准,某些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这个人就将被认可,从而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所以说,这时远程教育的质量可能具有商业含义,即远程教育的市场质量观。

“成人群体”则要以适应性质量观,即教育要适应、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质量评价的依据。因为“成人群体”,他们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一方面的需要,而不是以就业市场为目标。这时就看远程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个人需要。即为适应性质量观,所以,我国目前远程教育的对一象即“成人群体”和“未成年群体”要努力建立“市场化质量观“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适应性质量观”的质量保证体系。

篇7: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论文

1国家的相关规范和要求

为了加强对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及规范标准,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工程建设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在工程建设中参建单位各负其责,全方位的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稳步提高。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相关工程建设的部门都要推行全周期质量管理,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优先选择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同时推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从而为创建优良工程奠定基础。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监管中常见的问题

因基层水利部门地处偏僻,而且还兼负责质量监督、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等多项职责,是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肩负的任务多且繁,因此要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下,建立适宜自身实际的质量保证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紧张,质量意识差。首先,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即建设主体为基层乡场村队,资金国家补助部分,自筹部分,所以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往往能省则省、因陋就简。其次,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是将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实现,是工程效益能否发挥的决定因素。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应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立项一般没有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不规范。

(2)技术资质不具备,职能宽泛不精。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施工单位按其资质等级承担建设任务,并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而在基层建设当中,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指导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同时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融为一身,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监控措施、检测手段不完善。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当前,大多数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和有力依据。

(4)基层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基层技术力量单薄,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业务水平较低,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在科学管理、先进技术发展较快的今天,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篇8: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论文

兴修水利是治国安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计,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基层的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3.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参建单位、人员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体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性投入少了,但后期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比选,及时弥补规划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与不足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同时,在工程施工的同时,做好“三控两管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参建各方,确保质量达到优良工程。

3.2提高监控和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3.3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首先,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关,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发展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业务水平,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以适应当前水工程需要。其次,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对灌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工程项目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在基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最直接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的重大作用。

3.4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建成后的小型水利工程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在选择建设项目还要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性质的工程,加强对地表水地控制、开发、利用,加大水土保持及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力度,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水利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以有序长期发挥基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效益。

4结语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正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当前,形势好、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水利工作者应该抓住好的机遇,扎实工作,建立扎实可靠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因地制宜的解决农村用水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篇9:提高高校课程设计质量探讨论文

提高高校课程设计质量探讨论文

一、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要求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作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高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办学经费紧缺,设计学生数量增多,老师不可能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指导到位,学生课程设计的结果,只作为结果参评,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2.课程设计组织管理混乱

课程管理组织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效果。高校课程管理工作一般由教务处、学院、系三级负责,在教务处的组织领导下,各院系遵照统一的规范,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由于专业性强、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原因,教务处往往将对课程设计的管理责任下放到学院,由学院组织领导相关课程设计实施工作。但实施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教学往往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盲区,使其教学活动前期无人组织,后期无人监控。

3.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课程设计时间多安排在学期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月,学生做好设计后,由老师检查评分。由于设计完成的时间已临近期末考试,如果学生的设计不符合要求,返回来重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也不愿意完成一次新数据的设计作业。所以,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作业,就算是完成了设计任务,学生在此过程学到多少知识,没有一个有效的参照标准。

4.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的数据选取相对宽松,每个同学设计出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课程设计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合理与不合理。而现实教学中,则是以模仿训练为主,学生根据书中的原则和方法,参照以往的工程实例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埋没于枯燥的计算中。

二、改善现状的措施

1.做好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应由学院、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学院负责组织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各教研室应具体制定与本教研室有关的'课程设计大纲,组织教师审定题目及设计任务。指导教师应在学期初申报课程设计选题,提出场地、设施使用申请为课程设施教学工作的展开做好前奏。

2.转变观念,强化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实践才是工科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工科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树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推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突出实践教学、有利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培养方案,坚持在“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压缩一些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3.完善教学硬件设施

在课程设计中,软硬件教学资源也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的重要条件。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运用实验装置的数量较多,现有的CAD/CAM机房计算机远不够用,它不仅用于课程设计,还要用于很多班级的日常教学和实训教学。因此,需要扩充机房,增添计算机,购置配套软件,为课程设计任务圆满完成提供软硬件的支持。

4.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的指导与监管

为完成课程设计,学院所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提前排出值日表,向学生公布。召开指导教师及学生动员大会,及时提醒和预防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课程设计开始后,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提出设计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随时检查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内容。

5.严格检查与评估体系

课程设计的结果检查预评估是对设计成果的一种认可,能经得住检查的设计才具有现实意义,组织院校检查评定小组,学习掌握各项考核标准,布置检查岗位,明确各项分工,及时听取学员对上一轮检查评价的汇报,并传达到所涉及的同学,认真分析设计中的问题,及时修改并完善设计内容,达到评估标准,完成设计任务。

篇10:浅议如何提升高校预算会计工作质量论文

浅议如何提升高校预算会计工作质量论文

一、当前高校预算会计工作现状

高校预算会计的工作内容不仅有预算的编制.同时也有预算在执行及考核方面的工作要求。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当中普遍存在着重预算编制轻执行与考核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教学经费.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及地方财政扶持.同时也来自于一些社会上的机构.

单位与个人支助.在一般情况下,高校没有自己的经济收益来源,所以预算编制也往往是获取下一个教学年度各项经费的申请行为。因此,预算编制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能否如期获得所需要的经费数额,而在经费获得以后,如何使用的问题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由此,预算执行与考核便无法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主要任务都被放在了人才的教育及培养方面.加之高校本身不具备足够的经济获益能力及权利,所以作为高校的领导层及各院系负责人,他们的工作重心也往往更多的放在教学及学术研究方面,对于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预算管理工作一直停步不前,再次,由于管理意识的偏差.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在过去,预算管理工作相对简单且侧重与实务操作的年代.还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随着财务管理工作作用的不断提升.随着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显现,现有的管理队伍素质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当前发展及未来发展需要,从而对预算管理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及阻碍。最后,无论是预算编制还是执行.考核方面除了本身的制度建设不够系统.规范以外.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及其他辅助机制建设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让预算会计工作开展难以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及透明,最终制约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预算的执行与s的重要性

高校预算的使用范围是非广泛.不仅有直接用于教学用具.用品.设备'仪器的购买方面.同时在学生的食宿方面也需要花费良多。此外,许多高校也在致力于自己的科学成果的研究与发表,其中需要花费的成本也逐渐递增。因此,对于有限的教育活动经费,如何才能用得到'用得到位就应该成为预算会计工作的重头戏。而在预算执行之外,考核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考核的目的不仅在于真实有效反映当期预算执行情况,同时也在于查漏补缺,寻找预算执行中的问题与漏洞,发现预算编制环节所未能关注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为下期预算编制及后续执行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高校预算会计工作质量的思考

(一)端正工作意识

科学的工作意识才能够指导科学的工作行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重预算编制轻执行考核的问题,最大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的工作意识^工作意识的缺乏不仅仅存在于具体工作人员身上,更加存在于父的领导层及各院系负责人身上。所以.端正工作意识非常必要。首先,要学习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在内的众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明确预算管理对于高校发展所具有的突出意义,其次要积极分析高校自身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计划,将预算管理与高校发展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避免内部管理及建设的浮夸和流于形式,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人员队伍素质建设

围绕预算会计工作有序展开的人员队伍素质建设不仅仅是指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素质,更加需要加强各方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及教职员工的素质。首先.在财务管理队伍素质提升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对财会人员基本工作要求来加强人员准入的把关力度,同时也要根据高校的自身运作特点及教学培养模式来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新管理观念的机会,因此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访尤为重要,此外,要将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渗透到高校管理.教学及研究的方方面面.推行一岗双责制度,促进管理者及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律性。避免科系之间的盲目攀比与重复建设,有效加强预算执行工作质量。再次,针对非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来说,在加强其本职工作业务水平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其对预算管理'执行.考核方面的学习和掌握力度,这样才能够让她们更好将预算管理制度与自身工作相联系.避免预算管理脱离实际工作.从而更好认识到如何将预算管理制度及细则执行下去。最后,高校预算会计工作的任务繁重.项目众多,为了能够获得更为优秀的管理人才.高校也应该积极推行与企业的联合.沟通。在利用企业为自己输送优秀管理人才的同时,也借助企业的资源和实践经验提升企业在人才获得方面的具体质量,可谓一举两得。

(三)加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预算管理的制度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而是需要各方配合的制度体系,因此也就包括了围绕做好预算执行.预算考核为核心的'一系列辅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具体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预算编制工作质量,预算编制不仅仅是为高校获取活动资金的渠道,更是审视自身建设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一环,预算编制的方法必须推行零基础预算编制方法,从而将各院系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贫富差距问题进一步缩小,同时解放新兴教学部门的发展束缚,为其提供更为充足及时的资金帮助。其次,在预算执行方面要进行预算执行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将预算执行的把关力度加强,预算执行风险机制的建设工作首先需要进行预算执行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不仅要有高校自己的历史预算执行数据,同时也要放眼整个教育行业及市场.实现数据库最大范围的覆盖。其次.要根据预算执行的范围及特点进行预算执行关键点设置,如科学项目预算控制'教学经费控制.后勤保障预算控制等等,并根据不同的执行数据进行不同等级的级别(安全.预警.风险),再根据不同级别的数据进行对应的措施执行。最后.要有严密而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研讨会议制度.与会人员不仅要包括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同时还要包括各科系主要负责人.这样才能确保会议内容及研究事项的科学'合理。最后是在预算考核方面的力度加强,过去高校重编制不重考核固然有意识问题及队伍素质问题在其中,但考核的形式.内容及方法不得当,无法得到有效的考核结果'无法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帮助也是考核工作一直停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改革预算考核制度。要真正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进行考核标准'考核范围'考核项目及考核程度的重新确立.由于各科系.部门的发展方向及预算使用方向千差万别.因此在考核过程中也不可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规范及关键点。在考核方法上也要增加考核结果分析与评定内容,而评定结果也要根据不同项目及对象进行专门化制定.同时增大考核结果及分析评定结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从而真正让预算考核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考核的积极意义,从而提升她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束语

高校预算会计工作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涉及的科系及部门也为数众多.想要做好预算会计工作不仅需要有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更加需要有严密的预算执行及考核,只有将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预算管理的积极功用。虽然,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及具体操作要创新与改革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也仍然会不断面临更多新问题与新困难的挑战.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不断从高校实际工作及管理要求出发.不断以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为工作原则,必然能够在今后的管理及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让高校的管理工作质量不断加强。

相关专题 保证体系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