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

jingyingren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ingyingren8”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广西传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共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广西传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

摘要:广西传媒产业总体在全国属于落后水平。采取集群化的发展方式,将有利于提升其产业竞争力。面对市场机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广西传媒产业要实现集群化发展,必须深化传媒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政府支持体系建设,培育传媒产业要素市场,优化调整传媒产业结构,壮大传媒龙头企业品牌。

关键词:广西传媒产业 产业集群 产业制约 集群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广西传媒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品牌基础和人才基础。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广西传媒产业总体仍然比较落后,与全国传媒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根据广西传媒产业的现状,采取集群化的发展方式,将有利于增强其活力和能量集聚,实现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和形成传媒产业增长极,促进广西传媒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传媒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是一种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所谓传媒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媒介实体所形成的集合体,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广告业、网络业等几大产业。在传媒产业集群中,由于大量与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这些企业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一种竞合关系。传媒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效应、分工协作效应、竞争自强化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可以形成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北京CBD地区和湖南长株潭地区等区域的传媒产业已出现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

广西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广西共有图书出版社8家,音像电子出版社6家,报纸71种,期刊184种,出版物交易市场3个,新华书店93家,出版物发行网点4196个,各类印刷企业4253家,光盘复制企业3家,磁介质复制企业1家,广播电台9座,电视台8座,广播影视制作机构68家,数字报纸14种,电子书超过8000种,传媒集团5家。

,广西传媒产业稳步发展。全区报刊业总收入11.6亿元,实力在我国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南国早报》期发行量30万份,年广告经营额2.39亿元,列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百强排行榜:全国都市报30强》第27名。广西图书出版能力在我国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在全国居第9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产值达20.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2亿元;区内8家图书出版社共实现生产码洋17.55亿元,销售收入7.7亿元,利润1亿元。接力出版社被评为国家一级出版社,其低幼类图书在全国554家出版社总排名中居第50位,在全国31家少儿出版社中位居第2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进入中国出版50强,在全国100多家大学出版社排行榜中居第8位,在地方大学出版社中列第1位。漓江出版社在全国41家文艺出版社中名列第5位。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311家最具成长性出版社排行榜中列第19位。全区印刷复制产业总产值达70亿元,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7家,上千万元的有110家。全区出版物发行销售码洋约41.88亿元,其中全区新华书店系统销售码洋24.88亿元,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利润3900万元。全区共出版音像制品263种,复制129.26万张(盒),出版电子出版物35种,复制1195.5万张。全区广播影视业总收入31.81亿元。其中,广电网络收入突破10亿元,广西电台广告收入5029万元,广西电视台广告收入60064万元。全区电影市场逐步发展,电影票房为7700万元。全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40多万户,其中城市数字电视用户278万户,付费数字电视收入1381万元。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和《时尚中国》栏目在全国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螺号》节目多次获全国优秀广播栏目奖。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冰雪同行》,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提名奖、第二十七届金鸡奖最佳美术提名奖。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资产总额7.24亿元,净资产6.19亿元,经营收入5.12亿元。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产值20.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2亿元。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为25.77亿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资产3.5亿元,年发行码洋6亿多元。广西正泰印刷包装集团固定资产1亿元,年产值超4亿元。

篇2:广西传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

当前,要实现集群化发展,广西传媒产业面临着市场机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市场机制制约。底,广西电影制片厂完成了转企改制。2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区内108家原属事业单位的新华书店、9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但广西目前还没有成立广播电视集团,广西各地市的传媒经营单位大多也保持传统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由于已转制的传媒企业转制时间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离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众多的未转企传媒经营单位,广西传媒产业的整体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建设尚有较大差距。一些传媒企业还没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市场主体,不少传媒资源配置还是依靠行政手段,如广西目前所组建的传媒集团基本是在行政方式推动下,按照同行业、同区域范围组建的。同时,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产业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也较为突出,产业秩序有待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传媒大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

产业规模制约。规模扩张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纬度,是形成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和结构生产力的保证。目前,广西传媒产业一方面是产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除了图书出版产业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在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中均名列第一位,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外,广西传媒产业中其他产业在全国都属落后水平,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广西传媒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规模不大。如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广西目前最大,种类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报业企业,拥有8报3刊3网13公司1工厂,拥有7.24亿元的总资产,其3亿元的年广告经营收入占广西报刊的80%以上,在广西报业可谓一家独大,但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2.06亿元的年广告经营收入、39.62亿元的年营业总收入相比差距仍非常大。

产业结构制约。目前广西传媒产业集群存在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一是企业空间布局分散。从形式看,在某些地区存在大量同类企业,但实际上这些企业通常在地理空间上是相对分散分布的,地理位置集中程度还相当有限。如广西报纸出版地主要集中在南宁,而广西印刷产业无论是企业的总数量,还是其中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数量居前四位的都是南宁、玉林、桂林和柳州,但是这些企业在当地的分布并不是相对集中在某一区域的'。二是企业间分工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大部分传媒企业仍处于孤立的、自发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小而全”现象非常突出。三是产业链结构普遍不完善。广西传媒企业的产业链普遍较短,纵向产业配套还很不深入,产业链结构横向演进速度缓慢,依托内容产品的跨媒体、跨行业的多种经营尚未全面展开,缺乏多元化的赢利渠道,因而增长缓慢,抗风险能力弱。

产业技术制约。一是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传媒企业竞争力主要依赖于初级要素。目前,广西新闻出版、印刷、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化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均处于起步阶段。二是传媒企业人才匮乏。以广西印刷业为例,截至底,共有从业人员近5万人。在所有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师仅有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率不到万分之二;技师115人,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千分之三;高级工185人,中级工877人,中高级工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7%。员工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三是技术创新层次低、技术升级进程缓慢。广西传媒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普遍较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尚有很大差距。如广西期刊数字化发展目前仍没有实际的动作。

篇3:广西传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

受上述因素的制约,广西传媒产业内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能力,造成产业分工层次低,资本积累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弱,从而影响了产业的竞争力。借鉴我国一些地区传媒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广西传媒产业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深化传媒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理顺传媒管理体制,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同时,不断创新传媒管理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实现管理转变,努力提高传媒行政管理效能。其次,要加快市场主体建设。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经营性传媒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已经转制的,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条件的国有传媒企业要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次,要推进传媒投融资体制改革。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加大对传媒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既要积极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传媒产业领域,又要拓宽各类传媒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优先引导和扶持一批符合国家传媒产业政策、公司治理较规范、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传媒企业上市,从而为广西传媒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加快政府支持体系建设。第一,要制定和落实传媒产业政策。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广西实际,设立区、市级两级传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信贷支持等促进传媒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推动广西传媒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要加强传媒产业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要积极推进传媒产业立法进程,制定符合广西实际和发展前景的地方性传媒产业法规,建立健全广西传媒产业法规体系。同时,以加强市场监管为手段,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健全市场规则,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传媒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传媒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第三,要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要为广西传媒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条件,逐步完善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培育传媒产业要素市场。产业要素市场,有利于加快传媒产业集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市场培育完善的各种障碍,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传媒市场体系。要搭建传媒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有序、有效流动的交易平台。培育发展传媒市场中介机构,提高传媒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开展人才教育与培训,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产业集群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优化调整传媒产业结构。结构是产业集群生产力的重要来源,是实现产业集群功能的载体。推进广西传媒产业结构调整,将有利于推动广西传媒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成集约型增长。首先,优先发展内容产业。要以提高内容创意和生产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调整和优化内容创作、生产和经营机制,重点发展平面传媒业、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等内容产业。其次,改造提升传统传媒产业。充分运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传媒产业,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产品和服务领域,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比如,建设以媒体资源中心为核心的广播电视传媒业平台,以开拓广电产业新的增值服务体系。再次,加快传媒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广西可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有计划地建设诸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数字出版、版权创意、动漫等传媒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各种传媒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提高传媒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促进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壮大传媒龙头企业品牌。龙头骨干企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带动力量,也是创名牌的重要载体。传媒龙头企业的培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做大做强现有传媒龙头企业。要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传媒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升现有传媒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引导产业集聚。当前,要加大扶持已成立的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正泰印刷包装集团,要让优势资源逐渐向这些优势集团集中,进一步发挥优势集团的带动作用,从而带动相关企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发展,形成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二是注重培育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加大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广西传媒企业要充分发挥已有品牌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品牌结构的提升和品牌战略的延伸。如不断拓展“师大”、“接力”等出版品牌的延伸,继续做大做强“金花”、“时尚”和“东盟”等卫视品牌。与此同时,要充分挖掘、整合区内丰富的传媒文化资源,创出具有广西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边疆特色的区域新品牌。

参考文献:

1.邵培仁:《论中国媒介的地理群集与能量积聚》,《新闻大学》,(3)。

2.邹迎九:《广西传媒产业集群的生成与优化》,《东南传播》,(4)。

3.李建平:《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版。

4.广西年鉴社:《广西年鉴:》,广西年鉴社,2009年版。

5.广西新闻出版局:《广西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会议在南宁举行》,广西新闻出版局网站。

6.陆一:《以区位优势强健广西新闻出版业》,《中国图书商报》,205月13日。

7.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局:《2009年全区广播影视总收入突破30亿元》,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局网站。

8.汪景然:《广西厂:多种产业开发迈上新台阶》,《中国电影报》,2月25日。

9.广西日报:《广西日报社60年间标志性事件》,《广西日报》,2009年12月3日。

10.甘宁:《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广西酝酿出版传媒集团上市融资》,《南国早报》,202月3日。

11.甘宁:《广西新华书店喜迎60华诞》,《南国早报》,2009年12月10日。

1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关于我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网站。

13.玉林市新闻出版局:《市新闻出版局2009年发展服务业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要点》,玉林市新闻出版局网站。

14.慧聪:《2009中国印刷产值各地情况摘要》,慧聪印刷网。

15.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集团概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网站。

篇4: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论文

大庆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是闻名遐迩的石油城市,因此整体经济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较高。相关部门对于体育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并将其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来看待。大庆具有种类多样的旅游资源,如土地草原、冰雪旅游、湿地湖泊旅游等。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认识,大庆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了发展,开发了石油文化,滑冰、滑雪、冰雕雪塑,湿地游览,赛马、冬泳等。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市场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空间较大、市场前景喜人。

2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是需要很多基础和辅助设施,因为它们为集群化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交通、体育活动场所(馆)、宾馆、餐厅、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等,这些设施共同组合才能形成集群化,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基础环节设施的建设不足、落后均有可能影响声誉。但是,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的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或落后,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像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这样能够将各个方面集中在一起组建的大集团,涉及到文化、体育、旅游等为一体的非常少。

(2)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并缺乏紧密性。目前,大庆市的旅游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全市的旅游景区大部分只注重门票收入,对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不深入,进而忽略了关键要素开发所产生的效益。从横向发展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之间缺乏紧密性。如虽然大庆市冬季的冰雪文化旅游开发的比较好,带动了相关的项目如滑雪、滑冰、冰球以及一些东北传统的冰雪民间小运动等不断地发展。但仍局限于冬季运动或休闲项目的开发,夏季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还先相对较少。集群化中的关键要素如体育项目、体育及旅游服务、餐饮、住宿等缺乏整体的开发或者整体开发比较单一,有的项目未涉足;同一要素之间、城乡之间、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体育旅游业的开发以及发展不平衡,相互之间缺乏紧密性。

(3)尚未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蕴含着很多方面,常见的有旅行社、体育活动场所(馆)、旅游景点、酒店、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一颗主线上有机地联系,相互间具有横向、纵向、交叉的产业联系,形成了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但是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各个方面或企业间只是简单的堆积,内部各个方面的一体化程度很低,分工尚未精细化,经常发生部门分割、利益冲突的现象;很多体育旅游单位在产业链上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市场开发整体上表现出较为零散。如开展较好的冰雪项目的各种器械的设计、开发、生产等均来自于外地,同类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严重的初级竞争的关系,距离高级的合作关系还有很大的距离;集群化中生产性的企业较多,辅助性服务的单位(咨询企业、研发机构等);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人为障碍较多,严重割裂了集群化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援助的局面尚未展开,影响和制约着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有序发展。

(4)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目前大庆市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各个企业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其中,旅游单位宣传的手段或方式相对来讲较好。而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中其他企业的宣传或推广较弱。主要是因为产业集群企业对于产业的策略方法、重要性等缺乏相应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个别企业通过电视、广播、广告等宣传,但是缺少将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广的。

(5)政府部门缺乏及时、全面的支持。政府对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如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支持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大学院校为之提供智力支持等。但目前大庆市政府部门对集群化缺乏及时、全面支持。缺少相应的资金、政策法规、技术支持、人才智力及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和支持,缺乏对项目的开发、规划和发展等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篇5: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论文

(1)整合已有资源,加大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旅游产业的'开发依赖于聚集和多种功能环境,所以,产业集群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整合已有资源。因此,要依据地域接近的原则,将体育旅游资源与已有的体育场所(馆)资源有机地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圈,注重从生态自然、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交通便利等角度出发,整合已有的各种资源,使得各种资源相互补充,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可以发挥高出自身价值多倍的价值和各种效益,为体育旅游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大基础设施、辅助部分的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器械等的建设,这方面可以借鉴北京、上海以及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从基础的方面为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2)注重集群化内关键要素的平衡发展,提高其紧密性。随着大庆市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市政府、体育局、旅游局以及相关的旅游企业应该依据市场的需求以及特色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相关体育旅游形式。更要注重不同季节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体育及旅游服务、餐饮、住宿、交通等整体性发展,例如四季型滑雪场的建设、冬季雪地的足球,加强城乡、民族间的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各个要素的平衡发展,应该做到从“玩、吃、住、行、游、娱”等诸要素体系内部进行整体协调。

(3)有效地联合其他行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体育旅游集群的开发需要多个行业的参与,如体育业、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通讯业等等,它们通过核心的吸引物有机地结合,才能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这样才能真正利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在多个旅游企业联合的基础上,吸引其他行业集群,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使整个产业向各个方向发展、延伸,以便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为目的的集聚地。

(4)扩大宣传和推广的途径。目前,广大群众对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了解还是存在表面层次上、不够深入,对于体育旅游的意识还没有普及。原本单一的宣传和推广途径与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脱节,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体育旅游的需求。因此,要扩大对此宣传和推广的途径。先明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采取符合自身情况、时代特点,符合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宣传和推广的途径。而且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扩大宣传和推广的途径。如利用网络、电视、手机、广告等大力宣传和推广,而且要注重从集群化整体的角度进行宣传,加深民众对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认识,让民众感受到体育旅游一体化的魅力,以便促进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5)政府应加大主导作用,并提供更多的支持。大庆市政府应注重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企业之间的战略规划和结构调整,注重招商引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提供市场导向的即时信息、专业化的咨询建议等等,以其促进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还要管理创新机制、加大多样化和多元化产品的研发,要科学利用资源,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统筹协调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4小结

(1)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并缺乏紧密性;尚未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和政府部门缺乏及时、全面的相关支持。

(2)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策略有整合已有资源,加大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注重集群化内关键要素的平衡发展,提高其紧密性;有效地联合其他行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扩大宣传和推广的途径以及政府应加大主导作用,并提供更多的支持。

篇6: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及措施的管理学论文

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及措施的管理学论文

摘要:物流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物流业发展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目前的物流业与我国处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符合,主要存在物流企业数目多、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效率低下、物流技术落后、物流服务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而产业集群在经济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具有版块经济效果,具有整体功效、动态性、合作性的特点,能发挥良性的效果,可以对经济力量、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挥向集群化聚集的作用,对促进和提高我国物流业整理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推动其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去发展物流产业,增强我国物流产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物流业;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竞争优势》(迈克·波特1990年)一书中。所谓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

能够从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的特征有空间集聚、专业化、网络合作、社会化、自我增强、开放性等特点。

二、实行物流产业集群化的优势

(一)物流产业集群化可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产业集群既可解决目前在我国物流产业在的许多问题,也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能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二)物流产业集群可实现企业内外部竞争优势。物流业产业集群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外部经济化并增强创新功能,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促进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物流产业集群式有利于现实物流业的产业化。物流产业集群式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运作效率;行业创新;新企业的成立。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企业家队伍。

(四)物流产业集群化增强社会的诚信度,构建诚信机制。

物流涉及面广,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存在物流,都要与物流发生往来。物流业集体诚信度的提高,有利于社会诚信度的提高及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三、促进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实施物流集群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的长期努力。不仅需要物流产业计划化观念的树立,政府起到对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更需要企业企业自身的努力。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建物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社会制度环境。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政府、企业、国内外各种宏观微观因素。政府应该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待物流产业。企业应该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建立与企业状况、未来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物流系统,接受新的物流概念,生产型企业积极实现优势的专业化,将物流功能转让出去,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办理。而专业的物流企业则应努力实习专业化、规模化、效益化等目标。物流产业制度环境的创建始终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支持。因此,明确政府定位,充分发挥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实行物流业集群化,鼓励和资助物流行业协会的'建立、教材编写、设备展览、会议考察等。注重增加物流需求。可以在其中选择适合各地市特征的物流集群。

加快物流基地、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形成物流集群的地域。

(二)现代物流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物流经济活动从横向构成了物流产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特点非常突出。合理确立现代物流的产业结构,使整个产业合理配置、协调发展(三)提升物流装备制造产业的生产水平。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对提升物流企业的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而目前虽然我国在物流设备的某些领域如集装箱制造领域有很大优势,但是物流装备的综合的、系统的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应把物流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大改造和提升的力度,创造物流产业的新生产力要素。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构建货主物流产业。即构建自成体系的企业内部物流系统。

(四)加强物流通道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可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改革物流设施投资的回报制度,让物流企业低成本运作。发行企业建设债券,降低物流企业融资门槛。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重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提高,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强化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物流标准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物流系统标准化、物流技术标准化、管理组织工作标准化。

(五)加强物流理论的研究和物流人才的培养。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运输技术(如运输工具朝着多样化、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环保化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库存技术(如高度自动化的保管和搬运结合成一体的高层货架系统的运用,计算机实行联网控制、高度自动化等)、装卸技术(机械化、自动化和设备的多样化等)、包装技术(包装设备智能化、包装方法多样化、包装材料环保化和科学化)、集装箱化技术(集装箱设备和器具标准化、集装箱操作技术标准化等)、物流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技术、条型码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等)。很多新技术都开始在物流业使用,而且物流业也不断创造新的技术。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企业也要加快和政府、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合作,形成产业、政府、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提高其人才水平和能力,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燕.物流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7).

篇7: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论文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论文

摘要:面对我国广大连片特困地区长期发展滞后的现状,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有过较多的调查研究,关于经济与生态、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问题提出不少观点和对策,也是当前热议的话题。本文以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陕南三市为例,探讨如何在连片特困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认为陕南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坚定地走生态经济之路,明确指出:目前应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均衡、循环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和整体开发,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重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约资源,降低污染,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陕南地区 生态产业 意义 思路

1 陕南连片特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初始资本积累产生不同的影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陕南地处秦巴山区的核心区域,所以长期以来属国家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是亟待开发的热土。当前主要面临以下难题:

1.1 陕南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增长缓慢

1.3 陕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陕南地区深居秦巴山区腹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慢,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与东部地区和省内其他地区的差距继续扩大。据统计,陕西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9%。在全省23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点分布达到了9300多个。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地质条件最差,山体稳定性脆弱,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于长期贫困的陕南地区,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是今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而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山大沟深,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土地、水、生物及矿产等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非常大。丹江口水库的两条主要水源丹江和汉江,分别发源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和商洛,当地为保持水源的质量,不得不放弃部分项目的开发。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保持陕南经济快速增长、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 发展生态产业是陕南地区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技术先进、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强调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而以此为基础的产业即为生态产业。

2.1 发展生态产业是陕南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思路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处理好环保与发展、稳定、民生的关系,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是必然选择。陕南的汉江、丹江流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这将使一些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受到政策和环境容量限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很大。面对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道路成为陕南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陕南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对而言,陕南生物资源丰富,开发优势较为明显,但长期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使得经济在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导致重大资源危机,资源、能源、生态与环境难以承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定受到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瓶颈的约束。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提升,经济发展也能走上遵循生态规律的正确道路。

2.3 发展生态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是制约陕南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是目前陕南发展的总体状况。该区域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仍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开发为主,缺乏按照生态经济原则要求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转化而构建一个良性发展模式。本就不多的资源得不到优化利用,经济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上的增长,这也造成了陕南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区域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视生态技术的运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 陕南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生态产业的路径选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绿色、集约、、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大力度开发出区域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形成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突破发展。

3.1 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加大连片开发力度

在目前形势下,陕南三市应抓住“一路一带”战略构想、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退耕还林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等发展机遇,科学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要有选择性,保护好当地青山绿水。要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谋划长远发展规划。对陕南而言,应充分利用中省扶持政策,把陕南放置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走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破除小农思想、小打小闹、分散经营的现状;逐步建立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集中连片、规模效应高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提升扶贫开发与自身发展的能力。

3.2 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发展生态产业

各地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当地资源与环境优势,选择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综合开发”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创新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如陕南各地应大力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林果业、绿色食品工业等,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物流、生物技术等环保产业。随着这些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当地生态经济的建立,加快扶贫开发速度,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3.3 加强产业整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生态发展之路

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整合原有产业,构建生态、循环产业园区。推进节能减排,鼓励和支持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带动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区域突破发展。对陕南来说,应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重视建设集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精品线路,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陕南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粮、酒、烟草、核桃、板栗种植及加工业;加快建设陕南茶叶、油茶基地;发展魔芋、香菇、木耳等区域优势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通过上述产业的调整与发展,还陕南一片青山绿水。

篇8:通信运营商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与市场选择的策略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4-0384-02

一、中国物联网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近年来,物联网产业整体发展迅猛。一方面,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到了2015年,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尤其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大力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这标志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成为支撑规划落地的重要基石,也是未来5年中国ICT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另一方面,物联网相关市场规模巨大,增幅迅猛。从规模上看,随着物联网技术加速成熟,社会的数字化改造进程从生活消费领域进入生产制造领域,使得物联网将会涉及到数字化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物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这也衍生出巨大的物联网市场。根据咨询机构预测,中国物联网连接规模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将增长4倍,其中蜂窝物联网连接规模增长超过10倍,市场规模将增长7倍,成长为百亿连接和万亿市场。

二、我国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分布与发展路径

从行业应用分布情况来看,按中移物联网公司的统计,目前国内物联网应用行业主要分布在车联网、金融服务(主要是无线POS机)、物流服务、可穿戴设备、能源抄表和安防监控等领域,而医疗和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图1)。

从应用行业发展路径来看,一方面,国内物联网的行业渗透领域与“互联网+”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是非常契合的。互联网要素或者说物联网的渗透主要集中在可穿戴设备、无线POS、安防监控、车载信息消费等消费领域,并逐步向物流、金融等生產服务领域传导,但是对生产制造环节的改造尚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类似,对垂直行业的颠覆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消费向生产制造的渗透过程中阻力会逐步增大。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标准尚未完全成熟,物联网在很多行业的应用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如蜂窝物联网以传统cIOT为主,在多接入能力、覆盖广度、成本、能耗等方面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在工业控制等应用场景适配性不好。又如带宽和时延方面相对于未来的5G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医疗、无人驾驶等方面的应用也尚未展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未来行业应用场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的标杆案例分析和主要机会市场

(一)国际运营商物联网发展案例分析

物联网是多方参与的复杂生态系统,主要参与方可以大致分为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以GE、IBM和华为为代表),互联网OTT企业(以Google、Apple和阿里为代表)以及电信运营商。从国外业界情况来看,包括国际运营商在内,所有参与方切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式均是依托自身核心优势的向产业价值链两侧拓展,一侧是向前端的芯片模组与终端设备拓展,一侧是向后端的IT基础设施、大数据IT服务与业务平台拓展。例如GE依托其工业传感器优势进行切入,Google依托其人工智能与业务平台优势向智能终端拓展,Apple则依托其消费电子终端优势构建物联网业务平台(图2)。

以AT&T为例,其物联网战略思路为依托连接优势,基于连接和使能开放平台,聚焦物流、汽车、安防、制造、建筑、医疗六大重点业务领域,构建物联网开放生态圈。具体战略举措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平台化,依托自身较强的软件和平台开发能力,通过外采和自建从终端、连接管理平台向能力开放平台演进;二是多维度服务集成,提供大数据、应用集成、定制平台开发等服务;三是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物联网流量共享套餐、后端流量计费、终端、业务与流量打包等模式以灵活满足多场景多行业需求。

因此,可以总结出国际运营商的物联网发展经验主要是聚焦特定行业,从单纯连接向价值链两端延展,集成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服务,尽量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并基于开放平台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相比之下,国内运营商目前处于连接增值服务阶段,侧重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不是物联网OTT企业。

(二)国内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的主要机会市场

从自身优势看,运营商在互联网领域优势主要体现在渠道与客户规模、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值得信赖的质量与安全保障、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与IT基础设施等方面,应对基于自身优势发展市场机会。国际运营商也走了这条道路,其行业应用场景主要聚焦在与网络连接紧密结合,易于规模化标准化,差异化高价值机会较大的领域。而传统蜂窝网络cIOT和LPWA市场恰好符合这一特点,是运营商的主要机会市场。

从发展前景看,传统蜂窝网络cIOT和LPWA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智慧家庭(智能家居、安防监控、医疗健康、节能清洁等),车联网(车辆管理、状态监控与告警、信息与娱乐交互等),公共服务(环境监测、特种设备监控、物流跟踪、交通管理、能源监测等),有研究表明这三大领域在十三五期间将占据物联网80%以上的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四、国内运营商物联网发展策略

(一)拓展物联网连接规模是第一要务

无论从国内几大运营商的定位,还是国际运营商的物联网发展实践来看,物联网连接是运营商发展的关键切入点,也是物联网实现价值贡献的基础。所以在产业成熟窗口期内(2016-2018年),即当前发展阶段,第一要务是实现物联网连接规模的快速增长,但同时要注意对连接价值的保护,避免过快透支物联网连接价值,避免牺牲效益盲目追求用户规模的情况,为后续应用与服务发展保有一定的'窗口期。

(二)加快产品与增值服务融合,提升连接价值

目前物联网连接附加值很低,这既有产业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对目标垂直行业价值诉求不清的问题,同样也表现在互联网后端的产品、应用与服务难以达到用户预期。但产品格局未定,各环节融合渗透还未形成,为运营商探索连接与应用服务的集成留有窗口期。因此,应用与服务的集成要通过专线、大数据、IDC、云平台等与自有能力,自有业务相融合,加快基础通信与基础设施能力开放,积极拓展物联网价值边界。

(三)积极借力上下游企业,打造物联网生态

物联网价值链很长,产业竞合格局未定,单一参与方很难获得话语权,且在产业差异化核心环节与高端价值集中环节运营商均无优势可言,仅就连接而言对垂直行业的吸引力有限。相比之下,功能与服务才是核心价值。因此,构建物联网生态显得尤为重要,应依托产业链上下游潜在合作伙伴,逐步确立在业务平台、应用开发、系统解决方面的优势,着手探索一体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与合作机制。

(四)依托传统优势,探索创新商业模式

B2B2C模式是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垂直行业希望借助物联网提高自身生产经營效率,越来越多的其他行业也希望推广其物联网产品,既为终端个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也推动拓展市场份额,典型案例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载信息消费等应用场景。因此,运营商巨大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在连接、应用、服务之上不应忽略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价值,如在线广告、后向流量、渠道服务、客户资源共享等。

相关专题 广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