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

yiheyuan12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iheyuan12”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论文(共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国际贸易论文

关于国际贸易论文

20xx年,我国对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不再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实施一篮子货币进行人民币汇率定价的制度,这是向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此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明显加大,并呈现明显升值趋势,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本文从实际有效汇率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原因,通过实证方法加以验证,最后给出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动分析

我们运用贸易特化系数(TSC,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这一指标来衡量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本文中的对外贸易结构指的是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即各类进出口商品占全部贸易额的比例。贸易特化系数是一国某种/类贸易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TSC=(XM)/(X+M),-11。

一般说来,当TSC指标值越接近一1时,表明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越低,当TSC指标值越接近1时,则表明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越高,当TSC指标值接近零时,贸易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比较均衡。如果一个地区的高级贸易部门的贸易特化系数呈上升趋势,而低级贸易部门的贸易特化系数呈下降趋势,那么可以认为该地区贸易结构呈优化趋势。

研究表明,我国贸易结构总体上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全部进出口商品的TSC从的0.04上升到的0.12,累计增加了0.08,特别是工业制品贸易特化系数大幅上升, TSC从19的0.06上升到20的0.27,累计增加了0.21,显示出工业制品竞争优势出现了较大的改观,对整体贸易结构贡献较大。同时,工业品自身的贸易结构也显着改善,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稳中有升,-年间TSC累计增加了0.13,保持了较高的竞争力。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显着上升,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1996-2008年间TSC累计增加了0.4,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贡献不断加大。

二、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分析

有效汇率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它的变动反映出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力的变化。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是指,以一国对外贸易伙伴国与该国的贸易额在该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权数,将各贸易伙伴国的名义汇率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汇率指数;实际有效汇率是指名义有效汇率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后所得的.汇率指数。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表明汇率升值,汇率变动对一国产品的对外价格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反之则表示汇率贬值,汇率变动对一国产品的对外价格竞争力产生有利影响。本文所使用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月度有效汇率指数,并通过几何平均加权法计算年度指数。研究表明,我国人民币有效汇率呈上升态势,而且波动幅度较大,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和名义有效汇率指数走势基本相似,特别是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明显,升值幅度不断加大,2008年比20升值了22.56%,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倾向日益显着,汇率波动和走势更多地体现各种市场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中的ADF检验对1996-2008年间贸易特化系数和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中REER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并经过计算),TSC1、TSC2和 TSC3分别代表初级产品贸易特化系数、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贸易特化系数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特化系数。结果表明,REER、TSC1、TSC2和TSC3是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进一步检验。

我们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96-2008年间的汇率变动和我国不同产品贸易特化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汇率变动是影响三类贸易特化系数的Granger原因,即汇率变动对我国初级产品、工业制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结构产生了影响,考虑到我国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现实,从而可以得出人民币汇率的日益市场化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

篇2: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一、五个案例

(一)吉利与锰铜公司合作经营

12月20日,吉利与锰铜公司签订协议,成为吉利海外之路的偿试。合作4年之后,其合作品牌伦敦出租车在中国的的销售却不尽如人意,在上海每月仅生产400台,一半以上出口英国,上海每月销售40到50辆。根据锰铜控股财报,该公司全年亏损730万英镑,而2008年财年亏损1420万英镑。

(二)上汽并购韩国双龙

10月28日,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又龙汽车48.9%的股权,总收购金额为5亿美元。根据上汽原有计划,上汽可以借双龙技术和研发优势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双龙汽车可以借上汽在中国的资金、渠道优势进入中国,双方实现共盈。但以后的经营并没有按照初衷进行。并购双龙汽车后,一些深层次的因素,诸如人员整合、与双龙工会的关系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加上上汽在整合国际资源等方面人才、经验的短缺,一度陷入危机,后聘有国际运作经验人士化解了危机,在20、一度实现赢利。2008年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上韩国国内市场受政府政策影响等原因萎缩,欧美市场也受到严重冲击,韩国双龙现金流陷入严重危机,至双龙进入破产程序,上汽并购双龙案以失败而告终。

(三)北汽收购萨博核心技术

北汽以2亿美元价格购买了萨博3个整车平台、2款发动机技术和2款变速箱技术等核心技术,可用于中高级轿车和SUV等车型。北汽的'自主研发体系的建立时间将因此而大大缩短,整体研发技术管理体系也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

203月28日,吉利与福特签订协议,以18亿美元价格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海外汽车并购案。吉利完成收购,总资金需要在180亿元左右,如此庞大的资金,对吉利是个巨大的挑战。目前吉利的年营业收入是140亿元,赢利为12亿元,积累如此大的资金,需要的时间。如此之大的资金流出,一旦吉利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后果将无法估量。横亘在吉利面前的,还有4大挑战:人才关、技术关、经营关和品牌关。

(五)腾中收购悍马案

月9日,通用汽车与中国民企四川腾中重工宣布,双方就通用旗下悍马车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腾中重工将收购通用悍马,腾中重工将为此次收购付出10亿美元,其中收购悍马品牌付出5.5亿美元,其余4.5亿美元用于在成都龙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悍马生产线。 2010年2月24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宣布腾中重工无法完成对其旗下悍马品牌汽车的收购,此项交易失败。

二、案例分析

(一)出发点都是为了加强自主品牌开发,通过并购来提高自身技术、品牌优势。

(二)对国外品牌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热衷,有的相当程度上达到了迷信的程度。

悍马是个高能耗产品,不符合中国目前发展战略,而国内企业却还热衷于收购,说明国内企业对海外品牌盲目追求。

(三)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汽车并购时,对社会环境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或者说是对当前困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一并就灵的思想。

吉利参股经营伦敦出租车,由于对市场缺乏有效分析,在理想化的状态完成了参股经营,致使未取得预想成果。双龙并购后,一度经营良好,由于和工会的冲突和金融危机等因素而失败。

(四)国际化人才大量短缺,国际化管理经验较少,整合国际资源能力较差,没有管理国际化公司的基础。

吉利进军汽车产业才十年之久,无论在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与跨国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并购案中方过于理想化,还有些急于求成。

篇3:浅谈国际贸易方面论文

气候环境危机、能源资源危机等呼唤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让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成为经济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够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面临低碳经济带来的冲击时,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必须在生产技术、产品结构等多个方面做出改革与创新。而在此背景下,了解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探索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策略,对于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倡使用较低的能耗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支撑,其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优化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在于对能源技术、能源制度以及社会大众的发展观做出持续的创新,从而有效抑制气候发生恶化,并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显然,低碳经济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同时也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促使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变革,同时也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冲击。在此过程中,我国出口贸易在短期内必然会承受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和技术要求,同时也必须对自身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技术格局以及产品格局做出改革,而在此过程中,我国出口贸易企业也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体现出两面性的特征,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以及出口贸易企业竞争力等多个方面。

2.1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变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许多国家提升了自身对进口商品的环保标准与技术标准,并使用碳关税来抑制高碳产品的进口。与这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相对的是,我国出口贸易仍旧是以高碳产品为主,并体现出了资源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其中,塑料制品、机电、化工产品与钢铁等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据着很高的比重,这也决定了我国出口贸易必定需要承受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根据世界银行所做出的调研与报告显示,如果大部分国家都开始将碳关税当作国际贸易中的固定税种,则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出口规模很可能会下降21%以上。

2.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的变化

从我国出口贸易企业构成结构来看,中小企业企业占据着很高的比例。虽然长期以来,这些企业在出口贸易产品中体现出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却会提升这些企业的出口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对低碳技术、环保技术的引进、研发,也包括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低碳生产而征收的污染排放税以及进口国家所征收的碳关税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碳产品比例必然会呈现出降低趋势,而低碳产品比重将会持续升高。

2.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我国经济产业链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重组与重建,从我国出口贸易方面来看,这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带来的良好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企业而言,在短期中实现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生产模式的调整是并不现实的,同时,面临着生产成本的提升,许多企业的获利空间将会被逐渐压缩,一些欠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危机。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在长期发展方面,我国出口贸易企业会对自身的低碳技术做出不断的更新与升级,低碳产品比重也会逐渐提高,这是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实现逐步提高。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出口贸易企业在短期内需要承受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而在长期发展中则可以实现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必须面对严峻的挑战,为了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与规范,同时也要求对外贸易企业树立低碳发展意识,通过更新自身生产技术、调整自身产品结构,来实现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1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首先,我国政府部门应当针对低碳贸易发展趋势制订整体规划。由于我国国际贸易一直处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影响之下,所以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应当树立学习心态,对其他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建设和先进经验做出借鉴,同时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在创新,以便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需求的发展战略。为此,我国应当构建起专门负责低碳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以及低碳国际贸易发展进行指导,从而确保我国国际贸易能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这一科研机构所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针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低碳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环保标准做出制定,引导国际贸易主体提升自身的低碳技术水平,从而促使我国国际贸易主体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竞争;其次,应当参与到国际低碳标准制定的国际谈判当中,从而在争取规则制定权的基础上为我国国际贸易主体提供更多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其次,我国政府部门有必要针对低碳贸易壁垒完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中的兴起,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多由绿色低碳壁垒引发的贸易纠纷。为此,我国政府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避免这些贸易摩擦持升级。在此过程中,我国应当明确节能减排目标,并在对其他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做出借鉴的基础上承担起相应的减排责任。同时,我国政府应当的那个应当针对国际贸易企业普及国际贸易法律,推动国际贸易企业了解国际贸易总的低碳标准。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应当以提升对外贸易企业的贸易摩擦与纠纷应对能力为出发点,对低碳贸易法律法规做出完善和严格落实,并在国际贸易中联合其他国家做出据理力争,对自身利益做出维护。

3.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应对措施

首先,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重视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的研发。在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体现出粗放型的特点,即主要依靠于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这种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下,我国国际贸易企业不仅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而且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类贸易壁垒,特别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这些贸易壁垒不仅包括传统的反补贴、反倾销壁垒,也包括碳关税等壁垒。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应当了解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并在遵循低碳发展原则的基础上重视低碳产品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从而提升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并提升自身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的优势与地位。具体而言,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的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的研发,应当建立在加大经济投入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技术引进基金与低碳研发基金等形式来完成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与自主创新。其次,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重视推广碳标签制度,并打造低碳产品品牌。碳标签制度的推广,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国际贸易产品遭受低碳国际壁垒。20,英国就已经都对碳足迹标志进行了引入,随后,欧美国家以及韩国、日本也开始推广碳足迹标志制度。在此背景下,许多国际公司都要求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具有碳标签,这让我国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当前我国家居产业、纺织产业、光伏产业等虽然都面临严苛的碳足迹要求,然而能够推动低碳认证的企业仍旧不多。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应当提升自身产品的低碳水平,在积极申请低碳认证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对低碳消费理念进行引领。从国内市场来看,高碳产品之所以很难完全退出市场,是由消费者对高碳产品的消费需求所决定的。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将低碳消费宣传当作自身责任,通过提升消费者的地毯消费意识来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高碳产品需求也会得到持续削弱,低碳生产自然也成为市场发展下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的低碳产品生产水平以及低碳科技的创新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4结论

总之,低碳经济促使我国国际贸易主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而为了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的适应性,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出自身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引导与规范作用,而国际贸易企业也应当重视自身低碳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低碳标签与低碳品牌的推广与打造,并重视对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引领,从而为国际贸易中低碳理念的落实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

国际贸易方面论文范文二:跨文化沟通与国际贸易的辩证关系

摘要:跨文化沟通是国际贸易之间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沟通是进行商务开展的基础,而跨文化的差异既是影响国际贸易之间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也是进行商务开展所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从跨文化沟通入手,简要浅析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贸易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经济贸易;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频繁的贸易不可避免需要沟通。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以及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跨文化沟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和经济影响也逐渐受到经济研究学者的重视。跨文化沟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包含了许多方面,如文字语言、文化背景、历史内涵、地域差异等,这些也都是影响国际贸易之间的关键因素。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及成立亚投行,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经贸之间的地位也使得中国在国际经贸中更加具有话语权,近年来,中国的经贸业务迅猛增加,对外经济总额也逐年上升,新的对外经贸结构格局逐步形成,已经逐步从过去的中国制造向现在的中国创造转变,对外贸易结构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些新的国际贸易特点也使得跨文化沟通有了新的变化趋势。

一、跨文化沟通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文化差异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以中国对外经济为例,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差异,使得在对外贸易初期,跨文化沟通一直是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经济文化的文化冲突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贸易往来,如中国人在经商过程中讲究综合思维和中庸态度,往往是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这和英美的务实文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更加注重的是服务的质量和商品的细节,而对于原则性的东西,西方人往往没有太大的意愿。尤其是西方国家中的德国,一向是以细节著称,严谨的态度使得他们在经济谈判中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处理,而中国文化的综合思维和中庸思维则可能成为妨碍其中经贸环节的障碍;辩证来看,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促使贸易不断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如中国提出的创新观念就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技术和经贸形式进行创新,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语言沟通是影响国际贸易的另一重要因素

国际贸易往来不可避免的是语言的沟通,由于中国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与西方语言有所不同,因此在语言沟通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语言沟通不畅,或者翻译过程中出现与交易国家语言文化偏差,就会导致在商业谈判中造成一定的误会或形成晕轮效应,从而使得经济贸易谈判谈判破裂,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跨文化沟通中的价值观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人类主观评判的标准之一,也是决定善恶的标尺。价值观念和一个国家的道德文化、历史背景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容易受到宗教、利益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当今国际贸易中伊斯兰教国家与其他宗教的`价值观念差异,决定着伊斯兰教国家和其他非伊斯兰教国家经济贸易的成败。因此,价值观念对于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取舍有着紧密的联系。再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都是以利益为前提,经济贸易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这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贸易形式、谈判风格和贸易种类;而中国一直讲究利益共存和平等协商,因此在商业谈判中一直讲究的是和平谈判和协议为主,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决定了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过程中,跨文化沟通时需要综合考虑两国的价值观念。

(四)法律法规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经济贸易的行为准则。任何经济贸易形式都必须考虑到经济交往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必须得到被交易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认可,才能实施下一步正常贸易,除此之外贸易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国家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兼容的情况。相比较西方而言,中国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阶段,而西方国家已经基本构建起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这就使得在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在西方国家有法可依的贸易条款,可能在中国并不存在;或者在西方国家通用的经济贸易准则在中国并不适用等情况。跨文化沟通中的法律法规既可能给经济贸易造成一定的阻碍,同时也是保证贸易正常有序进行的保证,在法制化的今天,任何经贸形式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强制约束,这样才能保证贸易的正常化,避免经济贸易矛盾、经济贸易冲突和不正当的竞争。因此对待跨文化沟通的法律法规,需要辩证看待,充分认识中国在法律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二、新形势下跨文化沟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文化沟通在经济贸易前期可能是阻碍经济贸易的主要障碍,但随着文化的融合、文化趋同、沟通的频繁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跨文化沟通在经济贸易后期会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一)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

文化的融合和文化趋同使得各国际贸易国家在谈判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找到共同点,从而促进商业谈判的成功和提高国际贸易业务量,提高国际贸易的成功率。此外,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趋同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会促使经济贸易文化呈现多样性,更能从贸易双方中找到利益共同点。

(二)信息全球化为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贸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各个贸易国家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形式也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也为各个贸易国家互信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使得各个贸易国家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报,从而更能通过了解一个国家的背景、历史、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来降低交易的失败率,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和交易的效率。可以说信息全球化为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贸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沟通对于国际贸易的副作用会逐步减小,取而代之的是业务量的增加和交易额的上升,但就目前趋势来看,跨文化沟通对国际贸易还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强化对跨文化沟通和国际经贸之间的动态研究,进一步探索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让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贸易的桥梁。

篇4: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缺乏多样性、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分配不平衡、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办理融资的手续烦琐,融资条件较为苛刻、缺少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

篇5: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一、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行的融资。在国际贸易中,规范的金融工具为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保理、信用证、福费廷、打包放款、出口押汇、进口押汇等。

(一)国际保理融资。国际保理融资是指在国际贸易承兑交单、赊销方式下,银行或出口保理商通过代理行或进口保理商以有条件放弃追索权的方式对出口商的应收账款进行核准和购买,从而使出口商获得出口后收回货款的'保证。

(二)福费廷。福费廷也称票据包买或票据买断,是指银行或包买人对国际贸易延期付款方式中出口商持有的远期承兑汇票或本票进行无追索权的贴现。

(三)打包放款。打包放款是指出口商收到进口商所在地银行开立的未议付的有效信用证后,以信用证正本向银行申请,从而取得信用证项下出口商品生产、采购、装运所需的短期人民币周转资金。

(四)出口押汇。出口押汇是指信用证的受益人在货物装运后,将全套货运单据质押给所在地银行,该行扣除利息及有关费用后,将货款预先支付给受益人,而后向开证行索偿以收回货款的一种贸易融资业务。

(五)进口押汇。进口押汇是指开证行在收到信用证项下全套相符单据时,向开证申请人提供的,用以支付该信用证款项的短期资金融通。进口押汇通常与信托收据配套使用法。开证行凭开证申请人签发给银行的信托收据释放信用证项下单据给申请人,申请人在未付款的情况下先行办理提货、报关、存仓、保险和销售,并以货物销售后回笼的资金支付银行为其垫付的信用证金额和相关利息。

二、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分配不平衡。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其一为各商业银行,其二为政策性银行。相比而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雄厚,但他们做的多为期限短、流动性强、金额小的贸易融资;而对于政策性银行,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风险由国家来承担,就可以做那些中长期的贸易融资。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来源出现了结构性不平衡。

(二)担保难问题仍是制约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了解,由于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大多数外贸企业在办理贸易融资时,即使在授信额度范围之内,也被要求提供相应的担保。因外贸企业普遍存在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多、能提供保证的单位难找的问题,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所以,担保难是外贸企业在办理国际贸易融资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融资方式简单,融资对象集中。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业务主要以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为主,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而相对较为复杂的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则开展有限。如福费廷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外贸企业而言,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资金周转,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且不占用企业授信额度。但目前各银行对这项业务开发不够,业务额极其有限,很难满足企业需要。

(四)审批程序繁多,操作流程不畅。不少企业反映。申请国际贸易融资所需程序复杂、手续繁杂,办理期限较长,效率较低,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给办理业务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审批等同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忽略了贸易融资的业务特点,缺乏一套符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有时甚至出现货款已经收回,融资申请还未批复的尴尬局面。

(五)缺少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风险较为复杂,但它们是可以预测和防范的。然而科学有效的预测方法和防范措施,并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具体的应用。

(六)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易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发生法律纠纷。国际贸易融资由一种传统的融资方式,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然而在我国,却存在着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不相协调甚至是相冲突的情况,违规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法律纠纷不断。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融资信贷力度。在银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做好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推广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出口保理、福费廷等新兴产品及目前使用不多但前景广阔的产品,同时降低贷款利率,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另外,银行还应利用国际业务方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强对外贸企业的业务培训和风险提示,充分发挥好理财顾问的作用。

(二)探索建立适应外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与国际贸易融资贷款审批制度。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等级制度,科学合理地反映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创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授信管理新模式。在进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外销渠道、经营者素质、结算方式、产品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审查,对基本面好、有订单、有市场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国际贸易融资支持。

(三)提高金融机构贸易融资能力。国家直接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或利用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内出口信贷机构的主权信用和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贸易融资。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也可以通过回购协议向我国银行或进口商提供外汇资金。

(四)帮助企业解决国际贸易融资担保问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由于存在贸易背景,又有物流保障,信贷风险总体上低于普遍融资。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建议银行适当降低国际贸易融资的担保要求。重点考察贷款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保证外贸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以控制风险。同时,建议省里设立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资金,专项用于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担保,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静.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及其风险防范[D].河海大学,.

[2]张宏伟.国际贸易融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篇6:浅谈国际贸易的相关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理念日益重视,如今人们的饮茶需求得到进一步开发。当前茶叶进出口已经成为很多茶叶企业经营贸易过程中的常态化内容。但对部分中小新兴茶叶企业来说,茶叶国际贸易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因此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并未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所以积极完善合作细节问题,体系化梳理合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对茶叶企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拟从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入手,从而探索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合同法律风险及相关防控思路。

关键词: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合同风险;法律防控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机制,因此其在合同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存在对合作的主要细节把控不到位,合同内容体系不够严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相关法律纠纷等相关事件的产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做好风险把控工作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要求,这一内容就包括合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分析

事实上,我国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且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的原产地国家,在世界上茶叶贸易交易中,无论是交易价格,还是茶叶类型,我国茶叶企业都具有一定话语权。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交易中都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就必须对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其具体状况,结合相关贸易类型,从而为有效分析其潜在风险提供基础和帮助。

1.1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其他茶叶生产国家不断发展,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额受到影响,在茶叶贸易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出现明显下滑,我国茶叶贸易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受其他产茶国家冲击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如今我们在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以茶叶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有效提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含量,从而提升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家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情况看,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新型茶叶国家更具优势。

1.2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茶叶国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份额,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滑,其他茶叶产业国对我国茶叶生产冲击力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问题进一步突出。再者,目前我国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先进、完善的经营思路,其整体产品体系建设缺乏创新力和多元化,茶叶贸易缺乏持久张力。

1.3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及发展机遇分析

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茶叶贸易的产品类型格局中,主要有绿茶、红茶,虽然在红茶贸易上优势不足,但在绿茶国际贸易中,我国有一批具有丰富品质、成熟品牌体系的绿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目前在国际绿茶市场中,我国有着极强的价格制定权和话语权。此外,我国浓厚的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茶叶贸易市场中的独有竞争力,而茶文化在与茶叶贸易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国茶文化强大的输出实力和内涵价值。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有所弱化,在全球市场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然而机遇历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因此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水平提升也处在一定机遇期。随着茶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人们品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等等一系列积极因素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而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良好基础,因此只要我们注重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丰富发展茶叶产品结构体系,就一定能为整个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础。随着国际茶叶贸易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当前只要我们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期,就一定能为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寻求到机遇。

2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各个环节中的合同风险表现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茶叶企业往往占有一席之地。而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相关合同。通过合同签订,从而对买卖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有效约定,也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法律约束。茶叶企业在茶叶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前预定产品,这与茶叶企业多为产品导向型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需要签订相关法律合同,而在这些合同中,就会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包括在商务洽谈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合同履约执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等等。

2.1洽谈合同过程中的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利益点,通过双方利益置换,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因此在合作初期,双方需要反复洽谈、磋商相关合作意见和信息,而这些洽谈的内容就成为双方签订合同的有效参考,或者成为合同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合作双方最终所签订的合同是其整个洽谈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见之和。事实上,在双方合作洽谈过程中,很少有一次洽谈就达成最终合作意向的,都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磋商,最终就合作事项达成一致看法,而在沟通过程中,就会通过一系列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磋商,最终双方交换意见完成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作合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双方合作的'信函和邮件等内容,进行妥善保存。要及时对双方沟通信息进行更新和研究,确保双方合作洽谈内容能达到一致。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旦与买方或者卖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洽谈具体合作细节,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必须慎重沟通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和具体条款,并且给与对方准确答复。此外,针对双方意见沟通信息也要进行有效保存。同时,在与对方洽谈贸易过程中,针对涉及双方合作利益的问题,必须据实回答,不能夸大,从而影响双方后期实质性合作。比如买方提出某一茶叶的购买需求,茶叶企业必须从自身生产实力出发,不能盲目答应,既要合作诚信,同时也要合理、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2.2签订合作合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在合作双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后,双方需要结合合作基础文本,拟定具体的合作合同细则,并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内容进行认真审理,不能出现疏忽。事实上,很多合同的违约问题,都是由于细节把控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和重要条款进行有效把控。在这一环节,需要充分注重三个方面的规范化,一是对相关合同术语的规范化应用。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合作开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都有着相应内涵,想要有效规避其风险,就必须对风险内容进行深度把控。其次是在付款方式的选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普遍使用的是直接汇款和信用证等方式,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对自身付款方式进行有效了解,从而避免因付款问题造成合同合作风险。最后,是出现问题之后,解决双方争议方式的具体选择。无论是仲裁,还是提请诉讼,都尽量选择合作双方容易执行,且能够对我国茶叶企业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方法。

2.3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同完成商谈和签订后,最重要的过程是合同履约。在合同履约过程中,茶叶企业应该注重对合同履约条件的把控,同时针对双方合作进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予以及时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把握两大细节,一是对双方具体合作条款的内容进行认真对照,并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执行。比如在合同中,会对双方货物交付时间和相关进度予以约定,而茶叶企业就要结合这一要求,按照约定严格执行。此外,在货款的收取上,也要及时予以跟进,当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其他因素影响时,要及时上报双方管理层,从而继续决定合同执行情况。此外,是在茶叶交付和货款收取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检查,并及时给与对方反馈,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与对方沟通,验证。

3结语

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而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最体系化的茶叶生产技术和最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历史已逾千年,因此在整个茶叶国际贸易体系中,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到今天,我国在国际绿茶市场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对国际绿茶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结合长期以来的国际茶叶贸易实践活动来看,茶叶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其在贸易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合同签订时的内容和与合同相关的各个细节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把控,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国际贸易的相关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摘要: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分析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表现,提出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以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Spence)、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kerlof)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析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在因此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这一新的理论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引人到市场经济的相关领域,才使得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目前该理论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相关交易过程中因信息的不对称性分布而对交易行为和市场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其基础是人们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某些信息参与人拥有另一些信息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并在社会中交流传递的的信息的不均衡,我们称其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国际贸易而言,传统贸易理论说明了企业走向市场的根本动因,从企业的视角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力,企业面向国际贸易市场,在充满各种风险的国际市场,企业通常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把营利放在第二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通常对国际贸易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环境中不能轻信客户。另一方面,相对经验成熟的企业虽然对贸易市场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也采用了一些避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但在开拓新兴市场时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贸易机会信息不充分、贸易合同执行不力等造成的利益流失,如果市场间没有时间和距离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那么国际贸易量将急剧增加。

二、信息不对称状况产生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生成普遍非均衡性。从本质来看,任何信息都产生于一个局部的个体,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事物是运动的,信息会随时反映事物的运动及其伴随的一系列属性。在该新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传输给信宿之前,该信息相较于其他信息就有了一定的优越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新信息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即是信息对称性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具有普遍性。

2.信息的海量增长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社会信息量,特别是科学知识类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曾预言: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期是增长一倍,70年代5年增长一倍,80年代有专家估计每3年增加一倍,到了90年代,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400万篇科技论文问世。在这样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任何的个体或几个都无法并且务必要获取全部完整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同个体或机构上信息的占有量量差距会不断加大,信息偏态分布在整个社会呈现加速扩张态势。

3.信息占有方的垄断优势。在市场交易情况中,交易者占有越多的信息越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信息占有方往往采用隐藏信息或向市场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使交易对方无法及时获得交易所需的相关信息。在现实中,往往存在消费者或消息弱势方在交易达成之后才掌握全部真实信息的状况。

4.信息获取的成本扩大了信息不对称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即:富者拥有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而贫者拥有的信息越来越贫瘠。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必然需要成本,这就要求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投入。这就形成了针对市场环境下部分交易者的信息对称屏障,信息交易成本过高造成了交易一方的绝对劣势。

三、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1.国际贸易中的事前信息不对称。相关贸易信息掌握的不对称引发完成交易前产生逆向选择,也就是使掌握信息相对较多的一方利用另一方对信息的无知来获得额外利益。国际贸易中的多边或双边贸易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国际贸易市场的统一存在很大的障碍。国际贸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通常表现为:一是利用厂商对海外市场不熟悉。不了解贸易对方信用状况,伪造单据,发生国际贸易合同的逆向选择;二是国际贸易欺诈犯罪分子以各种虚拟公司名义进行欺诈,产生利用贸易所在国管理漏洞的逆向选择;三是在一国或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时的逆向选择,以不可抗拒的巨变为理由,贸易国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

2.国际贸易中的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状况引发完成交易后发生道德风险。就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而受损的一方又无法加以确定。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交易的双方处在不同的信息储备中,在交易发生前相互没有关联,缺乏互相公开的收益和成本,使得贸易双方之间建立的互信机制很交易就被打破。在完成交易后买卖双方都易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买方收到货物后在不完全承担利益风险时,会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自私行为,例如谎报收货情况,暂不付款或恶意退货,使卖方利益受损。卖方由于在信息占有上处于优势,在完成合同后,可能发生以次充好,给卖方质量较低的同类商品代替原来买方所看到的商品。总之,买卖双方占有信息的不对称是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

四、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但这种状况并不是不可逆转的。要彻底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相关风险,就必须尽力实现贸易信息的对称化。使国际贸易交易双方在获得成本最小化的信息,即做到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1.强化信息传递技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这对于增强商务信息透明度、提高贸易信息传播效率及弱化信息不对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技术层面上讲,首先,利用防火墙加强访问控制。通过建立网络通信过滤原理来鉴别、控制访问,有效的提高国际贸易过程的安全性。其次,可采取实施数据加密技术。其作为防止国际贸易信息系统信息失真的基本控制技术,提高了国际贸易信息的安全性。第三,完善身份识别系统,控制访客访问,防止不择手段窃取商业信息机密。通常有数字证书、签名等身份识别技术。

2.信用量化与公开。信用量化是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指标体系和信用评价标准进行设计,提供一个简单的、直观的用于判断对方信用状况的标准。信用的公开和量化为相关信用的快速识别和判定提供了科学的条件,从而弱化交易风险,顺应了国际贸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3.完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商业信用是建立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信用借贷,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价值链,才能真正筛选出优秀的项目和企业,从而进行安稳的贸易和投资。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信息的可量化和公开透明为企业信用的识别和判断提供了便利。标准的信用管理评价体系,可以对交易前期的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中期的债权保障和后期的账款管理与追收进行系统的管理,从而科学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中信息的对称,把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顺应了现代贸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业人员素质对于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来说至关重要。提高国际贸易从业者的信息意识、服务水平是消除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对策。国际贸易活动程序复杂,技术性强,应该强调对工作的操作规范,同时加强外贸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只有从业者精通订货、单证、运翰、付款等贸易过程中相关环节的内容和程序,熟练掌握从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才可能有效避开诸如距离和时间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从可控人力资源方面预防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5.健全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降到最低。伴随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海外投资、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应用等国际经济活动日益增加,跨国合同诈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国际上,应缔结双边、多边条约,促进国际贸易遵循统一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国内,借鉴其他国家控制贸易欺诈的立法经验和已取得的成果,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运用事前控制、事中阻止、事后惩戒等手段,加强了防范和治理国际贸易风险的力度。

篇7: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国际经济失衡加剧,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本,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轮胎特保案看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

发达国家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量,利用自己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强势地位,会运用各种打压方式,压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甚至不惜损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转嫁发达国家的困难和危机,为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

(一)从国际政治斗争和经济霸权主义的情况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但是,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竞争的复杂化,使国际经济秩序很不规范,很不平等。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蔓延到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强烈冲击。国际贸易既是合作、竞争,又是一场斗争。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加剧和放大。为了防止大国政治对我们的冲击,就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并辅以必要的外交手段,应对大国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贸易上对我们设置的重重障碍,实现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从一个原本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转移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在一个大市场中进行商贸往来的环境。我们已经不能单单只根据国内的情况,仅仅着眼于从调整国内的宏观金融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要跳出中国看中国,放眼世界看中国,从全球经济发展中找准我们的位置,发挥我们的优势,实现我们的目标。

(三)从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已经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已经从实质上置身于全球化经济发展之中,国内国际市场化的竞争态势主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篇8: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1、文化与文化差异

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他对文化的描述成为一个里程碑,为文化的研究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此后中西学者开始对文化的内涵及其涵盖范围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他们对于文化的阐述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2)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3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4)人类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文化现实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5)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现实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所以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着差异。人们对文化范畴的理解和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角度越来越多,并各有各的侧重点――社会学家注重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社会学家关心人们的文化行为,人类学家则着眼于不同的群体在精神与习俗上的差异。

2、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1 文化差异性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比较优势”一词本身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方面进行的对比。有差异性或独特性才有可比之处。“优势”的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如果从二维层面更为深入地对其加以解释,“比较”包含了横向差异性和纵向相对性。横向差异性从静态的角度寻找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它是某一时点上的对比。资源禀赋论中所说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存量上的差异等都属于横向差异。而纵向相对性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出发,以一国资源禀赋存量可变为前提,比较本国在不同时期所具备的比较优势。

因为差异的存在,才有了交换的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在二维层面上进行分析:从第一个层面看,文化的民族性产生了横向上的差异。在强烈的文化差异下,人们产生了对异域文化的需求,即希望从外来文化中获取本民族文化中稀缺的元素以满足自己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需要。比如说中医用药,讲求辨证,它把人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对某处病痛的医治往往从其他部位人手,这样疗效可能较慢,但可以去根治本。而西医用药多采用局部分析的办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急性病的发作,用西药治疗见效快。两种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医治方法,各有利弊。但人类共同面对的疾病使得遵循不同医药文化的医药产品被相互需求。从另一个层面看,文化的时代性产生了纵向相对性。提出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交流中不断融合新的内容,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

2.2 文化普遍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同中东、欧洲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以及欧洲诸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获取新的价值增殖。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在中,文化产品(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表演艺术、音像制品、娱乐、会展等)的出口达7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和航天产品的出口。在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以物质文化表现的货物贸易竞争将更为激烈。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音乐,戏剧,电影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住宿,餐饮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独具异域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此外,服务贸易中的`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因其大多表现为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所以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我们可以在外国生产的文化衫上找到中国的京剧脸谱,但是说到纯粹的京剧艺术,那就只有原生于中国文化氛围下的京剧艺术表演家才能诠释京剧的韵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这种归属稳定性为各国拓展服务贸易提供了稳定而又巨大的资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同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基本物质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关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人们从商品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灵体验。因而,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将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这样,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如何发挥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开放的环境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国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寻找新的途径。

3、如何有效利用文化差异来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3.1 敦促世界贸易组织采取扶持措施

敦促世界贸易组织借助于自身的法人地位,携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性的经济组织,采取恰当而得力的措施,扶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状况除了受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状况的影响。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才会产生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人们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也会由此提高,对先进的文化及凝结了先进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才会既有能力也有愿望接受,使先进文化融入其民族中去,逐渐达到世界文化的融合,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创造最根本的条件。所以,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世界性经济组织要尽可能给予落后国家经济援助,为落后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同时敦促发达国家执行它们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承诺,兑现和扩大它们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放宽对落后国家知识产权贸易中的有关保护条款,推动先进技术以比较低廉的成本在落后国家得到应用;免除对发展中国家服务、纺织品和农产品出口的种种限制,使落后国家尽可能获得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并取得比较收益和创汇的机会,以便使他们有较强的进口能力,对本国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改造。同时,通过技术转移和投资带去先进的文化理念,促进世界各国走向文化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全球的无壁垒贸易。

3.2 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

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钟声在不同国度敲响的时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激昂乐曲也回荡在地球的不同角落,承载着人类文明硕果的物质载体穿梭于世界各地。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盛况空前,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中国是世界上茶文化最悠久的国度。11月10号,由中国太极茶道组织和合作举办的西班牙“中国茶艺嘉年华”活动前期筹备进展顺利,即将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将凸显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将呈现无穷魅力。推广茶道精华,弘扬中华本色是组织“中国茶艺嘉年华”活动的基本宗旨。太极茶道计划用不太长的时间,继续在世界各地组织类似的活动,把中国茶道艺术推广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我们也相信,像茶文化这些文化展一定会使世界各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4、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

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

(1)文化理解的培训。

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2)文化应用的培训。

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激励方式,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作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3)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

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把握他们的动机。

(4)相互交流的培训。

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 也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互谈感受,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5)对外贸易策略制定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企业在对外贸易策略的制定上应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使文化渗透其中,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把它们都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与可乐同售:开封格林福花生制品公司开发了适合欧洲人口味的花生奶等。这些都是国际经贸中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篇9: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论文

面对这一现状,传统的国际贸易唯一的出路即是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互联网+国际贸易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升级原有的传统外贸模式,企业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

一、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区别

传统的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易,一般是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组成,所以也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而跨境电子商务是是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借助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使得商品,服务,要素等等的流通变得更加便捷,更自由。

而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新兴的跨境电子商务拥有更多的优势。

(一)商品和服务信息获取更加便利

因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而言,具有更多的丰富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贸易信息,通过互联网快捷的平台支持,直达全球的消费者,使得获取信息不在受到传统贸易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因此,跨境电子商务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的优势在于互联网上的市场信息广泛的共享和公开,网络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搜索到全球的不同商家提供的相同商品的信息,方便消费者对同一款产品进行质量和价格上的比较,从而选择出最合适自己的优质产品以及最合适自己的优质服务。

(二)企业直接面向全球市场

从局部的角度看,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由厂家到经销商在到各个分销商的模式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而新兴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则是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直接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使得无形之中,企业大大的降低了企业营销的运营成本,并且让消费者以更加低廉的价格享受更优质的服务。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不能有效的对接企业与消费群体的供求关系,使得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大幅度减少。

从全局来看,跨境电子商务为各个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更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使得更多多样化的同类产品流入市场,使得商品流动的范围不断的扩大,更有利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打造自己的品牌。

(三)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更便捷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收到的各种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更具有时效性,我们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物,只需要轻松的点点鼠标,便可直接完成交的易信息互通,单证的传递,支付货物款等流程,省去了我们购物时繁琐的一系列流程。

消费者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购买商品的物流信息,通过跨境物流系统,产品可快速的配送到全球各处。

信息的高时效,商流的多样化,物流的高效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的便捷。

二、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国际贸易升级

(一)促进国际贸易多边发展,优化配置各类资源

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更高效的信息传递性,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加庞大的客户群体,进入门槛更低,所以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同时,要把相关配套的各类服务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配套进行深度的优化,使得生产,销售,物流达到充分的融合,以信息为交汇点,充分融合产品从出厂到销售,在到海外配送,以及电子支付,以消费者为中心,构筑相对与传统经济更便捷,更高效,更快捷的全球服务产业链。

(二)推动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

传统国际贸易是由企业按计划生产出相应数量的产品以满足国外消费着的需求,而这样的方式常常出现一种供不应求或者是供大于求的尴尬情况,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跨国电子商务为这种弊端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企业可以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收集整合的信息,通过云计算来精准判断境外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计划,这样大大减少了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弊端,减少了企业盲目生产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除此之外,透过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及时的收集到境外客户群体对相关的产品反馈,及时的对产品的不足之处做出行之有效的变更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人群的需求,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走的更远。

(三)推动差异化竞争

受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影响,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国际贸易的大门,推动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互联网的跨境电商平台为各国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商家的产品,云计算功能,更是让消费者很容易的找到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面对自己的需求时,增加了更多的可选择性,这样的消费方式使得国际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激烈的竞争会促使企业去完善自己的产品,提高自己的服务,以此来打动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众多的产品之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满意,成为了当今外贸企业的一道难题。

这样的竞争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更多的满足自己心里需求的产品。

三、跨境电子商务的弊端与改进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告诉发展,随之而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是这个新兴的跨境营销模式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门槛低,各种失信企业乘虚而入,造成了信用缺失,监管不完善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物流系统的.不成熟,缺乏时效性和安全性也为跨境电子商务蒙上了一层阴影,各个国家之间存在各种复杂的关税贸易协定也是限制跨境电子商务的一道屏障,没有完善健全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法律也是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改变这些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各国家,各民族,各个拥有不同的文明,宗教信仰的人群共同去努力,以真正的在這个互联网时代,让地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

四、结束语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让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平台结合,发展互联网+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的事,它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需求,在未来,我们能达到一种足不出户,即可买到世界各地物品。

我们的国际贸易,正在朝着这个长远的目标,一步步的完善着,迈进着。

在未来跨国电子商务将为世界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2]浅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一、何为电子商务

(一)电子商务含义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EDI和Internet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全新商务模式。

其体现的开放性、全球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在符合商业经济内在要求的同时,还使其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

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冲击。

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

在带动经济结构变革的同时,对整个现代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互联网上的“商店”所从事的在线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

交易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和劳务,如汽车、书籍、日用消费品、在线医疗咨询、远程教学等;也可以是一些无形产品,如新闻、音像产品、数据库、软件及其他类型的知识产品。

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整个商务过程。

(二)电子商务的优势

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因为借助Internet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而且还可以避免采购人员虚报价格而增加成本,有资料表明,使用EDI通常可以为企业节省5%-10%的采购成本。

企业为应付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不得不保持一定库存产品和原材料。

产生库存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同可以改变企业决策中信息不确切和不及时问题。

通过Internet可将市场需求信息传输给企业管理人员以决策生产,同时企业的需求信息可以马上传递给供应商以适时补充供给,从而降低库存。

一个产品的生产是许多企业相互协作的成果,因此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销售可以涉及许多关联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将过去由于信息封闭导致的分阶段合作方式改为信息共享的协同并行工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因信息封闭而无谓等待的时间。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10:本科国际贸易论文

贸易技术壁垒是指进口国家针对有关工业产品或消费品的某些特性所制定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标准、法规以及检验商品合格与否的评定程序而形成的一种贸易障碍。在近年来国际贸易中兴起了多种非关税壁垒,其中技术壁垒最难对付,可以称之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杀手锏”,成为21世纪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一、贸易技术壁垒兴起原因

1.贸易技术壁垒产生的历史并不悠久。GATT/WTO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它要求成员方只能通过关税来保护本国产品,而不应采取其它限制进口的措施,还要求各成员之间应通过关税减让的谈判逐步降低关税。从GATT/WTO的有关八轮多边会谈的结果来看,这一原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遵守:成员方的平均关税大幅度降低,目前发达的成员方与发展中成员方的平均关税分别仅为3%和11%。但是,随着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又出现了形式多样的非关税措施。在非关税措施中,如果采用直接的数量限制等手段来保护本国市场,不仅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还会受到其它成员方的报复。因此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转而寻求一种更高明的替代措施。技术壁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大行其道。

2.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地发展,技术贸易以及技术密集型商品或者技术相对含量较高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与之相关的贸易磨擦也大大增多,因此把技术标准或法规用作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措施就被一些国家和地区广泛地利用。

3.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各国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性增强,对商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商品款式变化更敏感,对卫生、安全及环境指标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使得技术壁垒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盛行的绿色壁垒就能说明这一点。

4.贸易技术壁垒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使之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好武器。贸易技术壁垒有以下特点:(1)形式上的灵活性。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技术政策差异明显,各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各国制定的技术标准越来越高、技术法规越来越严格。技术壁垒也随之更加苛刻,层出不穷。随着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加剧,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往往有意识地利用标准作为竞争的手段,把标准的差距作为贸易保护的措施,特别是更广泛地利用安全、卫生标准作为限制进口的武器。(2)名义上的合法性。技术壁垒往往披上合法的外衣,借WT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中若干规定,打着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或保护生态和环境的旗号,行保护贸易之实,转移人们的视线。(3)内容上的广泛性。贸易技术壁垒名目繁多,不仅涉及到初级产品,而且包括各种中间产品、制成品;不仅涉及到有形商品,而且还包括金融、信息等无形贸易产品;不仅涉及到商品的开发、生产、加工过程,而且还包括包装、销售、消费等过程。(4)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性。在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上,目前发达国家处于垄断地位,发达国家在保护本国消费者利益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标准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由于这些标准是主要根据发达国家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定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往往是难以达到的。这些貌似公正实则不公的标准,势必使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技术壁垒这些特性,使其更容易成为关税和直接非关税壁垒的“替身”,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张王牌。

二、贸易技术壁垒的类种

1.复杂多变的技术标准。一些国家对进出口商品规定了极为严格和繁琐的技术标准,既有产品标准,也有通用技术语言标准、试验检测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既有工业制成品、农产品标准,也有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标准;既有产品质量、性能标准,也有产品包装、贮存和运输标准;还有工艺标准,等等。这些标准总是随着快速提高的技术水平而不断变化,因此其不确定性很大,往往使出口国、出口商难以应付和适应。

2.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法规是包含或引用有关标准或技术规范的法规。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劳动安全、环境保护、卫生与保健、交通规则、无线电干扰、节约能源与材料等。目前美、日、德、法等发达的工业国颁布技术法规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技术法规不像技术标准那样可以互相协商。技术法规一经颁布即强制执行。故在国际贸易中构成了比技术标准更难逾越的技术壁垒。

3.繁琐苛刻的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一些国家对商品的包装和标签也作了苛刻繁琐的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否则不准进口或禁止在市场销售。例如,美国等国禁止利用干草、稻草、谷糠等为包装材料。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包装材料只有在提供消毒证明的条件下,才允许使用。英联邦的许多国家,要求提供包装材料的产地证明。德国和法国则禁止进口外形尺寸与本国不同的食品罐头。

标签是附在商品或包装容器上的说明和图样。其内容一般包括:制造者、产品名称、商标、成分、品质特点、使用方法、包装数量、贮藏及应注意的事项警告标示以及其它广告性图案、文字等。标签可以采用纸条或其它材料制品的形式,也可以将说明和图样直接印在包装容器或商品上。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向消费者提供产品质量和使用方法的信息,对商品标签作了严格的规定。例如进入美国市场的电器产品必须获得“UL”标志。加拿大对于进口食品和食用消费品规定必须以法文和英文标明品名,并在商品的明显地方标明商品的重要性、名称和外国生产者或加拿大进口商的名称和住址。澳大利亚进口各种服装,规定商标上必须注明原料成分,标明适合穿用者的年龄及身材,还有洗涤方法和生产国别等。据统计,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或地区已颁了各自的环境标志图形。

4.多种类型的认证制度。在国际贸易中,不仅技术标准与法规能构成贸易的技术壁垒,而且各国认证制度的差异也能构成贸易的障碍。国际贸易对产品认证、实验室认证、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以及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认证等十分重视,有些国家限制没有经过认证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有认证的商品则可以享受免检的礼遇,特别是经过国际上有权威的认证机构认证的商品,信誉好、销路大、售价高。未经认证的商品,即使其质量具有较高水平,但是也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也只能低价销售,得不到购买者的信任。因此认证体系的审核注册成为近年来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施标准化战略,跨越贸易技术壁垒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脚步越来越近,针对中国的关税将大幅度降低以及直接的非关税壁垒将大量减少,而贸易技术壁垒将逐渐增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尽早采取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大力推行对外贸易工作中的标准化特别是国际标准化战略,是跨越技术壁垒的有效措施。

(一)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得到各国的认同,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国际标准有取代国家标准的趋势,因此采用国际标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条件。另外积极地推广采用国际标准,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先进技术,提供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从而达到改善商品质量目的,从长远来看,这才是突破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

(二)注意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及时研究、搜集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调整本国产品的质量指标。国外公司标准和行业标准经常修订,一旦有了技术上的新成果,即制定成标准,供设计、生产直接采用,滞后时间短。因此要密切注意国外制定标准的动向,不失时机地进行全过程跟踪,如果坐等国外先进标准正式颁布才开始采用,则滞后时间很长,不利于本国标准的调整。

(三)要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在目前的国际上所采用的国际标准有很多都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者是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的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这显然不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不仅能让我们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充分反映我们的意见和合理要求,扩大我国的影响。对我国国内的先进标准,也应积极地向国际组织推荐,争取纳入国际标准。只有这样变被动为主动,才有利于我们突破技术壁垒的限制,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四)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开展国际认证是一项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准化工作。按照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一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获得“白色通行证”—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通行证”—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和产品,意味着在国内外有良好的企业信誉,相当于获得了进入别国市场的“钥匙”,成为国际市场免检产品,其市场力不言而喻。因此,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篇11:本科国际贸易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偏重理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明显差别,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对该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编纂等微观层面。如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如何加强校际合作以整合资源,如何细分课程以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助性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务员之家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R],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07年1月30日.

[2]新华书店网站.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教材统计,http:www.bjfxs.com.cn/frontend/index.jsp,截止:2007年3月.

篇12: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1、电子商务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2、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4、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5、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6、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8、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9、我国的亚洲区域合作战略研究

10、自由贸易与“绿色壁垒”——中国的外贸与环境保护 11、绿色壁垒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2、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我国服装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14、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国际贸易中动植物卫生检疫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 16、无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对策研究

17、外资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状况及影响研究 18、欧洲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19、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20、中国与东盟产业机构互补性研究

21、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 2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24、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探析

25、中美贸易摩擦初探(浅议) 26、论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27、WTO农业协定与欧盟及美国的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28、关于非关税壁垒的历史、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29、WTO反补贴协议对我国政府补贴制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0、跨国公司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 31、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影响和策略 32、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争端的法律准备研究 33、WTO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分析

34、东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35、环境与绿色贸易壁垒 36、SA8000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37、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38、新型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9、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加工贸易的升级对策研究 40、国际贸易中信用证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41、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 42、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

43、跨国公司并购对中国企业出口环境的影响 44、WTO框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评析

45、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46、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招标中的竞争力分析 47、软条款信用证研究 48、跨国公司避税的形式分析

49、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贸易术语选用问题 50、取消纺织品配额对中国纺织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

51、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52、中国屡遭反倾销的根源分析

53、“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54、“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

55、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6、试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 57、中国外贸结构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58、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

59、浅析我国频遭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60、国际贸易实务中货款拖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6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透析及对策研究。 62、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63、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64、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65、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66、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

67、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68、浅析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

69、我国外贸企业L/C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70、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1、非关税措施与国内产业保护。 72、浅析贸易自由与反倾销的关系。

73、浅析贸易自由与保障措施的关系。 74、浅析入世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

75、浅析我国关税的有效保护。 76、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

77、WTO发展中成员优惠待遇探析。 78、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探析。

79、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80、浅论绿色贸易与多边规则。

81、《鹿特丹规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82、对报关有关问题的思考。

83、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我国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84、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和贸易顺差过大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的影响。 85、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利弊以及应对措施。 86、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研究

87、国际贸易合同履行中的违约问题研究

篇13: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1         浅析TRIOs对1         浅析TRIOs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        东亚新国际分工模式研究

3        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对策研究

4        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5        B2C电子商务的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6        B2C电子商务中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实现

7        eUCP问题研究

8        GATS与GATT的主要原则的比较研究

9        SA8000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0        UCP600与UCP500的比较研究

11        WTO与GATT反倾销协议比较研究

12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思考:以中外汽车零部件争端为例

13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4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对中国借鉴意义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

15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

16        产业内贸易与产品内贸易的比较研究

17        长三角地区的出口模式与产业升级研究

18        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19        出口信贷促进了中国出口增长吗

20        出口商品定价问题研究

21        出口押汇业务中的风险与防范研究

22        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研究

23        RCA指数能够衡量一国的比较优势吗:产品内分工的视角

24        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决定:中国的证据

25        对外反倾销对生产率的影响:以中国**行业为例

26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模式研究

27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比较研究

28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研究

29        区域经济一体化妨碍了全球化吗?一个综述

30        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关联关系研究

31        初探吸引外资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        初探中国农业利用外资问题

33        外资投资农业与产业链控制:以高盛养猪为例

3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研究

35        刍议CEPA对湖北外贸发展的影响

36        刍议CEPA对中国大陆和香港服务贸易的影响

37        刍议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38        刍议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39        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40        国家风险与中国的出口扩张:理论与证据

41        WTO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吗

42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革与发展研究

43        新时期中国进口战略的调整研究

44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45        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46        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证据

47        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发展:基于中国**行业的研究

48        服务外包与产业升级研究

49        服务外包与工人的技能进步研究

50        中国的贸易成本变动:一个面板数据方法

51        制度质量与贸易发展:中国的证据

52        人口红利、本地市场效应与中国的贸易发展

53        劳动力比较优势可以持续吗

54        对xx行业门户网站的经营盈利模式的思考

55        对达能中国战略的评价及其对中国企业利用外资的启示

56        对外贸易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研究

57        对外贸易与产业集聚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

58        对外贸易中的技术贸易壁垒及其影响-以钢铁业为例

59        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思考

60        对中国玩具出口被召回现象的反思

61        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关系研究

62        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研究

63        发达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模式比较研究

64        发展国际租赁贸易问题的探讨

65        发展与西部发展问题研究

66        发展中国海外投资的对策研究

67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68        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69        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70        国际工程承包新形式问题研究

71        国际货物公约销售中买方义务及其违约救济-《公约》和中国合同法的比较

72        国际货物贸易支付方式的新发展问题研究

73        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探讨

74        国际零售商全球扩张模式的比较研究

75        国际贸易壁垒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76        国际贸易惯例发展趋势研究

77        国际贸易争议处理方法比较研究

78        国际贸易中的合同欺诈问题研究

79        国际企业的经营边界问题研究

80        国际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浅析

81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有关问题研究

82        国际外包模式研究

83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初探

84        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网站营销策略研究

85        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网站营销策略研究

86        过渡期结束后增强中国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87        海运提单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分析

88        湖北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89        基于Web2.0的企业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90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

91        基于互连网环境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探索

92        基于先进IT的企业商务创新模式研究

93        技术贸易壁垒下我国农产品出口策略分析

94        技术型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95        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研究

96        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

97        简析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趋势

98        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99        进出口企业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

100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市场保护问题研究

101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问题研究

102        开放环境下中外资银行的竞合关系分析

103        口碑效应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104        跨国并购利弊问题研究

105        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模式比较

106        跨国公司在华垄断性并购的成因和影响研究

107        跨国公司增加海外研发投资的原因探析

108        跨国经营战略联盟方式分析

109        跨国企业对华品牌扩张的模式研究

110        跨文化兼并的文化冲突

111        来自发展中国家反倾销问题的研究

112        劳动力比较优势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

113        利用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分析

114        利用外资中的防止转移定价问题研究

115        临时性保障措施问题研究

116        零部件贸易:东亚与欧盟的比较研究

117        绿色壁垒问题研究

118        论CRM、ERP和SCM的整合

119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

120        论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1        论李斯特学说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122        论绿色壁垒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

123        论网络品牌与传统品牌的整合

124        论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研究

125        论新增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126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海外投资的影响分析

127        论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

128        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

129        贸易活动中的人文价值观及其实践操作研究

130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131        美国对华反倾销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32        美国对华投资与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133        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

134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变革

135        面向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

136        欧盟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研究

137        欧盟贸易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38        普遍优惠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39        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研究

140        企业电子商务战略成功的因素分析

14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模式研究

142        企业外汇汇率风险及其防范

143        浅谈跨国公司的跨文化团队管理

144        浅析APEC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45        浅析国际贸易中的恶意绿色壁垒

146        浅析国际企业虚拟化经营

147        浅析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外贸体制的变革

148        浅析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应对策略

149        浅析雁行模式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借鉴意义

150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信用证诈骗及其防范

151        浅析中国贸易摩擦问题的新动向

152        浅析中国企业对外贸易中遭遇的商标抢注问题

153        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与区位选择

154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55        浅析中美贸易平衡问题

156        倾销与反倾销的理论与对策问题研究

157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58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原产地规则问题研究

159        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研究

160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问题研究

161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影响

162        人民币升值与中国的出口贸易

163        人文贸易观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64        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效果分析

165        试析WTO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166        试析WTO农产品贸易谈判前景

167        试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前景

168        试析对外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

169        试析提高中国引进技术的经济效益

170        试析外汇汇率风险及其防范

171        试析网络环境下客户忠诚度的培育

172        试析印度限制中国投资问题

173        试析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策略

174        试析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策略

175        试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困境与策略

176        试析中国汽车业外资进入发展现状

177        试析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

178        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179        外汇对外贸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180        外企在华并购的影响与障碍研究

181        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182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利弊分析

183        中国贸易摩擦的新发展

184        多哈回合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研究

185        中国是外资的“污染天堂”吗

186        网络营销中的产品与服务策略研究

187        网络营销中的促销策略研究

188        网络营销组合策略的实现模式分析

189        网上购物方式下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90        网上商店与经营模式研究--以零售夜为例

19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影响: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为例

192        我国利用外资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3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面临绿色壁垒及其对策分析

194        无提单放货的法律研究

195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96        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农产品出口的问题研究

197        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形式与防范对策研究

198        议付L/C业务中议付行的风险及其防范

199        银行保函的法律性质与应用问题研究

200        银行对银行保函欺诈的防范

201        银行跨国并购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202        引进外资与发展外贸的相互关系研究

203        印度限制中国对其投资研究

204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东道国外资政策的选择

205        战后管理贸易政策的探讨

206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讨

207        中国××(如:金融)产业预警机制研究

208        中国××产业(如:电信)服务贸易问题研究

209        中国产品出口战略研究

210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

211        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212        中国出口退税新政策实证研究

2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2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货物贸易影响研究

2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2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双边经贸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2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及发展策略研究

218        中国对外采取反倾销措施的问题研究

219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决定因素研究

220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效应

221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效果分析

222        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

223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研究

224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扩散效果实证分析

225        中国对外贸易中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问题研究

22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

227        中国发展对非洲劳务合作问题研究

228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研究

229        中国高外贸依存度问题初探

230        中国国际货物运输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231        中国合同法与《公约》的比较研究

232        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233        中国零售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234        中国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235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236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与区位选择

237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研究

238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困境与风险防范分析

239        中国企业外汇汇率风险及其防范

240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政治风险初探

241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研究

242        中国外贸代理制问题研究

243        中国外贸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244        中国外贸企业集团化战略研究

245        中国外资零售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246        中国鞋产品反倾销研究

247        中国遭受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248        中国遭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249        中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分析

250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251        中—欧双边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252        产品内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研究

253        中小企业集群与出口竞争力研究

254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

255        中外汽车零部件关税争端之分析

256        中外网络营销比较研究

257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探索

258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259        中兴通讯国际化之路的启示

260        中印外贸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261        WTO与GATT争端解决机制比较研究

262        中国的经常账户不平衡:基于扩展的贸易边际的视角

263        次贷危机对美国在华跨国公司的影响研究

264        次贷危机对中国在美跨国公司的影响研究

265        中印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研究

266        服务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趋势研究

267        在华跨国公司危机处理能力研究:以家乐福为例

268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冲突管理研究:以中国为例

269        中国跨国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知识传递研究:以海尔为例

270        中国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扩张战略研究

271        “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影响

272        UCP600对信用证开证行的影响分析

273        出口商品定价分析

274        出口信贷对中国出口影响研究

275        初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之道

276        初探中国畜牧业利用外资问题——产业安全视角

277        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278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279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前景研究

280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比较研究

281        对东莞玩具被召回现象的技术壁垒反思

282        对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对策

283        发展中国家对华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284        广西利用外资的思考——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

285        国际货物买卖中买方的义务及其违约救济

286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探析

287        国际粮价上涨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288        国际贸易中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研究

289        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服装遭遇反倾销问题研究

290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9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292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文化适应性浅析

293        跨国公司管理人员本土化浅析

294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95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影响研究

296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问题研究

297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研究——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为例

298        劳动力比较优势、本地市场效应与贸易转型研究

299        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

300        绿色壁垒下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01        论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02        论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303        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

304        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影响

305        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306        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307        论物流业振兴规划下的电子商务发展

308        论中美贸易逆差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309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探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310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311        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原因及对策分析

312        美国金融危机对华外资金融机构的影响

313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14        企业国际市场拓展分析

315        浅析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316        浅析多哈回合失败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317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特点及应对措施

318        浅析来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319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320        浅析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

321        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322        浅析中国软件外包现状及发展策略

323        浅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

324        浅议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325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26        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327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

328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服务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329        世界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与安全问题研究

330        试论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331        试析人民币升值对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332        试析我国FDI的区位分布

333        试析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334        试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策略

335        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336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问题的分析

337        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利弊分析

338        我国食品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及其对策分析

339        我国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存在的风险有应对措施

340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与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341        沃尔玛的对外扩张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342        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国贸易政策的调整

343        新贸易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344        信用证欺诈与防范

345        议付信用证下议付行的风险与防范

346        在华跨国公司危机处理能力浅析——以家乐福为例

347        中国茶叶出口问题研究

34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焙的影响研究

34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及中国对策研究

350        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问题与对策分析

351        中国绿色食品出口中的绿色壁垒研究

352        中国农业利用外资问题研究

353        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趋势研究

354        中国企业国外遭遇商标抢注问题分析

355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模式的探讨

356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研究

357        中国玩具出口被召回现象的反思

358        中国遭受绿色壁垒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359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探索

360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分析

361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362        中美和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

363        中日贸易摩擦及发展趋势

364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浅析

365        中国外资战略调整及政策选择

366        中国开发区发展问题

367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问题

368        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问题

369        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问题

370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371        服务贸易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分析

372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373        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研究

374        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

375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376        基于SA8000的贸易壁垒研究

377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之谜

378        美国政府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及启示

379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380        贸易保护泛化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研究

381        中俄边境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382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 现状,问题与对策

383        海峡两岸经济回顾与展望

384        我国内地与香港(台湾)贸易关系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385        “泛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386        海峡两岸产业与经贸的比较分析

387        贫困化增长理论对中国贸易增长的借鉴作用分析

388        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

389        管制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国际比较

390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探析

391        新型工业化与中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选择

392        外资流入与国内投资储蓄关系的实证分析

393        实施出口退税新机制的效应、问题及建议

394        对信用证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

395        如何进行出口单据的制作及单据拒付的处理

396        建立有效的出口鼓励政策机制

397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的影响

398        我国出口企业如何直面“专利”进攻

399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400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401        中印两国对外贸易战略比较分析

402        中国外汇储备如何保值增值

403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404        如何建立我国产业部门的有效预警保护机制

405        CEPA与广东外经贸发展

406        国别经贸关系研究(中美、中欧、中非、中俄、中韩等)

407        跨国企业中文化差异与激励问题研究

408        外资企业对我国产业的技术提升研究

409        “福费廷”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

410        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411        采用FOB贸易术语出口的风险及其防范

412        信用证遭拒付的处理与应对

413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414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41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        东亚新国际分工模式研究

3        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对策研究

4        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5        B2C电子商务的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6        B2C电子商务中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实现

7        eUCP问题研究

8        GATS与GATT的主要原则的比较研究

9        SA8000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0        UCP600与UCP500的比较研究

11        WTO与GATT反倾销协议比较研究

12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思考:以中外汽车零部件争端为例

13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4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对中国借鉴意义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

15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

16        产业内贸易与产品内贸易的比较研究

17        长三角地区的出口模式与产业升级研究

18        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19        出口信贷促进了中国出口增长吗

20        出口商品定价问题研究

21        出口押汇业务中的风险与防范研究

22        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研究

23        RCA指数能够衡量一国的比较优势吗:产品内分工的视角

24        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决定:中国的证据

25        对外反倾销对生产率的影响:以中国**行业为例

26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模式研究

27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比较研究

28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研究

29        区域经济一体化妨碍了全球化吗?一个综述

30        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关联关系研究

31        初探吸引外资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        初探中国农业利用外资问题

33        外资投资农业与产业链控制:以高盛养猪为例

3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研究

35        刍议CEPA对湖北外贸发展的影响

36        刍议CEPA对中国大陆和香港服务贸易的影响

37        刍议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38        刍议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39        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40        国家风险与中国的出口扩张:理论与证据

41        WTO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吗

42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革与发展研究

43        新时期中国进口战略的调整研究

44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45        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46        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证据

47        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发展:基于中国**行业的研究

48        服务外包与产业升级研究

49        服务外包与工人的技能进步研究

50        中国的贸易成本变动:一个面板数据方法

51        制度质量与贸易发展:中国的证据

52        人口红利、本地市场效应与中国的贸易发展

53        劳动力比较优势可以持续吗

54        对xx行业门户网站的经营盈利模式的思考

55        对达能中国战略的评价及其对中国企业利用外资的启示

56        对外贸易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研究

57        对外贸易与产业集聚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

58        对外贸易中的技术贸易壁垒及其影响-以钢铁业为例

59        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思考

60        对中国玩具出口被召回现象的反思

61        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关系研究

62        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研究

63        发达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模式比较研究

64        发展国际租赁贸易问题的探讨

65        发展与西部发展问题研究

66        发展中国海外投资的对策研究

67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68        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69        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70        国际工程承包新形式问题研究

71        国际货物公约销售中买方义务及其违约救济-《公约》和中国合同法的比较

72        国际货物贸易支付方式的新发展问题研究

73        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探讨

74        国际零售商全球扩张模式的比较研究

75        国际贸易壁垒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76        国际贸易惯例发展趋势研究

77        国际贸易争议处理方法比较研究

78        国际贸易中的合同欺诈问题研究

79        国际企业的经营边界问题研究

80        国际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浅析

81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有关问题研究

82        国际外包模式研究

83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初探

84        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网站营销策略研究

85        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网站营销策略研究

86        过渡期结束后增强中国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87        海运提单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分析

88        湖北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89        基于Web2.0的企业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90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

91        基于互连网环境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探索

92        基于先进IT的企业商务创新模式研究

93        技术贸易壁垒下我国农产品出口策略分析

94        技术型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95        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研究

96        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

97        简析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趋势

98        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99        进出口企业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

100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市场保护问题研究

101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问题研究

102        开放环境下中外资银行的竞合关系分析

103        口碑效应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104        跨国并购利弊问题研究

105        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模式比较

106        跨国公司在华垄断性并购的成因和影响研究

107        跨国公司增加海外研发投资的原因探析

108        跨国经营战略联盟方式分析

109        跨国企业对华品牌扩张的模式研究

110        跨文化兼并的文化冲突

111        来自发展中国家反倾销问题的研究

112        劳动力比较优势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

113        利用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分析

114        利用外资中的防止转移定价问题研究

115        临时性保障措施问题研究

116        零部件贸易:东亚与欧盟的比较研究

117        绿色壁垒问题研究

118        论CRM、ERP和SCM的整合

119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

120        论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1        论李斯特学说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122        论绿色壁垒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

123        论网络品牌与传统品牌的整合

124        论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研究

125        论新增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126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海外投资的影响分析

127        论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

128        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

129        贸易活动中的人文价值观及其实践操作研究

130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131        美国对华反倾销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32        美国对华投资与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133        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

134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变革

135        面向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

136        欧盟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研究

137        欧盟贸易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38        普遍优惠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39        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研究

140        企业电子商务战略成功的因素分析

14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模式研究

142        企业外汇汇率风险及其防范

143        浅谈跨国公司的跨文化团队管理

144        浅析APEC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45        浅析国际贸易中的恶意绿色壁垒

146        浅析国际企业虚拟化经营

147        浅析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外贸体制的变革

148        浅析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应对策略

149        浅析雁行模式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借鉴意义

150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信用证诈骗及其防范

151        浅析中国贸易摩擦问题的新动向

152        浅析中国企业对外贸易中遭遇的商标抢注问题

153        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与区位选择

154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55        浅析中美贸易平衡问题

156        倾销与反倾销的理论与对策问题研究

157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58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原产地规则问题研究

159        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研究

160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问题研究

161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影响

162        人民币升值与中国的出口贸易

163        人文贸易观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64        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效果分析

165        试析WTO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166        试析WTO农产品贸易谈判前景

167        试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前景

168        试析对外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

169        试析提高中国引进技术的经济效益

170        试析外汇汇率风险及其防范

171        试析网络环境下客户忠诚度的'培育

172        试析印度限制中国投资问题

173        试析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策略

174        试析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策略

175        试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困境与策略

176        试析中国汽车业外资进入发展现状

177        试析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

178        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179        外汇对外贸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180        外企在华并购的影响与障碍研究

181        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182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利弊分析

183        中国贸易摩擦的新发展

184        多哈回合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研究

185        中国是外资的“污染天堂”吗

186        网络营销中的产品与服务策略研究

187        网络营销中的促销策略研究

188        网络营销组合策略的实现模式分析

189        网上购物方式下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90        网上商店与经营模式研究--以零售夜为例

19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影响: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为例

192        我国利用外资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3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面临绿色壁垒及其对策分析

194        无提单放货的法律研究

195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96        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农产品出口的问题研究

197        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形式与防范对策研究

198        议付L/C业务中议付行的风险及其防范

199        银行保函的法律性质与应用问题研究

200        银行对银行保函欺诈的防范

201        银行跨国并购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202        引进外资与发展外贸的相互关系研究

203        印度限制中国对其投资研究

204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东道国外资政策的选择

205        战后管理贸易政策的探讨

206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讨

207        中国××(如:金融)产业预警机制研究

208        中国××产业(如:电信)服务贸易问题研究

209        中国产品出口战略研究

210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

211        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212        中国出口退税新政策实证研究

2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2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货物贸易影响研究

2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2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双边经贸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2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及发展策略研究

218        中国对外采取反倾销措施的问题研究

219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决定因素研究

220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效应

221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效果分析

222        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

223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研究

224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扩散效果实证分析

225        中国对外贸易中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问题研究

22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

227        中国发展对非洲劳务合作问题研究

228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研究

229        中国高外贸依存度问题初探

230        中国国际货物运输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231        中国合同法与《公约》的比较研究

232        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233        中国零售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234        中国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235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236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与区位选择

237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研究

238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困境与风险防范分析

239        中国企业外汇汇率风险及其防范

240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政治风险初探

241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研究

242        中国外贸代理制问题研究

243        中国外贸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244        中国外贸企业集团化战略研究

245        中国外资零售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246        中国鞋产品反倾销研究

247        中国遭受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248        中国遭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249        中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分析

250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251        中—欧双边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252        产品内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研究

253        中小企业集群与出口竞争力研究

254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

255        中外汽车零部件关税争端之分析

256        中外网络营销比较研究

257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探索

258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259        中兴通讯国际化之路的启示

260        中印外贸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261        WTO与GATT争端解决机制比较研究

262        中国的经常账户不平衡:基于扩展的贸易边际的视角

263        次贷危机对美国在华跨国公司的影响研究

264        次贷危机对中国在美跨国公司的影响研究

265        中印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研究

266        服务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趋势研究

267        在华跨国公司危机处理能力研究:以家乐福为例

268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冲突管理研究:以中国为例

269        中国跨国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知识传递研究:以海尔为例

270        中国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扩张战略研究

271        “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影响

272        UCP600对信用证开证行的影响分析

273        出口商品定价分析

274        出口信贷对中国出口影响研究

275        初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之道

276        初探中国畜牧业利用外资问题——产业安全视角

277        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278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279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前景研究

280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比较研究

281        对东莞玩具被召回现象的技术壁垒反思

282        对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对策

283        发展中国家对华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284        广西利用外资的思考——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

285        国际货物买卖中买方的义务及其违约救济

286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探析

287        国际粮价上涨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288        国际贸易中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研究

289        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服装遭遇反倾销问题研究

290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9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292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文化适应性浅析

293        跨国公司管理人员本土化浅析

294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95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影响研究

296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问题研究

297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研究——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为例

298        劳动力比较优势、本地市场效应与贸易转型研究

299        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

300        绿色壁垒下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01        论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02        论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303        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

304        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影响

305        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306        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307        论物流业振兴规划下的电子商务发展

308        论中美贸易逆差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309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探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310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311        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原因及对策分析

312        美国金融危机对华外资金融机构的影响

313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14        企业国际市场拓展分析

315        浅析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316        浅析多哈回合失败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317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特点及应对措施

318        浅析来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319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320        浅析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

321        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322        浅析中国软件外包现状及发展策略

323        浅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

324        浅议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325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26        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327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

328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服务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329        世界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与安全问题研究

330        试论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331        试析人民币升值对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332        试析我国FDI的区位分布

333        试析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334        试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策略

335        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336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问题的分析

337        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利弊分析

338        我国食品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及其对策分析

339        我国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存在的风险有应对措施

340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与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341        沃尔玛的对外扩张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342        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国贸易政策的调整

343        新贸易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344        信用证欺诈与防范

345        议付信用证下议付行的风险与防范

346        在华跨国公司危机处理能力浅析——以家乐福为例

347        中国茶叶出口问题研究

34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焙的影响研究

34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及中国对策研究

350        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问题与对策分析

351        中国绿色食品出口中的绿色壁垒研究

352        中国农业利用外资问题研究

353        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趋势研究

354        中国企业国外遭遇商标抢注问题分析

355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模式的探讨

356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研究

357        中国玩具出口被召回现象的反思

358        中国遭受绿色壁垒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359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探索

360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分析

361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362        中美和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

363        中日贸易摩擦及发展趋势

364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浅析

365        中国外资战略调整及政策选择

366        中国开发区发展问题

367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问题

368        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问题

369        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问题

370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371        服务贸易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分析

372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373        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研究

374        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

375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376        基于SA8000的贸易壁垒研究

377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之谜

378        美国政府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及启示

379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380        贸易保护泛化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研究

381        中俄边境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382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 现状,问题与对策

383        海峡两岸经济回顾与展望

384        我国内地与香港(台湾)贸易关系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385        “泛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386        海峡两岸产业与经贸的比较分析

387        贫困化增长理论对中国贸易增长的借鉴作用分析

388        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

389        管制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国际比较

390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探析

391        新型工业化与中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选择

392        外资流入与国内投资储蓄关系的实证分析

393        实施出口退税新机制的效应、问题及建议

394        对信用证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

395        如何进行出口单据的制作及单据拒付的处理

396        建立有效的出口鼓励政策机制

397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的影响

398        我国出口企业如何直面“专利”进攻

399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400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401        中印两国对外贸易战略比较分析

402        中国外汇储备如何保值增值

403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404        如何建立我国产业部门的有效预警保护机制

405        CEPA与广东外经贸发展

406        国别经贸关系研究(中美、中欧、中非、中俄、中韩等)

407        跨国企业中文化差异与激励问题研究

408        外资企业对我国产业的技术提升研究

409        “福费廷”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

410        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411        采用FOB贸易术语出口的风险及其防范

412        信用证遭拒付的处理与应对

413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414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41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篇14:国际贸易增长论文

国际贸易增长论文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增长方式,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多的进行了探讨。部分学者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继续利用自身丰裕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东盟)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已经给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笔者就想通过以美国市场为目标市场,采用中国和东盟四国历年出口至美国市场的数据,尝试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两个指标,对中国和东盟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做一个对比,进而分析得出中国所拥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出现减退,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越来越大的竞争,依赖于劳动力优势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不太适合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贸易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本文是以中国和东盟四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到美国市场的相关比较来进行分析的。笔者选择的四国是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以下简称东盟四国)来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在整个东盟的贸易中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四国产品的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与中国类似的出口贸易结构。

二、中国与东盟四国出口相似度分析

笔者根据美国统计局进口统计数据,计算了中国、东盟四国在~间出口相似度指数的演变情况。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四国的出口相似度在经历了21世纪初一个平稳的下滑过程之后,从开始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国与东盟四国在SITC6+8类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相似度逐步提高,也就意味着中国同东盟四国在劳动力密集性产品的出口上竞争加剧,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虽然21世纪初相似度的下滑过程,也并不是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四国的竞争程度降低了,而是由于中国在刚刚加入WTO,使得中国进入美国市场的商品相比东盟有所增加。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东盟四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与中国的相似度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对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将面临来自东盟四国更加强有力的挑战。这也说明中国和东盟的产业结构相似,在很多的领域存在竞争。中国按照传统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碰到了更大的阻碍。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生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将在下节中,再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行细分,并按照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到美国市场中份额最大的SITC8类产品数据作为样本,单独与东盟四国出口美国市场的SITC8类产品进行一个比较。

三、中国与东盟四国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笔者根据美国统计局统计的中国与东盟四国进口至美国市场的历年数据,计算了SITC8类产品的RCA指数演变情况。分析得出,尽管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SITC8类的'RC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还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而尽管东盟四国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SITC8类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同期都小于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但是其显性指数却稳中有升。其指数的增长也就意味着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在美国市场上面临来自东盟国家越来越多的竞争与挑战。长远来看,SITC8类产品的竞争力将很有可能被东盟国家反超。因而,继续坚持按照传统贸易增长方式的发展道路,继续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篇15:企业发展国际贸易论文

摘要: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严峻,在严冬中,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更为方便快捷,大大提高效率。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个有效工具,主动出击国际市场,寻找更多的贸易机会,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顺利渡过金融危机这个“寒冷的冬天”。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国际贸易,金融危机

一、电子商务可帮助中小企业减少实物基础设施的投资。

传统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都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办公用房、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若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则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要小很多,如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与传统的实物书店相比,几乎找不到豪华的办公楼、宽敞的营业大厅,甚至除了少量的畅销书有部分库存外,其他绝大多数的图书品种都是在接到顾客的订单后再向各出版社订购的,几乎不占库存,但是亚马逊网上书店提供近300万种多种语言版本的图书,并且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用户达1000多万,1999年的营业额达15亿美元。因此,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可以显著减少在实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对于信息产品而言,如报刊杂志的电子版、视听娱乐和电脑软件及信息咨询提供等,若产品本身可以在线成交和在线交付的话,则销售柜台、仓储设施等完全是多余的。整个销售环节,从研制开发、订货、付款到产品的交付都可以在网上实现。由于减轻或消除了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企业可以将节省的开支大部分地让渡给消费者。

二、电子商务可帮助中小企业突破贸易壁垒,扩大贸易机会。

因特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网上做生意,没有了宗教信仰的限制,也没有了种族的歧视,甚至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显得不再重要。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极力主张电子商务达成的国际贸易免征关税,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业务量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更快地向前推进。

三、电子商务可帮助中小企业全天候业务运作,提高客户满意度。

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时差,进行国际商务的谈判就相当不便,对企业来讲,在传统条件下,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客户服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做到7×24的全天候服务,任何客户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如果得不到理想的答案,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询问,只要企业及时回复,即可使访问者得到满意的答复。电子商务全天候、不间断运作可使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随时得到所需的信息,为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订单,并且可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四、电子商务可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国际贸易成本。

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如1996年全球跨国贸易中以纸面单据为主的各种杂项开支达3500亿美元,占当年世贸总值的.7%。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另外,由于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商务活动,交易费用显著下降。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中,因为大量的中间商的参与,国外进口商的买价往往是国内生产企业交货价的5-10倍。现在有不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直接把中国生产企业和国外进口商的供求信息整合在网上,让他们在网上直接交易,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双方都得到了实惠。

五、电子商务可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交易效率。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每一程序包括签约、洽谈、报关、租船订仓保险以及支付结算等都必须由人工参与,交易效率低,错误发生率高,受时间的局限性大。而通过网上办理相关业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参与,并且不受时间限制,提高了业务处理的灵活性,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

六、电子商务可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站点主动发布供求信息,及时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逐渐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工具为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服务。

七、结束语

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有1000多万家企业成为或正在成为电子商务的用户,中小企业网络接入率已接近90%。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个有效工具,主动出击国际市场,寻找更多的贸易机会,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顺利渡过金融危机这个“寒冷的冬天”。

参考文献:

[1]中投顾问.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出口分析.中国评论新闻网,2009年4月21日.

[2]新浪.阿里巴巴高管披露:09年重拳出击投资.麦易网,2009年3月24日.

[3]高功步,焦春风.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2).

[4]刘继萍.中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探讨.中国经贸,2004,(02).

相关专题 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