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建设下企业文化的论文

喔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喔喔”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党政建设下企业文化的论文(共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党政建设下企业文化的论文

党政建设下企业文化的论文

一、党政建设工作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联系

1.构建企业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

近几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如果企业的党政工作缺乏引导和教育,那么其副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企业要想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往往就要依靠党政工作。由于企业文化的发展要靠党政工作去推动促进,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要将党政工作放在第一位。

2.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础的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如何将石油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变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成为石油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想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通过党政建设工作来大力宣传各项规章制度,让员工认识到这些规章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也可以不断规范员工的行为;

(2)在执行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广泛征求石油企业员工的意见,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规定要及时改正,这样做可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从而更好的接受实践的检验;

(3)当石油企业员工的行为与规章制度相符合,并且员工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时要通过党政工作来表扬该员工,相反如果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规章制度不相符,并且员工的行为还损害到企业的利益,此时要通过党政工作来批评教育该员工,从而促使员工可以认同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将企业的规章制度作为他们行为的指南。规章制度是一种外在的监督以及控制,其要求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都要遵守,然而党政工作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员工的自觉性以及自律性。通过党政工作可以广泛教育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有效实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且也可以进一步推动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

3.以党政工作为基础来营造和谐的氛围

任何事物的健康发展都与良好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环境,然而党政工作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是员工工作、学习的场所,因此石油企业要努力为员工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学习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学习环境可以让员工心情明朗,还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理念,但是西方文化一些消极因素也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此时要通过党政工作来营造稳定的、稳定的环境,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人是党政工作的对象,因此在党政工作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套和谐企业文化的架构体系。

二、企业党政建设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1.有助于塑造企业精神

首先,石油企业文化的内容是企业党政工作内容的延伸。石油企业文化与党政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石油企业文化的内容融入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经营管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石油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企业精神正是对企业党政建设中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化以及企业化。石油企业文化中的职工价值观念、职业技能等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并且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活力。其次,党政工作指导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且也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党政工作可以增强员工的道德意识以及法制观念,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公平竞争、奋发向上的氛围,促使企业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党政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员工、关心每一位员工、理解每一位员工,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凝聚力,实现石油企业的发展目标。最后,当前,在石油企业管理工作中,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石油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员工的影响,因此石油企业在开展党政建设管理工作的时候要重视员工的主动性,如果其忽视了员工的主动性,那么此项工作是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的。石油企业如果发现在党政建设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违背员工利益的情况,此时要马上纠正过来。石油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要切实保障员工的利益,增强员工对石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2.有助于培育企业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这就会规范、调节以及约束人们的行为。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等,因此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面对这种情况,石油企业要通过党政建设工作来引导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有助于增强石油企业的凝聚力。在石油企业文化中,价值观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石油企业如何培育价值观呢?此时党政建设工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石油企业在开展党政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搞好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员工的价值观形成之后,石油企业要借助党政建设工作来大力宣传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这样做便于员工形成共同价值观。

3.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石油企业党政建设的工作对象就是人。石油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员工之间会因为利益、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因素发生摩擦。如果石油企业不及时解决这些摩擦,这会增加员工间的矛盾,最终不利于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了能够改变这一局面,这就要求石油企业要重视党政建设工作,并且要将其侧重点放在“教育人”上,通过教育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环境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又营造了和谐的企业文化。

三、总结

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党政建设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在党政建设工作不断积累经验,通过长期的党政建设工作来教育每一位员工,感染每一位员工。党政建设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篇2: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论文

有关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论文

一、农村金融需求新问题研究

农村金融需求从广义角度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农业的金融需求、农户的金融需求、县域金融需求。农村金融需求从狭义角度看,主要是指对信贷服务的基本需求。“三农”问题具有不可分性,因此导致了三个概念之间存在很大的紧密性,从交融性、交叉性角度看,农村金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才能更好的满足“三农”对金融的需求。

(一)从农户金融需求角度分析

农户金融制度制定需要满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式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满足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金融需求,我国农户金融需求阶段已经表现了很多的特征,其一是狭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的局面,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活性资金和生产性资金需求并存的局面。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对金融需求产生一定的差异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通常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而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主要是想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差异化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金融需要不断细分市场,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对象对金融的具体需求[1]。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的发展,非生产性支出呈现逐步提升的'态势,因此非农业生产性需求逐渐凸显出来,农村的生活性借款比例在加大。在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收入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会越高,因此此类农户对经营型资金需求比较大,当前农村金融需要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群体金融资金的需求,同时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细分,避免与城市产生金融趋同效应。

(二)农户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随着农村经济多渠道发展,农户对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特点要求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多样化,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对象划分,越是收入高的农户越要通过金融手段鼓励其进行规模化生产,最终能够形成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就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户收入之间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性,越是收入高的农户其生产经营越偏向于规模化农业和非农产业[2]。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低收入农户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类农户的还款能力比较低,信用贷款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三)从农业金融资金需求角度分析

农业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经营、生产、流通和加工过程中,生产和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和各类农业组织。从广义角度看,农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中各类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发展之路,通过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需要不断向产前、产后、流通领域延伸,把农村各类产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展示出来,积极稳妥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3]。对农村市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最终能够建立产业化经济发展制度。金融市场细分可以更好地形成种养加工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能够把产供销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整合和优化农村资源,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四)农村金融市场关联划分分析

农村金融需求需要按照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划分,把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关联起来,按照金融需求主体进行有效性划分,因此可以把农户生产性组织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有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关联划分机制。从而能够建立农产业初期产品检验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流通企业联合体,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农业金融发展需要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农业生产的特征为依据,首先需要按照农村市场的特点建立季节性金融服务机制。其次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自然灾害金融预警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农村金融风险[4]。第三需要根据农村贷款需求建立市场关联划分长期机制,第四需要根据农村生产经营分散性特点,建立金融需求的协调机制,把市场有效的整合,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关联性水平,最后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建立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益。

(五)农村金融市场细分需要按照“三农”特点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细分

过程中需要和“三农”建立紧密的联系,当前需要从农业需求、农户需求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金融机制改革,提升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避免农村金融市场与“三农”脱离的现象产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把农村各项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水平[5]。随着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因此对金融服务的层次要求越来高,县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占有很高的比例,农村金融市场细分需要综合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规划、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板块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等多种发展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六)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与体系完善分析

农村金融在服务农业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细分策略,逐步完善金融体系结构,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当前需要建立六大体系,分别为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农村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把体系建设与“三农”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商业性金融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二、农村金融市场差异化分析

(一)地区金融差异性分析

从我国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的情况看,由于西北地区相对比较贫困,人均收入和消费都比较低,因此金融需求不是很旺盛。但是当前农村金融需要对西北地区进行科学定位,改变当前金融扶持力度不够的局面,实现西北农村金融转型发展,把西北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同时需要提供良好的金融产品,促使农产品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一批农村支柱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西北地区的情况看,不同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金融产品制定过程中需要当地的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农户收入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农村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从西北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看,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性需求和消费需求,从生产性金融需求特点看,具有周期短、时间性强的特点,借款额度与农户的生产规模具有很大的关系。

(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细分方法

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金融市场细分需要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金融之路,以经济发达地区为区域中心,建立辐射周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证金融市场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运转。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区域经济水平的影响,需要充分分析经济的差异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完善金融服务政策,不断优化金融市场发展环境。农村金融需求从市场结构、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与农户的动态协调机制,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制定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促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需要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进行划分,根据农户的收入不同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中、西、东农村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从而能够针对区域特点制定金融服务模式,农村金融当前需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市场细分机制,提升金融产品的创新水平。农村金融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地区发展战略不断调整金融服务策略,积极稳妥地优化金融服务机制,把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农村经济发展导致农村产业划分越来越细,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需要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理念,积极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推动农村金融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篇3:课程建设下投资经济学论文

课程建设下投资经济学论文

一、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第一,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生的期望出入较大。现有教材基本上都是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忽视了实体投资的重要性,教材设置缺乏国、内外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分析环节。同时,一些教材的章节之间缺少逻辑关系,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对投资经济学课程整体脉络的把握,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老师重复讲解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已经学过的投资理论没有多少兴趣,对于老师单纯讲解理论知识非常反感,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与未来职业规划和个人投资理财有关的经验和知识,也希望投资经济学课程能够与项目管理、创业投资等课程成为一个更为系统的课程群体系。第二,青年授课教师普遍缺乏投资实践经验。现代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本硕博直读,进而进入高校任教,对于证券投资和项目投资等内容虽然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只能通过网络、书籍和短期培训,大致了解一些案例。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方式也使得青年教师无暇去系统搜集和深入了解各类投资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投资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质量。第三,教学形式和考核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迫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于其他课程,投资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拓精神。但是传统的考核形式往往局限于闭卷考试或者交课程论文,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结合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我们认为当前投资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难以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学要求,需要调整宏观投资理论教学的比重,将授课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投资理财的能力,培育学生的风险意识、商业意识和创业意识。同时,也要改进教学方式,引入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题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形式,改变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鉴于此,我们以~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经济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评估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成效,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结论,与同行分享。经济学是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下设的本科专业,被列入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投资经济学课程在被湖北经济学院列为校级优质课程,这门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一般在本科三年级时开设。

第一,更换授课教材。过去投资经济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罗乐勤,陈泽聪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投资经济学》,这本教材虽然知识点涵盖范围广,但是知识点较为浅显,缺乏投资理论的前沿知识介绍,也没有案例设计。这本教材比较适合作为财经类专业专科学生的教材,但是对于大三本科生来说,这本教材已经无法适应需求。因此,近年来我们选用了张中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投资学》作为授课教材。选择这本教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本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投资总论、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宏观投资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现代投资理论和分析方法。由于这本教材的信息量很大,一个学期难以讲解完,因此,我们尝试将教材内容分为课堂教学部分和课后兴趣阅读部分。同时,预留课堂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后阅读部分的'心得,逐步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二是这本教材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资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教材,而近几年来我校考入该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选择这本教材也可以帮助我校有志于考研的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一专业的特点。三是这本教材里设计了一些案例和习题,便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使用这本教材授课3个学期以来,学生对这本教材的反映良好。

第二,引入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每次上课即将结束的五分钟时间里,教师一般会向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些话题,并在下一次上课时做五分钟的主题发言。如在学习中国投资体制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诸如双轨制、国退民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信息;在学习证券投资知识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诸如股权分置改革、大小非解禁、原始股大案等信息;在学习马克维茨模型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马克维茨、威廉夏普等学者的生平趣事;在学习证券市场及其运行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去搜集纽约、伦敦、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区证券交易所的特点,等。对于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或国际投资事件,教师会引导学生成立多个研究小组,运用所学知识系统分析案例,并要求各个研究小组提交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做主题发言,主题涉及大学生创业、中国的期货市场现状、中外投资监管体制的比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等。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扩展;而教师在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后,再进行系统教学,教学效果也有显著提升。

第三,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往的投资经济学课程主要由一位教师担任所有教学任务,为了给课程改革的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近两年来该课程尝试由多位老师分别承担授课任务。对于任课教师的人选,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系,而是与我校金融学院合作,聘请金融学院的资深教师来讲授投资经济学课程,强化学生对于金融实务知识的理解。通过比较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不仅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授课经验和心得。近两年来,学校也非常重视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师素质提升,每年暑假都会选派这一课程的骨干教师参加相关课程培训。第四,调整课程考核的方式。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学生参与资料搜集、课堂讨论、主题发言的效果进行评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投资分析报告,将学生围绕投资经济学课程主题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和公开发表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加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改变期末考试的试题结构,试卷里不再仅仅是名词解释、简答、计算等具有标准答案的题型,而是引入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投资案例分析,投资项目设计,资产组合的选择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反馈信息,调查结果反映出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首先,大部分学生普遍认同这本教材,但是有12%的学生认为这本教材偏难,希望能够降低数学推导和统计模型的难度,而这些学生大多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其次,92%的学生赞同采用课堂讨论和课后资料搜集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但是只有54%的学生愿意花费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准备一次课堂发言或者课题讨论,这些学生的发言一般都非常精彩。最后,有63%的学生认为投资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虽然有助于个人知识体系的完善,但是对于现阶段的个人理财没有什么帮助,他们或是认为自己无财可理,或是认为个人投资理财是工作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

三、对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如何教好一门课程,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法改进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理念调整的过程。把知识教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书本里写了什么,更需要让学生去思考和了解书本以外的现实有些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开阔思维的视野,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对于投资经济学课程,也是如此。合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平台,设计科学有效的课堂互动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成为投资经济学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应当是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重点。笔者认为,未来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将课堂案例讨论与学生科研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围绕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参与社会实践、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和撰写论文。曾经有智者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时在网络时代人们会面临海量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来说,浮光掠影式地讨论远不如一次深刻的学术思想旅行印象来得深刻。因此,教师或者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者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学术性质的研究。在教师与学生的深层次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科研训练,体验研究式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为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奠定理论基础,为未来的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撰写提供宝贵的经验。而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批阅学生的投资分析报告的过程中也能够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第二,优化投资经济学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投资理财意识。投资经济学的范畴不仅局限于宏观经济中的投资,也不仅仅是金融学中的证券理论和操作实务,而应该涵盖大学生投资理财理念的培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点,引导学生着手设计人生规划,尽早树立投资理财意识,通过课堂讨论,模拟投资项目的方式,梳理学生对财富、对投资的认识,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能力,能够理性认识和科学分析投资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机遇。第三,加强投资经济学实验室建设。可以参考国内外高校经验,购买一些专业软件,为投资经济学课程提供仿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项目投资、证券投资等投资运作的过程,熟悉投资流程和操作方法,再通过专业工具预测结果,分析和处理各种可能的现实投资问题。

篇4:信息化平台建设下化学工程论文

信息化平台建设下化学工程论文

1化工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硬件环境建设

随着实验室的数目增加,一个实验室管理员通常要兼管多个实验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上容易产生漏洞。建立视频监控系统,能有效弥补实验室安全漏洞,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投入大量资金,在每个实验室都安装了高清晰视频监控设备,监控录像实时传送到中心的监控室,并自动存储。实验室管理人员随时监控实验室的情况,大大加强了中心实验室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通过监控系统,管理员一旦发现违规操作仪器、违反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行为可以及时进行纠正,有利于维护实验室安全良好的秩序,促进师生中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实验室氛围。

2化工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软件环境建设

(1)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

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构建了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了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了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大纲、讲义、仪器设备、习题、多媒体课件、实验录像、仿真实验、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的上网开放,学生通过网络实验平台还可以进行实验准入测试、提交实验报告、在线交流答疑等。

(2)开放式实验预约系统

中心开发了开放式实验预约系统,该预约系统采用网上预约实验的方式,即学生可以网上选定实验项目、实验时间、查询实验成绩。预约系统分为三个角色:学生、老师、管理员,按照不同角色进行登录认证。通过登录该系统,学生可以预约实验,查看、取消已经预约的实验批次,查看以往实验成绩,查看下载实验课表;老师可以进行实验批次信息的确认、查看选课人数、学生信息,查看并导出实验课表以及进行实验评价打分;管理员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基础数据维护,包括学期管理、实验项目和实验批次安排、实验室管理和老师信息管理职能。同时利用设计、搭建的短信平台,实现了实验预约的短信提醒功能,即在实验开始前三天左右,通过公共短信平台向学生发送短信,提醒学生实验具体时间和地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实验预约系统的功能。实验预约系统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改变了过去按同一模式进行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3)虚拟实验室

我校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以化学工程实验装置为原形,开发了集3D高仿真展示、多媒体授课、预习、复习、数据处理为一体的化学工程实景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将平面流程立体化,将单元操作的流程、实验操作视频和实验原理动画等信息生动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在虚拟场景中自由漫游和穿行,实现了人机互动,大大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有效扩展和延伸了现场实验教学。中心还设计了配套的网络预习系统,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的预习环节,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目前中心开发的虚拟实验有“原油实沸点实验”、“泵送装置综合操控系统”、“板式精馏塔传热实验”、“吸收”、“精馏”等。

(4)远程控制实验

远程控制实验是一种崭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学生通过对虚拟仪器面板的操作,实时操作控制远程的硬件设备实体,并通过视频把实际实验场景反馈给学生,从而得到真实的实验数据,加强了实验操作的真实性。远程控制实验弥补了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的不足,在实现软件共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实验硬件资源共享。目前我校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正在筹建远程控制实验,将远程控制实验作为仿真、虚拟实验的延伸和扩展,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实验模型。

3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

要提高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成为一个重点。中心多次组织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派出实验技术骨干到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得较好的同类院校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吸取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理念和新经验,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管理经验。

4结语

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方式。我校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今后还需要不断深化、完善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篇5: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下电子商务论文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

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要符合“电子商务”内涵的要求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持的商务活动。

其本质内涵是信息数据化的商务活动,而这一活动的组成要素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

三流的互动构成了电子商务活动的内核。

内核是事物的本质,而本质的认识及其功能开发又依赖于丰富的领域应用和外延的拓展。

由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是以反映和揭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互动规律与运行的课程体系,其课程内容应当较好反映电子商务的性质、构成要素、电子商务活动的支撑体系的要求。

2.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要从社会需求上把握

目前从人才需求上看,电子商务活动大体上需要三个层次的人才:技术型操作人才、商务型实务人才和战略型管理人才,这三个层次的人才从事的具体岗位和岗位群有:电子商务业务员、网络广告业务员、网站管理维护员、网站产品管理员、信息采编员和网页设计员,

其中战略型管理人才一般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或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就业后,在企业中经过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再培训才能满足需求,而目前高职教育还没考虑到该层次的人才需求。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术操作和商务型实务两种应用型人才,这两类人才从课程科目的设定上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技术型操作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技术来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支持的能力,因此课程开设应该偏重于工科方面的课程的开设,比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主页制作、程序开发和现代商务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开设,而商务型实务人才,

主要是培养学生能从商务角度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支持,所以开设的课程主要偏重于文科方面的课程的开设,比如网络经济学、商务英语、网络营销、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法律与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而技术方面的课程主要开设一些必要的辅助课程。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

多数院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式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并且按照网络贸易和网站建设维护等两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

据调查研究,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基于商务运营和网络技术服务两大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确定了28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形成了14门学习领域课程。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按照“网络贸易专员→网络贸易能手→网络贸易主管”及“网络编辑专员→网络策划能手→网站运营主管”的职业成长轨迹,分析得到8个典型工作任务、65项具体职业能力,形成了27个主要学习领域,进而归纳出了每个学习领域的能力要素及主要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各院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将仿真实训、项目综合实训纳入到日常教学中,而且开始形成包括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在内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部分院校还建立了“校中厂”和“厂中校”,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第一,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的力度,努力打造以“仿真”项目为主导又能体现院校特色的课程,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块、学科和专业类课程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其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第二,进一步加大专业型、复合型等“双师型”人。

为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最后,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学校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和三、四年级。

的软件、硬件设施,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实施、应用技能的培养分阶段地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

在“宽”与“专”相互结合的前提下,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篇6: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下电子商务论文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实训课程,就是指区别于理论课程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课程。

对于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约束性都比较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实训课程比理论课程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课程往往和岗位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更使得学生对行业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基本上能做到1比1。

学生所有的实践技能和对知识的使用强化都是依靠实训课程来完成的。

例如PS课程,在教室里上48节课,然后在机房实训2周,学生就能将课堂上老师传授的操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图片处理中。

由此可见,实训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用也很大。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时,都采用了面面俱到的策略,即将技术类和商务类的实训课程平均分配。

既开设C语言、数据库、PS、网页制作,也开设市场调研、网上开店、数据分析、SEO等实训。

这样的实训课程的设置,固然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丰富,专业技能更全面,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

尤其是走商务方向的院校,虽然开设了技术方面的实训课程,但是学生却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些技术内容,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反映上了课和没上一个样。

这是因为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走商务方向的学生在技术方面基础太差,理解不了。

而对于走技术方向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常会有自己是学习的计算机专业的错觉。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路

1、突出人才培养的方向,抓住重点

每所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都有区别,在进行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时,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围绕人才培养的方向来开设实训课程。

要大胆的砍掉和人才培养方向不匹配的课程,哪怕这些课程别的院校都有开设。

例如走商务方向的院校,完全不需要开设C语言、数据库等实训课程,甚至连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都可以忽略,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商务能力的提升上。

电子商务行业本来就是一个讲求合作的行业,没有人能成为全才,我们要勇于面对这个现实,不要苛求学生成为万金油,哪个岗位都能胜任。

2、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实训课时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知识积累比较少,学习习惯也不够好,在接受新知识时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在进行实训课程的课时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合理设置,如果两周不行就三周甚至是四周,不能因为课时的限制而减少实训课程的课时。

实训课程课时不够的后果就是浪费教学资源和师生的宝贵时间。

3、紧跟行业发展步伐,适时增加新的实训课程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很快,经常会出现新的技术,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针对行业的实际需求开设新的实训课程。

新的实训课程能让学生贴近行业发展,了解行业的岗位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新的学习方向。

例如在以前,绝大多数的院校都没有开设SEO的实训课程,但是随着搜索引擎在推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SEO的重要性逐步显现。

在高职电子商务学生的技能抽考的考试大纲中,明确将SEO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实践技能之一,这使得所有的高职院校纷纷增加了SEO的实训课程。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建设好了就能一劳永逸的。

高职院校应该随时关注电子商务行业的新变化和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调整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课程,以达到预期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目标。

篇7:新农村建设下的广播电视论文

新农村建设下的广播电视论文

一、强力推进“村村通”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电视在农村的覆盖水平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播电视媒介对于人们观念的变革越来越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威力。同样,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渴望看到的农民观念变革也离不开媒体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深刻认识和积极参与。正是基于此目的,我们在不断推进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就是为了强化广播电视媒介在农村的服务功能,不断向农村传播现代化社会的信息和精神理念,拓展农民的视野,促使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更快地发生质的变化,以现代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农村改革发展。各村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也参差不齐,还存在覆盖“盲区”,部分地区还存在起点低、入户低和“返盲”现象,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多,实践少。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来规划和实施我们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总结经验。一是从组织体系上务必坚持“五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政府的'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的考核内容。二是在技术手段和建设模式上,要因地制宜,本着“先进、安全、可行”的原则,统一建设,统一技术标准,避免各行其是。在湟源农村,应以有线联网和“村锅”、无线覆盖相结合。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手段,都要以质量高,群众满意为目的。要通过村村通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电视的覆盖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村村通实现天天通、长期通。从湟源县的实际看,广大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目标要求,在“十五五”规划期内,要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服务对象社会化、传输设施标准化、节目内容多样化、管理维护规范化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自身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农村群众切身感受广播电视媒体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调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层层责任书,明确规定乡镇、村、社相关负责人的管理、使用、维护责任,坚持责、权、利统一,确保农村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杜绝政治和各类责任事故。

二、广播应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湟源县的广播事业和全国、全省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辉煌。在当时,农村有线广播可以说是农村群众了解政令、收听新闻、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当前广播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众多媒体中,广播以其独特、方便、快捷、最具感染力等特点,在众多媒体中优势凸显,倍受青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的一枝独秀的传播方式。通过“广播发展年”战略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湟源县农村广播就总体而言呈现出了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全县实施了调频广播户户通,实现了与电视同步发展,良性互动。但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衡量我们整个广播事业的发展建设仍显得不足。部分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仍然无法收听无线广播,影响中央、省、市、地方台节目的有效覆盖。二是由于投入不足,管理缺位,难以保障长期有效运行。目前,广播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因此,要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需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整个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体系通盘考虑。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解决谁来投入、谁来服务的问题。三是广播电视部门要多研究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价值与途径,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在技术手段上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可以更多采用共缆传输的办法实际不断创新。可以更多采用共缆传输的办法实现广播电视“双入户”。边远山区可采用小功率布点,不同频率发射。五是应尽快建立完善管理和维护体系,行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广播在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宏伟工程,广播电视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肩负着神圣使命。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只要我们每个广电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付出艰辛,不断耕耘,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广播电视事业才会在新农村建设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篇8:网站建设下平面设计技术研究论文

网站建设程度与水平与平面设计、技术之间关系密切,只有不断提升设计与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满足实际需要。网站建设中强调的是相关专业人员通过设计、建模相关方式达到信息的互联网通信,并从形式上达到以图形界面的浏览为特征。为此,网站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将设计与技术之间结合起来,并为用户提供良好服务。

1网站建设相关信息

网站建设需要具备一定的功能,因此,网页制作主要可以划分为静态网页、动态网页两种。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通常情况下,静态网页会对网站当中的产品效果以及相关进行说明。动态网站则会对产品的功能以及操作数据情况加以阐释。网站建设方面,静态网页方面进行平面设计相对较简单,如果需要对网站当中增加其他的功能,则需要应用相关技术。网页更加具备一定实用性。平面设计过程中采用AdobeDreamWeaver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库访问方面的自动生成,并对程序以及数据库两者之间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更好的提升网站建设的功能性需要,也能够在外观设计方面提供帮助。

2网站建设平面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2.1网站外观设计

随着电子网络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越来越好,较多网站设计中在外观设计上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身性质条件与外观整体设计不符合。在网站建设中不同的客户的对网站外观需求不同,所喜欢的风格也不同,设计人员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网站外观设计。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网站平面设计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在外观设计上直接参考其他网站,进行抄袭或模仿设计,这种情况对电子商务网站造成较大不良影响,对其长远发展及相关产业扩展都有着制约影响。

2.2网站平面图片处理

网站平面建设过程中,图片是其主要构成要素。通过对部分典型网站建设的调查了解到,部分以宣传为主的网站,图片对实现宣传意义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其产品宣传的主要途径。但就其内部网站图片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却不十分乐观。首先在图片的技术处理上,技术水平不够,使其清晰度不够,无法达到企业进行产品或资料的宣传目的。其次在图片处理上还存在着网站平面建设人员对图片选择与制作不佳的问题,无法满足图片设计质量,达不到企业宣传需求,这对网站发展有着不利影响。

3网页设计技术发展

从互联网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IT行业发展的数十年时间内,整个行业发展速度进入到全新时代。网页作为一项能够很好展现互联网信息的重要形式,其地位更加不可撼动。为此,网页设计技术发展就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网页设计具体指的是应用标识语言,并利用相关设计以及建模方式完成对电子格式相关信息内容的传输,最终可以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在用户界面当中。可以说网页设计产生的目的应当是建设网站。借助超文本标记语言以及可扩展超文本形式能够完成任何意义上的信息建设。在建设更加复杂信息内容方面,包括矢量图形以及相关文档则需要安装插件。网页建设的早期阶段,更多受到了技术因素影响,设计均采用的是静态设计。因此,网页则呈现出展示功能较强的特征。网页交互能力不强,缺少必要的设计技术。在这个时期,表格技术成为了设计网页的重要手段。不同元素均能够通过表格进行建设。可以说,网页设计技术的专业性让非专业人员对其无法深度研究。设计技术发展,促进了动态网页技术的形成,并逐步取代静态网页开始成为主流,其中JSP、PHP等作为全新的变成语言,对网页设计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实现了设计与实现分离以及设计与内容之间的分离。设计—实现分离强调的是并不对整体布局设计以及相关程序之间进行同步编写,而是采用了设计先行的方式,最后通过设计分析,完成整体布局。此项设计中采用的工具包括REWAMWEAVER等可视化工具。设计—内容分离设计理念的产生强调的.是网页展示性以及内容的展示性,因此,内容上的增多或者减少都并不会对整个网页产生影响,至少并不会对首页产生影响。最终,通过程序员的开发,具有开源性质的内容管理系统得以研发成功。这些CMS等进一步进行了深化,并形成了前文中的2个概念。由此可知,网页设计技术发展从本质上看就是对原本复杂深奥的工作通过一种更加先进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完整过程。

篇9:网站建设下平面设计技术研究论文

网站建设实施阶段,需要提升器视觉效果,现代IT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到全新领域,平面设计能够对企业发展以及产品的附加价值提供帮助。科学技术获得长足发展使得平面设计水平也显效提升。一些新兴程序语言编程当中也开始出现JSP等技术,为此,针对平面设计与技术的结合问题就表现出重要意义。

4.1结合客户需求的设计与技术

网站建设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利用十分复杂的技术手段,为此,网站建设人员应与平面设计之间形成必要的沟通,客户需要对网站建设提出符合自身需要的意见,并应用但网页设计方面,以此满足自身需要。例如,一些客户可能需要网站建设具有较强的展示性,希望可以图文并茂,因此设计人员就需要充分考虑着想因素,让网站界面能够将图文声像等因素更好得的结合在一起。相关网站建设工作也应当将客户作为重要因素,依据用户提出的相关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促使新型技术与平面设计之间相结合。

4.2网站建设中加入视觉因素

现阶段网站建设更加依赖视觉感应效果,由此实现信息传达的效果也更加明显。现代互联网技术长驱发展,使得平面建设以及多媒体网页建设更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网页设计根据其显像方式使用RGB的色彩模式,更注重的是信息结构关系的梳理,如果将色彩运用的过多过强,很容易引起视觉的疲劳感,就需要考虑的更为全面,并且在字体的选用范围上也很小,为了让输出的成品大小不对服务器造成压力,基于html的特性,所有字体都是根据用户操作系统内默认字体而定的,当然近年随着技术的沿革与发展,这个差距也逐步在缩小。通常意义上也会应用到三维平面因素,这样建立起来的网站在感观效果方面更加立体。这也是体现出网站建设中平面效果与技术结合的集中表现。除此之外,现代网站建设也开始融合大量的动态网页制作相关技术,并通过数字科学技术手段促使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

4.3实现平面设计与技术的有效交流

网站建设中需要客户与设计与人以及技术人员进行有效交流,对平面设计以及技术之间进行结合,才能够最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平面设计方面不同设计人员之间也需要有效沟通,网站设计中的用户也应当被放在首要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设计出优秀的网站建设。

5结论

综上所述,网站建设对于我国来说仍然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当然,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也同样重要。网站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平面设计的功能,为此,相关设计人员就需要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并最终实现网站建设方面的安全稳定发展。

篇10:指标体系建设下的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指标体系建设下的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1国内外研究概述

总之,现有大多研究只能帮助企业从一个侧面或者某一部分来测度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而且测度方法和指标权重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电子商务对企业影响度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现有研究皆不尽全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进行不断地研究,提出相对完善的测度指标体系和科学实用的测度方法,进而推动企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2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

2.1电子商务的概念

随着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经济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那么,何为电子商务?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一般而言,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数据信息进行的商业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则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来实现企业化交易的数字化行为。笔者认为,只要经济主体通过网络开展了商务活动中的其中一个过程即视为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深度,就要看该商务活动中哪些环节是通过网络开展的,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2.2界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

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务是整合产品创新、销售渠道、营销推广和后台服务的战略性系统。它通过提供交易平台、创新营销渠道和服务渠道、改变工作方式、创新经营模式、开展网络媒体的品牌宣传等方式,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营销成本的节约、业务效率的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提高、产品/服务的创新以及品牌形象有品牌价值的提升。由于企业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大多中小型企业只是在企业运营的一个或几个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笔者认为,只要企业在运营中任意一环参与到电子商务应用,即将其视为研究对象主体。

3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3.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理论依据

3.1.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①准确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含义必须明确,用词准确,否则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使评价无法完成;另外,评价指标要相互独立,避免指标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或包含关系。

②简约性原则。测度指标的设计应简单、客观、准确、有代表性,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为全面的情况,指标体系层次的划分和指标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③系统全面性原则:不仅要覆盖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各个环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测。同时,也顾及到各项指标间的关系,以便于做出整体性评价。

④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便于指标的相关数据收集和计算,在体系构建中应注意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概念明确、避免指标涵义模糊。

3.1.2指标体系设计理论依据

①在严格遵循以上指标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1999年OECD提出了“电子商务的准备、使用强度和影响”S曲线3阶段模型为依据,即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电子商务发展的生命周期,即电子商务的准备、使用强度和影响3个阶段。

②在Zhu及赵晶等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改进形成“战略-(资源-投资-应用-价值)”这5个维度变量的'价值创造过程模型,并以此为依据。电子商务的价值创造过程模型是用来解释如何开展电子商务以创造商业价值的,笔者以此为依据更利于测度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高低所带来的价值及影响多少。

3.2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3.2.1战略维度是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的起点,贯穿和指导电子商务实施的整个过程。它具体包括以下3个指标:

①规划方案。这个指标细目里设定有企业有无1~5年内的电子商务规划方案、有无企业电子商务长期发展愿景和是否制定有电子商务规章制度3个方面。

②组织准备。组织准备是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等是否为电子商务实施做好了相应准备,这里通过企业有无电子商务部门以及电子商务部门领导在企业管理层中的地位来反映。

③领导力。领导力(Leadership)是指在管辖范围内充分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来提高整个团队的办事效率。

3.2.2资源维度是企业电子商务开展的基础

主要指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它由以下几个指标构成:

①硬件设备。电话、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

②网络接入情况。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之间需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才能实现交互和协作,所以硬件设备是否联网,联网的机器数目、网络的传输效率等是又一系列重要指标。

③信息化系统。笔者根据系统的大小和功能将信息化系统分为消息系统、集成性系统和业务子系统3种。

3.2.3投资维度,即电子商务投入情况

它包括平台构建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的投入情况。平台构建即企业的网站创建成本和运营中维护成本,人力资源则是指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引入以及培训过程产生的费用。

3.2.4应用维度,即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它是S曲线中使用强度的反映,包括企业站、企业搭载平台和其他网络平台应用情况3个方面,这一部分指标设计和数据获取创造性的采用前期研究项目中的赋值和网络观察的方法,并针对指标特点增加了网络普查和典型调查的区分。

①以陈文对企业站的战略中心的5次调整为理论基础,我们这里对企业站的测度包含了有无站和企业简介、产品宣传、在线订购、网上采购、在线支付、在线服务、多种语言支持、人才招聘等网站功能应用情况这些细化指标。

②企业搭载平台情况由搭载平台种类多少和平台功能应用情况这两个方面体现。

③网络平台应用即网络广告投放情况、支付平台、物流平台等其他网络平台的应用。

3.2.5价值维度,即电子商务对企业的贡献

它是影响度方面的指标。通过增加电子商务交易额、电子商务销售增长率、电子商务采购增长率、改善客户关系、促进产品类别增加及产品创新、提高供应链效率、提高市场响应能力等指标来体现。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电子商务销售额+电子商务采购额=网上订购+在线支付-网上订购同时在线支付的额度;加快生产与改善贸易两个定性指标的效果各从4个方面体现。

4结束语

中国官方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水平的统计调查开始引起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统计方面的研究能力暂时滞后,针对企业、家庭、个人等微观方面的应用水平调查更是捉襟见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发掘并完善,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给予更多的关注。

篇11:茶文化建设下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培养,尤其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同时也要直面社会,因此,在这一阶段,只有培养学生养成相关意识和理念习惯,才能确保整个高校学生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本文拟从现阶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理念内涵认知,通过融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融入茶文化理念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关键词:茶文化建设视角;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文化要素;综合价值

茶文化理念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最佳应用效果。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思维理念,所以,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活动开展至关重要。

1现阶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机制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还是其具体体系化,特别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力都实现了空前发展,而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整个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与学生培养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别。因此,在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个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理念的有效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从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通过选择合适、完善的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将学生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培养体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略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受片面客观理念的影响,很多师生实际上都对素质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和认知,这就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全体师生对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知,才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素材过于机械单调,不仅缺乏人文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也缺乏时代元素的合理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开展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时,其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培养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道德理念,不仅是实现学生理想培养效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也是当前整个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整个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和具体内涵,可以看到茶文化体系的融入价值。如果能够选择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理念导向,从本质上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理念内涵认知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文化元素,认知这一系列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是现阶段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应用的重要要求。对于茶文化理念来说,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同时更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可以说,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传输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融入,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最佳应用,就需要对整个传统文化元素准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需求,通过有效优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要对当前开展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融入,可以说,茶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诠释,就是当前素质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内涵。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文化体系传承过程中,关键需要从茶叶产业的内涵分析入手。当然,随着当前人们对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不断成熟,如今茶元素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体系,而是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不同元素的茶文化体系。随着西方茶文化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也为当前我们认知和应用茶文化体系元素提供了全面、有效帮助。

3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有效的弘扬,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行为约束力,帮助学生在形成一系列扎实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美德。可以说,这些优美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提升学生的学习思想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不仅仅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维理念内涵,尤其是从当前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只有充分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内容,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内涵,才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良好支撑。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教育,同时也是学习习惯的具体引导,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其与其他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丰富素质教育元素的同时,融入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规范。在整个茶元素体系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诸多元素和内涵,而基础在于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正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多样茶文化元素,实际上也是学生培养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具体方向。

篇12:茶文化建设下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论文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内容,通过对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知识元素,还是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能够被借鉴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从学生出发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相关规矩和要求的重要标准和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培养活动中均缺失素质内容的教学与引导。而对于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来说,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当然,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整个教育机制所欠缺的内容。就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作为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内涵和行为理念关系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发挥。同时,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培养,通过开展合理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其能够在丰富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完善的行为规范。结合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元素,是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内涵看,完善的茶文化元素,正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在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素养、行为规范的价值大于其他元素,可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学习理念的全面提升。如果能够将茶元素融入其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寻找到茶元素与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合理定位。当然,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丰富理念内涵的元素,同时也是一种融入多元化物质元素的体系,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具体特点融入其中。比如直接用茶元素的特点,直接融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从而丰富提升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对于当前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教学元素的应用欠缺,也是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不足与匮乏。所以,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体系,能够在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要求的同时,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位,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在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价值日益提升的今天,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培养的各项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最佳培养,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全面融入。当然,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来说,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培养机制,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5):32-36.

[4]孙铭山.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26-33.

[5]姚济国.简析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前沿,(18):72-77.

篇13:特色路径建设下的经济学论文

特色路径建设下的经济学论文

一、影响经济学专业发展的因素

1.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在生源的数量方面,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长,其生源有一定的基础,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优质的经济学专业人才,致使其生源方面相对乐观,在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各个高校均设有经济学专业,专业数量的增多,提升了其学生的规模。在师资力量方面,由于生源的增多,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与专业发展的要求,经济学专业聘请了众多的优秀教师,不仅在数量方面有所增加,同时教师的质量也有所保证,其教师的学历基本保持在硕士学历以上,对高学历人才的重视,如:海归人才、博士等,促进了经济学专业发展。同时,各个高校为了促进其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对其教学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制定了激烈机制,从而吸引了高素质的教师。在政策方面有提供住房、安家费,改善办公条件等措施;在激励政策方面,鼓励创新、积极进行科研等,如果在其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取得成果,教师的奖励是十分丰厚的,从而激发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方面,现阶段,各个高校均注重与企业、政府部门、科研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为其科研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保证了科研的环境与资金。高校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积极重视研究性人才,通过一系列政策实现了对人才的吸收,进而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人才保证。经济学专业的科研项目较多,通过不断的努力,其科研成果不断发表,其科研的数量与质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在教学设施方面,教学设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是教学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均有所影响。教学设施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条件等方面。教学环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优质的教学环境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其学习,保证其学习的质量。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各个高校均重视经济学专业的发展,通过对其投入的增加,改善了其教学环境,主要是经济学专业的教学理念、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发展的方式等方面的改进,从而为教学提供了必备的资源。同时,经济学专业的资金投入明显增多,使其教学设备与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多媒体、计算机与教学实验等各个方面条件的改善,利于经济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经济学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经济学专业经过不断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其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制约着其专业的稳步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特色路径的建设,下面将分析影响经济学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在其建设过程中,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或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特色路径的建设。在专业构建方面,经济学专业在其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外延发展,忽视内涵建设,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专业在不断扩招,使其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多,但面对其专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能力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等方面的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高校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其经济学专业的数量有所增多,其生源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实现学校的转型,提高专业的竞争力,高校纷纷采取重视外延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降低了其教学质量,使其在科研成果方面也未能获得较大的提升。同时,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未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制约着其专业内涵建设,不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资源方面,经济学专业由于盲目扩招,学生数量的急速增多,但经济学专业的优秀教师资源却相对较少,教师资源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较多,其稳定性较弱,教师往往担任多学科的课程,多领域的职位,从而教师的精力未能全部放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中。由于高校的教学任务重,科研经费不足,致使教师的教学、科研动力不足,教师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往往选择其他行业。在学生就业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在此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对人才的需求有所减少,导致就业机会也逐渐减少,直接影响着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同时,由于经济学专业的重视其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致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其就业更加困难。

二、实现经济学专业特色路径建设的措施

经济学专业特色路径建设的实现,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如: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方向、教师素质等,办学理念将指导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培养目标将利于其教学的实现,教学素质将保证其专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学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特色路径的建设。

1.确定办学的理念

经济学专业的特色路径建设中其办学理念是最为关键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其专业建设的成败,专业的发展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而确定其办学的方针、理念与方式等。办学理念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将指导专业的发展,同时影响着专业的教学、管理与科研等。办学的理念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与系统性,从而使其专业的发展更加完善,同时办学理念要不断创新,使其专业具有特色与竞争优势,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办学理念要与时俱进,进而才能实现特色路径建设。经济学专业的办学理念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在满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时代的需要,实现其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高校要更新其经济学专业发展的理念,教师要转变其教学的理念,逐渐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研究学生培养的方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学校管理方面,经济学专业也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从而实现人性化管理,促进其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规划专业的方向

经济学专业特色路径的建设要规划其专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办学理念的调整,其专业发展方向也要实现多元化发展,才能促进高校的发展,实现专业特色路径的建设。专业发展方向的规划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工作,合理的规划,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效益的增涨,因此专业方向的规划是必要的。经济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要适应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等方面的需求,经济学专业仍需坚持扩招、合作办学等方式,同时要注重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的有效结合;经济学专业要确定长远的战略目标,根据国际经济的形势,调整其专业定位,使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经济学专业要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如: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办学条件等,逐渐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交叉学科的教学,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其满足企业的需求,并实现专业的特色路径建设。

3.完善教育的资源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生源与师源,二者的完善有利于专业的特色路径建设,经济学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其师资力量,不仅要保证其数量,还要保证其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专业的发展,教学的质量与科研的成果等,经济学专业的教师要具有特色,具有专业特色,才能建设特色路径的经济学专业。高校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从而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使教师通过科研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培训、留学等机会,使其教学能力不断提升,通过交流将使其更加了解经济学专业的发展;高校要健全其用人机制,其机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提高物质待遇,采取关怀手段,进而保证其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经济学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其生源,通过大力的宣传,树立学校的形象,通过各个方面的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为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高校的生源要注重其质量,进而实现人才的培养,学校要注重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学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实现其特色路径的建设,要明确其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积极利用其优势资源、降低其劣势的影响,同时,要明确其办学理念、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与教育资源等,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多元化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相信,经济学专业将实现特色路径建设。

篇14:专业特色建设下医学检验论文

专业特色建设下医学检验论文

1河南省检验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河南省各级医学院校检验专业设置中,本科层次主要有郑州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在250人以内,毕业去向主要包括考研、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以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几乎没有人进入乡镇医疗单位;专科层次的院校中,除了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之外,漯河医专、南阳医专、商丘医专、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也设有检验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600人左右。三年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专)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地市级、县级医院检验科、血站等检验单位。但近两年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很少能在县级以上的医院就业,一方面由于检验专业岗位可以是终身职业,人员更替较慢,在职培训也能提高原有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再者检验工作的机械化程度在逐年提高,对检验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了、数量要求少了,这两方面的原因将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推到了一个必须思索、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境地。

2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优势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近30年的医学专科教育,师资力量充足,积淀着丰厚的医疗文化底蕴,探索形成了“立足河南,面向基层,依托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该校现开设有9个专业共20个专业方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从开始的,在同类院校中开设该专业时间最长,已经培养了1500余名毕业生,遍布全省的各级医学检验岗位,建立了较好的口碑。该校检验系现有教职工34人,高级职称7人,硕士20人,博士2人,在职攻读博士2人,专职任课教师均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50%的教师具有双师资格,系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还是校附院检验科主任,正着手推行“系科合一”的教学方式。系科合一的教学中既能发挥专职授课教师优秀的“教”的能力,又能发挥检验科教师指导“技能”的能力,系科教师间做好“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检验专业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经常派检验专业技能课教师参与附院检验工作,每学期还聘请2~3位检验行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授课,使专业教师能走出去,又能引进来。多年的检验专业教学中,该校系不断查找不足,改革教学,总结经验,完善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近5a来,检验系围绕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申报或完成的教学课题有:省级的2项、厅级的5项、校级的4项,发表省级以上教学论文25篇。该校不仅有医学检验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和优势,还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该校地处省会郑州的龙湖教育宜居园(南龙湖),南接郑州航空港区,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河南检察官职业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为邻,交通便利,教育氛围浓厚。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南龙湖作为河南省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重点区域之一,已逐渐成为中原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研基地。在新形势下,该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抓内涵建设是检验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

3.1完善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不再是遵守纪律的生产线工人,而是有主见、独立的公民。在对技能的需求方面,劳动力市场对常规及非常规动手能力、常规认知的'需求降低,而对非常规分析和交往能力的需求增加。教学中所说的“人才培养模式”通俗的理解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所以,检验专业技能课教学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要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于一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建立起以培养检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要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医疗检验过程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由一个团队完成,有时候还需要医疗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协调才能完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完成检验工作的保证。因此在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坚持以市场需求、能力本位、就业岗位为导向,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依据,参照检验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要注重检验基本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检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胜任科技化的检验技术,交流沟通顺利,团结协作,做一个能动性、独立性、主动创新的检验人才,这样检验专业也就有了吸引力。

3.2提高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建立人才市场调研制度,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掌握检验专业人才需求,面向检验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设置专业方向,从而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如果盲目地开设专业方向,生源不足,就业去向狭窄、有限,那么这样的专业方向“生”了,也会“自灭”。建立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和专业市场调研,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形成与时俱进、切合实际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环境的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要制定具有重实践、多方向特色的教学计划,突出检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和临床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具有检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学生的职业拓展提供保证。形成真抓实效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采取多种形式,构建多方监督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新生录取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等方面。通过重课程、建制度、完善体制、抓效益,培养适合检验工作岗位的人才,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省医学检验队伍的壮大。

3.3提高师资力量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课程质量、造就特色专业的重要保证。“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强检验专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和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的兼职聘任,让校外专家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改善检验专业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对检验专业任课教师的培养,如教师参加进修、学术交流、研讨等。尤其是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注意选拔专业带头人,为专业的梯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学校内部分配机制的日益完善,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形成了以老教授带头、中青年教师为中流砥柱的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学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要引导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能力,如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是当今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学信息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努力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检验人才。

3.4合理配置和运用教学资源

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检验专业的角度来看,很难扩大检验专业的招生规模,今后检验专业要向“做精”、“做细”,强化专业外延、紧抓内涵建设。

①完善多媒体教室设施,如全方位铺设建立校园教学网络、开通电视闭路线,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校园网络教学,发挥师生共主体的教学能力,真正提高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②调整校内实验实训室,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小班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师能力到位、人员到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增加实验动手机会。

③增加投资,完善实训软件及设备,打造检验专业重点实验室(如建立校内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与免疫学检验等重点实验室),给教师提供科研的空间,以科研促进教学。合理化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高检验专业特色建设。

④检验专业要建立适合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检验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综上所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建设要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检验教学机制。检验专业建设要紧跟中原经济发展,在民生建设中借助地理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增加资源投资,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紧抓内涵建设、重视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更好地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发展中医疗卫生事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检验专门人才。

作者:左秀凤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篇15: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的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专题 企业文化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