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制造人才培养论文

飞快的轮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飞快的轮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微电子制造人才培养论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微电子制造人才培养论文

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力求使学生具有微电子工程学、电子组装、电子封装、微电子元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微焊接互连工程学与基板工程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电子制造过程的系统设计、工艺设计、系统检测、设备运行与可靠性、可维护性设计、复杂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可在微电子元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微电子封装、电子组装以及印制电路板制造等电子制造服务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运行保障、生产组织管理及其它工作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具体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的掌握微电子制造工程的技术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微电子工程学、电路分析基础、电子设备精密机械设计、电子工程材料、微电子元件与半导体制造技术、微电子封装技术、电子组装技术、可测试性、可维护性等;(2)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对复杂的微电子制造设备进行基本的运行操作、调试维护和初步的故障诊断分析;(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设计、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4)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与知识更新能力,了解本技术领域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2:微电子制造人才培养论文

由于微电子制造工程具有的专业跨度大、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打破现有人才培养手段,体现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引入以创新性试验设计为主、以科研为辅的教育理念,倡导实行以工艺为主线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以理论学习为基础、重点改革试验设计、引入创新性设计试验、引入科研,通过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边创新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技术研究与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具体说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能力:

(1)在构建微电子制造工程为主线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创新性设计试验,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把创新性设计试验引入课堂,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试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置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实验环境。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方式,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创新环境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创新活动。

(3)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划定一些范围,支持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思考提出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3:微电子制造人才培养论文

微电子制造工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有的纯理论式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具备实际的操作技能,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因此,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法具体如下。

(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在微电子制造工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内容,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提倡的是以微电子制造工艺为主线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就业方向,注重技能培养,强调行业特点,注重企业需求。“教室—— 试验室一体化”、“教学—— 生产一体化”、“教材—— 技术文件一体化”、“教师—— 工程师一体化”的教育理念。

(2)打造面向产业链的知识体系。

微电子制造工程的知识体系科研从“纵向”整合与“横向”整合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顺应先进电子制造技术内在要求,在“纵向”上依据电子制造产业链这条主线来设立相关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半导体制造技术、微电子封装技术、印制板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子工程材料、电子组装技术、电子制造专用设备等,在“横向”上突破学科界限,为配合“纵向”主线设立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微电子可靠性工程、热设计、电磁兼容设计、电路设计等。

(3)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把科研引入课堂。

充分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有效进行项目分解,将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性的子课题向学生发布,吸收本专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的科技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创新精神的教育新机制。

(4)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环境。

普适人才培养和定制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普适人才培养中,学生可充分涉及教师科研项目、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实践环境,培养出一定普适性的人才,其优点是基础面宽,人才可塑性强;在定制人才培养中,可依托校企联合培养环境,预先签订人才就业意向,根据企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中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增加应用性的新课程,拓宽学生的应用知识面;通过整合课程设计系列,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直接与企业实际课题的结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微电子制造人才培养论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我国首先设置该专业的工科高等院校。自专业设置以来,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与科研机构纷纷关注,使得本专业在业界享有盛誉,成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通过上述培养模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国内著名的部分电子制造企业(如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伟创力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联合培养关系,构建了科泰、VALOR等多个联合实验室,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性强,就业率高,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

篇5: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微电子制造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本文在论述了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知识范畴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教学改革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最后,通过实践进行了培养模式的验证。

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深入推广及应用,微电子制造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人才培养专业涌现并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电子制造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制造基地,社会对各类高级电子制造工程师需求强劲,微电子组装与封装人才需求迅猛增长,电子制造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6:浅析微电子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论文

浅析微电子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论文

摘 要: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快了世界发展的脚步,并且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范围也变得越来广泛。这直接导致这项技术的使用在集成电路中占据的地位也变得很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一个新型的电子技术,就是微电子制造技术,这项技术的使用提升了电子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文章针对微电子制作技术的使用进行了内上的分析,分析的过程中也对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得到的结论可以给相关人员的工作进展带来帮助。

关键词:微电子;制造技术;集成电路;发展

集成电路是一种应用在电子信息科技领域的新型技术,这项技术的研发让电子生产行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行业的变革速度。以往的半导体使用材料一般是单质硅,这种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效率不是很高,对于工作上的细节处理也差强人意。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第二代半导体材料逐渐被人们所熟识并广泛应用。如今,半导体的使用材料已经变为氧化镓或是硅化碳,也就是第三代电子处理技术,这项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技术的使用材料体积也变得越来越小。

1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中期第一个集成电路研发成功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微电子技术时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微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和国防军事领域,目前更是在商业领域中获得极大的应用和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微电子技术一直是以集成电路为主要的核心代表,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律,最典型的莫过于摩尔定律。当然,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也进一步刺激了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新事物的发展进程中,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势必要与需求相结合,并受需求的影响。微电子技术也不例外。在其发展进程中,微电子制造技术无疑是微电子技术最大的“客户”,正是因为微电子制造技术提出了各种应用需要,才使得微电子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可以说,微电子制造技术正是微电子设计技术与产品应用技术的“中介”,是将微电子技术设计猜想转化为实物的“桥梁”。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实物转化的过程也会对微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并直接决定着微电子器件的造价与功能作用。

2 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制造工艺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的生产工艺上。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在制造工艺上并无太大区别,仅仅只是两者的功能与结构不一样。但是受电子工业发展趋势的影响,目前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相对更广,所以分立器件在微电子制造技术应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集成电路逐渐成为其核心技术。

在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微电子制造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材料、工艺设备以及工艺技术三方面上,并且随着产业化的发展,这三方面逐渐出现了产业分工现象。发展到今天,集成电路的制造产业分为了材料制备、前端工艺和后端工艺三大产业,这些产业相互独立运作,各自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发展。

集成电路的种类有多种,相关的工艺也有差异,但各类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路径大致相同。材料制造包括各种圆片的制备,涉及从单晶拉制到外延的多个工艺,材料制造的主要工艺有单晶拉制、单晶切片、研磨和抛光、外延生长等几个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流程都从单晶拉制走到外延,比如砷化稼的全离子注入工艺所需要的是抛光好的单晶片(衬底片),不需要外延。

前端工艺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图形制备、图形转移和注入(扩散)形成特征区等三大步,其中各步之间互有交替。图形制备以光刻工艺为主,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光刻工艺是45nm工艺,借助于浸液式扫描光刻技术。图形转移的王要内容是将光刻形成的图形转入到其他的功能材料中,如各种介质、体硅和金属膜中,以实现集成元器件的功能结构。注入或扩散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外在杂质的进入,在硅片特定区域形成不同载流子类型或不同浓度分布的区域和结构。

3 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主要表现形式

总体上,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应用需求和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作为微电子器件服务的主要对象,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是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信息的生成、存储、传输和处理等在超高速、大容量等技术要求和成本降低要求下,一代接一代地发展,从而也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在加工精度、加工能力等方面相应发展。

从历史上看,第一代的硅材料到第二代的砷化稼材料以及第二代的砷化稼到以氮化稼榇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大都是因为后一代的材料在某些方面具备更为优越的性能。如砷化稼在高频和超高频方面超越硅材料,氮化稼在高频大功率方面超越砷化稼。从长远看,以材料的优越特性带动微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技术的提升和跃进仍然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氮化稼材料的突破直接带来蓝光和白光高亮LED的诞生,以及超高频超大功率微电子器件的发展。

微电子制造技术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合了其他制造技术上的应用,所以这项技术近年来的突出表现是集成电路的开发与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兼容其他的格式进行工作。电子制造技术以及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在融合的过程中,让电子生产企业的效率得到了稳步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种多种技术相融合的,集成方式,可以将应用领域的生产效率进行实际性的整合。所以,研究人员应该对这项技术的使用进行重点开发,在研发与技术处理过程中将生产上的效率提升到最大。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从技术的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了解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让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份额变的越来越大。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集成电路的为主要核心动力的电子制造行业发展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如今,微电子制造技术已经在纳米级的集成电路产品制造中得以实现,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变得更快。同时,这种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将这些电子产品的质量与稳定性进行良好的保证。以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来看,微电子制造技术在未来的行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与提升的空间。所以为了让技术产业可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运行,相关研究人员必须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研究,让这些高微电子制造技术水平可以与西方国家相媲美,并在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我国自主生产品牌,让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可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宋奇.浅谈微电子技术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03).

[2]李宗强.浅谈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01).

[3]我国微电子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许正中,李欢.中国科学基金,(03).

[4]微电子技术与新技术革命[J].余修武,余员琴,黄海军,杜秋来.制造业自动化,2010(13).

[5]浅谈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李宗强.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1).

篇7: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论文

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论文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微电子技术是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及核心,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本文将对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作一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新技术、新标准、新行业的引进,也会刺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繁荣。职业技能越强,知识结构越合理,创新能力越强,越符合市场经济竞争对人才的需要。

微电子学是在物理、电子学、材料科学、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种学科和超净、超纯、超精细加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发展高新技术和国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微电子技术是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及核心,是世界高科技竞争的热点,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其中超大规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是现代通信设备的心脏,它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大生产升级技术的掌握与提高,对于我国通信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业化的深入使得高职教育发展的环境也发生着重大变化,高职教育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要根据市场的.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要从狭隘的职业技能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单纯的职业技能已不能满足工业化形势下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要创新,人才是关键,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种种技术能力,不断学习,获得新的职业技术资格的能力,自我管理、独立工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只有拥有了具备上述综合素质的应用人才,才能充分应对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才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创新。

二、根据科技的发展调整课程设置

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全球化的技术迅速进步和不明确的经济前景,根据当前我国工业化形势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重新设计教学计划,以保证能够充分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就业和再就业的多种需求。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日益关注职业教育中的环保问题,设置与环保有关的专业,开设环保科目,在课程中增加环境教育模块,在调和中渗透环境教育因素。另外,要建立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开设微电子和半导体测试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有较深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开发反映新技术工艺的教学内容

微电子专业涵盖面宽,包括集成电路理论与技术、半导体器件理论与技术和半导体工艺理论与技术三大主要方向,要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在教学内容上,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工业产品的生产标准、制造工艺、加工设备、生产手段、经销网络及管理等都要与国际接轨。对于内容更新速度快的课程应建立一个动态变化的教材如电子教材,建立相应的动态教案如电子教案,将变化发展了的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

四、加强科研工作的建设

加强科研工作的硬件平台的建设,包括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等的建设。经费适当向这方面的建设倾斜,建立起良好的硬件平台,才有利于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逐步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科研团队中来。教师要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使自己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至是学术带头人。学院可以动员或采取一定的向科研倾斜的措施来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项纵向科研项目。

总之,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较深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篇8:当前我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论文

引言

楣岢孤涫怠豆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创新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微电子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于4月颁布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教高[]1号)。新形势下,“律规性”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的需要,微电子产业人才供需开始失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针对性地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制约提高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由此,客观分析我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微电子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当下,我国开始微电子专业的高校多采用“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有少部分高校正着手改革,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美国的应用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研发能力,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该校所设的微电子专业本科4年,分为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阶段。培养的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创新能力,能胜任企业高端研发工作。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注重专业应用的培训,如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所设置的微电子专业,学制5年,分为3个层次,培养的学生善于使用软件和仪器,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美国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知,首先,不断加大对专业建设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其次,加强自主创新,国家要制订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再次,对高校功能重新定位。最后,微电子专业跨学科势在必行。

推动发展的动力源于人才的'合作,而培养人才则又需依靠高校。产业需要人才,高校培养人才,这是人才供需机制的基本前提。微电子产业亦是如此,其技术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预研阶段、开发阶段、产业化阶段和生产阶段,即自然科学家首先进行技术基础研究,然后到工程师的技术开发,接着是技术产业化阶段,最后到生产车间。由此,产业发展和人才供需对应关系可由下图(图1)来说明。

从纵向看,高校培养人才进行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职业院校培养技术员等层次的人才进行生产。从横向看,高校应进行学科革新,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微电子产业是新兴产业,若想满足其发展需要,仅靠高校是不行的,我国微电子产业的现状和美国的经验皆给我们以深刻启发。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实现供需对话,换言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应反馈至高校,并帮助高校积极地设置相应专业,以培养所需的跨学科人才。

2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述略与解读

2.1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述略

在组织理论基础和目前改革背景的前提下,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进以满足其持续发展需要。高校的运作主要靠计划调节,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供需的单一线性关系(见图2)。培养多少,如何培养,培养标准较为固定,政府、高校和企业之职责处于分割状态,高校所培养出的准人才,企业亦进行类似培训后方能上岗,如此,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影响了微电子产业发展。

随着高新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应相应变革,以建立一种循环的、互动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依据产业需求培养人才,这涉及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利益。政府发展微电子产业,必须依靠微电子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动力则源于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其推动力主要是通过高校实现。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有一种循环反馈的互动机制,这是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目的,模式见上图(图3)。

2.2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构建该模式的初衷源于微电子产业发展的需求,故图示中有需求与培养模式这一提法。微电子产业人才将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利益,各方应从其职责出发,共同确定人才培养层次分布,以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议。高校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开展学科改造和建设,亦可通过实习教育和企业考察等方式,与企业形成相互反馈的动态机制,以实现“精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层次而言,职业学院和专科院校等应主要培养工程技术员,研究型和本科院校应主要培养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不同高校的合作方式是有区别的,研究型和本科院校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共赢。对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政府主要进行宏观协调,通过政策来鼓励合作。该模式旨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在对话基础上,实现人才供需平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取决于高校的课程体系、学科设置及其实施方式和效果。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新的运行机制,以满足微电子产业发展需要。

篇9:当前我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论文

3.1产学之间:高校企业积极合作

要顺利实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与企业改变原有的人才供需单向通道,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产学合作的前提是高校以竞争者身份面对人才培养,积极找寻人才需求的信息。研究人员和教师可通过到企业实践和技术指导等方式了解企业需求,以明确其研究方向。同时,微电子产业应改变以往的消极被动,主动地与高校对话,与高校建立共同培养人才与合作研究的伙伴关系,开展合作性研究,以推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此外,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的鼓励与支持,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如建立大学工业园,使其能真正成为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基地,以促进其共同发展与进步。

3.2高校内部:相关学科之间重组

高校内部相关学科之间重组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微电子学科属于新兴学科,包括光、热、机、电、磁等诸方面内容,需要依据微电子技术需求,选择各领域相关知识,以形成新的学科体系。组建新的跨学科除时间上不断演进外,管理体制必须灵活。学科之间重组不仅包括重新设计n程内容,而且包括师资、设备和管理等资源的共同利用。目前,我国高校自主设置学科的权限还很不够,组建跨学科则有很多壁垒。把各相关的专业组合成新的跨学科,需要针对微电子产业发展特点,调动各学科所有资源,以实现高校内部整合。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的思维能力,应既懂集成电路设计又懂整机系统设计,既了解集成电路知识又精通管理的经营性人才,这是高校内部各学科整合之目的。

3.3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整合优化

首先,企业内部应有人人平等的合作精神。微电子产业发展需要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加工人员,只有人人平等合作,才能真正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其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合作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合作统一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整合优化的关键。若不能协调统一地供给人才,企业则无法有效地整合优化人力资源。最后,产业内部之间合作。在平等理念的引导下,在企业内部,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很容易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如果各类人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团队合作,不断地提升自己,提升企业竞争力,那么高校所培养的微电子产业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目标才能实现真正统一,从而促进微电子产业健康发展。

4结语

微电子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人才要素日益重要,人力资本对微电子产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微电子产业发展由物质资本竞争转为人力资本竞争,这亦是微电子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能否根据微电子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成败。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我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初步探讨了其运行机制,以期为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篇10: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装备制造业(行业)及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大量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专业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研究,提出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三层结构的人才培养规格,以技能证书和大赛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质量。

关键词:

机械设计与制造;“2+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人才质量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制造的时代到来,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变革和升级。然后装备制造业对机械方面高级技术技能型的人才需求也是日益增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高职机械类的一个传统专业备受重视。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能从事制造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在社会可以成为从事机械制造领域设计制造、应用创新等工作。如何培养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如何提高教学和课程质量,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领域重视的问题。

1、专业背景

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交通运输、农业、国防、航空、航天、通讯等所有工业和科学技术部门都很有比较大影响,机械工业是各种工业的心脏和核心。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传统机械学科专业,与这个专业相似的专业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等。这个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两方面。机械设计方面是根据机器的用途和要求,先确定合理的驱动和传动方案,要求宽广的专业知识,以便针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然后绘在图纸上。机械制造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保质保量地加工出图纸上的零件,并把它们装配成合格的产品。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与就业岗位匹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和优化,迭代出新的模式[1]。

2、人才培养模式

2.1实行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如图1所示。即在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前提下,前两年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年安排综合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2培养目标

搭建基础的机械人才平台,以服务机械工业为目标,以学生最终就业为导向,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明确岗位职能,特别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要求安排从技能实训-校内实践-模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符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真实工作岗位标准)[2]。具体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主要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编制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辅助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设备、检验与控制产品质量,能够管理企业生产以及现代化机床的操作、调试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3、培养规格和标准

将“2+1”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看通过三层结构的搭建构成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以技能职业证书为考核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标准。

3.1素质结构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这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基本素质是作为各种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比如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现场工作与操作的要求。此外,还要求有职业素质,具体来讲要由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等。

3.2知识结构

按照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自己今后不断学习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应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科学文化常识等;第二,要有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就包括如机械工程图的绘制、阅读;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知识等[3]。

3.3能力结构

根据培养方案需求,能力结构主要有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自主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是能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运用多种媒介、多种方式采集、提炼、加工、整理信息。实践动手能力是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时、正确地处理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专业能力特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应具备简单机械产品的设计能力、机械技术方面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三维造型、自动编程、自动加工能力等能力[4]。此外,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内校外的实验实训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5]。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的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培养标准,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考取中级工技能证书,并且以技能大赛为导向,来将能力充分展现。证书如表1所示。

4、结束语

基于机械行业迅猛飞速发展和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对于培养机械类人才尤为重要。本文这种以“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机械技能型的人才,在陕西高职类工科院校得以实施,通过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知识,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来实践锻炼,这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最终学生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就业之后企业社会反应良好,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实际数据证明该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较高[6]。未来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将会呈现多元化、信息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走向职业岗位后通过调研反馈可以进行评估和改进,逐步探索和创新,使人才培养的方向动态实时地更新,为机械行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人彬.机械设计研究呈多元化、实用化和信息化[J].国际学术动态,(18):45-46.

[2]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4):48-53.

[3]隋秀梅,刘宏伟,李国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9):24-25.

[4]朱耕,杨冬明,姜子威.浅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J].南方农机,(3):90-93.

[5]张爽.以攻关项目为纽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13):9-13.

[6]贾月明,张雁.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56-57.

篇11:微电子专业科研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微电子专业科研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实际人才需求,微电子专业类培养计划应以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导,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联系校企合作及参与教师科研实践为辅。本文结合微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微电子专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微电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研究在固体(主要是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及系统的电子学分支,它以实现电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为目标,实用性强。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我国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改革和推进。但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持续稳定增长,且就业形势的严峻变化,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日趋激烈。而提升学生适应微电子产业就业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更在于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和培养。因此,有效开展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是高校与企业实现人才输送无缝对接的最佳手段。

一、强调培养特色,优化主干课程

结合微电子专业各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该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变化情况,逐步完善微电子人才的培养方案,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以向社会输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摸索微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微电子專业属于工科应用类,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扎实的数理基础、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础、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基本的微电子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开发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精神。因此,结合需求,在微电子专业的培养上应注重多元化理论知识体系,并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由此来优化知识结构体系,基于大一和大二的基础理论学习,在三年级阶段引入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并亲自操作IC设计、仿真、IC制程的有关工艺等,以面向社会培养适用型新型人才。具体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EDA技术、固体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学概论、微电子制造原理与应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半导体器件特性的表征、电子封装与制造、CMOS集成电路分析、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二、结合专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理论课程的学习服务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基本思想来培养有微电子基本素养和技能并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高校人才[2]。经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既有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基本能力;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具有系统工程的初步知识,掌握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系统建模与设计、系统仿真、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与测试等基本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3,4]。IC设计类理论课程可以结合实践进行开展,如电路设计、版图设计等课程都可以基于理论的学习来开展实践上机环节,或在理论学习的后期增开相应的实习实践环节课程。微电子制造类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开展,而IC制造的实训设备昂贵,且高校本科教学经费有限,因此,对于工艺类课程的专业实践需要借助于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解决。湖北省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实施了诸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并先后成立了武汉新芯集成、华灿光电、华星光电武汉分部、长江存储等微电子与光子器件和芯片制造企业[1]。这为武汉本土高校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与该类企业的合作,可联合培养微电子专业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结合在企业的实践实习,将使得微电子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形成良性循环。

三、培养教师团队,提升教学质量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的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各类电路与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及应用、管理与开发的工程型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微电子企业从事微电子器件设计与生产,集成电路研发,以及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能从事芯片制造企业中的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加工、设备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而课程教学是实践动手的先行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知识体系,才能为实践动手能力打下好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教学手段尤为重要[5]。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教学团队模式可满足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微电子专业教师队伍并不十分庞大,传统的教师主要分成基础知识类、专业课程类教师,对于微电子设计及制造精通的教师十分稀缺。因此,培养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微电子知识体系尤为重要。首先,整合现有教师资源,以团队形式重组,分别成立专业基础知识团队、IC设计团队和IC制造团队。其次,理论课程的开展实施团队模式,成立听课及课后讨论制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学效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最后,定期组织教师团队成员参加微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或到相关微电子企业参加短期培训,更多地了解微电子行业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让教师团队整体专业素质得以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融入科研项目,提高人才素质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受到相关的电子实验与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基本英语能力,具有电路与系统、数字系统建模与设计、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微电子专业作为工科类学科,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有理论基础、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而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融入教师科研项目是较好和易行的方式。在微电子专业课程的讲授上,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提升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后,通过进入教师课题学习的模式,多元化地了解该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掌握和熟练相关工艺原理及步骤,通过样品的制备、结构性能表征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思维创新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才素质。而加入科研项目的方式可以采取导师制双向选择模式,既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也发挥老师的能动性,活跃学习的氛围,达到双促双提升的最佳效果,最终为微电子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最好贡献。

五、结语

微电子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加速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综合型人才的输送。结合优化的教学模式和提升的教学水平,培养新世纪综合型优秀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我校对于微电子专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结合现有资源、大力拓展外部资源,联合湖北省微电子企业,培养设计、工艺、测试类人才,将为湖北省微电子产业的大力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汉华,陈勇,李璋,徐玲芳,王文峰。电子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

[2]吴尘,陈伟元。依托实训基地的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4)

[3]方玉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微电子专业人才[J]。价值工程,2010,(29)

[4]陈勇,李岳斌。李璋,徐玲芳,王文峰。以党建项目为依托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J]。高教学刊,,(17):187—188

[5]陈勇,梁雄伟,李岳斌,李璋。浅谈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5,(23):55—56

篇12: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论文

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论文

我国微电子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表现在人才质量不高、层次机构不合理和人才缺乏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微电子制造人才需求与培养存在严重脱节。

本文针对制造业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互动式的,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微电子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新模式下的运行机制及动态平衡进行粗浅探讨。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仅仅依赖高校是无法实现的,要企业、政府和高校等多方面的一起参与,构件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和模式。

那么,我国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究竟存在着那种现状及问题呢?如何才能构建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及需求模式呢?以下是本人几点粗浅的意见,仅供参考:

一、我国高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许多高校的微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专才教育模式,只有很小部分的高校针对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开始将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形成“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

第二,我国高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应用工程化的培训,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对学生使用仪器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比较欠缺;

第三,我国许多高校尽管设置了微电子专业,但是,对于专业层次没有进行区分,而且,比较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培训,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研发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学生思维训练、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所欠缺。

二、构建微电子制造业人才培养及需求模式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主要依靠政府的计划进行调节,信息的长期不对称,导致高校和企业在针对人才培养的理解上具有较大差异,形成供需无法平衡的现状,另外,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让人才培养趋于形式,无法达到培养的目的。

(二)新模式的主要思路

一般而言,微电子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高校、政府和企业而言的三方合作关系,而新模式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人才需要模式,建立在快速准确、灵活便捷的沟通反馈机制之上,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1、动态平衡

新模式下的`动态平衡,第一,确定人才需求数量和类型,首先,要教育部门牵头,联合企业代表和工信部,研究微电子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规模及趋势,根据行业预测分析,确定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类型,其次,高校受到所反馈的信息,再根据自身的专业实力,对相应的人才数量和层次进行筛选,而后有针对性地培养,避免人才贬值及浪费;第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要在国家层面成立相应的微电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进行统一规范,其次,建立高校之间微电子专业资源及信息的共享体制,并且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针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另外,使用国际最新的优秀教材,聘请具有高水平的专家进行授课,并鼓励教师进行企业研发等;第三,合理分配人才层次,对于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进行区分,并建立微电子制造业专业的人才梯队。

2、运行保障机制

新模式下的运行保障机制,第一,针对产学合作方式要采取多样化,首先,高校要与企业及其他国内外高校进行合作,做好信息沟通及技术交流工作,其次,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与高校联系,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合作交流,另外,政府也要发挥其职能引导作用,对于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要及时进行调节;第二,建立微电子新的跨学科,加强学科建设,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微电子跨学科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而高校,应该保证各学科的开放系统,并鼓励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作用,在同企业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系统,另外,高校与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微电子专业课程的重组;第三,引进领军人才,在引进领军人才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引进单位与被引进的人才在各自追求的价值目标上有共同点,其次,要引进真正的专业人才,并给人才提供相应的施展才华的岗位及工作平台,另外,针对领军人才采取的具体策略,即完善人才体制,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实行一流人才一流报仇。

三、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教学是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的期间,能否认真扎实、系统的学习微电子专业相关知识和理论,将直接影响到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对于学生本人今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

首先,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针对课程设置,应该注意到四个方面:

第一,结构层次要合理,专业范围要适当,其内容深度要适中;

第二,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应该与本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第三,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比如考研或者就业等要进行考虑;第四,课程内容要详尽、专业,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教师的聘用也应重视起来,必须确保聘用的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还应该敢于承担责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事业心,另外,能站在微电子专业的前沿,用专业而创新的眼光指导并教育学生。

总之,我国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已成为集成电路生产大国,可是我国还不是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这种大而不强特质主要表现在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因此,想把这种被动局面转变为主动局面,对于微电子制造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且,在对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关专题 微电子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