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管理困境与对策论文

海滩湾湾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海滩湾湾”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管理困境与对策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管理困境与对策论文

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管理困境与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在网络聊天、知识搜索、信息保密、人际沟通方面的管理问题,提出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管工作的应变办法。

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于1967年首次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且不断更新的概念。在传统三大媒体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媒体”概念,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因特网的“新媒体”性质。于是,因特网就成了一个媒体的媒体,它使传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像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移动多媒体等,都是“新媒体”的“家庭成员”。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主体、客体、技术、内容、形式,以及传播信息的数量、速度、传播观念等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使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面对这一变化,学生管理遭遇了双重“洗礼”:一方面,新媒体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效率;新媒体支持点对点和互动性的传播,改善了师生沟通并创造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新媒体使学生工作者的权威受到了摇撼。因为“管理者一旦丧失了舆论影响力的主导权,会处于一种劣势,一种失语的危险状态,他的权威性和信任度就会受到挑战”。所以,新媒体对学生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时代将是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在和未来。

一、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工作困境

1.搜索引擎——知识易得.权威不在

随着网络信息搜索方式的发展,学生的知识获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无论什么作业,问题都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找到答案,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依赖感大大下降了。数字化的媒体内容及其带来的便捷复制和即时传播等特点,使得信息数量远远超出学生的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内容大大超出了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当知识搜索的窗户打开时,知识运用的大门却关上了。学生变得不再认同教师的权威,转而依赖于网络搜索。

2.信息传播——全球同步.随时失控

新媒体使得传播模式由传统的“一对多”变为“多对多”,新媒体的“草根性”还使得人人都可以便捷地运用媒体。学生可以通过发短信、写博客、发起群聊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这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同时,新媒体还使得信息内容与信息主体分离,令信息主体更大胆和随意。在新媒体时代,秘密边界越来越模糊,保密时间越来越短暂。虽然,有的学校想出很多办法来加强信息管控,如禁止配备手机、设置与互联网络分开的内部网络,这些方法或许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学校管理者们也无奈地发现,大量的“好消息”和“坏消息”在莫名外泄,新媒体时代,坏事快速传千里,好事也会出远门,无事还会乱生非。一个真实的例子是,北京某艺术学校的学生上课殴打教师,很快就在网上广泛传播,使得校方和学生成为舆论指责的对象。

3.师生沟通——渠道很多.效果很差

过去,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进行沟通,只有通过书信、电话和面谈等有限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沟通是那么的唾手可得,电子邮件、短信、MSN和QQ等聊天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随时、随地和随意。这些沟通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但性质却越来越边缘化。这表现为:一方面,新媒体的普及使这些正式沟通方式越来越个人化,传播内容越来越私密化,正式沟通方式成为私人沟通和休闲娱乐冠冕堂皇的掩护:另~方面,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关联的强化和单个媒体边界的弱化使得学生用于正式沟通的方式多元化,传统的正式沟通在师生沟通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

相应的问题是沟通的渠道虽然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方便,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学生向老师发了一个祝贺教师节快乐的短信,除了表明学生还记得你外,从这个沟通中很难判断出什么其他的信息。就好像有个学生如果提出转学,从那些冠冕堂皇的转学邮件里面似乎并看不出他的动机,最后班主任还是需要亲自沟通。

4.虚拟群体——参加越多,氛围越差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班级开会、学生组织活动、表扬和奖励、学生之间的一些感受交流或者讨论都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的,比如在黑板上写通知或者告示,下发通知、班级组织活动等。但是现在这些变得越来越快捷和简单,群发邮件、群发短信使用等使内部沟通变得更加实时、透明,信息大大丰富,而且传递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可能10分钟前的事情,你马上就知道了。

不仅如此,班机还有QQ群、同学录、班级博客等,这些新媒体工具改变了班级的氛围,也同样带来问题。比如,学生刚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大家都是为了沟通信息,促进学习,久而久之,开始有学生发~些和学习不相关的内容,然后就会引起大家的讨论。学生在QQ群里讨论班主任的长相以及家庭生活,有些学生则通过群发邮件散布小道消息,甚至有一些学生为了取悦大家赢得在同学中的好感,就会花心思在网上闲逛,专门寻找一些休闲娱乐的东西发给大家,还有的班级建有学生的个人主页,可以有BBS论坛、聊天室、建议区、公告栏等。班级的同学分成一派一派的,分别有聊天派、游戏派、论坛派等。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小群体,甚至有各自的网络流行语。总之,弱化了班级正常的团队氛围。

二、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如何应变

无论愿意与否,教师和学生已别无选择地处于新媒体的“围城”之中。站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我们要么调整风帆、0顷势而行,要么墨守成规、随波沉沦。哈罗德·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指出,一种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最终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产生。新媒体时代中的学生工作必然面临管理思路的调整变化,以适应新媒体导致的新文化,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新问题。

1.少“管”多“理”

学生管理永远需要与时俱进。在新媒体时代,以管冶人将越来越乏力,而以理服人则既是需要也是出路。以“理”服人最重要的是“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够找出合理的管理办法。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在更加民主和自由的新媒体时代不仅会效果下降,还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其行为,才能找到适宜的管理办法。以网络聊天为例,教师亲身体验就会明了:首先,每个人都有沟通交流的.需求,网络聊天就是满足需求的一种方式;其次,每个正常人的网络聊天行为是理智的,他们将其视为手段而非目的;第三,这种工具可以为学习所用,为学习和生活交流提供便利。

2.重“用”轻“有”

从长远的立场看,拥有信息和知识只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可以复制和再生的:而运用知识和信息是一种能力,这是不可模仿和替代的。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的新媒体时代,帮助学生从信息的海洋中分辨有用的信息并利用它们,才是当务之急。网络上获得的仅仅是知识,但是每个人的实践经历是不一样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就能把这些间接的冰冷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题材,成为大家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传统的讨论式学习、兴趣小组、读书会等形式,将网络上的知识和学生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为知识转变为能力搭建通道。

3.以“导”代“禁”

媒体本身只有功能之别而无好坏之分,能为学生所爱同样能为学习所用。因此,教师与学生工作者与其花心思设置屏障,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禁止学生上网,禁止学生玩游戏,不如多考虑如何利用新媒体为学习、为提升能力服务。一些学校利用局域网搭建内部交流的良好平台;许多班级在QQ和MSN上建立各种“群”,为处在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学生开辟虚拟会议室;通过聊天工具群发信息,已成为许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传递资讯的常用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程序,把枯燥的学习素材整合成音形色兼备的多媒体,变“娱乐软件”为“学习软件”。

4.以“诚”取“信”

既然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开放性使得信息管控能力越来越弱,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何不坦诚相见。主动传达正确的信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获得外部的理解和关注,才是新媒体时代有效的信息管理方式。新媒体不仅能带来沟通便利,更将是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它不仅能强化“正式沟通”的某些长处,也能弥补其现代化沟通中的功能缺失。博客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写博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博客。教师不妨开设自己的博客,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想魅力,交流自己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看法,以扩展师生沟通的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李开复的个人博客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假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都主动开通自己的博客,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经验和价值取向,无疑,我们的课堂将会又一次得到延伸。

三、结语

乍看去,新媒体时代好像一个大漩涡,充满了日新月异甚至有些失控的技术和行为。不过,这也是一个充满无限机会和可能的时代。我们只有正视和理解新媒体为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适时地调整思路和方法,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从容前行。

篇2:浅析新媒体视觉下课堂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浅析新媒体视觉下课堂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本文从新媒体的特征入手,探讨了课堂艺术教育存在的困境,指出艺术教育忽视了其审美特征,忽视了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也不能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简略地提出重品经典、潜移默化、激发情趣等应对策略。

套用狄更斯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原以为熟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在愈来愈远离我们,而以电子邮件、WWW网页、BBS、新一代搜索引擎、WiKi、SNS、微信等为新手段的网络媒体却成为社会的新宠儿。

这些新媒体形式正逐步转型为全民性的社会化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文化概念。一切以一种不可思议地速度和力量迅猛地冲击着正在积累和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中高职学生们,使得我们的学校素质教育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重要的命题。

美育是一个极宽泛的概念,广义上的美育,是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征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毋庸置疑,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较能显性的体现出效果的是美育中最典型、最高级的形式,即艺术教育。换句话说,艺术教育仍然是当前学校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艺术教育在现阶段的困境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感慨地说:“艺术对于学生的教育包含着多么巨大的力量啊!而这种力量却常常没有加以充分利用或者利用得很不好!”赞科夫并没有指出究竟有多么不好,但是从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可以发现,学校、教师和学生存在着一个观念上的误区,那就是艺术教育无外乎是以音乐、美术等为实际操练,所以,很多学校都开设了音乐和美术类课程,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我们的艺术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一) 忽视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

学校虽然开设了诸如美术、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等内容的艺术教育课程,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艺术教育特有的、强调情感体验的特性缺乏了解,他们上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所要求的学分,或者说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不是为了提高个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不能理解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的意义,艺术课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教育功能;同理,教师虽然明白上艺术课要从感性出发,要以情动人,但日复一日繁重的教学工作量使得他们力不从心,没有激情,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这样的学与教使得艺术教育应有的意义被消解。

(二)无法直面艺术教育的有限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功利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意味着不能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艺术教育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从而改变了主体的精神结构,并最终达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它无可避免地染上了功利色彩,但这种功利性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功利性又不同,因此美学中称其为“最高功利性”。譬如,经过长时间的艺术教育的熏陶以后,人们会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情趣,会升华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思想境界,这是无形中获得的东西。这些东西与物质追求无关,与一般的精神追求也无关。

(三)缺乏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有效机制

仅仅只是课堂上的几次艺术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系的学生会唱歌,表演系的学生会跳舞,空乘系的学生彬彬有礼,主播系的学生会演说,编导系的学生会写剧,设计系的学生计算机很好。但是,这说明不了什么。我们看到,一种完全的能力的获得总是被忽视了。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作家。”一所职业院校的第一要务自然是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但是,它如果能够把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当做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从美育入手,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能,以美健身,以美促劳,就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二、新媒体视阈下课堂艺术教育的应对

(一)诉诸感性,重品经典

新媒体视阈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下转第68页)(上接第66页)的爆炸式增衍,信息和信息手段多得让人无所适从。受此限制的课堂艺术教育,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了。手机、电脑的普遍应用,学生可以即时从网上下载到任何需要的音像资料。课堂艺术教育的'责任,应当由普遍的“观赏式”教学转入到深度的“评判式”教学,只有真正的理解、领悟、表述,才能坦然面对学生,才能成为“师者”。

(二)潜移默化,全面渗透

新媒体视阈下,大师的缺失,传承的截断,内涵的薄弱,都使得新一代教师无法成为受学生仰望的一代。简单的艺术教育无法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板起脸来的教育更加令人生厌。所以,在教育中要强调艺术教育的“潜移”特征,如清风吹过、百草蛰伏,将艺术的美感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首先,需要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投入大批资金和设备,改善我们的审美条件和艺术教学环境,使得我们在不经意间可以发现美,使得我们的环境永远对学生形成一种“陌生化效果”,激起学生审美的惊异,从而形成体验性;其次,培养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行业能手,减少常规工作量,建立竞争和创新机制;再次,全民参与,改变理念,提高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事物智力发展。”

(三)激发情趣,变被动为主动

新媒体视阈下,学生依靠手中的多媒体设备已经可以获得较为优越的视听觉感受,因而老师的很多做法显得徒劳。譬如学生更习惯利用手机的微信功能,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论坛等方式,来学习和生活。教师就需要开发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重新赢得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情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艺术教育与社团活动衔接;课堂艺术教育与作品竞赛衔接;课堂艺术教育与社会价值衔接。

篇3: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关于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今日头条”作为互联网新媒体的代表,从8月上线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的用户数已经高达1.2亿。“今日头条”的成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的成功,就像“今日头条”所宣称的那样,“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然而,“今日头条”因为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深陷版权困境。

“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

要判断“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就必须先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新闻作品的规定主要有两处:

一处是《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本法不适用于:

(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二)时事新闻;

(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另一处是《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从以上两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一方面规定了“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另一方面又规定了有关“时事新闻”、“时事性文章”和“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的合理使用。但就这两条而言,先不说规定存在冲突的问题,仅如何界定“时事新闻”就让人大伤脑筋。

(一)“时事新闻”如何界定

我国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从这一条的规定来看,只有“单纯事实消息”属于“时事新闻”,而“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原因则是“单纯事实消息”不具有独创性,换句话说,“时事新闻”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因此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笔者认为,这一款规定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缺乏独创性就不是作品,而不是作品也自然无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实际上,真正不具有独创性仅为“单纯事实消息”的“时事新闻”恐怕也只有“一句话新闻”,绝大多数新闻报道既包括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对场景的描写,甚至包括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今日头条”显然无法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5条第2款而免责。

(二)新闻作品的合理使用

在有关新闻作品合理使用的规定中,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显然也不能适用于“今日头条”的行为,这一款是针对所有报道时事新闻的情况而言的,强调了“不可避免地再现”和“引用”。“今日头条”将他人的新闻报道原封不动地“搬运”过来,显然既不是“引用”更不是“不可避免地再现”。

我国《著作权法》22条第4款规定:“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该款中规定了对时事性文章可以合理使用,但仅限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哇文章”,这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哪此是“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而哪此又是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的时事性文章,实在难以区分。比如,地方军事冲突引发儿童失学的新闻报道,属于政治、军事还是教育类的时事性文章呢?当然,即使是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在新闻业成为文化产业,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今大,新闻是否应当允许进行合理使用本身就值得商榷。此外,我国《著作权法》22条第4款和第5款的`规定中都有一个除外条款,就是“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因此这两款内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有条件的合理使用,当作者或者传统媒体经作者授权之后,都可以禁止他人。因此,“今日头条”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而免责也很困难。

(三)“深层链接”是否侵犯版权

“今日头条”作为一个网络新媒体,其传播新闻报道的方式也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今日头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播新闻报道:第一种是直接通过抓取复制其他网络媒体的文章、图片。“今日头条”通过抓取获得第三方的新闻页面内容,将内容转换成XML格式文档存放于自己的服务器上。用户浏览新闻时,将XML格式文档内容通过APP手机应用程序呈现给用户。第二种是通过“深层链接”的形式传播其他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今日头条”采用APP手机应用程序内置的浏览器框架嵌套显示第三方的新闻页面,并在其移动端软件的网页上端设置原文链接地址,但同时“今日头条”在页面上增加自己的推广内容、评论内容等。

第一种传播方式是对他人新闻报道的直接复制,因而构成侵犯版权,这不存在太大的争议。而第二种通过“深层链接”的方式传播新闻报道,从形式上并未“复制”他人的作品,因此是否构成侵权存在一定的争议。深层链接的技术手段,是将他人的内容加以有选择性地筛选、屏蔽,通过链接完全整合到自己的界面,削弱甚至切断用户与链接来源网站的联系。它不同于一般链接的地方在于它具有混淆性和替代性,也就是说被“今日头条”深层链接之后,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手机浏览器页面已经跳转到其他网站,而且事实上也不需要再点击其他网络的主页面就可以浏览到相关新闻报道。从“用户感知标准”而言,虽然没有复制他人的作品,但是仍然构成侵权。所谓“用户感知标准”,是指主要以普通网络用户的感知为标准,只要用户主观上感觉到作品是从被告服务器而来,就认定是被告实施了“网络传播行为”。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今日头条”的行为构成了版权侵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就在于“新”,版权是否会对新闻传播造成障碍,并进而损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今日头条”相关负责人说:“你可以去下载一个百度新闻或者腾讯浏览器看一下,它们是怎么做的。”可以看出“今日头条”的行为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各类媒体之间的利益共享以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版权困境的出路

实际上,著作权制度在保护版权人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作品传播的方便快捷。我国《著作权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这是所谓的法定许可,不需要经过版权人许可就可以转载、摘编作品,但是要支付报酬。这既方便了传播者使用作品,又使作者获得相应的利益,以激励其继续创作。然而,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并未明确规定网络媒体传播新闻作品是否适用该条规定。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作品传播与传统领域没有本质的区别,应当将该条内容明确规定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在方便新闻传播的同时保护版权人的利益。

此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运营也非常重要,毕竟获得利益是媒体的一致追求。据“今日头条”介绍,他们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签约合作网站,比如环球网,xx网、新浪网等,通过“今日头条”访问这此网站的新闻时,会直接跳转到这此公司的网站上。对于这此网站而言,“今日头条”是移动端的资讯流量人口。第二种是与自媒体的合作,“今日头条”开放编辑后台,自媒体自主更新内容,目前加盟的自媒体有1000多家。第三种就是技术上的合作,帮助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地方网站或小网站在移动互联网端拓展影响力。合作运营是一种契约关系,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只要不违反法律、不侵犯第三方利益,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订立的合同都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最后,笔者认为,在媒体产业飞速发展、新旧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大,我国急需出台网络媒体相互转载、设链时的程序、费用、免责条款等规章制度,明确细致地规定网络媒体的权利义务,以避免纠纷。另外,时机成熟时,网络媒体应当成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管理版权事务,促进网络媒体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篇4:留守学生数学教育困境与对策论文

留守学生数学教育困境与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农村留守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原因,面临着学习困难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农村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为留守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转化他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促进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关键词:

留守学生;数学学习;转化;兴趣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在广大的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他们一般由年迈的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父母亲情及家庭教育,加之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极易产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不少留守学生性情孤僻,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学生,使他们转变个人习惯和思维方式,把厌学转变为爱学,是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

1.家庭教育的失衡

为了使家人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广大的农村青壮年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打工淘金潮,他们为了赚钱辛勤工作,长年都不回家,把幼小的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而年迈的老人受知识水平和精力所限,只能照顾孩子的物质生活,却无法担起辅导、教育孩子的重任,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失衡,这对留守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学校教育的无力

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一旦孩子出现教育问题,教师难以与家长及时沟通,不能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补合力,而农村孩子的教育也无法在社会上寻求帮助。教师要求过严,孩子往往会产生对立、厌学情绪;教师过于宽松,又无法对孩子形成约束力。可以说,学校教育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留守学生数学学习的困境

留守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差,这与其学习态度有关,留守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他们缺乏自信,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习惯较差,厌恶数学,对数学学习抱有畏难情绪,上课无精打采,课下抄袭同学作业,厌学、抵触考试,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留守学生往往理解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缺乏敏感性,容易忽视对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的分析,从而造成解题失误。比如,题目:“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童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30元钱买票够吗?”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会这样解答:5×3=15(元),或8×3=24(元)。其实这是他们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爸爸妈妈是成年人,而童童是儿童,成人要买成人票,儿童只需买儿童票就可以了。因此正确算法是8×2+5=21(元),21<30,所以用30元买票足够了。

三、留守学生数学教育的对策

留守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有其特殊性,教师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不应歧视,忽视他们的内心诉求,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帮助他们尽快转化,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其内心想法,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应是爱的教育,对学生长期施以爱心,学生就会认可、接受教师,对教师接受了,才会对其所教授的学科产生兴趣,继而产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降低对他们的标准和要求,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平时注意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发现其闪光点,及时鼓励。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多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答题机会,答对了表扬,即使答得不对或不全面、不完善,也不要嘲讽和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可以让他们再想一想,重新思考一下,想好了再回答,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其上进心。

2.鼓励自主学习

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习动力,不能自主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出来的学习计划,教师要全程跟踪,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学习困惑和难点,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和学习效果评价,这样循序渐进,帮助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合作学习,增进交流

留守学生往往沉默寡言,同他人缺乏交流,也不善交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通过一些情境创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积极变化,多进行鼓励性的点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使学生在性格、学习习惯等方面出现可喜的转变。

总之,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农村一线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用一颗爱心去温暖学生、打动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丁F.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障碍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

[2]汤灿.留守儿童教育危机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

篇5: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研究论文

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兴媒体的日益盛行,道德缺失问题日益突显,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强化德育工作的导向性、提升德育环境的育人功能、增进德育与教育管理的全面融合等方面加强建设,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随着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日益盛行,道德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从食品安全到学术造假,从电话诈骗到恶意欠费,社会道德的基石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就连一向平静的校园也受到了波及。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作业抄袭……道德问题层出不穷,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着全所未有的冲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教育首先是一项道德养成事业,因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是做人的根本。

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愈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教育文件中多次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依托新媒体开展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传统道德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道德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引导,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教育方式难以内化为学生道德领域的内在需要;二是道德教育与学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两者结合得不够紧密,道德层面的要求还没能贯穿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传统教育手段和载体仍占据主要地位,创新改革的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远远不足,新媒体领域的运用更是微乎其微。新媒体的出现,对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新媒体弱化了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权威性。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技术以其传播覆盖面广、更新速度迅捷、内容形式丰富等特点影响着越来越多人。据统计,截止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青少年网民2.77亿。面对新媒体迅捷的发布速度,教师和学生处于资源获取的平等地位,有的学生因关注及时而优先获取相关资讯,在道德教育层面上涉猎较广,对社会道德要求、自身道德建设有独到见地,改变了传统德育模式中德育理念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德育教科书的状况。此外,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使网络上各种“声音”并存。多元的观点、言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不少学生极易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兴趣,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会误导学生,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严重挑战了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权威性。

2.新媒体冲击着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以灌输为主要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使德育教育呈现单向传播的特点,以“书”为本的教学内容常常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而被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状态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影响难以深入人心,教育者也常常感受到德育教育的苍白无力而将德育教育让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新媒体的诞生推动了德育教育模式的改变,这种变革促使教育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主动逢迎时代特征和学生味口,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有效结合中积极探寻学生自身道德发展需要和人生长远发展相一致的契合点。

3.新媒体增加了德育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新媒体交互平台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斗争的新阵地。在无边无际的信息网络中,各类信息内容丰富繁多却又良莠不齐。各种思想频繁在网络空间里交融交锋,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碰撞,形形色色的主义、信仰在这里交织激荡。新媒体平台所具备的独特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给予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充分的表达权,而教育者对德育教育的把关功能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运用难度日益增加,功能逐渐削弱甚至丧失。由于新媒体时代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真实想法、各种思想动态都具有隐匿性,教育者在面临学生非理性非道德言论、行为时手足无措,难以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进而实施教育影响,严重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导向功能和育人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1.有利于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颠覆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模式。教师不再充当权威教育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当前,学生群体自主意识强,独立思考研判的能力不断提升,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下德育教育实际。事实表明,德育教育如果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其教育的收效甚微。在新媒体平台的推动下,学生作为主动参与教学、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地位日益被重视,自我教育的成效逐渐显现。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道德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接受程度,运用图片、视频、互动等新媒体技术拓展教育方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彰显德育教育强大的生命活力。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形象生动、声像并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能多途径、全方位、互动式地呈现教育内容……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德育教育手段所不能及的。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传达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需求,各种思潮在平台上碰撞交锋,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互动为一体的新媒体教育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视听震撼的教育场域中增强了教育的鲜活性,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关注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此外,线上的交流有利于改变“你说我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克服传统教学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既能延续现实教育资源,也能集结网络资源,在时间上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使学生在点滴碎片时间也能参与到德育教育的学习和讨论中来,为德育教育的不断延续和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道德教育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三位一体”地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履行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德育教育领域中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快捷便利地获取各类教育素材,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的优质资源,也有利于全方位互动性地呈现教育影响,充分彰显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德育教育全面深入有效地推进。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1.弘扬主旋律,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导向性。第一,德育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正确把握德育教育的政治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第二,要着力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是指在各类处境中存取、理解及产制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信息辨别能力和正向传播能力。对教育者而言,要主动熟悉新媒体技术,学会高效正确使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引导的基本技能。教育者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正确归位,坚持真理,明辨是非,树立自律意识,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在网络空间里积极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2.营造德育氛围,彰显环境育人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是深化校园德育建设、优化德育环境的重要保障。第一,要结合道德教育实际,深入挖掘时代、校园、身边的道德元素,不断推进道德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在网络平台上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学习,进一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中的道德教育元素并在网络平台中加以宣传,在学生中树立道德典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激励人、带动人。第二,要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开展丰富多彩且富有实效性的德育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文化活动、加强自身德育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道德标语征集、道德行为的网络点赞等活动,引导学生就诚信问题开展大讨论,就“道德靠自律还是他律”进行辩论,抛出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校园文化热点话题,使学生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3.促进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全方位“融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德育教育内容和要求应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融入校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重视将思想政治课上的集中教学和日常教育过程中的点滴渗透相结合;在强化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重视培育道德观念和积极的道德情感,进而引导道德行为实践,鼓励学生争做知行合一的道德青年;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完善校园道德体系建设,重视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和使用,为道德教育注入实质性内容,运用动态、全面的档案载体引导学生谨言慎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变。此外,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考核与学生发展入团、各类评奖评优相结合,实行道德品质问题一票否决制,运用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将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篇6: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变迁,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公路施工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一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们的出行质量,另一方面也与国家的经济推动有着重要关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进行公路工程建设,尤其需要注重的便是现场施工管理,只有保证做好现场施工管理的可行性、规范性,才能够让公路建设得以健康进行,才能保证公路建设可持续有序发展。

一、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公路施工尤其需要做好的便是现场的施工管理,其在控制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提升公路施工安全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依照相关调查研究,公路施工现场发生的工程事故,相比较增加了27.15%;公路工程质量虽然有着明显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其成本的支出则相比较十年前增长了46.79%。因此,探究施工现场管理对于公路施工来说极为重要,其不仅决定着公路本身施工建设水平,而且还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走向。

二、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诸多问题

1.缺乏更为合理的施工方案

在很多公路工程在施工前期准备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工作不足的现象,这就让容易让施工现场出现缺乏专业施工方案的情况。施工方案,是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用较低的付出来收获最大效益的施工前期筹划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设计。很多施工单位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时,采取的公路工程施工方案存在抄袭和复刻,这就让施工中的不同气候因素,施工现场的地理地貌等情况无法充分考虑,极容易造成施工现场的问题发生,加上很多施工方案创新性的缺乏造成了施工节能方式、资源利用未达到最大化,限制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前进步伐。

2.对现场的质量控制不够

在进行现场施工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的便是现场施工质量的控制,而其质量则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其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有关,施工人员素质越高,对于现场的把控力越好,其施工质量越高。而此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其与施工进度有一定关系,施工进度的追赶容易让人员忽视质量的控制,严重的情况下还容易造成施工质量的不可控。而施工中各个衔接工序做的不好,极容易导致前后工序脱节。此外,管理人员的水平对于现场施工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各个环节的安排不合理就容易造成施工质量的下降。

3.动态管理不够

为了更好地管控施工现场质量,就需要做好动态化管理。也就是说其管理需要根据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相应调整,此调整一方面需要的是结合施工人员的变动进行调整,一旦出现人员的缺失都需要进行人员的补充;另一方面则需要做好不同阶段不同方法的管理,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紧跟工程施工进度来进行相应管理。但是,依照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单位在进行施工管理过程中,其“动态化”不足,这就容易给现场施工造成一定隐患。

三、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1.做好充分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准备

首先,施工企业要强化企业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对于符合施工能力要求的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内部奖励,鼓励其操作技能的提升,对于未达到施工要求的操作人员,要展开相关的培训工作,促使其达到施工要求的技能水准,并且企业还要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其次,施工企业在施工前期,要做好相关施工事宜的准备工作,将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的消化和理解,了解公路施工图纸的涵盖信息,进而保证在施工之前,及时将图纸和施工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摆在桌面”,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从而避免施工周期和进度受到影响,及早排除隐患。第三,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前期的准备还包括对施工沿线的考察和勘探,对于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要记录在案,并对这些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解决问题办法,确保施工不受到影响。此外,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要做好相关施工的预算,确保预算合理,在成本控制方面,要做好风险评估,对施工人员,尤其是一些专有的特殊工种,一定要持证上岗,培养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进而完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相关管控制度

良好的管理制度往往能让管理的运行事半功倍,因此,建立制度健全的公路工程施工制度对公路工程现场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施工各个环节的施工资源得以在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相关活动。同时,建立完备的成本制度,约束工程施工相关的'采购、运输、存储等施工关联环节,规范其相关行为。建立良好的奖励和惩罚办法,对于一些在施工中,表现较好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工程使用中相关技术人员设计的创新性工艺给予适当的奖励,促进工程向着质量良性化发展,对于一些“应付了事”的施工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惩罚,防止工程质量受到相关的不规范操作影响。此外,建立良好的监督制度也能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从制度上约束施工行为,规范施工操作,施工资源也进一步合理化得到有效利用。

3.加强对于公路工程施工现场通病的防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质量问题是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而实际上,一些公路工程施工中,一些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淡薄,或是施工分段接头处理不好,路基填挖方交界处做的不到位,这些施工细节都会导致施工质量的下降,甚至影想整个施工工程。针对这些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关的预防纠正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化,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施工的细节工作,特别是对路线的标高和线型要加强质量监管。对于存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的公路工程施工,比如一些地方施工中经常遇到洪水等因素,这时就要在公路施工前期,根据施工地理环境,做好洪水预防措施,加强防洪排水建设,制定科学系统的防洪方法,避免在多雨季节施工,及时疏通排水设施,避免路面积水,还应减少施工路段路基的积水井,通过这些举措来降低公路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发生的概率。

结束语:

公路是人们出行的重要渠道,做好其施工现场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其施工质量,能够严格控制其施工进度,能够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以及施工人员优良环境的构建。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对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手段提升现场施工管理水平,让公路建设健康运行,让公路发展越来越好,让人们的生活因为公路施工建设得到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霄鹏. 分析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展望,,(22):190.

[2]张建. 乡村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 技术与市场,2016,(07):287-288.

[3]贾娟.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168-169.

篇7: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一、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社会建设比较薄弱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建设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从某个角度而言,其是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绿化覆盖程度较低,道路的交通相当不方便,城市的生态环境及景区的环境都难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2)旅游景点中垃圾及污水的处理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从而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没有对旅游景点进行有效利用与保护,在发展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考虑到长期利益。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都比较滞后,如管理权限方面,没有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有效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且有的景区的管理存在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情况,从而出现职权重合、管理混乱现象,这样在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会对旅游景区的有效开发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会阻碍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高

(1)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产品过于相似,无法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及与众不同的印象,此外,某些主题公园项目的建设水平比较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及功能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同类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而使某些处于劣势的旅游产品的无法为其所在的旅游景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受到过度模仿的影响,旅游产品丧失原有的优势,此外,还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四)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法规

(1)目前,我国的旅游法规大多数都是地域性、临时性的,各旅游景点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时,都是为了对本景点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而对于游客的利益,则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此外,许多旅游管理都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这样其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

(2)旅游管理法规不够全面,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中的法律法规都是把环境及景点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对于游客人身安全的保护,则缺乏合理的法律条文,这样的法律法规会对危险性景点的开发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旅游产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产品是无形的,其生产及消费过程都具有特定的环境及地点,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游客的“流动”,而人的流动必然会涉及到商品的销售及费用的支付等,而如果能把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支付应用在旅游管理中,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还能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建设

(1)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拓旅游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而项目的开发是需要一定资金的,因此,旅游管理中的相关人员应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进行深入了解,以使相关资金能够合理地应用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及建设中。这就要求各地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当地的旅游项目进行不断完善,对于某些影响力广、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旅游项目,应及时向上级部门申报,此外,还应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及相关信息进行科学整合,以使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措施,就可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可使旅游建设项目的投资资金得到一定提高,进而可使当地的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发展。

(2)把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后期工作的开发及管理会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开发及建设的过程中,还应结合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对相关项目加强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旅游业和餐饮、商品销售、住宿以及交通等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应对示范效应好、投入产出低、拉动能力强的旅游项目进行重点开发,这样能使投资资金的短缺现象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又能使旅游景区周围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从而可使旅游产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明确行政主体,对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1)为了使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困境得到有效改善,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行政主体进行有效明确,这样才能使管理机构在旅游管理工作中都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才能使旅游产业的有效运营得到一定保证,进而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2)从某个角度而言,每个旅游景点的产权管理都是多层面的,从第一个层面而言,其产权关系是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从第二个层面而言,其产权关系是经营性的资产及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对经营性资产及国有资源性资产进行经营及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可把之转让给企业,使之形成完全产权关系,或者也可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对其经营管理,从而使其实现市场化经营。需注意的是,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使其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有效分离,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其管理出现政企不分的情况,从而才能使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具备一定的创新性,进而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

(1)完善旅游管理的的相关条例及法律法规,对旅游产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如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中,除了要对景点、环境进行保护,还应加强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方面的保护,这样才能使游客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景点的游玩中,从而才能促进具有一定危险性景点的开发,进而才能使景区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

(2)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机制。一方面,应结合当地景区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完善,以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一定保障,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行业特点,对其进行管理时,应根据各劳务及产品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合理分类,此外,还应对景点中各主管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整合,以使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应对旅游计划及投资加强管理,有效避免景点的开发出现盲目性及重复性,以使各景点的开发价值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从而有效防止旅游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四)对旅游产业的管理加强监督

(1)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对其质量加强监督与管理。因此,旅游产业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旅游质量管理条例展开相关工作,还应以广大游客为主体建立相应的游客评价体系,以使游客通过此评价体系对旅游服务作出评价,这样旅游管理部门就可通过游客的评价及建议来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优缺点,从而促进旅游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2)通过科学而多样化的行政手段对旅游行政加强监督。旅游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为了能对其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行政管理措施,如可通过强制性行政措施、行政处分以及行政监督检查等措施对旅游产业的日常运营进行管理,需注意的是,采取行政手段时,必须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使行政手段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这样还能使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可使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五)提高旅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旅游产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其日常管理中,如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应结合景区的情况引入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景区网络平台,以对各旅游景点进行网络营销。此外,还可和各银行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使旅游景点的支付流程更好完善。另一方面,还可和各宾馆、酒店之间建立起相关的网络共享平台,以使游客在宾馆或酒店中就能对各景区及景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通过互联网对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以使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得到一定提高。信息技术的实施,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中的相关职能部门应为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提高旅游景点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其发展空间是非常宽广的,因此,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必须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有效解决。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旅游业管理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以此为旅游管理提供参考。

篇8:全球化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困境与出路论文

全球化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困境与出路论文

摘 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管理观念、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受到全球化的影响。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论文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管理观念、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受到全球化的影响。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理论价值。

一、全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一)管理制度上的市场取向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高等教育在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增加市场机制的强烈要求,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减少国家对高校的拨款占GDP的比例,改变拨款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注重各高校的业绩;增强政府以外主体的办学机会,扩大私立高校的办学规模;鼓励跨国教育的兴办,吸引自费留学生,积极扩展海外教育市场。

(二)管理观念上的兼容并包和自主创新

首先,文化多元化要求高等教育兼容并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学自古以来就具有传播文化的职能,因此,应当让多种文化的大学校园里公平竞争、相互交融、共同学习。其次,文化多元化要求高等教育在管理理念上实现自主创新。文化多元化带来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相互碰撞和融合,逐步形成了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和认可的观念。这些观念好像一张无形的政策文件,在高等教育强国那里传播过来,到底是否适合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无从而知了。

(三)管理体制上要求减少政府干预,扩大学校自主权

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化,不是政治,用政治的管理手段去管理教育,必然会有失偏颇,背离高等教育的本质。因此,政府应当转变对高校管理方式,对高校指导监督,减少直接干预,实施宏观调控。在国际上,为了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大多数国家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保证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四)管理模式上要求网络共享和透明

信息网络化为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要求社会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高等教育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高等教育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手段主要是手工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效率低下;网络技术使高校实现了管理信息的智能化,突破了信息发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了公众获取信息的知情权。如在高等教育领域,澳大利亚政府创办了跨国高等教育项目信息收录网站,负责将澳大利亚各高校的信息公布。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观念:重计划和物本,轻市场和人本

1.在管理上的重计划、轻市场的理念使高等教育很难形成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教育环境。在办学体制上主要以政府举办为主,民办主体办学的竞争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多的是向重点高校倾斜,其他高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扩大学校的规模上,进而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在生源配置上,政府对高校实施“钦定”的学校级别,使得生源在学校间分配不均。

2.管理理念上的重物本、轻人本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和谐全面发展。在功能取向上,重视高等教育的派生经济功能,轻视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在职能取向上,重科研成果,轻教学育人功能,造成学术道德示范现象的产生;在经费取向上,重视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楼林立却高素质的大师短缺、教学设施齐全却教师教学思想落后的现象。

(二)管理体制:重集权和约束,轻分权和自由

1.在管理体制上的重集权、轻分权的特点阻碍了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我国虽然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呈现出地方政府对高校“管得过细,统得过死”的特征,严重阻碍了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地方高校在校长任免和教师评聘、学校招生名额和专业设置、教授治校和教师教学自由等方面拥有很少的自主权,很难发挥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

2.高校管理上的重约束、轻自由阻碍了高校的制度创新。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制度在政治组织体制和学术思想上都享有一定的独立和自由性。然而,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生源选择和专业设置等保证大学运转的基本要素都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制,使得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

(三)管理制度:重人治和行政、轻法治和学术

1.传统的重人治、轻法治的经验式管理盛行不衰。虽然我国在依法治国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仍然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特征。重人治的管理制度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较高的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一旦个人的道德取向和分析判断能力出现问题,就会使管理活动出现混乱。

2.重行政、轻科研的事实使科层式管理模式大行其道。教学职能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大学是一个管理复杂的社会组织,在高校治理时必须在充分重视学术自由的同时,将明确办学方向的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实现高校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严密的科层组织结构使学术自由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使大学的发展背离了本质。

(四)管理模式:重分设和保密、轻整合和公开

1.重分设、轻整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平台造成信息流通不畅。当前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分设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各信息平台采用不同的'信息收集和编制标准,造成信息重叠和对接困难等问题。其产生的严重影响阻碍了中国和国际上高等教育大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2.重保密的高校管理信息发布制度造成信息分享困难。我国对于高校的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做了笼统的规定,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规定“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不予公开”,这一规定中表明学校对于自身不想公开的就可以不公开,学校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可以给信息公开设置诸多限制。信息公开不畅往往不利于对信息需求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也失去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监督的机会。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出路

(一)树立“和而不同”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要坚持“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外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理念主要有:效率为本的管理理念、多元整合管理理念、人本主义理念。但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管理智慧。例如:“以和为贵,中庸为道”的管理智慧使高校在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面前,能够实现自身的和谐长久发展。

(二)构建“自主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实现高校办学的自主权是应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必由之路,要想实现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中央政府要实现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到间接干预的转变;其次,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统筹”管理的重任,促进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地方经济和高校的和谐发展。再次,落实高校的法人地位,扩大学校自主权。

(三)建立“内通外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所谓“内通外联”就是对内的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相互沟通协调,对外的管理制度要连通对接。例如制定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华办学的资质认证标准,修订学位和学分互认制度等,进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国际的接轨。

(四)完善“高效透明”的高等教育网络化管理模式

要想实现高等教育信息的高效透明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完善高等教育网络公开制度,对信息公开的决定权、范围、期限和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细则规定;其次,加强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公开的监督力度,将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13.

[2]赫伯特·西蒙著,詹正茂译.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

[3]程星,周川.院校研究与美国高校管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5.

篇9:自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的对策的论文

自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的对策的论文

一、自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自媒体,我们也经常将其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具体来说,它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的传播者,通过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信、BBS、百度官方贴吧、微博以及论坛等。

自媒体具有其明显的特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个性化、平民化。自媒体的突出特征就在于“自”,这个“自”指的就是个人,就是平民,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结合自己的阅历、喜好,个体可以发布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等,改变以往单纯的阅读者的身份,变成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且信息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二,信息交互性强。互联网具有即时性的特征,故而传播信息不受时空的局限,当个体发布信息的时候,他的生活以及朋友圈子就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媒体信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其三,操作比较简易。如今的生活充满了科学技术,记住一定的工具,我们可以在一些媒体平台上发布文字、图片或者视频,比较典型的如博客、微信等,这和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区别,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自媒体时代学生管理的对策

我们对自媒体的内涵及特点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为了在自媒体时代下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高校学生管理者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

1. 善用应时的语言

自媒体彰显的是个性化、公共化、平等化的精神,个性、平等是学生的期盼,也是学生的自由。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做到尊重学生,多运用应时应景的`语言,只有抓准语言环境,采取学生有所共鸣的语言,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效用。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中新鲜词层出不穷,而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做到的就是使自己的语言“接地气”,将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几乎都熟悉网络,熟悉网络用语,并乐于在网络以及生活中使用这些新鲜词汇。

要想打入学生当中,提高自身语言的份量,彰显出自身语言的价值,高校管理者就需要加强对网络的了解,搜集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加以了解,在实际的管理中灵活加以应用。诸如高校管理者可以发布微博、博客等,在其中使用一些新词汇,诸如“人艰不拆”“累感不爱”“喜大普奔”等,这样能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形成一种管理上的幽默。

2. 及时了解学生信息

要正确引导学生,就需要即使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在自媒体时代,要了解学生的动态、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占领网络阵地,将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关注学生的原创微博、签名档和微信等信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将其中的思想异动者寻找出来,趁早将问题解决。为了深入了解学生,高校学生管理者还应该多举办主题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提高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诸如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针对信息诈骗问题举行一个案例讲演主题活动,搜集相关的案例,宣传普及相关法律规定、甄别手段和规避对策等,增强学生的防骗能力。完成主题活动之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主题活动进行总结,并将其放在网站、博客等上面,持续吸引学生的关注。只有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制定思想教育对策,才能提升学生管理的效果。

3. 开辟管理新阵地

自媒体时代的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管理,其建立在媒体“个性化”“平民化”的基础上,其有更为迅捷的交流和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是坚守在传统的课堂、办公室等“阵地”,很难满足学生的“被管理”需求。学生也是渴望被理解的,当别人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去接受管理,或者说是愿意接受这份“爱”.一旦高校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产生代沟、隔阂,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时候,那么这样的管理也就失去了基础,其结果也定然不会理想。

故而,高校学生管理者要积极建设自己的自媒体,诸如微信、微博及博客等,站在学生的角度,采取幽默诙谐的语言发布信息,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订阅相关管理期刊,关注一些比较优秀的教育网站,并与学生分享,开拓和巩固自媒体管理新阵地,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加以正向引导。

三、结语

我们正处于自媒体时代中,传媒对人们的思想变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的学生是传媒主要的受众和关注群体,对自媒体使用的活跃程度一直处于前列。为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大前提下抓好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锦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J].学园,(30)。

[2] 杨友松 .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J]. 中国职工教育 ,(12)。

篇10: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体的力量逐渐扩大,新媒体对于广播新闻的传播模式逐渐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必须变革和创新广播新闻传播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大众需求。本文针对现有的广播新闻传播模式进行有效创新和改革,以期推动新媒体传播广播模式进一步发展,为新闻传播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新闻;传播;创新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空上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自由、便捷、快速,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新媒体融合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媒体传播的低门槛性使得一些虚假信息被肆意传播,严重扰乱了新闻传播市场,给新闻传播管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在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就必须创新新闻传播管理模式,提高新闻传播管理的有效性。

1 新媒体兴起的原因和简介

我们之所以可以步入新媒体时代是由于大众娱乐的需求。首先,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娱乐形式也向碎片化转变,这也是当前娱乐形式的主要特点。其次,娱乐的互动性逐渐增强,如今,人们之间的交流大多都在网上进行,在新媒体上人们可以进行跨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最后,新媒体门槛较低。传播形式非常多,形式非常简单且容易实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关注的对象与话题,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和客体,每个人都可以阅览自己需要的信息。

新媒体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和即时性,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更加自由,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不再单一,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得到保障,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

广播媒体特有的声音传播方式,使人们不改变自己的行为状态就可以享受获取信息服务,受众在收听广播节目的同时也可以做其他任何事情,与收听广播的行为不会冲突,从而释放了其他器官的活动,这是广播伴随性特征的体现,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将进一步在网络广播中发挥,它可以使一个用户上网的同时,通过闲置的听觉器官,来接收信息传递,为用户提供网络广播服务,完成对用户听觉领域的占领。网络广播具备了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传播优势,为广播的发展带来新的生命。

篇1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3.1人才问题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对新闻传播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新闻传播人员具备敏锐的新闻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必须懂得新媒体的技术运用,然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新闻传播管理人才整体能力略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新闻传播的管理效果。

3.2传播主体大众化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只要有网络的地方,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信息,而这种传播主体的'大众化趋势给新闻传播管理带来巨大的困扰,不利于新闻传播的统一管理。

3.3真伪问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高度自由,一些虚假的信息也不断涌出,许多新闻媒体为了获得观众的关注,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扭曲新闻事实,传播不切实际、不真实的新闻信息,而当这些虚假信息被广泛传播后,就会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可以说,新媒体的高度自由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聞传播管理的难度。

4 运用新媒体实现广播传播创新的有效措施

4.1读者阅读与新闻发布相结合

以往,读者阅读与新闻发布是被划分开来的,新闻传播方式要么是读者阅读、要么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很显然,这种方式的传播效果不佳。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应当认识到读者阅读与新闻发布结合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根据读者需求选择读者喜欢的阅读方式,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新闻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总结新闻传播的内容,之后再通过新闻发布会将新闻内容传递出去,以确保读者阅读与新闻发布内容的一致,避免出现错误的报道。

4.2革新报道方式

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在受众心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认同感,在新环境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发展新应用新业态,打造一体化的全媒体内容采编、发布、管理系统、构建新媒体矩阵才能逐渐被受众认同,巩固并提升自身影响力。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尤其是重大事件的报道,广播只有充分利用多种新传播形态,统筹多媒体上阵,实现全媒体报道才能增强广播的影响力。云南电台的各频率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易信、二维码、移动客户端等应用程序(APP)的平台,充分累计用户量,占领舆论阵地,利用网络平台和新闻平台的融合,以此产生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种不同的用户群。

4.3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新闻传播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尤显重要。首先,加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其熟悉新媒体,了解新媒体的要求,提升其综合能力;其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作为新闻传播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在新闻传播中保持正确的立场,以事实说话,不添油加醋,不妄自猜测。[6]另外,要落实相关责任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从而更好地规范和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认识到自身职责所在。

4.4读者阅读与新闻发布相结合

以往,读者阅读与新闻发布是被划分开来的,新闻传播方式要么是读者阅读、要么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很显然,这种方式的传播效果不佳。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应当认识到读者阅读与新闻发布结合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根据读者需求选择读者喜欢的阅读方式,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新闻信息服务。

结语

新媒体传播的高度自由化,给新闻传播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当前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既要强化新闻媒体的自律性建设,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也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新闻素质,为新闻传播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新闻传播的管理效率,推动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雨鋡.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中国高新区,(01):270.

[2] 孙百香.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8(09):169+247.

篇12: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的论文

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的论文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院公共事业管理始建于,于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有11届毕业生,另有13、14、15级在校生5个班总计354名学生。公共事业管理分设行政管理方向,行政管理专业是开始独立招生,在开设人力资源方向,新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建设,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公共事业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面临一些困境。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专业定位不清,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偏少,就业质量偏低

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镇社区从事综合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毕业生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就职,而非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就职人数较少,这些部门招聘岗位有限,逢进必考,竞争非常激烈,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不超过总人数10%。毕业生整体上就业面比较宽,就业率比较高,达到98%以上,但就业层次不高,专业对口率偏低,就业质量不高。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面的广泛性,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认识不够清晰,没有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生的生源质量等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从而影响到专业培养的针对性、知识结构的层次性、能力素质在具体要求上的合理性。

(二)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上出现趋同化倾向

1。课程结构不完善

课程结构主要是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五个模块,基础课程中包含有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偏多,任务繁重,方向课程设置不突出,方向不强,专业特色不明显,且选修课选择方向不明确,素质课程偏少,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由于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导致与其他学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出现趋同倾向,培养目标无差别化。

2。课程设置缺乏弹性

课程设置不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偏多、陈旧,而刚性的课程体系设置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大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3。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以知识灌注为主

学生应用型的专业能力不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够、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业不精,以致毕业后就业竞争力比较弱。

4。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多流于形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应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的教学设施比较差,适用教学软件不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验、技能训练、集中性实践、专业实践、专业实习安排多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而校外实践、实习需要到企事业单位一线顶岗完成,由于一些部门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不高,使得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学生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办公杂事。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师资力量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表现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结构上的失调。师生比突破了教育部“黄牌”底线(1:22)[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2号文],这给学院的正常教学造成沉重负担:一个教师一周工作量20―30课时居多,影响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很多专业教师每天疲于应付教学工作,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极少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公共事业专业的年轻教师比重大,35岁以下占到75%,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师资力量,加剧了专业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制约了学科的发展,降低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工作等。

由于上述困境的存在,我院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工作岗位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在转型期间有必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改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伟教授曾说过:“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这句话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定位问题,对于专业建设,同样也需要找准位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掌握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职责要求,利用自身的优势,咨询有关专家,凝练专业发展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转型期设定为培养区域社区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使得人才培养方向性更强,着力点更准,进而提高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提升就业质量。

(二)构建管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布局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中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意“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大部分(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专业平台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关键知识,在选修课程中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尤其增加技能课程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就业的必备技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适当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现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强调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势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学生在某项职能的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调方向模块――按社区社会工作专项方向职能设置课程群,建立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克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不够深入的缺陷,充分融合了现有“复合型”和“专才型”教育的优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设置“方向模块”的特色课程,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缓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宽泛”的弱势。

2、重视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1)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公共技能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上包括专业的技能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课程设置中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达到25%以上。实践教学上内容安排应充实、详细、明确,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尤其对于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应要求明确,保障有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融合

校内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要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设置与实训装备统一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练,学有所训,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同时要以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相关岗位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更新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学生训练效果。

(3)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政产学研相结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平台。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相结合和校地合作教育模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起到很强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启智服务。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第一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及助人自助的理念,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及担任班级职务、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通过学分的来考核,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3、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提升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一是加强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训练。当代公共管理科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案例教学。案例学习有助于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正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情景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有效模拟出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二是改革学习成绩评定方式。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闭卷试题的命题制度上,鼓励教师多出能够反映能力和素质的试题,尽量减少机械性和背诵式的试题;第二,在考试形式上,尝试采用口试、情景模拟以及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鞭策学生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束缚学生学习、窒息学生创造性的包袱。三是组织专业技能竞赛。通过撰写计划书和社区活动策划方案、危机应对等比赛的实战演练来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

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改变高校与社会的脱节,关键要从教师抓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是鼓励教师取得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是推动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实践,与社区管理实践相结合,将教师培养成既掌握管理理论又具备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同时除了要加强教师的内部学习和专题研究之外,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了解外部企业的管理动态和发展动向。

三是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一方面,直接从业界聘请实践能力强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将行业最新信息、成果、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与社会息息相通的现实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为理论教师参加职业技术职务考试提供便利条件,定期选派理论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让其承担一定的项目任务,学习现代技能和经营管理,从事最新项目科研课题研究,为企事业解决难题,创造实际经济价值。这样做,也利于在现场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能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讲稿中。

参考文献

[1]邱月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浅析[J]。

科学中国人,(19)。

[2]赵新峰,李水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出路[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3]宋君,郑蓉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与应对[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12)。

[4]包红梅。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02)。

[5]谢舜,谢清,杨欣。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08)

[6]钟云华,李磊。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透视――教学改革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12(03)。

[7]杨峰,王艳花,员晓哲。对目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07)。

[8]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02)。

[9]关小克。公共

篇13: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旨在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职教育;教育管理

1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边远农村的学生。前者受到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非常消极;后者千里迢迢来学习,对求学后的就业状况较为积极。两者的思想冲突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能够让学生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和社会认可度进行了解,从而避免学生对自己前途迷茫的思想状态。当下高职学生群体的显著特点有三个,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二是沉迷网络,耽误文化课的学习,人际交流方面的困扰;三是自暴自弃,感觉前途迷茫。

篇14: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2.1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能够有效地矫正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从而减少孤僻不合群学生的数量,减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进而提高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关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活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在思想政治课上加强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教学的重视程度,以思政教育课堂为载体,将集体主义精神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从而减弱当下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适应毕业后社会职场合作。第二,高职辅导员对所辖班组的学生建立班级档案,对班级体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程度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进行各个维度的评比,并对评比结果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从而在实际校园生活中提高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们对“自我和与他人的合作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以求班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最终让当代高职学生切实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所在。第三,让网络游戏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游戏伴随其成长,戒掉网游的可能性很小,巧妙利用网络游戏中的团队合作以让学生践行集体主义精神也是一种探索中的方法。定期组织CS比赛,将团队合作的成果进行排榜,并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发扬团队精神的集体活动非常多,只有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去,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想。适度运用团队合作的游戏进行比赛以有效让学生感知到个人服从集体的重要性,将学生的思维从以个人为中心的轨道上逐渐调整到适应集体生活的轨道上,从而有效地减缓高职学生过度自我的思想趋势。

2.2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

沟通和理解从交流开始,有效交流的主要因素是运用同一种语言。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盛行的电子环境下,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要多应用网络平台,从而能够将所要表达的教育管理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当代高职学生对于纸媒的关注较少,无论读书还是写作,甚至团队活动的沟通都在网上进行,因此,只有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浸入到学生们经常光顾的网络环境中,才能够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上的有效碰撞。关于应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校内网络平台,每位在职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每位在籍的学生都要建立自己的个人账号。在校园内全面覆盖免费WIFI,学校和班组的各项活动和通知,都以网络为平台进行通知,从而让教师和学生都养成运用网络进行沟通的习惯。在这个活动的执行的过程中潜在的两个问题是年纪较大的老教师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生疏和部分贫困学生没有智能手机,为此,学校要对教师的互联网使用技术进行培训,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补助,从而解决教师互联网技术不熟练和部分学生没有智能手机的现状。第二,建立学校自己的贴吧、BBS论坛、微信群和QQ群,每个种类的群都有自己的主题,为学生思想表达和情绪发泄提供一个出口,管理员老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指定与之相对应解决策略。可以直接在群里对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相关主题的网络素材发到群里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在实际教学管理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第三,在网络平台上引进性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和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将这些测试和竞赛列入学生的必须完成的作业范畴,从而让学生定期通过权威的测试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通过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强化学生的正向思想,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目的。

2.3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

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对学生进行高职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将《职来职往》等求职节目中学历较低的人员求职成功的案例播放给学生看。第二,邀请本校的往届毕业生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解其自身的求职经历和学习经历以及当下自身的职业发展状态,从而增强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前景良好的证明,进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当下高职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知识,最终提高自身能力以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

3结语

高职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对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再对症下药,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教育管理策略的制定。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学习自律性有着历史性的特点,但是不同时期的高职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需要相关教师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哲,肖勤.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5).

[2]周立新.德国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4,(2).

篇15: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目前以手机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充分的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同样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学生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学生管理;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新媒体的用户也在逐步的增多,尤其是在高职学校的学生当中,他们很多人都是新媒体的忠实用户,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新媒体也在不断的改变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较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尤其是对于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过高,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成为了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关专题 困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