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片翻译之研究论文

gt818067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gt8180670”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译制片翻译之研究论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译制片翻译之研究论文

译制片翻译之研究论文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译制片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因此选取观众最熟悉、最易于接受的词语、语义来翻译原版片是电影翻译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一些译制片翻译实例,讨论了文化与字幕翻译的一些策略,指出电影翻译中仍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关键词】电影翻译 文化 字幕 策略

一、引言电影是各项艺术之极至,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用短小的时间、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形成一个很完美的故事,让人难忘。文化是一种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整理提供,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大量的外国优秀影片经常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影院里。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电影的普及。现在,电影院已经不再是人们欣赏电影的唯一场所,电影已经从电影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可以说电影译制事业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其作用和地位也不能低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钱绍昌教授在《中国翻译》 第1 期上发表的《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一文中,分析了影视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特点,并将影视语言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性”,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教授的分析十分精辟。

二、电影翻译的必要性电影中的语言表达必定受到各自所属社会文化的制约,从而使语言深深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显现出各自社会文化的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电影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由于国人不懂英语的普通大众居多,无法直接欣赏原片,那么若要观看英语电影,就必须依赖翻译:译制和字幕翻译。然而翻译,作为电影译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却长期受到翻译界的冷落。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才开始引起国人关注,不少翻译工作者也投身到了字幕翻译研究中来。

三、电影翻译的文化因素翻译的过程集解码和编码为一身,扮演着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中进行两次交流传播的双重身份。翻译的基本环节包括理解和表达。理解就是解码,是从传者那里获得原语的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表达就是二度解码,是带着理解了的信息,用译语在其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交流。于是要与译语所属的社会文化因素相融合。因此,翻译的使命,说到底,是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出来,然后再进入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实质是连通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文化翻译是电影翻译的本质。其本质就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而其目的就是将一种文化介绍给另一种文化。文化对等和文化转换是文化翻译和配音翻译的基本原则。文化对等指的是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功能对等,而文化转换则是指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对等和文化交流主要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译者对于文化翻译的职责是解决文化之间的碰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首先应该解决语言表达的差异问题,整理提供然后再努力找出最佳的翻译策略。文化色彩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其承载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社会文化因素。电影文本翻译不能像文学作品翻译一样,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来进行电影翻译。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以影片《亚瑟王》《; 卧虎藏龙》为例: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仔细的文本分析,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其民族文化,译者便使读者意识到西方的骑士传奇与中国的武侠传奇的相似,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人群性格的一部分。英雄主义在西方是骑士精神的核心;而在中国便是武侠精神的核心,因为武侠情结是中国老百姓弃之不去的一种“平民英雄”情结。《卧虎藏龙》英译名为CrouchingTiger , Hidden Dragon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和龙均是力量、勇气的象征,片名中引入这两种意象用以揭示以李慕白为主要代表的侠者敢作敢当、豪迈洒脱的个性。此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权力、尊严的象征,如昔日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与“龙”字相关的词语大多数是褒义的。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口吐火焰、长着一对翅膀的恐怖怪兽,是邪恶的化身。以Crouching tiger 译“卧虎”无可厚非,因为中、英文中tiger 一词的外延义相同,然而以hidden dragon 译“藏龙”难免不会使英语国家观众产生抵触情绪。此片在美国公映时,美国观众提及此片,多半只会说前半截“Crouching Tiger”。通过对比原语文本与汉语译文找出各种文化因素翻译实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使目的语观众感受到该电影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凝重感。并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领域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从事电影片名翻译时,如果对此类文化意象不闻不问,就事论事,直译、硬译,会令广大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直接影响到该影片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实现,遇到这种情况,电影片名译者多采用归化法。帮助观众跨越中西文化鸿沟,以最终实现电影的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

四、结语现在电影翻译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进入了一个需要反思、总结、批评,需要形成科学、理性、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认识阶段。因此电影翻译的译者要力求使译文词语通俗易懂,句子简洁流畅;使译文做到“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于观众,耳目能懂”(肖章,1985 :327) 是广大译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电影翻译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电影翻译是翻译苑中异军突起的一枝新秀,电影翻译研究中还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如电影翻译的特殊性以及其要求,电影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异同等。文化因素翻译

理论对英汉电影字幕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影片翻译中的也是不可小视的。总之,做好电影翻译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译者不但要考虑到影片的艺术整理提供性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技术要求,受到的限制因素更多。所以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立足于译语观众,考虑到文化交流的现状,成功地处理两种文化中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 1 ] Delabastita , Dirck. Translation and the Mass Media in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Susan Bassnettand Andrew Lefever , eds ,. Pinter Publishers Ltd , 1990.

[2 ]  Nord ,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 M ] .Manchester : St . Jerome , .

[3 ]  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 ] .苏州大学学报, . (4) .

[4 ]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5 ]  王东风.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J ] . 中国翻译, , (5) .

[6 ]  肖章. 上海译制片实践中的几点体会[A] . 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出版,1985 :327 - 330.

[7 ]  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 [M] .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篇2:译制片翻译之研究

译制片翻译之研究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译制片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因此选取观众最熟悉、最易于接受的词语、语义来翻译原版片是电影翻译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一些译制片翻译实例,讨论了文化与字幕翻译的一些策略,指出电影翻译中仍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关键词】电影翻译 文化 字幕 策略

一、引言电影是各项艺术之极至,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用短小的时间、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形成一个很完美的故事,让人难忘。文化是一种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整理提供,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大量的外国优秀影片经常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影院里。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电影的普及。现在,电影院已经不再是人们欣赏电影的唯一场所,电影已经从电影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可以说电影译制事业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其作用和地位也不能低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钱绍昌教授在《中国翻译》2000 第1 期上发表的《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一文中,分析了影视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特点,并将影视语言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性”,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教授的分析十分精辟。

二、电影翻译的必要性电影中的语言表达必定受到各自所属社会文化的制约,从而使语言深深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显现出各自社会文化的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电影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由于国人不懂英语的普通大众居多,无法直接欣赏原片,那么若要观看英语电影,就必须依赖翻译:译制和字幕翻译。然而翻译,作为电影译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却长期受到翻译界的冷落。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才开始引起国人关注,不少翻译工作者也投身到了字幕翻译研究中来。

三、电影翻译的文化因素翻译的过程集解码和编码为一身,扮演着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中进行两次交流传播的双重身份。翻译的基本环节包括理解和表达。理解就是解码,是从传者那里获得原语的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表达就是二度解码,是带着理解了的信息,用译语在其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交流。于是要与译语所属的社会文化因素相融合。因此,翻译的使命,说到底,是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出来,然后再进入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实质是连通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文化翻译是电影翻译的本质。其本质就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而其目的就是将一种文化介绍给另一种文化。文化对等和文化转换是文化翻译和配音翻译的基本原则。文化对等指的是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功能对等,而文化转换则是指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对等和文化交流主要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译者对于文化翻译的职责是解决文化之间的碰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首先应该解决语言表达的差异问题,整理提供然后再努力找出最佳的翻译策略。文化色彩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其承载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社会文化因素。电影文本翻译不能像文学作品翻译一样,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来进行电影翻译。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

以影片《亚瑟王》《; 卧虎藏龙》为例: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仔细的文本分析,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其民族文化,译者便使读者意识到西方的骑士传奇与中国的武侠传奇的相似,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人群性格的一部分。英雄主义在西方是骑士精神的核心;而在中国便是武侠精神的核心,因为武侠情结是中国老百姓弃之不去的一种“平民英雄”情结。《卧虎藏龙》英译名为CrouchingTiger , Hidden Dragon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和龙均是力量、勇气的象征,片名中引入这两种意象用以揭示以李慕白为主要代表的侠者敢作敢当、豪迈洒脱的个性。此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权力、尊严的象征,如昔日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与“龙”字相关的词语大多数是褒义的。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口吐火焰、长着一对翅膀的恐怖怪兽,是邪恶的化身。以Crouching tiger 译“卧虎”无可厚非,因为中、英文中tiger 一词的外延义相同,然而以hidden dragon 译“藏龙”难免不会使英语国家观众产生抵触情绪。此片在美国公映时,美国观众提及此片,多半只会说前半截“Crouching Tiger”。通过对比原语文本与汉语译文找出各种文化因素翻译实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使目的语观众感受到该电影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凝重感。并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领域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从事电影片名翻译时,如果对此类文化意象不闻不问,就事论事,直译、硬译,会令广大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直接影响到该影片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实现,遇到这种情况,电影片名译者多采用归化法。帮助观众跨越中西文化鸿沟,以最终实现电影的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

四、结语现在电影翻译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进入了一个需要反思、总结、批评,需要形成科学、理性、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认识阶段。因此电影翻译的译者要力求使译文词语通俗易懂,句子简洁流畅;使译文做到“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于观众,耳目能懂”(肖章,1985 :327) 是广大译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电影翻译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电影翻译是翻译苑中异军突起的一枝新秀,电影翻译研究中还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如电影翻译的特殊性以及其要求,电影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异同等。文化因素翻译

篇3: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

关于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交际法 折中法

论文摘要: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界长期使用的传统教学法,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语法翻译法对应物的交际法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入关、人世的前景为大多数人所看好,社会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诸多因素造成了当今社会对外语(尤其是英语)学习的普遍重视,外语教学也就显得日趋重要。语言学习者不再单单满足于发展语法能力和阅读能力,而是迫切需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好外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成了摆在外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现通过分析比较最为广泛应用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探讨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到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能性。

1 语法翻译法及其优劣势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大多数国家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它是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方法,我国外语教学界称它为传统教学法。它过分强调语法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法翻译法的应用过程一般是:教师先描述一种语言的规则,然后用词汇和翻译练习进行强化,最后是课文的翻译。[1]这种教学法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并不罕见。

语法翻译法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第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较为牢固的语法知识基础,使学习者的表达较为准确。第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在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容易而且较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第三,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有助于书面技能的提高。第四,由于母语的介入,语法翻译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时不能适应需要,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因为它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它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技能。在语法翻译法中,阅读课成了语法分析课,语法课更是只啃语法条条框框,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但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2]第二,它只注重书面形式,忽视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学习者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运用,其结果只能是语法条条头头是道,外语讲得结结巴巴。第三,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较为单调、枯燥,教学步骤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第四,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课堂,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的作用过于被动,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 交际法及其优劣势

当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民族间、国际间的交流大大超出书面阅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之类的外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言学家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应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运用语法规则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正确且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法有很多优点,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教学法,并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第一,交际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在具体交际场合的灵活运用,改变了“学无以致用”的情况。第二,交际法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第三,交际法能创造融洽、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古板、枯燥、压抑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第四,交际法发展了学生的话语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交际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运用活动,学生接触到的和使用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和句子,而是连贯的表达。[3]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第一,交际法排除了语法教学,造成语言质量下降。交际法在推动学生应用外语交际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质量并不高,往往是流利有余,准确不足。第二,交际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同时还需在外语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这样造成压力过大。第三,交际法较难评估。测验和检查学生的语法能力较容易,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那么容易。第四,教材和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际法的运用和交际活动的开展。此外,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运用交际法。第五,外语考试的形式影响了交际法的应用。学校和国家的各类考试大都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大多数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把精力用在做各类与考试有关的习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考试的负面效应,使交际法较难实施。

通过对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在有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即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交际法的不足,语法翻译法的不足恰好是交际法的优势。因此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其互相补充,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3 折中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学习外语目的的改变,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一些旧的方法被抛弃或改革,而一些新的方法也不断形成和发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和融合其他方法的长处和优点,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融合的趋势称为折中。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这一方法在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界都得到了赞同。因为它利用各种语言教学法的长处进行教学,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折中法(或称综合法)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方法更适应我国外语教学的状况。[4]

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我国外语教学相对于国外外语教学起步较晚,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外语教学法体系。第二,大多数学校班级人数偏多,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和交际活动的开展。第三,许多学校缺乏高质量、高素质的外语教师。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取决于教师本身。正如Robinet所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教师应该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者。第四,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考试”为指挥棒的现象,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考试的通过率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五,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给外语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却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针对以上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问题,折中法恰恰体现了它的可行性。首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综合法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知识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能正确地运用语言。其次,折中法使教学变得多样化,改变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死板的模式,采用诸如结对、小组活动、角色表演等形式。最后,折中法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在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偏重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在中高级阶段,折中法可以帮助实现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的转移。

4 结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要有合适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所谓“一劳永逸”的万能教学法是根本不存在的。[5]正如Asher指出的那样:教授第二语言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法就都解决了,要想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法的多样化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能拘于某一教学法,必须了解各教学法的特点、技巧,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将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T.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6

[2]Leech,G. Deuchar,M.&Hoogenraad, R. 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 Basingto:lMacmillan, 1982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4]王勇.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和改革之我见.国外外语教学. (3)

[5]张治英.外语教学法的优化选择与综合运用.外语教学. (1)

篇4:翻译研究的论文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英文思维差异在科技语言的词汇、句法中的表现,继而通过具体实例指明在科技英语中如何使用翻译策略进行思维转换,提高译文质量。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科技英语,翻译策略

一、引言

受翻译学科整体发展的影响,在过去很长时间,翻译研究都是局限在语言学范围内,从语法形式、语言结构、词义范围差异等角度,探究中英文翻译中如何做到语义对等。随着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已经开始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视角研究语言翻译的过程。受此启示,本文提出以思维方式差异为出发点去研究科技英语翻译的新视角。

二、思维方式差异与语言翻译的关系

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1]:一方面,它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另一方面,“思维支配语言”[2]。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翻译的过程是一种涉及两种语言的双语思维活动,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三、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在科技语言中的表现

思维方式差异在科技句法差异上的表现上明显多样。本文将主要从句型长度、句型结构和句型顺序的三个不同侧面借助例句一一呈现:例如:Manyattemptsfornearlyahundredyearshavingbeenmadetousethispropertyinareliablesystemofsignaling,theelectrictelegraphwasmadeapracticaldeviceaboutthemiddleofthelastcentury.译文:经过将近1时间的努力,把这一特性用于可靠的讯号系统以后,电报在上世纪中叶才成为一种实用装置。通过比较中英双语发现:第一,句型长短差异。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3]。英民族的分析性思维体现在英语的形合句中。形合语言要求用关系词、介词和非谓语动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的整体。而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体现在汉语言中就是使用意合句。意合句,简短明快,长句很少,注重隐性连接。所以上述例句中的一个英语长句翻译成中文后被拆分成了时间状语、目的状语和主句三个小分句。第二,句型语态差异。英民族重客体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的视角常落在行为、动作的承受者上,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大量使用被动句[4]。而汉民族重主体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把观察和叙述的视角放在动作的发出者上,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大量使用主动句。所以上述例一中的两处被动:havingbeenmade,wasmade在译文中都转变成了主动语态。第三,句型语序差异。英语句子的扩展呈顺线性延伸,中心部分在前,修饰语在后,头短尾长。汉语句子的扩展形式呈逆线性延伸,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头重脚轻。所以上述例句中英语关键信息:theelectrictelegraphwasmadeapracticaldevice在前,而时间修饰语:aboutthemiddleofthelastcentury在后;但在译文中把修饰语:上世纪中叶放到了中心词:成为一种实用装置的前面。

四、科技英语翻译中的思维转换与翻译策略

思维差异在科技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各种差异,必然增加翻译难度,好的科技译文就必须按照目标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选择词汇和句型,从而提高译文质量和可读性。下文结合实例,具体介绍三种提高汉译水平的基本策略。1.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词性转换法为了表达的客观和正式,科技英语中会大量使用抽象名词或名词化结构,汉译时就必须以词类转换为手段,把英语抽象名词转化为汉语动词,如:Televisionisthetransmissionandreceptionofimagesofmovingobjectsbyradiowaves.此句中抽象名词transmission和reception转化成具体的动词,翻译成“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各种活动物体的图像。”符合汉语思维和表达习惯,易于汉语读者理解。2.分析思维-综合思维:句型分译法为了达到表达的精确性和逻辑性,科技英语往往会借助并列句、复合句,非谓语动词、介词词组等各种语言手段,长句也就成了科技英语语篇的一大主要特征。翻译科技英语长句时,我们就要化整为零,把英语长句拆成一个个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短小、灵活的短语。如:Onaccountoftheaccuracyandeasewithwhichresistancemeasurementsmaybemadeandthewell-knownmannerinwhichresistancevarieswithtemperature,itiscommontousethisvariationtoindicatechangesintemperature.这是一个包含了主从句的英语长句,且原因状语从句中又包含两个定语从句,因此如果按照英语的句型特征翻译成:“由于电阻测量精确又方便,同时众所周知电阻随着温度变化,所以通常用电阻的变化来表示温度的变化”就会让中文读者有喘不过起来的压抑感,拆分成:“我们知道,电阻是随温度而变化的。电阻的测量既准确,又方便,因此通常都用电阻的变化来表示温度的变化。”短小灵活的中文表达既能完整呈现英语长句的语义,也更容易让汉语读者接收。3.客体思维-主体思维:被动化主动法为了增加信息的客观性和突出结果,科技英语中经常会把表示结果的信息置于句首,通过被动的形式更清楚的呈现信息。因此,在汉译时就要实现从客体思维到主体思维的转换,增加主语,让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如:Evenwhenthepressurestaysthesame,greatchangesinairdensityarecausedbychangesintemperature.此句中的“空气密度被气温变化引起”绝不如“气温的变化也能引起空气密度的巨大变化”符合中文的表达和理解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科技句法表现明显,所以为了达到既忠于原文,又通顺、自然的符合目标语,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英民族思维方式的类同与差异,选择适当的语言翻译策略,转换词性,分译长句和句型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译文更自然,更准确,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刘毖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付桂佳,廖涛.汉英思维差异与科技翻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4]张治英.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6).

篇5: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1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intheair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篇6: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4.1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arewastingmy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4.2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4.2.1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4.2.2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4.3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tiger(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8【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

篇7: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研究论文

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研究论文

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研究论文着重运用实例探究介绍英语广告的翻译方法及原则。

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研究论文【1】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告宣传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企业都存在着广告国际化、全球化问题,即广告翻译问题。

广告翻译须充分考虑产品销售对象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熟知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技巧。

关键词:英语广告;实例分析;翻译方法

1导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作为经济信息的载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广告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审美价值给观众以无限想象空间,已经为很多公司和产品塑造形象,并以一种生动形象的形式介绍产品。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告事业,向成功的例子吸取经验,笔者试图探讨英语广告的翻译,通过实例探究广告翻译的策略。

2广告的定义

广告在英语中是来自于拉丁语advertere,它的意思是通过报纸、传单、广播等引起某人关注某事或介绍某东西给某人,使人们有购买欲望。

现在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由美国营销协会提出的――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为传递情报,改变人们对广告商品之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

3广告的英汉翻译

广告不仅仅只传达商业信息,也是一种艺术,它结合了文学美学、心理学、营销学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3.1直译。

直译并不仅仅是词对词的翻译。

直译表面上是“不改变原有的单词和句子的意思”,严格来说它力求“保证原文的情绪和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它把句子作为基础结构同时再现原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

这个方法在一语广告翻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1)Don’t just onto it, get into it.(Intel PIII Personal)

不仅仅是登录互联网,而且真正畅游其中。

这则广告的独创性在于两个短语,即“get onto”和“get into”。

这两个词似乎在意义上有微小差异,但它们在广告中暗示了因特网的速度之快。

3.2意译。

假如翻译的广告不能再现原广告的含义,或通过直译翻译的广告不能被读者接受,我们就必须使用与广告语相一致的、读者可以接受的词语和句法结构。

我们通常使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英语商业广告的修辞结构。

(2)Advancement through technology.(Audi)

突破科技,启迪未来。

在这个例子中,中文翻译使用的是四字结构。

这样,中国的读者会觉得这种表述很地道、熟悉、亲切,也会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

(3)Wings.(MOTOROLA)

摩托罗拉,飞越无限。

这则广告的原文仅使用了一个词语来建立摩托罗拉的形象,既简洁又赋予读者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只是翻译其表面的意思,中国的读者将不能领会其真正意义。

以上的汉语翻译不仅突出了产品的名称,同时给予消费者以正确的指导。

(4)Can't beat the real thing.(Coca-Cola)

挡不住的诱惑。

这则广告的翻译是意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广告是宣传可口可乐的广告。

广告的中文翻译并没有逐字翻译,而是翻译出原文中所表达的精神以及原文要表达的同等的意义。

3.3变译。

这里的变译是指同时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5)NO problem too large, no business too small.(IBM)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不做的小生意。

变译在解读英语广告中的修辞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翻译方法。

因为中文和英文有很多文化差异和不同的表达风格。

如果我们想让文化和表达更合适、生动和贴切,变译是最好的翻译方式。

因为变译结合了直译和意译的优点,它能处理直译和意译不能解决的问题。

3.4四字结构的翻译。

运用这种翻译方法的原因是:第一,英文和中文有很多的文化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四字结构的翻译方法是保持原有修辞翻译广告的最好方法。

第二,我们熟知很多脍炙人口的四字成语,所以英语广告翻译成中文的成语将很容易被人们记住。

(6)FedEx: We live to deliver.(FedEx)

联邦快递,诚信为本。

哪种翻译方法是我们应当使用的呢?“忠实、简介、生动”是翻译的原则。

为了能理解广告的内容和意义,我们应当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来传达广告原文的真正含义。

4结论

广告对社会影响很大,它通过各种媒体全方位地向人展现产品的信息。

而且,它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引导人们追求时尚潮流。

广告的呼吁功能指广告能传达某种商品的信息,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和购买力。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广告作为销售的刺激物,在传递信息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商业英语广告的翻译应当不断完善。

广告英语的翻译不应局限于语言的变化。

从语言角度来看,译者应把广告看做一个整体,不能将翻译局限于语言形式,而要注重其功能的对等。

参考文献:

篇8: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

论文摘要:语用学翻译研究思想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在国内和国外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文章从陈述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入手,首先追溯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起源,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继而探讨了将语用学与翻译研究进行交叉的可能性和可行之路,最后指出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语用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广阔的交叉面,因此语用学翻译研究必将有宽广的发展前途;按照分相论和综观论的框架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能够作为其发展的可借鉴之路;最后,研究指出:语用学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重心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重大理论的创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上。

论文关键词: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历程,分相论,综观论,发展方向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对于这一活动进行研究的翻译学具有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等主要特征。因此,从多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趋向。语用学翻译研究则是被一发展趋势催生出来的一个关于翻译学研究的新范式。

1.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历程一览

1.1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由来

最早用语用学来研究翻译的学者及其论著有Hatim和Mason的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1990)以及Gutt的两本著作: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1992年第一版);RelevanceTheory:AGuidetoSuccessfulCommunicationinTranslation(1992)。Hatim和Mason在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1990)一书中所提到的中心思想是:语篇作为“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功能”,是“为了对某一特定环境作出反映,并因此达到一个整体的修辞目的”;而Gutt在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中明确提出了关联论翻译观,由于这一理论对于翻译交际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因此自其提出起至今在国内外翻译界的影响较大。

由LeoHickey主编的学术文集ThePragmaticsofTranslation是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该论文集收录了13篇文章,包括有关翻译方法的言语行为和言外功能,合作原则与文学翻译,对相关理论在翻译中的思考,礼貌原则与翻译等多方面的内容。该论文集涉及了语用学基本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是对语用学翻译研究所进行的一个全面概述,无疑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2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现状

就国外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而言,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奠基之作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的语用学翻译研究。在俄罗斯语言翻译学中,语用问题作为诸多语言学问题之一而被学者们所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他们主要从语义对应的角度来分析语用意义的传达和翻译的语用意义。三位俄罗斯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中的语用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是巴尔胡达罗夫、科米萨罗夫和什维策尔分,他们的研究涵盖了诸如:语用关系、原文发出者交际意图和译文接受者接受能型、语用意义的传达以及翻译语用学的构成和翻译语用学的研究类型等多个议题,他们三人的翻译语用学思想对于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国内的语用学翻译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旅美学者赵元任1969年发表的DimensionsofFidelityinTranslation,withSpecialReferencetoChinese,在文章中,作者提出语义要根据语境决定,强调功能和语用对等。如今,国内学者或者运用语用学理论结合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或者借助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的现象进行解释,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在看到语用学翻译研究所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将翻译的研究与语用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还是在重大学说的创立上都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语用学翻译研究,基本上是未被开垦的领域。

2.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的多元结合

2.1翻译研究与语用学研究的交叉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研究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但这两门学科在上述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翻译学和语用学研究存在着交叉的可能性。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学研究是探讨译者如何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而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话语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可见,翻译学研究和语用学之间有着众多的交叉点:首先,从本质上讲,翻译学和语用学都是研究交际活动的学科,如翻译学研究的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交际和互动,而语用学研究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互动;其次,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再次,在研究任务上,二者都侧重于研究意义(特别是话语隐含意义)的传递和理解;另外,这两门学科的研究特点更是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都注重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都强调语言理解是一个动态推理过程;最为重要的是,两门学科一致认为,语言理解和表达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不单单需要大量的语言知识,同时需要涉及对认知、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了解。

由上述分析可见,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的结合绝非偶然,而是由于二者之间都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而天生就具有了亲缘般的联系。语用学的诸多理论对翻译活动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就决定了从语用学角度来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有些学者认为,弄清翻译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把两个学科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把翻译教学研究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是广大翻译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笔者认为,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点并不难找出,现在更重要的工作是在认清这些结合点后,力图构建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以便引导这一研究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根据语用学研究的大体脉络,我们可以按下述思路搭建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基本框架。

2.2.1语用学翻译研究分相论

语用学和翻译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前者在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分析方法。其实最早用语用研究方法解读翻译研究的先驱们也是从这些微观层面入手的。如上文提到的Gutt,他明确的将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关联理论用于解释翻译活动。继Gutt之后,学者们又将更多的语用学原理运用到了对翻译活动的探讨中,如Hickey汇编的ThePragmaticsofTranslation一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就研究了合作原则、言语行为、语用前提、礼貌原则、指示语、模糊限制语等语用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翻译实践的制约与影响。

目前,从微观层面进行的语用翻译研究,即用语用学基本原理来解释翻译现象的活动正在稳步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这项研究。他们除了延续传统即继续探讨关联理论对翻译学的指导意义之外,还将研究扩展到了语用学传统理论的方方面面,如将语用学最传统的基本内容:指示语(deixis)、前提(presupposition)、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言语行为(speechacts)、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structure)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或探讨语用学领域里的基本理论: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甚至模因论(memetics)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从语用学角度对翻译研究的讨论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上述研究都是从语用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入手,属于语用翻译学研究的微观层面,它和英美学派所采取的分相论——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学的分相研究这一手法不谋而合,故笔者将这一系列的研究称之为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分相论。

2.2.2语用学翻译研究综观论

除了从微观层面介入外,语用学视角的翻译学研究还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展开。语用学和翻译学两门学科都有着较为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两门学科都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进行考察,这就是所谓的语用学翻译研究综观论。

在将综观论这一概念引用到语用翻译研究领域的同时,国内外学者从多层面、多视角对翻译研究进行阐释,从跨学科的视野开创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翻译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对比语用学翻译研究、词汇语用学翻译研究、语篇语用学翻译研究、认知语用学翻译研究、修辞语用学翻译研究、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社会语用学翻译研究和跨文化语用学翻译研究。

相比语用学翻译研究分相论,从综观论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的语用学研究还没有形成规模。国内外学者们只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作了探索性研究,如哈蒂姆和梅森的《语篇与译者》、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黄国文,张美芳的《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孙艺风的《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等等。这些研究从整体上而言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但由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一角度的研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也为致力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道路。

3.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都在朝着跨学科方向发展,这两门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面,因而为语用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如何将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推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是致力于该领域的广大学者应该担负的重大使命。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其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未来语用学翻译研究应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进一步明确语用学翻译研究的任务及研究范围,构建这一研究的理论体系,力争早日确立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的独立学科地位;

第二,语用学翻译研究应继续其跨学科的主线,并进一步拓展思路,对翻译研究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具体而言,从翻译类型而言,语用学翻译研究不仅要涉及笔译还要涉及口译研究;从翻译文体而言,不仅涉及文学特别是小说翻译还要涉及诗歌、新闻文体以及科技文体的翻译;

第三,语用学翻译研究应调整重心,从目前单一、微观地对传统语用学理论对翻译活动的描述性研究转向综合、宏观层次的理论构建和整合上来。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作支撑,没有重大的理论做后盾,是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和飞跃的发展的。

语用学翻译研究虽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总体而言它还只能算是处于起步阶段。从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客观的讲,它充其量还只能被看作是一个新的学说或新的研究视角。因此,语用学翻译研究无论是在其学科地位的确立、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研究范围的扩展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结束语

作为翻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语用学翻译研究力图把翻译活动的过程放到语用学研究的范围里进行观照,或者说是以语用学理论为指导来对翻译学进行研究。自从Gutt在九十年代首次提出用关联理论解释翻译活动以来,语用学翻译研究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史。

通过以上的探讨,笔者认为语用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广阔的交叉面,这预示着由二者结合而产生的翻译研究新视角:语用学翻译研究必将有着宽广的发展前途。在对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一研究可以借鉴语用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即按照分相论和综观论的框架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最后,笔者指出语用学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重心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重大理论的创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上。

参考文献

1 Hatim&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0.

2 Gutt,Ernst一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lst Edition. Oxford:Balekwell. 1991.

3 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4 韩家权.翻译的语用学研究刍议[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

5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 ,4.

6 何自然,吴亚欣. 语用学概略[J].外语研究, 2001, 4.

7 韩家权.翻译的语用学研究刍议[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

8 王建国.关联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4.

9 Verschueren,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yYork:Arnold..

10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11 黄国文,张美芳.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3.

12 孙艺风.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 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篇9:格式合同价值之研究论文

格式合同价值之研究论文

【摘要】:

格式合同的产生和发展是20世纪合同法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格式合同以其自身的价值与特征,被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但它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些许付面影响,本文从格式合同的发展过程及法律特点出发,结合我国与外国关于格式合同的立法实践,重点探讨了其价值与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能够对解决此类问题略进绵薄之力。

【关键词】:格式合同 格式条款 预先拟订 价值 规范

格式合同的产生和发展是20世纪合同法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19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出现了迅速腾飞,特别是消费领域和公用事业更是一日千里。于是作为日常贸易法律表现形式的格式合同广泛的出现在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在目前普通人订立的合同总数中,格式合同的数量大约占95%以上。一位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格式合同占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欠数量的'99%,成为当今主要的合同形式,有学者称“我们生活在格式合同的世界里”。格式合同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法律和实际问题。如其与民法、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向左,成为商家垄断的工具,损害消费者权益。

一、合同的概念

格式合同(standard form contract)或称为附和合同(addesion contract)定式合同、附从合同、标准合同、定型化契约。

在法国称为附合合同,德国称之为一般契约条款或者普通契约条款,葡萄牙法、澳门法称之为加入合同,英美称之为标准合同。台湾地区称之为定性化契约。

在我国格式合同也非共同接受的名称,有的学者称之为标准合同 ,有称之为附从合同者,定式合同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其称之为格式合同,《合同法》第39条“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重复使用而预先拟订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合同法称之为格式条款。也有学者定义为“一方当事人或者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预先拟订条款或印制成固定格式以供使用的条款”。

二、格式合同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格式合同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背景,在简单的商品交换时代,由于商品交换很难形成规模交易,交易合同的订立均需要当事人的具体协商。自由资本主义节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社会科技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社会商品与生产资料得到一定的丰富,格式合同的产生有了物质基础。其后,“合同自由”成为合同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表现在法律上便是注重当事人意思一致的内容。而轻视意思表示的形式。合同自由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合同法上注重规范赋予当事人自由订立合同不可排除法律的适用,诺成合同、非要式合同就得到飞速的发展,在《法国民法典》1134条第一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法律的效力。”在垄断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垄断性大企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公用事业的私营化,19世纪保险业与铁路运输业开始出现了格式合同。20世纪代后公用事业广泛的采用格式合同。40年代后,在商业领域盛行,代了近代我们已经生活在格式合同中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到来,一些网络公司纷纷使用拆封合同,(shrink-wrap contract)和点击合同(click-warp contract),在西方发达国家,合同总数的99%为格式合同。格式合同本身使用简捷,省时,经济,体现了经济生活高速效、低耗费的特点与交易高速度的要求,这是格式合同产生的直接原因,台湾民法学者黄越钦先生认为,格式合同之所以日益普遍,主要有三种社会动机:(一)法律行为产生或缔约行为的强制性倾向(三)缔约

[1] [2] [3] [4] [5]

篇10:广告语之美的研究论文

广告语之美的研究论文

摘要: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广告语更是以其之美,影响着生活。它不仅能传播广告的核心信息,而且还以其形象之美、情感之美、形式之美、新颖之美、幽默之美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广告;广告语;美;审美价值

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广告已然让大众产生了视觉疲劳,甚至有些群众已经对广告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这些后果的原因是广告本身不具备吸引力,广告本身不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不了大众的兴趣和愉悦。因此,我们需要淡化广告的宣传色彩,重视广告的审美价值,以广告本身所具备的美来吸引大众,使大众心情愉悦,享受美的同时接受广告。具有审美价值的广告作品既能消除受众对广告的戒备心理和抗拒心理,又能拉近广告与广大受众的感情联系。广告是由文字语言、画面和声音等元素组成的。其中,文字语言是广告语言的精华,在整个广告作品中起画龙点睛之用。因此,美的广告语能升华广告的审美价值。

一、广告语形象之美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是形象的,能让人凭借感官感觉到,而且形象越鲜明、突出,事物就越美。优美的广告语也能塑造出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意境,如雪碧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晶晶亮”将雪碧的质地表现出来,我们读着这三个字,仿佛看到一杯晶莹剔透的雪碧在冒着可爱的泡泡,让人无限遐想;“透心凉”三个字,则很好地将雪碧解渴降温的`感觉表达出来,让人垂涎三尺。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语“牛奶香浓,丝

般感受”,运用通感的手法,把巧克力的味觉转化为生动的触觉与视觉感受,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想象,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广告情感之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激发审美的动力。审美的天地处处充满着情感的天地,广告审美的过程自始至终是情感的过程。广告语要突破人的排斥心理,而情感诉求几乎是一种老少咸宜的最大众化的策略,有人将其视之为所有广告方略中最温柔、最保险的一种。例如广告语“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九胃泰的承诺”,直接套用了诗人孟郊的名句,以极富韵味的话语阐释图片背后的思想,将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转化为三九胃泰对患者的承诺,将浓郁的亲情与产品自身交融在一起,把人们带入充满爱心的天地。扑面而来的温情广告如春风拂面,让我们体会到了脉脉的人间暖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现代广告很多都是从“情”的角度切入,采用感性的方式向大众倾诉关于爱情、亲情和乡亲等,传递各种温暖感人的情感,触动人们的情感,是受众接受这份情感,认同这份情感,感知这份情感的同时接受了这份广告。如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词“一缕浓香,一缕温暖”,唤醒我们对童年温馨的回忆,赢得了大众们的认可。“40年风尘岁月,中华在我心中”激起大众爱国情的中华牙膏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广告语情感美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如很多草坪上立一牌,上面写着温馨提示:“小草也有生命,请勿践踏”;有的写着:“请你绕个道,小草露微笑”,人们心里对小草就有一种怜惜之情,不忍心去踩踏。义务献血广告“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一句话就将互不相识的献血者和接受者联系起来,打动了众人心。

三、广告语形式之美

广告语形式之美表现在广告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整齐的排比、对偶和和谐的音韵提升了广告的美感,且便于传播和记忆。如:维维豆奶的“维维豆奶,乐开怀”;乐器广告“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遇知音”;伊利优酸乳“青春滋味,自己体会”??人们在应用创作广告语时,有时出于创意,往往突破语法,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广告语,使广告语的美感更强,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了。另外,我们不仅要在广告语形之美上下功夫,我们更要将广告语文之美表现好,突出广告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在,形文并美的广告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广告语新颖之美

“语不惊人语不休”,激发大众的好奇心能让广告得到更多的关注。广告语往往追求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然人耳目一新。如:安踏广告语“我选择,我喜欢”;伊利的“我要我的滋味”;达芙妮的“喜欢自己,表现到底”;??新颖的广告语语出惊人,吸引广大受众的视线。甚至有时它就是当时的流行语,或者将要成为流行语流传于大众。此时,新颖的广告语已经不仅仅是广告语本身了,它还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正想李宁广告语所表述的,广告语也是“一切皆有可能”。

五、广告语幽默之美

幽默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广告中,幽默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幽默使人心情轻松愉悦,增加了广告的活力。如:一则关于交通安全的广告“你怎么打算?一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开车活到80岁,还是相反?”;北京老字号王致和广告“王致和遗臭万年”;一则拖把的广告语“它天天哭,我天天笑”;《南方日报》的“春江水暖你先知”??广告的幽默潜移默化般地让广告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每当提起还带来了那一份份的愉悦。

总之,广告语是广告的核心元素。广告人在策划和创意广告时,应该注意广告的审美价值。让广告传播的同时,也传播美好的社会文化,让受众享受其中。

参考文献:

[1]蔡艳山,“广告语之美”,《边疆经济与文化》,第2期,第89页。

[2金力,《幽默在广告语中的特殊作用》。

[3]邓磊,“广告语的语言技巧和形式”,《商场现代化》,月(上旬刊),第197页。

[4]郭荣春,“试论广告语的情感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年9月第37卷,第322页。

篇11: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国际商务交往日益增多,社会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商务翻译人才作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处理日常商务翻译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熟练的翻译技能和较为完备的商务知识外,还需具备良好且高效的职业沟通能力。职场沟通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商务翻译员的工作表现。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出合格且具有高效职场沟通能力的商务翻译人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全面提高商务翻译人才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职场沟通;商务翻译;人才培养

1商务翻译人才职场沟通能力内涵

商务翻译人才职场沟通能力指在国际商务往来过程中,商务翻译从业者应具备的有策略地应用自身的综合素养,符合商务翻译职业规范,高效完成商务翻译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以下五点要素:第一,翻译员的个体能力。个体能力指商务翻译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我掌控能力。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掌控能力,才能在紧张的商务翻译活动中充分发挥译员的语言技能和双语转换能力,从而高效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第二,翻译员的语言能力。商务翻译特殊的职场范围与职场活动要求译者在职场沟通中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应用策略。第三,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译员掌握东西方人文精神,具有全球视野与意识。由于商务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员要理解并尊重翻译对象所在的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第四,翻译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商务翻译员具备在进入职场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继续学习并不断发展的能力。第五,翻译员的管理能力。商务翻译专业的特殊性也体现在翻译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参与商务活动的协商、谈判、管理等过程,这就需要翻译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

2传统商务翻译人才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传统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大多着眼于提高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翻译技能和丰富学生商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商务翻译的课程均围绕语言、翻译和商务三个中心进行设置。语言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的听说读写课程与翻译专业课程。商务方面的课程为对外商务贸易相关知识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能够较为有效地保证商务翻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夯实语言基础、掌握翻译理论、了解商务知识。但针对如何提高学生毕业后所需的就业能力,依旧是最大的难题。商务翻译专业学生毕业求职时除了要具备上述三种专业能力与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且有效的职场沟通能力。但在传统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基本忽视了对职场沟通能力的培养。

2.2授课环节存在问题

首先,商务翻译教师在授课环节更多关注在学生语言能力、翻译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学习上,对于学生在职场中需具备的个体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与管理能力鲜有涉及。并且部分教师甚至不清楚应如何提高这些能力,因此也无法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给予相应指导。其次,目前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翻译专业都缺乏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练的翻译技能、完备的商务知识,又有着丰富商务翻译从业经验的“双师型”优秀师资力量。为数不少的高校商务翻译专业教师都是纯语言或文学类教师,翻译经验较少,商务知识储备有缺陷。这种情况导致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学效果不佳,未能做到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商务翻译从业所需要的翻译技能和商务知识储备。

2.3学生对职场沟通能力的认识存在问题

商务翻译专业的学生对商务翻译的认识存在两个常见的误区:第一,部分学生对专业教学期望较高,认为学习了部分专业课程后就可轻松进入职场,完成翻译工作。第二,一些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很大畏难情绪,认为即使学完全部专业课程也很难掌握翻译技能,对将来从事翻译工作没有信心。这两种认识都是针对语言和翻译能力而言的,大多数学生只关注专业能力而对求职时应具备的沟通能力不甚了解。在求职时虽能达到专业能力上的要求,却没能符合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沟通能力要求,导致就业结果不理想。

3提升商务翻译专业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

想要提升商务翻译专业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首先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保证传统商务翻译人才的外语能力与商务知识并重的课程设置基础上,需增加提升学生个体能力、心理素质和自我掌控能力的课程。个体能力的提升对商务翻译专业特别是商务口译专业学生尤为重要。个体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为翻译员在翻译实践环节中的自信强弱与主动适应性高低。个体能力强的学生在从事商务翻译活动时,由于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掌控能力,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具备的双语转换能力高效地完成翻译实践活动。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商务翻译专业应考虑把提升学生个体能力的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也应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注重对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开设商务翻译专业的院校均较为重视提升学生作为商务翻译员的语言能力,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需平衡语言能力课程、翻译技能课程和商务知识课程之间的比重与开设的先后次序。在平衡三类课程比重方面,要突出语言知识的教学,加强翻译实践实训的比重。对于商务课程的设置,应将重点放在商务知识与商务词汇的学习掌握上。在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方面,低年级课程的设置重点应放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上。二、三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增加翻译导论、商务导论、翻译与商务方向的概述等课程。高年级课程设置上需偏重翻译技能的提升,逐步加大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开设相关商务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商务外贸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商务词汇。商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上还需增设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对其职业生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翻译工作强调对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相互理解。作为翻译员,特别是口译译员,在从事商务翻译活动时要具有国际视野,要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处于不同政治环境、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对象给予充分尊重与理解。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师资力量方面,要培养合格的商务翻译人才,首先要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商务翻译专业教师要既能讲授商务翻译理论课程,又要具有商务翻译实践经验。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为专业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教师到相应商务翻译领域进行行业实习,确保一线教师有更多实际的从业经验。

参考文献:

[1]刘静.黑龙江“十大重点产业”战略下英语翻译本科跨界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对外经贸,,(03):139-141.

[2]姚迪.基于微课的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2):7-8.

[3]朱楠.基于翻转课堂的商务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2):3-4.

篇12: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茶叶不仅是供人们购买饮用的商品,而且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因此茶叶名称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茶叶翻译一方面便于国外消费者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便于形成统一名称,形成品牌宣传效应。本文主要探讨茶叶出口贸易中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通过对翻译传统、翻译方式和翻译效果的叙述,使读者和消费者对茶业术语翻译的情况有一个简要理解。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茶业术语翻译;问题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播需要翻译成多种文字,因此,文化传统翻译成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茶文化翻译,我国茶文化产生于东晋时期,直到唐朝发展达到全盛,茶叶贸易也随着茶文化发展而不断拓展。但目前关于茶业术语翻译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茶叶名称翻译错误、一茶多译、只取音译等情况时有发生,对我国茶叶传播和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针对这些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补救。

1出口贸易翻译目的

贸易全球化为我国各个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特别是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全球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冲击,茶叶销售逐年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茶业术语翻译问题。茶业术语翻译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至关重要,如今的茶业术语翻译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类型翻译充满着茶叶出口市场,使国外消费者看不懂茶叶产品,不能很容易分辨出所购买的茶叶种类,因此也就对茶叶消费产生怀疑,渐渐对茶叶购买失去积极性,这样就损失掉大部分茶叶出口购买群体。茶叶产业要想真正打造世界品牌,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全球化茶叶贸易才能完成,而茶叶出口贸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茶业术语翻译问题。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尤其是茶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形成地方独具特色的茶叶产品和茶叶文化。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被称为中国十大名茶,他们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良好口碑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茶叶命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他们根据不同茶叶的颜色、香味、形状和产地进行相关茶叶命名,有的茶叶名称还有着传统的历史渊源。所以茶业术语翻译需要考虑很多方面问题,不仅要根据其汉语名字进行直译,还要考虑它的产地、形态、颜色、味道和历史典故等方面因素。最好做到既能使国外消费者清楚自己所买的茶叶种类,又能了解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出口贸易管理局提出:“出口贸易翻译需要做到,使外国消费者能够理解的情况下,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韵味。这样不仅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茶叶文化传播。”

相关专题 译制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