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初探论文

zpgj52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zpgj520”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初探论文(共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初探论文

一、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其基础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所需的根本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其基本内容通常是指四个方面:一是校园校舍;二是师资队伍;三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四是专业和课程建设。在这四个方面中,目前政府政策导向主要侧重强调了第一和第三方面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中央和省政府一直在促使高职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从而导致校园校舍和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不足,物质资源匮乏现象明显,进而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在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学校师资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同样处于资源紧缺的状态,只不过与另两个方面对比起来,这两者相对隐性。事实上,我们发现在推进校园校舍建设和配置实验实训设施设备过程中,如果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的配套建设没有同步推进,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校园校舍和实验实训设备建设的教育经济效益。

仅就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内部性问题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构建适应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需要的办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规范要求,对教学过程的重组,对教学空间的重新布局以及基础能力设施与师生的完善结合这四个方面。二是打造一支与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专任教师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三是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高职教育教学要解决好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个基本问题,如何把这三个点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专业和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领导决策能力建设(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管理能力建设(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执行力等)、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资源整合能力(校企合作能力、人力资源配置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服务)等多个方面,其中,领导决策能力是前提,管理能力是基础,人才培养能力是核心,资源整合能力是关键,服务社会能力是落脚点,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组成具有特殊运作规律的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系统。

二、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然而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夯基础、强内涵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说应该是首要任务之一。

1.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高职院校规模越来越大,开设的专业越来越多,但是招生与建设异步,校舍、设备、设施和师资远远满足不了办学需求,加上不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新办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之扩招前成立的高职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最近几年,随着生源数量的递减,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使出浑身解数,但却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究其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之所以走低,与现行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有着重要关系。从根本上说,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终诉求点就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也只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统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等基础能力方面下功夫,才能整体提升综合办学水平,保持高职院校旺盛的生存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高技能人才仍然呈现短缺趋势,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在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量”的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愈加显现,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总量小且渠道单一,尚未真正形成政府、社会力量、企业、公民个人等共同投入的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基础仍旧比较薄弱,高职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又赶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无法打造形成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品牌,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如果不能迅速打造并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危机。毫无疑问,高职院校重视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挖潜、苦练内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身独特优势,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增强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促进就业是推进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主题。根据有关部门对各行业单位投资效益所作分析,文教事业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均位居前列,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较大。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完全符合“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迅速扩大培养培训能力,适应后金融危机状态下国家产业升级、行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调整的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民,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实践经验证明,通过基础能力建设,推动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培养培训规模,扩展招生对象和服务范围,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更紧密地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向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必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

三、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实施策略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温家宝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我们说,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落实经费保障与政策支持将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具备了硬件条件,也就具备了进一步扩充规模的能力和提升办学水平的实力。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重视并加强教学楼、综合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餐饮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办公、教学场所及校医院、浴室、邮局、银行、超市、洗衣房等教学生活基础设施,全面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基础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学基本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基于网络的电子教学CAI课件开发、视频点播、网上题库、答疑与作业批改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优质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师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科学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企业、生产单位、高职院校提供技术、信息资源服务,促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发展。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突出和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和根本要求,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则是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包括设备设施、管理机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实训经费、实训方案、实训教材、实训方法、师资队伍、实训学生、实训教学评估等内容。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实训设备、实训经费、实训教材和实训师资等问题。为此,要按照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标准,建设集职业道德养成、职业素质形成、职业能力构成于一体的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师资配备齐全、运行管理水平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围绕区域经济建设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专业领域,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医药化工、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工电子、机械加工制造、建筑、护理、现代物流等专业领域,重点建设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规范化专业实训基地,搭建起实验与实训、校内与校外梯次布局、相互衔接、规模和档次位居全国一流水平的实训基地。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要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以企业为主导制定“双师型”教师达标标准和考核办法,打破“双师型”教师只能在学校任职的限制,鼓励“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实行高职院校特聘教师制度,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公开聘请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缓解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积极探索教师培训采用政府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加强院校领导班子建设,通过专题培训研修、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院校领导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为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创新团队。

4.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建设是开展教学、科研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载体和龙头,也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要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建立规范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和专业设置标准。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形成专业建设主攻方向,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道德和技能培养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按专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省情、校情,具有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把组织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作为高职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创新,逐步完善竞赛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常态机制。

5.落实经费保障与政策支持

上级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资金保证,是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按照“学校自筹、地方投入、中央支持”的原则,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鼓励合作企业投入,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把高职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强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高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将高职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提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等措施,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打造形成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四、小结

简言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源最大的瓶颈在于技术工人这一环节,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慢,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大有作为的教育。只要我们重视加强现行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会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篇2:高等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一、高等职业院校广告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多数高校毕业生自身都缺乏某种专业能力,现阶段广告业发展速度较快,对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广告业设计人才方面缺乏专业性和特色化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专业的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具体特色化的方案,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广告专业的实践教程等都过于随性,缺乏针对性。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广告专业的人才培养战略和实践都缺乏认识,导致目前很多广告人才进入社会后很难进行专业的广告设计,还需要进行额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广告设计人才专业能力以及实践的素养较差,这就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在进行广告设计教学中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发展。广告人才的需求增长,高等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发展,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机制、发扬专业特色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等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特色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创新

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广告缺乏创新认识,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创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开设广告设计专业的也不在少数,但是都存在一个缺点是缺乏专业性认识。创新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进步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这就使得很多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新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和不足。

(二)理论高于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理论教学很丰富,缺乏专业的实践内容。高等院校认为学生学号专业理论知识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有很好的表现,错误的认识让很多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特色而很难顺利进入理想岗位。实践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需要通过专业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完善广告设计内容。

(三)缺乏特色化的'广告设计理念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培养过于普通,并没有结合优秀的广告文案以及广告作品进行讲解,更多的是对广告基础的认识。所谓特色化的广告设计理念是通过创新设计理念来提升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好的为广告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针对广告设计专业特色化发展的研究

(一)提高创新意识

这里所说的提高创新意识不仅仅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有明确的思路和认识。作为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有超前的认识,以及独特的创新设计理念和认识。有了创新意识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特色化有很强的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广告专业的有效的竞争。

(二)广告专业特色化发展

广告设计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广告理念和广告观念的转变,时刻为广告设计提供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和理念。广告专业特色化发展是指在广告设计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并找出设计的专业特色化,把高等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成为最优秀的文化,成为院校的特色化专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广告人才。

(三)增强实践能力

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实践能力和经验,在实践中找出自己的缺点,在设计理念和方法上有所发展。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应用化,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突出知识技能的实践性。通过承接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策划、设计、制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未来职业所需技能,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实践能为整体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在整个社会进步中提高人才专业水平的具体体现,实践中能够增强专业素养,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化的进程。

(四)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需要以适应、就业市场发展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积极改变传统人才模式,需要积极培养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要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其竞争力,发挥出专业优势,能够及时适应市场需求,也能够增加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中,能够发挥出专业特色,就业特色,能够较出色的完成就业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

(五)改善师资结构

要深化广告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必须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这也是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客观要求。教师应具备理论课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教师既是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他也是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者。在寻求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着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专业的特色化建设。

四、结论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而言,要想更好的实现专业特色化发展就应该不断的创新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整体的节奏。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充分让其发挥自己的特色,明确广告设计专业的理念发展,在广告设计中更好的发展作用。广告设计专业特色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努力,在创新发展中更好的做到专业特色化的发展。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能力,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发展广告设计理念。

篇3: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实践型、应用型兼具创新性,其中社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必备的就业条件。相比学校教育而言,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动开展形式的优势,可视为人才“二次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中笔者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并针对当前中国职业院校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相关改善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职业院校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实用性人才。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两者共同作用下才能满足岗位需求。积极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不仅仅在于验证在校学习成果,更是对职业素质的一种完善,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个人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品质,与职业院校内部教育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是中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职、高专、中职、中专等类型,从概念上说,“职业院校”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两者在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于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岗位接洽距离较短,因此必须强调人才的“实践性”。相应地,高职院校学生也属于一群“特殊群体”,在中国单轨制教育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大多经历过高考失利,在自尊心、自信心层面遭受过挫败,与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相比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同时,加上客观上学习能力较差、求知欲不旺盛等原因,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创新改变职业院校学生的“颓势”就显得至关重要,事实证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了解到成才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由此重新展开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院校每年所提供的大量人才并不能真正满足职业实践需求,企业的“二次培养”已经成为惯例,客观上弱化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1]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弱势,在以职业为人才培养导向的前提下,如何确保职业对自身的认可,是全体职业院校师生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表达,其一是客观市场需求,即就业能力要求,职业院校学生踏入社会的周期比普通教育学生要短,如果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在谋求职业岗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常识性偏差,入职之后也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需要重新展开学习、锻炼、协调,这就导致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其二是自身发展需求,即职业可持续性发展,当前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岗位内容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人才在自身所处的职业位置上必须不断提高,其中实践能力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瓶颈

第一,对职业教育理解不全面。当前中国职业院校教育工作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特色的体系,过度的借鉴普通教育开展模式,以“职业”为基础展开专业能力培养,客观上忽视了其他领域的素质提升。结合人才市场供给方向来说,用人单位并不需要职业人才拥有过高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人才“来之能战”的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学生对社会事务的一般性了解。[2]第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重要性。尽管职业院校在教学活动中涉及大量实操性内容,但学校环境毕竟和真实生产环境不同,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在真实应用中是否有效还是一个未知数。同时,学校环境中提供的实践设备、教具等,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生产,其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了解其原理,而并非真正地产生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容易导致学生进入职场之后陌生、无助的情绪产生,不利于职业规划的发展。第三,缺乏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敏感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职业岗位层面的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很大。职业院校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容易在人才需求层面陷入误区。

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策略

第一,构建职业院校社会实践能力开发体系。职业院校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应该从教育顶层展开相关社会实践能力开发体系,通过提出相关规划、政策等方式,促进职业院校与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密切合作,根据实际需求展开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职业院校在遵循相关教育规范原则的前提下,主动涉足市场人力资源运营层面,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结合行业、职业、岗位等特征,进一步优化考核制度和就业资格内容。第二,完善职业院校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方案。从社会层面入手重新对职业学校进行定位,明确职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和切入点。其中,“侧重点”应该落脚到专业教育层面,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要体现出操作技能、创新意识等,但这并不是职业人才培养的全部,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寻求人才社会层面的“切入点”,以参与岗位实习为主要模式展开社会实践能力提升。

五、结束语

总体而言,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一项必要工作,应该纳入职业院校常规体系之中,要以学校为平台,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彦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06):33-35.

[2]林少群.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06):229-231.

篇4:高等体育职业院校的乒乓球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高等体育职业院校的乒乓球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体育院校乒乓球课程设置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培养体育行业产业所需要的乒乓球技能人才。通过对广州市的乒乓球俱乐部、乒乓球相关体育企事业单位、乒乓球协会等的广泛调研,分析乒乓球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特点,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在体育行业产业职业岗位群中的层次等问题,构建体育高职院校专业运动方向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乒乓球;课程设计;实践;研究

一、体育高职院校乒乓球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义

高职体育院校对乒乓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指能够将现代乒乓球运动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具备较高能力素质,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乒乓球运动领域能发挥示范作用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作为高等体育职业教育中乒乓球领域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强调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层次的高等性,是人才、技术和能力素养的高度统一,在乒乓球运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为体育行业产业服务的针对性和覆盖面,不仅精确定位了乒乓球项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为现代体育职教体系构建了立体通道。

二、在乒乓球运动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改革

本文通过仔细分析了市场对乒乓球技能型人才需求和培养对策,并遵循乒乓球运动的规律,针对乒乓球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每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做、练、赛”的一体化,使教学内容符合项目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便每个教学模块以及总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更好地完成,突出体现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突出职业学院的教学特色,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下:

1.采用分段教学方法,依据运动训练的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规范其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意识,培养学生合理运动各项技术的能力。

2.采用理论知识在术科实践课上获取的方法,结合乒乓球运动的规律和文化内涵,编制实践课理论教程,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乒乓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3.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主动的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针对学生中出现不同的错误动作,让学生予以指出,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要领的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在寻求问题的答案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采用分组教学和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队与院队、乒乓球协会等多边互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评价与借鉴,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5.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能力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层次,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并让其自身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6.采用模拟教学比赛的形式,在校内组织乒乓球竞赛,让学生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加强学生作为裁判员的执裁能力。

7.教学内容课外传授,根据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特点通过第二课堂进行辅导,让常规教学内容得以延伸,同时加强乒乓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乒乓文化素养。8.依据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原则,构建综合动态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态度、习惯、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为使学生能够成为一名体育职业人,而得以全面锻炼,全面发展。

三、乒乓球运动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乒乓球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及其素质框架对乒乓球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以“善执导、强技能、懂策划”作为高职体育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定位。要求乒乓球项目的学生具备国家二级乒乓球裁判资格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具有组织策划比赛及指导参赛人员比赛等能力的实践考核。使得乒乓球赛事的组织与训练指导的实训变成既是培养和提升乒乓球领域技能型人才职业综合能力的一个平台,又是乒乓球课程实训考核的一个部分。

2.具有组织策划比赛及赛事指导等能力的实践考核改革要求大一乒乓球班的学生分小组的形式(一般为4人一组)完成院级乒乓球比赛的临场裁判工作;大二乒乓球班的同学以分小组的形式(一般为2人一组)以教练员的角色完成院级比赛参赛组队工作,同时完成队伍的组队方案、训练进度及教案的编写及赛前训练等任务。而整次比赛的组织、策划、宣传工作则由乒乓球协会完成。

3.在乒乓球课程实训的考核改革中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导,对于组队方案、训练进度及教案不做格式统一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同时也通过乒乓球比赛执裁实施的全过程,对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学生进行乒乓球裁判员的实操考核。

参考文献:

[1]李荣芝.运动研究进展及热点评析——以10钟体育类核心期刊为分析样本[J].体育科研,(1).

[2]黄鹤.如何转变师生在生物课堂中的角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5).

[3]徐洪生.启发式学习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3).

[4]郝刚领.“阳江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5).

[5]于素梅.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6]任钢建.高等院校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互动教学法研究[M].贵州: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篇5: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研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已代化建谩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积极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逢径、新方法.

作 者:洪骏 杨现华  作者单位: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23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0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建设  

篇6: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高职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化大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我国正处于对发展新型工业、提高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特殊时期,人才结构也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具有高层次的新型技术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所以在当今当等职业教育中传统形式的基础学科的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高职教育,必须对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进行改革,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1、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需要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改革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增。高等职业教育承载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作用,所以各专业基础课既要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满足从业后的岗位需求,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目前虽然出版了很多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教材,但是依然存在不少基础是本科高校教材的缩写版,属于学科性的知识体系,理论性偏强,实践案例过少,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不符合目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应用性和技能性是其重要特征,所以学习基础课程主要为了应用,为专业学习服务。另外,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绝大部分都偏差,他们对这种理论性强的教材缺乏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学好。而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对相应职业技术的掌握,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时都主要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导致基础理论课教学课时不多,教学时数相对不足。因此,这种学科体系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专业需要,也不能适应教学课时数不足的现状。可以这样说,高职教育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而他所用的教材还是高等教育时的教材,这就好比一份超级大餐虽然营养丰富,但给一个肠胃不好的人吃会导致消化不良,不如一份简单可口的家常菜既满足营养有容易消化。因此,改革高职基础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是事关高职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非常迫切的。

2、社会人才需求要求改革

目前,大多高职学院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等,仍然沿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或中职的模式,许多院校针对专业考虑的较多,而对基础课程体系的部分不是抛弃便是偏离,使得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的地位越来越低,甚至少得可怜。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眼高手低,一定条件下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对未来自己的职业没有计划,无法适应企事业的文化管理,频频跳槽。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难于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法预测行业的发展的前景和高科技带来的影响,更不能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淘汰落后的过时专业,使所设置的专业更贴近市场,有更大的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前沿性,尤其是仍然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隔离,没有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去理解和体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内涵。

从而陷入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当中,使得一方面教学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岗位就业时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高职基础课程面临被高职课程体系“削减”的困境。如何改革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让高职基础课教学走出困境,配合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面对当前的问题,应分析深层次的原因,不断研究、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吸取德国的“项目教学法”的真谛,调整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课程标准,强化能力培养,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进而促进我国社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学生就业现状要求改革

如何培养出适合现代企业和单位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进行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基础课程如何与专业课程有机的衔接和融合。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也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又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不利于学生知识融合、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学生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团队协作;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知识与企业、社会的应用脱节,不适合学生的毕业需求。基础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获得了基本工作经验,满足了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其次,使学生明白了专业课程带有工作过程导向,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能很好的融合,能使学生较快地适应工作,做到学以致用。这种改革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改革并不是排斥学习,而是培养学生学习更好的学习方法,培养教师应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轻松、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和查找资料以及分工合作等各种学习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明确培养目标前提下,面对当前高职教育现状,认真分析学生就业趋向,为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企业、学生零距离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功底,积极探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基础课程的具体发展思路,更好地推进高职教育发展,推动与当地教育匹配的一系列改革,提升当地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基础教育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提高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化产业整体的竞争力,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周研.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改革与发展[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04).

[2]李盟盟.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国际理念与实践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04).

[3]张弘|.高职课程综合改革的当下意义与路径[J].职教通讯,2013(04).

[4]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01).

篇7: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制定出适合本院校的英语教学大纲;把握准教学目标,读透教学大纲,深钻教材;教师需要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方法教学。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英语是各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学科。儿童学习幼儿英语,小学生学习小学英语,初中就把英语作为整个教学中的

重点学科,高中更把英语作为所有学科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哪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学生学习外国语文,而这种语文从音到形都有别于汉语。摆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人员面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教学生学好英语。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何?这个问题要从学生入学谈起。在步入高职院校之前,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高考英语分数偏低,程度参差不齐。教学人员面对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学好英语。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刻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措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和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好教师引导的作用。要求英语教学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制定出适合本院校的英语教学大纲

与本科或普通专科相比,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这种类型的人才恰恰是我国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注重实用和实效的原则,强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扩展其实用性和专业技术性,强调英语语言基本训练和实用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紧随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就成为了制定英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导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它为英语教学人员提供了统一的教学要求。内容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英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并且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大纲。这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基础保障之一。

2. 把握准教学目标,读透教学大纲,深钻教材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英语的教育,除了要使学生能通过正常考试以外,其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能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运用一门语言的最大作用去更好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此,在进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英语这一门基础课,深入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深钻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学生的媒介。教师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一本书的编写有它自己的体系、自己的顺序。然而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有时我在处理教材时就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进行编排,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合理增减内容。所以教师仅仅注意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和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只能固步自封。重要的应是挖掘出语言形式结构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良好功能。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有效并且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师在教学之前,可先搜索一下相关内容的教学资料,集各类教材的优点,集思广益,巧妙的串连各个环节,弥补原有教材的缺憾。

3. 教师需要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来讲,学生入学后要做的工作就是转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倦态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面对这个问题,首先掌握学生厌倦学习英语的心理。分析这种心理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对自己失去信心,想学英语又不知从何入手,感到力不从心;另一个是认为学英语对他们的未来工作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忽略英语学习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就放弃了英语学习。

对这一群体的学生,教师要与他们建立师生感情,进行英语学习的心理疏导,用教师的真诚调动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除了进行心理疏导之外,同时要分析他们英语的学习状况,为他们制定出学习英语的计划,教师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他们的学习。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理解、尊重、宽容和善待这部分学生,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同时,教师要更新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帮助者。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教师与学生产生了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形成了英语教学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4.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英语学习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机等。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情绪。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英语的特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提问式和演讲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这门语言的兴趣,从而产生学好英语的冲动。教师把握住这个瞬间机会,多给这些学生表现机会,例如,上课可以让他们做duty-report,让他们自己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只要是和英语有关的,其实你会发觉他们还是肯动脑筋的。还有就是上课把重点转移到对话上面,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上课多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至于语法嘛,适当讲讲就行了,大的语法原则还是要教给他们的。这样也可以把他们的冲动变为学习的长久动机,再配上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也要承认,现实生活中没有使用英语的必要。关键还是要有耐心,他们基础差不是一两天的问题,所以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怎样才能使学生拥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呢?因为没有语言环境,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语言环境。通过让学生彼此交谈,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使用新语言,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枯燥,又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机会。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把学生按两人、四人或多人分成小组,让学生演示对话或做示范。而且英语课也并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除此之外还要各种感观的共同参与,但有些活动是涉及到了其他学科,在这里教师不要有意的去回避,应该把英语学科与这些学科融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课的特别之处,回味英语课的与众不同。

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寻找学习使用英语的机会。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向上的学习资料,可以看网上英文、听英文歌曲、看英语电视节目等。尽管很多内容看不懂,听不明白,但坚持就有收获,这些都是学习英语的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把学习英语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教师如何教好英语,学生如何学好英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丁芳林;高职院校化学“模块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

从友忠;高等学校跨学科教育的理论与机制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

樊习英,袁彬,李安英;构建高校通识教育模式的研究;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期

篇8: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一、职业教育课程概述

高职院校是特殊的职业教育群体,相比于中职学生来说掌生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思维能力较为成熟。高职教学应该围绕着一件事情下功夫那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理论是为后来实践做准备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事通过项目化的实践,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实践操作当中熟知工作流程发现自我缺点。在设计课程的内容时要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立校目的在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方向。学生最终能顺利就业是课程内容安排的导向,通过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来充实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学生应该是课程的主角,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结合亲身实践达到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体化提升。教师提供的项目课程不应脱离于实际,课堂活动的目标只有一个—职业能力的培养,把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课程项目当中。课程设计应该循序渐进,以未来工作内容为指导课程内容安排有序,能力提升有序。学生的自学能力培育也是课程安排的重要目标赴学生遇到困难相互帮助启我提升。

二、项目化课程简述

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内容就是项目化课程。项目即学生面对的任务该项目具有实际应用的特性且较为具体,项目涵盖着一定的课本理论知识目的完成过程就是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支撑实践的过程,完成项目的环境应对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环境气氛相同体现紧张的岗位活动。学生应该自主学习努力应对实践操作中的突发问题。项目应该具有新颖性就是内容可以是全新的知识但学生可以灵活的处理培养学生的多变性与处理事务的能力。教师布置项目应该具有规划性对项目完成阶段需要做什么、项目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目完成的评价体系建设完成项目后对项目进行怎样的总结评价,所有这些都是项目课程实施时应该被引起注意的地方。

在高校扩招规模迅速的当今,毕业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难题。一方是国家支持企业发展,另一方是学生眼高手低企业难以任用团。高职院校应该着眼于教学课程的改革通过项目化实践赴每个专业的学生在校就可体验实际的企业工作流程。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企业不收而是自身能力的问题。高职学校实施项目化课程可有效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做到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

三、实践项目化课程教学案例谈

本文以高职院校课程《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教学课程案例淡谈项目化课程实践。目前我国较缺乏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能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现状下,有必要通过项目化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该课程复杂庄要项目包括轴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板块盘类零件、数控综合、复杂零件、数控精雕等的工艺设计和编程同。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应该培养的能力包括熟悉相关的加工刀具、设备和工具并可灵活运用到相关工艺上熟练编制工艺文件熟练操作CAOC/AM软件;零件加工精度控制;合理选择切削用量;树立职业工人思维形成质量、安全、效益、成本等意识。

实现数控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的`项目化教学应该让学生在项目任务指导下努力做到最好,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做到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学生从中体会乐趣。整个实践操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水准即现场操作水平。建议教学设计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项目课程要走现场教学的路子,通过具体的零件生产为项目的载体把生产过程视为教学的过程肥完成任务(生产任务)看作是教学的目标关2)现场操作技能应该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利用编程理论、工艺理论以及CA。的操作软件在操作过程中树立学生的质量、效益、成本、安全思维3)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项目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挂图、投影等辅助手段为学生解答相关知识提供帮助提升对相关工艺的熟练掌握水平关4)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学生提供该课程的发展现状知识,教授学生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来解决问题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赴学生树立更宽广的眼光赴学生通过实训巩固技能,为未来顺利就业增加筹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树立职业思维、创新思维关5)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上下功夫叽

在学生的评价方面应该抛弃原有的评价方式综合目标评价、阶段评价、理论实践结合评价、项目评价等综合化的测评方式要通过对学生提问、测试、作品上交(零件成品、编程、文件)解决操作问题的能力、考试等多元性方式实现评价顺目操作应该让学生自主的完成面对问题首先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如若不行方可向同学、老师请教须目操作要培育学生交流、合作能力赴学生通过实践提高综合能力。

做到教学场所与工厂工作环境相符合,原来的实验操作教室以完成教学课程为需要役计不规范过于简单太过零散且设计上没有经过综合的分析。项目化的实训教学场所要求的是要与未来工作向接轨,即应该全真模拟工厂操作用工作任务替代教学任务。首先数控的设备应该充分准备做到设备数量满足班级学生的操作杜绝“僧多粥少”的局面存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雕刻机等要数量充足。做好CAOC/AM等配套教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学习理论、数控编程和仿真实训的场所。

在实践项目教学课程时教师可向学生发放任务书、咨询单等池可让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向学生发放相关的任务分配表、分组表、工作计划表通过班级的讨论说说该怎么完成任务汪务应该怎样计划本次制定计划后经过修正即可教师要对各组的方案进行合理的整理对不合理的可要求修改,向大家阐明任务的重点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再经方案修正最终达成计划一致;随后掌生可自行的参照计划进行数控操作教师要监督指导特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通过对小组的报告表、总结进行审查,随后组织学生答辩通过答辩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测评作参考。

篇9: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论文

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论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高等数学的改革难度较大,即使相关工作人员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而使得高等数学的改革一直倍受关注。如果想要根本上促进高等数学的改革进程,就必须树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高等教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以此来实现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一、树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数学文化在现代科技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不仅需要其具备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且还需要有理性的主义观念。因此,高校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树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理和智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培养素质,主要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那么,如何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素质培养的目标呢?我们认为,就是要抓住这门课程对学生文化素质有影响的最本质因素,然后将其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培养,高等数学的素质培养中最本质的因素就是灵魂,抓住了这个本质因素,就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新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由于高等院校在课程设计中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专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就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对数学课程的设计现状来看,主要将其分为理科1类,理科2类和文科高等数学三个类型,通过制定各层次和各类型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建立新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为了能够确保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制定符合数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制定之后,首先应该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用,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应该及时对其进行修改,从而使其逐渐成为学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编写高等数学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教学内容改革凸显的主要方式,而且是以提高高等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的重要依托,因此,对高等数学教材进行编写是不容忽视的。在编写高等数学教材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突出高等数学的教学重点,合理编排系统,结构严谨。尽可能将高等数学中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训练充分的体现出来;其次要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对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要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简明扼要的将隐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总结出来,以方便读者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了理解;最后要注意将其与物理等专业实际以及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严格做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对现代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也会逐渐被教育部门重视起来。高等数学的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不断对其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完善,以此来确保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实现。

篇10: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策论文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策论文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工科类和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直接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进行知识和能力储备[1]。基于对这一目标的理解,高职院校数学教师普遍重视高等数学的实践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和渗透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总体上还未能充分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构建高等数学课程,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益难以提升。

一、课程目标定位

由于成长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制约,高职学生中学时代学习成绩普遍处于所在群体的中下游,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其参与度很低。面对数学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能否坚持实践能力培养并惠及每一名学生,能否在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益非常关键。

基于此,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应坚持实践性原则,从三方面确定课程目标。第一,知识培养目标。了解高等数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背景,体验高等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抽象本质,并从中体会数学思想,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第二,能力培养目标。提高逻辑思维、数学计算、数形结合、数学软件应用等基本能力,形成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第三,思想培养目标。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严谨的学习和思辨习惯,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课程内容构建

高职高等数学的功能尤其凸显其服务专业课教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2]。

(一)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基于高职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考虑,数学课程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但与本科院校理工和财经类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要求相比照,高职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体系不宜过于完整,应主要强化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3]。但是,此过程绝不能过度简化课程内容,如有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仅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学时,学生仅仅获取一些理论知识储备,根本无法实现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调研及实践证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1学年、每周6学时为宜。

(二)坚持数学内容与专业对接原则

遵循“基于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高职高等数学学习领域构建,应围绕工科和财经相关专业群,紧密对接专业需求,模块化构建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下,一元微积分、微分方程、数学软件应用是工科和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内容,构成基础模块。根据专业特点,适当拓展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如制造类专业适当选择线性代数内容,电子信息类专业适当选择复变函数内容,财经类专业适当选择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内容,构成拓展模块。

(三)坚持职业发展原则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可能会多岗迁移,学生在校期间亦存在个性发展需要,围绕上述需求,应开设离散数学、数学建模、数学的美与理、数学实验等选修课程,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实践能力。同时,针对升学的学生,补充相应宽度和深度的数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数学实践能力。

(四)坚持课程内容开放原则

高等数学体系严密,传统教学观基于理论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认为不能打破数学每一领域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对接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高职高等数学知识内容应允许出现缺口,以概括性介绍使学生对缺口内容有所感知,直接进入必须学习的阶段性知识体系,对必学部分理解深透,为未来发展需要补充缺口知识时留下接续起点。

三、教学方法创新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是推进探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动力之源。围绕某一数学问题,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吸引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激发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一活动过程包括:引导学生关注某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其中蕴涵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数学抽象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知识断裂带→激发学生补给知识的强烈愿望→迅速有效地补给知识使断裂带合拢→问题得以解决。

(二)源头启发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外部信息与能量注入,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4]。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应把知识体系的某些重要节点嵌入学生生活、学习的广阔空间和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源头出发,发现数学,感知数学,进入“心欲求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三)与专业衔接实施案例教学

专业知识学习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心。因此,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应立足服务专业课程教学,尽其所能地与相关专业课程相衔接[5]。应将专业课程相关问题作为利用数学工具予以解决的案例纳入数学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实施小组研讨法,激发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环环相扣、分层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竞争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浓厚期待。

四、教学过程创新

(一)抓住学生心理渴求切入教学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开篇应创造一种实践体验的落差,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环境,这是一堂高质量数学课的逻辑起点。对数学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每一堂数学课的前5分钟异常重要,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通过精心设计、紧扣主旨、凝聚注意力的启发式教学开篇,迅速抓住学生的心理欲望,使学生进入主体角色,融入课堂境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前奏。

(二)灵活创设数学情境

根据一堂课知识内容,可以在一项时事内容、生活命题、历史事件、数学名题、专业问题等方面灵活选择,通过不断营造新奇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实际问题激发热情、驱动探索,形成学习、探究的内在动力。

(三)师生双向交流,深入探究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交流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推进问题探究,在教师适当掌控的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空间内,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基于已经建构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推理能力,搭建知识链接,拓展课堂知识容量,形成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包围圈。

五、课程评价模式改革

(一)实施理论考核创新

基于数学知识逻辑体系的严密性,理论考核不能完全摈弃。但是理论考核必须基于两点实施创新。第一,通过上述课程构建和教学改革,尽管学生的理论水平、逻辑推理、实践能力均会实现较大提升,但不会是大幅度的、根本性的、质的跃升。因此,理论考核仍然要降低难度,以基本知识点和解决基本问题为主要考核内容。第二,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岗位工作需要数学知识,完全可以查阅数学工具书,不必永久记忆数学公式。因此,理论试卷可以给出必要的公式,一方面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另一方面形成对解决问题的逻辑提示,亦可以探索适当扩充试题量实施开卷考试的模式。理论考核一般占考核总成绩的40%。

(二)创新实践考核模式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是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与理论考核相衔接,探索实践考核模式。比如,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撰写出一篇言简意赅的数学应用论文,取得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考核可以让学生2~3人自由组合、协同攻关,1周完成任务,并保证人均完成1篇论文。实践考核一般占考核总成绩的30%。

(三)实施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是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全程跟踪考核,是对学生的适时评价,也是对学生过程性表现的及时矫正和有效激励。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创新,学生的课堂表现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观和凸显,教师要及时记录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给出过程考核成绩,并阶段性地予以反馈,实现过程性的激励和矫正。过程考核一般占考核总成绩的30%。

参考文献:

[1][2]刘晓波.浅谈高等数学的教与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8):76,93.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教高[]2号,2000-01-17.

篇11:三化融合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

三化融合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

随着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步伐加快,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增量配售电业务,电网行业竞争态势走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营销为龙头,拓市场、增电量、强管理、提服务、控风险、抓效益,以专业化的角色参与全新能源业态的构建成为电网企业亟待重视的课题。当前,随着以“大云物移”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创新加速涌现,使得各领域交叉融合、跨界竞争不断加快,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引发了产业竞争格局重组,电网企业必须借势信息化手段与行业融合发展进行转型升级。要确保企业经营高效、有序,则必须依托标准化的管理,融入企业全业务链条,内蒙古电力公司适时提出标准化建设要求。在这种形势背景下,内蒙古电力供用电稽查局旨在通过实施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三化融合”,实现全新管理升级,提升稽查业务核心能力,强化蒙西电网营销稽查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全面促进基层一线营销管理水平提高,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共推企业提质增效。

“三化”概念与内生关系

结合专业化发展、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协同融合发展模式,统筹规划,要因识别,顶层设计了“三化”具体内容。专业化发展指通过构建专有供用电稽查业务体系、指标体系、流程制度和报表报告,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应用专长技术,形成围绕电网营销全业务链条进行“专业监督、指导服务、协调配合、参与评价”的专一业务。通过工作界面明确、业务能力精强、风险管理精益、增值服务卓越的专业化稽查,成为电网企业供用电稽查专业的精品样板。信息化支撑指以公司一体化平台的各类信息系统为基础,以稽查信息系统为核心,借助信息化技术工具实现稽查业务的分层、分级应用需求,实现全部业务实时办结、闭环管理、查有可循、全景展现,便于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提供管理决策参考。通过数据精准、功能实用、评价客观、界面友好的业务系统支撑,成为系统数据应用的效能典范。标准化管理指建立既承接公司统一“三大标准”,又适用于稽查业务的特色标准体系,将各业务类别的流程、制度、岗位及业务表单进行全面梳理,将业务人才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和规则等进行整合规范,通过标准化建设理清楚、管起来,形成“可描述、可操作、可分析、可量化”的各项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有效协同和持续改进,达到最佳管理秩序和效益,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标准化应用模式。“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三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协同融合。专业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本源,实现专业化要构建标准化,达到专业化需要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助力,通过信息化落地标准化,通过信息化支撑专业化。标准化是企业固本强基的重要方法,通过标准化保障专业化,通过标准化助推信息化。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不可孤立、不可片面建设某一化。

基于三化融合打造核心能力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创新管理提质增效,“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三化深度融合,全力增强“稽查业务、技术支撑、专业队伍、创先实践、精益管理”五项核心能力,努力加快建设信息化大数据支撑下的全新供用电稽查管理。推动稽查管理由单纯的问题发现者转变为营销全业务链的风险管理者、服务提升者、价值创造者。主要做法如下:顶层设计,确立三化融合管理组织体系。通盘考虑稽查专业发展趋势,全面梳理、识别和分析核心能力要素,研究制定了推进“三化融合”的方案和工作计划。成立专业领域工作组,明确各职能处室和业务处室推进三化深度融合,并打造稽查核心能力的目标、原则、内容和责任,形成“综合处室全面保障,职能处室专业牵头,业务处室技术支撑”的管理分工,形成全员参加、全业务覆盖的“三化深度融合”推进、评估和协调机制,有序推动稽查业务管理架构调整、业务流程优化、信息系统升级、精益管理提升,全面提升稽查核心能力。专业化引领,激发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为促进供用电稽查发展走向专业化,稽查局基于工作职责和充分借鉴行业先进做法,将原单一化的稽查模式转变为“5+N”全新稽查业务体系,即“在线稽查、常态稽查、专项稽查、巡检稽查、反窃查违”五项核心业务体系,和“数据质量评价、督查督办、深度研究、培训服务”等N项发挥专业特长和管理分析为重要载体的辅助业务体系。坚持问题导向、质量意识、数量概念、诊断分析、风险管理、闭环管控、持续改进。并以年度指标和重点任务为依据全面量化确立了三个层级业务指标,以及“月、季、年”的报表报告体系,全方位提升稽查质效,全范围优化专业管理。信息化驱动,助推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信息化驱动专业化,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成为管理创新提质增效的先导力量。而“互联网+营销稽查”正是三化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根据全新专业化业务管理体系,稽查局确立了升级完善稽查信息系统的架构和行动计划,一是实现稽查业务流程全覆盖,全面满足“5+N”业务需求,从稽查规则选定、异动户筛查、线上核查、线下现场稽查、发起整改、整改反馈、现场复核直至归档实现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的全流程管理考核一体,确保稽查信息系统是全业务的管理平台。二是支撑营销稽查大数据分析应用。自主研发覆盖营销全业务具有高差异性、领先性和实效性的稽查规则188条,设计并实际应用电费回收风险排查、高损线路分析、数据质量核查等稽查模型和海量检索模块,增强系统稽查数据计算、关键指标过程分析及营销业务的实时风险研判,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深度挖掘,提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创新服务手段。研发移动单兵作业终端、远程稽查诊断APP、专家会商系统等信息手段融入专业管理,打通“前端现场稽查+系统数据分析+后台专家诊断”的无缝衔接,高度的信息集成和共享,提高稽查可视化,实现稽查过程全程可追溯、可管控,有力提升稽查管理质效。标准化落地,稳固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是企业统一、保持和改进管理水平的通用方法,覆盖全业务。内蒙古电力公司高屋建瓴,自上而下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稽查基于三化融合下的标准体系,实现专业信息和系统应用的标准化,通过对各类业务管理的持续受控,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管理流程、工作要求、具体方法等,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核心能力。作为全局一把手工程,稽查局比照公司试点单位进度,积极调研学习先进做法,结合公司标准化建设和稽查工作定位,组织开展标准流程体系的梳理优化,写我应做,做我所写,建立覆盖各专业的标准、制度、办法150项。

管理成效

通过基于三化融合的核心能力建设,深刻变革供用电稽查管理理念,促进稽查业务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其中网上稽查用户数较实施前同期提升180%,查出问题用户数较实施前同期提升123%。实施一年多,荣获内蒙古电力公司先进单位称号。同时也赢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好评和认可,于荣获第23届内蒙古自治区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电力营销精益化管理系列丛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

[2]薛玻.浅谈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稽查管理的措施[J].低碳世界,2014.

篇12:职业院校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论文

摘 要:培养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应当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多角度、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的方法各有优劣,要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和教学实际综合运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 思政课 学习能力评价 方法研究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理论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其学习能力还应包括熟练地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等基本能力的任务。学生思政课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还包括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项新的任务。思政课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适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

思政课教学评价所采取的考核、考试等基本方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的表现。考查、考试采用试卷进行,难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进行全面的检测。改进思政课教学评价方法,采取口试(如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报告、论文、观察、考试、活动组织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阶段和学习环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劣。下面,我们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常见方法进行简单的剖析。

1.测验、考查和考试

测验是对学生思政课阶段性学习情况的检测,考查和考试是对学生学期、学年课程学习情况的检测。测验、考查和考试主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考试有开卷、半开卷或闭卷的方式。开卷考试主要评价学生对思政课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闭卷考试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越来越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强调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导致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试,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口试

口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法。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期中测试、期末考试中,采取口试的方式能直接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情况,还能锻炼和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但是,如果把口试作为思政课评价的主要方式,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思政课教师主观判断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学习的成绩也不够全面和科学。因此,口试只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辅助方法。

3.写论文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应用理论知识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通过学生撰写的论文,可以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写小论文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采用得最多的教学评价方式,但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写思政课小论文是对学生提出的很高要求,学生感到难度较大。因此,该评价方法不宜频繁使用。

4.作业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或随堂作业,既是对学生单元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作业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拓宽作业的范围,要求学生除了完成书本练习之外,也要做一些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等方面的作业。

5.社会实践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实践活动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评价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有开展实践活动的诸多便利,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制定好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确保学生安全。

6.课堂活动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讨论、影评、书评等教学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论理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播放一段教学录像,让学生观看后谈一下体会或对录像中的事例进行剖析,思政课教师可以藉此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思政课教师运用此法只能对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7.专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倡导的主导式学习方式。职业院校也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就教学内容、日常问题、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方法。在专题研究中,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题研究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职业院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还不够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对研究活动兴趣不浓、基础不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思政课教师对学生钻研研究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评价。

8.制作展示

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求职简历、环保作品、图片书画、课件等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政课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制作作品,科研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设计、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9.参加组织

职业院校有各种各样的群团组织。思政课教师可以作为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加组织的积极性、在组织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等。

三、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方法综合运用

思政课教学评价是对思政课教学工作有效的检验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促进思政课教师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项目——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是多重的。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才能对学生学习能力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1.要坚持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学校和思政课教师要把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外参加活动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课堂上采用提问、课堂活动演示、随堂测验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课外,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2.坚持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

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要充分运用测验、考试、考查等手段系统,全面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能力、接受能力、运用能力,还要运用案例分析、专题研习、课题研究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3.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综合运用。对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学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自己。学校要从全校学生角度,采取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考核办法、监督办法等来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整体评价;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各自优势,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学、练习、作业、活动等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4.坚持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过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在不同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初始阶段,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在学习的高级阶段,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主要评价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思政课课程学习也分阶段进行的,对学生思政课程学习能力的评价在开学、期中、期末不同阶段,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要把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情况和课程终结性学习的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四、思政课学习能力评价方法创新

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接受新观念、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岗位,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模式,采用新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着重考察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成长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应有的能力;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不仅要考察学习结果,也要考察学习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通过考察,看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是否得到锻炼和提高;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以评价。要及时把评价的结果向学生、学生家长进行反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如,观察法、鉴定、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把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改变过去一考定调的片面做法。要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与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表现结合起来。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评价应注重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要更关注其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评价教师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效果。通过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状况,要使思政课教师在看到既有成绩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不足,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水平,激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对思政课教学的热情和激情,更加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更加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本着有利于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其次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思政课教学评价要以把思想教育评价和能力评价为主,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信任、感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作为评价主要指标;也要把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升作为评价的指标。把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作为辅助指标。理论知识的学习评价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形成的评价。

要创新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在创新教育中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实现以知识立意为主的标准化、规范化命题向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多样化命题转变,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倡导平时检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张辉等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4]沈顺祥当代教育新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执教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

篇13:试谈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建设思路研究论文

试谈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建设思路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它不仅需要完成普通高中教学当中基础性知识的传授,而且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方向和专业向社会输送实用性操作的人才。这种教育面向的学生参差不齐,他们有的是在考试失利之后迫于家长的压力而进入职业学校的,有的是为了延长自己的学生生活而进入这些学校当中,因而他们许多人都有着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也就给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当然,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首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才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如今的职业学校当中,许多教师并非是师范类学校毕业,没有一定的教育和心理学以及教师管理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也是班主任工作开展的一大挑战。因而,在班主任能力建设当中应当充分注意到对其进行教师能力的提升。

一、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

( 一)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具体到班级活动当中他们也不再愿意受到过多来自班主任的约束,因而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因而在班级当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网络化的管理方式,也就是学生应当参与到班级具体事务的管理当中。在内部首先采用竞争的方式定期进行班干部的选举,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意识,当然竞争的方式也可以促使能者多劳。此外,在班级管理当中对于班级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和班级奋斗目标的制定都应该在班主任的领导之下由学生来完成。班级活动的策划和方式也可以下放给学生,这样能够促进他们积极性的发挥。这种提高学生自主性,加强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也就是班主任学习和实践放手教育方式的过程。这也是改进和践行新型教育管理思想的一种方式。

( 二) 加强学生职业化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它是一个培养社会准建筑型人才的场所,因而也就具有更多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喝竞争。对于建筑方面的教育来说,学生们的思想都是停留在对于资金、质量和外观上,对于其具体内容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因而,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应当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后对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升。比如,将生活当中会面临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练习来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如可以对建筑当中经常会遇到的工程量清单,某工程室外排水管道WSI,工程量80m( 含窨井) ,采用外径450mm 水泥涵管直铺。工程设计室外地坪标高- 0. 45m,交付施工场地标高- 0. 55m,管底( 外壁)平均标高- 2. 35m; 管间有砖砌窨井6 只,井底垫层尺寸1. 3m × 1. 3m; 开挖土方三类,无地下水,管沟内原土回填夯实,余土现场运距120m。试编制该管沟土方开挖工程量清单。这样能够在平时教育中就向学生传达出建筑实用性的思想,从而也可以引起学生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提高班主任自我能力

( 一) 专业培训

对于班主任来说,他不仅仅需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同时在建筑专业知识方面也需要有定期的培训来进行提升。因而在加强班主任能力的过程当中,教师们除了参加由教育部门所举办的专业技能讲座和论坛之外,在职业学校内部也应当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比如可以针对我们平时所见的一些小问题来由各个老师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针对学校当中的工程采用C30 钻孔灌注桩80 根,设计桩径1200mm,要求桩穿越碎卵石层后进入强度为280kg /cm2 的中等风化岩层1. 7m,入岩深度下面部分做成200mm 深的凹底; 桩底标高( 凹底) - 49. 8m 桩顶设计标高- 4. 8m,现场自然地坪标高为- 0. 45m,设计规定加灌长度1.5m; 废弃泥浆要求外运5km 处。由此来根据工程量确定项目清单,在确定之后再由教师们进行创新和改进,针对这一小问题可以进行单项工程造价和总工程造价的计算。最后在教师之间确定出较优的预算来进行工程的安排,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会利于学校内部工程的开展与管理。

( 二) 科研引领

科研的开展是为了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对于班主任而言,许多教师认为他们本身班级管理任务就重,加上科研任务的话会无法负担。实则不然,班主任可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科研当中进行具体的探索,同样对于科研当中遇到的工程问题,教师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延伸任务进行探讨。这样可以做到双方面的改善和提升,因而是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比如,在工程造价当中不免会遇到一些成本与质量需要两者协调优化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给予学生,让他们制定出方案来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班主任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小结

本文是基于我对于职业学校相关知识的了解展开的,首先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加强学生职业化教育这两个方面论述了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而后又从专业培训和科研引领这两个角度论述了提高班主任自我能力的方式。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本文当中我并未能够对职业学校当中班主任能力建设的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论述,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