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诺贝尔化学奖揭晓_诺贝尔化学奖是锂离子电

好欢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好欢螺”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锂离子电池-诺贝尔化学奖揭晓_诺贝尔化学奖是锂离子电(共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锂离子电池-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10月9日北京时间17点45分许,20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固体物理学家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英裔美国化学家斯坦利·威廷汉(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发明锂离子电池方面做出的贡献。三位科学家将平分诺奖奖金。

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美国固体物理学家,因为发明可充电锂离子电池而闻名于世。1979年古迪纳夫发现,将钴酸锂(LiCoO2)作为电池的阴极,将除锂之外的金属材料作为阳极,能够实现高密度的能量储存。这一发现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促成了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1983年,古迪纳夫、M.Thackeray等人发现锰尖晶石是优良的电池阳极材料。锰尖晶石具有低价、稳定和优良的导电、导锂性能。其分解温度高,且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即使出现短路、过充电,也能够避免了燃烧、爆炸的危险。1989年,古迪纳夫、A.Manthiram发现采用聚电解质(例如,硫酸盐)的阳极将产生更高的电压,原因是聚电解质的电磁感应效应。此外,他还与日本学者金森顺次郎共同提出“古迪纳夫-金森法则”(Goodenough-Kanamori rules)。

古迪纳夫1922年7月出生于德国,现年97岁。他于1943年获得耶鲁大学数学学士学位,随后于1951年和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在那里他为数字计算机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后,他于1976年至1986年加入牛津大学担任教授和无机化学实验室负责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古迪纳夫发明了锂电池。离开牛津大学后,他加入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现任该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斯坦利·威廷汉(Stanley Whittingham),英裔美国化学家,现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杰出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化学教授、材料研究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任、纽约电池和储能联合会(NYBEST)董事会副主席。,威廷汉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获得科睿维安化学领域引文桂冠奖。因将插层化学应用在储能材料上的开创性贡献,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威廷汉1941年出生于英国,1968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寻找能够推进储能的新材料,以显著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储存能力。近年来,他的研究集中在新型无机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化学和物理性质。最近,他的课题组发现了单相反应在电池电极放电中的关键作用。

吉野彰(Yoshino Akira),日本化学家,现代锂离子电池(LIB)的发明者,曾获得工程学界最高荣誉全球能源奖与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1983年,吉野运用钴酸锂(LiCoO2;锂和氧化钴的化合物,由约翰·B·古迪纳夫、水岛公一等人发现)开发阴极,运用聚乙炔开发阳极,在1983年制出世界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原型。1985年克服诸多技术问题,彻底消除金属锂,确立了可充电含锂碱性锂离子电池(LIB)的基本概念,并取得日本注册专利。吉野彰的锂电池突破以往镍氢电池的技术限制,开启了行动电子设备的革命。由于极高的安全性、稳定的能量输出以及合理的价格,锂离子电池最终于1991年由SONY首次商业化。,美国国家工程院公认约翰·B·古迪纳夫、西义郎、Rachid Yazami和吉野彰为现代锂离子电池所做的先驱性和领先性的基础工作。

吉野彰1948年1月出生于日本大阪。1970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科毕业,1972年获京都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获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72年吉野进入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现·旭化成株式会社),1994年担任AT&T技术开发部长,担任旭化成(株)离子二次电池事业推进室室长,升任旭化成Fellow。20至今担任旭化成(株)吉野研究室室长。

看到这篇文章之前,你可能从未听说过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但是你一定知道他研究的东西,事实上你很有可能拥有他的“作品”。

回顾过去六七十年间的科技飞跃:脊髓灰质炎疫苗,宇宙飞船,阿帕网(互联网前身)等等。除了这些,还有两项发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如果没有这项发明,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都将完全不同。

第一项重大发明是1947年诞生于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它的出现改变了电子产品,奠定了全球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基础。第二项发明是锂电池。1991年索尼公司开始商业化生产锂电池,随后锂电池产品逐渐取代了依赖晶体管的笨重电子设备。

和晶体管不同的是,尽管许多人都认为锂电池应该获诺贝尔奖,它的发明者迟迟没有得到诺奖的垂青。锂电池拓宽了晶体管的应用范围。如果没有锂电池,就不会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以及你现在阅读这篇文章所用的设备。当然也不会出现苹果、三星、特斯拉等公司。

1980年,57岁的物理学家 Goodenough 他发明了锂电池中最重要的部件,钴氧化物阴极。现在全世界的便携电子设备都采用这种阴极。

现在,年过九旬的 Goodenough 先生仍每天都去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小办公室上班。对此他解释道,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在钴氧化物阴极发明35年后,电动能源汽车在价格上仍然不能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竞争。而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储存成本太高,只能立即使用。我们的前景不容乐观:虽然现在石油价格低廉,但根据商品价格波动周期规律,其价格必然会上升;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愈演愈烈。

简而言之,世界需要超级电池。Goodenough 说:“不然的话,我只能说未来我们将通过战争来争夺最后的能源,全球变暖也会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好消息是 Goodenough 正和博士后助手们研究一个新想法。他说:“我想在去世前解决这个问题,我才九十多岁,还有时间。”

电池研究的土壤

电池是使带电离子在两个电极间定向移动的装置。电荷定向移动产生电流供应电器工作。

制作电池需要两个电极,离子在电极之间移动。电极之间的电解质溶液作为离子移动的介质。帯负电的电极为阳极,帯正电为阴极。当电池放电(如为电器供电)时阳离子从阳极到阴极运动产生电流。可充电电池在外接电源充电的过程中,阳离子重新回到阳极储存电能。

几乎所有电池设计最后都归结到阳极、阴极及电解质材料的选择。它们决定了电池的储电能力和放电速度。

早在1859年,Gaston Planté 就发明了铅酸电池(使用铅电极和硫酸电解液)。二十世纪早期,使用铅酸电池的电动汽车性能似乎优于使用汽油的内燃机汽车。内燃机噪音很大而且很脏,启动时还要摇动沉重的手柄。相比之下,电动汽车容易操作而且安静。然而,汽车电子打火装置等一系列发明使内燃机逐渐占据优势。几十年来,很少人认为电动汽车会取代内燃机汽车。

商业创新使用电能替代内燃机的想法卷土重来。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争相研究电池,希望成为下一个福特。那时还在MIT工作的 Goodenough 说,一切突然发生了改变,电池的研究不再无聊了。这种狂热持续到了下个十年,并随着阿拉伯石油禁运的影响变得越发高涨。

电能重新回到了舞台,Goodenough 也加入了竞争。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他发明或参与发明了现代电池发展中几乎所有的主要成果。

第一代锂电池

Goodenough 在牛津大学工作时,英国化学家 Stan Whittingham 在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和斯坦福大学的同事共同发现了在硫化钛层片之间存储锂离子的层状电极材料。锂离子可以在电极间来回穿梭,具备充电能力,并且可以在室温下工作。Wittingham 用化学术语 intercalation(夹层)命名这种存储方式。

这个消息吸引了广泛关注。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邀请 Whittingham,依据他在斯坦福的工作,秘密研制新型电池。1976年,埃克森美孚申请了锂电池发明专利。

在此之前的60年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标准电池是一次性碳锌电池。(和它相比,铅酸电池庞大沉重,只能用于汽车。)同时使用的还有镍镉电池。Whittingham 的成果以轻便和电量足的特点超越了这两种电池。如果研究成功,它将能给更小更便携的设备供电。

但还有个物理规律挡在前面。锂电池工作的电化学反应使它容易爆炸。当过充时,电池可能自燃。即便你小心避免了这些问题,电池也会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逐渐衰减。实验室爆炸和电池衰减这些问题困扰着 Whittingham 的工作。

Goodenough 认为他能设计出一种更有效、没有致命缺陷的电池。美孚的电池采用硫化钛作为存储锂离子的负极材料。而 Goodenough 在麻省理工时候十分熟悉金属氧化物材料。据他判断,氧化物电极允许更高电压的充放电。根据物理学定律,可以储存更多能量而且不易爆炸。这值得一试。

钴酸锂·尖晶石·磷酸铁

但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电极之间储存的可移动的锂离子越多,电极释放的能量越多。Goodenough 考虑到,如果锂在阴极材料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当锂离子转移到阳极时,阴极由于失去大量离子中空很可能塌陷。有没有一种金属氧化物能够承受这种影响呢?如果有的话,会是哪一种?这种材料和锂的比例该是多少?

Goodenough 指导两个博士后助手有条不紊研究一系列金属氧化物结构。他让助手们确定在锂游离需要的电压(他的期望值远高于 Whittingham 电池的2.2V)以及游离锂离子的比例。

结果显示电极可以承受4伏的电压,有一半的锂游离出来。这足够用于可重复使用的电池。在他们测试的氧化物中,助手们发现钴氧化物是最好最稳定的材料。

Goodenough(前排左二)与同事合影,摄于1982年牛津大学。

1980年,Goodenough 到了牛津四年后,锂电池钴氧化物阴极材料成为巨大突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给大型复杂设备供电的锂离子电池,质量远超市场上其它电池。这种电池存储的能量是市场上室温可充电电池的二到三倍。它不仅体积更小而且性能相同甚至更好。

1991年,索尼结合 Goodenough 的阴极和碳阳极技术生产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一夜之间轰动全球。索尼还将锂离子电池应用于相机。更加轻便美观的索尼相机很快风靡各地。

索尼的竞争对手也迅速推出了类似的电池和手持相机,并把锂离子电池应用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上,形成了每年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索尼的突破引发了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潮,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都开始寻找体积更小、储能更多的锂离子电池结构。

在这之前,没有人预料到这项研究有如此巨大商业市场。

在常用的钴阴极材料中,原子呈层状堆积,储存其中的锂离子只能在原子层之间运动。Goodenough 认为尖晶石的原子排列方式允许离子在三维空间中运动,这样离子就有更多出入电极板的途径,提高了充放电速度。1982年,Goodenough 牛津大学的博士后助手 Mike Thackeray 发明了更先进的锰尖晶石电极。相比一年前 Goodenough 的钴氧化物电极,这种电极更安全便宜。

Padhi 和日本 NTT 公司在 Goodenough 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 Okada 一起寻找更好的尖晶石材料。他们尝试了不同材料,如钴、锰和钒,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的名单里只剩下一种磷铁化合物,Goodenough 认为他们最后只能选择尖晶石,把这个想法告诉 Padhi 后他就去度假了。

Goodenough 回来后从 Padhi 处得知,正如他的预测,Padhi 的确没有获得尖晶石结构。但是他发现了一种自然形成的新型橄榄石结构,并成功从橄榄石结构中提取放回锂离子。经过检查,Goodenough 发现结果令人惊叹。这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钴氧化合物,接着是尖晶石,现在是磷酸铁,Goodenough 的实验室诞生了三种主要的可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

虽然 Padhi 的研究成果被日本 NTT 公司的研究人员 Shigeto Okada 窃取率先在日本申请专利。Goodenough 实验室被迫卷入与日本NTT公司、MIT Yet-Ming Chiang 教授的A123公司的专利之争。但业内普遍认为所有的技术都源于 Goodenough 的实验室。

壮心不已

一位年过九旬的伟大发明家会得到很多荣誉,Goodenough 也是这样。他几乎每年都会被提名诺贝尔奖,通常和他一起提名的还有日本化学家 Akira Yoshino。Akira Yoshino 将美国人发明的阴极和石墨阳极结合,制造了第一个使索尼公司一炮而红的锂电池。,Goodenough 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获得了费米奖。事实上,也有奖项以 Goodenough 命名。20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每年在材料化学领域颁发“John B. Goodenough奖”。

但 Goodenough 似乎想以一个伟大的新发明为科学生涯画上句号。他正在研制一种真正能让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匹敌的超级电池,并希望这种电池可以经济地存储风能和太阳能。

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涉及电池科学领域里最难的问题之一:如何用纯锂或者钠制作电池阳极?如果这种电池研制成功,将比现有的锂电池多存储60%的能量。这将立刻使电动车具有和燃油汽车抗衡的实力。多年来,许多科学家都进行了失败的尝试。例如70年代 Exxon 公司的 Stan Whittingham 实验室多次因为锂电池研究起火。

尽管 Goodenough 并未阐明新想法,但是他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一些头绪。而且基于他之前的成果,电池领域的学者们并不太怀疑这点。现在就职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曾在 Goodenough 的指导下发现了锰尖晶石的南非人 Thackeray说:“他仍然很敏锐,他的思想仍在突破”, “这个领域的突破一定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Goodenough 就是那种打破常规的人。”

这项研究的赌注很高,Goodenough 驳斥很多与他竞争的研究方法。例如,在他看来,特斯拉的 Elon Musk 只满足于“把电动汽车卖给好莱坞那些有钱人”,把适用于中产阶级的汽车电池研究交给其他科学家。这种控诉不完全正确。虽然Musk 把车以每辆8万到1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精英阶层,但他正在逐步改进电池,承诺到20将生产一款3.5万美元的汽车满足更大的市场。

Goodenough 同样看不上那些每年仅仅提高7%~8%电池效率的研究。他说“我们需要一些明显的进步,而不是每次提高一点点。”

包括他自己,没有人可以肯定 Goodenough 这次会成功,只是他还没有放弃。超级电池的研制确实很难。Goodenough 说每个人都应该不断的去尝试突破。他指出,在毁灭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来临之前,我们还有30年的时间研发新电池并使之商业化。他认为时间足够。他说:“许多人都在研究锂电池,这些人都很聪明。我不敢说自己是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然而他很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那些了解他的人一直关注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的原因。

篇2:锂离子电池-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美国固体物理学家,因为发明可充电锂离子电池而闻名于世。1979年古迪纳夫发现,将钴酸锂(LiCoO2)作为电池的阴极,将除锂之外的金属材料作为阳极,能够实现高密度的能量储存。这一发现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促成了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1983年,古迪纳夫、M.Thackeray等人发现锰尖晶石是优良的电池阳极材料。锰尖晶石具有低价、稳定和优良的导电、导锂性能。其分解温度高,且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即使出现短路、过充电,也能够避免了燃烧、爆炸的危险。1989年,古迪纳夫、A.Manthiram发现采用聚电解质(例如,硫酸盐)的阳极将产生更高的电压,原因是聚电解质的电磁感应效应。此外,他还与日本学者金森顺次郎共同提出“古迪纳夫-金森法则”(Goodenough-Kanamori rules)。

古迪纳夫1922年7月出生于德国,现年97岁。他于1943年获得耶鲁大学数学学士学位,随后于1951年和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在那里他为数字计算机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后,他于1976年至1986年加入牛津大学担任教授和无机化学实验室负责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古迪纳夫发明了锂电池。离开牛津大学后,他加入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现任该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斯坦利·威廷汉(Stanley Whittingham),英国化学家,现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杰出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化学教授、材料研究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任、纽约电池和储能联合会(NYBEST)董事会副主席。20,威廷汉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获得科睿维安化学领域引文桂冠奖。年因将插层化学应用在储能材料上的开创性贡献,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威廷汉1941年出生于英国,1968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寻找能够推进储能的新材料,以显著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储存能力。近年来,他的研究集中在新型无机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化学和物理性质。最近,他的课题组发现了单相反应在电池电极放电中的关键作用。

吉野彰(Yoshino Akira),日本化学家,现代锂离子电池(LIB)的发明者,曾获得工程学界最高荣誉全球能源奖与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1983年,吉野运用钴酸锂(LiCoO2;锂和氧化钴的化合物,由约翰·B·古迪纳夫、水岛公一等人发现)开发阴极,运用聚乙炔开发阳极,在1983年制出世界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原型。1985年克服诸多技术问题,彻底消除金属锂,确立了可充电含锂碱性锂离子电池(LIB)的基本概念,并取得日本注册专利。吉野彰的锂电池突破以往镍氢电池的技术限制,开启了行动电子设备的革命。由于极高的安全性、稳定的能量输出以及合理的价格,锂离子电池最终于1991年由SONY首次商业化。20,美国国家工程院公认约翰·B·古迪纳夫、西义郎、Rachid Yazami和吉野彰为现代锂离子电池所做的先驱性和领先性的基础工作。

吉野彰1948年1月出生于日本大阪。1970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科毕业,1972年获京都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年获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72年吉野进入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现·旭化成株式会社),1994年担任AT&T技术开发部长,19担任旭化成(株)离子二次电池事业推进室室长,20升任旭化成Fellow。2005年至今担任旭化成(株)吉野研究室室长。

第一代锂电池

Goodenough 在牛津大学工作时,英国化学家 Stan Whittingham 在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和斯坦福大学的同事共同发现了在硫化钛层片之间存储锂离子的层状电极材料。锂离子可以在电极间来回穿梭,具备充电能力,并且可以在室温下工作。Wittingham 用化学术语 intercalation(夹层)命名这种存储方式。

这个消息吸引了广泛关注。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邀请 Whittingham,依据他在斯坦福的工作,秘密研制新型电池。1976年,埃克森美孚申请了锂电池发明专利。

在此之前的60年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标准电池是一次性碳锌电池。(和它相比,铅酸电池庞大沉重,只能用于汽车。)同时使用的还有镍镉电池。Whittingham 的成果以轻便和电量足的特点超越了这两种电池。如果研究成功,它将能给更小更便携的设备供电。

但还有个物理规律挡在前面。锂电池工作的电化学反应使它容易爆炸。当过充时,电池可能自燃。即便你小心避免了这些问题,电池也会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逐渐衰减。实验室爆炸和电池衰减这些问题困扰着 Whittingham 的工作。

Goodenough 认为他能设计出一种更有效、没有致命缺陷的电池。美孚的电池采用硫化钛作为存储锂离子的负极材料。而 Goodenough 在麻省理工时候十分熟悉金属氧化物材料。据他判断,氧化物电极允许更高电压的充放电。根据物理学定律,可以储存更多能量而且不易爆炸。这值得一试。

钴酸锂·尖晶石·磷酸铁

但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电极之间储存的可移动的锂离子越多,电极释放的能量越多。Goodenough 考虑到,如果锂在阴极材料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当锂离子转移到阳极时,阴极由于失去大量离子中空很可能塌陷。有没有一种金属氧化物能够承受这种影响呢?如果有的话,会是哪一种?这种材料和锂的比例该是多少?

Goodenough 指导两个博士后助手有条不紊研究一系列金属氧化物结构。他让助手们确定在锂游离需要的电压(他的期望值远高于 Whittingham 电池的2.2V)以及游离锂离子的比例。

结果显示电极可以承受4伏的电压,有一半的锂游离出来。这足够用于可重复使用的电池。在他们测试的氧化物中,助手们发现钴氧化物是最好最稳定的材料。

Goodenough(前排左二)与同事合影,摄于1982年牛津大学。

1980年,Goodenough 到了牛津四年后,锂电池钴氧化物阴极材料成为巨大突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给大型复杂设备供电的锂离子电池,质量远超市场上其它电池。这种电池存储的能量是市场上室温可充电电池的二到三倍。它不仅体积更小而且性能相同甚至更好。

1991年,索尼结合 Goodenough 的阴极和碳阳极技术生产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一夜之间轰动全球。索尼还将锂离子电池应用于相机。更加轻便美观的索尼相机很快风靡各地。

索尼的竞争对手也迅速推出了类似的电池和手持相机,并把锂离子电池应用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上,形成了每年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索尼的突破引发了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潮,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都开始寻找体积更小、储能更多的锂离子电池结构。

在这之前,没有人预料到这项研究有如此巨大商业市场。

在常用的钴阴极材料中,原子呈层状堆积,储存其中的锂离子只能在原子层之间运动。Goodenough 认为尖晶石的原子排列方式允许离子在三维空间中运动,这样离子就有更多出入电极板的途径,提高了充放电速度。1982年,Goodenough 牛津大学的博士后助手 Mike Thackeray 发明了更先进的锰尖晶石电极。相比一年前 Goodenough 的钴氧化物电极,这种电极更安全便宜。

Padhi 和日本 NTT 公司在 Goodenough 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 Okada 一起寻找更好的尖晶石材料。他们尝试了不同材料,如钴、锰和钒,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的名单里只剩下一种磷铁化合物,Goodenough 认为他们最后只能选择尖晶石,把这个想法告诉 Padhi 后他就去度假了。

Goodenough 回来后从 Padhi 处得知,正如他的预测,Padhi 的确没有获得尖晶石结构。但是他发现了一种自然形成的新型橄榄石结构,并成功从橄榄石结构中提取放回锂离子。经过检查,Goodenough 发现结果令人惊叹。这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钴氧化合物,接着是尖晶石,现在是磷酸铁,Goodenough 的实验室诞生了三种主要的可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

虽然 Padhi 的研究成果被日本 NTT 公司的研究人员 Shigeto Okada 窃取率先在日本申请专利。Goodenough 实验室被迫卷入与日本NTT公司、MIT Yet-Ming Chiang 教授的A123公司的专利之争。但业内普遍认为所有的技术都源于 Goodenough 的实验室。

诺贝尔化学奖近5年获奖者

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尔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酶进化控制研究等领域的贡献。

,瑞士洛桑大学的雅克·迪波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阿基姆·弗兰克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理查德·亨德森获奖,理由是“研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结构”。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让 - 皮埃尔·索维奇,美国西北大学的J·弗雷泽·斯托达特爵士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伯纳德·L·费林加获奖,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克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机制研究”。

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美国科学家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获奖,理由是“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

数说诺贝尔化学奖(19~2018年)

▲ 110次

1901年~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110次。其间有8年未颁发,分别是:19、19、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 63次,23次,24次有63次只颁给一位获奖者有23次颁给两位获奖者有24次颁给三位获奖者

▲ 180人1901年~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授予181位获奖者。其中,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曾两次获奖,因此共有180人获得化学奖。

▲ 35岁截至2018年,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弗雷德里克·约里奥(Frédéric Joliot)。1935年,35岁的他和妻子艾琳·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一起被授予化学奖。

▲ 85岁截至2018年,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约翰·芬恩(John B. Fenn)。,85岁的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5位在180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有5位是女性。其中有两位——玛丽·居里(Marie Curie)和正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单独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玛丽·居里

1935年——艾琳·约利奥特-居里(Irène Joliot-Curie)(玛丽·居里的女儿,弗雷德里克·约利奥特的妻子)

1964年——正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

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

▲ 3人

在180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有3人多次获奖。他们分别是:

玛丽·居里

1903年 物理学奖

1911年 化学奖

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

1954年 化学奖

1962年 和平奖

弗雷德里克·桑格

1958年 化学奖

1980年 化学奖

其中,莱纳斯·鲍林是唯一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 家族

居里夫妇一家是最成功的“诺贝尔奖家族”。1903年,玛丽·居里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玛丽·居里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5年,两人的大女儿艾琳·约利奥特·居里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利奥特一起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小女儿伊芙·居里(Eve Curie)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工作,并且嫁给了亨利·拉博伊斯(Henry R. Labouisse)。1965年,亨利·拉博伊斯代表UNICEF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

更多家族获奖者还包括:Hans von Euler-Chelpin(父亲),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Ulf von Euler(儿子),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Arthur Kornberg(父亲),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Roger D. Kornberg(儿子),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篇3: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个奖项之一,从1901年至年,共颁发了109次,拥有178位获奖者。

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然而,这一学科却被不少科学家调侃为“理科综合奖”,因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甚至农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获过化学奖。

通过梳理过去100多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可以发现,除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学科研究获奖的次数超过20次,物理学科研究获奖的次数也高达20次,甚至农学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一次化学奖。

-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情况如下:

20: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英国生物学家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斯泰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约纳什(Ada E. Yonath)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

:美国德拉威尔大学的Richard F. Heck、普渡大学的Ei-ichi Negishi以及日本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的Akira Suzuki,他们发明了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获得20诺贝尔化学奖。

: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准晶体的发现而获得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以表彰他们在开发多尺度複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和土耳其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因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上的贡献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年:法国科学家让-彼埃尔·索瓦、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和荷兰科学家伯纳德·费林加因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而获得201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17 年:瑞士生物物理学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德裔生物物理学家约阿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苏格兰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因研发冷冻电镜,简化了生物细胞的成像过程、提高了成像质量,荣获 2017 年诺贝尔化学奖。

20: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Frances H. Arnold、密苏里大学科学家George P. Smith及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实验室Sir Gregory P. Winter获得2018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 “肽类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的贡献。

John B Goodenough,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锂电池之父,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曾获 Japan Prize,20 Fermi Award,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和2014年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老爷子出生于1922年7月25日,二战老兵,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数学系,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杨振宁先生的同学。如今以97岁高龄,仍然坚持研究工作,寻找下一个超级电池。

M. Stanley Whittingham,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 分校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锂电池研究先驱。1941年出生,本科、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牛津大学。加入Binghamton之前,长期在石油公司Exxon工作,从事电池研发。

吉野彰 (Akira Yoshino),1948年生于日本。1972年吉野彰毕业于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专业。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开发者、旭化成公司研究员,旭化成株式会社吉野研究室室长,还是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专业特命教授。

篇4: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个奖项之一,从19至,共颁发了109次,拥有178位获奖者。

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然而,这一学科却被不少科学家调侃为“理科综合奖”,因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甚至农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获过化学奖。

通过梳理过去100多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可以发现,除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学科研究获奖的次数超过20次,物理学科研究获奖的次数也高达20次,甚至农学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一次化学奖。

年-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情况如下: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年:英国生物学家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斯泰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约纳什(Ada E. Yonath)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

年:美国德拉威尔大学的Richard F. Heck、普渡大学的Ei-ichi Negishi以及日本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的Akira Suzuki,他们发明了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准晶体的发现而获得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20: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以表彰他们在开发多尺度複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

20: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20: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和土耳其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因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上的贡献而获得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让-彼埃尔·索瓦、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和荷兰科学家伯纳德·费林加因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而获得20的诺贝尔化学奖。

20:瑞士生物物理学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德裔生物物理学家约阿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苏格兰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因研发冷冻电镜,简化了生物细胞的成像过程、提高了成像质量,荣获 2017 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8年: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Frances H. Arnold、密苏里大学科学家George P. Smith及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实验室Sir Gregory P. Winter获得2018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 “肽类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的贡献。

篇5: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获奖名单,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Didier Queloz摘得殊荣。

获奖理由:对宇宙演化以及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

诺贝尔物理学奖近五年得主

,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获奖,理由是“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年,三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获奖,理由是“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

年,三位英美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奖,理由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

,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与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获奖,理由是“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

,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获奖,理由是“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带来的新型节能光源”。

“数”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2次:

1901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共颁发过112次。其中有六个年份没有颁发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根据组委会的章程,如果候选人的贡献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奖金将被留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没有合适人选,奖金将被加入到基金会的初始资金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奖较少颁出。

210人:

1901-2016年,共210人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在1956年、197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5岁:

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William Lawrence Bragg,获奖时是25岁。1915年,他和他的父亲William Henry Bragg同时获奖。

96岁:

20,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以96岁高龄获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的最年长者。

3位女性得主:

历史上曾有3名女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Marie Curie)、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其中,玛丽居里两度获得诺奖。19,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0320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篇6: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获得这一奖项,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可用性”。此前,他们已经获得了加拿大版小诺贝尔尔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医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拉斯科基础医学研究奖”

【获奖原因】

动物需要氧气才能把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量。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对氧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水平的变化一直是未知的。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里夫爵士和格雷格·塞门扎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供应的变化。他们发现了细胞在应对不同水平的氧气时,调节基因活动的分子机制。

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适应性机制之一,为我们理解氧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发现也有望为对抗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道路。

篇7:诺贝尔化学奖人物内容揭晓

诺贝尔化学奖用于奖励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这种重量轻、可再充电且功能强大的电池,如今被用于从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的各个领域。它还可以储存大量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能源,使一个无化石燃料的社会成为可能。

全球都在使用锂离子电池来为我们用于交流、工作、学习、听音乐和搜寻知识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动力。锂电池还使远程电动汽车的发展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成为可能。

锂离子电池的基础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奠定的。Stanley Whittingham致力于开发可以实现无化石燃料能源技术的方法。他开始研究超导体,并发现了一种能量极其丰富的材料。Whittingham用这种材料在锂电池中制造了一种创新性的阴极。这是由二硫化钛制成的。它在分子水平上拥有可容纳插入式锂离子的空间。

John Goodenough曾预测,如果用一种金属氧化物而不是金属硫化物来制造阴极,那么它将具有更大的潜力。经过系统的研究,他在1980年证明,嵌入锂离子的氧化钴以产生高达4伏特的电压。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将带来更加强大的电池。

以Goodenough的阴极为基础,Akira Yoshino在1985年创造了第一个商业上可行的锂离子电池。他没有在阳极使用活性锂,而是利用了石油焦。石油焦是一种碳材料,像阴极的钴氧化物一样,可插入锂离子。

由此带来的是一种重量轻、耐磨的电池。这种电池在性能恶化之前可以充电数百次。锂离子电池的优点是,它们不是基于分解电极的化学反应,而是基于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来回流动。

自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锂离子电池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们为无电线、无化石燃料的社会奠定了基础,并为人类带来了最大的福祉。

获奖者简介

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1922年生于德国耶拿。1952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1941年生于英国。1968年从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大学特聘教授。

吉野彰(Akira Yoshino), 1948年出生于日本吹田市。从大阪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东京旭化成株式会社名誉研究员、名古屋明治大学教授。

篇8:诺贝尔化学奖人物内容揭晓

人老心不老——97岁高龄的诺奖得主

约翰·古德诺(John B. Goodenough)曾在牛津大学任教多年,目前(20)已经97岁的约翰·古德诺仍然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任教授。他是固态存储器开发中过程的拳头人物之一,没有固态存储器,我们将没有个人电脑乃至手机。他发明了锂钴电池,来自于他团队的一位成员发明了磷酸铁锂电池。没有这些技术,我们将无法在火车,飞机上使用哪怕一个小时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特斯拉和比亚迪旗下的电动汽车也绝不会成为现实。

作为锂电池之父,他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从而实现商业化,同时也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以97岁的高龄刷新了诺奖得主获奖时的最高年龄记录。

古德诺老先生曾说过“我的时间都是借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天。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97岁的他本可以依仗其宏伟的科研成果安度晚年,但他仍在努力,仍在尝试制造新电池来解决能源危机。他比我们早50年便察觉到了这一重大危机的存在,并始终致力于用可循环充放电的化学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毕竟能源枯竭是人类无法承受的灾难,他的研究给了全人类更多可持续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时间。

为了了解古德诺(Goodenough)构建的终极电池帝国宏图,让我们先从他的生平谈起。

约翰·古德诺其人其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古德诺在耶鲁大学学习数学。战争的爆发,意味着这位年轻的学者将在军队中度过一段时间,此时的他对生活茫然无措。此时,他阅读了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开创性著作《科学与现代世界》,该书分析了科学发现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我只是觉得我应该做的是科学。”古德诺说。 “可是,我没有钱,我要如何去读研究生?尽管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但是我知道,如若我有机会,我会去学习物理。”

战争结束后,为了安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退伍军人,美国国会在1944年通过美国军人权利法案,给与退伍军人各种福利。这些福利,包括由失业保险支付的经济补贴,家庭及商业贷款,以及给与高等教育及职业训练的各种补贴。古德诺(Goodenough)在这一法案的帮助下获得了大学奖学金。“我很幸运。”他这样说到。

最初,他在克拉伦斯·齐纳(Clarence Zener)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固态物理学,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Lincoln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科研职业生涯。在那里,他协助开发了用于防空的半自动地面环境(SAGE)系统。这一阶段,他不仅是负责发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团队的重要一员,相关经历也为他开启了生命中的下一段旅程。

科学研究通常是跨学科的,所以,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通常是相互涉及的。这为我提供了真正朝材料科学和工程方向发展的机会。这是与真正成熟并深度启发我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一起工作的机会。”

不幸的是,在对磁性和陶瓷材料进行了数年研究之后,外界力量再次改变了他的生活。1969年,美国国会禁止将军事资金用于与特定军事职能无关的项目研究。所在的实验室受美国空军资助,但他的研究项目又与此无关,崭露头角的科研生涯只能因此戛然而止。

能源危机的到来催生伟大发明

经历了历史上最偶然的裁员之后,能源危机来了。看到人们在加油站排队时,古德诺知道他必须从事与能源有关的工作。“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转向研究能源材料,然后受邀去牛津大学的原因。至此,我正式成为化学家。” 古德诺说道。

如今,现年97岁的古德诺仍然会在每天早晨8点之前到达实验室与他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一同工作。他们正在研究一系列革命性的新电池技术,以减少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并提供一种可靠、有效的方式来存储和运输风能和太阳能。

他说:“我们必须在不久的将来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过渡到对清洁能源的依赖。”

“这就是我去世之前要做的事情——留下一个更清洁,更美好的世界。”

最后,感谢壮心不已的老先生为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篇9:诺贝尔化学奖讲个啥-记叙文

诺贝尔化学奖讲个啥-记叙文600字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尘埃落定,恭喜两位本杰明利斯特和大卫麦克米伦。

他们得奖的原因是促进了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是个啥?就是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其中一个相貌平平的碳原子,他们想搭积木一样拼起来就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物质,这种含碳的物质,绝大部分都是有机物。这种搭积木的过程就是化学反应。

通俗一点就是说我们的左右手,长得一样吧,但是仔细分析又有点不一样。类似这种就叫做手性有机物。像把一个生香蕉给它变成熟香蕉,用一个熟苹果就可以完成,这个办法叫做手性催化。催化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让它变快或者变慢。手性催化就是可以控制想要的那一方。手性催化就是让一样的`东西变的不一样,不对称了。那为啥就他俩得奖了呢?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这种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催化剂。

最常用的手性催化剂有两种,一个是酶类,本杰明研究的,个头大,用的少,容易坏,不稳定。另一个是金属类大卫研究的,它难回收,不环保,还有毒。虽然他们催化效率不错,但是缺点太多。后患无穷。于是他们盯上了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

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环保,稳定,容易造,还便宜,效率高,催化好。在医疗领域差不多一半的药都要用到它。材料领域,液晶屏,传感器都需要。环保领域,垃圾讲解。

现在想想厉害不,都是身边的,人家发现了,我们还蒙在鼓里,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文化,不懂道理,所以还是多读书,读好书,领会其中奥秘。

篇10:“三位科学家获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位科学家获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卡尔·巴里·沙普利斯和丹麦科学家莫滕·梅尔达尔,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历任得主

年份

物理学奖

化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文学奖

和平奖

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苏利·普吕多姆

让·亨利·杜南;

弗雷德里克·帕西

1902年

亨得里克·安顿·洛伦兹;

彼得·塞曼

赫尔曼·费歇尔

罗纳德·罗斯

特奥多尔·蒙森

埃利·迪科门;

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

1903年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皮埃尔·居里;

玛丽·居里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比昂斯滕·比昂松

威廉·兰德尔·克里默

1904年

约翰·斯特拉特

威廉·拉姆齐

伊万·巴甫洛夫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何塞·埃切加赖

国际法研究院

1905年

菲利普·莱纳德

阿道夫·冯·拜尔

罗伯特·科赫

亨利克·显克微支

贝尔塔·冯·苏特纳

1906年

约瑟夫·汤姆孙

亨利·莫瓦桑

卡米洛·高尔基;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乔祖埃·卡尔杜齐

西奥多·罗斯福

1907年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爱德华·比希纳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埃内斯托·泰奥多罗·莫内塔;

路易·雷诺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欧内斯特·卢瑟福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保罗·埃尔利希

鲁道尔夫·欧肯

克拉斯·蓬图斯·阿诺尔德松;

弗雷德里克·贝耶

1909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

塞尔玛·拉格洛夫

奥古斯特·贝尔纳特;

保罗·德康斯坦

1910年

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

奥托·瓦拉赫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国际和平局

1911年

威廉·维恩

玛丽·居里

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莫里斯·梅特林克

托比亚斯·阿赛尔;

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弗里德

1912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维克多·格林尼亚;

保罗·萨巴捷

亚历克西·卡雷尔

盖哈特·霍普特曼

伊莱休·鲁特

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夏尔·罗贝尔·里歇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亨利·拉方丹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罗伯特·巴拉尼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没有颁奖

罗曼·罗兰

没有颁奖

1916年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维尔纳·冯·海登斯坦

没有颁奖

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

亨利克·蓬托皮丹

国际红十字会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弗里茨·哈伯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1919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没有颁奖

朱尔·博尔代

卡尔·斯皮特勒

伍德罗·威尔逊

1920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

奥古斯特·克罗

克努特·汉姆生

莱昂·布儒瓦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弗雷德里克·索迪

没有颁奖

阿纳托尔·法郎士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

克里斯蒂安·劳斯·朗格

1922年

尼尔斯·玻尔

弗朗西斯·阿斯顿

阿奇博尔德·希尔;

奥托·迈尔霍夫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弗里乔夫·南森

1923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弗里茨·普雷格尔

弗雷德里克·班廷;

约翰·麦克劳德

威廉·勃特勒·叶芝

没有颁奖

1924年

曼内·西格巴恩

没有颁奖

威廉·埃因托芬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没有颁奖

1925年

詹姆斯·弗兰克;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没有颁奖

萧伯纳

奥斯丁·张伯伦;

查尔斯·盖茨·道斯

1926年

让·佩兰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约翰尼斯·菲比格

格拉齐亚·黛莱达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

1927年

阿瑟·康普顿;

查尔斯·威耳逊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

亨利·柏格森

费迪南·爱德华·比松;

路德维希·克魏德

1928年

欧文·理查森

阿道夫·温道斯

夏尔·尼科勒

西格丽德·温塞特

没有颁奖

1929年

路易·德布罗意

阿瑟·哈登;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托马斯·曼

弗兰克·B·凯洛格

1930年

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

汉斯·费歇尔

卡尔·兰德施泰纳

辛克莱·刘易斯

纳坦·瑟德布卢姆

1931年

没有颁奖

卡尔·博施;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

简·亚当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1932年

维尔纳·海森堡

欧文·朗缪尔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埃德加·阿德里安

约翰·高尔斯华绥

没有颁奖

1933年

埃尔温·薛定谔;

保罗·狄拉克

没有颁奖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诺曼·安吉尔

1934年

没有颁奖

哈罗德·尤里

乔治·惠普尔;

乔治·迈诺特;

威廉·莫菲

路伊吉·皮兰德娄

阿瑟·亨德森

1935年

詹姆斯·查德威克

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伊伦·约里奥-居里

汉斯·斯佩曼

没有颁奖

卡尔·冯·奥西茨基

1936年

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

卡尔·戴维·安德森

彼得·德拜

亨利·哈利特·戴尔;

奥托·勒维

尤金·奥尼尔

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

1937年

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

乔治·佩吉特·汤姆森

沃尔特·霍沃思;

保罗·卡勒

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罗杰·马丁·杜·加尔

罗伯特·塞西尔

1938年

恩里科·费米

里夏德·库恩

柯奈尔·海门斯

赛珍珠

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1939年

欧内斯特·劳伦斯

阿道夫·布特南特;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格哈德·多马克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没有颁奖

1940年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1941年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1942年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1943年

奥托·斯特恩

乔治·德海韦西

亨利克·达姆;

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

没有颁奖

没有颁奖

1944年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

奥托·哈恩

约瑟夫·厄尔兰格;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约翰内斯·威廉·延森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945年

沃尔夫冈·泡利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亚历山大·弗莱明;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霍华德·弗洛里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科德尔·赫尔

1946年

珀西·布里奇曼

詹姆斯·萨姆纳;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温德尔·斯坦利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赫尔曼·黑塞

爱米莉·巴尔奇;

约翰·穆德

1947年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

罗伯特·鲁宾逊

卡尔·斐迪南·科里;

格蒂·科里;

贝尔纳多·奥赛

安德烈·纪德

英国教友会;

美国教友会

1948年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保罗·赫尔曼·穆勒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没有颁奖

1949年

汤川秀树

威廉·吉奥克

瓦尔特·鲁道夫·赫斯;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

威廉·福克纳

约翰·博伊德·奥尔

1950年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

奥托·迪尔斯;

库尔特·阿尔德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伯特兰·罗素

拉尔夫·约翰逊·本奇

1951年

约翰·考克饶夫;

欧内斯特·沃吞

埃德温·麦克米伦;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马克斯·泰累尔

佩尔·拉格奎斯特

列翁·茹奥

1952年

费利克斯·布洛赫;

爱德华·米尔斯·珀塞尔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赛尔曼·A·瓦克斯曼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艾伯特·史怀哲

1953年

弗里茨·塞尔尼克

赫尔曼·施陶丁格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

温斯顿·丘吉尔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1954年

马克斯·玻恩;

瓦尔特·博特

莱纳斯·卡尔·鲍林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

欧内斯特·海明威

联合国难民署

1955年

威利斯·尤金·兰姆;

波利卡普·库施

文森特·迪维尼奥

胡戈·特奥雷尔

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

没有颁奖

1956年

威廉·肖克利;

约翰·巴丁;

沃尔特·布喇顿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

尼古拉·谢苗诺夫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沃纳·福斯曼;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没有颁奖

1957年

杨振宁;

李政道

亚历山大·R·托德

达尼埃尔·博韦

阿尔贝·加缪

莱斯特·伯勒斯·皮尔森

1958年

帕维尔·切连科夫;

伊利亚·弗兰克;

伊戈尔·塔姆

弗雷德里克·桑格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

乔舒亚·莱德伯格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乔治·皮尔

1959年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

欧文·张伯伦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阿瑟·科恩伯格;

塞韦罗·奥乔亚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菲利普·诺埃尔-贝克

1960年

唐纳德·格拉泽

威拉得·利比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彼得·梅达沃

圣琼·佩斯

艾伯特·约翰·卢图利

1961年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鲁道夫·穆斯堡尔

梅尔文·卡尔文

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伊沃·安德里奇

达格·哈马舍尔德

1962年

列夫·朗道

马克斯·佩鲁茨;

约翰·肯德鲁

佛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杜威·沃森;

莫里斯·威尔金斯

约翰·史坦贝克

莱纳斯·卡尔·鲍林

1963年

尤金·维格纳;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约翰内斯·延森

卡尔·齐格勒;

居里奥·纳塔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

艾伦·劳埃德·霍奇金;

安德鲁·赫胥黎

乔治·塞菲里斯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1964年

查尔斯·哈德·汤斯;

尼古拉·巴索夫;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康拉德·布洛赫;

费奥多尔·吕嫩

让-保罗·萨特

马丁·路德·金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朱利安·施温格;

理查德·费曼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方斯华·贾克柏;

安德列·利沃夫;

贾克·莫诺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1966年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罗伯特·马利肯

裴顿·劳斯;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内莉·萨克斯

没有颁奖

1967年

汉斯·贝特

曼弗雷德·艾根;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乔治·波特

拉格纳·格拉尼特;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

乔治·沃尔德

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

没有颁奖

1968年

路易斯·阿尔瓦雷茨

拉斯·昂萨格

罗伯特·W·霍利;

哈尔·葛宾·科拉纳;

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

川端康成

勒内·卡森

1969年起,诺贝尔奖颁发六项,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

年份

物理学奖

化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文学奖

和平奖

经济学奖

1969年

默里·盖尔曼

德里克·巴顿;

奥德·哈塞尔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

阿弗雷德·赫希;

萨尔瓦多·卢瑞亚

塞缪尔·贝克特

国际劳工组织

朗纳·弗里施;

简·丁伯根

1970年

汉尼斯·阿尔文;

路易·奈尔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

乌尔夫·冯·奥伊勒;

伯纳德·卡茨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诺曼·布劳格

保罗·萨缪尔森

1971年

丹尼斯·加博尔

格哈德·赫茨伯格

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

巴勃罗·聂鲁达

维利·勃兰特

西蒙·库兹涅茨

1972年

约翰·巴丁;

利昂·库珀;

约翰·罗伯特·施里弗

克里斯琴·伯默尔·安芬森;

斯坦福·摩尔;

威廉·霍华德·斯坦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海因里希·伯尔

没有颁奖

约翰·希克斯;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1973年

江崎玲于奈;伊瓦尔·贾埃弗;

布赖恩·约瑟夫森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杰弗里·威尔金森

卡尔·冯·弗利;

康拉德·洛伦兹;

尼可拉斯·庭伯根

帕特里克·怀特

亨利·基辛格;

黎德寿

华西里·列昂惕夫

1974年

马丁·赖尔;

安东尼·休伊什

保罗·弗洛里

阿尔伯特·克劳德;

克里斯汀·德·迪夫;

乔治·埃米尔·帕拉德

埃温特·约翰逊;

哈里·马丁松

肖恩·麦克布赖德;

佐藤荣作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贡纳尔·默达尔

1975年

奥格·尼尔斯·玻尔;

本·罗伊·莫特森;

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

约翰·康福思;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戴维·巴尔的摩;

罗纳托·杜尔贝科;

霍华德·马丁·特明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佳林·库普曼斯

1976年

伯顿·里克特;

丁肇中

威廉·利普斯科姆

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

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

索尔·贝娄

贝蒂·威廉斯;

梅里德·科里根

米尔顿·佛利民

1977年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

约翰·凡扶累克

伊利亚·普里高津

罗歇·吉耶曼;

安德鲁·沙利;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国际特赦组织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1978年

彼得·卡皮查;

阿诺·彭齐亚斯;

罗伯特·威尔逊

彼得·米切尔

沃纳·亚伯;

丹尼尔·那森斯;

汉弥尔顿·史密斯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

梅纳赫姆·贝京

赫伯特·西蒙

1979年

谢尔登·格拉肖;

阿卜杜勒·萨拉姆;

史蒂文·温伯格

赫伯特·布朗;

格奥尔格·维蒂希

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

高弗雷·豪斯费尔德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德蕾莎修女

威廉·阿瑟·刘易斯;

西奥多·舒尔茨

1980年

詹姆斯·沃森·克罗宁;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

保罗·伯格;

沃特·吉尔伯特;

弗雷德里克·桑格

巴茹·贝纳塞拉夫;

让·多塞;

乔治·斯内尔

切斯瓦夫·米沃什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维尔

劳伦斯·罗·克莱因

1981年

凯·西格巴恩;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阿瑟·伦纳德·肖洛

福井谦一;

罗德·霍夫曼

罗杰·斯佩里;

大卫·休伯尔;

托斯坦·维厄瑟尔

埃利亚斯·卡内蒂

联合国难民署

詹姆士·托宾

1982年

肯尼斯·威尔逊

阿龙·克卢格

苏恩·伯格斯特龙;

本格特·萨米尔松;

约翰·范恩

加西亚·马尔克斯

阿尔瓦·米达尔;

阿方索·加西亚·罗夫莱斯

乔治·斯蒂格勒

1983年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威廉·福勒

亨利·陶布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威廉·戈尔丁

莱赫·瓦文萨

罗拉尔·德布鲁

1984年

卡洛·鲁比亚;

西蒙·范德梅尔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尼尔斯·杰尼;

乔治斯·克勒;

色萨·米尔斯坦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德斯蒙德·图图

理查德·约翰·斯通

1985年

克劳斯·冯·克利青

赫伯特·豪普特曼;

杰尔姆·卡尔

麦可·布朗;

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

克劳德·西蒙

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1986年

恩斯特·鲁斯卡;

格尔德·宾宁;

海因里希·罗雷尔

达德利·赫施巴赫;

李远哲;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斯坦利·科恩;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沃莱·索因卡

埃利·维瑟尔

詹姆斯·布坎南

1987年

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

卡尔·亚历山大·米勒

唐纳德·克拉姆;

让-马里·莱恩;

查尔斯·佩德森

利根川进

约瑟夫·布罗茨基

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

罗伯特·索洛

1988年

利昂·莱德曼;

梅尔文·施瓦茨;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约翰·戴森霍费尔;

罗伯特·胡贝尔;

哈特穆特·米歇尔

詹姆士·W·布拉克;

格特鲁德·B·埃利恩;

乔治·希青斯

纳吉布·马哈福兹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莫里斯·阿莱斯

1989年

诺曼·拉姆齐;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

沃尔夫冈·保罗

西德尼·奥特曼;

托马斯·切赫

米高·毕晓普;

哈罗德·瓦慕斯

卡米洛·何塞·塞拉

——

特里夫·哈维默

1990年

杰尔姆·弗里德曼;

亨利·肯德尔;

理查·泰勒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约瑟夫·默里;

唐纳尔·托马斯

奥克塔维奥·帕斯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默顿·米勒;

哈里·马科维茨;

威廉·夏普

1991年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理查德·恩斯特

厄温·内尔;

伯特·萨克曼

内丁·戈迪默

昂山素季

罗纳德·科斯

1992年

乔治·夏帕克

鲁道夫·马库斯

埃德蒙·费希尔;

埃德温·克雷布斯

德里克·沃尔科特

里戈韦塔·门楚·图姆

盖瑞·贝克

1993年

拉塞尔·赫尔斯;

约瑟夫·胡顿·泰勒

凯利·穆利斯;

迈克尔·史密斯

理察·罗伯茨;

菲利普·夏普

托妮·莫里森

纳尔逊·曼德拉;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罗伯特·福格尔;

道格拉斯·诺斯

1994年

伯特伦·布罗克豪斯;

克利福德·沙尔

乔治·安德鲁·欧拉

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

马丁·罗德贝尔

大江健三郎

亚西尔·阿拉法特;

希蒙·佩雷斯;

伊扎克·拉宾

约翰·纳什;

约翰·海萨尼;

莱因哈德·泽尔腾

1995年

马丁·佩尔;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保罗·克鲁岑;

马里奥·莫利纳;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爱德华·路易斯;

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

艾瑞克·威斯乔斯

谢默斯·希尼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

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

小罗伯特·卢卡斯

1996年

戴维·李;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罗伯特·理查德森

罗伯特·柯尔;

哈罗德·克罗托;

理查德·斯莫利

彼得·杜赫提;

罗夫·辛克纳吉

维斯拉瓦·辛波丝卡

西门内斯·贝洛;

若泽·拉莫斯·奥尔塔

詹姆斯·莫里斯;

威廉·维克里

1997年

朱棣文;

科昂·塔努吉;

威廉·菲利普斯

保罗·波耶尔;

约翰·沃克;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史坦利·布鲁希纳

达里奥·福

国际反地雷组织;

乔迪·威廉姆斯

罗伯特·C·默顿;

迈伦·斯科尔斯

1998年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罗伯特·劳克林;

崔琦

沃尔特·科恩;

约翰·波普

罗伯·佛契哥特;

路易斯·路伊格纳洛;

费瑞·慕拉德

若泽·萨拉马戈

约翰·休姆;

大卫·特林布尔

阿马蒂亚·森

1999年

杰拉德·特·胡夫特;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艾哈迈德·兹韦勒

古特·布洛伯尔

君特·格拉斯

无国界医生

罗伯特·蒙代尔

2000年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赫伯特·克勒默;

杰克·基尔比

艾伦·黑格;

艾伦·麦克迪尔米德;

白川英树

阿尔维德·卡尔森;

保罗·格林加德;

埃里克·坎德尔

高行健

金大中

詹姆斯·赫克曼;

丹尼尔·麦克法登

2001年

埃里克·康奈尔;

卡尔·威曼;

沃尔夫冈·克特勒

威廉·诺尔斯;

野依良治;

巴里·夏普莱斯

利兰·哈特韦尔;

蒂姆·亨特;

保罗·纳斯

维·苏·奈保尔

联合国;

科菲·安南

乔治·阿克洛夫;

迈克尔·斯彭斯;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2002年

雷蒙德·戴维斯;

小柴昌俊;

里卡尔多·贾科尼

库尔特·维特里希;

约翰·贝内特·芬恩;

田中耕一

悉尼·布伦纳;

H·罗伯特·霍维茨;

约翰·E·苏尔斯顿

凯尔泰斯·伊姆雷

吉米·卡特

丹尼尔·卡内曼;

弗农·史密斯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维塔利·金兹堡;

安东尼·莱格特

彼得·阿格雷;

罗德里克·麦金农

保罗·劳特伯;

彼得·曼斯菲尔德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希林·伊巴迪

克莱夫·格兰杰;

罗伯特·恩格尔

2004年

戴维·格娄斯;

休·波利策;

弗朗克·韦尔切克

阿龙·切哈诺沃;

阿夫拉姆·赫什科;

欧文·罗斯

理查德·阿克塞尔;

琳达·巴克

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

旺加里·马塔伊

芬恩·基德兰德;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2005年

罗伊·格劳伯;

约翰·霍尔;

特奥多尔·亨施

罗伯特·格拉布;

理查德·施罗克;

伊夫·肖万

巴里·马歇尔;

罗宾·沃伦

哈罗德·品特

国际原子能机构;

穆罕默德·巴拉迪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罗伯特·约翰·奥曼

2006年

约翰·马瑟;

乔治·斯穆特

罗杰·科恩伯格

安德鲁·法厄;

克雷格·梅洛

奥尔罕·帕穆克

穆罕默德·尤纳斯;

孟加拉乡村银行

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7年

艾尔伯·费尔;

彼得·格林贝格尔

格哈德·埃特尔

马里奥·卡佩奇;

马丁·埃文斯;

奥利弗·史密斯

多丽丝·莱辛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阿尔·戈尔

里奥尼德·赫维克兹;

埃里克·马斯金;

罗杰·梅尔森

2008年

小林诚;

益川敏英;

南部阳一郎

下村脩;

马丁·查尔菲;

钱永健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吕克·蒙塔尼耶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保罗·克鲁格曼

2009年

高锟;

威拉德·博伊尔;

乔治·史密斯

阿达·约纳特;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

托马斯·施泰茨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卡罗尔·格雷德;

杰克·绍斯塔克

赫塔·米勒

贝拉克·奥巴马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奥利弗·威廉姆森

2010年

安德烈·海姆;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理查德·赫克;

根岸英一;

铃木章

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

彼得·戴蒙德;

戴尔·莫滕森;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2011年

索尔·珀尔马特;

布莱恩·施密特;

亚当·里斯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布鲁斯·博伊特勒;

朱尔·A·奥夫曼;

拉尔夫·斯坦曼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莱伊曼·古博薇;

塔瓦库·卡曼

托马斯·萨金特;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2012年

塞尔日·阿罗什;

戴维·瓦恩兰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布莱恩·克比尔卡

约翰·格登;

山中伸弥

莫言

欧洲联盟

阿尔文·罗思;

劳埃德·沙普利

2013年

弗朗索瓦·恩格勒;

彼得·希格斯

马丁·卡普拉斯;

迈克尔·莱维特;

阿里耶·瓦舍尔

詹姆斯·罗斯曼;

兰迪·谢克曼;

托马斯·聚德霍夫

艾丽斯·芒罗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尤金·法马;

拉尔斯·彼得·汉森;

罗伯特·席勒

2014年

赤崎勇;

天野浩;

中村修二

艾力克·贝齐格;

斯特凡·W·赫尔;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

约翰·奥基夫;

迈-布里特·莫泽;

爱德华·莫泽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萨蒂亚尔希;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让·梯若尔

2015年

梶田隆章;

阿瑟·麦克唐纳

托马斯·林达尔;

保罗·莫德里奇;

阿齐兹·桑贾尔

威廉·C·坎贝尔;

大村智;

屠呦呦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

安格斯·迪顿

2016年

戴维·索利斯;

邓肯·霍尔丹;

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让-彼埃尔·索瓦;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伯纳德·费林加

大隅良典

鲍勃·迪伦

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

奥利弗·哈特;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

2017年

雷纳·韦斯;

巴里·巴里什;

基普·索恩

雅克·杜波切特;

阿希姆·弗兰克;

理查德·亨德森

杰弗里·霍尔;

迈克尔·罗斯巴什;

迈克尔·扬

石黑一雄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

理查德·塞勒

2018年

热拉尔·穆鲁;

阿瑟·阿什金;

唐娜·斯特里克兰

弗朗西斯·阿诺德;

乔治·史密斯;

格雷戈里·温特尔

詹姆斯·艾利森;

本庶佑

奥尔嘉·朵卡萩

德尼·穆奎格;

纳迪娅·穆拉德

威廉·诺德豪斯;

保罗·罗默

2019年

吉姆·皮布尔斯;

迪迪埃·奎洛兹;

米歇尔·麦耶

约翰·B·古迪纳夫;

斯坦利·惠廷厄姆;

吉野彰

威廉·凯林;

彼得·拉特克利夫;

格雷格·塞门扎

彼得·汉德克

阿比·艾哈迈德·阿里

阿比吉特·班纳吉;

艾丝特·杜芙若;

迈克尔·克雷默

2020年

罗杰·彭罗斯;

赖因哈德·根策尔;

安德烈娅·盖兹

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

珍妮弗·道德纳

哈维·阿尔特:

迈克尔·霍顿;

查尔斯·赖斯

露易丝·格丽克

世界粮食计划署

保罗·米尔格罗姆;

罗伯特·威尔逊

2021年

真锅淑郎;

克劳斯·哈塞尔曼;

乔治·帕里西

本亚明·利斯特;戴维·麦克米伦

戴维·朱利叶斯;

雅顿·帕塔普蒂安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玛丽亚·雷沙;

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戴维·卡德;

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

吉多·W·因本斯

诺贝尔奖评选程序

1、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2、每年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3、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4、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瑞典首都和挪威首都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相关专题 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