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家求学的随笔:归家之路

SEVE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EVE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离家求学的随笔:归家之路(共17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关于离家求学的随笔:归家之路

我们一生都在路途,我们一生也都在归途。

少时向往远方,而今却只想归乡。脚踏在路上,心已向归程。

今年是我上大学的第二年,也是我离家求学的第三年。

离家求学的第一年是为复读,为了圆自己的一个大学梦。这一年没有春节没有寒假只有在一次次归程中得到些许的放松。复读是在另一个城市,从复读的学校到我家需要坐一趟公交转一次大巴再走半个小时才能回到我家所在的村子。这一路上共计需要三个小时。我很享受这三个小时的安谧。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可以在脑海里勾画一道道关于未来的无声影像,也可以放空自己,享受宁静的时光。

搭公交车的时候都是搭车的高峰时间段,一般没空闲位置可以坐,我就一直站着,随着车颠簸。这时自己也有一些感触——这不正是我们的人生吗?虽然拥挤不堪,颠簸不止,来去匆匆,但是还是依旧坚持的站立,只为最后的回归。没有人与你同行,所有的路人只是偶然相遇的过客。

坐大巴这段时间永远是昏昏沉沉的。拥挤的座位、嘈杂的人声、摇晃的车身,弄得人没了精神,只好靠着椅背休息。偶尔睁眼,会看到车窗外的天空——被层层叠叠的晚霞铺满的天空,美得使人震撼。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会忘记自己的疲惫。这样的壮阔的景色,是我复读时候的一种很有效的放松方式,会让我忘记一周的模拟试卷,忘记渐渐压近的高考日期,忘记退步的月考排名……

最爱的还是那半个小时的步行时光,仿佛只有踏在土地上,才有一种归乡的真实感。所过之处,耳闻是乡音,眼见是旧景。这一段路上我看见四季的细微变化,还有那些细小的温暖。你会看见路边人家的那只老猫卧在谷草堆上晒太阳,姿势还是和上次看见它一模一样。菜花开得金黄一片,蜜蜂嗡嗡地飞,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把影子拉的很长很长,长到时光都缓慢了脚步,让我慢慢都走完这条无比熟悉的路,路的那端,是我的家。

本文作者:王雁羚(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2:求学之路

求学之路

未到不惑之年的我,治学的时间不算很长,要谈治学经验,确实有些惶恐。但毕竟在求学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近二十年,其中有些甘苦,写出来供想入学问之门的同好们参考,也许不无启发。

我生长在乡村,从小读书虽然比较用功,但课外却没有什么书读。上初中的时候,才开始读小说,印象比较深的,是读了繁体字版的《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由于所读的书被撕得破烂不堪,无头又无尾,只记故事情节,不管书名和作者。所以上大学后系里举行摸底考试,我连四大古典小说的作者是何许人也答不上来,为此,没能进入快班学习。不过,由于在中学读的古典小说稍微多一点,在高中的时候已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文言文写书信,而且所读的小说大都是繁体字版,上大学后对于认繁体字倒是不觉得困难。后来我对古典文学产生兴趣,与中学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我七七年考上武汉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湖北大学),同年级的同学年龄悬殊比较大,老三届的同学比较多,知识基础也比我们年龄较小的同学要厚实。尤其是上大学后不久的`摸底考试,我成绩不及格,更感到有些自卑。回想起来,自卑并不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自傲比自卑更可怕。因为知道自己不足才感到自卑,而知不足然后才会发愤图强,既求超越自我,也力求超越他人。读大学时,读书真有如饥似渴之感,那时并没有想到今后会走上做学问之路,只觉得成绩不如人,上的学校也不是名牌,总想赶上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赶上考入了名牌大学的同学,以摆脱自卑。自己觉得古典文学的基础稍为好一点,于是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古典文学方面。

读大一时,我就开始每天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先是跟着老师,讲一课背一课,因为背诵得比较快,就“超前”背诵。教材的作品背诵完了,再背诵其他选本。我采取的是反复记忆法。在弄懂作品文意的基础上,每天早上背诵一遍,晚饭后散步时再重背一遍,夜晚入睡前再默记一遍,第二天早锻炼跑步时又默背一遍。一周后,再把本周所背诵的作品全部复习背诵一遍,一个月后又把本月所背诵的内容全部过一遍。这样,一篇作品一天之内经过三、四次的背诵,一周、一月内又经过复习,就不容易遗忘。

论背诵的功夫,我们这一代青年学者已无法跟老一辈的学者相提并论。虽然现在的电脑可以迅速检索有关信息资料  ,但并不能代替人的记忆。尤其是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大脑中不储存一些优秀的作品,就很难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判判断能力。创造往往是基于联想,而联想又常常源于记忆。要对作家作品有新的发现和创见,仅仅是增强理论的修养是不够的。要分析评价一篇或一类作品的优劣好坏,总得有另一篇或另一类作品作为直接或潜在的参照。临时寻找参照的作品,并非不可能,但总不如记忆来得快捷,最关键的还是记得多,能够随时产生联想,发现新问题。治学的根本在于解决前人未曾解决或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善于发现问题。记忆则是发现问题的基础。

在大学一、二年级,我学习古典文学的重点是在先秦文学。背诵的也主要是《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曾经一度对古代汉语产生过兴趣,阅读了一些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后来觉得还是古典文学更有意思。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即使将来做不成学问,学古典文学,也可以自娱身心。其实,只要有兴趣,做任何学问都能自得其乐。这一段时间对先秦文学和古代汉语的重点学习,为我后来从事唐宋文学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文字基础。

到了大学三年级,我开始学写论文。当时正逢学术界开展对唐代边塞诗的讨论,于是尝试写了一篇论边塞诗的文章。虽然文章没能达到发表的水平,但得到了任课老师张国光教授的大力鼓励和表扬,自信心大增,学习的重点也开始转移到唐宋文学方面。

我进行学术研究,是从

[1] [2] [3] [4] [5]

篇3:求学之路

求学之路

未到不惑之年的我,治学的时间不算很长,要谈治学经验,确实有些惶恐。但毕竟在求学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近二十年,其中有些甘苦,写出来供想入学问之门的同好们参考,也许不无启发。

我生长在乡村,从小读书虽然比较用功,但课外却没有什么书读。上初中的时候,才开始读小说,印象比较深的,是读了繁体字版的《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由于所读的书被撕得破烂不堪,无头又无尾,只记故事情节,不管书名和作者。所以上大学后系里举行摸底考试,我连四大古典小说的作者是何许人也答不上来,为此,没能进入快班学习。不过,由于在中学读的古典小说稍微多一点,在高中的时候已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文言文写书信,而且所读的小说大都是繁体字版,上大学后对于认繁体字倒是不觉得困难。后来我对古典文学产生兴趣,与中学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我七七年考上武汉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湖北大学),同年级的同学年龄悬殊比较大,老三届的同学比较多,知识基础也比我们年龄较小的同学要厚实。尤其是上大学后不久的摸底考试,我成绩不及格,更感到有些自卑。回想起来,自卑并不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自傲比自卑更可怕。因为知道自己不足才感到自卑,而知不足然后才会发愤图强,既求超越自我,也力求超越他人。读大学时,读书真有如饥似渴之感,那时并没有想到今后会走上做学问之路,只觉得成绩不如人,上的学校也不是名牌,总想赶上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赶上考入了名牌大学的同学,以摆脱自卑。自己觉得古典文学的基础稍为好一点,于是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古典文学方面。

读大一时,我就开始每天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先是跟着老师,讲一课背一课,因为背诵得比较快,就“超前”背诵。教材的作品背诵完了,再背诵其他选本。我采取的是反复记忆法。在弄懂作品文意的基础上,每天早上背诵一遍,晚饭后散步时再重背一遍,夜晚入睡前再默记一遍,第二天早锻炼跑步时又默背一遍。一周后,再把本周所背诵的作品全部复习背诵一遍,一个月后又把本月所背诵的内容全部过一遍。这样,一篇作品一天之内经过三、四次的背诵,一周、一月内又经过复习,就不容易遗忘。

论背诵的功夫,我们这一代青年学者已无法跟老一辈的学者相提并论。虽然现在的电脑可以迅速检索有关信息资料  ,但并不能代替人的记忆。尤其是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大脑中不储存一些优秀的作品,就很难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判判断能力。创造往往是基于联想,而联想又常常源于记忆。要对作家作品有新的发现和创见,仅仅是增强理论的修养是不够的。要分析评价一篇或一类作品的优劣好坏,总得有另一篇或另一类作品作为直接或潜在的参照。临时寻找参照的作品,并非不可能,但总不如记忆来得快捷,最关键的还是记得多,能够随时产生联想,发现新问题。治学的根本在于解决前人未曾解决或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善于发现问题。记忆则是发现问题的基础。

在大学一、二年级,我学习古典文学的重点是在先秦文学。背诵的也主要是《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曾经一度对古代汉语产生过兴趣,阅读了一些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后来觉得还是古典文学更有意思。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即使将来做不成学问,学古典文学,也可以自娱身心。其实,只要有兴趣,做任何学问都能自得其乐。这一段时间对先秦文学和古代汉语的重点学习,为我后来从事唐宋文学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文字基础。

到了大学三年级,我开始学写论文。当时正逢学术界开展对唐代边塞诗的讨论,于是尝试写了一篇论边塞诗的文章。虽然文章没能达到发表的水平,但得到了任课老师张国光教授的大力鼓励和表扬,自信心大增,学习的重点也开始转移到唐宋文学方面。

我进行学术研究,是从宋南渡词人张元干开始起步的。我比较习惯于用“比较”的读书方法,即同时找几本书来阅读,看学术界对某一个专题或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在阅读中,发现有关文学史著作和词集选本对张元干的生卒年和籍贯说法不同,因此想探讨个究竟,看哪一种说法符合实际。读了张元干的《芦川归来集》后,发现张元干文集有明确记年的作品中已明确提到自己的年岁,生年并不难确定。于是想进一步弄清张元干的生平事迹。本来早在六十年代,曹济平先生已写了一篇有关张元干生卒年的考证文章,而我读书的时候,还不知道怎样去查找论文,只知道在图书馆里找书读。不过对我自己来说,当时的“无知”倒引发了我深入研究张元干的兴趣,不然知道有人已解决了问题,自己可能不会再动脑筋了。在弄清张元干生年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张元干生平事迹考辨》,作为本科毕业论文。文章虽然弄清了张元干生平中的一些问题,但还有不少疑点未能解决;而文章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张元干本人的作品和常见的史书。阅读的书十分有限,有些问题自然无法解决。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继续收集有关张元干的材料。三年后,考取了本校曾昭岷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曾师既长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也长于鉴赏分析,对于文字学考古学和版本校勘,都有很深的造诣,对唐五代温、韦、冯词用力更深,于是我确定以唐宋词作为主攻方向,而以张元干为突破口。在曾师的指导下,我广泛阅读了与张元干同时的数十家的诗文别集和大量史书,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注意的材料,从而写出了硕士学位论文《张元干年谱》,并积累了一些与张元干同时的南渡词人的史料。

1986年12月,我随曾师昭岷先生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词学讨论会,提交了一篇《王以宁其人及其词》的大会论文,由于王以宁其人其词,很少有人提及,他的生平事迹更鲜为人知,因此这篇论文得到了施蛰存先生的首恳,发表在他主编的《词学》第四辑上。这对于我这位初出茅芦的青年求学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在这次讨论会上,又获知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将招第二届博士研究生,曾昭岷师决定让我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去报考唐先生的博士。如果说考取博士后,是我求学之路的一根本性的转折,那么曾师让我提前一年毕业,则是关键,使我把握住了人生难得的一次机遇,而上海的词学会又是一个重要契机。

报考博士之前,我已经确定将做学问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把追求学问的高境界和高品位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而读硕士期间,虽然在资料文献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思维方式总摆脱不了原有的框框,于是想考取博士继续深造,以超越自我。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唐师圭璋先生门下攻博,从此眼界大开。

;   在读书方法上,唐师指导我要注意纵横读书,他举例说:“你研究张元干,不但要读与张元干同时诸家的文集,还要读张元干前后作家的文集。”由此我领悟到,要真正透切研究一个作家,既要熟悉与他同时的作家群,还要了解他之前和以后的作家群,或者说,要研究一个作家,必须了解一群作家甚至一代和几代作家。这工作量虽然比较大,但只有这样,作家作品的源流演变、艺术个性和贡献地位才能真正弄清楚。研究文学,又不能光是看文学,史部、子部群书也得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充分掌握研究文学所需要的资料。于是我又比较集中地读了一些张元干身后一批作家的文集和史部、子部书集,又获得了一些新的史料,对《张元干年谱》进行了修订,并经唐师的推荐,1989年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原来在文献考据方面花的功夫稍微多一些,而思辨能力和理论分析比较差,常为此而苦恼。曾想今后就只从事文献资料的考据与整理。唐师知道我的想法后,鼓励我说,“你们年青人,不能扬长避短,而要扬长补短。既然知道自己的不足,就应设法弥补这一不足。”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思辨能力,我曾认真地阅读了一些西方的哲学原著。而读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收获更大。读《手稿》时,我有时半天时间只读完其中的一两页,仔细琢磨原著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力图理解和把握其一个问题是从哪些角度和哪些层次进行分析。这本书啃完后,自己的思辨能力也不知不觉地大有提高。从此,也激发起我对哲学的兴趣,每当文思枯竭时,读一读哲学著作,总能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或新的思路。所以我深深地体会到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给人思想的学问。

除得益于唐师的具体指导外,我也比较注意广泛吸取校内外其他学者、先生的治学方法。比如,本校吴调公先生给硕士研究生讲授的古代文论课,我也主动选修了。课中他也谈到“比较读书法”,并让我们比较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名著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和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课后我认真地读了这两部名著,并从文学史观、文学研究方法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虽然我并没有写出有关论文,但由此而了解和领会了这两部名著的理论精神,增加了自己的文学理论素养。

又比如已经作古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沈玉成先生,在一次闲谈中曾说及中华书局的傅璇琮先生读书采用的是“一网打尽”的方法,他每读一本书,把凡是需要的、可能有用的材料都全部记下来,这样可避免为了不同的研究课题而重复翻检一本书。我也努力尝试运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果然效果不错。我在继续搜集张元干研究资料的同时,凡是有关其他词人的资料也一并收集。早先我写15万字的《张元干年谱》,搜集材料前后用了六年时间;而40万的《两宋词人年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从专门为之搜集材料到写成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在阅读几部大部头的著作,如南宋史书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金石著作王昶的《金石萃编》、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一边收集有关宋代词人生平事迹的资料,一边也注意收集与我当时能想到的诸多课题有关的资料,自己编制这些著作的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这为后来写博士论文《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博士毕业前夕写成的《宋代文学书面传播方式初探》系列论文,所需要的大量原始资料都是在收集其他资料时附带收集的,并没有为此课题而专门去查阅资料。

对于初入学问之门的探索者来说,有了观点和材料,怎样写成论文,如何驾驭和使用材料,从哪些角度切入和论证?也是一个颇费心机的问题。我也曾为此而感到困惑和迷茫。一次,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贻    欣教授曾谈到他的门下高足读研究生时,常常拿他的文章来揣磨他写作时的思路和方法,并与他讨论和验证。我从中也受到很大的启发。练习书法,有一个临摹碑帖的过程,掌握了运笔、布局的基本规范后才能求变化。写文章出同样如此。不过写文章的临摹,是仿效前贤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而不是因袭其观点和材料。我曾经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集中研读了一批著名学者的论著,如先师唐圭璋先生的《词学论丛》、程千帆先生的《古诗考索》、吴调公先生的《李商隐研究》、陈贻    欣先生的《唐诗论丛》、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和《李德裕年谱》、袁行霈先生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等,阅读时的重点不在他们得出了什么结论,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主要揣磨他们写文章的思路和方法,对个体作家研究和宏观把握文学史现象的切入角度。从此开拓了自己研究的视野,提高了写作能力。我的博士论文在行文结构上就很得益于前辈学者论著的启发。博士论文分上、中、下三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宋南渡词坛的发展演变。上篇是探讨南渡词人的群体活动和群体意识。这方面的研究前人注意不多,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来论证。而整个论文是理论分析性的,过多的引证原始材料会影响行文的流畅。从陈贻    欣先生的论著中我受到一种启发,即将有关论证材料放入注中,正文只出结论性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上篇与中、下篇行文风格的一致,读起来也比较简洁流畅。

从临摹到突破,还需要借鉴与会通。临摹是为了突破和超越。而要突破和超越,就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必须借鉴其他邻近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本学科原有的理论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个性,开拓出新的研究课题,或提出新的见解。攻博期间,我比较广泛地涉猎了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传播学、科学哲学、叙事学、心理学等理论著作,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修养。

从文学社会学理论中,我借鉴了其中研究作家代群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在博士论文中,依据对宋代词人代群更迭嬗替的过程,对宋词作了新的分期。济南大学崔海正教授《宋词分期问题研究述略》一文在考察了数十年来对宋词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之后,认为我所提出的有关宋词分期的见解“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关于宋词分期的最全面最详尽的说明,其论说之创新、见解之独到不言而喻。”(《中国韵文学刊》.1)

受叙事学、接受美学和科学哲学有关理论的启发,我从抒情范式的角度对唐宋词的发展流变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受到海内外词学研究同行的关注。有关成果主要体现在《论“东坡范式”》(《文学遗产》1989.5)和《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等论著中。崔海正在评述近年来苏轼词的研究状况时,认为在对东坡词本体内涵特征研究方面,“最见创获的应是王兆鹏先生提出的‘东坡范式’的新命题”,该命题“对东坡词本体特征的.论证,确实表现出宏通的视野和较强的穿透力,发人思考”(《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1)。台湾词学博士

黄文吉教授在其主编的《台湾出版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中评价拙著《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是词史研究今后在方法学上求新求变的一个代表”(台北万卷楼有限出版公司2月版)。《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也到了大陆词学界的充分肯定,19获得了第二届(19891992)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

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的中篇侧重对南渡词人的心态进行分析,这除了艺术感悟力和对词坛背景、词人身世的了解之外,也很得益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关于宋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及其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前人未曾留意。拙文《宋文学书面传播方式初探》(《文学评论》)首次予以具体的探讨,文章虽然都是从具体的历史材料出发,理论性的分析不多,也没有直接引用什么新的理论概念,但这一选题的思路,则是从传播学理论中受到启发的。

攻博的三年,是我求学之路中最关键的三年。由于求学心切,学习环境又比较好,南京学界名流荟萃,使我得以耳濡目染各家治学之长,而藏书又丰富,也使我如鱼得水,每天十一二个小时可以畅游书海之中。在这三年中,我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治学方法和理论修养都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和突破。尤其是唐先生淡泊于名利、专心于学术的人格精神和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治学态度,更使我终生受用不尽。他的人格风范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否则,愧对先师的培养,有辱先师的门风。

1990年博士毕业回到母校湖北大学以后,我的研究范围仍集中在唐宋词方面,也旁及唐宋诗和其他文献。就研究的层次而言,从目录版本、辑佚校勘、辨伪考据到鉴赏阐释、理论分析、从个体作家研究到作家群体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近十年来都有所涉及。

目录学,是进入学问之门的基本途径。不懂得目录学,做学问就很难全面占有资料,也很难发现新的材料。要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先得了解他有多少作品和哪些作品。而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情况,先须了解他的作品集有哪些版本。而要详细知道作品集的版本情况,就必须熟悉版本目录之学。先师唐圭璋先生长于词学目录版本之学,在他的熏陶下,我也比较留意版本目录之学。先后撰写了《张元干〈芦川归来集〉版本源流考》(《南京师大学报》1988.2)、《宋濂文集版本源流考》(《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等。在《两宋词人年谱》中,对谱主葛胜仲父子、叶梦得、向子    和吕本中著述的版本源流、递藏存佚情况也作了详细的考查。又撰写了《宋词大辞典》(我和同门刘尊明博士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即出)中所有唐宋词籍的版本词条。近应约负责承担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唐宋金元词籍提要的撰写任务。目前正在撰写中华书局约请的《中国文学史料学丛书》中的《词学史料通论》书稿。

对目录版本的熟悉和了解,为我的研究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应中华书局之约,我和同门师友编纂《全唐五代词》,这项辑校一代总集的工作,如果不熟谙版本目录,很难顺利进行。比如,晚唐人易静的《兵要望江南》,今出的几种校辑本收词多寡不一,而海内外一般学者所知见的版本只有三、四种,而我则收集了八种海内外传藏的旧钞、刻本,为确定《兵要望江南》所收词作的首数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依据,从而使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词》得以按时完成。我又撰写了《〈兵要望江南〉版本和作者考辨》(《国学研究》第四卷)一文,对该词集的版本源流和有关作者的真伪问题作了详实的考辨。

《全唐诗》中,所收晚唐诗人唐彦谦的诗作有四十首和宋末元初戴表元的诗歌互见,究竟是唐诗还是戴作,颇有争议。我在弄清唐彦谦和戴表元诗集版本源流的基础上,并根据作品的内证,写出《唐彦谦四十首赝诗证伪》(《中华文史论丛》第52辑),考实了这些互见诗作应是戴表元的作品,而由明人作伪羼入唐彦谦诗集中。这一研究成果已得到专家们的认可。我阅读和研究的重点本来是在词学方面,之所以能够解决一点唐诗中的疑难问题,也是得益于目录学著作。攻博期间,先师唐圭璋先生指导我读清末朱绪曾的《开有益斋读书志》,读书中发现了唐、戴诗作互见的问题,于是深入下去,终于取得了这份成果。

辑佚校勘成果,除《全唐五代词》外,另有《兰皋明词汇选》和《明词综》的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之一)。这次校点的《兰皋明词汇选》,是自康熙元年初刻以后首次校点印行。《明词综》初印后,本世纪曾有《四部备要》和《明词汇刊》两种直翻原刻本,未曾校勘。此次校点出版,既经校勘,又辑录有前人补选诸作,比原刻本要完善。

在对唐宋词人、诗人生平事迹的考证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张元干年谱》和《两宋词人年谱》两本专著和《王以宁生平事迹考辨》(《中国文学研究》1988.1)等,对前人一直不甚了了的六位谱主和王以宁的生平事迹都作了详尽的考证。苏州大学杨海明教授认为《两宋词人年谱》“考辨精审”,“确是近年来难得见到的一部年谱力作”(台北《中国书目季刊》1995.6)。《宋南渡六诗人生卒年考辨》(《古籍整理研究》第六辑)和《江西派诗人谢逸、谢    韩驹生卒年考实》(《文献》1993.4)等论文,考定了洪炎、邓肃、谢逸兄弟、韩驹等比较著名的诗人的生卒年,也解决了一些前人没有解决或疑而未决的问题。

对于词话资料的考订,我也作了一点努力。在查阅编纂《全唐五代词》所需资料的过程中,常常见到古今学者引用《乐府纪闻》一书,却从未有人注明其版本来源和依据,引起了我的怀疑。于是写成长文《〈乐府纪闻〉考》(《文献》1996.4-.1连载),在一一考察清人词话所引《乐府纪闻》的五十多则史料的来源出处后,终于弄清了这部佚书的性质和成书年代。

一个人的见闻毕竟有限,不可能读尽天下书。虽然在考据中我力图充分占有材料,但有时也不免浮躁,将材料依据不足的看法急于写成文章。1995年我在《文学遗产》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短文《据〈金石录〉考证杨炯的卒年》,依据宋赵明诚《金石录》中的一则史料对初唐杨炯的卒年作出了新的推论,但属于孤证。同年湘潭大学陶敏教授在《文学遗产》上发表文章指出拙文的孤证不能成立,而且据新史料订正了拙文的看法。我一方面去函对陶教授的指教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也自我反思,从中吸取教训,以期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更扎实和严谨。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正常的学术争论和不同的学术见解有助于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不能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观点提出批评或商榷,而视为对自

己的轻蔑。这也是先师圭璋先生生前倡导、要求的学风和门风。

在文学史研究中,考据是一种历史判断,主要在于求真和证伪;理论批评则是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就一个人的才性而言,可以重此而略彼,或者长于此而短于彼。然而就文学研究的系统而言,二者都不能偏废。文学发展过程的基本事实不弄清楚,就无从进行理论批评和分析;如果文学史研究,仅仅停留于弄清文学史实,而缺乏理论批评和价值判断,那么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我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是力图将这二者有机结合,考据与批评并重,传统的研究方法与当代新的批评方法兼融,在“还原”文学发展史的真实过程的基础上进行阐释和批评。

在理论批评方面,无论是对个体词人的研究,还是对词人群体的观照,我都着眼于词史的流变,或者说是从词体词艺词境递嬗变化的角度来探讨词人词作,并力图建构出词史研究的新框架。在创作主体的层面上,我比较注重词人群体的研究;在词作本体的层面上,我提出了“范式批评”的设想(见拙文《走向规范与科学漫谈“范式批评”》,载《古典文学知识》1994.1),力图将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模糊性的感性的把握方式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明晰化的理性阐释。《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实践。而这种努力和尝试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东方丛刊》1993年第3-4期曾载文,评论该著是“冲破了前人对两宋作家按王朝世系划分历史阶段的作法,创立了‘代群分期法’,将两宋词作家分为六代词人群体,相应地也把三百余年间词史划定为六个阶段。这种阐释,更切近宋词发展的实际,真正把握了宋代词学的血脉和整体。同时,作者从词学研究的新构想出发,从‘抒情范式’的角度,总结出唐宋词中的三种抒情范式:‘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并认为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实际上表现为这三种范式更迭演进的过程。”(第13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扬忠研究员也认为,这“对改变词史研究中简单地进行作家作品论列的习惯做法,对于突破以‘豪放’、‘婉约’两分法来硬套宋词的发展史的传统格局,而建立一种词史研究新框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词史研究新框架的成功尝试》,《北方论丛》1993.6)。

对于词史的研究,我力求把各个时期的词人词作放在同一层面、同一链索上来考察,看每位词人究竟有哪些开拓性和独创性,以明确而清晰地描述出词史的发展历程,“范式批评”是出于这种构想,《唐宋词的审美层次及其嬗变》(《文学遗产》1994.1)与《英雄的词世界稼轩词的审美特质及其新变》(《河北大学学报》1993.4)等系列论文,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不过是想变换角度,从词的审美内涵的三大层次人物层、情感层和场景层进一步揭示出唐宋词史发展变化的轨迹。

在治学的道路上,我不想自己的思维方式过早地形成一种框框,陷入一种模式,而试图不断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以扩大研究的视野,变换切入的视角,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最近我尝试将计量文献学、计量历史学和定量社会学的计量分析方法运用于词学研究,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和刘尊时博士合撰的《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4)首次对宋代词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了量化衡定,引起了学界同行们的关注和兴趣。目前我继续和刘尊明博士合作,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史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攻博到现在,已整整十年。虽然这十年中我出版了三本专著,主编了几本书,发表了八十余篇论文,但与学界同辈的同行们相比,成果仍微不足道,而未来的学术道路更漫长,还需要不断地开拓和进取。

对自己的求学之路作了一番简略的回顾之后,想起明初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结尾说的一段话:“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之志哉!”这段话于我也是心有戚戚焉。渺予小子,岂可与大文豪宋濂相提并论?只因写此文之“志”与宋先生有些相通之处,故联想而及之!

篇4:求学之路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事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渐渐淡忘,唯独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那年,我在电视上看到那手拿小提琴、穿着一身燕尾服的小提琴演奏家,我十分激动,觉得他帅呆了。缠着妈妈要学小提琴,“我要像他一样,穿着燕尾服,站在舞台上。”妈妈见我这样,说:“好!既然你有这志向,我一定给你请个好老师。”于是我踏上了小提琴的求学之路。

一个周末,妈妈带我来到了一家艺术培训班,站在一间教室外面,只见里面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对着窗口站着,左手托着一把琴,右手优雅地持着一根细长的棍子。后来她告诉我,那根棍子叫做琴弓。随着老师上下翻飞的琴弓和快速移动的手指,动听的音乐便传了出来,那声音时而温柔低沉,如同喁喁细语;时而悠扬婉转,好似和风细雨;时而明亮活泼,仿佛明媚阳光;时而汹涌澎湃,好像狂风骤雨。

听着老师的琴发出的音乐,我羡慕极了,老师一递给我琴和弓,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可是,不要说拉出音乐了,我的手怎么连弓子都抓不住,忙乱了半天,好不容易拉出的声音也是一堆噪音,刺耳难听。哎!俗话说得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暗自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我要像老师一样拉出优美的乐曲。

于是,艰难的小提琴学习之路开始了。小提琴的基本功是很枯燥的,当老师开始教我怎么站立,怎么拿弓,教我基础音时,一连几天,我怎么也做不好,原来拉小提琴看起来那么帅,学起来却这么难啊,放弃的念头开始萦绕在我的脑海,却又不甘心,就这样坚持着,日复一日,我慢慢找到感觉了,简单的指法练习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连老师也表扬我有恒心。我不懂什么叫恒心,我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我要帅气的站在舞台上。现在想想也挺幼稚。

从开始到现在,几年了,有心酸和痛苦,也有欢乐和愉悦,期间也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但如今,我也能拉出许多简单的曲子,所以,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你会发现,成就感会源源不断。

篇5:求学之路作文

下午,我和韩刘、李峥一起去校外补习班上课。

昨晚看新闻就知道,今天有台风和大雨。天不作美,果然一整天都是大雨倾盆,没走几步,脚就早已湿透,衣服也是又湿又潮。双手用力地握着雨伞,那也仅仅是精神上的安慰,并没有把雨挡在身外。

就这样,在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了一公里多的路程后,我们终于到了上课地点。低头打量,小腿以下已无一处干燥,虽已是春天了,脚仍然有一丝的寒意。不过,此时我们生起了一股暖意,可能是因为克服了困难,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上课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我们深知这课程今天特别来之不易,所以尽管雨水打湿了衣服,还是没有分心。没有了往日的烦躁和焦虑,也不像别人那样在为天气彷徨,担忧。今天,大家碰到难题,似乎也不像往日那样棘手了,由于分外专心,都能迎刃而解了。每解出一道难题,我信心更是大增,向考试的成功迈出了新的一步。

不知什么时候,外面的天气好转了,天没再下雨。课后回家的路上,大家交换刚才所学的知识,一路欢笑,好不快活。

求学之路虽然曲折坎坷,可越是经历了艰辛的努力,越能得到沉甸甸的硕果。是啊,在外补习这上课花的本身就是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而且,在别人尽情享受周末休息放松的快乐时光之际,我们还在外面奔波求学,这更让我们体会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啊!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相信,在历经了艰辛的求学之路后,我们必将迎来一片光明。

篇6:求学之路作文

“既然呆在室内学习无长进,索性就带他出去走走,说不定还能悟性大发。”我心里这么想,便放下书,朝趴在地上玩游戏的太子无奈地说了一句:“标八,跟我来。”

小男孩一惊,放下玩具,起身向我跑来。我带他来到一片梅花林,正值严冬,梅花便一朵一朵开放了,含苞的梅花,淡粉的,带着一点儿羞涩。

太子似乎对这一切很感兴趣,也不问我为何带他来到这里,蹦着跳着,欣赏眼前这一片美景。

“标儿,你知道为何这世上知识渊博的人如此多,你父亲却偏偏选择了我来授于你知识?”我径直走向他问道。

小太子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一惊,手上的半只梅掉落在地上,瞪大了眼睛朝我摇摇头。

“我自幼家贫,体弱多病,不能下地干农活,却偏偏喜爱读书。但可惜家里很穷,为我看病也花了许多银子,我只能向别人家借书,还需规定几日后还书。为了能长进知识,我只好将书亲笔抄录在纸上。那时候天气寒冷,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家中墙上的石头破布挡不住寒风,冷气从缝里钻入,冻得我的手指不能弯曲,就连砚台都结上了冰。”

“但我还是不怠慢,冒着严寒拼命抄好。就立即跑出家门,送还给别家。记得有一次,我在路上不小心被路上的积雪滑倒了,书也湿了。我只好找个地方,用衣服将书擦干净,又立即跑向那户人家。”

“那后来呢?”

“后来大家都认为我很有诚信,于是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便博览群书,变得很有学问了。”

“所以父王选中你就是因为这个?”小太子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安静了。

“所以先生是想告诫你,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成大器。”

“先生,我明白了,我再也不贪玩了,以后我要好好读书!”

我们二人漫步于梅花林中,两人心中,都有说不出的感受。

篇7:求学之路作文

提及求学之路,多是由“难”字来注写的,而我的求学之路却与“难”字无关,反倒是与“易”字有关,与“乐”字有关。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便表现出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来,这使得我对一切学习都有着浓烈的兴趣,包括学校里的学习。每当我的同学问我,你怎么那么爱学习时,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只因我从在这个世界上懂事的第一天起,我便有着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想法,而学习正是这一过程,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过程。

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让我的求学之路与“易”字有关,与“乐”字有关。“易”字是因为一种顺其自然的心境,而“乐”字则是在学到了东西时,那种由衷的开心和快乐。我喜欢在课堂里学到新的课本知识时那种轻松,因为这种轻松会让我在考试时,赢得不错的成绩;我喜欢在生活中学到生活小常识时的那种愉悦,因为这种愉悦会让我在生活时,过得越来越顺心;我喜欢在不经意间学到的小经验,因为这些小经验让我时常感到活着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被我学到时,我开始感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毕竟我每天都感受到快乐的地方,实际上正折磨着许许多多的人,这使我像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一般,继续在我的`求学之路上走着,看着,也感受着。

就是这样,我的求学之路与别人的求学之路不太一样,别人都在大写“难”字时,我在写着“易”这个字和“乐”这个字。写着写着,这路途就走了挺远了,但我明白“学无止境”,我还是得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好态度,这样才有望将求学之路的“易”与“乐”,一直一直保持下去。

篇8:求学之路作文

有的人抱怨自己一无所有,却忘记了父母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当你看见那些不幸的人之后,你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拼搏了。对于这个道理,我深有体会。

上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到一位阿姨家做客。那位阿姨的儿子,本是个十分帅气的小伙子,却在十一岁时去游泳,不幸溺水成为了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进食还需通过管子辅助。听完妈妈讲述之后,我心想:“这位哥哥一定很痛苦吧”。没想到我竟猜错了,走进她的家门,来到那位哥哥的房间,我惊呆了,那位哥哥正躺在床上,鼻子里插着管子,竖耳聆听着旁边保姆一个字一个字地缓慢朗读。读的是初中的语文课本。两眼似乎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心里思考着书中的内容。房间里安静极了,只听见保姆的读书声。见到我们来了,那位哥哥还冲我笑了笑。

为了不打扰哥哥学习,我们离开了房间,来到了客厅。从这位阿姨和妈妈的谈话中,我听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原本哥哥完全就是个植物人,经过医生的强化训练。哥哥已经恢复了初步意识,也能说几句简单的话了。哥哥担心长大没文化,会拖累父母,便向父母提出要求学习,学会自强、自立。那位阿姨还学了当时那位哥哥说的:“妈妈,我……我要看,看书。”从这句吐字不清楚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了一位青年对知识的渴望,即使他的身体不健全!突然,我感到了一种无穷的力量在鼓励着我。是啊!这位哥哥生活虽然不幸,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勤奋,而我身为一个健康的人,却没有努力学习,我对得起自己吗?对得起老师和父母吗?在那位哥哥面前,我突然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不要抱怨学习苦了,因为还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在求学的路上坚持着……

篇9:求学之路演讲稿

求学之路演讲稿

求学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十来年,曾经失意无助过、也曾犹豫彷徨过幸运的是自己还在坚持着……我不知道这些年来自己失去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坚持什么?身边总会有许多人告诉我说只有上学才有好出路、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好的未来。然而当谈到未来时自己却又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有时候真希望时光可以倒流回到过去那样自己就可以更好的抉择未来、有时候希望时间可以静止那样自己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努力,但是现实却残酷的告诉自己那只是自己的空想而已。年幼时一直在心里纠结长大了是应该上清华还是应该上北大?后来才明白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长大了才算想明白原来现实才是梦想的初衷…… 看着刺眼的高考倒计时,本来紧张的心又多了丝慰藉。一百天、虽然短暂但它代表自己还有时间去努力,一百天、虽然屈指可数但它代表自己还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喜欢李宁以前的广告语“nothing is impossible ”翻译成中文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人生就是这样、高考没有结束之前谁也不知道他会带给我们什么,谁也不敢否认自己不会成为高考的黑马,谁也不敢断言高考的奇迹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天上不会掉馅饼”在期待奇迹来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拼搏、潜心修炼。 对于的高考我们曾经拼搏过奋斗过、但我们却不曾拥有;我们也曾失意过抱怨过、但是我们却没有颓唐。现在的高考就要来了我们还会束手无策的看它走远吗?有句话说的好“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现在我们再次站起来的机会终于来了而你准备好了吗?都说高山难爬其实高四也不好走、因为高四是有一帮子失败者组成的,因为是失败者所以咱比别人更渴望成功。道路虽然艰辛但大家都还在努力大家都还在奋斗所以谁也没资格说放弃,因为我们是为了梦想而聚集一块的集体所以我们也不会抛弃谁;“不抛弃不放弃”因为我们是一个家庭我们是一个团体。有人说“一起吃过苦的幸福一生最难忘”我感觉一起奋斗过的高四才是最美好的记忆,多年之后但我们翻开相册来怀念过去时、看着那张洋溢着幸福笑脸的毕业照你是否会自豪的说“那年我过得很快乐、那年我学的很踏实、那年我不后悔、那年我高四……” 高考的日子会越来越近、以后的日子我们可能会有些紧张会多些焦虑,但我们需要的更多的应该是渴望,应该是激情,我们也许会疲倦也许会劳累、你抬头看一下窗外乌云何时能挡住太阳的光芒?而身边的一些挫折又怎能挡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乘风破浪,我欲搏击沧海横流;扬鞭策马,吾将痛饮黄龙美酒”只要我们能抓紧并利用好这一百天、今年夏天我们一定会笑的更甜! 这本来应该是自己晚上的演讲稿、但是自己病了没有机会把它表达出来,躺在病床上靠着记忆我再次把它写了出来希望能给我的朋友带去一些鼓励、虽然不能和你们一块宣誓但我们的心依然同在。一百天、让我们一块去努力去迎接高考奇迹的降临!

篇10:求学之路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的考研刚结束,大学的时候我做为一名德语专业的学生,也曾经努力尝试过考研,时隔两年,现在留学公司欧洲部做了一名德语文案,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也会有另一番感悟。

研究生考试对于一名考生来说,可以说是一场战斗,从备战到上战场短则4到6个月,长则一到两年,大部分考生都拿出高考备战的毅力和决心,但由于国内高校研究生招生方面的政策不足,以及政治,英语的复习对整个专业复习时间的影响,导致在经历苦心备战,报考,现场确认,专业复习,上考场,等分数,等分数线,复试之后,落榜的考生比考上的要多。

任职德语文案以来,也接手了一部分在考研与留德权衡的在校大学生,我作为一个考研失败者例子,我个人还是建议如果对考研没有太大把握的,家里有条件留德的学生可以大胆把留德作为第一选择。

因为考研过程中对专业的复习其实是蛮重要的,大家都想要尽量在专业上少失分,毕竟如果初试成功,在复试中考官也会参考考生的专业初试分数来考虑是淘汰还是录用该考生。而其实专业复习在考研备战过程当中时间的分配很受英语和政治的影响。如果考上了,当然皆大欢喜。但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出国和考研都做打算的一部分考生,一般准备毕业后赶10月份德国入学的硕士的考生在11月到6月份会进行APS审核,如果刚好早11到2月份之间遇到APS审核,那么专业复习就很受政治和英语的影响,非德语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复习和考研当中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再者这两方面同时准备压力确实不小。

再说如果没有考上研究生的如果恰好在3月出了初试结果和国家分数线以后进行APS考试的话,考研失败的结果对一个准备了大半年的考生来说心情的影响蛮大的,身边的同学找工作的也大部分的尘埃落定,上了国家线的同学准备复试,自己一边沉浸在考研失败的心情中,一边还要准备APS审核,其实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换个角度,从国内硕士文凭和德国硕士文凭的说服力方面来讲,我也更倾向于拿一个德国硕士文凭,花同样的时间,我们为什么不去做一件能同时拿到专业硕士文凭,学德语,还有亲身感受异国文化的事情呢?

所以,我作为一名考研失败者和德语文案,我更建议那些还在斟酌是该留德还是考研的学子把留德放在考研之前的选择。

最后,我还是深深地祝福现在还在考验第一战场的考研朋友们新年快乐,都能够如愿在20硕士入学考试当中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篇11:求学之路六年级作文

求学之路六年级作文

有的人抱怨自己一无所有,却忘记了父母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当你看见那些不幸的人之后,你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拼搏了。对于这个道理,我深有体会。

上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到一位阿姨家做客。那位阿姨的儿子,本是个十分帅气的小伙子,却在十一岁时去游泳,不幸溺水成为了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进食还需通过管子辅助。听完妈妈讲述之后,我心想:“这位哥哥一定很痛苦吧”。没想到我竟猜错了,走进她的家门,来到那位哥哥的房间,我惊呆了,那位哥哥正躺在床上,鼻子里插着管子,竖耳聆听着旁边保姆一个字一个字地缓慢朗读。读的是初中的语文课本。两眼似乎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心里思考着书中的内容。房间里安静极了,只听见保姆的读书声。见到我们来了,那位哥哥还冲我笑了笑。

为了不打扰哥哥学习,我们离开了房间,来到了客厅。从这位阿姨和妈妈的谈话中,我听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原本哥哥完全就是个植物人,经过医生的强化训练。哥哥已经恢复了初步意识,也能说几句简单的话了。哥哥担心长大没文化,会拖累父母,便向父母提出要求学习,学会自强、自立。那位阿姨还学了当时那位哥哥说的:“妈妈,我……我要看,看书。”从这句吐字不清楚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了一位青年对知识的渴望,即使他的身体不健全!突然,我感到了一种无穷的力量在鼓励着我。是啊!这位哥哥生活虽然不幸,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勤奋,而我身为一个健康的人,却没有努力学习,我对得起自己吗?对得起老师和父母吗?在那位哥哥面前,我突然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不要抱怨学习苦了,因为还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在求学的路上坚持着……

篇12:《求学之路》阅读答案

(1)女孩从外面砍完了柴草回家,把柴草放在地上,她忘记了累,而是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

(2)“奶奶,我求求爸爸,他会答应吗?”女孩对正在烧饭的奶奶说。奶奶望着女孩许久,叹了口气不说话。

(3)母亲从地里收工回家,女孩看着母亲,问:“妈妈,你看这件事?”母亲皱了皱眉头,也望了一眼刚刚从树枝上飞走的小鸟,说:“过几天,等你爸爸过年回家再说吧。”

(4)A.冬天的夕阳落得早,但却绚丽得冷艳、凄楚。女孩望着村口的路,天天望。终于看到了父亲在夕阳的光晕中,如期地归来了。望着日渐消瘦的父亲,背着简易的旅行包,披着一身尘土与疲惫,女孩迟疑了,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5)父亲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吃饭时,谁也没有谈到学费的事,父亲的心情也比较好。饭后,奶奶睡了,女孩用求救的目光看了一眼母亲,母亲在一边纳鞋底并没有说话,女孩只好鼓足勇气,对正在一边闷头吸烟的父亲说:“爸爸,我还想复读一年,我不可以放弃。”

(6)父亲的脸紧锁不展,他只是默默地吸烟。女孩继续大胆地说:“你知道的,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

(7)此时,烟雾弥漫了整个房间,父亲站起身,用眼睛瞪了她一眼,大家都不吭声了,只听见隔壁大院子里的邻居,喊孩子回家休息的声音。父亲踱着步子,忽然停下步子说:“你还想读书?你怎么就不看看你妈妈头上的白发?”

(8)女孩愣了一下,心如刀绞一般。那天,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

(9)日子是平静的,父亲和母亲一起下地,每天收工回来得比平时更晚,每天都显得精 疲力竭。女孩知道地里的活,永远做不完。

(10)村子里的人们都从外面打工回来了,闲暇时互相串门儿聊天,每次见到女孩的父亲就说:“她都这么大了,应该出去挣钱了,反正她是女孩,迟早都是要嫁人的,还不如让她早点出去挣钱,帮帮你们。”

(11)家里的人每次听了,都沉默无言。

(12)过了春节,眼看着父亲又要出门打工走了,学校就要开学,女孩越来越绝望。就在离开学的前一天,母亲走进了女孩的房间,拿出装在包里的钱递给了她说:“你爸爸说了,女孩怎么了,女孩也和男孩一样,你就自己好好地努力吧!我们一家人的希望可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你爸爸这几年身子骨还行,还能苦两年。”

(13)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B.窗外已经萌出苞蕾的杨柳枝条,在暮冬初春的阳光下 摇曳着!

(14)年初七的夜晚,女孩送走了南下的父亲,又踏上回校的路。外面虽然下着小雨,却 没有风,但寒气依然逼人,女孩的心中充满希望。(选自《扬子晚报》)

篇13:《求学之路》阅读答案

1.文中(8)、⒀段先后两次写了“姑娘”的“哭”,请说出其原因。(4分)

第一次“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因为

第二次“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因为

2.文中(7)段中写父亲“用眼睛瞪了她一眼”,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父亲这一举动的。(2分)

3.文中划线A句和B句都属于写景,请分别说出其表达作用。(4分)

A

B

4.有人认为文中村子里的人对“女孩”父亲说的话“她都这么大了......帮帮你们。”是多余之笔,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出理由。(4分)

5.文章一开头“......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女孩”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篇14:《求学之路》阅读答案

1.第一次是因为“女孩”一再向父亲恳求复读,遭到父亲的拒绝,女孩伤心绝望,内心痛苦而哭。第二次是因为“女孩”复学的'愿望得以实现的激动和对父亲及家人的感动(感激)之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流出了眼泪。

2.为女儿对父母的不理解感到生气,对难以承担女儿上学的费用感到着急痛苦。

3.A句,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了“女孩”久盼父亲归来而不得的凄楚、焦急(急切)的心情,也暗示了“女孩”求学的艰难。B句,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了“女孩”能够复学后,充满生机和能改变命运的希望。

4.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①村中人的话集中体现出女孩生活在贫穷、落后、愚昧的环境中。②对比烘托作用。突出女孩父亲的开明与坚强。③在此起到制造悬念作用,使文章跌宕生姿,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5.第一人称“我”,符合女孩想上学的心理,有对小鸟的自由与幸福的羡慕之意。示例:小鸟能飞向蓝天,是多么自由与幸福呀!爸爸要是同意让我复读,再苦再累,也是充满希望和幸福快乐的。

篇15:求学之路作文500字

这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小英。小英今年八岁,很瘦弱,脸色也不好看。中等个子,一双明亮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她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长大后当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此她发愤学习。父母在她两岁的时候便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因为每天只能吃一个馒头和一些野菜,而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

小英的成绩在学校基本都是前三名。新的学期开始了,可小英的学费已经欠了半个月,老师也实在没办法,便把小英叫到了办公室,温柔地对小英说:小英,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可你的学费对不起老师,我会尽快把交上。小英的枕头小声地说。小英悄悄地走出了办公室,走到了一个隐蔽的地方,一向坚强的她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她根本就没有钱了,15元的学费,对她来说却是个天文数字,小英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卖、血。小英来到医院,恳求医生让她输血,可医生没有答应,这让小英顿时失望了。没有办法的小英只好靠捡破烂筹学费,班上的同学看见了不仅没有同情她,反而嘲笑她,小英没有放弃就这样一角又一角小英终于凑够来了学费,看着手中的15元钱,但这却是她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省吃俭用攒存起来的。

小英的求学之路也许还很漫长,但我相信:她一定能成功,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篇16:求学之路作文500字

自从我背起书包的那一刻,我就踏上了求学之路,经过万山险阻、跨过奔流江河,如今我来到了高中,坐在了高一的`教室里,回想自己这些年来的求学之路,颇感甚多,真是很不容易呀。

走在小学的路上,我不会像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我只会拉着好朋友一起玩闹,活像个假小子,完全忘记自己是个女孩子;我不会在上课时安分守己的认真听老师讲述着知识世界的美妙,我只会在老师上课喊起立时用脚偷偷地将前面女生的凳子搬个“家”,让全班感受一下我的“激动”……

走在这虽平坦但又充满了分叉路口的初中路上,只要谁的注意力不集中,便会被带领上一条崎岖的山路上。在山路上的人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走下去,二是往回走,你是前者还是后者?如果你是前者,那么,你离成功只会越来越远,如果是后者则与之相反。

走在高中这条崎岖望不到尽头的路,我有些不知所措,可很快我就昂首挺胸,背起行囊,踏上了在高中的旅程,我知道高中这条路会更难走,会有更多的荆棘,但是我会加倍努力,希望能换来大学的通行证。

求学路上如果不努力的话,是不会结出丰硕果实的,所以为了以后我们的理想,也为了我们更为精彩的生活,请珍惜现在的学习,在这求学路上付出自己的努力,争取到最好的果实。

篇17:求学之路作文500字

当初我出生的时候,村里有个人曾指着我的头部说:“这孩子,以后我们全村人就靠他了。”我是小时候从旁人处听到的。这话对我的成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我当时才6岁,就发下狂言:我要读书一直读到北大去。但是,结果并不是这样。我从学前班读到小学,成绩越来越平淡无奇。到了初三,干脆因病休学大半学期。我兄妹四人,其中三人是了不起的人物。村里人还特地为他们编了口诀:“瘦的叫萍,胖的叫娟,剩下叫冠的做大官。”这是说我的三兄姐。在这个诀里,我没有任何地位。初中过后,我没考上任何高中,至今还记得,我去学校问升高中的成绩的那一天,我小心翼翼地问物理老师:“我多少分?”我的物理老师怒道:“你还用问?零分!”

这句话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后来想想,如果不是这句话,我也不可能拼了命地读书。在这里,我不得不想对着中国教育制度狂笑三声。因为它太多古怪的地方了!考不上高中的人,可以以后对着高中的课本拼命地读,然后就能考上大学。在我没有高中学籍的时候,我哥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是干部,我作为干部子弟中的“弟”,便进入了他单位的高中学校。然后我苦读。是不是果真读到了“北大”呢?嘿嘿,真的读到了。不过,不是北京大学的北大,而是“北楼岗大便处”的“北大”。因为我们学生常常带书去方便,所以大家戏称“上北大”。后来上了大学,大学毕业时,看到村里还是那么穷,我立下宏愿,要在家乡建一座“田心村”,圆形围龙屋样子的高楼大厦,把村里所有的80家人家都免费迁进去住。

相关专题 之路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