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法有哪些?

社交牛杂症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社交牛杂症”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法有哪些?(共10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法有哪些?

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法有哪些?

(1)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

方向线法:用经纬仪监测直线上每个点的变形量,适用于同一方向上的观测点均在同一直线上,例如矩形边坡上口的水平位移监测,

经纬仪小角度法:根据监测点到基准点的距离及夹角求出点位的位移量。适用于点位在同一方向上,且不在同一直线上(夹角宜在±6°以内)尤其适用于不同深度水平位移的监测,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

(2)竖向沉降变形的观测:

当监测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附和或闭合水准测量的方法;当精度要求较低时,可在一个站点对多个监测点进行监测。

篇2: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时间及频次要求有哪些?

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时间及频次要求有哪些?

(1)首次监测应在土方开挖前进行,取两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数据,

(2)基槽回填土完成后停止进行监测,

(3)监测的频次以反应工程进度对支护体及临近建(构)筑物安全度产生危害性影响的变形量为准,一般土方开挖期间每天测1~2次。土方完成后且边坡稳定可以每周一次逐渐递减至每月1次。

(4)应特别加强冻融,雨后及各种可能危及支护安全现象发生时的观察和观测。

(5)当变形趋势明显异常或接近最大允许变形量时应增加变形观测频次。

篇3: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点位及基准点的布设要求有哪些?

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点位及基准点的布设要求有哪些?

(1)基准点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靠近观测目标,便于长期保存和联测的稳定位置,

(2)监测点应设在变形量大的地段,应能确切反应变形量和变形特征的位置,可以从基准点对其进行观测,

(3)监测点、观测点应在土方开始前布设完毕,监测点的间距应小于30m,每边至少有一个监测点。

(4)施工时应对观测线路提供有效的保证,所有点位不得被碾压,扰动,遮挡。

(5)监测点、观测点应设有明显的标识。

篇4:大坝变形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大坝变形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文章详细介绍了3种大坝变形监测的方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和GPS技术法,阐述了小波变换和灰色预测理论在实际工程变形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作 者:梁勇健 LIANG Yong-jian  作者单位:柳江县水电工程队,广西,柳州,545100 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 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年,卷(期): “”(10) 分类号:P231 关键词:大坝   变形观测   小波变换   灰色系统预测理论  

篇5:基坑变形监测的工程数据剖析论文

随着金融商业广场、城市公开交通等大型市政项目的日益增加,大型深基坑开挖工程不时涌现。由于深基坑在开挖建立过程中,存在施工技术请求高、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开挖场地环境多样等特性,因而若疏忽对深基坑支护构造与公开水的周期性监测工作,则难以摸清监测主体的变形特征,难以施行展开科学预警监视,从而不利于防备深基坑开挖建立中的安全事故。

关键词:基坑监测论文

1 深基坑形变相关理论

从影响深基坑形变的要素剖析,主要包含支护类型与参数构造、工程开挖深度、地表荷载、施工方式与周边环境,以及深基坑所在的水文地质环境。从其形变要素来源而言,其监测的主要内容即为深基坑支护构造的程度与垂直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与裂隙监测、土体深层位移测定与公开水位监测等。深基坑普通作为一级安全等级,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的相关技术指标,其程度位移丈量中误差不大于 1. 5mm,垂直位移丈量中误差不大于 0. 5mm,数据采集的中误差不大于 1/10 形变允许值。通常作为深基坑监测重点的支护构造程度位移,多采用小角法与极坐标法。其中,小角法应用基坑边线构建丈量坐标系,测定监测点与测站夹角与间隔 D,断定各期累计偏移量,中误

2 工程实例概略与监测办法

本文以福建省某基坑开挖项目为例,探求其监测的根本办法与工作流程,并对所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剖析。现有某场位置于福州市仓山区,场地东北面为闽江,西面为南江滨东大道,场地东南面为空地。本基坑监测工作自 年 06 月 26 日始到 年 10 月 13 日终,基坑靠近堤坝一侧的.安全等级为一级,工程重要性系数取 γ =1. 10.其他位置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工程重要性系数取 γ = 1. 00.基坑支护构造型式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 + 土钉墙组合支护,部分位置采用工法桩悬臂支护。依据设计院提供的基坑图纸请求,分离工地实践状况,对以下内容展开数据采集工作: 围护坡顶程度与沉降位移、深层土体侧向位移( 测斜) 、周边地表沉降、公开水位和裂痕变化监测。

实践监测过程中,共沿基坑外周边边坡顶部共布置 37 个竖向( 程度) 位移监测点,采用精细水准仪( 全站仪) 定期对基坑坡顶的竖向( 程度) 位移进行观测和剖析; 沿基坑周边地表共布置 55 个沉降监测点,采用精细水准仪定期对周边地表的沉降进行观测和剖析; 在基坑周边布设 15 个测斜孔。其中 X1 - X3、X7 - X15 号测斜孔孔深 18m,X4 - X6号测斜孔孔深 24m,采用美国 Sinco 公司消费的测斜仪定期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土体沿深度变化的程度位移变化进行观测和剖析; 开挖场地共布置 4 个水位观测孔,采用水位仪定期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的水位变化进行观测和剖析; 对基坑周边建筑与地表裂隙状况,定期巡查并测定相关裂隙状态。

篇6:基坑变形监测的工程数据剖析论文

针对基坑监测中周期性采集的支护构造形变、深层土体位移、公开水位等相关数据,采用 Excel 表格进行数据汇总剖析如下:

( 1) 基坑坡顶沉降与程度位移: 沿基坑坡顶布设 37 个沉降观测点,完成基坑坡顶的沉降观测 224 次。监测过程中,基坑坡顶的累计最大沉降量为 12. 40mm,发作在 C22#测点; 最大位移速率为 1. 175mm/d,发作在 C27#测点,各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位移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沿基坑坡顶布设 37 个程度位移观测点,坡顶的累计最大程度位移量为 14. 0mm,发作在 C20#测点; 最大程度位移速率为 1. 00mm/d,发作在 C14#测点。各程度位移观测点的累计程度位移量、程度位移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 2) 基坑深层程度位移观测( 测斜) : 沿基坑周边布设 15 个测斜孔,共完成深层程度位移观测 225 次。监测过程中,基坑深层程度位移最大值为 16. 30mm,发作在 X7#测斜孔 2. 0m 处; 各测斜孔的累计位移量、位移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 3) 周边地表沉降观测: 沿基坑周边地表布设 55 个沉降观测点,共完成周边地表的沉降观测 153 次。监测过程中,周边地表的累计最大沉降量为 3. 22mm,发作在 D33#测点; 最大位移速率为 0. 090mm/d,发作在 D2#测点和 D35#测点,但各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位移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 4) 公开水位与裂痕观测: 在基坑各边的中心处各布置一个水位观测孔,共布设 4 个水位观测点,完成公开水位观测 217 次,对基坑边坡及周边路面进行裂痕观测,共观测 7 处裂痕,其中公开水位最大变化量为 700mm,发作在 S1#测点。经对基坑监测的相关分项进行系统性的数据采集与监测汇总,各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及变化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监测完毕时,基坑坡顶沉降、基坑坡顶程度位移、基坑深层程度位移及周边地表沉降均已趋于稳定; 公开水位均无明显变化; 各处裂痕均无明显开展的趋向,断定该基坑安全、稳定、牢靠。

4 结语

深基坑监测触及支护程度与位移丈量、周边构筑物监测、深层土体位移与公开水位监测等诸多内容,同时作为岩土工程的重要分类,深基坑开挖具有区域性强、综合性高与环境效应显着等特性,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关联度较大,同基坑周边渗流与施工条件亲密相关,随同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土体蠕变影响,基坑支护构造所承当的应力不时变化,使得土体强度降低、稳定性较差,因而增强深基坑支护构造的变形监测,应用 BP 神经网络、回归剖析或 GM( 1,1) 灰色系统理论等办法,对所采集的基坑监测数据进行建模处置,预测基坑构造未来某时辰的变形趋向,对健全施工监视管理、提升基坑开挖的经济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篇7:基坑变形监测的工程数据分析的论文

随着金融商业广场、城市地下交通等大型市政项目的日益增多,大型深基坑开挖工程不断涌现。由于深基坑在开挖建设过程中,存在施工技术要求高、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开挖场地环境多样等特点,因此若忽略对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水的周期性监测工作,则难以摸清监测主体的变形特征,难以实施开展科学预警监督,从而不利于防范深基坑开挖建设中的安全事故。

1 深基坑形变相关理论

从影响深基坑形变的因素分析,主要包含支护类型与参数结构、工程开挖深度、地表荷载、施工方式与周边环境,以及深基坑所在的水文地质环境。从其形变因素来源而言,其监测的主要内容即为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与垂直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与裂隙监测、土体深层位移测定与地下水位监测等。深基坑一般作为一级安全等级,依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相关技术指标,其水平位移测量中误差不大于 1. 5mm,垂直位移测量中误差不大于 0. 5mm,数据采集的中误差不大于 1/10 形变允许值。通常作为深基坑监测重点的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多采用小角法与极坐标法。其中,小角法利用基坑边线构建测量坐标系,测定监测点与测站夹角与距离 D,判定各期累计偏移量,中误

2 工程实例概况与监测方法

本文以福建省某基坑开挖项目为例,探究其监测的基本方法与工作流程,并对所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现有某场地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场地东北面为闽江,西面为南江滨东大道,场地东南面为空地。本基坑监测工作自 年 06 月 26 日始到 年 10 月 13 日终,基坑靠近堤坝一侧的安全等级为一级,工程重要性系数取 γ =1. 10.其余位置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工程重要性系数取 γ = 1. 00.基坑支护结构型式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 + 土钉墙组合支护,局部位置采用工法桩悬臂支护。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基坑图纸要求,结合工地实际情况,对以下内容开展数据采集工作: 围护坡顶水平与沉降位移、深层土体侧向位移( 测斜) 、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和裂缝变化监测。

实际监测过程中,共沿基坑外周边边坡顶部共布置 37 个竖向( 水平) 位移监测点,采用精密水准仪( 全站仪) 定期对基坑坡顶的竖向( 水平) 位移进行观测和分析; 沿基坑周边地表共布置 55 个沉降监测点,采用精密水准仪定期对周边地表的沉降进行观测和分析; 在基坑周边布设 15 个测斜孔。其中 X1 - X3、X7 - X15 号测斜孔孔深 18m,X4 - X6号测斜孔孔深 24m,采用美国 Sinco 公司生产的测斜仪定期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土体沿深度变化的水平位移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 开挖场地共布置 4 个水位观测孔,采用水位仪定期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的水位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 对基坑周边建筑与地表裂隙情况,定期巡查并测定相关裂隙状态。

篇8:基坑变形监测的工程数据分析的论文

针对基坑监测中周期性采集的支护结构形变、深层土体位移、地下水位等相关数据,采用 Excel 表格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如下:

( 1) 基坑坡顶沉降与水平位移: 沿基坑坡顶布设 37 个沉降观测点,完成基坑坡顶的沉降观测 224 次。监测过程中,基坑坡顶的.累计最大沉降量为 12. 40mm,发生在 C22#测点; 最大位移速率为 1. 175mm/d,发生在 C27#测点,各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位移速率均未超过预警值; 沿基坑坡顶布设 37 个水平位移观测点,坡顶的累计最大水平位移量为 14. 0mm,发生在 C20#测点; 最大水平位移速率为 1. 00mm/d,发生在 C14#测点。各水平位移观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量、水平位移速率均未超过预警值。

( 2)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测斜) : 沿基坑周边布设 15 个测斜孔,共完成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225 次。监测过程中,基坑深层水平位移最大值为 16. 30mm,发生在 X7#测斜孔 2. 0m 处; 各测斜孔的累计位移量、位移速率均未超过预警值。

( 3) 周边地表沉降观测: 沿基坑周边地表布设 55 个沉降观测点,共完成周边地表的沉降观测 153 次。监测过程中,周边地表的累计最大沉降量为 3. 22mm,发生在 D33#测点; 最大位移速率为 0. 090mm/d,发生在 D2#测点和 D35#测点,但各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位移速率均未超过预警值。

( 4) 地下水位与裂缝观测: 在基坑各边的中心处各布置一个水位观测孔,共布设 4 个水位观测点,完成地下水位观测 217 次,对基坑边坡及周边路面进行裂缝观测,共观测 7 处裂缝,其中地下水位最大变化量为 700mm,发生在 S1#测点。经对基坑监测的相关分项进行系统性的数据采集与监测汇总,各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及变化速率均未超过预警值; 监测结束时,基坑坡顶沉降、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基坑深层水平位移及周边地表沉降均已趋于稳定; 地下水位均无明显变化; 各处裂缝均无明显发展的趋势,判定该基坑安全、稳定、可靠。

4 结语

深基坑监测涉及支护水平与位移测量、周边构筑物监测、深层土体位移与地下水位监测等诸多内容,同时作为岩土工程的重要分类,深基坑开挖具有区域性强、综合性高与环境效应显着等特点,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关联度较大,同基坑周边渗流与施工条件密切相关,伴随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土体蠕变影响,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应力不断变化,使得土体强度降低、稳定性较差,因此加强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利用 BP 神经网络、回归分析或 GM( 1,1) 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对所采集的基坑监测数据进行建模处理,预测基坑结构将来某时刻的变形趋势,对健全施工监督管理、提升基坑开挖的经济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解仲明,涂帆。 全站仪与测斜仪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可靠性分析[J]. 工程勘察,( 09) .

[2]王鸿滨,冯晓腊,余前标。 武汉某大楼深基坑变形分析[J]. 土工基础,( 03) .

[3]王绪民,陈进华,李辉。 温州某深基坑变形监测与成果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 08) .

[4]宋建学,郑仪,王原嵩。 基坑变形监测及预警技术[J]. 岩土工程学报,( S1) .

篇9:对建筑工程中基坑工程监测方法的论述论文

对建筑工程中基坑工程监测方法的论述论文

虽然人们在基坑开挖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基坑的安全,通常都会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但依然有很多基坑事故发生,当基坑工程事故发生,就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只有及时准确的进行监测,才能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施工提供实时反馈,从而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施工,切实保障施工安全下文本人就对建筑工程中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法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一、监测目的

在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土体、道路、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周围环境和支护结构的位移、应力、沉降、倾斜、开裂和对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等,借助仪器设备或其他一些手段进行综合监测,就是深基坑开挖监测。

在开挖前期,对土体变位动态等各种行为表现进行监测,通过大量岩土信息的提取,及时比较勘察出监测结果和预期设计的性状差别,分析评价原设计成果,对现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有效预测下阶段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此时可以借助修正岩土力学参数和反分析方法计算来完成预测。为了能为后期开挖方案和步骤提出有用的建议,就需要合理和优化组织施工提供可靠信息,从而能够及时预报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险情;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应及时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防止问题事故的发生,以确保工程安全。

二、监测内容

1周围环境监测

周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邻近构筑物、地下管网、道路等设施变形的'监测,邻近建筑物的倾斜、裂缝和沉降发生时间、过程的监测,表层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沉降的监测,坑底隆起监测,桩侧土压力测试,土层孔隙水压力测试,地下水位监测。具体监测项目的选定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施工连受和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情况。

2支护体系监测

支护体系监测主要包括:支护结构沉降监测,支护结构倾斜监测,支护体系应力监测,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支护体系受力监测,支护体系完整性及强度监测。

三、监测仪器

通常情况下,基坑的监测是需要借助一些设备的,一般使用的仪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测斜仪:该仪器主要用在支护结构、土体水平位移的观测。

2水准仪和经纬仪:该设备主要用在测量地下管线、支护结构、周围环境等方面的沉降和变位。

3深层沉降标:用于量测支护结构后土体位移的变化,以判断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

4土压力计:用于量测支护结构后土体的压力状态是主动、被动还是静止的,或测量支护结构后土体的压力的大小、变化情况等,来检验设计中的判断支护结构的位移情况和计算精确度。

5孔隙水压力计: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坑外土体的移动,可用该仪器来观测支护结构后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

6水位计:为了检验降水效果就可以采用该仪器来量测支护结构后地下水位的变化情

况。

7钢筋应力计:为了判断支撑结构是否稳定,使用该设备来量测支撑结构的弯矩、轴力等。

8温度计:温度对基坑有较大影响,为了能计算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则需要将温度计和钢筋应力计一起埋设在钢筋混凝土支撑中。

9混凝土应变计:要计算相应支撑断面内的轴力,则需要采用混凝土应变计以测定支撑混凝土结构的应变。

10低应变动测仪和超声波无损检测仪:用来检测支护结构的完整性和强度。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监测仪器,在埋设前,都应从外观检验、防水性检验、压力率定和温度率定等几方面进行检验和率定。应变计、应力计、孔隙水压力计、土压力盒等各类传感器在埋设安装之前都应进行重复标定;水准仪、经纬仪、测斜仪等除须满足设计要求外,应每年由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检验、校正,并出具合格证。由于监测仪器设备的工作环境大多在室外甚至地下,而且埋设好的元件不能置换,因此,选用时还应考虑其可靠性、坚固性、经济性以及测量原理和方法、精度和量程等方面的因素。

四、监测方法

施工前,应对周围建筑物和有关设施的现状、裂缝开展情况等进行调查,并作详细记录;

也可拍照、摄像作为施工前的档案资料。对于同一工程,监测工作应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施测。

基准点应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可投入使用;基准点一般不少于2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监测期间应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为了能有效确保其在整个施工期间都能够正常使用,在整个施工期内都应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在施工之前,应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初始观测。而在开挖期间则每天一般观测一次,在观测值相对稳定后则可适当降低观测频率。而当出现报警指标、观测值变化速率加快或者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则应增加观测次数。在布置观测点时,要充分考虑深埋测点,其不能影响结构的正常受力的同时也不能削弱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监测工作开始测量元件已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时,深埋测点的埋设的提前量一般不少于30d。

五、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一般埋设于支护结构圈梁顶部,支撑顶部宜适当选择布点,观测点精度为2mm。在监测过程中,测点的布置和观测间隔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通常原则如下:

1一般间隔10~15m时则可布设一个监测点;而在距周围建筑物较近处、基坑转折处等重要位置都应该适当加密布点。

2在基坑开挖之初,只需每隔2~3d监测一次,然而随着开挖过程的不断加深,应适当增加观测次数,最好为1d一次观测,在发生较大位移时,则需要每天1~2次的观测。考虑到基坑开挖时,施工现场狭窄,测点常被阻挡等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场地,可以采用视准线法比较方便。

六、支护结构倾斜监测

在监测支护结构倾斜时,通常采用测斜仪进行监测。由于支护结构受力特点、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关键地方钻孔布设测斜管,并采用高精度测斜仪进行监测。根据支护结构在各开挖施工阶段倾斜变化情况,应该及时提供支护结构沿深度方向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测量精度为1mm。

设置在支护结构的测斜点间距一般为20~30m,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斜管埋置深度一般是基坑的开挖深度的2倍,当埋设在支护墙内时,则应该同支护墙深度相同,当埋设在土内时,宜大于支护墙埋深5~10m。埋入的测斜管应保持竖直,并使一对定向槽垂直于基坑边。在测斜管放置于支护结构后,一般用中细砂回填支护结构与孔壁之问的孔隙,最好用膨胀土、水泥、水按1:1:6.25的比例混合回填。目前。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滑移式测斜仪,其一般测点间距是探头本身的长度相同,因而通常认为沿整个测斜孔量测结果是连续的,或者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在支护结构侧面布设测点并采用光学经纬仪观测支护结构倾斜。

篇10:关于变形监测参考文献

[1]朱云武,钱国超。大型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试验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2019,01:79-82.

[2]刘瑞玲,罗万华,杨振祥。C70型敞车底架中侧梁下垂变形的调修[J].煤矿机械,2019,02:140-143.

[3]周永波,王丽。建筑基坑常规变形监测技术问题探讨[J].城市勘测,2019,01:141-144.

[4]桂芳茹。三维激光扫描在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监测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9,12:263-265.

[5]刘志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桥梁变形检测中的应用[J/OL].交通世界,2019(02)。

[6]李伟,王建,公多虎,罗文华,赵仲勇,姚陈果。基于纳秒脉冲技术的超/特高压设备绕组变形带电检测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9,05:47-52+63.

[7]王正洋,陈涛,郑文华。矿井立井井筒变形检测方法探究[J].矿山测量,2019,01:46-49+76+5.

[8]冯萌,郭巍。大型储罐几何形体变形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工程勘察,2019,06:74-78.

[9]蒋宝坤。建筑幕墙平面变形检测装置创新思路探讨[J].智能城市,2019,05:79.

[10]孙翔,何文林,詹江杨,郑一鸣,刘浩军,周建平。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与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高电压技术,2019,04:1207-1220.

[11]郭翔。变压器绕组变形综合检测仪及其应用[J].电世界,2019,05:32-35.

[12]李汉锋,赵子更,张学勇。大功率超声成像技术在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9,15:47+49.

[13]胡峰,范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变电站扩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能源建设,2019,02:92-95.

[14]陈渊召,李振霞。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温度效应监测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9,02:325-329.

[15]李强,余峰,经薇。耦合振动对桥梁结构变形检测精度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06:127-131.

[16]霍林生,张耀文,王胜法,李宏男。基于图像识别的震损结构残余变形检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03:127-133.

[17]李亚宁,于虹,彭文邦,钱国超,祝晓燕,王坤,彭博。基于电压/电流李萨如特性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J].云南电力技术,2019,03:25-29.

[18]欧阳旭东,林春耀,杨贤,欧小波,柯春俊,饶章权。扫频阻抗法检测变压器绕组轴向位移研究[J/OL].绝缘材料,2019(08)。

[19]陈梁远,黎大健,赵坚,张磊。基于振动模型的变压器绕组变形特性研究[J].广西电力,2019,04:22-25.

[20]赵思琦,裴翠祥,肖盼,陈振茂。基于表面波的塑性变形电磁超声定量无损检测[J].无损检测,2019,10:25-28.

[21]叶可兴。IBIS在建筑变形监测工作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9,10:152.

[22]高佳平,沈煜,陈鹏,胡林,阮羚,罗勇芬。用伪随机M序列激励的绕组变形试验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20:5678-5687+5745.

[23]张宁,朱永利,张蒙,张媛媛,郑艳艳。基于VFTO特性的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检测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5:8-13+21.

[24]隋斌,林向阳。亭子口水利枢纽变形监测方法及其优劣分析[J].水电站机电技术,2019,11:42-43+64.

[25]付晨,徐爱功,徐辛超。生产车间的吊车梁变形检测方案[J].测绘科学,2019,12:302-306.

[26]常晓明。材料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9.

[27]胡帮义。基于数字图像检测和虚拟现实的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广州大学,2019.

[28]袁文厅。基于立体视觉的结构变形全过程测量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9]张耀文。基于图像处理的震损结构快速识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0]曹立平。基于频率响应法的35kV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31]刘淼。地面干涉雷达技术在桥梁动态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建筑大学,2019.

[32]姜德君。采场覆岩离层的分布式光纤检测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33]李彤。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特性仿真及监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相关专题 基坑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