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商教育很重要

HAK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AKU”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孩子情商教育很重要(共7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孩子情商教育很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道:“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长,智力因素,即所谓智商仅占20%,而80%取决于“情绪情感”,它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等,即所谓“情商”或“情绪商”。情绪商主要不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而是经后天逐渐培养形成的,它始于胎儿期,但关键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熟于儿童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生活导论》中指出:“人的性格在0-12岁时就定型了,父母的行为导向尤其举足轻重。”因此,必须重视对儿童情绪商的早期培养。

胎教时期

胎教是指孕妇通过本身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给胎儿的智力发育以良好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6个月以后胎儿已能听到母亲的心音、说话声以及外界的音乐和躁声,并能对不同程度的节奏作出反应。保持良好和积极的情绪,就可以增加血液中有益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酶以及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对胎儿的心理、生理发展非常有利。因此,孕妇要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良好情绪,多一些欢笑,少一些忧愁,使胎儿得以健全发育。

婴儿期(0-12月)

婴儿时期,情绪和情感已开始发展,如2-3个月的婴儿就能对人微笑,稍后便能出声地笑。一岁左右看到别人笑,就能跟着笑,其他儿童笑,也跟着笑,表现了最初级的“情感共鸣”。在此期间,婴儿能否获得母爱的滋润,对其心理和智力的正常发展影响极大。儿童心理学家十分强调儿童早期和母亲关系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专门研究发现:一些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有关调查研究提示,某些精神疾患和变态人格的发病原因,也是由于婴儿期得不到足够的母爱造成的。因此,在婴儿期间,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温柔、体贴和爱抚,每天都要和孩子进行眼对眼的接触,进行亲吻、逗乐、游戏等活动,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幼儿期(1-3岁)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博士曾经对3岁以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了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在出生后8-36个月。这一时期的儿童情绪进一步分化,社会性情感增多,而且这种情绪发展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目的是以提高婴幼儿心理水平为出发点和着重点,而不应强调知识技能的系统传授,在丰富的生活、游戏、学习中、培养认识、习惯、情感、意志和性格,使之全面发展,寓教育于生活之中、交往之中、游戏之中。二是要重视幼儿时期的生活环境,而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环境刺激就是父母的爱,是家庭与孩子建立的亲子关系,它能调动幼儿的全部心理倾向和状态。如父母温存,孩子就恬静;父母暴躁,孩子就胆怯;父母严肃,孩子就认真,父母溺爱,孩子就娇气,总之父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庭快乐安详,对孩子和蔼可亲等好的环境,对促成孩子优良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龄前期(3-7岁)

此时期幼儿的情感体验已相当丰富,且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和性格上开始出现个体差异。这个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往往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份或中坚结构,民间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应特别注意这段时间的早期教育。教育方式应提倡“游戏学习,快乐学习”。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但有些父母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游戏是不务正业,坐下来读书写字才是学习。如达尔文在童年时期喜欢做一些实验性的游戏,为此却遭到父亲的斥责,说他“把时间都花在无用的玩艺上。”后来达尔文回忆说:“那是无用的玩艺吗?不,那是我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父母的职责不是干涉孩子游戏,而是帮助孩子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如根据孩子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兴趣爱好确定游戏主题,制定游戏规则,开展有创造精神的游戏,如“民警指挥交通”;或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发智力,如数数字游戏、棋类游戏、猜谜游戏等;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其他如音乐、舞蹈、画画等也可通过游戏来组织进行,在游戏中施教,使儿童在游戏中增加知识,发展智力。

学龄初期(7-12岁)

此时大多数孩子已进入学校学习,学习行为代替了游戏活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情绪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在此时期内,儿童喜欢模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极大。良好的教育,会增长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形成正确地评价道德行为的是非观念。反之,不注意儿童的特点,不注意正确的教育方法,则会产生不少行为问题。

篇2:教育孩子很重要

教育孩子很重要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家长的协助、引导和监督之下,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一旦孩子养成习惯,就将决定孩子的性格,进而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要义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希望大家能记住:无论你的情感生活,你的事业,你对孩子的教育,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1.好坏习惯对人生的差别影响是决定性的。成功者每到关键时刻,遇到挑战,就想冲上去,想把事情做到底;失败者每到关键时刻就撤下来。孩子也是一样,当他在生活、学习上有良性的习惯,那么一生的成功都有保障。

2.确立好习惯的标准。作为家长,你一定知道你要给孩子养成什么好习惯。这需要思考来确定标准。

3.让孩子从小养成成功者的习惯。自信、勇敢、坚持到底、做事认真、积极思考,这些都是成功者的优良品质。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这些特质。

4.为孩子确立生活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确立好原则:“这件事由你来负责,我监督你来完成。我们多长时间内把好习惯养成。”

5.鼓励孩子反复行为形成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是经过不断反复的,这里需要家长有绝对的信心、耐心,允许孩子失败,允许重犯错误。孩子需要经过反复的行为、反复的鼓励,最后形成好习惯。

6.巩固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好习惯。一个好习惯形成,家长必须马上跟进确认,把好习惯巩固。强化、强化再强化,直到他巩固住。

7.家长的榜样作用。如果孩子发现家长有坏习惯没有改掉,他的坏习惯就不会改掉。孩子发现你有坏习惯和行为,你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你的话在他的心中就大打折扣了。

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的原因

1.没有榜样。孩子没有带着不良习惯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所有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在孩子的生活里,为他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样。

2.认为好习惯等于痛苦。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快乐,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痛苦,他经历的感性经验太少,所以他无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如果成年人向他传达了错误的信息,会贻害他终生。

3.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又不知道改变。作为家长必须明白,我们只有做对了动作,孩子才能改掉身上的缺点和毛病。

4.不良习惯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会自动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有反面的榜样,那他学坏就几乎是不可避免了。

5.不正确的思考方法。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好习惯是自然而然养成的。其实人的好习惯都是精心培养出来的。而坏习惯,由于没有标准,不需要努力练习就会做,所以我们家长必须有绝对的耐心,反复指导孩子,才能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6.家长的行为没有一贯性。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家长就必须反复沿着相同的方向做相同的动作才可以。

7.没有改变习惯的动力。家长要想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就必须先强化孩子身上的优点,让他觉得自己很好,自己可以变得更好,这样他才能产生自我完善的欲望,由此产生改掉旧习惯的动力。

8.家长的反强化作用。当孩子身上有了不良习惯的时候,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就反应在嘴上。先是不厌其烦地批评。发现批评不管用,就开始升级为打骂。这恰恰起到了反强化的作用。家长越是批评,孩子就越是改不掉旧习惯,等于在强化孩子的'旧习惯。

在教育发展史上,人们早就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就有“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等故事和《颜氏家训》、《太公家教》等家教文献;近现代,中外许多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斐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鲁迅、陶行知、陈鹤琴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不无强调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合力,即三者相互联系、配合、促进。作为家长应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只有尽职尽责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校教育的成果得以巩固,并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才能使对孩子的教育更上一层楼,并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在当今时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比以前大大地增长了,以至于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了。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现代的学校,如果没有家长们积极地参与其工作,就不可能存在。教师需要一些真正的助手――家长。所以学校在尽可能多地联系家长的同时,作为学生的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发挥家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那么如何与学校进行沟通呢?其实家长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来与学校沟通的:

一、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

家长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咨询,校长接待日和家长会等途径和形式加强对学校的联系。其中家长会能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和孩子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并且它一般由班主任主持,所以也有利于家长同班主任间的交流。

二、主动同教师建立联系。

现在许多老师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以及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由于学生比较多,并且有时候老师找不出时间进行家访,或者不能经常性地家访,了解每时每刻学生的情况变化。所以家长这时就应主动地同老师取得联系。一方面,家长可以积极向老师通报孩子在家的情况和家庭的情况,以便老师了解孩子现时状况的心理背景;还可以向老师说明家长教育孩子的思路、方法等情况,同时也赢得老师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互相探讨。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比如: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兴趣爱好、人际关系、行为表现、思想品质等等,既可以了解孩子不良方面的表现和孩子优良方面的表现。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请老师到家里做客,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家长对老师的尊重、热情,也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尊重、信任。

三、家长应对学校的活动表现热心。

在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大都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等,家长面对这些活动时,应表示热心,积极鼓励孩子去参加这些有益的活动。对学校举办的各项有益于孩子的活动给予关心和支持,并向学校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和孩子一起来参与。

四、科学谨慎地处理孩子对学校、老师的不满。

这种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着矛盾。一旦家长发现这种情况,就应科学谨慎地处理,既不能一概责备孩子,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盲目地纵容孩子同老师闹矛盾。这样势必使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到了难以解决的结果。所以家长应该全面了解情况,及时疏导,如果老师没有过错,应提高孩子的认识,增进孩子对老师的理解和信赖,如果老师确有过错,应教育孩子谅解老师,说明人无完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指导孩子多发现老师的优点,尽快使孩子走出对老师不满的情感误区。当然,如果老师过错较严重,作为家的也不应置之不理,也切忌冲动蛮干,应该通过学校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得到纠正。在这一切过程中,家长也应该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妥善解决事情,正是明智之举。

正所谓“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是实施成功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在沟通中,家长可以明确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因为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诸如:学习生活,文明礼貌,品行要求,体育达标,遵守纪律,劳动卫生,言行仪表等等,家长都应有大致的了解,而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思想是要克服的。另外,家长还可以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各方面要求中的具体情况,从而才有可能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总之家长要主动地、经常地和学校保持联系,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了解孩子的思想品质表现和在校学习情况,积极主动地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加为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和协调,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尤其是信息社会的今天,家长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工具、邮件等形式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同时向学校提出自己的管理建议。从而促进家、校、社会全过程育人环境。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育学要求教师具备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此外,还应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人生的美德没有比爱心更为珍贵的了。爱心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它不仅可以让你的心灵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你献出爱心的同时,他人会记住你的爱心,在你需要帮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爱心是互补的,只要你充满了爱心,你就会被别人的爱心包围着,这样的人能不成功吗?

在西方,小孩从小就会受到各种“爱心”教育,如敬爱父母、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善待自然、保护弱小、等等,并且落实在非常具体的细节上,比如观看演出时不能吃东西,不可喧哗,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等等。毋庸置疑,这些包含着爱心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养成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同他人和善相处。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爱”的内涵更是融入儒道而外化为多种表现形式。如像孔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尚同”,乃至后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数千年来,“爱”的思想,“爱”的教育连绵不绝。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爱心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有很多教师从教多年,从来没有享受到教书育人之乐趣,也没有体会到爱心教育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对教育缺乏激情,对学生缺少爱心。这样的教师永远不可能取得教育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教师如何给学生爱的滋润与呵护,让他们在阳光雨露下,长成天地间最真实自然的至美的一片风景呢?

一、要关心学生

这是爱生的前提。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关心学生。关心学生,不仅是学习上的关心,还要在生活、思想等诸方面予以关心。

二、要尊重、理解学生

维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大抵有两层含义:消极含义是不侵犯学生的人格,既不打骂体罚学生。不歧视学生,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不成问题,积极意义在于维护学生自尊,尊重学生合理意愿,能够做到并非易事。是要维护学生面子学生在家长和老师面前,面子观念稍要淡漠一些,但在同学面前,哪怕有一星半点有损面子的事,都会在他们心目中产生极大的震撼。所以在帮助,批评。教育学生时。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巧妙的给予学生以面子。

三、要有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到底怎样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较为恰当呢?依据以往一般情况,同学生平等相处说来轻巧,但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教师居高临下,指指点点,比较顺手,只要不侵犯学生人格,学生也能接受,何乐而不为?然而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敏感觉察到,学生在教师权威面前,常常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压力,他们虽不可能产生与教师平等相处的奢望,但内心深处倒是渴望能有与教师交往的机会,学生们特别喜欢与他们打成一片的老师,而对那些盛气凌人的老师近而远之,或不近而远之。这就说明,我们教师不能处于高处不胜寒的位置。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做到:教师与学生进行“转换角色地位”的尝试;教师要努力寻求与学生自由交往的渠道。

而融洽师生关系对于提高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无条件完整地接纳学生的一切,即使学生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也给予他鼓励和进步的机会;移情性理解,即暂时放弃自己的参照标准,善于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体会他的内心感受,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将这种理解准确地传递给学生;适度自我开放,自我开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适时适度度地自我开放不仅提供了榜样,使学生认同效仿,而且还有利于安全、自由氛围的营造。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学生发现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思想品德学科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

篇3:教育日志:孩子安全很重要

人们在未受外界自然、刑事犯罪分子侵害,没有面临生与死的威胁时,似乎感受不到生命与保护生命的重要性;但当一个人真正遇到危险,意识到需要自我保护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自我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个十分繁华的商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三个十四五岁的学生放学后到商场里闲逛,遇到了几个不三不四的成年人,其中有一个人上来对走在后面的一个学生进行勒索,并用刀子相威胁。

走在前面的学生回头看见了就返回来,周围也围了几个人。勒索者见人多了就说:“算了,算了,走吧。”学生也把拿刀子的人放了。

勒索者见学生们还不紧不慢地往前走,就又返了回来。两个学生跟他理论,暂时稳住他,另一个学生跑去报了警,警察及时赶到,才未酿成大祸。

事后,有人称赞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到底如何呢?

记者问:“歹徒威胁你们时,你们是被动的,是受欺负的,你们为什么不呼救?”

学生们答:“没想起来。”

记者:“歹徒第二次返回来再次威胁你们,你们为什么还不呼救?”

学生们答:“周围有那么多人在看着我们都不管,喊也没用。”

其实,这是错误的。只要喊一声“救命”,问题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不喊,人们还以为是两帮流氓在斗殴,人们在看热闹。

喊了,人们就会明白,流氓在欺负赤手空拳的孩子,就会引起巡逻警察的注意,毕竟是繁华的地方,歹徒也胆怯,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

有的学校有一节自我保护课,就是专门练习遇到危险时呼喊“救命”的,开始90%的人喊不出来。为什么?怕别人笑话,在虚拟的环境中尚可以这么解释。

那么上述三个学生都遇到生命危险了,为什么也喊不出来呢?第一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起来,第二他们没有受过这种训练。

有一位老师问学生们:“陌生人敲门开不开?”学生们都说:“决不开门!”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又是怎样的呢?第二天老师派人随访了几个学生,结果是敲一家,开一家。

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危险。研究人员有项调查发现,60%的事故是发生在家里,或者在家的周围,家是人过日子放松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们觉得自己大了,不再需要父母带着外出了,能独立到商场、活动场所了。

别看他们的身体发育已接近成年人,但父母还应教给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

篇4:教育孩子态度也很重要

对于幼儿早教是一个很深刻的话题,幼儿早教方法有很多,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一篇文章不能把所有的都概括进来,所以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说一说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的态度是怎样的。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掌上明珠,备受家里人的宠爱,所以过分的溺爱就产生了,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有害,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经不起任何的挫折,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严格一些。

一些报道曾经说过孩子应该成长在表扬中,但是过多的表扬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是会让孩子不知道挫折是什么,二是让孩子有更大的压力,所以适当的批评还是应该有的。

与孩子成为朋友是最融洽的相处方式,不要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压迫宝宝,这样无形中会让宝宝对你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让宝宝不愿意倾诉自己的心声,也不愿意与你更多的亲近,很多家长都是命令孩子干这个命令孩子干那个,从来不在意孩子的感受,与其命令倒不如商量。

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即使孩子做错事情了,能说出做事时的想法也是好的,不要立即给予批评要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对孩子身体上和心里上的感受也要给予理解,例如孩子不愿意吃药,觉得药苦,一般家长都会说不苦不苦可甜了。甜不甜孩子是知道的,与其这样蒙混过关还不如直接说虽然苦但是可以治病啊,宝宝要坚强一点。或者与宝宝一起吃药,给宝宝做一个榜样。

嘲笑、讽刺的语言要杜绝。当宝宝完成不了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而并非是你怎么这么笨呢,谁谁谁早就会了。这样会严重打击宝宝的自尊心,让宝宝丧失自信,没有了自信就更完不成想做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幼儿早教方法,正因为如此每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宝宝也不尽相同,无论家长的教育方法如何,在教育理念上一样要一致,要朝着想要得到的结果共同努力,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宝宝更加健康的成长下去,单纯的让孩子长多高多胖这是不称职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身体和心理同样重要。

篇5:孩子的情商教育方法

孩子的情商教育方法

一,帮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另外,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

父母亲该如何着手,培养孩子的自信?

事实上,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若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父母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所以建议父母亲可以坐下来,写下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而在这想特别提醒家长的是,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

对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给他们的最佳的礼物就是:一份无可救药的乐观心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乐观孩子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懂得对事情做正面的思考。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有次老师当众批评他的历史成绩。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觉得有失颜面而耿耿于怀。然而他做了心态上的调整,笑着跟妈妈说:“幸好老师批评的是我最烂的一门科目,如果我最好的一门科目还被他批评,那我不就更惨了。”有这样的正面思维能力,就是乐观特质的精彩展现。因为他知道怎么在任何环境中看到事情的优点面,从而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不当干扰,而找到激励自己的动力。

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看到事情的优点面,父母亲应常常用正向发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同学,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而在碰到挫折时,例如孩子上台演出不理想,爸妈不该说:“你今天怎么回事,表现得一塌糊涂。”而该用:“这次可能让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如此一来,孩子就有能力去思索正面的答案,例如“比起上次还是略有进步”,或者是“学到了重要的经验,下次上台该做更充分的准备。”

正向思维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时多花点心思,父母亲就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乐观的正向思考习惯。

四,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以及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等)。重视情商的父母亲在孩子参加这些团体活动时,关注的焦点不会是孩子与他人的比较结果,例如“我的孩子个头比别人高多少?”或者念着“我的孩子学习比别人快还是慢?”父母亲该观察的是,孩子在和别人的互动当中,他是主动和他人说话?还是害羞不开口?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而万一与他人发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应的?为了防止自己又落入“与他人较量“的惯性思维中,家长们不妨准备个小的笔记本,提醒自己观察的重点,并做记录。

同时,也别忘了鼓励孩子主动向他人提供协助,这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父母亲该多鼓励孩子观察别人的需求,而主动提供帮助。不妨常问孩子:“你有注意到有谁特别需要帮忙吗?”,“你觉得你能够做些什么去帮助别人吗?”而在孩子提供他人协助时,例如帮家人提东西,则该立刻给予及时的表扬,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够培养出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日后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皆会大有助益。

14、15岁之前,是情商能力培养及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若能积极地进行情商教育,从而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就能让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强,得以应付学习和生活中的低潮与挑战,让孩子有能力去经营一个成功与快乐并存的美好人生。

篇6:孩子的自尊心很重要

孩子的自尊心很重要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次因数学测试成绩差被老师当众训斥,并罚抄试卷三遍。平时性格内向的他,从此便更加精神压抑,离群寡欢,一上数学课就有一种莫名的畏惧感。后来竟发展到只要朝学校方向走便浑身发抖,上课常常觉得头晕眼花,耳边总回响着教师那尖刻的斥责声,度日如年。最后,家长不得不叫他休学。

这是一个受心理虐待产生严重后果的例子,当然也是极个别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学生,一怒之下,开口便训,且言语刻薄,什么笨蛋、蠢货、没出息,顺嘴劈向孩子,这种不经意的心理虐待却并非少见。

心灵虐待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 强迫型。根本不考虑学生(孩子)需要,强迫他们按老师或家长的'意志行事,甚至连孩子的申辩、愤怒、反抗权力都被剥夺。这些孩子往往胆小怕事、遇事退缩,缺少独立性,这必将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 冷漠型。对孩子需要漠不关心,缺少亲近感和同情心。对他们的过失,不是帮助教育,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冷落态度。这些孩子多苦闷、孤独。

三、 贬低型。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毫不重视,经常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贬低他们的学习成绩,然又不放过任何一点过失。致使孩子自悲,缺乏自信心,无主见。

四、 抹煞型。在孩子出现失误时,不是从整体上评价他们,帮助其找出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而是抹煞过去的一切,批评责骂,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撒盐,这类孩子常常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

心灵虐待实不可取。作为家长和学校的老师,首先要认识对孩子心灵虐待的危害性,认识到少儿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个性修养,慢慢改掉心灵虐待这个坏毛病,以耐心和情感打动孩子,尽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孩子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及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篇7: 《孩子,你很重要》读后感

读了《孩子,你很重要》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很多,这本书大概介绍了: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用五指大法让孩子听话、大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别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别再惩罚犯错误的孩子这5个法则的详细内容和具体使用方法,语言简洁、明了,实用性和指导性强。

这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正确、简洁的和孩子沟通,从中我们可以学到正确的育儿观。我们在检视儿童的时候,也侧面检视着我们自己,我们就是一面镜子,镜中映照着孩子的未来!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书中讲到了常用的表扬方法,用感谢表扬,间接表扬,不说出来的表扬,用问题表扬,用幽默表扬,表扬孩子的努力。

2、家庭教育避免多头指挥出现教养分歧。爸爸妈妈的意见不统一,妈妈和奶奶的意见不统一等,这样不仅让孩子手足无措,关键是如果一方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这又是孩子自己内心取向的话,时间长了对孩子性格、习惯的养成等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家庭教育的参与者之间要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统一战线,多头指挥绝对是家庭教育的禁忌。

3、说肯定的话,传达确定的信息。“说肯定的话,你就会吸引来肯定的事情。”对于孩子,尤其是小孩子,一定要用肯定的用语。不能用反问、讥讽式的方式和孩子说话,当然更不能用激将法了。不是“让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而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为”。

《孩子,你很重要》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教你以温和、尊重的方式建立与孩子的沟通桥梁引导孩子走上独立自主的成长道路,将一个个教育法则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真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相关专题 很重要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