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花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天花板”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折杨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共9篇),欢迎参阅。

篇1:折杨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折杨柳歌辞五首 南北朝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折杨柳歌辞》译文

(一)

一个青年男子,上马后并不去取马背上的马鞭子,

而是去折杨树和柳树上的枝条。

接着,他盘膝坐在马背上,悠闲地吹起了长笛,

“你怎么不走呀,客官?”路过的人、都想上前去问这个青年男子(挡住了别人的去路、他不急、别人急)。

(二)

我现在因为浓重的愁苦而不快乐,我愿意成为郎君的马鞭(看来、古人整天把马鞭带在身上,女子借此表达了想与郎君形影不离的真实愿望)。

走出和进入院落(院子)时,我愿意牢牢地抓着郎君的胳膊(生拍你变心、跟别的女人跑了),悠闲时、我能盘膝坐在郎君身边。

(三)

我在两泉旁的小泽处、放牧我心爱的马儿,

竟然忘记了给马套上马笼头。

我背着马鞍、跟随着马走,

“怎么不见你骑马呢?”女情人问道。

(四)

遥看孟津河一带,茂密的杨树和柳树都随风摇曳着。

我是胡家的儿郎,不理解汉族男人写的诗歌。

(五)

(赛马时)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快马;但快马要显出它的真本领,又必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

一群快马哔哔啵啵地快速奔跑着、才能分出高低。

《折杨柳歌辞》注释

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

蹀座: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

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

擐:系,拴。

羁:马笼头。

逐:跟随。

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

郁:树木茂密状。

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

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

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

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

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折杨柳歌辞》赏析

《折杨柳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乐”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折杨柳歌辞》评论

第一首诗歌,写的是男青年在等待自己的女情人。

第二首诗歌,紧扣第一首、写男子终于等来了女情人。这首诗歌是女情人对男子的忠贞表白。

第三首诗歌,写男子因为太思慕女情人、而老是忘记这、忘记那。可见,他的女情人一定很标志。

第四首诗歌,作者也略微表达了对汉族人民的不满,“不理解汉族男人写的诗歌、怎么去弄懂汉族文化?”

第五首诗歌,是以女情人的视角来写的,意思是说:好男人需要好马、好马依赖好男人才出名。

【折杨柳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3篇】

篇2:折杨柳原文及翻译

折杨柳原文及翻译

折杨柳

朝代:唐朝|作者: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翻译/译文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注释

⑴和练秀才杨柳:诗题一作“折杨柳”,乐府歌曲,属横吹曲。

⑵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⑶向:一作“肯”。

赏析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篇3:折杨柳原文加翻译

唐代:李白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注释

①摇艳:美丽的枝条随风飘扬。

②年:时节。

③长想:又作“长恨”。

④龙庭:又叫龙城。是匈奴祭天、大会诸部之地。

翻译

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

这里适逢生机蓬勃的春天,花儿争相开放,但玉关边塞此时却是冰雪交加,美人每当想起这些,都会倍感惆怅。

她在金窗前独自凭依,看叶暖烟空,心中更有无限离愁。她面对此景心中常会荡起一种凄凉之感。

真想攀折柳条,以远寄到情郎所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简析

《折杨柳》,乐府《横吹曲辞》旧题。此首抒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4:折杨柳歌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折杨柳歌辞五首 南北朝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篇5:折杨柳歌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

一个青年男子,上马后并不去取马背上的马鞭子,

而是去折杨树和柳树上的枝条。

接着,他盘膝坐在马背上,悠闲地吹起了长笛,

“你怎么不走呀,客官?”路过的人、都想上前去问这个青年男子(挡住了别人的去路、他不急、别人急)。

(二)

我现在因为浓重的愁苦而不快乐,我愿意成为郎君的马鞭(看来、古人整天把马鞭带在身上,女子借此表达了想与郎君形影不离的真实愿望)。

走出和进入院落(院子)时,我愿意牢牢地抓着郎君的胳膊(生拍你变心、跟别的女人跑了),悠闲时、我能盘膝坐在郎君身边。

(三)

我在两泉旁的小泽处、放牧我心爱的马儿,

竟然忘记了给马套上马笼头。

我背着马鞍、跟随着马走,

“怎么不见你骑马呢?”女情人问道。

(四)

遥看孟津河一带,茂密的杨树和柳树都随风摇曳着。

我是胡家的儿郎,不理解汉族男人写的诗歌。

(五)

(赛马时)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快马;但快马要显出它的真本领,又必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

一群快马哔哔啵啵地快速奔跑着、才能分出高低。

《折杨柳歌辞》注释

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

蹀座: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

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

擐:系,拴。

羁:马笼头。

逐:跟随。

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

郁:树木茂密状。

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

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

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

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

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篇6:折杨柳歌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折杨柳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乐”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折杨柳歌辞》评论

第一首诗歌,写的是男青年在等待自己的女情人。

第二首诗歌,紧扣第一首、写男子终于等来了女情人。这首诗歌是女情人对男子的忠贞表白。

第三首诗歌,写男子因为太思慕女情人、而老是忘记这、忘记那。可见,他的女情人一定很标志。

第四首诗歌,作者也略微表达了对汉族人民的不满,“不理解汉族男人写的诗歌、怎么去弄懂汉族文化?”

第五首诗歌,是以女情人的视角来写的,意思是说:好男人需要好马、好马依赖好男人才出名。

篇7:折杨柳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译文

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这里适逢生机蓬勃的春天,花儿争相开放,但玉关边塞此时却是冰雪交加,美人每当想起这些,都会倍感惆怅。她在金窗前独自凭依,看叶暖烟空,心中更有无限离愁。她面对此景心中常会荡起一种凄凉之感。真想攀折柳条,以远寄到情郎所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注释

摇艳:美丽的枝条随风飘扬。

年:时节。

长想:又作“长恨”。

龙庭:又叫龙城。是匈奴祭天、大会诸部之地。

赏析:

《折杨柳》,乐府《横吹曲辞》旧题。此首诗抒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篇8:折杨柳原文译文及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c《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赏析

其一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其二

这首诗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篇9:折杨柳歌辞原文及赏析

折杨柳歌辞五首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翻译

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

蹀座: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

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

擐:系,拴。

羁:马笼头。

逐:跟随。

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

郁:树木茂密状。

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

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

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

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

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赏析

《折杨柳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乐”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相关专题 杨柳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