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考的写作能力

toby116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toby116”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提升高考的写作能力(共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提升高考的写作能力

列提纲要“快”

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尤其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当今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题好文一半”,许多阅卷老师就是根据学生命的题目来判定他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因此,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住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我们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

立意要“深”

1、要扣命意。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如果扣题不紧,得的分数会很低。

2、立意要有深度,要“掘地三尺”。“千古文章意为高”,不少考生的应试作文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立意没有深度。立意,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沃野中去找寻理论的“掘地三尺”的深度。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阅卷老师一般对深具慧眼、富有哲理的作文情有独钟,给分较高。

3、立意不能浅俗,思想不要幼稚,态度不要“嬉皮士”。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有一些境界低下、思想庸俗之作。我们要明白,高考体现国家意志,而国家意志则重在弘扬真、善、美。有些同学喜欢唱反调,不管写什么都用调侃嘲讽的口气来写,显得很不严肃。高考作文立意要境界高雅、胸襟阔大,力避市侩气息、低俗趣味。

感情要“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鸭”,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诚挚朴实的情感,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要让阅卷老师感动,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得高分。

语言要“美”

流畅优美的语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语言能力要靠平常的努力锻炼。无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是做到语言美的第一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是语言美的真正体现。作文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练就:

一是恰当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典故等;

二是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排比、比喻、反问、设问、对偶、夸张等;

三是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如多用短句,变式句,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等。

四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积累。因为“腹有诗书文自华”。

五是锤词炼句,以铺陈、抑扬、排比、反问等手法增强文章气势。总而言之,润饰好了语言,能寓繁于简,寓抽象于具体;能使文句更形象生动,更含蓄幽默,更有意蕴;能使文意更鲜明突出,更富有哲理,更耐人寻味。

文面要“洁”

文面如人面,它是敲开阅卷老师心扉的第一块砖。高考阅卷时间紧,天气又热,评卷老师每天面对电脑屏幕,心态很微妙。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这样一来印象分就高了。试想:一份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出现在工作强度极大又十分疲累甚至有点焦躁的你的面前,你岂愿卒读?太潦草的作文,往往只看了首尾,可能三类作文偏下的分数就出来了。当然,我们所写之字不一定是练过书法的(练过当然更好),而只是要求所写之字大小一样,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不潦草,不涂改(实在需要修改时也应用笔轻轻划去,切不可重重涂写,乱打叉),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所写的字是什么字,以求一个整体效果。

篇2:提升高考写作能力的策略

一、结构模式要“简”。

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要通盘考虑。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自己写清楚了,阅卷老师才能看清楚;阅卷老师看清楚了,给分才能给清楚。笔者认为,考场作文的结构应该简明,因为教师阅卷时,每篇作文平均阅读的时间仅为一分钟。因此,一篇应试的议论文最好只包括三大部分,五到八段文字:第一部分,简要提引原材料,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出自己的感悟,作为中心观点,这个观点要明明白白,旗帜鲜明;第二部分,分三至五段,前两段(或三段)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各取一个例子,紧扣观点进行正面论证;后一段(或两段)可从反面选取事例与前文进行对比论证;第三部分,对全文论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给人以完整感。这样结构文章既简明又严谨且不呆板,还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二、列提纲要“快”。

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尤其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当今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三、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题好文一半”,许多阅卷老师就是根据学生命的题目来判定他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因此,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住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我们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

四、立意要“深”。

1、要扣命意。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如果扣题不紧,得的分数会很低。

2、立意要有深度,要“掘地三尺”。“千古文章意为高”,不少考生的应试作文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立意没有深度。立意,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沃野中去找寻理论的“掘地三尺”的深度。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阅卷老师一般对深具慧眼、富有哲理的作文情有独钟,给分较高。

3、立意不能浅俗,思想不要幼稚,态度不要“嬉皮士”。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有一些境界低下、思想庸俗之作。我们要明白,高考体现国家意志,而国家意志则重在弘扬真、善、美。有些同学喜欢唱反调,不管写什么都用调侃嘲讽的口气来写,显得很不严肃。高考作文立意要境界高雅、胸襟阔大,力避市侩气息、低俗趣味。

五、感情要“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鸭”,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诚挚朴实的情感,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要让阅卷老师感动,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得高分。

六、语言要“美”。

流畅优美的语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语言能力要靠平常的努力锻炼。无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是做到语言美的第一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是语言美的真正体现。作文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练就:

一是恰当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典故等;

二是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排比、比喻、反问、设问、对偶、夸张等;

三是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如多用短句,变式句,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等。

四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积累。因为“腹有诗书文自华”。

五是锤词炼句,以铺陈、抑扬、排比、反问等手法增强文章气势。总而言之,润饰好了语言,能寓繁于简,寓抽象于具体;能使文句更形象生动,更含蓄幽默,更有意蕴;能使文意更鲜明突出,更富有哲理,更耐人寻味。

七、文面要“洁”。

文面如人面,它是敲开阅卷老师心扉的第一块砖。高考阅卷时间紧,天气又热,评卷老师每天面对电脑屏幕,心态很微妙。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这样一来印象分就高了。试想:一份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出现在工作强度极大又十分疲累甚至有点焦躁的你的面前,你岂愿卒读?太潦草的作文,往往只看了首尾,可能三类作文偏下的分数就出来了。当然,我们所写之字不一定是练过书法的(练过当然更好),而只是要求所写之字大小一样,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不潦草,不涂改(实在需要修改时也应用笔轻轻划去,切不可重重涂写,乱打叉),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所写的字是什么字,以求一个整体效果。

以上所谈的七个提升策略多少有一些“急功近利”、“离经叛道”的味道,但是它的确是帮助同学获取应试作文高分的一个有效途径。希望高三同学们予以重视,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篇3:提升公文写作能力

提升公文写作能力

任何能力都不可能由旁人直接传授,必须经过来回反复实践方可形成,公务文书(以下统称公文)写作能力亦然。

华公公考教研部余思君,撰写过许多“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等常用材料,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以下是他对公文写作的一些浅见,希望能给公考之路的考生一些帮助。

一、为什么我们写材料觉得那么难

公文写作是一项精细科学的脑力劳动。

它包含了许多层次的内容,不是主观上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做好,这也正是大家感到材料难写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主观对于客观的一种认知探索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永远是主体,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造成“写不出”“写不好”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开动脑筋,没有有效地、全面地对事物的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不重视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进行公文写作,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目标,写作就会陷入被动和盲目。

从自身情况来说是认识上的不重视。

一方面缺乏足够的责任感,没有把公文写作放在应有的位置。

即没有放在讲政治的高度、放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总结经验教训、外树形象的高度来审视和对待,因而缺乏写作的动力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公文写作本身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公文写作“无学”,

认为公文写作和一般应用文一样,格式简单固定,写起来枯燥无味,没有什么学头;或者走向反面,认为公文写作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要求严格,自己知识积累不够,无从把握而不愿写。

其次是思考不认真。

有个别同志不脚踏实地地学习,而且总以为自己学过就一定会,满足于一知半解,平时积累少,所以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就会无处下笔。

有时候领受了任务,不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考和实践,拿来就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其实公文写作,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先要吃透上级的指示精神,认真掌握下级的具体情况,深思熟虑后有针对性地撰写,否则就会陷于盲目,行文写作特别是制发文件时很容易就会游离于行文要求和主题之外,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荒腔走板、离题万里,甚至犯原则性错误,造成恶劣影响。

三是实践不深入

公文写作的内容来自于实践,又具体指导服务于实践,这是公文写作区别于一般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

公文写作涵盖了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注重在实践中区分把握,很容易在格式等方面彼此混淆。

如果一味地凭感觉、想当然,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视若无睹,把握不住写作的主题和格式,结果往往因情况不明、思路不清而写不下去。

四是训练不常态。

当然,写不下去,除了对具体写作的格式要求和写作内容不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平时缺乏练笔。

有些人对格式内容的要求虽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由于缺乏实践训练,也往往导致脑中有印象,笔下却没有墨水。

另外,平时的词汇积蓄量少,知识信息储备不足,也是造成写不下去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文字能力弱不是造成写不下去的根本原因,不注重下功夫熟悉情况,不愿花精力勤思常练才也是造成写作困难的根本原因。

二、 我们可以怎样提高公文写作能力

干部职工提高办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提高了文字能力,才能总结经验教训,突出其他的职能,有了“做功”必须要有“唱功”,才能使工作完成得更加有成效。

然而,提高文字水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去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最后做到下笔成文、结构整齐、文字精当。

除了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思想认识、自觉地积极地撰写材料之外,具体可以通过下面六点努力来快速提高能力。

一是积攒“下锅米”

撰写公文通常有两条最基本的要求:“上要着天,下要着地”。

着天就是知上晓上;着地就是掌握信息、立足现实。

公文重在实用,鲜明的实用性是公文首要和最本质的特点,也是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公文写作之前,必须掌握大量的信息材料,经过鉴别、筛选、分析、综合,将相关的材料转化为公文的内容。

在撰写公文时,并不像不会写作文的小学生,胡编乱写,不是没得写就瞎编或者不写,而是“奉命作文,代人立言”,不管你有没有准备,有没有什么感想,都必须按时交出所布置的公文任务。

而这样的话,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那么,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恐怕就会误了重要的事情。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巧的农妇也做不出没有米的饭。

撰写公文也是如此,在平时必须注意积累相关资料。

1.素材的积累。

公文写作离不开素材,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有用,关系到公文能否完成得出色。

材料是进行分析的起点。

徐霞客在写游记时,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去搜集资料,他走过19个省,为了亲自了解真相,进行了长期的地理考察活动,最后完成了200

多万字的游记,很多都是通过亲自体验搜集的材料整理而成的。

写自己单位的材料、上报信息,也要有这样的精神,要长期积累和充分占有单位工作、活动情况等素材。

积累公文写作材料,要从小处做起,养成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多参加会议,多阅读上级的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充分把握上级的相关要求,多阅读报纸、杂志,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与方针,

多看新闻,掌握国内外热点消息,关注群众的心声,并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感都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材料。

可以准备专门的本子,在平时将你认为有用的资料抄写或剪辑下来,贴到或记到本子上。

日积月累并且反复运用,你的小仓库就会积攒了越来越多的“下锅米”啦!

2.思想的积累。

思想,就是指客观存在反映于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对于公文材料而言,思想是灵魂。

大家就需要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参观考察、深入调查研究、亲临现场等多种渠道,去捕捉那瞬间闪现的新想法、新见解,及时记录下来。

在看书读报时,对重要的、好的文章要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它好在什么地方?怎样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不足?假如换我来写篇文章又会是怎样?这样一对照思考,自己也就慢慢有提高,自己的思想仓库也会越来越“满”!

3.语言的积累。

我们都应该知道,公文写作中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提炼。

平时要从大量报纸刊物、网络和其他材料的阅读中提炼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和生动活泼的俗语,以及现代社会的一些新鲜词汇,并且运用到公文中,这样便会为我们的公文增加一些画龙点睛似的亮色。

当然,在面对不同对象时,加入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撰写不同类型的讲话稿,面对群众(口语化)和面对高层人士(不落俗套)要有所区别。

有时候,经典的语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的,要特别注意宣讲的场合和对象,长期积累这些细节并分对象熟练运用语言文字。

二是学会“模仿秀”

模仿的意思是指有意无意的学习他人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与对方相似。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巴金曾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了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和作法了。

著名作家茅盾也认为“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我们小时候学习写字,有专门的字帖,画画中也有“临摹”一词,同样的,在公文中,初期也是需要经常模仿和参考。

要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应有意识地选读一些范文,以作借鉴。

只有读多了,读熟了,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和作法了。

如,总结、报告、汇报材料的开头,通常会用到“在×××的正确领导下”,“在×××的大力支持下”,“在×××的亲自过问下”;在总结成绩时,通常都会用,“取得良好的成效,得到干部群众拥护和欢迎”,

或者是“各项工作呈现良好态势”等等进行归纳;以领导为主角的新闻报道,通常会有“×××领导亲自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领导不辞辛苦(根据天气变化可相应改为“冒着大雨”、“冒着严寒”、“顶着烈日”等)

走访和慰问了×××”等语句;在分析问题时,一般都会用“在认真总结工作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必用此语来增强危机感,类似的语句还有:“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困难同在”;

在结尾通常都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更加勤奋的工作,推进财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

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读书是读他人之书,作文是作自己之文;借鉴只是从中汲取营养,经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袭,依葫芦画瓢。

回想我自己写东西的`经历,有时候……也有时候写好后给领导看了,领导说还挺不错的,挺像个样子的。

于是,我发现,原来“模仿”也是那么重要的。

只有先学会模仿,有所创新,充实新的内容,当然这样的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而要灵活运用,所以说,“模仿”并不是件丢脸的事情,而是最开始的时候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是勤练“手中笔”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一书中说:“谚云读书十篇不如作一篇”, “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矣。

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

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一篇半篇亦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

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实践,人们也常说“拳要打、字要写”、“文贵于精,精在于练”,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这些话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不仅要多读,更要苦练,任何好文章都离不了苦练。

文稿的写作才能、技巧,也是从刻苦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只有多写常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

当然,练习公文写作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工作中,常常听到一些人说;“我们想是想写,就是不知道从何写起”。

笔者认为,不妨从整理会议记录、情况反映做起,做到勤写、多写、长期写。

在大量阅读、积极模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经常试着向上级的报刊杂志、网站投稿,发表一些“豆腐块”、“火柴盒”,我们不要小看了“豆腐块”、“火柴盒”,它虽小但却可以起到练笔的作用,坚持下去,会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篇4:高考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办法

一、圈点笔记

阅读你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二、批语笔记

阅读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

三、摘录笔记

可摘录在本子上,也可摘录在卡片上。文摘卡片,文具商店里都有出售的。你也可以自制,纸质得选用硬一些的。卡片一般得有题目、类别、作者、书刊名称、第几期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一张卡片只摘抄一类内容。等卡片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再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随时使用。摘录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和标点。

提纲笔记 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力求抓住重点,概括出基本内容,文字须简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写进去。提纲笔记对以后自己在写作中的资料运用会很有帮助的。

四、心得笔记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将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合在一起写出。作心得笔记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心得笔记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比如,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和你的心得体会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

最后,中国人才网预祝届高考生能够顺利考生理想的大学!

篇5:高考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

高考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

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考作文存在着许多特殊性,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紧张的环境下写出一篇能让阅卷老师喜欢的文章不仅需要好的写作能力还需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下面笔者跟同学分享以下七个策略,

一、结构模式要“简”。

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要通盘考虑。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自己写清楚了,阅卷老师才能看清楚;阅卷老师看清楚了,给分才能给清楚。笔者认为,考场作文的结构应该简明,因为教师阅卷时,每篇作文平均阅读的时间仅为一分钟。因此,一篇应试的议论文最好只包括三大部分,五到八段文字:第一部分,简要提引原材料,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出自己的感悟,作为中心观点,这个观点要明明白白,旗帜鲜明;第二部分,分三至五段,前两段(或三段)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各取一个例子,紧扣观点进行正面论证;后一段(或两段)可从反面选取事例与前文进行对比论证;第三部分,对全文论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给人以完整感。这样结构文章既简明又严谨且不呆板,还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二、列提纲要“快”。

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尤其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当今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三、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题好文一半”,许多阅卷老师就是根据学生命的题目来判定他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因此,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住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我们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

四、立意要“深”。

1、要扣命意。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

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如果扣题不紧,得的分数会很低。

2、立意要有深度,要“掘地三尺”。“千古文章意为高”,不少考生的应试作文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立意没有深度。立意,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沃野中去找寻理论的“掘地三尺”的深度。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阅卷老师一般对深具慧眼、富有哲理的作文情有独钟,给分较高。

3、立意不能浅俗,思想不要幼稚,态度不要“嬉皮士”。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有一些境界低下、思想庸俗之作。我们要明白,高考体现国家意志,而国家意志则重在弘扬真、善、美。有些同学喜欢唱反调,不管写什么都用调侃嘲讽的口气来写,显得很不严肃。高考作文立意要境界高雅、胸襟阔大,力避市侩气息、低俗趣味。

五、感情要“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鸭”,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诚挚朴实的情感,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要让阅卷老师感动,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得高分。

六、语言要“美”。

流畅优美的语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语言能力要靠平常的努力锻炼。无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是做到语言美的第一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是语言美的真正体现。作文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练就:

一是恰当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典故等;

二是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排比、比喻、反问、设问、对偶、夸张等;

三是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如多用短句,变式句,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等。

四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积累。因为“腹有诗书文自华”。

五是锤词炼句,以铺陈、抑扬、排比、反问等手法增强文章气势。总而言之,润饰好了语言,能寓繁于简,寓抽象于具体;能使文句更形象生动,更含蓄幽默,更有意蕴;能使文意更鲜明突出,更富有哲理,更耐人寻味。

七、文面要“洁”。

文面如人面,它是敲开阅卷老师心扉的第一块砖。高考阅卷时间紧,天气又热,评卷老师每天面对电脑屏幕,心态很微妙。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这样一来印象分就高了。试想:一份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出现在工作强度极大又十分疲累甚至有点焦躁的你的面前,你岂愿卒读?太潦草的作文,往往只看了首尾,可能三类作文偏下的分数就出来了。当然,我们所写之字不一定是练过书法的(练过当然更好),而只是要求所写之字大小一样,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不潦草,不涂改(实在需要修改时也应用笔轻轻划去,切不可重重涂写,乱打叉),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所写的字是什么字,以求一个整体效果。

以上所谈的七个提升策略多少有一些“急功近利”、“离经叛道”的味道,但是它的确是帮助同学获取应试作文高分的一个有效途径。希望高三同学们予以重视,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篇6:提升公文写作能力计划

一.抓住写作能力养成规律

1.由少到多

2.先放后收

3.先规后巧

4.由记叙而论说

二.公文写作的循序渐进

1.循序渐进

(1)从通知、公告、大事记等相对内容单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体学起,逐步向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相对复杂的文体拓展。

(2)从相对规范性较强、模式化程度较高(办法、规定、条例)的文体学起,逐步向(领导讲话、经验材料等))非规范化、模式化的文体拓展。

(3)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写起,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

2.照猫画虎

初学公文写作的人,也可以找范文来套写和模仿,在模仿中体会奥妙,摸索门道。模仿多了,就会逐步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规律。如:起草一个会议通知,往往就可以找一个原有的通知来套写。

3.多写多练。

写作的规律,只有在多写多练中才能不断加深认识;写作的能力,只有在多写多练中才能逐步提高。不通过多写多练的长期积累,写作理论懂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改中求精

只有在不断的修改中,才能出成品、出上品、出精品。正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1)修改的四个方面:

一是斟酌主题,看是否正确、深刻和突出;

二是研究结构,看前后是否衔接,整体是否协调,层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照应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

三是检查素材,看是否真实、典型、新鲜、生动,是否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主题;

四是推敲文字,看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是否得当。

(2)修改的三种方法:

一是静思默改法。就是初稿写成后,自己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让整个文稿从头至尾、从大到小在头脑中过过“电影”,细细品味,从中发现毛病。

二是边读边改法。就是对写成的文稿,从头至尾读上一遍甚至几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修改。这对发现不妥当的词、不通顺的句子极其有效。

三是冷却修改法。就是把写成的文稿先放一放,自己则先读一些有关的文章,翻一些相关的资料,开阔一下思路,冷静一下头脑,然后回过头来再对文稿进行思考和修改。

(3)比较鉴别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知好坏、晓优劣、见长短的有效方法。学习公文写作,也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一是拿自己写的初稿同领导修改后或报刊发表后的定稿进行比较,看一看领导和编辑都做了哪些修改,琢磨一下为什么这样修改,修改后的高明之处在哪儿,从中体会出一些门道,以供今后借鉴。

二是拿自己的习作同别人起草的大家公认比较成熟的相同内容、相同体裁的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人家高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高明,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思考一下怎样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三是找一些不同人起草的内容和体裁相同的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各有什么特色和长短,找出哪些是可供自己学习借鉴的,哪些是自己应该注意避免的,以博采众家之长。

四是把自己所在单位的文稿同上级单位的同类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上级的文稿在站位上、在角度选择上、在问题的阐述上有什么高明之处,以便从中受益。

5.虚心请教

遇到不明白的,要主动向写作高手请教或和同事一起研究讨论。

一是带着问题求解。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想不明白的事情或解决不了的矛盾,要主动向高手请教,也可以请身边的同事一起研究讨论。有的时候,高手的几句话就可以点拨清楚;在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也常会受到深刻的启发。

二是带着文章求改。就是自己写了文章以后,要多请高手帮助修改。有的时候,人家改动几句关键的话,可以使文章上一个档次;提出几条修改意见,可以使你受益匪浅,甚至受益终生 。

三是向书本求知。特别是一些有关公文写作的专业性刊物,常常发表充满真知灼见的文章,经常读一读,会大有好处,有些文章甚至会使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四是勤于总结。要真正掌握写作规律,就要勤于实践,勤于总结。每写一篇文章要总结,每看一篇文章也要总结,还要经常把一些相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对比。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由写作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篇7:提升公文写作能力计划

尽快提高公文写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这是众多基层文秘人员对自身的迫切希望(文案中国原创代写:演讲稿类、总结计划类、公文类 、指导类、软文类 、经济、文书、法律类、企业文案类 、新闻类等常年文秘代理。)。笔者在近几年来应邀为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公文写作培训时很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里尝试谈一谈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途径问题,供有志于从事文秘工作的朋友们参考。

据考察,在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方面,一些基层文秘人员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几种认识上的偏颇。试析如下。

唯格式是重。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基层文秘人员极为看重公文格式,甚至把它当成公文写作能力中的根本性因素。诚然,准确掌握公文格式,并在实际公文运作中规范地体现出来,这确实是很必要的。但从公文写作的角度看,达到这一要求,只是浅层次的能力,并不难做到。因为公文格式是极为程式化的规定,完全属于记问之学。如果把格式放在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首要位置上,就势必一定程度地忽视公文内容方面的深入学习和训练。

通过听培训课以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笔者在与接受培训的一些文秘人员的交流中感到,他们对这种培训课十分渴望,并为能参加听课而格外兴奋。应当肯定,这种积极性是极为可贵的,而且通过听课也确实可以开阔视野,更多、更准确地了解公文写作的各项要求,从而有效地避免一些不规范现象的产生。但如果认为听了课即可以使自己

的公文写作能力自然获得提升,就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了。因为能力是无法直接传授的,而必须通过自身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和巩固。公文写作能力亦然。过于依赖听课而忽视有意识地进行写作实践,就难以使公文写作能力获得扎实的提高。

完全依赖遵循本单位发文惯例进行模仿以提高能力。应当承认,这样做对熟悉公文运作实际,了解一些公文文种模式是有相当直接的作用的,因之,它不失为提高自身公文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有必要指出,一些基层公文运作状况,往往难以与相关法规、规章的调整、变化同步,因而出现明显的滞后性。如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办法》)撤销了“报告”中“向上级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适用内容,而由新增加的法定公文文种“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办法》)来承担这一功能。但有一些行政机关向上级提出建议时仍使用“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办法》)。再如一些基层机关单位尽管文秘人员几经变动,但仍几十年一贯制地将转发上级机关“通知”的公文“通知”的标题拟成“关于转发……关于转发……的通知的通知”。这与《办法》中关于“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的要求很不相符。又如1994年1月1日起国务院办公厅修订、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在“函”中增加了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全指限定,从而使行政公文“函”不能再用于上下级机关之间,《办法》保留了这一要求,规定“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但时至今日,一些基层行政机关和单位仍将“函”用于上下级之间。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不了解相关法规、规章的规范性要求,完全依赖遵循本单位发文惯例进行公文运作,是很容易出现不规范状况的。

前已谈及,能力是无法直接传授的。公文写作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并得以提高。这是根本性因素。公文写作的实际练习,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表达方式的单项及综合练习

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包括叙述、说明和议论。这些表达方式,与语文教育写作训练中较普遍存在的偏于文学化的状况相比,体现出很强的应用性。对于这一点,进行实际练习时应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力避文学化。通过写作实践,切实体会公文写作对表达方式的基本要求——叙述简洁庄重,不曲折、不修饰;说明平实确切,不失真、不渲染;议论精当凝练,不繁琐,不铺展。如针对本单位出现的错误现象,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属于公文“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种或者情况”——《办法》)所含内容的多个单项练习:叙述错误情况,议论分析原因,说明处理结果,总结归纳教训,提出希望要求。进行这样的单项练习时力求符合、体现上述对表达方式的基本要求。嗣后即可以进行综合,从而形成一篇段落清晰的完整公文。这样的写作实践,可以说完全摆脱了粗放式,而是进入了集约化。坚持这样的集约化练习,对公文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无疑有求。这样修改起来才有依据和针对性,而不致盲目进行。这里不妨再举一例,××县教育局向其上级××县人民政府汇报乡镇中小学校舍普查情况,并提出核拨校舍维修专项经费的请求,以“报告”行文。该公文被××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退回,要求重新制发。有关文秘人员按“报告”的写作要求来检查这一公文,才发现“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办法》),于是删去了原公文中“请求核拨校舍维修专项经费”的内容,改为单纯地汇报情况,而另以“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办法》)行文呈请核拨有关经费。试想,如果该文件的起草者熟悉“报告”的内容要求,并在文稿形成后再检查、修改,这样不规范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至于公文语言上的修改,将在下面与语感的培养一并谈及。

2.努力培养对事务语体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公文所用语言,基本属于书面语体中的“事务语体”(又称“公文语体”),也兼及“政论语体”和“科报语体”,而一般不用“文艺语体”。但十几年的语文教育中,受教育者打下烙印最深的,往往是文艺语体,以致语言运用偏于文学化,语感畸形化,很难适应社会对实用性语言能力的需求。这一点,已为众多有识之士所诟病。因之,培养对事务语体的'感悟能力,恰当、得体地运用公文语言,就成为公文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并不是了解了事务语体的特点和要求后就能自然形成的,同样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逐渐具备。进行这种实际锻炼(文案中国原创代写:演讲稿类、总结计划类、公文类 、指导类、软文类 、经济、文书、法律类、企业文案类 、新闻类等常年文秘代理。),可以说与上面谈到的表达方式的单项练习及写作后的反复修改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如讲述某单位未按财务要求逐月上交有关款项时用“有关款项迄今犹未缴足”这样的语句,说明下发有关文件的目的时用“为迅速落实会议精神,特作如下要求”这样的语句,议论发文件的缘起时用“……传销活动……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治安的巨大隐患”这样的语句。凡此种种事务性语体特点明显的公文语言,都只有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才能对其形成感悟能力并进而熟练运用。练习使用公文语言时,还应注意按《办法》的要求“直述不曲”,即不能使用曲笔。如有的文秘人员在起草向上级请求为本单位增加人员编制的“请示”时写道:“恳请上级机关体恤我单位人员极为紧张之情。”这就是不适宜地在公文中使用了“曲笔”,有委婉批评上级存在官僚主义之嫌,后经修改,将这一违反“直述不曲”要求的语句予以删除。语言运用上同时要注意避免口语化和文学性。如某乡政府向所在县财政局请求增拨校舍修建经费时发“请示”(该乡政府与县财政局是不相隶属的平级关系,所以不应使用“请示”而应用“函”行文。但为数不少的基层机关单位在向无隶属关系的职能部门请求批准某一事项时常用“请示”而弃用“函”,意在表示对收文者的“尊重”,避免引起误解和反感,这是很不规范的文种误用。这里附带论及,同时也再次强调依循本单位发文惯例来进行公文运作容易出现的偏差。)中说:“这次山洪将在建的乡中学一侧围墙及相邻的厕所和建材仓库冲倒,造成约15万元的经济损失,原已下拨的款项不够用了。由于受灾,我乡财政捉襟见肘,雪上加霜。”这段文字语体明显失当。“不够用了”是口语,应改为“不敷使用”;“捉襟见肘,雪上加霜”是文学性的描述语句,应改为“十分紧张”。

公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自身写作实践这一要素。基层文秘人员应牢固树立“写作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一理念,在诸如参加培训、阅读指导书等辅助条件之下,积极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公文写作实践,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去体会各类文种的写作要求,熟悉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感悟事务语体的特点,同时将公文格式、文种适用范围等易记、易用的程式化规定融入其中,这样就能逐渐适应工作的需要。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途径在于自身的反复实践。这一实践不应是简单地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应循序渐进,不断有所收获。当然,这种收获绝非能立竿见影般地迅速体现,而须日积月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迫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笔者这里所谈及的进行反复写作实践的“途径”,卑之无甚高论,但提高自身公文写作能力,除此别无他径。

相关专题 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