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批判性思维品质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工作人员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工作人员”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批判性思维品质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共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数学批判性思维品质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批判性思维品质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文章结合数学实例,分析了数学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内涵、作用及表现,并提出了培养数学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

作 者:李兴东 Li Xingdong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高等理科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数学批判性思维品质   教学策略  

篇2: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1.课题研究原则及任务目标

1.1 明确课题研究原则。

1.1.1 坚持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1.1.2 坚持可行性、发展性、实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1.1.3 坚持“小、精、实、新”研究特点与语文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1.1.4 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与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1.2 明确课题研究任务目标。

1.2.1 通过开展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或基本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优化的目的。

1.2.2 促使个人将内化的教育观念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1.2.3 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以此评价机制为导向,强调双向反馈的功能,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1.2.4 探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2.5 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写的情感教育课,要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己悟出文中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而不是象以前那样教师告诉给一个结论去死背。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变得灵活机动,会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

2.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

2.1 尊重学生主体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差异和学生情感、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及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再造性和可塑性,从班级学生个体实际出发,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常规工作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2.2 在研究中,要从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学习品质差异(习惯、方法、态度等)和学生潜质差异入手,强调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突出整体推进,探寻规律,总结方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2.3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课题实验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鉴别、有思想、有对策、有发展。

2.4 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研究中的独创性,又要统筹集体智慧在研究中的广泛性和互补性,采取个人探索,大家讨论、交流,整体推进的策略。

2.5 在实施过程中要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抓到重点,注重质量,体现出四个“为主”,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

2.6 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让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紧密、有机结合,使教、研、训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3.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要合理

一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实验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成果应用阶段。

3.1 初步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研究方向,学习并掌握先进理论,进行广泛交流,掌握研究方法,初步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第一阶段小结和阶段性成果整理,即教师个人要有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小结,同时将一些较好的经验总结整理以备第二阶段开展应用。

3.2 成果整理阶段。全面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实验阶段,开展各种形成的研究活动,初步归纳整理出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性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策略,教师个人写出第二阶段小结,围绕个人所研究课题写出相关论文。这一阶段教师把自己好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消化,以备以后能够很好应用。

3.3 成果应用阶段。巩固第二阶段成果,对初步成果进行大面积课堂教学验证,在校内把课堂教学实践纵深推进,同时,扩大交流,弥补弱势或缺陷,不断完善。

教师个人要展示个人的研究成果,一种是课堂教学实际展示,上好一堂公开观摩课;一种是物化成果展示,写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保存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等。以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好的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信只要认真总结自己好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有效。

篇3: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文 张天孝)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指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估计思维材料、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 不轻信。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学生对思维活动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校正,即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调 整”“校正”又来自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只有深刻的认识、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判断。因此 ,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精细地估计数学材料,准确选择推理条件;善于从正反 两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并能及时调整和校正。在推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概念, 区分相近概念;善于区别不同的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及其适用的条件;善于发现并指出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错误倾向,排除错误的干扰。在运算过程中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善于进行辩证 地思索与分析,自觉检查思维过程,自我控制和调整思维方向,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在维理效 果上表现为推断、估计、自学以及对结论与推理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较强。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 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 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评价。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出示左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 积(单位:厘米)。学生计算后发现,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 讨论,找原因,从而发现,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在审题 时即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必 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附图 {图})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 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也 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问题提法改变了,题目虽然不大,涉及内容却很广, 有很多的陷井,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 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 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 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 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 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思路清晰,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 解脱出来,减少中间环节,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 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 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 b-a/c=f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f)

(2)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f)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20-a/30=6)

(8)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12-a/18=10)

(9)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 (360/b-360/1.5b=6)

(10)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的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提前6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台?(36 0/b-360/1.5b=6)

(11)生产360台机器,实际完成的天数是原计划的2/3,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 [360/(2c/3)-360/c=6]

(12)要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的是实际的2/3,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台?[360 /(2c/3)-360/c=10]

这是一种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高于用单纯分析和说明数量关系的解释方法。其本质是从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的内在规律上揭示数量关系。而且研究数量关系的结构形式,可以运用迁移的规律解决同构异素问题。某些 应用题尽管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实际上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这就是同构异素问题。教学时可以使形式超脱 内容,把不同题材中共同的结构形式分离出来,进一步抽象化、符号化,只研究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 说,概括程度越高,迁移量也就越大。小学数学中按照抓基础、促迁移、简结构、大容量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 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觉地、合理地联想来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联想,即 把解决简单问题所采用的手段和所获得的结论,类推到较复杂的情境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数学 问题的联想,大都可以看作关系联想。数学概念之间、数学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关系联想是这多种 多样联想的反映。联想丰富了,想象也就丰富了,思维的活力增强,思维的敏捷性自然就提高了。

篇4: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文 张天孝)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指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估计思维材料、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 不轻信。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学生对思维活动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校正,即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调 整”“校正”又来自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只有深刻的认识、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判断。因此 ,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精细地估计数学材料,准确选择推理条件;善于从正反 两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并能及时调整和校正。在推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概念, 区分相近概念;善于区别不同的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及其适用的条件;善于发现并指出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错误倾向,排除错误的干扰。在运算过程中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善于进行辩证 地思索与分析,自觉检查思维过程,自我控制和调整思维方向,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在维理效 果上表现为推断、估计、自学以及对结论与推理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较强。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 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 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评价。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出示左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 积(单位:厘米)。学生计算后发现,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 讨论,找原因,从而发现,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在审题 时即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必 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附图 {图})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 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也 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问题提法改变了,题目虽然不大,涉及内容却很广, 有很多的陷井,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 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 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 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

[1] [2] [3]

篇5: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庞宝军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西江初级中学)

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教学形式的不断完善,都旨在由原有的封闭固守式教学模式,改变为创新形式的教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的学科,其教学模式改变为创新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讨论了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学;初中数学;创新教学

经过课堂教学多年的发展,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素质发展,为力求将“人本性”的教学理念体现在当今的教学中,初中数学课堂必须进行改革,提升课堂的创新性。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切实可行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

新课改后的教材内容已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深入浅出,基本做到了用最平实的语言体现最基本全面的数学知识,但教材只是一个指导性工具用书,教师善于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应用,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这是教学的关键。尤其是要善于变通,将传统的直白知识进行创新扩展,让学生真正掌握“举一反三”的技能。例如,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时,举例不要单一使用书上的范例,而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十分有利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二、从教学目标上进行创新

数学学科的开设,最重要的一项应用价值就是“生活化”。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切记,单纯的知识讲解和传授很难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求知欲”。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很单调,也很直接,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书面问题。而现在的素质教育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能完全根据课本的要求和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而更应该注重经验理论的总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乐知者”。因此,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能够教会这一道题”,而是应该以一道题为范例,让学生在这一道题中学会分析方法、运算方法、解题思路,并能够自主综合反思,对题目进行深化,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要适合学生,提高学生的成绩,更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以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从教学过程上进行创新

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教学过程的不同。传统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教学课堂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导致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死气沉沉,且毫无生机,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学效率和质量难以得到提高。而创新式课堂则要求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应有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正确地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成一致,跟随教师的教学步调,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例如,在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鼓励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上台讲解,将课堂交给学生,这样既掌握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样的平级讲解,还能够有效地消除课堂的紧张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方式,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四、从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

要想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能够发散学生的认知思维,真正地将“创新”这两个字融入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教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重难点,教师更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模式”的创设,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的魅力,更好地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联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可以说,这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当然,教学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变革,灵活应用。比如,对于一些比较活跃的班集体,不妨就采取“小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进行新知识的教授,既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求知意识,又能化学生的缺点为可以利用的优点,一举多得。

初中数学创新式教学主要是为了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创新式教学固然是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的好办法,然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方说实行创新式教学之后,会不会让课堂失去组织纪律性,或只注意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等,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通过本文的撰写,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为学生架设一座坚固的桥梁,让学生顺利地走向成功之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欢乐。

参考文献:

[1]刘伟清。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旬,(02)。

[2]蒋清军。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6)。

篇6: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只有灵活掌握了知识才能在做题、运用时得心应手。在数学的学习中灵活和创新是分不开的,学生只有把知识掌握得“活”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而灵活运用又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能更加透彻地了解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在基础知识上得到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最好途径就是一题多解。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可以利用的题型,让学生去探讨、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角,然后用尺子等工具,想一下怎样测量出角的大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样通过体验、思考、探究学生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所学内容。只有懂得了知识的本质才能灵活运用,在做题的时候才可以创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灵活学习知识并学会创新,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思维的敏捷性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速度为侧重点,以思维的合理性为核心,强化特殊与一般的结合,在熟练中求快,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正确前提下的迅速和简捷。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思考,正确做出判断并迅速做出选择。

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为能够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而这又有赖于在正确前提下的速度训练。经过练习,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概括出规律,并通过应用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产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敏捷性又与概括性紧密相连,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篇7: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需要严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思考问题时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盲从,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中,很多定理或是公式的运用都是分情况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到分不同情况的原因,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运算中的严谨。例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不提醒学生注意b2-4ac的值,让学生自己在演算和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这样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学习中的严谨性,并且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有批判思维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敢于想、敢于说才能培养批判思维。同时,在习题处理的时候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独立的看法,不盲从别人的解题思路,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打开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因为定理之间很容易混淆,所以学生不免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在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批判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他们,把实践的过程交给学生完成,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鼓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例如,已知点P(x,y)是圆(x-3)2+(y-4)2=l上的点,求y/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题如用参数方程,直接用点在圆上的性质,则解决过程较繁琐,若能打破常规,做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设k=y/x,即求直线y=kx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求(y+1)/(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可把定点分圆上、圆内、圆外几种情况进行讨论,则对求y/x之类的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的几何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篇8: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实践表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讲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地描述,才能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数学教学的形象性,不仅可使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启迪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离不开形象思维。一直以来,我总以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主要靠的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反思和练习。但通过对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实践摸索,我逐渐认识到,数学也要适当发挥创造性,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运用适当的手段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代数式”时,我采用以下方法培养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首先,我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吗?”“想。”同学们异口问声的问答。 “那么,请同学们看一个身高预测公式―― 男孩成人时的身高计算公式:(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计算公式:(0.923x+y)÷2;其中x代表父亲的身高,y代表母亲的身高。” 学生们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算出来了,他们带着惊奇的表情,兴奋地互相通报着,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1米85”,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出“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和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值的过程。”学生恍然大悟,而且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利用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课堂讨论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好方法,课堂讨论的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通过课堂讨论可使学生获得新知,明确问题,进一步强化和深化教师的讲解。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在争辩中辨别是非,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问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P(2,0)和Q(6,0)两点,对称轴为x=4,顶点在直线y=3/4・x上,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我组织学生认真分析了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很快就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甲:由题意我们可以得到图像还经过点(4,3),因此我们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把三个点的坐标分别代入得到关于a、b、c的方程组,进而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学生乙:由题意我们易求图像的顶点为(4,3),因此我们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h)2+k,利用顶点式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学生丙:由题意可知图像与x轴的交点为P(2,0),Q(6,0),因此,我们可以把抛物线的解析式设为交点式y=a(x-2)(x―6),再利用图像经过的另一个点(4,3)确定a的取值。讨论的结果,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并能比较完整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篇9: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通过解题教学,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尤其对数学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善于对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等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广泛的联想,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将其推广应用于解决类似问题。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逻辑推理方面的训练,是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广泛性品质的。

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证、一法多用以及数学中的换原法、判别式法、对称法等在各类问题中的应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再有,多题比较。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或一些有相似条件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寻求它们的差异、共有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发展个性品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根据客观现实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现成的结论,而是自己去进行探索,从而提出新的见解和采用新的方法。这种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特征。

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三棱锥和一个四棱锥,它们的棱长都相等。问,将它们的一个侧面重叠后,还有几个暴露面”。本题的标准答案注明为“7个”,绝大部分考生也回答是“7个”。而一个佛罗里达州的名叫丹尼尔的学生回答:“5个”。结果被判为错答。丹尼尔不服,便自己做了一个实物模型以验证其结论,还给出了证明。最后,经有关的数学家再度思考后才承认他是正确的。实际上,丹尼尔最初完全是凭借直觉来思考的,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

篇10:新时代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时代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节奏,了解学生的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选用适合当下学生学习、适合新时代课堂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打基础,做准备。

一、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正确认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都与教师的教学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学生对于数学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数学只是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无关,因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有效地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那么显然也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有趣,课堂缺乏一定的活跃性;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讨厌学习数学,那么一定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方法不恰当,或者对学生的态度不够客观、公正,对于学困生关注不够,让学生受到了冷落等。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自学能力不足,在学习中几乎全靠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学方法不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保障,也是学生爱上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自信,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主要途径。

二、新时代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导致方法单一。虽然“新课标”的改革已经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但还是有一部分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依然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引导下,不但学习成绩不见长进,能力不见提升,智力得不到发展,而且学习方法也十分死板,对于一些知识不会通过实践去体验、去掌握,只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中有一些定义、概念、公式需要牢记,但更多的知识还要通过动手实践达到内化、吸收。然而由于教学方法的原因,导致学生没有有效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但增加了学习压力,而且缺少了学习的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没有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在学习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主要动力和因素。可是由于应式教育的影响,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只顾着给学生灌输知识,生怕浪费课堂时间,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不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忽视了对学生好奇心的调动和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教学效率。

三、新时代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改变观念,创新方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新时代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要能根据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新课程的教材设计,在教学中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熟悉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更加适合他们学习、实践、体验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置、新颖的导入、小组合作等等。只要教师能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新颖、有趣、灵活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快乐学习,真正把“要我学”的被动态度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态度,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关系,他们的学习大多不是因为数学重要,或者数学成绩重要,而是因为他们对数学存在学习兴趣。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置悬疑、组织学生动手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有,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让学生对于学过的一些乘法口诀、运算规律、概念、公式、单位、定义进行死记硬背,学生的积极性不但不高,而且学习效率也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把一些口诀、公式、单位等编成有趣的儿歌或者顺口溜,学生不但学习的积极性高,而且也有了兴趣,学习效率会逐渐增强。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十分重要,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学习,获取新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新时代新思想,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新课程的改革和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努力把课堂打造成适合学生学习,更适合有效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奠定基础,实现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焕然.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J].赤子,(5).

[2]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4).

篇1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智力和心理都还处于初次发展和培养的时期,他们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才刚刚开始形成,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某种科目的喜欢与否都是在这个时期受到老师教学方式所影响的。况且新课程改革本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取精华、去糟粕,也要求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强调的是在乐中学,这也就促使许多的老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对于数学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许多老师并不能够做到总结教材当中的精华,而是单纯的跟着教材的脚步一个知识一个实例的走。但课本是书面的,它始终不能够激起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显得更加必要。因而在本文当中我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待开发的阶段,他们的智力和心理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和思维力比较强的学科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去学习它。况且人们的许多学习习惯和对于生活的'态度都是在小学期间就培养起来的,可以说小学教育对于人们一生的发展都会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在如今的数学教育当中,许多老师仅仅追求成绩,并不能够将生活当中的数学融入到其中。比如在学习图形变换的时候,老师们都是将这种变换停留在书本上,并不能够具体到生活当中废旧物品转为美观实物的角度当中,这对于学生培养对于数学的兴趣是极为不利的。此外,还有一些老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仅仅是停留在纸面计算上,而不能够将益于儿童智力发展的游戏和直观化的多媒体引入到其中,这也导致了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况且数学本就需要在实际当中使用才能够锻炼学生的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脱离生活元素的数学只能导致学生厌烦这门学科,甚至给学生带来数学就是无尽枯燥数字的思维模式。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也能够给予他们更对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教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更科学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谓是一个惠及多方的措施。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这样单一抽象的学科生硬地传授给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教学效率。

二、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一)推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学习知识比较少,对教师渊博的知识都崇拜的五体投地,老师说出来的话和讲课的方式都是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因而教师在课前准备进行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当有意识的推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比如给学生讲解加减运算时,老师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实际的例子,比如学生去买雪糕给了销售员10元,而饮料价值2元,那么销售员应该给学生找零多少呢?这是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意识的采用生活化的知識进行讲授的话,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的。况且我们之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应当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具体的兴趣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推进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在数学的学习当中多边形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仅仅需要了解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的图形,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它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也容易被混淆。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也要声情并茂,必要时做出一些动作或比喻,让学生融入到类似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学习,实现生活情境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相融合。比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不能仅仅依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死记硬背,这样传统死板的学习方式效率并不高,学的图形周长面积公式多了,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明确交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用黑板为例,用手绕着黑板的四周划一圈,告诉学生四个边加起来就是周长,而面积是看到黑板所占地方的大小,不是只有四个边框。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周长面积时,就能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成功地区分周长和面积。毕竟课本是平面的,生活中的事物都是立体的,把生活情景中的事物与课本联系起来,建立两者之间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学起来轻松不少。

(三)推动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数学的学习本身就应当放到实际生活当中进行检验的,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又能够有效检测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比如在学习完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可以请同学们写出生活当中所遇到的轴对称的物体,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们运用轴对称的原理自己创作出他们所能够想象到的美景,这样才能够督促学生们将眼光放到实际生活当中,也才能够使他们真正理解轴对称的原理以及其使用的广泛性。这样通过挖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并且效果较好。

三、小结

本文通过论述如今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而后又从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推进教学过程生活化以及推进课后作业生活化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教育改革一项都是缓慢前进的,需要一线教师做出一些自觉地改变,从而把教育改革变得更加轻松,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生长发展,应该把其严格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玉宝.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新课程(上),2015(6):117.

[2]冯小莉.浅析走进生活,感知数学——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科学(全文版),(1):42.

篇12: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验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验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验研究

文/邓秋月

摘 要:随着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列为教育重点,而在这种创新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重点中的重点。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思维方式,成为英语教学的新方式。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方式方法;教学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更适用于社会的人才。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提到过什么是教育,所谓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去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的时代信息更新极快,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而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教育的重点。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只是人们对于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当人们刚刚接触一些新的事物与信息时,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相关信息,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提升人们对事物的思考能力,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何去辨别是不是批判性思维,就是在面对一个信息时,不能简单地凭借传统的思维去判断,而是要经过自身对这种信息的研究去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那么怎么才是利用批判性思维呢,就是在初次接触一个信息时,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层了解,在分析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其进行部分否定或推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思考能力,更加容易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二、为什么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时候,尤其是英语的培养,高中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英语教学,通过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

1.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在各个高中教学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大多类似,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不停地讲课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讲。在传统的英语授课课堂中,教师都是先对学生进行一些单词听写或短文记忆背诵,然后就按部就班地开始按照单词、句子的重要性开始逐一讲解,在这种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思考的主动权,只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就跟着想到哪里。()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更广泛的思考区域,使他们对英语有更多的了解角度。例如,在学习中,当讲解一个句子时,要让学生对其中的单词使用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句子中并不是仅仅可以使用这个单词,它也可以用别的近义单词来替代;一个长句子可以分解成几个短句子来表达,一个短句子也可以扩展成一个长句子,几个短句子可以组合成一个长句子。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更多方面的看问题,分析问题。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许多学生在学习中都对老师具备太强的依赖性。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具备其所应有的独立性,那么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判断时,就会失去一定的准确性。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也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当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具备了独立性时,他们就不会对现有的理论具备太多的依赖,能将自己的想法更好地融入进去。例如,在英语语法的学习中,就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历年来,英语语法的学习难题始终困挠着英语老师,各种宾语、主语、定语等都让学生为之发愁。学习语法仅仅依靠老师的不停讲解是不行的,在讲解后,需要学生对语法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以求更好地了解语法,对语法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3.批判性思维可以锻炼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辩证思考能力

一门语言学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英语不同于数学等学科,它是一门“活”语言,在英语中的一个单词、一句话进行思考分析时,不能对老师的理论照办不误,而是要全方位、辩证地思考,从正确的答案中发现更多、更合适的答案。

三、如何正确培养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1.建立平等的师生教学关系

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轻松的学习环境,他们才能敢于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直是课堂的中心,是学习的权威。在学习中,老师一直是对学生发号施令,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空间,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以宽广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中,教师不能是“满堂灌”,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与学生交流,互相倾听,以便更多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例如,对英语作文题目“The power of smiles”,教师不能像往常一样直接为学生讲解题目,而是要让那个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让学生对这个题目有更深层次地了解,让他们去了解什么是“smiles”,然后去阐释其“power”,这样才能作出好文章。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消除依赖性

要想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就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而不是让学生对答案深信不疑。在质疑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考辩证能力能得到更大的发挥,通过在质疑中讨论,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

在教学理念获得更新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工具以支持教学理念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英语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电影视频,让学生从电影情节中来体会英语文章的感情,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练习英语口语及听力。

对于老师来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教师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难点,极具挑战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学习模式,要想让他们转变思考方式,习惯批判性思维模式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批判性思维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能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尤其是高中英语,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来更好地学习,掌握更深层次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陈葆清。浅议批判性思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12)。

[2]况金华。新课程高中英语合作探究教学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1)。

[3]陈彤。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英语教学的五个改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4)。

[4]胡晓春。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7)。

[5]王欣。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中学英语之友:高三版,2009(4)。

指导老师:刘志芳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

篇13: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教育课程研究

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教育课程研究

一 批判性思维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诸多思维方式中一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学界至今仍有分歧。批判性思维实质是人们通过对认识事物对象的质疑、分析和论证,从而形成关于事物对象是非对错的独立见解。批判性思维研究者普遍认为: 批判性思维具有精神和技能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正是教育学和逻辑学两个学科分别关注的问题。

教育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深思熟虑、理智和反思精神,逻辑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者应具备面对某种论据和观点时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技能。这两个维度通俗讲就是批判性思维者不仅对新事物有批判意识,还知道如何去批判。

批判性思维产生和发展批判性思维产生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逻辑学领域掀起的非形式逻辑( 有时也被称为论证逻辑) 运动。开展非形式逻辑运动原因是: 形式逻辑虽然被成功运用到众多学科领域,但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形式逻辑局限性逐渐突显: 形式逻辑只研究纯粹的语形、语义,是一种理想化静态逻辑。而日常语言不可能脱离对话者的意图、语境等动态内容独立存在,所以当形式逻辑运用到动态的日常语言,便不能满足日常论证需要。正是如此,逻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非形式逻辑来解决日常论证问题。而非形式逻辑关注的正是批判性思维技巧,因此,非形式逻辑运动带动了批判性思维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并研究批判性思维。

二 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通识课的必要性

(一) 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 liberaleducation 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由19 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A. S.parkard) 教授第一次提出,并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根据帕卡德教授的理解,大学教育可由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构成。专业教育侧重对学生学术专业知识培养,而通识教育侧重把学生培养为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如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公认、规范表述,但是通识教育研究者有一个普遍共识: 通识教育目的是通过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包括人文、艺术、思维、体能、沟通、法律等方面) 。

(二) 高校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关系

1945 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明,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 有效思考能力; 2. 清晰沟通思想能力; 3. 能做适当而明确判断能力; 4. 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的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核心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高等教育中心,培养全面人格,其宗旨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健全人格。通识教育根本任务不是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应致力于全人类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教育应具备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素养和思维技能) 恰好是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宗旨。目前,欧美国家普遍将批判性思维作为通识教育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 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课程的有效途径

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课程必须从源头上审视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关系,在所有通识课程中嵌入批判性思维内容: 一方面注入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用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巧开展教学。

(一) 根据师资情况,科学合理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鉴于全国各高校批判性思维研究师资力量悬殊,全国各高校可科学合理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不求一步到位,量力而行。一方面,批判性思维研究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可专门开设名为《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课程,该课程在课堂案例分析和思考基础上,通过大量批判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思维技能。该课程关键在于有效的思维训练。另一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师资力量薄弱的高校,可尝试让所有授课教师在其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让学生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 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思维品质。

(二) 审视逻辑课程,重构教学内容

西方大学通过开设逻辑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层次学校,选取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 随着学校层次的降低(从综合性大学地方性文理学院社区学院) ,形式逻辑的教学比例逐渐降低,从全国综合性大学的100%,降低到地方性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的33% 和14%。而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课程开设比例则有所上升,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他们的通识课程以批判性思维课程为核心,重点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论证问题。

鉴于此,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可针对不同类型高校( 本科、大专、高职) ,尝试重新构建教学内容,逐级降低形式逻辑或演绎逻辑比例,适当增加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内容。总结批判性思维涉及多方面知识,从本质上说,它是应用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

因此,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通识课程并不等同于批判性思维课程,也不是批判性思维全部,它只能起到导航作用,千万不能指望通过某一门课程就能实现增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宏大目标。因此,我们应将批判性思维意识和技能渗透到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中,这个过程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全体通识课教师共同努力,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

篇14: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研究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研究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我们改变课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将问题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摸索,初步形成了一些方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理清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1.合理简化

数学课堂难免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时进行简化的策略,一方面可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或多余信息,化繁为简,减少干扰因素;另一方面可化大为小,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的总和,使问题内部各成分的关系更清晰。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将环节简化成流程图,去除无用的信息和非本质的语言描述,简化题目的本质,使得解决策略一目了然,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一般分为三组:一是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二是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三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三组问题相互联系,形成了结构性问题组。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尝试使用有效的策略。由于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够完善,策略性知识的形成与培养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与指导,要进行多种分析策略方法的指导。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生活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使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主动探究可分为:1.理解你的问题;2.选择一个计划;3.尝试你的计划;4.检查你的答案;5.反思你做了什么。

当然,这五个主动探究的步骤并不是一个个地直线式进行的,其间有反复、有波折。应该依据具体的情r灵活地运用。

事实证明,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所以可适当地突出或削弱某一个步骤,以便更有效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上例题时,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设问:你喜欢解决哪一个问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解决,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暴露思维过程,锤炼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不仅要会做,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等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总是在曲折中求思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展现思维过程是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需要,也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

四、引导反思评价,优化解决策略

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还要注意解决问题后的回顾学习、反思、总结,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以及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使之得到不断加强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的过程其实也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互相交流的过程。对于好的要多鼓励表扬,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教师对不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学生,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提出批评和明确改正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成功的学生增强自信,让未成功的学生得到鞭策,让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得到张扬,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五、演绎拓展变化,强化应用意识

就要解决问题而言: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任务;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思维向高层次发展。演绎拓展变化是一个巩固提高、迁移发散、进一步升华理性的过程。这是把上一个过程中经过反思、归纳而形成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具体应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模仿性练习巩固;二是变化性练习巩固;三是综合性练习巩固。问题情境变化了,具体思路也变化了,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去分析用什么方法思考、用什么策略可帮助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策略、提高自身能力。演绎拓展的过程既是低层次解决问题的结束,又是更高一层次解决问题的开始。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许多类型,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典型的事例,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快乐地学习数学。唯有如此,课堂教学实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篇15:数学建模获奖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

数学建模获奖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数学建模教学开展的现状,从学生、教师、教材和学校四个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数学建模教学的问题之所在,并给出了数学建模教学的若干策略和建议。

进入20世纪以来,数学的应用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诸如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新的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已成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微观的机理研究,还是宏观的决策分析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人们已习惯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即针对该实际问题,分析其重要特征,进行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建立的一个数学结构。我们把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实现与发挥数学应用功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英、美等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研究生和本科阶段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并于七十年代末期进入中学课堂。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借鉴英、美等国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经验,由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萧树铁教授首倡并实践,在清华大学和国内部分高校开设了“数学模型”课程[2]。

近几年,随着“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规模和受认可程度的日益壮大,随着教育部在新课标中将“数学建模”设为新增内容模块,随着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开始重视数学建模教育的重要作用,在理工类专业甚至是经管类专业大量开设“数学建模”课程。但数学建模课程与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同,数学建模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是一个问题。

本文将对目前大学数学建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大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一、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多,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生缺乏良好的基础。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需要开放式的数学建模思维,需要善于联想发散的创新意识,需要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需要合理分工团结合作的协助能力。而这些往往都不是传统课程教学中所侧重的,在从小学到大学的传统数学课上,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可能更多的是具体的知识方法,做的可能更多的是有固定解法有正确答案的数学题。因此数学建模课程的基础要求与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建模基础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没有好的学习基础,不能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仅仅一门“数学建模”课上进行弥补也是几乎不太可能的事情。

其次,教师普遍缺乏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经验。数学建模的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数学教学以知识为中心不同,数学建模的教学强调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用数学”、如何抓住主要因素简化问题将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建模的思想,体会运用数学的力量。因此,数学建模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而这些可能是目前教师所缺乏的,或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大量实践中学会建模。

再次,目前缺乏系统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数学建模教材。现有的新编的数学建模教材大多面向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案例一般相对比较复杂,初学者学起来会比较困难,不适合初学者进行学习,也有一些早期的数学建模教材案例大多比较简单,但大多与时代脱节,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意识。数学建模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性,而科学研究和创新往往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看到好的成果的,数学建模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学生参与建模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体会一种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想用数学会用数学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带来能力上的提高。各种数学建模竞赛只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一个平台,能否获奖不应该是我们建模教学的根本目的,重要的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但在部分学校,目前出现了重建模竞赛轻建模教学的情况,重视赛前对重点学生的突击培训,轻视在平时对所有学生的常规建模教学工作,甚至出现了,为了获奖由老师捉刀代笔的情况,从建模能力培养上,学生自然也就不会有多大的收获。

二、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

数学建模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该简单的只是开设一门课的问题,从学生建模意识的渗透,到教师教法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恰当选取,到学校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和重视,都是构建合理有效的数学建模策略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分层次开展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推广和教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学时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用数学”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数学建模思想的推广不能仅限于数学建模课,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分层次的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不断的渗透和强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尝试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类基础课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举一些简单的、离学生生活较近的数学建模题目的例子,对数学建模的概念、步骤和方法进行讲解,并可以适当的采用matlab等数学软件用加深学生的直观影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启蒙,也让数学类基础课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在课外开展数学建模讲座和数学建模兴趣小组等活动,这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数学建模的魅力也是非常有益的。总之,数学建模的教学一定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最好能通过各种途径贯彻始终。

其次,我们要重视数学建模课主讲教师的'培养。建模比赛中获过奖或者指导过学生获奖的教师也不一定能教好数学建模课,不一定能使学生的建模能力得到普遍的提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模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与其他院校的建模老师交流,学习他人的成功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还需要扩展教师的知识体系,才能驾驭开放的建模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较,数学建模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大量课外的劳动,没有团结合作,拼搏奉献的教学队伍,是不可能开展好数学建模的教学工作。

再次,我们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性的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好的数学建模案例应该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难度太大的问题会使得学生无从入手失去兴趣,太容易的问题也会学生感觉乏味得不到提高,我们需要随着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逐步提高案例的难度。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体会数学建模的魅力,但所涉及的专业背景不能太深,最好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以内。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建模能力。

篇16:浅谈数学概念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数学思维品质是数学思维的重要部分,培养数学思维品质是优化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作 者:陆洁清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高等师范学校,214001 刊 名:中学数学研究 英文刊名:STUDIES IN MIDDLE SCHOOL MATH GUANGDO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这无疑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一项新的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而中,主要在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训练呢?

一、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

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而是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中,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

通过观察研究表明,上述学生的数学思维遵循这一规律。因此,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三月份我校三、四年级参加学雷锋活动。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你能提出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这时学生就会自主灵活地发现问题、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三年级参加活动的比四年级多多少人?”等问题。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做到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1] [2] [3]

篇18: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探究论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探究论文

现代教育提倡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改进思维品质的过程。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 6~12 岁,这一阶段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可以概括和间接地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抓住关键时期,促进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

一、数学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

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智力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差异的外部表现,是衡量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准。

数学思维品质即在数学思维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才思敏捷,有独创性,反应灵活;有的学生思狭路窄,没有创新性,这就是思维品质的差异。数学思维是数学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数学思维品质则是完成这种活动的关键。对于数学思维活动中涉及的思维品质,经常提到的有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严谨性、深刻性、广阔性等。一般研究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和训练的思维品质有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

二、数学思维品质的调查结果分析

以 YC 市 YF 小学六年级为例,随机选取两个班共 150名学生,采用自编小学生数学学习调查问卷,试图在小学生的解题过程中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呈现的特征和发展现状。

(一)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不高

许多小学生对于数学材料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理清已知条件的逻辑结构,做出恰当的推理和正确推断与猜想 ;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对事物数量变化规律性的认识不强,不能合理地运用一些数学公式、原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有待提高

部分小学生能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新的途径,调整思路,对于同一个问题试图寻找多种不同解法,表现出良好的思维灵活性 ;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受教师平时教学和一般解题思路的束缚,形成思维定势。

(三)数学思维的独创性较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生在解题时拘泥于现有的思维方法,不能利用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对于创新性题型不知如何下手,出现逻辑混乱 ;在补充条件解答问题时,所提问题千篇 一律,没有新意。

(四)数学思维的敏捷性需要加强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在解题时不能一下抓住问题本质,在很短的时间内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要思考较长时间 ;与同伴讨论,不能自己独立完成 ;在计算较复杂的数字时,往往花费很长时间,容易出错。

三、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建议

(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 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让学生对具体的数学材料进行归纳,对具体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抽象,从复杂的表面现象挖掘问题的本质。在小学低段可以训练学生概括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完整表述思考过程,到了小学中高段,可以训练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列出知识框架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 训练学生的对比能力。

所有数学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能明白概念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小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明白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有哪些、外延之间是否有交叉,在对比中区分它们,学生才能对概念理解深刻。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 训练学生活用数学公式的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公式多,知识点杂,许多学生经常死记和死套公式,不能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能根据新的信息,灵活运用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观察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及时调整解题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 训练学生一法多用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没有固定的一种方法配套使用一种题型,相反一种方法可以运用于不同情况下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一种方法的灵活应用,丰富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避免走进死胡同,遇到新问题新题型不知如何下笔。

(三)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1.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宽松的空间和民主的氛围,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勇于发表独特的见解,将学生思维深处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一题多变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一题多变能够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平时的操作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通过每个学生的参与,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1. 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在于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而抓口算基本功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通过“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少”“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多”“定时间比做题的正确率高”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教师在口算教学时应让学生们注意到两点 :(1)不动笔 ;(2)要求速度,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同时,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和运算法则,加快解题速度。

2. 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即进行脑激励法(头脑风暴法)训练,核心思想就是训练学生对事物做出极快反应,以激发新颖独特的构思。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快速联想,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考虑是否正确。经过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将会大大提高,思维更加活跃。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这种差异教学以达到最优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李晓东 . 小学生心理学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彭聃龄 . 普通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庆余 .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王芳 . 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J]. 考试周刊,2011,(67)。

[5] 罗雪婷 . 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J]. 交流平台,,(8)。

[6] 刘远涛 .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J]. 新课程小学,,(12)。

[7] 薛松 .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J]. 数学大世界,2011,(10)。

[8] 张天孝 . 数学思维的含义和结构 [J]. 数学思维,2012,(1)。

[9] 邓延福 .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J]. 课堂内外,2012,(6)。

[10] 王颖 .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J]. 教学研究,,(2)。

[11] 蔡宝塔 .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J].课堂教育研究,2013,(5)。

[12] 高晶合 . 小学中低年段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J]. 课堂内外,2009,(6)。

篇19: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新课程理念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进而有效的提升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品质,不过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然后从情境教学法、环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这三点来探讨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应用题

就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注入理论的元素。而应用题则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进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认知数学知识的程度得以提升,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内容,为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1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模式陈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虽然各个教育机构已经着力去改变教学模式,不过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老师大有人在,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去学习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较多的互动,更甚者要求学生去背诵解题思路和方法,长期下来学生本身依赖老师灌输知识的程度越来越高,渐渐的失去了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就难以得到培育。

1.2应用题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应用题教学要求老师展开应用题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不过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将应用题融入实践元素,只是局限在教学的表面,并没有将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由于没有实际生活作依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授应用题的难度。

1.3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体系影响下,学生过分注重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渐渐的失去了观察生活现象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当应用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通常不明白该题目是在何种背景下出题。另外,老师在针对应用题教学时,得知学生无法理解体型只是去批评,不去顾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在不断批评下就会逐渐丧失学习数学应用题的信心。此外,大多数学生遇到由很多文字所罗列出来的应用题,缺乏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无法把应用题应用到自身生活中去,也就正确的解析应用题。

2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

2.1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将陈旧教学模式改变,把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牵扯到的应用题与现实相结合,将抽象的应用题变得具体和形象,通过具体化抽象问题来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提升。与此同时,老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应将应用题联系到学生自身生活中,也可以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应用题教学中去,使教学效率更加高效。此外,作为具有客观性的情景教学,学校应当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平台促使学生全方位领会应用题表述的内涵,进而使学生理解本应用题的程度加深。比如,老师在展开加减算法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直接了当的给小学生讲解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和思路,极易揭露应用题中的数据,进而使学生只专注于数据,而忽略了解析应用题的实际数据,从而使学生偏离了解题思路。我们可以设计一下的应用题:帽子价格10元、衣服价格52元、一双鞋价格32元、裤子价格70元,问题①爸爸给女儿买了一顶帽子和一双鞋总共花了多少元钱?②裤子比衣服贵多少钱?③假设爸爸只买了一双鞋子,将100元付给卖家,那么卖家应当找回多少钱?在对该应用题进行教学时,老师应当把学生从数字中拉出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教学兴趣,也就是抽出两名同学来扮演爸爸和卖家,两者之间进行情景对话,使学生在情景演绎中,明白买卖的关系,更加清晰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提高,为提升应用题教学品质奠定基础,同时为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相关内容提供保障。

2.2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采用环境教学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教育环境下,环境教学法在展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渐渐得到重视,最近几年来教学环境法主要着力点是教学气氛,即充分运用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学习应用题的解析,为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提供环境保障。因此老师彻底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氛围的烘托,采用的形式是分组学习竞赛、学生主动在黑板上演示解题步骤等方法,从而集中学生精力投入到应用题学习中去。比如在倍数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应用题:①熊猫捡到了5个玉米,猴子所捡的玉米是熊猫所捡数量的两倍,问题时猴子和熊猫捡玉米的个数是多少?②学校体育部买回了8盒羽毛球,7个羽毛球组成一盒,平均发送给五年级的四个班,那么各个班可以分得的乒乓球个数是?老师这时按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方法划分成解题小组,并提出在特定时间内解答出应用题的要求,每个解题小组派遣一个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整个应用题的解析步骤,老师以学生实际解题状况为依据进行评分。

2.3小学数学应用题采用习题教学法:一般探究习题教学法主要包含:①加大小学生课堂练习应用题的力度,这主要体现在老师在教授完一节课内容后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任务进行练习,进而加深小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同时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最后老师以学生解析习题的状况为依据,摸清学生的学习状况。②加大小学生课后练习习题的力度。具体体现在结束本节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写作业的时间应当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这样学生就会劳逸结合,形成科学的学习规律。③定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不过小学生自律性不强,这时老师应当联合家长进行监督,确保复习应用题的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生展开应用题教学,应当以应用题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实际状况为依据,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切实提升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摒弃原先的填鸭式教学法,真正致力于提升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刘立伟 单位:四平市梨树县林海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吴君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34):115.

[2]薛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06):193.

[3]李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02):277.

篇20: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缺少对话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小学数学课堂应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构建科学的提问策略,以及加强反思等提高教学成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策略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重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自编、自导、自演,师生间缺少对话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想象的空间,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巴西教育学家费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知识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一、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的中心,放不下“师威”,按成绩给学生贴上标签,学生在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不敢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将学生简单地划分为优、中、差三类,对后进生妄下结论,认为他们智力有问题。而是要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提高教学技能,从生活中发掘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中毫无戒备地提出疑惑。

二、构建科学的'提问策略

1.设问阶段的策略。首先,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精选问题内容,要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题让学生回答对错、“狂轰滥炸”式的提问让学生无力招架,要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做到少而精,能引发学生思考。如在“数一数”教学中,教者在“儿童乐园”中隐藏着10个数,让学生在自己看图、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把他们找出来。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对又快?教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做法,有学生说是用铅笔指着数的,也有说用手指指着数的……其次,教师要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将系数控制在0.3~0.8之间,既不可过难,让学生百思而不能求解,会抑制学生的探索热情,也不可过易,形同鸡肋,学生可以脱口而出,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为优秀生拓展思路,也要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让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不再感到突兀,要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者呈现跷跷板图片,引出轻与重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红枣、花生两袋食品,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思考: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哪袋重?哪袋轻?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情境。

2.发问阶段的策略。教师在课堂上每时每刻都可以提问,但唯有将学生的思维逼入困境才能让学生们摆脱困惑,将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在发问时,表述要清晰,语气要委婉,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问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放缓思维提升的坡度,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如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时,教材要求学生任意画出一些多边形,求出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教者先让学生画出任意一个四边形,探索其内角和,有学生提出可以将四边形切割成2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为360°,也有学生在四边形中取一点,再依次将之与四顶点连起来,共得到4个三角形内角和为720°,再减去中间周角360°,从而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教师继而提出问题:“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猜想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

3.候问阶段的策略。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当教师发问后,需要留有让学生思考、分析、梳理的时间,教师要面带微笑,倾听学生的表达,切不可立即换学生回答。当学生提出看法后,教师要适当地评价,也可以予以追问,让他们及时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独到的见解。在提问后,教师还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面带难色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或降低难度,或转换角度,或设置脚手架,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4.叫答阶段的策略。在叫答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叫答优等生,还要叫答中等生、后进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机会。在叫答阶段,教师可先让中等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该生回答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反驳,如回答正确则由后进生回答类似的问题,若回答错误,则由优等生来回答。教师叫答的涉及面大,能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开启思考、拓展思路,逐步完善自己的见解。

5.导答阶段的策略。在课堂提问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答案不够完整、答非所问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要发挥教育智慧,利用导答技巧,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灵活地采取相应策略,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或指点迷津,或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逐步走出困惑。在学生回答过于肤浅时,调整聚焦,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三、教师要勤于反思

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提问方式和策略,要走近学生,通过走访、观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序,为把握提问的难度寻找依据。通过反思,强化提问的科学性、合理性,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切忌生硬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发挥教育智慧,通过追问等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专题 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