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给农村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hin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in菜”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探究式学习给农村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力(共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探究式学习给农村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探究式学习给农村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学校 张林芳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往往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许多农村语文教师往往死抠教材、教参,对教材作肢解分析。他们把每篇课文所涉及的知识点一一罗列,把教参上的“标准”硬塞给学生。甚至要求学生像背古诗文一样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由于长期地接受这样的训练,上课时学生只知道死记“标准答案”,吃惯“现成饭”,导致思维僵化,不会学习,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为此,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不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学生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但要改变学习观念和方法,首先必须教师改变。只有探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探究型的学生。在课改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视:

一、重视立足课堂,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课堂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开导思维的发散。提出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是课堂探究中不可缺少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规律,让学生体验“做饭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1.以无疑处设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一篇课文、一个语段、一个关键词句有时看上去内容很明确,似乎没有值得疑问的地方,但仔细推敲,往往有其深刻的内涵或深藏着作家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关于关键词句的探究,相信每个教师都做过,只不过有些教师做得更好。例如,《济南的春天》“山坡上卧着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句话中“卧”字为例诱发学生探究:村庄怎么会卧在山坡上?雪怎么会卧在房顶上?这个字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在我们学到的文章中有无类似的用法?这些用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异曲同工之妙?(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中“小草绿得逼你的眼”、“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些句子都是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再推而广之,像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句子也是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大自然的'旺盛生机。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学生能形成系统知识,摸清用词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能力,锤炼思维的作用,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学会在无疑处发现问题。

2.以有疑处设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先声。所以学则须疑,教师设问要在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文章中,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详写鲁提辖的三拳?按传统的标准化答案,肯定是突出人物疾恶如仇的性格,但笔者在教学中不满足既有的答案,要求学生再仔细探究,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除上述答案外,还有:①郑屠是一个恶霸,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鲁达拳打代表人们的心愿,打得越历害,人们就越解恨,如果略写,难解人们的心头之恨;②叫他慢慢品尝他种的恶果,这叫罪有应得;③这里的详写突出了作恶者狼狈的下场,是对作恶者敲的警钟、丧钟!学完了这一课,笔者又给学生设计一个题目,“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大家以后碰到歹徒作恶,是不是三拳两腿打死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说把他扭送到公安局、送他上法庭,笔者就问:“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并告他一状?”就这样,教师不断地设置教学情境,学生经过探究后,充分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在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使磨推鬼,老百姓真是欲告无门啊!接下去,笔者又再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封建社会黑暗的句子。通过多次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创设情境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是为了促成体验,而体验是在各种活动中实现的。美化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在教学实际中,运用语言美化情境显得十分重要,如在教《春》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有无处不在、丰富多彩的美,尤其是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季节,不同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景,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描绘了许多美丽的景物。今天,我们就让作者带领我们去欣赏那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吧!”这个导语,用语言美化了自然情境。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地延伸探究,对课文涉及的社会风俗、文化生活、乃至科学现象进行情境探讨,很有点综合性学习的意味,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笔者布置了一个探究性作业:如果你是法官,郑屠家属提出诉讼,你将如何判断此案呢?当然,这法官是虚拟的,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当代的,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参与其中,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选段。在这一情境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与当时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由此可以看出,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探究,确实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新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发表不同观点,不要怕学生发表错误观点,因为即使说错了,也说明他们动了脑筋,同时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要及时地赞赏学生,往往教师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及时的表扬,都能给学生莫大的鼓舞,给学生积极自信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学会赞赏学生,赞赏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微小进步;赞赏在学习语文中勇于回答问题的闪光点;赞赏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赞赏学生对已有结论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思对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优化提问的方式,并由此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重视延伸课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外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补充。教师不仅应指导学生学好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要通过“使用语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通过“享用语文”来升华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具体做法是:

1.利用课前三分钟,从热点话题中找主题――给学生说话的场所。笔者在近几年内,时时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从9・11恐怖事件讲到美国的金融**及对全球的影响;从中国加入WTO谈到中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从中国足球的现状谈到中国足球冲出亚洲。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通过这种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且养成了看报的习惯;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2.利用节假日,从现实生活中找素材――给学生练笔的机会。节假日时,笔者一般不再布置语段训练、背诵练习,而是组织学生做好小记者,采访本村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让学生写一篇新闻报道或报告,这种活动不但使学生有“源头活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经过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3.开展社会调查,从实践中长技能――给学生拓宽学习的渠道。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语文与社会现实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开展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

课改给课堂带来了新气象,只要教师能够坚持改革的精神,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相信每位教师都能在广大的农村课改这个天地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

青岛中小学安全管理新规:每月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日前出台新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规定,要求中小学每校最少配备2名保安,校园不得出租用于停放校外机动车辆等。青岛市提出,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所中小学应配备专职保安。配备保安人员数量中小学、幼儿园规模在500人以内的,至少配备2名;规模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内的,至少配备3名;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每增加1000人,按增加人数2‰的比例增配。

青岛市要求,学校应健全门卫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校外人员入校登记及审验制度。学校应在校园内部安装视频监控设施与一键报警装置,并由专人监视值守,影像资料存储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中小学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全员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两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全员应急疏散演练。使用校车的学校,每年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校车安全事故应急疏散演练。学校校舍场地原则上不得出租,校舍场地出租仅限用于教育培训用途,不得出租用于停放校外机动车辆,不得利用学校用地建设对社会开放的停车场。

篇2:如何给简历注入活力

如何给简历注入活力

一位曾经在多家企业做销售工作,离职前位居某民营企业销售总监,现在,她意图应聘某跨国公司的销售经理。在过去的职位上,她的业绩是那样辉煌,简直可以写一部《杜拉拉升职记》。遗憾的是,她却连面试的机会都没得到。这个打击对她来说简直相当于火星撞地球。“我正是他们要找的人,我的资历、人脉、经验,难道他们不需要这个?”她很疑惑。

“她说话的时候,好像自己已经老道到可以当祖母了,我相信,她一定在简历中传递了同样的信息,这就是她失败的原因。堆积如山的资历、人脉、经验,听上去不错,然而,你是否具备创新的活力,你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吗?要知道,她应聘的那家公司,95%的顾客都不超过35岁。”另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她的问题。

糟糕的简历会让你显得老气横秋

过去,我们总以为简历应该像一部影像机,最真实地反映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所谓业绩与经验必须滴水不漏。这种写简历的思维定势来自于我们的第一份求职简历。那时候的你,盲目乐观却又不自信,有活力却没资历,只能选择撒网似的简历书写方式。

如今,你经历了几家公司,担任过不同职位,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更高更远。那么,当你不厌其烦地罗列那些光辉业绩,HR或许会出于好奇,看看这个女人究竟折腾过什么,然而,当他考虑是否聘用你时,脑袋里会有一个声音跳出来说:“还是谨慎些,这或许是个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家伙。她看上去实在太像‘老员工‘了,许多问题的处理上已经有自己固定的模式与想法,这可能让她未来的上司非常头疼。”

猎头公司认为:“很多已经在事业有一定经验与成就的求职者习惯于‘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懂得为自己塑造一个有活力的'新形象。”

也曾在简历上摔跟头

如果认为一份简历只要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任职资格和工作经验就放之四海皆准,那么你很可能在游戏开始之前已经OVER了,

“你必须让自己简历的内容,明确地指向要申请的职位。”马腾斯说。专家建议,求职者应将重点放在最近的工作经历上,因为太过久远的事情会给人造成“怀旧”的感觉。如果你的所谓“业绩”超过了一页纸,最好做一定取舍。保留那些最能代表你能力的项目,同时注意你提供的信息是否合适于自己所要应聘的行业或职位。

要知道,在简历上摔跟头的不仅仅是你。现任美国总统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立志去黑人社区磨练自己。他投了很多份简历,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一个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愿意安心从事一份基础社区工作。直到他不再在简历里说明自己究竟有多么优秀,而是告诉别人:“我很明白这是自己喜欢的事业。”

最动人之处往往最不经意流露

一个处心积虑、行为老派的人是很难在简历中说哪怕一句“废话”的。然而,或许正是过于中规中矩的简历谋杀了他得到新工作的可能性。相信吗?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信息,恰恰容易引人注目,因为人人都有好奇心,HR主管也不例外。“我参加了Toastmasters俱乐部,并且经常被推选为班长,我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用英文演讲。”“我的博客点击率不错,尽管我只是用它来反思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的钢琴演奏通过了业余七级的考试,它是我最有效的减压方式。当然,我也绝对乐意在公司聚会上为大家演奏《月光曲》。”每天面对成堆的简历,是会缺氧的。那么,你为什么要吝啬给自己未来的HR主管一点氧气?“嗨,这是个有趣的家伙,我相信她能给公司带来新局面。”没错,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一句话往往能制造一份有活力的简历。当然,它必须是一句话,而不是三句话,更不是一篇文章。

篇3:动作演示为一年级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动作演示为一年级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动作演示为一年级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江苏南通市虹桥三小( 226311) 高锦红

一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动作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则可激发初入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发展智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运用动作演示进行拼音教学

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拼音学习是抽象的、困难的、乏味的。怎样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让抽象的符号变得形象,这是每一个一年级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课堂上经常运用动作演示,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1.运用动作演示教学四声调

四声调是初入学儿童拼音学习的一大难点,他们往往是小和尚念经似的跟在别人后面读,打乱次序之后就会张冠李戴。为了帮助学生攻克这一难关,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伸出右手跟着我一边做手势一边读,形象地感知四声调的发音特点: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爬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手势的加人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四声的特点,巩固学生的记忆,我又让四名学生分别戴上四声调的帽子,当说到aoe的四声调时,一声站着,表示音读得高又平;二声由蹲到站,表示音在开始读时不高,接着立即升高;三声由站到蹲再到站,表示第三声读时要先降低后升高;四声由站往下蹲,表示第四声读时要先高后降。学生非常喜欢这一动作演示游戏,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掌握了四声调的发音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有哪个小朋友声调搞不清,就会有其他小朋友用动作演示的方法提醒他,读错声调的小朋友会立刻改正自己的读音,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2.运用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汉语拼音教学中,运用动作演示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在运用一个音节组词时,动作演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个初入学儿童看似不能接受的词语,就能借助动作演示深入他们的脑海,成为他们记忆中鲜活的词汇。(语文教学论文 )如拼读die时,我表演喝醉酒的人,教会学生“跌跌撞撞”这个词,学生兴味盎然;再如,拼读n60时,我让学生给这个音节找朋友,一个学生站起来,抓着腮帮子直发急,我灵机一动,让他站到讲台上,他抓着耳挠着腮,越发显得着急了。大家看着他不知所措的滑稽样子,顿时哄堂大笑起来,于是,我就笑着教给学生们一个成语―一抓耳挠腮。学生们从此就记下了这个成语,还学会了运用。

二、运用动作演示进行识字教学

运用动作演示同样可以激发一年级儿童识字的兴趣,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准确把握字义,同时再进行说话训练,使识字教学充满活力。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认一认4”时,我将形式多样的动作演示贯穿整个课堂,孩子们的学习兴致极高。

1.准确把握字义

这一课教学生认识16个汉字,其中“出、入、开、关、坐、卧、立、走”代表人的不同动作,“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代表不同的方位。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每个汉字所代表的意思,每教一个字时,我都演示动作。在给“坐”组词时,有小朋友举手说:“‘做事情’的‘做’。”我立刻端端正正地坐到椅子上,启发学生看我的动作想:“‘做事情’的‘做’与‘坐下来’的‘坐’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一样!”随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做”,告诉学生:“这才是‘做事情’的‘做’。两个字虽然读音一样,可是代表的意思却不相同,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别呢。”学生们若有所悟。后来,又有小朋友把“用力”的“力”与“站立”的“立”混淆,我当即写下“力”,再请两个小朋友到前面分别表演“站立”和“用力”。通过直观形象的表演,学生明白了“li”代表的意思原来有那么大的差别。于是,我又借机教育他们:“汉字有许多许多,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思。有不少字读音相同,但写法却不一样,代表的意思就有很大差别,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认识更多的汉字,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孩子们会意地点点头。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一定会自觉地把所学的汉字与它所代表的意思联系起来的,因为这个课堂已经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2.进行说话训练

在这一课的巩固练习时,我表演动作,请一个学生根据我的动作找出相应的汉字,其余学生则根据我演示的动作练习说话。如我表演“走出教室”,台上的学生找到“出”字,台下的学生就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老师走出了教室。”学生对这个游戏活动十分感兴趣,台上的学生换了一个又一个,而我的动作也尽可能做出新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在教学“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让他们面朝东站,伸出手臂,配合着动作,举着字牌,带领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说:“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待学生回到教室,我请一个学生在教室里朝四个方向走,其余学生判断他的走向,并且练习说话,如:“××朝东走去。”接着请一个学生迅速到黑板上指出“东”字。学生们完全沉浸在了游戏的欢乐之中,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习得了知识,发展了智能。

总之,动作演示是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使用最方便、最快捷的教学手段。恰到好处地运用动作演示,一定能激发一年级儿童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一年级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4:实践,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实践,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实践,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父母关心我成长”板块“妈妈生我好辛苦”实践活动教学实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一小 彭海娟

本文试图通过案例的形式,深入课堂内部解析课程活动。

案例实录: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在上完这节课后,孩子们似乎很有感触地唱起这首歌来,我出于好奇,问了旁边的丁思涵:“为什么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啊?”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是妈妈生下了我,给我们幸福──”我忽然灵感突现,我们可以去实地感受一下妈妈是怎样生下“我们”的。

为此,我特地联系了塘栖镇中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胡医生,她是本班学生胡淑敏的妈妈,和她约了时间。我们决定下午两点出发。

我把本班27个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来到妇产科,还没有和胡医师联系上,孩子们就很好奇地分散在病房门口张望,有的还护着嘴巴小声地偷笑,我问及何因,孩子们马上就告诉我:“彭老师,这里面的阿姨个个都肚子好大,像小山一样,呵呵!!”“是啊!是啊!她们都躺着,多不舒服啊!”“我阿姨有小弟弟的时候,也是这么大的,她走路走得很慢,还老是要吐,吃不下饭,很可怜的!!”“我大姑也是的了──”小如佳也迫不及待地插嘴,本来安静的病房开始喧闹起来。我示意他们要保持安静,告诉他们:“阿姨们要休息,他们很辛苦地,不要吵闹啊!”孩子们很懂事,顿时就鸦雀无声了。胡医师还没到,我适时告诉他们:“阿姨生孩子很辛苦,也很痛苦的。今天我们来这里一定要静悄悄的,不可以影响他们。”孩子们点点头。“彭老师──”这时胡佳大叫我一声,又慌忙在大家的示意中捂住嘴巴,小声地问我:“彭老师,你生小弟弟的时候,痛吗?”“痛啊!──”我刚想回答他,胡医师走到我们身边,示意我们可以参观了,在她的导引下,我们来到了产房,产房是妇产科重地,一般不允许参观,因为我们认识的关系,今天破例,当然事先少不了对这帮孩子的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很兴奋,还没到门口,就把头升得老长了。

走到里面,眼前展现的东西显然令孩子们目瞪口呆,各种各样的仪器忽闪忽闪地亮着,发出各种轻微的怪声,两只奇特的床吸引了他们的注意,都围在一起驻足观看。“这是什么床啊?这么奇怪??”孩子们都不禁问起来。“床上怎么有这么多的钢筋条子啊?”“旁边还有铁的扶手哪!”徐语观察地很仔细,一眼就看到了床两边各有的.两个铁扶手。“我家的床可不是这样的,没这么高,可舒服了──”听着他们的言论,我和胡医师相视而笑,胡医师忍俊不禁,笑了出来,孩子们都看着她,眼神中充满好奇与询问。她的女儿胡淑敏这时终于忍不住了,他告诉大家,这是阿姨们生孩子用的产床。“啊!!”孩子们惊叫起来,“在这里生孩子?怎么生的啊??”“这些个铁的扶手又是干什么用的?”“旁边的氧气瓶又是干什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们像油炸开了锅,令胡医生难以招架,她只得在忙乱中接受孩子们的讨问:“这些铁扶手是给阿姨们生孩子用的,因为生的时候很痛,所以阿姨们要拼命地抓扶手,来减轻痛苦,不用铁的,造就给她们抓断了──”说话间,有几个孩子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痛苦地气氛,拼命紧缩眉头,咬着牙,作出一种痛苦不堪的神情。有的在自言自语:“难怪,上次我阿姨生完孩子,把嘴唇都咬破了,直流血啊!原来生孩子很痛的!”还没等胡医师一一给孩子们解答,手术室门开了,进来一位身穿白衣,面带口罩的医生。这一会,孩子们都停止了说话,一种惶恐的神情溢满他们的脸上,看来医生的这种打扮着实吓了他们一跳。医生悄悄在胡医生耳边说了几句,就走了。原来,马上就要在这里做手术了。

孩子们很识相地退到了手术室外面,齐刷刷地坐在长椅上静静的等候起来。不一会,从对面13号病房推出一只手推床,里面一位大肚子女人被推了出来,面对她在床上痛苦地呻吟,孩子们一点声音都没有了,都把目光投向她,手推床推到孩子们身边,应智俊这小家伙忍不住了,他看着她,似乎想伸出手来,但始终又不敢,忽然一句话脱口而出,令我们大感意外:“阿姨,加油!不疼的,要加油,一点也不疼!!”孩子们也开始模仿着说起来:“阿姨!加油!加油!”我不禁感到一丝感动,三年级的孩子也懂得关心人了!那位产妇也似乎被这帮孩子感动了,眼泪都挂在了脸上。匆忙间,她被推进了手术室,也把孩子们推进了期盼和等待之中。他们有的三五成群小声议论着什么?声音很轻,听不到他们在讲什么,但从他们严肃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在谈笑。有的默不作声,眼睛看着地下,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我不禁想,十岁的孩子这么严肃的神情,思考的表情,真是难得一见啊!我的思绪被一阵撕心裂肺的叫声打断,声音来自手术室,孩子们这时相接受了什么命令似的一起涌到门口,四周还是没有声音,包括孩子们,只有那一阵又一阵痛苦的叫声。这叫声像是撕裂了的心情,使孩子们一个个鸦雀无声。

这样的场景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在我看来,似乎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漫长而痛苦。有几次我都想逃离这里,免得难以承受这份痛苦。但是看到孩子们这种专著和执着,期盼和等待。我还是和他们一起等了漫长的一个多小时。

随着一声大声的啼哭,手术结束了。孩子们的期盼也结束了。可是另一个企盼又开始了,他们希望看看孩子,看看这位刚生孩子的阿姨。可是手术后的整理还要一个小时,两节课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只得结束这次活动。看到孩子们的失望和无奈的表情,我真有些不忍心。

在回来的路上,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似乎沉默了一个多小时的话瞬间都要释放出来。害得我在路上为安全问题而提心吊胆一阵。

课后花絮:

在回家之前,我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作业:回家写写这次活动的体会。第二天,孩子们都交了作业,27份,一份没少,比起以前的回家作业,我倍感欣慰。一位叫王轶雯的孩子这样写道:“这次参观,收获真是很大的,以前我总是认为生孩子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原来这么辛苦,这么痛啊!”张欣磊写道:“这次活动,我知道了女人生孩子是很痛的,很艰难的,我想,妈妈生我的时候也很痛,我妈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现在我知道妈妈时常说的一句话:做女人好苦,唉!妈妈,我真是佩服你的勇敢!”沈露在感受中写道:“回家后,我问了妈妈生我时候的事情,原来和今天看到的阿姨一样地喊叫,一样的哭的,妈妈!你生我太辛苦了。”

更有趣的是,胡淑敏回家后,硬要和他妈妈一起去看望了那位生完孩子的阿姨,还买了一束鲜花。

课后所感:

这堂课是我临时加进去的实践活动内容,从孩子们的反应中,我知道孩子们比较喜欢,不仅体验深刻,而且收获颇大。作为德育课程本身,它是与社会,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紧密相连的,课程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实践体验的载体,文本的内容才能得到充实,课程才能顺利得以实施。

新德育课程是孩子的课程,从课程结构上看,它分成两部分,一是课程化的德育,即以课程为载体的德育教育。二是德育化的课程,即把德育融入于课程中,这两者在这一课程不是“两层皮”,而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决不能忽视。但是,课程所承载的容量是很少的,甚至是片面的,微不足道的,只有孩子的真实生活才是课程的本源,如果把课程当作是一眼泉,那生活就是泉中之水,我们强调泉的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泉中之水”的关键性,试想没有水的“泉”,还能成为“泉”吗?因此,新德育课程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例”,它的内涵需要我们老师去充实,我们必须要树立“我们都是课程的建设者”的理念,用实践,特别是适合于孩子的实践活动为文本提供充足的内容,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德育课程带给孩子们的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陈腐的教条,不是换汤不换药的虚假,而是一种内涵,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人性的张扬。

(原创作品 已刊登于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试教通讯第3期)

(原创作品)

篇5:给识字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

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中心学校   吴丹

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童真、童趣,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个“大小孩”,才能给识字教学注入生命活力。

一 让识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链接。

识字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的运用重新回到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中去,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操作,从而激发创新能力。如教学“杏、李、桃、苹”字时,让学生学当“小商人”,自己动手制作水果买价的标签。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出色彩丰富,造型新颖的标签,在写标签的同时也巩固了这几个生字的字形,加深了记忆。在教学与生活物品相关的生字时都可以采用这类方法,富有极强的生活色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识字中童心也随之飞扬。

二 让学生每天写一句话。

每天写一句话,可帮助学生真正记住他们所学过的字。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学过的字,记得快,忘得更快。每天写一句话,他们就必须用一些字。在运用中能更好的掌握已学知识,对生字的记忆自然会更深刻。更有部分积极学习的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生字。

三 变换角色,让学生主动识字。

识字教学要改变或避免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况,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互换角色,给学生创设主动识字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比如,在生字教学中,我们不是一一领读,而是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自己会认,鼓励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过程完成识字任务。这样的教学实践,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兴趣会更高。

四 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识字。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唤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探究识字。如:教学《操场上》一文中的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词语后,再出示:“拍、打、拔、跳、踢、跑”这几个生字。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经过同桌讨论后,立刻举手如林,说:“拍、打、拔”都有提手旁,都和“手”有关;“跳、踢、跑”都有足字旁,都与“脚”有关。还有的同学说:“我发现了这几个字都是由熟字加偏旁得来的……。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发现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对自主探究识字的愿望更高了,学习兴趣也更浓了,识字效果也就更好了。

五 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简笔画简洁、生动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一课时,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给字配“画”恰当地结合在图画与文的巧妙联系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雨”这一个生字时,我就根据小学生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在黑板上把这个字生动地画了出来:“雨”字上的一横就代表雷电,一竖跟横折钩就代表一间房子,里面的一竖就是闪电,直穿房子,把房子都打了一个孔,那么房子就漏水了,那里面的四点就是漏进来的雨水。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不可想象,我把他们的话转变成了生动的图画,收到了很好的认字效果。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教师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满腔的热情,帮助学生寻找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让他们快乐识字,那么识字会成为一种回味无穷的乐趣

[给识字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

篇6:给医院游戏注入新的活力教育随笔

给医院游戏注入新的活力教育随笔

幼儿园里,孩子们最爱玩的是角色游戏,因为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可以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置身其中并充分享受。每每看到孩子们陶醉在我们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时,我的心里就会感慨万千。

我们班上开展的角色游戏很多,医院游戏是从小班就一直延续存在的。当初“医院”刚开业那会儿,可以用“抢手”两个字来形容,每次选择游戏时,几乎所有孩子都是首选“医院”,可是,现在选择“医院”游戏的孩子却寥寥无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来“炙手可热”的医院变成了现在这样“冷冷清清”呢?我想,大概所有的游戏都会像食物一样具有保鲜期吧!那么,该如何给“医院”游戏注入新的活力呢?

一日,保健老师像往常一样端来体重秤与身高架给孩子们测量身高和体重。在测量时,有的孩子问:“老师,我有多高?”“老师,我长高了吗?”有的孩子则相互比较自己的身高……看来,孩子们非常关心自己的身高与体重。于是,我尝试在“小医院”的墙上张贴了身高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就看到,孩子们总是会、在自由活动时间走到身高尺前,请同伴帮忙测量或自己挥舞着小手在头顶上比划测量身高,一边测量还一边向小伙伴炫耀:“看,我长到这么高了!”“我快到这儿啦!”这时,有的孩子向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老师,我能做个记号吗?”接着,很多孩子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问题呢?于是,我反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可以吗?想做个怎样的记号呢?可以怎么做呢?需要哪些材料呢?”

孩子们开始了自由讨论,有的说:“可以画一个自己的头像贴在上面。”有的说:“可以在纸条上写上名字贴在上面。”当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后,一次“自制标记”的创作活动就开始了,看到孩子们认真而专注的表情,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准确把握教育时机是多么重要。这时,尺度表的两侧已经贴满了孩子们自制的`标记,大家兴高采烈地围在一起观看着:“这是我!”“我画的自己多漂亮!”“我的标记是星星,我现在有这么高了。”看到孩子们得意的神情,我不由佩服起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

就在这时,俞晓言说:“量尺上贴了许多标记,原先的数字都看不清了,就记录不了我们的身高了!”听她这么一说,孩子们都着急了。看着他们着急的样子,我决定趁热打铁:“你们想到把标记记录在量尺上这点很好,但是因为人太多,都把量尺上的刻度遮住了,有没有一种办法既可以记录你们的身高,又不影响我们看刻度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最后,孩子们一致同意用病历来记录。“很好,还可以记录在哪里呢?我们会在什么时候量身高和体重呢?”“体检!”孩子们又开始热烈讨论起来。“我体检过,除了量身高体重。还有很多。”这时,徐静宜说:“我们可以在小医院搞个免费体检的活动!”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很快,我们就在“医院”里开设了“体检”环节,并加入了“体检表”“宣传单”等新的辅助材料。一下子,“小医院”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络绎不绝。

篇7: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 给课堂注入生命给教学注入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 给课堂注入生命给教学注入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 给课堂注入生命给教学注入活力

作者/ 黄丽华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把学生视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来开发,确实很难。它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抓住不断生成的课堂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探究。

一、努力开发学生自身隐性资源

1. 学生的亲身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觉得所学与自身的生活是那么远,无法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如何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融进作者所设的意境呢?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这句话的内涵是要求人们注重实践,但它又间接地告诉人们:实践得来的收获是那么深刻,甚至刻骨铭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找到生活与学习对象的相似处,以生活经验诠释文本、走进文本,用积淀的情感与作者对话,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力。

在感悟《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时,学生只停留于浅显的认识――法布尔对昆虫多么喜欢呀!此时,教者充分利用农村孩子捉过昆虫的经验设疑:为了一只昆虫,你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以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法布尔的行为比较。在比较中,法布尔对科学的痴迷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由此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2. 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后,学生对金字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趁势让学生课后研究金字塔;春天,学生都举着风筝在校内放,引得没有的学生手痒痒的,于是请自然老师教他们做风筝,与他们一起上网查阅资料,了解风筝的起源……这些兴趣,无疑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使他们带着这种兴趣投入到更广更深的天空。

3. 学生的差异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并在智力、情感、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会单纯地把差异看做消极因素,一味地消除,最后也无济于事。(语文教学论文 )但是如果把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开发出来,使之转化为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智慧的积极效果,那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可以得到发展。

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办法。分层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因人而异等措施都能达到目的。

二、努力开发学生在课堂中显性的学情

1. 已有经验与新的体验之间产生的矛盾

学生用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所认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造成认识不清,显得不知所措,而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当《船长》一课上至结尾处,船长高大的形象已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可一个学生却提出自己的观点:哈尔威船长可以得救。原因有二,一是作为船长,定会游泳;二是周围有许多船只在抢救,不会被冻死。这一结论竟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同,都认为船长有些傻。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得救,你们认为船长的生活会是怎样的?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都认为:作为船长,船在人在,船亡人亡。

2. 探究中产生的歧义

在开放的课堂,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通过感悟得出的理解,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而这种分歧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习的推进。

《牛郎织女》一文中,当学生讨论到织女该不该嫁给牛郎时,班内形成了两种观点:(1)织女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应该嫁给牛郎。(2)天上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嫁给牛郎受苦,还说幸福?不值!全班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我因势利导,展开辩论会――你认为织女嫁给牛郎,会幸福吗?

“织女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她认为这种苦生活也是快乐的,她就是幸福的。”

“嫁给牛郎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没有,还怎么去谈生活的幸福?”

“织女在天上虽然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可她能得到亲人的关爱吗?为了自己的私利,亲人心狠手辣,拆散母子,这样的天上生活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还不如过苦日子。”

“对,在人间,织女在精神上是快乐的,一快乐,苦日子也就过得开心了。”

……

在互辩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的思想向第一种观点倾斜,抽象的人生哲理就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使他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

3. 错误的见解

学生由于生活世界、认知的不同,在解读文本时就会有个性化的认识,虽有创新,但也不可避免产生错误。面对错误,简单地评价“你讲(说)得不对!”,既伤了学生的自尊,又使他找不到错的根源。如果把它当做资源探究――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对吗?能让当事者明白错因,又能激发其他学生从别的角度去探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这样做,所以教师要学会取舍。 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时空里,不同个体的学生基于生命需要而产生的欲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情感欲、表现欲、求知欲、成就欲等。这些植根于生命个体的各种需求,在极其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发生着质变,这些质变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并使语文课堂成为了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

篇8:给农村语文学习学困生把把脉----浅谈学习现状与分析

给农村语文学习学困生把把脉----浅谈学习现状与分析

芊芊小惠

关键词:    学困生  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  语文心理  教师的努力

摘要:  给农村语文学习学困生把把脉。有一种学困生,即使尽力,学习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简单的从行为习惯、学习过程,思想意识角度谈谈他们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农村中学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但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容乐观。如有的课堂上完课后,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抽查结果显示平均只掌握了30%左右,最高的不超过75%,低的仅只达5%甚至有的为零。比如一堂七言绝句的课,结果有的学生连作者姓名及绝句的二十八个字都未能记住,更谈不上能写出来了。这说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仍非常不能让人满意。究其原应是我们的学困生面太广。

学困生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是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他们上课时听不懂干脆就不想听,往往搞小动作影响其他的同学。另一类学困生,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类学困生,简单的从行为习惯、学习过程,思想意识角度谈谈他们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一.学习习惯

一)轻视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在农村中学任教六年,所教的学生有两界高中生、一界初中生。他们虽然年龄相差甚多,却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每次学生作文交上来不是语句不通顺,就是错别字连篇,甚至有的学生完全采用方言化了的汉语写作,让人哭笑不得。同时我感到的一种深深的伤痛:几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到了这些学生的手上怎么就变了味没了影呢?这真是对语文甚至语言的一种侮辱啊!学生不愿意抄写生字,不愿意记生词,不愿意查字典,不愿意做一切与生字生词有关的练习。作业本里简单的解释词义、组词、造句、甚至课文选段的词语填空,常常是空白的。词语手册对他们而言是多余的。学习外语尚且知道记单词是关键,一旦到母语语文课上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是不懈做这些“简单”的题目的,可事实就是简单的不愿做,难得做不来。对似懂非懂的.字词常常轻易放过是他们比较普遍的坏习惯。字词的功底不扎实已经成了学困生们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中的最主要的障碍。阅读水平低下与不能真正品味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常把“月光朦胧”写成“月光蒙龙”;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中的“淋漓”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注意对一个字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辨认,往往能带起一大串。可惜这个道理没有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他们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积累字词,对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去及时查阅工具书,认真深究,求得细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词这一环节上拉下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背诵和记忆。

入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名家名篇特别多,语言是优美生动的。古人对美文情有独钟,常常熟读成诵。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志,优美的诗词出口成诵,有的甚至能背诵成本的名著。事实上,语文学习单纯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体悟、熟读、背诵。“读书之法,在于熟读而精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读与背同语文学习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语文课上详细的讲解分析毕竟占多数,朗读背诵少数,再加上学生本身课堂外不重视,朗读背诵可以想像几乎为零了。拿早自修为例,虽然组织了学生领读,可也常常只听到女同学的声音,老师是猫学生是老鼠,老师进教室学生读,老师出教室学生没声音。课程标准里规定背诵的篇目好学生是催了又催才完成背诵任务的。学困生只能偷工减料,画出名言警句,还要督促着背下课后留下来背。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实的记忆为基础,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是可以随着吸收和积累的增多、生活体验的丰富以及知识面的扩大,不断反刍,不断加深理解的。只有积累的多了,才可能化为自己的东西;一味地分析、研究永远培养不出语感来。不养成多读多背的习惯,而能把语文学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另外还有的学困生虽然重视了朗读、背诵和记忆,却又忘记了理解,这也是不可以的。因此学困生在通往学好语文的道路上往往掉进了这一陷阱。

(三)不作笔记,不勤写作。

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支点。大学问家们无不爱写爱记,许多名著佳篇都是在一张张卡片、一本本札记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可我们的学生呢?作文是学困生们最头痛的, 前面说过“每次作文交上来不是语句不通顺,就是错别字连篇”,好一点的,也不是罗嗦就是主题不够集中。最差的连字数都不够甚至干脆不交。久而久之,这种现状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写作的热情和信心。所以作文是所有语文作业里最难收的。周记在一般的学生那里也就成了负担。

学语文还要养成勤于写笔记的习惯。阅读时要动笔圈点、批注。符号法就是很好的做笔记的方法。可是许多学生根本不理这一套,总是自顾自的,课不想听就不听,笔记不想做就不做,完全把老师的教诲当耳旁风。我有个成绩原本不错的学生就是这样,觉得自己有点小聪明,就是不爱记笔记。老师说一次,他记一点,老师走开了,他的笔就放下了。还有的“准学困生”,因为买了参考书,就觉得老师讲的参考书上都有,课就不专心听,笔记就不认真记了。要知道前人有不动笔则不读书的好习惯呀,可我们的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动笔写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爱记爱写的好习惯。自然部分学生最终要成为学困生了。

(四)不爱课外阅读。

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积累达不到应有的量就无法内化为语言。这一点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老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学生受家庭、地域、文化氛围等特定因素的局限,其生活视野、信息接触面本来就比城里的学生窄,再加上很多学生又是住校生,平时连看电视、读报纸的机会都很少有。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也成了空头支票。许多农村家长们也不愿在沉重的学费生活费外,再为这“额外的支出”买单了。我就见过好学的学生经常问老师借书看。

还有一点,由于急功近利,学生也不认为花时间精力去读那些看起来与提高应试成绩关联不大的“杂书”有什么价值。学校里虽然为每个学生订了《中学生阅读》、《读书》和《时事天地》,可真正认真阅读并把好文章加以学习利用的却是寥寥可数。还有些学生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品味太低,言情武、各种畅销小说、娱乐杂志,很少买或借得到名著看。可见由于客观主观的各种原因,学生的阅读视野该多少窄,接收的时代信息社会信息该多少有限。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水平又怎能提高,怎能不出现学困生呢?

各种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内外互补。它们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实实在在的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可以拓展胸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一定的精读则可以使语言 “出于吾之口吾之心”。读的多了,自然会带动学生的写作表达实践,使表达更新、更美、更有内涵。对此中外著名作家、科学家是我们的典范,他们没有哪一个不是胸中装有几百篇文章和上千个数据的?

二、学习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社会、历史、科学无不有语文。随时随地的学用积累语文,语文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和提高。语文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进步与提高是缓慢、潜移默化的。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说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是最重要的,量的积累终能导致质的飞跃,积累的过程是长期艰辛的。语文不可能临时抱佛脚,语文能力不可能凭一个星期、一个月的努力就提高。语文学习学困生们缺的就是大的耐心和恒心,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后,就干脆弃之不顾,转而去抓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科目去了。

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当代的学生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而学校和老师也只恨分身无数无法用更多的时间教和训练学生,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慢慢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被安排好了的“忙碌”习惯了没有付出的“收获”。语文学习也是一样。

缺少相应的学习方法,这就好像缺少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不预习,不复习,不练习,不思考;或复习不讲方法,练习不讲效率。只觉得时间用上去了,题目做过了,就是完成学习了。也不管做练习的时间是讲话了,还是看答案照抄的。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在这里脱了轨。

三、语文心理

对学习语文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曾经问学生喜不喜欢语文,为什么喜欢或是不喜欢。第二问的许多答案竟然和学习生字、背书有关。也就是说许多学生简单的认为学语文就是认字、背书、写作文。对语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韵一无所知,更不能以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语文学习。对一篇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的感觉,麻木迟钝。而汉语言的丰富性和审美的模糊性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最难用一句话两句话讲清的,甚至许多美是无法言传最好意会的。可惜我们的同学很少有那样的耐心去思索体味感悟。因此相当多的学生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新鲜感,语文课、学语文成了他们的负担和任务。还有些同学轻视语文,错误地以为自己才不过粗通文字的语文功夫,就已经是语文的全部了。于是语文在他们眼里便魅力尽失,黯然无光。另有少数同学则认为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即使花大力气去学也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对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会更大些,于是也对语文漠然视之。请问,这些心理的学生怎么愿意为语文付出努力,学好语文呢?

所以要改变农村语文学困生的现状,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内“开出”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学习的技巧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之“花”,更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观。

四、教师的努力

在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讲听”仍然主宰课堂,本末倒置。这其中并不一定是老师不愿用新的教学理念上课,而是现实严峻无奈的“不能上”。多数学生状态跟不上,学困生的面相当广;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又必须完成,考试的指挥棒仍在继续。因此教师常常以讲为主,即使有学生活动,也尽量简单化,单纯的读一读,做个选择或对老师的讲解做个简单的归纳或同类迁移。这样的教学只能恶性循环。老师讲的过多,学生成了听众看客,学而未学,动而未动,练而未练,思而未思,缺乏自身体验和感悟,达不到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迁移的效果。学习的主体成了“空壳”,动脑动手动口的读写听说思全面训练就只有一听了之,而需反反复复训练的语文能力和技巧习惯又如何能形成呢?老师讲的过多,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结果一上场什么都做不来,艺不精不养人。久而久之,以讲为主的课更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其实,许多农村语文教师心里何尝不知道语文学习不是多多益善,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感悟,教技能,教习惯呢?可技能习惯如果缺乏规范的训练就难以达到目标。学生不愿行动,又怎能训练强化呢?常常感悟平日里语文课不是把心思放在文章本身知识本身,而是放在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产生课堂教学共鸣上,后者所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多了!

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呀。所以要改变现状,解决语文学困生的问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们还需更多的思考和努力呀!

芊芊小惠

相关专题 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