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父母祭祀诗词

MAI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AI”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清明节父母祭祀诗词(共11篇),欢迎阅读!

篇1:清明节父母祭祀诗词

墓后苍松挺,

林中野鹤呻。

荷塘枯树旧时痕,

溪水洗芳尘。

爹奉供销社,

娘专育子孙。

同生共苦逝同坟,

光耀佑家人。

篇2:清明节父母祭祀诗词

清明时日拜新坟,

慈母安息儿断魂。

二老双亲归鹤去,

阴阳两界各离分。

恩威并重严家训,

甘苦同尝益子孙。

一炷清香思不尽,

两行热泪谢深恩。

篇3:清明节父母祭祀诗词

一条白毛巾

扫去了墓碑上的尘土

一束绢花

系上了对母亲的哀思

点燃一炷香

向妈妈述说着别离的心语

四月的北方

未融尽的冰雪残留在墓地

春风仍然夹着凄冷

夺眶而出的泪

感受一种咸的滋味

伫立在墓碑前

妈妈的微笑、柔和的眼神

一股热浪敲击着我的心扉

你那叮咛的话语

幻化成一组风铃

悦耳、湿魂

一直陪伴着儿女们成长

岁月刻上了风景

爬山的台阶并不整齐

一路上都攀援着你的手臂

再苦的日子

你都是用微笑去面对

今天的风很大

我知道

那是你对儿女们的嘱咐

好好照顾自己

你仍然还是儿女们遮风挡雨的伞

一直没有离开我们

拓展: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清明节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节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节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节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节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篇4:清明节祭祀诗词

清明节祭祀诗词

清明扫墓,是我国历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风习俗。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

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

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

“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

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篇5:清明节祭祀扫墓诗词

清明扫墓,是我国历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风习俗。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朝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 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朝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

宋朝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

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朝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宋朝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唐朝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

“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

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唐朝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朝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

篇6:清明节祭祀英雄的诗词

清明节祭祀英雄的诗词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下面请看清明节祭祀英雄的诗词!

1、“八女投江”(一首)

题八女投江(新韵)

忆我龙江热泪倾,英年浩气薄青云。

红颜壮烈馀芳远,碧水凄清逐恨深。

旧地遗悲惊噩梦,丰碑铸史奠忠魂。

炎黄自为巾帼傲,拭目神州日月新。

2、于化虎(一首)

爆炸大王于化虎

身献硝烟卫国家,英雄美誉遍天涯。

威风震慑群倭胆,智慧催开胜利花。

解放区新人更美,地雷战果众争夸。

名标金榜光芒射,青史丹心映彩霞。

3、马本斋(一首)

马本斋颂

誓挽危澜拯故乡,沉舟侧畔射天狼。

青纱帐隐移山志,地道丛生破敌方。

所向披靡惊鬼魅,闻风丧胆慑扶桑。

冀中砥柱巍然立,母子英名并世长。

4、马立训(一首)

“爆破大王”马立训

闻风丧胆日惶惶,鬼子头疼爆破王。

铁堡何曾三宿梦,惊魂早乱一锅汤。

孤身辟出冲锋路,碧血凝成报捷章。

卄五青春谁道短,花开红艳万年长。

5、王尔琢(二首)

王尔琢赞

少年矢志振昆仑,百战驱驰不顾身。

北伐除妖常浴血,南昌拔帜喜迎春。

井冈烽火芃芃发,割据工农日日新。

创业捐躯纾国难,功劳应勒石门人。

王尔琢战斗的一生

三年黄埔两东征,北伐军中第一锋。

沪上斗妖恨似海,南昌举义路如弓。

途经五岭枪声咽,转战罗霄鼓角雄。

血灌山花红岁岁,英名永耀井冈东。

篇7:清明节祭祀英雄的诗词

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

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

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

“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

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一些古诗的原文。

寒食前有怀

作者:温庭筠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

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啭莺。

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

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风蕙草生。

寒食江畔

作者: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清明日龙门游泛

作者:李峤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

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长安别

作者:王建

长安清明好时节,只宜相送不宜别。

恶心床上铜片明,照见离人白头发。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赋得多字

作者:皇甫冉

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

远近水声至,东西山色多。

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

已度清明节,春秋如客何。

岭表逢寒食

作者:沈佺期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

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

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

清明赤水寺居

作者:罗衮

榆火轻烟处处新,旋从闲望到诸邻。

浮生浮世只多事,野水野花娱病身。

浊酒不禁云外景,碧峰犹冷寺前春。

蓑衣毳衲诚吾党,自结村园一社贫。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作者:王濯

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

转影连金屋,分辉丽锦茵。

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

助律和风早,添炉暖气新。

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宋)王安石

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

陈子龙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即事

瞿佑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节一日

李渔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雪,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

篇8:清明节祭父母诗词

清明节祭父母诗词

清明节祭父母诗词

《七律·清明》

宋代诗人: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七律·清明抒怀》

遥望家乡有墓田,无从祭扫泪潸然。

心随鸿雁飞蝴蝶,泪染关山化杜鹃。

垂老思亲留网上,还童念旧坐屏前。

人生坎坷须精进,晚照余辉慰九泉。

《七律·清明祭父母》

清明时日拜新坟,慈母安息儿断魂。

二老双亲归鹤去,阴阳两界各离分。

恩威并重严家训,甘苦同尝益子孙。

一炷清香思不尽,两行热泪谢深恩。

《七律·清明祭》

遥知老弟拜新坟,异地同心亦断魂。

事在尊亲思不断,人皆念祖理难分。

清明祭奠随情况,博爱弘扬利子孙。

同悼同哀同告慰,满含热泪报深恩。

《七律·清明》

去年今日宿山村,细雨寒风欲断魂。

父辈音容循幻梦,亲人背影掩尘痕。

焚香揖拜思悠远,泣泪吞声念永存。

不孝儿孙身在外,天涯遥祭忆先尊。

《七律·清明怀古》

往昔战地马狂飞,且看皑皑白骨堆。

壮士捐躯酬热土,黎民失所化烟灰。

改朝换代王旗换,称霸争权鼙鼓催。

遍地冤魂千古恨,苍天暗恸滚沉雷。

《七律·清明忆》

清明节里忆江村,下葬当时欲断魂。

一铲一锹揪肺肚,多人多助慰心痕。

严慈父母抽身去,尽孝儿孙系念存。

远望家乡身在外,清宵默念悼先尊。

《七律·清明》

一年一度又清明,祭扫先人永念情。

细雨纷纷思泪涌,菊花朵朵忆恩浓。

子孙兴旺双亲佑,英魂激励锦绣程。

兄妹相携齐奋进,和谐康乐慰仙灵。

《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悼逝灵。

过去祭亲烟雾绕,今天墓地变花丛。

《七律·清明祭》

生前父母受熬煎,吃苦活忙勿怨言。

上孝双亲谨慎事,下抚子女奋发艰。

一生苦难心操碎,五体辛劳肺用干。

逝后空留荒冢影,一生清白告人间。

《七律·清明抒怀》

每到清明扫墓田,缅怀亲眷血滴然。

心随鸿雁哀同伴,泪洒坟山啼杜鹃。

孤寂思亲抒网上,欢愉念友坐屏前。

人生道路曲折走,顺境情思如涌泉。

《七律·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故乡回,烟雾烛光绕冢坟。

一把黄沙添寸土,千滴泪水念英魂。

母亲生世贫寒苦,尊父谆谆教子孙。

句句哀声心寸表,鲜花朵朵报情恩。

《绝句·清明》

东风徐度柳梢青,细雨桃花谒祖陵。

地坼山崩天难老,神州今日祭清明。

《七绝·清明思亲》

清明节日倍思亲,泪洒陵园慰逝人。

祭母带花沉痛悼,忠魂永世定长存。

《七律·清明祭母》

春风难负艳阳天,湖畔孤碑雨夜寒。

脉脉温情浮脑际,谆谆教导涌心间。

二十四孝当铭记,朱子家规有警言。

泣泪女儿歌一曲,在天慈母永平安!

《极相思·念梅香》

寒天山顶芬芳,铁蕊笑穹苍。

霜中挺立,雪中不败,历尽沧桑。

疏影盼来春光灿。轻轻去、谁解情长。

桃花也好,梨花也好,怎比梅香·

《七律·清明祭》

严慈耕作背朝天,忙碌终生尚坦然。

孝敬双亲知冷暖,养活子女度时艰。

久经坎坷身心碎,历尽沧桑肝胆寒。

作古只留荒冢影,清明祭扫泪长潸。

《清明抒怀》

年年清明今清明,先烈换得国新生。

从来英雄不怕死,赢得神州永太平。

缅怀先烈今祭拜,烈士豪气贯长虹。

告慰先辈无愧疚,企盼今朝更清明!

篇9:清明节祭祀作文

今天早上7点钟,父亲就把我从梦中叫醒,叫我去上坟。

我坐着父亲的摩托车,先来到广场,父亲看超市的门不开(父亲准备买点点心,饼干,做上坟用的东西),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要给奶奶扫墓,奶奶在我3岁时得了心脏病去世了,但是我听母亲说:“奶奶很疼我。”

到了村里,父亲到商店买了纸钱,香,来到地里,父亲把买的东西放在坟前,开始祭拜,祭拜完之后,父亲在麦地里割了一小堆麦子(可能是清明时节的习俗吧),然后父亲把它挂在门上。

最后,我和父亲又回到了县里……

【清明节祭祀作文8篇】

篇10:清明节祭祀演讲稿经典

正值猪年大吉,春风送暖万家.今天,我们高兴地在宾馆举行第五次祭祖大会.各地各村的族裔代表,不远几百里,风尘仆仆,回家祭祖.现在又一次汇集一堂,血脉相连,情浓于水,共叙情怀,共同缅怀先祖创业之难,祭扫始祖安息之茔,这是吴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家族大团圆的盛会.

家族有六大支脉,经历了620xx年的沧桑,后代分播齐鲁大地,京津之邦,一支是始迁祖吴士安的后裔.始祖吴、始妣吴张氏卜居此地,艰苦创业,奠定了吴氏的基业.家族后代兴旺发达、事业辉煌,在清朝前后的320xx年间,代代进士,辈辈高官,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一个奇迹.其代表人物,吴自肃、吴绍诗、吴坛、吴垣、吴之勷、吴式芬、吴重熹、吴峋、吴豳,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近代以来,对家族的特殊的历史现象,国家有关部门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和研究.xx市政府,xx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吴氏故居申办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成立了吴式芬故居陈列馆;出版丛书,其中吴式芬专辑已经出版;研究会成立;翻印了部分吴氏的历史文献和吴式芬殿试卷;xx日报和有关新闻媒体,对专题报道频繁出现在报纸和电视.海丰东南关吴氏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家族活动,早在就修成了家谱;并翻印了全套《世德录》和部分《文存》;重修了始祖茔墓和碑亭;出版了《xx大宗谱》,考证和理顺了家族上源世系;每三年一次的祭祖活动已经举行了第五期.

祭祖活动的影响和规模越来越大,参加第四届活动的村庄达到30个,今年略有增加.今年参加的城镇和村庄有:x村、xx村、xx乡xx村、xx乡x村、xx镇x村、xx村、xx村、xx村、xx乡xx村、x镇xx村、x村、x乡x村、x乡xx村、城里、城里、城里、c寺、x村、c城、c庄、c庄、x等.

应邀参加祭祖活动的有:原xx县政协的于x主任;吴x纪念馆的刘x馆长;南支脉的吴x、吴x、吴x、吴x等;在此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们召开祭祖大会,缅怀祖先懿德高风,弘扬家族优良传统文化.期盼族人同心同德,报本思源,奋发图强,为兴旺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预祝第五次祭祖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篇11:清明节祭祀作文

今天,是24个节气当中的一个节日“清明节”。人们都选择在这一天来祭祀已逝的亲人来表达对他们的哀思。

人们祭祀的方法有很多,在农村,人们选择全家去扫墓,放鞭炮,烧纸钱,同时还要做几道地地道道美味“家乡菜”,全家老少围坐在地上边吃边聊,吃完了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不过,我觉得这种方法很不妥,在野外生火很容易发生火灾,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森林防火条例》,可有的人还是我行我素。

在城里,人们选择文明的方法来祭祀亲人,从早上到下午,公墓前已是人来人往,人们选择买鲜花、水果、糕点、饮料、酒……来祭祀。

我想:“要是农村的人和城里的人一样,选择用文明的祭祀方法来祭祀,那该多好呀!”

相关专题 祭祀清明节